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9320A - 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9320A
CN105989320A CN201610067562.7A CN201610067562A CN105989320A CN 105989320 A CN105989320 A CN 105989320A CN 201610067562 A CN201610067562 A CN 201610067562A CN 105989320 A CN105989320 A CN 105989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fid
data set
signal
circuit
b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675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9320B (zh
Inventor
达雷恩·C·麦金托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Boe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ing Co filed Critical Boeing Co
Publication of CN105989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93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93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93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6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the interrogation device being adapted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02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 G08B13/2451Specific applications combined with EA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9/00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 G06K19/06Record carriers for use with machines and with at least a part designed to carry digital mark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kind of the digital marking, e.g. shape, nature, code
    • G06K19/06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 G06K19/07Record carriers with conductive marks, printed circuits or semiconductor circuit elements, e.g. credit or identity cards also with resonating or responding marks without active components with integrated circuit chips
    • G06K19/077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 G06K19/07749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 G06K19/07798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mounting of circuits in the carrier the record carrier being capable of non-contact communication, e.g.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antenna of a non-contact smart card part of the antenna or the integrated circuit being adapted for rupturing or breaking, e.g. record carriers functioning as sealing devices for detecting not-authenticated opening of container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02Mechanical actuation
    • G08B13/12Mechanical actuation by the breaking or disturbance of stretched cords or wires
    • G08B13/126Mechanical actuation by the breaking or disturbance of stretched cords or wires for a housing, e.g. a box, a safe, or a room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3/00Burglar, theft or intruder alarms
    • G08B13/22Electrical actuation
    • G08B13/24Electrical actuation by interference with electromagnetic field distribution
    • G08B13/2402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 G08B13/2405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ag technology used
    • G08B13/2414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 [EAS], i.e. systems using tags for detecting removal of a tagged item from a secure area, e.g. tags for detecting shoplif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ag technology used using inductive ta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urglar Alarm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larm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一种用于篡改检测的系统,包括安全装置和数据装置。安全装置具有:第一部分,能够布置在可分离对象的分离边界的第一侧上;以及第二部分,能够布置在分离边界的第二侧上。安全装置进一步包括被配置为提供第一返回信号的第一射频识别(RFID)电路。数据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RFID读取器和无线电天线。数据装置被配置为利用第一RFID电路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并且被配置为将第一返回信号识别为指示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

Description

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内容总体上涉及用于篡改检测的装置。更具体地,本公开内容涉及用于使用RFID条、传感器等进行篡改检测的系统和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使用检测篡改装置的多种情况。这可包括其中潜在危险或有价值的物质或物品,诸如药物、化学品、石化制品等被存储在某种容器中的情况。这也可包括其中为了安全或安保原因,期望了解某些物品或位置是否已经被使用或篡改的情况。期望检测篡改的一个特定领域是航空运输。为了保证飞机安全,在飞行之前在飞机的安全扫描上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于飞机经营者来说,这些例行安全扫描的成本相当高,并且执行这样的扫描使飞机相当长的时间在陆地上。
安全扫描的一个方面是检测对限制物品或位置的篡改或访问。为了促进这样的篡改的检测,经常使用防篡改条(tamper-evident strip)或封条(seal),诸如,图1A和图1B中示出的。如所示,这个非常传统的防篡改条10是具有中间易破区域12的蝶状胶条(butterfly-shaped adhesivesticker)。条10利用易破区域12粘贴,该易破区域与要保护的容器16或其他物品的开口边界14重叠或桥接。选择条10的粘合,使得条10不易被去除,并且去除它的任何尝试由篡改区域18揭露,其示出条10已经被撕去或者揭去的证据。同样,容器16的打开将跨越开口边界14而使容器的相对部分分离,沿着易破区域12使条10断开,从而,在打开容器16之后,条10将具有断裂边缘20。当封条沿着断裂边缘20断开时,这指示已经危及到该区域的安全。
传统的防篡改条几乎全部依靠检查员的知识和了解,并且在不好的光线下可被忽视,或者当封条或条破裂时被错误地忽视。传统的防篡改条还依靠检查员的了解察看哪个地方的知识。因此,最常见类型的防篡改粘合条通常做得尽量是可见的,诸如,利用亮颜色和粗体字母和/或标识语,这从审美上说在许多情况下是不期望的。
其他类型的防篡改条(未示出)具有单词,诸如,VOID或STOP,其被重印刷在条上,并且只有在条被完全或部分撕掉或撕开之后才能显现出来。这些类型的防篡改封条可能比一些传统的条好,但是依然依靠检查员的知识和了解来保证确认。在审美上,这也被许多用户和观察者认为是不期望的。
本申请涉及一个或多个以上问题。
发明内容
已经认识到,期望具有一种防篡改装置和系统,其可以减少检测某些保护物品和位置的篡改所涉及的时间和人力。
还认识到,期望具有实现和维修都不昂贵的防篡改装置和系统。
还认识到,期望具有一种防篡改装置和系统,其对于不经常访问以及经常访问的位置或物品是容易适用且经济的。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篡改检测的系统,该系统包括安全装置和数据装置。安全装置具有:第一部分,能够布置在可分离对象的分离边界的第一侧上;以及第二部分,能够布置在分离边界的第二侧上。安全装置进一步包括被配置为提供第一返回信号的第一射频识别(RFID)电路。数据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RFID读取器和无线电天线。数据装置被配置为利用第一RFID电路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并且被配置为将第一返回信号识别为指示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射频识别(RFID)装置,该RFID装置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它们耦接在被配置为跨越可分离对象的分离边界而布置的分离区域处;以及第一RFID电路,被配置为传输第一信号。第一RFID电路包括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相关联并且跨越分离区域延伸的电路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分离阻碍了第一信号的传输。第一信号的传输指示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实施方式,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用于利于对多个密封对象进行检查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跨越密封对象的分离边界放置,配置数据装置以扫描和接收来自RFID装置的指示密封对象的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并且经由数据装置提供指示篡改状况的输出。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是篡改前后的现有技术的篡改指示条的示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使用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在其未篡改状况下的RFID防篡改条的平面图。
