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95028A -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95028A
CN105795028A CN201610215152.2A CN201610215152A CN105795028A CN 105795028 A CN105795028 A CN 105795028A CN 201610215152 A CN201610215152 A CN 201610215152A CN 105795028 A CN105795028 A CN 105795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herba
raw material
tea
ba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1515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土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Hengnan Medic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Hengnan Medic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Hengnan Medic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Hengnan Medic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21515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795028A/zh
Publication of CN105795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950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14Tea preparations, e.g. using additiv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Non-Alcoholic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5‑10份、菊花3‑8份、桑叶3‑6份、鱼腥草1‑5份、茯苓3‑10份、绿茶1‑4份、鸡骨草3‑5份、白花蛇舌草1‑5份、甘草1‑3份。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茶与中草药为基础,精选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食同源饮品,其配方科学,经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成的产品,效果明显,食用过滤纸袋封装,使用方便,长期服用无副作用;该袋泡溪黄草茶还具有清热解毒、退黄祛湿、平肝明目、保肝护肝的功效。

Description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袋泡茶,具体是涉及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同时,本发明还涉及该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溪黄草(学名:Rabdosia serra)为唇形科香茶菜属下的一个种,花期5~10月。生于溪边、沟旁或山谷湿润处,广州有栽培,高60~80厘米,茎直立,四方形,分枝,稍被毛。其叶揉之有黄色液汁,故有龙胆草、溪黄草等名。异名熊胆草、血风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溪沟草、山羊面、台湾延胡索(《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土黄连(《广西中草药》),四方蒿(《全展选编·传染病》),香茶菜(江西《草药手册》)。[1]夏秋采收,晒干,鲜品随时可采。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
溪黄草是近几十年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味中草药。中国最早记载其药用价值及用法的书籍是1962年编印的内部资料《揭阳县民间常用草药简编》,但其中未记载其植物图和学名。后来出版的《常用中草药手册》确定中药溪黄溪黄草茶草原植物为唇形科香茶菜属物线纹茶菜。但因香茶菜属植物种类较多,且外形易混淆,临床上作为溪黄草入药的原植物除线纹香茶菜外,还有同属植物狭基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等。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关于溪黄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研究证实,溪黄革的主要功效在于清热利湿退黄、凉血解毒散瘀,可用于湿热黄疸、湿热泻痢、跌打瘀肿等。溪黄草的水提物具有保肝、抗炎功能,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伴黄疸者的治疗。另外,溪黄草中的某些成分经体外抗菌试验,证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处大雾山区。有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溪黄草就是该县地产药材之一。以溪黄革为主要原料,配合当地另一特色药材藤婆茶以及绞股蓝、桑叶、枸杞、山楂等精制而成的溪黄八珍茶,是当地人民传统的保健饮品,真有提高机体免疫力、保肝健脾之功效。该产品的生产已被广东省及广州市政府列为对连南瑶族贫困区的扶贫项目。
溪黄草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溪黄草在广东各地临床应用普遍,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保健产品,如溪黄草冲剂、溪黄草袋泡茶等,市场潜力非常大,但是现在市场上溪黄草袋泡茶供大家选择的品种不多,并且还没有一款组分简单,饮用安全的袋泡溪黄草茶供我们的选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组分简单,饮用安全的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5-10份、菊花3-8份、桑叶3-6份、鱼腥草1-5份、茯苓3-10份、绿茶1-4份、鸡骨草3-5份、白花蛇舌草1-5份、甘草1-3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5份、菊花3份、桑叶3份、鱼腥草1份、茯苓3份、绿茶1份、鸡骨草3份、白花蛇舌草1份、甘草1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8份、菊花5份、桑叶5份、鱼腥草3份、茯苓5份、绿茶2份、鸡骨草4份、白花蛇舌草3份、甘草2份。
进一步地, 所述的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10份、菊花8份、桑叶6份、鱼腥草5份、茯苓5份、绿茶4份、鸡骨草5份、白花蛇舌草5份、甘草3份。
所述一种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1-1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30-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的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4-6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本发明中 溪黄草的加入: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祛湿、凉血散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痢疾、肠炎、跌打瘀痛等病症;菊花的加入: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的作用。用于风热感冒,头 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桑叶的加入: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鱼腥草的加入: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之功能。用于肺痈吐脓,痰热喘咳,热痢,热淋,痈肿疮毒;茯苓的加入: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绿茶的加入:具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止痢除湿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用于头痛,目昏,多睡,思维不清,心烦口渴,食积痰滞,痢疾,小便不利。并有降血脂,抗衰老,防癌,坚固牙齿,美丽容颜之功效;鸡骨草的加入:具有清热解毒,舒肝止痛的功效。用于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急、慢性肝炎,乳腺炎;白花蛇舌草的加入: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的作用。治肺热喘咳,扁桃体炎。咽喉炎,阑尾炎,痢疾,尿路感染,黄疸,肝炎,盆腔炎,附件炎,痈肿疔疮,毒蛇咬伤,肿瘤。亦可用于消化道癌症;甘草的加入:具有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泻火解毒;调和诸药作用。主倦怠食少;肌瘦面黄;心悸气短;腹痛便溏;四肢挛急疼痛;脏躁;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痈疮肿痛;小儿胎毒;及药物、食物中毒。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本发明的袋泡溪黄草茶用法用量:每日2 次,每次1-2袋,沸水冲泡,3-5分钟饮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清热解毒、退黄祛湿、平肝明目、保肝护肝袋泡溪黄草茶。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该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茶与中草药为基础,精选纯天然植物为原料的药食同源饮品,其配方科学,经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成的产品,效果明显,食用过滤纸袋封装,使用方便,长期服用无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
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5份、菊花3份、桑叶3份、鱼腥草1份、茯苓3份、绿茶1份、鸡骨草3份、白花蛇舌草1份、甘草1份。
所述一种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1-1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30-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的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4-6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2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8份、菊花5份、桑叶5份、鱼腥草3份、茯苓5份、绿茶2份、鸡骨草4份、白花蛇舌草3份、甘草2份。
所述一种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1-1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30-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的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4-6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3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10份、菊花8份、桑叶6份、鱼腥草5份、茯苓5份、绿茶4份、鸡骨草5份、白花蛇舌草5份、甘草3份。
所述一种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1-1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30-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的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4-6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Claims (5)

