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29924A - 各向异性光学膜 - Google Patents

各向异性光学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29924A
CN105829924A CN201580003270.0A CN201580003270A CN105829924A CN 105829924 A CN105829924 A CN 105829924A CN 201580003270 A CN201580003270 A CN 201580003270A CN 105829924 A CN105829924 A CN 1058299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ffusion layer
light diffusion
optical film
anisotropic optical
anisotropy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0327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29924B (zh
Inventor
杉山仁英
片桐裕人
阿部博之
坂野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moegaw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moegawa Pap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moegawa Pap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moegawa Pap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8299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9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299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299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5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creating an anisotropic diffusion characteristic, i.e. distributing output differently in two perpendicular ax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11/00Producing 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or prisms
    • B29D11/0074Production of other optical e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B29D11/00009- B29D11/0073
    • B29D11/00788Producing optical fil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37Other properties
    • B29K2995/0044Anisotropic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各向异性光学膜,其在用作显示面板的扩散膜时,在视角方向上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的同时能够抑制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亮度、对比度等)的降低。解决方法为,将直线透过率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为,在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中分别设置有基体区域、以及折射率与该基体区域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作为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至少具有直线透过率不同的两种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和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的最大直线透过率为40%以上且小于95%,且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最大直线透过率为20%以上且小于40%,且最小直线透过率设为小于20%。

Description

各向异性光学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过光的扩散性随着入射角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背景技术
作为能用作显示装置的装置,可举出例如液晶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元件(EL)、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场发射显示器(FED)、背投投影机等。它们中,通常广泛利用使用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在以往的液晶显示装置中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向列液晶被夹持在形成有透明电极的一对透明玻璃基板之间,在该玻璃基板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偏光板。然而,采用了这样的构成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虽然在液晶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上显示良好的显示特性,但在相对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法线向上下或左右方向倾斜特定角度以上的方向上则显示特性显著降低。
作为这样的显示特性的显著降低的原因之一,产生如下现象:在面板的法线方向上良好的明暗对比度,在相对于法线向上下或左右方向倾斜特定角度以上的方向上显著降低,有时画面的明暗会颠倒。该现象被称为画面的灰阶反转。同样地,还产生如下现象:在面板的法线方向上高的画面亮度,在相对于法线向上下或左右方向倾斜特定角度以上的方向上会显著降低。予以说明的是,不产生这样的现象并且画面的对比度、亮度没有很大变化的、可以正常地看到显示的与面板法线方向的角度称为视角。
为了改善这样的关于显示特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比度、亮度降低的现象),并扩大视角,正在使用能够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度而改变直线透过光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作为这样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公开了如下各向异性扩散介质:在由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的树脂层的内部,形成有全部与预定方向P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棒状固化区域的集合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已知通过将这样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贴附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观察面侧,能够稍微改善视角。以下,本说明书中,将“光聚合”和“固化”的含义设为,光聚合性化合物通过光而发生聚合反应,将两者作为同义词使用。
此外,对专利文献1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认为其虽然能够稍微改善与预定方向接近的方向的视角,但不至于能够充分地改善视角,因而提出了能够将视角沿任意方向充分地扩大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多层而得到的,其中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具有如下入射角依赖性,即入射光的透过扩散性依存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所具有的散射中心轴与向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入射光的光轴相交差的角度而变化的性质,并且使在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表面投影的散射中心轴的长度方向与要扩大视角的方向接近。根据这样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能够将显示面板、特别是液晶显示面板的视角沿任意方向充分地扩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659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8/053592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中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时,存在尽管在视角方向上能够改善亮度、对比度,但会大幅度降低在其他方向(例如,面板的法线方向)上的亮度、对比度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液晶显示面板等显示面板中使用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的层叠有多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时,若仅使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散射中心轴的方向不同,虽然能够扩大视角但有时仍然会大幅度降低视角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亮度、对比度。
因此,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各向异性光学膜,其在用作显示面板的扩散膜时,在视角方向上具有优异的显示特性(亮度、对比度等)的同时,能够抑制在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的降低。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将具有不同的透过率和扩散强度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将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透过率和扩散强度设为特定范围内,从而能够兼顾直线透过率高的入射角范围(即非扩散区域)中的透过率提高、以及直线透过率低(即扩散强度高)的入射角范围(即扩散区域)的扩大(使扩散宽度变宽)。此外,发现通过将兼顾了非扩散区域的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的扩大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等,从而在视角方向上具有优异显示特性(亮度、对比度等)的同时,能够抑制在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的降低,基于这些见解,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为一种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将直线透过率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各自具有基体区域、以及折射率与该基体区域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作为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至少具有直线透过率不同的两种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和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中,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大时的入射角入射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即最大直线透过率为40%以上且小于95%,并且,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小时的入射角入射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即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中,所述最大直线透过率为20%以上且小于40%,并且,所述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
