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20613B -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20613B
CN105720613B CN201610237040.7A CN201610237040A CN105720613B CN 105720613 B CN105720613 B CN 105720613B CN 201610237040 A CN201610237040 A CN 201610237040A CN 105720613 B CN105720613 B CN 105720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device
power
power receiving
voltage
active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23704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20613A (zh
Inventor
乡间真治
市川敬
市川敬一
末定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720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0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20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2061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0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5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capaci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8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the exchange of data, concerning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between transmitting devices and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9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volving detection or optimisation of position, e.g. alignment
    • H02J7/025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安全性的同时减小未搭载受电装置时的待机功率的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供电控制单元在(1)电力传输时,使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2)使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直到搭载受电装置为止使受电装置检查单元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或者(3)使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直到卸下受电装置为止使受电装置检查单元以比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

Description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10月01日、申请号为201280057227.9、发明名称为“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需通过电场耦合而物理连接就能够传输电力的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特别是,涉及提高安全性且降低功耗的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几年,开发了很多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的电子设备。在电子设备中为了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大多在电力的供电单元和电力的受电单元中采用了设有线圈模块的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
但是,在磁场耦合方式中,通过各线圈模块的磁通量的大小对电动势的影响很大,为了以高效率传输电力,要求高精度地控制供电单元侧(初级侧)的线圈模块与受电单元侧(次级侧)的线圈模块之间的线圈平面方向上的相对位置。此外,作为耦合电极使用了线圈模块,因此很难实现供电单元以及受电单元的小型化。另外,在便携设备等电子设备中,需要考虑线圈的发热对蓄电池的影响,还存在有可能在配置设计上有困难的问题。
因此,例如开发了利用静电场的电力传输系统。专利文献1公开了通过在供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与受电单元侧的耦合电极之间形成强电场来实现高电力传输效率的能量传送装置。图10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在供电单元(供电装置)1侧具有大尺寸的无源电极3和小尺寸的有源电极4,在受电单元(受电装置)2侧也具备大尺寸的无源电极5和小尺寸的有源电极6。将供电单元1侧的有源电极4和受电单元2侧的有源电极6设置成两者相对置,在两者之间形成强电场7,从而实现高电力传输效率。
此外,专利文献2和3公开了在电力的供电单元(供电装置)和受电单元(受电装置)这两者中设置了线圈模块的磁场耦合方式的电力传输系统中的、基于被传输的电力的变动的异物检测方法,专利文献3公开了在供电单元和受电单元之间进行通信的供电控制流程。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表2009-5310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10-213414号公报
专利文献3:专利第47256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的电力传输系统中,通过供电单元监控电极的电压变动,在产生了异常的变动的情况下,一般进行停止电力传输这样的传输控制。但是,在通过电场耦合方式传输电力的情况下,问题在于很难确保相对于在电极间产生的高电场的安全性。
此外,即使在供电单元中没有搭载受电单元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供电单元监控电极的电压变动,因此也存在待机功率变大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安全性的同时能够减小未搭载受电装置时的待机功率的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具有第一无源电极和第一有源电极,隔着间隙而使所述第一有源电极和受电装置的第二有源电极对置且使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受电装置的第二无源电极对置,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在所述第一有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有源电极之间形成比所述第一无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无源电极之间的电场还强的电场,从而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该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电源电路,提供电力;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检查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监控所述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和供电控制单元,根据充电状态来控制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所述供电控制单元按照以下方式控制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1)电力传输时,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2)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直到搭载所述受电装置为止使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3)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直到卸下所述受电装置为止使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以比所述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
在上述结构中,电力传输时,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在检查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比第一电压低的第二电压,受电装置检查单元直到搭载受电装置为止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在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的情况下,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比第一电压低的第四电压,受电装置检查单元直到卸下受电装置为止以比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由此,在传输电力以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的电压,能够降低功耗。此外,即使在未搭载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的电压低,因此也能够避免因接触引起的通电等危险,能够提供安全的供电装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具备:搭载判定单元,通过以规定的频率范围进行频率扫描来测量电压的频率特性,在检测到电压值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在判定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以规定的频率范围进行频率扫描来测量电压的频率特性,在检测出电压值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受电装置。在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按每个受电装置的种类产生固有的谐振频率,因此即使是未获取识别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判定是否搭载了期望的受电装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监控具备:判定单元,向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一有源电极输出的电流值,并且基于所述电流值,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
