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8327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8327A
CN105988327A CN201610154244.4A CN201610154244A CN105988327A CN 105988327 A CN105988327 A CN 105988327A CN 201610154244 A CN201610154244 A CN 201610154244A CN 105988327 A CN105988327 A CN 1059883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urrent
live
image
bear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5424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松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laying down a uniform charge, e.g. for sensitising; Corona discharge devices
    • G03G15/0266Arrang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har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控制器设置AC电压Vac(S2),向带电辊施加该电压(S4),并且测量从带电辊流到感光鼓的带电电流的DC分量(S5)。当确定带电电流中DC分量的测量值的绝对值低于预测值时(S9:否),控制器设置与在步骤S4中设置的AC电压Vac不同的AC电压Vac(S10),并且向带电辊施加该电压(S12)。由此,能够执行足够带电的带电电流可以流到感光鼓,并且感光鼓由此可以被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诸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和多功能打印机的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图像形成装置采用具有相对低的施加电压和可以容易地小型化的带电辊作为给感光鼓带电的初次带电单元。具有叠加的DC电压Vdc和AC电压Vac的叠加电压(Vdc+Vac)作为带电电压从带电高压电源施加到带电辊。当等于或高于放电起始电压Vth的量的两倍的AC电压Vac(峰-峰电压)施加到带电辊时,感光鼓的表面电位Vd被会聚到DC电压Vdc的电位。即,感光鼓被均匀地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
带电辊与感光鼓之间的放电起始电压Vth可能由于带电辊的材料、感光鼓的感光层的膜厚度、感光鼓的旋转速度(处理速度)、装置主体内的环境(诸如温度)等等而波动。如果在放电起始电压Vth波动的时候施加到带电辊的AC电压Vac保持不变,则感光鼓可能无法被均匀地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已知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适当的AC电压Vac被计算并施加到带电辊,以便即使当放电起始电压Vth波动时也使感光鼓均匀地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例如,提出了一种装置,该装置通过以下操作来执行放电电流控制:顺序地施加多个AC电压Vac,并且基于流入带电辊的交流电流Idc的变化,计算要被施加以使感光鼓带电的AC电压Vac(日本特许专利申请公开No.2001-201920)。
另外,提出了在装置主体内具有表面电位计的图像形成装置,从而利用表面电位计实际测量感光鼓的表面电位Vd,并且基于测量到的结果改变AC电压Vac(日本特许专利申请公开No.H07-44063)。
如上所述,例如,放电起始电压Vth受装置主体内的温度的影响。即,在装置主体内的温度为常温(诸如15至25℃)的情况与温度为低温(诸如0至15℃)的情况之间,带电辊的电阻不同。一般而言,与常温环境相比,在低温环境下,带电辊的电阻增大并且电流不太可能流动,使得放电起始电压Vth增加。因此,该装置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装置主体内的温度,并且基于检测到的温度对常温和低温执行相应的放电电流控制。在用于常温和低温的相应放电电流控制中,施加到带电辊的AC电压Vac的电压设置不同。
但是,温度传感器常常设置在装置主体内远离带电辊的位置处,并且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并不总是精确地反映在带电辊附近的温度。即,由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仅仅是在装置主体内特定位置处测量到的温度,使得检测到的温度可能不对应于在带电辊附近的温度。在那种情况下,即使执行放电电流控制,为放电起始电压Vth的量的两倍或更低的AC电压Vac也可能被带电至带电辊。其结果是,感光鼓的表面电位Vd将不会聚到DC电压Vdc的电位,并可能发生起雾现象。有可能采用具有表面电位计的装置,其目标在于防止感光鼓的表面电位Vd不被转换为DC电压Vdc的电位,但配备表面电位计的装置不能容易地被缩小尺寸,并且相关的成本昂贵,因此不期望采用这种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即使当带电辊的电阻由于环境原因而波动时,也能够最小化在带电期间造成的图像承载构件的表面电位的波动。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装置包括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被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附近或与其接触的带电构件,该带电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期间施加具有叠加的AC电压和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来使图像承载构件带电;图像形成单元,在通过带电构件带电的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直流电流检测单元,能够在带电电压施加到带电构件时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以及控制单元,能够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第一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并且第二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二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其中第二AC电压高于第一AC电压;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并且经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并且如果检测到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低于预定值,则将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并执行第二模式。
参照附图,本发明的更多特征将从以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感光鼓、带电辊和带电电压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电压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电电压控制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5A是示出在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放电电流控制中AC电压与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5B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常温表和低温表的图。
图6是示出具有关联的AC电压和温度的表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电电压控制过程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具有变化的膜厚度的感光鼓、带电辊和带电电压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现在,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首先,将参照图1描述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像形成装置>
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串联中间转印型全色打印机,其具有沿中间转印带91布置的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在本实施例中,这些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被配置为可以附连到装置主体/从装置主体分离的处理盒。