在此,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中,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各自具有至少一个散射中心轴,若将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法线与所述散射中心轴所形成的极角θ(-90°<θ<90°)设为散射中心轴角度,则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与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之差的绝对值优选为0°以上30°以下。
此外,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中,优选与所述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短径与长径的纵横比为小于2。
此外,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中,优选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各自的厚度为15μm以上100μm以下。
此外,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中,优选在所述多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之间进一步具备具有透明性的粘着层。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得到一种各向异性光学膜,其通过将具有不同的透过率和扩散强度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将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透过率和扩散强度设为特定范围内,从而兼顾了非扩散区域的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的扩大。从而,能够提供如下各向异性光学膜:当将这样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用作显示面板的扩散膜时,在视角方向上具有优异显示特性(亮度、对比度等)的同时,能够抑制在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有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2为表示具有百叶窗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扩散性的评价方法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5为表示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不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向图4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与直线透过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7为表示向图5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与直线透过率的关系的图表。
图8为表示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课题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理想的光学轮廓(opticalprofile)的一个例子的图表。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整体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0为表示该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中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1为用于说明该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中的散射中心轴的三维极坐标显示。
图12为表示采用了该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图13为表示采用了该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予以说明的是,本说明书和附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的构成要素实质上具有相同的结构或功能。
予以说明的是,关于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说明。
1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结构和特性
2现有技术的课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概要
3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构成
4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5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用途
《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结构和特性》
首先,一边参照图1~图7,一边作为说明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前提,对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本方式所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为单层时)的结构和特性进行说明。图1为表示具有棱柱结构(后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2为表示具有百叶窗结构(后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3为表示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扩散性的评价方法的说明图。图4为表示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5为表示柱状区域2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不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6为表示向图4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与直线透过率的关系的图表。图7为表示向图5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入射光的入射角与直线透过率的关系的图表。
(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结构)
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在膜的膜厚方向上形成有折射率与膜的基体区域不同的区域的膜。折射率不同的区域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但例如有如下,如图1所示那样,在基体区域11中形成有以柱状或棒状等形成的折射率不同的柱状区域13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以下,有时称为“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如图2所示,在基体区域51中形成有以大致板状形成的折射率不同的板状区域53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以下,有时会称为“百叶窗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50、以及虽然未图示,但还有棱柱结构与百叶窗结构混合存在的混合(hybrid)型各向异性光学膜等。
(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特性)
具有上述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光扩散性(透过率)随着向该膜的入射光的入射角度而不同的,即具有入射角依赖性的光扩散膜。对以预定的入射角入射至该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当与折射率不同的区域的取向方向(例如,棱柱结构中柱状区域13的延伸方向(取向方向)、百叶窗结构中板状区域53的高度方向)大致平行时,优先扩散,而与该方向不平行时,优先透过。
在此,一边参照图3~图7,一边对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扩散性进行具体说明。在此,举例上述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中,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参照图4)、以及柱状区域2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不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参照图5)的光扩散性来进行说明。予以说明的是,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柱状区域23的取向方向P是从膜的法线方向倾斜约20°的方向。
光扩散性的评价方法如下进行。首先,如图3所示,将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配置于光源1与检测器2之间。本方式中,将来自光源1的照射光I从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的法线方向入射时设为入射角0°。此外,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以能够以直线L为中心任意地旋转的方式配置,并将光源1和检测器2固定。
对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分别评价当选择图4和图5的A-A轴(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径(边)方向的轴)作为图3所示的旋转中心的直线L时(旋转方向A)、以及当选择B-B轴(与A-A轴正交的轴)作为图3所示的旋转中心的直线L时(旋转方向B)的光扩散性。将使分别沿旋转方向A和旋转方向B配置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旋转而得到的光扩散性的评价结果示于图6。同样地,将使沿旋转方向B配置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旋转而得到的光扩散性的评价结果示于图7。在此,图6和图7为利用图3所示的方法测定而得的图表,纵轴设为直线透过率(直线透过率=有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时的检测器20的检测光量/没有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时的检测器20的检测光量),将横轴设为向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的入射角。
如图6所示,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是直线透过率根据入射光的入射角的不同而变化的膜。此外,关于各向异性光学膜10,在将A-A轴选为直线L时和将与A-A轴正交的B-B轴选为直线L时显示大致相同的光学轮廓。在此,本说明书中所述的光学轮廓意味着如图6、图7所示的表示光扩散性的入射角依赖性的曲线。虽然光学轮廓并非直接表现光扩散性,但若理解为通过直线透过率降低,反而扩散透过率增大,则可以说是大体上表示光扩散性。通常的各向同性的光扩散膜中,显示与0°附近为峰的山型的光学轮廓,但各向异性光学膜10中,不依赖其配置方向(A-A轴方向和B-B轴方向),即使旋转中心轴(作为直线L选择的轴)发生变化也显示几乎相同的直线透过率,相比于从法线方向(0°)入射时的透过率,显示谷型的光学轮廓,即在±5~10°的入射角时直线透过率暂时成为极小值,直线透过率伴随其入射角(的绝对值)变大而变大,在±45~60°的入射角时直线透过率成为极大值。如上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10具有如下性质:入射光在接近法线方向(即,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的±5~10°的入射角范围时强烈扩散,但在其以上的入射角范围时扩散变弱而直线透过率变高。以下,将最大直线透过率与最小直线透过率之差的1/2的角度范围称为扩散区域(扩散宽度),将除此之外的角度范围称为非扩散区域(透过区域)。
此外,图6所示的谷型的光学轮廓以入射角0°附近(特别是在两个极小值之间存在的极大值附近)为轴呈对称,本方式中,将其称为散射中心轴。即,散射中心轴意味着,在使入射角变化时,与光扩散性以其入射角为界限具有大致对称性的光入射角一致的方向。在此,之所以设为具有大致对称性,是因为,当散射中心轴相对于膜的法线方向具有倾斜时,光学轮廓严密地说不具有对称性。各向异性光学膜10中,散射中心轴与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平行。
在此,散射中心轴与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P平行是指,满足折射率的定律(斯涅耳(Snell)的定律)即可,无需严密地平行。Snell的定律如下:光从折射率n1的介质入射至折射率n2的介质的界面时,在其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之间成立n1sinθ1=n2sinθ2的关系。例如,若设为n1=1(空气)、n2=1.51(各向异性光学膜),则散射中心轴的倾斜(入射角)为30°时,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折射角)为约19°,这样,即使入射角和折射角不同,只要满足Snell的定律,在本方式中就包含在平行的概念中。
