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96544A - 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及汽车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及汽车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96544A CN106196544A CN201510232199.5A CN201510232199A CN106196544A CN 106196544 A CN106196544 A CN 106196544A CN 201510232199 A CN201510232199 A CN 201510232199A CN 106196544 A CN106196544 A CN 1061965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side plate
- stopper slot
- limit shaft
- intake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其包括主体部、风门和驱动杆,所述主体部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其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内循环气窗和外循环气窗;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风门上设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从而将所述风门通过所述限位轴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并且所述风门位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所述内循环气窗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所述外循环气窗的一侧之间;当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时,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始终不会超过所述出风口的周缘而从所述出风口中凸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汽车空调系统及其进风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空调系统的空气循环方式一般包括内循环方式和外循环方式,其中内循环方式指的是仅对汽车客舱内部的空气进行循环的制冷或加热处理,而外循环方式指的是将外部环境中的空气通过制冷或加热处理后排入汽车客舱内部。
现今新出现的很多车型,尤其是电动汽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需要汽车空调系统同时开启内循环和外循环两种空气循环方式(例如,电动汽车在采用内循环制冷时,有可能需要开启外循环吸入部分外部的较热空气,用来把出风温度调节到较为舒适的范围),并通过混风装置将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气流混合在一起,以便使排入汽车客舱内部的气流达到理想的温度。精确地控制分别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进入汽车空调系统的两部分空气的比例。但是现有的汽车空调系统中混风装置的结构一般较为复杂,并且在调节内外循环气流混合比例的过程中,为了改变混风装置内部的风道,往往需要对混风装置的机械构件进行较为复杂的调整动作,不仅操作较为繁琐,而且这些机械构件在调整位置关系时往往会形成多余的风阻结构,阻挡气流的顺畅通过;这样不但降低空调系统的工作效率,而且难以对内外循环气流的混合比例进行线性的调节,影响空调系统出风温度的调节精度。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其允许汽车空调系统同时进行内循环与外循环,而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并能够线性地调节分别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进入汽车空调系统的两部分空气的比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所述进风装置包括主体部和风门,所述主体部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内循环气窗和外循环气窗;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风门上设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从而将所述风门通过所述限位轴可移动及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并且所述风门位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所述内循环气窗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所述外循环气窗的一侧之间;当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及转动时,所述进风装置通过所述限位槽来限制所述限位轴的移动轨迹,进而限制所述风门的移动方式,使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始终不会超过所述出风口的周缘而从所述出风口中凸出。
所述主体部包括两个端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都连接在所述两个端板之间,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60度到120度的夹角;所述两个端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边缘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风门朝向所述出风口外部的边缘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两个子出风口;所述内循环气窗开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外循环气窗开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限位槽开设在所述端板上,所述风门在移动及转动的过程中改变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所形成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两个子出风口的面积。
