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43218A -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43218A
CN106143218A CN201610578535.6A CN201610578535A CN106143218A CN 106143218 A CN106143218 A CN 106143218A CN 201610578535 A CN201610578535 A CN 201610578535A CN 106143218 A CN106143218 A CN 1061432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heel row
automobile
lobe
row occup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7853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启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7853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143218A/zh
Publication of CN106143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432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 B60N2/015Attaching seats directly to vehicle chass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49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the shape of the sea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63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fixed structures, i.e. where neither the seat nor a part thereof are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the shape of the seat be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particular purpose or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with anti-submarin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属于汽车领域。所述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包括前连接板、后连接板和凸起部。本发明通过凸起部的第一端与前连接板固定连接,凸起部的第二端与后连接板固定连接,且通过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与汽车固定连接,从而将本发明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下方的汽车地板上,且通过凸起部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结构,凸起部的第二端与Z向平行,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坐于坐垫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到封闭端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在50mm到70mm之间,凸起部沿Y向的宽度大于120mm,在汽车发生正向碰撞过程中,通过本发明限制后排乘员下潜,从而避免因后排乘员下潜而导致安全带对其造成的伤害。

Description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后排乘员下潜是指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过程中,乘员在惯性作用下在座椅内发生下潜,导致安全带中的腹带滑离其髋骨,直接作用于腹部及内脏器官,或肩带滑离其肩部而直接作用于其颈部的现象,是碰撞事故中非常危险的一种运动姿态。2015版的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中对汽车上后排乘员的下潜进行了量化规定,把后排乘员下潜作为汽车的评价标准之一。
目前汽车上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设计通常只是将后排座椅设计为从前至后向下倾斜的斜面,以增大发生正面碰撞过程中乘员在座椅内发生下潜时所需的力。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设计防下潜的效果较差,对后排乘员的约束较弱,当发生严重的正面碰撞交通事故时,对后排乘员的保护较弱。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防下潜设计的效果较差,在发生严重的正面碰撞交通事故时对后排乘员的保护较弱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下方的汽车地板上,所述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包括前连接板、后连接板和凸起部;
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分别用于与所述汽车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端、封闭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所述封闭端和所述第二端依次连接以形成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的结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封闭端的连接位置及所述封闭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处均圆弧过渡,且所述凸起部沿X向的边缘处圆弧过度,所述凸起部沿Y向的宽度大于120mm;
所述封闭端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假人坐于所述坐垫上时的H点到所述封闭端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在50mm到70mm之间;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前连接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端与Z向之间形成大小在0度到30度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
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汽车的Z向平行,所述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假人坐于所述坐垫上时的H点到所述第二端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
具体地,所述前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前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缝焊固定。
具体地,所述后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或通过焊接固定。
具体地,所述后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缝焊固定。
具体地,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四个凹槽,所述四个凹槽沿所述第一端在XZ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且沿Y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
具体地,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设有四个凹槽,所述四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均沿Z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且沿Y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及所述凸起部一体成型。
具体地,所述封闭端设有三个加强筋。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地板和后排坐垫,所述汽车还包括所述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凸起部的第一端与前连接板固定连接,凸起部的第二端与后连接板固定连接,且通过前连接板和后连接板与汽车固定连接,从而将本发明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下方的汽车地板上,且通过凸起部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结构,凸起部的第二端与Z向平行,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坐于坐垫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到封闭端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在50mm到70mm之间,凸起部沿Y向的宽度大于120mm,在汽车发生正向碰撞过程中,通过本发明限制后排乘员下潜,从而避免因后排乘员下潜而导致安全带对其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前连接板,
2后连接板,
3凸起部,31第一端,32封闭端,33第二端,34加强筋,35凹槽,
4后排坐垫,
5汽车地板,
6假人,61H点,
L1假人H点到第二端后表面的垂直距离,
L2假人H点到封闭端上表面的垂直距离,
K凸起部沿Y向的宽度,
