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9440A - 座椅倾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倾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9440A
CN106029440A CN201580009579.0A CN201580009579A CN106029440A CN 106029440 A CN106029440 A CN 106029440A CN 201580009579 A CN201580009579 A CN 201580009579A CN 106029440 A CN106029440 A CN 1060294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chet
bracket
limiting unit
face
c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95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名仓干人
阿叶家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Seik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Seik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Seik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294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94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3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 B60N2/235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 B60N2/236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gear-pawl type mechanisms with internal pawls linearly movable

Abstract

本发明的座椅倾斜装置具备第一托架、相对于第一托架能够旋转的第二托架、相对于第一托架能够旋转的凸轮以及基于凸轮的旋转沿第一托架的径向移动而与第二托架卡合的多个棘爪。第一托架具有沿径向引导棘爪的引导部以及与多个棘爪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地设置并限制对应的棘爪沿周向的移动的限制部。与限制部对应的棘爪具有相对于限制部隔开间隙地配置并通过棘爪的移动与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

Description

座椅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倾斜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相对于座椅的椅垫将椅背维持为规定角度的座椅倾斜装置,例如公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
座椅倾斜装置具备安装于椅垫的第一托架、相对于第一托架旋转的凸轮、通过凸轮的旋转沿第一托架的径向移动的多个棘爪以及安装于椅背并相对于第一托架旋转的第二托架。棘爪通过凸轮的旋转向外侧移动,各棘爪的外齿与设置于第二托架的外周壁的内齿啮合,从而第二托架的旋转被阻止。由此,第二托架相对于第一托架的旋转角度被维持为规定角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43387号公报
然而,存在对座椅倾斜装置施加冲击力的情况。
例如,在车辆从后方被冲撞的情况下,乘客因该冲击而向车辆的后方倾倒,与此相伴,对椅背施加较强的力。此时,对将椅背固定于规定角度的座椅倾斜装置施加冲击力。
若对座椅倾斜装置施加上述的冲击力,则存在座椅倾斜装置的棘爪塑性变形的担忧。若棘爪塑性变形,则对座椅倾斜装置的动作产生妨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棘爪的塑性变形的座椅倾斜装置。
解决上述课题的座椅倾斜装置具备第一托架、相对于上述第一托架能够旋转的第二托架、相对于上述第一托架能够旋转的凸轮以及基于上述凸轮的旋转沿上述第一托架的径向移动而与上述第二托架卡合的多个棘爪,上述第一托架具有沿上述径向引导上述棘爪的引导部以及与上述多个棘爪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地设置并限制对应的棘爪沿周向的移动的限制部,与上述限制部对应的上述棘爪具有相对于上述限制部隔开间隙地配置并通过上述棘爪的移动与上述限制部抵接的抵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中,(a)是图3的第一托架的俯视图,(b)是(a)的侧视图。
图5是图3的凸轮的俯视图。
图6是图3的第一棘爪的立体图。
图7是图3的第二棘爪的立体图。
图8中,(a)是图7的第二棘爪的俯视图,(b)是(a)的侧视图。
图9中,(a)是图3的第二托架的俯视图,(b)是沿着(a)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中,(a)是表示座椅倾斜装置的锁定状态的示意图,(b)是表示座椅倾斜装置的锁定解除状态的示意图,(c)是表示座椅倾斜装置的锁定限制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针对图2的座椅倾斜装置以放大的方式表示配置有第二棘爪的部分的俯视图。
图12是沿着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变形例的座椅倾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2,对一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2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座椅倾斜装置20应用于设置于车辆地板1等的座椅2。例如,座椅2具备椅垫3与椅背4,椅背4相对于椅垫3能够旋转且能够维持为规定角度。
椅背4经由座椅倾斜装置20安装于椅垫3。座椅倾斜装置20将椅背4相对于椅垫3维持为规定角度。