在上述结构中,预先监控输出给第一无源电极和第一有源电极的电流值,能够基于电流值来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因此无需与受电装置进行特定波段的数据通信就能够在供电装置侧掌握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优选的是,具备:确认单元,在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检查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该受电装置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所述供电控制单元直到出现所述确认单元的确认结果为止,将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设定得比用于判定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还短。
在上述结构中,在检查出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该受电装置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直到出现确认结果为止,将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设定得比用于判定是否搭载受电装置的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还短,因此能够以更高精度判断谐振频率是否在由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假设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优选的是,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所述确认单元在通过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而获取了识别所述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确认所述受电装置是传输电力的对象。
在上述结构中,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在通过与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而获取了识别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确认受电装置是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因此可通过受电装置固有的识别信息来掌握所搭载的受电装置的种类,能够用一个供电装置向种类不同的多个受电装置传输电力。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优选的是,所述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监控所述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所述电流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小的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所述判定单元在判断为所述电流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为发生了异常,在判断为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判定为完成了充电。
在上述结构中,监控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所述电流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小的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判断为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在判断为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完成了充电,因此无需与受电装置进行特定波段的数据通信就能够在供电装置侧掌握异常的发生以及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优选的是,所述供电控制单元通过负载调制方式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从而获取每个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所需的参数,
并基于获取到的参数来确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负载调制方式与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每个受电装置的受电所需的参数,并基于获取到的参数来确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因此在用一个供电装置向种类不同的多个受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情况下,能够确定适合于各受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的频率,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力传输。
接着,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使用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具有第一无源电极和第一有源电极,所述受电装置具有第二无源电极和第二有源电极,隔着间隙而使所述第一有源电极和所述第二有源电极对置且使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二无源电极对置,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在所述第一有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有源电极之间形成比所述第一无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无源电极之间的电场还强的电场,从而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该供电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供电装置,检查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监控所述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根据充电状态按照以下方式控制提供电力的电源电路的输出。(1)电力传输时,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2)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所述供电装置直到搭载所述受电装置为止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3)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所述供电装置直到卸下所述受电装置为止以比所述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
在上述结构中,电力传输时,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在检查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比第一电压低的第二电压,供电装置直到搭载受电装置为止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在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的情况下,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比第一电压低的第四电压,供电装置直到卸下受电装置为止以比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由此,在传输电力以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的电压,能够降低功耗。此外,即使在未搭载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的电压低,因此也能够避免因接触引起的通电等危险,能够提供安全的供电装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优选的是,所述供电装置通过以规定的频率范围进行频率扫描来测量电压的频率特性,在检测出电压值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
在上述结构中,供电装置在判定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通过以规定的频率范围进行频率扫描来测量电压的频率特性,在检测到电压值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受电装置。在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产生每个受电装置的种类所固有的谐振频率,因此即使没有获取识别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判定是否搭载了期望的受电装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优选的是,所述供电装置监控向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一有源电极输出的电流值,基于所述电流值,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
在上述结构中,供电装置监控向第一无源电极和第一有源电极输出的电流值,基于电流值来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因此即使不与受电装置进行特定波段的数据通信也能够在供电装置侧掌握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优选的是,所述供电装置在检查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该受电装置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直到有确认结果为止,将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设定得比用于判定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还短。
