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35785A -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35785A
CN106035785A CN201610402808.1A CN201610402808A CN106035785A CN 106035785 A CN106035785 A CN 106035785A CN 201610402808 A CN201610402808 A CN 201610402808A CN 106035785 A CN106035785 A CN 106035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a
mushroom
paint face
lepista sordida
hypha fermen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4028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倩
陈庆华
杨再福
洪江
向准
孙超
王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61040280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0357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6035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357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以茶叶为原料,将花脸蘑原始种或栽培种接种于茶叶中,经灭菌、培养、灭活、干燥后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本发明还公开了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在不添加任何培养辅料的前提下,以茶叶作为花脸蘑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整个过程无外来污染物,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本发明花脸蘑菌丝体培养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增加了产品滋味的鲜爽度和内含物的丰富度。茶多酚类物质的自然氧化,苦涩味降低,提升了作为培养基茶叶的品质。花脸蘑菌种为食用菌,安全性好。花脸蘑菌丝体在发酵过程中大量存在于茶叶中,本发明具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

Description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源于中国,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可以增进人体健康。茶叶饮品被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我国茶叶种类主要有绿茶、白茶、黄茶、靑茶、红茶、黑茶共六大类。根据采用原料的幼嫩程度及采摘季节的不同,茶叶品质差异较大,特别是以夏秋季节茶青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绝大部分茶叶产品,由于茶多酚类物质含量过高,氨基酸类物质含量较低,造成茶叶品质较差,价格较低,经济效益较少的结果,导致夏秋茶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后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以茶叶为原料,利用花脸蘑菌丝体培养过程中生成的氨基酸类、多糖类物质提升茶叶的品质。
技术方案: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以茶叶为原料,将花脸蘑原始种或栽培种接种于茶叶中,经灭菌、培养、灭活、干燥后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所述茶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步骤包括:
灭菌:采用晒靑绿茶为原料,对晒靑绿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温度为100℃~120℃,时间90min~120min,使晒靑绿茶含水量控制在60%~65%;
培养:经灭菌处理的晒靑绿茶冷却至室温后,将花脸蘑原始种或栽培种接种在晒靑绿茶上,在避光条件下,培养室温控制在18℃~28℃,培养时间为40天~90天;
灭活:待花脸蘑菌丝体长满叶子,叶子色泽变深时,终止花脸蘑菌丝体的生长,采用高温灭活方法,叶温80℃以上,时间20min~60min,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
干燥:先在120℃~150℃下毛火干燥15min~20min,使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的含水量降至15%~25%,自然摊凉后再进行足火处理,足火温度为80℃~105℃,干燥时间为90min~120min,获得含水量为6%~7%的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成品。
所述绿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有益效果:本发明采用的茶叶是以山茶科山茶属植物(Camellia sinensis(L.)O.Ktze.)新梢为原料。其采用相应工艺加工而成的绿茶、白茶、黄茶、靑茶、红茶、黑茶的毛茶产品或精制茶产品。
本发明采用花脸蘑原始种及所有人工栽培品种。花脸蘑(Lepista sp)是白蘑科(Phallaceae),香蘑属(Lepista)。也称花脸香蘑。
花脸蘑营养丰富,据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维生素C4、尼克酸,此外还有钠、钾、锰、铜、锌、氟、碘、酪氨酸和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5-磷酸腺甙以及多种氨基酸,如苏氨酸、天冬氨酸、亮氨酸、丙氨酸、羟基赖氨酸等,并含有非特异性植物凝集素等。
由于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在不添加任何培养辅料的前提下,以茶叶作为花脸蘑菌丝体生长的培养基,整个过程无外来污染物,保证了产品的安全性。本发明花脸蘑菌丝体培养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增加了产品滋味的鲜爽度和内含物的丰富度。另外,花脸蘑菌丝体培养过程,茶叶中的内含成分也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特别是茶多酚类物质的自然氧化,苦涩味降低。通过上述物质化学变化的综合作用,最终提升了作为培养基茶叶的品质。
本发明具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以茶叶为原料,将花脸蘑原始种或栽培种接种于茶叶中,经灭菌、培养、灭活、干燥后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所述茶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其加工制备方法如下:
实施例1:
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步骤包括:
1、灭菌:采用晒靑绿茶为原料,将晒靑绿茶置于高压锅内,对晒靑绿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温度为100℃,时间90min,使晒靑绿茶含水量控制在60%;
