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50104B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终端及信息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终端及信息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850104B CN105850104B CN201380081902.6A CN201380081902A CN105850104B CN 105850104 B CN105850104 B CN 105850104B CN 201380081902 A CN201380081902 A CN 201380081902A CN 105850104 B CN105850104 B CN 10585010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formation
- mobile device
- order
- communication
- tele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04M1/72412—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using two-way short-range wireless inte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 H04M1/6033—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including speech amplifiers for providing handsfree use or a loudspeaker mode in telephone sets
- H04M1/6041—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 H04M1/6075—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 a vehicle
- H04M1/6083—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 a vehicle by interfacing with the vehicle audio system
- H04M1/6091—Portable telephones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adapted for handsfree use in a vehicle by interfacing with the vehicle audio system including a wireless inte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通信控制部(21)控制与移动设备的通信。另外,移动设备能由电池驱动,并具有与其它设备的通话功能。通信管理部(25)经由通信控制部获取移动设备发送的自发通知。在自发通知表示移动设备形成单一呼叫状态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自动对移动设备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以作为对于自发通知的响应,由此获取关于移动设备与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在自发通知表示移动设备变化为多呼叫状态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对移动设备自动且断续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由此断续地获取关于移动设备与各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显示控制部(23)将通过自发通知及通过信息获取命令获取到的通信管理信息中的显示对象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装置、信息终端及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若利用蓝牙(注册商标)等的近距离通信,则通过带入到汽车内的移动电话与车载信息终端的协作,能实现免提通话。此外,车载信息终端已知有从移动电话获取通话对象的电话号码及通信状态(通话中、保留中等)并将这些信息显示于该车载信息终端的画面的功能。
关于利用车载信息终端的信息获取,例如由移动电话自发通知预先决定的信息。此外,车载信息终端发出请求信息发送的命令,作为对该命令的响应,移动电话发送所请求的信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35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164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7-12451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9-2754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例如,由于移动电话与车载信息终端之间的通信标准上的问题,有时移动电话无法适当执行上述自发通知。作为通信标准上的问题,例如有通信标准本身的问题。此外,若通信标准的版本在移动电话与车载信息终端中不同,则也认为无法确保互换性。此外,在通信标准中未规定为自发通知对象的信息当然不会由移动电话自发通知。
即使在上述情况下,若从车载信息终端发出用于获取信息的命令,则车载信息终端也能获取各种信息。鉴于此,认为通过发出命令来获取信息具有较高的有用性。
此外,若周期性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则可适时获取移动电话的通信状态等的变化。此外,命令的发出间隔越短,越有效果。其结果是,根据具有可靠性的信息,能管理移动电话的通信。此外,也能将具有可靠性的信息提供给用户。
然而,移动电话为了对上述信息获取命令进行响应动作,会消耗电力。因此,对于由电池驱动的状态的移动电话,信息获取命令的频繁发出成为加快电池消耗的原因。
为了使移动电话的电池耐用,优选较少发出信息获取命令。此外,若不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仅显示从移动电话自发通知的信息,则能避免因发出信息获取命令而产生的电池消耗。但是,在上述情况下,在移动电话的通信管理上,信息的可靠性下降。
这样,认为抑制移动电话的电池的消耗和抑制关于移动电话的通信的信息的可靠性的下降处于不相容的关系。
另外,这种问题不限于上述示例。例如,在移动电话和车载信息终端通过有线通信来连接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同样的问题。此外,对于移动电话以外的各种移动设备也同样。对于信息终端未固定于汽车的情况也同样。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移动设备(上文中例示了移动电话)的电池的消耗,并能抑制关于移动设备的通信的信息的可靠性下降的技术。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信息处理装置包含通信控制部、通信管理部及显示控制部。通信控制部控制与移动设备的通信。另外,移动设备能由电池驱动,并具有与其它设备的通话功能。通信管理部经由通信控制部获取移动设备发送的自发通知。在自发通知表示移动设备形成单一呼叫状态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自动对移动设备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以作为对于自发通知的响应,由此获取关于移动设备与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在自发通知表示移动设备变化为多呼叫状态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对移动设备自动且断续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由此断续地获取关于移动设备与各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显示控制部将通过自发通知及通过信息获取命令获取到的通信管理信息中的显示对象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一个方式,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因此,可抑制移动设备的电池的消耗。与此同时,与仅依赖于来自移动设备的自发通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的下降。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详细的说明和附图会变得更为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对实施方式1说明信息终端的使用例的图。