在图像形成单元UY中,黄色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Y,即,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并且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1。在图像形成单元UM中,品红色调色剂图像在感光鼓1M上形成,并且该图像被初次转印以叠加在在中间转印带91上形成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上。在图像形成单元UC和UK中,青色调色剂图像和黑色调色剂图像分别在感光鼓1C和1K上形成,这些图像被初次转印以依次地叠加在中间转印带91上。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1的四色调色剂图像被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T2,并且统一被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纸张、OHP片材及其它片材材料)。
除了在相应显影单元4Y、4M、4C和4K中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是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之外,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被类似地构造。以下的描述将黄色图像形成单元UY作为例子来描述,并且,通过用M、C或K替换标号结尾的符号Y,相同的描述适用于其它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
图像形成单元UY是通过围绕感光鼓1Y布置带电辊2Y(初次带电单元)、曝光单元3Y、显影单元4Y、初次转印辊92Y、去静电曝光单元6Y和鼓清洁单元7Y形成的。感光鼓1Y(即,图像承载构件)是在装置主体上可旋转设置的鼓形电子照相感光体,其具有在铝圆柱体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感光层。感光鼓1Y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以例如250mm/s的旋转速度(处理速度)被感光鼓驱动马达19Y旋转(参照后述的图3)。
带电辊2Y(即,带电构件)使感光鼓1Y的表面带电为具有负极性的均匀暗电位。去静电曝光单元6Y(即,去静电部分)在使带电辊2Y让感光鼓1Y带电之前初始化感光鼓1Y的带电状态。即,去静电曝光单元6Y通过例如在初次转印之后将感光鼓1Y暴露于UV光来使感光鼓1Y去静电。在感光鼓1Y的旋转方向上,去静电曝光单元6Y设置在初次转印部分T1的下游,并且在旋转方向上,至少在带电辊2Y的上游。调色剂图像通过曝光单元3Y和显影单元4Y(即,图像形成单元)在通过去静电曝光单元6Y带电的感光鼓1Y上形成。即,曝光单元3Y和显影单元4Y在通过带电辊2Y带电的感光鼓1Y上形成图像。
曝光单元3Y通过对具有相应颜色的扩大颜色分离图像的扫描图像数据执行ON-OFF调制来从激光发射器生成激光束,利用旋转镜扫描激光束,将射束照射到带电的感光鼓1Y,并且在感光鼓1Y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单元4Y向感光鼓1Y提供调色剂并且将静电潜像显影成调色剂图像。显影剂从显影剂供给单元5Y供应到显影单元4Y。显影单元4Y可以使用仅包括一种调色剂的单组分显影剂或包括调色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作为显影剂。
初次转印辊92Y被压向中间转印带91,并且在感光鼓1Y与中间转印带91之间形成初次转印部分T1(初次转印辊隙)。初次转印偏压电源93Y耦合到初次转印辊92Y。通过从初次转印偏压电源93Y向初次转印辊92Y施加具有正极性的偏压,在感光鼓1Y上形成的具有负极性的调色剂图像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1。鼓清洁单元7Y抵着感光鼓1Y滑动清洁刮板,并且回收在初次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1Y上的初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91在张紧辊94、二次转印内部辊10和驱动辊95之间拉伸并被这些辊支撑,并且被驱动辊95向图中箭头R1的方向驱动。二次转印单元T2是用于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材料P的转印辊隙部分,它是通过使二次转印外部辊96(即,二次转印构件)紧靠被二次转印内部辊10拉伸的中间转印带91而形成的。在二次转印单元T2中,二次转印偏压从未示出的二次转印偏压电源施加到二次转印外部辊96。据此,中间转印带9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传送至二次转印单元T2的记录材料P。在这个时候,与中间转印带91上被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单元T2同步地,阻力辊12将记录材料P传送到二次转印单元T2。带清洁单元11抵着中间转印带91滑动清洁刮板,并收集在二次转印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91上的二次转印残留调色剂。
具有经由二次转印单元T2被二次转印的四色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传送到定影单元13。在定影单元13中,定影辊13a和13b彼此抵靠,以形成定影辊隙部分T3,并且定影辊隙部分T3传送记录材料P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材料P上。在定影单元13中,定影辊13b被压向从内侧被灯加热器等(未示出)加热的定影辊13a,,由此形成定影辊隙部分T3。通过被定影辊隙部分T3夹住并传送,记录材料P被加热并挤压,通过此,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到记录材料P。具有被定影单元13定影的调色剂图像的记录材料P被排到装置主体的外侧。
<感光鼓>
将参照图2来描述感光鼓1Y和带电辊2Y。首先,将描述感光鼓1Y。感光鼓1Y是如下的有机光电导体鼓:使由有负的带电特性的有机光电导体(OPC)形成的感光层1b被施加到由铝或其它导电材料形成的鼓基体1a的外周表面上。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具有30毫米的外直径的感光鼓1Y。
感光层1b是通过,按从鼓基体1a侧开始的指定顺序,层压下涂层(CPL)1b1、注入抑制层(MCL)1b2、电荷生成层(CGL)1b3、电荷传输层(CTL)1b4和表面保护层(OCL)1b5形成的。例如,电荷生成层(CGL)1b3由酞菁化合物形成,并具有0.2μm的厚度。例如,电荷传输层(CTL)1b4由其中分散有腙化合物的聚碳酸酯形成,并具有13μm的厚度。例如,表面保护层1b5由丙烯酸类树脂形成,并具有5μm的厚度。感光层1b是绝缘体,并且具有通过让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照射到其上而转变成导体的特性。其原因是,通过照射光在电荷生成层(CGL)1b3中生成正空穴(电子对),并且这些正空穴变成电荷流的载体。
本发明人已经通过实验证实,根据图2中所示的感光鼓1Y,当对总共三十万或更多片材执行图像形成时,感光层1b的磨损量为1μm或更低。即,在其表面覆盖有上述表面保护层1b5的感光鼓1Y中,即使当对大量片材执行图像形成时,感光层1b的厚度也几乎没有变化(减小)。其原因是,表面保护层1B5比诸如带电辊2Y和接触感光鼓1Y的鼓清洁单元7Y的清洁刮板的各种构件的表面硬度更硬,并且因此,保护层1b5很难被这些构件磨损。
<带电辊>
现在将描述带电辊2Y。如前所述,通过让带电电压施加到辊,带电辊2Y使感光鼓1Y的表面(外周表面)均匀地带电为预定的极性和电位。本实施例利用在纵向方向(旋转轴方向)具有320mm长度的带电辊2Y。如图2中所示,带电辊2Y是通过,按从芯金属2a侧开始的指定顺序,在金属的芯金属2a的外周表面上层压弹性层2b、电阻层2c和表面层2d形成的。芯金属2a具有如下两个端部部分:该两个端部部分在带电辊2Y的纵向方向(旋转轴方向)上在未示出的承载构件上保持可旋转。
承载构件(未示出)被加压弹簧(压缩弹簧)2e(即,偏置构件)朝感光鼓1Y偏置。由此,带电辊2Y被压向感光鼓1Y,并且可以被驱动以连同感光鼓1Y的旋转一起在图中箭头R3的方向上旋转。另外,通过让带电辊2Y压向感光鼓1Y,在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之间形成带电辊隙N1。微小的空间(下文简称为带电间隙)在带电辊隙N1相对于感光鼓1Y的旋转方向(图中箭头R2的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在感光鼓1Y与带电辊2Y之间形成。
带电辊2Y不一定必须与感光鼓1Y接触。只要由带电间隙之间的电压确定的可放电范围和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之间的校正Paschen曲线被确保,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可以以非接触的方式被布置得接近,其间具有例如大约几十微米的空间(空隙)。换句话说,带电辊2Y和感光鼓1Y可以采用任何位置关系,只要通过接近放电来执行感光鼓1Y的带电。
<带电电压控制系统>
现在,将参照图2描述向带电辊2Y施加电压的带电电压控制系统。图2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系统包括带电高压电源71Y、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以及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带电高压电源71Y通过芯金属2a耦合到带电辊2Y。带电高压电源71Y是能够输出例如0至-900V的电压作为DC电压Vdc以及具有1500Hz频率的0至2500V的电压作为AC电压Vac(峰-峰电压)的电源。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具有叠加的DC电压Vdc和AC电压Vac的带电电压作为带电电压(也被称为带电偏压或带电高压),以用于使感光鼓1Y带电。作为带电电压从带电高压电源71Y输出的叠加的DC电压Vdc和AC电压Vac的相应电压值由控制器50设置。
