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33506A - 蓄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蓄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33506A
CN106233506A CN201580022434.4A CN201580022434A CN106233506A CN 106233506 A CN106233506 A CN 106233506A CN 201580022434 A CN201580022434 A CN 201580022434A CN 106233506 A CN106233506 A CN 106233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ized components
housing
seal member
deformation component
electrical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24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南形厚志
奥田元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233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335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4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14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 H01G11/16Arrangements or processes for adjusting or protecting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against electric overloads, e.g. including f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03Protection against electric or thermal overload; cooling arrangements; means for avoiding the formation of cathode fil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9/00Electrolytic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9/004Details
    • H01G9/08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9/12Vents or other means allowing expan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86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sealing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83Sealing members
    • H01M50/19Sealing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193Organ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蓄电装置具备电流截断装置。电流截断装置具备第一通电部件、第二通电部件、变形部件以及第一密封部件。第一通电部件固定于壳体。第二通电部件配置在与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位置。变形部件的端部固定于第一通电部件。变形部件的中央部固定于第二通电部件。第一密封部件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第二密封部件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的扩径部与壳体之间。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是橡胶。第二密封部件将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壳体的外部气密。

Description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4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89298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而引用至该说明书中。本说明书公开一项涉及具备电流截断装置的蓄电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蓄电装置过充电或在内部产生短路时,截断在电极端子间(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流动的电流的电流截断装置的开发正在推进。电流截断装置配置于电极端子与电极之间(正极端子与正极之间或负极端子与负极之间)。对电流截断装置而言,若蓄电装置的壳体内的压力上升,则截断电极端子与电极之间的导通。日本特开2012-28008号公报的电流截断装置具备与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第二通电部件。第二通电部件与电极连接。另外,在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配置有变形部件。变形部件的端部与第一通电部件连接,中央部与第二通电部件连接。在日本特开2012-28008号公报中,密封部件配置于壳体与第一通电部件之间。以下,将日本特开2012-28008号公报称为专利文献1。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壳体与第一通电部件之间配置密封部件来将壳体的内部从壳体的外部保持为气密。然而,若将壳体与第一通电部件之间完全地密封,则可能发生因蓄电装置正常动作时产生的气体而导致壳体内的压力缓慢上升的情况。其结果是,可能发生尽管蓄电装置未产生异常而电流截断装置动作,从而导致电极端子与电极之间的导通被截断的情况。即,电流截断装置的灵敏度降低。本申请说明书提供一项抑制电流截断装置的灵敏度降低的技术。