在椅垫3安装有图2所示的板3a,在椅背4安装有图2所示的板4a。如图2所示,座椅倾斜装置20的一方的旋转体(后述的第一托架21以及第二托架31中的一方)被固定于板3a,另一方的旋转体(后述的第一托架21以及第二托架31中的另一方)被固定于板4a。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第一托架21被固定于板3a,第二托架31被固定于板4a。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座椅倾斜装置20的中央部贯通有轴5。轴5使设置于座椅倾斜装置20内的凸轮机构动作。在轴5的端部安装有用于使该轴5旋转的操作杆5a。
在将座椅倾斜装置20安装于座椅2的状态下,轴5的旋转轴C1与座椅倾斜装置20的旋转轴C2(第一托架21以及第二托架31的旋转轴)一致。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着座椅倾斜装置20的旋转轴C2的周围的方向称为周向,将与该旋转轴C2垂直的方向(法线方向)称为径向。将第二托架31伴随着椅背4向后方倾倒而旋转的方向称为后转方向RX。
参照图3,对座椅倾斜装置20的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第一托架21、第二托架31、第一棘爪40A~第三棘爪40C、凸轮50、用于对凸轮50进行施力的盘簧60、配置于盘簧60的周围的盖70以及对第一托架21以及第二托架31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80。另外,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用于抑制第一棘爪40A移动必要量以上的球凸轮90。凸轮机构由凸轮50、盘簧60、第一棘爪40A~第三棘爪40C以及球凸轮90构成。
参照图4的(a)以及图4的(b)对第一托架21进行说明。
如图4的(a)以及图4的(b)所示,第一托架21具有圆板状的主体部22、对棘爪40A、40B、40C的移动进行引导的三个引导部23、限制棘爪40B、40C沿周向的移动的两个限制部27以及收容盘簧60的端部62a的收容凹部28。
如图3以及图4的(b)所示,主体部22具有与第二托架31对置的内表面22a,引导部23设置为从主体部22的内表面22a突出。
如图2以及图4的(a)所示,各引导部23具有内侧面23a以及从内侧面23a的周向两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两个引导面24。在被三个引导部23的内侧面23a包围的区域收容有凸轮50。
在邻接的两个引导部23对置的两个引导面24相互平行。这些对置的引导面24与主体部22的内表面22a协同动作地构成引导槽26。各引导槽26对棘爪40A、40B、40C沿径向的移动进行引导。
三个引导部23具有相同形状,在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即,三个引导槽26在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与引导部23相反的一侧的面(主体部22的外表面22b)与各引导部23对应地设置有凹陷部。
限制部27分别设置于供第二棘爪40B安装的引导槽26与供第三棘爪40C安装的引导槽26。各限制部27具有凹状地形成于主体部22的内表面22a的凹构造。例如,限制部27是具有下表面27e以及从该下面27e的周缘垂直地延伸的第一内表面27a~第四内表面27d的凹部。
第一内表面27a(限制面)构成凹部的前方侧的面。前方侧的面是指在第二托架31伴随着椅背4向后方倾倒而旋转的情况下,以该第二托架31的后转方向RX(参照图1以及图3)为基准,位于前方侧的面。第一内表面27a构成为沿着向径向移动的第二棘爪40B(或者第三棘爪40C)的移动方向Dr(参照图11)。另外,第一内表面27a构成为与设置于第二棘爪40B(或者第三棘爪40C)的后述的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第一抵接面,参照图11)平行。
第二内表面27b(限制面)配置为与第一内表面27a(限制面)对置。该第二内表面27b构成为与第一内表面27a相同地沿着向径向移动的第二棘爪40B(或者,第三棘爪40C)的移动方向Dr(参照图11)。另外,第二内表面27b构成为与设置于第二棘爪40B(或者第三棘爪40C)的后述的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第二抵接面,参照图11。)平行。
第三内表面27c构成凹部的径向外侧的面,形成圆弧状。
第四内表面27d构成凹部的径向内侧的面,形成圆弧状。第三内表面27c以及第四内表面27d的形状不限定于圆弧。
在与限制部27相反的一侧的面(第一托架21的外表面22b)设置有与限制部27的凹构造分别对应地突出的两个凸部27x。即,第一托架21具有从其外表面22b与限制部27对应地突出的凸部27x。换言之,第一托架21在与限制部27对应的位置,具有从与设置有限制部27的内表面22a在旋转轴C2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外表面22b突出的凸部27x。
凸部27x被使用为第一托架21的安装部位。例如,在设置于椅垫3的板3a的孔或者切口插入或者卡合有该凸部27x。另外,在将第一托架21安装于固定部件(例如,板3a)时,凸部27x被焊接于固定部件。
在三个引导槽26中的供第一棘爪40A安装的引导槽26设置有上述收容凹部28。
收容凹部28具有与限制部27相同的构造。在与收容凹部28相反的一侧的面(第一托架21的外表面22b)设置有与收容凹部28的凹构造对应地突出的凸部28x。即,第一托架21具有从其外表面22b与收容凹部28对应地突出的凸部28x。凸部28x与凸部27x相同地被使用为第一托架21的安装部位。
在主体部22的中央部设置有收容有盘簧60的螺旋部61的收容部25。
收容部25经由连通槽25a与第一托架21的收容凹部28连接。在从连通槽25a至收容凹部28的区域卡合有盘簧60的外侧卡合部62(参照图3)。
上述的第一托架21通过冲压加工被形成。
例如,通过金属板的冲压加工,由一组模具形成引导部23及其相反一侧的凹陷构造、限制部27及其相反一侧的凸部27x、收容凹部28及其相反一侧的凸部28x。
参照图5对凸轮50的构造进行说明。
凸轮50配置于第一托架21以及第二托架31之间(参照图2)。另外,凸轮50收容于被第一托架21的三个引导部23的内侧面23a包围的区域。
凸轮50具有凸轮主体部51、三个棘爪卡合部52以及两个弹簧卡合部53。三个棘爪卡合部52与第一棘爪40A~第三棘爪40C分别卡合。两个弹簧卡合部53与盘簧60的内侧卡合部63(参照图3)卡合。各棘爪卡合部52从凸轮50的一个面(第一面50a)突出,各弹簧卡合部53设置于凸轮50的另一个面(第二面50b(参照图2))。
在凸轮主体部51的中央部设置有供轴5嵌合的嵌合孔54。凸轮50与轴5的旋转连动。具体而言,凸轮50通过安装于轴5的操作杆5a的操作而旋转。
