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56715B - 支承单元 - Google Patents

支承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56715B
CN106256715B CN201510906636.7A CN201510906636A CN106256715B CN 106256715 B CN106256715 B CN 106256715B CN 201510906636 A CN201510906636 A CN 201510906636A CN 106256715 B CN106256715 B CN 1062567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bench
guardrail
mounting surface
rotor
w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0663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56715A (zh
Inventor
古内宽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baiy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baiy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baiya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baiy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567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67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567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567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69/00Auxiliary measures taken, or devices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loading or unloading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支承单元,能够确保防止转动体退避状态下的工作台上所载置的搬运物滑落,并且能够使通过转动体而被支承的被搬运物容易地在工作台进行移动。本发明的支承单元具有:第一工作台,具有能够载置被搬运物的载置面,在载置面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转动体,配置在第一工作台的下方、且配置在与多个贯通孔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上;护栏部,在第一工作台的周围,以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退的方式配置;升降机构,构成为使第一工作台和转动体相对移动,以使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进退,且构成为使护栏部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在上下方向上进退;和连结于升降机构的操作部。

Description

支承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多个转动体(辊、球体)对被搬运物进行支承的支承单元。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支承单元,如图23所示,有一种是安装在手推车B上进行使用的。例如,如图23~图25所示,该支承单元100具有:第一工作台(table)101,其具有能够载置被搬运物A的载置面102,且在该载置面102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103;第二工作台104,配置在该第一工作台101的下方,且具有多个能转动地支承在与多个贯通孔103分别对应的位置上的转动体105;升降机构106,其使第一工作台101和转动体105相对移动,以使转动体105相对于第一工作台101的贯通孔103进出;和操作部110,连结于该升降机构106,在转动体105分别从第一工作台101的多个贯通孔103退避的基准位置(斜向上的位置)S和转动体105分别从第一工作台101的多个贯通孔103突出的操作位置(斜向下的位置)S1之间切换(参照专利文献1)。
升降机构106具有:形成在第二工作台104的下表面的倾斜部104a;大径的第一辊107,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工作台10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并在从第一工作台101离开的位置上支承第二工作台104;小径的第二辊108,配置在相对于第一工作台10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且配置在第一辊107的前方,用于推起第二工作台104的倾斜部104a,以使第二工作台104接近第一工作台101;用于使第一辊107及第二辊108在第一工作台101的长边方向上移动的滑动部件109。
操作部110具有使滑动部件109在第一工作台101的长边方向移动的操作杆111。
对该结构的支承单元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首先,在将被搬运物A载置于手推车B上的情况下,将支承单元100载置并固定在停止的手推车B的货台B1上。
在该状态下,支承单元100的操作杆111位于斜向上的位置(基准位置S)。另一方面,第二工作台104通过第一辊107被支承在从第一工作台101离开的低位置,且多个转动体105处于位于第一工作台101的载置面102的下方的状态。
而且,若将被搬运物A载置于第一工作台101,则由于被搬运物A和第一工作台101的载置面102为面接触的状态(被搬运物A相对于第一工作台101的载置面102的摩擦阻力大的状态),所以,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支承被搬运物A。因此,即使在载置了被搬运物A的状态下使手推车B移动,被搬运物A也不会从第一工作台101掉落。
接下来,在将被搬运物A从手推车B上卸下,并替换成其他的被搬运物A的情况下,将操作杆111从基准位置(斜向上的位置)S推下至操作位置(斜向下的位置)S1。由此,通过滑动部件109,第二辊108在第二工作台104的倾斜部104a上滑动,这样,第二工作台104从被第一辊107支承的状态过渡到被第二辊108支承的状态。即,第二工作台104通过第二辊108被推起,并接近第一工作台101而被支承在高位置处。其结果,以能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第二工作台104的转动体105的一部分也从第一工作台101的载置面102向上方突出。
由此,被搬运物A通过第二工作台104的多个转动体105抬起,并从第一工作台101的载置面102离开。即,被搬运物A被第二工作台104的多个转动体105点支承。由此,被搬运物A成为通过施加较小的力就能够容易移动的状态。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将被搬运物A从手推车B上卸下、将被搬运物A从手推车B上替换成其他被搬运物A的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67373号公报
发明欲解决的技术课题