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蓄电装置具有壳体、电极、电极端子以及电流截断装置。上述电极收纳于上述壳体内。上述电极端子固定于上述壳体,在与上述电极之间授受电力。上述电流截断装置在上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截断上述电极与上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通。上述电流截断装置具备第一通电部件、第二通电部件、变形部件以及第一密封部件。上述第一通电部件固定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一通电部件与上述电极端子连接。上述第二通电部件以与上述第一通电部件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与上述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位置。上述第二通电部件与上述电极连接。上述变形部件配置于上述第一通电部件与上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上述变形部件的端部与上述第一通电部件连接,上述变形部件的中央部与上述第二通电部件连接。当上述变形部件在上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则与上述第二通电部件非导通。上述第一密封部件配置于上述第一通电部件与上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上述第一密封部件将上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上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外部气密。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蓄电装置还具备第二密封部件。上述第二密封部件配置于上述壳体与上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上述第二密封部件将上述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上述壳体的外部气密。上述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为橡胶。
上述的蓄电装置利用第二密封部件将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壳体的外部气密。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为橡胶。橡胶具有透气性。因此,若在壳体内产生气体,则在壳体内的压力过度上升之前,气体缓慢地透过第二密封部件,能够将壳体内的压力保持为适当。其结果是,能够抑制电流截断装置误动作。此外,在蓄电装置内产生异常的情况下,壳体内的压力迅速上升。因此,在气体透过第二密封部件之前,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电流截断装置动作,能够截断电极端子与电极之间的导通。
根据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能够抑制电流截断装置的灵敏度降低。
附图说明
图1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2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蓄电装置中使用的电流截断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3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蓄电装置的剖视图。
图4表示第二实施例的蓄电装置中使用的电流截断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记述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蓄电装置的技术特征中的几个。此外,以下所记述的事项分别单独具有技术有用性。
蓄电装置具备壳体、电极组装体、电极端子以及电流截断装置。可以构成为电极组装体收纳于壳体内,具备正极及负极。电极端子可以通过壳体的内外。即,可以构成为电极端子的一部分位于壳体的外部,电极端子的另一部分位于壳体的内部。另外,电极端子可以固定于壳体。电极端子可以与电极(正极或负极)之间授受电力。电流截断装置可以与负极端子及负极连接。在该情况下,电流截断装置配置于负极端子与负极的通电路径上,在壳体的内压超过规定值时,将负极端子与负极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电流截断装置可以与正极端子及正极连接。在该情况下,电流截断装置配置于正极端子与正极的通电路径上,在壳体的内压超过规定值时,将正极端子与正极从导通状态切换为非导通状态。
电流截断装置可以具备第一通电部件、第二通电部件、变形部件以及第一密封部件。第一通电部件可以固定于蓄电装置的壳体。第一通电部件可以与电极端子连接。或者,第一通电部件可以是电极端子的一部分。第一通电部件可以具备位于壳体内的扩径部和通过设置于壳体的贯通孔向壳体的外部突出的突出部。另外,在该突出部可以设置有螺栓部。第一通电部件可以通过在设置于突出部的螺栓部紧固螺母来固定于壳体。扩径部的尺寸可以大于设置于壳体的贯通孔。即,扩径部的一部分可以与壳体对置。第一通电部件的电极组装体侧的端面可以与第二通电部件对置。在该端面的中央部可以设置有凹陷部,该凹陷部向与第二通电部件相反的一侧凹陷。
第二通电部件可以以与第一通电部件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与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位置。第二通电部件可以与电极连接。第二通电部件的中央部的厚度可以比端部的厚度薄。在第二通电部件的中央部可以设置有断裂槽,该断裂槽在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成为断裂的起点。断裂槽可以在第二通电部件的中央部连续或断续性围绕一周。此外,断裂槽只要是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成为断裂的起点的脆弱部即可,也可以局部地设置于第二通电部件的中央部。
变形部件可以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可以构成为变形部件的端部与第一通电部件连接,变形部件的中央部与第二通电部件连接。变形部件的中央部在被断裂槽围起的位置固定于第二通电部件。变形部件可以在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与第二通电部件非导通。变形部件可以构成为在与第二通电部件导通时变形为中央部朝向第二通电部件突出的状态,在与第二通电部件非导通时变形为中央部朝向第一通电部件突出的状态。
第一密封部件可以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第一密封部件可以为绝缘性。第一密封部件的材料例如可以是树脂、橡胶。第一密封部件可以将由第一密封部件、第一通电部件以及第二通电部件围起的空间(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空间)相对于电流截断装置的外部空间隔离。即,第一密封部件可以将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空间保持为相对于外部气密。第一密封部件可以在上述的变形部件的外侧将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密封。