在凸轮主体部51的周面以等角度间隔设置有三个凸轮部(以下,将它们分别称为“第一凸轮部55”、“第二凸轮部56”、“第三凸轮部57”。)。凸轮部55~57与后述的棘爪40A~40C的凸轮面44A~44C分别抵接。
第一凸轮部55具有按压第一棘爪40A的第一凸轮面44A的两个按压部55a、55b。
第二凸轮部56具有按压第二棘爪40B的第二凸轮面44B的三个按压部56a、56b、56c。
第三凸轮部57具有按压第三棘爪40C的第三凸轮面44C的三个按压部57a、57b、57c。
第三凸轮部57具有与第二凸轮部56相同的构造。
凸轮50被盘簧60相对于第一托架21向规定的旋转方向(以下,将该方向称为“施力方向RB”。)施力。即,对凸轮50施加向施力方向RB旋转的作用力。
参照图6对第一棘爪40A进行说明。
第一棘爪40A具备相互高低不同地配置的第一区块41A与第二区块42A。第一区块41A在径向配置于外侧,第二区块42A在径向配置于内侧(参照图2等)。
第一区块41A安装于引导槽26。
第一区块41A在沿着旋转轴C2的方向配置于与凸轮50相同的位置(参照图2)。
第一区块41A的径向外侧端面(与后述的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对置的端面)构成为圆弧状,并具备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的外齿43A。
在第一区块41A的径向内侧端面(与径向外侧端面相反一侧的端面)形成有供凸轮50的第一凸轮部55抵接的第一凸轮面44A。
在第一区块41A的径向内侧端面设置有从第一凸轮面44A连续并用于收容球凸轮90的凹曲面部45A。球凸轮90收容于由第一棘爪40A的凹曲面部45A、凸轮50的第一凸轮部55以及引导部23的引导面24构成的球凸轮收容室S(参照图10的(a)。)。
第二区块42A配置为与凸轮50的第一面50a对置。即,第二区块42A在沿着旋转轴C2的方向配置于凸轮50与第二托架31之间(参照图2)。以第二区块42A的径向外侧端面与后述的第二托架31的外周部35或者内周部36(参照图9的(a))对置的方式配置有第二区块42A。
在第二区块42A的径向外侧端面设置有以与第二托架31的内周部36抵接的方式限制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的移动的限制部46A。
在第二区块42A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凸轮孔47A。凸轮孔47A构成为在周向较长,并且沿着施力方向RB朝向径向内侧(参照图6)。在凸轮孔47A插通有凸轮50的棘爪卡合部52之一。
参照图7、图8的(a)以及图8的(b),对第二棘爪40B进行说明。
图7是第二棘爪40B的立体图。图8的(a)是第二棘爪40B的俯视图,图8的(b)是图8的(a)的侧视图。第三棘爪40C具有与第二棘爪40B相同的构造,因此省略第三棘爪40C的说明。
第二棘爪40B具备相互高低不同地配置的第一区块41B与第二区块42B。第一区块41B在径向配置于外侧,第二区块42B在径向配置于内侧。
第一区块41B安装于引导槽26。
第一区块41B在沿着旋转轴C2的方向配置于与凸轮50相同的位置。
第一区块41B的径向外侧端面(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对置的端面)构成为圆弧状,并具备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的外齿43B。在第一区块41B的径向内侧端面(与径向外侧端面相反侧的端面)形成有供凸轮50的第二凸轮部56抵接的第二凸轮面44B。
在第一区块41B设置有以下所示的构成的抵接部45B。
抵接部45B在第二棘爪40B假设向周向移动时(例如,在第二棘爪40B通过弹性变形相对于第一托架21向周向移动的情况下),与第一托架21的限制部27抵接。
抵接部45B以从该外表面41Ba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一区块41B的外表面41Ba(与第一托架21对置的面,参照图3以及图8的(a))。抵接部45B可以为一个,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抵接部45B。
两个抵接部45B沿着周向排列。另外,各抵接部45B具备在周向朝向第一区块41B的外侧的抵接面46B。各抵接面46B构成为与第二棘爪40B的侧面41Bs平行。
两个抵接部45B收容于第一托架21的凹构造的各限制部27。另外,在该收容状态下,一方的抵接部45B配置为其抵接面46B(第一抵接面)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对置,另一方的抵接部45B配置为其抵接面46B(第二抵接面)与限制部27的第二内表面27b对置。各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与限制部27的对应的内表面27a、27b之间的间隙距离d1被设定为比第二棘爪40B的侧面41Bs与引导面24之间的间隙距离d2大(参照图12)。即,在通常的状态(未对第二托架31施加过大的旋转力的状态)时,抵接部45B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分离。
各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与限制部27的对应的内表面27a、27b之间的间隙距离d1被设定为:在第二棘爪40B因冲击等过大的力而弹性变形从而第二棘爪40B沿周向移动时(在第二棘爪40B相对于第一托架21沿周向移动时),抵接面46B与第一内表面27a相互抵接。
第二区块42B配置为与凸轮50的第一面50a对置。即,第二区块42B在沿着旋转轴C2的方向配置于凸轮50与第二托架31之间。
在第二区块42B的中央部设置有在厚度方向贯通的凸轮孔47B。凸轮孔47B延伸为在周向较长,并且沿着施力方向RB朝向径向内侧(参照图7)。在凸轮孔47B插通有凸轮50的棘爪卡合部52之一。
参照图9的(a)以及图9的(b)对第二托架31进行说明。
如图9的(a)以及图9的(b)所示,第二托架31具备具有供轴5插通的插通孔32a的圆板状的主体部32以及从主体部32的外缘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外周壁33。
在外周壁33的内周面33a,在整周范围设置有与第一棘爪40A~第三棘爪40C的外齿43A~43C啮合的内齿37。
外周壁33的外周面33b与保持部件80滑动接触。外周壁33的外表面33c与后述的保持部件80的突起83(参照图2)滑动接触。
在主体部32的中央部设置有大致圆形的凹部34。
凹部34具备:具有规定的第一半径的周面的多个外周部35;以及具有第二半径比第一半径小的周面的多个内周部36。即,在以与外周部35相同的第一半径的周面为基准面时,各内周部36从基准面向径向的内侧突出。换言之,各内周部36在比外周部35更靠径向内侧向周向延伸。
各外周部35如以下那样构成。