图2是对实施方式1说明移动设备与多个对象设备相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3是对实施方式1说明信息终端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4是对实施方式1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5是对实施方式1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6是对实施方式1说明信息终端的其它结构例的框图。
图7是对实施方式2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8是对实施方式2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9是对实施方式2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0是对实施方式3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1是对实施方式3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2是对实施方式4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13是对实施方式4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4是对实施方式4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5是对实施方式5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概念图。
图16是对实施方式5说明信息终端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17是对实施方式5说明信息终端的动作例的流程图。
图18是对实施方式6说明信息终端的画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表示说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信息终端装置1的使用例的图。另外,有时也将信息终端装置1称为信息终端1或终端1。此外,以下,举例示出将信息终端1配置在汽车内的情况,因此,有时也将信息终端1称为车载信息终端1或车载终端1。
信息终端1例如可通过设置于驾驶席附近的所谓主要单元来实现。另外,主要单元一般为控制视频及音乐的输出、导航功能的执行、各种操作等的单元。
信息终端1具有与配置有该信息终端1的汽车内存在的移动设备2进行通信的功能。此处,举出信息终端1与移动设备2之间的通信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的一例即蓝牙(注册商标)来实现的示例。但是,也可以利用其它通信标准。另外,还可利用有线通信。
移动设备2在与信息终端1进行通信的功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与信息终端1以外的其它设备3进行通信的功能。在图1的示例中,移动设备2和其它设备3经由通信网4连接,但上述设备2、3也可以不经由通信网4进行连接。此外,图1的示例中,其它设备3存在于车外,但其它设备3也可以存在于车内。
此处,举例示出移动设备2与其它设备3具有通话功能,设备2、3间的通信用于通话的状况。另外,有时也将其它设备3称为对象设备3、通信对象3、通话对象3或对象3。
此外,举例示出移动设备2为电池驱动型,移动设备2通过电池进行动作的状况。在此情况下,移动设备2例如为带入到汽车内的移动电话、智能手机等。另外,移动设备2除了由电池进行驱动以外,也可以由外部电源(车载电源、商用电源等)来驱动。
另一方面,对象设备3例如也可以是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中的任一种。此外,对象设备3的电源并不限于特定种类。
此外,如图2例示的那样,根据移动设备3等的规格,移动设备2可与多个对象设备3(换言之多个呼叫)同时进行连接。但是,对象设备3的数量并不限于图2的示例。另外,有时也将移动设备2与多个对象设备3同时连接的状态称为多对象状态或多呼叫状态。此外,与多个对象的通话有时也称为例如多方通话、多重通话、电话会议或群通话。
多对象状态例如通过使移动设备2对多个通话对象3依次进行拨打来形成。此外,通过使通话中的移动设备2接到插入通话,也可形成多对象状态。另外,既存在移动设备2对所有呼叫同时形成通话状态的情况,也存在仅对一部分呼叫形成通话状态,并且对剩余呼叫形成保留状态的情况。
如上所述,信息终端1通过蓝牙(注册商标)与移动设备2连接。在此情况下,通过利用蓝牙(注册商标)的HFP(Hands-Free Profile:免提模式)等,提供免提通话的环境。
图3中示出说明信息终端1的结构例的框图。根据图3的示例,信息终端1包含通信部11、音响输入部12a、音响输出部12b、显示部13、输入部14及信息处理部20。根据图3的示例,信息处理部20包含通信控制部部21、音响控制部22、显示控制部23、输入处理部24及通信管理部25。
通信部11通过用于与移动设备2进行通信的通信电路来实现。此处,举例示出以蓝牙(注册商标)为基准的无线通信电路。通信部11根据通信控制部21的指示,生成发送信号,并将该发送信号发送到信息终端1的外部。通信部11接收从信息终端1的外部送来的信号,将该接收信号中包含的信息传送到通信控制部21。
音响输入部12a例如由麦克风等构成。另外,音响输入部12a也可包含多个麦克风。音响输入部12a将收集的音响转换成音响控制部22能处理的信号,并将该信号提供给音响控制部22。
音响输出部12b例如由扬声器、音频放大器等构成。另外,音响输出部12b也可包含多个扬声器。音响输出部12b对于从音响控制部22提供的音响数据,将该音响数据作为用户能感受到的音响输出。具体而言,音响数据由音频放大器转换成模拟电信号,从扬声器作为音响输出。
例如,通过使音响控制部22和通信控制部21协作,能实现使用音响输入部12a和音响输出部12b的通话。即,用户的发声经由音响输入部12a、音响控制部22、通信控制部21及移动设备2发送到对象设备3。此外,从对象设备3发送到移动设备2的声音数据经由通信部11、通信控制部21及音响控制部22传送到音响输出部12b,在音响输出部12b中输出。
另外,音响输入部12a、音响输出部12b及音响控制部22也可以用于通话以外的用途。
显示部13例如由液晶显示装置构成。另外,显示部13也可包含多个液晶显示装置。此外,也可利用其它种类的显示装置来构成显示部13。显示器13基于从显示控制部23提供的图像数据,进行显示动作。换言之,显示控制部23生成显示于显示部13的图像数据,并提供给显示部13。
输入部14接受用户的输入操作,将该输入操作通过输入处理部24能处理的信号传送到输入处理部24。输入部14例如由触摸屏构成。此处,假设触摸屏与显示部13的画面重叠的结构。但是,触摸屏的配置并不限于该示例。
输入处理部24根据输入内容控制各种功能。例如,输入处理部24从触摸屏获取用户的手指在触摸屏上的动作,解析出手指对画面上的哪一部分进行操作。例如,在获得用户对音量调整图标进行提高音量的操作这一解析结果的情况下,输入处理部24将该解析结果通知到音响控制部22。
另外,对于输入部14,作为触摸屏的替代或者在触摸屏的基础上,也可包含鼠标、键盘、开关等。
通信管理部25对移动设备2与对象设备3之间的通信进行管理。例如,通信管理部25经由通信控制部21及通信部11获取关于移动设备2与对象设备3之间的通信的信息,以作为通信管理信息。通信管理部25基于通信管理信息进行各种控制。
通信管理信息大致分为移动设备2自发通知的信息和移动设备2根据通信管理部25的请求发送来的信息。
