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4036B - 非接触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4036B
CN106134036B CN201580014515.XA CN201580014515A CN106134036B CN 106134036 B CN106134036 B CN 106134036B CN 201580014515 A CN201580014515 A CN 201580014515A CN 106134036 B CN106134036 B CN 1061340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power supply
coil
supply system
platfo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45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4036A (zh
Inventor
高津裕二
德良晋
上田章雄
桥爪祥
阿久根圭
林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34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40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40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40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7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using optical position determination, e.g. using camera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60L53/38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by 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底部检测传感器,其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Description

非接触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能够接受供电的车辆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本申请基于2014年3月2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4-059341号,并对其主张优先权,其内容整体通过参照而被引用于本申请。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用电驱动的车辆。
因此,需要对车辆供电。
例如利用供电设备向停车中的车辆进行供电。
供电设备能够以非接触方式对车辆供电。
例如研究了在车辆的底部具有非接触式的受电用线圈,并且在车辆的下方设置供电用线圈,从而对车辆供电的想法。
图13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3所示的概念被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公开。
期望以非接触方式从供电用线圈向受电用线圈减少能量损失地供电。
另外,期望在以非接触方式从供电用线圈向受电用线圈供电时,利用方法较容易。
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经由形成于供电用线圈与受电用线圈之间的空间的磁场,从供电用线圈向受电用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0260号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97814号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8035255号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8106539号
对供电用线圈与受电用线圈之间的距离以及偏差有合理的限制,若超越该距离以及偏差来供电,则存在能量损失变大的不良状况。
为了抑制能量损失,需要受电用线圈与供电用线圈的对位,但为了对位,需要确定受电用线圈的位置。特别是在受电用线圈被内置于车辆的情况下,在车辆的哪个位置设置受电用线圈按照每个车型而不同。因此,为了对任何车都可靠地进行对位、实现效率良好的供电,要求掌握按照每个车型而设置位置不同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公开对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的对象物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底部检测传感器,其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上述的构成,对于站台而言,车辆能够出入。底部检测传感器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在检测信号输出工序中,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为了使供电用线圈与受电用线圈正对,能够利用受电用线圈的位置信息,由此供电效率提高的实现性增加。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或者组合它们中的二个以上后的方式。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时间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时间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具备车辆移动机构,该车辆移动机构被设置于站台并能够支承车辆使车辆以固定速度移动,上述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在上述车辆移动机构使车辆以上述固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工序。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车辆移动机构被设置于站台,并且能够支承车辆使车辆以固定速度移动。上述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在上述车辆移动机构使车辆以上述固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工序。
其结果是,能够基于根据稳定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的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来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具备车体检测传感器,该车体检测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车体并输出车体检测信号,具备规定速度推定工序,在该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基于在车辆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从上述车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和车辆的长度,推定车辆的规定速度,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和在上述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推定出的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车体检测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车体并输出车体检测信号。在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基于在车辆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从上述车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和车辆的长度,推定车辆的规定速度。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和在上述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推定出的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底部拍摄设备,其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底部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以及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提取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上述的构成,对于站台而言,车辆能够出入。底部拍摄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在底部拍摄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提取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在车辆的底部,在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标记,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底部拍摄设备,其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底部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以及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标记即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上述的构成,在车辆的底部,在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标记。对于站台而言,车辆能够出入。底部拍摄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在底部拍摄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标记即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或者组合它们中的二个以上后的方式。