接着,如图7所示,就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膜厚方向(法线方向)不一致的各向异性光学膜20而言,在直线透过率根据入射光的入射角的不同而变化这方面,与各向异性光学膜10是同样的。但,虽未图示,但由于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与膜的法线方向不一致,因此在将A-A轴选为直线L时和在将与A-A轴正交的B-B轴选为直线L时,显示不同的光学轮廓。此外,各向异性光学膜20显示谷型的光学轮廓,其中,以入射角20°附近为中心,在入射角15°附近和30°附近具有极小值。如上所述,各向异性光学膜20具有如下性质:在与入射光从法线方向倾斜20°的方向(即,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接近的入射角范围(扩散区域)强烈扩散,但在其以上的入射角范围(非扩散区域)扩散变弱而直线透过率变高。此外,图7所示的谷型的光学轮廓以入射角20°附近(特别是存在于两个极小值之间的极大值附近)为相对于轴呈对称,虽然各向异性光学膜20的散射中心轴为约20°的方向,但与柱状区域13的取向方向P平行。
如上所述,具有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仅为单层时)具有如下性质:在散射中心轴方向以及与其接近的入射角范围(扩散区域)强烈扩散,但距离散射中心轴方向越远,直线透过率越高。
《现有技术的课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概要》
接着,对现有技术中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课题及其解决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
(现有技术的课题)
当在液晶显示面板等中使用仅具备单层如上说明的具有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时,通过适宜地调节散射中心轴,能够将视角扩大一定程度,改善在视角方向上的亮度和对比度。
然而,若为了改善在视角方向上的亮度和对比度而使用仅具备单层的具有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则会产生大幅降低在视角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例如,显示面板的法线方向)上的亮度和对比度这样的现象。此外,在要进一步扩大视角时,视角方向以外的其他方向的亮度和对比度的降低会变得显著。
本发明人等研究了上述现象的原因,结果得知,就仅具备单层的具有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而言,若为了提高亮度、对比度而提高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则扩散区域会缩小,因此视角变窄,另一方面,若为了使视角宽而扩大扩散区域,则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会变低。即,本发明人等发现了如下课题:仅具备单层的具有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难以兼顾在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的扩大。
(现有技术的课题解决方法的概要)
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可认为理想的是如图8中粗线所示,各向异性光学膜在非扩散区域中具有高直线透过率,并且具有宽的扩散区域(扩散宽度)。因此,本发明人等为了得到这样的兼顾了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扩大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进一步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是,得知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那样,仅使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散射中心轴的方向不同是不足够的,通过将具有不同直线透过率和扩散强度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并且将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扩散强度)设为特定范围内,从而能够兼顾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扩大。
此外,本发明人等一并得知为了进一步有效地扩大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有效的是,将使散射中心轴偏移特定角度范围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进行层叠。
如上所述,根据将具有特定范围的直线透过率(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扩散强度(最小直线透过率)且这些直线透过率和扩散强度相互不同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能够兼顾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扩大。因此,通过将这样各向异性光学膜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等中,能够在改善视角方向上的显示特性(亮度和对比度等)的同时,抑制在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的降低。以下,对基于这些见识而完成的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构成》
一边参照图9和图10,一边对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构成进行说明。图9为表示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整体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图10为表示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中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a)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的构成,(b)表示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的构成。
<整体构成>
如图9所示,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使将两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层叠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本发明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需要至少具有入射光的透过率相对高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和入射光的透过率相对低(扩散强度强)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作为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具有层叠在上层侧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作为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并具有层叠在下层侧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作为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但,本发明中,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和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层叠顺序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以将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层叠在下层侧,而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层叠在上层侧。予以说明的是,本方式中,显示了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的构成,但作为本发明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也可以是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三层以上的构成。
此外,在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之间,进一步层叠有具有透明性的粘着层130。该粘着层130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如后述实施例所示,具有粘着层130的情况下,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在非扩散区域中的透过率的最大值稍微变大,扩散区域的宽度(扩散宽度)稍微变宽,因而合适。在此,当各向异性光学膜具有三层以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时,可以使粘着层存在于全部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之间,也可以使粘着层仅存在于一部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之间,还可以使全部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在没有粘着层的状态下层叠。
<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
构成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具有与上述单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20等同样的构成,具有直线透过率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光扩散性。此外,如图10所示,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分别由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具有基体区域111、121、以及折射率与该基体区域111、121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113、123。该柱状区域113、123的取向方向(延伸方向)P以与散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形成,以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具有所希望的透过率和扩散性的方式适宜的决定。这样的结构在后详述,例如,可以通过将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设置成片状,由光源对片照射与所希望的散射中心轴平行的光线,使组合物固化来形成,照射光线的部分成为柱状区域113、123,而没有照射光线的部分成为基体区域111、121。予以说明的是,对“平行”的概念如上所述,只要满足Snell的定律就包含在本方式中的“平行”的概念内。
(柱状区域)
此外,本方式所涉及的柱状区域113、123作为多个柱状或棒状的固化区域设置在基体区域111、121中,各柱状区域113、123分别以取向方向P与散射中心轴平行的方式形成。因此,同一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例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中的多个柱状区域(例如,柱状区域111)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形成。此外,对柱状区域113、123的形状,只要是柱状或棒状,与柱状区域113、123的取向方向P垂直的截面形状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图10中,将柱状区域113、123的截面形状显示为圆形状,但柱状区域113、123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圆形状,椭圆形状、多边形状、不定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在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扩大,柱状区域113、123的截面中短径与长径的纵横比优选小于2,更优先小于1.5。
(直线透过率)