在壳体的内部,第二密封部件可以配置于壳体的内壁与第一通电部件之间。第二密封部件可以配置于壳体的内壁与上述扩径部之间。第二密封部件可以将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壳体的外部气密。第二密封部件可以为绝缘性。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例如可以为橡胶。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与第一密封部件的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电流截断装置的气密性可以为壳体的气密性以上。即,被第一密封部件密封的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以下,称为第一透气性)为被第二密封部件密封的壳体与扩径部之间的透气性(以下,称为第二透气性)以下。在该情况下,作为第一密封部件的材料而可以使用透气性小于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的透气性的材料,第一密封部件及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可以相同,但在构造上,将第一透气性调整为第二透气性以下。
在第一密封部件及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密封部件的宽度(位于电流截断装置的内侧的面与位于外侧的面的距离)可以为第二密封部件的宽度(位于壳体的内侧的面与位于外侧的面的距离)以上。或者,可以使第一密封部件的与第一通电部件及第二通电部件的接触面积为第二密封部件的与壳体及扩径部的接触面积以上。此外,电流截断装置的气密性可以大于壳体的气密性。
绝缘部件可以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另外,绝缘部件可以配置于变形部件与第一密封部件之间。即,上述的变形部件的端部可以在绝缘部件的内侧固定于第一通电部件。可以利用绝缘部件维持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的间隔。在设置有绝缘部件的范围外,可以在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设置间隙。绝缘部件可以为环状。绝缘部件可以以与变形部件及第一密封部件非接触的状态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另外,在第一通电部件的靠第二通电部件侧的端面,可以设置有收纳绝缘部件的一部分的凹陷。更具体而言,在第一通电部件的靠第二通电部件侧的端面中,与绝缘部件的靠第一通电部件侧的端面接触的面可以从不与绝缘部件接触的周围的面凹陷。同样地,在第二通电部件的靠第一通电部件侧的端面,可以设置有收纳绝缘部件的一部分的凹陷。即,在第二通电部件的靠第一通电部件侧的端面中,与绝缘部件的靠第二通电部件侧的端面接触的面可以从不与绝缘部件接触的周围的面凹陷。
在相对于第二通电部件与上述的变形部件相反的一侧可以配置有第二变形部件。以下,将配置于第一通电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的变形部件称为第一变形部件,将配置在相对于第二通电部件与第一变形部件相反的一侧的变形部件称为第二变形部件。第二变形部件可以固定于第二通电部件。第二变形部件可以设置于第二通电部件与电极组装体之间。第二变形部件可以将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与外部分隔开。即,第二变形部件构成电流截断装置的外侧面,壳体内的压力可以直接作用于第二变形部件。在第二变形部件的第二通电部件侧的中央部,可以设置有朝向第二通电部件突出的形状的突起。突起可以构成为在远离第二通电部件的状态下与被第二通电部件的断裂槽围起的部分对置。突起可以为绝缘性。
第二变形部件可以构成为在壳体内的压力为规定值以下时处于其中央部向远离第二通电部件的方向突出的状态,而在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其中央部朝向第二通电部件移动,而使得上述突起与第二通电部件接触。可以构成为上述突起与第二通电部件接触,使第二通电部件断裂,从而使第一变形部件与第二通电部件非接触。第二变形部件可以与第一变形部件具有相同的构造。第二变形部件可以为金属制,也可以为非金属制。
作为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蓄电装置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二次电池、电容器等。作为二次电池的电极组装体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将多个具有经由分隔件而对置的电极对(负极及正极)的单元电池进行层叠的层叠式电极组装体、以及将具有经由分隔件而对置的电极对的片状的单元电池加工为漩涡状的卷绕式电极组装体。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蓄电装置例如能够搭载于车辆,并向马达供给电力。以下,对蓄电装置的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电流截断装置与负极端子及负极连接的蓄电装置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电流截断装置与正极端子及正极连接的蓄电装置。
[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对蓄电装置100的构造进行说明。蓄电装置100具备壳体18、电极组装体52、正极端子2、负极端子30以及电流截断装置50。壳体18为金属制,大致为长方体形状。壳体18具备盖部18a与主体部18b。在壳体18的内部收纳有电极组装体52与电流截断装置50。电极组装体52具备正极与负极(省略图示)。正极接头16固定于正极,负极接头20固定于负极。在壳体18的内部注入有电解液。
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0通过壳体18的内外。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0配置于壳体18的一个方向。即,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0双方相对于电极组装体52设置于相同的方向(设置有盖部18a的一侧)。正极端子2具备螺栓部8。此外,螺栓部8是指正极端子2中为了紧固螺母10而被切削螺纹的部分。正极端子2通过在螺栓部8紧固螺母10来固定于壳体18。正极端子2的一端位于壳体18的外部,另一端位于壳体18的内部。同样,负极端子30具备螺栓部36。螺栓部36是指负极端子30中为了紧固螺母38而被螺纹切削的部分。负极端子30通过在螺栓部36紧固螺母38来固定于壳体18。负极端子30的一端位于壳体18的外部,另一端位于壳体18的内部。
