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50478A - 化油器 - Google Patents

化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50478A
CN106050478A CN201610224035.2A CN201610224035A CN106050478A CN 106050478 A CN106050478 A CN 106050478A CN 201610224035 A CN201610224035 A CN 201610224035A CN 106050478 A CN106050478 A CN 1060504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rburetor
pipeline
air intake
bleed pa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2403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50478B (zh
Inventor
松野浩治
内藤裕司
镰田智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ihin D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ihin D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ihin Doc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50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0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50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50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7/00Carburettors with means for influencing, e.g. enriching or keeping constant, fuel/air ratio of charge under varying conditions
    • F02M7/12Other installations, with moving parts, for influencing fuel/air ratio, e.g. hav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The Air-Fuel Ratio Of Carbure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化油器。在第2放气通道仅在节气门的一部分开度区域中成为导通状态的化油器中,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了用于从进气通道向第2放气通道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口的形状和位置的选定自由度,能够最恰当且充分地进行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使得节气门的特定开度区域中的、针对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量的微调变得容易。在第2放气通道(16)的在化油器主体(1)上开口的空气入口(16i)上连接有从进气通道(I)向第2放气通道(16)导入空气的管道(PP),该管道(PP)形成为筒状且安装于化油器主体(1)。

Description

化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油器,特别是涉及如下这样的化油器,该化油器在化油器主体设置有:进气道,其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连通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节气门,其对该进气道进行开闭;主喷嘴,其在进气道中开口;放气室,其形成于该主喷嘴的外周且经由多个放气孔与主喷嘴内连通;以及第1放气通道和第2放气通道,它们与该放气室连接而使放气室与大气连通,该第2放气通道借助控制阀仅在节气门的一部分开度区域中成为导通状态。
背景技术
在所涉及的化油器中,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这样的结构:使形成于化油器主体的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入口在化油器主体的进气上游侧的端面上直接开口,从该开口部导入进气通道内的大气。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37928号公报
在以往的上述化油器中,因为将形成于化油器主体且在化油器主体的进气上游侧端面上开口的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入口作为面对进气通道的大气导入口,因此该大气导入口的开口位置被限制于化油器主体的进气上游侧端面的有限区域中。因此,根据该大气导入口的开口位置,有时不能最恰当地从此处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导入放气而导致该空气导入量不充分,另外该空气导入量的调整也不容易。因而,在该第2放气通道利用控制阀成为导通状态的节气门的特定开度区域中的、针对从进气通道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量的微调较难,在该开度区域中不能高精度地进行针对化油器所生成的混合气的空燃比的调整和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化油器,该化油器实现了结构的简化,并且能够最恰当且充分地朝向第2放气通道导入放气,并且该空气导入量的调整也能够容易进行,从而能够解决以往结构的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特征在于,一种化油器,在化油器主体设置有:进气道,其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连通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节气门,其对该进气道进行开闭;主喷嘴,其在进气道中开口;放气室,其形成于该主喷嘴的外周且经由多个放气孔与主喷嘴内连通;以及第1放气通道和第2放气通道,它们与该放气室连接而使放气室与大气连通,该第2放气通道借助控制阀仅在节气门的一部分开度区域中成为导通状态,其中,在所述第2放气通道的在所述化油器主体上开口的空气入口上连接有管道,该管道从所述进气通道向第2放气通道导入空气,该管道形成为筒状且安装于所述化油器主体。