外周部35的周面比第一棘爪40A移动至径向最外侧时(即在第一棘爪40A的外齿43A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时)的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的前端面46Ax的位置更靠径向外侧(参照图10的(a)。)。
因此,在外周部35通过第二托架31的旋转而配置于与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对应的位置时,第一棘爪40A沿径向的移动不被限制。换句话说,当在该位置配置外周部35时,第一棘爪40A能够向最外侧移动。
各内周部36如以下那样构成。
内周部36的周面比第一棘爪40A移动至径向最外侧时(即在第一棘爪40A的外齿43A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时)的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的前端面46Ax的位置更靠径向内侧(参照图10的(a)。)。
因此,在内周部36通过第二托架31的旋转配置于与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对应的位置时,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与内周部36抵接。换句话说,当在该位置配置内周部36时,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
接下来对保持部件80进行说明。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保持部件80具备圆环状的主体部81以及从主体部81的一方的周缘朝向中心部延伸的凸缘部82。在凸缘部82设置有向内侧(朝向第二托架31的一侧)突出的突起83。通过突起83,能够调整第二托架31向旋转轴C2方向的移动的间隙(余量)。
保持部件80的主体部81包围第一托架21的外周面22c以及第二托架31的外周面33b。另外,保持部件80的主体部81被激光焊接于第一托架21的外周面22c。保持部件80的凸缘部82覆盖第二托架31的外周壁33的外表面33c(参照图2)。由此,保持部件80将第一托架21与第二托架31之间的距离在旋转轴C2方向维持为规定距离,而保持第一托架21与第二托架31。
参照图10的(a)~图10的(c),对座椅倾斜装置2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的(a)~图10的(c)是分别表示座椅倾斜装置20的不同的动作状态的与图2的沿着X-X线的剖面位置对应的示意图,省略引导部23以及保持部件80的图示。
图10的(a)表示各棘爪40A~40C的外齿43A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的状态(以下,为“锁定状态”)。
图10的(b)表示各棘爪40A~40C被维持于径向的内侧的位置,从而各棘爪40A~40C的外齿43A~43C不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的状态(以下,为“锁定解除状态”)。
图10的(c)表示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各棘爪40A~40C的外齿43A~43C不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的状态(以下,为“锁定限制状态”)。
座椅倾斜装置20包含接下来的两个基本动作。
第一基本动作是基于凸轮50的旋转的各棘爪40A~40C的动作。
第二基本动作是伴随着第二托架31的旋转的各棘爪40A~40C的移动限制。
针对第一基本动作,以第一棘爪40A为例进行说明。
凸轮50以向施力方向RB旋转的方式被施力。在凸轮50向施力方向RB旋转时,第一凸轮部55按压第一棘爪40A的第一凸轮面44A,因此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移动。而且,如图10的(a)所示,在第一棘爪40A的外齿43A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时,第一凸轮部55将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按压。由此,第二托架31相对于第一托架21被固定。即,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状态。
通过操作杆5a的操作,在凸轮50向与施力方向RB相反的方向旋转时,对应的凸轮50的棘爪卡合部52按压第一棘爪40A的凸轮孔47A的内表面,因此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内侧移动。此时,如图10的(b)所示,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从第一棘爪40A的外齿43A分离。由此,第二托架31相对于第一托架21能够旋转。即,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解除状态。
对第二基本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0的(c)所示,若在第二托架31的内周部36处于与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对应的位置时解除操作杆5a的操作,则凸轮50向施力方向RB旋转。于是,第一棘爪40A伴随着凸轮50的旋转向径向外侧移动,但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与内周部36抵接,因此在第一棘爪40A移动至径向最外侧前阻止其移动。即,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被限制,从而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维持在从第一棘爪40A的外齿43A分离的状态。另外,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与第二托架31的内周部36抵接,从而凸轮50的旋转被阻止,因此其他的棘爪(第二棘爪40B以及第三棘爪40C)也维持在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从第二棘爪40B以及第三棘爪40C的外齿43B、43C分离的状态。因此,在第二托架31的内周部36处于与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对应的位置时,能够限制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状态。即,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限制状态(允许第二区块31的旋转的状态)。
