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40158A - 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40158A
CN106240158A CN201610362107.XA CN201610362107A CN106240158A CN 106240158 A CN106240158 A CN 106240158A CN 201610362107 A CN201610362107 A CN 201610362107A CN 106240158 A CN106240158 A CN 1062401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piston
contact
pressure
puls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21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240158B (zh
Inventor
栗林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2401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01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2401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4015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01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 B41J2/04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 B41J2/045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the jet generation process generating single droplets or particles on demand by pressure, e.g.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 B41J2/04501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 B41J2/04526Control methods or devices therefor, e.g. driver circuits, control circuits controlling trajector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202/00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or thermal heads
    • B41J2202/01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 B41J2202/12Embodiments of or processes related to ink-jet heads with ink circulating through the whole print head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其能够准确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该压力调整装置包括具有气缸的机箱、活塞、脉冲电机、转换部件及原点开关。原点开关具有第一接点部件、定位部件及第二接点部件。第一接点部件具有固定侧的接点部。定位部件具有使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露出的开口部。第二接点部件在一端侧具有固定端,在另一端侧具有通过开口部与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的可动接点部。随着活塞从原点位置以外的位置移动到原点位置侧的动作,通过活塞使可动接点部向与固定侧的接点部抵接的方向按压,并在活塞移动到原点位置时使可动接点部与固定侧的接点部抵接从而检测出原点位置。

Description

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本申请主张申请日为2015年06月04日、申请号为JP2015-113617的日本申请为优先权,并引用上述申请的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通常作为液体喷出装置等所安装的压力调整装置的一例,公知有将喷墨式打印头的弯液面的压力维持在适当的范围的装置。在这样的压力调整装置中,例如将通过气缸内所配置的活塞的移动使气缸内的空气的容积变化和开闭液体的流路的开闭部件的切换动作进行组合来调整液体的压力。
在这样的装置中,使气缸内所配置的活塞在轴向上移动,就会与活塞的轴向的移动位置对应来开闭驱动开闭阀等。因此,例如进行准确控制通过脉冲电机来使活塞在轴向上移动时的活塞的轴向的移动位置。
此外,有具有将步进电动机作为驱动源,并将该步进电动机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来驱动阀体并进行流路的开闭的阻断阀的流体阻断装置。该装置是通过磁簧开关处于接通状态来检测出阻断阀的开闭状态作为电气信号的构成。
当准确地控制活塞的轴向的移动位置时,需要准确检测出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磁簧开关由于灵敏度有偏差,因此在检测开闭等的使用方法中可以使用,但是难于用于准确地定位阻断阀的位置。因此,很难用磁簧开关作为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起点)位置的部(手段)。
此外,考虑有采用可接触分离地配置两个电接点并通过在两个电接点间的接触来检测电气信号的机械开关,作为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起点)位置的部(手段)。不过,当使用机械开关检测气缸内的活塞的移动位置时,需要配置信号线等的电气配线构造。而且,在气缸内的密闭区侧配置机械开关时需要对信号线等进行密封,所以使构造复杂化并大型化。因此,期望在不是气缸内的密闭区域的区使用机械开关,但是由于在无需进行密闭的一侧存在有脉冲电机,所以希望有节省空间的开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其能够准确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起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包括具有气缸的机箱、活塞、脉冲电机、转换部件及原点开关。而且,原点开关具有第一接点部件、定位部件及第二接点部件。第一接点部件由导体形成,并具有固定侧的接点部。定位部件介于脉冲电机和气缸之间设置,具有使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露出的开口部。第二接点部件由可弹性变形的导体形成,在一端侧具有固定到定位部件上的固定端,在另一端侧具有以通过开口部处于与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状态进行保持的可动接点部。随着活塞从原点位置以外的位置移动到原点位置侧的动作,通过活塞使可动接点部向与固定侧的接点部抵接的方向按压,并在活塞移动到原点位置时使可动接点部与固定侧的接点部抵接从而检测出原点位置。
根据这样的压力调整装置的构成,能够准确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
在本发明第二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第一接点部件,通过从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突出一部分的电接点,并被夹在所述定位部件和所述脉冲电机中从而所述一部分的电接点产生有向所述旋转轴的移动方向的弹性力。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所述一部分的电接点产生有向所述旋转轴的移动方向的弹性力,当活塞移动到原点位置时,能够使第二接点部件的可动接点部与所述一部分的电接点可靠地抵接从而准确地检测出所述原点位置。
在本发明第三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转换部件包括螺纹咬合部和嵌合部,所述螺纹咬合部是所述脉冲电机的所述旋转轴所设置的公螺纹部和所述活塞所设置的母螺纹部之间的螺纹咬合部,所述嵌合部是所述活塞的轴部和固定在所述机箱上并具有防止所述轴部围绕轴向旋转的旋转防止部的轴孔之间的嵌合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由螺纹咬合部和嵌合部构成的转换部件,能够稳定地将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平移运动并传递给活塞。
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定位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点部件的所述固定端的固定部上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将所述可动接点部以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定位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点部件的所述固定端的固定部上具有倾斜部,能够在没有活塞按压的情况下可靠地将所述第二接点部件的可动接点部以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本发明第五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第一接点部件及所述第二接点部件,分别在各自引线的固定部具有焊接部或者在将金属板以包围所述引线的连接端部的方式进行折弯的状态中进行压接并固定的压接固定部中的任一个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分别在各自引线的固定部设置焊接部或压接固定部中的任一个部,能够根据使用条件等来选择设置适合的部,从而提高选择设置的自由性。
在本发明第六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脉冲电机在所述旋转轴的基端部形成有大直径的同轴心的定位轴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大直径的同轴心的定位轴部,能够使原点开关更稳固地装配在脉冲电机和气缸之间。
在本发明第七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气缸在与所述脉冲电机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的内周面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凹部,所述定位部件具有环状的第一保持部和直线状的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一部分外周部连结,所述原点开关以使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嵌合在所述气缸的所述凹部中,而且使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脉冲电机的所述定位轴部进行嵌合的方式进行装配。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原点开关以使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嵌合在所述气缸的所述凹部中,而且使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脉冲电机的所述定位轴部进行嵌合的方式进行装配,能够使原点开关更稳固且可靠地装配在脉冲电机和气缸之间。
