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813931B -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813931B
CN105813931B CN201480067577.2A CN201480067577A CN105813931B CN 105813931 B CN105813931 B CN 105813931B CN 201480067577 A CN201480067577 A CN 201480067577A CN 105813931 B CN105813931 B CN 1058139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guide element
control devices
airflow control
air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675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13931A (zh
Inventor
托马斯·迪克曼
甘德特·马塞尔·里塔·凡雷默东克
弗兰克·齐尔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CV Systems Europe BV
Original Assignee
Wabco Europe BVB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bco Europe BVBA filed Critical Wabco Europe BVBA
Publication of CN1058139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39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139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139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1For commercial vehicles or tractor-trailer combinations, e.g. carav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所述尾部扰流器装置至少具有一个用于在行驶位置中使尤其是车辆(1)的侧面(3)的轮廓延长的空气导引元件(25)以及用于在行驶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调节空气导引元件(25)的调节装置,其中,空气导引元件(25)的靠前的端部(54)设置用于在行驶位置中贴靠在车辆(1)的侧面(3)上。在此设置的是,在空气导引元件(25)的靠前的端部(54)上设置至少一个密封机构(61),用以密封地贴靠在侧面(3)上,并且调节装置设置用于在行驶位置中将密封机构(61)压向侧面(3)。

Description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尤其是用于商用车辆例如载重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其中,车辆具有至少一个尾门,尤其是两个尾门。尾部扰流器装置尤其适合用于具有基本上为箱式车身或者具有侧壁、顶部和向后成直角封闭的尾门的车辆。
背景技术
WO 2012/051134 A1和WO 2011/153185 A1描述了如下尾部扰流器系统,其中,还在侧壁上安装有空气导引面,它们在箱式车身的竖直高度的一部分上延伸;作为补充还在顶部上安装有相应的空气导引面。空气导引面在这里从后面抓嵌箱式车身的钝的端部。空气导引面的外面从每个空气导引面的靠前的棱边向后首先横向向外或竖直向上地延伸,由此增大车辆的整个横截面,并且在车辆的尾部面之后略微向内延伸。空气导引面在此固定地放置在箱式车身的平坦的侧面或平坦的表面上。
US2013/0106136A1描述了一种尾部扰流器系统,它安装在顶面上,在其靠前的端部处贴靠在顶面上,并且紧接着以弯曲部向上延伸,以便遮盖住尾门框的靠后的棱边。在此,空气导引元件放置在这个棱边上。US 2013/0076064 A1也描述了这类系统,其中,空气导引面安装在顶面和侧面上,其中,空气导引面是可调节的、尤其是能收入且能伸出的。
因此,空气导引面一般而言贴靠在箱式车身的侧面或顶面上,部分地还作为补充贴靠在靠后的棱边上,以便支撑在那里。
DE 10 2009 014 860A1示出了一种具有调节装置的尾部扰流器装置。这种尾部扰流器装置具有对侧壁和顶部进行轮廓延长和空气动力式空气导引的空气导引元件,它们在初始位置中收入尾门内并且在行驶位置中或使用位置中竖起或伸出,并且在此支撑在尾部侧的车辆棱边的固定元件上。这类尾部扰流器用于改善车辆的空气动力学并且可以相应的降低燃料消耗。
DE 20 2009 014 476 U1、DE 20 2009 014 510 U1和DE 20 2009 015 009 U1示出其他尾部扰流器装置,其中,空气导引元件或扰流元件能移动地或能枢转地布置,以便可以实现无干扰地打开尾门。
此外还公知有如下的尾部扰流器,它们连接在尾门的铰链上。DE 102 28 658 A1示出了各种不同的翻折解决方案,其中,在行驶区域内的可经由铰链枢转的平坦面应当可以实现在空气动力学上的优化。
然而在铰链区域内这样连接空气导引元件一般来说耗费很大并且局限于特殊的铰链构造方式。此外可使用的空气导引元件一般来说在它们的长度上受到限制。在尾门绕270°向前摆开时,尤其在用在铰链区域时的更加复杂的尾部扰流器构造方式通常会妨碍这个摆开过程。
此外,用于从初始位置至行驶位置的调节过程以及用于向回调节的操作一般是耗费的。作为补充经常要设置复杂的锁止装置,从而确保不同的气流和涡流下的充分的稳定性。这些系统在此一方面构造得十分复杂并且另一方面调节起来非常麻烦。此外部分地限制了车辆的功能性,尤其是其可接近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任务是提供一种尾部扰流器装置,它利用比较小的耗费就可以实现车辆的风阻的减小。
该任务通过根据本发明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得以解决。
根据本发明,尾部扰流器装置因此具有至少一个空气导引元件,它能够在初始位置与行驶位置之间调节,并且在行驶位置时贴靠在车辆的外面上,尤其是箱式车身的侧面或顶面上。在这里,在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区域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密封地贴靠在外面上的密封机构。密封机构尤其是可以构造成密封唇,也就是具有相对于侧空气导引元件而言更小的宽度。密封机构可以构造成单独的构件,尤其是橡胶或塑料,或者整合在靠前的端部区域上。在整合式的构造方式中,例如可以通过薄壁的构造使密封机构成为柔性的,并且由此密封地贴靠。