另外,本发明的第2特征在于,在第1特征的基础上,所述管道的至少末端部伸出到所述进气通道内,并且该管道的末端在进气通道中开放。
而且,本发明的第3特征在于,在第1或者第2特征的基础上,内燃机搭载于如下这样的动力作业机:在运转过程中以将内燃机转速保持为固定的转速的方式操作所述节气门的开度。
而且,本发明的第4特征在于,在第1~第3特征中任一项的基础上,所述节气门是蝶型的阀,所述管道的基端部与所述第2放气通道的所述空气入口连接,并且该管道的成为空气导入口的末端部配置于比所述空气入口靠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且靠进气上游侧的位置。
如以上所述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第2放气通道通过控制阀仅在节气门的一部分开度区域中成为导通状态的化油器中,在第2放气通道的在化油器主体上开口的空气入口上连接有从进气通道导入空气的管道,该管形成为筒状且安装于化油器主体,因此,通过仅将该管道安装于化油器主体的简单的结构,提高了用于从进气通道向第2放气通道导入空气的空气导入口的形状和位置的选定自由度,由此,能够最恰当且充分地进行从进气通道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而且还能够容易进行针对该空气导入量的调整。其结果为,在第2放气通道利用控制阀成为导通状态的节气门的特定开度区域中的、从进气通道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量的微调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在该开度区域中高精度地进行针对化油器所生成的混合气的空燃比的调整和控制。
另外,尤其根据第2特征,由于所述管道的至少末端部伸出到进气通道内,并且该管道的末端在进气通道中开放,因此进一步提高了管道末端(即大气导入口)相对于进气通道的开口位置和开口大小的选定自由度,从而能够更加容易地调整从进气通道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量。
另外,尤其根据第3特征,由于化油器被搭载于在内燃机的运转过程中以使内燃机转速保持为固定的转速的方式操作节气门的开度的动力作业机上,因此节气门的特定开度区域中的、从进气通道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量的微调变得容易,能够在与该开度区域对应的动力作业机的固定的负载运转区域中使混合气的空燃比最优地实现稀薄化,从而能够实现燃料消耗的改善和废气的最佳化。
另外,尤其根据第4特征,在以蝶型节气门控制进气量的化油器中,在通道中心部处的进气流速比进气通道的壁面附近处的进气流速快的情况下,因为以管末端(即大气导入口)面对该通道中心部的安装姿势使管的末端部突出到进气通道内,从而能够将进气通道的空气从该末端高效而顺畅地导入该管道内,因而能够更恰当且充分地进行从进气通道朝向第2放气通道的空气导入。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进气上游侧观察本发明的化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和管以及其周边的进气通道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是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文丘里部处的横向剖视图(沿图2的3-3线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3的4-4线的剖视图和示出与节气门的开度变化相伴随的控制阀的开度变化状态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标号说明
C:化油器;I:进气通道;Ic: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PP:管道;1:化油器主体;2:进气道;5:主喷嘴;7:节气门;8u:构成控制阀的气门杆的上端部;13:放气室;14:放气孔;15:第1放气通道;16:第2放气通道;16i:空气入口;PPa:管道的基端部;PPb:管道的末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所示的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首先,在图1和图2中,化油器C是为了生成要供给给搭载于未图示的动力作业机(例如发动机驱动发电机、动力割草机等)上的内燃机的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气而被使用的,该化油器C具有化油器主体1和浮子室体3,该化油器主体1具有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进气道2,该浮子室体3经由O型环23接合于该化油器主体1的下表面周缘从而在与化油器主体1之间划分出浮子室4。