在本发明第八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原点开关还包括盖部,所述盖部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固定部对应的位置的块状的固定部件,所述盖部的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倾斜部以夹持固定所述第二接点部件的所述固定端的方式,将所述可动接点部以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固定部对应的位置的块状的固定部件的所述盖部,能够更可靠稳定地将所述可动接点部以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本发明第九方面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中,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具有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部侧所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部侧所配置的半圆形状的第二贯穿孔部,所述第一贯穿孔部和所述第二贯穿孔部进行连通并一体化,所述可动接点部的顶端部形成有配置在与所述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部对应的位置的宽幅部,所述第一贯穿孔部与所述宽幅部相比较大地形成,所述固定侧的接点部为圆锥形状,配置在与所述半圆形状的第二贯穿孔部对应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与所述宽幅部相比较大地形成的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部,能够通过在原点开关进行动作时第二接点端子进行了弹性变形时宽幅部被插入到第一贯穿孔内从而形成有防止宽幅部与定位部件的壁面进行干涉的躲避部。
本发明第十方面涉及的喷墨式记录装置,设置有上述的压力调整装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压力调整装置,能够准确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从而能够将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头的弯液面的压力维持在恰当的范围。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进行说明。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该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式记录部的立体图;
图4是该喷墨式记录部的立体图;
图5是该喷墨式记录部的说明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式打印头的说明图;
图7是该喷墨式打印头的说明图;
图8是该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的侧视图;
图9是该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的立体图;
图10是该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的内部构成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该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
图12是该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该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的说明图;
图14是内部开关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内部开关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5(A)是内部开关的平面图、图15(B)是内部开关的侧视图、图15(C)是图15(A)的内部开关的背面侧的平面图;
图16是图15(A)的F16-F16线截面图;
图17是内部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8是与图17相反一侧的内部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用于对内部开关的第一接点端子向壳体的装配方法进行说明的平面图;
图20是内部开关进行动作前的部分截面图;
图21是内部开关进行了动作后的部分截面图;
图22是表示内部开关的原理的概略构成图;
图23是第一实施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控制基板的说明图;
图24是内部开关的变形例的立体图;以及
图25是表示内部开关的另一变形例的概略构成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出装置) 2 喷墨式打印头
3 油墨循环装置(油墨循环部) 4 喷墨式记录部
5 压力调整部 6 图像形成部
7 记录介质移动部 210 供给侧油墨室
211 回收侧油墨室 261 压力调整室
262 压力调整室 350 第一气体室
360 第二气体室 272 第三气体室
270 第四气体室
257 开闭部件(第二开闭部)
401 开闭部件(第三开闭部)
259 开闭部件(第一开闭部)
252 活塞(第一可动体、第一容积可变部)
253 活塞(第二可动体、第二容积可变部)
254 脉冲电机 255 脉冲电机
500 控制基板 510 微型机(控制部)
700 内部开关 701 壳体
701a 嵌合轴部 701a1 第一保持部
701a2 第二保持部 701a3 环状槽
701a4 直线状槽 701b 嵌合孔部
701c 开口部 701c1 贯穿孔部
701c2 贯穿孔部 701d 平面部
701e 嵌合轴部 701f 突起部
701g 延设部 701h 倾斜部
701i 定位凸起 701j 背面突出部
701j1 倾斜面
702 第一接点(触点)端子
702a1 环状板部 702a2 直线状板部
702b 接点部 702c 嵌合孔部
702d 切口 702f 突起部
702f1 切槽 702g 平面部
702h1 弯曲部 702h2 引线连接孔
703 第二接点(触点)端子
703a 接点板
703a1 固定部 703b 圆孔部
703c 长孔部 703d 引线连接孔
703e 宽幅部 704 顶盖部件
704a 固定部 704b 定位孔
704c 定位孔 705 安装部
705a 凹部 705b 小直径凹部
706 安装部 706a 凹部
706b 小直径凹部 707 定位轴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图1至图23,对安装有第一实施例所涉及的压力调整装置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进行说明。在各附图中,为了进行说明,适当放大、缩小或者省略构成来进行示出。另外,对相同构造或者相类似的构造附加相同符号。
图1是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侧视图,图2是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平面图。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液体喷出(吐出)装置的喷墨式记录装置1,具有图像形成部6、作为输送部的记录介质移动部7及保养单元310。
图像形成部6具有喷墨式记录部4、支撑喷墨式记录部4的滑架100、使滑架100在箭头A方向上往复移动的输送带101及驱动输送带101的滑架电机102。
喷墨式记录部4具有作为液体喷出部的喷墨式打印头2、作为循环部的油墨循环装置3及压力调整部(压力调整装置)5。
油墨循环装置3位于喷墨式打印头2的上方,与喷墨式打印头2一体形成。喷墨式记录部4向记录介质S喷出油墨从而形成所要求(预期)的图像。
喷墨式记录部4,例如具有分别喷出蓝(氰)油墨、红油墨、黄油墨、黑油墨及白油墨的喷墨式记录部4a、4b、4c、4d、4e。喷墨式记录部4a、4b、4c、4d、4e所分别使用的油墨的颜色或特性不受限定。例如,喷墨式记录部4e可喷出透明光泽油墨、在照射了红外线或紫外线时进行发色的特殊油墨等来替代白油墨。喷墨式记录部4a、4b、4c、4d、4e分别使用的油墨不同,但却为相同构成。因此,采用共同的符合来进行说明。
喷墨式记录部4因油墨循环装置3载置在喷墨式打印头2的上方而宽度被缩小。因此,能够缩小并列支撑多个喷墨式记录部4a~4e的滑架100的宽度。图像形成部6通过缩小滑架100的宽度能够减少滑架100的输送距离,并能够获得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小型化且提高打印速度。
图像形成部6具有用于向油墨循环装置3补充新油墨的墨盒81。墨盒81的81a、81b、81c、81d、81e分别保有蓝油墨、红油墨、黄油墨、黑油墨、白油墨。墨盒81的81a、81b、81c、81d、81e分别保有的油墨不同,但却为相同构成。因此,采用共同的符号进行说明。墨盒81通过软管82与喷墨式记录部4的油墨循环装置3连通。墨盒81在重力方向上相对于油墨循环装置3配置在下方。
记录介质移动部7具有吸附固定记录介质S的工作台103。工作台103被安装在滑轨105上并在箭头B方向上往复移动。工作台103通过泵104使内部变成负压从而从上表面的小直径的孔吸附记录介质S进行固定。在喷墨式记录部4沿输送带101在箭头A方向上往复移动期间,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板52和记录介质S之间的距离h保持为固定。喷墨式打印头2在喷嘴板52的纵向方向上具有300个作为液体喷出部的喷嘴51。喷嘴板52的纵向方向与记录介质S的输送方向相同。
图像形成部6在将喷墨式打印头2向与记录介质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的同时,在记录介质S形成图像。喷墨式打印头2与图像形成信号一致从喷嘴板52所设置的喷嘴51喷出油墨I,从而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图像。喷墨式记录部4,在记录介质S上诸如以300个喷嘴51的宽度形成图像。
保养单元310配置在喷墨式记录部4的在箭头A方向上的扫描范围内,且配置在工作台103的移动范围的外侧的位置。喷墨式打印头2在待机位置Q与保养单元310对置。保养单元310为上方开放的壳体,且可上下(图1箭头C、D方向)移动地被设置。
当为了打印图像而在箭头A方向上移动滑架100时,保养单元310向下方(箭头C方向)移动从而离开喷嘴板52。当打印动作结束时,保养单元310向上方(箭头D方向)进行移动。当打印动作结束喷墨式打印头2返回到待机位置Q时,则保养单元310向上方移动从而覆盖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板52。保养单元310防止油墨从喷嘴板52蒸发,并防止灰尘、纸粉附着在喷嘴板52上的情况发生。保养单元310具有喷嘴板52的盖子(顶盖)的功能。
保养单元310具有橡胶制的刀片(叶片)120及废油墨接受部130。橡胶制的刀片120除去附着在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板52上的油墨、灰尘、纸粉等。废油墨接收部130接受在进行保养动作期间所产生的废油墨、灰尘、纸粉等。保养单元310具有使刀片120向箭头B方向移动的机构,并通过刀片120拂拭喷嘴板52的表面。
