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1636A - 车辆转向柱 - Google Patents

车辆转向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711636A
CN105711636A CN201510942068.6A CN201510942068A CN105711636A CN 105711636 A CN105711636 A CN 105711636A CN 201510942068 A CN201510942068 A CN 201510942068A CN 105711636 A CN105711636 A CN 1057116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ock absorbing
projection
absorbing portion
impact
steering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4206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711636B (zh
Inventor
具尚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L Mand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nd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ndo Corp filed Critical Mand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711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7116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7116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4Mechanisms for locking columns at selected posi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2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colum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9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arrangements, e.g. by being yieldable or collapsible
    • B62D1/195Yieldable supports for the steering colum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披露一种车辆转向柱。所述车辆转向柱包括:一调整螺栓,其穿过倾斜引导孔和伸缩引导孔,其中所述倾斜引导孔为槽状,且形成于一平板支架的相对两侧,所述伸缩引导孔为槽状,且形成于一间距支架的相对两侧;及一冲击吸收组件,其具有一中空管、倾斜冲击吸收部和伸缩冲击吸收部,其中调整螺栓插入中空管,倾斜冲击吸收部在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倾斜引导孔的相对纵向端支撑,伸缩冲击吸收部在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伸缩引导孔的相对纵向端支撑。所述车辆转向柱能够使一冲击吸收组件吸收在倾斜操作或伸缩操作过程中所述调整螺栓与倾斜引导孔或伸缩引导孔碰撞所产生的冲击,从而改善操作感并且减小运作噪音。

