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02443B - 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02443B
CN106102443B CN201580013281.7A CN201580013281A CN106102443B CN 106102443 B CN106102443 B CN 106102443B CN 201580013281 A CN201580013281 A CN 201580013281A CN 106102443 B CN106102443 B CN 1061024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ylinder
transmission case
lifting
shaft
lower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32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02443A (zh
Inventor
山本直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gm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ma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gm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1024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24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024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0244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59/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59/06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machines mounted on tractors
    • A01B59/066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machines mounted on tractors of the type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lower arms and one upper arm generally arranged in a triangle (e.g. three-point hitches)
    • A01B59/06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machines mounted on tractors of the type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lower arms and one upper arm generally arranged in a triangle (e.g. three-point hitches) the lower arms being lifted or lowered by power actuator means provided externally on the tract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59/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59/04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machines pulled or pushed by a tractor
    • A01B59/042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nection between animals or tractors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machines pulled or pushed by a tractor having pulling means arranged on the rear part of the tra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Lifting Devices For Agricultural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能够容易地构成不同的机种,能够提高设计制作等的作业性的拖拉机。所述拖拉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5)的行驶机体(2)、将作业机安装到行驶机体(2)上的连杆机构(111)、和对连杆机构(111)进行升降动作的升降机构(22),利用变速箱体(17)构成行驶机体(2)的一部分,利用左右下部连杆(23)构成连杆机构(111)的一部分,利用升降缸(117)构成升降机构(22)的一部分,将作业机可升降地安装于行驶机体(2),其中,在经由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将左右下部连杆(23)的基端侧连接于变速箱体(17)的结构中,配备有可装卸地固定到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外侧或者底面部外侧的挂钩体(131),将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设置在该挂钩体(131)的左右侧部,经由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1)将左右下部连杆(23)的基端侧支承于挂钩体(131)的左右侧部。

Description