因此,所述支承单元100中,在转动体105从第一工作台101的贯通孔103退避的状态下,在被搬运物A载置于第一工作台101的载置面102上的状态下,由于没有限制被搬运物A的移动的手段,所以,若从外部对被搬运物A施加力,则存在被搬运物A从第一工作台101掉落并受损的问题。另外,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若在第一工作台101的周围配置防止掉落用的部件,则存在从第一工作台101搬运被搬运物A变得困难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承单元,该支承单元能够确保防止转动体退避状态下的工作台上所载置的搬运物滑落,并且,对于通过转动体被支承的被搬运物来说,能够使其容易地在工作台进行移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工作台,其具有可载置被搬运物的载置面,在该载置面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转动体,其配置在该第一工作台的下方,且配置在与多个贯通孔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护栏部,其以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在上下方向上可进退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台面工作台的周围;升降机构,其构成为,使第一工作台和转动体相对移动,以使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进退,并且构成为,使护栏部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在上下方向进退;以及操作部,其连结于该升降机构,能够在基准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基准位置如下: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退避,且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操作位置如下: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突出,且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
根据该结构,在基准位置处,由于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退避,所以,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和被搬运物面接触,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将被搬运物载置在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上。此时,由于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所以,即使从外部对载置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的被搬运物作用力,使得被搬运物在载置面上移动,由于从载置面向外部的移动被护栏部阻止,所以,通过该引导板也能够防止被搬运物从载置面滑落。
另外,操作位置处,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突出,并且由于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所以,被搬运物通过多个转动体而被支承,能够从护栏部退避后的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对被搬运物进行取出、替装。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构成为,所述护栏部有两个,所述升降机构,在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时,能够成为使一侧的护栏部突出,使另一侧的护栏部退避的状态,且在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时,能够成为使一侧的护栏部退避,并且使另一侧的护栏部突出的状态,而且,在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突出时,能够成为使两个护栏部退避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在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时,能够成为一侧的护栏部突出,且另一侧的护栏部退避的状态,且在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时,能够成为一侧的护栏部退避,且另一侧的护栏部突出的状态。而且,在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突出时,由于能够成为两侧的护栏部退避的状态,所以,能够根据用途分别使用,使用更方便。即,通过使两个护栏部中的至少一个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能够将被搬运物从所希望的位置取出、替装,非常方便。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优选构成为,所述护栏部有多个,多个护栏部中的某些护栏部通过所述操作部的切换操作同步地进行进退。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操作部的切换操作,多个护栏部中的某些护栏部能够同步地进行进退,所以使用更方便。例如,在可同步进退的多个护栏部处于横向排列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将较大的被搬运物向外部移送。另外,在可同步进退的多个护栏部位于对置位置的情况下,能够将被搬运物从所希望的位置取出、替装。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护栏部在与第一工作台的周围对置的位置上配置一对,所述升降机构具有:可升降地配置的所述第一工作台;配置在该第一工作台的下方、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转动体的第二工作台;以能够从不发挥操作功能的中立位置向第一工作台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至少任一侧倾倒的方式被支承的多个凸轮;和传递机构,其分别连结有多个该凸轮和一对护栏部,将多个凸轮的运动传递给一对护栏部从而使一对护栏部单独升降,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连结于多个凸轮,在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凸轮位于中立位置,第一工作台从第二工作台分离,并且一对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凸轮向第一工作台的一侧倾倒,第一工作台与第二工作台接近,并且一对所述护栏部中的一侧护栏部能够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且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凸轮向第一工作台的另一侧倾倒,第一工作台能够接近第二工作台近,并且一对所述护栏部中的另一侧护栏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第二工作台的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退避,所以,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和被搬运物面接触,在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上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对被搬运物进行搬运。另一方面,由于在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所以,即使从外部对被载置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的被搬运物作用力,被搬运物在载置面上移动,被搬运物从载置面向外部的移动也会被护栏部阻止,所以,被搬运物不会从载置面滑落。