所述限位槽包括开设在所述端板上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槽为直线形,第二限位槽为曲线形;所述限位轴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门一端的第一限位轴和设置在所述风门中部的第二限位轴,所述第一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形状为弧线或者样条曲线或者二者的组合,所述第二限位槽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凸出,且所述第二限位槽凸出的最高点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两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一个末端位于接 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另一个末端位于接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
所述进风装置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限位轴沿着所述第二限位槽移动及转动的手段来驱动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及转动;当所述第二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接近所述第一侧板的末端时,所述第一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最为接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风门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地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内壁上,将所述内循环气窗封闭;当所述第二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接近所述第二侧板的末端时,所述第一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最为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风门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地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内壁上,将所述外循环气窗封闭。
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端板外侧,另一端开设有轴孔,所述第二限位轴可转动及可滑动地套在所述轴孔内;所述进风装置通过驱动所述驱动杆围绕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端板外侧的一端转动的手段驱动所述第二限位轴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移动及转动,进而驱动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及转动。
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包括进风面、滤芯和出风面,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进风面和所述出风面之间,所述进风面装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和所述进风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出风口的周缘和所述进风面之间的距离。
所述进风面和出风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进风面和出风面之间的距离为2-80毫米;在所述风门的转动过程中,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和所述进风面之间的距离为恒定值,所述恒定值的范围处于1毫米到10毫米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箱总成、制冷剂管路总成、压缩机及冷凝器;:所述空调箱总成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汽车空调系统还包括上述的进风装置、风机、蒸发器、加热器,其中所述进风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风机、蒸发器、加热器均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并且沿着从所述箱体的入口到所述箱体的出口的方 向依次排列;所述风机以抽吸方式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装置的内循环气窗和/或外循环气窗进入所述进风装置,经过所述进风装置的出风口进入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再经过所述蒸发器和加热器从所述出口排出;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器通过所述制冷剂管路总成循环地连通。
所述汽车空调系统为能够使用电能作为动力的汽车的空调系统;所述加热器为不采用内燃机的热量作为热源的加热器。
本发明揭示的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以及应用该进风装置的汽车空调系统能够通过控制风门的位置即可同时进行内循环和外循环,并且还能够通过控制风门的位置来线性地控制分别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进入汽车空调系统的两部分空气的比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汽车空调系统安装在汽车上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汽车空调系统的空调箱总成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汽车空调系统中的进风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去掉过滤部,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所得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仅用于空气外循环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同时用于空气内循环和空气外循环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图3所示的进风装置仅用于空气内循环时的剖视示意图。