在上述结构中,在检查出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该受电装置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直到出现确认结果为止,将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设定得比用于判定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的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还短,因此能够以更高精度判断谐振频率是否在由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假设的范围内。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优选的是,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所述供电装置在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而获取了识别所述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确认所述受电装置是传输电力的对象。
在上述结构中,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在通过与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来获取识别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确认受电装置是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因此能够通过受电装置固有的识别信息,掌握所搭载的受电装置的种类,能够用一个供电装置对种类不同的多个受电装置传输电力。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优选的是,所述供电装置监控所述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所述电流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小的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判断为所述电流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为发生了异常,在判断为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判定为完成了充电。
在上述结构中,监控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电流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小的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判断为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在判断为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完成了充电,因此无需与受电装置进行特定波段的数据通信就能够在供电装置侧掌握异常的发生以及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控制方法优选的是,所述供电装置通过负载调制方式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每个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所需的参数,基于获取到的参数,确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
在上述结构中,供电装置通过负载调制方式与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每个受电装置的受电所需的参数,并基于所获取的参数确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因此即使在用一个供电装置对种类不同的多个受电装置传输电力的情况下,也能够确定适合于各受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的频率,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力传输。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中,电力传输时,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在检查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比第一电压低的第二电压,供电装置(受电装置检查单元)直到搭载受电装置为止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在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的情况下,电源电路向第一有源电极提供比第一电压低的第二电压,供电装置(受电装置检查单元)直到卸下受电装置为止以比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由此,在传输电力以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的电压,能够降低功耗。此外,即使在未搭载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的电压低,因此也能够避免因接触引起的通电等危险,能够提供安全的供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
图2A是示意性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2B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图。
图3是表示开关电路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状态转移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由供电装置的I/V检测器检测的直流电压值的例示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控制部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状态转移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控制部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控制部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具体说明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供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以下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性事项的全部组合当然也不限于是解决手段的必须事项。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结构的电路图。如图1(a)所示,本实施方式1的供电装置1至少具备高频波产生电路(电源电路)12、升压变压器13、以及由第一有源电极11a和第一无源电极11p构成的第一耦合电极11。在图1(a)的电路中,若通过升压变压器13进行升压,则第一有源电极11a变成高电压,第一无源电极11p变成低电压。
另一方面,如图1(b)所示,图1(a)所示的接地线14并不是必须的。在没有设置接地线14的情况下通过升压变压器13升压时,第一耦合电极11变成高电压,与连接了多个第一有源电极11a时是等效的。以下,沿着图1(a)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在第一耦合电极11的对位的观点上图1(b)的结构当然也是相同的。在图1(b)的结构中,供电装置1中设有2个第一有源电极11a,对应的受电装置中也设有2个有源电极。
图2A是示意性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的框图。图2B是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等效电路图。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电源100提供恒定的直流电压(例如DC5V),通过阻抗切换部108被调整为例如100kHz~几十MHz的高频电压。由电源100和阻抗切换部108构成电源电路12。升压/谐振电路105由升压变压器TG以及电感LG构成,将高频电压升压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11a。电容CG表示无源电极11p与有源电极11a之间的电容。电感LG和电容CG形成串联谐振电路。I/V检测器101检测从电源电路12提供的直流电压值DCV以及直流电流值DCI后提供给控制部102。控制部102如后述那样基于I/V检测器101、交流电压计106的输出而向阻抗切换部108、驱动控制部103发送指示(供电控制单元)。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并分析所获取的直流电压值DCV的频率特性,检查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2(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此时,控制部102对阻抗切换部108发出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的指示。阻抗切换部108根据来自控制部102的指示,调整从电源100提供的直流电压的高低。此外,控制部102直到受电装置2被搭载为止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
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下进行了频率扫描时不会产生谐振频率,因此直流电压值DCV中不会出现极大值。即,每单位时间的直流电压值的变动量不会大于规定值。
另一方面,在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随着所搭载的受电装置2的种类而产生固有谐振频率,在该谐振频率附近直流电压值DCV中会出现极大值。控制部102在检测出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受电装置2(搭载判定单元)。由于存在每单位时间的直流电压值的变动量大于规定值的频率,因此可以检测该频率,将其设定为电力传输时的动作频率。
此外,控制部102获取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出的交流电压值ACV,监控对所获取的交流电压值ACV进行了换算的电流值(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然后,基于换算后的电流值来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判定单元)。更具体而言,在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完成了充电,在电流值大于比第二阈值大的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
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升压/谐振电路105的输出电压值、即通过升压/谐振电路105升压后的电压值。控制部102判断是否处于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出的交流电压值ACV超过了恒定电压值的过电压状态。控制部102在判断为处于交流电压值ACV超过了恒定电压值的过电压状态的情况下,向驱动控制部103发送电力传输的停止指示,停止电力的传输。
控制部102向驱动控制部103发送电力传输的开始指示/停止指示,驱动控制部103使开关电路104将直流电流DC-AC变换为交流电流。图3是表示开关电路104的结构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开关电路104由一对FET构成,根据驱动控制部103的输出而向升压/谐振电路105提供变换后的交流电流。