当带电电压从带电高压电源71Y施加到带电辊2Y时,会在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之间产生的带电间隙处发生放电。通过向带电辊2Y施加等于或高于放电起始电压Vth的带电电压并且使放电在带电间隙处发生来使感光鼓1Y带电。此时,如果是放电起始电压Vth的量的两倍或更高的AC电压Vac被施加到带电辊2Y,则感光鼓1Y的表面电位Vd会聚到DC电压Vdc的电位。因此,感光鼓1Y被均匀地带电至表面电位Vd(=Vdc)。
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即,直流电流检测单元)耦合到带电高压电源71Y。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根据电压从带电高压电源71Y到带电辊2Y的施加来测量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带电电流的DC分量(以下称为直流电流Idc)。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向控制器50输出测量到的直流电流(更精确地说,直流电流值)。
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耦合到感光鼓1Y的鼓基体1a。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根据电压从带电高压电源71Y到带电辊2Y的施加来测量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带电电流的AC分量(以下称为交流电流Iac)。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向控制器50输出测量到的交流电流(更精确地说,交流电流值)。
<控制器>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控制器50。现在将参照图3描述控制器50。控制器50(即,控制单元)是执行本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控制(包括例如图像形成操作)的CPU。
如图3中所示,信息显示面板51通过未示出的接口连接到控制器50。信息显示面板51具有显示装置主体的操作状态的显示单元,以及向用户给出诸如图像形成作业的各种可执行控制程序的菜单。另外,信息显示面板51具有当开始执行控制程序或输入数据时可被用户操作的操作部分。
存储器52耦合到控制器50。存储器52(即,存储器单元)可以是存储用于控制本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各种控制程序和数据的ROM、RAM或硬盘。存储器52也可临时存储伴随各种控制程序的执行的操作处理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50执行存储在存储器52中的图像形成作业(更精确地说,图像形成程序),由此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从信息显示面板51输入的图像数据等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响应于图像形成作业的执行,控制器50执行感光鼓1Y(更精确地说,感光鼓驱动马达19Y)、带电辊2Y(更精确地说,带电高压电源71Y)和去静电曝光单元6Y的控制。当然,控制器50可以控制除这些单元之外的早先描述过的其它各种单元(参照图1),但它们将不被示出或描述,因为它们不涉及本实施例的主要目标。
温度传感器60(即,温度检测单元)通过未示出的接口耦合到控制器50。温度传感器60被布置在装置主体内远离带电辊2Y的位置(参照图1),并且检测装置主体内的温度。控制器50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装置主体内的温度。
驱动感光鼓1Y的感光鼓驱动马达19Y耦合到控制器50。感光鼓驱动马达19Y根据从控制器50发送的信号(命令)来驱动,并且以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感光鼓1Y或停止旋转的感光鼓1Y的旋转。
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具有叠加的DC电压Vdc和AC电压Vac的带电电压,由此使感光鼓1Y带电至预定的电位(表面电位Vd)。带电电压的DC电压Vdc被确定为如下的预定电压值:该预定电压值事先关联到用于使感光鼓1Y带电的期望的表面电位Vd。例如,如果应使感光鼓1Y带电至“-600V”的电位,则DC电压Vdc被设置为“-600V”,并且如果应使感光鼓1Y带电至“-500V”的电位,则DC电压Vdc被设置为“-500V”。
而且,DC电压Vdc事先与预定的温度关联,以使得即使带电辊2Y的电阻根据装置主体内的温度等变化,也可以使感光鼓1Y被恒定地带电至相同的表面电位Vd。例如,如果要使感光鼓1Y带电至“-500V”的电位,那么,如果温度低于15℃,则DC电压Vdc被设置为“-520V”,并且,如果温度为15℃或更高,则DC电压Vdc被设置为“-500V”。对于每个预定的温度范围,感光鼓1Y的表面电位Vd与DC电压Vdc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表(未示出)等被事先存储在存储器52中。
另一方面,带电电压的AC电压Vac根据装置主体内的温度被设置为任意的峰-峰电压。在本实施例中,执行AC恒定电流控制,以控制通过将AC电压Vac施加到带电辊2Y而流动的交流电流Iac。上面提到的带电高压电源71Y、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和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作为带电电压控制系统耦合到控制器50。控制器50基于分别由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和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测量到的直流电流Idc和交流电流Iac来确定AC电压Vac。控制器50执行带电电压控制,并且向带电辊2Y施加能够引起足以以均匀的方式使感光鼓1Y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Vd的放电的带电电压。带电电压控制将在后面描述(参照图4)。
另外,控制器50控制由去静电曝光单元6Y照射的光的强度,以去除感光鼓1Y的静电。控制器50控制去静电曝光单元6Y照射具有大约1μJ/cm2的曝光值的光作为光的强度,但该值不限于1μJ/cm2,只要光的强度足以去除感光鼓1Y的静电就可以。
接下来,将参照图4来描述由控制器50执行的带电电压控制。图4是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带电电压控制的流程图。图4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是可以应用到如下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该图像形成装置根据由温度处理器60检测到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通过对正常温度和对低温执行相应放电电流控制来确定AC电压(参照后述的图5B)。图4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针对图像形成单元UY、UM、UC和UK中的每个执行,但为了描述起见,图像形成单元UY将作为例子被说明。通过用M、C或K替换描述中标号结尾的符号Y,相同的描述适用于其它图像形成单元UM、UC和UK的带电电压控制。
图4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由控制器50诸如在起动图像形成作业时,或者在装置主体的电源被接通时起动。现在,图像形成作业是指基于用于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打印信号从图像形成操作开始到图像形成操作完成的一系列操作。即,图像形成作业是指如下时间的一系列操作:从用于执行图像形成所需的预备操作(所谓预旋转操作)被起动时,图像形成步骤期间,并且直到结束图像形成中所需的预备操作(所谓后旋转操作)被完成为止。实际上,图像形成作业是指从接收到打印信号(图像形成作业的输入)之后预旋转(图像形成之前的准备操作)被执行时到后旋转(在图像形成之后的操作)被执行时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图像形成作业包括图像形成期和片材间隔。控制器50在例如预旋转操作期间执行带电电压控制以确定关于当在后续图像形成过程中使感光鼓1Y带电时施加到带电辊2Y的带电电压的适当AC电压Vac(峰-峰电压)。
控制器50确定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值)是否低于预定的温度(设定温度)(例如,低于15℃)(S1)。如果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温度是等于或高于预定温度(设定温度)的高温(对应于第一温度)(S1:否),则控制器50执行用于常温的放电电流控制并且确定带电电压的AC电压Vac(对应于第一AC电压)(S2)。另一方面,如果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温度是低于预定温度(设定温度)的低温(对应于第二温度)(S1:是),则控制器50跳到S10的过程,执行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并且确定带电电压的AC电压Vac(对应于第二AC电压)(S10)。控制器50根据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温度来确定要使感光鼓1Y带电的对应于期望表面电位Vd的DC电压Vdc。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50执行“AC恒定电流控制”,从而通过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交流电流Iac的电流总量来控制感光鼓1Y的带电。交流电流Iac的电流总量是流经带电辊隙N1的辊隙电流与由于在带电间隙处的放电的发生而流动的放电电流之和,其中带电辊隙N1是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之间的接触部分,并且带电间隙是非接触部分。在AC恒定电流控制中,执行的控制不仅包括真正使感光鼓1Y带电所需的放电电流,而且还包括辊隙电流。但是,如果带电辊2Y的电阻根据装置主体内的温度变化,则即使在利用相同的电流值执行控制时,放电电流的量将随着辊隙电流的增加而减少,并且放电电流的量将随着辊隙电流的减少而增加。因此,即使已经执行了AC恒定电流控制,也难以均匀地使感光鼓1Y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对常温和低温执行用于确定用于获取恒定量放电电流的AC电压(峰-峰电压)的不同放电电流控制,以便根据装置主体内的温度获取放电电流的量。