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如上所述,是相当于透过率相对高的层即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的层。在此,若将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大时的入射角入射至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定义为“最大直线透过率”,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小时的入射角入射至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定义为“最小直线透过率”,则就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而言,需要最大直线透过率为40%以上且小于95%,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
此外,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如上所述,是相当于透过率相对低(扩散强度强)的层即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层。在此,如将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大时的入射角入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定义为“最大直线透过率”,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小时的入射角入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定义为“最小直线透过率”,则就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而言,需要最大直线透过率为20%以上且小于40%,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
通过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相当于透过率相对高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和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相当于扩散强度相对强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最大直线透过率及最小直线透过率设为上述范围,从而能够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中兼顾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扩大。换言之,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的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以及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的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中任一方脱离上述范围时,都无法兼顾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的提高和扩散区域宽度(扩散宽度)的扩大。通过使用将具有上述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的范围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以及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层叠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作为显示装置的扩散膜,从而能够在改善视角方向上的显示特性(亮度和对比度等)的同时,抑制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的降低。
为了进一步提高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进一步扩大扩散区域的宽度(扩散宽度),优选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相当于透过率相对高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的最大直线透过率为55%以上且小于70%,并且最小直线透过率为15%以下,此外,优选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相当于扩散强度相对强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最大直线透过率为30%以上且小于40%,并且最小直线透过率为5%以下。
在此,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中的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可以通过制造时的设计参数来进行调节。作为参数的例子,可举出涂膜组成、涂膜膜厚、结构形成时向涂膜赋予的温度等。通过在涂膜组成中将构成成分适宜地选择进行调配,从而改变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设计参数中,膜厚越厚则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越容易变低,越薄则越容易变高。温度越高则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越容易变低,越低则越容易变高。通过这些参数的组合,能够适宜地分别调整最大直线透过率和最小直线透过率。
(散射中心轴)
接着,一边参照图11一边对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中的散射中心轴Q进行说明。图11为用于说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中的散射中心轴Q的三维极坐标显示。
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各自具有至少一个散射中心轴,如上所述,该散射中心轴意味着,在使向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入射角变化时,与光扩散性以该入射角为界限具有大致对称性的光入射角一致的方向。予以说明的是,此时的入射角为,测定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光学轮廓,该光学轮廓中夹在极小值之间的大致中央部(扩散区域的中央部)。
此外,上述散射中心轴,根据如图11所示的三维极坐标显示,若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表面设为xy平面,法线设为z轴,可以由极角θ和方位角来表示。即,可以说,图11中的Pxy就是投影在上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表面上的散射中心轴的长度方向。
在此,若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法线(图11所示的z轴)和散射中心轴Q所形成的极角θ(-90°<θ<90°)定义为本方式中的散射中心轴角度,则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相当于透过率相对高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相当于扩散强度相对强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之差的绝对值优选为0°以上30°以下。通过将散射中心轴角度之差的绝对值设为上述范围,从而能够在不降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在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扩散区域的宽度。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该效果,优选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之差的绝对值为0°以上20°以下。予以说明的是,关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散射中心轴角度,在制造它们时通过改变对片状的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照射的光线的方向,从而能够调节至所希望的角度。予以说明的是,关于散射中心轴角度的正负,相对于通过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面方向上的预定的对称轴(例如,图4和图5中的B-B轴)和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法线双方的平面,将散射中心轴向一侧倾斜时定义为+、向另一侧倾斜时定义为-。例如,以图5的B-B轴为旋转中心使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旋转时,图7中的入射角度的+、-与散射中心轴角度的+、-会一致。
此外,除了上述散射中心轴角度(极角)之差的绝对值满足上述范围以外,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的散射中心轴的方位角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的散射中心轴的方位角之差的绝对值优先为0°以上20°以下。由此,能够在不降低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在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扩散区域的宽度。
在此,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分别可以在单一层中具有多个斜率不同的柱状区域群(具有相同的斜率的柱状区域的集合)。这样,在单一层中存在多个斜率不同的柱状区域群时,与各柱状区域的群的斜率对应地,散射中心轴也成为多个。散射中心轴存在多个时,这些多个散射中心轴中只要至少一个散射中心轴满足上述散射中心轴角度的条件即可。例如,当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具有两个散射中心轴Q1、Q2,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具有两个散射中心轴Q3、Q4时,Q1和Q2的至少任一方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与Q3和Q4的至少任一方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之差的绝对值优选为0°以上30°以下,更优选为0°以上20°以下。
此外,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散射中心轴Q的极角θ(即,散射中心轴角度)优选为±10~60°,更优选为±30~45°。在散射中心轴角度大于-10°小于+10°时,无法充分地提高包含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的视角方向上的对比度、亮度。另一方面,在散射中心轴角度大于+60°、或者小于-60°的情况下,在制造过程中需要对设置成片状的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从很深的斜率照射光,从而照射光的吸收效率差,在制造方面不利,因而不优选。
(折射率)
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是使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固化而成的层,作为该组合物,可以使用如下组合。
(1)使用后述单独的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
(2)混合使用后述多个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
(3)将单独或多个光聚合性化合物以及不具有光聚合性的高分子化合物混合使用的组合物
对上述任一组合,均可推测通过光照射,在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中形成折射率不同的微米级的微细结构,可认为由此能够表现出本方式所示的特异的各向异性光扩散特性。因此,上述(1)中,优选光聚合前后的折射率变化更大,此外,(2)、(3)中优选将折射率不同的多个材料进行组合。予以说明的是,此处的折射率变化、折射率之差具体地是指0.01以上,优选为0.05以上,更优选为0.10以上的变化、差。
(各层的厚度)
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各自的厚度优选为15μm以上100μm以下。通过将厚度设为上述范围,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在非扩散区域中的直线透过率提高和扩散区域(扩散宽度)扩大。予以说明的是,当各向异性光学膜具有三层以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时,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厚度优选为15μm以上100μm以下。
<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其他方式>