返回图2A以及图2B,升压/谐振电路105对第一耦合电极11(第一有源电极11a、第一无源电极11p)进行升压。然后,分别隔着间隙而使供电装置1的第一有源电极11a与受电装置2的第二有源电极21a、供电装置1的第一无源电极11p与受电装置2的第二无源电极21p相互对置,从而实现电容耦合,从供电装置1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接受了电力传输的受电装置2的第二耦合电极21与由降压变压器TL和电感LL构成的降压/谐振电路201连接。通过降压/谐振电路201来降低电压,按照所连接的具有可移动性的电子设备(便携设备)203的规格而由整流器202进行整流,开始电子设备203的充电。
另外,电容CL表示无源电极21p与有源电极21a之间的电容。由电感LL和电容CL形成并联谐振电路,该并联谐振电路具有固有谐振频率。电容CM表示第一耦合电极11与第二耦合电极21电容耦合时的第一耦合电极11与第二耦合电极21之间的电容。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说明了供电装置1以及受电装置2的有源电极彼此或无源电极彼此隔着间隙而对置的结构,但是并不特别限于此,只要对置的有源电极彼此或无源电极彼此隔着间隙实现电容耦合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即,在有源电极间或无源电极间配置构成装置框体的塑料等电介质或绝缘性的液体、气体等使有源电极彼此或无源电极彼此绝缘的物质、或者包含这些物质的多个物质的组合,使得有源电极间或无源电极间不会直接导通。
说明上述结构的电力传输系统中的供电装置1的状态转移。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状态转移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通过插入插座、连接AC适配器等来使供电装置1启动(启动状态401)。供电装置1在启动后立刻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在第一待机状态402下,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搭载判定单元)。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下不会产生谐振频率,因此直到产生谐振频率为止、即直到搭载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控制部102在判断为产生了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受电装置2,从第一待机状态402转移到供电准备状态403。
图5是表示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I/V检测器101检测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化的例示图。图5中,将横轴设为要扫描的频率,将纵轴设为要检测的直流电压值DCV以及传输效率。
图5的特性(频率特性)51表示未搭载受电装置2时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化。从特性51可以看出,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不会产生谐振频率,而且在直流电压值DCV中也不会出现极大值。
另一方面,特性(频率特性)52表示搭载了受电装置2时的直流电压值DCV的变化。从特性52可以看出,在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产生谐振频率,在直流电压值DCV中出现极大值。从传输效率53也可以看出,在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附近电力的传输效率最高,因此通过将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设定为电力传输时的动作频率,从而能够在电力的传输效率最高的频率下进行电力传输。
返回图4,在供电准备状态403下,控制部102判断出产生了谐振频率,即判断是否仅仅是误动作引起的、是否因与受电装置2连接了并未假设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而引起的、是否因与受电装置2连接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而引起的。即,确认所搭载的受电装置2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2(确认单元)。具体而言,可通过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是否在由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假设的范围内来进行判断。
若判定为仅仅是误动作引起的、或因连接了并未假设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而引起的,则供电准备状态403保持不变,直到搭载连接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此外,与第一待机状态402相同,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断为是产生了误动作的电子设备、并未假设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从受电装置2卸下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或者卸下了受电装置2自身,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另外,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优选设定为比第一待机状态402下的频率采样间隔短。这是因为,需要高精度地确认所搭载的受电装置2是否为连接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确认单元)。
控制部102在判定为搭载了作为电力传输对象的受电装置2、即搭载了已连接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转移到供电状态404,开始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具体而言,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低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高的电压(第一电压),使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增大,向驱动控制部103发送电力传输的开始指示。
在供电状态404下也与第一待机状态402相同,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可判断为在完成充电前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完成充电前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
是否已完成充电是基于对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出的交流电压值ACV进行换算后的电流值来判定的。例如,可以在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完成了充电,也可以在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控制部102在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时判定为完成了充电、或在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然后转移到第二待机状态405,在电流值为第二阈值以上且第一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正在充电。
此外,控制部102也可以判定是否正在充电。此时,控制部102也获取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到的交流电压值ACV,将获取到的交流电压值ACV换算为电流值,监控换算后的电流值。是否正在充电是通过例如电流值是否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同的值来判定的。是否为相同的值是如上所述那样根据电流值与规定的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的,或者也可以根据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值的变动量的大小来判断。例如,在根据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值的变动量的大小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判断在单位时间内电流值是否变动了规定量,在没有规定量的变动的情况下,判定为正在充电。
在第二待机状态405下,由于充电已完成或发生了某些异常,因此不需要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因此,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在此,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11a的电压并不限于第二电压,也可以是比第一电压低的第四电压。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产生了谐振频率的情况下,由于是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状态,因此直到卸下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但是,优选设定成在第二待机状态405下进行频率扫描的间隔(第二时间间隔)比在第一待机状态402下进行频率扫描的间隔(第一时间间隔)长。这是因为,已经完成了充电,或发生了某些异常,无需再次开始电力的传输,虽然量不多但是也能够降低功耗。控制部102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控制部102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在图6中,控制部102检查插入插座、连接了AC适配器等情况,从而启动供电装置1(步骤S601),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步骤S602)。由此,能够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步骤S603),通过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直流电压值DCV中是否存在极大值(步骤S604)。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下不会产生谐振频率,因此所获取的直流电压值DCV中不会存在极大值。因此,能够根据直流电压值DCV的极大值的存在与否来判定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2。