图4是在使用之后并示出被篡改的证据的RFID防篡改条的平面图。
图5是具有单个RFID电路的RFID防篡改条的示意图。
图6是具有一对RFID电路的RFID防篡改条的示意图。
图7A和图7B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使用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如何操作以示出未篡改和篡改状况的框图。
图8A和图8B分别是与飞机座椅相关的飞机救生衣存储容器以及从容器中拿出救生衣的用户的立体图。
图9是与可打开的隔室(compartment)相关的RFID防篡改传感器的平面图,隔室是关闭的。
图10是与可打开的隔室相关的RFID防篡改传感器的平面图,隔室是打开的。
图11是具有单个RFID电路的RFID防篡改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2是具有一对RFID电路的RFID防篡改传感器的示意图。
图13是被配置用于查询RFID防篡改条或传感器并且从它们接收返回信号的移动装置的平面图,示出了用于移动装置的用户界面的实施方式。
图14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具有RFID篡改检测系统的飞机的硬安装显示器和控制系统的立体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具有RFID篡改检测系统的飞机的机舱的平面图,结合具有多个固定天线的硬安装显示器和控制系统。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使用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的实施方式的框图。
图1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在使用具有多于一个RFID电路的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的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图18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在使用具有单个RFID电路的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的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
尽管本公开内容易受各种修改和替换形式的影响,但是附图中通过实例的方式示出了具体实施方式,并在下文中将进行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内容不旨在局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而是,本发明旨在涵盖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效物和替代。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上所述,防篡改条或者封条经常用于帮助检测篡改或使用限制物品或位置。然而,当前已知的各种类型的防篡改条、封条和传感器在审美上是不期望的,并且通常依靠检查员的知识和了解来执行它们的预期功能,这使它们的使用成本稍微高并且影响它们的可靠性。
有利地,如本文中所公开的,已经开发了一种系统和方法,其可以增加准确性而同时减少检测篡改某些保护物品和位置所涉及的时间和人力。进一步地,该系统和方法被认为实施和维护起来是相对便宜的,并且对于不经常使用的以及经常使用的位置或物品是容易适用且经济的。该系统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结合到防篡改条和传感器中。该类型的系统可用于各种应用中,诸如,飞机、军用硬件、银行业务、医院、以及化学、石化和制药行业等。
图2中提供的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使用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200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该系统通常包括多个RFID安全装置202,每个包括至少一个RFID电路204,其与密封对象的分离边界(诸如飞机的隔室的打开边缘(在图2中未示出))相关联(例如,跨越附接)。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分离边界”旨在是指对象或物品可以打开或分离的边缘或区域。系统200进一步包括与安全装置202连接的用户界面206。用户界面206与天线208和RFID读取器210(其提供了利用RFID装置202发送和接收信号的收发器)结合使用。不管它们是一起物理地结合在一个装置中,或者是在一起使用的分离元件,用户界面206、天线208和RFID读取器210都可以一起被称为数据装置211。因此本文中使用的术语“数据装置”包含任意用户界面装置206,不管是固定的或者是移动的,即,与读取器210和天线208结合使用以从RFID安全装置202查询和接收返回信号。
数据装置211被配置为利用RFID安全装置202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并且将来自安全装置202的指示相关可分离对象(图2中未示出)的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与来自安全装置202的指示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进行区分。用户界面206可包括显示器212并且也可以允许用户进行输入,该显示器提供与安全装置202相关的篡改相关信息。
如图2中所描述的,用户界面206可以是移动装置,诸如平板电脑214等,并且包括微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并且设置有适当软件。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天线208和读取器210可结合到附接至平板电脑214的USB装置215中,允许通用平板电脑214等与USB装置215结合以包括所有部件并且执行数据装置211的所有功能。可替代地,数据装置211可以是专用装置(未示出),该专用装置总共包括天线208、读取器210以及用户界面206。作为另一可替代的实例,以下将更详细讨论的,用户界面206(并且可能读取器210和天线208)可被结合到固定的数据装置中,该固定的数据装置可被安装在特定位置中,其中,一个或多个固定的或者移动天线与该特定位置相关联。
当使用系统200时,使用数据装置211扫描与密封对象的分离边界相关联的每个RFID安全装置202,并且来自每个RFID安全装置202的返回信号被数据装置211接收并存储。扫描、检测和收集来自每一个RFID装置202的信号通常包括经由数据装置211查询每个RFID装置,并且接收响应的返回信号。来自每个安全装置202的返回信号指示相应的RFID安全装置202的篡改状况或未篡改状况。数据装置211收集来自多个这样的RFID装置202的信号,并且用户界面206提供指示每个密封对象的篡改状况或未篡改状况的输出。
可以多种方式配置可以供图2的系统使用的RFID安全装置。参考图3和图4,根据本公开内容的RFID安全装置300的一个实施方式通常包括:第一部分302a,可设置在可分离对象306(诸如,飞机的可打开的隔室或者其他部分)的分离边界304的第一侧上;以及第二部分302b,可设置在分离边界304的第二侧上。RFID安全装置300包括RFID电路308。如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可分离对象”旨在包括任意对象,该任意对象包括不管是暂时地或者永久地都可以位于或者紧密附接在一起,并且可以分开的部分。这可包括诸如不管是固定的或者是可移动的可打开的座舱、舱口、存储盒等物品,并且可包括密封的这样的物品,诸如,密封的盒、座舱、舱口等。该术语还可包括其他类型的可分离对象,诸如,可撕开的运动证(sports ticket)、可撕开的登机牌、停车证、后台通行证(backstage pass)或者任何形式的临时使用证或者任何其他安全装置,其中分开或使用过的指示是期望的。
在图3和图4中示出的具体实施方式中,RFID安全装置300是自粘的、一次性使用的、蝶状的条,该条包含嵌入在其中或者以其他方式粘贴至条300的RFID装置的集成电路。第一部分或突出部(lobe)302a被配置为粘接在分离边界304的第一侧上,并且第二部分或突出部302b被配置为粘接在分离边界304的第二侧上。
图4中提供的是在使用之后并示出被篡改且损坏的证据的RFID防篡改条300的平面图。条300的中心部分或分离区域310包括微弱分离的撕裂线或者被配置为通常覆盖或者桥接分离边界304的易破部分312。RFID电路308的一部分横跨易破部分312,使得当打开可分离对象306时,条300将通过如图4中所示的易破部分312沿着断开线314撕裂或者破裂,因此切断RFID电路308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条300被物理地破坏,并且RFID电路308的至少一部分也被损坏,允许经由数据装置211(图2中示出的)无线电检测该状况。当完整时,电路308将安全(SECURED)信号返回至数据装置211。当损坏时,如以下更详细描述的,电路308将损坏(COMPROMISED)信号返回至数据装置211。
RFID电路308可以是无源的,意味着其不包括内部动力源(powersource),或者RFID电路308可以是有源的,具有内部电池或者其他电源。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有源和无源RFID的操作模式是众所周知的。无源RFID被认为是本申请所特别期望的,因为它们不需要电池并且完全依靠RFID读取器作为它们的动力源。即,RFID读取器210(图2中示出的)发送具有查询的信号,并且RFID电路308接收该信号并且从读取器210汲取电力。RFID电路308然后发送对查询的响应,使用从接收的信号获取的电能来对返回传输提供动力。有用的传输范围取决于RFID读取器210(图2中示出的)的电力以及RFID电路308的配置。可以读取高达20英尺(六米)远的无源RFID电路被认为适用于本申请,尽管也可以使用具有不同电力和播送范围的组合。有利地,无源RFID电路和装置具有相对低的生产成本,并且又简单又可靠。
图3的示图示出了覆盖或桥接可分离对象306的分离边界的完整RFID条300,所述可分离对象诸如为,检修板(access panel)的内边缘、飞机内部或隔室的内衬(lining)或门。图3和图4的RFID条300被认为对不经常使用的物品或位置特别有用。如上所述,当打开隔室或者其他可分离对象306时,RFID条300的易破部分312被设计为破裂,因此切断RFID电路308的一部分。条300的物理毁坏以传统的防篡改条示出毁坏和篡改的可见的证据的相同方式也可以是可见的,即,如果被损坏,条300将示出可见的证据,诸如,可见的裂口或裂缝314,并且如果有人已经撕开该条或者尝试撕掉它,则还可以提供篡改的证据,与图1B中的18示出的篡改证据类似。
有利地,通过使用RFID装置,其中,篡改检测不会仅依靠可见的检测,条300可以具有基本上透明的基板,使得其粘附在的下表面透印,因此降低RFID安全装置300的可视性和审美影响。在条300是透明的并且RFID电路308包括金属(例如,着银色的)导体的情况下,只有RFID电路308的导体在大部分应用中将是容易可见的,这可是非常理想的。可替代地,可以使用布置在条基板中或者条基板上的透明导体制造RFID电路308的至少一些部分(例如,天线部分),以便进一步降低RFID安全装置300的视觉影响。图3和图4示图旨在示出具有透明基板的RFID条300。
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公开的防篡改RFID安全装置,诸如图3和图4中示出的条300,可包括一个RFID电路308或者多个RFID电路308。图5中示出的是具有一个RFID电路308a的RFID防篡改条300a的示意图。如上所述,这个条通常包括通过分离区域310耦接的第一部分302a和第二部分302b,该分离区域被配置为跨越可分离对象306的分离边界304进行布置。第一部分302a和第二部分302b是一次性使用的粘合条300的相对的部分,并且分离区域310包括条300的易破部分(breakableportion)312。