参照图5A和5B来描述用于常温的放电电流控制(S2)和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S10)。如图5A中所示,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并且向带电辊2Y顺序地施加非放电范围内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参照图中的黑圆圈)和放电范围内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参照图中的黑方块)。当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之间的放电起始电压被设置为Vth时,低于放电起始电压Vth的量的两倍的范围对应于非放电范围,并且等于或高于放电起始电压Vth的量的两倍的范围对应于放电范围。控制器50将每个AC电压Vac的施加时间设置为例如200ms,并且在此期间,从交流电流测量单元73Y获取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交流电流Iac。然后,控制器50对在200ms的施加时间内获取的交流电流Iac的电流值取平均。
控制器50利用适当的方法(诸如最小二乘法)执行上述三个点当中每一个的平均电流值的线性近似,并且寻求分别代表用于非放电范围和放电范围的AC电压Vac与交流电流Iac之间对应关系的近似直线L1和L2。近似直线L1与近似直线L2之间的差是放电电流的量,因此控制器50基于代表这些近似直线L1和L2的近似表达式来计算用于实现期望的放电电流量的AC电压Vac。根据事先由本发明人进行的研究已经证实,根据本实施例,当放电电流的量被设置为30至100μA,优选地是50μA时,不管装置主体内的温度如何,感光鼓1Y可以被均匀地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Vd。因此,优选地,利用50μA的放电电流量决定AC电压Vac。
如所述的,在放电电流控制中,非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和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被顺序地施加到带电辊2Y。所施加的电压的这六个点在用于常温的放电电流控制和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之间变化。在本实施例中,非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1100V、1200V和1300V以及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1600V、1700V和1800V在用于常温的放电电流控制期间被施加。另一方面,非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1600V、1700V和1800V以及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2100V、2200V和2300V在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期间被施加。如图5B中所示,AC电压Vac的这六个点分别单独在常温表和低温表中设置,并事先存储在存储器52中。常温(15℃或更高)表和低温(低于15℃)表是通过准确测量在带电辊2Y附近的温度并针对常温和低温各个情况向带电辊2Y施加预定的AC电压Vac来进行测试而获得的。
如从图5B中可以看到的,常温表中放电范围内的AC电压Vac1600V、1700V和1800V包括在低温表中的非放电范围内。即,非放电范围和放电范围的区域在常温和低温之间不同。这是因为带电辊2Y的电阻随带电辊2Y的温度变化而变化,并且放电起始电压随其变化。放电起始电压Vth随带电辊2Y的电阻增加而增加,并且随带电辊2Y的电阻降低而降低。带电辊2Y的电阻在低温下增加,因此放电起始电压Vth与常温的情况相比增加。因此,低温下的非放电范围包括1600V、1700V和1800V,而1600V、1700V和1800V包括在常温情况下的放电范围中,并且与常温的情况相比而言,低温下的放电范围包括较高的电压(在这个例子中是2100V或更高)。
在上述的放电电流控制中,非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和放电范围中的AC电压Vac的三个点被顺序地施加到带电辊2Y,但本实施例不限于这种布置。只要能够获得表示以上提到的近似直线L1和L2的近似表达式就可以,例如,非放电范围中的至少一个点和放电范围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的点可以被顺序地施加。
返回到图4的描述,控制器50在完成用于常温的放电电流控制(S2)之后控制去静电曝光单元6Y并去除感光鼓1Y的静电(S3)。接下来,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具有叠加的已经确定的DC电压Vdc(例如,-600V)和所获取的作为对常温执行放电电流控制的结果的AC电压Vac(例如,1550V)的带电电压(S4)。此时,AC电压Vac接受恒定电压控制。由此,感光鼓1Y被带电。控制器50从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获取通过施加带电电压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直流电流Idc(S5)。如果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温度等于或高于预定的温度(S1:否),则控制器50执行在S2至S5中示出的过程作为第一模式。当执行第一模式时,放电电流控制利用对应于第一温度的多个AC电压Vac来执行。
控制器50判断从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获取的直流电流Idc(以下称为第一测量值)是否低于1μA(S6)。在本实施例中,当比较所获取的直流电流值与设定的值时,比较所获取的直流电流值的绝对值与该设定值。如果第一测量值(绝对值)低于1μA(S6:是),则控制器50判断直流电流Idc不流动,在信息显示面板51上显示错误(S7),并且如果图像形成作业正在被执行,则控制器50暂停该作业并停止装置主体的操作(S8)。直流电流Idc不流动的可能原因包括其中感光鼓1Y不旋转或感光鼓1Y未去除静电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没有足够的电位差在带电辊2Y与感光鼓1Y之间出现,使得仅非常小的直流电流Idc流动。在本例中,第一测量值与1μA而不是与0μA进行比较,因为由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测量到的值可以在大约正或负1μA的范围内分散。如果由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测量到的值不分散,则以上提到的是否发生错误的确定可以通过是否为0μA或更高的直流电流Idc流动来确定。
如果第一测量值是1μA或更高(S6:否),则控制器50确定第一测量值是否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等于或高于设定值)(S9)。现在,当感光鼓1Y通过将表面电位Vd从0V升高到DC电压Vdc的电位而被带电时,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直流电流Idc通过以下所示的表达式1获取。
|IDC|=ε·ε0·L·vp·Vdc/d(表达式1)
在表达式1中,d表示在初始状态下感光层1b的膜厚度(参照图2),ε表示相对介电常数,ε0表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L表示带电辊2Y的有效可带电宽度,并且vp表示感光鼓1Y的旋转速度(处理速度)。
具体而言,例如,如果相对介电常数ε是2.5,真空中的介电常数ε0是8.854×10-12F/m,有效可带电宽度L是320mm,旋转速度vp是250mm/s,并且感光层1b的膜厚度d是18μm,则表达式1可以简化为以下所示的表达式2。预定的Idc预测值(设定值)可以从表达式2获得。Idc预测值是当使感光鼓1Y带电至预定电位(DC电压Vdc的电位)时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带电电流的DC分量的预测值。
|Idc预测值|≈Vdc/10(表达式2)
根据表达式2,当将-600V作为DC电压Vdc的施加到带电辊2Y时,Idc预测值被计算为60μA。但是,由于由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测量到的测量值存在大约正或负1μA的分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Idc预测值被设置为59μA。控制器50比较基于以上表达式2计算出的Idc预测值与测量值。此时,如果由温度传感器60检测到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与带电辊2Y附近的实际温度相同,则Idc预测值和测量值将相同。测量值的分散很大程度上由于所使用的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而改变,因此很明显,Idc预测值不限于59μA。