接下来,对座椅倾斜装置20的各状态的凸轮机构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0的(a)所示的锁定状态是椅背4相对于椅垫3倾斜规定范围内的角度,且未操作操作杆5a时的座椅倾斜装置20的方式。
在椅背4相对于椅垫3以规定范围内的角度倾斜时,即在第二托架31的外周部35处于与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对应的位置时,如上所述,不限制第一棘爪40A向径向的移动。
而且,在未操作操作杆5a时,即在未对凸轮50施加与施力方向RB相反的方向的力时,凸轮50通过施加于凸轮50的作用力向施力方向RB旋转,因此第一凸轮部55~第三凸轮部57分别按压棘爪40A的第一凸轮面44A~棘爪40C的第三凸轮面44C。由此,各棘爪40A~40C向外侧被按压,因此各棘爪40A~40C的外齿43A与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啮合。即,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状态。
另外,基于凸轮50的旋转的按压力的一部分经由球凸轮90施加于第一棘爪40A。此时,球凸轮90按压第一棘爪40A以及引导部23。由此,能够抑制由处于第一棘爪40A的侧面41As与引导面24之间的间隙产生的第一棘爪40A的多余的动作。
图10的(b)所示的锁定解除状态是操作操作杆5a时的座椅倾斜装置20的方式。
通过操作杆5a的操作,若凸轮50向与施力方向RB相反的方向旋转,则通过上述第一基本动作,各棘爪40A~40C向径向的内侧移动,因此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从各棘爪40A~40C的外齿43A~43C分离。由此,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解除状态。
图10的(c)所示的锁定限制状态是椅背4相对于椅垫3倾斜规定范围以外的角度,且未操作操作杆5a时的座椅倾斜装置20的方式。
在椅背4相对于椅垫3以规定范围以外的角度倾斜时,即在第二托架31的内周部36处于与第一棘爪40A的限制部46A对应的位置时,通过第二基本动作,限制第一棘爪40A向径向外侧的移动。即,座椅倾斜装置20成为锁定限制状态。
然而,存在对座椅倾斜装置20施加冲击的情况。
例如,若其他的车辆从后方与停止的车辆碰撞,则乘客因惯性而向后方被推压,与此相伴,对椅背4施加有以向后方倾倒的方式作用的较强的旋转力(扭矩)。
如上,若对处于锁定状态的座椅倾斜装置20施加冲击力,则欲使第二托架31向施加该冲击力的方向旋转。此时,对与第二托架31卡合的各棘爪40A、40B、40C施加旋转力,但各棘爪40A、40B、40C的旋转被引导部23阻止,因此第二托架31的旋转也被阻止。
在施加于座椅倾斜装置20的冲击力较大时,来自施加于各棘爪40A、40B、40C的引导部23的反作用力增大。因此,各棘爪40A、40B、40C弹性变形而沿周向移动,但同时通过该弹性变形缓和冲击力,从而阻止第二托架31的旋转。
但是,在施加于座椅倾斜装置20的冲击力过大时,由该冲击力引起的来自引导部23的反作用力成为过大,从而各棘爪40A、40B、40C的变形量比较大。在该情况下,存在各棘爪40A、40B、40C塑性变形的担忧。若各棘爪40A、40B、40C塑性变形,则有损棘爪40A、40B、40C沿径向的移动的顺利性。
因此,在施加上述的过大的冲击力时,以抑制各棘爪40A、40B、40C的塑性变形为目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20具备冲击力分散机构。冲击力分散机构由抵接部45B以及限制部27构成。以下,对该点进行说明。
参照图11以及图12,以第二棘爪40B为例说明对座椅倾斜装置20施加冲击时的冲击力分散机构的作用。第二棘爪40B的冲击力分散机构的作用即使在第三棘爪40C的冲击力分散机构中也相同地产生。
若因来自车辆的后方的碰撞等的原因,而以向后方倾倒的方式对椅背4施加较强的力,从而对第二托架31施加后转方向RX的旋转力(扭矩),则该力经由第二托架31的内齿37与第二棘爪40B的外齿43B的啮合部传递至第二棘爪40B。即,若对第二托架31施加后转方向RX的旋转力(扭矩),则对第二棘爪40B施加向周向的移动力。此时,如图11所示,第二棘爪40B按压引导部23的引导面24。
在施加于座椅倾斜装置20的冲击较小,且第二托架31的旋转力(扭矩)不增大时,第二棘爪40B向周向的移动被引导部23阻止。此时,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45B维持在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分离的状态。
另一方面,在施加于座椅倾斜装置20的冲击过大,且第二托架31的旋转力(扭矩)较大时,第二棘爪40B按压引导部23的力增大,与此相伴,来自引导部23的反作用力增大。于是,第二棘爪40B弹性变形,从而第二棘爪40B向周向移动(具体而言,第二棘爪40B相对于第一托架21向周向移动),因此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45B(抵接面46B(第一抵接面))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抵接。
此时,如图12所示,第二棘爪40B将从第二托架31被传递的力经由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第一抵接面)以及第二棘爪40B的侧面41Bs传递至第一托架21的限制部27以及引导部23。另外,与此相伴,第二棘爪40B从限制部27以及引导部23承受反作用力。即,第二棘爪40B使从第二托架31被传递的力以分散的方式传递至第一托架21,从而与以往构造的棘爪相比,以较宽的面积承受伴随着这样的冲击力的传递的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棘爪40B的塑性变形。
在上述说明中,对第二托架31因碰撞等的冲击力而向后转方向RX旋转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在第二托架31向与后转方向RX相反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座椅倾斜装置20也起到相同的作用。
例如,若车辆从正面与障碍物碰撞,则存在后部座椅的乘客向前方倾倒的情况,从而存在后部座椅的乘客以较强的力将椅背4向前方按压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固定于该椅背4的第二托架31向与后转方向RX相反的方向旋转。而且,在冲击力过大时,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45B(抵接面46B(第二抵接面))与限制部27的第二内表面27b抵接。由此,凭借与上述相同的理由,抑制第二棘爪40B的塑性变形。
