CN106394215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394215A
CN106394215A CN201610560039.8A CN201610560039A CN106394215A CN 106394215 A CN106394215 A CN 106394215A CN 201610560039 A CN201610560039 A CN 201610560039A CN 106394215 A CN106394215 A CN 106394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gh pressure
kind equipment
pressure kind
centre gangway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6003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394215B (zh
Inventor
驹泽大辅
上野雄郎
上野雄一郎
板东真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394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42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3942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3942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其将高压类设备配置在中央通道上,并且能够抑制高压类设备向车厢内的伸出量。车辆(10)具备:中央通道(12),其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11);和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其配置于该中央通道(12)上,其中,中央通道(12)具有通道前部(12a)、通道后部(12b)、以及相对于通道前部(12a)和通道后部(12b)凹陷设置的凹部(12c)。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在凹部(12c)中。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特别是涉及将高压类设备配置在中央通道上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中,搭载有高压电池、逆变器、DC-DC转换器等高压类设备。近年,研究将这种高压类设备配置于车厢内,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提出了将高压类设备配置于中央通道上的方案。根据这样的配置结构,与将高压类设备配置于地板的下侧的情况相比,不仅能够将地板的高度抑制得较低,而且通过将高压类设备配置于刚性较高的中央通道上,能够在作用有冲击时保护高压类设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4544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19890号公报
可是,在将高压类设备配置于从地板向车厢内突出的中央通道上的情况下,高压类设备向车厢内的伸出量变大,因此,高压类设备会对车厢内空间产生较大影响,可能会使乘客的舒适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其将高压类设备配置在中央通道上,并且能够抑制高压类设备向车厢内的伸出量,降低对车厢内空间的影响。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车辆,车辆(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车辆10)具备:中央通道(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中央通道12),其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地板11);和高压类设备(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其配置在该中央通道上,所述中央通道具有通道前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通道前部12a)、通道后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通道后部12b)以及相对于该通道前部和该通道后部凹陷设置的凹部(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凹部12c),所述高压类设备配置在该凹部中。
技术方案2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车辆,所述高压类设备的前端部紧固于所述通道前部,并且所述高压类设备的后端部紧固于所述通道后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车辆,所述中央通道在车宽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与横梁(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左侧横梁13L、右侧横梁13R)连接,所述高压类设备紧固在位于所述一侧的所述横梁上,并且紧固在位于所述另一侧的所述横梁上。
技术方案4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所述高压类设备的宽度(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宽度W1)在所述中央通道的宽度(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宽度W2)以下。
技术方案5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车辆,所述通道后部的高度(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高度H1)比所述通道前部的高度(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高度H2)低。
技术方案6的发明为,根据技术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所述高压类设备内装于设在所述中央通道上的中控台(例如,后述的实施方式的中控台50)中,所述中控台的一部分被保持于所述高压类设备。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由于在中央通道上设有凹部,且将高压类设备配置于该凹部,因此,在将高压类设备配置于中央通道上的同时,能够抑制高压类设备向车厢内伸出的伸出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高压类设备对车厢内空间的影响,确保乘客的舒适性。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高压类设备的前端部紧固于通道前部,并且后端部紧固于通道后部。因此,通过将高压类设备的壳体与通道连结,能够使中央通道高强度化,从而能够提高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高压类设备紧固在位于一侧的横梁上,并且紧固在位于另一侧的横梁上。因此,通过将高压类设备的壳体与左右的横梁连结,能够使横梁高强度化,从而能够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由于高压类设备的宽度在中央通道的宽度以下,因此能够抑制高压类设备相对于车厢内空间在车宽方向上的伸出量,并且能够在作用有冲击时通过中央通道保护高压类设备。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由于通道后部的高度比通道前部的高度低,因此能够抑制后部座椅的腿部处的中央通道的伸出量,提高后部座椅的乘客的舒适性。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高压类设备内装于设在中央通道上的中控台中,并且对中控台的一部分进行保持,因此,不仅能够利用高压类设备的壳体可靠地固定中控台,还能够抑制中控台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配置在前部座椅与前部座椅之间的中控台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配置在中央通道上的高压类设备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的B-B线部分的剖视图。