另外,与内燃机的燃烧室连通的进气管P的上游端部连接于、且通过螺栓紧固于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下游侧的端面1a,另外,与空气滤清器(未图示)连通的进气管P′的下游端部连接于、且通过螺栓紧固于该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上游侧的端面1b。而且,由所述进气管P、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2、进气管P′以及空气滤清器构成了与燃烧室连通的一系列的进气通道I。此外,也可以在进气道2的上游端不经由进气管P′而直接连接空气滤清器。
形成为圆筒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主喷嘴5的上端在进气道2的文丘里部2a的下表面开口,阻风门6和节气门7夹着该文丘里部2a分别配置在进气道2的上游侧(即在图2中为下侧)和进气道2的下游侧(即在图2中为上侧)。而且,在内燃机的运转状态下,在化油器C的进气道2中,通过了空气滤清器的空气朝向内燃机的燃烧室流动,此时化油器C使浮子室4内的储存燃料F经由主喷嘴5呈雾状喷射于进气道2的文丘里部2a,并与在此处通过的空气流混合,从而生成混合气。
节气门7构成为具有如下部分的蝶型阀:气门杆8,其贯通进气道2且能够旋转地支承于化油器主体1,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及圆板状的气门板9,其在进气道2内固定安装于该气门杆8。该气门杆8的上端部8u和下端部8d分别旋转自如地嵌合支承于上部轴承孔1u和下部轴承孔1d,该上部轴承孔1u和下部轴承孔1d分别贯通设置于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2正上和正下的周壁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气门杆8”如图1、图3中的箭头a、b、c所示那样是指:除了包含将气门杆8正确地铅直配置这一情况外,还包含从垂直线稍微倾倒地配置这一情况。
在该气门杆8的上端部8u的外端,一体地连接设置有向化油器主体1上方突出并延伸的延长轴部8e,在该延长轴部8e上连结并固定有节气门操纵杆10。而且,若对该节气门操纵杆10(从而对气门杆8)进行转动操作,则能够通过与其一起旋转的气门板9对进气道2进行开闭。此外,节气门操纵杆10通过手动并借助在与化油器主体1之间设置的保持机构、或者在与通用机之外的设备之间设置的保持机构,能够保持于任意的转动操作位置。另外,在阻风门6的气门杆上端部连结并固定有用于对该阻风门6任意地进行转动操作的阻风门拉杆6L。
如图3所示,在化油器主体1中,支承所述主喷嘴5的喷嘴支承部1a在浮子室4内向下方延伸,在该喷嘴支承部1a的下端部螺纹安装有螺栓11,该螺栓11液密地贯通浮子室体3的中心部,由此,浮子室体3被固定安装于化油器主体1。在浮子室4中,始终储存有一定量的从未图示的燃料罐供给的燃料F,在该燃料F中悬浮有对未图示的浮阀进行开闭控制的浮子19。
另外,在所述喷嘴支承部1a上螺纹安装有使主喷嘴5的下端与浮子室4连通的主燃料喷头12,通过该主燃料喷头12测量从浮子室4流入主喷嘴5的燃料。而且,在主喷嘴5与喷嘴支承部1a之间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放气室13,在主喷嘴5的周壁上贯穿设置有多个使该放气室13与主喷嘴5内连通的放气孔14、14…。而且,在化油器主体1上设置有用于从进气通道I(在图示例中是上游侧的进气管P′)向放气室13供给大气的第1、第2放气通道15、16。
形成于化油器主体1且始终处于导通状态的第1放气通道15的下游端在所述放气室13的上部直接开口。另外,形成于化油器主体1且通过控制阀8u进行开闭的第2放气通道16的下游端在化油器主体1内合流且连接于该第1放气通道15的下游侧通道部分15d的中部。因而,该第2放气通道16的下游端经由第1放气通道15的一部分(下游侧通道部分15d)与放气室13的上部连通。
这些第1、第2放气通道15、16的上游端、即空气入口15i、16i分别在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2上游侧的端面1b开口,特别是第1放气通道15的空气入口15i与上游侧的进气管P′内直接连通。
另一方面,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入口16i经由本发明的管道PP与上游侧的进气管P′内连通。该管道PP作为用于将进气通道I(在图示例中是上游侧的进气管P′,以下也同样)内的空气导入第2放气通道16的大气导入管道而发挥功能,并且该管道PP由即使与燃料接触也不腐蚀的刚性材料例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为两端开放的圆筒状且直线状。
而且该管道PP与化油器主体1分开独立地制作,通过附接而安装于化油器主体1。即,该管道PP的基端部PPa连接且固定于在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上游侧的端面1b开口的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入口16i。作为该连接和固定手段,在图示例中,管道PP的基端部PPa的端面在与环状座面1bs对接后被进行焊接w,该环状座面1bs以包围空气入口16i的方式凹陷设置于化油器主体1的所述端面1b上。此外,作为该管道PP的连接固定手段,也可以实施焊接以外的各种固定手段(例如铆接、压入、粘接、螺纹紧固等手段)。
另外,关于上述管道PP,至少其末端部(在图示例中为除去基端部PPa之外的管道的大部分)较长地伸出到进气通道I、特别是进气管P′内,该管道末端部PPb的开放的末端面向该进气管P′内。而且,该管道PP处于朝向进气上游侧而向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侧倾斜的安装姿势,因此,如图1、图2所明示那样,该管道PP的成为空气导入口的末端部PPb比第2放气通道16的所述空气入口16i靠近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且位于进气上游侧。
