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25109A - 蓄电元件 - Google Patents

蓄电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25109A
CN106025109A CN201610669435.4A CN201610669435A CN106025109A CN 106025109 A CN106025109 A CN 106025109A CN 201610669435 A CN201610669435 A CN 201610669435A CN 106025109 A CN106025109 A CN 1060251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protuberance
recess
closure memb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6943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25109B (zh
Inventor
增田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filed Critical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0251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51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251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251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fixing means, e.g. screws, rivets or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6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允许较大公差而制造容易,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的蓄电元件。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具备容器(30)、电极体(11)、电极端子(23)、集电体(12)、对容器和集电体进行绝缘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3),其中,容器具有通过其外壁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21)、和通过形成凸部而在与凸部对应的位置的容器的内壁形成的凹部(21x),凹部具有最外侧的底面(21y)、和在底面与容器的内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内侧面,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凸部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内部绝缘封闭件具有配置在集电体与容器的凹部之间且与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平行的第一侧壁部。

Description

蓄电元件
本申请是申请号201210487133.7、申请日2012年11月26日、发明名称为“蓄电元件”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二次电池和其他的电池等的蓄电元件。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不仅在替换一次电池的用途中普及,还作为手机、I T机器等电子机器的电源而广泛普及。特别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由于是高能量密度,所以正在推进向电动车等工业用大型电子机器上的应用。
目前,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为了将由配置于容器内部的电极体生成的电力取出,有与电极体的正极以及负极电连接,并用于连接在容器内部配置的集电体和容器外部的电极端子的连接部。连接部与电极端子一体成形,为了连接容器内部的集电体和容器外部的电极端子,而贯通容器的盖部。因此,在盖部上设有供连接部贯通用的贯通孔。
容器大多由金属构成,若连接部在非绝缘状态下贯通容器,则可能因容器而被短路,因此,需要对容器的形成贯通孔的部分和电极端子、连接部以及集电体进行绝缘。另外,在容器中收容有电极体和电解液,需要防止电解液从贯通孔漏出到容器外部。
在现有的蓄电元件中,为了对容器和电极端子、连接部以及集电体三者进行绝缘、且防止电解液从容器的贯通孔泄漏,在容器的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遍及容器的外侧以及内侧设有绝缘封闭件。在绝缘封闭件将容器的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覆盖到容器的内侧以及外侧的状态下,通过用连接部压接容器外部的电极端子以及容器内部的集电体,从而可以兼顾电极端子、连接部以及集电体三者和容器之间的绝缘与密封。
在制造这样的蓄电元件的情况下,在通过连接部压接电极端子以及集电体时,绝缘封闭件以贯通在贯通孔中的部分为中心转动,尤其在电极端子相对于贯通孔而言不是圆形的情况下,存在着难以按照设计姿势制造电极端子等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专利文献1中,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在贯通孔120c的周围设置向容器300的外侧突出且俯视时为非圆形状的凸部120b,在外部绝缘封闭件121上设有覆盖该凸部120b的侧面的止转部121b。即,通过使在外部绝缘封闭件121上设置的止转部121b卡止于在容器300上设置的凸部120b的侧面,从而防止外部绝缘封闭件121相对于贯通孔120c旋转。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表示现有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模式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现有的非水电解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附近的剖面图。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97822号公报
但是,如图10所示,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0中,具有通过设置从盖部120的表面120a直立的壁面120d而形成的凸部120b。如此,在形成了凸部120b的状态下,由于是连接电极端子130和集电体112的构成,所以在凹部120e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13之间产生空间S1。因此,在通过铆接电极端子130而压接容器300、外部绝缘封闭件121、内部绝缘封闭件113以及集电体112时,容器300、外部绝缘封闭件121、内部绝缘封闭件113以及集电体112向空间S1内部变形。因此,难以确保容器300的气密性。
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例如考虑将内部绝缘封闭件以及集电体形成为与凹部120e的内部的空间S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即,作为内部绝缘封闭件(未图示),考虑通过以在凸部120b的壁面120d上形成平行的壁部,并使该内部绝缘封闭件的壁部与凹部120e的壁面120d抵接的方式,将内部绝缘封闭件嵌合于凹部120e的内部,从而形成确保气密性的结构。由此,由于未形成凹部120e的空间S1,因此可以确保容器300的气密性。
但是,在实现这样的结构的情况下,在形成凹部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13双方方面需要有精密的精度。即,在内部绝缘封闭件113的尺寸大于凹部的尺寸的情况下,当然无法在凹部嵌入内部绝缘封闭件113。另一方面,在凹部的尺寸大于内部绝缘封闭件113的尺寸的情况下,内部绝缘封闭件113在凹部之中,以连接部131为轴,以微小角旋转或转动(即发生错位),成为使电极端子130周围的气密性受损的原因。
如此,为了确保电极端子130周围的气密性,要求对于盖部120的凹部的形状的形成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13的形状的形成有高精度的尺寸,但这将引起制造工序的冗长化以及制品的高成本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允许较大公差、容易制造、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的蓄电元件。