图8是图3所示的汽车空调系统中的进风装置的风门在调整工作状态时其各部分的移动轨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其包括空调箱总成2、制冷剂管路总成3、压缩机4及冷凝器5。这些部件都安装在汽车上,空调箱总成 2和汽车的客舱内部相通。本实施方式中,该汽车空调系统为能够使用电能作为动力的新能源汽车(例如蓄电池电动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等)的空调系统。
请一并参阅图2,空调箱总成2包括箱体20,所述箱体20两端分别形成有入口和出口;空调箱总成2还包括进风装置1(该进风装置1在图1中也有显示)、风机21、蒸发器22、加热器23,其中进风装置1设置在箱体20的入口处,风机21、蒸发器22、加热器23均设置在箱体20内部,并且沿着从箱体20的入口到箱体20的出口的方向依次排列。本实施方式中,该加热器23为电加热器而非利用内燃机产生的热量的加热器。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图1及图2中并未具体地显示出蒸发器22与制冷剂管路总成3有连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22实际上是通过制冷剂管路总成3连接在压缩机4和冷凝器5之间的,制冷剂可以在蒸发器22、压缩机4和冷凝器5中循环。箱体20的出口处被分隔成多个风道,分别对应于汽车中不同的出风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多个风道包括除霜风道A、吹脸风道B及吹脚风道C,箱体20内部还设有用于将该等风道选择性地打开和关闭的风门2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道及风门也可以采用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
请参阅图3及图4,所述进风装置1包括主体部10和过滤部15。主体部10是中空的壳体或者包括中空的壳体,其形状大致为三棱柱形,具有两个侧板11a、11b和两个端板12。该两个侧板11a、11b均为大致呈矩形的平板状,两个端板12均为大致呈三角形的平板状。两个端板12平行或大致平行地设置,两个侧板11a、11b连接在两个端板12之间,每个侧板11a/11b都与两个端板12大致相互垂直,同时两个侧板11a、11b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夹角;在本实施方式中,该等侧板11a与11b之间的夹角范围优选为60度到120度。以下为了便于描述,在每个端板12中,将该端板12的分别与侧板11a及侧板11b连接的两条边缘称为该端板12的两条侧边,将该端板12的没有连接侧板的边缘称为该端板12的底边。但需要理解的是,所谓的“侧边”和“底边”、以及下文中可能提到的“顶部”、“底部”、“顶端”、“底端”及其类似用 语只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而根据附图所示的具体位置采用的简便说法,并不表示这些边缘或部分的位置必须处于侧面、顶部或底部;在实际使用中,这些边缘或部分的位置都是可能根据具体需要而予以改变的。两个侧板11a、11b各有一条边缘和两个端板12的底边平齐,并且每个侧板11a/11b的与端板12的底边平齐的边缘也和该等底边垂直地相交,从而在主体部10的底部一侧(即两个端板12的底边所在的一侧)围成矩形的出风口(图未示)。
对于每个端板12的两条侧边而言,一条侧边的一端和另一条侧边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底边的两端,这两条侧边从底边的同一侧延伸出去,并且延伸的方向是彼此逐渐接近,从而使底边和这两条侧边大致地围成接近三角形的形状。但是从这两条侧边的接近它们各自延伸出去的末端的位置开始,这两条侧边在延伸出去的方向上不再继续相互接近,而是沿着与底边垂直或大致垂直的方向平行延伸一定的距离,最后在末端相互连接。这样,就在每个端板12的与其底边相对的角部形成凸出的延伸部120,该延伸部120的形状大致为直条形,其长度方向与端板12的底边垂直或大致垂直。该延伸部120中沿着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将端板12贯通的第一限位槽121。另外,每个端板12中部还开设有将端板12贯通的第二限位槽122。本实施方式中该第二限位槽122的形状为曲线,具体可以是弧线或者样条曲线或者二者的结合。该第二限位槽122的中部向远离端板12的底边的方向凸出(即第二限位槽122的两端比其中点更接近端板12的底边),每个端板12上开设的第二限位槽122的中点都和该端板12上开设的第一限位槽121的两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该第二限位槽122的一端较为接近侧板11a,另一端较为接近侧板11b。
侧板11a的两侧分别与一个端板12的一条侧边和另一个端板12的一条侧边连接,侧板11b的两侧分别与一个端板12的另一条侧边和另一个端板12的另一条侧边连接。侧板11a贯通地开设有多个气窗110。侧板11a的一端的端部边缘和两个端板12的底边平齐,另一端在两个端板12的延伸部120之间沿着延伸部120的长度方向延伸到两个延伸部120的末端。侧板11b的 结构特征与侧板11a是相同的,因此这里无需赘述,图1中也仅从侧板11a所在的一侧显示出侧板11a的具体结构特征。侧板11a和侧板11b上开设的气窗110分别用作内循环气窗和外循环气窗。侧板11a和侧板11b的在两个端板12的延伸部120之间延伸的端部在两个延伸部120的末端之间连成一体。
所述进风装置1还包括风门13和驱动杆14。风门13是大致为矩形的平板,设置在主体部10内部,其尺寸和侧板11a、11b大致相同,当风门13与侧板11a/11b平行或大致平行地放置在侧板11a/11b内侧时,可以将侧板11a/11b上开设的气窗110完全封闭(例如图3所示的状态就是将风门平行地放置在侧板11a内侧,将侧板11a上的气窗110封闭)。风门13的顶部边缘(即图3中位于最上方的,最为远离端板12的底边的一端的边缘)设有第一限位轴131,该第一限位轴131大致呈圆柱形,沿着风门13的一条边缘设置,而风门13的其他部分沿着该第一限位轴131的一个径向延伸出去。该第一限位轴131的轴向和两个端板12垂直,轴向长度比两个端板12之间的距离略大,直径则与第一限位槽121的宽度相应,第一限位轴131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及可转动地装设在两个第一限位槽121内。风门13在接近自身中部的位置设有第二限位轴132,该第二限位轴132大致呈圆柱形,其轴向与第一限位轴131平行,轴向长度比两个端板12之间的距离略大,直径则与第二限位槽122的宽度相应,第二限位轴132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及可转动地装设在两个第二限位槽122内。风门13的底部边缘(即风门13的与其设有第一限位轴131的边缘相对的另一条边缘)朝向出风口的外侧,将出风口分隔成两个子出风口13A和13B,子出风口13A和侧板11a上的气窗110相通,子出风口13B和侧板11b上的气窗110相通。风门13在主体部10内部的转动和移动会改变子出风口13A、13B的大小,当风门13转动到平行地放置在侧板11a/11b的内壁上时,则会对应地使子出风口13A/13B被暂时地取消。