密封机构在行驶位置中被压到外面上;这尤其是可以通过调节装置来实现,该调节装置朝向外面地调节,尤其是枢转空气导引元件。在此,尤其是可以设置有四铰接件传动装置或者枢转式传动装置,用于将空气导引元件从靠后的初始位置向前枢转到外面上,用以构造出行驶位置。
本发明的基础认识是,在具有钝的端部的车身中,尤其是在商用车辆的箱式车身中,在外面的靠后的区域内,也就是在侧面或顶面的靠后的区域内尤其是由于不规则部分而会出现高的风阻。这种不规则部分主要是因为车架的通常还带有尾门的尾部框架引起的。
这些不规则部分此外还有可能是因为侧向的功能性结构引起的,这些结构是为柔性的或可调节的侧壁而设置的。载重车辆的一部分具有可外拉的、带有柔性的遮罩或百叶窗形式的叠层的侧面。为此,具有侧遮罩或柔性的侧遮盖件的载重车辆车身通常在靠后的端部区域上具有用于容纳和/或用于绷紧侧遮罩的结构,例如滚轮或者带有滚轮和拉紧弹簧的容纳箱。
侧表面中的不规则部分在行驶时导致形成涡流。事实证明,车辆的风阻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种不规则部分确定的。根据本发明可以获知,可以遮盖这些不规则部分并且同时通过密封机构可以实现密封作用的空气导引元件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引起明显的改善。
通过使密封机构相对于外部空间密封住它们与车身的外面的靠后的区域之间的中间空间,在行驶期间完全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与外部空间的空气交换。在车辆行驶时,由于空气流动可能在空气导引面以外出现显著的负压;然而能通过密封机构来分隔开车辆的空气导引面与外面之间的中间空间,即,使得在这里不会有或者不会有明显的空气逸出,由此能够明显地减少涡流的形成。
尤其是已经显示,通过空气导引元件明显减少了竖直的流动或空气涡流沿竖直方向流动的部分。在这里已经显示,通过尽可能消除这种竖直的流动分量能够实现总风阻的明显减少。
虽然因此通过空气导引元件增加了总横截面,但是实现了总风阻的明显减少。
空气导引元件因此以有利的方式具有三重功能性:
-空气导引元件将外面、尤其是侧面延长超过钝的端部,尤其是具有向后和向内的走向,其例如是笔直的或弯曲的,以便减少扰动涡流(Abrisswirbel);
-空气导引元件遮盖住不规则部分;
-空气导引元件相对于外部空间密封住它们与车身的外面的靠后的区域之间的中间空间。
通过挤压过程可以实现很好的密封,其中,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区域或靠前的棱边利用它们的密封机构沿横向方向从外向内地压向或挤压外面。为此尤其如下的调节系统是有利的,即,确保了像这样从初始位置调节到行驶位置,尤其是还作为具有明确的调节运动机制的强制引导件。因此,仅通过这种挤压作用就能够实现比例如在螺接的空气导引元件的情况下更好的密封效果。
尤其是可以通过具有两个不同长度的、彼此间隔开地设置的连杆的四铰接件传动装置实现对空气导引元件的调节,其尤其是作为从初始位置到行驶位置的强制引导件。因此,对于使用者来说可以实现在空气导引元件的位置之间舒适且明确地引导空气导引元件,而不会例如除了枢转运动之外还出现旋转的自由度。对于使用者来说,这种调节还能够简单执行;例如使用者可以利用一只手执行调节。
根据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整个尾部扰流器装置只能安装在车辆的尾门上。尤其是整个尾部扰流器装置在已收入的初始位置中不会向外突出,或者说保留在车门的横截面之内并因此不会干扰性地突出。
通过将尾部扰流器装置完全固定在尾门上,使得它在尾门打开时也可以一起向前枢转,并且不会干扰尾门的打开过程;于是也可以实现例如270°或者最大程度270°的打开,使得尾门能够基本上完全摆开并且贴靠在车辆的侧面上。
以有利的方式,四铰接件联接件恰好具有四个铰接件,也就是四个铰接轴线。由此可以实现空气导引元件在其初始位置与行驶位置之间的强制引导,也就是在没有其他自由度的情况下的明确的引导。四铰接件联接件的四个铰接件或铰接轴线也可以分别由多个布置在相同的铰接轴线中的铰接件形成,例如由两个布置在一个铰接轴线中的铰接件形成,或者由两个分别具有例如两个或多个铰接件的连杆形成,然而这些铰接件全部都布置在共同的铰接轴线中。
四铰接件联接件的运动机制实现了如下的摆开过程,在其中,各个空气导引元件首先略微向后离开尾门地枢转,并且然后利用它的靠前的端部以弧形的运动向前枢转,并且在最终阶段沿横向方向从外向内枢转。四铰接件联接件的这种运动机制相对于简单的绕唯一的转动点的枢转过程具有明显的优点。
在这里,四铰接件联接件尤其是具有至少一个长度较大的主连杆和至少一个长度较小的副连杆。
强制引导可以通过弹簧作用受到支持。各个空气导引元件的弹簧负载尤其是可以实施为双稳态式的,并且因此分别朝着初始位置和行驶位置起作用。因此,使用者从初始位置出发首先在第一枢转范围内抵抗弹簧作用地挤压空气导引元件,直到达到临时的止点,从这个止点出发在第二枢转范围内朝着行驶位置进行自动的或者至少受弹簧支持的摆开过程,并且反之从行驶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由此能够防止在调节中出现的故障并使操作更轻松。
于是可以利用一个或者两个侧扰流器装置和一个或两个顶部扰流器装置连续地调节尾部扰流器装置,其方式是:例如首先使侧扰流器装置支起,并且紧接着例如通过像操纵杆这样的操纵机构来调节顶部扰流器装置。
例如通过可折叠的弓形件可以实现对侧导引面的锁定,例如锁定在副连杆上,尤其是不仅在行驶位置中如此而且在初始位置中也如此。
在处于翻入的初始位置中,例如侧空气导引元件可以置于往下翻的顶部空气导引元件上,从而实现在尾门上的平坦且节约空间的容纳。
整个尾部扰流器装置只能装配在至少一个尾门上,也就是说非附加地连接在车辆框或车辆结构体上。以有利的方式,整个尾部扰流器装置可以仅装配在尾门的外面上。因此,在具有两个能向外摆开的尾门的车辆中,在这两个尾门上装配有带有靠左和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和顶部扰流器装置的尾部扰流器装置,例如仅装配在它们的外面上,也就是说不需要例如尾门的上棱边,例如在冷藏半挂车中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设置有与类型无关的布置方案。优选地,在初始位置中,不仅侧空气导引元件而且顶部空气导引元件从门铰链区域向外枢转,从而给予尾门最大的敞开角,并且不妨碍所述至少一个尾门向前摆开大约270°。尾门于是能够从它们的关闭位置完全地向前枢转大约270°,其中,已翻入的尾部扰流器装置平坦地贴靠在尾门或两个尾门上并且因此可以容纳在尾门与侧壁之间。因此,通过如下方式来支持这个摆开过程,即,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在铰链区域内的耗费且复杂的连接,这些连接在尾门的这种摆开过程中起干扰作用并妨碍达到大的敞开角。