在正极端子2连接有正极导线14。正极导线14与正极接头16连接。正极端子2经由正极导线14而与正极接头16电连接。即,正极端子2与电极组装体52的正极电连接。正极导线14通过绝缘片材12而相对于壳体18绝缘。正极端子2及螺母10通过绝缘部件58而相对于壳体18绝缘。在壳体18内,在正极端子2与壳体18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密封部件56。密封部件56为橡胶制。正极端子2与壳体18的间隙被密封部件56密封。此外,母线4被母线螺栓6固定于正极端子2。
电流截断装置50连接于负极端子30。电流截断装置50的详细情况稍后叙述。电流截断装置50经由金属制的连接部件26与负极导线24连接。负极端子30经由负极导线24与负极接头20电连接。即,负极端子30与电极组装体52的负极电连接。负极导线24通过绝缘片材22相对于壳体18绝缘。负极端子30及螺母38通过绝缘部件28相对于壳体18绝缘。在壳体18内,在负极端子30与壳体18之间配置有绝缘性的第二密封部件42。第二密封部件42为绝缘性的O型环。第二密封部件42的材料为橡胶。负极端子30与壳体18的间隙被第二密封部件42密封。壳体18的内部通过密封部件56、42被保持为相对于壳体18的外部气密。此外,母线32被母线螺栓34固定于负极端子30。
在蓄电装置100中,在壳体18内的压力为规定值以下时,负极端子30与负极接头20经由电流截断装置50而电连接。即,负极端子30与负极之间导通。若壳体18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则电流截断装置50截断负极端子30与负极接头20的导通,防止电流在蓄电装置100流动。
参照图2,对电流截断装置50进行说明。电流截断装置50具备负极端子30、金属制的断裂板88以及金属制的第一变形部件80。负极端子30具备扩径部37a与突出部37b。扩径部37a位于壳体18内,突出部37b通过设置于壳体18的贯通孔并向壳体18的外部突出。突出部37b是负极端子30中向壳体18的上侧突出的部分。螺栓部36设置于突出部37b。螺栓部36是突出部37b中为了紧固螺母38而在表面设置有螺纹切削部的部分。负极端子30是第一通电部件的一个例子。
扩径部37a的一部分与壳体18对置。第二密封部件42配置于扩径部37a与壳体18之间。在扩径部37a的断裂板88侧设置有槽92与凹陷86。凹陷86设置于槽92的内侧。扩径部37a的靠断裂板88侧的端面35与断裂板88对置,朝向中央凹陷。具体而言,端面35以随着从端部朝向中央而远离断裂板88的方式倾斜。此外,“槽”是指具有被两个侧壁围起的底面的形态。另外,“凹陷”是高度仅比周围低的形态,具有阶梯差的形态也包括于“凹陷”。
断裂板88以与扩径部37a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与扩径部37a对置的位置。断裂板88是第二通电部件的一个例子。在电极组装体52(亦参照图1)与壳体18之间,在电极组装体52的上方依次配置有断裂板88、第一变形部件80以及扩径部37a。在断裂板88的扩径部37a侧的端面设置有槽96。槽96设置在与槽92对置的位置。在断裂板88固定有连接部件26。断裂板88经由连接部件26、负极导线24而与负极接头20导通(亦参照图1)。断裂板88的中央部88a的厚度比端部88b的厚度薄。另外,在扩径部37a的相反的一侧,断裂槽90设置于中央部88a。断裂槽90在中央部88a连续地围绕一周。在断裂板88的与扩径部37a相反的一侧设置有凹陷89。凹陷89设置于断裂板88的端部88b。
第一密封部件84配置于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之间。第一密封部件84是绝缘性的O型环。第一密封部件84的材料是橡胶。第一密封部件84将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绝缘,并且将电流截断装置50的内部保持为气密。即,第一密封部件84将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密封,将电流截断装置50的内部的空间与电流截断装置50的外部的空间(壳体18内的空间)截断。作为密封部件56(亦参照图1)、42以及84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EPDM(乙丙橡胶)。在蓄电装置100中,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之间的透气性(第一透气性)为壳体18与扩径部37a之间的透气性(第二透气性)以下。更具体而言,第一密封部件84的透气性被调整为是第二密封部件42的透气性以下。即,这里所说的“保持为气密”是指保持为成为规定的透气性以下。
绝缘部件94配置于扩径部37a(负极端子30)与断裂板88之间。绝缘部件94配置于第一密封部件84的内侧。绝缘部件94为环状。绝缘部件94维持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的间隔。绝缘部件94防止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接触而导致两者直接导通的情况。绝缘部件94的两端部位于槽92、96内。因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94朝向第一变形部件80及第一密封部件84移动。另外,绝缘部件94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即便第一密封部件84欲向第一变形部件80侧移动,第一密封部件84与绝缘部件94接触,从而不会进一步向内侧移动。
第一变形部件80配置于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之间。第一变形部件80是金属性的隔板。第一变形部件80的端部80b固定于扩径部37a。更具体而言,在使第一变形部件80的外周边与扩径部37a的凹陷86的侧壁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一变形部件80的端部80b焊接于扩径部37a。第一变形部件80的中央部80a以远离扩径部37a的方式突出。换言之,第一变形部件80随着从端部80b朝向中央部80a而接近断裂板88。第一变形部件80的中央部80a在断裂槽90的内侧固定于断裂板88。更具体而言,中央部80a在被断裂槽90围起的范围内焊接于断裂板88。
支承部件78支承负极端子30的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支承部件78具备金属制的外侧部72、绝缘性的第一内侧部74以及绝缘性的第二内侧部75。第一内侧部74配置于外侧部72的内侧,且是配置于第二内侧部75的上方(壳体18侧)。第二内侧部75配置于外侧部72的内侧,且是配置于第一内侧部74的下方(电极组装体52侧)。利用外侧部72将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定位。具体而言,在将第一内侧部74与第二内侧部75配置于规定位置之后,凿紧外侧部72,由此将断裂板88固定于扩径部37a。此外,内侧部74、75将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绝缘。通过使用金属制的外侧部72,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流截断装置50的内部空间的气密性。
壳体18的内压为规定值以下时,负极端子30经由第一变形部件80、断裂板88、连接部件26、负极导线24以及负极接头20与负极导通。壳体18的内压为规定值以下时,在突起95与断裂板88之间设置有间隙。