另外,由于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上时,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突出,被搬运物通过多个转动体被支承。另外,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能够成为凸轮向第一工作台的一侧倾倒、一对护栏部中的一侧的护栏部成为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状态,并且,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能够成为凸轮向第一工作台的另一侧倾倒、一对护栏部中的另一侧的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状态,所以,通过操作部对欲取出被搬运物的位置的护栏部进行操作,由此,能够从所希望的位置将被搬运物取出、替装。
作为本发明的其他方式,还可以构成为,所述护栏部在第一工作台的周围配置多个,所述升降机构具有:第二工作台,可升降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工作台的下方、并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转动体;多个第一杆,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使第二工作台升降;和多个第二杆,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具有:支承部,该支承部在第二工作台处于从第一工作台分开的低位置时,将护栏部支承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高位置;和承受部,该承受部在第二工作台位于接近第一工作台的高位置时,将护栏部支承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低位置,所述操作部连结于第一杆,以能够向第一工作台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任一侧倾倒的方式被支承。而且,在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第一杆位于一侧,从第一工作台分离的第二工作台通过第二杆的承受部被支承,且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多个护栏部通过第二杆的支承部被支承,而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第一杆位于另一侧,接近第一工作台的第二工作台通过第一杆被支承,且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多个护栏部通过第二杆的承受部被支承。
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第二工作台的转动体分别从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退避,所以,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和被搬运物面接触,能够在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上以稳定的状态对被搬运物进行搬运。另一方面,在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由于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所以,即使从外部对载置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上的被搬运物作用力,使得被搬运物在载置面上移动,也能够通过护栏部阻止被搬运物从载置面向外部的移动,因此被搬运物不会从载置面滑落。
另外,在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第二工作台位于接近第一工作台的高位置,第一杆支承第二工作台,且第二杆的承受部对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低位置处的护栏部进行承接。因此,由于护栏部处于低位置,所以,第一工作台的周围开放,能够容易地将被搬运物从第一工作台的周围取出、替装。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能够发挥以下优异效果:能够确保防止转动体退避状态下的工作台上所载置的搬运物滑落,并且,对于通过转动体被支承的被搬运物来说,能够使其容易地在工作台进行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的立体图,表示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且左右的护栏部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状态。
图2是表示除去第一工作台后的图,表示凸轮从第二工作台的切缺部突出的状态(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的状态)。
图3是表示除去第一工作台及第二工作台后的升降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升降机构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操作部和升降机构的连结部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A-A线向视剖视图,是表示通过升降机构支承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护栏部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将操作杆从基准位置向操作位置操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操作位置中的、转动体及护栏部的各自位置关系的立体图,是表示凸轮从第二工作台的切缺部退避的状态(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突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图7的B-B线向视剖视图,是表示操作位置中的、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转动体和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的护栏部各自位置关系的图。
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位于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高位置的护栏部和支承该护栏部的第二杆的支承部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位于从第一工作台分离的低位置的第二工作台和承受该第二工作台的第二杆的承受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转动体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的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操作杆和第一杆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支承前侧的护栏部的第二杆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二工作台接近第一工作台、且左右的护栏部及前侧的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位于接近第一工作台的高位置的第二工作台和承受该第二工作台的第二杆的剖视图。