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具备拍摄设备,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实施以下工序: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上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拍摄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在车辆拍摄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在车型确定工序中,根据上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在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上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其结果是,能够基于根据车辆的车型所得到的上述线圈位置信息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每个车型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拍摄设备,其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准备工序,在该工序中,准备预先将多个车型和多个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分别相互建立关联地记录的数据库;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线圈位置信息获取工序,在该工序中,从上述数据库获取与在上述车型确定工序中确定出的车辆的车型建立关联了的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上述的构成,对于站台而言,车辆能够出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上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在准备工序中,准备预先将多个车型和多个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分别相互建立关联地记录的数据库。在车辆拍摄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在车型确定工序中,根据上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在线圈位置信息获取工序中,从上述数据库获取与在上述车型确定工序中确定出的车辆的车型建立关联了的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该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上述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该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输出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上述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上述的构成,对于站台而言,车辆能够出入。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上述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输出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工序。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上述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本发明包括以下所记载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或者组合它们中的二个以上后的方式。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距离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涡流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距离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而言,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在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上述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
其结果是,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构成,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车辆以规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底部检测传感器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输出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基于每单位时间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与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在设置于上述站台的上述车辆移动机构使车辆以上述固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所以能够基于根据稳定的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的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来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根据基于在车辆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从上述车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和车辆的长度所推定的车辆的规定速度、和上述时间序列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在车辆以规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根据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在车辆以规定速度在上述站台中移动时,上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根据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上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根据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并将车辆的车型与上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所以能够基于根据车辆的车型所得到的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来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每个车型的位置。
准备预先将多个车型和多个线圈位置信息分别建立关联地记录的数据库,获取与根据在车辆位于上述站台时由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出的车型建立关联的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在车辆以规定速度位于上述站台时,在站台中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基于每单位距离的上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与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另外,上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与进入至上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上述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上述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九、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图13是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最初,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100由车辆主体101和受电设备120构成。
车辆主体101是车辆的主体。
车辆主体101能够自行移动。
车辆主体101也可以是汽车。
受电设备120是从供电用线圈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受侧的设备。
受电设备120由受电用线圈121和负载122构成。
受电设备120也可以由受电用线圈121、负载122和调整电路(未图示)构成。
受电用线圈121是用于能够进行非接触供电的接受侧的线圈电路。
调整电路(未图示)是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未图示)调整受电设备120的电磁谐振频率。
受电用线圈121被内置于车辆100。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1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由供电用线圈111、驱动电路112和调整电路(未图示)构成。
供电用线圈111是能够对受电用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设备。
供电用线圈111是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发送侧的线圈电路。
驱动电路112是驱动供电用线圈111的电路。
例如驱动电路112供给供电用线圈的规定频率的交流电。
调整电路(未图示)是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特性的电路。
例如调整电路(未图示)调整供电设备110的电磁谐振频率。
供电用线圈被设置于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即特定位置。
特定位置可以是后述的站台。
特定位置也可以是与后述的站台不同的位置。
能够向受电用线圈121供给从供电用线圈111非接触供给的电力。
若在供电用线圈111中流动电流,则在被供电用线圈111和受电用线圈121所夹的空间产生磁场,通过产生的磁场而流动供电用线圈111的电流。
若使供电用线圈111与受电用线圈121的相对姿势或者位置成为规定姿势或者位置,则从供电用线圈111向受电用线圈121的非接触供电的效率较好,能够减小能量损失。
站台130是车辆100能够出入的空间。
车辆100能够进入站台130。
车辆100能够从站台130驶出。
车辆100能够停止于站台130。
车辆100能够在站台130中移动。
车辆100能够在站台130中自行移动。
例如站台130是停车装置中的出入库站台。
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是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站台130,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的传感器。