可以仅从外面或从后面实现在尾门上的安装,而不必例如在尾门的上棱边中安装另外的元件。
通过仅连接在尾门上还实现了可后续装配;尾部扰流器装置例如可以安装在冷藏半挂车和其他的商用车辆上。在初始位置中而且在行驶位置中都可以实现驶过洗车线而不损坏尾部扰流器装置。
在处于翻入的初始位置中,连杆以有利的方式直接靠置在尾门上,并且各个空气导引元件至少分区域地靠置在连杆上。优选地,侧空气导引元件靠置在顶部空气导引元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空气导引元件在初始位置中平坦地抵靠在副连杆和所述主连杆上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尾门,并且在行驶位置中以0°至90°之间的行驶位置角凸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一些实施方式的附图详细阐述了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车辆的尾部区域,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处于初始位置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图2示出了用于使靠左的侧导引面支起的第一中间步骤;
图3示出了紧跟在图2的、靠左的侧导引面的支起运动的第二中间步骤;
图4示出了侧导引面完全支起并且顶部导引面也支起的情况下的车辆的尾部区域;
图5示出了处于行驶位置的车辆的尾部区域;
图6用俯视图示出了靠右的侧导引面的初始位置;
图7用俯视图示出了靠右的侧导引面的相当于图2的第一中间位置;
图8用俯视图示出了靠右的侧导引面的行驶位置;
图9用俯视图示出了处于在后门向前翻折时的初始位置中的车辆的靠右的尾部区域;
图10示出了空气导引元件的区域的放大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9在这里首先示出了车辆1,尤其是具有调节运动机制和不同的调节的商用车辆1或载重车辆。然后在图10中详细地示出了根据一种优选的构造方案的遮盖件和密封件。
图1示出了车辆1的尾部区域,尤其是具有在这里尤其是车辆框或靠后的车辆门的车辆结构体2、侧壁3、顶部4和(在行驶方向上)靠左的尾门6以及靠右的尾门8的商用车辆1或载重车辆的尾部区域。
在侧壁3或者在至少一个侧壁3上,构造了覆盖件作为侧遮罩80,它形成整个侧壁或者整个侧壁的绝大部分。侧遮罩80在图1中用竖直的划线表示;作为由柔性材料构成的代替,它例如也可以由竖直的板条构成或以百叶窗的形式构造。侧遮罩80在收入时容纳在设置在靠后的端部区域内的容纳部81中。
在靠左的尾门6上固定有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和靠左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1,它们能够分别在翻入的初始位置与翻出的或伸出的行驶位置之间调节;相应地,在靠右的尾门8上安装有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和靠右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2,并且它们能够在翻入的初始位置与翻出的或伸出的行驶位置之间调节。两个侧扰流器装置9、10和两个顶部扰流器装置11、12共同形成尾部扰流器装置14,于是这个尾部扰流器装置14能够在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与在图5中示出并且在图10中详细示出的行驶位置之间调节,用以延长轮廓。
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具有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主连杆16和至少一个副连杆17,它们分别铰接在靠左的尾门6与侧空气导引元件15之间。由此构造出四铰接件联接件18。
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与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相应地构造,也就是说在图中相应地对称或与之镜像对称,其具有靠右的侧空气导引元件25、靠右的主连杆26和两个相互重叠布置的副连杆27。因此构成四铰接件联接件28。
侧扰流器装置9和10能够通过四铰接件联接件18、28在初始位置与行驶位置之间调节。在图4、5、8和10中,为具有靠右的侧空气导引元件25的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示出了行驶位置。
侧空气导引元件15和25优选具有略微向内的弯曲地构造,正如尤其是可以从图10中看出的那样。它们分别具有靠前的端部54,在该靠前的端部区域上安装或构造有密封机构(密封唇)61,这个密封机构在行驶位置中压向侧壁3或4,也就是例如压向车辆结构体部分或者遮罩80。通过弧形的弯曲,侧空气导引元件15和25在侧向向外延伸了间距ds,正如可以从图10中看出的那样。因此略微增大了车辆1的总横截面。
图6和图7用俯视图示出了摆开过程;四铰接件联接件18和28在这里可以实现合适的枢转运动,在其中,导引面延长部在最终阶段不会撞到尾门6、8上或车辆结构体2上,并且在行驶位置中实现挤压效果或者力施加,从而压紧密封机构61。
端部54因此在侧向由外向内地压到侧壁3上,其中,通过密封机构61实现了对侧壁3与空气导引元件25之间构造的中间空间82的密封。于是存在的不规则部分,如用于遮罩的容纳部81或者还有容纳部旁边的间隙81a容纳在中间空间82内,并且不可能有助于涡流的形成。
于是根据图10形成与行车风屏蔽开来的区域84,这个区域在这里用虚线表示;区域84从中间空间82以有利的方式延伸至车辆1的尾部区域中。
所有的导引元件15、25、35、45能够低成本地由塑料构成。连杆16、17、26、27、36、37、46、47可以由任意一种材料构成,例如为了构造出高稳定性而由金属构成。
密封机构61以有利的方式由柔性材料制成,尤其是具有比空气导引元件更好的附着效果。这种材料可以是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例如PUR泡沫。此外还可以构造成纤维强化的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
