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64082A -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64082A
CN106064082A CN201610530872.8A CN201610530872A CN106064082A CN 106064082 A CN106064082 A CN 106064082A CN 201610530872 A CN201610530872 A CN 201610530872A CN 106064082 A CN106064082 A CN 1060640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mino resins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s
porous amino
solid amin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08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64082B (zh
Inventor
陈水挟
阴凤琴
许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 Yat Se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53087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64082B/zh
Publication of CN1060640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40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640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640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20/00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 B01J20/22Solid sorbent compositions or filter aid compositions; Sorbents for chromatograph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regenerating or reactivating thereof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
    • B01J20/26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57/00Components to be removed
    • B01D2257/50Carbon oxides
    • B01D2257/504Carbon dioxid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CCAPTURE, STORAGE, SEQUESTRATION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GHG]
    • Y02C20/0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 Y02C20/40Capture or disposal of greenhouse gases of CO2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enolic Resins Or Amino Resin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Solid-Sorbent Or Filter-Aiding Compos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独特地将聚丙烯酸类直接引入多孔氨基树脂中制备得到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经进一步胺化处理,得到对CO2能实现物理与化学协同吸附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从而显著提高吸附量。在制备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过程中无需加致孔剂、催化剂及引发剂等,直接在较低温度下溶剂热聚合而成,产品稳定性强,操作简单易行,可大量生产,且无不愉快气味及有毒气体产生,后处理简单,符合绿色生产理念;重要的是引入丙烯酸类后,其溶胀性较多孔氨基树脂大大增加,且直接用水即可快速溶胀,这也增加了胺化试剂的接枝量,实现了材料对CO2的物理与化学的协同高效吸附。

Description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材料合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氨基树脂是含有氨基的化合物,如尿素、三聚氰胺与甲醛和醇类经缩聚而成的树脂的总称,其中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简称MF)是重要的氨基树脂;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是以三聚氰胺和甲醛为原料合成的一类含有刚性三嗪环和氮杂环结构的高综合性能高分子材料,近几年来,其相关研究与应用得到迅速发展,MF在药物附载、金属离子检测、多相催化及气体选择吸附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尤其在CO2 气体吸附分离方面的应用更为显著。目前通常用模板法和溶剂热法制备多孔氨基树脂,用模板法制备的多孔氨基树脂比表面积较小(小于250 m2/g),而以溶剂热法制备的多孔氨基树脂,虽然比表面积有大幅提高,但是其制备条件苛刻,需高温长时间水热(170℃,72h),溶剂二甲基亚砜在高温下会分解生成甲醛以及二甲基硫等硫化物,产生的硫化物等有毒气体不仅会产生不愉快的气味,人体长期吸入也会造成极大伤害,而且使样品后处理复杂,不符合绿色生产的理念。再者虽然上述方法制备的多孔氨基树脂都对CO2表现出一定的吸附性能,但其是通过物理吸附实现的;据报道,物理吸附材料只有在低温下表现出良好的 CO2 吸附性能,且材料对CO2 的选择性比较低,再加上水的存在能大大干扰材料对CO2 的吸附,使现有的多孔氨基树脂还无法大规模用于烟道气中的CO2吸附。
研究发现低交联的聚丙烯酸类聚合物由于其较好的溶胀性可以吸附自身重量几百倍的水,由此可见,材料要获得更大的吸附量必须具备一定的溶胀性。为此,研究者合成了一些低交联的含烷烃链的聚合物,当用有机溶剂进行溶胀时发现其吸附量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这些可溶胀的材料不仅不是孔材料,且对溶胀时间及溶胀的有机物极性都有一定要求。由此可见,低温合成负载量大、高稳定性、具有丰富孔隙、可简单快速溶胀且溶胀性能好的多孔吸附材料是开发领域的一个挑战和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通过物理缠结不同性质或不同功能的聚合物而形成的一种有效的聚合物,由于其独特有效的兼容性可以很好地稳定聚合物,使其被广泛运用于增强橡胶、增韧塑料、阻尼材料、涂料及功能材料等领域。申请号为201510409083.4的发明专利“一种疏水/亲水性后交联互贯聚合物网络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公开了通过悬浮聚合制得氯甲基化聚苯乙烯/ 聚甘油酯互贯聚合物网络,再通过Friedel-Crafts 反应将第一网即氯甲基化聚苯乙烯交联,并将第二网即聚甘油酯胺化,即得一种同时具有疏水聚合物和亲水聚合物的后交联互贯聚合物网络,其可应用于选择性吸附水中的极性芳香性有机化合物,特别是对水中的水杨酸和/或对羟基苯甲酸选择性吸附明显。