有利地,条300具有嵌入在它的基板中的第一RFID电路308a。无源RFID电路的一般特征和部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可以多种方式进行配置。第一RFID电路308a通常包括RFI处理器单元320a以及连接至RFID处理器单元320a的天线部分322a。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RFID处理器单元320a通常包括小的、专用的微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以及用于接收并使用传输的电力以执行微处理器功能并发送返回信号的电力相关电路。当由天线322a接收信号时,信号的接收生成由RFID处理器单元320a使用的能量。所接收信号的数据内容通过RFID处理器320a进行处理,存储、检索或操纵存储在它的存储器中的数据,并且使用来自所接收信号的能量经由天线322a发送返回信号。RFID电路308a的一部分,诸如天线部分322a延伸穿过或者跨越分离区域310。利这种配置,条300a的第一部分302a和第二部分302b的分离切断RFID电路308a,并且阻碍RFID电路308a接收传输和返回信号。
在图5的实施方式中,指示RFID安全装置300a的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是通过切断跨越易破部分312的RFID电路308a所引起的。因此,图5的RFID电路308a基本上是二元装置,其可提供两个返回信号译码中的一个。如果RFID装置300a在被查询时反馈第一信号,则这指示RFID电路308a是完整的,并且因此RFID安全装置300a和相关的可分离对象306是安全的。如果没有信号返回,这指示RFID安全装置300a已经被损坏和RFID电路308a已经破裂,或者特定的RFID电路308a超出数据装置211(图2中示出的)的范围,或者RFID电路308a有故障。
因此,第一信号的返回传输指示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并且第一信号的传输失败指示可分离对象的篡改状况,或者RFID安全装置300a超出范围或者没有适当地起到作用。后一状况可提示该系统的用户更靠近至特定的RFID安全装置300a以获取返回信号。如果当RFID安全装置300a和数据装置(图2中的211)被认为充分靠近时而没有接收到返回信号,这表示损坏指示大概是正确的,或者RFID安全装置300a有故障。在这些后者情况的任何一个中,指示直接检查和校正或者替换特定的RFID安全装置300a。
图6中提供的是具有嵌入在条基板中的一对RFID电路308a、308b的RFID防篡改条300b的示意图。条300b通常包括基板,该基板具有跨越分离区域310中的易破部分312耦接的第一部分302a和第二部分302b,该分离区域被配置为跨越可分离对象306的分离边界304进行布置。一对RFID电路308a、308b嵌入在条300b中,该对RFID电路包括位于条300b的第一部分302a和第二部分302b上的第一RFID电路308a。该第一RFID电路308a具有完全布置在条的第一部分302a上的处理器320a,而第一RFID电路308a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为天线部分322a横跨RFID条300的易破部分312。第二RFID电路308b整个布置在RFID条300b的第二部分302b上。
如上所述,这些RFID电路308可以是无源的或者有源的,尽管本文中的讨论具体描述了无源RFID装置的应用和使用。RFID电路308a、308b两者通常被配置为与以上关于图5所描述的RFID电路308a相同。具体地,第一RFID电路308a包括RFID处理器单元320a和天线部分322a。第一处理器320a整个布置在RFID条300b的第一部分或突出部302a上,但是第一RFID电路308a的天线部分322a横跨RFID条300b的易破部分312,其中,当使用条300b时,天线部分322a将跨过可分离对象306的分离边界304上。第二RFID电路308b也包括RFID处理器单元320b和天线部分322b,并且整个包含在条300b的第二部分或突出部302b上。第一RFID电路308a被配置为传输第一信号,并且第二RFID电路308b被配置为传输第二信号。因为只有第一RFID电路308a的一部分横跨易破部分312,所以条300b沿着易破部分312的破裂将仅切断第一RFID电路308a,而不会切断第二RFID电路。
利用图6的实施方式,指示未篡改状况的信号依赖于第一RFID电路308a和第二RFID电路308b的操作。在图7A和图7B的框图中示出了使用具有两个RFID电路308的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的一般操作。这些附图还示出了用于不同返回信号状况的能够被在用户界面206上的指示类型。当由数据装置211查询两个RFID电路308a、308b并且RFID安全装置300b是完整的时,两个RFID电路308a、308b将提供在图7A中分别以324a、324b表示的返回信号。该信号被传输至数据装置211,该数据装置211总体包括天线208、读取器210和用户界面206。由数据装置211从第一RFID电路308a和第二RFID电路308b基本上同时接收到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可被数据装置211解释为指示可分离对象(图3至图4中的306)的未篡改或安全状况,并且如图7A中所示,可以由用户界面206的显示器212上的绿色对勾226或者其他适当标记来表示。另一方面,当RFID安全装置300b跨越易破部分312而破裂时,只有RFID电路308中的一个(例如,第二电路308b)将保持完整,并且将能够将在图7B中的324b处所表示信号返回至数据装置211。因此,接收到第二信号基本上同时未接收到第一信号指示可分离对象306的篡改或损坏状况,并且如图7B中所示,可以由用户界面206的显示器212上的红色“X”228或者其他合适标记来表示。最终,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的任一个接收失败(即,没有来自RFID电路308a、308b这两者的返回信号)表示RFID装置300b大概超出读取器的无线电传输范围。
由此描述可以看出,具有以此方法配置的多个RFID电路的一个好处在于,RFID安全装置提供具有不只是二元开关性能的返回信号324,并且允许逻辑区分损坏状况和超出范围状况。因为即使在RFID安全装置300b被切断时,RFID电路308中的一个也可以返回信号324,所以来自RFID安全装置300b的任何返回信号324的缺失被解释为表示安全装置超出无线电传输范围或者故障,而不是损坏。在另一情况下,读取器移动至接收更可能的不同位置是系统使用中的下一个逻辑步骤。该配置允许用户更加确信损坏状况。
如果当RFID安全装置300b和数据装置211被认为充分靠近时而没有接收到返回信号,这表示RFID安全装置300b在某些方面具有故障。在后者情况下,指示直接检查和校正(例如,替换)特定的RFID安全装置300b。在RFID条300的情况下,像图3和图4中示出的那些,当接收到损坏指示时或者当确定故障时,利用新的条替换破裂的、篡改的或者出故障的RFID条300。
再次参考图2,数据装置211的用户可以迅速查看返回损坏信号或完全没有信号的RFID安全装置202的状态,并且仅调查可能被损坏或出故障的可分离对象。有利地,数据装置211可以是移动装置,被配置为在传输范围内发送信号并且从所有的RFID装置202接收信号。移动的数据装置211允许用户在检查期间在飞机上行走的同时查看显示器212,这允许用户在一个易读显示器212中迅速查看一大组RFID安全装置的状态。随着用户在预期接收来自它们的信号的路线行走,用户界面206的计算机系统可被编程为累积来自所有RFID安全装置202的信号。累积的安徽信号可以在显示器212上显示,直到用户接收到安全信号的全部标记(fullslate),在该点处用户可以提供指示扫描完成且接收结果的输入。
在飞机应用中,显示器212可具有飞机(图2和图13至图15中的230)的平面图和易于识别的符号。例如,绿色对勾标记(图2、图7A、图3中的226)可被设置在显示器上,以指示已经从给定的RFID安全装置202、300接收到安全信号,并且无需用户或者检查者进一步的动作。红色的“X”(图2、图7B、图13中的228)可用于指示已经从给定的RFID安全装置202、300接收到损坏信号,并且保证对该RFID安全装置202、300的位置进行特定检查。最终,另一符号,诸如橙色疑问标记(图2、图13中的232)可被设置在显示器上,以指示没有从特定RFID安全装置202接收到信号。这可被解释为指示用户需要移动更靠近要检查的区域,或者特定RFID装置202没有工作。
参考图2以及图5至图7B,当检测到损坏或者其他方式的受损、出故障或篡改的RFID安全装置300时,无论图5中示出的单个RFID变形300a或者图6中示出的多个RFID电路型条300b,都可以用新的来替换损坏的RFID条300。为了安全起见,RFID安全装置300的替换可包括在放置新的条300时,重置数据装置211的状况。具体地,重置RFID安全装置202的状况包括利用新的、跨越密封对象306的分离边界304的一次性使用的粘合RFID安全条300替换受损的或损坏的RFID条300,并且重置数据装置211。
在替换时,用户扫描新的RFID条300,并且例如将条300的位置识别信息以及其他输入基本上同时键入指示替换的数据装置211。这重置数据装置211以识别新的RFID安全条300,并且从其发送和接收查询信号。鉴于此,“基本上同时”可意味着一定程度的适当短暂的时间段,诸如,在30秒或者更少时间内,这取决于安全装置300的状况(例如,它的位置、类型等)。该时间限制可被编程到数据装置211中。在数据装置211是移动装置,例如图2的平板电脑214,并且可以由用户在新的RFID安全条300的位置处保持的情况下,这个时间限制可以更短。在数据装置是固定装置的情况下,如以下更详细描述的,这个时间限制可以更长,因为在放置新的条300之后,用户从条300的位置移动回到固定的数据装置211及其显示器212占用一些时间间隔,以重置数据装置211。在飞机应用中,例如,可以选择固定的数据装置使用的“基本上同时”的时间间隔,以适应用户从相应飞机的一端行走至另一端所涉及的典型时间。紧接着替换RFID安全装置300并重置数据装置211,当所有的RFID安全装置已经最终被扫描过并且返回安全指示时,安全扫描完成指示可被输入到用户界面206中并且被从数据装置211传输至飞机的飞行计算机或其他系统(未示出)作为飞机的操作预处理。
有利地,数据装置211,无论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均可被密码保护,或者包括其他安全特征,使得只有授权人员才可以替换和重置RFID安全装置300。如上所述,数据装置211的编程可被配置为提供多种另外的特征,诸如,动作时间限制等,使得进一步减少未授权人员可攻破该系统的可能性。
图3至图6中示出的防篡改条300可用在多种应用中。本文中示出的RFID防篡改条300的一个应用是保护与飞机座椅相关的救生衣存储容器。救生衣篡改和盗窃已经被航空公司经营者视为很大的问题。替换被盗的救生衣成本高,因为在每次飞行前检查飞机以确定救生衣是否都存在并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图8A中示出的是与飞机座椅802相关联的飞机救生衣存储容器800的立体图。在这个特定配置中,救生衣804被存储在可打开的盖806后面的容器800中。有利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RFID安全条300可以跨越每个救生衣容器的盖开口808或者救生衣袋/小袋800进行安装,从而追踪特定救生衣804是否已经被篡改或被盗。具体地,如图3中示出的防篡改RFID条300可放置在盖806的开口808上,并且可以上述方式检测它的状态。当查询时只要RFID条300提供安全信号,则飞机经营者或维修人员将了解到给定救生衣没有被篡改,而不用单独肉眼检查每个救生衣容器。
图8B中示出的是乘客810从该容器800中取出救生衣804的示图。在救生衣容器800被打开之后(或者如果RFID条300由于某种原因出现故障),RFID安全装置300的任何随后查询将产生损坏信号,指示救生衣804已经被取出或者篡改,并且要替换相关RFID安全条300。因此,本文中公开的系统通过增加检查效率而使检查过程简单化(streamline),并且也帮助降低盗窃,再次显著降低飞机运行成本。
图3至图6中示出的防篡改条300可用于期望或预期不经常使用的应用。可以使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RFID传感器用于经常使用的应用,诸如,经常打开但是意在保护的飞机座舱或者隔室。图9中提供的是与可打开的隔室906相关联的RFID防篡改传感器900的特写平面图,其中,隔室是关闭的,以及图10是隔室打开的相同的示图。