密封机构或密封唇可以安装在侧空气导引元件15的靠前的端部54上作为独立的部件。此外还可以实现与侧空气导引元件15的整合在一起的或一件式的构造方案,例如一件式的薄壁的构造方案。
接下来详尽地描述四铰接件联接件18和28以及它们的调节。
主连杆16利用一个端部在靠前的铰接件16a中以铰接轴线A铰接在靠左的尾门6上,并且利用其另一端部经由靠后的铰接件16b以铰接轴线C铰接在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上。代替一个主连杆16,也可以设置两个竖直地相叠的主连杆16,也就是说具有对齐的靠前的铰接件16a和对齐的靠后的铰接件16b;相关的是,分别构造出靠前的铰接轴线A和靠后的铰接轴线C。
至少一个副连杆17在靠前的铰接件17a中以靠前的铰接轴线B铰接在靠左的尾门6上,并且在靠后的铰接件17b中以靠后的铰接轴线D铰接在侧空气导引元件15上。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竖直地相叠的副连杆17,它们具有在共同的靠前的铰接轴线B中对齐的铰接件17a和在共同的靠后的铰接轴线D中对齐的铰接件17b;原则上也可以仅设置唯一的副连杆。副连杆17的纵向延伸部因此由它们的铰接件17a与17b的间距,也就是铰接轴线B与D的间距确定,并且作为L2绘出。在这里,L1>L2成立,也就是说,主连杆16比至少一个副连杆17更长。
相应地构造出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主连杆26具有第一长度L1,并且以靠前的铰接件26a和靠后的铰接件26b来连接;这两个彼此相叠地布置的副连杆27分别以靠前的铰接件27a和靠后的铰接件27b来铰接,其中,靠前的铰接件27a以及相应的靠后的铰接件27b分别与两个副连杆27对齐。
此外,铰接轴线A和B沿横向方向或Y方向相互错开地设置在靠左的尾门6上;相应地,靠后的铰接轴线C和D也在侧空气导引元件15上沿横向方向或Y方向相互错开。以有利的方式,相比主连杆16的铰接轴线A和C,副连杆17的铰接轴线B和D在Y方向上或横向方向上设置得更靠外,也就是更向靠左的侧壁3的方向。于是,连杆16、17利用它们的铰接件16a、16b、17a、17b或铰接轴线A、B、C、D形成四铰接件传动装置或者说靠左的尾门6与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之间的四铰接件联接件18,这个四铰接件联接件因此确保了在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和例如在图5和图10中所示的行驶位置之间的强制引导。这尤其是也可以从图6至图9的俯视图中的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中看出,其中,使用了相同的铰接轴线附图标记A、B、C、D。对于铰接件构造方式而言,具体如下:
在图1的初始位置中,侧空气导引元件15基本上与靠左的尾门6平行,其中,两个连杆16和17同样也基本上平行地延伸,并且因此平坦地容纳在尾门6与侧空气导引元件15之间。为了翻转运动不受干扰,两个副连杆17因此也沿竖直方向或Z方向与主连杆16略微错开,尤其是如图所示的那样,为此,一个副连杆17设置在主连杆16上方,而另一个副连杆17设置在主连杆16下方,从而所有的翻转和枢转运动都能够在主连杆16和两个副连杆17不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完成。
因此,在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中,两个左边的连杆16和17以如下方式摆入,即,它们靠后的铰接件16b和17b向中间枢转,也就是背离靠左的侧壁3枢转,从而靠前的铰接件16a相比靠后的铰接件16b更加靠外,并且相应地,靠前的铰接件16a沿横向方向或Y方向布置得在比靠后的铰接件17b更加靠外。在这个初始位置中,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平坦地抵靠在连杆16、17上,并且因此基本上与关闭的靠左的尾门6平行。
以有利的方式,设置有双稳态式的弹簧装置68,它每次将四铰接件联接件18要么压向初始位置要么压向行驶位置,其例如具有图2或图3的位置中的止点。
补充地,初始位置还可以被锁定,例如通过在图1中绘出的卡锁装置71,其例如可以装配在尾门6上作为能枢转的弓形件,其例如具有靠前的铰接件17a的支承座,以便锁定平坦抵靠的副连杆17。
由图1出发,为了调节到行驶位置,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向后枢转,其中,图2和图3纯示例性地示出了中间位置(没有特别的功能):在图2所示的第一中间位置中,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因此向后远离尾门6,其中,由于更加靠外(沿Y方向靠外)铰接的副连杆17具有较小的第二长度L2,所以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的靠前的端部15a进行很小的枢转运动或者相比靠后的端部16b进行具有更小半径的枢转运动。经由图3所示的第二中间位置,侧空气导引元件15从而到达完全支起或翻开的行驶位置,在其中,两个副连杆17以有利的方式再次平坦地抵靠在靠左的尾门6上;副连杆17于是以有利的方式以α2=180°的枢转角执行枢转运动。而主连杆16进行具有枢转角α1<α2的(例如α1在90°到180°之间的)较小的枢转运动,从而使得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的靠后的端部15b不精确地沿纵向方向或X方向取向,而是略微朝着侧向中间或沿Y方向地朝向中间竖立。
为了清楚概览起见仅在一些附图中绘出的弹簧装置68,例如气压弹簧68,可以在例如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中构造在尾门6与侧空气导引元件15之间,或者优选地构造成包含连杆16和17;于是可以例如为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在主连杆16与其靠前的铰接件16a或者是靠前的铰接件16a的要固定在车门侧的支承座之间设置弹簧装置68,相应地也为另外的扰流器装置10、11、12这样设置。
弹簧装置68从图1出发首先反向于调节运动地起作用,并且在进行调节的最终阶段对使用者进行支持,使得只能够调整到初始位置和行驶位置,而无法调整到中间位置。
于是也可以通过弹簧装置68施加挤压作用或挤压力,用以将密封机构61压向侧壁3。