图18是表示将操作杆从基准位置转动到操作位置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前侧(操作杆的相反侧)的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转动体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且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2是表示转动体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突出、且护栏部从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安装在手推车上的现有的支承单元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的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相对于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使转动体升降的升降机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图5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该支承单元1具有:第一工作台2,其具有能够载置被搬运物A的载置面2a,在该载置面2a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20;第二工作台3,配置在该第一工作台2的下方,且具有多个旋转体30,该多个旋转体3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与多个贯通孔20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上;护栏部4,以相对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在上下方向上能够进退的方式配置在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升降机构5,构成为使第一工作台2和转动体30相对移动,以使转动体30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进退,并且,升降机构5构成为能够使护栏部4相对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在上下方向上进退;以及连结于该升降机构5的操作部6。
第一工作台2在本实施方式中俯视呈矩形,并以矩阵状(行列状)形成有贯通孔20。该贯通孔20是具有能够供后述的转动体(球体)30进退的直径的圆形孔。
作为转动体30,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球体。另外,多个球体配置在第二工作台3上。具体来说,在该第二工作台3上形成有多个凹部,多个小球能够旋转地配置在该多个凹部内。通过该多个小球,球体能够旋转地被支承(未图示)。
另外,在第二工作台3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切缺部31。在该切缺部31中以可移动的方式松动插嵌有后述的升降机构5的凸轮50。
护栏部4分别配置在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前后左右),仅配置在与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对置的位置(第一工作台2的左侧及右侧)的一对护栏部4进行升降。
升降机构5具有:多个凸轮50,该多个凸轮被支承为能从中立位置向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至少某一侧倾倒;传递机构51,分别连结有该多个凸轮50和一对护栏部4,将多个凸轮50的运动传递给一对护栏部4、4并使一对护栏部4、4分别升降。
凸轮50以规定间隔配置在后述的传递机构51的一对杆514、514的每一个上。另外,如图5所示,凸轮50被一对连结板55、55的前端部夹持并进行规定范围的角度运动(以下,称作“圆弧运动”)。一对连结板55、55,其基端部通过贯穿地设置在固定引导体512的一对侧壁上的轴56而被可转动地支承。
传递机构51具有:在一方向上延伸的基板510;可动连结体511,沿基板510的延伸方向配置在该基板510的中央部,且能够在相对于该延伸方向的正交方向上移动;多个固定引导体512,在相对于可动连结体511的延伸方向的正交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多个可动引导体513,可移动地配置在多个固定引导体512的每一个上、且与可动连结体511连接;一对杆514、514,沿基板510的延伸方向配置,且被固定在配置于可动引导体513的内部空间的凸轮5上;移动体521,其中央部连结于操作杆60的轴62并进行圆弧运动,且一对杆514、514的端部被固定在移动体521的两侧端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510和可动连结体511为矩形。
一对卡定片511a、511a弯折地形成在可动连结体511的两侧缘部的每一个上。该一对卡定片511a、511a被卡定在后述的可动引导体513的卡定槽513b、513b中。由此,多个可动引导体513通过可动连结体511被连结,且能够一体地进行圆弧运动。另外,在可动连结体511的中央部,引导孔511b沿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形成。
固定引导体512呈宽度宽的水槽形状。另外,固定引导体512通过相对配置的一对侧壁来划定用于供可动引导体513移动的空间。另外,在固定引导体512的一对侧壁的上缘部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供一对杆514、514往复移动的多个杆用引导槽515。另外,在一对侧壁的下缘部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可动连结体511移动的多个连结体用引导槽516。另外,在固定引导体512的下侧中央部,在相邻的连结体用引导槽516、516之间形成有限制可动连结体511移动的移动限制部517。该移动限制部517保有间隙地被插入到形成于可动连结体511的中央部的引导孔511b中,可动引导体513相对于可动连结体511在宽度方向上能够移动。
可动引导体513呈宽度窄的水槽形状。另外,可动引导体513在相对配置的一对侧壁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使一对护栏部4、4升降的多个护栏部用引导槽518。该护栏部用引导槽518形成为圆弧状,以便通过凸轮50的圆弧运动及可动引导体513的圆弧运动,能够使一对护栏部4、4描绘圆弧状的轨迹并进行升降。另外,在可动引导体513的下缘部的两侧形成有一对切缺部513a、513a,且在一对切缺部513a、513a之间形成有能够供可动连结体511的卡定片511a、511a卡定的一对卡定槽513b、513b。
另外,在可动引导体513的一对侧壁的两端部配置有升降板519、519,该升降板519、519被配置成相对于该两端部能够升降,且安装在一对护栏部4、4的每一个上。
升降板519具有销520,该销520能够移动地插穿于护栏部用引导槽518,且在相对于升降板519的外表面正交的方向上固定在升降板519上。
操作部6具有:操作杆60,能够从作为不发挥操作功能的基准位置即直立的位置S向左侧及右侧的任一侧倾倒;引导板61,引导该操作杆60的转动。该引导板61上形成有圆弧状的引导槽61a。
具体地说,如图1及图2所示,操作杆60能够在基准位置S、第一操作位置S1、和第二操作位置之间切换,其中基准位置S是第一工作台2和第二工作台3分离,且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分别从第一工作台2的多个贯通孔20退避,且一对护栏部4、4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的位置;第一操作位置S1是,如图7所示,第一工作台2接近第二工作台3,且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分别从第一工作台2的多个贯通孔20突出,且一对护栏部4、4中的一侧的护栏部4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的位置;第二操作位置是,第一工作台2接近第二工作台3,且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分别从第一工作台2的多个贯通孔20突出,且一对护栏部4、4中的另一侧的护栏部4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的位置。该第二操作位置位于第一操作位置S1的相反侧。