作为移动设备2自发通知的通信管理信息,举例示出移动设备2与对象设备3之间的通信状态。利用这种通信状态通知,例如通知呼叫状态。呼叫状态例如表示发送中、呼叫中、通话中、保留中、通话结束等状态。移动设备2设为在呼叫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时刻通知变化后的呼叫状态。
另外,通知哪个呼叫状态依赖于移动设备2的规格。例如,通知处于保留状态这一情况在蓝牙(注册商标)的标准下为选项。因此,根据采用了保留状态的通知的移动设备2,自发通知处于保留状态这一情况。
作为通信状态通知的其它示例,可举出成为多对象状态(即,移动设备2与多个对象设备3进行通信的状态)的情况的通知。上述通知在形成了多对象状态的时刻从移动设备2发送。
另外,在蓝牙(注册商标)的标准下,未采用返回至与单一的对象设备3进行通信的状态时的通知。此外,在多对象状态下,不通知每一对象设备3的呼叫状态。
另一方面,在移动设备2根据通信管理部25的请求发送信息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发出请求发送信息的命令。另外,有时也将该命令称为信息获取命令或信息发送请求命令。信息获取命令经由通信控制部21及通信部11发送到移动设备2。
作为能通过信息获取命令获取的通信管理信息,举例示出对象设备3的电话号码。此外,通信的产生方向、声音呼叫和数据呼叫和FAX的类别、国内通话和国际通话的类别等信息也能通过信息获取命令获取。
此外,也能通过信息获取命令来获取移动设备2自发通知的通信管理信息。
通过通信状态通知及信息获取命令获取的信息的一部分或全部显示在显示部13中。具体而言,显示对象的信息从通信管理部25传送到显示控制部23,在显示控制部23的控制下显示于显示部13。作为显示对象的信息,例如举例示出通信状态及对象设备3的电话号码。另外,也可设为能由用户指定显示对象的信息。
此处,信息处理部20为进行信息终端1中的各种处理的装置。因此,也可将信息处理部20称为信息处理装置20。信息处理部20例如可由处理器部和存储部构成。更具体而言,处理器部由1个或多个处理器电路构成。存储部例如由ROM、RAM、可改写且非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硬盘装置等存储装置中的一种以上构成。
根据该示例,通过使处理器部执行存储部中存储的各种程序,从而执行各种处理。各种处理也可并行执行。根据各种处理,可实现与其对应的各种功能(例如通信控制部21、音响控制部22、显示控制部23、输入处理部24及通信管理部25的各功能)。
存储部不仅用于存放程序,也用于存放各种信息(例如通信管理信息)。此外,存储部提供处理器部执行程序时的操作区域。此外,存储部提供用于写入显示于显示部13的图像的图像保持部。图像保持部有时也称为视频存储器或图形存储器。
此处,通过软件来实现信息处理部20的各种功能,但也可通过硬件(例如,构成为进行特定运算的运算电路等)来实现上述各种功能的全部或一部分。
图4中示出说明信息终端1的动作例的时序图。根据图4的示例,首先,通过下面的步骤S1~S7,信息终端1经由移动设备2及通信网4与对象设备3连接,形成能通话的状态S8。另外,有时也将状态S8称为通话状态S8。
在用户对信息终端1进行发信操作时(步骤S1),信息终端1将发信请求发送到移动设备2(步骤S2)。若移动设备2接收到发信请求,则使用自身的通话功能,向由发信请求指定的电话号码拨号。由此,从移动设备2向通信网4发送发信请求(步骤S3)。若通信网4接收到发信请求,则对分配有由发信请求指定的电话号码的对象设备3通知来电(步骤S4)。若对象设备3将来电响应发送到通信网4(步骤S5),则通信网4向移动设备2发送来电响应(步骤S6),移动设备2将来电响应发送到信息终端1(步骤S7)。由此,形成通话状态S8。
若形成通话状态S8,则移动设备2将表示形成有通话状态S8这一情况的通信状态通知发送到信息终端1(步骤S11)。另外,也可将上述步骤S7的来电响应作为步骤S11的通信状态通知进行处理。
信息终端1随着接收到通信状态通知,向移动设备2发出信息获取命令(步骤S12)。若移动设备2接收到信息获取命令,则将由信息获取命令指定的通信管理信息发送到信息终端1(步骤S13)。
信息终端1将从移动设备2获取到的通信管理信息中指定作为显示对象的信息显示在显示部13中(步骤S14)。
之后,信息终端1停止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直至接收下一通信状态通知。作为下次接收的通信状态通知,例如假定表示移动设备2与对象装置3之间的通信变成保留状态这一情况的通知。此外,若从保留状态恢复到通话状态,则假定表示通话状态的通知。此外,假定表示变成多对象状态这一情况的通信状态通知。此外,假定表示移动设备2与对象装置3之间的通信结束的通知。
图5中示出信息终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根据图5的示例,首先,在通信管理部25的控制下,进行呼叫处理(步骤S111)。在呼叫处理中,进行图4中说明的步骤S1、S2等。在呼叫处理之后,信息终端1提供免提通话的环境,并执行接下来的步骤S112~S116。
具体而言,在步骤S111之后,信息终端1进入通信状态通知的接收待机状态(步骤S112)。之后,若信息终端1接收到通信状态通知,则发出信息获取命令(步骤S113)。另外,步骤S113对应于图4中说明的步骤S12。
然后,信息终端1接收从移动设备2发送来的信息,作为信息获取命令的响应(步骤S114)。信息终端1将从移动设备2获取的信息中的显示对象的信息显示在显示部13中(步骤S115)。另外,步骤S115对应于图4中说明的步骤S14。
之后,信息终端1的通信管理部25判别在上述步骤S112中接收到的通信状态通知是否表示移动设备2与对象设备3的通信(换言之为呼叫)结束(步骤S116)。在判别的结果是呼叫继续的情况下,信息终端1返回至步骤S112。另一方面,在呼叫结束的情况下,信息终端1结束图5的流程。
根据实施方式1,与始终周期性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因此,可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与此同时,与仅依赖于来自移动设备2的自发通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下降。
此外,在移动设备2具有相当于信息终端1的音响输入部12a及音响输出部12b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利用其结构。根据该示例,能从信息终端1中省略音响输入部12a、音响输出部12b及音响控制部22。同样,在移动设备2具有相当于信息终端1的输入部14及显示部13的结构的情况下,也可利用其结构。根据该示例,能从信息终端1中省略输入部14、输入处理部24及显示部13。
基于上述示例,可考虑图6的结构例。根据图6的示例,从移动设备2的输入部输入的信息经由通信部11及通信控制部21传送到通信管理部25。此外,由显示控制部23生成的图像数据经由通信控制部21及通信部11发送到移动设备2,在移动设备2的显示部中进行显示。
此外,图6的结构例也可应用到与信息终端1及移动设备2分开设置的输入装置等。根据需要,也可将通信部11及通信控制部21进行变形,使其也能遵照这种输入装置等的通信标准。
<实施方式2>
下面,对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说明实施方式2。另外,信息终端1及信息处理部20的结构设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7中示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时序图。另外,图7中,由于绘图空间的原因,省略了通信网4(参照图4)的图示。如图7所示,信息终端1在多对象状态S9下,断续(换言之,隔开间隔而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
在实施方式2中,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换言之,发出周期)T1设为预先设定的固定值。根据该示例,周期性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另外,有时也将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称为命令发出间隔。
另外,多对象状态S9下的最初的信息获取命令与实施方式1同样,设为在接收到表示变成多对象状态S9这一情况的通信状态通知的时刻发出。此外,在对象设备3为1台的状态下,信息获取命令设为与实施方式1同样发出。但是,并不限于上述示例。