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元件,其具备:容器、收纳在所述容器内的电极体、电极端子、对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体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及对所述容器和所述集电体进行绝缘的内部绝缘部件,其中,所述容器具有:通过其外壁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通过形成所述凸部而在与所述凸部对应的位置的所述容器的内壁形成的凹部,所述凹部具有:最外侧的底面;在所述底面和所述容器的内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内侧面,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内部绝缘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集电体和所述容器的所述凹部之间,且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平行的第一壁部。
由此,如下两部分相互相对于凸部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且平行,其一是在容器的内壁形成的凹部所具有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其二是与内部绝缘部件的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第一侧壁部。由此,例如,只要是凹部的内侧面随着从底面远离而向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即使在形成凹部或内部绝缘部件时产生稍许误差,也能够容易使凹部的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内部绝缘部件的第一侧壁部密接,可以提高电极端子周围的气密性。
另外,所述凹部的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与平行于该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内部绝缘部件的所述第一壁部面接触。
另外,所述凹部的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是所述内侧面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且随着从所述底面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
因此,可以使形成于容器的内壁的凹部与内部绝缘部件密接,可以提高电极端子周围的气密性。
另外,所述内侧面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可以相对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向对称的方向倾斜。
如此,通过设成对称的形状,从而即使凹部和内部绝缘部件变向180度,也可以容易使凹部和内部绝缘部件一致。即,能够容易进行凹部和内部绝缘部件之间的对位。
另外,可以是所述内部绝缘部件还具有沿所述凹部的底面设置的板状的板部,所述第一壁部是从所述板部连续形成、且与所述内侧面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平行的一对第一壁部,所述一对第一壁部随着从所述板部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
另外,所述容器的内壁可以是长条状的形状,所述内侧面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沿着所述内壁的长边方向形成。
另外,所述集电体可以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由此,在容器的内部与电极端子电连接的集电体在该凹部内与电极端子连接。进而,在容器上形成有凸部,并形成有通过形成凸部而在与凸部对应的位置的容器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
如此,与电极端子连接的集电体的部分由于被收纳在形成于容器的凹部内,因此能够使容器的内部空间之中的凹部以外的空间匹配于电极体的形状。由此,仅通过使电极体的外形的大小匹配于该空间的大小,从而能够减小在容器内部收纳电极体时产生的浪费的空间。如此,不用改变电极体的构造,使容器的形状配合于电极体的形状改变,因此可以容易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内部空间的收纳效率。由此,可以提高蓄电元件的每单位容积的蓄电容量。
另外,所述集电体可以具有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的基台部,所述内部绝缘部件通过被所述容器的所述凹部和所述基台部夹着而对所述容器和所述集电体进行绝缘。
由此,集电体与电极端子连接的容器的位置是凹部的内部,且,在集电体与凹部接触的位置收纳有内部绝缘部件。而且,例如,在集电体所接触的内部绝缘部件的第一侧壁部的形状随着从板部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形成的情况下,可以使集电体的基台部的形状沿着内部绝缘部件的第一侧壁部的形状形成。另外,在该情况下,在集电体具有夹入电极体那样的一对臂部的构造的情况下,能够容易扩大夹入电极体的一对臂部的间隔。由此,可使被一对臂部夹入的电极体的部分更大。即,能够使在容器内部收纳的电极体的体积更大,能够提高电极体相对于容器的收纳效率。由此,可以提高蓄电元件的每单位容积的蓄电容量。
另外,所述集电体可以还具有从所述基台部朝向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延伸并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与所述电极体连接的臂主体;以及连接所述臂主体与所述基台部的连接部分。
另外,所述基台部可以具有:与所述电极端子直接连接的板状的板部;以及与所述连接部分连续而形成,且相对于所述板部折曲或弯曲的壁部。所述基台部的所述壁部隔着所述内部绝缘部件的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凹部的所述内侧面相对。
另外,所述基台部的壁部可以与所述内部绝缘部件的所述第一壁部面接触。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蓄电元件,其具备:容器、收纳在所述容器内的电极体、电极端子、对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体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及对所述容器和所述电极端子进行绝缘的外部绝缘部件,其中,所述容器具有通过其外壁的一部分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所述凸部具有:最外侧的顶部;及在所述顶部和所述容器的外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外侧面,所述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外部绝缘部件具有配置在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容器的凸部之间、且与所述凸部的所述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平行的第二壁部。
另外,所述容器可以还具有通过形成所述凸部而在与所述凸部对应的位置的所述容器的内壁形成的凹部,所述集电体在所述凹部内与所述电极端子连接。
由此,如下两部分相互相对于凸部的突出方向倾斜随着、且平行,其一是在容器的外壁形成的凸部所具有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其二是与外部绝缘部件的凸部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的第二侧壁部。由此,例如,只要是凸部的外侧面随着从凸部的顶部远离而向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即便在形成凸部以及外部绝缘部件时产生稍许误差,也可以容易使凸部的外侧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外部绝缘部件的第二壁部密接,可以提高电极端子周围的气密性。
发明效果
根据以上那样的本发明,具有能够提供一种允许较大公差而制造容易、低成本的蓄电元件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示意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周边的构成的Y-Z平面的要部剖面图。
图3是表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周边的构成的X-Z平面的要部剖面图。
图4是表示集电体的构成的立体图。
图5的(a)是表示集电体的构成的沿Y轴方向观察的图,图5的(b)是表示集电体的构成的沿X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盖部周边的结构的局部俯视图。
图7是表示集电体的其他的构成例的沿Y轴方向观察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极端子周边的构成例的要部剖面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构成的要部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
10 容器主体
11 电极体
11a 突出部(正极侧)
11b 突出部(负极侧)
12、32 集电体
12a 贯通孔
12b 基台部
12b1 板部
12b2 壁部
12c 臂部
12c1 臂主体
12c2 连接部分
13 内部绝缘封闭件
13a 贯通孔
13b 板部
13c 侧壁部
14 夹持板
15 集电体
20 盖部
20a 盖主体