底部检测传感器141可以是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是能够调整供电用线圈111与受电用线圈121的相对姿势或者位置的机构。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能够将供电用线圈111与受电用线圈121的相对姿势或者位置调整为规定的姿势或者位置。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可以被设置于至少一个特定的位置即特定位置。
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能够基于后述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信息来将供电用线圈111与受电用线圈121的相对姿势或者位置调整为规定的姿势或者位置。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站台中移动时底部检测传感器141输出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工序。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是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的工序。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时间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假定车辆在站台中行进时检测部与车辆10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固定,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时间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假定车辆在站台中行进时检测部与车辆10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固定,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每单位时间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图2示出时间序列的传感器输出的检测灵敏度。
由于车辆主体101的电磁特性与受电用线圈的电磁特性较大地不同,所以明白在车辆主体101与受电用线圈121的分界线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情况。
非接触供电工序是基于线圈位置信息从供电用线圈111向受电用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的工序。
在非接触供电工序中,也可以在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基于与线圈位置信息对应的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将供电用线圈111与内置于车辆100的受电用线圈121的相对姿势或者位置调整后,从供电用线圈111向受电用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在非接触供电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位于特定位置时,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基于与线圈位置信息对应的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将供电用线圈111与内置于车辆100的受电用线圈121的相对姿势或者位置调整后,从供电用线圈111向受电用线圈121进行非接触供电。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底部检测传感器142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底部检测传感器142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2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底部检测传感器142是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站台130,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的传感器。
底部检测传感器142也可以是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是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的工序。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以下,对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的2个变形进行说明。
对第一变形的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进行说明。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的轮廓,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对第二变形的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进行说明。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在站台中行进时,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0和车辆移动机构15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0和车辆移动机构150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0、车辆移动机构15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底部检测传感器140是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传感器中的任意一方。
车辆移动机构150是被设置于站台且能够支承车辆使车辆以固定速度移动的机构。
车辆移动机构150也可以是能够利用带支承车辆100并使带以固定速度循环移动的带输送机构。
车辆移动机构150也可以是能够利用板件支承车辆100并使板件以固定速度移动的机构。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的构成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一个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车辆移动机构150使车辆100以固定速度在站台130中移动时,底部检测传感器140输出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工序。
接下来,基于图,对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0和车体检测传感器143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0和车体检测传感器143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0、车体检测传感器143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底部检测传感器140是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传感器中的一方,所以省略说明。
车体检测传感器143是检测车辆的车体并输出车体检测信号的传感器。
车体检测传感器143也可以是由发光传感器和受光传感器构成且用受光传感器检测车体遮挡发光传感器发出的光线这一情况的传感器。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规定速度推定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规定速度推定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与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基于在车辆在站台中移动时从车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和车辆的长度,推定车辆的规定速度。
例如将车辆的长度L除以从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获得的时间T所得的值设为车辆的规定速度V。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和在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推定出的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若对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中的受电用线圈的检测时间乘以速度,则能够计算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的其它构成与第一或者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底部拍摄设备144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底部拍摄设备144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拍摄设备144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底部拍摄设备144是被设置于站台130且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的设备。
例如底部拍摄设备144由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的相机和根据相机获取到的影像的数字数据进行影像解析的解析设备构成。
底部拍摄设备144被设置于站台130的地板上所设置的凹状的凹陷中。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底部拍摄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底部拍摄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非接触供电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底部拍摄工序是在车辆位于站台时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车辆的底部的工序。
在底部拍摄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停止于站台时,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车辆的底部。
在底部拍摄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在站台中移动时,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车辆的底部。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提取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作为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提取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在车辆的底部,在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标记102。
