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222869A - 变色送纱轮 - Google Patents

变色送纱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222869A
CN106222869A CN201510687575.XA CN201510687575A CN106222869A CN 106222869 A CN106222869 A CN 106222869A CN 201510687575 A CN201510687575 A CN 201510687575A CN 106222869 A CN106222869 A CN 1062228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send
bar
wheel
whee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875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伯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51068757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222869A/zh
Publication of CN1062228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2228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变色送纱轮,其包括有一送纱轮,该送纱轮进一步包括有:一第一轮盘;一第二轮盘,与该第一轮盘相固结;一送纱杆组,设置于该第一轮盘与该第二轮盘之间,该送纱杆组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及多数第二送纱杆,该第一送纱杆及该第二送纱杆分别具有一凸齿部及凹齿部而呈一凹凸形齿块体;藉此,能使送纱轮具有陶瓷支撑杆所自然造成送纱摩擦作用力,而得以免除轮胶圈的设置,同时,利用凹凸形构造块体相互错开所组成的陶瓷送纱轮,使积极达到送纱效果的顺畅性、制作便利性且又不易故障。

Description

变色送纱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变色送纱轮,特别是指一种利用凹凸形构造相互错开所组成的陶瓷送纱轮,使达到送纱效果顺畅、制作容易且又不易故障的变色送纱轮。
背景技术
按,变色送纱轮是安装在圆盘针织机上用以送纱的构件,现有变色送纱轮上套有橡胶或塑料的轮胶圈,藉纱线与变色送纱轮表面上的轮胶圈的摩擦力来输送纱线。由于轮胶圈受到纱线不停的摩擦后,将使轮胶圈表面变得不光滑而导致不良送纱现象,影响织品质量,故该轮胶圈必须定期更换。但由于每台针织机上的变色送纱轮及绕设的纱线数量庞大,因此更换一台针织机的变色送纱轮轮胶圈相当繁琐费时,且停机及更换工时都将产生效益及成本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相关技术有大陆专利公告第CN201068506Y号专利案,其揭示一种交叉结构的耐用送纱轮,包括有上轮盘、下轮盘及其间数值交叉安装的纱线支撑杆,该纱线支撑杆总体轮廓呈直角三角形状,其中的一条水平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顺着上轮盘或下轮盘的径向与上轮盘的下侧面或下轮盘的上侧面安装紧固;另一条竖直直角边或其上的两个端点与上轮盘的下侧面靠内缘及下轮盘的上侧面靠内缘安装紧固;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下轮盘上侧面的纱线支撑杆与水平直角边安装紧固在上轮盘下侧面的纱线支撑杆交叉相间设置。
前述该现有技术(第CN201068506Y号)是由上、下轮盘间多数交叉安装三角形纱线支撑杆所组成,其不仅构造复杂,且每一三角形纱线支撑杆的制作相当费时,而其纱线支撑杆由金属制成,其每一三角形纱线支撑杆的品质及角度的均一性控管难度相当高、导致成本提升。又金属纱线支撑杆在长时间被纱线的绕设,尤其在针织机大量吃纱时,纱线的锐利状形同刀刃在切割,三角形纱线支撑杆往往易于被纱线割伤而造成割伤杆上的毛边再来刮坏纱线表面组织,显非理想的设计。
