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9481A - 车载用电池 - Google Patents

车载用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9481A
CN105799481A CN201610014041.5A CN201610014041A CN105799481A CN 105799481 A CN105799481 A CN 105799481A CN 201610014041 A CN201610014041 A CN 201610014041A CN 105799481 A CN105799481 A CN 105799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module
air
battery
cooling air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1404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99481B (zh
Inventor
原俊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99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94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994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94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6Accumulator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harg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6Means within the gas flow to guide the flow around one or more cells, e.g. manifolds, baffles or other b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16Arrangement in the rear part of the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载用电池,实现了对电池单元的冷却效率的提高,抑制了由电池单元的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具备多个电池模块(3),内部分别配置有多个电池单元(11);收纳盒(2),收纳多个电池模块;和吸气用导管(19、30),将冷却风输送到多个电池模块的内部,其中,冷却风经由吸气用导管从后方被吸入电池模块的内部,电池模块至少设置有三个,并且至少两个电池模块以上下两层的状态配置,至少两个电池模块前后并列地配置,在最前侧配置有一个电池模块。

Description

车载用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关于搭载于汽车等车辆并在寒冷地区也能够使用的车载用电池的技术领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06110号公报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各种车辆中搭载有用于向电动机和各种的电气部件提供电力的车载用电池。
近些年,特别是EV(ElectricVehicle:电动汽车)、HEV(HybridElectricVehicle:混合动力汽车)、和PHEV(Plug-inHybridElectric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汽车逐渐普及,在这些以电力为动力的车辆中,搭载有具有高蓄电功能的车载用电池。
在车载用电池中设有收纳盒以及收纳于收纳盒的电池模块,电池模块由例如镍氢电池和/或锂离子电池等多个电池单元(二次电池)排列而构成。另外,对于搭载于电动汽车等的车载用电池而言,为了保持高蓄电功能,多个电池模块配置于收纳盒,这些多个电池模块的各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连接。
在这样的车载用电池中,作为保持高蓄电功能的结构,具有在收纳盒中将电池模块配置成上下两层的类型(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
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车载用电池配置于后方侧的行李箱,将下层的电池模块插入到在地板上向上方开口而形成的凹部,由此确保了行李箱的宽敞的空间。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车载用电池中,由于在驱动时电池单元发热,需要冷却电池单元,抑制由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并且确保配置于电池单元和/或收纳盒的内部的各种控制机器等的良好的性能。特别是对于上述的配置了多个电池模块的车载用电池而言,由于发热量变大,所以期望实现对多个电池模块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点,实现对电池单元的冷却效率的提高,抑制由于电池单元的发热而引起的温度上升。
技术方案
第一,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具备:多个电池模块,内部分别配置有多个电池单元;收纳盒,收纳多个上述电池模块;和吸气用导管,将冷却风输送到多个上述电池模块的内部,其中,冷却风经由上述吸气用导管从后方被吸入上述电池模块的内部,上述电池模块至少设置有三个,并且至少两个上述电池模块以上下两层的状态配置,至少两个上述电池模块前后并列地配置,在最前侧配置一个上述电池模块。
由此,降低了在其他电池模块产生的热对于容易变为高温的配置于最前侧的电池模块的影响。
第二,在上述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中,优选配置于最前侧的上述电池模块相对于配置于上下两层的两个上述电池模块配置于中层。
由此,位于后方的电池模块所产生的热对于位于最前侧的电池模块的影响变小。
第三,在上述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中,设置有与上述吸气用导管连结的风扇,优选上述风扇配置在上述收纳盒的后端部的左侧或右侧中的至少一侧。
由此,吸气用导管的路线变短。
第四,在上述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中,作为上述吸气用导管,设置有第一吸气用导管和第二吸气用导管,优选通过上述第一吸气用导管,冷却风被输送至多个上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电池模块,通过上述第二吸气用导管,冷却风被输送至其余多个上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电池模块。