另外,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管道PP的末端部PPb的开放面O被配置成使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穿过该开放面O的中心部,并且,该末端开放面O成为相对于管道轴线以比基端部PPa的开放面O′大的倾斜度倾斜的切口。因此,在与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管道PP的末端开放面O的一方比基端开放面O′(从而,比是与该基端开放面O′大致相同的大小且与基端开放面O′连接的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入口16i)大而成为较大的开口面积,因此容易将进气通道I的进气空气导入。
而且,在第1放气通道15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5u上螺纹安装有用于限制第1放气通道15中的最大空气流量的第1空气喷头17。另外,在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上螺纹安装有用于限制在第2放气通道16中的最大空气流量的第2空气喷头18。
另外,对第2放气通道16进行开闭的所述控制阀借助节气门7的气门杆8的上端部8u构成为旋转式的控制阀。对此进行详细说明,第2放气通道16以如下方式配置和构成:为了将气门杆8的上端部(即控制阀8u)支承成能够旋转而设置于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2上部的上部轴承孔1u介入第2放气通道16的中间部。而且,第2放气通道16被上部轴承孔1u分割成经由进气管P′与空气滤清器连通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和与放气室13连通的下游侧通道部分16d。
而且,气门杆8的形成为圆柱状的上端部(即控制阀8u)在其外周面8ur的一部分处具有槽状的缺口部22,关于该缺口部22,当该缺口部22与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和下游侧通道部分16u、16d的朝向轴承孔21的两个开口16uo、16do同时对置时,第2放气通道16导通。另外,当该缺口部22仅与两个开口16uo、16do中的一方对置时,第2放气通道16切断。
另外,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图3、4可以明确地看出,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和下游侧通道部分16u、16d的所述开口16uo、16do被配置成:当在与气门杆8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这两个开口16uo、16do在该轴承孔1u的周向上相互离开规定的距离e排列,并且,在气门杆8的轴线方向上,两个开口16uo、16do的一部分位于同一位置。此外,所述两个开口16uo、16do也可以形成为在气门杆8的轴线方向上使两个开口16uo、16do全部位于同一位置。
而且,在与气门杆8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与所述规定的距离e对应的轴承孔1u的中心角θ1被设定成锐角,并且被设定得比与缺口部22的周向区域对应的轴承孔1u的中心角θ2小。另外,当在所述投影面上观察时,缺口部22形成为比连接气门杆上端部8u的外周面8ur上的缺口部22的周向两端的假想直线向轴承孔1u的中心L侧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横截面呈コ字形的槽状)。在这种情况下,尤其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使缺口部22成为コ字状槽形,则能够在该缺口部22的较深的凹陷(即腔室)中较多地储存排放气体,因此,从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进入该凹陷、或从该凹陷向下游侧通道部分16d流出的空气的朝向稳定,从而,从第2放气通道16向放气室13供给的空气供给量稳定。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不管节气门7是处于怠速开度或比该怠速开度稍微打开的规定的低开度区域(例如相对于和进气道轴线垂直的垂直面打开20°左右的状态)还是处于充分地打开的中/高开度区域(例如打开40°左右和进一步更大地打开的状态),气门杆8的上端部(即所述控制阀8u)都将第2放气通道16切断,另外,只有节气门7处于所述低开度区域与中/高开度区域之间的中间的特定的较窄的中间开度区域(例如在30°或30°附近打开的状态)时才使第2放气通道16导通。
另外,从附图中明确可知,当在与进气道2的轴线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第1放气通道15配置于气门杆8的一侧(在图1、图3中是右侧),另一方面,第2放气通道16的比控制阀8u靠上游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配置于进气道2的上侧。而且,当在所述投影面上观察时,第2放气通道16的比控制阀8u靠下游的下游侧通道部分16d配置于气门杆8的所述一侧,当在所述投影面上观察时,该下游侧通道部分16d的下游端在气门杆8的所述一侧合流且连接于第1放气通道15的中部(在图示例中为下游侧通道部分15d的中部)。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放气通道15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5u从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上游端侧的端面起沿着进气道轴线通过钻削加工或者成型而形成,另外,其下游侧通道部分15d被从化油器主体1的右侧上部外表面起以在放气室13的上部开口的方式朝向斜下方进行钻削加工而形成,该下游侧通道部分15d的中途与通过钻削加工或者成型而形成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5u的内端部交叉、连通。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形成该下游侧通道部分15d的钻孔的外端被紧密地嵌合固定于此处的栓体24液密地封闭。