如果第一测量值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9:是),则控制器50判断,作为执行第一模式的结果(S2至S5),已经获得用于使感光鼓1Y以均匀的方式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的足量的放电电流,并结束本带电电压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使感光鼓1Y带电时,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包括由用于常温的放电电流控制确定的AC电压Vac的带电电压。
另一方面,如果尽管执行了第一模式(S2至S5),第一测量值不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9:否),则控制器50执行S10至S13的过程作为第二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器50确定带电辊2Y附近的温度(对应于第二温度)低于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温度,因此控制器50执行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并确定带电电压的AC电压Vac(对应于第二AC电压)(S10)。如所描述的,当执行第二模式时,放电电流控制利用对应于第二温度的多个AC电压Vac来执行。其后,控制器50控制去静电曝光单元6Y并去除感光鼓1Y的静电(S11)。接下来,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具有叠加的预定DC电压Vdc(诸如-600V)和获得的作为执行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的结果的AC电压Vac(诸如2050V)的带电电压(S12)。此时,AC电压Vac接受恒定电压控制。由此,感光鼓1Y被带电。控制器50获取来自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的根据带电电压的施加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直流电流Idc(S13)。
控制器50判断从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获取的测量值(以下称为第二测量值)是否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14)。如果第二测量值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14:是),则控制器50确定,作为执行第二模式(S10至S13)的结果,已经获得用于使感光鼓1Y以均匀的方式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的足量的放电电流,并结束本带电电压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当使感光鼓1Y带电时,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包括基于用于低温的放电电流控制确定的AC电压Vac的带电电压。
如果第二测量值不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14:否),则控制器50在信息显示面板51上显示错误(S15),并且如果图像形成作业正在被执行,则控制器50暂停该作业并停止装置主体的操作(S16)。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当根据由温度传感器60检测出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所确定的AC电压Vac被施加时,真正从带电辊2Y流到感光鼓1Y的带电电流的DC分量被测量。能够实现足够电荷的带电电流是否流到感光鼓1Y可以通过比较测量到的带电电流的DC分量(测量值)与事先存储在存储器52中的Idc预测值来判断。如果测量值低于预测值,则这意味着没有用于实现足够电荷的足够带电电流流到感光鼓1Y,因此与基于装置主体内的温度确定的AC电压Vac不同的AC电压Vac根据低于装置主体内温度的温度来确定。然后,根据较低温度确定的AC电压Vac被施加到带电辊2Y。由此,即使带电辊2Y的电阻已经波动,能够实现足够带电的带电电流也可以流到感光鼓1Y。因此,即使在装置主体内的温度与带电辊2Y附近的温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感光鼓1Y被均匀地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
<第二实施例>
上述第一实施例已经说明了其中根据由温度传感器60检测出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针对常温和低温来执行相应的放电电流控制(参照图4的S2和S10)的例子,但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这种实施例。例如,存在另一种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与预定温度关联的AC电压Vac事先存储在存储器52中,并且AC电压Vac基于所存储的值根据装置主体内的温度被施加。图6示出了存储在存储器52中的AC电压表。在这个例子中,存储在存储器52中的AC电压Vac是通过在装置主体内的温度用实验方法被设定为预定温度的情况下顺序施加任意AC电压Vac并且存储能够针对每个温度实现期望量的放电电流的AC电压Vac而获得的。因此,如图6的AC电压表中所示,AC电压Vac与预定的温度(更精确地说,温度范围)相关联,并被存储。
将参考图7来描述可以被应用到利用图6中所示的AC电压表确定AC电压Vac的这类图像形成装置的带电电压控制。图7是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带电电压控制的流程图。类似于图4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当图像形成作业被起动或者装置主体的电源被接通时,图7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被控制器50起动。图7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针对图像形成单元UY、YM、UC和UK中的每个来执行,但为了描述起见,图像形成单元UY将在本描述中作为例子。另外,图7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的S3至S8的过程类似于图4中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带电电压控制的S3至S8的过程,因此它们将不在这里详细描述。
控制器50根据从温度传感器60获取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温度传感器值)确定AC电压Vac(峰-峰电压)(S21)。例如,与装置主体内的温度(对应于第一温度)关联的AC电压Vac(对应于第一AC电压)是基于图6中所示的AC电压表确定的。例如,如果装置主体内的温度是22℃,则AC电压Vac被设置为1700V(参照图6)。
控制器50去除感光鼓1Y的静电(S3),向带电辊2Y施加具有叠加的预定DC电压Vdc和如上所述确定的AC电压Vac的带电电压(S4),并获取由直流电流测量单元72Y检测出的直流电流Idc(S5)。控制器50确定直流电流Idc的测量值是否低于1μA(S6),并且如果该测量值低于1μA(S6:是),则控制器50在信息显示面板51上显示错误(S7),暂停图形形成作业,并停止装置主体的操作(S8)。
如果直流电流Idc的测量值等于或高于1μA(S6:否),则控制器50确定该测量值是否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22)。如果该测量值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22:是),则控制器50判断获得了足以以均匀的方式使感光鼓1Y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的放电电流的量。因此,控制器50结束本带电电压控制,并继续图像形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当使感光鼓1Y带电时,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包括所确定的AC电压Vac的带电电压。另一方面,如果直流电流Idc的测量值不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S22:否),则控制器50确定基于其确定AC电压Vac的温度(AC电压确定温度)是否高于预定的温度(设定温度)(例如,高于0℃)(S23)。
如果AC电压确定温度高于预定的温度(S23:是),则控制器50选择低于AC电压确定温度的温度,并根据所选的温度确定AC电压Vac(S24)。例如,如果当AC电压Vac被确定为1700V时的温度是22℃,则17℃的温度被选择为低于那个温度的温度,并且AC电压Vac被确定为1900V(参照图6)。如所描述的,从图6中所示的AC电压表选择较低的温度,并且确定与所选的温度关联的AC电压Vac。其后,控制器50返回S3的过程,并重复执行S3至S6和S22至S24的过程(对应于第二模式)。即,在每次重复执行这些过程时,AC电压确定温度从由温度传感器60检测出的装置主体内的温度逐步降低。在使感光鼓1Y带电时,控制器50控制带电高压电源71Y向带电辊2Y施加包括对应于当直流电流Idc的测量值变得等于或高于Idc预测值时的温度(对应于第二温度)的AC电压Vac(对应于第二AC电压)的带电电压。
如果AC电压确定温度是等于或低于预定温度的低温(S23:否),则控制器50在信息显示面板51上显示错误(S7),暂停图像形成作业,并停止装置主体的操作(S8)。
