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70437B -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70437B
CN106170437B CN201580000232.XA CN201580000232A CN106170437B CN 106170437 B CN106170437 B CN 106170437B CN 201580000232 A CN201580000232 A CN 201580000232A CN 106170437 B CN106170437 B CN 1061704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cycle
engine
directing plate
cover
cooling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02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70437A (zh
Inventor
桥本圭嗣
西山雄大
清水亨
毛塚康太
河野夏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704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04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704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704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10Ventilation or air guiding devices forming part of fairings

Abstract

在包括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的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的前罩的摩托车中,前罩设置有开口和引导板,该开口形成在引擎的前方并且在前轮的后方,并且引导板配置成朝向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并且在开口的后侧连结到罩的侧壁表面的内表面。根据这个结构,能够提高摩托车行驶和停止期间的引擎冷却效率。

Description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该摩托车具有整流罩,该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的下部覆盖摩托车。
背景技术
安装空冷引擎的摩托车包括全罩型摩托车,其具有整流罩,该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的下部覆盖摩托车。在这类摩托车中,当摩托车行驶时,与不具有整流罩的无罩型摩托车和前上部被整流罩覆盖的半罩型摩托车相比,气流很难供应到引擎。因此,在引擎冷却性能上已经出现了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1和2中的每一个公布了引导部件设置在整流罩内部以将进入整流罩的气流引导到V型引擎的后气缸或者散热器的上部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特开No.1-17008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No.5-105152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的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引导部件配置在形成在罩的侧表面中的冷却空气入口的后方,以在摩托车行驶时将从冷却空气入口进入的气流引导至V型引擎的后气缸或者散热器的上部。然而,专利文献1和2没有公开任何用于当摩托车停止时将停留在罩中的热空气释放到罩外部的结构。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当摩托车行驶或者停止时,尤其是在摩托车行驶期间,该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能够提高引擎的冷却效率。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能够实现上述目的,该摩托车包括整流罩,该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引擎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其中,具有引导板,该引导板具有前侧的表面和后侧的表面,并且该引导板与整流罩的侧壁表面的内表面连结,并从该连结位置朝向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整流罩设置有开口和释放端口,该开口形成在引擎的前方并且在前轮的后方,并且引导板的连结位置位于开口的后侧,并且释放端口设置在连结位置的后方,引导板的前侧的表面从连结位置朝向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从而形成将从开口流入的空气向气缸组件的前侧引导的导入通路,从摩托车的侧面看时,引导板的后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释放端口彼此重叠,并且引导板的后侧的表面形成将引擎的热量向释放端口引导并释放到整流罩的外部的释放通路。
以上方面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可以具有特征。
上述整流罩可以由上罩和下罩组成,上罩和下罩在摩托车的竖直方向上连结在一起,并且其中,释放端口设置在上罩和下罩的连结部的摩托车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释放端口的上边缘由上罩形成,并且释放端口的下边缘由下罩形成。