另一方面,通过钻削加工或者成型而形成的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被从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上游端侧的端面起相对于进气道轴线稍微倾斜且大致沿该轴线进行钻削加工,从而形成为其内端在上部轴承孔1u中开口。另外,该下游侧通道部分16d由稍微向下缓慢倾斜的第1钻孔25和向下急剧倾斜的第2钻孔26形成,该第1钻孔25从化油器主体1的上部外表面以横切上部轴承孔1u且朝向进气道1的上游侧的方式延伸,该第2钻孔26从化油器主体1的右上部外表面穿孔以使该第1钻孔25的内端与第1放气通道15的下游侧通道部分15d连通,该第2钻孔26。此外,第2钻孔26的外端被紧密地嵌合固定于此处的栓体27液密地封闭。另外,第1钻孔25的外端也被未图示的栓体液密地封闭。
另外,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形成为比下游侧通道部分16d大的直径(因而在与气门杆8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较大),而且该上游侧通道部分16u由一端在轴承孔1u中开口的第1通道部16u1和经由环状台阶部与该第1通道部16u1的另一端连接的直径较大的第2通道部16u2构成。而且,在该第1通道部16u1中,插入有所述第2空气喷头18的末端部侧的插入轴部18a,并且螺纹安装有第2空气喷头18的基部侧的、在外周刻有外螺纹的固定轴部18b。这样,第2空气喷头18具有被插入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第1通道部16u1)中的末端部侧的插入轴部18a、和螺合固定于该通道部分16u的基部侧的固定轴部18b,由于插入有该插入轴部18a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的第1通道部16u1使其内径相同且在轴承孔1u中直接开口,因此能够容易进行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的钻削加工。
而且,当在与进气道2的轴线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在气门杆8的另一方侧(在图1、图3中是左侧),在化油器主体1上形成有使浮子室4内的储存燃料的一部分与空气混合后向进气道2的比节气门7靠下游侧处喷出的低速通道30。该低速通道30由如下部分构成:低速通道主体31,其被从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道上游端侧的端面起沿着进气道轴线进行钻削加工或通过成型而形成,并且其上游端在进气管P′内开口;作为喷射口的低速端口32,其一端在该低速通道主体31的内端开口,其另一端在进气道2的节气门7下游侧开口;容积较大的混合室33,其形成在低速通道主体31的中途;以及低速燃料通道34,其使该混合室33与放气室13的下部之间连通。在低速通道主体31上螺纹安装有对通过此处的空气量进行调整的低速喷头36。此外,混合室33被从化油器主体1的外表面进行钻削加工或者通过成型而形成,其开口端被紧密地嵌合固定于此处的盖体35液密地封闭。
而且,在内燃机的运转状态下,当节气门7的开度成为最小的怠速开度或者与该怠速开度接近的低开度时,低速通道30借助在节气门7下游的进气道2中产生的进气负压使从进气管P′吸入到低速通道主体31中的空气、与吸入到低速燃料通道34中的来自放气室13的燃料在混合室33混合并将它们从低速端口32引导到进气道2内,因此能够向进气道2供给内燃机的怠速运转或者低负载运转所需要的混合气。
接着,对该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内燃机的运转过程中,在进气道2中朝向内燃机流动的吸入空气的量通过节气门7的开度进行控制,另外,与该进气量相对应地在文丘里部2a产生的负压作用于主喷嘴5,由此,浮子室4内的燃料F从主喷嘴5喷射到进气道2中,并与上述吸入空气一起生成混合气,同时被吸入到内燃机中。
其间,二次空气通过第1放气通道15流入到放气室13,然后从多个放气孔14、14…进入到主喷嘴5内,使主喷嘴5内的上升的燃料乳化,促进了要从主喷嘴5喷射的燃料的雾化。
此时,如果节气门7处于怠速开度或比该怠速开度稍微打开的规定的低开度区域(例如相对于和进气道轴线垂直的垂直面打开20°左右的状态)、或者节气门7处于充分打开的中/高开度区域(例如打开40°以上的状态),则由气门杆8的一部分构成的控制阀8u的缺口部22仅与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和下游侧通道部分16u、16d的朝向轴承孔1u的各开口16uo、16do中的一方对置,即该控制阀8u的圆筒状外周面8ur使第2放气通道16成为切断状态,因此从主喷嘴5喷出的燃料中的空气量减少与二次空气未通过第2放气通道16相对应的量,内燃机吸入的混合气变浓(rich)。因而,在内燃机的怠速运转时或高负载甚至全负载运转时,在化油器C中生成的混合气的空燃比使混合气变浓,由此,在怠速运转时,能够实现其运转稳定化,另外,在内燃机的高负载甚至全负载运转时,能够实现输出增强并抑制爆震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节气门7处于所述低开度区域与中/高开度区域之间的中间的特定的较窄的中间开度区域(例如在30°或30°附近打开的状态)的期间,控制阀8u的缺口部22在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和下游侧通道部分16u、16d的朝向轴承孔1u的各开口16uo、16do双方处都开口,从而使第2放气通道16成为导通状态。由此,二次空气也通过第2放气通道16,并与通过了第1放气通道15的二次空气合流,然后从放气室13经由放气孔14、14…进入主喷嘴5内,实现主喷嘴5内的燃料的乳化。其结果为,从主喷嘴5喷出的燃料中的空气量增加,内燃机所吸入的混合气被稀释而被稀薄(lean)化,因此能够实现节气门7的所述特定的较窄的中间开度区域、即内燃机的特定负载运转时的燃料消耗的节减和废气的最佳化。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下简单的结构有效地提高了该空气导入口的形状和位置的选定自由度:仅将针对第2放气通道16的在化油器主体1上开口的空气入口16i从进气通道I(在图示例中为上游侧的进气管P′,以下相同)导入空气的圆筒状管道PP、即成为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口的管道PP,附接固定于化油器主体1。