控制部102在判定为直流电压值DCV中不存在极大值的情况下(步骤S604:否),控制部102判定为未搭载受电装置2,直到搭载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具体而言,直到搭载受电装置2为止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从而分析直流电压值DCV的频率特性。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直流电压值DCV中存在极大值的情况下(步骤S604:是),控制部102判定为供电装置1搭载了受电装置2,判断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是否在由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假设的范围内(步骤S605)。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并不处于由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假设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605:否),控制部102判断为步骤S604中的判断仅仅是误动作引起的、或连接了并未作为充电对象而假设的电子设备,使处理返回到步骤S603,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处于由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假设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步骤S605:是),控制部102判断为搭载了已连接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即搭载了作为电力传输对象的受电装置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低阻抗的设定指示(步骤S606),并且将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设定为电力传输时的动作频率(步骤S607)。由此,能够增大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能够在电力传输效率最高的频率下进行电力传输。
控制部102获取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出的交流电压值ACV(步骤S608),将所获取的交流电压值ACV换算为电流值,监控换算后的电流值。控制部102判断换算后的电流值在一定时间内是否有规定量的变动(步骤S609)。控制部102在判断微电流值没有规定量的变动的情况下(步骤S609:否),控制部102判定为正在充电,处于等待充电完成的状态。在控制部102判断为有规定量的变动、即在一定时间内电流值下降了规定量、或者上升了规定量的情况下(步骤S609:是),控制部102判定为已完成充电、或发生了某些异常,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步骤S610)。由此,能够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直流电压值DCV会变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1,在电力传输时,电源电路12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第一电压,并且检查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2时,电源电路12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低于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直到搭载受电装置2为止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在判定充电是否已完成时,电源电路12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低于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直到卸下受电装置2为止以比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由此,在传输电力以外的情况下,能够降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11a的电压,由此能够降低功耗。此外,即使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由于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11a的电压低,因此能够避免因接触引起的通电等危险,能够提供一种安全的供电装置1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实施方式2)
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在供电状态404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的情况下将状态转移至第二待机状态405,在判定为完成了充电的情况下将状态转移至新的第三待机状态。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状态转移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供电装置1通过插入插座、连接AC适配器等而被启动(启动状态401)。供电装置1在启动后立刻转移至第一待机状态402。在第一待机状态402下,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搭载判定单元)。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下不会产生谐振频率,因此直到产生谐振频率为止、即直到搭载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控制部102在判断为产生了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受电装置2,从第一待机状态402转移到供电准备状态403。
在供电准备状态403下,控制部102判断出产生了谐振频率,即判断是否仅仅是误动作引起的、是否因与受电装置2连接了并未假设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而引起的、是否因与受电装置2连接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而引起的。即,确认所搭载的受电装置2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2(确认单元)。具体而言,可通过直流电压值DCV变成极大值的频率是否在由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假设的范围内来进行判断。
若判定为仅仅是误动作引起的、或因连接了并未假设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而引起的,则供电准备状态403保持不变,直到搭载连接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此外,与第一待机状态402相同,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断为是产生了误动作的电子设备、并未假设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从受电装置2卸下了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或者卸下了受电装置2自身,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
控制部102在判定为搭载了作为电力传输对象的受电装置2、即搭载了已连接作为充电对象的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转移到供电状态404,开始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具体而言,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低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高的电压(第一电压),使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增大,向驱动控制部103发送电力传输的开始指示。
在供电状态404下也与第一待机状态402相同,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可判断为在完成充电前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在完成充电前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
是否已完成充电是基于对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出的交流电压值ACV进行换算后的电流值来判定的。例如,可以在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完成了充电,也可以在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控制部102在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时判定为完成了充电,从而转移到第三待机状态701,在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转移到第二待机状态405,在电流值为第二阈值以上且第一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为正在充电。
此外,控制部102也可以同时使用是否正在充电中的判定。此时,控制部102也获取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到的交流电压值ACV,将获取到的交流电压值ACV换算为电流值,监控换算后的电流值。是否正在充电是通过例如电流值是否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同的值来判定的。是否为相同的值是如上所述那样根据电流值与规定的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的,或者也可以根据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值的变动量的大小来判断。例如,在根据每单位时间的电流值的变动量的大小进行判断的情况下,判断在单位时间内电流值是否变动了规定量,在没有规定量的变动的情况下,判定为正在充电。在判定为并没有正在充电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那样根据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来进行判定。
控制部102在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发生了某些异常,转移到第二待机状态405。在第二待机状态405下,由于发生了某些异常,因此不需要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因此,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在此,提供给第一有源电极11a的电压并不限于第二电压,也可以是低于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产生了谐振频率的情况下,由于是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状态,因此直到卸下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但是,优选将在第二待机状态405下进行频率扫描的间隔(第二时间间隔)设定成比在第一待机状态402下进行频率扫描的间隔(第一时间间隔)长。这是因为,发生了某些异常,不需要再次开始电力的传输,因此虽然量不多但是也能够降低功耗。控制部102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