如上所述的RFID条300,RFID安全传感器900包括相对的部分902a、902b,各自包括一个或多个RFID电路908的至少一部分。这些传感器900被配置为与可打开的隔室门907等相关联,并且包括跨越与可分离对象906的分离边界904对应的分离区域910耦接的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分离边界904具有理论上的分界线912。这些传感器900可被安装在隔室门907的内部,使得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从隔室906外部是不可见的。在一个实例中,第一部分902a可安装在门框909的内部上的特定位置处,并且第二部分902b可安装在相应门907的内部上,与第一部分902a的位置相邻。如图9和图10中所示,所述部分中的一部分,诸如第二部分902b,可包括重置按钮934,用于以下面讨论的方式重置RFID安全装置900。
如以上所述的RFID条300,RFID安全传感器900也可包括一个RFID电路(通常,图11、图12中的908)或者多个RFID电路。图11中示出的是具有单个RFID电路908a的防篡改传感器900a的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如同图3至图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该防篡改RFID传感器900a是多部分RFID传感器,该传感器通常包括分别布置在可分离对象906分离边界904(在这种情况下,隔室门907的边缘)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的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可布置在当对象处于关闭状态时在可分离对象906外部的用户看不见的位置中,诸如,隔室门907的内部,并且跨越分离边界904的分离区域910电耦接。单个RFID电路908a包括RFID处理器单元920a,并且包括天线部分922a,该天线部分经由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之间的一对选择性易破电连接936、938跨越分离区域910被电连接。RFID电路908a还可包括重置按钮934,其电连接至RFID处理器单元920a。如以下更详细讨论的,重置按钮934是可以与传感器900相关联的各种重置装置的一个实例,并且被配置为当按压时将重置输入或信号发送至RFID电路908a。
选择性易破电连接936、938可以是跨越分离区域910中的分界线912的RFID电路908a的部分的非接触电磁接近连接。例如,如图11中所示,RFID电路908a的天线部分922a包括在936、938处的两个断裂。在每个断裂处,相应的天线电路迹线包括第一电磁接近元件940a和第二电磁接近元件940b。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这样的接近元件940是众所周知的。例如,可以供图9至图12中示出的传感器使用的电磁接近元件包括:从Hamlin,Inc.of Diss,Norfolk,United Kingdom可获得的磁性传感器No.59135-010;从Pepperl+Fuchs of Mannheim,Germany可获得的40FY3633接近传感器;以及从Omron Industrial Automation of Kyoto,Japan可获得的GLS1、GLS-S1和GLS-M1磁接近传感器。两个接近元件940a中的一个可包括线圈,而在每个间隙936、938处的相对元件940b包括金属垫。当电信号到达断裂936、938的第一端940a时,元件940a中的线圈产生电磁场,该电磁场在元件940a中的相对金属板中感应电流,因此跨越两个元件之间的间隙而传输信号。电磁场桥接该间隙,从而保持电路的连续性,就像完整的RFID条。
应当理解的是,接近元件940a和940b两者都可包括线圈。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也可以使用用于选择性易破电连接的其他类型的装置,诸如,当隔室门907关闭时物理连接的电触点、以及当门907打开时的断裂触点。
当门907关闭时,如图9中所示,接近元件940足够靠近,使得信号可以跨越间隙904传输。可以容许的间隙904的大小或尺寸将取决于使用的特定接近元件940以及信号的强度。然而,预期的是,维持电连接的这些类型的装置的适当间隙904可能在0”(即,接触触点)至0.25”的范围内。当门907关闭并且接近元件940在电连接间隔的范围内时,RFID电路908a是完整的,从而当RFID装置900被查询时,可以将安全信号返回至数据装置211。然而,当门907已打开时,如图10中所示,相应的接近元件940的分离将超过接近元件940的最大传输间隙904,因此阻碍了返回信号的传输。在这种状况下,将没有信号从RFID电路908a返回,并且因此通过数据装置211将识别损坏状况。
如以下所述,在检测到损坏状况之后,相应指示将保持在用户界面206上直到检查隔室907,并且传感器900和用户界面206(移动装置的一部分或者硬安装显示器)被重置并被保护。RFID传感器900a的重置可以通过推动重置按钮934或者RFID传感器900上的其他重置装置来完成,并且基本上同时由授权人员将重置信息输入到用户界面206中。如上所述,鉴于此,“基本上同时”可以意味着在30秒或者更少时间内,或者适用于传感器900和数据装置211的状况的一些其他短暂时间段。用于重置数据装置的这个时间限制可被编程到数据装置211中。在数据装置211是移动装置,并且可以由用户在传感器900的位置处保持的情况下,这个时间限制可以更短。如下所述,在数据装置211是固定装置的情况下,这个时间限制可以更长,因为在按压重置按钮之后期望一些时间间隔用于用户移动返回至固定的数据装置和显示器,以便重置数据装置211。在飞机应用中,例如,供固定的数据装置211使用的所选择的重置时间限制可以适应用户从相应飞机的一端行走至另一端所涉及的典型时间。
至于安全的附加层,重置RFID电路908a不只是可包括按压重置按钮934。即,各种附加安全特征可结合重置处理添加,包括各种不同的重置装置。例如,传感器900可包括接受仅由授权人员所知的密码的物理密钥锁或者键盘。可替代地,传感器900可包括以一定顺序推动的一系列重置按钮,或者单个重置按钮可以被按压一些特定次数,或者以长短持续时间的一些组合按压,如“莫尔斯电码”方法。如另一可替代的,既小又不显眼的按钮孔可设置在传感器900上或者接近于传感器900,使用专用的重置销或者小型工具通过该按钮孔可以重置传感器900。如另一可替代的,密钥卡读取器或存储卡读取器可以与传感器900相关联,以读取具有条形码、磁条、嵌入式计算机芯片或者一些其他信息存储装置的卡。这些卡可包括智能卡、芯片卡、SIM(用户身份模块)卡、ICC(集成电路卡)、智能密钥、远程密钥卡(remote key fob)、感应卡、蓝牙装置、或者允许重置的其他类型的存储卡或装置。如又一可替代的,各种形式的生物特征识别装置可与传感器900相关联,诸如,指纹、虹膜、手印和语音识别装置。这些附加安全措施和重置装置中的任一个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一起使用,并且可与传感器重置处理相关联,以便为传感器900提供重置输入。
为了安全原因,可以配置本文所公开的RFID篡改检测系统和方法,使得重置仅可发生在传感器900和数据装置211(无论是移动装置还是固定显示器)处,不独立地发生在传感器900处。如上所述,数据装置211可以被密码保护,使得只有授权用户可以检查和重置传感器900。数据装置211也可包括或者通信地耦接至有关传感器900重置的历史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可包括与传感器位置以及执行了检查/重置动作的用户的用户配置有相互关系的时间日志,因此提供责任证据。
图12中示出的是具有一对RFID电路908a、908b的RFID防篡改传感器900b的示意图。如图11的实施方式,该防篡改RFID传感器900b通常包括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跨越分离区域910耦接,所述分离区域跨越可分离对象906的分离边界904处的分界线912布置。然而,如图12中所示,这个装置900b包括横跨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这两者的第一RFID电路908a,以及整个布置在RFID传感器900b的第二部分902b上的第二RFID电路908b。第一RFID电路908a的处理器920a整个布置在第一部分902a上,而第一RFID电路908a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的天线部分922a经由第一部分902a和第二部分902b之间的一对选择性易破电连接936、938跨越分离区域910而电连接。如以上关于图11所讨论的,选择性易破电连接936、938在分离电路元件的相应部分上可配置有相对的接近元件940a、940b。
如上所述,两个RFID电路908a、908b可以是无源的或者有源的,尽管对于本申请认为无源RFID装置具有期望的特征。RFID电路908a、908b这两者通常被配置为像以上关于图11所描述的RFID电路908a那样。具体地,第一RFID电路908a包括RFID处理器单元920a和天线部分922a,并且与RFID传感器900b的第一部分或突出部902a和第二部分或突出部902b相关联。第二RFID电路908b也包括RFID处理器单元920b和天线部分922b,并且仅与传感器900b的第二部分902b相关联。第一RFID电路908a被配置为传输第一信号,并且第二RFID电路908b被配置为传输第二信号。然而,只有两个RFID电路中的一个的一部分(例如,第一RFID电路908a的天线部分922a)横跨选择性易破电连接936、938,其中,当使用传感器900b时,该电连接将跨座舱或其他可分离对象906的分离边界910。
利用此配置,座舱907的打开将仅切断第一RFID电路908a的一部分,而不是第二电路908b,因此当通过数据装置211被查询时,仅允许RFID电路908中的一个返回信号。如下所述,通过打开座舱门907易破的第一RFID电路908a可包括重置按钮934,该重置按钮电连接至第一RFID处理器单元920a,并且用于重置功能。
如以上关于图11所讨论的,可以使用非接触电磁接近连接装置940来形成用于传感器900b的选择性易破电连接。当门907关闭时,如图9中所示,接近元件940足够接近使得可以跨越间隙904传输信号,并且当RFID传感器900b被查询时可以将安全信号返回至数据装置211。然而,在打开门907之后,如图10中所示,相应的接近元件940的分离将导致没有信号返回,损坏状况将由数据装置211识别并被显示在用户界面206上。如以上关于RFID条的实施方式所讨论的,如果没有从任一个RFID电路908a、908b接收到信号,这可表示RFID传感器900b超出传输范围,或者整个传感器装置受损或出现故障。当确定损坏状况时,可以检查相关的隔室或对象906,并且可以重置并保护传感器900b和数据装置211。
不管是图11的实施方式还是图12的实施方式,传感器900的重置基本上同时包括重置数据装置211的状况和RFID传感器900的状况。具体地,这可包括用户按压特定传感器900上的重置按钮934以重置相关RFID电路908的状况,关闭相关的隔室906的门907,然后基本上同时将重置输入提供至数据装置211,诸如,通过将安全代码或其他信息输入到用户界面206中以指示已经检查并保护损坏的位置。如上所述,至于另外的安全,重置传感器900可包括不仅是按压重置按钮934。
RFID处理器单元920a可被编程,使得当RFID电路908a破裂(即,已经打开门或隔室)时,仅推动重置按钮将不允许重新闭合电路。而是,RFID处理器单元920a在重置了数据装置之后还需要与数据装置211进行“握手”或者类似的数据交换。一旦完成,则容许重置,允许电路闭合并且在用户界面206上显示安全指示。这个功能帮助解决个人进入门/隔室,然后在用户界面206超出范围时按压重置按钮的情况。在数据装置211处于RFID传感器900的播放接近时执行握手,使得可以检测该信号。
如上所述,数据装置211可包括移动装置或者固定装置。图13中示出的是移动用户界面装置206a(在这种情况下为平板电脑214)的平面图,平板电脑被配置为用于查询RFID防篡改条300或者传感器900并且从它们接收返回信号。该附图示出了飞机应用中使用的移动装置214的用户界面显示器212的一个实施方式。该显示器212包括飞机230的平面图(示出了与飞机座椅相关联的物品(例如,救生衣隔室)的安全状态的特定指示),以另外的表格234(示出了其他物品或位置,诸如,存储隔室或者飞机洗手间位置的安全状态)。有利地,用户可以携带这个手持装置214以广播模式通过飞机,使得移动装置214将处理的信号发送至该飞机中的所有RFID安全装置(图2中的202),并且此后随着用户足够靠近它们,而从所有RFID安全装置接收安全返回信号。用户然后可以具体调查并检查返回损坏信号的任何RFID安全装置的位置,而不必检查每个RFID安全标签位置。