喷墨式打印头2由于除去在喷嘴附近劣化的油墨,所以进行使油墨从喷嘴51强制喷出的保养(喷出功能)。喷墨式打印头2进行使油墨从喷嘴51少量流出而将附着在喷墨式打印头2的表面上的纸粉、灰尘吸取到已流出的油墨膜内,并进行通过刀片120进行擦拭的保养(清理功能)。废油墨接受部130回收通过喷出功能或者清理功能所产生的废油墨。
喷墨式记录装置1是在与基于记录介质移动部7的记录介质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往复移动喷墨式打印头2的同时,从喷嘴51喷出油墨并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图像的所谓串行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
例如,如图6及图7所示,喷墨式打印头2包括具有喷嘴51的喷嘴板52、具有传动装置54的基板60及与基板60连接的歧管61。基板60在喷嘴51和传动装置54之间具有流动油墨的油墨流路180。传动装置54面对油墨流路180且与各喷嘴51对应来分别设置。
基板60在邻接的喷嘴51之间具有边界墙190,以使通过传动装置54在油墨流路180内的油墨所产生的压力集中到喷嘴51。油墨流路180的由喷嘴板52、传动装置54及边界墙190包围部分成为油墨压力室150。油墨压力室150与第一喷嘴列57a的各喷嘴51a及第二喷嘴列57b的各喷嘴51b对应设置有多个。第一喷嘴列57a及第二喷嘴列57b分别具有300个喷嘴51a、51b。
基板60在第一喷嘴列57a侧和第二喷嘴列57b侧分别具有向多个压力室150供给油墨的共用油墨供给室58、回收来自多个油墨压力室150的油墨的共用油墨室59。
歧管61具有作为使油墨向箭头F方向流入的液体供给口的油墨供给口160、作为向箭头G方向排出油墨的液体排出口的油墨排出口170。油墨I被从油墨循环装置3供给给油墨供给口160,从油墨排出口170向油墨循环装置3回流有油墨。歧管61具有从油墨供给口160连通到共用油墨供给室58的油墨分配通路62。歧管61具有从共用油墨室59连通到油墨排出口170的油墨回流通路63。
也就是说,通过基板60、歧管61及喷嘴板52在喷墨式打印头2的内部形成有油墨流路180。油墨流路180具有与喷嘴51a、51b连通的多个油墨压力室150、歧管61所形成的油墨供给口160a及油墨排出口170、与多个油墨压力室150连通的共用油墨供给室58、回收来自多个油墨压力室150的油墨的共用油墨室59、从油墨供给口160连通到共用油墨供给室58的油墨分配通路62以及从共用油墨室59连通油墨排出口170的油墨回流通路63。
在油墨分配通路62中向箭头F方向流动的油墨I,从共用油墨供给室58流入到多个油墨压力室150。油墨分支部53是向箭头E方向流动着的油墨分支成从喷嘴51喷出的油墨、始终在喷墨式打印头2内流动并返回到油墨循环装置3中的油墨的部分。油墨I从一端部流入到油墨压力室150,通过油墨分支部53从另一端部流出。也就是说,在油墨压力室150内的油墨分支部53中一部分油墨从喷嘴51喷出,剩余部分从另一端部流出。在油墨压力室150中从喷嘴51未喷出的油墨I流入到共用油墨室59并回流到油墨回流通路63。
喷墨式打印头2的传动装置54诸如由层压了压电元件55和振动板56的单晶片(Aunimorph)式的压电振动板构成。压电元件55诸如由PZT(锆钛酸铅)等压电陶瓷材料等构成。振动板56诸如SiN(氮化硅)等构成。
如图7所示,压电元件55上下具有电极55a、55b。当电极55a、55b没有电压时,压电元件55不变形,因此,传动装置54不变形。当传动装置54不变形时,因油墨的表面张力在喷嘴51内形成有作为油墨I和空气的界面的弯液面290。通过弯液面290油墨压力室150内的油墨I积存(滞留)在喷嘴51内。
当电极55a、55b有电压(V)时,则压电元件55变形从而传动装置54进行变形。通过传动装置54的变形,弯液面290所涉及的压力与空气压力相比变高(正压),油墨I打破弯液面290变成油墨滴ID并从喷嘴51进行喷出。
喷墨式打印头虽然是油墨压力室内的油墨产生压力变动的喷墨式打印头,但是构造不受限定。喷墨式打印头诸如也可以是通过静电使振动板变形从而喷出油墨滴的构造,或者利用加热器等热能从喷嘴喷出油墨滴的构造等。此外,油墨因温度而粘性改变,并改变从喷嘴的喷出特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控制油墨喷出,也可以向喷墨式打印头设置温度传感器。
油墨分配通路62安装有打印头内温度传感器(上游)280,用于检测向喷墨式打印头2供给的油墨温度。油墨回流通路63安装有检测从喷墨式打印头2排出的油墨温度的打印头内温度传感器(下游)281。通过打印头内温度传感器280、281,检测出向喷墨式打印头2内供给或从喷墨式打印头2排出的油墨温度。考虑因喷墨式打印头2内的油墨温度导致的油墨粘度的变化而控制油墨循环装置3。
按照油墨供给口160、油墨分配通路62、共用油墨供给室58、油墨压力室150、共用油墨室59、油墨回流通路63及油墨排出口170顺序,油墨I在喷墨式打印头2内进行移动。该油墨I的一部分按照图像信号从喷嘴51喷出,剩余的油墨I进行移动并从排出口170回流到油墨循环装置3。
如图3至图5所示,油墨循环装置3具有油墨壳200、使油墨循环的油墨循环泵201、从墨盒81向油墨壳200补给油墨的油墨供给泵202。
油墨壳200用铝成形,并在形成空室的框架部中用粘合剂固定有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的树脂板300、301而构成。油墨壳200通过共用壁245邻接有通过油墨供给管208与喷墨式打印头2内连通的供给侧油墨室210、通过油墨返回管209与喷墨式打印头2内连通的回收侧油墨室211而一体地形成。油墨壳200具有从回收侧油墨室211吸引油墨用的吸引孔212、向供给侧油墨室210输送油墨用的排出孔213。
如图5所示,油墨壳200的上部形成有两个凹部353、363。该凹部353、363结合有在图8至图13所示的压力调整部5的底座板5a的下面向下突出的两个凸部(凸部372、凸部370)。
回收侧油墨室211和供给侧油墨室210的排列方向与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排列方向(喷墨式打印头2的纵方向(B方向))相同。也就是说,回收侧油墨室211和供给侧油墨室210的排列方向为与滑架100的扫描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回收侧油墨室211的油墨液面b的上侧为构成压力调整部5的第一气体室350。供给侧油墨室210的油墨液面a的上侧为构成压力调整部5的第二气体室360。
油墨循环泵201在与如图3所示的第一板300及第二板301相反一侧的表面上,跨越相邻接的回收侧油墨室211和供给侧油墨室210而设置。油墨循环泵201从吸引孔212吸引油墨,通过排出孔213将油墨输送给供给侧油墨室210。油墨循环泵201是与油墨供给泵202同样的压电泵,通过粘贴压电元件和金属板的压电振动板弯曲使泵内的容积(泵室)周期地变化从而输送油墨并通过两个逆止阀使油墨输送方向变成单向(一个方向)。油墨循环泵201的一逆止阀设置在吸引孔212和泵室之间,另一逆止阀设置在泵室和排出孔213之间。在油墨流入到泵室时一逆止阀打开,另一逆止阀关闭。油墨从泵室流出时一逆止阀关闭,另一逆止阀打开。通过重复这样的动作,油墨从回收侧油墨室输送到供给侧油墨室。
油墨供给泵202设置在油墨壳200的外壁面上。供给泵202是压电泵,将在打印、保养动作等中所消耗的量的油墨从油墨补给口221向油墨循环装置3内的回收侧油墨室211进行供给。作为使油墨流入到油墨供给泵202的流入口的油墨补给口221,连接有将油墨从墨盒81向油墨循环装置3进行输送的软管82。
油墨供给泵202通过粘贴压电元件和金属板的压电振动板弯曲使泵内的容积(泵室240)周期地变化从而输送油墨,并通过两个逆止阀使油墨输送方向为单向。油墨循环泵202的一逆止阀242设置在油墨补给口221和泵室240之间,另一逆止阀243设置在泵室240和油墨的出口241之间。当压电振动板弯曲泵室240扩张时,则逆止阀242打开泵室240流入有油墨,逆止阀243关闭。当压电振动板向反方向弯曲泵室240收缩时,则逆止阀242关闭逆止阀243打开油墨从泵室240流出。通过重复这样动作,输送油墨。
控制基板500以覆盖油墨循环泵201的方式被喷墨式记录部4保持。控制基板500对油墨循环泵201、油墨供给泵202及压力调整部5进行控制。
第一板300安装有计量油墨壳200内的油墨量的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A。第二板301安装有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B。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C将压电振动板粘贴在油墨壳200上而构成,并用交流电压使压电振动板振动从而使油墨壳200内的油墨振动。通过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A、205B检测出通过油墨量测量传感器205C在油墨壳200内传递的油墨的振动,计量出油墨量。
油墨壳200的外部具有加热油墨的加热器207,用于调整油墨壳200内的油墨粘度。加热器207用热传导性高的粘合剂粘贴在油墨壳200上。在油墨壳200的加热器207的附近安装有油墨温度传感器282。油墨温度传感器282及加热器207与后述的控制基板500连接,在打印时控制加热器207以使变成预期的油墨粘度。
当使油墨循环泵201动作时,则油墨从回收侧油墨室211通过吸引孔212被吸入,并通过油墨循环泵201、排出孔213输送给供给侧油墨室210。密闭着的供给侧油墨室210的内压因油墨量的增加而变高,油墨通过油墨供给管208流入到喷墨式打印头2。
向回收侧油墨室211供给油墨的墨盒81相对于油墨循环装置3在重量方向(C方向)上配置在下方。通过将墨盒81配置在下方,墨盒81内的油墨的水头压力与回收侧油墨室211的设置压力相比被较低地保持。通过该构成,仅在油墨供给泵202进行驱动时才会向回收侧油墨室211供给油墨I。
油墨循环装置3向喷墨式打印头2供给油墨I,回收从喷嘴51未喷出而剩余的油墨I,并再次向喷墨式打印头2供给已回收的油墨从而使油墨进行循环。油墨循环装置3通过油墨供给管208向下方(作为重量方向的箭头C)输送油墨,喷墨式打印头2进一步向下方喷出油墨。
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51形成有弯液面290。当从喷嘴51喷出有油墨时,打破作为油墨和空气的界面的弯液面290从而作为油墨滴进行喷出。如果弯液面290所涉及的压力与空气压力相比高(正压),则油墨从喷嘴51漏出。如果弯液面290所涉及的压力与空气压力相比低(负压),则油墨维持弯液面290并保存在喷嘴51内。因此,当不进行油墨喷出时,油墨压力室150内的油墨压力被调整到-0.5~4.0kPa(表压(量规压)),处于维持着弯液面290的状态。喷嘴51由于以油墨在重力方向上向下进行喷出的方式进行配置,所以当与该范围相比较大(正压侧)时,用微小的振动等油墨就会从喷嘴漏出。此外,当比该范围小(负压侧)时,就会从喷嘴吸引空气从而发生喷出不良。通常油墨压力室150内保持为负压,当使传动装置54动作时则油墨压力室内的油墨变成正压,油墨从喷嘴51喷出。从各个的供给侧油墨室210及回收侧油墨室211到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51的油墨流路阻抗大致相同。由于油墨流路阻抗大致相同,所以将因喷嘴面和两油墨室的油墨面的水头差获得的压力的平均值与第二气体室360的压力和第一气体室350的压力的平均值相加所获得的压力为喷嘴51的压力。通过在压力调整部5中以喷嘴51的压力为规定压力的方式调整压力从而维持良好的油墨喷出。
参照图8至图13,对压力调整部5进行说明。图8是压力调整部5的侧视图、图9是压力调整部5的立体图、图10是压力调整部5的内部构成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压力调整部5的内部构成的纵剖面图、图12是压力调整部5的分解立体图以及图13是压力调整部5的说明图。
压力调整部5设置在循环装置3的油墨壳200上。压力调整部5为了恰当地保持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51内的油墨压力而调整油墨壳200的内部压力。压力调整部5具有两个压力调整室(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及第二压力调整室262)。
