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41377B - 管道传输系统 - Google Patents

管道传输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41377B
CN106241377B CN201610749415.8A CN201610749415A CN106241377B CN 106241377 B CN106241377 B CN 106241377B CN 201610749415 A CN201610749415 A CN 201610749415A CN 106241377 B CN106241377 B CN 106241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terminal
transition
delivery tank
mai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494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41377A (zh
Inventor
许鲁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Huil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胡建军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胡建军 filed Critical 胡建军
Priority to CN2016107494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41377B/zh
Publication of CN10624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1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41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1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51/00Conveying articles through pipes or tubes by fluid flow or pressure; Conveying articles over a flat surface, e.g. the base of a trough, by jets located in the surface
    • B65G51/04Conveying the articles in carriers having a cross-section approximating that of the pipe or tube; Tube mail systems
    • B65G51/18Adaptations of pipes or tubes; Pipe or tube joi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Fuel Tanks Or Ships (AREA)
  • Air Transport Of Granular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包括:中转层和收发层,所述中转层用于实现运载罐在具有夹角的管道之间的转移,所述收发层用于接收由所述中转层发送的运载罐,并能够向所述中转层发送运载罐;所述中转层上设置有中部中转站和端部中转站,所述中部中转站和所述端部中转站通过水平管道连通,且所述端部中转站位于所述中转层的端部;所述收发层上设置有过渡收发站和终端收发站,所述过渡收发站和所述终端收发站均能够通过垂直管道与所述中部中转站或者所述端部中转站连通,且所述过渡收发站和所述终端收发站之间也连通设置有所述垂直管道。

Description

管道传输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料输送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管道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气动管道物流系统主要应用在银行、医院、饭店、行政中心等行业,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气流传动的原理实现各个位置间的物料传输,从而省去人工搬运的工序,提高物料传输的效率,以及节省人工成本。在气动管道物流系统中使用运载罐作为物料的载体,运载罐放在管道内,在压力差的作用下运载罐能够在管道内移动,从而完成物料在各地间的传输。
以在医院中应用为例,为将装有药物的运载罐运输到各个护士站、药房中,需要在空间交错设置多条管道;具体地:在竖直方向上设置多条垂直管道,在水平方向上设置多条水平管道,而为了实现垂直管道和水平管道之间的连通,现有技术中,通常都是在二者之间连接弯管,而为了确保运载罐能够顺利通过该弯管,弯管的直径通常都设计的较大,而较大直径的弯管就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而且还会给管道的铺装带来一定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管道传输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需要直径较大的弯管连接不同方向上的各个管道,而直径较大的弯管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而且还会给管道的铺装带来一定难度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包括:中转层和收发层,中转层用于实现运载罐在具有夹角的管道之间的转移,收发层用于接收由中转层发送的运载罐,并能够向中转层发送运载罐;中转层上设置有中部中转站和端部中转站,中部中转站和端部中转站通过水平管道连通,且端部中转站位于中转层的端部;收发层上设置有过渡收发站和终端收发站,过渡收发站和终端收发站均能够通过垂直管道与中部中转站或者端部中转站连通,且过渡收发站和终端收发站之间也连通设置有垂直管道。
进一步,中部中转站包括中部主支架和设置在中部主支架上的中部收发单元、中部搬运单元和中部换向单元,中部收发单元用于捕捉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并向垂直管道内发送运载罐;中部换向单元能够捕捉水平管道内的运载罐,并向水平管道内发送运载罐;且中部换向单元能够实现运载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换向;中部搬运单元用于实现运载罐在中部收发单元和中部换向单元之间的转移。
进一步,中部换向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中部换向器,中部换向器滑动设置在中部主支架上;中部换向器包括与水平管道连通的两端开口的第一中部连通管和用于捕捉水平管道内运载罐的一端封口的第一中部捕捉管;且第一中部连通管和第一中部捕捉管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转动;中部收发单元包括与垂直管道连通的两端开口的第二中部连通管和用于捕捉垂直管道内运载罐的两端开口的第二中部捕捉管;且第二中部连通管和第二中部捕捉管均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在平面内移动;中部搬运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中部搬运器,中部搬运器设置在中部主支架上;中部搬运器包括中部搬运管,中部搬运管与中部主支架连接,且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运动;第一中部连通管、第一中部捕捉管、第二中部连通管和第二中部捕捉管的运载罐能够进入中部搬运管,中部搬运管的运载罐能够进入第一中部连通管、第一中部捕捉管、第二中部连通管和第二中部捕捉管。
进一步,端部中转站包括端部主支架、至少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至少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和至少一个端部捕捉器;端部捕捉器设置在端部主支架上,且端部捕捉器能够相对端部主支架平移和转动;第一端部连通管和第二端部连通管分别与水平管道和垂直管道连通;端部捕捉器能够与第一端部连通管或者第二端部连通管连通,用于捕捉经由第一端部连通管或者第二端部连通管传输而来的运载罐,并将运载罐转向运输给第二端部连通管或者第一端部连通管。
进一步,过渡收发站包括过渡主支架和设置在过渡主支架上的过渡储存机构、过渡搬运机构和过渡发送机构,过渡搬运机构用于将过渡储存机构内的物料运输给过渡发送机构,过渡发送机构用于与垂直管道连通。
进一步,过渡发送机构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过渡连通管,多个过渡连通管均设置在过渡主支架的上部,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运动,且多个过渡连通管均分别与垂直管道连通;过渡发送机构还包括捕捉器,捕捉器设置在过渡主支架上,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运动;捕捉器用于捕捉对应的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过渡储存机构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过渡储存管,多个过渡储存管均设置在过渡主支架的上部,用于储存运载罐;过渡搬运机构包括过渡搬运管,过渡搬运管设置在过渡主支架的下部,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运动;过渡储存管和捕捉器内的运载罐均能够落入过渡搬运管的内部,过渡搬运管能够将运载罐转移至过渡连通管的内部。
进一步,终端收发站终端主支架和设置在终端主支架上的终端捕捉连通机构、终端搬运机构和终端储存机构;终端捕捉连通机构与垂直管道连通,并捕捉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终端储存机构用于存储捕捉到的运载罐;终端搬运机构用于在终端捕捉连通机构和终端储存机构之间转移运载罐。
进一步,终端捕捉连通机构包括终端捕捉器和终端连通管,终端连通管和终端捕捉器均能够相对终端主支架运动,终端连通管与垂直管道连通,终端捕捉器用于捕捉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终端搬运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搬运器,终端搬运器设置在终端主支架上;终端搬运器包括终端搬运管,终端搬运管能够相对终端主支架运动,终端捕捉器内的运载罐能够进入终端搬运管,终端搬运管内的运载罐能够进入终端储存机构。
进一步,中部搬运管、过渡搬运管和终端搬运管上均设置有提升机构,提升机构用于从对应的中部搬运管、过渡搬运管或终端搬运管的内部移出运载罐;提升机构包括提升驱动部和升降台,升降台与提升驱动部连接,提升驱动部设置在中部搬运管、过渡搬运管或终端搬运管上,用于带动升降台上下移动。