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农业作业用的拖拉机,所述农业作业用的拖拉机牵引耕耘作业机或者播种作业机等对地作业机。
背景技术
过去,已有的技术为,设置配置在拖拉机后部的连杆机构和使该连杆机构升降运动的升降臂及升降缸,经由连杆机构将旋转式耕耘作业机可自由升降地装配在拖拉机的后部,对田地进行耕耘。(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79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过去的技术,由于将下部连杆支点轴体贯通于构成拖拉机机体的变速箱体,将左右下部连杆基端支承于下部连杆支点轴体的两端,所以,要将特定的下部连杆安装于特定的拖拉机机体,存在着不能共用拖拉机机体而变更发动机或者下部连杆的规格来构成不同的机种等设计制造上的问题。另外,例如,虽然也可以将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左右分开形成,经由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左右的下部连杆基端支承于变速箱体,但是,有必要分别将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分别固定于变速箱体,存在着不能简化左右的下部连杆安装结构,并且难以确保适应于大型作业机的支承负荷等结构上的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通过研究上述现状,提供一种改进了的拖拉机。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为一种拖拉机,所述拖拉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的行驶机体、将作业机安装于前述行驶机体的连杆机构、以及使前述连杆机构升降运动的升降机构,利用变速箱体构成前述行驶机体的一部分,利用左右的下部连杆构成前述连杆机构的一部分,利用升降缸构成前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将作业机能够升降地安装于前述行驶机体,在所述拖拉机中,在经由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基端侧连接于前述变速箱体的结构中,配备有能够装卸地固定于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外侧或者底面部外侧的挂钩体,将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设置在该挂钩体的左右侧部,经由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基端侧支承于前述挂钩体的左右侧部。
技术方案2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拖拉机中,其构成为,前述挂钩体包括:紧固到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外侧的左右的侧板体、以及紧固到前述变速箱体的底面部外侧的底板体,将左右的侧板体的下端侧成一体地固定于前述底板体的左右端部,利用前述挂钩体包围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和底面部。
技术方案3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拖拉机中,其构成为,利用左右的升降臂构成前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经由升降支点轴将左右的升降臂基端侧连接于前述变速箱体,经由升降杆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中间连接于前述左右的升降臂顶端侧,将前述升降缸安装于前述左右的升降臂的中间,其中,经由缸安装轴体将前述升降缸连接于前述挂钩体的缸承受体。
技术方案4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拖拉机中,其构成为,在前述缸安装轴体的外侧方延伸设置前述下部连杆,并且,能够从前述变速箱体的左右外侧方向将前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或者缸安装轴体对于前述挂钩体进行装卸。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由于拖拉机构成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的行驶机体、将作业机安装于前述行驶机体的连杆机构、以及使前述连杆机构升降运动的升降机构,利用变速箱体构成前述行驶机体的一部分,利用左右的下部连杆构成前述连杆机构的一部分,利用升降缸构成前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将作业机能够升降地安装于前述行驶机体,在所述拖拉机中,在经由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基端侧连接于前述变速箱体的结构中,配备有能够装卸地固定于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外侧或者底面部外侧的挂钩体,将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设置在该挂钩体的左右侧部,经由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基端侧支承于前述挂钩体的左右侧部,因此,通过共用前述行驶机体而变更发动机或者下部连杆的规格,可以容易地构成不同的机种,可以提高设计制作等的操作性。另外,可以将前述挂钩体和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构成为单元结构,可以简化用于安装左右的下部连杆的挂钩体结构,并且,可以简单地确保适应于大型作业机的支承负荷。