例如,若蓄电装置100变为过充电状态,则壳体18的内压上升,超过规定值。若壳体18的内压超过规定值,则在电流截断装置50的内部与外部产生压力差。其结果是,断裂板88以断裂槽90为起点断裂。第一变形部件80与断裂板88分离,第一变形部件80与断裂板88变为非导通。负极端子30与负极变为非导通,因此能够防止在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0(参照图1)之间流动有电流。此外,若断裂板88断裂,则第一变形部件80的中央部80a从断裂板88侧朝向扩径部37a侧移动。换言之,第一变形部件80反转。此外,如上所述,扩径部37a的端面35凹陷,因此第一变形部件80的反转不会被扩径部37a(负极端子30)妨碍。在断裂板88断裂之后,能够防止第一变形部件80与断裂板88再导通。即,在壳体18内的压力上升从而电流截断装置50动作之后,能够防止在正极端子2与负极端子30之间再次流动有电流。
对蓄电装置100的优点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若因蓄电装置的过充电等而导致壳体18的内压上升并超过规定值,则电流截断装置50动作,使负极端子30与负极非导通。在蓄电装置100中,在通常状态期间,例如也会因为电解液的分解等而在壳体18内产生气体,从而存在壳体18的内压缓慢上升的情况。然而,在蓄电装置100中,第二密封部件42为橡胶制,具有透气性。因此,通常状态时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第二密封部件42的内部向壳体18的外部移动。因此,蓄电装置100能够防止通常状态时壳体18的内压超过规定值而导致电流截断装置50动作的情况。蓄电装置100在通常状态期间产生的气体向壳体18的外部移动,由此电流截断装置50仅在过充电等状态时动作。
以下,对蓄电装置100的其他优点进行说明。如上所述,电流截断装置50的内部空间除通过第一密封部件84之外还通过支承部件78的外侧部72来提高气密性。即,能够使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之间的透气性进一步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在壳体18内产生的气体从电流截断装置50的外部向内部移动。如上所述,电流截断装置50根据电流截断装置50的内部与外部的压力差而动作。因此,若扩径部37a与断裂板88之间的透气性较高,则电流截断装置50无法正常动作。蓄电装置100通过使用外侧部72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流截断装置50的灵敏度。
绝缘部件94的两端部位于槽92、96内,能够限制绝缘部件94朝向第一变形部件80以及第一密封部件84移动。能够防止绝缘部件94与第一变形部件80接触而缩窄第一变形部件80的可动范围或第一变形部件80的形状变形的情况。另外,还能够防止绝缘部件94与第一密封部件84接触而缩窄第一密封部件84的存在空间。若第一密封部件84的存在空间缩窄,则第一密封部件84的填充率增大,可能引起第一密封部件84破损等不良状况。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3及图4,对蓄电装置200进行说明。蓄电装置200是蓄电装置100的变形例,电流截断装置250的构造与蓄电装置100的电流截断装置50不同。对于蓄电装置200,与蓄电装置100相同的部件标注与蓄电装置100相同的附图标记,因此有时省略说明。
电流截断装置250在相对于断裂板88与第一变形部件8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第二变形部件93。即,断裂板88配置于第一变形部件80与第二变形部件93之间。第二变形部件93是金属制的隔板。第二变形部件93的端部93b固定于断裂板88。更具体而言,在第二变形部件93的外周边与断裂板88的凹陷89的侧壁抵接的状态下,将第二变形部件93的端部93b焊接于断裂板88。
绝缘性的突起95设置于第二变形部件93的断裂板88侧。突起95配置于第二变形部件93的中央部93a,是朝向断裂板88突出的形状。突起95与断裂板88的中央部88a对置。更具体而言,当俯视(从突出部37b延伸的方向亦即负极端子30的轴向观察)电流截断装置250时,突起95位于被断裂槽90围起的范围内。第二变形部件93以随着从端部93b朝向中央部93a而远离断裂板88的方式突出。
在电流截断装置250中,绝缘性的第二内侧部275延伸至第二变形部件93的下方。由此,能够防止第二变形部件93与电极组装体52(参照图3)接触而导致电流截断装置250误动作的情况。此外,第二内侧部275在中央具备贯通孔275a。因此,第二变形部件93的中央部93a未被第二内侧部275覆盖。因此,不妨碍壳体18的内压施加于第二变形部件93。
在蓄电装置200中,若壳体18的内压超过规定值,则对第二变形部件93施加壳体18内(电流截断装置250的外部)的压力,第二变形部件93以朝向断裂板88的方式变形。即,中央部93a朝向断裂板88的中央部88a移动。换言之,第二变形部件93以端部93b为支点反转。突起95与断裂板88接触,断裂板88以断裂槽90为起点断裂。第一变形部件80与断裂板88分离,断裂板88与第一变形部件80变为非导通。
另外,若第二变形部件93反转,则突起95的一部分位于断裂板88的上方。换言之,突起95通过断裂板88的中央部分。突起95限制第一变形部件80向下方(断裂板88侧)移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第一变形部件80与断裂板88再导通。
另外,在蓄电装置200中,第二变形部件93将电流截断装置250的内部与外部分隔开。因此,壳体18的内压变化直接作用于第二变形部件93。使用根据壳体18的内压而反转的第二变形部件93,由此在壳体18的内压超过规定值时,能够可靠地使断裂板88断裂。通过使用第二变形部件93能够将断裂板88从电流截断装置250的外部(壳体18的内部)截断。即便在断裂板88断裂时产生电弧,也能够防止电弧与壳体18内的气体(例如氢)接触。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电流截断装置经由连接部件与负极导线连接的形态进行了说明。然而,连接部件与负极导线可以是一体的部件。即,电流截断装置可以与连接于负极接头的部件(负极导线)直接连接。另外,在电流截断装置配置于正极端子与正极之间的情况下,电流截断装置可以与连接于正极接头的部件(正极导线)直接连接。
上述的蓄电装置在电极端子(第一通电部件)与壳体之间设置橡胶制的密封部件,由此只要是壳体内的气体向壳体外缓慢地移动的构造即可。因此,电流截断装置的构造及构成蓄电装置的部件的材料能够使用各种材料。以下,针对作为蓄电装置的一个例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例示例构成蓄电装置的部件的材料。
对电极组装体进行说明。电极组装体具备正极、负极、以及夹装在正极与负极之间的位置的分隔件。正极具有正极用金属箔和形成于正极用金属箔上的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接头相当于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用金属箔。负极具有负极用金属箔和形成于负极用金属箔上的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接头相当于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用金属箔。此外,活性物质层所包含的材料(活性物质、粘合剂、导电助剂等)不特别限制,能够使用在公知的蓄电装置等的电极中使用的材料。