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具有气缸250、活塞252及脉冲电机254。气缸250形成第四气体室270。活塞252是气缸250的内部所收纳的第一可动体。脉冲电机254是通过使活塞252例如图10中在H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来使气缸250的容积变化的第一容积可变部。
如图13所示,汽缸250内所形成的第四气体室270通过连通管路256与供给侧油墨室210连通,而且通过连通管路400可开闭大气。连通管路256的内部安装有弹簧257a、作为第二开闭部的第二开闭部件257。第二开闭部件257通过弹簧257a的偏置来关闭汽缸250和供给侧油墨室210内的第二气体室360的连通管路256(通路),通过活塞252按压来打开该连通管路256。
连通管路400的内部安装有弹簧401a、作为第三开闭部的开闭部件401。开闭部件401通过弹簧401a的偏置来关闭与大气的连通管路400(通路),通过活塞252按压来打开与大气的连通管路400。在进入到连通管路400的大气取入口设置有过滤器F。
活塞252具有圆板状的活塞本体252a、轴部252b及母螺纹(母螺丝)252c。活塞本体252a在汽缸250内在图10中的H方向上进行滑动。活塞本体252a的外周表面安装有橡胶制的密封材料314,使汽缸250内保持密闭。轴部252b突出于活塞本体252a的中心部的一侧面(与脉冲电机254相反一侧的面)。轴部252b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平面部252d。母螺纹252c形成在活塞252的中心部。
汽缸250将圆筒状的汽缸本体250a的一端侧固定在压力调整部5的基座板5a上。汽缸本体250a的另一端侧固定有脉冲电机254。脉冲电机254的旋转轴254a固定有公螺纹(公螺丝)254b。该公螺纹254b螺旋插入到活塞252的母螺纹252c。
此外,压力调整部5的基座板5a形成有圆筒形状的轴孔318。该轴孔318形成有与活塞252的轴部252b的平面部252d对应的形状的平面部318a。而且,活塞252的轴部252b可滑动地嵌合在该轴孔318中,并防止活塞252的旋转。通过这样,通过脉冲电机254的旋转,公螺纹254b进行旋转。该公螺纹254b的旋转通过与母螺纹252c的螺纹咬合部传递给活塞252侧。这时,活塞252的轴部252b通过与轴孔318的嵌合来防止活塞252的旋转。因此,脉冲电机254在旋转时通过公螺纹254b和母螺纹252c的螺纹咬合部,活塞252在气缸250内进行上下滑动。而且,形成有通过公螺纹254b和母螺纹252c的螺纹咬合部及活塞252的轴部252b和轴孔318的嵌合部,形成有将脉冲电机254的旋转运动转换成活塞252的向轴向的平移运动的转换部件。通过该活塞252的向轴向的平移运动,使通过气缸250和活塞252包围的第四气体室270的容积变化并使其压力变化。
第二压力调整室262具有气缸251、活塞253及脉冲电机255。气缸251与回收侧油墨室211连通。活塞253是气缸251的内部所收纳的第二可动体。脉冲电机255是通过使活塞253例如在H方向上进行进退动作来使气缸251的容积进行变化的第二容积可变部。
气缸251、活塞253及脉冲电机255的构成与第一压力调整室261为相同构成。使通过气缸251和活塞253包围的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变化并使其压力进行变化。
气缸251具有与回收侧油墨室211连通的连通管路258。连通管路258的内部安装有弹簧259a和作为第一开闭部的开闭部件259。开闭部件259通过弹簧259a的偏置,来关闭使气缸251和回收侧油墨室211内的第一气体室350连通的连通孔,并当通过活塞253按压时则打开。
活塞253通过脉冲电机255的旋转在气缸251内进行上下滑动,使通过气缸251和活塞253包围的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变化并使其压力进行变化。
如图5所示,回收侧油墨室211的第一气体室350,通过在基座板5a的下面向下突出的一凸部372所设置的通路和开口351与位于第一气体室350的上部的第五气体室352连通。第五气体室352设置有与压力传感器204的检测部相连的连通路223。包含与供给侧油墨室210的液面a接触的空气的第二气体室360,通过凸部370所设置的通路和开口361与第六气体室362连通。第六气体室362设置有与压力传感器204的检测部相连的连通路222。
压力传感器204检测出供给侧油墨室210内的第二气体室360、回收侧油墨室211内的第一气体室350的各个气体室的压力。压力传感器204是一个芯片并具有两个压力检测端子,分别与第一气体室350和第二气体室360连通从而计量第一气体室350、第二气体室360内的两个气体室的压力。压力传感器204与控制基板500连接,将供给侧油墨室210上部和回收侧油墨室211上部的空气压力作为电气信号进行输出。
如图13所示,在压力调整部5的两个气缸250和气缸251之间设置有始终连通两个气缸的连通通路260。也就是说,压力调整部5具有第三气体室272、作为第一开闭部的开闭部件259、第四气体室270、作为第二开闭部的开闭部件257、连通通路260、作为第三开闭部的开闭部件401、作为第一容积可变部的活塞253及作为第二容积可变部的活塞252。
压力调整部5使两个活塞252、253分别上下移动,从而使气缸250、251的空气的容积变化,并切换三个开闭部件259、257、401来开闭流路。通过这样,调整油墨壳200的内部压力,并将喷墨式打印头2的弯液面290的压力维持在恰当的范围。
本实施例的压力调整部5在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及第二压力调整室262中分别装配有作为机械开关的强制(内部)开关700。以下,参照图14至图22对内部开关700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及第二压力调整室262所分别装配的两个内部开关700为相同构造。因此,在这里,对第一压力调整室261的内部开关700的构造进行说明,对第二压力调整室262的内部开关700的相同部分附加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4是内部(原点)开关700的立体图。图15是表示内部开关700的整体构成的图,图15(A)是内部开关700的平面图、图15(B)是内部开关700的侧视图、图15(C)是图15(A)的里面侧的平面图。图16是图15(A)的F16-F16线的截面图。图17是内部开关700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与图17相反一侧的内部开关700的分解立体图。图19是用于对将内部开关700的第一接点(触点)端子702安装到壳体70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平面图。图20是内部开关700进行动作前的部分截面图。图21是内部开关700进行了动作后的部分截面图。图22是表示内部开关700的原理的概略构成图。
压力调整部5的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及第二压力调整室262的两个压力调整室分别设置有内部开关700的安装部705、706。在这里,如图10所示,第一压力调整室261的气缸250中的与脉冲电机254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在内周面侧形成有呈圆环状的凹部(嵌合孔部)705a。该凹部705a的直径与气缸本体250a的内径的直径相比较大地设置。而且,该凹部705a的下侧形成有与凹部705a相比小直径的小径凹部705b。而且,在气缸250中的与脉冲电机254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由这些凹部705a和小径凹部705b形成两级的阶梯部。通过气缸250的凹部705a形成有第一压力调整室261的安装部705。脉冲电机254在旋转轴254a的基端部形成有大直径的同轴心的定位轴部707。
第二压力调整室262的安装部706也同样地被形成。也就是说,在气缸251中的与脉冲电机255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内周面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凹部(嵌合孔部)706a和小径凹部706b,通过凹部706a形成有第二压力调整室262的安装部706。
内部开关700由兼具定位部件的壳体701、第一接点(触点)端子702、第二接点(触点)端子703及顶盖部件704构成。壳体701具有环状的第一保持部701a1和直线状的第二保持部701a2。第二保持部701a2的一端部(内端部)与第一保持部701a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连结。
第一保持部701a1在表面侧形成有环状槽701a3。同样,第二保持部701a2的表面侧形成有直线状槽701a4。环状槽701a3和直线状槽701a4的槽深度相同。而且,直线状槽701a4的一端部(内端部)与环状槽701a3连结。而且,通过环状槽701a3和直线状槽701a4的槽底面形成有定位第一接点端子702的安装位置的基准平面部701d。
壳体701的第一保持部701a1的外周表面成为与压力调整部5的气缸250的安装部705的凹部(嵌合孔部)705a进行嵌合的嵌合轴部701a。第一保持部701a1的内周表面成为与脉冲电机254的定位轴部707进行嵌合的嵌合孔部701b。当将内部开关700装配在第一压力调整室261中时,使壳体701的第一保持部701a1的外周表面的嵌合轴部701a嵌合到气缸250的安装部705的凹部(嵌合孔部)705a中。而且,使第一保持部701a1的内周表面的嵌合孔部701b与脉冲电机254的定位轴部707进行嵌合。通过这样,能够高精度地进行气缸250和脉冲电机254的轴的定位。另外,气缸251和脉冲电机255的轴的定位构造也相同,也能够同样地高精度地进行气缸251和脉冲电机255的轴的定位。
壳体701在第一保持部701a1中的与第二保持部701a2的连结部的附近形成有开口部701c。该开口部701c具有第一保持部701a1的环状槽701a3的内周部侧所配置的直线状的贯穿孔部701c1、环状槽701a3的外周部侧所配置的大致半圆形状的贯穿孔部701c2。贯穿孔部701c1和贯穿孔部701c2处于连通并一体化。
而且,壳体701的第一保持部701a1具有通过环状槽701a3的内周壁部形成的嵌合轴部701e。该嵌合轴部701e嵌合有后述的第一接点端子702的嵌合孔部702c。此外,壳体701在第一保持部701a1的环状槽701a3的外周壁部的开口部侧的端边缘部内周表面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三个的突起部701f。
壳体701的第二保持部701a2在与和第一保持部701a1的连结部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向与直线状槽701a4正交的方向延设的左右的延设部701g。如图17所示,这些的延设部701g的一方延设部形成有第一保持部701a1一侧低、与第一保持部701a1相反一侧变高的倾斜部701h。
此外,如图18所示,左右的延设部701g的背面侧,形成有与壳体701的其他部分相比突出于背面侧的背面突出部701j。该背面突出部701j的表面形成有在前侧(第一保持部701a1侧)的突出高度与后侧的突出高度相比处于高的状态中倾斜的倾斜面701j1。而且,背面突出部701j的倾斜面701j1设置有对第二接点端子703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的左右一对的圆柱状的定位凸起701i。
第一接点端子702具有环状板部702a1和直线状板部702a2。直线状板部702a2的一端部(内端部)与环状板部702a1的外周部的一部分连结并一体化。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环状板部702a1形成为与壳体701的第一保持部701a1的环状槽701a3对应的大小(尺寸)。直线状板部702a2形成为与壳体701的第二保持部701a2的直线状槽701a4对应的大小(尺寸)。