100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X向、Y向和Z向也即车辆坐标系中的X向、Y向和Z向,在车辆坐标系中,以汽车质心为原点,以沿汽车前进方向由汽车前部指向汽车后部的方向为X向,以平行于汽车驾驶位指向副驾驶位的方向为Y向,以垂直于汽车地板的方向为Z向。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且结合图2-图4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100,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4下方的汽车地板5上,该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100包括前连接板1、后连接板2和凸起部3;
前连接板1和后连接板2分别用于与汽车地板5固定连接;
凸起部3包括第一端31、封闭端32和第二端33,第一端31、封闭端32和第二端33依次连接以形成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的结构,第一端31与封闭端32的连接位置及封闭端32与第二端33的连接位置处均圆弧过渡,且凸起部3沿X向的边缘处圆弧过度,凸起部3沿Y向的宽度K大于120mm;
封闭端32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34,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6坐于坐垫4上时的H点到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L2在50mm到70mm之间;
第一端31与前连接板1固定连接,且第一端31与Z向之间形成大小在0度到30度之间的夹角,第二端33与后连接板2固定连接,第一端31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35;
第二端33与汽车的Z向平行,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6坐于坐垫4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33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L1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第二端33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35。
如图1所示,且可结合图3和图4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100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4下方的汽车地板5上,如图2所示,通过将假人6置于使用本发明的汽车的后排座椅上进行碰撞试验以检测本发明的防下潜性能,当汽车发生正向碰撞时,假人6在惯性作用下前倾,随后在安全带作用下回靠到后排座椅的椅背上并开始下滑,假人6H点向前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因受到凸起部3的限制而不能产生大位移下潜,从而防止安全带中的腹带上移至腹部或肩带上移至脖子处,保证后排乘员的安全。
本发明通过凸起部3的第一端31与前连接板1固定连接,凸起部3的第二端33与后连接板2固定连接,且通过前连接板1和后连接板2与汽车固定连接,从而将本发明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4下方的汽车地板5上,且通过凸起部3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结构,凸起部3的第二端33与Z向平行,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6坐于坐垫4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33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L1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到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L2在50mm到70mm之间,凸起部3沿Y向的宽度K大于120mm,在汽车发生正向碰撞过程中,通过本发明限制后排乘员下潜,从而避免因后排乘员下潜而导致安全带对其造成的伤害。
且通过第一端31与封闭端32的连接位置和封闭端32与第二端33的连接位置处圆弧过度,且凸起部3沿Y向的边缘圆弧过度,保证将本发明安装于后排坐垫4下方时后排乘员的舒适感,通过在凸起部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上设置凹槽35,在封闭端32设置加强筋34,保证本发明的结构强度较高,避免发生正向碰撞交通事故的过程中本发明在人体的撞击作用下发生严重变形而不能起到防止后排乘员下潜的作用。
通过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6坐于坐垫4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33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L1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到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L2在50mm到70mm之间,凸起部3沿Y向的宽度K大于120mm,保证后排乘员坐于汽车后排座椅上舒适的前提下,保证后排乘员的安全,其中,假人6坐于后排坐垫4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33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L1、到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距离L2以及凸起部3沿Y向的宽度K均根据人机工程学参数进行设计。
其中,前连接板1与汽车地板5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结构简单,连接稳固,优选地,前连接板1与汽车地板5之间通过缝焊固定,焊接区域较长,保证连接的稳固性,且避免使用螺栓占据较大空间,影响后排座椅的舒适性。
同理,后连接板2与汽车地板5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或通过焊接固定,且优选地,后连接板2与汽车地板5之间通过缝焊固定。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端31的表面上设有四个凹槽35,四个凹槽35沿第一端31在XZ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设置在第一端31的表面上,且沿Y向均匀分布在第一端31的表面上,通过第一端31的表面上设有凹槽35,增加承力面Y向的长度,保证本发明的结构强度。其中,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封闭端32设有三个加强筋34,其中,优选地,三个加强筋34的前后两侧分别与凸起部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接触,保证结构的强度。
同理,第二端33的表面上设有四个凹槽35,四个凹槽35中的每个凹槽35均沿Z向设置在第二端33的表面上,且沿Y向均匀分布在第二端33的表面上。
优选地,封闭端32的上表面上也设有四个凹槽35,通过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四个凹槽35将第一端31的表面上的凹槽35和第二端33的表面上的凹槽35连通,保证本发明的结构强度。
且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前连接板1、后连接板2及凸起部3一体成型,保证结构的强度。其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凸起部3的第一端31、封闭端32和第二端33也一体成型。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地板5和后排坐垫4,该汽车还包括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100,该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100的结构如图1所示,且可参见图2至图4进行说明。
本发明通过凸起部3的第一端31与前连接板1固定连接,凸起部3的第二端33与后连接板2固定连接,且通过前连接板1和后连接板2与汽车固定连接,从而将本发明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4下方的汽车地板5上,且通过凸起部3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结构,凸起部3的第二端33与Z向平行,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6坐于坐垫4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33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L1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到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L2在50mm到70mm之间,凸起部3沿Y向的宽度K大于120mm,在汽车发生正向碰撞过程中,通过本发明限制后排乘员下潜,从而避免因后排乘员下潜而导致安全带对其造成的伤害。
且通过第一端31与封闭端32的连接位置和封闭端32与第二端33的连接位置处圆弧过度,且凸起部3沿Y向的边缘圆弧过度,保证将本发明安装于后排坐垫4下方时后排乘员的舒适感,通过在凸起部3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3上设置凹槽35,在封闭端32设置加强筋34,保证本发明的结构强度较高,避免发生正向碰撞交通事故的过程中本发明在人体的撞击作用下发生严重变形而不能起到防止后排乘员下潜的作用。