图5是高压类设备单元的仰视图。
标号说明
10:车辆;11:地板;12:中央通道;12a:通道前部;12b:通道后部;12c:凹部;13L:左侧横梁;13R:右侧横梁;50:中控台;100:高压类设备单元(高压类设备);H1:通道后部的高度;H2:通道前部的高度;W1:高压类设备的宽度;W2:中央通道的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车辆>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进行说明。并且,附图是沿着标号的方向观察的,在下面的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上下,根据从驾驶员观察的方向,在附图中将车辆的前方作为Fr、将后方作为Rr、将左侧作为L、将右侧作为R、将上方作为U、将下方作为D来示出。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配置在前部座椅与前部座椅之间的中控台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配置在中央通道上的高压类设备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沿图2中的A-A线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1~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中控台50和高压类设备单元100被配置在形成于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上。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在紧固于中央通道12的上表面的状态下内装在中控台50的下部。
中央通道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向上方突出地形成在地板11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在其内部(中央通道12的下方)配置有一端与未图示的内燃机连接的排气管20。另外,在地板11上设有沿着车宽方向的多个横梁13L、13R、14L、14R,本实施方式的中央通道12在车宽方向一侧(左侧)与左侧横梁13L、14L连接,在另一侧(右侧)与右侧横梁13R、14R连接。
中控台50被配置在左前部座椅15L和右前部座椅15R之间,其内部空间被外装罩55覆盖,在该外装罩55的上表面,例如从前方依次设有杯托51、切换钮52、能够收纳小物件的托盘53、以及乘客的扶手54等。
<高压类设备单元>
接下来,参照图2~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进行说明。图4是沿图2中的B-B线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高压类设备单元的仰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构成为能够在与搭载于车辆10的后部的未图示的高压电池之间交换电力,驱动未图示的第1~第3驱动马达和空调装置,并且对未图示的低压电池供给电力。例如,第1驱动马达是配置于车辆前部的马达室中的前轮驱动用的马达,第2驱动马达和第3驱动马达是配置在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后方的后轮驱动用的马达。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具备:箱状的壳体120;内装在壳体120的前侧的逆变器101;内装在壳体120的后侧的DC-DC转换器102;配置在壳体120内的逆变器101的上方位置处的马达ECU103;配置在壳体120内的逆变器101的前方位置处的放电控制设备104;配置在壳体120内的DC-DC转换器102的一侧的空调装置用熔断器105;设置在壳体120的中间部下表面上的电池电力输入用连接器106;设置于壳体120的前端部下表面上的第1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7;设在壳体120的后端部下表面上的第2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8和第3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9;设在壳体120的前端面上的控制线连接器110;设在壳体120的后端面上的空调装置用连接器111;内装在壳体120的后端部的未图示的低压电池连接端子座;设在壳体120的后部下表面上的冷却水入口112;以及设在壳体120的前部下表面上的冷却水出口113。
电池电力输入用连接器106经由DC线114与高压电池连接,将来自高压电池的电力输入至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并且将来自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电力输出至高压电池。DC-DC转换器102对从电池电力输入用连接器106输入的电力进行降压转换,并从低压电池连接端子座输出,并且经由空调装置用熔断器105从空调装置用连接器111输出。
逆变器101将从电池电力输入用连接器106输入的直流电力转换为三相交流电力,并从第1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7、第2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8和第3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9输出。第1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7经由三相线115对第1驱动马达供给三相交流电力,并且从第1驱动马达接受电力,第2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8和第3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9经由三相线116、117对第2驱动马达和第3驱动马达供给三相交流电力,并且从第2驱动马达和第3驱动马达接受电力。马达ECU103与同控制线连接器110连接的各种传感器和操作设备之间进行信号的输入输出,并基于这些信号控制逆变器101,由此使第1~第3驱动马达的驱动状态变化。
冷却水入口112经由配管与未图示的散热器连接,将从散热器供给的冷却水导入在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内形成的冷却流路中。冷却流路包括:冷却逆变器101的逆变器冷却流路;和冷却DC-DC转换器102的未图示的DC-DC转换器冷却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冷却水入口112的下游连接有DC-DC转换器冷却流路,并且,在DC-DC转换器冷却流路的下游连接有逆变器冷却流路,通过构成上述这样的串联的冷却流路,来从温度低的高压类设备依次进行冷却。并且,对高压类设备进行了冷却后的冷却水从冷却水出口113经由配管返回散热器。
<高压类设备单元的配置>
接下来,参照图2~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配置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当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11的中央通道12上时,在中央通道12上形成相对于通道前部12a和通道后部12b凹陷设置的凹部12c,并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于该凹部12c。由此,在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于中央通道12上的同时,抑制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向车厢内伸出的伸出量。并且,在中央通道12的凹部12c中,在与电池电力输入用连接器106、第2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8和第3驱动马达用三相连接器109、冷却水入口112、以及冷却水出口113对应的位置处设有未图示的贯通孔。