进一步,提升驱动部包括第一动力部、第一丝杠和连接块,第一丝杠与第一动力部的输出轴连接,连接块套设在第一丝杠上,且能够沿第一丝杠上下运动;升降台与连接块连接,且升降台用于与运载罐接触的平面所在高度大于升降台与连接块的接触面所在的高度。
本发明提供的管道传输系统,利用中转层代替直径较大的弯管完成水平管道向垂直管道的转换,然后使用收发层完成接收和发送运载罐的动作,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安装控件,而且还可以降低管道铺装的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中部中转站的轴侧图;图3为图1所示的中部中转站的主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中部换向器的轴侧图;图5为图2所示的中部收发单元的轴侧图;图6为图1所示的中部搬运单元的轴侧图;图7为提升机构的轴侧图;图8为端部中转站的轴侧图;图9为图8所示的端部中转站的俯视图;图10为过渡收发站的轴侧图;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收发站的轴侧图;图12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收发站的轴侧图;图13为图12所示的终端首发站的后视图;图14为开盖机构的轴侧图;图15为罐盖的轴侧图;图16为终端捕捉器的剖视图;图17为限位机构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中部中转站;2-端部中转站;3-过渡收发站;4-终端收发站;5-运载罐;6-通气孔;7-搬运导轨;8-搬运支架;9-提升机构;10-限位机构;100-水平管道;200-垂直管道;300-罐盖;
11-中部主支架;12-中部换向单元;13-中部收发单元;14-中部搬运单元;21-端部主支架;22-第一端部连通管;23-第二端部连通管;24-端部捕捉器;25-端部驱动机构;26-端部捕捉支架;31-过渡主支架;32-过渡发送机构;33-过渡储存机构;34-过渡搬运机构;41-终端主支架;42-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3-终端搬运机构;44-终端储存机构;45-开盖机构;91-升降台;92-第一动力部;93-第一丝杠;94-连接块;101-限位电机;102-连接板;103-套筒;104-插销锁舌;105-第二丝杠;106-导柱;107-凹槽;301-罐盖本体;302-插杆;303-曲轴;304-固定座;305-弹簧;
121-中部换向器;122-中部换向导轨;131-第二中部连通管;132-第二中部捕捉管;133-中部收发导轨;134-中部收发支撑板;135-第二中部驱动机构;141-中部搬运管;211-端部导轨;241-端部捕捉管;251-端部动力部;252-端部推杆;253-连杆;321-过渡连通管;322-过渡捕捉器;331-过渡安装板;332-过渡储存管;341-过渡搬运管;421-终端捕捉器;422-终端连通管;423-终端捕捉支架;424-终端捕捉导轨;431-终端搬运管;441-终端储存管;443-终端储存导轨;451-开盖固定部;452-开盖推杆;453-开盖支撑座;454-开盖安装块;455-开盖直线导轨;456-开盖导向块;457-开盖支架;458-开盖导轨;459-升降组件;
1211-中部换向支架;1212-第一中部连通管;1213-第一中部捕捉管;1214-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341-第一通孔;1351-第四中部动力部;1352-第二中部推拉杆;400-第一套管;500-第二套管;600-导通管;
12141-第三中部动力部;12142-第一中部推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包括:中转层和收发层,中转层用于实现运载罐5在具有夹角的管道之间的转移,收发层用于接收由中转层发送的运载罐5,并能够向中转层发送运载罐5;中转层上设置有中部中转站1和端部中转站2,中部中转站1和端部中转站2通过水平管道100连通,且端部中转站2位于中转层的端部;收发层上设置有过渡收发站3和终端收发站4,过渡收发站3和终端收发站4均能够通过垂直管道200与中部中转站1或者端部中转站2连通,且过渡收发站3和终端收发站4之间也连通设置有垂直管道200。
需要说明的是,中部中转站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端部中转站2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如图1所示,端部中转站2位于中部中转站1的两侧,端部中转站2为该管道传输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极限位置。
过渡收发站3的主要作用是接收由中部中转站1和端部中转站2发送而来的运载罐5,或者向中部中转站1和端部中转站2发送运载罐5;同时,还能将运载罐5发送给终端收发站4;以本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传输系统在医院中应用为例,通常中部中转站1和端部中转站2设置在管道的最下层,过渡收发站3设置在配药中心,终端收发站4设置在护士站或者各科室。
水平管道100和垂直管道200的数量可以有多条,相邻的端部中转站2和中部中转站1,以及相邻的两个中部中转站1之间均连接有水平管道100,且水平管道100分为左行管道和右行管道;同理,垂直管道200用于连接中转层和收发层,或者相邻的收发层,其分为上行管道或者下行管道;需要说明的是,在同一垂直方向上,上行管道和下行管道可以是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左行管道和右行管道同理。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道传输系统,利用中转层代替直径较大的弯管完成水平管道100向垂直管道200的转换,然后使用收发层完成接收和发送运载罐5的动作,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约安装控件,而且还可以降低管道铺装的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2-3所示,中部中转站1包括中部主支架11和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上的中部收发单元13、中部搬运单元14和中部换向单元12,中部收发单元13用于捕捉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并向垂直管道200内发送运载罐5;中部换向单元12能够捕捉水平管道100内的运载罐5,并向水平管道100内发送运载罐5;且中部换向单元12能够实现运载罐5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换向;中部搬运单元14用于实现运载罐5在中部收发单元13和中部换向单元12之间的转移。
中部收发单元13的作用是接收和发送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中部收发单元13可以对应一条或者多条垂直管道20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一个中部收发单元13对应两条垂直管道200,该两条垂直管道200一个为上行管道,另一个为下行管道。
中部换向单元12的作用是捕捉和发送水平管道100内的运载罐5,所谓水平设置的气动管道是指在同一平面的跨度上铺设气动管道,例如:在两个或者多个相邻的办公楼的同一层完成物料的传输;中部换向单元12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水平管道10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一个中部换向单元12对应两个水平管道100,该两个水平管道100内的气流流动相反。
中部搬运单元14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运载在中部收发单元13和中部换向单元12之间的转移,即,当运载罐5需要从垂直管道200转移到水平管道100时,首先使用中部收发单元13对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进行捕捉,然后将捕捉到的运载罐5转移给中部搬运单元14,中部搬运单元14再将该运载罐5转移给中部换向单元12,中部换向单元12接收了运载罐5之后与水平管道100对接,然后完成运载罐5在水平管道100的发送;相反的,当需要将运载罐5从水平管道100转移到垂直管道200时,首先使用中部换向单元12对水平管道100内的运载进行捕捉,然后进行换向,从而将捕捉到的运载罐5转移给中部搬运单元14,中部搬运单元14再将该运载罐5转移给中部收发单元13,中部收发单元13接收该运载罐5之后与垂直管道200对接,然后完成运载罐5在垂直管道200的发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2-4所示,中部换向单元12包括至少一个中部换向器121,中部换向器121滑动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上;中部换向器121包括与水平管道100连通的两端开口的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用于捕捉水平管道100内运载罐5的一端封口的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且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11转动;中部收发单元13包括与垂直管道200连通的两端开口的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用于捕捉垂直管道200内运载罐5的两端开口的第二中部捕捉管132;且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均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11在平面内移动;中部搬运单元14包括至少一个中部搬运器,中部搬运器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上;中部搬运器包括中部搬运管141,中部搬运管141与中部主支架11连接,且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11运动;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的运载罐5能够进入中部搬运管141,中部搬运管141的运载罐5能够进入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