相关技术又如大陆专利公告第CN201258393Y号专利案,其揭示一种交叉结构的送纱轮,包括有上轮盘、下轮盘及轮颈,该轮颈向上轮盘、下轮盘的圆心收拢呈短圆柱状,轮颈与上轮盘、下轮盘紧固连接获整体成型为一体;在上轮盘、下轮盘之间竖直交叉安装纱线支撑体;该纱线支撑体呈厚板状的直角三角形的支撑块,其竖直直角边紧固安装于轮颈,且轮颈的中圈作为缠绕纱线的底圈整圈外露。
前述该现有技术(第CN201258393Y号)是由多数上、下轮盘上的三角形纱线支撑体相互交错对应而成,由于三角形纱线支撑体为上、下非连续型又相互错开构造,纱线可能会被夹住在每一三角形纱线支撑体间的缝隙而导致断纱的缺失,也有一并加以改善的必要。因此,如何改善现有送纱轮该等缺失问题,应为业界应努力解决、克服的重要方向。
缘此,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送纱轮结构其制造、使用上的缺点及其结构设计上未臻理想的事实,发明人即着手研发其解决方案,希望能开发出一种制作容易、送纱效果顺畅及不易故障的变色送纱轮,以促进此业的发展,遂经多时的构思而有本发明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变色送纱轮,其能使送纱轮的陶瓷送纱杆具有耐摩作用力,而得以完全免除轮胶圈的设置,进而达到使用时间长又具稳定性、维修便利性及经济效益性。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种变色送纱轮,其能利用凹凸形构造块体相互错开所组成的陶瓷送纱轮,使积极送纱效果达到顺畅性、制作便利性且又不易故障。
本发明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一送纱轮,该送纱轮包括一第一轮盘;一第二轮盘,与该第一轮盘相固结;一送纱杆组,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及多数第二送纱杆,且该第一送纱杆及该第二送纱杆交错设于该第一轮盘与该第二轮盘之间,该第一送纱杆及该第二送纱杆分别具有一凸齿部及凹齿部,使交错设置的送纱杆朝外共同形成凸凹状的排列结构。
所述的第一送纱杆一侧为一呈平面的第一背部,该第一背部两端分别为与该第一轮盘相接合的一顶端部及与该第二轮盘相接合的一底端部,该第一送纱杆由该第一背部往另一侧延伸出该凸齿部。
所述的凸齿部上边为一第一斜面部斜向往顶端部延伸并交会于一顶凹部,下边为一第二斜面部斜向往底端部延伸并交会于一底凹部。
所述的第一送纱杆的该顶端部、该底端部、该凸齿部、该第一斜面部、该第二斜面部、该顶凹部及该底凹部处是呈圆滑弧形接面设置,且该第一送纱杆以陶瓷一体成型所制成的陶瓷凸形齿块体。
所述的第二送纱杆一侧为一呈平面的第二背部,该第二背部两端分别为与该第一轮盘相接合的一顶凸部及与该第二轮盘相接合的一底凸部,该第二送纱杆由该第二背部往另一侧延伸有该凹齿部。
所述的第二送纱杆由该第二背部两端往另一侧延伸出该顶凸部及该底凸部,该顶凸部及底凸部往第二背部凹入形成该凹齿部,该顶凸部的一第三斜面部斜向往该凹齿部上方延伸并交会于一上凸部,该底凸部的一第四斜面部斜向往该凹齿部下方延伸并交会于一下凸部。
所述的第二送纱杆的该顶凸部、该底凸部、该凹齿部、该第三斜面部、第四斜面部、该上凸部及该下凸部处是呈圆滑弧形接面设置,且该第二送纱杆以陶瓷一体成型所制成的陶瓷凹形齿块体。
所述的第二送纱杆的顶凸部与该底凸部往同一侧延伸凸出。
所述的第一轮盘设有一中央部位的穿孔,该穿孔周边设有多数固定螺孔及多数向下凸伸的定位柱,该第一轮盘底面外环部位设有多数较短的第一顶凹槽及多数较长的第二顶凹槽,该第一顶凹槽及该第二顶凹槽呈连续相间交错的环状布设。
所述的第二轮盘设有一轮盘体,该轮盘体上设有一径宽较小而凸升的轮座体,该轮座体上方凸伸有一定位轴筒,该定位轴筒具有一轴孔,该轮座体上于该定位轴筒的周边处设有多数定位孔及多数固定螺孔,该轮座体周边设有环状布列而用以设置该送纱杆组的凹槽组,该凹槽组包括有多数交错设置的第一定位凹槽及第二定位凹槽,该第一定位凹槽及该第二定位凹槽分别深入该轮座体,并分别向下延伸于该轮盘体上形成第一底凹槽及第二底凹槽,该第一底凹槽向外环方向延伸的长度短于第二底凹槽向外环方向延伸的长度。
所述的送纱轮组装于一送纱本体,该送纱本体包括有一基座本体,该基座本体上方设有一入纱单元及一驱动轮组,该入纱单元上设有多数纱孔,该驱动轮组连动设有一传动轴,该传动轴是传动连结于该送纱轮,该基座本体下方固设有一导纱板,该导纱板上设有多数导纱眼,该多数导纱眼至少包括位于该导纱板两侧且上下成对的第一入纱孔、第二入纱孔及第一出纱孔、第二出纱孔;一导纱单元固设于该导纱板上,该导纱单元一端枢设有一导纱臂,该导纱臂的末端设有一第一导纱眼及第二导纱眼。