本实施方式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具有从壳体120的下部向左右伸出的凸缘部121,不仅经由该凸缘部121紧固于中央通道12的上表面,而且经由支架130紧固于通道前部12a、通道后部12b、左侧横梁13L和右侧横梁13R。支架130具有前侧支架131、后侧支架132、左侧支架133和右侧支架(未图示)。支架130分别通过对一张金属片进行压力成型而形成,并且具有: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侧紧固在一起的第1紧固部130a;紧固于通道前部12a、通道后部12b、左侧横梁13L或右侧横梁13R侧的第2紧固部130b;和在高度方向上将第1紧固部130a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相反侧端部与第2紧固部130b的高压类设备单元100侧端部连接起来的连结部130c。
前侧支架131的第1紧固部130a紧固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上的前端部上表面,并且,前侧支架131的第2紧固部130b紧固于通道前部12a的上表面,由此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和通道前部12a结合成一体,后侧支架132的第1紧固部130a紧固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上的后端部上表面,并且后侧支架132的第2紧固部130b紧固于通道后部12b的上表面,由此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和通道后部12b结合成一体。这样,通过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与中央通道12连结,能够使中央通道12高强度化,提高了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
另外,左侧支架133的第1紧固部130a紧固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上的左侧的凸缘部12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并且左侧支架133的第2紧固部130b紧固于左侧横梁13L的右端部上表面,由此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和左侧横梁13L结合成一体,未图示的右侧支架的第1紧固部130a紧固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上的右侧的凸缘部121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并且,未图示的右侧支架的第2紧固部130b紧固于右侧横梁13R的左端部上表面,由此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和右侧横梁13R结合成一体。这样,通过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与左侧横梁13L和右侧横梁13R连结,能够使左侧横梁13L和右侧横梁13R高强度化,提高了车宽方向的刚性。
如图4所示,在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于中央通道12上时,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左右的宽度W1优选在中央通道12的左右的宽度W2以下。由此,不仅抑制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相对于车厢内空间在车宽方向上的伸出量,而且能够在由于侧面碰撞而作用有冲击时通过中央通道12保护高压类设备单元100。
另外,如图3所示,通道后部12b的高度H1优选比通道前部12a的高度H2低。由此,能够抑制后部座椅的腿部处的中央通道12的伸出量。并且,图3中,符号GL表示地面。
另外,如图3所示,优选的是,在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内装于设在中央通道12上的中控台50时,中控台50的一部分被保持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通过支架130紧固于中央通道12、左侧横梁13L和右侧横梁13R而被保持,因此,能够利用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可靠地保持中控台50,从而能够抑制中控台50的振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20的上表面一体地形成有凸台140,中控台50的一部分经由凸台140被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上表面保持。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由于在中央通道12上凹陷设置有凹部12c,且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于该凹部12c,因此,在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配置于中央通道12上的同时,能够抑制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向车厢内伸出的伸出量,其结果是,能够降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对车厢内空间的影响,确保乘客的舒适性。
另外,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前端部紧固于通道前部12a,并且后端部紧固于通道后部12b。因此,通过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与中央通道12连结,能够使中央通道12高强度化,从而能够提高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
另外,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紧固在位于一侧的左侧横梁13L上,并且紧固在位于另一侧的右侧横梁13R上。因此,通过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与左侧横梁13L和右侧横梁13R连结,能够使左侧横梁13L和右侧横梁13R高强度化,从而能够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
另外,由于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宽度W1在中央通道12的宽度W2以下,因此,能够抑制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相对于车厢内空间在车宽方向上的伸出量,并且能够在侧面碰撞时通过中央通道12保护高压类设备单元100。
另外,由于通道后部12b的高度H2比通道前部12a的高度H1低,因此能够抑制后部座椅的腿部处的中央通道12的伸出量,提高后部座椅的乘客的舒适性。
另外,高压类设备单元100内装于设在中央通道12上的中控台50,并且对中控台50的一部分进行保持,因此,不仅能够利用高压类设备单元100的壳体120可靠地固定中控台50,还能够抑制中控台50的振动。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适当的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高压类设备单元100中也可以设置高压电池。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高压类设备的逆变器101、DC-DC转换器102等进行单元化而构成了高压类设备单元100,但也可以仅由其中任意的高压类设备构成高压类设备单元100。

Claims (6)

1.一种车辆,其具备:
中央通道,其以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地板;和
高压类设备,其配置于该中央通道上,其中,
所述中央通道具有通道前部、通道后部以及相对于该通道前部和该通道后部凹陷设置的凹部,
所述高压类设备配置于该凹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高压类设备的前端部紧固于所述通道前部,并且所述高压类设备的后端部紧固于所述通道后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中央通道在车宽方向一侧和另一侧分别与横梁连接,