如实施方式1所述,在蓝牙(注册商标)的标准下,在多对象状态S9下,不自发通知每一对象设备3的呼叫状态。但是,根据实施方式2,可通过信息获取命令来获取移动设备2所掌握的每一对象设备3的呼叫状态。此外,也可通过信息获取命令对每一对象设备3获取呼叫状态以外的通信管理信息(电话号码等)。
另外,如实施方式1所述,在蓝牙(注册商标)的标准下,未采用返回至与单一的对象设备3相连接的状态时的自发通知。但是,根据实施方式2,信息终端1(更具体而言为通信管理部25)如上述那样,能对每一对象设备3掌握呼叫状态。即,通信管理部25能掌握保持有与移动设备2的通信(例如处于通话中或保留中的状态)的对象设备3的台数。由此,通信管理部25能判别出返回至与单一的对象设备3相连接的状态这一情况。此外,也能判别出与所有的对象设备3的通信已结束这一情况。
图8及图9中示出对实施方式2说明信息终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另外,图8及图9的流程图通过结合点C11、C12、C13彼此连接。在图8及图9的流程图中,对实施方式1中举例示出的图5的流程图追加步骤S121~S126。
具体而言,在呼叫处理的步骤S111之后,通信管理部25判别是否形成有多对象状态S9(步骤S121)。例如,通信管理部25将多对象状态S9的开始及结束记录于存储部,从而可执行步骤S121中的判别。
另外,对于多对象状态S9的开始,可通过接收表示变成多对象状态S9这一情况的通信状态通知来判别。此外,通过判别对象设备3变成1台以下这一情况,能判别多对象状态S9的结束。
在步骤S121中判别为未形成多对象状态S9的情况下,信息终端1判别是否接收到通信状态通知(步骤S112)。在没有新接收到通信状态通知的情况下,信息终端1返回至步骤S121。另一方面,在新接收到通信状态通知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13。
另一方面,在步骤S121中判别为形成有多对象状态S9的情况下,执行图9所示的步骤S122~S124。即,通信管理部25判别测量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T1的计时器(以下有时也称为信息获取命令计时器或命令计时器)是否完成启动(步骤S122)。另外,命令计时器例如可通过构成信息处理部20的处理器电路的计时器功能来实现。
在命令计时器未完成启动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使命令计时器启动(步骤S124),之后执行步骤S113。另一方面,在命令计时器完成启动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判别命令计时器是否超时(步骤S123)。在命令计时器超时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使命令计时器启动(步骤S124),之后执行步骤S113。另一发明,在命令计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返回至步骤S121。
在上述步骤S112、S124之后执行的步骤S113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发出信息获取命令。在步骤S113之后,与实施方式1同样,执行步骤S114~S116。
在步骤S116中的判别结果是呼叫继续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返回至步骤S121。
另一方面,在呼叫结束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判别命令计时器是否处于启动过程中(步骤S125)。在命令计时器并未处于启动过程中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结束图8及图9的流程。另一方面,在命令计时器处于启动过程中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使命令计时器停止之后(步骤S126),结束图8及图9的流程。
根据实施方式2,与始终周期性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因此,可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与此同时,与仅依赖于来自移动设备2的自发通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下降。
<实施方式3>
下面,对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说明实施方式3。另外,信息终端1及信息处理部20的结构设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0中示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时序图。另外,图10中,由于绘图空间的原因,省略了通信网4(参照图4)的图示。在图10的示例中,与实施方式2同样,在多对象状态S9下,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但是,与实施方式2不同,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T1根据移动设备2的电池余量而变更。
具体而言,若电池余量达到预先设定的各水平,则移动设备2将其余量水平自发通知给信息终端1(步骤S31)。另外,这种电池余量通知功能可通过现有技术来实现,也包含在蓝牙(注册商标)的标准中。
若信息终端1(更具体而言为通信管理部25)经由通信部11及通信控制部21接收到电池余量通知,则变更命令发出间隔T1(步骤S32)。此时,设定命令发出间隔T1,使得电池余量越少,命令发出间隔T1越大。
此处,命令发出间隔T1的变更量设为预先设定的固定量。但是,例如也可在电池余量越少时,使命令发出间隔T1的变更量变得越大。
图11中示出对实施方式3说明信息终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图11的流程图通过结合点C11、C12、C13与实施方式2中举例示出的图8的流程图连接。在图11的流程图中,对实施方式2中举例示出的图9的流程图追加步骤S131~S132。
具体而言,在步骤S121(参照图8)中判别为形成有多对象状态S9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判别是否接收到了电池余量通知(步骤S131)。在新接收到电池余量通知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根据电池余量变更命令计时器的设定值(步骤S132)。由此,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T1变更。另外,步骤S132对应于图10中说明的步骤S32。在步骤S132之后,通信管理部25执行步骤S122。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1中判别为没有新接收到电池余量通知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在步骤S131之后执行步骤S122。
根据实施方式3,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固定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特别是在电池余量较少的状况下,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因此,可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与此同时,与仅依赖于来自移动设备2的自发通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的下降。
在上文中,对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T1的变更,说明了与实施方式2组合的示例。但是,在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各种情况下可采用命令发出间隔T1的变更。例如在移动设备2与单一的对象设备3相连接的状态下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下,也可像上述那样变更命令发出间隔T1。此外,在与对象设备3的数量无关地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下,也可像上述那样变更命令发出间隔T1。