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由于构成为前述挂钩体包括:紧固到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外侧的左右的侧板体、以及紧固到前述变速箱体的底面部外侧的底板体,将左右的侧板体的下端侧成一体地固定于前述底板体的左右端部,利用前述挂钩体包围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和底面部,所以,可以容易地防止配置于前述变速箱体的左右侧面的后车轴壳与前述挂钩体的干扰,并且,可以简单地确保适应于大型的作业机的支承负荷。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由于结构为利用左右的升降臂构成前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经由升降支点轴将左右的升降臂基端侧连接于前述变速箱体,经由升降杆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中间连接于前述左右的升降臂顶端侧,将前述升降缸安装于前述左右的升降臂的中间,其中,经由缸安装轴体将前述升降缸连接于前述挂钩体的缸承受体,因此,可以将左右的升降臂配置在前述变速箱体的上面侧,可以将升降缸配置在前述变速箱体的背面侧,有效地灵活运用前述变速箱体后部的左右侧面及上下面,可以紧凑地组装前述升降机构,并且,可以提高前述升降机构的组装分解作业性等。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由于构成为,在前述缸安装轴体的外侧方延伸设置前述下部连杆,并且,能够从前述变速箱体的左右外侧方向将前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或者缸安装轴体对于前述挂钩体进行装卸,因此,可以容易地从前述行驶机体的左右机体外侧方对前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或者缸安装轴体进行装卸操作,可以提高前述下部连杆或者前述升降缸等的组装分解作业性,并且,可以利用前述下部连杆遮盖前述缸安装轴体的安装部的外侧方。即,可以比前述升降缸的脱离操作优先地实施前述下部连杆的脱离操作或者升降臂与前述升降缸的活塞的脱离操作,因此,可以构成为在安装了前述下部连杆的状态下,拔出前述缸安装轴体,而不卸下前述升降缸,可以提高连杆机构等的分解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平面图。
图3是拖拉机的右侧视图。
图4从右斜后方观察拖拉机的立体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左侧面说明图。
图6是表示行驶机体的详细结构的左侧面说明图。
图7是从左斜后方观察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行驶机体的右侧面说明图。
图9是表示行驶机体的详细结构的右侧面说明图。
图10是从右斜后方观察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左斜前方观察行驶机体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左斜前方观察升降机构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左斜前方观察挂钩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行驶机体后部的平面图。
图15是升降机构的平面图。
图16是从左斜后方观察行驶机体的后部的立体图。
图17是行驶机体后部的后视图。
图18是行驶机体后部的底面立体图。
图19是行驶机体后部的底面图。
图20是行驶机体后部的左侧视图。
图21是图20的放大图。
图22是拖拉机的正视图。
图23是拖拉机的后视图。
图24是拖拉机的底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关于将本申请的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基于附图对于农业作业用拖拉机进行说明。如图1~图10所示,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由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和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后车轮4支承。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柴油发动机5(下面简称为发动机),由发动机5驱动后车轮4或者前车轮3,由此,使拖拉机1前进、后退行驶。发动机5被发动机罩6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面设置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配置有操纵座椅8和对前车轮3进行转向操作的操纵手柄9。在驾驶室7的左右外侧设置有操作者上下的阶梯10。向发动机5供应燃料的燃料箱11设置在驾驶室7底部的下侧。
行驶机体2由具有前保险杠12及前车轴壳13的发动机机架14、和可自由装卸地固定于发动机机架14的后部的左右机体框架15构成。使前车轴16从前车轴壳13的左右两端侧可旋转地向外突出。经由前车轴16将前车轮3安装于前车轴壳13的左右两端侧。将变速箱体17连接于机体框架15的后部,所述变速箱体17用于将来自于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适当地变速并传递给前后四个轮3、3、4、4。将向左右外方伸出的底面视图为矩形框架板状的燃料箱支架18螺栓紧固于左右机体框架15及变速箱体17的下面侧。实施方式的燃料箱11分成左右两个。将左右燃料箱11分开搭载在燃料箱框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面侧。将左右后车轴壳19向外突出地安装于变速箱体17的左右外侧面。将左右后车轴20可旋转地内插于左右后车轴壳19。将后车轮4经由后车轴20安装于变速箱体17。左右后车轮4的上方被左右后挡泥板21覆盖。
例如,将使旋转式耕耘机等对地作业机(图中省略)升降运动的油压式升降机构22可装卸地安装到变速箱体17的后部。前述对地作业机经由包括上部连杆24及左右一对下部连杆23的三点连杆机构111连接到变速箱体17的后部。将PTO(动力输出)驱动力传递给旋转式耕耘机等作业机用的PTO轴向后方突出地设置于变速箱体17的后侧面。