由此,通过第一吸气用导管和第二吸气用导管的两个吸气用导管,冷却风被分别输送至不同的电池模块。
第五,在上述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中,优选从上述第一吸气用导管吸入并对多个上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电池模块进行了冷却的冷却风和从上述第二吸气用导管吸入并对其余多个上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上述电池模块进行了冷却的冷却风分别从上述电池模块放出至上述收纳盒的内部,从上述第一吸气用导管吸入的冷却风和从上述第二吸气用导管吸入的冷却风从左右隔开的位置放出。
由此,收纳盒的内部的温度在左右方向上被平均化。
第六,在上述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中,优选在上述吸气用导管设置有分别将冷却风输送到多个上述电池模块的内部的多个流入部,在向位于最后侧的上述电池模块的内部输送冷却风的上述流入部的内部设置有整流片。
由此,产生由整流片引起的压力损失。
第七,在上述本发明的车载用电池中,优选多个上述电池单元排成一列而配置,上述电池模块以多个上述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成为左右方向的方向而配置于上述收纳盒的内部。
由此,在缩短车载用电池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基础上,还能够增加可收纳于收纳盒的电池单元的数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降低在其他电池模块产生的热对于容易变为高温的配置在最前侧的电池模块的影响,因此实现了对多个电池模块的冷却效率的提高,能够抑制由电池单元的发热引起的温度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与图2至图14共同表示本发明车载用电池的实施方式的图,本图为车载用电池的立体图。
图2为在以省略了车载用电池的一部分的状态下表示车载用电池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在车载用电池中的电池模块的配置状态等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电池模块和连接导管的示意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一吸气元件的立体图。
图6是第二吸气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配置了整流片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图8是与图9至图12共同表示电池模块和连接导管的图,本图为表示第一电池模块和第一连接导管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第二电池模块和第二连接导管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三电池模块和第三连接导管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第四电池模块和第四连接导管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第五电池模块和第五连接导管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电池单元和温度的关系的图表。
图14是表示第二吸气用导管的一部分的示意后视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载用电池、2…收纳盒、3…电池模块、11…电池单元、19…第一吸气用导管、20…第一吸气用风扇、25…第一流入部、26…第二流入部、27…第三流入部、30…第二吸气用导管、31…第二吸气用风扇、35…第四流入部、36…第五流入部、37…整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本发明车载用电池的方式进行说明。
车载用电池1具有收纳盒2和电池模块3、3、…(参考图1至图3)。车载用电池1配置于例如车辆的行李箱。
收纳盒2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收纳部4和从上方封闭收纳部4的开口的平板状的盖部5。
收纳部4具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前面壁6、位于前面壁6的后侧的朝向前后方向的后面壁7、左右隔开设置的侧面壁8、8和朝向上下方向的底面壁9。前面壁6、后面壁7、侧面壁8、8和底面壁9都是通过例如铝等的挤压成形而形成的,形成为空心截面的形状。
在前面壁6上例如形成左右延伸且上下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空洞部,在后面壁7上例如形成左右延伸且上下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空洞部。在侧面壁8、8上例如分别形成前后延伸且上下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空洞部。在底面壁9上例如分别形成左右延伸且前后排列的未图示的多个空洞部。
前面壁6的上侧的大致一半部分作为倾斜部6a而设置,倾斜部6a以随着向上方延伸而向后位移的方式倾斜。
底面壁9的前端部作为上层部9a而设置,该上层部9a位于比其他部分高一级的位置(参考图3)。底面壁9的与上层部9a连续的后侧的部分作为大致朝向前后方向的阶梯部9b而设置,与阶梯部9b连续的后侧的部分作为下层部9c而设置。
电池模块3、3、…例如有五个,该五个电池模块3、3、…前后上下排列并收纳于收纳盒2。作为电池模块3、3、…,设有位于最前侧的第一电池模块3A、位于第一电池模块3A的后侧的第二电池模块3B、位于第二电池模块3B的后侧的第三电池模块3C、位于第一电池模块3A的后侧并且位于第二电池模块3B的正上方的第四电池模块3D、和位于第四电池模块3D的后侧并且位于第三电池模块3C的正上方的第五电池模块3E。
第一电池模块3A、第二电池模块3B、第三电池模块3C、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通过电线而串联连接。
电池模块3具有盒体10和收容于盒体10的内部的多个电池单元11、11、…(参考图4)。
盒体10形成为在上方以及后方开口的横长的箱状,具有朝向前后方向的横长的前面部12、朝向左右方向且左右隔开设置的侧面部13、13和朝向上下方向的横长的底面部14。盒体10的内部空间作为收容空间而形成。
在前面部12上,在右端部、左端部或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的任意位置形成前后贯通的放出孔12a。具体来说,在第一电池模块3A中,在前面部12的右端部形成放出孔12a,在第二电池模块3B中,在前面部12的左端部形成放出孔12a,在第三电池模块3C中,在前面部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放出孔12a,在第四电池模块3D中,在前面部12的右端部形成放出孔12a,在第五电池模块3E中,在前面部12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形成放出孔12a。应予说明,在图4中示出了在前面部12的右端部形成放出孔12a的例子。