作为正极用金属箔,能够使用铝(Al)、镍(Ni)、钛(Ti)、不锈钢钢或它们的复合材料。特别优选是铝或包含铝的复合材料。另外,作为正极导线的材料,能够使用与正极用金属箔同样的材料。
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锂离子能够进入及脱离的材料即可,能够使用Li2MnO3、Li(NiCoMn)0.33O2、Li(NiMn)0.5O2、LiMn2O4、LiMnO2、LiNiO2、LiCoO2、LiNi0.8Co0.15Al0.05O2、Li2MnO2、LiMn2O4等。另外,作为正极活性物质也能够使用锂、钠等碱金属或硫黄等。可以单独使用上述一种,也可以同时采用两种以上来使用。正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而与导电材料、粘结剂等一起涂覆于正极用金属箔。
作为负极用金属箔,能够使用铝、镍、铜(Cu)等或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特别优选是铜或包含铜的复合材料。另外,作为负极导线的材料,能够使用与负极用金属箔同样的材料。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使用锂离子能够侵入及脱离的材料。能够使用锂(Li)、钠(Na)等碱金属、包含碱金属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高取向性石墨、硬碳、软碳等碳材料、硅单质或含硅合金或含硅氧化物。此外,为了使电池容量提高,负极活性物质特别优选是不含锂(Li)的材料。负极活性物质根据需要与导电材料、粘结剂等一起涂覆于负极用金属箔。
分隔件使用具有绝缘性的多孔质。作为分隔件,能够使用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等聚烯烃系树脂构成的多孔质膜或由聚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甲基纤维素等构成的纺织物或无纺物。
电解液优选为在非水系的溶剂中溶解支持电解质(电解质)而得的非水电解液。作为非水系的溶剂,能够使用包含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等链状酯的溶剂、乙酸乙酯、丙酸甲酯等的溶剂、或它们的混合液。另外,作为支持电解质(电解质),例如能够使用LiPF6、LiBF4、LiAsF6等。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它们只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还包括将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各种变形、变更而得到的方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通过单独或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有用性,并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所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实现多个目的,实现其中一个目的本身具有技术有用性。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
壳体;
电极,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内;
电极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电极之间授受电力;以及
电流截断装置,其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截断所述电极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通,
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截断装置具备:
第一通电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第二通电部件,其以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位置,并与所述电极连接;
变形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并且端部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连接,中央部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连接,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所述变形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非导通;以及
第一密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将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外部气密,
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该第二密封部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气密,
被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密封的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为被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密封的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以上。
2.(删除)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截断装置还具备第二变形部件,该第二变形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而配置在与所述变形部件相反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侧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通电部件突出的形状的突起,该第二变形部件将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与外部分隔开,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的材料为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5.(追加)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