将飞轮26直接连接于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活塞杆)上。经由在两端具有万向联轴器的动力传递轴29,将从飞轮26向后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箱体17前面侧向前突出的主变速输入轴28连接起来(参照图1、图7及图10)。在变速箱体17内配置有油压无级变速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等。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及动力传递轴29被传递给变速箱体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被前述油压无级变速器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适当地变速,该变速动力经由前述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传递给左右后车轮4。
经由前车轮驱动轴31将从内置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图中省略)的前车轴壳13向后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图中省略)连接到从变速箱体17的前面下部向前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上。由变速箱体17内的油压无级变速器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产生的变速动力,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及前车轮传递轴经由前车轴壳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被传递给左右前车轮3。
其次,参照图1~图4,对于驾驶室7内部的结构进行说明。在驾驶室7内操纵座椅8的前方配置有转向柱32。转向柱32以埋设在配置于驾驶室7内部的前面侧的仪表盘33的背面侧的状态竖立设置。将平面视图大致呈圆形的操作手柄9安装到从转向柱32的上面向上突出的手柄轴的上端侧。
在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有:强制性地使旋转式耕耘机等作业机移动到最上升位置或最下降位置的单触式升降杆34、以及用于对行驶机体2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右一对制动踏板35。在转向柱32的左侧配置有:用于将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切换操作成前进和后退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6(倒档操纵杆)、以及用于对动力通断用的离合器(图中省略)进行切断操作的离合器踏板37。
在转向柱32的左侧、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配置有沿着前进后退切换杆36延伸的误操作防止体38(倒档导向体)。通过将作为接触防止器的误操作防止体38配置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下方,在上下拖拉机1时,防止操作者无意中接触前进后退切换杆36。在仪表盘33的背面上部侧,设置内置有液晶面板的操作显示盘39。
在位于驾驶室7内的操作座椅8前方的地板40上,在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有控制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或者车速等的加速踏板41。另外,地板40上表面的大致整体形成平坦面。夹着操纵座椅8在左右两侧配置有侧立柱42。在操纵座椅8与左侧立柱42之间,配置有用于实施将左右两个后车轮4保持在制动状态的操作的停车制动杆43、强制性地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车速)大幅度降低的超低速杆44(滑行杆)、用于切换变速箱体17内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的输出范围的副变速杆45、和用于切换操作PTO轴25的驱动速度的PTO变速杆46。在操纵座椅8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开启、关闭左右两后车轮4的差动驱动的差速锁止踏板47。在操纵座椅8的后方左侧,配置有实施使PTO轴25反转驱动的操作的反转PTO杆48。
在操纵座椅8与左侧立柱42之间,设置有用于放置就坐于操纵座椅8上的操作者的胳膊或肘部的扶手49。扶手49独立于操纵座椅8地构成,并且,配备有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增速或减速的主变速杆50、手动变更调节旋转式耕耘机等对地作业机的高度位置的刻度盘式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升降刻度盘)。另外,扶手49形成能够以后端下部为支点分多级跳起转动的结构。
在左侧立柱42上,从前侧起依次配置有:设定保持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的节气门操纵杆52、对从PTO轴25向旋转式耕耘机等作业机的动力传递进行通断操作的PTO离合器开关53、用于切换操作配置在变速箱体17的上面侧的油压外部取出阀(副控制阀,图中省略)的多个油压操作杆54(SCV杆)。这里,油压外部取出阀是用于向附加到拖拉机1上的前装载设备等其它的作业机的油压设备进行工作油供给控制的阀。在实施方式中,与油压外部取出阀的个数(4串)相一致,配置四个油压操作杆54。