进一步期望的是,引导板的后侧的表面的、从摩托车的侧面看时和释放端口彼此重叠的上述至少一部分与释放端口的下边缘连续。
同样,期望的是,肋设置于引导板的前侧的表面和后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可以将形成在引导板的肋的角度设置为与形成在引擎的气缸组件外表面的散热片的角度大致相等。
可以将多个肋设置于所述引导板的前侧的表面和后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多个肋在车身的竖直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特征的本发明,开口形成在整流罩中位于引擎的前方和前轮的后方,并且引导板配置成在位于开口后方的部分处的前罩的侧壁的内表面中朝向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因此,引导板允许摩托车行驶时从开口进入整流罩中的气流集中地流向引擎的气缸组件。因此,能够提高在车辆,即,摩托车的行驶和停止期间的引擎的冷却效率。
进一步注意,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获得的结构、操作和效果的详细描述将从参考附图的以下描述中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应用根据本发明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的一个实施例的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是显示图1的摩托车的正视图;
图3是显示图2的摩托车的正视图,其中省略了前叉、前轮和前挡板等等的显示;
图4是显示图1的摩托车的前半部分的局部左视图,其中省略了前轮、前叉等等;
图5是显示图1至图4的前罩的正视图;
图6显示从箭头VI的方向看图5的前罩;
图7是从斜前方看图5和6的前罩的立体图;
图8沿着图4中的线VIII-VIII的截面图;
图9是从图8中的箭头IX的方向看的立体图;
图10是说明气流和热空气的方向的与图8的视图对应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注意,对于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前后、左右和上下的表述参照附图的显示或者参照驾驶者骑在摩托车上的状态。
如图1至4所示,作为车辆的摩托车10包括车身框架11,头管12设置在车身框架11的前端。头管12设置有转向机构16,例如可旋转地支撑前轮13的一对左右前叉14和把手15。把手15被操作,从而前轮13能够通过前叉14自由地左右转向。另外,覆盖前轮13的上部的前挡板17附接到前叉14。
主管18和下管19中的每一个的前端连接到头管12。在摩托车中,主管18在摩托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从头管12向后延伸。在摩托车车体中,下管19在摩托车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从头管12斜向下延伸。引擎20通过主管18和下管19被悬挂在它们之间的空间。
在上述结构中,引擎20设置有在向前方向上从曲轴箱28斜向上突出的气缸组件29,气缸组件29由气缸体29A、气缸头29B和头盖29C组成,气缸体29A、气缸头29B和头盖29C从曲轴箱28依次顺序连结。
图中未示的座位导轨连接到主管18的后端。座位导轨在摩托车车体(车身)中向后延伸并且支撑布置在座位轨道上方的座位22以及座柱24。后轮23布置在座位22下方。通过传送链等传输的引擎20的驱动力,后轮23被驱动并且旋转。
燃料箱25布置在座位22的前方和头管12的后方,并且燃料箱25固定到主管18。在燃料箱25的前方和下方,前罩26连续地覆盖从前叉14的上部周围至引擎20的左右侧和引擎20的下部的部分,并且后罩还覆盖座位22下方的部分。根据这种布置,摩托车10构成为具有全罩结构,因此减小空气阻力并且改善外观。
如图5至7所示,前罩26由以下部件组成:一对横向(左右)上侧罩31,该一对横向(左右)上侧罩31连结到车体罩30的下端;一对横向(左右)下侧罩32,该一对横向(左右)下侧罩32连结到上侧罩31的各个下端;和内罩33,该内罩33连结在下侧罩32之间。
屏风34连结到车体罩30的上端,并且仪表板35连结到车体罩30的后端。另外,车体罩30也设置有后视镜36(参见图1和2)和图中未示的前灯。
作为上罩的上侧罩31和作为下罩的下侧罩32如上所述在摩托车的竖直方向上连结。如图1至3所示,在车身中向前打开的开口37形成在引擎20的前方并且在前轮13的后方,因此,在摩托车行驶期间产生的气流通过开口37被导入前罩26。
如图4至7所示,在形成在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中的开口37的后部,引导板40在与上侧罩31的连结部分附近被紧固到下侧罩32的内表面。
如图4、8和9所示,引导板40从下侧罩32的内表面朝向引擎20中的气缸组件29的大致前方以倾斜的方式延伸。
如图10所示,由引导板40通过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中的开口37被导入前罩26的气流被引导以流向引擎20中的气缸组件29,如箭头P所示。更具体地,引导板40从位于释放端口44(稍后描述)前端的下侧罩32的内表面朝向在垂直于气缸轴线的截面中呈大致矩形的气缸组件29的截面的右前角和左前角以倾斜的方式斜向后和向内延伸。
引导板40起到将通过开口37导入前罩26的气流从下侧罩32的内表面在气缸组件29的方向上进行导向的作用。引导板40形成为其后边缘部在前视图中如图3或者图9所示沿着气缸组件29的轮廓延伸,并且进行覆盖以使距离变窄至小于在没有引导板40的状态下下侧罩32的内表面和气缸组件29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如图8或者图10所示。
如图4、6、7和8,释放端口44形成在前罩26中并且在摩托车的后侧位于引导板40与下侧罩32连接的连结位置43后方,来自引擎的热量从释放端口44释放。