需要说明的是,中部换向器121与中部主支架11的滑动设置、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相对中部主支架11在平面内移动以及中部搬运管141相对中部主支架11的运动的实现方式均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导轨与滑块的结构、导轨与滑轮或者链条、皮带传动,等等;且,驱动力均可以是电力驱动或者人工驱动,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使用电力驱动。
中部换向器121的数量与水平管道100的数量一致,即,每一个中部换向器121均对应一个水平管道100;中部换向器121的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均能与水平管道100对接连通,且二者均能够相对中部主支架11转动0-90度,即,当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处在水平位置时与水平管道100对接,当二者需要跟中部搬运管141连通时,将二者转动90度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运载罐5需要从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的一端开口进入,然后从另一端开口落入中部搬运管141,所以需要将第二中部捕捉管132设置成两端开口的结构,但是,当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在捕捉运载罐5时,需要一端封口,此时可以由中部主支架11或者其它挡板来完成该任务;以下,对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在捕捉运载罐5时需要进行封闭的端口称作封闭端。
需要说明的是,中部换向器121以及中部搬运器的数量均可以是多个或者均可以是一个,例如:中部换向器121和中部搬运器的数量均为两个,且每个中部搬运器对应一个中部换向器121,即,一个中部搬运器仅完成对应设置的中部换向器121与中部收发单元13之间运载罐5的转移;且,多个中部换向器121和中部搬运器以及中部收发单元13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如图2-3和图6所示,中部搬运单元14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的下层,中部换向单元12和中部收发单元13均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的上层,且,中部收发单元13的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位于中部主支架11的中部,两个中部换向器121分别位于中部收发单元13的两侧,两个中部搬运器分别对应设置在两个中部换向器121的下方;采用此种结构,使一个中部搬运器对应一个中部换向器121,即,一个中部搬运器对应一条管道,这样可以提高运载罐5在水平和垂直之间转换的效率。中部搬运单元14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的下层,中部换向单元12和中部收发单元13均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的上层,且,中部收发单元13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的一侧,两个中部换向器121位于中部收发单元13的同一侧,中部搬运单元14仅包括一个中部搬运器,这个中部搬运器负责两条管道内运载罐5的转移。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分别对水平管道100和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进行捕捉,从而提高捕捉的成功率,同时,还可以减小捕捉过程中的冲击以及噪声等危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中部换向单元12包括中部换向导轨122,中部换向器121包括中部换向支架1211;中部换向导轨122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上,中部换向支架1211滑动设置在中部换向导轨122上;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上均铰接设置有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均与中部换向支架1211铰接,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用于使对应的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或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相对中部换向支架1211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由一个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来同时驱动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转动,当然也可以是,每个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每个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均分别对应设置一个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每个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驱动对应的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或者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的作用是驱动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绕中部换向支架1211上的铰接点转动,因此,凡是能够实现上述作用的结构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例如:电机,电机设置在中部换向支架1211上,电机的转轴与对应的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或者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连接,从而使其转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一中部驱动机构1214包括第三中部动力部12141和第一中部推拉杆12142,第三中部动力部12141与中部换向支架1211铰接,第一中部推拉杆12142的一端与第三中部动力部1214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或者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铰接。
第三中部动力部12141的主要作用是带动第一中部推拉杆12142进行直线运动,因此,凡是能够实现上述作用的构件都可以作为第三中部动力部12141,例如:气缸、液压缸或者丝杠电机,等等。
采用上述结构不仅能够实现驱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和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绕中部换向支架1211转动,同时,由于其结构简单、占用的空间较小,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本实施例提供的中部中转站1的体积和安装空间,减小其安装难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中部收发单元13还包括中部收发导轨133和中部收发支撑板134,中部收发导轨133与中部收发支撑板134连接,中部收发支撑板134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341、第二通孔和封闭区域;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上均设置有第二中部驱动机构135,第二中部驱动机构135能够驱动对应的第二中部连通管131或第二中部捕捉管132沿中部收发导轨133运动;第一通孔1341用于使运载罐5通过,风管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二通孔能够与第二中部连通管131连通,封闭区域用于封闭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的端口。
第二中部驱动机构135的主要作用是驱动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在中部收发支撑板134上移动,因此,凡是能够实现上述作用的结构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第二中部驱动机构135;第二中部驱动机构135包括第四中部动力部1351和第二中部推拉杆1352,第四中部动力部1351设置在中部收发导轨133上,第二中部推拉杆1352与对应的第二中部捕捉管132或者第二中部连通管131连接;第四中部动力部1351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气缸、液压缸或者电机等等,只要能够带动第二中部推拉杆1352做直线运动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孔134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当第一通孔1341的数量为一个时,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和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内的运载罐5均通过该第一通孔1341落入中部搬运管141中;若第一通孔1341的数量为两个,则两个第一通孔1341分别对应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和第二中部连通管131。风管与第二通孔连通,在需要发送运载罐5时,第二中部连通管131与第二通孔连通,从而使风管内的气流能够进入第二中部连通管131的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内的运载罐5从第二通孔落下,因此,第二通孔的直径小于运载罐5的外径。
上述中部收发单元13的使用方法为:当需要捕捉下行的运载罐5时,第二中部捕捉管132与下行的管道连通,完成对运载罐5的捕捉后,分别移动第二中部捕捉管132和中部搬运管141到第一通孔1341的上方和下方,从而使运载罐5落入中部搬运管141内,然后进行后续操作;当需要将中部搬运管141内的运载罐5传输给第二中部连通管131时,将第二中部连通管131和中部搬运管141分别移动到第一通孔1341的上方和下方,然后移动第二中部连通管131与上行的管道连通,从而发送运载罐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还包括用于储存运载罐5的中部储存单元,且中部储存单元和中部搬运单元14之间能够实现运载罐5的转移。