进而,如图7、图10等所示,配备支承驾驶室7的前侧的左右前部支承台96、和支承驾驶室7的后部的左右后部支承台97。将前部支承台86螺栓紧固到左右机体框架15的机体外侧面中的前后中间部,经由防振橡胶体98将驾驶室7的前侧底部防振地支承在前部支承台96的上面侧,并且,将后部支承台97螺栓紧固到在左右方向上水平延伸的左右后车轴壳19的上表面中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经由防振橡胶体99将驾驶室7的后侧底部防振地支承在后部支承台97的上表面侧。另外,如图11、图15等所示,夹着截面端面大致为四棱筒状的后车轴壳19将后部支承台97配置在后车轴壳19的上表面侧,将防振托架101配置在后车轴壳19的下表面侧,将后部支承台97和防振托架101用螺栓102紧固,并且,将带有能够伸缩调节的夹紧螺母的防振杆体103的两端部连接到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下部连杆23的中间部和防振托架101上,防止下部连杆23在左右方向上的摆动。
其次,参照图6、图9、图10等,对于发动机罩6下的柴油发动机5和发动机室的结构进行说明。柴油发动机5构成为,将气缸盖搭载在内置发动机输出轴和活塞的气缸体上,在柴油发动机5(气缸盖)的右侧面配置经由涡轮增压器211连接于空气滤清器221的进气歧管203、和使来自于排气歧管204的排气的一部分再循环的EGR装置210,通过将排出到排气歧管204的排气的一部分回流到进气歧管203中,降低高负荷运转时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来自于柴油发动机5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另一方面,在柴油发动机5(气缸盖)的左侧面,配置有涡轮增压器211和连接于后尾管299上的排气歧管204。即,在发动机5中,在沿着发动机输出轴的左右侧面,分开配置进气歧管203和排气歧管204,并且,在柴油发动机5(气缸体)的前面侧配置冷却风扇206。
加之,如图6、图9、图10等所示,柴油发动机5配备有配置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表面侧(排气歧管204的上方)的连续再生式的排气净化装置224(DPF),将后尾管229连接于排气净化装置224的排气侧。借助排气净化装置224,除去从发动机5经由后尾管229排出到机外的排气中的颗粒状物质(PM),并且,降低排气中的一氧化碳(CO)及炭氢化合物(HC)。
进而,如图1、图6、图9等所示,发动机罩6在前部下侧具有前面罩231,覆盖发动机室200的上面侧和前面侧。在发动机室6的左右下侧配置由多孔板形成的侧部发动机盖232,覆盖发动机室200的左右侧方。即,利用发动机罩6及发动机盖232,覆盖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上方及左右。
另外,在发动机框架14上竖立设置散热器235,以使其位于发动机5的前面侧,所述散热器235在背面侧安装有风机罩234。风机罩234包围冷却风机206的外周侧,使散热器235和风机206连通。在散热器235的前面侧设置矩形框状的框体支架226,在框体支架226的前面的上方位置,配置有空气滤清器221。另外,在框体支架226内,除了上述的中间冷却器之外,还设置油冷却器及燃料冷却器等。
另一方面,如图10等所示,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5被支承用梁框架236连接起来。支承用梁框架236分别与左右机体框架16螺栓紧固,架设在左右机体框架16的前端部(发动机5的后面侧),经由具有防振橡胶的发动机支脚体将柴油发动机5的后部连接到支承用梁框架236的上表面。另外,将柴油发动机5前部的左右侧面经由具有防振橡胶的左右的前部发动机支脚体238连接到左右一对发动机框架14的中途部。即,将柴油发动机5前侧防振地支承于发动机框架14,并且,经由支承用梁框架236将柴油发动机5的后部防振地支承于左右一对机体框架16的前端侧。
另外,在前述支承用梁框架236的上面,经由左右一对支柱框架等,竖立设置有发动机罩护罩板(遮盖板)244。利用发动机罩护罩板244覆盖发动机罩6的后方。内置柴油发动机5的发动机室200由被发动机罩6、左右的侧部发动机盖232、风机罩234、和发动机护罩板244包围的空间形成。另外,通过将发动机罩护罩板244从驾驶室7前面分离开地配置,在配置在发动机罩6后方的驾驶室7与发动机罩护罩板244之间形成隔热层。从而,由于可以防止驾驶室7侧被来自于发动机室200的废热加热,所以,驾驶室7内的操作者不会受到柴油发动机5、排气净化装置224的废热的影响,能够舒适地进行操作。
进而,在风机罩234的上部与发动机罩护罩板224的上部之间,架设左右一对梁框架248。利用一对梁框架248将风机罩234上部及发动机罩护罩板244上部连接起来,这些部件成一体地作为整体构成牢固的发动机室200的框架结构体,并且,将隔热板250的左右两边缘固定于左右一对梁框架248,利用隔热板250覆盖柴油发动机5上侧的排气净化装置224等。通过在排气净化装置224之上配置隔热板250,可以防止由排气净化装置224及柴油发动机5的废热引起的发动机罩6的升温,并且,可以在发动机罩6与隔热板250之间形成空间,使隔热板250下侧的发动机室200内与外部空气隔热,使排气净化装置224在高温环境下工作。
在发动机罩护罩板244前表面的上缘,设置发动机罩支承托架255,可转动地支承发动机罩6的后端部,以发动机罩支承托架255的铰接部作为支点,使发动机罩6的前部升降动作。另外,在发动机罩6下方的隔热板250的左右两侧,配置有可伸缩的气压弹簧256。将左右一对气压弹簧256的一端(后端)枢转安装到左右一对梁框架248的后端侧,并且,将气压弹簧256的另一端(前端)枢转安装到发动机罩6的上部内侧面。从而,通过抬起发动机罩6的前部,能够以发动机罩支承托架255的铰接部作为轴支点,使发动机罩6的前部向上方做打开运动,将发动机室200的前部上面侧打开,实施柴油发动机5等的维修作业等。
其次,参照图5~图24,对于前述升降机构22及连杆机构111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前述变速箱体17配备有具有主变速输入轴28等的前部变速壳体112、具有后车轴壳19等的后部变速壳体113、和使后部变速壳体113的前侧连接到前部变速壳体112的后侧的中间壳体114。将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经由左右的上下机体连接轴体115、116连接到中间壳体114的左右侧面。即,利用两个上机体连接轴体115和两个下机体连接轴体116,将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连接于中间壳体114的左右两侧面,成一体地连接设置机体框架15和变速箱体17,构成行驶机体2的后部,并且,将前部变速壳体112或者动力传递轴29等配置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之间,保护前部变速壳体112等。