1.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溪黄草5-10份、菊花3-8份、桑叶3-6份、鱼腥草1-5份、茯苓3-10份、绿茶1-4份、鸡骨草3-5份、白花蛇舌草1-5份、甘草1-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5份、菊花3份、桑叶3份、鱼腥草1份、茯苓3份、绿茶1份、鸡骨草3份、白花蛇舌草1份、甘草1份。
3.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8份、菊花5份、桑叶5份、鱼腥草3份、茯苓5份、绿茶2份、鸡骨草4份、白花蛇舌草3份、甘草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溪黄草10份、菊花8份、桑叶6份、鱼腥草5份、茯苓5份、绿茶4份、鸡骨草5份、白花蛇舌草5份、甘草3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一种袋泡溪黄草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度控制在1-10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30-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的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袋4-6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CN201610215152.2A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0579502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5152.2A CN105795028A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215152.2A CN105795028A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95028A true CN105795028A (zh) 2016-07-27

Family

ID=56460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215152.2A Pending CN105795028A (zh) 2016-04-08 2016-04-08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795028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9842A (zh) * 2017-08-29 2017-12-26 广西双泓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FR3062567A1 (fr) * 2017-02-08 2018-08-10 Ying Zhou Bain de bouche contenant du the vert
CN108835306A (zh) * 2018-07-13 2018-11-20 广州乐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祛湿茶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295A (zh) * 1993-01-01 1994-09-21 广东省翁源县青云山保健食品厂 一种溪黄草茶及其制造方法
CN1718033A (zh) * 2004-07-07 2006-01-11 孙秀荣 一种保健茶
CN102640929A (zh) * 2012-05-28 2012-08-22 梁惠兴 一种清热解毒、护肝、祛火的保健组合物
CN103598363A (zh) * 2013-10-29 2014-02-26 安徽博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袋泡清肠减肥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295A (zh) * 1993-01-01 1994-09-21 广东省翁源县青云山保健食品厂 一种溪黄草茶及其制造方法
CN1718033A (zh) * 2004-07-07 2006-01-11 孙秀荣 一种保健茶
CN102640929A (zh) * 2012-05-28 2012-08-22 梁惠兴 一种清热解毒、护肝、祛火的保健组合物
CN103598363A (zh) * 2013-10-29 2014-02-26 安徽博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袋泡清肠减肥保健茶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62567A1 (fr) * 2017-02-08 2018-08-10 Ying Zhou Bain de bouche contenant du the vert
CN107509842A (zh) * 2017-08-29 2017-12-26 广西双泓商贸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35306A (zh) * 2018-07-13 2018-11-20 广州乐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祛湿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70151A (zh) 一种利咽清肺解霾毒袋泡茶及其制配方法
CN105875938A (zh) 一种野菊花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2919460A (zh) 一种暖身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06686A (zh) 一种生津清热保健凉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59733A (zh) 一种提神咖啡迷迭香花茶
CN105795028A (zh) 一种袋泡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343091A (zh) 一种减肥瘦身茶凉茶饮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49836A (zh) 一种百眼藤保健茶
CN103734434A (zh) 一种饿蚂蝗保健茶
CN104413183A (zh) 一种排毒茶
CN103768326A (zh) 一种正分子营养女性美容养颜中药口服液
CN109090300A (zh) 桦褐孔菌养生茶及其制作方法和应用
CN105767310A (zh) 一种袋泡灵芝溪黄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8991195A (zh) 一种纯植物中草药养生茶及其制备和饮用方法
CN103652063B (zh) 一种天麻护肝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31335A (zh) 一种袋泡藤婆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34406A (zh) 一种雷公灯盏花保健茶及其加工方法
CN103749840A (zh) 一种扶桑根保健茶
CN104189631A (zh) 一种减肥降脂功效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468521A (zh) 一种人参健脾益气酒的配方及生产方法
CN105831336A (zh) 一种袋泡复方鸡骨草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490229A (zh) 富硒白茶
CN105613746A (zh) 一种芭蕉叶清热解毒奶茶及其生产方法
CN1701672A (zh) 一种菊花保健茶
CN105194144A (zh) 一种中药养生茶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7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