若中部搬运单元14需要将运载罐5转移到中部收发单元13或者中部换向单元12时,相对应的管道内有运载罐5正在传递,则将该运载罐5放入中部储存单元进行暂时存储,待管道空闲时,再进行该运载罐5的转移。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中部储存单元包括中部储存安装板和两端开口的中部储存管,中部储存安装板设置在中部主支架11上,中部储存管穿设在中部储存安装板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8-9所示,端部中转站2包括端部主支架21、至少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至少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和至少一个端部捕捉器24;端部捕捉器24设置在端部主支架21上,且端部捕捉器24能够相对端部主支架21平移和转动;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分别与水平管道100和垂直管道200连通;端部捕捉器24能够与第一端部连通管22或者第二端部连通管23连通,用于捕捉经由第一端部连通管22或者第二端部连通管23传输而来的运载罐5,并将运载罐5转向运输给第二端部连通管23或者第一端部连通管22。
端部捕捉器24的主要作用是捕捉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内的运载罐5,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分别与水平管道100和垂直管道200连通,端部捕捉器24可以相对端部主支架21进行90度的转动,从而完成运载罐5在水平管道100和垂直管道200之间的交换转移。
端部捕捉器2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当端部捕捉器24的数量是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的数量为多个时,该捕捉管能够实现各组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之间运载罐5的交换;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下面仅以第一端部连通管22、第二端部连通管23和端部捕捉器24的数量一致,例如:均为两个为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端部捕捉器24、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设置在两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的两侧;其中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其中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用于接收进入该端部中转站2的运载罐5,另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另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用于发送该端部中转站2内的运载罐5;其中一个端部捕捉器24能够将第一端部连通管22接收而来的运载罐5转移给用于发送运载罐5的第二端部连通管23;另一个端部捕捉器24能够将其中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接收而来的运载罐5转移给用于发送运载罐5的第一端部连通管22。
需要说明的是,两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分别为左行管道和右行管道,即,运载罐5在两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内分别向左或者向右运动;两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分别为上行管道和下行管道,即,运载罐5在两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内分别向上或者向下运动;需要说明上述左行、右行、上行和下行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使用的词汇,并不具有任何限定意义,仅可以说明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之间具有一定的角度,该角度可以是15度、45度、60度或者90度,等等。
其中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其中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用于接收进入该端部中转站2、另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另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23用于发送该端部中转站2内的运载罐5,所谓的接收和发送均是相对端部中转站2而言,即,由外部进入端部中转站2即为接收,由端部中转站2向外输送即为发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端部中转站2可以放置在整个管道传输系统内的任意节点上,即,中部或者端部均可。当位于端部时,用于发送运载罐5的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的一端均连接有风管,风管用于与风机连接;用于接收运载罐5的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上均设置有空隙,对应的捕捉管能够放置在空隙内;且用于接收运载罐5的第一端部连通管22和第二端部连通管23均具有封闭端。
以端部捕捉器24在左行和上行管道之间转移为例来说明运动过程,首先将端部捕捉器24水平放置在第一端部连通管22的空隙内,此时,端部捕捉器24与第一端部连通管22导通,在完成捕捉任务后,端部捕捉器24从空隙移开,然后旋转,再平移从而与对应的第二端部连通管23道导通,最后完成发送运载罐5的任务。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还包括端部捕捉支架26、端部驱动机构25和端部导轨211,端部导轨211设置在端部主支架21上,端部捕捉支架26滑动设置在端部导轨211上;端部捕捉器24和端部驱动机构25均设置在端部捕捉支架26上,且端部捕捉器24与端部驱动机构25连接。
端部驱动机构25用于驱动端部捕捉器24转动,转动角度可以是大于零度小于等于90度,能够满足上述作用的结构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端部驱动机构25,例如: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端部捕捉器24连接,输出轴转动,从而可以带动端部捕捉器24转动;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使用者取拿运载罐5,因此,在转动前和转动后,都应确保运载罐5的上罐盖300朝向气流的流动方向。
为了避免端部捕捉器24在转动时与端部捕捉支架26产生强烈的碰撞,因此,在端部捕捉支架26上还设置有缓冲限位块。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端部驱动机构25包括端部动力部251和端部转轴,端部转轴的两端分别与端部动力部251的输出端和端部捕捉器24连接,端部动力部251用于驱动端部转轴转动;端部动力部251设置在端部捕捉支架26上。
端部动力部251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电机、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推杆,等等;当端部动力部251为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推杆等具有推杆的结构时,为了更好地驱动端部捕捉器24转动,也便于与端部转轴连接,因此,在端部转轴和端部推杆252之间设置端部连杆253,该端部连杆253的两端分别与端部转轴和推杆铰接,为了使端部动力部251的运动更加灵活,端部动力部251与端部捕捉支架26的连接也可以是铰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10所示,过渡收发站3包括过渡主支架31和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的过渡储存机构33、过渡搬运机构34和过渡发送机构32,过渡搬运机构34用于将过渡储存机构33内的物料运输给过渡发送机构32,过渡发送机构32用于与垂直管道200连通。
过渡发送机构32的主要作用是发送运载罐5,其可以对应一条或者多条管道,在本实施例以及下述实施例中仅以过渡发送机构32对应上行和下行管道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过渡发送机构32不仅仅可以向终端收发站4发送运载罐5,同时还可以接收或者捕捉从其它节点发送而来的运载罐5,然后通过过渡搬运机构34将该运载罐5运输给过渡储存机构33。
过渡储存机构33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已经装好物料的运载罐5或者空的运载罐5,储存在过渡储存机构33上的运载罐5能够自动或者通过人工进入过渡搬运机构34,因此,凡是能够实现上述作用的构件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过渡储存机构33。
过渡搬运机构34的主要作用是将过渡储存机构33而来的运载罐5搬运到过渡发送机构32,然后由过渡发送机构32发出,因此,凡是能够实现上述作用的结构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过渡搬运机构34。