申请号为200810210453.1的发明专利“一种原位酯交换法制备的互穿网络及其应用”公开了烯类单体经聚合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和羟基与硅氧烷形成的聚合物骨架共同构成互穿网络,可作为形状记忆材料使用,尤其适合于智能材料自动拆卸领域。申请号为201510500739.3的发明专利“一种互穿网络结构聚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公开了利用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体系)与过氧化苯甲酰复配作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与OP-10 复配作为乳化剂,二乙烯基苯或三烯基甲基三异氰脲酸酯作交联剂,采用平衡溶胀法制备互穿网络结构聚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制备得到的互穿网络结构聚丙烯酸酯多元共聚物作为发泡调节剂应用于低发泡PVC木塑复合材料,可以使PVC木塑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密度、较好的发泡性能、优异的力学性能及加工性。另外,研究发现二甲基亚砜在高温下会分解生成甲醛、水和二甲基硫等具有致孔作用的小分子物质,这些为低温制备出溶胀性能好且对CO2可实现物理与化学协同吸附的高稳定性高负载量的多孔氨基树脂提供了思路。但是,具体在酸性气体吸附材料领域内,目前尚未见有相关的研究和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制备多孔材料需高温长时间水热,无法实现物理与化学协同吸附、多孔材料溶胀性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对CO2实现高效吸附的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简单、低温的制备方法,是以二甲基亚砜和低沸点溶剂为共溶剂,三聚氰胺和甲醛为聚合单体,在合成过程中直接把丙烯酰胺预聚体引入氨基树脂纳米孔内形成一种物理缠结的互穿网络结构,再经过胺化后即可制备得到了一种可快速溶胀且对CO2实现物理与化学协同高效吸附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材料。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上述方法得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材料。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所述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材料在高效吸附CO2等酸性气体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 将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加入到二甲基亚砜与低沸点溶剂的共溶剂体系中,形成三聚氰胺甲醛溶液,搅拌溶解获得三聚氰胺与多聚甲醛的预聚体;
S2. 将丙烯酸类单体溶于水,搅拌回流,获得丙烯酸类单体的预聚体;
S3. 将丙烯酸类单体的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多聚甲醛的预聚体,调节pH值为5.0~7.0,后在90~149℃下水热反应2~45h,反应后洗涤、烘干得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
S4. 将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置于多胺试剂中进行胺化反应,即得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
优选地,步骤S1的具体步骤为:将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加入到二甲基亚砜与低沸点溶剂的共溶剂体系中,形成一定摩尔浓度的三聚氰胺甲醛溶液,在50~100℃,搅拌溶解,待溶液澄清后继续搅拌0.5~5h,得到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
优选地,步骤S2的具体步骤为:将丙烯酸类单体溶于一定量的水溶剂(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和水的体积的比例为1:1~20)中,在40~100℃回流1~90min,获得丙烯酸类单体的预聚体。
优选地,步骤S1所述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的摩尔比为1:1~5,所述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的摩尔总数与共溶剂体系的体积的比例为1~5:1。
优选地,步骤S2所述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和水的体积的比例为1:1~20。
优选地,步骤S1所述三聚氰胺与步骤S2所述丙烯酸类单体的摩尔比为1:0.1~4。
优选地,步骤S1所述三聚氰胺甲醛溶液的单体总浓度为1~5mmol/mL。
优选地,步骤S1所述二甲基亚枫与低沸点溶剂的体积比为1~4。
优选地,步骤S1所述低沸点溶剂选自水、乙醇、甲醇、1,4-二氧六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优选地,步骤S2所述丙烯酸类单体为含有胺化活性位点且可自聚的单体;具体地,所述丙烯酸类单体选自丙烯酰胺或者丙烯酸甲酯。
优选地,步骤S3所述洗涤、烘干是将水热反应后的产物用丙酮、四氢呋喃和乙醇洗涤,然后在真空干燥箱中烘干,真空干燥温度为50~100℃,干燥时间为1~20h。
优选地,步骤S4所述胺化反应的条件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重量和多胺试剂的体积比例为1:10~50,多胺试剂的浓度为5~80wt%,反应温度为90~130℃,反应时间为2~12h;胺化反应使得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中的丙烯酰胺与多胺试剂进行酰胺取代,反应结束后,水洗涤除去多余的多胺试剂,60℃烘箱真空干燥,得到终产物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
优选地,步骤S4所述多胺试剂选自乙二胺、二乙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或聚乙烯亚胺。
另外,优选地,步骤S1所述pH的调节是通过pH调节剂完成的。优选地,所述pH调节剂选自盐酸、硫酸、草酸、硼酸及醋酸中的一种或多种。更优选地,所述pH调节剂为盐酸。
另外,根据上述方法获得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上述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在吸附和/或分离酸性气体方面的应用,也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所述酸性气体为CO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独特地将丙烯酸类预聚体直接引入多孔氨基树脂中制备得到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经胺化处理,得到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实现材料对CO2的物理与化学协同吸附,从而显著提高吸附量。
本发明的方法在制备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过程中,无需加致孔剂、催化剂及引发剂等,直接在较低温度下溶剂热聚合而成,产品稳定性强,操作简单易行,可大量生产,且无不愉快气味及有毒气体产生,后处理简单,符合绿色生产理念。