电池单元11、11、…例如以厚度方向为左右方向的朝向在左右以等间隔排列的状态收容于收容空间并保持于盒体10。电池单元11、11、…例如有十九个,该十九个电池单元11、11、…保持于盒体10。电池单元11、11、…在保持于盒体10的状态下,在电池单元11、11、…之间分别形成一定的空隙。电池单元11、11、…串联连接。
如上所述,在车载用电池1中,以电池单元11、11、…的排列方向成为左右方向的朝向将电池模块3、3、…配置于收纳盒2的内部。
因此,电池模块3、3、…成为横长的形状,在缩短了车载用电池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基础上,能够增加可收纳于收纳盒2的电池单元11、11、…的数量,能够在确保了车载用电池1的小型化的基础上实现性能的提高。
在盒体10上安装有向左右延伸的排烟管15。排烟管15具有朝向上下方向的基板部15a和位于基板部15a的上表面的筒状部15b。筒状部15b位于基板部15a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排烟管15以基板部15a封闭盒体10的上侧的开口的状态安装于盒体10。
在排烟管15的下表面形成了左右等间隔地排列的未图示的气体流动孔。排烟管15的气体流动孔分别位于各电池单元11、11、…的正上方。
在排烟管15的基板部15a的前后两端部分别安装了形成为横长的形状的基板16、16。基板16、16分别与后述的电线连接,经由电线以及基板16、16对电池单元11、11、…进行电气控制等。
在电池单元11、11、…中设有可连通至各电池单元11内部的未图示的阀,各阀分别与排烟管15的气体流动孔连通。在电池单元11中,存在万一发生异常时,在内部产生气体的情况,但是若产生气体,则电池单元11的内压上升,阀被打开,产生的气体从阀经由气体流动孔向排烟管15流动。
电池模块3、3、…分别通过未图示的安装板安装于收纳盒2,并分别被配置于预定的位置(参考图3)。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配置于下层,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配置于上层,第一电池模块3A相对于第二电池模块3B、第三电池模块3C,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配置于中层。应予说明,可以使第一电池模块3A在与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相同的位置配置于下层,也可以使第一电池模块3A在与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相同的位置配置于上层。
在电池模块3、3、…驱动时,在电池模块3、3、…的内部,通过第一吸气元件17和第二吸气元件18分别吸入冷却风(参考图1、图3、图5和图6)。
第一吸气元件17具有第一吸气用导管19、第一吸气用风扇20、第一吸气管21和连接导管22、22、22(参考图1和图5)。
第一吸气用导管19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一电池模块3A、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的内部的功能。第一吸气用导管19具有吸入部23、中间部24、第一流入部25、第二流入部26和第三流入部27。
吸入部23位于右侧,形成为大致为“<”的形状,并形成为一侧的大约一半部分向大致上下延伸、另一侧的大约一半部分向大致左右延伸的形状。中间部24向左右延伸,并且右端部与吸入部23的左端部连接。
第一流入部25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向前后延伸,前端部相对于其他部分向上方弯曲,后端部与中间部24的左端部连接。第二流入部26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向前后延伸,前端部相对于其他部分向上方弯曲,后端部与中间部24的右端部连接。第三流入部27向前后延伸,后端部与中间部24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连接。以第一流入部25、第二流入部26和第三流入部27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依次变短的方式形成。
第一吸气用风扇20与吸入部23的上端部连结。
第一吸气管21的下端部与第一吸气用风扇20连结。因此,当第一吸气用风扇20旋转时,冷却风被吸入第一吸气管21,被吸入的冷却风朝向第一吸气用导管19流动。
作为连接导管22、22、22,设有第一连接导管22A、第二连接导管22B和第三连接导管22C。第一连接导管22A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一电池模块3A的内部的功能,第二连接导管22B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二电池模块3B的内部的功能,第三连接导管22C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三电池模块3C的内部的功能。第一连接导管22A、第二连接导管22B和第三连接导管22C从前侧开始依次设置。
连接导管22具有形成为横长的大致矩形的主体部28和从主体部28突出的连结部29。连接导管22在内部具有空间。在主体部28,向前方突出的吐出用突部28a、28a、…设为在左右以等间隔隔开。吐出用突部28a的前端开口。
第一连接导管22A的连结部29设为从主体部28的左端部向下方突出。第二连接导管22B的连接部29设为从主体部28的右端部向下方突出,第三连接导管22C的连结部29设为从主体部2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
第二吸气元件18具有第二吸气用导管30、第二吸气用风扇31、第二吸气管32和连接导管22、22(参考图1以及图6)。
第二吸气用导管30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的内部的功能。第二吸气用导管30具有吸入部33、中间部34、第四流入部35和第五流入部36。
吸入部33位于左侧,形成大致为“<”的形状,并形成为一侧的大约一半部分向大致上下延伸,另一侧的大约一半部分向大致左右延伸的形状。中间部34向左右延伸,左端部与吸入部33的右端部连接。
第四流入部35的除前端部以外的部分向前后延伸,前端部相对于其他部分向右侧弯曲,后端部与中间部34的左端部连接。第五流入部36向前后延伸,后端部与中间部34的右端部连接。第四流入部35形成为比第五流入部36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长。
第二吸气用风扇31与吸入部33的上端部连结。
第二吸气管32的下端部与第二吸气用风扇31连结。因此,当第二吸气用风扇31旋转时,冷却风被吸入第二吸气管32,被吸入的冷却风朝向第二吸气用导管30流动。
作为连接导管22、22,设有第四连接导管22D和第五连接导管22E。第四连接导管22D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四电池模块3D的内部的功能,第五连接导管22E具有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五电池模块3E的内部的功能。第四连接导管22D位于第五连接导管22E的前侧。