车辆100由车辆主体101和受电设备120构成。
车辆主体101是车辆的主体。
车辆主体101能够自行移动。
车辆主体101也可以是汽车。
车辆主体101也可以在底部中的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标记102。
受电用线圈也可以在底部设置标记102。
受电设备12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底部拍摄设备144构成。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底部拍摄设备144构成。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拍摄设备144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拍摄设备144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底部拍摄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底部拍摄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底部拍摄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的构成与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标记即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与预先设定的标记即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作为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拍摄设备145构成。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站台130、拍摄设备145和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构成。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站台130、底部拍摄设备144和拍摄设备145构成。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或底部拍摄设备144、和拍摄设备145构成。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或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设备145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底部检测传感器141或底部拍摄设备144、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前述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拍摄设备145是被设置于站台且能够拍摄车辆的设备。
例如拍摄设备145由能够拍摄车辆的相机、和根据相机获取到的影像的数字数据进行影像解析的解析设备构成。
例如拍摄设备145以适合确定车辆的车型的角度拍摄车辆。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车辆拍摄工序、车型确定工序和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车辆拍摄工序、车型确定工序和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车辆拍摄工序、车型确定工序、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的构成与前述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车辆拍摄工序是在车辆100位于站台130时拍摄设备145拍摄车辆的工序。
在车辆拍摄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停止于站台时拍摄设备145拍摄车辆。
在车辆拍摄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在站台中移动时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是根据拍摄设备145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的工序。
在车型确定工序中,也可以预先记录分别与多个车型建立关联了的多个影像,并将同与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最近似的影像建立关联了的车型确定为车辆的车型。
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是将车辆的车型与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的工序。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9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拍摄设备145构成。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拍摄设备145构成。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拍摄设备145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拍摄设备145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前述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准备工序、车辆拍摄工序、车型确定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获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准备工序、车辆拍摄工序、车型确定工序、线圈位置信息获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非接触供电工序与前述所说明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准备工序是准备预先将多个车型和多个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分别相互建立关联地记录的数据库的工序。
车辆拍摄工序是在车辆100位于站台130时拍摄设备145拍摄车辆100的工序。
在车辆拍摄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停止于站台130时,拍摄设备145拍摄车辆100。
在车辆拍摄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移动时拍摄设备145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是根据拍摄设备145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的工序。
在车型确定工序中,也可以预先记录分别与多个车型建立关联了的多个影像,并将同与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近似的影像建立关联了的车型确定为车辆的车型。
线圈位置信息获取工序是从数据库获取与在车型确定工序中确定出的车辆的车型建立关联了的线圈位置信息的工序。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6构成。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6构成。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6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6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底部检测传感器146也可以是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和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
图12示出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6呈矩阵状地配置设置于站台130的地板的样子。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非接触供电工序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在车辆位于站台时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输出多个底部检测信号的工序。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是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的工序。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并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并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并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距离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假定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检测部与车辆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固定,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距离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每单位距离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假定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检测部与车辆100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固定,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每单位距离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图10示出时间序列的传感器输出的检测灵敏度。
由于车辆主体101的电磁特性与受电用线圈的电磁特性较大地不同,所以明白在车辆主体101与受电用线圈121的分界线检测灵敏度较大地变化的情况。
接下来,基于图,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进行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概念图。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是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车辆进行供电的系统。