接下来,参照图1~图9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的使用状态。首先,如图1及图6所示,在操作部6位于所述基准位置S的状态(操作杆60直立的状态)下,第二工作台3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分离的低位置,转动体30位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的下方,一对护栏部4、4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向上方突出的位置。
而且,如图2及图6所示,处于以下状态:凸轮50从第二工作台3的切缺部31突出、一对升降板519、519的销520、520位于可动引导体513的护栏部用引导槽518的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间。
另外,可动连结体511位于基板510的中央,一对杆514分别位于固定引导体512的一对切缺部515的各一侧。即,可动引导体513及操作杆60处于能够向左右的任一侧倾倒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4及图7~图9所示,若使操作杆60位于第一操作位置S1,即若使操作杆60向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的某一侧倾倒,则一对护栏部中的一侧的护栏部4下降。具体来说,根据操作杆60的操作,多个可动引导体513介由可动连结体511向操作杆60的倾倒方向移动。与之相应地,一对杆514、514从固定引导体512的切缺部515的一侧向另一侧移动。
由此,伴随可动引导体513的转动,凸轮50进行圆弧运动。因此,凸轮50的周面从第一工作台2的切缺部31退避,由此,第一工作台2与第二工作台3接近。其结果,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的一部分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突出。
另一方面,通过可动引导体513的移动,一侧的升降板519(倾倒了操作杆60一侧的升降板519)的销520向护栏部用引导槽518的上侧的封闭端部移动,另一侧的升降板519的销520从护栏部用引导槽518的切换点向下侧的封闭端部移动,可动引导体513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操作杆60倾倒侧的护栏部4向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的位置移动,护栏部4的上端部位于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相同的高度。在该状态下,可动引导体513的销56向固定引导体512的切缺部513a的侧壁移动。
接下来,若使操作杆60位于第二操作位置,即若使操作杆60向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某另一侧倾倒,则一对护栏部4、4中另一侧的护栏部4下降,第一工作台2接近第二工作台3,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的一部分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突出,从而对被搬运物A进行支承。
这样,根据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由于能够使位于所希望位置的护栏部4分别单独升降,所以,能够将被搬运物A从所希望的位置卸下、替装。
另外,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从第一工作台2的多个贯通孔20分别退避,且至少一个护栏部4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因此,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和被搬运物A为面接触,被搬运物A在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上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被搬运。
另外,由于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至少有一个护栏部4突出,所以,即使从外部对载置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的被搬运物A作用力,被搬运物A在载置面2a上移动,也能够通过突出的至少一个护栏部4防止被搬运物A从载置面2a滑落。
另外,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分别从第一工作台2的多个贯通孔20突出,且至少一个护栏部4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所以,被搬运物A通过多个转动体30被支承,所以,能够将被搬运物A从护栏部4退避的部位卸下、替装。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9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1A。在这些图中,与图1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结构,以下,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支承单元1A中,在基板510的侧壁部形成有引导槽510a,后述的第二杆71的承受部(销)711保有间隙地被插入到该引导槽510a。
如图12所示,在第二工作台3的左右的一对侧壁部分别形成有切缺部31a。另外,在第二工作台3的前侧的侧壁部,虽未图示,但形成有与所述切缺部31a同样的切缺部。
护栏部4在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配置多个。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该护栏部4的下缘部形成有:能够供后述第二杆71的支承部710接近、分离的第一凹部40;能够供第二杆71的承受部711接近、分离的第二凹部41。本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的多个护栏部中,左右一对护栏部4、4及前侧的护栏部4全部能够同步进行升降。
升降机构7具有用于使第二工作台3升降的多个第一杆70;用于使护栏部4升降的第二杆71。
第一杆70在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上配置多个。另外,第一杆70的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滑动件72上,第一杆70的另一端部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工作台3的两侧壁部上。此外,如图14及图18所示,滑动件72配置在基板510上,以便能够相对于基板510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第二杆71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在第一工作台2的两侧壁部的每一个上。另外,每对第二杆7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左侧的侧壁部、右侧的侧壁部、及前侧的侧壁部的每一个上。另外,第二杆71具有:在第二工作台3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分离的低位置时,将护栏部4支承在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的高位置处的支承部710;在第二工作台3位于接近第一工作台2的高位置时,在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的低位置处承受护栏部4的承受部711。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承受部711是在相对于第二杆71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设置的销。另外,与从第二杆71的旋转中心到支承部710的距离相比,从第二杆71的旋转中心到承受部711的距离较短。另外,从第二杆71的旋转中心连结支承部710的直线、和从第二杆71的旋转中心连结受部71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被设定为钝角。