另外,重要的是,在引入丙烯酸类后,其溶胀性较多孔氨基树脂大大增加,且直接用水即可快速溶胀,溶胀时间短,并不存在溶胀溶剂的选择,这也增加了胺化试剂的接枝量,从而提高材料对CO2的吸附量,不仅实现了材料对CO2的物理与化学的协同吸附,也达到了制备高吸附量材料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1中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和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溶胀性能对比。
图2是本实施例1中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和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吸附性能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发明方法、步骤、条件所作的修改或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若无特别说明,实施例中所用的实验方法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方法和技术,试剂或材料均为通过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1
1、制备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步骤如下:
(1)取三聚氰胺18mmol,多聚甲醛45mmol,将二者加入到20ml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水的混合溶液(其中DMSO与H2O的体积比为3:1)中,形成单体总浓度为3.15mmol/ml的三聚氰胺甲醛溶液,升温至80℃搅拌溶解。当溶液澄清后,继续搅拌1h,得到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
(2)取1.4g丙烯酰胺溶于5ml水中,于45℃搅拌回流10min,得到丙烯酰胺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将丙烯酰胺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中,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调节其pH至6,搅拌均匀后移入反应釜,升温至140℃水热反应20h。产品用丙酮、四氢呋喃和乙醇洗涤,然后在真空70℃干燥箱中烘干10h,得到丙烯酰胺/氨基树脂的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
(3)取1g IPN放入10%的30ml 聚乙烯亚胺(PEI)水溶液中,于80℃回流6h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洗涤液呈中性,并在60℃下干燥至恒重,得终产物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
2、性能测定
(1)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与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得的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溶胀性能作对比,实验分别取1g MF与1g MF-IPN置于等量的水中溶胀一段时间,可以看出MF-IPN的高度明显高于MF,表明MF-IPN的溶胀性能比MF的溶胀性能要好(如图1所示)。
(2)将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与本实施例的方法制得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吸附性能作对比,实验过程为首先将0.5 g 吸附剂在80℃下真空干燥12h,随后装入吸附柱(Φ = 1.3 cm)中,然后通入流速为30 mL/min 的干燥氮气,保持30 min以除去吸附柱中的空气。紧接着将干燥的模拟气流(CO2:3 mL/ min; N2:27 mL/min)引入柱中。使用气相色谱(Agilent 6820)测定CO2 的出口浓度。
以此方法测出的MF的吸附容量为0.29mmol/g,而MF-IPN-PEI的吸附容量达2.82mmol/g,是MF的10倍(如图2所示),说明提高材料的溶胀性能有益于胺化试剂的引入,实现材料对CO2的物理与化学协同吸附,从而提高其吸附量。
实施例2
1、制备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步骤如下:
(1)取三聚氰胺12mmol,多聚甲醛30mmol,将二者加入到20ml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水的混合溶液(其中DMSO与H2O的体积比为3:1)中,形成单体总浓度为2.1mmol/ml的三聚氰胺甲醛溶液,升温至90℃搅拌溶解。当溶液澄清后,继续搅拌1h,得到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
(2)取1.0g丙烯酰胺溶于5ml水中,于65℃搅拌回流30min,得到丙烯酰胺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将丙烯酰胺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中,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调节其pH至6.5,搅拌均匀后移入反应釜,升温至140℃水热20h。产品用丙酮、四氢呋喃和乙醇洗涤,然后在真空70℃干燥箱中烘10h,得到丙烯酰胺/氨基树脂的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
(3)取1g IPN放入10%的30ml PEI水溶液中,于80℃回流6h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洗涤液呈中性,并在60℃下干燥至恒重,得终产物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
2、性能测定结果显示,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相比,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对CO2的吸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实施例3
1、制备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步骤如下:
(1)取三聚氰胺16mmol,多聚甲醛40mmol,将二者加入到20ml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水的混合溶液(其中DMSO与H2O的体积比为3:1)中,形成单体总浓度为2.8mmol/ml的三聚氰胺甲醛溶液,升温至90℃搅拌溶解。当溶液澄清后,继续搅拌1h,得到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
(2)取1.8g丙烯酰胺溶于5ml水中,于55℃搅拌回流60min,得到丙烯酰胺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将丙烯酰胺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中,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调节其pH至7.0,搅拌均匀后移入反应釜,升温至140℃水热20h。产品用丙酮、四氢呋喃和乙醇洗涤,然后在真空70℃干燥箱中烘10h,得到丙烯酰胺/氨基树脂的互穿网络氨基树脂(MF-IPN)。
(3)取1g IPN放入5%的30ml PEI水溶液中,于100℃回流10h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洗涤液呈中性,并在60℃下干燥至恒重,得终产物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