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将由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的固化物形成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多个(本方式中为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而成,还可以将该层叠体层叠在透光性基体上,或在层叠体的两侧层叠透光性基体。在此,作为透光性基体,透明性越高越良好,可以合适地使用全光线透过率(JISK7361-1)为80%以上,更优选为85%以上,最优选为90%以上的基体,此外,可合适地使用雾度值(JISK7136)为3.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最优选为0.5以下的基体。具体而言,作为透光性基体,可以使用透明的塑料膜、玻璃板等,在薄、轻、难以开裂、生产性优异方面而言,合适的是塑料膜。作为具体例,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三乙酰基纤维素(TAC)、聚碳酸酯(PC)、聚醚砜(PES)、赛璐玢、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乙烯醇(PVA)、环烯烃树脂等,这些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进而可以使用将这些层叠而成的材料。此外,关于透光性基体的厚度,若考虑到用途、生产性,则优选为1μm~5mm,更优选为10~500μm,进一步优选为50~150μm。
《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以上,对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构成进行了详细说明,接着,对具有这样的构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通过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直接或隔着粘着层130层叠而得到,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可以通过对特定的光固化性树脂层以特殊的条件照射UV等光线来制造。以下,首先对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原料进行说明,接着对制造工艺进行说明。
<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原料>
关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原料,依次对(1)光聚合性化合物、(2)光引发剂、(3)配合量、其他任意成分进行说明。
(光聚合性化合物)
光聚合性化合物是作为形成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材料,其由从具有自由基聚合性或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聚合物、低聚物、单体中选择的光聚合性化合物以及光引发剂构成,是通过照射紫外线和/或可见光线而进行聚合、固化的材料。
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主要在分子中含有一个以上的不饱和双键,具体而言,可举出称为环氧丙烯酸酯、聚氨酯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聚丁二烯丙烯酸酯、有机硅丙烯酸酯等名称的丙烯酸酯低聚物;以及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异戊酯、丙烯酸丁氧基乙酯、乙氧基二乙二醇丙烯酸酯、丙烯酸苯氧基乙酯、丙烯酸四氢糠酯、丙烯酸异降冰片酯、丙烯酸2-羟乙酯、丙烯酸2-羟丙酯、2-丙烯酰氧基邻苯二甲酸、丙烯酸二环戊稀酯、三乙二醇二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双酚A的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EO改性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等丙烯酸酯单体。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单体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个混合使用。予以说明的是,同样地也可以使用甲基丙烯酸酯,但由于通常丙烯酸酯与甲基丙烯酸酯相比光聚合速度快,因而优选。
作为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使用在分子中具有一个以上环氧基、乙烯基醚基、氧杂环丁烷基的化合物。作为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可举出2-乙基己基二甘醇缩水甘油醚、联苯的缩水甘油醚、双酚A、氢化双酚A、双酚F、双酚AD、双酚S、四甲基双酚A、四甲基双酚F、四氯双酚A、四溴双酚A等双酚类的二缩水甘油醚类、苯酚酚醛清漆、甲酚酚醛清漆、溴代苯酚酚醛清漆、邻甲酚酚醛清漆等酚醛清漆树脂的聚缩水甘油醚类、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丁二醇、1,6-己二醇、新戊二醇、三羟甲基丙烷、1,4-环己烷二甲醇、双酚A的EO加成物、双酚A的PO加成物等亚烷基二醇类的二缩水甘油醚类、六氢邻苯二甲酸的缩水甘油酯、二聚酸的二缩水甘油酯等缩水甘油酯类。
作为具有环氧基的化合物,进一步可举出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烷羧酸酯、2-(3,4-环氧环己基-5,5-螺-3,4-环氧)环己烷-间-二烷、二(3,4-环氧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二(3,4-环氧-6-甲基环己基甲基)己二酸酯、3,4-环氧-6-甲基环己基-3’,4’-环氧-6’-甲基环己烷羧酸酯、亚甲基双(3,4-环氧环己烷)、二环戊二烯二环氧物、乙二醇的二(3,4-环氧环己基甲基)醚、亚乙基双(3,4-环氧环己烷羧酸酯)、内酯改性3,4-环氧环己基甲基-3’,4’-环氧环己烷羧酸酯、四(3,4-环氧环己基甲基)丁烷四羧酸酯、二(3,4-环氧环己基甲基)-4,5-环氧四氢邻苯二甲酸酯等脂环式环氧化合物,但不限于这些。
作为具有乙烯基醚基的化合物,可举出例如二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丁二醇二乙烯基醚、己二醇二乙烯基醚、环己烷二甲醇二乙烯基醚、羟丁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十二烷基乙烯基醚、三羟甲基丙烷三乙烯基醚、丙烯基醚亚丙基碳酸酯等,但不限于这些。予以说明的是,乙烯基醚化合物通常为阳离子聚合性,但通过与丙烯酸酯组合也能够进行自由基聚合。
此外,作为具有氧杂环丁烷基的化合物,可使用1,4-双[(3-乙基-3-氧杂环丁基甲氧基)甲基]苯、3-乙基-3-(羟甲基)-氧杂环丁烷等。
予以说明的是,以上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可以以各单体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个混合使用。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不限于上述化合物。此外,为了产生充分的折射率差,在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中可以导入氟原子(F)以实现低折射率化,也可以导入硫原子(S)、溴原子(Br)、各种金属原子以实现高折射率化。进而,如日本特表2005-514487号公报所公开那样,在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中添加功能性超微粒也是有效的,所述功能性超微粒通过向由氧化钛(TiO2)、氧化锆(ZrO2)、氧化锡(SnOx)等高折射率的金属氧化物形成的超微粒表面导入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环氧基等光聚合性官能团而得到。
(光引发剂)
作为能够使自由基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光引发剂,可举出二苯甲酮、苯偶酰、米蚩酮、2-氯噻吨酮、2,4-二乙基噻吨酮、苯偶姻乙基醚、苯偶姻异丙基醚、苯偶姻异丁基醚、2,2-二乙氧基苯乙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2-羟基-2-甲基-1-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代丙酮-1、1-[4-(2-羟基乙氧基)-苯基]-2-羟基-2-甲基-1-丙烷-1-酮、双(环戊二烯基)-双(2,6-二氟-3-(吡咯-1-基)钛、2-苯偶酰-2-二甲基氨基-1-(4-吗啉代苯基)-丁酮-1、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膦氧化物等。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单体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个混合使用。
此外,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的光引发剂是能够通过光照射产生酸并利用该产生的酸使上述阳离子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的化合物,通常可合适地使用盐、茂金属络合物。作为盐,可使用重氮盐、硫盐、碘盐、磷盐、硒盐等,作为它们的对离子,使用BF4 -、PF6 -、AsF6 -、SbF6 -等阴离子。作为具体例,可举出4-氯苯重氮六氟磷酸盐、三苯基硫六氟锑酸盐、三苯基硫六氟磷酸盐、(4-苯硫基苯基)二苯基硫六氟锑酸盐、(4-苯硫基苯基)二苯基硫六氟磷酸盐、双[4-(二苯基硫)苯基]硫醚-双-六氟锑酸盐、双[4-(二苯基硫)苯基]硫醚-双-六氟磷酸盐、(4-甲氧基苯基)二苯基硫六氟锑酸盐、(4-甲氧基苯基)苯基碘六氟锑酸盐、双(4-叔丁基苯基)碘六氟磷酸盐、苯偶酰三苯基磷六氟锑酸盐、三苯基硒六氟磷酸盐、(η5-异丙基苯)(η5-环戊二烯基)铁(II)六氟磷酸盐等,但不限于这些。此外,这些化合物可以以各单体的形式使用,也可以多个混合使用。
(配合量、其他任意成分)
本方式中,相对于光聚合性化合物100重量份,上述光引发剂配合0.01~10重量份、优选配合0.1~7重量份、更优选配合0.1~5重量份的程度。这是因为,在小于0.01重量份时光固化性降低,而在超过10重量份进行配合的情况下,会带来仅有表面固化而内部固化性降低这样的不良影响,会发生着色,会阻碍棱柱结构的形成。这些光引发剂通常将粉体直接溶解于光聚合性化合物中使用,但在溶解性差时,可以使用预先将光引发剂以高浓度溶解于极少量的溶剂中而成的物质。作为这样的溶剂,进一步优选为光聚合性,具体而言,可举出碳酸亚丙酯、γ-丁内酯等。此外,还能够添加用于提高光聚合性的公知的各种染料、敏化剂。进而,还可以与光引发剂一起并用能够通过加热使光聚合性化合物固化的热固化引发剂。此时,可期待通过在光固化之后进行加热,从而能够进一步促进光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固化,使其成为完整的固化物。
本方式中,通过使上述光聚合性化合物单独固化或使多个混合而成的组合物固化,能够形成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此外,通过使光聚合性化合物与不具有光固化性的高分子树脂的混合物固化,也能够形成本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作为可以在此使用的高分子树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聚氨酯树脂、聚酯树脂、环氧树脂、纤维素系树脂、乙酸乙烯系树脂、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聚乙烯缩丁醛树脂等。这些高分子树脂和光聚合性化合物在光固化前需要充分的相溶性,但为了确保该相溶性,也可以使用各种有机溶剂、增塑剂等。予以说明的是,使用丙烯酸酯作为光聚合性化合物时,从相溶性方面考虑,优选从丙烯酸树脂中选择作为高分子树脂。
此外,作为调制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时的溶剂,可使用例如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酮、甲乙酮、甲基异丁酮、环己酮、甲苯、二甲苯等。
<制造工艺>
接着,对本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制造方法(工艺)进行说明。首先,将上述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以下,有时称为“光固化性组合物”。)涂布或以片状设置于如透明PET膜那样的适当的基体上,进行成膜以设置光固化性树脂层。对该光固化性树脂层,根据需要进行干燥使溶剂挥发后,向光固化性树脂层上照射光,从而能够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
(将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以片状设置于基体上的方法)
在此,作为将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以片状设置于基体上的方法,可应用通常的涂布方式、印刷方式。具体而言,可使用气刀涂布、棒涂、刮板涂布、刮刀涂布、反转涂布、门辊涂布、凹印版辊涂布、吻涂、铸涂、喷涂、狭缝喷嘴涂布(Slotorificecoating)、压延涂布、挡板涂布、浸涂、模涂等涂布,印版印刷等凹版印刷、丝网印刷印刷等孔版印刷等的印刷等。在组合物为低粘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基体的周围设置一定高度的堤,在该堤所包围的内部对组合物进行浇铸。
(掩模的层叠)
为了高效地形成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特征即柱状区域113、123,也可以将与光固化性组合物层的光照射侧密合并使光的照射强度局部地改变的掩模进行层叠。作为掩模的材质,优选为如下构成的材质:碳等光吸收性的填料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入射光的一部分由碳吸收但光能够充分透过开口部。此外,仅将通常的透明膜层叠在光固化性组合物层上,在防止氧阻碍并促进柱状区域113、123的形成方面也是有效的。通过隔着这样的掩模、透明膜的光照射,由于在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中产生与其照射强度对应的光聚合反应,因此容易产生折射率分布,对于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制作是有效的。