操作部8具有操作杆80,该操作杆80的基端部安装在多个第一杆70中的、位于中央部的第一杆70上。该操作杆80被支承为能够向第一工作台2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任一侧的操作位置S1倾倒。在该操作位置S1中,左右的一对护栏部4、4及前侧的护栏部4全部同步地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
下面,参照图10~图19说明使用方式。首先,在操作杆80位于基准位置S的状态,即处于直立的状态下,第二工作台3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分离的低位置,转动体30位于比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更下方的位置,夹着第一工作台2而位于两侧的护栏部4、4及前侧的护栏部4分别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的位置。
具体来说,第二工作台3的左侧的切缺部31a的周壁部与左侧的第二杆71的销711抵接,第二工作台3的右侧的切缺部31a的周壁部与右侧的第二杆71的销711抵接,第二工作台3的前侧的切缺部(未图示)的周壁部与前侧的第二杆71的销711抵接,第二工作台3通过各销711被支承在低位置。
而且,各销711被第二工作台3的荷载推压,所以,各销711与引导槽510a的下端侧的封闭端部压接,且左侧的第二杆71、右侧的第二杆71及前侧的第二杆71被保持在斜向上的状态。由此,通过左侧的第二杆71的前端部、右侧的第二杆71的前端部、前侧的第二杆71的前端部,护栏部4的上端部被推起至比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高的高位置。
接下来,若使直立状态的操作杆80向操作位置S1倾倒,则第二工作台3向接近第一工作台2的高位置移动,转动体30的一部分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向上方突出,左侧及右侧的一对护栏部4、4和前侧的护栏部4全部同步移动至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的位置。
具体来说,通过操作杆80的倾倒,第一杆70起立,与之连动地,第二工作台3上升并接近第一工作台2。由此,转动体30的最大径部分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突出。其结果,被搬运物A通过从第一工作台2的多个贯通孔20突出的转动体30的一部分被点支承。
另外,通过第二工作台3的上升,各第二杆71的承受部(销)711向引导槽510a的上端侧的封闭端部移动并压接,通过各第二杆71的承受部(销)711,第二工作台3被保持在高位置。即,第二工作台3成为与第一工作台2接近的状态。
另外,通过移动至低位置的左侧及右侧的一对护栏部4、4和前侧的护栏部4的荷载,左侧的第二杆71、右侧的第二杆71及前侧的第二杆71各自被保持为倾倒的状态,左侧及右侧的一对护栏部4、4的上端部和前侧的护栏部4的上端部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处于相同高度。即,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被开放。因此,被搬运物A成为通过来自外部的力能够容易地从左右的两侧及前侧进行搬运的状态。
这样,根据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操作杆80位于基准位置S时,第二工作台3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分离的低位置,第二杆71的承受部711支承第二工作台3,且第二杆71的支承部710将护栏部4支承在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的位置。因此,载置于第一工作台2的被搬运物A的周围被多个护栏部4包围,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搬运被搬运物A,且被搬运物A不会从第一工作台2落下。
另外,在操作杆80位于操作位置S1时,第二工作台3位于接近第一工作台2的高位置,第二杆71的支承部710支承第二工作台3,且通过第二杆71的承受部711承受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的多个护栏部4。因此,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左侧及右侧和前侧)被开放,能够从第一工作台2的周围容易地取出被搬运物A。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2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1B。在这些图中,与图1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或相当的结构。而且,与图1的不同点为: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B为矩形、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B为辊;以及具有升降机构9,该升降机构9具有使第二工作台3相对于第一工作台2升降的活塞90。而且,不同点还在于,构成为在多个护栏部4中,仅位于对手推车进行搬运的方向一侧的护栏部4B进行升降。
升降机构9具有: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在第二工作台3的下方的活塞90;在第二工作台3的下表面沿相对于该第二工作台3的下表面正交的方向突出设置的推压板91;配置在第二工作台3的下方,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的可动杆92。
在护栏部4的背面安装有与可动杆92的另一端部抵接的抵接体400。
下面说明使用方式。首先,图20及图21的状态为,护栏部4B的上端部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第二工作台3位于相对于第一工作台2分离的低位置,转动体30处于位于比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更下方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第二工作台3的推压板91与可动杆92的一端部压接,压下该可动杆92的一端部,并推起可动杆92的另一端部。由此,护栏部4B介由抵接体400被推起,成为护栏部4B的上端部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突出的状态。
接下来,如图22所示,若活塞90上升,则第二工作台3被推起,转动体30的最大径部分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突出,护栏部4B的上端部位于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相同的高度。该状态为被搬运物通过从多个贯通孔20突出的转动体30支承,且能够将被搬运物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移动的状态。具体来说,随着基于推压板91对可动杆92压接被解除,护栏部4B凭借自身的荷载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退避。伴随护栏部4B的退避,在可动杆92的一端部与第二工作台3的推压板91抵接,同时可动杆92的另一端部与护栏部4B的抵接体400抵接的状态下,可动杆92位于水平位置。