环状板部702a1,在与直线状板部702a2的连结部的附近形成有突出于环状板部702a1的背面侧的圆锥形状的接点部702b。该接点部702b配置在与壳体701的贯穿孔部701c2对应的位置。
而且,第一接点端子702,在环状板部702a1插入到壳体701的环状钩701a3中,并且直线状板部702a2插入到直线状槽701a4中的状态下被装配在壳体701中。这时,壳体701的嵌合轴部701e嵌合有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环状板部702a1的嵌合孔部702c。而且,通过环状板部702a1的背面和直线状板部702a2的背面,形成有与壳体701的基准平面部701d接触的基准平面部702g。
此外,环状板部702a1,在外周边缘部形成有与环状槽701a3的三个突起部701f分别对应的三个切口702d。在这里,如图19所示,三个切口702d以在壳体701和第一接点端子702被准确装配前的状态中与三个突起部701f位置(相位)一致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环状板部702a1的三个切口702d和壳体701的三个突起部701f被对位,并在相位一致的状态下,向壳体701的环状钩701a3嵌入有环状板部702a1,但是直线状板部702a2在未嵌入到壳体701的直线状槽701a4的状态下(使其转动一定角度的状态下)被设置。而且,从图19的位置开始使第一接点端子702在图19中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在该转动动作时,使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直线状板部702a2弹性变形并越过倾斜部701h从而使其与壳体701的直线状槽701a4嵌合。这时,环状板部702a1的三个切口702d的周边缘部位,以被压入到三个突起部701f的下侧并被结合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通过这样,就会被安置到图14、图15(A)等所示的正规的装配位置。在被安置到该正规的装配位置的状态下,壳体701和第一接点端子702在被一体化的暂时固定状态中被装配。因此,能够防止在将内部开关700安装到第一压力调整室261的安装部705之前,壳体701和第一接点端子702进行分离的情况发生。这时,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就会从壳体701的开口部701c的贯穿孔部701c2露出在壳体701的下面侧。
此外,当从图14、图15(A)等所示的正规的装配位置开始使第一接点端子702在图15中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后将直线状板部702a2倾斜一定角度时,则如图19所示,环状板部702a1的三个切口702d和壳体701的三个突起部701f被对位并相位一致后,就能够从壳体701卸下第一接点端子702。
而且,环状板部702a1的表面侧,形成有作为弹簧力发生部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舌片状的突起部702f。这些突起部702f通过在环状板部702a1中形成大致U字状的切缝702f1并在使该切缝702f1的内侧部分向上立着设置的状态中折弯而形成。
直线状板部702a2形成有作为弹簧力发生部的一个舌片状的突起部702f。该突起部702f通过在直线状板部702a2中形成大致U字状的切缝702f1并使该切缝702f1的内侧部分向上立着设置的状态中折弯而形成。直线状板部702a2的末端部,形成有被倾斜地弯曲的弯曲部702h1。该弯曲部702h1设置有引线连接孔702h2。如图14所示,该引线连接孔702h2连接有引线711。该引线711通过引线连接孔702h2后通过焊锡712固定在第一接点端子702上。
第二接点端子703具有大致T字状的接点板703a。接点板703a的基端部形成有配置在与壳体701的背面突出部701j对应的位置上的长条板状的固定部703a1。该固定部703a1形成有定位用的圆孔部703b、长孔部703c及引线连接孔703d。定位用的圆孔部703b和长孔部703c配置在与壳体701的两个定位凸起701i对应的位置上。如图14所示,第二接点端子703的引线连接孔703d连接有引线711。该引线711通过引线连接孔703d后通过焊锡712固定在第二接点端子703上。
接点板703a的顶端部形成有宽幅部703e。该宽幅部703e配置在与壳体701的开口部701c的直线状的贯穿孔部701c1对应的位置上。在这里,如图15(C)所示,贯穿孔部701c1与宽幅部703e相比较大地形成。通过这样,通过在内部开关700进行动作时在第二接点端子703进行了弹性变形时宽幅部703e插入到贯穿孔部701c1内,从而形成有防止宽幅部703e与壳体701的壁面进行干涉的躲避部。作为第一接点端子702、第二接点端子703的材料,考虑有为了对弹簧用不锈钢钢板降低电阻而进行了镍电镀处理的材料、为了对弹簧用磷青铜板降低电阻而进行了镍电镀处理的材料等。
顶盖部件704具有配置在与壳体701的背面侧的背面突出部701j对应的位置上的块状的固定部704a。该固定部704a形成有两个定位孔704b、704c。两个定位孔704b、704c配置在与壳体701的两个定位凸起701i对应的位置上。
而且,当将第二接点端子703固定在壳体701上时,壳体701的背面突出部701j的两个定位凸起701i被插入到第二接点端子703的定位用的圆孔部703b及长孔部703c中。接着,两个定位凸起701i插入到顶盖部件704的两个定位孔704b、704c中并粘着固定。通过这样,接点板703a的基端部的固定部703a1被固定在壳体701的背面突出部701j的倾斜面701j1上。这时,背面突出部701j的倾斜面701j1在前侧(第一保持部701a1侧)的突出高度与后侧的突出高度相比变高的状态中倾斜。通过这样,在内部开关700的初始状态中,第二接点端子703如图16、图20所示那样以变成与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未接触的角度的方式被设置。
图11是表示内部开关700安装在压力调整部5上的状态下的图。内部开关700,以在气缸250中的与脉冲电机254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的凹部705a嵌合有壳体701的环状的第一保持部701a1的嵌合轴部701a的状态被安装。这时,通过气缸250的凹部705a来规定壳体701的高度方向的位置。而且,第一接点端子702,通过壳体701的基准平面部701d和第一接点端子702的基准平面部702g进行接触来确定高度方向的位置。
第一接点端子702设置有作为弹簧力发生部的多个舌片状的突起部702f。在内部开关700被装配到压力调整部5的状态下,通过在壳体701的基准平面部701d和脉冲电机254的平面部709之间夹有内部开关700,从而多个舌片状的突起部702f进行弹性变形。这时,在壳体701的平面部701d和第一接点端子702的平面部702g之间作用有按压力。通过这样,第二接点端子703进行弹性变形,并能够与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进行接触后返回到原位置,能够进行精度高的定位。
另外,第一接点端子702可以用导电体,当脉冲电机254的平面部709为导电体并进行接地时不能准确进行测量(传感)。因此,通过在脉冲电机254的平面部709和第一接点端子702之间将绝缘片708夹在中间从而进行绝缘。
如图11所示,压力调整部5的两个活塞(活塞252、活塞253)的顶面部分别设置有平面710。通过驱动脉冲电机254、255从而活塞252、253在图11中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而且,通过各活塞252、253的平面710接触有第二接点端子703从而第二接点端子703进行弹性变形,通过与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进行接触从而起到作为机械的开关的作用。这时,检测出脉冲电机254的旋转轴254a的轴向的原点位置x0和脉冲电机255的旋转轴255a的轴向的原点位置y0。
图20示出内部开关700进行动作前的部分截面图、图21示出内部开关700进行动作后的部分截面图。图22示出内部开关700的原理的图。在图22中,实线示出内部开关700进行动作前的状态。在该状态中,第二接点端子703与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处于未抵接的非接触的状态被保持。这时,控制输入端口721侧有电流流动。
在图22中,虚线示出第二接点端子703与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处于已抵接的状态。在该状态中,由于通过内部开关700与地线相连,所以控制输入端口721侧没有电流流动。
接着,参照图13对压力调整部5的动作进行说明。y0示出脉冲电机254的旋转轴254a的轴向的原点位置。x0示出脉冲电机255的旋转轴255a的轴向的原点位置。x1、y1是活塞252、活塞253的起始位置。起始位置x1设置在活塞253未与开闭部件259的顶端306抵接而连通管路258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此外,起始位置y1设置在活塞252未按压开闭部件257的顶端305而连通管路256处于关闭状态的位置。
位置x2是活塞253按压开闭部件259的顶端306,打开开闭部件259的位置。从x1到x2离开与行程h1对应的距离,并被设定为活塞253与开闭部件259抵接之后能够按压的距离。
活塞252为起始位置y1时,将以第三气体室272和第四气体室270的容积之和保持为一定的方式在H方向上移动了h2的位置视为y1’。将活塞253移动了与行程h1对应的距离的容积V1和将活塞252移动了与行程h2对应的距离的容积V2以相等的方式来设定。当气缸251和气缸250的截面积相等时h1=h2。
位置y2’是通过进行压力调整活塞252能移动的上限的位置。在活塞252的位置处于上限y2’时,将以第三气体室272和第四气体室270的容积之和保持为一定的方式向H方向的下面移动了h2的位置视为y2。
位置y3’是通过进行压力调整活塞252能移动的下限的位置。在活塞252的位置为下限的位置y3’时,将以第三气体室272和第四气体室270的容积之和保持为一定的方式向H方向的下面移动了h2的位置视为y3。在y3有活塞252时,以与开闭部件401的顶端307不抵接的方式拉开距离设置。位置y4是活塞252打开开闭部件401的位置,位置y5是活塞252打开开闭部件257的位置。
示出将第一气体室350进行大气开放时的次序。首先,当活塞253位于打开开闭部件259的位置x2时,分别视为关闭开闭部件259的位置x1的状态,并在第一气体室350中不涉及压力调整部5的压力变动。
接着,将活塞252移动到位置y4,打开开闭部件401。这时,第四气体室270的容积被压缩,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内的压力上升,但是由于开闭部件259处于关闭状态,所以第一气体室350不涉及压力变动。当活塞252打开开闭部件401时,则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内的压力变为大气压力。
接着,将活塞253移动到打开开闭部件259的位置x2。这时,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被压缩到与开闭部件259的顶端306进行接触,但是开闭部件401已打开,并处于大气开放的状态,因此压力保持为大气压力。当移动到与开闭部件259的顶端306接触并按压的位置x2时,则第一气体室350经过第三气体室272、与第一气体室350连通的第四气体室270,处于大气开放状态。
示出将第二气体室360进行开放大气的次序。当活塞253处于打开开闭部件259的位置x2时,如各个图所示那样,视为关闭开闭部件259的位置x1的状态,压力调整部5的压力变动不影响第一气体室350。
接着,将活塞252移动到按压并打开开闭部件257的位置y5。这时,第四气体室270的容积被压缩到与开闭部件401的顶端307接触,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内的压力进行上升。不过,由于关闭开闭部件259,所以压力变动不涉及第一气体室250。