<实施方式4>
下面,对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说明实施方式4。另外,信息终端1及信息处理部20的结构设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
图12中示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时序图。另外,图12中,由于绘图空间的原因,省略了通信网4(参照图4)的图示。根据图12的示例,若信息终端1(更具体而言为通信管理部25)接收到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电池余量通知(步骤S31),则将其接收间隔与预先设定的阈值进行比较(步骤S41)。在其比较结果是电池余量通知的接收间隔为阈值以下时,通信管理部25在之后停止发出信息获取命令(步骤S42)。
上述阈值预先存放在存储部中。此外,电池余量通知的接收间隔例如可通过从本次的接收时刻减去上次的接收时刻来计算。另外,上次的接收时刻通过通信管理部25记录于存储部。另外,接收间隔的计算设为通过通信管理部25来进行。
此处,图12中示出在多对象状态S9下停止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示例。但是,在对象设备3为1台的状态(参照图4)下也可停止发出信息获取命令。即,步骤S41、S42可用于实施方式1~3中的任一个。
图13及图14中示出对实施方式4说明信息终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另外,图13及图14的流程图通过结合点C21、C22、C23彼此连接。另外,在图13及图14的流程图中,对与实施方式1~3中说明过的步骤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标号。
根据图13及图14,在呼叫处理的步骤S111之后,通信管理部25判别是否接收到了电池余量通知(步骤S131)。在新接收到电池余量通知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对于本次的电池余量通知计算接收间隔(步骤S141)。然后,通信管理部25判别所计算出的接收间隔是否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步骤S142)。另外,一连串的步骤S141、S142对应于图12中说明的步骤S41。
在步骤S142中的判别结果是电池余量通知的接收间隔为阈值以下时,通信管理部25使命令计时器停止(步骤S126)。另外,步骤S126对应于图12中说明的步骤S42。之后,通信管理部25将命令计时器的值初始化(步骤S143),然后结束图13及图14的流程。
另一方面,在步骤S142中通信管理部25判别为电池余量通知的接收间隔不在阈值以下的情况、以及步骤S131中通信管理部25没有新接收到电池余量通知的情况下,执行实施方式2(参照图9)中说明的步骤S122~S124。但是,在步骤S123中命令计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返回至步骤S131。
在步骤S124之后,执行实施方式1(参照图5)中说明的步骤S113~S116。在步骤S116中呼叫未结束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返回至步骤S131。另一方面,在步骤S116中呼叫结束的情况下,执行上述步骤S126、S143。
根据实施方式4,与始终周期性地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此处,认为在电池余量通知的接收间隔变短时,电池消耗加速。在此情况下,为了延长电池寿命,期望进一步抑制功耗。鉴于这点,在实施方式4中,监视电池余量通知的接收间隔,基于该监视结果停止发出信息获取命令。因此,可进一步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
此外,根据实施方式4,与在停止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之前仅依赖于来自移动设备2的自发通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下降。
<实施方式5>
图15中对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示出实施方式5的概念图。根据图15的示例,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根据配置有信息终端1的汽车的速度而变化。具体而言,车速越大时,命令发出间隔设定得越大。
另外,在图15的示例中,将车速划分为多个速度范围,对各速度范围分配命令发出间隔。但是,速度范围的划分数量并不限于图15的示例。此外,图15中的数值仅仅是一例。
图16中示出说明实施方式5的信息终端1的结构例的框图。另外,信息终端1的使用例(参照图1及图2)设为与实施方式1相同。根据图16的示例,信息处理部20具有对图3的结构追加速度信息获取部26的结构。另外,速度信息获取部26也可追加到图6的结构。
速度信息获取部26获取由速度检测装置36检测到的车速信息。例如,速度检测装置36将车速值本身发送到速度信息获取部26。或者,速度信息获取部26也可基于从速度检测装置36获取到的信息,计算车速值。
速度检测装置36例如为装载于汽车的车速传感器。速度检测装置36可应用装载于汽车的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接收设备。具体而言,可根据由GPS接收设备检测出的当前位置的变化,求出车速。在上述示例那样,速度检测装置36装载于汽车的情况下,速度信息获取部26通过利用车载的通信系统,可从速度检测装置36获取车速信息。
速度检测装置36也可以为设置于道路的车速传感器。在此例的情况下,速度信息获取部26可利用无线通信从速度检测装置36获取车速信息。
图16中图示出速度检测装置36设置于信息终端1外部的示例。但是,在信息终端1具有GPS接收设备的情况下,可将该GPS接收设备用作为速度检测装置36。
通信管理部25从速度信息获取部26获取车速值,车速越大,将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设定得越大。另外,车速与命令发出间隔的关系预先提供给信息处理部20。例如,该关系在程序中记述为条件式。或者,该关系作为表格形式的数据预先存放在存储部中,通信管理部25可以参照该表格。
图17中示出对实施方式5说明信息终端1的动作例的流程图。另外,在图17的流程图中,对与实施方式1~3中说明过的步骤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标号。
根据图17,在呼叫处理的步骤S111之后,通信管理部25判别车速是否发生了变化(步骤S151)。例如,通信管理部25判别当前车速值所属的速度范围(参照图15)是否与上次检测出的车速值所属的速度范围相同。另外,上次检测出的车速值或其所属的速度范围的种类通过通信管理部25记录于存储部。
在步骤S151中判别为速度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根据预先对车速与命令发出间隔之间提供的关系(参照图15),变更命令计时器的值(步骤S152)。
在步骤S152之后,与实施方式4(参照图13)同样,执行步骤S122~S124、S113~S116、S126、S143。但是,在步骤S123中命令计时器未超时的情况、以及步骤S116中呼叫未结束的情况下,通信管理部25返回至步骤S151。
根据实施方式5,与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固定的情况相比,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特别是在车速较大的状况下,可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因此,可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与此同时,与仅依赖于来自移动设备2的自发通知的情况相比,可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的下降。