靠左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1相应地再次经由四铰接件联接件铰接在靠左的尾门6上,其具有带有第三长度L3的主连杆36和至少一个具有第四长度L4的副连杆37,其中L3>L4。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又利用主连杆36和两个对齐铰接的、平行的副连杆37实现四铰接件联接件38,从而相应于侧扰流器装置9和10的四铰接件联接件18和28再次构成四铰接件联接件38,从而实现了对靠左的顶部空气导引元件35从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到图4、图5所示的行驶位置的强制引导。可以如下地选择主连杆36和副连杆37的靠前的铰接件的布置以及长度L3和L4,即,使得靠左的顶部空气导引元件35达到期望的支起角。
相应地,靠右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2构造成具有靠右的空气导引元件46、靠右的顶部主连杆46和两个靠右的顶部副连杆47,其具有相应于靠左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1的相同的几何构造,也就是具有相同的L3和L4,其中,在这里以有利的方式,靠前的铰接件37a和47a,并且相应地在行驶位置中还有靠后的铰接件是对齐的。
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在行驶位置中的锁定要么通过可折叠的锁栓要么通过另一个锁止件69,例如副连杆17的锁止件71来实现,因为它在行驶位置中平坦地贴靠在尾门6上,并且因此锁止件69可以作为弓形件安装在尾门6上,例如作为另一构件,或者连同副连杆17的靠前的铰接件17a一起安装;相应地,这在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中也是可能的。用于行驶位置的锁止件71也可以连同靠前的铰接件17a或其支承座装配在尾门6上,从而能够进行简单的装配。
此外,靠左的侧扰流器装置9还通过靠左的顶部空气导引元件35锁定在其伸出的位置中,使得它例如以其靠右的棱边35c贴靠在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的内侧或靠上的棱边上,并且因此阻止它的摆入运动。
靠左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1的锁定又以有利的方式通过附加的机械锁止机构完成,例如操纵杆50,其首先被用于往上翻转靠左的顶部空气导引元件35,并且在往上翻转到尾门6处以后被锁定在卡锁装置52中,以有利的方式相对于靠左的尾门6形成合适的角度,从而确保稳定的三角形构造。
于是在每个尾门6、8上首先将各自的侧扰流器装置9或10从初始位置调节到行驶位置,这可以由使用者(例如驾驶员)手动地通过向后枢转靠左的侧空气导引元件15或靠右的侧空气导引元件25完成,因为侧空气导引元件通过各自的四铰接件联接件18或28被强制引导,并且因此可以毫不费力地枢转到各自的行驶位置,以有利的方式在枢转运动的最终阶段受到弹簧装置的支持。随后可以通过移置锁止件69完成锁止。
然后使用者抓住操纵杆50,并且将各个顶部空气导引元件35或45向上翻转到其翻开的行驶位置,在其中,各个侧空气导引元件15或25锁定在其行驶位置上,并且将压力杆50或60卡锁在锁止件52或62中。顶部扰流器装置11和12也可以通过弹簧装置被预加弹簧应力;但是在这里也可以构造成没有弹簧作用,以便不会附加地增加一开始就对抗重力来进行调节的难度,其中,通过锁止件已经规定了行驶位置。
从图1所示的初始位置出发,两个尾门6和8可以完全地向外并且向前枢转,正如可以从图9的俯视图中看出的那样。于是通常能够以270°或几乎270°的敞开角α4来敞开。整个尾部扰流器装置14或根据图9所示的靠右的侧扰流器装置10和靠右的顶部扰流器装置12在这里是翻入的并且因此平坦地贴靠,使得它们能够容纳在翻开的尾门8与侧壁3之间,而不会明显地影响摆开过程或敞开角。

Claims (24)

1.一种用于车辆(1)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中,所述尾部扰流器装置(14)至少具有:
用于在行驶位置中使所述车辆(1)的外面的轮廓延长的空气导引元件;用于在行驶位置与初始位置之间调节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调节装置,
其中,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54)设置用于在行驶位置中贴靠在所述车辆(1)的外面上,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54)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密封机构(61),用以密封地贴靠在所述车辆的外面上,
所述调节装置设置用于在行驶位置中将所述密封机构(61)压向所述外面,并且
所述调节装置构造成四铰接件传动装置,所述四铰接件传动装置具有四个铰接件或铰接轴线(A、B、C、D)、至少一个具有较大长度(L1、L3)的主连杆(16、26、36、46)和至少一个具有较小长度(L2、L4)的副连杆(17、27、37、47),
其中,所述主连杆(16、26、36、46)和所述副连杆(17、27、37、47)分别具有靠前的铰接件,用以连接在所述车辆(1)的尾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54)朝向所述外面弯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61)作为单独的构件安装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61)由比所述空气导引元件更加柔性的材料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61)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一件式地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扰流器装置能够完全地安装在所述车辆(1)的一个尾门或两个尾门上,并且在初始位置中当向前打开至少一个所述尾门以便贴靠在所述车辆(1)的外面上时,所述尾部扰流器装置能够容纳在所述尾门与所述外面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构造成用于在初始位置与行驶位置之间调节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具有仅一个自由度的强制引导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相比所述主连杆(16、26、36、46)的靠前的铰接件,所述副连杆(17、27、37、47)的靠前的铰接件能够相对所述车辆(1)的外面更靠外地连接在所述尾门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相比所述主连杆(16、26、36、46)的靠后的铰接件,所述副连杆(17、27、37、47)的靠后的铰接件更加靠外地连接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杆(16、26、36、46)的第一枢转角(α1)小于所述副连杆(17、27、37、47)的第二枢转角(α2)。