可以理解,上述第一限位轴131及第二限位轴132可以是与风门13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另外制造后与风门13组装在一起的,例如可以是在风门13的中部的两侧及一端的两侧都安装上横跨风门13的半圆柱形凸条,该等 凸条隔着风门13两两平行地相互对准,从而分别形成第一限位轴131及第二限位轴132;或者是在风门13的中部的两侧及一端的两侧都安装较短的圆柱形限位轴,该等限位轴隔着风门13两两同轴地相互对准,从分别形成第一限位轴131及第二限位轴132;或者先分别制造出第一限位轴131、第二限位轴132以及用于构成风门13的两块板体,将其中一块板体连接在第一限位轴131和第二限位轴132之间,另一块板体连接在第二限位轴132上,从而构成完整的风门1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杆14为直条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其一端采用例如枢轴连接等方式可转动地连接在任意一个端板12上(两个驱动杆14分别以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两个端板12上),另一端开设有轴孔141。轴孔141的宽度与第二限位轴132的直径相近,轴孔141的沿着驱动杆1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则比第二限位轴132的直径大,第二限位轴132的一端套在驱动杆14的轴孔141内,并可以在轴孔141内转动以及沿着轴孔141的长度方向滑动。该驱动杆14还与驱动装置(图未示)例如伺服电机等传动连接,可以在驱动装置的控制下围绕其连接在端板12上的一端进行转动。
所述过滤部15是大致呈长方形的箱体,其中设置有用于净化空气的滤芯150。该滤芯150可以是长丝布空调滤芯、碳纤维空调滤芯、活性炭空调滤芯等等。滤芯150相对的两侧分别形成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该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设置。气流可以从该进风面151进入滤芯150内部,被滤芯150过滤后通过出风面152从滤芯150中吹出。本实施方式中,滤芯150的厚度(即进风面151与出风面152之间的距离)为2毫米到80毫米。进风面151安装在主体部10的出风口上,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使得从该出风口中吹出的气流必须通过滤芯150才能到达进风装置1之外。出风面152置于箱体20的入口处,与箱体20的内部空间连通。风机21设置于出风面152的出风路径上,蒸发器22设置在风机21的出风路径上,加热器23设置在蒸发器22的出风路径上,风道A、B、C都设置在加热器23的出风路径上。
在实际应用中,是将上述进风装置的两侧分别与汽车空调系统的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连通,具体可以是将进风装置的一个侧板(本实施方式中为侧板11a)上开设的气窗110开口于汽车客舱内部,使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通过该侧板上的气窗110和汽车客舱内部连通;外循环的气流通道通过进风装置的一个侧板(本实施方式中为侧板11b)上开设的气窗110和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连通。在图1及图2中,箭头6大致地显示了外循环气流的流通路径,而箭头7则大致地显示了内循环气流的流通路径。风机2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吸风式涡旋风机,安装在进风装置1正下方,其吸气区域正对过滤部15的出风面152,从而将风机21设置在进风装置1的出风路径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进风装置1和风机21的位置关系不一定必须是上下关系,只要风机21的吸气区域正对过滤部15的出风面152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及图7,所述进风装置在使用时,通过将风门13移动到不同的位置,就可以调节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进入进风装置1的风量。移动风门13的具体手段是通过驱动装置控制驱动杆141围绕其连接在端板12上的一端进行转动,从而驱动风门13在主体部10内部移动。在风门13的移动过程中,由于其第一限位轴131和第二限位轴132分别插在端板12的第一限位槽121和第二限位槽122内,因此风门13的移动轨迹受到第一限位槽121和第二限位槽122的限制。风门13在转动过程中会不断地改变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11a及第二侧板11b的角度,同时始终与两个端板12保持相互垂直或大致垂直。
图5、图6及图7分别示出了所述进风装置的三种工作状态。当汽车空调系统只需要进行外循环时,控制驱动杆141朝第一侧板11a所在的方向转动,驱动杆141带动第二限位轴132沿着第二限位槽122向第一侧板11a所在的方向移动,使风门13处于第一限位轴131以下的部分向第一侧板11a内侧转动,同时第一限位轴131在第一限位槽121内向下方(即端板12的底边所在的方向)移动。直到如图5所示的那样,第二限位轴132被移动到第二限位槽122的最接近第一侧板11a的末端,第一限位轴131被移动到第一 限位槽121的底端(即最接近端板12的底边的一端)。此时所述进风装置的风门13被移动到与第一侧板11a大致平行的状态,并且尽量与第一侧板11a的内侧贴近,从而将第一侧板11a上的气窗110关闭。这样,只有外循环风道和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相通,其中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二侧板11b上开设的气窗110吹入主体部10内部(如图5中的“外部空气”箭头所示)。此时开动风机21,从出风面152外侧抽吸空气,就可以通过进风装置1从汽车外部吸入空气,被吸入进风装置1的空气从第二侧板11b上开设的气窗110进入进风装置1,然后通过过滤部15的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吹入箱体20,并在风机21的驱动下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流过蒸发器22及加热器23,最后根据具体需要从风道A、B、C中的至少一个中吹出。