这样,根据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支承单元,在第二工作台3位于从第一工作台2分离的低位置时,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退避,被搬运物以稳定的状态载置于第一工作台2的载置面2a。另一方面,可动杆92的一端部通过第二工作台3的推压板91被推压,且护栏部4B的抵接体400通过可动杆92的另一端部被推起,所以,载置于第一工作台2的被搬运物的周围通过多个护栏部4、4B被包围,被搬运物不会从第一工作台2落下。
另外,在第二工作台3位于接近第一工作台2的高位置时,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突出,被搬运物通过第二工作台3的转动体30被支承。另一方面,可动杆92的一端部基于第二工作台3的推压板91的推压被解除,且护栏部4的抵接体400基于可动杆92的另一端部的推起也被解除,因此,护栏部4B从第一工作台2退避,能够容易地将被搬运物A从第一工作台2上取下。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当然能够追加适当的变更。
例如,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使一对护栏部4、4分别进退,但还可以使一对护栏部4、4同时进退。另外,还可以为,在转动体30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退避时,一侧的护栏部4突出,且另一侧的护栏部4退避,或,在转动体30从第一工作台2的贯通孔20退避时,一侧的护栏部4退避,且另一侧的护栏部4突出。
另外,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使用销来作为第二杆71的承受部711,但还可以在第二工作台3上配置销。重要的是,只要是通过第二杆71的承受部711承受第二工作台3的荷载的结构即可。
另外,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中,护栏部4在第一工作台2的左右的两侧和前侧分别配置,但还可以一体化地配置。
另外,在所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第一工作台2的形状为矩形,但还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除四边形外的多边形。该情况下,根据第一工作台2的形状适当地配置护栏部4。
另外,在为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使第一工作台2与第二工作台3接近及分离,但还可以使第二工作台3与第一工作台2接近及分离。另外,在为所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第二工作台3与第一工作台2接近及分离,但还可以使第一工作台2与第二工作台3接近及分离。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支承单元,2…第一工作台,3…第二工作台,4、4B…护栏部,5、7…升降机构,6、8、9…操作部,20…贯通孔,30…转动体,50…凸轮,51…传递机构,60、80…操作杆,70…第一杆,71…第二杆,511…可动连结体,512…固定引导体,513…可动引导体,514…杆,710…支承部,711…承受部,A…被搬运物,B…手推车,S…基准位置,S1…操作位置,S2…操作位置。

Claims (5)

1.一种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工作台,其具有可载置被搬运物的载置面,在该载置面上形成有多个贯通孔;
转动体,其配置在该第一工作台的下方,且配置在与多个贯通孔的每一个对应的位置;
护栏部,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在上下方向上可进退的方式配置在所述第一工作台的周围;
升降机构,其构成为,使所述第一工作台和所述转动体相对移动,以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进退,并且构成为,使所述护栏部相对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在上下方向进退;以及
操作部,其连结于该升降机构,能够在基准位置和操作位置之间切换,其中,所述基准位置如下:所述转动体分别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退避,且护栏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所述操作位置如下:所述转动体分别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多个贯通孔突出,且所述护栏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栏部有两个,
所述升降机构成为,在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时,能够成为使一侧的护栏部突出、并且使另一侧的护栏部退避的状态,且在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退避时,能够成为使一侧的护栏部退避,且使另一侧的护栏部突出的状态,而且,在使所述转动体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贯通孔突出时,能够成为使两个护栏部退避的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栏部有多个,
所述支承单元构成为,通过所述操作部的切换操作,从而多个护栏部中的某些护栏部同步进行进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栏部在与第一工作台的周围对置的位置上配置一对,
所述升降机构具有:可升降地配置的所述第一工作台;配置在该第一工作台的下方、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转动体的第二工作台;以能够从不发挥操作功能的中立位置向所述第一工作台的宽度方向两侧中的至少一侧倾倒的方式被支承的多个凸轮;和传递机构,其分别连结有多个该凸轮和一对护栏部,将多个凸轮的运动传递给一对所述护栏部从而使一对护栏部单独升降,
所述操作部构成为,连结于多个凸轮,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凸轮位于中立位置,所述第一工作台从所述第二工作台分离,并且一对所述护栏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所述凸轮向所述第一工作台的一侧倾倒,所述第一工作台与所述第二工作台接近,并且一对所述护栏部中的一侧护栏部能够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且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凸轮向所述第一工作台的另一侧倾倒,所述第一工作台能够接近所述第二工作台,并且一对所述护栏部中的另一侧护栏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护栏部在第一工作台的周围配置多个,
所述升降机构具有:第二工作台,其可升降地配置在所述第一工作台的下方、并且配置有所述多个转动体;多个第一杆,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使第二工作台升降;和多个第二杆,其以可转动的方式被支承,该多个第二杆具有:支承部,在所述第二工作台处于从所述第一工作台分开的低位置时,将所述护栏部支承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高位置;和承受部,该承受部在所述第二工作台位于接近所述第一工作台的高位置时,将所述护栏部支承在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低位置,