当被活塞252按压而开闭部件401打开时,则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内的压力变成大气压力。这时,首先,在按压了开闭部件257的顶端305后,变成象按压开闭部件401的顶端307那样的位置关系时,则由于已被压缩的空气流入到第二气体室360并产生压力变动,所以活塞252和开闭部件401的顶端307先抵接,之后,设置距离G,以使与开闭部件257的顶端305进行抵接。
当移动到与开闭部件257的顶端305接触并按压的位置y5时,则第二气体室360经过第四气体室270处于大气开放的状态。由于开闭部件259处于关闭状态,所以第一气体室350未被大气开放。
表示将第一气体室350和第二气体室360进行大气开放的次序。在上述第二气体室360处于大气开发的状态下将活塞253移动到按压并打开开闭部件259的位置x2。这时,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被压缩到与开闭部件259的顶端306接触,但是由于开闭部件401已打开并为大气开放状态,因此压力保持大气压力。当活塞253移动到按压并打开开闭部件259的顶端306的位置x2时,则第一气体室350经过第三气体室272、与第三气体室272连通的第四气体室270,变成大气开放状态。第二气体室360也经过第四气体室270变成大气开放状态。
接着,示出从活塞252打开开闭部件401的位置y4开始,关闭开闭部件401并将活塞252返回到起始位置y1的次序。
在第一气体室350处于大气开放的状态下,活塞252的位置始终视为位置y4,并将活塞253的位置移动到位置x1。
在第二气体室360处于大气开放状态下,将活塞252的位置移动到位置y4。
在第一气体室350和第二气体室360处于大气开放的状态下,将活塞253的位置移动到位置x1后,将活塞252的位置移动到y4。之后,当将活塞252移动到与开闭部件401的顶端307接触的位置y6时,则开闭部件401关闭
当开闭部件401关闭时,则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处于密闭状态,因此,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被减压与对应移动了从y6到作为起始位置的y1的行程h3的容积V3对应的容积。因而,当就这样将活塞253的位置从位置x1移动到位置x2时,则由于已被减压的空气被供给给第一气体室350,所以有产生急剧的压力变动的可能性。为了回避该急剧的压力变动,在活塞252位于位置y4时、也就是在将第四气体室270和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处于大气开放状态时,将活塞253的位置从位置x1移动距离h4到位置x3。
之后,将活塞252的位置从位置y4经过位置y6移动到位置y1。这时,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被减压与对应移动了从位置y6到位置y1的移动距离h3的容积V3对应的容积。
之后,将活塞253的位置从位置x3移动到位置x1。这时,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被加压与对应移动了从位置x3到位置x1的移动距离h4的容积V4对应的容积。
当视为V3=V4时,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之和,在活塞253位于位置x3的位置、活塞252位于位置y6的位置时和在活塞253位于位置x1的位置、活塞252位于位置y1的位置时是相同的。
在活塞252位于y6的位置时,也就是在关闭了开闭部件401时,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的压力是大气压力,所以即使活塞253、活塞252分别位于位置x1、位置y1的位置也变为大气压力。
当视为V3>V4时,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之和与在活塞253在位置x3的位置、活塞252位于位置y6的位置时相比,在活塞253位于位置x1的位置、活塞252位于位置y1的位置时较大。也就是,能够减压与(V3-V4)的体积对应的体积。通过调节该量,能够将第一气体室350的压力与进行大气开放之前的压力一致后再开始压力调整。
当视为V3<V4时,第四气体室270和与第四气体室270连通的第三气体室272的容积之和,与在活塞253位于位置x3的位置、活塞252位于位置y6的位置时相比,在活塞253位于位置x1的位置、活塞252位于位置y1的位置时较小。也就是,能够加压与(V4-V3)的体积对应的体积。
当通过活塞252的位置进行压力调整,到达到活塞252能移动的上限位置y2’、下限位置y3’时,活塞252不会因压力调整而移动。
不过,即使当活塞252位于位置y2’、位置y3’时,也能够以不影响第一气体室的压力变动的方式将活塞253从位置x2移动到位置x1。因此,首先将活塞253从位置x2移动到位置x1,同时将活塞252分别从位置y2’移动到位置y2和从位置y3’移动到位置y3,并从该状态将活塞252移动到位置y4,打开开闭部件401变成大气开放状态。之后,通过从活塞252按压开闭部件401并打开的位置y4,关闭开闭部件401,而进行将活塞252返回到起始位置y1的次序,从而能够在变成进行压力调整之前的压力的状态下将活塞252返回到位置y1。
图23是控制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动作的控制基板500的框图。控制基板500连接有电源550、显示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状况的显示装置560及作为输入装置的键盘570。控制基板500具有作为控制动作的控制部的微型机510、存储程序的存储器520以及取得压力传感器204、温度传感器280、281、282的输出电压的AD转换部530。而且,控制基板500具有驱动电路540,使喷墨式记录部4、使喷墨式记录部4相对于记录介质S相对移动的滑架电机102、使活塞252、253动作的脉冲电机254、255、滑轨105、泵104、201、202、加热器207等动作。
打印动作
对喷墨式记录装置1的打印动作进行说明。当使喷墨式记录装置1进行最初打印动作时,从墨盒81向油墨循环装置3和喷墨式打印头2充填油墨。微型机510当从键盘指令有初始充填动作时,则将喷墨式记录部4返回到待机位置,并使保养单元310上升从而覆盖喷嘴板52。
微型机510控制压力调整部5如图13所示使活塞252、253位于起始位置x1、y1。驱动油墨供给泵202,与软管82内的空气一起将油墨从墨盒81输送给油墨壳200的回收侧油墨室211。这时,由于喷墨式打印头2的内部的流路阻抗较大,所以在短时间向喷墨式打印头2及供给侧油墨室210不流入有油墨。
当回收侧油墨室211的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B检测油墨流入到吸引孔212时,则微型机510控制压力调整部5开始调整油墨壳200内的压力的同时规定时间驱动油墨循环泵201。油墨从回收侧油墨室211经过油墨循环泵201被输送给供给侧油墨室210。如果基于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A、205B的回收侧油墨室211和供给侧油墨室210的液体(油墨)量检测结果,分别到达到循环泵201的吸引孔212和排出孔213,则油墨的充填结束。当回收侧油墨室211的油墨量未达到时,驱动油墨供给泵202,从墨盒81向油墨壳200的回收侧油墨室211输送油墨。
通过重复该动作,回收侧油墨室211、供给侧油墨室210的油墨量变得适当,初始充填动作完成。另外,压力调整部5进行动作,油墨壳200由于处于密闭状态,所以即使断电喷嘴51的弯液面290的压力也维持为负压,油墨不会漏掉。
另外,压力传感器204将压力作为电压进行输出。当长期间使用压力传感器204或者环境(温度)条件变化时,则压力和输出电压产生差异。因而,要保存大气压力的输出电压值,通过用与压力检测时的输出电压值的差分求出压力(表压),能够准确地检测压力。当要变为保存大气压力的输出电压的定时(时间)时,则使压力调整室261、262与大气连通。回收侧油墨室211的压力由于为大气压力,所以将此时的输出电压值存储在控制基板500的存储器520中。当油墨壳200内的压力为大气压力时,则喷墨式打印头2的喷嘴51的弯液面为正压油墨有可能从喷嘴51漏掉。不过,由于使油墨壳200内的压力变为大气压力的动作在短时间结束,所以在保存大气压力的输出电压值后,如果将回收侧油墨室211调整为规定压力,则油墨不会从喷嘴51漏出。将大气压力的输出电压值存储在存储器520中的定时(时间),在接通装置的电源时进行。另外,作为将大气压力的输出电压值保存在存储器中的其他时间(定时),也可以通过装置所内置的定时器每隔固定时间进行。当在每隔固定时间将输出电压值保存在存储器520中的情况下,在喷墨式记录部4处于打印的期间发生有其定时时,则就会停止打印动作。为了不使打印动作停止,即使在定时器中经过固定时间也错开保存大气压力的输出电压值的定时(时间)而在打印结束后,将输出电压值保存在存储器520中。
当开始打印时,则微型机510控制保养单元310使其离开喷嘴板52。微型机510控制压力调整部5,使活塞253位于位置x2、使活塞252位于位置y1’,调整回收侧油墨室211内的压力。微型机510驱动油墨循环泵201,从回收侧油墨室211开始按照油墨循环泵201、供给侧油墨室210、喷墨式打印头2、回收侧油墨室211的顺序使油墨循环。当供给侧油墨室210和回收侧油墨室211的油墨量计量传感器205A、205B所检测出的油墨液面a的高度不是要求的油墨液面高度时,微型机510驱动油墨供给泵202从墨盒81向回收侧油墨室211供给油墨,直到变为要求的油墨液面高度。微型机510对油墨壳200所粘贴的加热器207进行通电并进行加热,直到油墨变为要求的温度。当到达到要求的温度时,则控制加热器207的通电,以使油墨温度收纳在固定范围。
接着,微型机510控制喷墨式打印头2,与滑架100的扫描同步向记录介质S喷出与要打印的图像数据对应的油墨。微型机510控制记录介质移动部7,使记录介质S通过滑轨105移动规定距离,并重复与滑架100的扫描同步喷出油墨的动作从而在记录介质S上形成图像。当从喷墨式打印头2喷出油墨时则油墨壳200内的油墨量瞬间减少,回收侧油墨室211内的压力降低。当压力传感器204检测回收侧油墨室211内的压力降低了时,则微型机510控制压力调整部5,使活塞253位于位置X2、使活塞252位于位置Y1’的位置,并在调整回收侧油墨室211内的压力的同时,驱动油墨供给泵202将与已喷出的油墨量相当的油墨输送到回收侧油墨室211。
在这里,从喷墨式打印头2喷出的油墨滴的体积是固定的,根据图像数据也能够计算出已喷出的油墨滴的个数,因此用这些的乘积来估算出油墨的使用量。因此,打印动作中的油墨壳200内的油墨量马上返回到规定量。
当墨盒81内的油墨用光时,即使规定时间驱动油墨供给泵202,回收侧油墨室211的油墨液面也不变为要求的高度。当回收侧油墨室211的油墨液面不变为要求的高度时,使显示装置560执行表示墨盒51已变空的显示。
通过以喷嘴51的压力变为规定的压力的方式使与第一气体室350连通的压力调整室261的活塞252移动从而能够维持良好的油墨喷出。
喷墨式记录装置1在使喷墨式记录部4a~4b以与记录介质S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式往复移动的同时,形成图像。另外,喷嘴排列的纵向和记录介质S的输送方向相同,喷墨式记录装置1在记录介质S上以300个喷嘴的宽度形成图像。
根据本实施例的压力调整装置,在压力调整部5的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及第二压力调整室262的两个压力调整室中分别设置有内部开关700的安装部705、706。在这里,在第一压力调整室261的气缸250中的与脉冲电机254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如图10所示那样在内周面侧上形成圆环状的凹部705a,通过该凹部705a形成内部开关700的安装部705。在第二压力调整室262中也同样地,在与脉冲电机255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形成圆环状的凹部706a,通过该凹部706a形成有内部开关700的安装部706。而且,通过在各凹部705a、706a中安装内部开关700,能够在无需密闭的与脉冲电机254、255的接合端部侧使用内部开关700。因此,内部开关700的引线700等无需特别进行密封,能够设置节省空间的内部开关700,并不阻碍压力调整部5的第一压力调整室261及第二压力调整室262的两个调整室的密闭性。