当汽车空调系统需要同时进行内循环和外循环时,控制驱动杆141朝第二限位槽122中央移动,通过驱动杆141带动第二限位轴132移动到第二限位槽122的中点,即其距离端板12的底边最远的一点。如图6所示,此时第一限位轴131移动到第一限位槽121的顶端(即距离端板12的底边最远的一端),而风门13竖直地置于主体部10内部空间的中央,与端板12的底边以及过滤部15的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垂直。这样,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上的气窗110都被打开,内循环风道和外循环风道都与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相通,内循环通道和外循环通道中的气流可以分别通过第一侧板11a上和第二侧板11b上开设的气窗110吹入主体部10内部(如图6中的“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箭头所示)。此时开动风机21,从出风面152外侧抽吸空气,就可以通过进风装置1同时从汽车外部及内部吸入空气,被吸入进风装置1的空气同时从第一侧板11a及第二侧板11b上开设的气窗110进入进风装置1,然后通过过滤部15的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吹入箱体20,并在风机21的驱动下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流过蒸发器22及加热器23,最后根据具体需要从风道A、B、C中的至少一个中吹出。结合图3可以看出,由于此时风门13处于主体部10内部的中间位置,子出风口13A与13B的大小及形状完全相同,只要内循环通道和外循环通道的空气流量相等,进 入主体部10内部并最终吹入汽车客舱的气流就会包含等量的内循环空气和外循环空气。如果对风门13的位置进行幅度较小的调整,则可以调节内循环和外循环的空调器混合比例,具体的调节原理和调节方法会在后续内容中结合图8进行详细说明。
当汽车空调系统只需要进行内循环时,控制驱动杆141朝第二侧板11b所在的方向转动,驱动杆141带动第二限位轴132沿着第二限位槽122的向第二侧板11b所在的方向移动,使风门13处于第一限位轴131以下的部分向第二侧板11b内侧转动,同时第一限位轴131在第一限位槽121内向下方(即端板12的底边所在的方向)移动。直到如图7所示的那样,第二限位轴132被移动到第二限位槽122的最接近第二侧板11b的末端,第一限位轴131被移动到第一限位槽121的底端(即最接近端板12的底边的一端)。此时所述进风装置的风门13被移动到与第二侧板11b大致平行的状态,并且尽量与第二侧板11b的内侧贴近,从而将第二侧板11b上的气窗110关闭。这样,只有外循环风道和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相通,其中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侧板11a上开设的气窗110吹入主体部10内部(如图6中的“内部空气”箭头所示)。此时开动风机21,从出风面152外侧抽吸空气,就可以通过进风装置1从汽车内部吸入空气,被吸入进风装置1的空气从第一侧板11a上开设的气窗110进入进风装置1,然后通过过滤部15的进风面151和出风面152吹入箱体20,并在风机21的驱动下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F的方向流过蒸发器22及加热器23,最后根据具体需要从风道A、B、C中的至少一个中吹出。
请一并参阅图8,根据上述的进风装置1的结构,当风门13在驱动杆14的带动下在主体部10内部移动时,第一限位轴131的移动轨迹是图7中所示的直线T1(即第一限位槽121的长度方向),第二限位轴132的移动轨迹是图7中所示的曲线T2(即第二限位槽122的整体走向);由于风门13从主体部10的两侧(无论是从第一侧板11a所在的一侧还是从第二侧板11b所在的一侧)向主体部10的中部转动时,第一限位槽121和第二限位槽122的限位作用会导致风门13在转动的同时向主体部10的内部缩进,因此风门13的朝 向出风口外侧的底部边缘(即与设有第一限位轴131的边缘相对的、最为接近过滤部15的一条边缘)始终不会凸出到出风口的周缘(也就是两个端板12的底边以及两个侧板11a、11b的与端板12的底边平齐的边缘)之外。在该进风装置中,风门13的底部边缘上任意一点的移动轨迹都是图7中所示的直线T3,该进风装置的结构确保T3为一条始终和进风面151平行的直线,亦即该直线T3与进风面151的距离V1是一个恒定值,并且该距离V1大于端板12的底边与进风面151的距离(也就是出风口的周缘和进风面151的距离)。也就是说,风门13的底部边缘和进风面151之间的距离不会变化,始终保持恒定的距离V1,并且风门13的底部边缘始终不会超出端板12的底边而伸出主体部10的内部空间之外,如图7所示。这样,在风门13的转动过程中,从主体部10中吹出的气流总能充分地到达进风面151处,不会受到风门13的阻碍。本实施方式中,V1的范围优选为1毫米到10毫米,有利于确保风门13的转动不受影响,同时又不会因为距离过大而影响混风效果。同时,无论第二转轴131处于轨迹T2上的任何一点,风门13位于轨迹T2和T3之间的部分的长度总是保持为L,如图8所示;也就是说,第一限位槽121和第二限位槽122对风门13的移动的限制不会与风门13本身的结构相互冲突。
并且,根据该进风装置1上述的结构特征不难得知,除了在图5及图7所示的完全的内循环状态和外循环状态中,风门13是分别贴在第一侧板11a和第二侧板11b上之外,当风门13位于其他可能的位置时,主体部10的出风口都是被风门13的底部边缘分隔成上述的子出风口13A和13B。而且由于风门13的底部边缘和进风面151之间的距离是恒定的,因此转动风门13对内外循环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时,转动的风门13只会改变这两个子出风口13A和13B的面积,而不会永久或暂时地形成对子出风口的气流方向造成影响的结构(例如使风门13凸出到出风口之外)。基于此原理,通过转动风门13即可对内循环气流和外循环气流的出风比例进行较为精确的线性调节。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空调系统通过其进风装置1可以同时进行空气内循环和空气外循环,而且仅通过转动风门13就可以对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混风比例 进行线性调节,有助于精确地调节内外循环同时进行时的混合出风温度,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这样,就可以通过同时启用内循环和外循环的手段调节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温度,从而在不使用其他热源(例如内燃机)的情况下也能把汽车空调系统的出风温度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以上关于“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装置包括主体部和风门,所述主体部包括中空的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出风口,所述壳体相对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内循环气窗和外循环气窗;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风门上设有限位轴,所述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限位槽内,从而将所述风门通过所述限位轴可移动及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