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在初始位置中平坦地抵靠在所述副连杆(17、27、37、47)和所述主连杆(16、26、36、46)上并且基本上平行于所述尾门,并且在行驶位置中以0°至90°之间的相对于尾门的角度(α3)凸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在行驶位置中能够压力密封地或者以压差密封的方式压向所述车辆(1)的外面,用以相对于能由行车风穿流过的外部空间(83)屏蔽所述空气导引元件与所述外面之间的中间空间(82)。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在行驶位置中从它的靠前的端部出发首先弧形地向后且在侧向向外地延伸,并且紧接着在侧向向内地延伸,直至处于所述车辆(1)的尾部区域或尾门的后方。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61)由橡胶材料或塑料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61)由纤维强化的橡胶材料或塑料材料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机构(61)构造为具有比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中间区域更小的宽度的密封唇。
17.一种具有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尾部扰流器装置(14)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行驶位置中通过密封机构(61)相对于所述车辆(1)的能由行车风穿流过的外部空间(83)密封空气导引元件与外面之间的中间空间(82)。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在行驶位置中将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处的密封机构(61)压向所述车辆的外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调节到行驶位置时,所述调节装置使所述空气导引元件以其靠前的端部从外部朝着所述外面枢转。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在行驶位置中将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处的密封机构(61)压向所述车辆的侧壁(3)。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壁(3)上,在与所述空气导引元件分隔开的中间空间(82)内构造有不规则部分。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在行驶位置中将设置在所述空气导引元件的靠前的端部处的密封机构(61)压向遮罩(80)。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不规则部分是结构体。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车辆(1),其特征在于,所述不规则部分是用于遮罩的容纳部(81)或槽。
CN201480067577.2A 2013-12-11 2014-11-28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Active CN1058139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020886.6A DE102013020886A1 (de) 2013-12-11 2013-12-11 Heckspo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DE102013020886.6 2013-12-11
PCT/EP2014/003193 WO2015086120A1 (de) 2013-12-11 2014-11-28 Heckspo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813931A CN105813931A (zh) 2016-07-27
CN105813931B true CN105813931B (zh) 2018-12-28

Family

ID=52003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67577.2A Active CN105813931B (zh) 2013-12-11 2014-11-28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845118B2 (zh)
EP (1) EP3079976B1 (zh)
CN (1) CN105813931B (zh)
CA (1) CA2932470C (zh)
DE (1) DE102013020886A1 (zh)
ES (1) ES2660758T3 (zh)
PL (1) PL3079976T3 (zh)
WO (1) WO20150861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99673B2 (en) * 2012-10-30 2015-12-01 Wabash National, L.P. Aerodynamic rear drag reduction system for a trailer
NL2011492C2 (en) * 2013-09-25 2015-03-30 Wabco Europ Bvba Drag reducing device.
DE102014113780B4 (de) * 2014-09-23 2022-06-30 Zf Cv Systems Europe Bv Heckspo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US9834262B2 (en) 2015-04-29 2017-12-05 Wabash National, L.P. Aerodynamic rear drag reduction system for a trailer