根据这种布置,即使在其中AC电压Vac利用图6中所示的AC电压Vac表确定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类似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即,即使装置主体内的温度与带电辊2Y附近的温度不同,也可以施加能够除去带电辊2Y的电阻波动的影响的适当AC电压Vac,并且可以以均匀的方式使感光鼓1Y带电至期望的表面电位。
<其它实施例>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AC电压Vac已经通过执行放电电流控制(参照图4的S2和S10)或者基于AC电压表(参照图6)被确定,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控制器50可以通过计算下面所示的表达式3来确定AC电压Vac。
Vac(V)=2500-σ/15×500(表达式3)
在该表达式中,σ表示温度(℃)。小数点后的部分被向上舍入或向下舍入,以确定AC电压Vac。如果温度低于0℃,则AC电压Vac被设置为2500V。
上述实施例示出了利用如下感光鼓1Y的例子:该感光鼓1Y具有其膜厚度由于被表面保护层(OCL)1b5覆盖而不会很大变化的感光层1b。但是,在一些类型的感光鼓1Y中,感光鼓1Y的感光层1b的膜厚度由于长期使用被带电辊2磨损等等而减小。如果感光层1b的膜厚度减小,则可能存在事先存储在存储器52中的预测值不适合作为要与测量值进行比较的值的情况。即,由于表达式1包括感光层1b的膜厚度d作为变量,因此在前面提到的用于计算预测值的表达式2中,Idc预测值根据感光层1b的膜厚度d改变。因此,在执行以上提到的带电电压控制之前,控制器50根据感光鼓1Y的膜厚度改变Idc预测值,并执行用于在存储器52中存储该值的控制。
现在,图8示出了具有其膜厚度有可能减小的感光层1b的感光鼓1Y的例子。图8中示出的感光鼓1Y具有由四层组成的感光层1b,它们是下涂层(CPL)1b1、注入抑制层(MCL)1b2、电荷生成层(CGL)1b3和电荷运输层(CTL)1b4。即,不像图2中所示的感光鼓1Y,本感光鼓1Y不包括由与以上提到的层相比而言相对硬的材料形成的表面保护层(OCL)1b5。根据图8中所示的感光鼓1Y,在形成至大约10000张图像之后,感光层1b(更精确地说,电荷运输层1b4)的磨损量总计为大约2.9μm。
根据如图8所示没有表面保护层的感光鼓1Y,感光层1b的膜厚度d可以从初始状态开始在使用过程中减小。因此,感光层1b的膜厚度d必须被测量。膜厚度d可以基于带电电压向带电辊2Y的累积施加时间和期间感光鼓1Y被旋转的累积操作时间来计算。换句话说,控制器50分别累积电压的施加时间和从当本图像形成装置最初被起动时开始的操作时间,并将该信息存储在存储器52中。其后,下面所示的表达式4被计算,以获得膜厚度d。
d=30-α×(β×电压的施加时间-(操作时间-电压的施加时间))(表达式4)
现在,α和β是常数,并且例如,α是2.4×10-6,而β是24。另外,电压的累积施加时间和操作时间按秒示出。
基于从表达式4获得的膜厚度d,控制器50变换表达式1,以获得类似于表达式2的表达式,基于该表达式计算Idc预测值,并在必要时改变存储在存储器52中的预测值。根据这种布置,即使当利用感光层1b的膜厚度相对显著变化的一类感光鼓1Y时,适当的AC电压Vac也可以通过执行图4或图7中所示的带电电压控制来确定。
显然,感光层1b的膜厚度d不但可以通过用于计算诸如表达式4的理论公式的方法,而且可以通过经由使用诸如静电电容方法的方法真正测量感光层1b的膜厚度d来获得。
上述实施例已经说明了其中温度传感器60被设置为温度检测单元的例子,但湿度传感器可以代替温度检测单元被设置。即,放电起始电压Vth可能受装置主体内的湿度的影响。因此,当执行上述带电电压控制时,控制器50可以使用由湿度传感器获取的湿度来代替温度,并以上述方式计算AC电压Vac。而且,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可以一起被用来以上述方式基于温度和湿度的组合计算AC电压Vac。在另一个例子中,没有必要提供诸如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的任何环境信息检测单元。
上述实施例已经以中间转印型图像成像装置100作为例子进行了描述,其中相应颜色的调色剂图像从对应于各个颜色的感光鼓1Y至1K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1,并且然后各个颜色的叠加调色剂图像被共同二次转印到记录材料P,但是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于这个例子。例如,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直接转印型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直接从感光鼓1Y至1K转印到由记录介质转印带携带并传送的记录材料P。另外,感光鼓1Y至1K可以是带状感光体,而不是鼓形感光体。另外,任何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都可以使用,而不管装置是串联型还是单鼓型,也不管在装置中采用的静电图像形成方法、显影方法、转印方法和定影方法如何。这种图像形成装置的例子包括打印机、各种印刷机、复印机、传真机和多功能打印机。
虽然本发明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广泛的解释,从而涵盖所有这类修改以及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1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
带电构件,被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附近或与其接触,该带电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期间施加具有叠加的AC电压和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来使图像承载构件带电;
图像形成单元,在通过带电构件带电的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
直流电流检测单元,能够在带电电压施加到带电构件时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以及
控制单元,能够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第一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并且第二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二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其中第二AC电压高于第一AC电压,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并且经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并且如果检测出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低于预定值,则将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并执行第二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如果在第一模式中检测出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等于或高于所述预定值,则控制单元不将模式从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预定值是在使图像承载构件带电至预定电位时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带电电流的DC分量的绝对值。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装置主体;以及
温度检测单元,检测装置主体内的温度,
其中,如果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温度高于事先设定的设定温度,则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模式,并且,如果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温度低于该设定温度,则控制单元执行第二模式而不执行第一模式。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具有叠加的第二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并且如果检测出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低于所述预定值,则停止设置带电电压。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并且如果检测出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等于或高于所述预定值,则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具有叠加的第二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并且如果检测出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等于或高于所述预定值,则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二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多个AC电压,以设置第一AC电压,以及