如可图13的移动装置的替代,图14中示出的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在具有RFID篡改检测系统的飞机中使用的固定的数据装置1400。图15中示出的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具有RFID篡改检测系统的飞机1404的机舱的平面图230。在这个飞机应用中,固定的数据装置1400固定(即,硬安装)至飞机1404的机务人员区域中的内部塔架1402,诸如,靠近飞机1404的(图15中示出的)入口门1406或者厨房区域1408。如图15中所示,多个固定的天线208b位于整个飞机1404的主机舱1412。这些被电耦接至固定的数据装置1400,并且将数据反馈至固定的数据装置。
多个天线208b电连接至固定的数据装置1400的收发器,每个天线相对于多个RFID安全装置布置在固定位置中。每个天线208b至少利用多个安全装置的子集发送和接收信号,使得覆盖所有这种装置并且无需移动数据装置1400。在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图15中示出的固定天线208b可以是飞机1404上的Wi-Fi系统的部件。类似地,在其他应用(即,除了飞机之外)中,根据本公开内容的RFID篡改检测系统可以利用Wi-Fi或者已经是安装位置的一部分的其他射频传输系统。因此,数据装置1400是具有收发器的固定计算装置,并且相对于天线208b被布置在固定位置,并且可以为用户提供有关飞机中的所有RFID安全装置的状况的信息。类似的固定数据装置可用于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的其他应用。例如,在银行应用中,数据装置可以是安装在墙上的,在整个银行大楼具有多个天线,从多个RFID安全装置提供安全反馈。
如图14中所示,如上所述,数据装置1400包括具有显示器212的用户界面206b,该用户界面可包括飞机机舱平面图230以及用于显示整个飞机中的各个防篡改RFID安全装置的状况的表格234。图15中示出的是飞机机舱平面图230的较大示图。该示图可包括用户友好的、易于说明的图形界面中用于与飞机1404(例如,乘客救生衣容器)的每个座椅1416相关联的RFID防篡改装置的特定指示。在这个显示器中,用于每个座椅1416的每个乘客救生衣容器的状况由填充座椅图标的特定颜色进行表示。在乘客救生衣容器是安全的情况下,相应座椅可呈现特定颜色,诸如,蓝色或绿色。在乘客救生衣容器已经被篡改的情况下,座椅符号可被显示为红色或一些其他警报颜色。肖像学的类似系统可用在飞机机舱图像230中,用于飞机洗手间1418和/或其他可打开的隔室等。
不管本文公开的用于RFID篡改检测系统的数据装置211使用移动数据装置214或者固定的数据装置1400,数据装置结合收发器或者至少耦接至收发器,并且该数据装置被配置为与RFID安全装置(图2中的202)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数据装置被编程为将指示可分离对象的损坏或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与指示可分离对象的安全或未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进行区分。每个损坏信号将在数据装置211的用户界面206上存留,直到通过替换RFID粘合条(图3至图6中的300)或者通过重置RFID传感器(图9至图12中的900)执行重置操作。使用该系统,用户可以迅速查看多个条和/或传感器的状态,并且仅调查损坏的区域,而不必物理检查每个安全装置的位置。
在飞机应用中,如图16的框图中所示,可以概念地查看使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系统。防篡改系统160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RFID条(即,条)或传感器1602,它们利用与RFID读取器1606相关联的天线1604发送和接收信号。进而,RFID读取器1606与用户界面1608耦接,该用户界面可以是手持(即,移动)装置或固定装置,并且为用户1610提供界面。用户界面1608、读取器1606和天线1604可被总体认为包括数据装置,并且可结合到单个物理单元中,或者提供为组合系统的分离元件。可替代地,包括相关计算机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并且被编程用于本文所公开的功能的用户界面1608独自或者仅结合读取器1606和天线1604中的一个可被认为组成数据装置。
防篡改系统1600是包括在飞机内舱1614(其被布置在飞机1618的机身1616内)中的飞机系统1612的一部分。可替代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RFID防篡改系统也可结合除了飞机内舱之外的系统使用,诸如,货舱内的货舱门或者区域以及飞机外部上的舱口等。这种类型的防篡改系统可用在飞机的可关闭的并且例行检查的任何部件上。
图17中提供的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在使用具有多于一个RFID电路的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方法的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1700。在处理开始时,用户首先查询(1704)RFID数据装置或者RFID数据装置的相关天线的范围内的所有RFID条或传感器。在数据装置与硬装显示器和控制装置相关联的情况下,该系统将经由所有相关天线将查询信号大概发送至所有相关RFID装置,并且接收来自这些装置的所有返回信号。在RFID数据装置是移动装置的情况下,查询RFID安全装置可包括将查询信号发送至所有可能的RFID,并且接收随着用户相对于各个RFID安全装置移动来自在广播范围内的这些RFID的返回信号。
为了该处理简化起见,每个RFID电路可具有唯一的数字地址,使得每个RFID仅识别并对承载正确地址的信号做出响应。这允许不管是移动的还是固定的数据装置连续查询多个RFID装置,使得多个返回信号不被同时接收,而是一个接一个地接收。每个RFID安全装置的数字地址可以与RFID安全装置的实际物理位置相对应。每个RFID条和传感器可以具有印制在其上的数字地址。利用RFID传感器,数字地址可印制在传感器装置的背面上。至于RFID条,尽管该条可以基本上是透明的,但是每个条可包括不显眼地印制在条上的识别码,这与它的RFID电路的数字地址相对应。当给定条(或传感器)被替换时,可以将识别码以及位置识别信息输入至数据装置211,使得可以使用新的数字地址查询RFID安全装置。
在最初的查询信号(框1704)被发送之后,从其接收安全的返回信号(框1706)的所有RFID装置被识别为其RFID安全装置是完整的,并且该状况可以由用户显示器上的绿色对勾标记或“Yes”(是)指示(图13中的226)进行表示。对于这些RFID装置,没有指示进一步动作(框1708),并且处理结束(框1710)。
对于没有接收到返回信号的RFID装置(框1712),这被解释为指示特定RFID装置超出范围或者出现故障(框1714),并且该系统可在用户显示器上提供橙色疑问标记(图13中的232)或者其他合适的符号。在使用移动数据装置(图2、图13中的214)的情况下,响应于无信号结果用户采取的假定动作是移动(框1716)更靠近正在被检查的区域,并且再次发送查询信号,返回至框1704。如果在移动至应该从特定RFID装置接收到信号的任何或所有位置并且发送重复查询之后仍然未接收到信号响应,这表示RFID装置出故障了,并且应该进行维修或替换。对于固定读取器和显示装置(图14中的1400),无信号响应大概表示RFID装置出故障了,并且使用进行维修或替换。
对于从其接收损坏返回信号(框1718)的RFID装置,这解释为指示应该检查特定RFID装置的隔室或区域(框1720),并且该系统可以在用户显示器上提供红色“X”或者其他合适的符号(图13中的228)。在这种情况下,在检查隔室或位置之后,如果有问题的RFID安全装置是粘合条类型的装置(框1722),则用户可以上述概括的方式替换该条(框1724)并且重置数据装置(框1726),而不管数据装置是移动装置还是具有固定天线的固定装置,返回至框1704以重复查询处理。如果反馈损坏信号的RFID安全装置是传感器类型的装置(框1728),则在检查隔室或位置之后,用户以上述概括的方式重置传感器(即,使用重置按钮)和数据装置(框1730)这两者。如上所述,重置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数据装置是包括基本上同时推动传感器上的重置按钮并将代码输入到数据装置中的处理(框1732),而不管数据装置是移动装置还是固定装置。紧接着重置,用户返回至第一查询步骤(框1704)并且再次查询所有RFID装置以验证现在所有都显示安全状况。可以重复该查询步骤(框1704),直到所有RFID安全装置都返回安全状况(框1706)。
图18中提供的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在使用具有单个RFID电路的RFID装置的篡改检测方法的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步骤的流程图1800。在处理开始时,以上述关于图17所讨论的方式,用户首先查询RFID数据装置或其相关联的天线的范围内的所有RFID条或传感器(框1804)。如上所述,每个RFID电路可具有唯一的数字地址,使得每个RFID仅识别并对承载正确地址的信号做出响应。
在最初的查询信号(框1804)被发送之后,从其接收安全的返回信号(框1806)的所有RFID装置被识别为其RFID安全装置是完整的,并且这个状况可以由用户显示器上的绿色对勾标记或“Yes”(是)指示(图13中的226)进行表示。对于这些RFID装置,没有指示进一步动作(框1808),并且处理结束(框1810)。
对于没有接收到返回信号的RFID装置(框1812),这被解释为指示特定RFID装置超出范围或者出现故障,或者已经被损坏(框1814),并且该系统可在用户显示器上提供橙色疑问标记(图13中的232)或红色“X”(图13中的228)或者其他合适的符号。在使用移动数据装置(图2、图13中的214)的情况下,响应于无信号结果用户采取的假定动作是移动(框1816)更靠近正在被检查的区域,并且再次发送查询信号,返回至框1804。
如果在移动至应该从特定RFID装置接收到信号的任何或所有位置并且发送重复查询之后仍然未接收到信号响应,则应该直接检查该区域或隔室(框1820)。在这种情况下,在检查隔室或位置之后,如果有问题的RFID安全装置是粘合条类型的装置(框1822),则用户可以上述概括的方式替换该条(框1824)并且重置数据装置(框1826),而不管数据装置是移动装置还是具有固定天线的固定装置,返回至框1804以重复查询处理。如果未返回信号的RFID安全装置是传感器类型的装置(框1828),则在检查隔室或位置之后,用户以上述概括的方式重置传感器(例如,使用重置按钮)和数据装置(框1830)这两者。如上所述,重置传感器及其相关的数据装置是包括基本上同时推动传感器上的重置按钮并将代码输入到数据装置中的处理(框1832),而不管数据装置是移动装置还是固定装置。紧接着重置,用户返回至第一查询步骤(框1804)并且再次查询所有RFID装置以验证现在所有都显示安全状况。可以重复该查询步骤(框1804),直到所有RFID安全装置都返回安全状况(框1806)。
因此,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提供一种方式,该方式提供了保护位置和对象的相对廉价的防篡改封条,而不仅依靠检查员的知识和了解。提供了使用指示状态的故意易毁坏的RFID标签用于安全部分的廉价的密封的方法。在该系统下,允许对安全部分的更有效的检查,因为仅需要在接收到损坏信号的情况下对安全位置或对象进行进一步检查。在从传感器收集安全信号或损坏信号中,该系统提供对安全部分的不当键入的清楚的指示,并且对这些保护部分的更好的访问数据收集。因此,该系统简化并减少检查所涉及的时间,并且可以减少误差。对于飞机应用,这可以帮助提高飞机上的安全工作,同时还降低成本。例如,因为这个系统部包括检查员目测检查每个防篡改条或传感器,所以可以大大减少飞机用来进行安全检查而着陆的时间,因此节省飞机经营者的巨额成本。
该系统和方法还降低防篡改条的可视性和审美影响等。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还易于用于,在一个易读显示器中识别任何损坏区域,这为飞机经营者解决严重忧虑。最终,这类系统和方法可作为原始设备或者作为改进系统应用在任何飞机上,并且可以由飞机制造公司和它们的供应商(诸如,内部纪念物制造商(interior monument manufacturer))来投入使用。