20b 上表面
20c 框部
20d 下表面
21 凸部
21a 贯通孔
21b 板部
21c 侧面
21d 侧壁部
21x 凹部
21y 底面
21z 侧面
22 外部绝缘封闭件
22a 侧壁部
22b 板部
22c 筒部
22d 贯通孔
22e 框体
22f 端面
22g 主面
23 电极端子
23a 端子主体
23b 连接部
23c 铆接端
30 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都是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具体例。以下实施方式表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等是一例,不是限定本发明的意思。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对于未记载在表示本发明的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构成要素,作为构成更优选方式的任意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示意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具有:容器30;在容器30内收容的电极体11;电极端子23;对电极端子23和电极体11进行电连接的集电体12、15;对容器30和电极端子23进行绝缘的外部绝缘封闭件22;及对容器30和集电体12、15进行绝缘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3。
容器30由盖部20和容器主体10构成。盖部20形成容器30的内壁的一部分,且是在Y轴方向(参照后述)上长的长条板状的部件。容器主体10是在矩形筒状的部件的一端具有开口10x,在另一端具有底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容器主体10和盖部20的排列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图1中的Z轴方向),将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排列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图1中的Y轴方向),将与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图1中的X轴方向)。
盖部20在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从盖部20的上侧的表面即上表面20b朝向容器30的外方突出的凸部21以及凸部21以外的部分即板状的盖主体20a。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谓盖部20的上表面20b是盖主体20a的容器30外侧的面。即,容器30具有通过其外壁的一部分朝向外侧突出而形成的凸部21。
凸部21具有作为顶部的板部21b和侧壁部21d。板部21b是构成凸部21的上部的平板状的部件,且俯视时是具有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平行的边的矩形,且与盖主体20a平行。另外,在凸部21上,在板部21b形成有供电极端子23贯通的贯通孔21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仅表示正极侧的贯通孔21a,负极侧的贯通孔由于被后述的绝缘封闭件的阴影遮挡,因此没有图示。
电极体11是通过以在带状的电极即正极和负极之间夹入隔板的方式进行层叠、且同时整体卷绕成长圆筒形而形成的。电极体11以如下朝向被收纳在容器30内,即,卷绕轴方向与X轴方向一致、且剖面的长圆形状的长轴与Z轴方向一致的朝向。正极以及负极在卷绕轴方向上相互错开位置,以卷绕轴为中心卷绕成长圆筒形。电极体11在其两端具有:正极以及负极分别以规定的宽度从隔板朝向电极体11的卷绕轴方向(Y轴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11a、11b。即,电极体11在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具有正极从隔板突出的正极侧的突出部11a,在另一端具有负极从隔板突出的负极侧的突出部11b。进而,正极侧的突出部11a以及负极侧的突出部11b未形成有活性物质,作为基材的金属箔露出。即,正极侧的突出部11a露出有未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基材即铝箔,负极侧的突出部11b露出有未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基材即铜箔。在正极侧的突出部11a以及负极侧的突出部11b上分别电连接正极侧的集电体12以及负极侧的集电体15。
集电体12的上侧的端部具有与电极体11的上侧表面平行(即,与X-Y平面平行)的板状的结构(后述的板部12b1),在该板状结构上形成有贯通孔12a。另外,集电体12具有如下结构(后述的臂部12c):在电极体11的卷绕轴方向的一端即正极侧的突出部11a,随着朝向Z轴方向的下侧的端部,沿该正极侧的突出部11a的X轴方向外侧的侧面弯曲,且与正极侧的突出部11a一起被铝或铝合金的夹持板14夹着并通过超声波焊接等被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负极侧的集电体15也具有同样构成,由铜或铜合金形成。正极侧的集电体12以及负极侧的集电体15是相同结构,因此在以下,仅对正极侧的集电体12进行说明,省略负极侧的集电体15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对集电体12、15的详细的构成在后面进行更详细说明。
内部绝缘封闭件13是一种通过被夹在盖部20的凹部21x(参照后述)和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参照后述)之间,从而对容器30和集电体12进行绝缘的绝缘部件。即,内部绝缘封闭件13是一种被配置在容器30的内部,从而将容器30与经集电体12而电连接的电极体11绝缘的绝缘部件。另外,内部绝缘封闭件13还作为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即,作为相对于在容器30的盖部20形成的贯通孔21a而言被电极端子23以及外部绝缘封闭件22压接,从而用于密闭该贯通孔21a的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内部绝缘封闭件13是从电极端子23侧覆盖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形状。内部绝缘封闭件13由合成树脂等构成,且具备绝缘性以及弹性。在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上形成有贯通孔13a,由后述的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一起贯通该贯通孔13a和盖部20的贯通孔21a以及集电体12的贯通孔12a。
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一种通过被夹入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参照后述)和盖部20的凸部21之间,从而对电极端子23和容器30进行绝缘的绝缘部件。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一种配置于容器30的外部,将容器30与经电极端子23以及集电体12而电连接的电极体11绝缘的绝缘部件。另外,外部绝缘封闭件22还作为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即,作为相对于在容器30的盖部20形成的贯通孔21a而言被电极端子23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压接,从而用于密闭该贯通孔21a的封闭件(填料)起作用。外部绝缘封闭件22具有:配置于凸部21的板部21b的上侧,形成有贯通孔22d的板状的板部22b;从形成板部22b的贯通孔22d的部分连续而形成,并向板部22b的下方延伸的筒状的筒部22c。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具有:筒部22c;朝向与筒部22c的轴交叉的方向即朝向筒部22c的外侧的方向扩展的板部22b。
另外,外部绝缘封闭件22具有从板部22b的外缘沿着凸部21的侧面形成的作为第二壁部的侧壁部22a。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通过板部22b以及侧壁部22a覆盖凸部21的外侧的部件。
外部绝缘封闭件22是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同样的合成树脂制的部件。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上形成的贯通孔22d和在盖部20上形成的贯通孔21a、在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上形成的贯通孔13a以及在集电体12上形成的贯通孔12a一起由后述的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贯通。