第四连接导管22D的连结部29设为从主体部28的左端部向左侧突出,第五连接导管22E的连接部29设为从主体部28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
在第一吸气元件17中位于最后侧的第三连接导管22C的连结部29的内部和第二吸气元件18中位于后侧的第五连接导管22E的连结部29的内部,分别设有整流片37、37、37(参考图7)。整流片37、37、37被左右分离设置,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以朝向左右方向的状态设置,位于左侧的整流片37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远离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的方式倾斜的状态设置,位于右侧的整流片37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远离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的方式倾斜的状态设置。
如图1所示,第一吸气元件17以第一吸气用风扇20位于收纳盒2的后端部的右侧、第一吸气用导管19的中间部24与收纳盒2的后面壁7的后侧相向而设置的状态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
在第一吸气元件17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的状态下,第一流入部25的后端部贯通后面壁7,第一连接导管22A的主体部28与第一电池模块3A的电池单元11、11、…的后表面相向而设置(参考图8)。第一流入部25在收纳盒2的内部位于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的下侧。
第一流入部25的后端部以从后面壁7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与后面壁7结合(参考图2)。第一流入部25的后侧的开口作为用于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一电池模块3A的内部的第一空气吸入口38而起作用。
另外,在第一吸气元件17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的状态下,第二流入部26的后端部贯通后面壁7(参考图1),第二连接导管22B的主体部28与第二电池模块3B的电池单元11、11、…的后表面相向而设置(参考图9)。第二流入部26在收纳盒2的内部位于第三电池模块3C的下侧。
第二流入部26的后端部以从后面壁7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与后面壁7结合(参考图2)。第二流入部26的后侧的开口作为用于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二电池模块3B的内部的第二空气吸入口39而起作用。
进一步地,在第一吸气元件17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的状态下,第三流入部27贯通后面壁7(参考图1),第三连接导管22C的主体部28与第三电池模块3C的电池单元11、11、…的后表面相向而设置(参考图10)。
第三流入部27以从后面壁7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与后面壁7结合(参考图2)。第三流入部27的后侧的开口作为用于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三电池模块3C的内部的第三空气吸入口40而起作用。
如图1所示,第二吸气元件18以第二吸气用风扇31位于收纳盒2的后端部的左侧、第二吸气用导管30的中间部34与收纳盒2的后面壁7的后侧相向而设置的状态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中间部34位于第一吸气元件17的中间部24的上侧。因此,中间部24与中间部34前后不重叠,能够实现在车载用电池1的前后方向上的小型化。
在第二吸气元件18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的状态下,第四流入部35的后端部贯通后面壁7(参考图1),第4连接导管22D的主体部28与第四电池模块3D的电池单元11、11、…的后表面相向而设置(参考图11)。第四流入部35在收纳盒2的内部位于第五电池模块3E的左侧。
第四流入部35的后端部以从后面壁7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与后面壁7结合(参考图2)。第四流入部35的后侧的开口作为用于将冷却风吸入到第四电池模块3D的内部的第四空气吸入口41而起作用。
另外,在第二吸气元件18相对于收纳盒2配置的状态下,第五流入部36贯通后面壁7(参考图1),第五连接导管22E的主体部28与第五电池模块3E的电池单元11、11、…的后表面相向而设置(参考图12)。
第五流入部36以从后面壁7向后方突出的状态与后面壁7结合(参考图2)。第五流入部36的后侧的开口作为用于将冷却风吸入到第五电池模块3E的内部的第五空气吸入口42而起作用。
如上所述,连接导管22、22、…的各自的主体部28、28、…与电池单元11、11、…的后表面相向而设置(参考图8至图12)。这时主体部28的吐出用突部28a、28a、…分别位于电池单元11、11、…之间(参考图7)。因此,分别从吐出用突部28a、28a、…吐出的冷却风分别穿过形成于电池单元11、11、…的间隙而朝向前方。
以下,对冷却风的流动路线进行说明。
当第一吸气用风扇20和第二吸气用风扇31旋转,存在于收纳盒2的外部的空气作为冷却风被分别从第一吸气管21和第二吸气管32吸入到第一吸气用导管19和第二吸气用导管30。
被吸入到第一吸气用导管19的冷却风从吸入部23向中间部24流动,分流至第一流入部25、第二流入部26和第三流入部27,并分别朝向第一连接导管22A、第二连接导管22B和第三连接导管22C流动,并分别被吐出至第一电池模块3A、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的内部。
这时,在第一吸气元件17中的位于最后侧的第三连接导管22C中的连结部29的内部设有整流片37、37、37,因此因整流片37、37、37产生压力损失。
因此,流动到中间部24的冷却风也容易流入第一流入部25和第二流入部26,冷却风相对于第一电池模块3A、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的流量被平均化,能够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
另外,整流片37、37、37的位于左侧的整流片37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远离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的方式倾斜,位于右侧的整流片37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远离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的方式倾斜。