(光源)
作为用于对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光固化性树脂层)进行光照射的光源,通常使用短弧的紫外线发生光源,具体而言,可以使用高压水银灯、低压水银灯、金属卤化物灯、氙气灯等。此外,需要向光固化性树脂层上照射与所希望的散射中心轴Q平行的光线,为了得到这样的平行光,可以配置点光源,并在该点光源与光固化性树脂层之间配置用于照射平行光的菲涅尔透镜等光学透镜,向光固化性树脂层照射平行光,从而能够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另一方面,在使用线状光源时,如日本特开2005-292219号公报所记载那样,使筒状物的集合介于线状光源与片状的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之间,通过该筒状物来进行光照射,从而能够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若使用线状光源则能够进行连续生产,因而优选。作为线状光源,可使用化学灯(射出紫外线的荧光灯)。化学灯中,市售有直径20~50mm、发光长度100~1500mm程度的化学灯,可以根据所制作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的大小来适宜地选择。
向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照射的光线需要包含能够固化该光聚合性化合物的波长,通常利用水银灯的以365nm为中心的波长的光。使用该波长带来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时,作为照度,优选为0.01~100mW/cm2的范围,更优选为0.1~20mW/cm2的范围。这是因为,若照度小于0.01mW/cm2,则固化需要长时间,因而生产效率变差,若超过100mW/cm2,则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固化过快而不形成结构,有时无法表现出作为目标的各向异性扩散特性。予以说明的是,光的照射时间没有特别限定,为10~180秒,更优选为30~120秒。
本方式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可通过如上所述那样照射较长时间的低照度的光,从而在光固化性组合物层中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而得到。因此,仅靠这样的光照射会使未反应的单体成分残留,有时会产生粘腻,导致在操作性、耐久性方面构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追加照射1000mW/cm2以上的高照度的光以使残留单体聚合。此时的光照射优选从层叠了掩模一侧的相反侧进行。
通过将如所所示那样制作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120直接或隔着粘着层130进行层叠,从而能够得到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
作为在上述粘着层130中使用的粘着剂,只要具有透明性就没有特别限制,可合适地使用在常温下具有压敏粘接性的粘着剂。作为这样的粘着剂,可举出例如聚酯系树脂、环氧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等树脂。特别是,丙烯酸系树脂由于光学透明性高,比较低价等,因而优选。隔着粘着层层叠多个光扩散层(本方式中为光扩散层110、120)时,粘着层的厚度优选为5~50μm程度。
另一方面,在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上直接层叠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时,在使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用的光固化性树脂层固化之后,在该固化后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上直接涂布或以片状设置含有光聚合性化合物的组合物即可。进而,通过与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10同样地制作各向异性光扩散层120,从而能够得到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
《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用途》
以上,对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构成和制造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接着,一边参照图12和图13,一边对上述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合适的用途进行说明。图12和图13为表示采用了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构成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可以合适地用作显示装置用扩散膜。作为可合适地利用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的显示装置,只要在显示性能中具有视角依赖性的装置即可。作为这样的显示装置,可举出例如液晶显示面板、PDP面板、有机EL面板、场发射显示器、背投投影机等。在此,在显示性能中具有视角依赖性意味着,从正面方向(显示装置的观察面的法线方向、视角0°方向)观察时和从斜方向(大于视角0°的方向)观察时对比度、灰阶特性、色度等显示性能不同,亮度大幅变化。特别是,这样的视角依赖性会强烈表现在液晶显示面板的TN模式、STN模式中,但通过这些显示装置的观察面侧设置本方式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从而在视角方向上具有优异显示特性(亮度、对比度等)的同时,能够抑制其他方向上的显示特性的降低。
此外,例如,将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用于液晶显示装置(LCD)时,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出射光侧配置各向异性光学膜100即可。具体而言,如图12和图13所示,可以在形成有透明电极的一对透明玻璃基板1011、1012之间夹持向列液晶1013,且在该玻璃基板1011、1012的两侧设置有一对偏光板1014、1015的液晶显示面板中,在偏光板1014上,或者在玻璃基板1011与偏光板1014之间配置本方式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100。予以说明的是,作为上述透明玻璃基板、向列液晶、偏光板等,可以使用通常公知的物质。
实施例
接着,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受这些例子的任何限定。
按照以下方法,制造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和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学膜。
[实施例1]
使用点胶机,在厚度100μm的PET膜(东洋纺公司制,商品名:A4300)的边缘部的全周用固化性树脂形成高度0.07mm的隔壁。向其中填充下述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由另一PET膜进行覆盖。
·有机硅-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折射率:1.460、重均分子量:5,890)20重量份
(RAHN公司制、商品名:00-225/TM18)
·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折射率:1.450)30重量份
(Daicel-Cytec公司制、商品名Ebecryl145)
·双酚A的EO加成物二丙烯酸酯(折射率:1.536)15重量份
(Daicel-Cytec公司制、商品名:Ebecryl150)
·苯氧基乙基丙烯酸酯(折射率:1.518)40重量份
(共荣社化学制、商品名:LightAcrylatePO-A)
·2,2-二甲氧基-1,2-二苯基乙烷-1-酮4重量份
(BASF公司制、商品名:Irgacure651)
将该两面由PET膜夹着的0.07mm厚度的液膜加热,将由UV点光源(浜松Photonics公司制、商品名:L2859-01)的落射用照射单元射出的平行UV光线以照射强度5mW/cm2从上部沿涂膜面的法线方向垂直地照射1分钟,在PET膜上形成具有多个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
进而,变更隔壁的高度,使用0.03mm的隔壁,在PET膜上形成具有多个棱柱结构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
剥离PET膜后,测定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单独的直线透过率,将其结果示于表1。进而,将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隔着25μm厚度的透明性粘着材料进行层叠,测定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直线透过率,将其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2]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为约2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为约5°以外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3]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为约4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为约20°以外与实施例1是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4]
不隔着粘着材料来制作与实施例3相同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层叠体。得到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后,剥离覆盖的PET膜,然后在形成于第一层的隔壁之上,进一步追加形成0.03mm的隔壁,在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上填充同样的光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由PET膜进行覆盖。之后进行同样的操作,形成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得到第一层和第两层密合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虽然没有测定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光学特性,但可推测为与实施例3相同条件下制作的各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光学特性与实施例3同等。将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5]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2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10°、第二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2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6]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2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15°,第一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10mm、第二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3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7]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2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15°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8]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15°、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20°,第一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3mm、第二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7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9]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10°,第一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5mm、第二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3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实施例10]