车辆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由站台130和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7构成。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7构成。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也可以由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7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构成。
供电设备110、站台130和姿势/位置调整机构160的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7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底部检测传感器147也可以是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
图12示出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7呈矩阵状地配置设置于站台130的地板的样子。
以下,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构成。
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也可以由检测信号输出工序、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构成。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和非接触供电工序的构成与第九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中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是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的工序。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来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并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来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并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和规定速度来识别位于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的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并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以下,对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的2个变形进行说明。
对第一变形的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进行说明。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对第二变形的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进行说明。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在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也可以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行进时,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100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将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判断为受电用线圈121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根据其构成具有以下的效果。
在车辆100以规定速度在站台130中移动时,底部检测传感器140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141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基于每单位时间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142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与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142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在设置于站台130的车辆移动机构150使车辆100以固定速度在站台130中移动时,底部检测传感器140输出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所以能够基于根据稳定的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的线圈位置信息来确定受电用线圈121相对于车辆100的位置。
另外,根据基于在车辆100在站台130中移动时从车体检测传感器143输出的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和车辆100的长度所推定的车辆的规定速度、和时间序列的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在车辆100以规定速度在站台130中移动时,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车辆的底部,根据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在车辆100以规定速度在站台130中移动时,底部拍摄设备144拍摄车辆的底部,根据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在车辆100位于站台130时,拍摄设备145拍摄车辆,根据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并将车辆的车型与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所以能够基于根据车辆的车型所得到的线圈位置信息来确定车辆100的每种车型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准备预先将多个车型与多个线圈位置信息分别建立关联地记录的数据库,获取与根据在车辆100位于站台130时由拍摄设备145拍摄到的影像确定出的车型建立关联的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在车辆100以规定速度位于站台130时,在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140根据车辆100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146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基于每单位距离的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147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与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另外,底部检测传感器147输出与进入至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根据多个底部检测信号,基于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线圈位置信息,所以能够确定车辆100中的受电用线圈121的位置。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以对停车装置应用本发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不具有移载设备、贮存空间的情况。
作为停车装置的移动机构的形式,也可以是升降方式停车装置、箱形循环停车装置、水平循环式停车装置、旋转木马方式停车装置、升降及滑动方式停车装置、平面往复方式停车装置、搬运储存方式停车装置、二级方式及多级方式停车装置的循环机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确定受电用线圈相对于车辆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L…车辆的长度(全长);T…时间;100…车辆;101…车辆主体;102…标记;110…供电设备;111…供电用线圈;112…驱动电路;120…受电设备;121…受电用线圈;122…负载;130…站台;140…底部检测传感器;141…底部检测传感器;142…底部检测传感器;143…车体检测传感器;144…底部拍摄设备;145…拍摄设备;146…底部检测传感器;147…底部检测传感器;150…车辆移动机构;160…姿势/位置调整机构。

Claims (16)

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底部检测传感器,其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所述站台,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所述站台中移动时,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时间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辆移动机构,该车辆移动机构被设置于站台且能够支承车辆使车辆以固定速度移动,
所述检测信号输出工序是如下工序:在所述车辆移动机构使车辆以所述固定速度在所述站台中移动时,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车体检测传感器,该车体检测传感器检测车辆的车体并输出车体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规定速度推定工序,在该工序中,基于车辆在所述站台中移动时从所述车体检测传感器输出的时间序列的车体检测信号和车辆的长度,推定车辆的规定速度,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和在所述规定速度推定工序中推定出的规定速度,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拍摄设备,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所述站台且能够拍摄车辆,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实施以下工序:
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
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所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5.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底部检测传感器,其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所述站台,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所述站台中移动时,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拍摄设备,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所述站台且能够拍摄车辆,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实施以下工序:
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
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所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7.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底部检测传感器,其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并被设置于所述站台,并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来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以规定的速度即规定速度在所述站台中移动时,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输出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所述时间序列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拍摄设备,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所述站台且能够拍摄车辆,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实施以下工序:
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
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所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9.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底部拍摄设备,其被设置于所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底部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轮廓的位置,提取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拍摄设备,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所述站台且能够拍摄车辆,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实施以下工序:
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
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所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11.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在车辆的底部,在与受电用线圈的位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标记,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底部拍摄设备,其被设置于所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的底部,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底部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车辆的底部;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底部拍摄设备拍摄到的车辆的底部的影像,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标记即设定标记一致的标记的位置,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非接触供电系统,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拍摄设备,该拍摄设备被设置于所述站台且能够拍摄车辆,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实施以下工序:
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
车型线圈位置信息记录工序,在该工序中,将车辆的车型与所述线圈位置信息建立关联地记录于数据库。
13.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拍摄设备,其被设置于所述站台,并能够拍摄车辆,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准备工序,在该工序中,准备预先将多个车型和多个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分别相互建立关联地记录的数据库;
车辆拍摄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所述拍摄设备拍摄车辆;
车型确定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拍摄设备拍摄到的影像确定车辆的车型;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获取工序,在该工序中,从所述数据库获取与在所述车型确定工序中确定出的车辆的车型建立关联了的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14.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所述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输出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以及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的磁特性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涡流式距离传感器,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每单位距离的所述底部检测信号的变化量即检测灵敏度变化大的部位,提取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15.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所述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输出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与预先设定的轮廓即设定轮廓一致的部位,提取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16.一种非接触供电系统,对内置能够接受非接触供电的受电用线圈的车辆进行供电,其中,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具备:
车辆能够出入的站台;以及
多个底部检测传感器,具有能够检测进入至检测范围的物体的检测部,在所述站台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设置,根据车辆的底部中的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分别输出底部检测信号,
所述非接触供电系统执行以下工序:
检测信号输出工序,在该工序中,在车辆位于所述站台时,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分别输出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以及
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在该工序中,根据所述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提取与车辆中的受电用线圈的位置有关的信息即线圈位置信息,
所述底部检测传感器是输出与进入至所述检测范围的部位与所述检测部之间的分离距离对应的底部检测信号的激光式距离传感器,
在所述线圈位置信息提取工序中,根据多个所述底部检测信号,在车辆的底部的轮廓的内侧基于所述底部检测信号不变化而固定的部位,提取所述线圈位置信息。
CN201580014515.XA 2014-03-21 2015-03-20 非接触供电系统 Active CN1061340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59341 2014-03-21
JP2014059341A JP6196924B2 (ja) 2014-03-21 2014-03-21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PCT/JP2015/058609 WO2015141855A1 (ja) 2014-03-21 2015-03-20 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4036A CN106134036A (zh) 2016-11-16
CN106134036B true CN106134036B (zh) 2019-08-27

Family

ID=541448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4515.XA Active CN106134036B (zh) 2014-03-21 2015-03-20 非接触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122211B2 (zh)
EP (2) EP3157115B1 (zh)
JP (1) JP6196924B2 (zh)
CN (1) CN106134036B (zh)
WO (1) WO20151418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7425B (zh) * 2015-10-30 2018-05-11 武汉大学 一种动态无线传能系统、方法及发射线圈装置
JPWO2017154985A1 (ja) * 2016-03-09 2019-02-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充電システム、駐車場システム及び車両の充電方法
JPWO2017159506A1 (ja) * 2016-03-16 2019-02-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充電システム、駐車場システム及び車両の充電方法
WO2017159780A1 (ja) * 2016-03-17 2017-09-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充電システム、駐車場システム及び車両の充電方法
US10493855B2 (en) 2017-04-19 2019-12-03 Arnold Chase Intelligent autonomous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US10850634B2 (en) * 2017-10-20 2020-12-01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Multi-turn configurable grid charging coil