各棘爪40A、40B、40C与凸轮50抵接,因此冲击力经由凸轮50也传递至轴5。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座椅倾斜装置20起到接下来的效果。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托架21设置有沿径向引导第二棘爪40B的引导部23以及限制第二棘爪40B向周向的移动的限制部27。在第二棘爪40B设置有相对于对应的限制部27隔开间隙地配置的两个抵接部45B,各抵接部45B通过第二棘爪40B的周向的移动(冲击所引起的移动)与限制部27抵接。
因此,若因椅背4的旋转而对第二棘爪40B过大地施加力,则第二棘爪40B按压引导部23,并且经由各抵接部45B按压限制部27。此时,第二棘爪40B与以往构造的棘爪相比,以较宽的面积从限制部27以及引导部23承受反作用力,因此能够抑制第二棘爪40B的塑性变形。即使在第三棘爪40C的冲击力分散机构也产生相同的作用。
座椅倾斜装置20在径向以及厚度方向(沿着旋转轴C2的方向)处于被缩小化的趋势。在上述的座椅倾斜装置20适当地应用上述冲击力分散机构。在径向的尺寸以及厚度方向的尺寸比以往小的座椅倾斜装置20中,各棘爪40A~40C较薄,或者较短地形成,从而各棘爪40A~40C和与其对应的引导部23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与以往相比,耐冲击性降低。因此,在上述的座椅倾斜装置20能够应用上述构成的冲击力分散机构。由此,能够抑制耐冲击性的降低。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冲击力分散机构由抵接部45B以及限制部27构成。限制部27具有凹构造。另外,抵接部45B从第二棘爪40B突出,并收容于对应的限制部27。因此,与冲击分散机构均具备具有凸构造的限制部以及抵接部的情况相比,冲击力分散机构能够构成为小型。由此,在设置冲击力分散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比较抑制座椅倾斜装置20的大型化。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托架21具备与具有凹构造的限制部27对应地从第一托架21的外表面22b突出的凸部27x。
根据该构成,能够将从第一托架21的外表面22b与限制部27对应地突出的凸部27x利用为第一托架21的安装部位。因此,与在和对应于限制部27的部分不同的部分设置作为第一托架21的安装部位的突起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第一托架21的构造。
该构成意味着当在第一托架21的外表面22b设置作为安装部位的凸部27x的情况下,能够将与该凸部27x对应地设置于第一托架21的内表面22a的凹部利用为限制部27。因此,在第一托架21本来存在作为安装部位的凸部27x的座椅倾斜装置20中,不需要另外设置具有凹构造的限制部27,而能够构成上述冲击力分散机构。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凸部27x对应的凹部收容有抵接部45B,因此该座椅倾斜装置20具有即使与不具有冲击力分散机构的以往构造比较,也不变化的厚度尺寸(旋转轴C2方向的尺寸)。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限制面)以及第二内表面27b(限制面)构成为沿着在径向上移动的第二棘爪40B的移动方向Dr,另外,第一内表面27a与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构成为形成平行,第二内表面27b与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构成为形成平行。
若第二棘爪40B向径向移动,则设置于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45B的抵接面46B(第一抵接面)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的位置关系,以及抵接面46B(第二抵接面)与第二内表面27b的位置关系变化。因此,因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的构成,存在设置于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45B伴随着第二棘爪40B向径向移动而与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接触的担忧。在该情况下,有损第二棘爪40B的移动的顺利性。
该点,在上述构成中,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以及第二内表面27b构成为沿着在径向上移动的第二棘爪40B的移动方向Dr的面(参照图11)。另外,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与抵接面46B构成为平行。因此,通过第二棘爪40B的移动,也能够将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与抵接面46B维持为平行。即,不存在通过第二棘爪40B向径向的移动而使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与抵接面46B滑动接触的情况。由此,能够维持第二棘爪40B的移动的顺利性。
另外,根据该构成,也存在接下来的效果。在因冲击等而使第二棘爪40B向周向移动的情况下,抵接部45B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或者第二内表面27b)抵接,但此时,根据上述构成,两个部位面彼此抵接。因此,与两个部位以面与点或者面与线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冲击力集中于一部分。据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第二棘爪40B的塑性变形。这些效果即使在第三棘爪40C和与其对应地设置的限制部27的关系中,也相同地发挥。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27是配置于周向不同的位置并具有相互对置的两个第一内表面27a以及第二内表面27b(限制面)的凹部。在与限制部27对应的第二棘爪40B设置有抵接部45B、45B。抵接部45B、45B具有以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一方的限制面)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抵接面46B(第一抵接面)以及以与限制部27的第二内表面27b(另一方的限制面)对置的方式被配置的抵接面46B(第二抵接面)。