此外,在使用压力调整装置时,通过驱动脉冲电机254、255从而活塞252、253在图11中的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而且,通过各活塞252、253的平面710接触有第二接点端子703从而第二接点端子703进行弹性变形,并通过与第一接点端子702的突起状的接点部702b进行接触从而起到作为机械开关的作用。这时,脉冲电机254的旋转轴254a的轴向的原点位置x0、脉冲电机255的旋转轴255a的轴向的原点位置y0被检测出。通过这样,可以提供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脉冲电机254、255的旋转轴254a、255a的原点位置,并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定位且能够使用不阻碍压力调整机构的移动量的节省空间的内部开关(内部开关)700的压力调整装置。
第二实施例
图24示出第二实施例。本实施例是如下那样变更了第一实施例(参照图1至图23)的内部开关700的构成的变形例。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内部开关700是变更了引线711的固定方法的开关。
引线711的固定方法不限定于焊锡(焊接)712,如图24所示,也可以在第一接点端子702、第二接点端子703中分别设置在以包围引线711的连接端部的方式弯曲的状态中压接而进行固定的金属板731。
此外,图25示出将多个(大于等于两个)内部开关700共同使用一个控制输入端口721的情况。当同时进行多个脉冲电机254、255的旋转轴254a、255a的原点位置检测时需要单独有内部开关700。不过,当分别进行多个例如两个脉冲电机254、255的旋转轴254a、255a的原点位置检测时如图25那样并联(并列)连接两个内部开关700。通过这样,通过一个控制输入端口721能够检测出各自的多个脉冲电机254、255的旋转轴254a、255a的原点位置。
根据这些实施例,能够提供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的压力调整装置。
在本发明中,根据这样的压力调整部(压力调整装置)5的构成,能够准确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
在本发明中,第一接点端子(第一接点部件)通过从壳体(定位部件)的开口部突出一部分的电接点,并被夹在壳体(定位部件)和脉冲电机中从而一部分的电接点产生有向旋转轴的移动方向的弹性力。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一部分的电接点产生有向旋转轴的移动方向的弹性力,当活塞移动到原点位置时,能够使第二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的可动接点部与一部分的电接点可靠地抵接从而准确地检测出原点(起点)位置。
在本发明中,转换部件包括螺纹咬合部和嵌合部,所述螺纹咬合部是脉冲电机的旋转轴所设置的公螺纹部和活塞所设置的母螺纹部之间的螺纹咬合部,所述嵌合部是活塞的轴部和固定在压力调整部5的机箱上并具有防止轴部围绕轴向旋转的旋转防止部的轴孔之间的嵌合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由螺纹咬合部和嵌合部构成的转换部件,能够稳定地将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向旋转轴的轴向的平移运动并传递给活塞。
在本发明中,壳体(定位部件)在第二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的固定端的固定部上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将可动接点部以与第一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壳体(定位部件)在第二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的固定端的固定部上具有倾斜部,能够在没有活塞按压的情况下可靠地将第二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的可动接点部以与第一接点端子(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本发明中,第一接点端子(第一接点部件)及第二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分别在各自引线的固定部具有焊接部或者在将金属板以包围引线的连接端部的方式进行折弯的状态中进行压接并固定的压接固定部中的任一个部。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分别在各自引线的固定部设置焊接部或压接固定部中的任一个部,能够根据使用条件等来选择设置适合的部,从而提高选择设置的自由性。
在本发明中,脉冲电机在旋转轴的基端部形成有大直径的同轴心的定位轴部。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大直径的同轴心的定位轴部,能够使原点开关更稳固地装配在脉冲电机和气缸之间。
在本发明中,气缸在与脉冲电机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的内周面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凹部,定位部件具有环状的第一保持部和直线状的第二保持部,第二保持部的一端部与第一保持部的一部分外周部连结,原点开关以使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面嵌合在气缸的凹部中,而且使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面与脉冲电机的定位轴部进行嵌合的方式进行装配。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原点开关以使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面嵌合在气缸的凹部中,而且使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面与脉冲电机的定位轴部进行嵌合的方式进行装配,能够使原点开关更稳固且可靠地装配在脉冲电机和气缸之间。
在本发明中,原点开关还包括盖部,所述盖部具有配置在与壳体(定位部件)的固定部对应的位置的块状的固定部件,所述盖部的固定部件与固定部的倾斜部以夹持固定第二接点端子(第二接点部件)的固定端的方式,将可动接点部以与第一接点端子(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具有配置在与壳体(定位部件)的固定部对应的位置的块状的固定部件的盖部,能够更可靠稳定地将可动接点部以与第一接点端子(第一接点部件)的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在本发明中,壳体(定位部件)的开口部具有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部侧所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和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部侧所配置的半圆形状的第二贯穿孔部,第一贯穿孔部和第二贯穿孔部进行连通并一体化,可动接点部的顶端部形成有配置在与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部对应的位置的宽幅部,第一贯穿孔部与宽幅部相比较大地形成,固定侧的接点部为圆锥形状,配置在与半圆形状的第二贯穿孔部对应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通过设置与宽幅部相比较大地形成的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部,能够通过在原点开关进行动作时第二接点端子进行了弹性变形时宽幅部被插入到第一贯穿孔内从而形成有防止宽幅部与壳体(定位部件)的壁面进行干涉的躲避部。
在本发明中,根据设置有上述的压力调整装置这样构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通过设置压力调整装置,能够准确检测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原点位置,并能够使用节省空间的开关,从而能够将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喷墨式打印头的弯液面的压力维持在恰当的范围。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例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例可以用其他的各种形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例及其变形均被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要旨中,而且,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压力调整装置,包括:
机箱,具有气缸;
活塞,在所述气缸内向轴向进行移动;
脉冲电机,固定在所述机箱上;
转换部件,将所述脉冲电机的旋转轴的旋转运动转换成向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的平移运动,并传递给所述活塞;以及
原点开关,配置在所述气缸中的与基于所述活塞的压力调整室一侧相反的端部侧的壁面上,检测所述脉冲电机的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轴向的原点位置,
其中,所述原点开关包括:
第一接点部件,由导体形成并具有固定侧的接点部;
定位部件,介于所述脉冲电机和所述气缸之间设置,具有使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露出的开口部;以及
第二接点部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导体形成,在一端侧具有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件上的固定端,在另一端侧具有以通过所述开口部处于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的可动接点部,
随着所述活塞从所述原点位置以外的位置向所述原点位置侧进行移动的动作,通过所述活塞使所述可动接点部向与所述固定侧的接点部抵接的方向进行按压,并在所述活塞移动到所述原点位置时使所述可动接点部与所述固定侧的接点部抵接从而检测出所述原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点部件,通过从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开口部突出一部分的电接点,并被夹在所述定位部件和所述脉冲电机中从而所述一部分的电接点产生有向所述旋转轴的移动方向的弹性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转换部件包括螺纹咬合部和嵌合部,
所述螺纹咬合部是所述脉冲电机的所述旋转轴所设置的公螺纹部和所述活塞所设置的母螺纹部之间的螺纹咬合部,