2、培养:经灭菌处理的晒靑绿茶冷却至室温(25℃)后,将花脸蘑栽培种接种在晒靑绿茶上(按5%的接种量接种,如晒靑绿茶1千克,栽培种50克),在避光条件下,培养室温控制在18℃,培养时间为40天;
3、灭活:待花脸蘑菌丝体长满叶子,叶子色泽变深时,终止花脸蘑菌丝体的生长,采用高温灭活方法,叶温80℃,时间20min,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
4、干燥:先在120℃下毛火干燥15min,使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的含水量降至15%,自然摊凉后再进行足火处理,足火温度为80℃,干燥时间为90min,获得含水量为6%的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成品。
所述绿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实施例2: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步骤包括:
灭菌:采用晒靑绿茶为原料,将晒靑绿茶置于高压锅内,对晒靑绿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温度为120℃,时间120min,使晒靑绿茶含水量控制在65%;
培养:经灭菌处理的晒靑绿茶冷却至室温(25℃)后,将花脸蘑原始种接种在晒靑绿茶上(按15%的接种量接种),在避光条件下,培养室温控制在28℃,培养时间为90天;
灭活:待花脸蘑菌丝体长满叶子,叶子色泽变深时,终止花脸蘑菌丝体的生长,采用高温灭活方法,叶温85℃以上,时间60min,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
干燥:先在150℃下毛火干燥20min,使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的含水量降至25%,自然摊凉后再进行足火处理,足火温度为105℃,干燥时间为120min,获得含水量为7%的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成品。
所述绿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实施例3: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加工方法步骤包括:
灭菌:采用晒靑绿茶为原料,将晒靑绿茶置于高压锅内,对晒靑绿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温度为110℃,时间110min,使晒靑绿茶含水量控制在63%;
培养:经灭菌处理的晒靑绿茶冷却至室温(25℃)后,将花脸蘑栽培种接种在晒靑绿茶上(按8%的接种量接种),在避光条件下,培养室温控制在25℃,培养时间为60天;
灭活:待花脸蘑菌丝体长满叶子,叶子色泽变深时,终止花脸蘑菌丝体的生长,采用高温灭活方法,叶温83℃,时间40min,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
干燥:先在130℃下毛火干燥18min,使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的含水量降至20%,自然摊凉后再进行足火处理,足火温度为90℃,干燥时间为100min,获得含水量为6.5%的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成品。
所述绿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茶叶含有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茶多糖、维生素等成分。其中茶氨酸是茶叶特有的一种氨基酸,在茶叶中的含量约占到氨基酸总含量的40%以上。茶的品质与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糖含量有较大关系。
采用科学的发酵加工方法,提高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糖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进一步提高茶叶的营养成分及改善口感,提高茶叶品质。本发明口感清爽,醇香味甘。
如下对绿茶原料与本发明对氨基酸、茶多糖、茶多酚作成分分析。
表1:氨基酸、茶多糖、茶多酚成分对比。
样品 氨基酸% 茶多糖% 茶多酚%
绿茶原料 2.93 5.86 22.62
实施例1花脸蘑菌丝发酵茶 4.66 15.01 19.12
实施例2花脸蘑菌丝发酵茶 5.79 17.32 17.32
实施例3花脸蘑菌丝发酵茶 4.90 15.43 18.21
上述采用酒石酸亚铁法对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对氨基酸通过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测定和分析。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多糖含量。
实施例4(未接种的发酵茶):
采用晒靑绿茶为原料,将晒靑绿茶置于高压锅内,对晒靑绿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温度为120℃,时间120min,使晒靑绿茶含水量控制在65%;经灭菌处理的晒靑绿茶冷却至室温(25℃)后,避光室温控制在28℃,时间为90天;先在150℃下毛火干燥20min,使发酵茶原料的含水量降至25%,自然摊凉后再进行足火处理,足火温度为105℃,干燥时间为120min,获得含水量为7%的发酵茶成品。
表2:口感对比。
样品 口感
实施例2花脸蘑发酵茶 香郁味醇,回味甘甜
实施例4发酵茶 浓香
本发明实施例2花脸蘑发酵茶提供给体弱者25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5例)饮用15天,食欲好,精力增强,有效25例。
经测定,实施例2花脸蘑发酵茶与实施例4发酵茶比较,实施例2花脸蘑发酵茶含氨基酸、茶多糖较高,含茶多酚较低。
茶叶是人们喜爱的饮料,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茶的化学成份和保健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茶叶不仅是一种解渴的饮料,而且富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据有关研究资料介绍,绿茶含17种氨基酸,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从茶氨酸,冬氨酸,谷氨酸和精氨酸四种影响茶叶品质的主要氨基酸来看,本发明含量较高。
茶多糖是茶叶中一种生理活性物质,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并结合有大量的矿质元素,称为茶叶多糖复合物,简称为茶叶多糖或茶多糖。糖的部分主要由阿拉伯糖、木糖、岩藻糖、葡萄糖、半乳糖等,矿质元素主要由钙、镁、铁、锰等及少量的微量元素,如稀土元素等组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茶多糖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及减慢心率、耐缺氧的作用,同时茶多糖在抗凝血、防血栓形成。
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茶多酚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但是,绿茶中茶多酚含量过高,造成茶叶味苦。