另外,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形成于与盖部20相对的一侧(即板部22b的下侧),贯通孔22d和筒部22c的内缘一致。另外,筒部22c具有与贯通孔13a、21a对应的外形,并嵌入这些各贯通孔13a、21a中。因此,筒部22c被夹入在容器30的凸部21上形成的贯通孔21a与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之间。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通过被夹入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与容器30的凸部21的板部21b之间、且被夹入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与容器30的形成贯通孔21a的部分之间,从而对电极端子23和容器30进行绝缘。
进而,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板部22b的上侧形成有框体22e,框体22e形成于在板部22b上形成的贯通孔22d的外侧。
电极端子23具有:在容器30的凸部21的突出方向的外侧配置的板状的端子主体23a;及贯通在凹部21x形成的贯通孔21a的柱状的连接部23b。端子主体23a是其外缘的形状对应于框体22e的内缘的形状的平面形状。连接部23b起到将端子主体23a和集电体12电连接,并且将盖部20和电极体11机械接合的作用。另外,在正极侧配置的电极端子23由铝或铝合金构成,在负极侧配置的电极端子23由铜或铜合金构成。
电极端子23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将未图示的外部负载(即,消耗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能的机器)的端子焊接固定于端子主体23a的表面,从而完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和外部负载的电连接的部件。或者,电极端子23是一种在将未图示的多个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排列配置的状态下,通过由母线对各电池的端子主体23a进行焊接固定,从而完成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彼此的电连接的部件。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端子23可以通过锻造、铸造等由同一坯料构成端子主体23a和连接部23b。另外,电极端子23也可以使端子主体23a和连接部23b分别独立,通过对构成端子主体23a和连接部23b的两种异种或同种材料的坯料进行一体成形而构成。
下面,参照图2以及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极端子23以及集电体12周边的构成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其中,图2是组装状态下的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在Y-Z平面上切断时的电极端子周边的要部剖面图。另外,图3是在该图1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X-Z平面上切断时的电极端子周边的要部剖面图。
如图2以及图3所示,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的电极端子23以及集电体12周边的构成是从上到下按照电极端子23、外部绝缘封闭件22、盖部20的凸部21、内部绝缘封闭件13、集电体12的板部12b1的顺序层叠。外部绝缘封闭件22被配置成如下状态:板部22b、凸部21的板部21b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板部13b(参照后述)重合、且筒部22c贯通在形成于盖部20的贯通孔21a以及形成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贯通孔13a中。筒部22c的端面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下表面处于同一面上,并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下表面一起与形成集电体12的主面的板部12b1的上表面相接。而且,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的内周的形状与集电体12的贯通孔12a是相同的尺寸、且相同的形状。另外,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贯通在筒部22c和贯通孔12a中。即,连接部23b的外周与筒部22c的内周以及形成贯通孔12a的部分成为相互接触的状态。而且,电极端子23的连接部23b在贯通了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以及在集电体12上形成的贯通孔12a的状态下,其前端被铆接,铆接端23c被整形。即,电极端子23还具有作为压接端部的铆接端23c,该铆接端23c通过在凹部21x内,与端子主体23a一起将容器30以及集电体12夹入并压接,从而与集电体12电连接。
铆接端23c的外径大于各贯通孔21a、22d、13a、12a的直径,因此,外部绝缘封闭件22、盖部20、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集电体12通过被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和铆接端23c夹着而被相互压接,从而被一体地固定。由此,电极端子23通过压接外部绝缘封闭件22和容器30的凸部21,从而容器30的形成贯通孔21a的部分与电极端子23之间由外部绝缘封闭件22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密闭。另外,电极端子23由于连接部23b以及铆接端23c通过集电体12相接,因此,在贯通了盖部20的凸部21的状态下与集电体1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连接部23b的侧面由于被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筒部22c覆盖,因此盖部20和连接部23b之间确保绝缘状态。
下面,说明各部的各自的结构。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部20在其里侧(即下侧)形成框部20c,框部20c具有与开口10x的内缘形状一致的外形,以嵌合于容器主体10的开口10x。框部20c形成于与容器主体10的上侧的端面抵接的盖部20的侧端的内侧。即,盖部20是形成框部20c的部分的厚度比其他的部分的厚度大的构成。另外,盖部20的、除凸部21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在形成框部20c的部分最大,接着按照框部20c的外侧的部分、框部20c的内侧的部分的顺序变小。
另外,盖部20,其构成部件的剖面的厚度大致一样。在盖部20上,在凸部21的里侧形成有与凸部21的突出对应的凹部21x。即,盖部20的凸部21例如是通过冲压加工对均一厚度的板状部件施加凹凸而形成的。总之,容器30具有:凸部21;通过形成凸部21而在与凸部21对应的位置的容器30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21x。凹部21x具有:最外侧的底面21y;及在底面21y与容器30的内壁之间连续而形成的作为内侧面的侧面21z。因此,盖部20具有形成凸部21的作为外侧面的侧面21c以及凹部21x的侧面21z的侧壁部21d。如图2以及图3所示,侧壁部21d从俯视时矩形的板部21b的外缘沿着盖部20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以及长边方向(Y轴方向)遍及到盖主体20a之间而连续,且沿着与盖主体20a交叉的方向形成。侧壁部21d具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部分21d1、21d2、21d3、21d4。这四个部分21d1、21d2、21d3、21d4,相邻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续。在该四个部分21d1、21d2、21d3、21d4之中,与沿着凸部21的板部21b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外缘连续的一对部分21d1、21d3相对于盖主体20a以及板部21b垂直地折曲而形成(参照图2)。另外,在该四个部分21d1、21d2、21d3、21d4之中,与沿着凸部21的板部21b的长边方向(Y轴方向)的外缘连续的一对部分21d2、21d4,随着靠近盖主体20a而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折曲而形成(参照图3)。即,侧壁部21d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部分21d2、21d4的X轴方向内侧的第一侧面21c2以及第二侧面21c4,随着靠近盖部20的上表面20b,向互相分开的方向倾斜。凹部21x的侧面21z是夹着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参照后述)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一对壁部12b2(参照后述)相对的面。