即,相对于配置于周向不同的位置的第一内表面27a以及第二内表面27b(限制面)的每一个配置抵接面46B(参照图11)。因此,即使第二棘爪40B向周向的任一个方向移动,抵接部45B与限制部27也抵接。由此,即使施加于第二托架31的冲击力的方向为任意的方向(后转方向RX或者其相反方向),也能够抑制第二棘爪40B的塑性变形。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限制部27与抵接部45B(第一抵接面或者第二抵接面)之间的间隙距离d1比引导槽26与被该引导槽26引导的第二棘爪40B之间的间隙距离d2大。
根据该构成,在限制部27与抵接部45B之间的间隙距离d1和引导槽26与被该引导槽26引导的第二棘爪40B之间的间隙距离d2相等的情况下,存在限制部27与抵接部45B接触,而阻碍第二棘爪40B向径向的移动的担忧。在该点上,第一托架21的限制部27与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45B相互几乎不接触,因此第二棘爪40B向径向的移动的顺利性不降低。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棘爪40B设置两个抵接部45B,但也可以省略任意一方。在该情况下,能够仅在抵接部45B与限制部27相互抵接的方向获得依据上述(1)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棘爪40B设置两个抵接部45B,但也可以将两个抵接部45B形成一体,构成为一个抵接部。在该情况下,抵接部构成为沿周向延伸,周向的一个面(第一抵接面)与限制部27的第一内表面27a对置,另一个面(第二抵接面)与第二内表面27b对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托架21设置具有凹构造的限制部27,在第二棘爪40B以从其外表面41Ba突出的方式设置抵接部45B,但也能够构成为使这些形状形成不同的形状。即,也可以在第一托架21设置具有凸构造的限制部27,在第二棘爪40B的外表面41Ba设置形成为凹状的抵接部45B。在该情况下,抵接部45B具有凹构造或者贯通孔。即使通过该构成,也能够获得依据上述(1)的效果。
·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以代替实施方式的限制部27,在第一托架21设置具有凹构造的收容部120,在该收容部120设置从其底面突出的限制部127。在该情况下,第二棘爪40B的抵接部145构成为进入收容部120与限制部127之间的间隙的突起。即使通过该构成,在第二托架31因冲击等而旋转,使第二棘爪40B向周向移动的情况下,抵接部145与限制部127抵接,因此也能够抑制第二棘爪40B的塑性变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棘爪40A不设置冲击力分散机构的抵接部,但也能够在第一棘爪40A设置抵接部。其中,在第一棘爪40A设置与第二托架31的内周部36抵接的限制部46A,因此在第一棘爪40A的径向的尺寸不充分长的情况下,难以通过冲压加工形成抵接部45B。在该情况下,具有抵接部的第一棘爪40A通过锻造加工或者切削加工等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椅背4向后方侧倾倒时的第二托架31的后转方向RX与凸轮50的施力方向RB一致,但两方向也可以不一致。即,椅背4向后方侧倾倒时的第二托架31的后转方向RX与凸轮50的施力方向RB也可以相互相反。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托架21内配置三个棘爪40A、40B、40C,但棘爪的个数不被限定。另外,在配置多个棘爪的情况下,若为这些动作连动的构成,也可以为相互不同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为相互相同的形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将第一托架21固定于椅垫3,将第二托架31固定于椅背4,但也可以将这些托架21、31相反地配置。即,也可以将第一托架21固定于椅背4,将第二托架31固定于椅垫3。

Claims (7)

1.一种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第一托架;
第二托架,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能够旋转;
凸轮,其相对于所述第一托架能够旋转;以及
多个棘爪,所述棘爪基于所述凸轮的旋转沿所述第一托架的径向移动而与所述第二托架卡合,
所述第一托架具有沿所述径向引导所述棘爪的引导部以及与所述多个棘爪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地设置并限制对应的棘爪沿周向的移动的限制部,
与所述限制部对应的所述棘爪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相对于所述限制部隔开间隙地配置并通过所述棘爪的移动与所述限制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凹构造,
所述抵接部从所述棘爪突出而收容于所述限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托架在与所述限制部对应的位置具有从与设置有所述限制部的面在轴向上相反一侧的面突出的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具有在所述棘爪沿周向移动时供所述抵接部的抵接面抵接的限制面,
所述限制面构成为沿着在径向上移动的所述棘爪的移动方向的面,
所述限制面与所述抵接面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包含凹部,该凹部具有配置于周向上的不同位置并相互对置的两个限制面,
设置于与所述限制部对应的所述棘爪的所述抵接部具有与所述限制部的一方的所述限制面对置的第一抵接面以及与所述限制部的另一方的限制面对置的第二抵接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限制面分别构成为在所述棘爪沿周向移动时供所述第一抵接面以及第二抵接面中的对应的抵接面抵接,
所述两个限制面构成为沿着在径向上移动的所述棘爪的移动方向的面,
所述两个限制面与所述第一抵接面以及第二抵接面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与所述抵接部之间的间隙距离比所述引导部与所述棘爪之间的间隙距离大。