2、性能测定结果显示,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相比,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对CO2的吸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实施例4
1、制备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步骤如下:
(1)取三聚氰胺14mmol,多聚甲醛35mmol,将二者加入到20ml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水的混合溶液(其中DMSO与H2O的体积比为3:1)中,形成单体总浓度为2.45mmol/ml的三聚氰胺甲醛溶液,升温至90℃搅拌溶解。当溶液澄清后,继续搅拌1h,得到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
(2)取2.6g丙烯酰胺溶于5ml水中,于65℃搅拌回流30min,得到丙烯酰胺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将丙烯酰胺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中,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调节其pH至6,搅拌均匀后移入反应釜,升温至140℃水热20h。产品用丙酮、四氢呋喃和乙醇洗涤,然后在真空70℃干燥箱中烘10h,得到丙烯酰胺/氨基树脂的互穿网络氨基树脂(MF-IPN)。
(3)取1g IPN放入15%的30ml PEI水溶液中,于100℃回流8h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洗涤液呈中性,并在60℃下干燥至恒重,得终产物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
2、性能测定结果显示,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相比,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对CO2的吸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实施例5
1、制备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步骤如下:
(1)取三聚氰胺10mmol,多聚甲醛25mmol,将二者加入到20ml的二甲基亚砜(DMSO)和水的混合溶液(其中DMSO与H2O的体积比为3:1)中,形成单体总浓度为1.75mmol/ml的三聚氰胺甲醛溶液,升温至90℃搅拌溶解。当溶液澄清后,继续搅拌1h,得到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
(2)取0.6g丙烯酰胺溶于5ml水中,于65℃搅拌回流30min,得到丙烯酰胺预聚体,冷却至室温备用;将丙烯酰胺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甲醛的预聚体中,后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调节其pH至6.5,搅拌均匀后移入反应釜,升温至140℃水热20h。产品用丙酮、四氢呋喃和乙醇洗涤,然后在真空70℃干燥箱中烘10h,得到丙烯酰胺/氨基树脂的互穿网络氨基树脂(MF-IPN)。
(3)取1g IPN放入10%的30ml PEI水溶液中,于100℃回流6h后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至洗涤液呈中性,并在60℃下干燥至恒重,得终产物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
2、性能测定结果显示,与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相比,本发明方法制备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MF-IPN-PEI)对CO2的吸附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Claims (10)

1.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 将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加入到二甲基亚砜与低沸点溶剂的共溶剂体系中,形成三聚氰胺甲醛溶液,搅拌溶解获得三聚氰胺与多聚甲醛的预聚体;
S2. 将丙烯酸类单体溶于水,搅拌回流,获得丙烯酸类单体的预聚体;
S3. 将丙烯酸类单体的预聚体倒入三聚氰胺与多聚甲醛的预聚体,调节pH值为5.0~7.0,后在90~149℃下水热反应2~45h,反应后洗涤、烘干得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
S4. 将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置于多胺试剂中进行胺化反应,即得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的摩尔比为1:1~5,所述三聚氰胺和多聚甲醛的摩尔总数与共溶剂体系的体积的比例为1~5:1;步骤S2所述丙烯酸类单体的质量和水的体积的比例为1:1~20,步骤S1所述三聚氰胺与步骤S2所述丙烯酸类单体的摩尔比为1:0.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胺化反应的条件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重量和多胺试剂的体积比例为1:10~50,多胺试剂的浓度为5~80wt%,反应温度为90~130℃,反应时间为2~12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三聚氰胺甲醛溶液的单体总浓度为1~5mmol/m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二甲基亚枫与低沸点溶剂的体积比为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所述低沸点溶剂选自水、乙醇、甲醇、1,4-二氧六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所述丙烯酸类单体为含有胺化活性位点且可自聚的单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所述多胺试剂选自乙二胺、二乙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或聚乙烯亚胺。
9.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方法获得的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
10.权利要求9所述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在吸附和/或分离酸性气体方面的应用。
CN201610530872.8A 2016-07-07 2016-07-07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60640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0872.8A CN106064082B (zh) 2016-07-07 2016-07-07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0872.8A CN106064082B (zh) 2016-07-07 2016-07-07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4082A true CN106064082A (zh) 2016-11-02