另外,升降机构22包括:左右油压升降缸117,所述左右油压升降缸117通过前述单触式升降杆34或者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的操作进行动作控制;左右升降臂120,所述左右升降臂120经由升降支点轴119将基端侧可转动地轴支承于设置在变速箱体17之中的后部变速壳体113的上表面侧的能够开闭的上面盖体118上;以及左右升降杆121,所述左右升降杆121将左右升降臂120连接到左右下部连杆23上。利用油压控制用的水平缸122形成右升降杆121的一部分,将右升降杆121的长度构成为使得能够利用水平缸122进行伸缩调节。
另外,如图20等所示,将上部连杆铰链123固定到上面盖体118的背面侧,经由铰链销124将上部连杆24连接到上部连杆铰链123。在以将对地作业机支承于上部连杆24和左右下部连杆23的状态,使水平缸122的活塞伸缩而变更了右升降杆121的长度的情况下,前述对地作业机的左右倾斜角度发生变化。
如图13、图19所示,配备有可装卸地固定到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外侧或者底面部外侧的挂钩体131。在该挂钩体131的左右侧部,设置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经由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将左右下部连杆23的基端侧可转动地支承于挂钩体131的左右侧部。挂钩体131包括:用螺栓134紧固到后部变速壳体113(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外侧的左右侧板体132、和用螺栓135紧固到后部变速壳体113(变速箱体17)的底面部外侧的底板体133。将左右侧板体132的下端侧成一体地固定到底板体133的左右端部,利用前述挂钩体131将后部变速壳体113(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和底面部包围起来。
另外,参照图13、图20、图21,说明前述下部连杆23的安装结构。将支点轴轴套136和支点轴承受托架137固定到侧板体132的机体外侧面,将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的一端侧嵌插到支点轴轴套136中,并且,将轴止动板138固定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的另一端侧,使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的一端侧从机体外侧方贯通支点轴承受托架137,使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的一端侧嵌装于下部连杆23的基端部和支点轴轴套136,利用螺栓139将轴止动板138紧固于支点轴承受托架137的机体外侧面。即,使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从变速箱体17的左右外侧方向相对于前述挂钩体131进行装卸,能够装卸地构成下部连杆23。另外,将下部连杆23的基端部可自由弯曲地自由支承于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
另一方面,参照图11~图13、图19~图21,说明前述升降缸117的安装结构。将升降臂120的基端部轴支承于升降支点轴119,将升降杆121(水平缸122)连接于升降臂120的顶端侧,并且,经由活塞轴承141将单动结构的升降缸117的活塞142的顶端侧(上端侧)连接于升降臂120的中间。另外,将缸轴套145和缸承受体146固定于侧板体132的机体外侧面,将缸安装轴体147的一端侧嵌插到缸轴套145中,并且,将轴止动板148固定到缸安装轴体147的另一端侧,使缸安装轴体147的一端侧从机体外侧方贯通缸承受体146,将缸安装轴体147的一端侧嵌装于升降缸117的基端部(下端侧)和缸轴套145,利用螺栓149将轴止动板148紧固到缸承受体146的机体外侧面。
即,使下部连杆23延伸设置于缸安装轴体147的外侧方,利用下部连杆23遮挡缸安装轴体147的安装部的外侧方,在卸下下部连杆23的状态下,从变速箱体17的左右外侧方向使缸安装轴体147相对于所述挂钩体131进行装卸,能够装卸地构成升降缸117。换句话说,在经由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将下部连杆23安装到支点轴承受托架137的状态下,可以拔出缸安装轴体147,卸下升降缸117。
另外,如图13、图16~图19所示,配备有牵引图中未示出的台车等的牵引臂151。在牵引臂151的后端部,设置台车连接用的牵引销152,并且,将上下限制板153固定到侧板体132的后端部,在上下限制板153上设置左右限制销154,使牵引臂151的中间部贯通于上下限制板153和左右限制销154之间。另外,将牵引托架155固定到底板体133的下面,经由卡定轴体156将牵引臂151的前端侧可进行前后位置调节地连接于牵引托架155。另外,在不需要牵引臂151时,在使卡定轴156脱离之后,将牵引臂151向后方拔出,卸下牵引臂151。
如图1、图11~图21所示,拖拉机配备有搭载柴油发动机5的行驶机体2、将作业机安装于行驶机体2的连杆机构111、使连杆机构111升降动作的升降机构22,利用变速箱体17构成行驶机体2的一部分,利用左右的下部连杆23构成连杆机构111的一部分,利用升降缸117构成升降机构22的一部分,将作业机可升降地安装于行驶机体2,其中,在经由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将左右下部连杆23的基端侧连接于变速箱体17的结构中,配备有可装卸地固定到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外侧或者底面部外侧的挂钩体131,在该挂钩体131的左右侧部设置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将左右下部连杆23的基端侧经由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支承于挂钩体131的左右侧部。从而,通过共用行驶机体2而变更发动机5或者下部连杆23等的规格,可以容易地构成不同的机种,可以提高设计制作等的作业性。另外,可以将挂钩体131和左右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构成为单元结构,可以简化用于安装左右下部连杆23的挂钩结构,并且可以简单地确保适应于大型的作业机的支承负荷。