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与形成在盖部20上的凸部21同样,具有板部13b以及作为第一壁部的侧壁部13c。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上侧的形状是与凹部21x的形状对应的形状。板部13b是与凸部21的板部21b平行的平板状,且在俯视时是具有与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平行的边的矩形。在板部13b形成有上述的贯通孔13a。侧壁部13c形成为:从板部13b的周缘朝向电极体11侧(即下侧)立起。侧壁部13c具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部分13c1、13c2、13c3、13c4。四个部分13c1、13c2、13c3、13c4中,相邻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续。而且,侧壁部13c与上述的侧壁部21d的内侧的面平行。即,在四个部分13c1、13c2、13c3、13c4之中,从板部13b的沿X轴方向的一对边立起的一对部分13c1、13c3相对于板部13b垂直形成。另外,在该四个部分13c1、13c2、13c3、13c4之中,从板部13b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边立起的一对部分13c2、13c4随着从板部13b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另外,如图3所示,凸部21的与沿板部21b的长边方向的外缘连续的一对相互相对的侧壁部21d的面向两方的部分21d2、21d4的内侧的面、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从沿板部13b的Y轴方向的一对边立起的一对部分13c2、13c4的外侧的面相互相接。
总之,凹部21x的侧面21z的至少一部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的至少一部分即一对部分13c2、13c4面接触。另外,侧面21z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凸部21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所说的凹部21x的侧面21z的至少一部分,是在侧面21z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21z2、21z4,并随着从底面21y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另外,在侧面21z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21z2、21z4相对于凸部21的突出方向向对称的方向倾斜,并沿盖部20的长边方向形成。
进而,位于盖部20的凸部21的上部的外部绝缘封闭件22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同样具有与凸部21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中,板部22b的下表面与凸部21的板部21b的上表面接触,从板部22b的外缘向板部22b的下方延伸的侧壁部22a是沿着形成凸部21的侧面的侧壁部21d的形状。侧壁部22a具有分别面向四方的四个部分22a1、22a2、22a3、22a4。四个部分22a1、22a2、22a3、22a4中,相邻的部分彼此相互连续。在该四个部分22a1、22a2、22a3、22a4之中,从板部22b的沿X轴方向的一对边向下方延伸的一对部分22a1、22a3相对于板部22b垂直形成。另外,在该四个部分22a1、22a2、22a3、22a4之中,从板部22b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边向下方延伸的一对部分22a2、22a4随着靠近容器30的上表面20b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即,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侧壁部22a具有:沿凸部21的侧面的一部分(第一侧面21c2)配置的作为第一侧壁部的侧壁部22a的部分22a2;以及沿夹着凸部21而位于第一侧壁部的相反侧的凸部21的侧面(第二侧面21c4)的一部分配置的作为第二侧壁部的侧壁部22a的部分22a4。
在此,侧壁部22a的部分22a2与侧壁部的部分22a4所成的第一角度θ1与第一侧面21c2与第二侧面21c4所成的第二角度θ2相等。即,侧壁部22a的部分22a2的X轴方向内侧的面和第一侧面21c2密接,侧壁部22a的部分22a4的X轴方向内侧的面和第二侧面21c4密接。
另外,从板部22b的下表面到侧壁部22a的下端的Z轴方向的距离小于从盖主体20a的上表面20b到凸部21的板部21b的上表面的Z轴方向的距离。即,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外部绝缘封闭件22、盖部20、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集电体12被电极端子23的端子主体23a和铆接端23c夹入而被压接的状态下,侧壁部22a的容器30的上表面20b侧的端部(即,侧壁部22a的下端)的端面22f从盖部20的上表面20b离开有规定间隔C。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构成为盖部20具有凸部21及与其对应的凹部21x,外部绝缘封闭件22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形状具有与凸部21的形状以及凹部21x的形状分别对应的形状。
下面,参照图4以及5,说明集电体12的详细的结构。图4是从下方仰视集电体12的立体图,图5的(a)以及(b)分别是从Y轴方向的视点观察的图以及从X轴方向的视点观察的图。
如各图所示,集电体12是通过冲压等对一片金属板进行折曲加工而形成的,且具备包括平板状的结构在内的基台部12b、及从基台部12b的X轴方向的两端向下方延伸的一对臂部12c。另外,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在凹部21x内与电极端子23连接。集电体的臂部12c从基台部12b朝向凸部21的突出方向的相反侧(即,盖部20的下方)延伸,并与电极体11连接。
如图4以及图5的(a)所示,基台部12b由形成有贯通孔12a的平板状的板部12b1和在板部12b1的沿Y轴方向的一对边折曲而形成的一对壁部12b2构成。板部12b1与电极端子23直接连接。板部12b1沿凹部21x的底面21y设置。一对壁部12b2相对于板部12b1连续设置,并与凹部21x的侧面21z相对设置而相互面对。构成基台部12b的一对壁部12b2对应于图3所示的盖部20的凹部21x的侧壁部21d的内侧的面即侧面21z,随着从板部12b1远离,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一对壁部12b2具有容器30的Y轴方向的端部侧(图5(b)的右侧)的各个部分向一对臂部12c连续的结构。即,在壁部12b2之中,仅靠近电极体11的突出部11a、11b的一侧的一部分与臂部12c连续。即,集电体12的臂部12c通过从一对壁部12b2的各自的一部分连续,从而从基台部12b朝向盖部20的下方延伸。
接着,一对臂部12c分别由与电极体11连接的臂主体12c1和连接臂主体12c1与基台部12b的壁部12b2的连接部分12c2构成。一对臂主体12c1分别是外形为长条状的平板,并沿着面向电极体11的正极侧的突出部11a的X轴方向的侧面的外侧,在与板部12b1正交的方向上从板部12b1向下方延伸。即,一对臂主体12c1相互平行。如图3所示,一对臂主体12c1将电极体11夹入其间。集电体12的臂部12c在Y轴方向上,在比容器30内部之中的形成凸部21的位置更接近短侧面10a的一侧与电极体11连接。另外,连接部分12c2是如下形状:从X轴方向观察的形状通过从凹部21x朝向容器30的短侧面10a侧弯曲,从而连接臂主体12c1和壁部12b2。即,如图5的(b)所示,集电体12位于臂部12c的Y轴方向的短侧面侧的缘e2比基台部12b的Y轴方向的短侧面侧的缘e1更靠容器的短侧面的位置上。
需要说明的是,一对臂主体12c1的各自的前端如图5(b)所示,从Y轴方向的视点观察的形状是圆的。如此,通过使臂主体12c1的前端构成为圆的结构,防止在电极体11上连接集电体12时,弄伤电极体11的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臂主体12c1的前端的形状也可以不圆,可以有棱角。
另一方面,如图5的(a)所示,一对连接部分12c2分别相对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1的角度与壁部12b2相对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1的角度相同。即,连接部分12c2是在一对壁部12b2的各自的延长线上形成的集电体12的一对构成要素。基台部12b的壁部12b2与连接部分12c2连续而形成,并相对于基台部12b的板部12b1折曲。另外,基台部12b的壁部12b2隔着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与凹部21x的侧面21z相对。而且,一对连接部分12c2随着越到下部越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另外,基台部12b的壁部12b2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面接触。如此,由于一对壁部12b2以及一对连接部分12c2倾斜,所以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板部13b直接接触的板部12b1的上表面的X轴方向的宽度W1小于一对臂主体12c1的间隔W2。另外,由于壁部12b2和连接部分12c2相互在延长线上形成,所以容易确保集电体12的臂部12c与基台部12b之间的强度和一对臂部12c的精度。