因此,对于第三连接导管22C,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流入的冷却风容易向左右流动,在第三电池模块3C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吐出均匀的冷却风,从而能够实现对于第三电池模块3C中的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吐出至第一电池模块3A、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的内部的冷却风穿过电池单元11、11、…之间形成的间隙而朝向前方,通过冷却风进行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穿过形成于电池单元11、11、…之间的间隙并朝向前方的冷却风被从前面部12的放出孔12a排出至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
另一方面,被吸入到第二吸气用导管30的冷却风从吸入部33向中间部34流动,分流至第四流入部35和第五流入部36,分别朝向第四连接导管22D和第五连接导管22E流动,并分别被吐出至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的内部。
这时,在第二吸气元件18中的位于后侧的第五连接导管22E中的连结部29的内部设有整流片37、37、37,因此因整流片37、37、37产生压力损失。
因此,流动到中间部34的冷却风也容易流入第四流入部35和第五流入部36,冷却风相对于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的流量被平均化,能够实现冷却效率的提高。
另外,整流片37、37、37的位于左侧的整流片37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远离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的方式倾斜,位于右侧的整流片37以随着向前方延伸而远离位于中央的整流片37的方式倾斜。
因此,对于第五连接导管22E,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流入的冷却风容易向左右流动,在第五电池模块3E的内部在左右方向上容易吐出均匀的冷却风,从而能够实现第五电池模块3E中的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吐出至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的内部的冷却风穿过电池单元11、11、…之间形成的间隙而朝向前方,通过冷却风进行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穿过形成于电池单元11、11、…之间的间隙而朝向前方的冷却风被从前面部12的放出孔12a排出至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
如上所述,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在收纳盒2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分别配置了第一吸气用风扇20和第二吸气用风扇31,因此第一吸气用导管19和第二吸气用导管30的路线无需很长,能够实现车载用电池1的构造的简单化以及空间效率的提高。
特别是由于第一吸气用风扇20和第二吸气用风扇31不位于收纳盒2的后方而是配置于收纳盒2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因此能够扩大收纳盒2的后方的空间。车载用电池1如后所述,配置于例如在车辆的后部座位的后方且行李箱等的地板的上方,因此能够确保宽敞的行李箱,并且能够在车辆的后段部确保充分的空间用于设置万一产生冲击时的冲击吸收部,能够实现冲击性能的提高。
另外,通过在收纳盒2的后端部的左侧和右侧分别配置第一吸气用风扇20和第二吸气用风扇31,能够使第一吸气用导管19的中间部24和第二吸气用导管30的中间部34形成为向左右延伸的大致直线形状。
因此,能够实现车载用电池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小型化,并且不易在中间部24和中间部34产生压力损失,能够实现冷却风的冷却性能的提高。
进一步地,设有第一吸气用导管19和第二吸气用导管30,构成为通过第一吸气用导管19将冷却风输送给第一电池模块3A、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三电池模块3C,通过第二吸气用导管30将冷却风输送给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
因此,冷却风通过第一吸气用导管19和第二吸气用导管30的两个吸气用导管被分别输送至电池模块3、3、…,因此能够实现车载用电池1的冷却性能的提高。
如上所述,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构成为从第一吸气用导管19吸入并冷却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风和从第二吸气用导管30吸入并冷却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风被放出到收纳盒2的内部的结构。因此,配置于收纳盒2的内部的电池模块3、3、…的温度受冷却后的冷却风影响而上升,特别是配置于第一电池模块3A和第三电池模块3C之间、且位于第四电池模块3D的下方的第二电池模块3B的温度处于容易上升的状态。
图13是表示在第一电池模块3A和第二电池模块3B驱动时的温度状态的图表,(A)表示在第一电池模块3A的电池单元11、11、…的各温度,(B)表示在第二电池模块3B的电池单元11、11、…的各温度。“电池单元数1”是位于最左侧的电池单元11,“电池单元数19”是位于最右侧的电池单元11。
相对于第一电池模块3A而配置的第一连接导管22A的连结部29位于左端部,并且第一电池模块3A的放出孔12a位于右端部,从吐出用突部28a、28a、…朝向前方吐出的冷却风从左侧朝向右侧流过第一电池模块3A的内部。因此,越向流动方向即右侧流动,冷却风的温度越高,如图13所示的(A)那样,越位于右侧的电池单元11、11、…,越具有变为高温的倾向。
另一方面,相对于第二电池模块3B而配置的第二连接导管22B的连结部29位于右端部,并且第二电池模块3B的放出孔12a位于左端部,从吐出用突部28a、28a、…朝向前方吐出的冷却风从右侧朝向左侧流过第二电池模块3B的内部。因此,越向流动方向即左侧流动,冷却风的温度越高,如图13所示的(B)那样,越位于左侧的电池单元11、11、…,越具有变为高温的倾向。
像这样,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从第一电池模块3A向收纳盒2的内部排出的冷却风的温度随着从左侧向右侧逐渐变高,从第二电池模块3B向收纳盒2的内部排出的冷却风的温度随着从右侧向左侧逐渐变高。