壳体;
电极,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内;
电极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电极之间授受电力;以及
电流截断装置,其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截断所述电极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通,
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截断装置具备:
第一通电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第二通电部件,其以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位置,并与所述电极连接;
变形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并且端部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连接,中央部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连接,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所述变形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非导通;以及
第一密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将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外部气密,
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该第二密封部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气密,
被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密封的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为被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密封的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以上,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为橡胶。

Claims (4)

1.一种蓄电装置,其具有:
壳体;
电极,其收纳于所述壳体内;
电极端子,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在与所述电极之间授受电力;以及
电流截断装置,其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截断所述电极与所述电极端子之间的导通,
所述蓄电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截断装置具备:
第一通电部件,其固定于所述壳体,并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第二通电部件,其以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空开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对置的位置,并与所述电极连接;
变形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并且端部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连接,中央部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连接,在所述壳体内的压力超过规定值时,所述变形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非导通;以及
第一密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将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外部气密,
在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密封部件,该第二密封部件将所述壳体的内部保持为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外部气密,
所述第二密封部件的材料为橡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第二密封部件密封的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为被所述第一密封部件密封的所述第一通电部件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之间的透气性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流截断装置还具备第二变形部件,该第二变形部件相对于所述第二通电部件而配置在与所述变形部件相反的一侧,并且在所述第二通电部件侧设置有朝向所述第二通电部件突出的形状的突起,该第二变形部件将所述电流截断装置的内部与外部分隔开,
所述第一密封部件的材料为橡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电装置是二次电池。
CN201580022434.4A 2014-04-23 2015-02-27 蓄电装置 Pending CN1062335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89298 2014-04-23
JP2014089298 2014-04-23
PCT/JP2015/055963 WO2015163004A1 (ja) 2014-04-23 2015-02-27 蓄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33506A true CN106233506A (zh) 2016-12-14

Family

ID=54332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2434.4A Pending CN106233506A (zh) 2014-04-23 2015-02-27 蓄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40588A1 (zh)
JP (1) JP6237892B2 (zh)
KR (1) KR101895365B1 (zh)
CN (1) CN106233506A (zh)
DE (1) DE112015001923T5 (zh)