如图11~图21所示,前述挂钩体131包括:紧固于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外侧的左右侧板体132、和紧固于变速箱体17的底面部外侧的底板体133,将左右侧板体132的下端侧成一体地固定到底板体133的左右端部,利用所述挂钩体131包围变速箱体17的侧面部和底面部。从而,可以容易地防止配置在变速箱体17的左右侧面上的后车轴壳19和前述挂钩体131的干扰,并且,可以简单地确保适应于大型作业机的支承负荷。
如图11~图21所示,在利用左右升降臂120构成升降机构22的一部分,经由升降支点轴119将左右升降臂120的基端侧连接到变速箱体17上,经由升降杆121将左右下部连杆23的中间连接到左右升降臂120的顶端侧,将升降缸117安装到左右升降臂120的中间的结构中,经由缸安装轴体147将升降缸117连接于挂钩体131的缸承受体146。从而,可以将左右升降臂120配置在变速箱体117的上面侧,可以将升降缸117配置在变速箱体17的背面侧,有效地灵活运用变速箱体17后部的左右侧面及上下面,可以紧凑地组装升降机构22,并且,可以提高升降机构22的组装分解作业性等。
如图11~图21所示,在缸安装轴体147的外侧方延伸设置下部连杆23,并且,可以从变速箱体17的左右外侧方向相对于挂钩体131装卸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或者缸安装轴体147。从而,可以容易地从行驶机体2的左右机体外侧方对下部连杆支点轴体130或者缸安装轴体147进行装卸作业,可以提高下部连杆23或者升降缸117等的组装分解作业性,并且,可以利用前述下部连杆23遮盖缸安装轴体147的安装部的外侧方。即,下部连杆23的脱离操作或者升降臂120和升降缸117的活塞142的脱离操作可以优先于升降缸117的脱离作业来实施,所以,可以在安装了下部连杆23的状态下,拔出缸安装轴体147,不卸下升降缸117,可以提高连杆机构111等的分解作业性。
另外,本申请发明中的各个部分的结构并不被图中所示的实施方式所限定,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2 行驶机体
5 柴油发动机
17 变速箱体
22 油压式升降机构
23 下部连杆
111 三点连杆机构
117 油压升降缸
119 升降支点轴
120 升降臂
121 升降杆
130 下部连杆支点轴体
131 挂钩体
132 侧板体
133 底板体
146 缸承受体
147 缸安装轴体

Claims (2)

1.一种拖拉机,所述拖拉机配备有:搭载发动机的行驶机体、将作业机安装于前述行驶机体的连杆机构、对前述连杆机构进行升降运动的升降机构,利用变速箱体构成前述行驶机体的一部分,利用左右的下部连杆构成前述连杆机构的一部分,利用升降缸构成前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将作业机能够升降地安装于前述行驶机体,其特征在于,
在经由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基端侧连接于前述变速箱体的结构中,配备有能够装卸地固定到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外侧或者底面部外侧的挂钩体,在该挂钩体的左右侧部设置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经由左右的下部连杆支点轴体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基端侧支承于前述挂钩体的左右侧部,
利用左右的升降臂构成前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经由升降支点轴将左右的升降臂基端侧连接于前述变速箱体,经由升降杆将前述左右的下部连杆的中间连接到前述左右的升降臂顶端侧,将前述升降缸安装到前述左右的升降臂的中间,其中,经由缸安装轴体将前述升降缸连接于前述挂钩体的缸承受体,
在前述缸安装轴体的外侧方延伸设置前述下部连杆,并且,通过将支点轴轴套和支点轴承受托架固定到前述挂钩体的机体外侧面,将前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的一端侧嵌插到前述支点轴轴套和前述支点轴承受托架中,将轴止动板安装到前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的另一端侧,且将缸轴套和缸承受体固定于前述挂钩体的机体外侧面,将前述缸安装轴体的一端侧嵌插到前述缸轴套和前述缸承受体中,将轴止动板安装到前述缸安装轴体的另一端侧,从而能够从前述变速箱体的左右外侧方向相对于前述挂钩体进行拆装地构成前述下部连杆支点轴体或者缸安装轴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前述挂钩体包括:紧固到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外侧的左右的侧板体、和紧固到前述变速箱体的底面部外侧的底板体,将左右的侧板体的下端侧成一体地固定于前述底板体的左右端部,利用前述挂钩体包围前述变速箱体的侧面部和底面部。
CN201580013281.7A 2014-03-28 2015-03-26 拖拉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24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0507 2014-03-28
JP2014070507A JP6226195B2 (ja) 2014-03-28 2014-03-28 トラクタ
PCT/JP2015/059519 WO2015147228A1 (ja) 2014-03-28 2015-03-26 トラ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02443A CN106102443A (zh) 2016-11-09
CN106102443B true CN106102443B (zh) 2020-01-31

Family