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多个AC电压,以设置第二AC电压。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在带电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施加在非放电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AC电压和在放电范围内的两个或更多个不同AC电压,测量用于所述多个AC电压当中每一个的交流电流,并且基于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设置第一AC电压,以及
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在带电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施加在非放电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AC电压和在放电范围内的两个或更多个不同AC电压,测量用于所述多个AC电压当中每一个的交流电流,并且基于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设置第二AC电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基于在非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及带电构件的辊隙部分的辊隙电流,基于在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在放电期间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和带电构件的总电流,基于总电流与辊隙电流之间的差计算放电电流,并且将放电电流根据其落入预定范围的AC电压设置为第一AC电压,以及
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基于在非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及带电构件的辊隙部分的辊隙电流,基于在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在放电期间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和带电构件的总电流,基于总电流与辊隙电流之间的差计算放电电流,并且将放电电流根据其落入预定范围的AC电压设置为第二AC电压。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放电电流的预定范围是30至100μA。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施加到带电构件的多个AC电压与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施加到带电构件的多个AC电压是不同的电压。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装置主体;以及
温度检测单元,检测装置主体内的温度,
其中,当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温度高于事先设定的设定温度时,控制单元执行第一模式,并且,当由温度检测单元检测出的检测温度低于该设定温度时,控制单元执行第二模式而不执行第一模式。
1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
带电构件,被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附近或与其接触,该带电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期间施加具有叠加的AC电压和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来使图像承载构件带电;
图像形成单元,在通过带电构件带电的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
直流电流检测单元,能够在带电电压施加到带电构件时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以及
控制单元,能够选择性地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第一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并且第二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具有叠加的第二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其中第二AC电压高于第一AC电压,
其中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向带电构件施加具有叠加的第一AC电压和预定DC电压的电压,并且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直流电流,并且如果检测出的直流电流的绝对值低于预定值,则将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并执行第二模式,
在第一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在带电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施加在非放电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AC电压并测量交流电流,基于在非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及带电构件的辊隙部分的辊隙电流,在带电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施加在放电范围内的两个或更多个不同AC电压,测量用于所述多个AC电压当中每一个的交流电流,基于在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在放电期间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和带电构件的总电流,基于总电流与辊隙电流之间的差计算放电电流,并且将放电电流根据其落入预定范围的AC电压设置为第一AC电压,以及
在第二模式执行期间,控制单元在带电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施加在非放电范围内的一个或多个AC电压并测量交流电流,基于在非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及带电构件的辊隙部分的辊隙电流,在带电构件与图像承载构件之间施加在放电范围内的两个或更多个不同AC电压,测量用于所述多个AC电压当中每一个的交流电流,基于在放电范围内的所施加的AC电压与测量到的交流电流之间的关系计算在放电期间流经图像承载构件和带电构件的总电流,基于总电流与辊隙电流之间的差计算放电电流,并且将放电电流根据其落入预定范围的AC电压设置为第二AC电压。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如果图像承载构件的使用量是第一使用量,则控制单元将预定值设置为第一预定值,并且,如果图像承载构件的使用量是高于第一使用量的第二使用量,则控制单元将预定值设置为高于第一预定值的第二预定值。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图像承载构件是包括感光层的感光体,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期间图像承载构件被旋转的累积操作时间和期间带电电压被施加到带电构件的累积施加时间来计算图像承载构件的使用量。
1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在图像承载构件的运动方向上设置在带电构件的上游并且去除图像承载构件的静电的去静电部分。
1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旋转的图像承载构件;
带电构件,被设置在图像承载构件附近或与其接触,该带电构件通过在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操作期间施加具有叠加的DC电压和AC电压的电压作为带电电压来使图像承载构件带电;
图像形成单元,在通过电构件带电的图像承载构件上形成图像;
控制单元,能够执行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第一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通过向带电构件施加第一AC电压来设置带电电压,并且第二模式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通过向带电构件施加高于第一AC电压的第二AC电压来设置带电电压;以及
直流电流检测单元,能够在至少预定的DC电压施加到带电构件时检测从带电构件流到图像承载构件的带电电流的直流电流分量,
其中,当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设置带电电压时,在事先设置的DC电压施加到带电构件的情况下,如果由直流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值的绝对值低于预定值,则控制单元在图像形成操作期间从第一模式切换到第二模式并且设置带电电压。
CN201610154244.4A 2015-03-23 2016-03-18 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059883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0167 2015-03-23
JP2015060167A JP2016180817A (ja) 2015-03-23 2015-03-23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8327A true CN105988327A (zh) 2016-10-05