释放端口44设置在连结部45在车辆纵向(即前后)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在该连结部45,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在作为车辆的摩托车的竖直方向上连结,并且释放端口44的上边缘44A和下边缘44B分别由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限定。如图10所示,通过释放端口44,尤其是车辆停止时停留在前罩26中的来自引擎20的热量被释放到前罩26外部,如箭头Q所示。
如图4、6和8所示,上述引导板40和释放端口44位于从车身的侧面看时彼此重叠的位置。即,当从摩托车的侧面看时,从释放端口44可以看见引导板40。当从摩托车的侧面看时,引导板40的后端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释放端口44的范围内。
当从车身的侧面看时,引导板40中与释放端口44重叠的部分延伸到释放端口44的边缘(特别地,下边缘44B),从而来自引擎20的热空气被有效地引导到释放端口44。
另外,如图4至9所示,多个肋41形成在引导板40上,以便从面对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的开口37且位于摩托车前侧的前表面40A和摩托车车体后侧的与前表面40A相对的后表面40B(本实施例中的前表面40A和后表面40B)中的至少一个突出。
肋41在车身的竖直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并且每个肋41的角度设置成近似等于散热片42的角度,上述散热片42设置于引擎20的气缸组件29的外表面。肋41起到促进气流和来自引擎20的热气流的整流的作用。
根据如上所述构造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可以获得以下有益效果(1)至(6)。
(1)如图1、3、4和8所示,开口37形成在前罩26中位于引擎20的前方和前轮13的后方的位置,引导板40配置成朝向引擎20的气缸组件29的前侧延伸到前罩26的下侧罩32的位于开口37后方位置的内壁表面。因此,如图10所示,当摩托车行驶时通过前罩26的开口37进入前罩26内侧的气流通过引导板40集中地流向引擎20的气缸组件29,如箭头P所示。因此,能够提高摩托车行驶和摩托车停止期间,尤其是行驶期间的引擎20的冷却效率。
(2)在前罩26的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中,释放端口44在摩托车的后侧形成在引导板40与下侧罩32的连结位置43的后方。因此,如图10中的箭头Q所示,当摩托车停止时能够通过释放端口44将停留前罩26中的来自引擎20的热空气释放到前罩26外部。因此,当摩托车行驶时或者摩托车停止时,尤其是在停止期间,能够减小引擎20的温度的升高,因此提高引擎20的冷却效率。
(3)如图4、6和7所示,由于释放端口44形成在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的连结部45中,因此当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中的每一个使用模具模制时,该模具不需要用于形成释放端口44的滑动结构。因此,能够减少模具的制造成本。
另外,由于释放端口44位于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的连结部45在摩托车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因此上侧罩31和下侧罩32在摩托车的纵向方向上位于释放端口44的前方和后方的位置被连结。因此,释放端口44的外周部能够形成有足够的刚度。
(4)如图4、6和8所示,由于引导板40和释放端口44设置在从摩托车车体的侧面看时彼此重叠的位置,因此引导板40的重叠部分与释放端口44的边缘(特别地,下边缘44B)连续。因此,停留在前罩26中的来自引擎20的热空气被有效地引导到释放端口44和引导板40的后表面40B,因此提高释放热空气的性能。
(5)如图10所示,由于引导板40在其前表面40A和后表面40B上设置有多个彼此平行的肋41,因此能够通过肋41提高对行驶中的气流和来自引擎20的热气流的整流效果。特别地,设置到引导板40的后表面40B的肋41也能够有助于改善摩托车的设计外观。
(6)如图3、4和9所示,设置到引导板40的每一个肋41的角度被设定成近似等于引擎20的气缸组件29中的散热片42的角度。因此,进一步提升了分别由图10中的箭头P和Q所示的气流和来自引擎20的热空气流的整流效果,因而能够更有效地通过气流执行引擎20的冷却并且将来自引擎20的热空气释放到前罩26外部。
进一步注意,尽管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仅仅作为实例呈现,并且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个实施例,能够在本实施例中加入其他各种形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下可以允许各种替换、修改和删除。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尽管描述了引导板40与下侧罩32分离地形成的实例,引导板40可以与下侧罩32整体地模制。此外,引导板40可以连结到下侧罩32的形成有开口37的前端部。另外,引导板40的肋41可以设置到引导板40的前表面40A和后表面40B的任何一个。
工业应用
根据本发明,当车辆行驶和停止时,尤其是在其行驶期间,能够提高引擎的冷却效率。因此,特别地,如果本发明应用于设置有罩的车辆,即,摩托车,则当车辆行驶时通过进入罩中的气流能够使引擎的冷却效率变得极好,因此提供显著的工业实用性。
参考标号
10---摩托车
13---前轮
14---前叉
20---引擎
26---前罩(整流罩)
29---气缸组件
31---上侧罩(上罩)
32---下侧罩(下罩)
37---开口
40---引导板
40A---引导板的前表面
40B---引导板的后表面
41---肋
42---散热片
43---连结位置
44---释放端口
44A---释放端口的上边缘
44B---释放端口的下边缘
45---连结部