所述的一纱线穿设于该入纱单元、该导纱板的该多数导纱眼、该导纱臂的该第一导纱眼及该第二导纱眼,当该送纱轮不进行送纱线时,藉该导纱臂的导引,使该纱线不与该送纱轮接触且呈围设于该送纱轮的外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变色送纱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2的倒转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绕纱状态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送纱本体的送纱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送纱本体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发明变色送纱轮包含一送纱轮1,该送纱轮1进一步包括有一第一轮盘10、第二轮盘20及设于该第一轮盘10、第二轮盘20之间的送纱杆组30。
该第一轮盘10设有一中央部位的穿孔11,该穿孔11周边设有多数固定螺孔12及多数向下凸伸(参图3)的定位柱14,另该第一轮盘10底面外环部位设有多数较短的第一顶凹槽15及多数较长的第二顶凹槽16,且该第一顶凹槽15及第二顶凹槽16是呈交错的环状排列设置。
该第二轮盘20设有一轮盘体201,该轮盘体201上设有一径宽较小而凸伸的轮座体21,该轮座体21上方(相对该第一轮盘10方向)凸伸有一定位轴筒22,该定位轴筒22具有一轴孔221,另该轮座体21上于该定位轴筒22的周边处设有多数定位孔211及固定螺孔216;再者,该轮座体21周边设有环状布列的凹槽组210,该凹槽组210包括有多数相间错开设置的第一定位凹槽212及第二定位凹槽213,该第一定位凹槽212、第二定位凹槽213深入该轮座体21,并分别向下延伸于该轮盘体201上形成第一底凹槽214及第二底凹槽215,而该第一底凹槽214向外环方向延伸的长度短于第二底凹槽215向外环方向延伸的长度。
该送纱杆组30设于该轮座体21周边的凹槽组210处,该送纱杆组30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31及多数第二送纱杆32,且该第一送纱杆31及第二送纱杆32如图2中所示,交错设于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之间。该第一送纱杆31及该第二送纱杆32分别具有一凸齿部313及凹齿部323,使如图3中交错设置的两送纱杆朝外共同形成凹凸状的排列结构。
第一送纱杆31一侧为呈平面的第一背部310,第一背部310两端分别为与第一轮盘10相接合的顶端部311及与第二轮盘20相接合的底端部312,且由第一背部310往另一侧延伸凸出一凸齿部313,该凸齿部313上边为第一斜面部314,下边为第二斜面部315。
凸齿部313上边的第一斜面部314斜向往顶端部311延伸并交会于一顶凹部316,凸齿部313下边的第二斜面部315斜向往底端部312延伸并交会于一底凹部317。
第二送纱杆32一侧为呈平面的第二背部320,第二背部320两端分别为与第一轮盘10相接合的顶凸部321及与第二轮盘20相接合的底凸部322,且第二背部320往另一侧延伸有凹齿部323,凹齿部323是由顶凸部321及底凸部322往第二背部320凹入形成。
顶凸部321一边为呈平面,另一边为第三斜面部324斜向往凹齿部323上方延伸并交会于一上凸部326,底凸部322一边为呈平面,另一边为第四斜面部325斜向往凹齿部323下方延伸并交会于一下凸部327。
第一送纱杆31的顶端部311、底端部312、凸齿部313、第一斜面部314、第二斜面部315、顶凹部316及底凹部317处与第二送纱杆32的顶凸部321、底凸部322、凹齿部323、第三斜面部324、第四斜面部325、上凸部326及下凸部327均可用以承接或接触到纱线Y(参图5)的部位呈圆滑弧形接面设置为佳,且该第一送纱杆31与第二送纱杆32是以陶瓷一体成型所制成的陶瓷凸凹齿形块体,以确保其相对顺畅性而降低对纱线Y的伤害,并得以提升其耐用性。
请一并参阅图4、图5,本发明的送纱轮1组装时,该第一送纱杆31及第二送纱杆32呈交错地装设于该第二轮盘20的凹槽组210,即该第一送纱杆31是以其第一背部310向着定位轴筒22方向装设于该第一定位凹槽212,并使顶端部311对应置于该第一顶凹槽15及该底端部312对应置于该第一底凹槽214;而该第二送纱杆32是以其第二背部320向着定位轴筒22方向装设于该第二定位凹槽213,并使该顶凸部321对应置于该第二顶凹槽16及该底凸部322对应置于该第二底凹槽215,而该第一送纱杆31、第二送纱杆32是呈相间依次错开环状布设于该轮座体21的环形周边上。