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收发站3,操作人员可以将装好物料的运载罐5放置在过渡储存机构33,然后经由过渡储存机构33到达过渡搬运机构34,再由过渡搬运机构34将运载罐5运输给过渡发送机构32,由过渡发送机构32将运载罐5发送到指定的地点;因此,使用上述过渡收发站3,可以提高物料的传输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工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过渡发送机构32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过渡连通管321,多个过渡连通管321均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的上部,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31运动,且多个过渡连通管321均分别与垂直管道200连通;过渡发送机构32还包括捕捉器,捕捉器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31运动;捕捉器用于捕捉对应的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过渡储存机构33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过渡储存管332,多个过渡储存管332均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的上部,用于储存运载罐5;过渡搬运机构34包括过渡搬运管341,过渡搬运管341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的下部,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31运动;过渡储存管332和捕捉器内的运载罐5均能够落入过渡搬运管341的内部,过渡搬运管341能够将运载罐5转移至过渡连通管321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是一个过渡连通管321对应一个垂直管道200,也可以是两个或者多个过渡连通管321对应一个垂直管道200;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两个过渡连通管321对应一个垂直管道200,当其中一个过渡连通管321与过渡搬运管341对接执行接收任务的时候,另一个过渡连通管321与垂直管道200连通执行传输任务,这样可以确保管道始终处在传输状态,提高传输的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实现过渡连通管321与过渡主支架31相对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例如:转动或者平移,等等。
以一条垂直管道200对应两个过渡连通管321,两个过渡连通管321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与过渡主支架31的相对运动为例进行说明:两个过渡连通管321通过旋转支架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旋转支架上设置有转轴,转轴与电机的输出端连接,电机可以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当电机转动时,可以带动旋转支架转动,从而使两个过渡连通管321转动。
多个过渡储存管332可以通过过渡安装板331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即,过渡安装板331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每个过渡储存管332对应一个安装孔,过渡安装板331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由过渡搬运管341而来的运载罐5通过过渡储存管332的下端口进入,过渡储存管332内的运载罐5通过下端口落入过渡搬运管341。
能够实现过渡搬运管341相对过渡主支架31移动的方法和结构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在过渡主支架31上铺设轨道,或者在过渡搬运管341下设置滑轮,等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收发站3的具体使用方法为:工作人员将装满物料的运载罐5放置在过渡储存管332内,当需要将这些运载罐5发送出去的时候,首先将过渡搬运管341移动到对应的过渡储存管332的正下方,然后位于该过渡储存管332内的运载罐5落入过渡搬运管341内,过渡搬运管341相对过渡主支架31运动移动到某个过渡连通管321的正下方,然后将过渡搬运管341内的运载罐5传输到过渡连通管321内,过渡连通管321移动从而与对应的管道对接连通,以完成运载罐5的发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过渡发送机构32还包括过渡捕捉器322,过渡捕捉器322设置在过渡主支架31上,且能够相对过渡主支架31运动;过渡捕捉器322用于捕捉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
设置过渡捕捉器322使过渡发送机构32还具有捕捉运载罐5的功能,从而使本实施例提供的过渡收发站3还能够捕捉从管道传输而来的运载罐5,扩大其使用范围,增加功能;当该过渡收发站3应用在医用的配药中心时,由配药中心发送出去的运载罐5还需要返回该配药中心进行循环使用,因此,需要通过该过渡捕捉器322来捕捉返回到配药中心的空的运载罐5。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过渡捕捉器322可以对应多条管道,当然也可以每条管道对应一个过渡捕捉器322,或者仅在上行的管道上设置过渡捕捉器32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过渡捕捉器322和一个过渡连通管321一起设置在上行的管道上,二者通过旋转支架以及电机和转轴的驱动方式相对过渡主支架31转动,从而实现捕捉和发送功能的交替。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11-13所示,终端收发站4终端主支架41和设置在终端主支架41上的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终端搬运机构43和终端储存机构44;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与垂直管道200连通,并捕捉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终端储存机构44用于存储捕捉到的运载罐5;终端搬运机构43用于在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和终端储存机构44之间转移运载罐5。
在需要传输运载罐5时,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的连通部分与外界的垂直管道200连通;当需要捕捉运载罐5时,其捕捉部分负责捕捉运载罐5,然后将捕捉到运载罐5传递给终端搬运机构43,终端搬运机构43能够将该运载罐5转移给终端储存机构44进行储存;待工作人员将运载罐5内的物料取出后,通常需要将空罐发回给配料中心,此时,空罐可以从终端储存机构44转移到终端搬运机构43,终端搬运机构43再将空罐传递给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由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将空罐发回配料中心。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终端储存机构44和终端搬运机构43可以位于终端主支架41的任意位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作用即可;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和终端储存机构44均位于终端主支架41的上层,而终端搬运机构43位于终端主支架41的下层,这样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的运载罐5就可以在重力作用下落到终端搬运机构43上,从而可以简化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的结果。
采用上述结构直接拿取物料,避免物料的来回搬运,一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人力成本的消耗。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包括终端捕捉器421和终端连通管422,终端连通管422和终端捕捉器421均能够相对终端主支架41运动,终端连通管422与垂直管道200连通,终端捕捉器421用于捕捉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终端搬运机构43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搬运器,终端搬运器设置在终端主支架41上;终端搬运器包括终端搬运管431,终端搬运管431能够相对终端主支架41运动,终端捕捉器421内的运载罐5能够进入终端搬运管431,终端搬运管431内的运载罐5能够进入终端储存机构44。
终端连通管42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且每个终端连通管422可以对应一条垂直管道200也可以对应多条垂直管道200;当启动管道为两条,且该两条垂直管道200的气流流向不同时,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终端连通管422可以有两个,从而使每个终端连通管422对应一条垂直管道200。
此时终端捕捉器421位于两个终端连通管422之间,且终端捕捉器421可以对两条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均进行捕捉;当然,若配料中心位于整个气动传输系统的最底层,则终端捕捉器421仅需要对上行垂直管道200内的运载罐5进行捕捉即可;而下行垂直管道200主要目的是用来回收空罐。
为了便于终端捕捉器421和终端连通管422相对终端主支架41移动,因此,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还包括终端捕捉支架423,终端捕捉支架423设置在终端主支架41上,且在终端捕捉支架423上还设置有终端捕捉导轨424,终端捕捉器421和终端连通管422滑动设置在终端捕捉导轨424上。
驱动终端捕捉器421和终端连通管422沿终端捕捉导轨424运动可以有多种实现方式,例如:气缸、液压缸、电动推杆或者电机丝杠的配合,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搬运器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以终端搬运器的数量是两个为例进行说明:位于左侧的终端搬运器的主要作用是将终端捕捉器421捕捉而来的运载罐5转移到终端储存机构44上;而位于右侧的终端搬运器主要作用是将空罐经由右侧的管道发送出去。采用多个终端搬运器,使每个终端搬运器可以完成不同的动作,即,确保在发送空罐的同时依旧可以执行运输运载罐5的任务,从而提高本实施例提供的收发装置的工作效率。
当本实施例提供的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需要实现捕捉功能时,首先将与垂直管道200连通的终端连通管422移开,然后移动终端捕捉器421,使终端捕捉器421与垂直管道200连通,从而完成捕捉的任务;在终端捕捉器421离开垂直管道200后,再将终端连通管422回移至原位。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终端储存机构44包括至少一个终端储存管441,且每个终端储存管441均滑动设置在对应设置在终端储存导轨443上,终端储存导轨443设置在终端主支架41上。