并且所述风门位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所述内循环气窗的一侧与所述主体部开设有所述外循环气窗的一侧之间;当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及转动时,所述进风装置通过所述限位槽来限制所述限位轴的移动轨迹,进而限制所述风门的移动方式,使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始终不会超过所述出风口的周缘而从所述出风口中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包括两个端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都连接在所述两个端板之间,并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形成60度到120度的夹角;所述两个端板、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的边缘围成所述出风口,所述风门朝向所述出风口外部的边缘将所述出风口分隔成两个子出风口;所述内循环气窗开设于所述第一侧板上,所述外循环气窗开设于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限位槽开设在所述端板上,所述风门在移动及转动的过程中改变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所形成的角度,进而改变所述两个子出风口的面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包括开设在所述端板上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其中所述第一限位槽为直线形,第二限位槽为曲线形;所述限位轴包括设置在所述风门一端的第一限位轴和设置在所述风门中部的第二限位轴,所述第一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所述第二限位轴的两端可转动及可滑动地装设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形状为弧线或者样条曲线或者二者的组合,所述第二限位槽向远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凸出,且所述第二限位槽凸出的最高点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两端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所述第二限位槽的一个末端位于接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另一个末端位于接近所述第二侧板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装置通过驱动所述第二限位轴沿着所述第二限位槽移动及转动的手段来驱动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及转动;当所述第二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接近所述第一侧板的末端时,所述第一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最为接近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风门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地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内壁上,将所述内循环气窗封闭;当所述第二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接近所述第二侧板的末端时,所述第一限位轴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最为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所述风门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地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内壁上,将所述外循环气窗封闭。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一端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端板外侧,另一端开设有轴孔,所述第二限位轴可转动及可滑动地套在所述轴孔内;所述进风装置通过驱动所述驱动杆围绕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端板外侧的一端转动的手段驱动所述第二限位轴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移动及转动,进而驱动所述风门在所述主体部内部移动及转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装置还包括过滤部,所述过滤部包括进风面、滤芯和出风面,所述滤芯设置在所述进风面和所述出风面之间,所述进风面装设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和所述进风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出风口的周缘和所述进风面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面和出风面均为平面且相互平行,所述进风面和出风面之间的距离为2-80毫米;在所述风门的转动过程中,所述风门的朝向所述出风口外侧的边缘和所述进风面之间的距离为恒定值,所述恒定值的范围处于1毫米到10毫米之间。
9.一种汽车空调系统,包括空调箱总成、制冷剂管路总成、压缩机及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箱总成包括箱体,所述箱体设有入口和出口;所述汽车空调系统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进风装置、风机、蒸发器、加热器,其中所述进风装置的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连通;所述风机、蒸发器、加热器均设置在所述箱体内部,并且沿着从所述箱体的入口到所述箱体的出口的方向依次排列;所述风机以抽吸方式驱动气流从所述进风装置的内循环气窗和/或外循环气窗进入所述进风装置,经过所述进风装置的出风口进入所述箱体的内部空间,再经过所述蒸发器和加热器从所述出口排出;所述压缩机、蒸发器及冷凝器通过所述制冷剂管路总成循环地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空调系统为能够使用电能作为动力的汽车的空调系统;所述加热器为不采用内燃机的热量作为热源的加热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32199.5A CN106196544B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及汽车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32199.5A CN106196544B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及汽车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96544A true CN106196544A (zh) | 2016-12-07 |