还应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可用在多种领域中。尽管给出飞机作为本公开内容的航空航天应用的实例,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这仅是航空航天应用的一个实例。此外,尽管示出了航空航天实例,但是本公开内容的原理可应用于其他行业,包括其中期望物品或位置的安全的任何领域。例如,如上所述,本文公开的用于篡改检测的系统和方法可应用于诸如可打开的座舱、舱口、存储盒等物品,而不管这些物品是固定的还是可移动的,以及密封的物品。还可应用于可撕开的运动证、可撕开的登机牌、停车证、后台通行证或者任何形式的临时通行证或者期望指示分开或使用过的任何其他装置。例如,当登记证是完整的,使用该技术的飞机登机牌在登机牌是完整的时发送第一信号,指示相关乘客还未登机。然而,一旦乘客进入到交通工具上,登机牌被撕破,并且RFID安全装置改变为传输显示乘客已经登机的第二信号。类似处理可用于运动证。在安全环境中,对于使用临时通行证等,当证件是完整的时,发送第一信号。当个人退出安全位置时,安全人员可以撕破该证件,并且此后仅可以发送第二信号,使其不可以再使用。这种相同配置可在多个应用中起作用,诸如,停车证、后台通行证等。
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可容易地用在各种行业中,诸如,军事(例如,保护武器、弹药或者敏感设备)、银行行业(例如,保护货币容器、保险箱等)、医药和化工行业(例如,保护药物或有害化学物品)、医院(例如,保护药物和高价值的医学设备)、制造作业(例如,保护工具等)、以及石化行业等。例如,大部分电动机燃料泵在泵单元的前面板上具有防篡改贴纸,围绕信用卡读取器具有防篡改贴纸,以便阻止篡改信用卡机制和信用卡浏览。也可以有许多其他应用。
尽管已示出并描述了各种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内容不被如此限制,并且应当理解为包括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清晰可见的所有这类修改和变形。

Claims (17)

1.一种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包括:
安全装置,具有:第一部分,能够布置在可分离对象的分离边界的第一侧上;以及第二部分,能够布置在所述分离边界的第二侧上,所述安全装置具有被配置为提供第一返回信号的第一射频识别电路;以及
数据装置,包括微处理器和系统存储器、射频识别读取器和无线电天线,所述数据装置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发送和接收射频信号,并且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返回信号识别为指示所述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安全装置包括一次性使用的粘合条,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嵌入在所述条中,所述条具有被配置为桥接所述分离边界的易破部分,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的一部分横跨所述易破部分,跨越所述易破部分的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的切断阻碍了所述第一返回信号的传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安全装置进一步包括多部分射频识别传感器,所述多部分射频识别传感器具有:
物理上分离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以及
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选择性易破电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均包括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的一部分,只有当所述选择性易破电连接被连接时,所述第一返回信号是可能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能够布置在所述可分离对象上,在其内部位置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系统,进一步包括重置装置,布置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个上,所述重置装置被配置为接收重置输入以重置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横跨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并且所述系统进一步包括整个包含在所述第二部分上的第二射频识别电路,所述第二射频识别电路被配置为提供第二返回信号,所述数据装置被配置为将所述第一返回信号和所述第二返回信号的同时的接收识别为指示所述未篡改状况,并且将只有所述第二返回信号的接收识别为指示所述可分离对象的篡改状况。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中,所述数据装置包括移动装置,并且被配置为在所述移动装置的广播范围内从多个安全装置查询和接收返回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进一步包括:
多个天线,电连接至所述数据装置,每个天线相对于多个所述安全装置被布置在固定位置中,并且被配置为至少利用所述多个安全装置的子集发送和接收信号;以及
其中,所述数据装置相对于所述天线能够放置在固定位置中,并且被配置为提供有关所有多个所述安全装置的状况的信息。
9.一种射频识别装置,包括: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耦接在分离区域处,所述分离区域被配置为跨越可分离对象的分离边界进行布置;
第一射频识别电路,被配置为传输第一信号,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具有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相关联并且跨越所述分离区域延伸的电路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分离阻碍所述第一信号的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的传输指示所述可分离对象的未篡改状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一次性使用的粘合条的相对部分,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嵌入在所述条的基板中,所述分离区域包括所述条的易破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包括射频识别传感器装置的相对部分,所述分离区域包括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的选择性易破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其中,所述选择性易破电连接包括跨越所述分离区域的所述第一射频识别电路的一部分的非接触电磁接近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射频识别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射频识别电路,整个布置在所述第二部分上,被配置为传输第二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和所述第二信号的同时的传输指示所述未篡改状况;并且
与所述第一信号的传输失败同时的所述第二信号的传输指示所述可分离对象的篡改状况。
14.一种利于多个密封对象的检查的方法,包括:
将射频识别装置跨越密封对象的分离边界放置;
配置数据装置以扫描和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指示所述密封对象的篡改状况的返回信号;并且
经由所述数据装置提供指示所述篡改状况的输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放置所述射频识别装置进一步包括放置具有无源射频识别电路的射频识别装置,并且其中,配置所述数据装置进一步包括配置移动计算装置以当在传输范围内时扫描和接收来自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所述返回信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配置所述数据装置进一步包括:
在固定位置处提供计算装置;并且
将所述数据装置耦接至固定位置的无线电天线,所述无线电天线被配置为利用所述射频识别装置发送和接收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配置所述数据装置进一步包括在接收到篡改状况信号之后对所述数据装置进行编程以使所述数据装置与所述射频识别装置的重置同时地被重置。
CN201610067562.7A 2015-03-19 2016-01-29 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 Active CN1059893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663,019 US9697711B2 (en) 2015-03-19 2015-03-19 System and method for tamper detection using RFID devices
US14/663,019 2015-03-1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9320A true CN105989320A (zh) 2016-10-05
CN105989320B CN105989320B (zh) 2021-01-22

Family

ID=55182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67562.7A Active CN105989320B (zh) 2015-03-19 2016-01-29 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697711B2 (zh)
EP (1) EP3070648B1 (zh)
JP (1) JP6956467B2 (zh)
KR (1) KR102486329B1 (zh)
CN (1) CN105989320B (zh)
AU (1) AU2015271871B2 (zh)
SG (1) SG10201602036W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29631A (zh) * 2016-12-22 2018-06-29 Em微电子-马林有限公司 具备防篡改回路的双通信频率rfid电路
CN108364050A (zh) * 2018-03-07 2018-08-03 沈阳北方飞机维修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民航客机救生衣的维保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0418971A (zh) * 2016-12-09 2019-11-05 生物医药公司 用于测量表面上的无线电剂量、特别用于测量放射性手术期间患者的放射剂量的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93025B (en) 2014-04-02 2021-12-01 Walmart Apollo Ll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determining an open status of a container using RFID tag devices
US9860242B2 (en) * 2014-08-11 2018-01-02 Vivint, Inc. One-time access to an automation system
US10553088B2 (en) * 2015-01-12 2020-02-04 Jonathan Lee Security device for integration into a security system
US9754137B2 (en) * 2015-06-16 2017-09-05 Motorola Mobility Llc On-demand activation of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ag