所述高压类设备紧固在位于所述一侧的所述横梁上,并且紧固在位于所述另一侧的所述横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高压类设备的宽度在所述中央通道的宽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通道后部的高度比所述通道前部的高度低。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其中,
所述高压类设备内装于设在所述中央通道上的中控台中,
所述中控台的一部分被保持于所述高压类设备。
CN201610560039.8A 2015-07-30 2016-07-15 车辆 Active CN1063942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0922A JP6431827B2 (ja) 2015-07-30 2015-07-30 車両
JP2015-150922 2015-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394215A true CN106394215A (zh) 2017-02-15
CN106394215B CN106394215B (zh) 2019-04-16

Family

ID=57987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60039.8A Active CN106394215B (zh) 2015-07-30 2016-07-15 车辆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31827B2 (zh)
CN (1) CN1063942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16845B2 (ja) * 2019-09-12 2022-02-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WO2023105757A1 (ja) * 2021-12-10 2023-06-1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取付構造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9890A (ja) * 2007-11-09 2009-06-04 Honda Motor Co Ltd 高圧電装部品の冷却構造
EP2168801A1 (de) * 2008-09-26 2010-03-31 MINDSET Holding AG Elektrofahrzeug mit einer tragenden Struktur
CN102470742A (zh) * 2009-07-28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车辆的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在车辆上的配置结构
CN102975616A (zh) * 2011-09-06 2013-03-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可重构操纵台加强托架
JP2013112137A (ja) * 2011-11-28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ケーブル配設構造及び車両の組立方法
CN103802647A (zh) * 2012-11-08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01147A (ja) * 2006-06-20 2008-01-10 Toyota Motor Corp 高圧電装部品設置構造
JP4684977B2 (ja) * 2006-10-06 2011-05-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搭載構造
JP5525562B2 (ja) * 2012-03-29 2014-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ア構造
JP2014094653A (ja) * 2012-11-08 2014-05-22 Honda Motor Co Ltd 電動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9890A (ja) * 2007-11-09 2009-06-04 Honda Motor Co Ltd 高圧電装部品の冷却構造
EP2168801A1 (de) * 2008-09-26 2010-03-31 MINDSET Holding AG Elektrofahrzeug mit einer tragenden Struktur
CN102470742A (zh) * 2009-07-28 2012-05-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驱动车辆的电动机用的电气部件在车辆上的配置结构
CN102975616A (zh) * 2011-09-06 2013-03-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可重构操纵台加强托架
JP2013112137A (ja) * 2011-11-28 2013-06-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ケーブル配設構造及び車両の組立方法
CN103802647A (zh) * 2012-11-08 2014-05-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30444A (ja) 2017-02-09
JP6431827B2 (ja) 2018-11-28
CN106394215B (zh)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18475B2 (en) Battery unit and vehicle
US8567543B2 (en) Hybrid vehicle
AU2008341977B2 (en) Battery cooling air intake structure
US8919865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US8372530B2 (en) Vehicular power supply system
US8919466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186957B2 (en) Electric component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
EP2960089A1 (en) Electric vehicle
US20200047808A1 (en)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JP4637504B2 (ja) 高圧電装ケースの配設構造
US20170267058A1 (en) Vehicle
US9950601B2 (en) Vehicle with high voltage equipment arranged behind seat
CN107074088B (zh) 车辆
US20220153111A1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battery pack
US20220144064A1 (en) Vehicle equipped with battery pack
US11498622B2 (en) Vehicle structure
CN106394215A (zh) 车辆
US20230101665A1 (en) Vehicle-body structure with a battery cover for improve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CN105870368B (zh) 蓄电池单元
JP4105033B2 (ja) 高圧電装部品の車載構造
JP6614213B2 (ja) 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US10000240B2 (en) Vehicle high voltage equipment mounting for rear-end collisions
EP4234378A1 (en)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US9302641B2 (en) Seatback bar structure of vehicle
JP2005029057A (ja) 車両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補機配設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