CN106196544B CN106196544B (zh) | 2020-06-26 |
Family
ID=57459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32199.5A Active CN106196544B (zh) | 2015-05-08 | 2015-05-08 | 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及汽车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96544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72448A (zh) * | 2020-09-09 | 2021-01-05 |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的混风结构 |
CN113858912A (zh) * | 2021-09-30 | 2021-12-31 |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37133Y (zh) * | 2005-07-26 | 2006-11-1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空调风门装置 |
KR20090112339A (ko) * | 2008-04-24 | 2009-10-28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제어방법 |
-
2015
- 2015-05-08 CN CN201510232199.5A patent/CN1061965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37133Y (zh) * | 2005-07-26 | 2006-11-15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空调风门装置 |
KR20090112339A (ko) * | 2008-04-24 | 2009-10-28 |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제어방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172448A (zh) * | 2020-09-09 | 2021-01-05 |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的混风结构 |
CN112172448B (zh) * | 2020-09-09 | 2022-06-07 | 芜湖豫新世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的混风结构 |
CN113858912A (zh) * | 2021-09-30 | 2021-12-31 |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96544B (zh) | 2020-06-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10848B (zh) | 车辆空调装置 | |
CN105156359B (zh) | 可调风向的风机、风管式空调机组及其出风方法 | |
CN109520019A (zh) |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
JP2007101171A (ja) | 風向調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器 | |
WO2021051895A1 (zh) |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 |
CN107246657A (zh) | 空调柜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918806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JP5796644B2 (ja) | 空調装置 | |
CN110657495B (zh) | 空调内机 | |
CN107062393A (zh) | 空调的导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 | |
JP2005170376A (ja) |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の空気分配モジュール | |
CN111023295A (zh) | 一种新风装置以及空调器 | |
CN104764091A (zh) | 空气调节箱、汽车空调装置及汽车 | |
CN206531173U (zh) | 空调的导风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 | |
CN106196544A (zh) | 汽车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及汽车空调系统 | |
WO2016047522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9186064A (zh) | 一种出风组件和使用该出风组件的空调器 | |
CN105939875A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CN208108321U (zh) | 空调柜机 | |
JP2016196209A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JP5640928B2 (ja) | 空力音低減装置 | |
CN108621740A (zh) | 具有滑动门的车辆加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6274352A (zh) | 空调系统的进风装置、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
WO2015129216A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KR20110089576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