所述嵌合部是所述活塞的轴部和固定在所述机箱上并具有防止所述轴部围绕轴向旋转的旋转防止部的轴孔之间的嵌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件,在所述第二接点部件的所述固定端的固定部上具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将所述可动接点部以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点部件及所述第二接点部件,分别在各自引线的固定部具有焊接部或者在将金属板以包围所述引线的连接端部的方式进行折弯的状态中进行压接并固定的压接固定部中的任一个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脉冲电机在所述旋转轴的基端部形成有大直径的同轴心的定位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气缸在与所述脉冲电机的接合端部侧的端边缘部的内周面侧形成有圆环状的凹部,
所述定位部件具有环状的第一保持部和直线状的第二保持部,所述第二保持部的一端部与所述第一保持部的一部分外周部连结,
所述原点开关以使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外周面嵌合在所述气缸的所述凹部中,而且使所述第一保持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脉冲电机的所述定位轴部进行嵌合的方式进行装配。
8.根据权利要求4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原点开关还包括盖部,所述盖部具有配置在与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固定部对应的位置的块状的固定部件,
所述盖部的所述固定部件与所述固定部的所述倾斜部以夹持固定所述第二接点部件的所述固定端的方式,将所述可动接点部以与所述第一接点部件的所述接点部分离对置的状态进行保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力调整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具有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内周部侧所配置的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和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外周部侧所配置的半圆形状的第二贯穿孔部,所述第一贯穿孔部和所述第二贯穿孔部进行连通并一体化,所述可动接点部的顶端部形成有配置在与所述直线状的第一贯穿孔部对应的位置的宽幅部,所述第一贯穿孔部与所述宽幅部相比较大地形成,
所述固定侧的接点部为圆锥形状,配置在与所述半圆形状的第二贯穿孔部对应的位置。
10.一种喷墨式记录装置,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调整装 置。
CN201610362107.XA 2015-06-04 2016-05-26 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401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5-113617 2015-06-04
JP2015113617A JP6286391B2 (ja) 2015-06-04 2015-06-04 圧力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40158A true CN106240158A (zh) 2016-12-21
CN106240158B CN106240158B (zh) 2018-06-08

Family

ID=574518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2107.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240158B (zh) 2015-06-04 2016-05-26 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9776421B2 (zh)
JP (1) JP6286391B2 (zh)
CN (1) CN1062401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G11202002255TA (en) * 2017-09-26 2020-04-29 Memjet Technology Ltd Print engine for color digital inkjet press
JP6870550B2 (ja) * 2017-09-27 2021-05-12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描画装置、描画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2987A (ja) * 2000-02-03 2001-08-07 Canon Inc インク移送システム、インク交換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5047058A (ja) * 2003-07-30 2005-0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753789A (zh) * 2003-02-28 2006-03-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滴喷出装置
JP2006159811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圧力発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70388A (en) * 1974-07-15 1976-07-20 Hacker Charles L Liquid stopped-flow apparatus
US4343596A (en) * 1978-06-29 1982-08-1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Constant flow rate liquid supply pump
JPS5773834U (zh) * 1980-10-23 1982-05-07
JPS58119983A (ja) * 1982-01-12 1983-07-16 ポラロイド・コ−ポレ−シヨン ポンプ装置
JPS59166483A (ja) * 1983-03-10 1984-09-19 株式会社東芝 把持装置
FR2837977A1 (fr) * 2002-03-26 2003-10-03 Radiall Sa Dispositif de commutation pour ouvrir et fermer au moins une ligne electrique
JP4998218B2 (ja) 2007-11-08 2012-08-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流体遮断装置
US8559197B2 (en) * 2008-10-13 2013-10-15 Infinia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trol circuits for an energy converting apparatus
JP6336862B2 (ja) 2014-09-04 2018-06-0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
JP6336863B2 (ja) 2014-09-04 2018-06-06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2987A (ja) * 2000-02-03 2001-08-07 Canon Inc インク移送システム、インク交換方法、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753789A (zh) * 2003-02-28 2006-03-2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滴喷出装置
JP2005047058A (ja) * 2003-07-30 2005-02-24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6159811A (ja) * 2004-12-10 2006-06-22 Canon Finetech Inc インク供給装置及び圧力発生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776421B2 (en) 2017-10-03
US9925793B2 (en) 2018-03-27
JP6286391B2 (ja) 2018-02-28
JP2016223617A (ja) 2016-12-28
US20160355022A1 (en) 2016-12-08
CN106240158B (zh) 2018-06-08
US20170348976A1 (en) 2017-12-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56546B (zh) 液滴喷出装置及液体循环装置
CN108215514A (zh) 液体循环组件和液体喷出装置
US10059115B2 (en) Liquid discharg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pressure of liquid therein
CN107303760B (zh) 液体循环模块、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CN105365397B (zh) 油墨循环装置以及喷墨记录装置
CN103240986B (zh) 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US9481181B2 (en) Ink cartridge chip, ink cartridge, and structural body
US10059116B2 (en)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having a pressure regulator
US9636919B2 (e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liquid discharge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7020818A (zh) 液体喷射单元及其驱动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240158A (zh) 压力调整装置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JP7228919B2 (ja) 液体塗布装置
US10239325B2 (en) Liquid circulation device, liquid discharge device and liquid discharge method
JP6880783B2 (ja) 液体噴射ユニット及びその駆動方法並びに液体噴射装置
CN103402773A (zh) 连续墨水供给装置、系统和方法
JP4289963B2 (ja) インクタンクおよび記録装置
CN106470844B (zh) 打印头组件
CN110154527A (zh) 液体循环装置及液体喷出装置
US8967780B2 (en) Liquid cartridge
US20180207944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driving method of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7044899A (ja) 圧力センサ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07261273A (ja) 液体容器
JP2015150867A (ja) 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