KR101784074B1 (ko) * 2015-09-03 2017-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센싱 장치
US10607131B2 (en) * 2015-12-08 2020-03-31 Avery Dennison Retail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Self adhesive label and RFID inlay
CN113320768B (zh) * 2016-04-27 2023-04-07 宋京根 密封带
US10354501B2 (en) 2016-11-08 2019-07-16 The Boeing Company Autonomous, low energy, access indication system
CN106742661B (zh) * 2017-01-13 2018-07-17 浙江天地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桶盖
DE102017001170A1 (de) * 2017-02-08 2018-08-09 Giesecke+Devrient Mobile Security Gmbh Autorisierungsvorrichtung
EP3583539A4 (en) * 2017-02-14 2020-10-28 Systems and Software Enterprises, LLC PROCEDURE FOR IDENTIFICATION, LOCALIZATION AND STATUS INQUIRIES OF LRU UNITS
JP2020507517A (ja) 2017-02-14 2020-03-12 システムズ アンド ソフトウェア エンタープライゼス, エルエルシーSystems And Software Enterprises, Llc 救命胴衣の識別、検査、およびメンテナンスのための装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6862243B2 (ja) * 2017-03-30 2021-04-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媒体
US10152855B1 (en) * 2017-06-01 2018-12-11 The Boeing Company Wireless tamper system
US10585070B2 (en) * 2017-07-26 2020-03-10 The Boeing Company Tamper-sensitive resonator and sensor for detecting compartment openings
US10478561B2 (en) 2017-08-03 2019-11-19 Minhong Yu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with integrated sensing capability
US10640269B2 (en) * 2017-09-12 2020-05-05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 for detecting a breach of a barrier or stowage container
US10354510B2 (en) * 2017-10-30 2019-07-16 Harbin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Detection system for detecting moving object crossing border and method thereof
EP3493170B1 (en) * 2017-12-02 2021-07-07 The Boeing Company Wireless tamper device
US10276006B1 (en) * 2017-12-02 2019-04-30 The Boeing Company Wireless tamper device
US10818152B2 (en) * 2018-01-15 2020-10-27 Universal City Studios Llc Interactive systems and methods with feedback devices
WO2019147246A1 (en) 2018-01-25 2019-08-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Security device for product packaging
WO2019232314A1 (en) 2018-06-01 2019-12-05 Haynes Clinton A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tracking and tracing logistics
FR3088621B1 (fr) 2018-11-16 2021-01-08 Safran Electronics & Defense Procede pour verifier la presence d’equipements a bord d’un aeronef et dispositif associe
GB2579551A (en) * 2018-11-30 2020-07-01 Oluwatoyin Olushola Shitta Adedapo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organic material
US11270254B2 (en) 2019-01-09 2022-03-08 The Boeing Company Recognition features for a consumable article
US11170384B2 (en) 2019-03-29 2021-11-09 Toshiba Global Commerce Solutions Holdings Corporation Return fraud prevention
US20200320903A1 (en) 2019-04-04 2020-10-08 Opticallock, Inc. Variable pattern shield protection system for a tamper-evident container
US11030506B2 (en) 2019-09-19 2021-06-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ulti-tag encoding for reducing tag tampering in instant checkout
FR3110990B1 (fr) 2020-06-02 2022-07-29 Oreal Procédé de contrôle de produits, notamment de produits cosmétiques, système de contrôle et produit programme ordinateur associés
US11773626B2 (en) 2022-02-15 2023-10-03 Stress Engineering Servic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acilitating logistic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02170A2 (en) * 2008-06-30 2010-01-07 Hantherm Co., Ltd. Selective radio frequency (rf) identification tag using photo signals and method of implementing the same
CN101675417A (zh) * 2007-04-30 2010-03-17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防篡改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WO2012039649A1 (ru) * 2010-09-22 2012-03-29 Belyaev Dmitry Anatolievich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дистанционной связи со съемным накопителем информации
US20120248871A1 (en) * 2010-08-26 2012-10-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ransponder Power Supply, a Transponder and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Transponder Power Supply Current
US20140230079A1 (en) * 2013-02-08 2014-08-14 Everspin Technologies, Inc. Response to tamper detection in a memory device
US20150061833A1 (en) * 2013-09-03 2015-03-05 Quoc Nam Do Passive rfid transponder with powered 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3012513A1 (fr) * 1991-12-19 1993-06-24 Ake Gustafson Dispositif de scellement de securite
US5831531A (en) * 1992-07-27 1998-11-03 Micron Communications, Inc. Anti-theft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unauthorized opening of containers and baggage
US5406263A (en) * 1992-07-27 1995-04-11 Micron Communications, Inc. Anti-theft method for detecting the unauthorized opening of containers and baggage
US5884425A (en) * 1997-05-23 1999-03-23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Anti-tamper tag with theft protection
EP1112558A4 (en) * 1998-09-11 2002-07-31 Key Trak Inc OBJECT TRACKING SYSTEM THAT CAN DETECT AND IDENTIFY NON-CONTACT OBJECTS
US6259369B1 (en) * 1999-09-30 2001-07-10 Moore North America, Inc. Low cost long distance RFID reading
US6421013B1 (en) * 1999-10-04 2002-07-16 Amerasia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Inc. Tamper-resistant wireless article including an antenna
WO2001069524A2 (en) * 2000-03-15 2001-09-20 International Paper Tamper eviden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and package
US6400271B1 (en) * 2000-03-20 2002-06-04 Checkpoint Systems, Inc. Activate/deactiveable security tag with enhanced electronic protection for use with an electronic security system
ES2351549T3 (es) * 2000-03-21 2011-02-07 Mikoh Corporation Una etiqueta de identificación por radiofrecuencia con indicación de manipulación indebida.