因此,在第一电池模块3A和第二电池模块3B,温度梯度相反,收纳盒2的内部的温度在左右方向上被平均化(参照图13所示的(T))。
如上所述,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使在第一电池模块3A的内部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与在第二电池模块3B的内部的冷却风的流动方向相反,分别从第一电池模块3A和第二电池模块3B放出的冷却风从左右隔开的位置放出。
因此,在第一电池模块3A和第二电池模块3B的温度梯度相反,收纳盒2的内部的温度在左右方向上被平均化,对于配置于收纳盒2的内部的各部分而言,降低了热偏向于一方的影响,能够确保配置于收纳盒2的内部的各部分的适当的运行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第二电池模块3B配置于第一电池模块3A和第三电池模块3C之间,并且位于第四电池模块3D的下方,因此处于温度易上升的状态,但在第一吸气元件17中,使朝向第二电池模块3B的第二流入部26的长度比朝向第一电池模块3A的第一流入部25的长度短。
因此,由于流过第二流动部26的冷却风的流动距离短,所以在流动过程中难以受到收纳盒2的内部温度等的影响,能够确保对第二电池模块3B的电池单元11、11、…的高的冷却性能。
另外,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因为在第一吸气元件17中第一流入部25和第二流入部26位于左右两端部,第三流入部27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在第二吸气元件18中第四流入部35和第五流入部36位于左右两端部,因此第一吸气元件17与第二吸气元件18成为大致左右对称的结构。
因此,当在寒冷地将用于对电池模块3、3、…进行加热的加热器配置于电池模块3、3、…的下表面侧时,易于以左右对称的状态配置加热器,从而能够实现对电池模块3、3、...的加热性能的均等化。
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流入部25、第二流入部26和第三流入部27被左右隔开地设置,并且第四流入部35和第五流入部36被左右隔开地设置,所以第一流入部25、第二流入部26和第三流入部27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并且第四流入部35和第五流入部36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因此能够实现车载用电池1在上下方向上的小型化。
应予说明,由于将第二吸气用风扇31配置于预定的位置,第二吸气元件18的吸入部33的一部分在左右方向上设有弯曲的弯曲部33a(参考图14)。因此,在第二吸气元件18由于弯曲部33a的存在而产生压力损失,存在冷却风的流动性相对于第一吸气元件17稍低的可能性。
所以,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以以下方式而构成,减少通过第二吸气元件18冷却的电池模块3的数量而设为两个,减少电池模块3的数量并缩短冷却风的流动路线,以确保对第四电池模块3D和第五电池模块3E的充分的冷却性能。
在电池模块3、3、…的左侧配置有排烟导管43(参考图2)。排烟导管43与配置于电池模块3、3…的上侧的排烟管15、15、…连结,具有上下隔开且相互连结的连结部44、44(仅图示一侧的连结部44)、从一侧的连结部44向左侧突出的突状部45和与突状部45连结的排气部46。
连结部44、44配置于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在连结部44设有向右侧突出的结合用突部44a、44a、44a,结合用突部44a、44a、44a分别与排烟管15、15、…的左端部结合。
突状部45贯通收纳盒2的侧面壁8。
排气部46在侧面壁8的外侧沿着侧面壁8而配置,顶端的开口作为排气口46a而形成。
在电池单元11、11、…中发生异常时的气体从排烟管15、15、…开始依次穿过连结部44、44以及突状部45而向排气部46流动,从排气口46a向收纳盒2的外部排出。
在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配置有以作为控制各个电池模块3、3、…的控制机器而起作用的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参考图1)。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左右并列配置,位于第一电池模块3A的上侧、第四电池模块3D的前侧。
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具有分别进行电流等的控制的控制部件49、49、…,作为控制部件49、49、…,例如设有继电器、保险丝或连接器端子等。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通过后述的导电线与搭载于车辆的地板下面的未图示的电源电路(转换器)连接。
在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中的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所配置的区域中,流入了从连接导管22、22、…中吐出的冷却了电池模块3、3、…的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风,通过该冷却风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被冷却。
应予说明,一般来说,在温度管理中电池模块3优选为设定在60℃以下,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优选为设定在100℃以下。因此,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即使被冷却电池单元11、11、…而温度上升的冷却风冷却,也能够确保由冷却风对第一接线盒47和第二接线盒48的充分的冷却性能。
在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的右端部,上下并列配置有辅助器50和未图示的控制元件。辅助器50为用于在夜间等车辆不行驶时进行充电的机器,控制元件为控制车载用电池1的整体的元件。
冷却了电池单元11、11、…的冷却风也流入至位于收纳盒2的内部空间的辅助器50,辅助器50以及控制元件被该冷却风冷却。
如上所述,对于车载用电池1而言,冷却风经由第一吸气用导管19和第二吸气用导管30被从后方吸入电池模块3、3、…的内部,设有五个电池模块3、3、…,第二电池模块3B和第四电池模块3D配置为上下两层的状态,第三电池模块3C和第五电池模块3E配置为上下两层的状态,在最前侧配置有一个第一电池模块3A。
因此,由于降低在其他电池模块3、3、…中产生的热对于容易变为高温的配置于最前侧的第一电池模块3A的影响,实现了对于电池模块3、3、…的冷却效率的提高,能够抑制由电池单元11、11、…的发热而引起的温度上升。
另外,由于配置于最前侧的第一电池模块3A相对于配置于上下两层的电池模块3、3、…而言是配置于中层,在位于后方的电池模块3、3、…所产生的热的影响进一步变小,能够进一步抑制由电池单元11、11、…的发热而引起的温度上升。
应予说明,在上述内容中,示出了配置五个电池模块3、3、…的例子,但配置于收纳盒2的内部的电池模块3的数量至少为三个即可,可以为至少两个电池模块3、3以上下两层的状态配置,在最前侧配置一个电池模块3。