CN201580009579.0A 2014-02-24 2015-02-20 座椅倾斜装置 Pending CN1060294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33326A JP2015157559A (ja) 2014-02-24 2014-02-24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4-033326 2014-02-24
PCT/JP2015/054757 WO2015125912A1 (ja) 2014-02-24 2015-02-20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9440A true CN106029440A (zh) 2016-10-12

Family

ID=53878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9579.0A Pending CN106029440A (zh) 2014-02-24 2015-02-20 座椅倾斜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072818A1 (zh)
JP (1) JP2015157559A (zh)
CN (1) CN106029440A (zh)
WO (1) WO2015125912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61772A (ja) * 2001-08-24 2003-03-04 Shiroki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6843533B1 (en) * 1999-06-16 2005-01-18 Nhk Spring Co., Ltd. Reclining device
CN101227845A (zh) * 2005-07-27 2008-07-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锁定装置及座椅倾斜装置
CN101959442A (zh) * 2008-07-15 2011-01-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CN102725177A (zh) * 2009-12-07 2012-10-1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锁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1824B2 (ja) * 1999-09-21 2006-06-28 日本発条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43533B1 (en) * 1999-06-16 2005-01-18 Nhk Spring Co., Ltd. Reclining device
JP2003061772A (ja) * 2001-08-24 2003-03-04 Shiroki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1227845A (zh) * 2005-07-27 2008-07-23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锁定装置及座椅倾斜装置
CN101959442A (zh) * 2008-07-15 2011-01-26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座椅倾角调节装置
CN102725177A (zh) * 2009-12-07 2012-10-10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锁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072818A1 (en) 2017-03-16
WO2015125912A1 (ja) 2015-08-27
JP2015157559A (ja) 2015-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8742C (zh) 用于车辆的座椅斜倚装置
USD863167S1 (en) Crash pad for an automobile
CN106029439B (zh) 座椅倾斜装置
CN102292238B (zh) 车座的调角器
CN105416112B (zh) 用更小的增量调节汽车座椅倾斜的装置
JP6384061B2 (ja)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655777B1 (ko) 차량 시트용 리클라이너
WO2016129423A1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9139113B2 (en) Round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
JP478408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20140044331A (ko) 내부 판 스프링을 구비한 디스크 리클라이너
CN102438858B (zh) 止动配件
US20130026808A1 (en) Pivotal device of vehicle seat
CN102897061A (zh) 倾斜装置
US20130154331A1 (en) Reclining apparatus
MX2012005805A (es) Reclinador de disco graduado.
CN106799978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US8955910B2 (en) Recliner swing-gate control spacer
USD917359S1 (en) Crash pad for an automobile
EP2711241B1 (en) Reclining device
US9126565B2 (en) Retractor for seat belt
CN106029440A (zh) 座椅倾斜装置
WO2018216787A1 (ja) 乗物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KR101453077B1 (ko) 차량용 직진 리클라이너
CN103358943A (zh) 斜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