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17967A -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17967A
CN105917967A CN201610368715.1A CN201610368715A CN105917967A CN 105917967 A CN105917967 A CN 105917967A CN 201610368715 A CN201610368715 A CN 201610368715A CN 105917967 A CN105917967 A CN 105917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ed out
culturing room
minutes
day
indoor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6871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贵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Jianning Xin Mushroom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Jianning Xin Mushroom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Jianning Xin Mushroom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Jianning Xin Mushroom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36871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917967A/zh
Publication of CN105917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179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18/00Cultivation of mushro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5FERTILIS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C05FORGANIC FERTILISERS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5B, C05C, e.g. FERTILISERS FROM WASTE OR REFUSE
    • C05F1/00Fertilis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or parts thereof
    • C05F1/002Fertilisers made from animal corpses, or parts thereof from fish or from fish-wast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是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所述菌丝培养包括以下具体控制方法:A、生长期的第1~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B、生长期的第6~10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1~23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本发明通过对菌丝培养的控制方法进行更科学合理地改进,利用温差、湿度、光照以及通风等各个因素地有效变换控制,不仅使金针菇能够更好地发育生长,而且更有效地保证金针菇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地吸收和利用,还有利于生产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控制金针菇的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培养基是食用菌金针菇赖以生存的各种营养物质之所在,在使用品种和生长环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基质不同、配方不同、基质的处理方式不同,金针菇的产量和质量等都有所差别。现有技术中金针菇的培养基由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数的原料制成:木屑52%,玉米芯20%,麸皮14%,玉米粉6%,甜菜渣6%,石灰2%,其中原料与水的重量比为1:1.30-1.33,其碳氮比为33-42:1,现有技术中是以木屑为主木质化的组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菌丝培养期间,发菌缓慢,菌丝体长势不均匀,经搔菌后移至栽培室在出菇管理时观察,子实体生长长短不齐,且子实体生长较弱、较慢,采收成品生物转化率在99% 左右,成品产量过低。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研究出了多种高质量的金针菇培养基,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103588571 B公开的一种金针菇的培养基及其栽培方法,该方案通过使用米糠代替原来的木屑,同时调整各种配料的质量份数,使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更加均衡,米糠、玉米芯中的粗蛋白含量比木屑高,木质素含量比木屑低,更重要的是与木屑配方相比,木质素含量低,营养容易分解和吸收,基质营养中粗蛋白含量又是决定金针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子。但是此类培养基的米糠也是属于一种养分调理性物料,虽然可以提高营养的吸收,但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培养基的营养成份,所以需要调整或增加新的组合成份,即更有利于金针菇的营养吸收,而且能提供更好的营养成份。
另一方面,该方案中的菌丝培养的控制方法与传统的培养方法没有大的改进,不利于菌丝的产出与培养,需要对该菌丝培养方法进行更科学合理地改进,使其更好地产出高产量、高营养价值的金针菇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的是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和缺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所述菌丝培养包括以下具体控制方法:
A、生长期的第1~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
B、生长期的第6~10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1~23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C、生长期的第11~16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D、生长期的第17~2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9~21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E、生长期的第26~2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8~20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4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F、生长期的第30~3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6~18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3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G、生长期的第36~3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4~16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H、生长期的第40~4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5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I、生长期的第46~51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4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两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更进一步,所述照明灯为40W的照明灯。
更进一步,所述内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所述外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