此处,在车速较大的情况下,对驾驶的注意力变高,因此,认为驾驶员观看显示画面的机会减少。基于这点,认为在车速较大的情况下,即使抑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对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的影响也较小。
此外,根据车速变更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的上述技术可用于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各种情况。因此,上述技术也可与实施方式2~4分别进行组合。此外,例如在移动设备2与单一的对象设备3相连接的状态下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下,也可采用上述技术。此外,在与对象设备3的数量无关地断续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情况下,也可采用上述技术。
<实施方式6>
是否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设定也可设为能由用户进行控制。例如,通信管理部25经由输入部14获取对于是否发出信息获取命令的用户指示。此时,通信管理部25也可对显示控制部23进行指示,以显示图18中例示的输入画面。
然后,通信管理部25根据所获取的用户指示,控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另外,用户指示设为通过通信管理部25存放于存储部。
在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设定为开启的情况下,信息终端1设为根据实施方式1~5中说明的各种示例,控制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
根据实施方式6,用户能控制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的情况和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下降的情况。例如,在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设定为开启且采用了实施方式1~5的示例的情况下,可抑制移动设备2的电池的消耗,并抑制通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下降。对此,若将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设定为开启,则能选择将重点置于抑制电池消耗的使用。
<专利文献1~4>
专利文献1~4中公开有为了抑制电池的消耗而开发的技术。
根据专利文献1,控制蜂窝电话的间歇接收状态。具体而言,蜂窝电话在从基站接收到来电呼叫信号时,基于该蜂窝电话的使用状况等自己设定间歇接收间隔。然后,将该设定的间歇接收间隔从蜂窝电话通知到基站。间隙接收间隔例如根据蜂窝电话的电池余量来设定。据此,在电池余量变少的情况下,可延长间歇接收的休眠期间,延长蜂窝电话的可使用时间。
根据专利文献2,优化通信终端的通信功能部分的功率控制(在未使用状态下停止供电)。具体而言,在应用层以外的中间层(例如驱动层)监视有无数据收发,根据该监视结果,进行安装于物理层的通信部(无线通信单元)的电源控制。据此,在未进行数据收发的期间内无线通信单元的功耗为零,通信终端的电池寿命延长。此外,无需对安装于应用层的各种应用程序进行改良。
根据专利文献3,同时提高无线通信设备的省电化和无线通信设备间的无线通信的稳定化。具体而言,在电池余量减少的情况、或没有来自多个输入装置中的任一个的输入的情况下,无线通信设备阶段性延长与通信对象的通信中的监听周期。由此,描述为实现了省电化。此外,在切断了通信的情况、或存在来自多个输入装置中的任一个的输入的情况下,阶段性地缩短监听周期。由此,可实现通信的稳定化。
另外,监听模式为蓝牙(注册商标)中使用的省电模式的一个。通常,监听模式为在无线连接的设备的应用层间未进行信息的交换的状态下利用,通过变更无线上的数据包收发间隔来减少消耗电流的技术。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系统:通过车载装置与电子钥匙之间的无线通信,自动进行车辆门锁的解锁,或能进行发动机的启动。另外,电子钥匙有时也装载于移动电话。
电子钥匙将表示自身装载的电池的余量的余量代码发送到车载装置。余量代码在自动控制模式中对从车载装置发送的响应请求信号进行响应时包含于响应信号。在手动控制模式中,余量代码包含在通过用户的手动操作发送的控制信号中。
在由余量代码所示的电池余量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车载装置将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间隔设定得比预先设定的发送间隔要长。在电池余量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电子钥匙停止响应请求信号的接收及响应信号的发送。由此,停止比手动控制模式更消耗电池的自动控制模式。此外,车载装置停止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
车载装置在自动控制模式的停止过程中通过上述控制信号获取余量代码,在由该余量代码所示的电池余量大于上述规定值的情况下,再次开始响应请求信号的发送。
然而,专利文献1~4的技术与实施方式1~6不同。
例如,专利文献1~4的技术不处理与通信管理信息(关于移动设备2与对象设备3之间的通信的信息)相当的信息。因此,专利文献1~4的技术不具有获取与通信管理信息相当的信息的结构及显示与通信管理信息相当的信息的结构。
此外,专利文献1~3的技术抑制所谓物理层的功耗。与此相对,实施方式1~6抑制所谓应用层的动作所产生的功耗。因此,基本结构不同。
此外,在专利文献4的技术中,若没有来自车载装置的响应请求及用户的手动操作,电子钥匙不将电池的余量代码发送到车载装置。与此相对,在实施方式3~6中,移动设备2自发通知电池余量。因此,基本结构不同。
<实施方式1~6的公共变形例>
实施方式1~6中,说明了信息终端1通过汽车内的主要单元来实现的示例。一般而言主要单元固定在车内,但信息终端1也可配置为能装卸。
此外,信息终端1也可为移动型的信息终端(以下有时也称为移动终端)。即,移动终端也可以带入到车内并用作为信息终端1。作为移动终端,例如可利用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等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此外,例如也可利用PND(Portable Navigation Device:便携式导航装置)等面向特定用途的装置。
此外,信息终端1也可在汽车以外的车辆(例如铁路车厢)内利用,还可在车辆以外的移动体(例如飞行器、船)内利用。根据上述示例,信息终端1可与车辆等移动体一起移动。
此外,信息终端1的利用并不限于移动体内。即,在信息终端1为移动终端的情况下,信息终端1可与作为移动体的一例的人一起移动。
此外,信息终端1也可以为固定型。
本发明可以在该发明的范围内对各实施方式自由地进行组合,或对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省略。
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上述说明仅是所有方面中的示例,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应该认为未示例出的无数个变形例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能想到的。
标号说明
1信息终端、2移动设备、3对象设备、11通信部、13显示部、20信息处理部、21通信控制部、25通信管理部、26速度信息获取部、T1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
Claims (7)
1.一种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控制与移动设备的通信的通信控制部,
所述移动设备能由电池驱动,并具有与其它设备的通话功能,
该信息处理装置还包括:通信管理部,该通信管理部经由所述通信控制部获取所述移动设备发送的自发通知,在所述自发通知表示所述移动设备形成单一呼叫状态的情况下,自动对所述移动设备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以作为对于所述自发通知的响应,由此获取关于所述移动设备与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在所述自发通知表示所述移动设备变化为多呼叫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移动设备自动且断续地发出所述信息获取命令,由此断续地获取关于所述移动设备与各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及