继续组合该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即将该第二轮盘20的定位轴筒22穿设组合于该第一轮盘10的穿孔11,而该定位柱14则对应插设定位于该定位孔211,再以螺杆13螺锁于该固定螺孔12、216,而固结该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并得以紧固定位该送纱杆组30,使该送纱杆组30安装于该第一轮盘10与第二轮盘20之间。
又如图5所示,相邻的顶凹部316、上凸部326、及相邻的底凹部317、下凸部327是分别形成该送纱轮1的一上、下线环绕区域,用以供该纱线Y的绕设。
请参阅图4、图6及图7,本发明的送纱轮1组装于一送纱本体40,该送纱本体40包括有一基座本体41,该基座本体41后端部设有一固定凹部(图中未示),该固定凹部可藉由螺件锁固在圆针织机的纱架环圈上(图中未示);该基座本体41上方设有一入纱单元43及驱动轮组44,该入纱单元43可呈一入纱导板构成,其上设有多数纱孔431,该驱动轮组44是用以提供该送纱本体10的旋转动力,该驱动轮组44连动设有一传动轴46,如图3、图4所示,该传动轴46是插设于套筒48再插设于该送纱轮1(第二轮盘20)其定位轴筒22的轴孔221,并以一螺固件47相固结,使该传动轴46得以带动该送纱轮1旋转;该基座本体41下方固设有一导纱板45,该导纱板45上设有多数导纱眼及定位孔,其中,该多数导纱眼至少包括位于该导纱板45两侧且上下成对的第一入纱孔451、第二入纱孔452及第一出纱孔453、第二出纱孔454;一导纱单元50,是固设(螺固)于该导纱板45上,该导纱单元50前端枢设有一导纱臂51,该导纱臂51可呈曲杆构成,该导纱臂51的末端设有一第一导纱眼511及第二导纱眼512。
请一并参阅图6所示,为本发明的送纱本体40进行纱线Y的送纱操作示意图,纱线Y从该入纱单元43进入,该纱线Y即经该纱孔431、第一入纱孔451而绕经该送纱轮1的上线环绕区域,继经该第一导纱眼511、第一出纱孔453、第二入纱孔452而再次绕经该送纱轮1的下线环绕区域,又继经该第二导纱眼512及该第二出纱孔454而出纱。
而藉该导纱臂51相对该送纱轮1的送纱、导纱作用,使纱线Y在快速送纱时可避免引起与送纱轮1有打滑现象,保持送纱的稳定性,且使纱线Y绕设在送纱轮1表面的疏密程度得以因应市场布匹特性需求调整至最适当状态。
由于该送纱轮1是由特殊形状设计成的两个陶瓷块来构成接触导引纱线Y的主体,即呈凹凸形齿块体的第一送纱杆31与该第二送纱杆32,如此以相对位置呈不同外周波浪形而依次相互错开组成的送纱轮1,可自然造成送纱摩擦作用力,形同现有轮胶圈的作用力,不但可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问题,更可达到耐磨耐用的实用效果。

Claims (12)

1.一种变色送纱轮,其包括一送纱轮(1),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1)包括有:
一第一轮盘(10);
一第二轮盘(20),与该第一轮盘(10)相固结;
一送纱杆组(30),包括有多数第一送纱杆(31)及多数第二送纱杆(32),且该第一送纱杆(31)及该第二送纱杆(32)交错设于该第一轮盘(10)与该第二轮盘(20)之间,该第一送纱杆(31)及该第二送纱杆(32)分别具有一凸齿部(313)及凹齿部(323),使交错设置的送纱杆朝外共同形成凸凹状的排列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送纱杆(31)一侧为一呈平面的第一背部(310),该第一背部(310)两端分别为与该第一轮盘(10)相接合的一顶端部(311)及与该第二轮盘(20)相接合的一底端部(312),该第一送纱杆(31)由该第一背部(310)往另一侧延伸出该凸齿部(3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凸齿部(313)上边为一第一斜面部(314)斜向往顶端部(311)延伸并交会于一顶凹部(316),下边为一第二斜面部(315)斜向往底端部(312)延伸并交会于一底凹部(31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送纱杆(31)的该顶端部(311)、该底端部(312)、该凸齿部(313)、该第一斜面部(314)、该第二斜面部(315)、该顶凹部(316)及该底凹部(317)处是呈圆滑弧形接面设置,且该第一送纱杆(31)以陶瓷一体成型所制成的陶瓷凸形齿块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送纱杆(32)一侧为一呈平面的第二背部(320),该第二背部(320)