US9776674B2 (en) 2015-04-29 2017-10-03 Wabash National, L.P. Aerodynamic rear drag reduction system for a trailer
WO2018067816A1 (en) * 2016-10-05 2018-04-12 Aero Industries, Inc. Drag reducing device
US10569815B2 (en) 2017-02-27 2020-02-25 Transtex Inc. Vehicle air drag re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FR3073809B1 (fr) * 2017-11-22 2019-11-22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Diffuseur arriere mobile de vehicule a panneau translatant
CA3028080A1 (en) 2017-12-20 2019-06-20 Mathieu Boivin Automatically actuated rear air drag reduc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FR3088050B1 (fr) * 2018-11-06 2020-10-09 Jean Chereau Sas Carrosserie de vehicule routier de transport de marchandises munie de deflecteurs arriere
DE102018133719B4 (de) * 2018-12-31 2022-09-01 Valmet Automotive Oy Strömungsführ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Aufbau eines Fahrzeugs und Fahrzeug
US11465697B2 (en) * 2019-08-28 2022-10-11 Paccar Inc Mounting assembly for movable fairing
EP4201792A1 (de) * 2021-12-23 2023-06-28 Universität der Bundeswehr München Aerodynamiksystem für ein fahrzeug
FR3139110A1 (fr) * 2022-08-25 2024-03-01 Jean Chereau Sas Carrosserie de véhicule routier de transport de marchandises munie de déflecteurs arrièr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8015A (en) * 1981-11-09 1989-04-04 Scanlon Barry F Vehicular airfoils
US20080048468A1 (en) * 2006-08-23 2008-02-28 Robert Holubar Air drag reduction apparatus for tractor-trailers
WO2012051134A2 (en) * 2010-10-15 2012-04-19 Henderson Industries, Ll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vehicle drag
US8235456B2 (en) * 2006-10-19 2012-08-07 Nusbaum Howard G Retractable air deflection apparatus for reduction of vehicular air drag
WO2013007323A1 (de) * 2011-07-14 2013-01-17 Wabco Gmbh Seitliche heckspo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nutzfahrzeug oder seinen anhänger
US20130076064A1 (en) * 2011-09-20 2013-03-28 Advanced Transit Dynamics, Inc. Rear-mounted retractable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cargo bodi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28658A1 (de) 2002-06-27 2004-01-22 Daimlerchrysler Ag Kraftfahrzeug mit Klappenanordnung
DE102008024896B4 (de) * 2008-05-16 2017-03-23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einrichtung
DE102009014860A1 (de) 2009-03-30 2010-10-07 Rwth Aachen Strömungswiderstand reduzierende Strömungsführungsvorrichtung eines Fahrzeugs
DE202009014510U1 (de) 2009-10-27 2010-02-18 Thermaflow Energy Technology, Inc., Yongkang City Gleitfähige Umströmvorrichtung zur Reduzierung des Luftwiderstandes eines Fahrzeuges
DE202009014476U1 (de) 2009-10-27 2010-02-11 Thermaflow Energy Technology, Inc., Yongkang City Schwenkbare Unterstützungsstruktur einer Vorrichtung zur Reduzierung des Luftwiderstandes eines Fahrzeuges
DE202009015009U1 (de) 2009-11-04 2010-01-07 Thermaflow Energy Technology, Inc., Yongkang City Düsenartige Konstruktion zur Luftwiderstandsreduzierung für Fahrzeuge