Claims (8)

1.一种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电池模块,内部分别配置有多个电池单元;
收纳盒,收纳多个所述电池模块;和
吸气用导管,将冷却风输送到多个所述电池模块的内部,
其中,冷却风经由所述吸气用导管从后方被吸入所述电池模块的内部,
所述电池模块至少设置有三个,并且至少两个所述电池模块以上下两层的状态配置,
至少两个所述电池模块前后并列地配置,
在最前侧配置一个所述电池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最前侧的所述电池模块相对于配置于上下两层的两个所述电池模块配置于中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与所述吸气用导管连结的风扇,
所述风扇配置在所述收纳盒的后端部的左侧或右侧中的至少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与所述吸气用导管连结的风扇,
所述风扇配置在所述收纳盒的后端部的左侧或右侧中的至少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吸气用导管,设置有第一吸气用导管和第二吸气用导管,
通过所述第一吸气用导管,冷却风被输送至多个所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模块,
通过所述第二吸气用导管,冷却风被输送至其余多个所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模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一吸气用导管吸入并对多个所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模块进行了冷却的冷却风和从所述第二吸气用导管吸入并对其余多个所述电池模块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电池模块进行了冷却的冷却风分别从所述电池模块放出至所述收纳盒的内部,
从所述第一吸气用导管吸入的冷却风和从所述第二吸气用导管吸入的冷却风从左右隔开的位置放出。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吸气用导管设置有分别将冷却风输送到多个所述电池模块的内部的多个流入部,
在向位于最后侧的所述电池模块的内部输送冷却风的所述流入部的内部设置有整流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用电池,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电池单元排成一列而配置,
所述电池模块以多个所述电池单元的排列方向成为左右方向的方向而配置于所述收纳盒的内部。
CN201610014041.5A 2015-01-16 2016-01-11 车载用电池 Active CN1057994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06906A JP6118355B2 (ja) 2015-01-16 2015-01-16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2015-006906 2015-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9481A true CN105799481A (zh) 2016-07-27
CN105799481B CN105799481B (zh) 2018-05-18

Family

ID=56293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14041.5A Active CN105799481B (zh) 2015-01-16 2016-01-11 车载用电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005130B2 (zh)
JP (1) JP6118355B2 (zh)
CN (1) CN105799481B (zh)
DE (1) DE10201620027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4649A (zh) * 2018-03-26 2019-10-22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载用电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12063B2 (ja) * 2016-06-24 2018-10-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DE102016123553A1 (de) 2016-12-06 2018-06-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karosserie für ei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s Fahrzeug
US10756401B2 (en) * 2017-02-08 2020-08-25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source apparatus and work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JP6526741B2 (ja) * 2017-06-14 2019-06-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構造
JP7036678B2 (ja) * 2018-06-13 2022-03-15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電池の冷却構造
JP6676705B2 (ja) * 2018-06-25 2020-04-08 株式会社Subaru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09768350A (zh) * 2019-01-16 2019-05-17 徐沁墨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装置
JP7306117B2 (ja) * 2019-07-09 2023-07-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保護構造
JP7306118B2 (ja) * 2019-07-09 2023-07-1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保護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2061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Hideo Shimizu Power supply unit and method for cooling battery contained therein