Claims (6)

1.一种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所述摩托车包括整流罩,所述整流罩从支撑前轮的前叉的上部周围的部分至引擎的左右侧和所述引擎下部覆盖摩托车车体,所述引擎冷却结构的特征在于,
具有引导板,该引导板具有前侧的表面和后侧的表面,并且该引导板与所述整流罩的侧壁表面的内表面连结,并从该连结位置朝向所述引擎的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
所述整流罩设置有开口和释放端口,
所述开口形成在所述引擎的前方并且在所述前轮的后方;并且
所述引导板的所述连结位置位于所述开口的后侧,并且所述释放端口设置在所述连结位置的后方,
所述引导板的所述前侧的表面从所述连结位置朝向所述气缸组件的前侧延伸,从而形成将从所述开口流入的空气向所述气缸组件的前侧引导的导入通路,
从所述摩托车的侧面看时,所述引导板的所述后侧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释放端口彼此重叠,并且所述引导板的所述后侧的表面形成将所述引擎的热量向所述释放端口引导并释放到所述整流罩的外部的释放通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整流罩由上罩和下罩组成,所述上罩和所述下罩在所述摩托车的竖直方向上连结在一起,并且所述释放端口设置在所述上罩和所述下罩的连结部的所述摩托车的纵向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所述释放端口的上边缘由所述上罩形成,并且所述释放端口的下边缘由所述下罩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引导板的所述后侧的表面的、从所述摩托车的侧面看时和所述释放端口彼此重叠的所述至少一部分与所述释放端口的所述下边缘连续。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肋设置于所述引导板的所述前侧的表面和所述后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将形成在所述引导板的所述肋的角度设置为与形成在所述引擎的所述气缸组件外表面的散热片的角度大致相等。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
多个所述肋设置于所述引导板的所述前侧的表面和所述后侧的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并且多个所述肋在车身的竖直方向上彼此平行布置。
CN201580000232.XA 2014-02-24 2015-02-04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Active CN1061704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3381 2014-02-24
JP2014033381A JP2015157560A (ja) 2014-02-24 2014-02-24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PCT/JP2015/053118 WO2015125606A1 (ja) 2014-02-24 2015-02-04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70437A CN106170437A (zh) 2016-11-30
CN106170437B true CN106170437B (zh) 2019-07-23

Family

ID=53878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0232.XA Active CN106170437B (zh) 2014-02-24 2015-02-04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15157560A (zh)
CN (1) CN106170437B (zh)
WO (1) WO2015125606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088U (zh) * 1989-06-14 1989-11-30
JPH05105152A (ja) * 1991-10-11 1993-04-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風導入構造
CN101830259A (zh) * 2009-03-10 2010-09-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CN102295041A (zh) * 2010-06-11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JP2013043591A (ja) * 2011-08-25 2013-03-04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03172806U (zh) * 2012-04-26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导风部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088U (zh) * 1989-06-14 1989-11-30
JPH05105152A (ja) * 1991-10-11 1993-04-27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冷却風導入構造
CN101830259A (zh) * 2009-03-10 2010-09-1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CN102295041A (zh) * 2010-06-11 2011-12-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
JP2013043591A (ja) * 2011-08-25 2013-03-04 Suzuki Motor Corp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CN203172806U (zh) * 2012-04-26 2013-09-0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骑乘式车辆的导风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57560A (ja) 2015-09-03
CN106170437A (zh) 2016-11-30
WO2015125606A1 (ja) 2015-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33337B1 (ko) 자동 이륜차의 에어 가이드 구조
JP4429429B2 (ja) 自動2輪車のカウリング装置
JP2013237410A5 (zh)
JPS6322157Y2 (zh)
JP61475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US8905419B2 (en) Rea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US9010835B2 (en) Vehicle with windscreen
JP2006069404A (ja) 車両
US9878756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5397769B2 (ja)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冷却装置
JP4256079B2 (ja) 自動2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H0519276Y2 (zh)
JP2015075085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吸気装置
JPWO2016035576A1 (ja) 鞍乗型車両
CN106170437B (zh) 摩托车的引擎冷却结构
US11235832B2 (en) Straddled vehicle
JP5032142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685155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WO2019059257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807446B2 (ja) エンジンの冷却構造
JP2725185B2 (ja) 自動2輪車のラジエタ装置
JP2012206694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17074847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フェンダの導風構造
JP2013159185A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2210807A1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