两端分别为与该第一轮盘(10)相接合的一顶凸部(321)及与该第二轮盘(20)相接合的一底凸部(322),该第二送纱杆(32)由该第二背部(320)往另一侧延伸有该凹齿部(32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送纱杆(32)由该第二背部(320)两端往另一侧延伸出该顶凸部(321)及该底凸部(322),该顶凸部(321)及底凸部(322)往第二背部(320)凹入形成该凹齿部(323),该顶凸部(321)的一第三斜面部(324)斜向往该凹齿部(323)上方延伸并交会于一上凸部(326),该底凸部(322)的一第四斜面部(325)斜向往该凹齿部(323)下方延伸并交会于一下凸部(327)。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送纱杆(32)的该顶凸部(321)、该底凸部(322)、该凹齿部(323)、该第三斜面部(324)、第四斜面部(325)、该上凸部(326)及该下凸部(327)处是呈圆滑弧形接面设置,且该第二送纱杆(32)以陶瓷一体成型所制成的陶瓷凹形齿块体。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送纱杆(32)的顶凸部(321)与该底凸部(322)往同一侧延伸凸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轮盘(10)设有一中央部位的穿孔(11),该穿孔(11)周边设有多数固定螺孔(12)及多数向下凸伸的定位柱(14),该第一轮盘(10)底面外环部位设有多数较短的第一顶凹槽(15)及多数较长的第二顶凹槽(16),该第一顶凹槽(15)及该第二顶凹槽(16)呈连续相间交错的环状布设。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轮盘(20)设有一轮盘体(201),该轮盘体(201)上设有一径宽较小而凸升的轮座体(21),该轮座体(21)上方凸伸有一定位轴筒(22),该定位轴筒(22)具有一轴孔(221),该轮座体(21)上于该定位轴筒(22)的周边处设有多数定位孔(211)及多数固定螺孔(216),该轮座体(21)周边设有环状布列而用以设置该送纱杆组(30)的凹槽组(210),该凹槽组(210)包括有多数交错设置的第一定位凹槽(212)及第二定位凹槽(213),该第一定位凹槽(212)及该第二定位凹槽(213)分别深入该轮座体(21),并分别向下延伸于该轮盘体(201)上形成第一底凹槽(214)及第二底凹槽(215),该第一底凹槽(214)向外环方向延伸的长度短于第二底凹槽(215)向外环方向延伸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该送纱轮(1)组装于一送纱本体(40),该送纱本体(40)包括有一基座本体(41),该基座本体(41)上方设有一入纱单元(43)及一驱动轮组(44),该入纱单元(43)上设有多数纱孔(431),该驱动轮组(44)连动设有一传动轴(46),该传动轴(46)是传动连结于该送纱轮(1),该基座本体(41)下方固设有一导纱板(45),该导纱板(46)上设有多数导纱眼,该多数导纱眼至少包括位于该导纱板(45)两侧且上下成对的第一入纱孔(451)、第二入纱孔(452)及第一出纱孔(453)、第二出纱孔(454);一导纱单元(50)固设于该导纱板(45)上,该导纱单元(50)一端枢设有一导纱臂(51),该导纱臂(51)的末端设有一第一导纱眼(511)及第二导纱眼(512)。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变色送纱轮,其特征在于:一纱线(Y)穿设于该入纱单元(43)、该导纱板(45)的该多数导纱眼、该导纱臂(51)的该第一导纱眼(511)及该第二导纱眼(512),当该送纱轮(1)不进行送纱线时,藉该导纱臂(51)的导引,使该纱线(Y)不与该送纱轮(1)接触且呈围设于该送纱轮(1)的外部。
CN201510687575.XA 2015-10-21 2015-10-21 变色送纱轮 Pending CN1062228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7575.XA CN106222869A (zh) 2015-10-21 2015-10-21 变色送纱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687575.XA CN106222869A (zh) 2015-10-21 2015-10-21 变色送纱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222869A true CN106222869A (zh) 2016-12-14