即,通过根据化油器C的规格或要求性能而从大小和形状不同的多种管道PP中适当地选定最佳的管道并安装于化油器主体1上,不仅能够最恰当且充分地进行从进气通道I朝向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还能够容易进行该空气导入量的调整。其结果为,在第2放气通道16通过控制阀8u而成为导通状态的节气门7的特定开度区域中的、从进气通道I向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量的微调变得容易,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调整和控制化油器C在该开度区域中生成的混合气的空燃比。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由于管道PP的至少末端部以倾斜姿势较长地伸出到进气通道I内,并且该管道的末端在进气通道I内开放,因此该管道末端、即空气导入口相对于进气通道I的开口位置和开口大小的选定自由度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进气通道I朝向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量的调整变得更加容易。例如,通过使管道PP的末端开口面对进气通道I中的特别是进气流速较高的部位(例如通道中心部),能够容易地增加针对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量。另外,例如通过选定管道PP的长度,并通过使管道PP的末端开放面O面对能够期待进气通道I内的进气脉动效应的部位,能够利用该进气脉动效应容易地增加针对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量。而且,例如通过使管道PP的末端开放面O形成得比在化油器主体1上开口的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入口16i大,能够容易地增加针对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量。
另外,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化油器C被搭载于下述情况较多的动力割草机、发动机驱动发电机等动力作业机上:以将内燃机的运转中的转速保持为固定的转速的方式操作节气门7的开度成为特定开度。而且,在这样的动力作业机中,在欲将内燃机保持为固定的转速而操作节气门7的开度的过程中,通过使节气门7处于动力作业机中的最佳使用区域(推荐负载区域)、即所述特定的较窄的中间开度区域(例如20°~40°)从而实现稀薄(lean)化,能够持续地维持稀薄状态,从而能够实现高效的消耗削减、和废气的最佳化即抑制有害废气的产生。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根据成为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部的所述管道PP的特殊设置的效果,节气门7的特定开度区域中的、从进气通道I朝向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量的微调变得非常容易,因此在与该开度区域对应的动力作业机的所述最佳使用区域(推荐负载区域),能够使混合气的空燃比更优地实现稀薄化,从而能够实现燃料消耗的进一步改善和废气的最佳化。
另外,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以蝶型的节气门7对进气通道I进行开闭控制的化油器C中,在通道中心部处的进气流速比进气通道I的壁面附近的进气流速快的情况下,由于能够以管道PP的末端开放面O(即空气导入口)面对该通道中心部的倾斜姿势使管道PP的末端部在进气通道I内突出,因此,能够将进气通道I的进气空气从该末端开放面O高效而顺畅地导入该管道PP内。除此之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管道PP的末端开放面O成为相对于管道轴线以比基端开放面O′大的倾斜度倾斜的切口,因此当在与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该末端开放面O的一方比基端开放面O′(因而比与基端开放面O′对接的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入口16i)大,能够将进气通道I的进气空气从该末端开放面O更加高效而顺畅地导入在管道PP内。其结果为,能够更加合适且充分地进行从进气通道I朝向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因此能够容易地增加该空气导入量。
另外,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和下游侧通道部分16d的朝向所述轴承孔1u的各开口16uo、16do被配置成:当在与气门杆8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这两个开口16uo、16do在轴承孔1u的周向上离开规定的距离e排列。由此,在与气门杆8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控制阀8u仅在从缺口部22的中心角θ2减去轴承孔1u的与所述规定的距离e对应的中心角θ1所得到的极其狭窄的特定的开度区域θ2-θ1中打开(即该缺口部22与两个开口16uo、16do同时对置),而与两个开口16uo、16do的开口幅度的大小无关,由于能够与该开口幅度的大小无关地将第2放气通道16设置成导通状态,因此能够实现化油器C的结构简化,并且仅在节气门7的特定的狭窄的开度区域中打开控制阀8u,能够可靠地调整经由第2放气通道16的放气量。另外,由于像这样与两个开口16uo、16do的开口幅度的大小无关地在节气门7的较窄的特定开度区域中打开控制阀8u而能够调整放气量的关系,能够使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16u大径化而不会对该开阀时期的设定产生影响,从容能够容易可靠地将较大的空气喷头18安装并固定于该处。