另外,如图2、图4以及图5(b)所示,连接部分12c2以在容器30的Y轴方向的端部侧配置臂主体12c1的方式,从基台部12b的壁部12b2向容器30的朝向Y轴方向的端部侧的方向延伸。由此,臂主体12c1在比板部12b1的后端e1靠外侧的位置延伸。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如下两部分相互相对于凸部21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且平行,其一是在形成于容器30的内壁的凹部21x所具有的作为内侧面的侧面21z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21z2、21z4,其二是与该一对部分21z2、21z4相对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的一对部分13c2、13c4。另外,凹部21x的侧面21z之中的一对部分21z2、21z4是随着从底面21y远离而向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进而,凹部21x的侧面21z之中的一对部分21z2、21z 4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之中的一对部分13c2、13c4面接触。
因此,即使在形成凹部21x或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上产生稍许误差,也能够容易使凹部21x的侧面21z之中的一对部分21z2、21z4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之中的一对部分13c2、13c4密接,能够提高电极端子23周围的气密性。
尤其,沿着俯视时为矩形的内部绝缘封闭件13以及凹部21x的长边方向,形成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中设有倾斜的一对部分13c2、13c4以及凹部21x的侧面21z中设有倾斜的一对部分21z2、21z4。因此,能够更大地确保凹部21x与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密接面积。由此,可得到气密性更高的结合。
另外,由于上述侧壁部13c中的一对部分13c2、13c4以及侧面21z中的一对部分21z2、21z4随着从盖部20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因此可以设置用于使在该部分接合的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壁部12b2也向同样的方向倾斜的空间。即,可以将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朝向下方且为了夹入电极体11而设置的一对臂部12c的间隔设成在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预先扩大了的方向。由此,可使集电体12的一对臂部12c的间隔W2大于基台部12b的x轴方向上的宽度W1。因此,能够扩大电极体11的X轴方向的宽度,可以扩大在容器30内部收容的电极体11的体积,还起到能够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的收纳效率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在容器30上形成有凸部21,进而,通过形成凸部21,从而形成有在与凸部21对应的位置的容器30的内壁上形成的凹部21x。而且,在容器30的内部与电极端子23电连接的集电体12具有在该凹部21x内与电极端子23连接的基台部12b。
如此,与电极端子23连接的集电体12的部分即基台部12b被收纳在形成于容器30的凹部21x内,因此,在容器30的内部空间之中,可使凹部21x以外的空间匹配于电极体11的形状。由此,仅通过使电极体11的外形的大小匹配于该空间的大小,能够减小在容器30内部收纳电极体11时产生的浪费的空间。如此,不用改变电极体11的构造,使容器30的形状匹配于电极体11的形状来改变,因此能够容易提高电极体11相对于容器30内部空间的收纳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在形成于盖部20上的凹部21x的侧面21z之中,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一对壁部12b2相对的一对部分21z2、21z4与一对壁部12b2同样,是随着远离凹部21x的底面21y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即,通过匹配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一对壁部12b2的倾斜构造,使与该一对壁部12b2相对的凹部21x的侧面21z的一对部分21z2、21z4同样倾斜构成,由此,能够更牢固地接合凹部21x和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另外,在接合电极端子23和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时,可增大插入接合用的工具的空间,因此可以提高制造时的操作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从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向臂部12c连接的结构的连接部分12c2对应于凹部21x的内壁的形状而从板部12b1与壁部12b2一起作为一体化的平板形成。因此,可以使从臂主体12c1到板部12b1的距离最短,可以缩短集电路径。因此,可以降低集电体12的内部损失。另外,该集电体12由于连接部分12c2是平板状,所以制作容易,且施加于集电体12自身的机械应力也可以降低。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基台部12b的基台部12b由板状的板部12b1和相对于板部12b1折曲的壁部12b2构成,且壁部12b2与作为一对臂部12c的一部分的一对连接部分12c2连续而形成。因此,可以提高集电体12的基台部12b的强度,可以防止臂部12c变形。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在凹部21x的侧面21z之中相互相对的一对部分21z2、21z4向相对于凸部21的突出方向对称的方向倾斜。即,如图6所示,在俯视时的凹部21x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形状的外形为矩形的情况下,在通过图中直线P X的部分彼此、即在短边方向上对称,进而,在通过图中直线P Y的部分彼此,即在长边方向上对称。
如此,例如通过将一对部分21z2、21z4做成对称的形状,从而在组装盖部20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3时,即使凹部21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3变向180度,也可以容易使凹部21x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3一致。即,能够容易进行凹部21x和内部绝缘封闭件13之间的对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如下两部分相互相对于凸部21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且平行,其一是在形成于容器30的外壁的凸部21所具有的侧面21c的至少一部分即一对部分21c2、21c4,其二是与该一对部分21c2、21c4相对的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侧壁部22a之中的一对部分22a2、22a4。另外,凸部21的侧面21c是随着从作为凸部21的顶部的板部21b远离而向分开的方向倾斜的结构。因此,即使在形成凸部21以及外部绝缘封闭件22方面产生稍许的误差,也可以容易使凸部21的侧面21c之中的一对部分21c2、21c4与外部绝缘封闭件22的侧壁部22a之中的一对部分22a2、22a4密接,能够提高电极端子23周围的气密性。
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凹部21x的侧面21z形成为:在侧面21z之中凹部21x的底面21y的沿着X轴方向的一对部分21z1、21z3相对于盖主体20a垂直折曲而形成,在侧面21z之中凹部21x的底面21y的沿着Y轴方向的一对部分21z2、21z4随着从底面21y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而折曲,但不限于此。即,也可以为底面21y的沿着X轴方向的一对部分随着从底面21y远离而向相互分开的方向倾斜折曲而形成,底面21y的沿着Y轴方向的一对部分相对于底面21y垂直地折曲而形成。
另外,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由于对应于凹部21x的侧面21z的形状而形成,所以与上述同样,侧壁部13c的沿着X轴方向的一对部分13c1、13c3相对于板部13b垂直,沿着Y轴方向的一对部分13c2、13c4倾斜,但不限于此。即,侧壁部13c的沿着X轴方向的一对部分与沿着Y轴方向的一对部分的关系,与上述同样,可以相互替换。因此,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也可以在Y轴方向上垂直、且在X轴方向上倾斜。