通过上述对本发明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通过对菌丝培养的控制方法进行更科学合理地改进,利用温差、湿度、光照以及通风等各个因素地有效变换控制,不仅使金针菇能够更好地发育生长,而且更有效地保证金针菇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地吸收和利用,还有利于生产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控制金针菇的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一种金针菇的培养基料,所述培养基料按质量份数比包含以下成份:棉籽壳15份、玉米芯15份、麦皮26份、甘蔗渣22份、梨枝条20份、玉米粉6份、直链淀粉5份和海杂鱼粉5份。
一种根据上述培养基料进行栽培金针菇的工艺,所述栽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棉籽壳、玉米芯、麦皮、甘蔗渣以及梨枝条进行粉碎混合;
步骤二:然后混合加入玉米粉、直链淀粉和海杂鱼粉进行搅拌处理,在搅拌的同时加入水份,直至充分地均匀搅拌,形成培养基;
步骤三:将该培养基进行装袋处理,形成菌棒体,然后将该菌棒体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保持在115摄氏度的高压蒸汽内灭菌6小时;
步骤四:将灭菌后的菌棒体进行放置冷却,然后放入接种室进行接种菌种的操作;
步骤五:将步骤四接种好的菌棒体放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
步骤六:开袋出菇,并放入出菇室,同时出菇室保持5摄氏度~7摄氏度的室温;
步骤七:金针菇采收并进行袋装处理。
上述步骤五中的菌丝培养包括以下具体控制方法:
A、生长期的第1~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
B、生长期的第6~10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1~23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C、生长期的第11~16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D、生长期的第17~2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9~21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E、生长期的第26~2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8~20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4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F、生长期的第30~3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6~18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3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G、生长期的第36~3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4~16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H、生长期的第40~4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5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I、生长期的第46~51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4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两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其中,照明灯为40W的照明灯,所述内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所述外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
表1是实施例一中本工艺与传统工艺所产出的金针菇其营养成份对比表:
本发明通过改良金针菇的培养基成份,同时增加了直链淀粉和海杂鱼粉这两种成份,不仅可以使培养基高木质纤维性物料和养分调理性物料更加合理均衡地搭配,而且通过增加直链淀粉和海杂鱼粉可以改变培养基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含有量,更有利于菌丝的吸收和生长,使产出的金针菇更具有营养价值。同时,本发明通过对菌丝培养的控制方法进行更科学合理地改进,利用温差、湿度、光照以及通风等各个因素地有效变换控制,不仅使金针菇能够更好地发育生长,而且更有效地保证金针菇在生长过程中对营养物质地吸收和利用,还有利于生产企业进行科学合理地生产,控制金针菇的产品质量和营养价值。
实施例二
一种金针菇的培养基料,所述培养基料按质量份数比包含以下成份:棉籽壳20份、玉米芯20份、麦皮25份、甘蔗渣23份、梨枝条25份、玉米粉6份、直链淀粉4份和海杂鱼粉6份。
一种根据上述培养基料进行栽培金针菇的工艺,所述栽培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棉籽壳、玉米芯、麦皮、甘蔗渣以及梨枝条进行粉碎混合;
步骤二:然后混合加入玉米粉、直链淀粉和海杂鱼粉进行搅拌处理,在搅拌的同时加入水份,直至充分地均匀搅拌,形成培养基;
步骤三:将该培养基进行装袋处理,形成菌棒体,然后将该菌棒体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保持在115摄氏度的高压蒸汽内灭菌6小时;
步骤四:将灭菌后的菌棒体进行放置冷却,然后放入接种室进行接种菌种的操作;
步骤五:将步骤四接种好的菌棒体放入培养室进行菌丝培养;
步骤六:开袋出菇,并放入出菇室,同时出菇室保持5摄氏度~7摄氏度的室温;
步骤七:金针菇采收并进行袋装处理。
上述步骤五中的菌丝培养包括以下具体控制方法:
A、生长期的第1~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
B、生长期的第6~10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1~23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C、生长期的第11~16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D、生长期的第17~2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9~21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E、生长期的第26~2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8~20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4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F、生长期的第30~3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6~18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3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G、生长期的第36~3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4~16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H、生长期的第40~4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5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I、生长期的第46~51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4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两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其中,照明灯为40W的照明灯,所述内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所述外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
表1是实施例二中本工艺与传统工艺所产出的金针菇其营养成份对比表:
通过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案栽培出的金针菇,其营养价值更高,产品的质量更好。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设计构思并不仅局限于此,凡是利用此构思对本发明进行非实质性地改进,均应该属于侵犯本发明保护范围的行为。

Claims (3)

1.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菌丝培养包括以下具体控制方法:
A、生长期的第1~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