US7102522B2 (en) * 2002-12-24 2006-09-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amper-indicat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antenna and sticker,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antenna,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7183913B2 (en) * 2003-05-30 2007-02-27 Vane Line Bunkering, Inc. Life raft container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EP2264650B1 (en) * 2003-07-07 2014-02-26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RFID device with changeable characteristics
WO2005022443A2 (en) * 2003-08-29 2005-03-10 Mikoh Corporation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with tamper detection capability
US6824320B1 (en) * 2003-11-05 2004-11-30 Eastman Kodak Company Film core article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US7034689B2 (en) * 2004-01-28 2006-04-25 Bertrand Teplitxky Secure product packaging system
US7948381B2 (en) * 2004-04-30 2011-05-24 Binforma Group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Reversibly deactivating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ata tag
US7151455B2 (en) * 2004-04-30 2006-12-19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ctivating a data tag by load or orientation or user control
US7319393B2 (en) * 2004-06-22 2008-01-15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RFID tags for enabling batch reading of stacks of cartons
TWI268258B (en) * 2004-09-06 2006-12-11 Ind Tech Res Inst Package container cover with counterfeit identification functions with antenna functions for transmitting product identification information and detachment destruction functions for preventing re-use of identification chip
EP1835448B8 (en) * 2004-10-18 2013-06-1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c tag having function varying upon separation
US9070068B2 (en) 2004-10-19 2015-06-30 Michael E. Coveley Passive tamper-resistant seal and applications therefor
CA2584535C (en) 2004-10-28 2015-11-24 Assa Abloy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Group Ab Security sealing device comprising a rfid tag
US7712674B1 (en) * 2005-02-22 2010-05-11 Eigent Technologies Llc RFID devices for verification of correctness, reliability, functionality and security
DE602006004494D1 (de) * 2005-04-20 2009-02-12 Ibm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Manipulationsdetektion
FR2892214B1 (fr) * 2005-10-19 2008-02-15 Nicolas Bara Dispositif d'identification et de protection d'un element dont on souhaite connaitre l'integrite
US7410103B2 (en) * 2006-03-13 2008-08-12 Andreas Rolf Nagel System, method and device to detect product tampering
WO2007118035A2 (en) 2006-04-03 2007-10-1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Tamper-evident life vest package
WO2008054910A2 (en) * 2006-08-07 2008-05-08 Pliant Corporation Tamper event detection films, systems and methods
US7589636B2 (en) 2006-10-27 2009-09-15 The Boeing Compan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automated safety device inspection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US20080238675A1 (en) * 2007-04-02 2008-10-02 Gigatek Inc. Rfid tag system
US8284056B2 (en) * 2008-07-10 2012-10-09 Mctigue Annette Cote Produ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aging product at a location
JP2010282249A (ja) * 2009-06-02 2010-12-16 Mitsutoyo Corp アクティブ型rfidタグ及び管理システム
US8985471B2 (en) * 2011-10-12 2015-03-24 James Freeman Optically readable identification security tag or stamp
JP6056194B2 (ja) * 2012-05-21 2017-01-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タグ
JP2014154084A (ja) * 2013-02-13 2014-08-2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Icタグ付包装体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75417A (zh) * 2007-04-30 2010-03-17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防篡改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WO2010002170A2 (en) * 2008-06-30 2010-01-07 Hantherm Co., Ltd. Selective radio frequency (rf) identification tag using photo signals and method of implementing the same
US20120248871A1 (en) * 2010-08-26 2012-10-04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Transponder Power Supply, a Transponder and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Transponder Power Supply Current
WO2012039649A1 (ru) * 2010-09-22 2012-03-29 Belyaev Dmitry Anatolievich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дистанционной связи со съемным накопителем информации
US20140230079A1 (en) * 2013-02-08 2014-08-14 Everspin Technologies, Inc. Response to tamper detection in a memory device
US20150061833A1 (en) * 2013-09-03 2015-03-05 Quoc Nam Do Passive rfid transponder with powered element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18971A (zh) * 2016-12-09 2019-11-05 生物医药公司 用于测量表面上的无线电剂量、特别用于测量放射性手术期间患者的放射剂量的装置
CN108229631A (zh) * 2016-12-22 2018-06-29 Em微电子-马林有限公司 具备防篡改回路的双通信频率rfid电路
CN108229631B (zh) * 2016-12-22 2020-10-27 Em微电子-马林有限公司 具备防篡改回路的双通信频率rfid电路
CN108364050A (zh) * 2018-03-07 2018-08-03 沈阳北方飞机维修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民航客机救生衣的维保管理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9320B (zh) 2021-01-22
AU2015271871A1 (en) 2016-10-06
EP3070648B1 (en) 2020-04-29
KR102486329B1 (ko) 2023-01-09
JP2016194917A (ja) 2016-11-17
US9697711B2 (en) 2017-07-04
KR20160112969A (ko) 2016-09-28
EP3070648A1 (en) 2016-09-21
US20160275769A1 (en) 2016-09-22
SG10201602036WA (en) 2016-10-28
JP6956467B2 (ja) 2021-11-02
AU2015271871B2 (en) 202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89320A (zh) 用于状态指示的系统、射频识别装置和密封对象检查方法
US20190277056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onitoring lockout procedures
CN100390805C (zh) 增强的识别器具
EP1665200B1 (en) A seal
US5898370A (en) Security monitoring system and method
MX2013012084A (es) Modulo de sello electronico de pasador reutilizable con sistema de comunicaciones y rastreo por sistema de posicionamiento global/telefono celular.
CN105096739A (zh) 电子封条和电子锁
WO2015096978A1 (en) Electronic tag with cellular communication module
US8149118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gistering the opening of closures of spaces to be secured
EP3696752A1 (en) Tamper evident rfid based system and method
US20040239435A1 (en) Life raft container security system and method
CN102844801A (zh) 一种使用门专用封闭装置来封闭运输工具的门的封闭系统
US10832112B2 (en) Tamper-evident item and item valida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4096841B2 (ja) 非接触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リーダ・ライタ装置、非接触識別タグ、リーダ・ライタ装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非接触識別タグ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3410384A (zh) 具有收发信息、跟踪定位功能的智能锁定装置
KR101087294B1 (ko) 항공 uld 컨테이너의 보안 관리시스템
CN101120388B (zh) 电子密封件、电子设备和转发器设备
EP1544386A1 (en) Method to attest an occurred tampering of a container and electronic lock that carries out this method
IL279973B1 (en) Device for automatic refueling
CN201775353U (zh) 一种用于航空食品柜安全装置
US20170089098A1 (en) Security of airport luggage screen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