所述操作部连结于所述第一杆,以可向所述第一工作台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中的任一侧倾倒的方式被支承,
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第一杆位于一侧,从所述第一工作台分离的所述第二工作台通过所述第二杆的承受部被支承,且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突出的所述多个护栏部通过所述第二杆的支承部被支承,
而在所述操作部位于所述操作位置时,所述第一杆位于另一侧,接近所述第一工作台的所述第二工作台通过所述第一杆被支承,并且从所述第一工作台的载置面退避的所述多个护栏部通过所述第二杆的承受部被支承。
CN201510906636.7A 2015-06-16 2015-12-09 支承单元 Active CN1062567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1347 2015-06-16
JP2015121347A JP6019178B1 (ja) 2015-06-16 2015-06-16 支持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56715A CN106256715A (zh) 2016-12-28
CN106256715B true CN106256715B (zh) 2018-08-03

Family

ID=57216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06636.7A Active CN106256715B (zh) 2015-06-16 2015-12-09 支承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19178B1 (zh)
CN (1) CN1062567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461258B2 (ja) 2020-09-08 2024-04-03 日本車輌製造株式会社 ヒータおよびヒータの使用方法
JP7085247B1 (ja) * 2021-02-22 2022-06-16 株式会社フリーベア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支持ユニット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42025A1 (zh) * 1971-06-17 1973-01-26 Dexion Comino Int Ltd
US5915515A (en) * 1996-08-05 1999-06-29 Blair; Rodney L. Die lifting mechanism
GB2381516A (en) * 2001-08-30 2003-05-07 Christopher John Hooker Roller conveyor with displaceable top surface to reveal and conceal rollers
CN101229541A (zh) * 2007-01-25 2008-07-30 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加工台
CN201427797Y (zh) * 2009-06-25 2010-03-24 浙江晶泰玻璃有限公司 平板玻璃输送装置
CN201587741U (zh) * 2009-11-23 2010-09-22 李文新 承载装置的输送系统
CN203998094U (zh) * 2014-07-16 2014-12-10 天津北玻玻璃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玻璃传输调整平台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0325Y2 (zh) * 1984-11-07 1989-06-16
JPS6215041U (zh) * 1985-07-12 1987-01-29
JP3159376B2 (ja) * 1997-07-10 2001-04-23 東興建設株式会社 法面緑化工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142025A1 (zh) * 1971-06-17 1973-01-26 Dexion Comino Int Ltd
US5915515A (en) * 1996-08-05 1999-06-29 Blair; Rodney L. Die lifting mechanism
GB2381516A (en) * 2001-08-30 2003-05-07 Christopher John Hooker Roller conveyor with displaceable top surface to reveal and conceal rollers
CN101229541A (zh) * 2007-01-25 2008-07-30 中外炉工业株式会社 加工台
CN201427797Y (zh) * 2009-06-25 2010-03-24 浙江晶泰玻璃有限公司 平板玻璃输送装置
CN201587741U (zh) * 2009-11-23 2010-09-22 李文新 承载装置的输送系统
CN203998094U (zh) * 2014-07-16 2014-12-10 天津北玻玻璃工业技术有限公司 玻璃传输调整平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19178B1 (ja) 2016-11-02
CN106256715A (zh) 2016-12-28
JP2017007751A (ja) 2017-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6715B (zh) 支承单元
JP2014118281A (ja) チェーン搬送装置
RU2015104713A (ru) Станок и гибкий производственный модуль для установки направляющих втулок и седел клапанов
CN107127900A (zh) 脆性材料基板的裂断装置
JP5778894B2 (ja) 昇降装置
CN203753960U (zh) 一种顶升翻转卸料机构
JPH08290805A (ja)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および物品移載方法
ES2692186T3 (es) Dispositivo de distribución
ITBO20130682A1 (it) Sistema di smistamento ed impilamento di piastrelle
CN106377369B (zh) 一种用于急诊室患者自动翻身的装置
US8997659B2 (en) Furniture element comprising an articulated plate of variable surface
CN204035372U (zh) 一种手动移动换模装置
JP2008237852A (ja) 背受フレ−ム起立時の患者体位ズレを防止する介護用スライドベッド
JP2004323187A (ja) 昇降台の落下防止装置
CN107628137B (zh) 一种防止电梯导轨攀爬机器人倾覆坠落的安全保护装置
CN105501868A (zh) 一种翻转输送轨道
KR101849251B1 (ko) 마스크팩 접이장치의 접이유닛
TW202033963A (zh) 晶片承載座
CN210366432U (zh) 一种煤炭机械用高铝铜焊丝模具的固定装置
CN216685170U (zh) 一种冻干机自动进出料过渡结构
CN219838863U (zh) 一种置物托盘结构
KR101441638B1 (ko) 캘리퍼 하우징용 지그장치
CN211237641U (zh) 一种led发光标识牌
CN215822298U (zh) 一种移动式升降舞蹈把杆
CN217457561U (zh) 提升机自动下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