终端储存管441可以是一端开口或者是两端开口的,终端储存管44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所有终端储存管441都可以沿对应的终端储存导轨443的延伸方向滑动。
若终端储存管441的数量为多个,则至少有一个终端储存管441用来卸货,即,由终端搬运管431运送而来的运载罐5放入该终端储存管441,然后再人工或者自动进行卸货操作;其余的终端储存管441用来储存备用的运载罐5,即,当护士站需要向其它位置发送药品时,护士将药品装入备用的运载罐5内,然后再通过终端搬运机构43和终端捕捉连通机构42进行发送。
终端储存管441的数量为两个,左侧的终端储存管441用来卸货,右侧的终端储存管441用于放置自备罐或者运送空罐,且两个终端储存管441可以单独运动。由终端捕捉器421捕捉而来的盛满物料的运载罐5能够进入左侧的终端搬运管431,然后经由设置在该终端搬运管431上的提升机构9将运载罐5推送入位于左侧的终端储存管441内,然后经过开盖机构45的作用打开运载罐5,从而完成卸货;卸货之后的空罐放入右侧的终端储存管441内,然后将右侧的终端储存管441移动至右侧的终端搬运管431的上方,以使该终端储存管441内的空罐能够落入终端搬运管431内,该终端搬运管431可以通过提升机构9将空罐提升至右侧的终端连通管422的内部,从而完成空罐的发送。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14所示,还包括开盖机构45,开盖机构45设置在终端主支架41上,且能够相对终端主支架41运动;开盖机构45包括开盖支架457、开盖支撑座453、顶升组件和开盖固定部451;开盖固定部451和顶升组件均设置在开盖支撑座453上,开盖支撑座453设置在开盖支架457上,且能够相对开盖支架457上下移动;开盖支架457设置在终端主支架41上,且能够相对终端主支架41水平移动;开盖固定部451用于与运载罐5的罐盖300固定连接,顶升组件包括开盖驱动部和开盖顶升部,开盖顶升部与开盖驱动部连接,开盖驱动部设置在垂直支架上,用于带动开盖顶升部上下运动。
设置开盖机构45可以完成对运载罐5的自动卸货,即,使用该开盖机构45能够开启和关闭运载罐5的罐盖300。为运载罐5罐盖300的一个实施例,罐盖300包括罐盖本体301、多个传动单元和与每个传动单元连接的插杆302,传动单元包括曲轴303和固定座304,曲轴303与固定座304铰接,插杆302与曲轴303铰接,在罐盖本体301的下端设置有通过孔,多个曲轴303远离插杆302的一端均位于通过孔的上方。
上述开盖机构45的具体使用方法为:顶升组件的开盖顶升部在开盖驱动部的作用下能够经由通过孔进入罐盖本体301的内部,且向曲轴303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曲轴303受力转动,将该向上的力转化为径向方向的力,从而使插杆302沿径向移动,以完成罐盖300的开启;当需要关闭罐盖300时,开盖驱动部带动开盖顶升部向下运动,当开盖顶升部与曲轴303不接触时,曲轴303上的外力消失,此时,由于在插杆302上套设有弹簧305,且在开启状态时弹簧305处于压缩状态,因此,在弹力的作用下插杆302沿相反的方向运动,从而锁闭罐盖300。
能够实现上述作用的开盖驱动部和开盖顶升部有很多种选择,例如:气缸、液压缸机构、丝杠机构、电动开盖推杆452或者电机、齿轮和齿条的结构,等等。升降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带动开盖支撑座453上下运动,例如:缸、液压缸机构、丝杠机构或者电机、齿轮和齿条的结构,等等;旋转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带动开盖支撑座453在平面内移动,从而将罐盖300从罐体的正下方移开,因此,凡是能够起到上述作用的结构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旋转机构。
罐盖300开启后,其并没有完全从罐体(运载罐5通常都包括罐体和罐盖300,罐盖300设置在罐体上)上脱离,因此,需要设置开盖固定部451,该开盖固定部451能够将罐盖300固定在开盖支撑座453上,然后在升降机构的作用下,随开盖支撑座453一起向下移动,从而使罐盖300在竖直方向上完全脱离罐体,此时,为了方便拿取罐体内的物料,使开盖机构45沿着铺设在终端主支架41上的开盖导轨458移动,从而由罐体的正下方离开。开盖固定部451固定罐盖300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卡设、夹设、吸附,等等;结构也有多种选择,例如:卡爪、机械手、吸盘,等等。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开盖驱动部选择直线电机,开盖顶升部选择开盖推杆452,开盖推杆452与直线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且开盖机构45还包括导向组件,导向组件设置在开盖支撑座453上,与开盖推杆452连接;且开盖推杆452能够相对导向组件上下运动。
为了确保开盖推杆452在进入和退出通过孔的过程中始终沿同一条轴线运动,从而使施加在各个曲轴303上的外力相同,因此,在开盖支撑座453上设置导向组件。导向机构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导轨和滑块、导杆与滑槽,再或者在开盖推杆452的四周设置限位板,等等。导向组件包括开盖安装块454和导向柱,开盖推杆452上设置有导向槽;开盖安装块454设置在开盖支撑座453上,导向柱的一端与开盖安装块454连接,另一端位于导向槽内。开盖安装块454和导向柱的结构,不仅能够实现导向的作用,而且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同时,还能够有效减轻开盖支撑座453所需承担的重力,从而减小升降机构的动力输出,节约能源。
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开盖固定部451用于吸附罐盖300。采用吸附的方法固定罐盖300方便快捷,从而可以提高启闭罐盖300的速度,进一步,提高垂直管道200物流系统的工作效率。采用吸附的方式,开盖固定部451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吸盘或者磁铁,等等。具体地,开盖固定部451为多个电磁铁,且多个电磁铁均匀分布在开盖支撑座453上。电磁铁对罐盖300的吸附较为牢固,能够避免罐盖300在上下或者平面内移动时从开盖支撑座453上掉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开盖机构45还包括开盖直线导轨455和开盖导向块456,开盖直线导轨455设置在开盖支架457上,开盖导向块456与开盖支撑座453连接,且开盖导向块456能够沿着开盖直线导轨455滑动;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开盖机构45还包括升降组件459,该升降组件459的作用是带动开盖支撑座453沿开盖直线导轨455的延伸方向滑动。升降组件459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气缸、液压缸、电动开盖推杆452或者丝杠机构,等等。
罐盖300扣设在罐体上,为了保证二者之间具有较好的密封性,一般设计罐盖300的直径略小于或者等于罐体的内径,这样二者之间可左右可晃动的空间就比较小了,因此,若想较为省力快捷地将罐盖300从罐体上取下来,在上下移动罐盖300时,就要保证其始终沿着罐体的轴线方向移动,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在开盖支架457上设置开盖直线导轨455,在开盖支撑座453上设置开盖导向块456,从而对罐盖300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确保其始终沿着罐盖300的轴线上下移动。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7所示,中部搬运管141、过渡搬运管341和终端搬运管431上均设置有提升机构9,提升机构9用于从对应的中部搬运管141、过渡搬运管341或终端搬运管431的内部移出运载罐5;提升机构9包括提升驱动部和升降台91,升降台91与提升驱动部连接,提升驱动部设置在中部搬运管141、过渡搬运管341或终端搬运管431上,用于带动升降台91上下移动。
下面仅以提升机构9设置在中部搬运管141上为例进行说明,过渡搬运管341和终端搬运管431同理。
为了便于运载罐5在中部搬运管141内的上下移动,因此,设置提升机构9,具体地,运载罐5位于升降台91的上部,然后由提升驱动部驱动升降台91上下运动,从而将运载罐5从中部搬运管141内推出。提升驱动部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气缸或者液压缸与活塞杆配合的结构,其中活塞杆与升降台91连接。
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提升驱动部包括第一动力部92、第一丝杠93和连接块94,第一丝杠93与第一动力部92的输出轴连接,连接块94套设在第一丝杠93上,且能够沿第一丝杠93上下运动;升降台91与连接块94连接,且升降台91用于与运载罐5接触的平面所在高度大于升降台91与连接块94的接触面所在的高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提升驱动部包括第一动力部92、第一丝杠93和连接块94,第一丝杠93与第一动力部92的输出轴连接,连接块94套设在第一丝杠93上,且能够沿第一丝杠93上下运动;升降台91与连接块94连接,且升降台91用于与运载罐5接触的平面所在高度大于升降台91与连接块94的接触面所在的高度。
第一动力部92可以是电机,或者是电机与传动机构的配合,该传动机构可以是链条传动、齿轮传动或者皮带传动,等等;第一丝杠93位于中部搬运管141的外部,且与中部搬运管141转动连接;中部搬运管141的侧壁上设置有长条形的通孔,升降台91穿过该通孔进入中部搬运管141的内部,同时与连接块94连接。
当第一丝杠93的高度等于中部搬运管141的高度时,若升降台91与运载罐5接触的平面与连接块94平行,则升降台91仅能将运载罐5刚好送出中部搬运管141的出口,此时运载罐5不一定能完全进入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或者第二中部连通管131的内部;因此,为了确保运载罐5能够完全进入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或者第二中部连通管131,所以设计升降台91与运载罐5接触的表面高度高于升降台91与连接块94的连接面所在的高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中部搬运单元14、终端搬运机构43和过渡搬运机构34均包括搬运支架8,中部搬运管141、过渡搬运管341和终端搬运管431滑动设置在对应的搬运支架8上。为了实现中部搬运管141、过渡搬运管341和终端搬运管431的十字移动,因此,还可以在对应的中部主支架11、终端主支架41和过渡主支架31上设置搬运导轨7,搬运支架8设置在搬运导轨7上。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端部捕捉器24还包括端部捕捉管241,端部捕捉管241设置在端部主支架21上;过渡捕捉器322和终端捕捉器421均包括一端封闭的第一套管400和两端开口的第二套管500。