此外,控制部102在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完成了充电,转移至第三待机状态701。在第三待机状态701下,由于完成了充电,因此不需要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因此,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通过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是否产生了谐振频率。在判断为产生了谐振频率的情况下,由于是搭载了受电装置2的状态,因此直到卸下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为止处于待机状态。但是,优选将在第三待机状态701下进行频率扫描的间隔(第二时间间隔)设定成比在第一待机状态402下进行频率扫描的间隔(第一时间间隔)长。这是因为,已经完成了充电,不需要再次开始电力的传输,虽然量不多但是也能够降低功耗。控制部102在判断为未产生谐振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卸下了电子设备203、或连接了电子设备203的受电装置2,再次转移到第一待机状态402。
此外,控制部102在第三待机状态701下处于待机状态时,每隔规定时间,例如每个2小时返回启动状态401。如实施方式1所示,在无第三待机状态701的情况下,一旦完成了充电,不会再次开始充电,而是继续放置为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因自然放电而导致无法使用受电装置2。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2中,在第三待机状态701下,在经过了规定时间的时刻,返回启动状态401,因此即使是一直处于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即忘记了从供电装置1卸下受电装置2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充电状态。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控制部102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图8中,步骤S601至步骤S608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供电装置1的控制部102获取由交流电压计106检测出的交流电压值ACV(步骤S608),将所获取的交流电压值ACV换算为电流值,监控换算后的电流值。控制部102判断换算后的电流值是否大于第一阈值(步骤S801)。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电流值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801:是),控制部102判定为正在充电时发生了某些异常,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步骤S802)。由此,能够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控制部102使处理返回步骤S603,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电流值为第一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801:否),控制部102判断电流值是否小于第二阈值(步骤S803)。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电流值在第二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803:否),控制部102判定为未完成充电,使处理返回步骤S801,返回进行上述的处理。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电流值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803:是),控制部102判定为完成了充电,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以使向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比较低的电压(第二电压)(步骤S804)。由此,能够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
控制部102判断是否经过了规定的时间(步骤S805)。在控制部102判断为未经过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805:否),控制部102判断为还残留有所充的电力,处于待机状态。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情况下(步骤S805:是),控制部102判断为所充的电力已被放电,使处理返回步骤S601,反复进行上述的处理。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2,在供电状态404下判断为发生了某些异常的情况下,转移到第二待机状态405,在判定为完成了充电的情况下转移到第三待机状态701,在第三待机状态701下,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的时刻返回启动状态401,因此即使在将完成了充电的状态下的受电装置2继续搭载于供电装置1而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充电状态。
(实施方式3)
使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供电装置的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和2相同,因此赋予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1和2的不同点在于,供电装置1与受电装置2进行通信,从而以适合于受电装置2的动作频率进行电力传输。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供电装置1的控制部102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在图9中,步骤S601、步骤S602的处理与实施方式1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优选在步骤S602中设定并指示的高阻抗的值高于实施方式1和2,即优选进一步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
控制部102向阻抗切换部108发送高阻抗的设定指示(步骤S602)。由此,能够降低从电源100提供的电力。另外,将设定并指示的高阻抗的值设置得较高,以使从电源电路12提供的直流电压值DCV小于启动供电装置1之后立刻转移的第一待机状态402下的直流电压值DCV。由此,向供电装置1的第一有源电极11a提供第三电压,该第三电压比在第一待机状态402下判定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2时的第二电压还低。这是因为只要提供数据通信所需的电力即可。
控制部102获取由I/V检测器101检测出的直流电压值DCV(步骤S603),通过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来判断直流电压值DCV中是否存在极大值(步骤S604)。在未搭载受电装置2的状态下,不会产生谐振频率,因此所获取的直流电压值DCV中不会存在极大值。因此,根据直流电压值DCV的极大值的存在与否,能够判定是否搭载了受电装置2。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直流电压值DCV中不存在极大值的情况下(步骤S604:否),控制部102判断为未搭载受电装置2,直到搭载为止处于待机状态。具体而言,直到搭载受电装置2为止以恒定时间间隔(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从而分析直流电压值DCV的频率特性。
在控制部102判断为直流电压值DCV中存在极大值的情况下(步骤S604:是),控制部102判定为供电装置1搭载了受电装置2,设定用于与所搭载的受电装置2进行通信的通信用频率(步骤S901)。
控制部102判断是否能够与受电装置2进行数据通信(步骤S902),在控制部102判断为不能进行数据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902:否),控制部102判定为所搭载的并不是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2,结束处理。在控制部102判断为能够进行数据通信的情况下(步骤S902:是),控制部102获取受电装置2的识别ID(步骤S903)。
控制部102在能够获取识别ID的情况下,能够确认搭载了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2,因此与获取到的识别ID所对应的受电装置2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每个受电装置2的受电所需的参数(步骤S904),基于获取到的参数来确定并设定电力传输时的动作频率(步骤S905),向受电装置2传输电力(步骤S906)。
另外,用于获取每个受电装置2的受电所需的参数的数据通信方法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通过负载调制方式进行数据通信即可。此时,也能够基于获取到的参数来确定电力传输时的动作频率。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3,供电装置1和受电装置2进行数据通信,获取识别受电装置2的识别ID,从而能够判定搭载了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2。此外,根据每个受电装置2的受电所需的参数,能够识别搭载了何种受电装置2,因此能够适当地确定电力传输时的动作频率。因此,能够有效地进行电力传输。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在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进行多种变形、置换等。
符号说明
1 供电装置
2 受电装置
11a 第一有源电极
11p 第一无源电极
12 高频波产生电路(电源电路)
21a 第二有源电极
21p 第二无源电极
100 电源
102 控制部

Claims (15)

1.一种供电装置,具有第一无源电极和第一有源电极,隔着间隙而使所述第一有源电极和受电装置的第二有源电极对置且使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受电装置的第二无源电极对置,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在所述第一有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有源电极之间形成比所述第一无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无源电极之间的电场还强的电场,从而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该供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电源电路,提供电力;
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检查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
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监控所述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和