显示控制部,该显示控制部将通过所述自发通知及所述信息获取命令获取到的通信管理信息中的显示对象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管理部在从所述移动设备自发通知的电池余量越少时,使所述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变得越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管理部在判别为接收来自所述移动设备的自发的电池余量通知的间隔在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停止发出所述信息获取命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能与移动体一起移动的信息终端,
还包括获取所述移动体的速度信息的速度信息获取部,
所述通信管理部在所述移动体的速度越大时,使所述信息获取命令的发出间隔变得越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管理部获取针对是否自动发出所述信息获取命令的用户指示,根据所述用户指示,控制所述信息获取命令的自动发出。
6.一种信息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息处理装置构成的信息处理部;及
在所述通信控制部的控制下与所述移动设备进行通信的通信部。
7.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a)接收由电池驱动型且具有与其它设备的通话功能的移动设备发送的自发通知的步骤;
(b)所述自发通知表示所述移动设备形成单一呼叫状态的情况下,自动对所述移动设备发出信息获取命令以作为对于所述自发通知的响应,由此获取关于所述移动设备与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的步骤;
(c)在所述自发通知表示所述移动设备变化为多呼叫状态的情况下,对所述移动设备自动且断续地发出所述信息获取命令,由此断续地获取关于所述移动设备与各通话对象之间的通信的信息的步骤;及
(d)将通过所述自发通知及所述信息获取命令获取到的通信管理信息中的显示对象的信息显示于显示装置的步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3/085064 WO2015097848A1 (ja) | 2013-12-27 | 2013-12-27 |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端末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850104A CN105850104A (zh) | 2016-08-10 |
CN105850104B true CN105850104B (zh) | 2018-10-30 |
Family
ID=53477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81902.6A Active CN105850104B (zh) | 2013-12-27 | 2013-12-27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终端及信息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900846B2 (zh) |
JP (1) | JP6129349B2 (zh) |
CN (1) | CN105850104B (zh) |
DE (1) | DE112013007728B4 (zh) |
WO (1) | WO201509784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520998B2 (ja) * | 2017-07-31 | 2019-05-29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ドアホン装置 |
JP7122623B2 (ja) * | 2018-06-29 | 2022-08-2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10856142A (zh) * | 2019-11-20 | 2020-02-28 | 上海擎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车载电话的仪表显示控制方法及装置 |
JP7567337B2 (ja) * | 2020-10-01 | 2024-10-1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認証システム、認証方法および認証プログラ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96838A (ja) * | 2005-09-29 | 2007-04-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グループ通話制御装置、音声通話装置、およびグループ通話システム |
CN101222238A (zh) * | 2007-01-10 | 2008-07-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信息处理终端的音频输出系统和方法 |
CN101588626A (zh) * | 2008-05-13 | 2009-11-2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便携终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
JP2009275427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Tokai Rika Co Ltd | 車両用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
CN102668519A (zh) * | 2009-10-09 | 2012-09-1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车载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135893A (ja) | 1996-10-30 | 1998-05-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間欠受信方法およびセルラー電話機 |
JP2002218540A (ja) * | 2001-01-16 | 2002-08-02 | Fujitsu I-Network Systems Ltd | サービスエリア圏外を通知する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用交換機 |
JP2004164566A (ja) | 2002-09-27 | 2004-06-10 | Casio Comput Co Ltd | 通信端末の電力制御装置及び通信端末の電力制御方法 |
US7523035B2 (en) * | 2004-07-26 | 2009-04-21 | Motorola, Inc. | Hands-free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with a wireless device |
JP2007124517A (ja) | 2005-10-31 | 2007-05-17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装置 |
JP2007318625A (ja) * | 2006-05-29 | 2007-12-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グループ通話装置 |
JP2008042443A (ja) * | 2006-08-04 | 2008-02-21 | Clarion Co Ltd | テレビジョン放送受信機、及び、テレビジョン放送処理方法 |