具体地,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端部捕捉管241、第一套管400上均设置有缓冲部,缓冲部用于降低运载罐5的运行速度。
下面仅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端部捕捉管241和第一套管400同理:缓冲部的主要作用是在运载罐5进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后降低运载罐5的运行速度,然而能够降低其速度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例如:增加运载罐5与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在运载罐5上施加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力或者降低气流的流动速度,等等;以增加摩擦力为例进行说明: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内侧壁上可以设置摩擦区,运载罐5进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后会与该摩擦区接触,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运载罐5的速度逐渐减小。
若运载罐5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内运行的速度较快,则该运载罐5很有可能会撞击到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封闭端上,这样就会对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和运载罐5本身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上设置缓冲部,以降低运载罐5的运行速度,从而减少捕捉过程中的冲击,同时还可以减少噪声危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16所示,缓冲部包括设置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的侧壁上的多个通气孔6,且每层圆周面上的通气孔6的数量沿运载罐5的运动方向逐渐减少。
为了方便描述,仅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端部捕捉管241和第一套管400同理:
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通气孔6,当运载罐5依次通过每个圆周面上的通气孔6时,管道内的气流会从通气孔6流出,由于沿运载罐5的运动方向通气孔6分布在每层圆周面上的数量逐渐减小,而且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还具有封闭端(该封闭端正对运载罐5的运动方向,即,运载罐5朝着该封闭端运动),所以,运载罐5所受到的来自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上部(所谓上部是指封闭端所在的一端)的气阻会逐渐增大,气阻的逐渐增大就会使运载罐5的运行速度逐渐降低。
采用上述增加运载罐5运行前方气阻的办法降低运载罐5的运行速度,安全可靠,而且,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的侧壁上设置多个通气孔6,而不是额外增加其余结构,还可以减轻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和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的重量。
第二套管500套设在第一套管400的外部,且第一套管400和第二套管500之间具有通气腔;第一套管400的封闭端上设置有导通管600,通气腔与导通管600的内部连通。
在第一套管400外套设第二套管500,由第一套管400内排出的气流从二者之间的通气腔内流入管道内,避免了气流资源直接排出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第一套管400和第二套管500之间的相对固定在二者之间设置连接固定件,以使二者的连接更加牢固和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提供的运载罐5过渡捕捉器322与管道连接时,导通管600的内部与管道的内部连通,而管道还与通气腔连接,从而形成新的气流通道。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第二中部连通管131、中部储存管、过渡连通管321、过渡储存管332、终端连通管422、终端储存管441和第一套管400上均设置有限位机构10;下面仅以限位机构10设置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上为例进行说明,第二中部捕捉管132、第一中部连通管1212、第二中部连通管131、中部储存管、过渡连通管321、过渡储存管332、终端连通管422、终端储存管441和第一套管400同理可得。
由于在运载罐5进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之后,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还需要进行转动和平移等运动,因此,为了确保在运动过程中,运载罐5不会从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内掉落出来,所以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上设置限位机构10,从而对运载罐5的位置进行限定。
限位机构10的主要作用是在运载罐5低速运行或者静止后,将其固定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内,因此,凡是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构件都可以作为本实施例所指的限位机构10,例如:电子插销或者棘爪与电动推杆的配合,等等;当限位机构10为棘爪和电动推杆相配合的结构时,棘爪的一端位于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内部,另一端固定在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外侧壁上,且在棘爪和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外侧壁之间还设置有扭簧,电动推杆通过销钉与棘爪连接;运载罐5进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内部后,会与棘爪接触,从而给棘爪施加一定的外力,棘爪受力而运动,此时扭簧被压缩,从而实现对运载罐5的限位;当需要解除对运载罐5的限位时,电动推杆或者其他动力机构向棘爪施加一定的外力,使棘爪向外运动,以与运载罐5脱离,从而解除对罐体的限制;上述结构能够承受较大的负载,且通过机械机构实现自动限位,安全可靠。
由第二动力部驱动活动限位部的限位机构10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气压缸和活塞杆、液压缸和活塞杆、电动推杆,等等;由于第二动力部自身具有锁止功能,因此,采用第二动力部驱动活动限位部对运载罐5进行固定限位,可以是固定限位更加有保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17所示,第二动力部包括限位电机101和与限位电机101的转子螺纹连接的第二丝杠105,限位电机101用于带动第二丝杠105做直线运动;活动限位部包括插销锁舌104,插销锁舌104与第二丝杠105连接,并随第二丝杠105一起运动,且插销锁舌104和第二丝杠105均能够穿入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的内部。
为了确保第二丝杠105能够做直线运动,而不是圆周运动,因此,需要设置限位件来阻止第二丝杠105在圆周方向运动。
采用上述结构,当运载罐5到达第一中部捕捉管1213内并停止运动后,限位电机101转动,第二丝杠105带动插销锁舌104朝着运载罐5所在位置做直线运动,待插销锁舌104与运载罐5抵接后,关闭限位电机101,从而完成运载罐5的限位。需要说明的是,当运载罐5上设置有密封圈或者凸台时,插销锁舌104可以抵设在密封圈或者凸台的下方,从而进一步防止运载罐5掉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具体地,如图和图所示,限位机构10还包括套筒103和连接板102,连接板102设置在限位电机101上,套筒103设置在连接板102上,插销锁舌104套设在套筒103的外部;插销锁舌104的侧壁上设置有凹槽,套筒103上设置有导柱,导柱远离套筒103的一端位于凹槽内,且凹槽能够相对导柱滑动。
为了对第二丝杠105在圆周方向上进行限位,同时为了对插销锁舌104的直线运动进行导向,因此,在套筒103上设置导柱,该导柱穿过套筒103与凹槽滑动连接。

Claims (8)

1.一种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中转层和收发层,所述中转层用于实现运载罐在具有夹角的管道之间的转移,所述收发层用于接收由所述中转层发送的运载罐,并能够向所述中转层发送运载罐;
所述中转层上设置有中部中转站和端部中转站,所述中部中转站和所述端部中转站通过水平管道连通,且所述端部中转站位于所述中转层的端部;
所述收发层上设置有过渡收发站和终端收发站,所述过渡收发站和所述终端收发站均能够通过垂直管道与所述中部中转站或者所述端部中转站连通,且所述过渡收发站和所述终端收发站之间也连通设置有所述垂直管道;
所述中部中转站包括中部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中部主支架上的中部收发单元、中部搬运单元和中部换向单元,所述中部收发单元用于捕捉所述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并向所述垂直管道内发送运载罐;
所述中部换向单元能够捕捉所述水平管道内的运载罐,并向所述水平管道内发送运载罐;且所述中部换向单元能够实现运载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换向;
所述中部搬运单元用于实现运载罐在所述中部收发单元和所述中部换向单元之间的转移;
所述中部换向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中部换向器,所述中部换向器滑动设置在所述中部主支架上;所述中部换向器包括与所述水平管道连通的两端开口的第一中部连通管和用于捕捉所述水平管道内运载罐的一端封口的第一中部捕捉管;且所述第一中部连通管和所述第一中部捕捉管能够相对所述中部主支架转动;