通过变更平行UV光线的照射角度,从而得到除了将第一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30°、第二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设为约40°,第一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7mm、第二层的隔壁高度设为0.03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将各自的光学特性和隔着粘着材料制作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比较例1]
除了将实施例1的隔壁变更至0.1mm以外同样地操作,得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仅制作一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没有制作将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将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光学特性示于表1和表2。
[比较例2]
为了以相同的厚度形成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除了将隔壁高度分别设为0.07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各自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测定光学特性并将其结果示于表1。与实施例1同样地隔着粘着材料将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将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3]
为了以相同的厚度形成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除了将隔壁高度分别设为0.03m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得到各自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测定光学特性并将其结果示于表1。与实施例1同样地隔着粘着材料将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将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4]
为了以相同的厚度形成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除了将隔壁高度分别设为0.07mm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得到各自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测定光学特性并将其结果示于表1。与实施例2同样地隔着粘着材料将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将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5]
为了以相同的厚度形成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除了将隔壁高度分别设为0.03mm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得到各自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测定光学特性并将其结果示于表1。与实施例2同样地隔着粘着材料将两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将所得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光学特性示于表2。
表1
表2
予以说明的是,上述表2中的评价基准如下。
◎透过率的最大值35%以上,并且,扩散宽度55°以上
○○透过率的最大值25%以上且小于35%、并且,扩散宽度55°以上
○透过率的最大值25%以上且小于35%、并且,扩散宽度40°以上且小于55°
△透过率的最大值10%以上且小于25%、并且,扩散宽度40°以上且小于55°
×透过率的最大值10%以上且小于25%、并且,扩散宽度小于40°
如表2所示,实施例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在具有较高的透过率的最大值的同时,具有宽的扩散宽度。特别是,实施例7、8和10的高透过率和宽扩散宽度均以高水平取得平衡,可以说是优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另一方面,就比较例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或各向异性光学膜而言,虽然透过率与实施例同等,但扩散宽度窄。而且,就实施例3、4和10而言,散射轴方向处于30~40°附近,且扩散宽度宽,因此对于在该方向上视角改善是良好的,当贴合于实际的透过型LCD表面用目视进行确认时,亮度和对比度良好且视角变宽,是颜色变化等违和感也少的显示器。
因此,实施例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可兼顾高透过率和扩散宽度,当用作显示器的扩散膜时,在相对于视角具有优异特性的同时,能够得到难以使正面方向的对比度、亮度降低等效果。
以上,一边参照附一边对本发明的合适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式。即,对于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其他方式或各种变更例,也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例如,在上述方式中,对具有两层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各向异性光学膜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所涉及的各向异性光学膜也可以是具有三层以上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膜。
符号说明
100各向异性光学膜
110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
111基体区域
113柱状区域
120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
121基体区域
123柱状区域
130粘着层
P柱状区域的取向方向

Claims (5)

1.一种各向异性光学膜,是将直线透过率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层叠两层以上而成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分别具有基体区域以及折射率与该基体区域不同的多个柱状区域,
作为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至少具有直线透过率不同的两种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和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中,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大时的入射角入射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即最大直线透过率为40%以上且小于95%,并且,以直线透过率成为最小时的入射角入射的光的直线透过率即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中,所述最大直线透过率为20%以上且小于40%,并且,所述最小直线透过率小于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各自至少具有一个散射中心轴,
若将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的法线与所述散射中心轴所形成的极角θ(-90°<θ<90°)设为散射中心轴角度,
则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a)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与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b)的散射中心轴角度之差的绝对值为0°以上30°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柱状区域的与取向方向垂直的截面中,短径与长径的纵横比小于2。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向异性光扩散层各自的厚度为15μm以上100μm以下。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各向异性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各向异性光扩散层之间,进一步具备具有透明性的粘着层。
CN201580003270.0A 2014-01-21 2015-01-16 各向异性光学膜 Active CN1058299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08815 2014-01-21
JP2014-008815 2014-01-21
PCT/JP2015/051138 WO2015111523A1 (ja) 2014-01-21 2015-01-16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9924A true CN105829924A (zh) 2016-08-03
CN105829924B CN105829924B (zh) 2018-10-19

Family

ID=53681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03270.0A Active CN105829924B (zh) 2014-01-21 2015-01-16 各向异性光学膜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0831B2 (zh)
JP (1) JP6483030B2 (zh)
KR (1) KR102240334B1 (zh)
CN (1) CN105829924B (zh)
TW (1) TWI651551B (zh)
WO (1) WO2015111523A1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55272A1 (zh) * 2019-01-30 2020-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层和显示装置
WO2020155207A1 (zh) * 2019-01-30 2020-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层和显示装置
CN111624690A (zh) * 2019-02-26 2020-09-04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
CN112074771A (zh) * 2018-05-14 2020-12-11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头戴式显示器
CN112088578A (zh) * 2018-05-14 2020-12-15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头戴式显示器
CN113031332A (zh) * 2021-03-22 2021-06-25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631965A (zh) * 2019-03-29 2021-11-09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使用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CN114077088A (zh) * 2020-08-20 2022-02-22 爱思开希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光学复合片和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CN114077088B (zh) * 2020-08-20 2024-05-31 爱思开迈克沃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光学复合片和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59451B (zh) 2017-03-31 2022-04-01 日商巴川製紙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各向異性光學膜之導光積層體及使用該導光積層體的面狀光源裝置
KR102310172B1 (ko) * 2017-05-25 2021-10-0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0945205B2 (en) * 2017-09-15 2021-03-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and apparatuses for wakeup signal transmission