ID=54195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3281.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102443B (zh) 2014-03-28 2015-03-26 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26195B2 (zh)
KR (1) KR102121095B1 (zh)
CN (1) CN106102443B (zh)
WO (1) WO20151472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35733B1 (ko) * 2021-01-12 2023-05-23 남기성 수평으로 길이가 조절되는 트랙터용 3점식 퀵히치 어댑터
KR20220140196A (ko) 2021-04-09 2022-10-18 주식회사 대동 트랙터의 로워링크 핀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4907U (zh) * 1979-05-17 1980-11-27
CN2081185U (zh) * 1990-04-15 1991-07-24 贵阳红星拖拉机厂 盘式拖拉机铰接式农具挂接架
JPH07255214A (ja) * 1994-03-16 1995-10-09 Seirei Ind Co Ltd 乗用管理機
CN1489435A (zh) * 2000-12-08 2004-04-14 ����͵��ջ�˾ 用于牵引式机具的液压驱动系统和挂接组件
JP3540030B2 (ja) * 1994-11-10 2004-07-07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農業用トラクタの後部隔壁構造
JP4144102B2 (ja) * 1999-03-24 2008-09-0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92604U (ja) * 1982-12-16 1984-06-23 株式会社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農用トラクタの作業機連結装置
JPH05336802A (ja) * 1992-06-05 1993-12-21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ロアーリンク取付構造
JP2003169503A (ja) * 2001-12-05 2003-06-1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トラクタ
JP2003170867A (ja) * 2001-12-10 2003-06-17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トラクタ
JP4884997B2 (ja) 2007-02-07 2012-02-29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64907U (zh) * 1979-05-17 1980-11-27
CN2081185U (zh) * 1990-04-15 1991-07-24 贵阳红星拖拉机厂 盘式拖拉机铰接式农具挂接架
JPH07255214A (ja) * 1994-03-16 1995-10-09 Seirei Ind Co Ltd 乗用管理機
JP3540030B2 (ja) * 1994-11-10 2004-07-07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農業用トラクタの後部隔壁構造
JP4144102B2 (ja) * 1999-03-24 2008-09-03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トラクタ
CN1489435A (zh) * 2000-12-08 2004-04-14 ����͵��ջ�˾ 用于牵引式机具的液压驱动系统和挂接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188430A (ja) 2015-11-02
KR20160140585A (ko) 2016-12-07
JP6226195B2 (ja) 2017-11-08
WO2015147228A1 (ja) 2015-10-01
CN106102443A (zh) 2016-11-09
KR102121095B1 (ko)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5357B2 (en) Working vehicle
KR20170049594A (ko) 작업 차량
US11186170B2 (en) Work vehicle
CN106102443B (zh) 拖拉机
JP6579781B2 (ja) トラクタ
JP2012126209A (ja) 作業車両
JP6335751B2 (ja) 作業車両
JP6435155B2 (ja) トラクタ
JP6305306B2 (ja) 作業車両
JP2016078612A (ja) 作業車両
JP6280473B2 (ja) 作業車両
JP6329874B2 (ja) 作業車両
JP6329863B2 (ja) 作業車両
JP6335727B2 (ja) 作業車両
JP6335728B2 (ja) 作業車両
JP2016078601A (ja) 作業車両
JP6400428B2 (ja) トラクタ
JP2016077205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77204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80054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78588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55749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80047A (ja) 作業車両
JP2016080049A (ja) 作業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3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