所述中部收发单元包括与所述垂直管道连通的两端开口的第二中部连通管和用于捕捉所述垂直管道内运载罐的两端开口的第二中部捕捉管;且所述第二中部连通管和所述第二中部捕捉管均能够相对所述中部主支架在平面内移动;
所述中部搬运单元包括至少一个中部搬运器,所述中部搬运器设置在所述中部主支架上;所述中部搬运器包括中部搬运管,所述中部搬运管与所述中部主支架连接,且能够相对所述中部主支架运动;所述第一中部连通管、所述第一中部捕捉管、所述第二中部连通管和所述第二中部捕捉管的运载罐能够进入所述中部搬运管,所述中部搬运管的运载罐能够进入所述第一中部连通管、所述第一中部捕捉管、所述第二中部连通管和所述第二中部捕捉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中转站包括端部主支架、至少一个第一端部连通管、至少一个第二端部连通管和至少一个端部捕捉器;
所述端部捕捉器设置在所述端部主支架上,且所述端部捕捉器能够相对所述端部主支架平移和转动;所述第一端部连通管和所述第二端部连通管分别与所述水平管道和垂直管道连通;
所述端部捕捉器能够与所述第一端部连通管或者所述第二端部连通管连通,用于捕捉经由所述第一端部连通管或者所述第二端部连通管传输而来的运载罐,并将所述运载罐转向运输给所述第二端部连通管或者所述第一端部连通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收发站包括过渡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过渡主支架上的过渡储存机构、过渡搬运机构和过渡发送机构,所述过渡搬运机构用于将所述过渡储存机构内的物料运输给所述过渡发送机构,所述过渡发送机构用于与所述垂直管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发送机构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过渡连通管,多个所述过渡连通管均设置在所述过渡主支架的上部,且能够相对所述过渡主支架运动,且多个所述过渡连通管均分别与所述垂直管道连通;
所述过渡发送机构还包括捕捉器,所述捕捉器设置在所述过渡主支架上,且能够相对所述过渡主支架运动;所述捕捉器用于捕捉对应的所述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
所述过渡储存机构包括多个两端开口的过渡储存管,多个所述过渡储存管均设置在所述过渡主支架的上部,用于储存运载罐;所述过渡搬运机构包括过渡搬运管,所述过渡搬运管设置在所述过渡主支架的下部,且能够相对所述过渡主支架运动;
所述过渡储存管和所述捕捉器内的运载罐均能够落入所述过渡搬运管的内部,所述过渡搬运管能够将所述运载罐转移至所述过渡连通管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收发站终端主支架和设置在所述终端主支架上的终端捕捉连通机构、终端搬运机构和终端储存机构;
所述终端捕捉连通机构与所述垂直管道连通,并捕捉所述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所述终端储存机构用于存储捕捉到的所述运载罐;
所述终端搬运机构用于在所述终端捕捉连通机构和所述终端储存机构之间转移运载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捕捉连通机构包括终端捕捉器和终端连通管,所述终端连通管和所述终端捕捉器均能够相对所述终端主支架运动,所述终端连通管与所述垂直管道连通,所述终端捕捉器用于捕捉所述垂直管道内的运载罐;
所述终端搬运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搬运器,所述终端搬运器设置在所述终端主支架上;所述终端搬运器包括终端搬运管,所述终端搬运管能够相对所述终端主支架运动,所述终端捕捉器内的运载罐能够进入所述终端搬运管,所述终端搬运管内的运载罐能够进入所述终端储存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搬运管、所述过渡搬运管和所述终端搬运管上均设置有提升机构,所述提升机构用于从对应的所述中部搬运管、所述过渡搬运管或所述终端搬运管的内部移出运载罐;
所述提升机构包括提升驱动部和升降台,所述升降台与所述提升驱动部连接,所述提升驱动部设置在所述中部搬运管、所述过渡搬运管或所述终端搬运管上,用于带动所述升降台上下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道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驱动部包括第一动力部、第一丝杠和连接块,所述第一丝杠与所述第一动力部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连接块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杠上,且能够沿所述第一丝杠上下运动;
所述升降台与所述连接块连接,且所述升降台用于与运载罐接触的平面所在高度大于所述升降台与所述连接块的接触面所在的高度。
CN201610749415.8A 2016-08-29 2016-08-29 管道传输系统 Active CN1062413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49415.8A CN106241377B (zh) 2016-08-29 2016-08-29 管道传输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49415.8A CN106241377B (zh) 2016-08-29 2016-08-29 管道传输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41377A CN106241377A (zh) 2016-12-21
CN106241377B true CN106241377B (zh) 2018-09-21

Family

ID=575967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49415.8A Active CN106241377B (zh) 2016-08-29 2016-08-29 管道传输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413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6327B (zh) * 2018-07-27 2021-03-19 瞿彬 一种管道运输单元及智能管网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72541B (zh) * 2006-10-31 2013-02-27 北京银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从管道并列分布的主从管道变换的方法及装置
CN201092483Y (zh) * 2007-07-31 2008-07-30 河南省脱颖实业有限公司 气动管道式物流传输收发装置
CN101759041B (zh) * 2008-10-31 2017-03-08 北京银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营业厅气动管道传输方法及装置
CN201761933U (zh) * 2010-07-08 2011-03-16 江苏久信医用净化工程有限公司 气动物流传输管道收发站箱
CN105836469B (zh) * 2016-06-13 2017-11-17 衢州市依科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型管道输物装置
CN105858219B (zh) * 2016-06-13 2018-05-04 衢州市依科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管道物品输送装置
CN206068911U (zh) * 2016-08-29 2017-04-05 胡建军 管道传输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41377A (zh) 2016-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70628B (zh) 化验室自动系统在生物制品容器的气动邮递系统和进给系统之间的对接设备
CN106219243B (zh) 用于管道运输的中转装置
CN206068917U (zh) 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中转装置
CN106241377B (zh) 管道传输系统
CN206068915U (zh) 盘式中转站
CN206068911U (zh) 管道传输系统
CN206068913U (zh) 用于管道运输的中转装置
CN206203420U (zh) 使用旋转结构的收发装置
CN110356749A (zh) 垃圾收集装置和垃圾收集车辆
CN206203422U (zh) 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收发装置
CN207861122U (zh) 一种可平稳升降的地埋式垃圾分类回收站
CN106219121B (zh) 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收发装置
CN207920193U (zh) 具有充电功能的立体车库
CN106276258A (zh) 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发送装置
CN202518818U (zh) 一种医院气动物流系统
CN203145859U (zh) 一种机械化修井作业吊卡转运装置
CN215553452U (zh) 一种可提高物流效率的智能物流仓库用转运设备
CN206068637U (zh) 用于管道传输系统的收发装置
CN203346059U (zh) 轻烃装车系统
CN108821199A (zh) 一种手模条推送提升装置
CN105668238A (zh) 运载罐
CN108249140A (zh) 一种基于港口货物装卸的智能匹配运输系统
CN204999253U (zh) 产品剔除装置
CN209582643U (zh) 一种新型胶管存放自动循环货架
CN208790423U (zh) 集装箱智能仓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8

Address after: Office room a506-3, building a, building 1, No. 18, Tongling Road, Langya District, Chu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hui Huili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Meng Xi Road 212008 Zhenji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Jingkou District No. 6 Building 34 room 129

Patentee before: Hu Jianju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