另外,凹部21x的侧面21z以及内部绝缘封闭件13的侧壁部13c也可以在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双方上倾斜,进而,也可以是在侧壁部21d以及侧壁部13c的面向四方的部分之中,至少仅面向一方的部分具有倾斜面那样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集电体12的臂部12c的连接部分12c2如图5的(a)所示,从Y轴方向观察的形状虽然沿着凹部21x的内部形状,相对于一对壁部12b2以及一对臂主体12c1两方折曲而连续,但是不限于折曲连续。例如,如图7所示,集电体32的臂部32c的连接部分32c2相对于基台部32b的一对第一壁部32b2以及一对臂主体32c1两方弯曲而构成。在该情况下,进一步使连接部分32c2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形状近似于电极体11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外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收纳效率。另外,使集电体的从Y轴方向看到的形状相比于在连接部分12c2和一对壁部12b2以及一对臂主体12c1的边界折曲的形状而言,由于可使连接部分32c2从平面状变成曲面状,因此可增大连接部分32c2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图7所示的集电体32的带32的符号的各构成,由于通过将与12的符号有关联的各构成要素置换成32就可以用另一读法来念,因此省略对图7所示的符号的各构成要素的说明。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中,盖部20的凹部21x虽然是作为与在盖部20的上表面20b形成的凸部21对应的反转形状而形成的凹陷,但是,本发明的凹部21x也可以无论凸部21的有无而形成。具体地说,也可以采用不设置凸部,使上表面为平面,通过冲压或切削等加工在其背面形成凹部21x的盖部。即使是这样的构成,也能够提高电极体11的收纳效率。另外,由于凹部21x以外的部分的厚度增加,所以可以增大盖部的刚性,可以提高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自身的强度。
但是,在形成凹部21x之际,配合凸部21而形成会带来以下的效果,更优选。即,通过使凸部21为本发明的凸部,在其上表面配置电极端子23,由此电极端子23的定位变容易,可以使生产率提高。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本发明的电极体虽然是卷绕型,但也可以是层叠型的电极体。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本发明的蓄电元件设成以锂离子二次电池为代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但只要是通过电化学反应而能够充放电的电池,也可以使用镍氢电池及其他各种二次电池。另外,也可以是一次电池。进而,也可以是如双电荷层电容器那样,将电直接作为电荷积蓄的方式的元件。总之,本发明的蓄电元件只要是可积蓄电的元件,其具体的方式不受限定。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由容器主体10以及盖部20构成的电池容器相当于本发明的元件容器,电极端子设置于盖部,但本发明也可以将电极端子设置于容器主体侧。总之,本发明只要是集电体的基台部可位于在元件容器内的任意的位置设置的凹部的结构即可,不受构成元件容器的盖部和容器主体的接合态样、进而构成元件容器的部件的种类、形状、个数的限定。
另外,电池主体虽然是铝制的,但也可以是以铝合金、不锈钢等其他任意的金属或金属化合物为材料。另外,形状虽然设为外形六面体,但也可以是圆筒形状。总之,本发明的元件容器不受形状、材质等其他的具体的构成的限定。
总之,本发明只要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就包括以上说明的例子,也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变更而实施。
【工业实用性】
以上那样的本发明在具有允许较大公差而制造变容易的效果的例如二次电池那样的蓄电元件中有用。

Claims (6)

1.一种蓄电元件,其具备:
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及盖部,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开口,所述盖部形成于所述开口;
电极体,其收纳在所述容器内;
电极端子;以及
集电体,其对所述电极端子和所述电极体进行电连接,
其中,
所述容器的盖部具有:
外表面,其具有从所述外表面向外突出的凸部;以及
内表面,其具有形成在与所述凸部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的凹部,
所述凹部具有:最外侧的底面;在所述底面和所述容器的内表面之间连续而形成的内侧面,
所述内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相对于所述凸部的突出方向倾斜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电极端子具有被设置于所述凸部的外侧的端子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被构造为使得母线被焊接在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被构造为使得外部负载的端子被焊接在其上。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端子主体是板状的端子主体。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蓄电元件,其中,
所述蓄电元件还包括外部绝缘封闭件,所述外部绝缘封闭件使所述电极端子与所述盖部绝缘。
CN201610669435.4A 2011-11-29 2012-11-26 蓄电元件 Active CN1060251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1069 2011-11-29
JP2011-261069 2011-11-29
JP2012247745A JP6048080B2 (ja) 2011-11-29 2012-11-09 蓄電素子
JP2012-247745 2012-11-09
CN201210487133.7A CN103137907B (zh) 2011-11-29 2012-11-26 蓄电元件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87133.7A Division CN103137907B (zh) 2011-11-29 2012-11-26 蓄电元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25109A true CN106025109A (zh) 2016-10-12
CN106025109B CN106025109B (zh) 2019-01-08

Family

ID=482881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69435.4A Active CN106025109B (zh) 2011-11-29 2012-11-26 蓄电元件
CN201210487133.7A Active CN103137907B (zh) 2011-11-29 2012-11-26 蓄电元件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487133.7A Active CN103137907B (zh) 2011-11-29 2012-11-26 蓄电元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9299964B2 (zh)
JP (1) JP6048080B2 (zh)
KR (1) KR101988407B1 (zh)
CN (2) CN106025109B (zh)
DE (1) DE1020122217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4216A (zh) * 2020-02-12 2022-09-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75758B2 (ja) * 2011-11-29 2017-08-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115084B2 (ja) * 2011-11-29 2017-04-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048080B2 (ja) * 2011-11-29 2016-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055983B2 (ja) * 2012-06-25 2017-01-11 エリーパワー株式会社 電池用集電体およびリチウムイオン電池
JP2015149362A (ja) * 2014-02-05 2015-08-2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デバイス
US10637035B2 (en) * 2015-03-31 2020-04-28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CN204596866U (zh) * 2015-03-31 2015-08-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件和具有它的电池
JP2017059509A (ja) * 2015-09-18 2017-03-23 リチウム エナジー アンド パワー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ッング ウント コンパニー コマンディトゲゼルシャフトLithium Energy and Power GmbH & Co. KG 蓄電素子