WO (1) WO201516300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5280A (zh) * 2017-01-25 2019-09-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5836B (zh) * 2016-06-27 2019-04-0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顶盖及动力电池
KR20220065328A (ko) 2020-11-13 2022-05-20 최인호 다용도 주행로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4166A1 (ja) * 2012-04-12 2013-10-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流遮断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JP2014002901A (ja) * 2012-06-18 2014-01-0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流遮断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蓄電装置
JP2014017051A (ja) * 2012-07-05 2014-01-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WO2014041988A1 (ja) * 2012-09-12 2014-03-20 株式会社 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95565A (ja) * 2003-12-25 2004-03-25 Nok Corp 積層型燃料電池用ガスケット
JP5538114B2 (ja) 2010-07-20 2014-07-02 日立ビークルエナジー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
JP2012038529A (ja) * 2010-08-05 2012-02-23 Toyota Motor Corp 電池およびそれを搭載する車両,電気機器
US10340501B2 (en) * 2014-04-23 2019-07-02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Electr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54166A1 (ja) * 2012-04-12 2013-10-1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流遮断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JP2014002901A (ja) * 2012-06-18 2014-01-09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流遮断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蓄電装置
JP2014017051A (ja) * 2012-07-05 2014-01-30 Toyota Industries Corp 蓄電装置
WO2014041988A1 (ja) * 2012-09-12 2014-03-20 株式会社 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35280A (zh) * 2017-01-25 2019-09-1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63004A1 (ja) 2015-10-29
KR101895365B1 (ko) 2018-09-05
JP6237892B2 (ja) 2017-11-29
KR20170010763A (ko) 2017-02-01
US20170040588A1 (en) 2017-02-09
JPWO2015163004A1 (ja) 2017-04-13
DE112015001923T5 (de) 2017-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58070B1 (ko) 비수 전해질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10189536A1 (e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condary battery
CN110224105A (zh) 二次电池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KR101010377B1 (ko) 원통형 리튬 이차전지
CN110419124A (zh) 圆筒形电池
CN105637678B (zh) 电流切断装置以及使用了该电流切断装置的蓄电装置
KR101871231B1 (ko) 리튬 이온 2차 전지
JP6260095B2 (ja) 蓄電装置および二次電池
CN106233505B (zh) 蓄电装置
CN106233506A (zh) 蓄电装置
CN106159168B (zh) 电池单池和用于对电池单池内的离子流进行控制的方法
CN112042038B (zh)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JP6160513B2 (ja) 蓄電装置およびその蓄電装置の放電方法
KR20160084145A (ko) 신규한 구조의 캡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원통형 전지
KR20160038618A (ko) 리튬 이차전지의 제조방법
JP6498581B2 (ja) 蓄電装置及び電流遮断装置
JP2009289613A (ja) 組電池
JP2015153665A (ja)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JP2017045660A (ja) 蓄電装置
WO2015146365A1 (ja)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KR20170054671A (ko) 고온에서의 안전성 향상을 위한 물질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원통형 전지셀
JP2015079631A (ja)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JP6152783B2 (ja) 電流遮断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蓄電装置
US11271195B2 (en) Hybrid electrolyte design for titanium niobium oxide based lithium battery
JP2015191716A (ja) 電流遮断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蓄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