而且,由于与所述规定的距离e相对应的轴承孔1u的中心角θ1被设定成锐角,因此能够使第2放气通道16的上游侧通道部分和下游侧通道部分16u、16d的开口16uo、16do在轴承孔1u的周向上相互接近,能够使第2放气通道16紧凑地环绕,在实现化油器的小型化方面有利。除此之外,在与气门杆8垂直的投影面上观察时,气门杆8的上端部外周面8ur的缺口部22比连结所述外周面8ur上的缺口部22的周向两端的假想直线向轴承孔1u的中心O侧凹陷而形成,因此能够降低放气通过控制阀8u(即缺口部22)时的通道阻力,由此,即使例如气门杆8由于尺寸误差或组装误差而相对于化油器主体1引起细微的松动,也能够尽可能抑制控制阀8u处的通道阻力变动而实现放气量的稳定化,并且能够降低所设定的特定开度区域的由通道关闭而引起的偏差。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情况:作为将空气从进气通道I导入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导入口发挥功能的管道PP被设置成不弯曲的笔直的筒状,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管道PP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曲线状或者弯曲的筒状。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作为所述空气导入口发挥功能的管道PP成为横截面为圆形的圆筒状,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使该管道PP成为横截面为多边形状的方筒状。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连接固定有管道PP的基端部PPa的第2放气通道16的空气入口16i在化油器主体1的进气上游侧的端面1b开口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该空气入口16i的开口位置不限于所述端面1b,也可以设定于化油器主体1的适当壁面(例如进气道2的周壁面等)。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第2放气通道16进行开闭的控制阀8u在节气门7的特定的较窄的中间开度区域(例如30°左右)进行开阀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由控制阀进行开阀的节气门的开度区域的设定是任意的,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设定方式(即在30°左右对控制阀进行开阀)。例如,也可以在节气门的较宽的开度区域、例如中/高开度区域(例如40°以上)对控制阀进行开阀。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动力作业机用内燃机的化油器,但设置本发明的化油器的内燃机不限于动力作业机用内燃机,例如也可以在搭载于机动双轮车之外的车辆上的内燃机的化油器中实施。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形成于控制阀8u的外周面8ur上的缺口部22是横截面为通道状的槽的情况,但缺口部的形成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是横截面为圆弧状的槽。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低速通道30的低速端口32在节气门7下游侧开口,但是,为了对应于运转状态来调整向节气门7下游侧喷射的燃料的量,也可以设置于主喷嘴5与节气门7之间。

Claims (5)

1.一种化油器,在化油器主体(1)中设置有:进气道(2),其构成与内燃机的燃烧室连通的进气通道(I)的一部分;节气门(7),其对该进气道(2)进行开闭;主喷嘴(5),其在进气道(2)中开口;放气室(13),其形成于该主喷嘴(5)的外周且经由多个放气孔(14)与主喷嘴(5)内连通;以及第1放气通道和第2放气通道(15、16),它们与该放气室(13)连接而使放气室(13)与大气连通,该第2放气通道(16)借助控制阀(8u)仅在节气门(7)的一部分开度区域中成为导通状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放气通道(16)的在所述化油器主体(1)上开口的空气入口(16i)上连接有管道(PP),该管道(PP)从所述进气通道(I)向第2放气通道(16)导入空气,
该管道(PP)形成为筒状且安装于所述化油器主体(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PP)的至少末端部伸出到所述进气通道(I)内,并且该管道(PP)的末端在进气通道(I)中开放。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内燃机搭载于如下这样的动力作业机:在运转过程中以将内燃机转速保持为固定的转速的方式操作所述节气门(7)的开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气门(7)是蝶型的阀,所述管道(PP)的基端部(PPa)与所述第2放气通道(16)的所述空气入口(16i)连接,并且该管道(PP)的成为空气导入口的末端部(PPb)配置于比所述空气入口(16i)靠所述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且靠进气上游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化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气门(7)是蝶型的阀,所述管道(PP)的基端部(PPa)与所述第2放气通道(16)的所述空气入口(16i)连接,并且该管道(PP)的成为空气导入口的末端部(PPb)配置于比所述空气入口(16i)靠所述进气通道(I)的中心轴线(Ic)且靠进气上游侧的位置。
CN201610224035.2A 2015-04-15 2016-04-12 化油器 Active CN1060504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3141 2015-04-15