CN102245435B (zh) * | 2008-12-19 | 2014-01-0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控制方法、无线通信控制装置以及车载音响装置 |
US8386677B2 (en) * | 2009-02-11 | 2013-02-26 | Apple Inc. | Communicating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a portable device and an accessory |
US8335502B2 (en) * | 2010-09-21 | 2012-12-18 | General Motors Llc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
JP5273214B2 (ja) * | 2011-06-30 | 2013-08-2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近距離無線通信装置 |
JP5541322B2 (ja) * | 2012-08-02 | 2014-07-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載ハンズフリー装置 |
JP5370570B2 (ja) * | 2012-10-26 | 2013-12-18 | 富士通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携帯電話機 |
-
2013
- 2013-12-27 JP JP2015554433A patent/JP61293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2-27 WO PCT/JP2013/085064 patent/WO20150978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27 DE DE112013007728.0T patent/DE112013007728B4/de active Active
- 2013-12-27 CN CN201380081902.6A patent/CN105850104B/zh active Active
- 2013-12-27 US US15/031,421 patent/US990084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96838A (ja) * | 2005-09-29 | 2007-04-1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グループ通話制御装置、音声通話装置、およびグループ通話システム |
CN101222238A (zh) * | 2007-01-10 | 2008-07-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信息处理终端的音频输出系统和方法 |
CN101588626A (zh) * | 2008-05-13 | 2009-11-25 |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 便携终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通信系统 |
JP2009275427A (ja) * | 2008-05-15 | 2009-11-26 | Tokai Rika Co Ltd | 車両用通信制御システム |
CN102668519A (zh) * | 2009-10-09 | 2012-09-12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车载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5097848A1 (ja) | 2015-07-02 |
US9900846B2 (en) | 2018-02-20 |
US20160270002A1 (en) | 2016-09-15 |
DE112013007728B4 (de) | 2022-10-20 |
CN105850104A (zh) | 2016-08-10 |
DE112013007728T5 (de) | 2017-01-05 |
JPWO2015097848A1 (ja) | 2017-03-23 |
JP6129349B2 (ja) | 2017-05-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973608B2 (en) | Flexible telematics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telematics to a vehicle | |
CN103595850B (zh) | 提供答复提醒的计算机执行的方法 | |
CN105850104B (zh) |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终端及信息处理方法 | |
US8554217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setting environment of user terminal | |
CN104348953A (zh) | 一种基于蓝牙的车载装置与手机终端自动匹配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6781621A (zh) | 到站提醒方法及装置 | |
CN101848432A (zh) | 控制邮件信息传输的邮件操作设备和方法 | |
WO2015072104A1 (ja) | 車両状況通知システム | |
CN103763436A (zh) |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自动提醒所处位置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
CN109314842B (zh) | 资源感应结果上报方法、装置、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7786714B (zh) | 基于车载多媒体设备的语音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2857274A (zh) | 短距离无线通信装置 | |
CN111314558A (zh) | 一种车辆仪表显示移动终端电量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3291192A (zh) | 电池的更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
CN108702708B (zh) | 下行控制信令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18288790A (zh) | 电池包系统维护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449787B (zh) | 连接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
CN106716419A (zh) | 输出搜索结果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1422150B (zh) | 车辆语音播报方法及车载终端 | |
CN105472113A (zh) | 行车模式开启系统及方法 | |
CN113554795B (zh) | 业务办理大厅智能排号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09017382A (zh) | 电动汽车的电池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
CN107743177A (zh) | 通话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可读取存储介质 | |
CN116032942A (zh) | 跨设备的导航任务的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3366868A (zh) | 小区测量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