供电控制单元,根据充电状态来控制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
所述供电控制单元按照以下方式控制所述电源电路的输出:
(1)电力传输时,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
(2)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以第一时间间隔并以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进行了频率扫描的电压,直到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检查到搭载所述受电装置为止;
(3)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以比所述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并以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进行了频率扫描的电压,直到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检查到卸下所述受电装置为止,
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测量所述电源电路提供的电压的频率特性,根据有无谐振频率来检查是否搭载有所述受电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具备:搭载判定单元,在所测量出的所述频率特性中检测到电压值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监控向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一有源电极输出的电流值,并且具备基于所述电流值来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的判定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具备:确认单元,在所述受电装置检查单元检查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该受电装置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
所述供电控制单元直到出现所述确认单元的确认结果为止,将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设定得比用于判定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还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控制单元使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
所述确认单元在通过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而获取了识别所述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确认所述受电装置是传输电力的对象。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状态监控单元监控所述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所述电流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小的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所述判定单元在判断为所述电流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为发生了异常,在判断为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判定为完成了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控制单元通过负载调制方式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从而获取每个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所需的参数,
并基于获取到的参数来确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
8.一种供电控制方法,使用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具有第一无源电极和第一有源电极,所述受电装置具有第二无源电极和第二有源电极,隔着间隙而使所述第一有源电极和所述第二有源电极对置且使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二无源电极对置,从而实现电容耦合,在所述第一有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有源电极之间形成比所述第一无源电极与所述第二无源电极之间的电场还强的电场,从而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该供电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通过以规定的频率范围进行频率扫描来测量电压的频率特性,根据有无谐振频率来检查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
监控所述受电装置的充电状态,
根据充电状态按照以下方式控制提供电力的电源电路的输出:
(1)电力传输时,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第一电压;
(2)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所述供电装置直到搭载所述受电装置为止以第一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
(3)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一电压的第四电压,所述供电装置直到卸下所述受电装置为止以比所述第一时间间隔长的第二时间间隔进行频率扫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在检测出电压值变成极大值的频率的情况下判定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监控向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一有源电极输出的电流值,
基于所述电流值,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监控向所述第一无源电极和所述第一有源电极输出的电流值,
基于所述电流值,判定是否完成了充电。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在检查出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情况下,确认该受电装置是否为作为传输电力的对象的受电装置,
直到有确认结果为止,将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设定得比用于判定是否搭载了所述受电装置的频率扫描时的频率采样间隔还短。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电路向所述第一有源电极提供低于所述第二电压的第三电压,
所述供电装置在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而获取了识别所述受电装置的识别信息的情况下,确认所述受电装置是传输电力的对象。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监控所述电流值与第一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所述电流值与比该第一阈值小的第二阈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在判断为所述电流值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判定为发生了异常,在判断为小于所述第二阈值时判定为完成了充电。
15.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供电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电装置通过负载调制方式与所述受电装置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每个所述受电装置的受电所需的参数,
基于获取到的参数,确定电力传输时的频率。
CN201610237040.7A 2011-11-24 2012-10-01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Active CN105720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6808 2011-11-24
JP2011-256808 2011-11-24
CN201280057227.9A CN103947080B (zh) 2011-11-24 2012-10-01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7227.9A Division CN103947080B (zh) 2011-11-24 2012-10-01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20613A CN105720613A (zh) 2016-06-29
CN105720613B true CN105720613B (zh) 2018-07-27

Family

ID=484695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7227.9A Active CN103947080B (zh) 2011-11-24 2012-10-01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CN201610237040.7A Active CN105720613B (zh) 2011-11-24 2012-10-01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7227.9A Active CN103947080B (zh) 2011-11-24 2012-10-01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735589B2 (zh)
JP (2) JP5541422B2 (zh)
CN (2) CN103947080B (zh)
GB (1) GB2511448B (zh)
WO (1) WO201307708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1422B2 (ja) * 2011-11-24 2014-07-09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電装置及び送電制御方法
JP5899306B2 (ja) * 2012-03-14 2016-04-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非接触送電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非接触受電装置及び方法
CN105190327B (zh) * 2013-06-06 2018-04-03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非接触电力输送系统的检查装置及检查方法
CN205304412U (zh) * 2013-09-12 2016-06-0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供电装置及无线电力输送系统