Family

ID=56975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54244.4A Pending CN105988327A (zh) 2015-03-23 2016-03-1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90226B2 (zh)
JP (1) JP2016180817A (zh)
CN (1) CN10598832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8125A (zh) * 2017-03-22 2018-10-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
CN109541909A (zh) * 2017-09-21 2019-03-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72701B2 (ja) * 2016-09-15 2020-10-2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55787A (ja) * 2017-03-15 2018-10-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119345B2 (ja) * 2017-11-10 2022-08-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04A (zh) * 1988-04-20 1991-07-24 佳能公司 充电装置及带有此充电装置的成像设备
EP0568352A2 (en) * 1992-04-28 1993-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harging member
US20080124645A1 (en) * 2006-11-27 2008-05-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103936A1 (en) * 2007-10-22 2009-04-2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20269534A1 (en) * 2011-04-22 2012-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44063A (ja) 1993-07-28 1995-02-14 Mita Ind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298107B2 (ja) 2000-01-20 2009-07-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71281A (ja) * 2004-12-15 2006-06-2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93041A (ja) * 2006-04-25 2007-11-0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帯電制御方法
JP2009003483A (ja) * 2008-10-06 2009-01-0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8543B2 (ja) * 2009-07-28 2013-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1350B2 (ja) * 2011-04-22 2015-10-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72588B2 (ja) 2011-05-25 2014-08-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54846B2 (ja) 2012-01-10 2016-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62030B2 (ja) * 2012-01-27 2016-08-0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153B2 (ja) * 2013-10-18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4157B2 (ja) * 2013-10-28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04A (zh) * 1988-04-20 1991-07-24 佳能公司 充电装置及带有此充电装置的成像设备
EP0568352A2 (en) * 1992-04-28 1993-11-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harging member
US20080124645A1 (en) * 2006-11-27 2008-05-2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evelop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90103936A1 (en) * 2007-10-22 2009-04-23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120269534A1 (en) * 2011-04-22 2012-10-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8125A (zh) * 2017-03-22 2018-10-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用于控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方法
CN109541909A (zh) * 2017-09-21 2019-03-29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9541909B (zh) * 2017-09-21 2022-02-25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690226B2 (en) 2017-06-27
JP2016180817A (ja) 2016-10-13
US20160282745A1 (en) 2016-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129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0753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664967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093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888588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38627A (ja) 転写装置
CN10598832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69042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ransfer bias controlled by a detected test pattern
US2016012435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818601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79899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7011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4175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 which charging current changes corresponding to voltage rise during transfer voltage determination
JP53285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28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005850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8850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3388898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3194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31943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2055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1121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1549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684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23346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