通过用于检测汽车的假人6坐于坐垫4上时的H点到第二端33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L1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到封闭端32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L2在50mm到70mm之间,凸起部3沿Y向的宽度K大于120mm,保证后排乘员坐于汽车后排座椅上舒适的前提下,保证后排乘员的安全。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固定在汽车后排坐垫下方的汽车地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包括前连接板、后连接板和凸起部;
所述前连接板和所述后连接板分别用于与所述汽车地板固定连接;
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端、封闭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所述封闭端和所述第二端依次连接以形成在XZ平面上的投影为n型的结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封闭端的连接位置及所述封闭端与所述第二端的连接位置处均圆弧过渡,且所述凸起部沿X向的边缘处圆弧过度,所述凸起部沿Y向的宽度大于120mm;
所述封闭端设有至少一个加强筋,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假人坐于所述坐垫上时的H点到所述封闭端的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在50mm到70mm之间;
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前连接板固定连接,且所述第一端与Z向之间形成大小在0度到30度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后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
所述第二端与所述汽车的Z向平行,所述用于检测所述汽车的假人坐于所述坐垫上时的H点到所述第二端的后表面的垂直距离在145mm至185mm之间,且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或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缝焊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或通过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连接板与所述汽车地板之间通过缝焊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设有四个凹槽,所述四个凹槽沿所述第一端在XZ平面上的投影的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且沿Y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设有四个凹槽,所述四个凹槽中的每个凹槽均沿Z向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且沿Y向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端的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连接板、所述后连接板及所述凸起部一体成型。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端设有三个加强筋。
10.一种汽车,包括汽车地板和后排坐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
CN201610578535.6A 2016-07-21 2016-07-21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Pending CN1061432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78535.6A CN106143218A (zh) 2016-07-21 2016-07-21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78535.6A CN106143218A (zh) 2016-07-21 2016-07-21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43218A true CN106143218A (zh) 2016-11-23

Family

ID=580593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78535.6A Pending CN106143218A (zh) 2016-07-21 2016-07-21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143218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17493B1 (en) * 2020-02-28 2021-09-14 Stephen Charles Lindsay Vehicle seat raising apparatu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4648B1 (en) * 1997-03-21 2002-01-01 Girsberger Holding Ag Vehicle seat
WO2007128850A1 (es) * 2006-05-05 2007-11-15 Vilalta Vidal Jose Maria Dispositivo de protección personal de un ocupante de un asiento de un vehículo
CN201895602U (zh) * 2010-11-11 2011-07-1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防下潜结构
CN202480906U (zh) * 2012-01-13 2012-10-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防乘员下潜装置
CN202686538U (zh) * 2012-07-23 2013-01-23 东风汽车公司 具有后座椅防下潜梁结构的汽车后地板
CN203580705U (zh) * 2013-07-26 2014-05-0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
CN105667360A (zh) * 2016-03-31 2016-06-15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排座位的防潜滑结构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4648B1 (en) * 1997-03-21 2002-01-01 Girsberger Holding Ag Vehicle seat
WO2007128850A1 (es) * 2006-05-05 2007-11-15 Vilalta Vidal Jose Maria Dispositivo de protección personal de un ocupante de un asiento de un vehículo
CN201895602U (zh) * 2010-11-11 2011-07-1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防下潜结构
CN202480906U (zh) * 2012-01-13 2012-10-10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防乘员下潜装置
CN202686538U (zh) * 2012-07-23 2013-01-23 东风汽车公司 具有后座椅防下潜梁结构的汽车后地板
CN203580705U (zh) * 2013-07-26 2014-05-07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架
CN105667360A (zh) * 2016-03-31 2016-06-15 浙江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排座位的防潜滑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17493B1 (en) * 2020-02-28 2021-09-14 Stephen Charles Lindsay Vehicle seat raising apparatus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41156B (zh) 用于车辆的座垫框架
CN201626483U (zh) 汽车前地板总成
CN101168354A (zh) 车用座椅靠背的框架结构
US20150091346A1 (en) Seat frame of conveyance seat
CN104781105A (zh) 车用座椅
KR20120029714A (ko) 차량용 니볼스터
CN204870656U (zh) 一种铁皮椅椅架
JP4120474B2 (ja) ニーアブソーバ
CN106143218A (zh) 一种后排乘员防下潜装置及汽车
CN105799560A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205632188U (zh) 儿童安全座椅
CN104010875A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105101929A (zh) 包括能量吸收器的轮椅
CN204340780U (zh) 一种汽车座椅
CN202448927U (zh) 一种汽车座椅
CN206664351U (zh) 一种儿童座椅的固定装置
CN206383857U (zh) 集成式汽车儿童安全座椅
CN206510792U (zh)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
CN108790976B (zh) 汽车座椅主动式防潜装置
KR20150063697A (ko) 차량시트의 후방추돌 충격완화 장치
CN203996098U (zh) 一种安全带导向结构
CN103303170B (zh) 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
US20180194253A1 (en) Method and vehicle seat arrangement comprising a deformation portion
CN207311212U (zh) 一种汽车座椅靠背结构
CN206537183U (zh) 一种汽车座椅的防下潜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