JP5861808B2 (ja) * 2013-09-12 2016-02-16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送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KR102109764B1 (ko) 2013-09-13 2020-05-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력 전송 장치에서 전력 수신 장치의 위치를 판단하는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을 수행하는 전력 전송 장치
KR101943082B1 (ko) * 2014-01-23 2019-04-18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무선 전력 송신 장치, 무선 전력 수신 장치, 및 무선 전력 전송 시스템
JP6665568B2 (ja) * 2016-02-12 2020-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電力伝送システム及び電力供給方法
US10879704B2 (en) 2016-08-26 2020-12-29 Nucurrent, Inc. Wireless connector receiver module
US10530177B2 (en) * 2017-03-09 2020-01-07 Cochlear Limited Multi-loop implant charger
CN111279577B (zh) * 2017-11-07 2023-10-17 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技术与应用有限公司 借助于自适应匹配网络的电容性无线电力传输
CN111466065A (zh) * 2017-12-11 2020-07-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系统、送电装置及受电装置
US11171517B2 (en) 2018-03-28 2021-11-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Electrode unit,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50079A (ja) * 1992-11-13 1994-05-31 Pfu Ltd 非接触型icメモリカードシステム
JP2006230129A (ja) * 2005-02-18 2006-08-31 Nanao Corp 非接触電力供給装置
CN101803222A (zh) * 2007-08-17 2010-08-11 Tmms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近场内电偶极子之间的远程纵向耦合来传输、分配和管理电能的方法和设备
JP2010193692A (ja) * 2009-02-20 2010-09-02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947080B (zh) * 2011-11-24 2016-05-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14405A (ja) * 1995-02-02 1996-08-20 Technova:Kk 非接触送電装置
US7356952B2 (en) * 2002-06-17 2008-04-15 Philip Morris Usa Inc. System for coupling package displays to remote power source
US7570994B2 (en) * 2003-04-25 2009-08-04 Medtronic Physio-Control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 defibrillator battery charge and optionally communicating
JP2006060909A (ja) * 2004-08-19 2006-03-02 Seiko Epso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CN100549880C (zh) * 2004-11-02 2009-10-14 光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节能电路
BRPI0621437A2 (pt) 2006-03-21 2012-07-10 Tmms Co Ltd dispositivos de transporte da eletricidade através do vácuo e de materiais dielétricos
US7989986B2 (en) * 2006-03-23 2011-08-02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Inductive power supply with device identification
JP4494426B2 (ja) * 2007-02-16 2010-06-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受電制御装置、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8236968A (ja) * 2007-03-23 2008-10-02 Seiko Epson Corp 非接触電力伝送装置
JP5473356B2 (ja) * 2008-02-28 2014-04-16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9273327A (ja) * 2008-05-10 2009-11-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内蔵機器と充電台
JP4725664B2 (ja) 2008-06-25 2011-07-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送電制御方法、及び受電制御方法
JP2010028934A (ja) * 2008-07-16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417907B2 (ja) 2009-03-09 2014-02-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送電制御装置、送電装置、受電制御装置、受電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無接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5689587B2 (ja) * 2009-03-31 2015-03-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電力伝送装置
US9496743B2 (en) * 2010-09-13 2016-11-15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wireless power feed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50079A (ja) * 1992-11-13 1994-05-31 Pfu Ltd 非接触型icメモリカードシステム
JP2006230129A (ja) * 2005-02-18 2006-08-31 Nanao Corp 非接触電力供給装置
CN101803222A (zh) * 2007-08-17 2010-08-11 Tmms有限公司 用于通过近场内电偶极子之间的远程纵向耦合来传输、分配和管理电能的方法和设备
JP2010193692A (ja) * 2009-02-20 2010-09-02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CN103947080B (zh) * 2011-11-24 2016-05-11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7080A (zh) 2014-07-23
GB201408917D0 (en) 2014-07-02
GB2511448A (en) 2014-09-03
JP5776815B2 (ja) 2015-09-09
US9735589B2 (en) 2017-08-15
GB2511448B (en) 2017-10-04
JP2014168377A (ja) 2014-09-11
CN105720613A (zh) 2016-06-29
WO2013077086A1 (ja) 2013-05-30
US20140253052A1 (en) 2014-09-11
CN103947080B (zh) 2016-05-11
JPWO2013077086A1 (ja) 2015-04-27
JP5541422B2 (ja) 2014-07-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20613B (zh) 供电装置以及供电控制方法
CN103178622B (zh) 信号检测装置及具备其的无线电力传输装置
CN103098343B (zh) 电力输送系统、以及该电力输送系统中采用的送电装置
CN101517666B (zh) 用于实现电磁能量传递的装置、系统和方法
JP5417942B2 (ja) 送電装置、送受電装置および送電方法
US898794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2349212B (zh) 手术器械用可充电储能器的耐高压加热的充电装置及相关方法
US8054190B2 (en)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of brushes, in particular slipring or commutator brushes, on electrical machines
CN103947079B (zh) 非接触供电装置及非接触供电系统
EP2413470A2 (en)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517735A (zh) 用于可植入装置中非接触功率传输的系统和方法
JP5516824B2 (ja) 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CN108574343B (zh) 非接触式电力传输装置及非接触式送电装置
WO2013125091A1 (ja) 送電装置及び送電制御方法
CN107174247B (zh) 电路装置、磁共振成像设备和其运行方法
US10191119B2 (en) Inspecting apparatus and inspecting method for noncontact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9756032A (zh) 球形无线充电系统
CN106443250A (zh) 一种高压无线供电系统的静电抗扰度测试方法
US20150364932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er
CN110336389B (zh) 无线受电装置和无线电力传输系统
CN107787108A (zh) 一种低温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及运行方法
CN116995824A (zh) 无线充电装置
US20150333558A1 (en) Wireless charger units for powering low-cost disposable electronic systems and related methods
CN102593960B (zh) 一种高压绝缘的高频感应传能供电装置
CN103069688A (zh) 基于电力传输效率的谐振功率传输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