CN110103737B (zh) * 2018-01-19 2021-05-14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移动充电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8544965B (zh) * 2018-05-31 2021-07-23 黄刚 一种地埋式智能充电桩
US10988042B1 (en) 2018-10-12 2021-04-27 Arnold Chase Vehicle charging system
CN109849697A (zh) * 2019-01-14 2019-06-07 深圳大学 一种用于车辆无线充电对位偏差检测装置和方法
CN111469698A (zh) * 2020-05-09 2020-07-31 郑州正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头与充电座的定位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US11485246B1 (en) 2021-04-05 2022-11-01 Arnold Chase Individualized vehicular charging mat
US12024039B2 (en) 2021-12-07 2024-07-02 Arnold Chase Vehicle self-centered charging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8212A2 (en) * 1996-01-30 1997-08-0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ion system and connection method for an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CN101304178A (zh) * 2007-01-09 2008-11-1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装置
WO2010122598A1 (ja) * 2009-04-21 2010-10-28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036107A (ja) * 2009-08-05 2011-02-17 Hino Motors Ltd 充電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EP2330262A2 (de) * 2009-12-04 2011-06-08 WAP Wöhr Automatikparksystem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Parkanlage und Parkanlage
WO2013142866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Hevo Inc. Systems and mobile application for electric wireless charging stations
JP2013201867A (ja) * 2012-03-26 2013-10-03 Toshiba Corp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99506B1 (en) * 2008-04-09 2011-08-16 SeventhDigit Corporation System to automatically recharge vehicles with batteries
CA3011548C (en) 2008-09-27 2020-07-28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systems
KR101091515B1 (ko) 2009-09-14 2011-12-08 대성전기공업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원격 터치 패드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5559518B2 (ja) 2009-10-30 2014-07-23 富士変速機株式会社 立体駐車装置及び電気自動車の非接触式充電装置
JP2011217452A (ja) 2010-03-31 2011-10-27 Honda Motor Co Ltd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JP5557618B2 (ja) 2010-06-28 2014-07-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充電システム
JP5834463B2 (ja) * 2011-04-21 2015-12-2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トルク制御装置及び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US9637014B2 (en) * 2011-06-28 2017-05-02 Wireless Ev Charge, Llc Alignment, verif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high power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s
JP2013055803A (ja) 2011-09-05 2013-03-21 Denso Corp 非接触式充電装置
KR101618485B1 (ko) * 2011-11-28 2016-05-04 후지쯔 가부시끼가이샤 비접촉형 충전 장치 및 비접촉형 충전 방법
WO2014029414A1 (de) * 2012-08-20 2014-02-2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m positionieren eines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fahrzeugs
JP6019929B2 (ja) * 2012-08-24 2016-11-02 株式会社Ihi 移動式駐車設備
JP2014059341A (ja) 2012-09-14 2014-04-03 Canon Inc 像ぶれ補正装置、並びにそれを備えた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9446674B2 (en) * 2013-07-15 2016-09-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mutual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charging station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788212A2 (en) * 1996-01-30 1997-08-06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ion system and connection method for an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CN101304178A (zh) * 2007-01-09 2008-11-1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装置
WO2010122598A1 (ja) * 2009-04-21 2010-10-28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036107A (ja) * 2009-08-05 2011-02-17 Hino Motors Ltd 充電システムおよび車両
EP2330262A2 (de) * 2009-12-04 2011-06-08 WAP Wöhr Automatikparksysteme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Parkanlage und Parkanlage
WO2013142866A1 (en) * 2012-03-23 2013-09-26 Hevo Inc. Systems and mobile application for electric wireless charging stations
JP2013201867A (ja) * 2012-03-26 2013-10-03 Toshiba Corp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制御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12474A1 (en) 2017-01-12
EP3157115B1 (en) 2019-10-16
WO2015141855A1 (ja) 2015-09-24
EP3588720A1 (en) 2020-01-01
JP2015186312A (ja) 2015-10-22
EP3157115A1 (en) 2017-04-19
US10122211B2 (en) 2018-11-06
CN106134036A (zh) 2016-11-16
JP6196924B2 (ja) 2017-09-13
EP3157115A4 (en) 2018-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4036B (zh) 非接触供电系统
CN105142962B (zh) 用于感应式充电的借助车辆相机的引导的车辆定位
CN106185151B (zh) 一种智能仓储系统
CN106127117B (zh) 基于双目视觉快速高鲁棒性识别、定位的自动跟随行李箱
CN105682978B (zh) 用于将电动车辆连接到充电站上的连接设备
CN105209997B (zh) 用于朝向驳接台站引导自主车辆的装置
CN106643801B (zh) 一种定位准确度的检测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7389686B (zh) 一种针对机车底部的检测机器人系统及其检测方法
CN107421688A (zh) 基于机械视觉的轮毂动平衡及跳动谐波检测系统
CN208255717U (zh) 物流机器人
CN110221623A (zh) 一种空地协同作业系统及其定位方法
CN110615017A (zh) 一种轨道交通自动化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06774318B (zh) 多智能体交互式环境感知与路径规划运动系统
CN207758588U (zh) 一种三轴运动自动插枪充电系统、充电桩及车辆
CN103079912A (zh) 一种用于在电池动力车辆中更换电池的方法
CN107004350A (zh) 用于运行停车场的设备和方法
CN104136286A (zh) 电池更换机器人的提示方法以及电池更换机器人
CN112240752B (zh) 随车检验轨道车辆动态包络线的测试装置和测试方法
CN108426527B (zh) 一种基于dlt的rfid标签三维坐标自动检测方法
CN111811428B (zh) 轨道车辆限界的测量系统
KR20190036425A (ko) 패트롤 트레이를 이용한 수하물 처리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9492449A (zh) 箱体识别系统、识别方法、检查设备及港口设施
CN110264765A (zh) 车辆停放状态的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7858882A (zh) 一种轨道平顺度自动检测机器人
CN109324298A (zh) 一种基于检测阵列运动规划的磁源磁场信号检测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