CN106064082B CN106064082B (zh) 2018-09-04

Family

ID=572074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0872.8A Active CN106064082B (zh) 2016-07-07 2016-07-07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6408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1317A (zh) * 2017-09-05 2017-11-07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647363A (zh) * 2018-11-23 2019-04-19 中山大学 一种具有荧光响应性的多孔固态胺吸附颗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00429A1 (de) * 2000-06-21 2002-01-03 Agrolinz Melamin Gmbh Faserverbunde hoher dimensionsstabilität, bewitterungsresistenz und flammfestigkeit
CN101070368A (zh) * 2007-05-14 2007-11-14 江苏长江涂料有限公司 聚酯多元醇-丙烯酸互穿网络树脂和高装饰性防护涂料
CN102796495A (zh) * 2011-05-27 2012-11-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互穿网络型聚合物降滤失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94696A (zh) * 2014-08-21 2014-12-10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耐沸水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9653A (zh) * 2014-12-11 2015-04-0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互穿网络结构的缓膨抗盐高黏弹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2000429A1 (de) * 2000-06-21 2002-01-03 Agrolinz Melamin Gmbh Faserverbunde hoher dimensionsstabilität, bewitterungsresistenz und flammfestigkeit
CN101070368A (zh) * 2007-05-14 2007-11-14 江苏长江涂料有限公司 聚酯多元醇-丙烯酸互穿网络树脂和高装饰性防护涂料
CN102796495A (zh) * 2011-05-27 2012-11-28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互穿网络型聚合物降滤失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94696A (zh) * 2014-08-21 2014-12-10 北京林业大学 一种耐沸水改性脲醛树脂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479653A (zh) * 2014-12-11 2015-04-01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互穿网络结构的缓膨抗盐高黏弹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1317A (zh) * 2017-09-05 2017-11-07 青岛科技大学 一种固态胺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647363A (zh) * 2018-11-23 2019-04-19 中山大学 一种具有荧光响应性的多孔固态胺吸附颗粒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64082B (zh) 2018-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4128B (zh) 一种用于处理含酚废水的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2626661B (zh) 一种强酸型聚苯乙烯阳离子交换树脂、其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504131B (zh) 用于血液净化清除β2-微球蛋白的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4945555B (zh) 制备极性修饰超高交联型互贯聚合物网络的方法及其应用
CN106064082A (zh) 一种固态胺互穿网络多孔氨基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0479220A (zh) 基于负载离子液体金属有机骨架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痕量磺胺甲恶唑污染物的方法
CN104448091B (zh) 一种芳香羧酸吸附树脂的制备方法
CN102603972B (zh) 甲基膦酸二甲酯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4525152B (zh) 一种水凝胶复合吸附材料的制备及在处理染料污水中的应用
CN105642254A (zh) 一种具有同时吸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染料的木质素基聚合物、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649021B (zh) 氯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3709434A (zh) 一种青蒿素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863579A (zh) 一种巴比妥酸螯合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5330787A (zh) 一种用于吸附重金属的水凝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1851318B (zh) 安石榴甙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
CN103980443B (zh) 一种半共价法制备亲水性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方法
CN105295059B (zh) 一种固载阳离子化β-环糊精的氯甲基化聚苯乙烯聚合物及吸附回收工业废水中酚类的方法
CN108070049A (zh) 一种季铵盐离子液体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CN103316643A (zh) 一种改性吸附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819632B (zh) 一种西布曲明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256624A (zh) 一种超高交联树脂及其在吸附分离5-羟甲基糠醛中的应用
CN103585900A (zh) Si-atrp法接枝环糊精的聚砜手性分离膜及制备方法
CN105622815A (zh) 卟啉钴催化丙烯酰胺进行乳液聚合制备纳米微球聚丙烯酰胺的方法
CN106467594B (zh) 一种聚丙烯腈-聚乙烯基四氮唑螯合树脂的制备
CN104558262B (zh) 一种用于烯烃聚合催化剂载体的三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