CN103081166A (zh) * 2010-08-31 2013-05-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和车辆
JP2014093207A (ja) * 2012-11-05 2014-05-1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温調装置
CN103917390A (zh) * 2011-11-14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蓄电池组
CN104024056A (zh) * 2012-01-17 2014-09-0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蓄电池系统要素配置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6110B2 (zh) 1972-03-25 1977-02-18
JPH05206110A (ja) 1992-01-29 1993-08-13 Kawasaki Steel Corp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567723Y2 (ja) * 1993-08-25 1998-04-02 デンヨ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溶接機
US20040107718A1 (en) * 2002-12-06 2004-06-10 Michael Bowman Method,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cooling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US7661370B2 (en) * 2005-10-19 2010-02-16 Railpower, Llc Design of a large low maintenance battery pack for a hybrid locomotive
DE102007059805A1 (de) * 2007-12-11 2009-06-25 Evonik Degussa Gmbh Batteriepack
JP5206110B2 (ja) 2008-05-16 2013-06-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の支持構造
JP5916124B2 (ja) * 2012-08-10 2016-05-1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2015006906A (ja) 2013-06-25 2015-01-15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ガゼット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2061A1 (en) * 2005-09-28 2007-03-29 Hideo Shimizu Power supply unit and method for cooling battery contained therein
CN103081166A (zh) * 2010-08-31 2013-05-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蓄电装置和车辆
CN103917390A (zh) * 2011-11-14 2014-07-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用蓄电池组
CN104024056A (zh) * 2012-01-17 2014-09-03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的蓄电池系统要素配置结构
JP2014093207A (ja) * 2012-11-05 2014-05-19 Nissan Motor Co Ltd バッテリ温調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64649A (zh) * 2018-03-26 2019-10-22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载用电池
CN110364649B (zh) * 2018-03-26 2023-02-03 株式会社斯巴鲁 车载用电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6200279A1 (de) 2016-07-21
JP6118355B2 (ja) 2017-04-19
US20160211560A1 (en) 2016-07-21
JP2016134243A (ja) 2016-07-25
US11005130B2 (en) 2021-05-11
CN105799481B (zh) 2018-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99481A (zh) 车载用电池
CN105811042A (zh) 车载用电池
JP6622368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07415672B (zh) 车载用蓄电池
CN105470604A (zh) 车载用电池
US8464817B2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of electromotive vehicle
JP4539717B2 (ja) 二次電池の冷却構造
JP6463974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EP3230103B1 (en) Cooling structure for battery pack
CN103764424B (zh) 车辆和搭载于车辆的电源装置的冷却构造
CN103715474B (zh) 车辆用电池包
CN102145660B (zh) 具有电力驱动装置的车辆
CN106169629A (zh) 车辆用电池组
CN110364649B (zh) 车载用电池
CN106471643A (zh) 用于容纳多个带有集成在壳中的冷却装置的电池组电池的壳
CN104417320B (zh) 车辆
CN104425855B (zh) 车辆
JP2015158979A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CN103010002A (zh) 车载电池的冷却构造
US11289754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battery pack
JP6614650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2010254023A (ja) 車両の空気抵抗低減構造
JP6879815B2 (ja) 車載用バッテリー
JP6451604B2 (ja) バッテリ冷却システム
JP2009119936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