JP7279062B2 (ja) * 2018-09-28 2023-05-2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導光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用面状照明装置
WO2020066312A1 (ja) * 2018-09-28 2020-04-02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導光積層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用面状照明装置
JP2020112729A (ja) * 2019-01-15 2020-07-27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JP7446738B2 (ja) * 2019-08-20 2024-03-11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制御体および反射型表示体
JP2021043373A (ja) 2019-09-12 2021-03-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7475182B2 (ja) 2020-03-31 2024-04-26 株式会社巴川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22209567A1 (ja) * 2021-03-31 2022-10-06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表示装置
WO2022209566A1 (ja) * 2021-03-31 2022-10-06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22182093A (ja) * 2021-05-27 2022-12-08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 樹脂膜、樹脂膜の作成方法および表示装置
KR20220170168A (ko) 2021-06-22 2022-12-29 김민우 공용 전동 킥보드 헬멧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5066C (zh) * 2001-05-28 2006-01-04 Az电子材料(日本)株式会社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WO2008053592A1 (fr) * 2006-10-31 2008-05-08 Tomoegawa Co., Ltd. Film de diffusion de lumière anisotrope, ainsi que dispositif d'affich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utilisant ce même film
CN102681050A (zh) * 2011-03-01 2012-09-19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光学膜
JP2013167814A (ja) * 2012-02-16 2013-08-29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03293752A (zh) * 2012-03-05 2013-09-11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显示装置和各向异性散射体
CN103309078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西 显示装置
JP2013195672A (ja) * 2012-03-19 2013-09-30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6112A (ja) * 1999-12-08 2001-06-22 Nitto Denko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素子
DE10200760A1 (de) 2002-01-10 2003-07-24 Clariant Gmbh Nanokompositmaterial zur Herstellung von Brechzahlgradientenfolien
JP4205388B2 (ja) * 2002-09-05 2009-01-07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性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装置
US20040110957A1 (en) 2002-12-05 2004-06-10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Process for the synthesis of an antiviral compound
JP2005265915A (ja) 2004-03-16 2005-09-29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性拡散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095573B2 (ja) 2004-03-31 2008-06-04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拡散媒体の製造方法
JP4135940B2 (ja) * 2004-10-20 2008-08-20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拡散媒体
JP2008053592A (ja) 2006-08-28 2008-03-06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吊り上げられた変圧器を誘導する変圧器誘導具
JP5090861B2 (ja) * 2007-11-07 2012-12-05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拡散媒体
JP5960979B2 (ja) * 2010-12-16 2016-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3946727B (zh) * 2012-01-19 2016-09-07 琳得科株式会社 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WO2014084361A1 (ja) * 2012-11-29 2014-06-05 株式会社巴川製紙所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35066C (zh) * 2001-05-28 2006-01-04 Az电子材料(日本)株式会社 具有受控的散射特性的光扩散膜、光学元件以及采用该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WO2008053592A1 (fr) * 2006-10-31 2008-05-08 Tomoegawa Co., Ltd. Film de diffusion de lumière anisotrope, ainsi que dispositif d'affichage et dispositif d'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utilisant ce même film
CN102681050A (zh) * 2011-03-01 2012-09-19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光学膜
JP2013167814A (ja) * 2012-02-16 2013-08-29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03293752A (zh) * 2012-03-05 2013-09-11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显示装置和各向异性散射体
CN103309078A (zh) * 2012-03-06 2013-09-18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西 显示装置
JP2013195672A (ja) * 2012-03-19 2013-09-30 Tomoegawa Paper Co Ltd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4771A (zh) * 2018-05-14 2020-12-11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头戴式显示器
CN112088578A (zh) * 2018-05-14 2020-12-15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头戴式显示器
CN112074771B (zh) * 2018-05-14 2022-06-17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头戴式显示器
CN112088578B (zh) * 2018-05-14 2024-05-28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头戴式显示器
WO2020155272A1 (zh) * 2019-01-30 2020-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层和显示装置
WO2020155207A1 (zh) * 2019-01-30 2020-08-06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膜层和显示装置
CN111624690A (zh) * 2019-02-26 2020-09-04 琳得科株式会社 光扩散膜
CN113631965A (zh) * 2019-03-29 2021-11-09 株式会社巴川制纸所 使用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反射型显示装置
CN114077088A (zh) * 2020-08-20 2022-02-22 爱思开希高科技材料有限公司 光学复合片和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CN114077088B (zh) * 2020-08-20 2024-05-31 爱思开迈克沃解决方案有限公司 光学复合片和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CN113031332A (zh) * 2021-03-22 2021-06-25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3031332B (zh) * 2021-03-22 2023-01-20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模组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29924B (zh) 2018-10-19
JPWO2015111523A1 (ja) 2017-03-23
WO2015111523A1 (ja) 2015-07-30
TW201534986A (zh) 2015-09-16
TWI651551B (zh) 2019-02-21
US10330831B2 (en) 2019-06-25
KR102240334B1 (ko) 2021-04-14
JP6483030B2 (ja) 2019-03-13
US20170003422A1 (en) 2017-01-05
KR20160111961A (ko) 2016-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29924A (zh) 各向异性光学膜
JP6288672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5670601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CN106003767B (zh) 各向异性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CN102681050B (zh) 光学膜
WO2018180541A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6093113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6039911B2 (ja) 偏光板用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047741B1 (ko) 표시장치
JP5977955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45625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6542007B2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222441A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
JP2021162733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表示装置
JP2015135496A (ja) 光学フィルム
JP2022157897A (ja)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表示装置
JP2017187770A (ja) 異方性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