KR102284570B1 (ko) * 2016-09-06 2021-08-0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2018046000A (ja) * 2016-09-08 2018-03-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667109B2 (ja) * 2016-11-11 2020-03-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池部品の組立装置
KR102606100B1 (ko) * 2018-01-17 2023-11-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CN117855703A (zh) * 2018-06-14 2024-04-0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顶盖组件及二次电池
EP4113558A4 (en) * 2020-02-28 2023-11-0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NERGY STORAGE DEVICE
US11327981B2 (en) 2020-07-28 2022-05-10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Guided sampling for improved quality testing
EP4358278A1 (en) * 2022-02-14 2024-04-24 Lg Energy Solution, Ltd. Prismatic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stacked cell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8462A (zh) * 2005-03-24 2006-09-27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及电池外壳
US20100086850A1 (en) * 2008-10-08 2010-04-08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with terminal plate
CN102017235A (zh) * 2008-04-25 2011-04-1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99314B2 (ja) * 2006-02-22 2010-12-15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電池パック及び自動車
JP5084205B2 (ja) * 2006-08-11 2012-11-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5418809B2 (ja) * 2008-10-16 2014-02-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023105B1 (ko) * 2009-03-11 2011-03-24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TW201101559A (en) * 2009-06-17 2011-01-01 Gs Yuasa Int Ltd Battery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JP5470604B2 (ja) 2009-10-05 2014-04-16 エリーパワー株式会社 密閉型電池
KR101084056B1 (ko) * 2010-07-21 2011-11-16 에스비리모티브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014990B2 (ja) 2010-12-10 2016-10-2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集電体、及び集電体の製造方法
JP5609610B2 (ja) 2010-12-10 2014-10-22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742260B2 (ja) 2011-01-31 2015-07-0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5625959B2 (ja) 2011-01-31 2014-11-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電池
JP6115084B2 (ja) * 2011-11-29 2017-04-1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175758B2 (ja) * 2011-11-29 2017-08-09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048080B2 (ja) * 2011-11-29 2016-12-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
JP6179089B2 (ja) * 2011-11-29 2017-08-16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素子および蓄電素子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38462A (zh) * 2005-03-24 2006-09-27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及电池外壳
CN102017235A (zh) * 2008-04-25 2011-04-13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池
US20100086850A1 (en) * 2008-10-08 2010-04-08 Samsung Sdi Co., Ltd. Secondary battery with terminal plat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04216A (zh) * 2020-02-12 2022-09-2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二次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221768A1 (de) 2013-05-29
KR20130060147A (ko) 2013-06-07
US9299964B2 (en) 2016-03-29
KR101988407B1 (ko) 2019-06-12
CN103137907A (zh) 2013-06-05
US20130171511A1 (en) 2013-07-04
US20160181578A1 (en) 2016-06-23
JP2013137989A (ja) 2013-07-11
US9601725B2 (en) 2017-03-21
CN103137907B (zh) 2016-08-31
JP6048080B2 (ja) 2016-12-21
CN106025109B (zh) 2019-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37907B (zh) 蓄电元件
CN103137910B (zh) 蓄电元件以及蓄电元件的制造方法
CN103137909B (zh) 蓄电元件
CN103137908B (zh) 蓄电元件
CN207800665U (zh) 二次电池的顶盖组件以及二次电池
US11296390B2 (en) Cylindrical battery cell having connection cap
TWI466356B (zh) Battery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KR101214011B1 (ko) 전극 단자 구조 및 이를 이용한 이차 전지
US9767965B2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and electric storage apparatus
JP6844534B2 (ja) 蓄電素子
US10797292B2 (en) Energy storage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nergy storage device, current collector, and cover member
CN106560936B (zh) 可再充电电池
CN104662708B (zh) 具有用于壳体接触的集电器的电池单元
CN110199404B (zh) 能量存储装置
CN108630876A (zh) 蓄电元件
JP6241704B2 (ja) 蓄電素子
EP2595219B1 (en) Current collector, energy storage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current collector
KR101318570B1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6792803B2 (ja) 電池の製造方法
JP6237864B2 (ja) 蓄電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