JP2015083141A JP6084650B2 (ja) 2015-04-15 2015-04-15 気化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50478A true CN106050478A (zh) 2016-10-26
CN106050478B CN106050478B (zh) 2019-01-01

Family

ID=57484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24035.2A Active CN106050478B (zh) 2015-04-15 2016-04-12 化油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084650B2 (zh)
CN (1) CN10605047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6454A (ja) * 1982-01-25 1983-07-27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JPS58128451A (ja) * 1982-01-26 1983-08-01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JPS58176459A (ja) * 1982-04-12 1983-10-15 Nippon Carbureter Co Ltd 気化器
JPH05248311A (ja) * 1992-03-05 1993-09-24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キャブレタのエアブリード制御装置
JP2004137928A (ja) * 2002-10-16 2004-05-13 Honda Motor Co Ltd 気化器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6454A (ja) * 1982-01-25 1983-07-27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JPS58128451A (ja) * 1982-01-26 1983-08-01 Toyota Motor Corp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JPS58176459A (ja) * 1982-04-12 1983-10-15 Nippon Carbureter Co Ltd 気化器
JPH05248311A (ja) * 1992-03-05 1993-09-24 Daihatsu Motor Co Ltd キャブレタのエアブリード制御装置
JP2004137928A (ja) * 2002-10-16 2004-05-13 Honda Motor Co Ltd 気化器の空燃比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84650B2 (ja) 2017-02-22
JP2016205137A (ja) 2016-12-08
CN106050478B (zh) 2019-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3371B2 (en) Gaseous fuel, EGR and air mixing device and insert
US20060092758A1 (en) Fluid mixing venturi
CN106050478A (zh) 化油器
US20150240747A1 (en) Rotary-type carburetor
CN105464841B (zh) 化油器
US6227185B1 (en) Air intake conduit fuel metering device
JPS58128454A (ja)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US6810863B2 (en) Gaseous fuel and air mixer assembly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US8833347B2 (en) Automatically regulated gaseous mixer for small universal gas engine
CN219492425U (zh) 一种化油器
CN2463218Y (zh) 压缩天然气汽车专用燃气混合器
WO2000076646A3 (en) A device for sucking gas and mixing up in fuel flow
CN210483910U (zh) 一种怠速稳定的化油器
AU2018267597A1 (en) Carburetor having integrated filter
JPS58110843A (ja) 可変ベンチユリ型気化器
CN206346847U (zh) 燃气功率增强装置及燃气放大器
US9097213B2 (en) Carburetor
JP2016070064A (ja) 気化器
JPS5933884Y2 (ja) 内燃機関の気化器
JP2676260B2 (ja) ガスエンジンのミキサ
US9272615B1 (en) Vapor transport fuel intake system
JP3029112U (ja) 気化器におけるジェットニ−ドル
JP3052218U (ja) ガス供給装置
RU97446U1 (ru) Малый диффузор для двухкамерного карбюратора
US11454196B1 (en) Fuel bow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05

Address after: Ibaraki

Patentee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KEIHIN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