US8251436B2 (en) 2010-05-06 2012-08-28 Henderson Industries, Ll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vehicle drag
EP2658769B1 (en) * 2010-12-27 2016-03-23 Volvo Lastvagnar AB Truck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uch a truck
US8845007B2 (en) * 2011-09-23 2014-09-30 Aero Industries, Inc. Drag reducing device
CA2853727A1 (en) 2011-10-27 2013-05-02 Advanced Transit Dynamics, Inc. Rear-mounted aerodynamic structures for cargo bodies
US8985677B2 (en) * 2012-11-07 2015-03-24 StormBlok Systems, Inc. Vehicle fuel econom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18015A (en) * 1981-11-09 1989-04-04 Scanlon Barry F Vehicular airfoils
US20080048468A1 (en) * 2006-08-23 2008-02-28 Robert Holubar Air drag reduction apparatus for tractor-trailers
US8235456B2 (en) * 2006-10-19 2012-08-07 Nusbaum Howard G Retractable air deflection apparatus for reduction of vehicular air drag
WO2012051134A2 (en) * 2010-10-15 2012-04-19 Henderson Industries, Llc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vehicle drag
WO2013007323A1 (de) * 2011-07-14 2013-01-17 Wabco Gmbh Seitliche heckspo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nutzfahrzeug oder seinen anhänger
US20130076064A1 (en) * 2011-09-20 2013-03-28 Advanced Transit Dynamics, Inc. Rear-mounted retractable aerodynamic structure for cargo bodi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79976A1 (de) 2016-10-19
PL3079976T3 (pl) 2018-06-29
CN105813931A (zh) 2016-07-27
WO2015086120A1 (de) 2015-06-18
EP3079976B1 (de) 2018-01-10
CA2932470C (en) 2018-06-12
ES2660758T3 (es) 2018-03-26
DE102013020886A1 (de) 2015-06-11
US20160304138A1 (en) 2016-10-20
US9845118B2 (en) 2017-12-19
CA2932470A1 (en) 2015-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13931B (zh)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CN106103253B (zh) 用于车辆的尾部扰流器装置
KR101703594B1 (ko) 후방 차체 보강구조
EP3197758B1 (de) Verformbare und verstellbare heckspoiler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US7677635B2 (en) Convertible vehicle
CN105873813A (zh) 用于车辆的后扰流板装置
US20050116510A1 (en) Motor vehicle roof with a center console extending in the lengthwise direction of the roof
US8556322B2 (en) Vehicle with a panel that is moveable to provide increased head room above a rear row of seats
US20120049579A1 (en) Articulating door hinge
JP2015168421A (ja) 車両のアッパーボディフレームシステム
KR20070026179A (ko) 루프 직물 커버를 갖는 개방 가능한 차량 루프
JP2009513426A (ja) オープンルーフを有する車両
KR20150069262A (ko) 파노라마 선루프용 블라인드의 처짐방지장치
CN107206872A (zh) 用于车辆内部空间的保护装置
CN205935339U (zh) 一种密封隔热的幕墙
CN204383140U (zh) 车辆用滑门
US1826922A (en) Vehicle body
CN203267735U (zh) 遮挡卷帘设备
KR101198665B1 (ko) 강성구조를 가지는 테일 게이트
US7798555B2 (en) Movable roof for a passenger vehicle
CN205523606U (zh) 房车顶盖及具有其的房车
CN203126476U (zh) 用于敞篷车的折叠顶
US11066112B2 (en) Rear spoiler device for a utility vehicle
CN103569224A (zh) 一种侧围可伸缩的单人汽车
US8733817B2 (en) Laterally pivoting trim piece for a Z-fold convertible to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