Family

ID=575287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87575.XA Pending CN106222869A (zh) 2015-10-21 2015-10-21 变色送纱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22286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51396U (en) * 2002-04-08 2003-09-01 Jen-Hui Ch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versatile yarn feeding wheel
CN201258393Y (zh) * 2008-07-23 2009-06-17 东莞今富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结构的送纱轮
CN303181639S (zh) * 2015-04-22
CN204401246U (zh) * 2014-12-30 2015-06-17 陈伯霖 变色送纱轮
CN205099891U (zh) * 2015-10-21 2016-03-23 陈伯霖 变色送纱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303181639S (zh) * 2015-04-22
TW551396U (en) * 2002-04-08 2003-09-01 Jen-Hui Chen Improved structure of versatile yarn feeding wheel
CN201258393Y (zh) * 2008-07-23 2009-06-17 东莞今富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交叉结构的送纱轮
CN204401246U (zh) * 2014-12-30 2015-06-17 陈伯霖 变色送纱轮
CN205099891U (zh) * 2015-10-21 2016-03-23 陈伯霖 变色送纱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34239B1 (en) Needle-holding cylinder and needle-holding plate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s
KR101566280B1 (ko) 직물용 환편기
CN103938357B (zh) 割圈绒圆机
CN204401246U (zh) 变色送纱轮
CN203904607U (zh) 一种割圈绒圆机
CN205099891U (zh) 变色送纱轮
CN106222869A (zh) 变色送纱轮
JP2018504528A (ja) 編み物の製造のための機械および方法
CN104372511B (zh) 一种能调节分纱疏密的送纱装置
CN205258776U (zh) 送纱轮
US2475170A (en) Knitting machine cam race
CN110284253A (zh) 一种基于五功位提花圆纬机的并圈机构及并圈方法
CN214736465U (zh) 一种长绒毛机下针筒及长绒毛机
CN204343003U (zh) 一种便于分纱的送纱装置
TW201715114A (zh) 變色送紗輪
TWM516612U (zh) 變色送紗輪
US2108772A (en) Needle bed for knitting machines
KR101865042B1 (ko) 더블 테리직물 및 그 환편기
CN113293497B (zh) 纬编特高毛切割设备
JP6072726B2 (ja) 円形編機のループシャーリング装置
CN112899864A (zh) 一种长绒毛机的编织工艺
KR20170009779A (ko) 횡편기에 있어서의 급사기구
CN103966747A (zh) 圆筒针织机及其错针位控制装置
JP4847982B2 (ja) タフティング機、及びタフティング機用の調整軸
TWI554662B (zh) Cutting machine for circular knit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