B、生长期的第6~10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1~23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C、生长期的第11~16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20~22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5%~68%,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D、生长期的第17~2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9~21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E、生长期的第26~2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8~20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4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F、生长期的第30~3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6~18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3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六次内循环通风25~3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外循环通风20~30分钟;
G、生长期的第36~39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4~16摄氏度,空气湿度为70%~75%,同时使用照明灯对培养室进行发光照明,所述照明灯的照明方式为照明发光1小时,停止5小时,循环进行,并对培养室进行五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H、生长期的第40~45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5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四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I、生长期的第46~51天,保持培养室内温度为12~14摄氏度,空气湿度为68%~70%,同时,对培养室进行三次内循环通风15~20分钟,对培养室进行两次外循环通风15~20分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灯为40W的照明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所述外循环通风的每次间隔时间相同。
CN201610368715.1A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59179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8715.1A CN105917967A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368715.1A CN105917967A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17967A true CN105917967A (zh) 2016-09-07

Family

ID=56842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368715.1A Pending CN105917967A (zh) 2016-05-30 2016-05-30 一种金针菇的菌丝培养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917967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45093A (ko) * 2006-04-21 2006-05-16 그린합명회사 팽이버섯 재배방법
CN102845217A (zh) * 2012-08-13 2013-01-02 合肥福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3004466A (zh) * 2012-11-30 2013-04-03 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针菇栽培方法
CN104885782A (zh) * 2015-06-03 2015-09-09 江西赣州兴万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生物转化率的金针菇培育方法
CN104956912A (zh) * 2015-06-09 2015-10-07 广西大学 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CN105493898A (zh) * 2016-01-06 2016-04-20 安庆市大源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针菇的培育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45093A (ko) * 2006-04-21 2006-05-16 그린합명회사 팽이버섯 재배방법
CN102845217A (zh) * 2012-08-13 2013-01-02 合肥福泉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针菇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3004466A (zh) * 2012-11-30 2013-04-03 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针菇栽培方法
CN104885782A (zh) * 2015-06-03 2015-09-09 江西赣州兴万家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高生物转化率的金针菇培育方法
CN104956912A (zh) * 2015-06-09 2015-10-07 广西大学 一种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CN105493898A (zh) * 2016-01-06 2016-04-20 安庆市大源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针菇的培育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德云等: "《平菇、金针菇安全生产技术指南》", 31 March 2013,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曹德宾等: "《绿色食用菌标准化生产与营销》", 30 April 2004, 化学工业出版社 *
李晓等: "《蘑菇、金针菇栽培技术》", 28 February 2002, 延边人民出版社 *
黄年来等: "《中国食药用菌学 下篇》", 31 October 2010,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黄良水: "《现代食用菌生产新技术》", 30 September 2011,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7787B (zh) 一种利用葡萄蔓屑栽培金福菇、大杯蕈珍稀食用菌的方法
CN103588571B (zh) 一种金针菇的培养基及其栽培方法
CN101904270B (zh) 茶树菇的袋料高产栽培方法
CN104557270A (zh) 一种适于东北地区栽培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及其培养料
CN104641942A (zh) 一种桑枝栽培平菇的方法
CN103975772B (zh) 以竹屑进行香菇代料栽培的方法
CN104761386B (zh) 一种利用虎杖渣栽培杏鲍菇的培养料及制备方法
CN104106374B (zh) 利用甘蔗渣、桑杆和玉米渣生产姬菇的方法
CN106613334A (zh) 一种营养丰富的杏鲍菇栽培方法
CN106348919A (zh) 一种海鲜菇培养基及采用该培养基栽培海鲜菇的方法
CN105330407A (zh) 一种提高大杯蕈产量的栽培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94772B (zh) 利用木薯渣、桑杆和稻草生产姬菇的方法
CN104478546A (zh) 一种利用荆条屑培养猴头的方法
CN107473791A (zh) 杏鲍菇栽培基质
CN109526552A (zh) 一种羊肚菌的菌核工厂化栽培方法
CN104311315A (zh) 一种滑菇栽培基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32548A (zh) 一种利用香菇菌糠的六妹羊肚菌栽培种的配方及其配置方法
CN102487725A (zh) 一种利用玉米副产品培育真姬菇的方法
CN102503664B (zh) 以饲料废料为主料的食用菌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03840A (zh) 一种盘装金针菇的栽培方法
CN104285677B (zh) 一种食用菌木签菌种的制作方法
CN105900720A (zh) 一种土豆培养基质
CN108610112A (zh) 一种栽培秀珍菇的新配方及其方法
CN106367353A (zh) 一种培养基及其制备的银耳菌种
CN106171520A (zh) 一种利用海鲜菇菌渣栽培姬菇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