本发明进一步提高茶叶中的氨基酸、茶多糖含量,降低茶多酚含量,本发明具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延年益寿之功效。本发明对茶资源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对中国茶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Claims (6)

1.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其特征在于:以茶叶为原料,将花脸蘑原始种或栽培种接种于茶叶中,经灭菌、培养、灭活、干燥后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其特征在于:所述茶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4.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加工方法包括:
灭菌:采用晒靑绿茶为原料,对晒靑绿茶进行高温蒸汽灭菌,温度为100℃~120℃,时间90min~120min,使晒靑绿茶含水量控制在60%~65%;
培养:经灭菌处理的晒靑绿茶冷却至室温后,将花脸蘑原始种或栽培种接种在晒靑绿茶上,在避光条件下,培养室温控制在18℃~28℃,培养时间为40天~90天;
灭活:待花脸蘑菌丝体长满叶子,叶子色泽变深时,终止花脸蘑菌丝体的生长,采用高温灭活方法,叶温80℃以上,时间20min~60min,得到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
干燥:先在120℃~150℃下毛火干燥15min~20min,使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原料的含水量降至15%~25%,自然摊凉后再进行足火处理,足火温度为80℃~105℃,干燥时间为90min~120min,获得含水量为6%~7%的花脸蘑菌丝发酵茶成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绿茶为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新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花脸蘑是指白蘑科,香蘑属。
CN201610402808.1A 2016-06-12 2016-06-12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Pending CN1060357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02808.1A CN106035785A (zh) 2016-06-12 2016-06-12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402808.1A CN106035785A (zh) 2016-06-12 2016-06-12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35785A true CN106035785A (zh) 2016-10-26

Family

ID=57171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402808.1A Pending CN106035785A (zh) 2016-06-12 2016-06-12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6035785A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9994A (zh) * 2006-11-29 2008-06-04 李新敏 发酵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2356791A (zh) * 2011-09-08 2012-02-22 张越梅 一种灵芝菌茶的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9994A (zh) * 2006-11-29 2008-06-04 李新敏 发酵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2356791A (zh) * 2011-09-08 2012-02-22 张越梅 一种灵芝菌茶的制作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方文: "药食用菌发酵茶通过鉴定", 《中国食用菌》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70779A (zh) 一种虫草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6107907B (zh) 一种柑橘蒸鱼汁
CN103571721B (zh) 一种金花茶茶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7047896A (zh) 一种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CN107027939A (zh) 一种养生桑叶茶的加工方法
CN101606560A (zh) 极大提高茶风味、功能、品质的新工艺
CN106070781A (zh) 一种茯苓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4431176A (zh) 一种辣椒叶金花菌发酵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951005A (zh) 一种杜仲叶保健含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61666A (zh) 一种松茸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5961670A (zh) 一种羊肚菌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5941687A (zh) 一种平菇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6070780A (zh) 一种香菇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KR20120041983A (ko) 솔잎첨가 발효 막걸리의 제조방법
CN103798738B (zh) 发酵型纯天然草莓香精基料的制备方法
CN106010922A (zh) 菊花茶醋饮料的生产方法
CN106035785A (zh) 一种花脸蘑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5941689A (zh) 一种白鬼笔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5918513A (zh) 一种松乳菇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KR101119883B1 (ko) 뽕잎, 뽕나무 줄기 및 뽕나무 뿌리 껍질을 이용한 재래식 된장의 제조 방법
CN106035786A (zh) 一种银耳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11084739B (zh) 包含豆科植物培养根的酶处理提取物的用于增强皮肤弹性或改善皮肤皱纹的组合物
CN105941688A (zh) 一种姬松茸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3688748B (zh) 一种淫羊藿北虫草培植及产品加工方法
CN106070782A (zh) 一种猪苓菌丝发酵茶及其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