Description

车辆转向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转向柱,尤其特别地,涉及一种车辆的转向柱,其使一冲击吸收组件用以吸收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过程中一调整螺栓与一倾斜引导孔或一伸缩引导孔碰撞所产生的冲击,从而改善操作感并且减小运作噪音(operationalnoise)。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转向柱是一种围绕转向轴以支撑转向轴旋转的装置,其中,转向轴用以传送一通过驾驶员操纵方向盘所产生的旋转力至一齿条齿轮机构。所述转向柱通过一支架耦接至壳体,以固定转向轴的位置。
转向柱可以增加伸缩或倾斜功能用以方便驾驶员操作,其中,倾斜装置为一用于调整方向盘的固定角的装置。伸缩装置是通过安装两个中空管而形成,这样,使得转向柱可以轴向地延伸和收缩。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轴和转向柱缩进(collapse)以吸收冲击能量。
因此,所述转向装置可以根据功能被分类为伸缩式转向装置和倾斜式转向装置,并且根据应用场合,伸缩式转向装置可以增加倾斜功能。通过经由伸缩或倾斜功能而将所述方向盘的突出程度和倾斜角度调整为适应于驾驶员的身高或体重,驾驶员可以自如地(smoothly)操纵转向操作。
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车辆转向柱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如图1所示,根据现有技术的一车辆转向柱100包括:一外管101,一转向轴175容纳于其中;一内管170,其插入至所述外管101;一下安装支架165,其安装于所述内管170且固定于壳体;一上安装支架105,其安装于所述外管101的上侧且固定于壳体;一间距支架180,其耦接至所述外管101且具有一伸缩孔185;一平板支架150,其整合地形成于所述上安装支架105且具有一细长倾斜槽110;一伸缩固定齿181,其设置于所述间距支架180的外表面;一倾斜固定齿145,其设置于所述平板支架150的外表面;一可移动齿块129(movablegearblock),其包括:一伸缩致动齿182和一倾斜致动齿140,所述伸缩致动齿182与所述伸缩固定齿181啮合或分离,所述倾斜致动齿140与所述倾斜固定齿145啮合或分离;一凸台135,其耦接至所述可移动齿块129;一调整螺栓130,其穿过所述伸缩孔185和所述倾斜槽110,以便穿过所述可移动齿块129和一调节杆115;一螺母120,其耦接至所述调整螺栓130,这样,所述可移动齿块129和所述调节杆115可以被固定;弹簧,其置于所述倾斜致动齿140、所述伸缩致动齿182与所述可移动齿块129之间;以及一垫圈125,其设置于所述调节杆115和所述螺母120之间。
通过松紧所述调节杆115以实现倾斜和伸缩操作,其工作原理为:当紧固所述调节杆115时,所述平板支架150变窄而施加一压力至外管101以通过压力而使所述外管101和所述内管170彼此附着进而禁止倾斜操作或伸缩操作。相反地,当松开所述调节杆115时,所述外管101与所述内管170之间的压力消失,以允许倾斜操作和伸缩操作。
所述伸缩操作以如下方式实施:首先,松开所述调节杆115,其次沿着形成于所述间距支架180的伸缩孔185的方向改变所述调整螺栓130的位置,然后再紧固所述调节杆115。
所述倾斜操作以如下方式实施:首先松开所述调节杆115,其次沿着倾斜槽110的方向改变所述调整螺栓130的位置,然后再次紧固所述调节杆115。
当所述调节杆115被锁定时,所述外管101、所述转向轴175以及相关零件是被固定的。然而,当松开所述调节杆115时,所述外管101、所述内管170以及相关零件能够在凸轮135的带动下沿着倾斜移动的中轴160执行倾斜操作,或者转向柱轴向地延伸或收缩。
然而,根据现有技术中的一车辆转向柱因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过程中所述调整螺栓与所述倾斜引导孔或所述伸缩引导孔碰撞所产生的冲击而产生运作噪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已在努力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一车辆转向柱,其使一冲击吸收组件用以吸收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过程中一调整螺栓与一倾斜引导孔或一伸缩引导孔碰撞所产生的冲击,从而改善操作感并且减小运作噪音。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车辆转向柱,其包括:一调整螺栓,其穿过倾斜引导孔和伸缩引导孔,其中所述倾斜引导孔为槽状,且形成于一平板支架的相对两侧,所述伸缩引导孔为槽状,且形成于一间距支架的相对两侧;以及一冲击吸收组件,其具有一中空管、倾斜冲击吸收部以及伸缩冲击吸收部,其中所述调整螺栓插入所述中空管,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在所述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所述倾斜引导孔的相对纵向端支撑,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在所述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所述伸缩引导孔的相对纵向端支撑。
如上所述,一车辆转向柱能够使一冲击吸收组件用以吸收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过程中一调整螺栓与一倾斜引导孔或一伸缩引导孔碰撞所产生的冲击,从而改善操作感并且减小运作噪音。
附图说明
结合参考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性和优势,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车辆转向柱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车辆转向柱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车辆转向柱的剖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冲击吸收组件的透视图;
图5为一侧视图,其绘示所述冲击吸收组件耦接至一倾斜引导孔;
图6为一侧视图,其绘示所述冲击吸收组件耦接至一伸缩引导孔;以及
图7和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吸收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将具体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在描述本发明的组件时,可以使用术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类似词。这些术语仅是为了将一结构组件与其他结构组件区别出来,并且一相应结构组件的属性、次序、顺序等不应受限于该术语。应当指出,当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组件与另一个组件“连接”“耦接”“接合”时,虽然说明第一个组件可以直接地与第二个组件“连接”“耦接”“接合”,一第三个组件也可能在第一个组件与第二组件之间“连接”“耦接”“接合”。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为了便于说明除非另有说明,在附图中,相对于一安装支架的一侧表示为一上侧,相对于所述上侧的一侧表示为一下侧,在转向轴上的方向盘的一侧表示为一侧,相对于所述一侧的一侧表示为一相对侧。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车辆转向柱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车辆转向柱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冲击吸收组件的透视图。图5为一侧视图,其绘示所述冲击吸收组件耦接至一倾斜引导孔。图6为一侧视图,其绘示所述冲击吸收组件耦接至一伸缩引导孔。图7和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吸收组件的剖视图。
具体而言,参考图2至图4,所述转向柱300包括:一调整螺栓310,其穿过倾斜引导孔242和伸缩引导孔252,其中所述倾斜引导孔242为槽状,且形成于一平板支架240的相对两侧,所述伸缩引导孔252为槽状,且形成于一间距支架250的相对两侧;以及一冲击吸收组件390,其具有一中空管、倾斜冲击吸收管420、430以及伸缩冲击吸收管440、460,其中所述调整螺栓310插入至所述中空管,所述倾斜冲击吸收管420、430在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相对纵向端支撑,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在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相对纵向端支撑。
一内管260和一外管220为中空管,并且所述内管260插入至所述外管220。
一转向轴210插入至所述内管260和所述外管220。
所述间距支架250呈大体上倒U型,以围绕所述外管220的外周围。所述伸缩引导孔252为一槽状,其形成于所述间距支架25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伸缩引导孔252。
所述平板支架240为一大体上倒U型,以围绕所述间距支架250的外周围。所述倾斜引导孔242为一槽状,其形成于所述平板支架240的相对两侧,且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倾斜引导孔242。
这样,所述平板支架240通过一冲击能量吸收单元耦接至一安装支架230,其中所述冲击能量吸收单元用以吸收当车辆发生碰撞或尾端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能量并将其转移。所述安装支架230固定于所述壳体。
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间距支架250的伸缩引导孔252和所述平板支架240的倾斜引导孔242,并且耦接至所述伸缩引导孔252和所述倾斜引导孔242。
一齿轮传动装置500包括:一伸缩固定齿350,其耦接至所述间距支架250的伸缩引导孔252;一倾斜固定齿340,其耦接至所述平板支架240的倾斜引导孔242;一可移动齿块320,其具有一伸缩致动齿324和一倾斜致动齿326,且所述伸缩致动齿324和所述倾斜致动齿326分别与所述伸缩固定齿350和所述倾斜固定齿340啮合;以及一弹性支撑体330,其置于所述倾斜固定齿340和所述可移动齿块320之间,以提供一弹性支撑力至所述可移动齿块320。
所述伸缩固定齿350具有一第一槽352,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第一槽352的中心。第一齿排354形成在所述第一槽352的上侧和下侧,且彼此平行。
所述倾斜固定齿340具有一第二槽342,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倾斜固定齿340。第二齿排344形成在所述第二槽342的相对两侧,且彼此平行。
也就是说,所述第一齿排354朝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且形成在所述第一槽352的上侧和下侧,且彼此平行,以与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第三齿排324a啮合,如下文所述。所述第二齿排344朝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且形成在所述第二槽342的相对两侧,且彼此平行,以与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第四齿排326a啮合。
导杆346形成于所述倾斜固定齿340,且位于所述第二齿排344的相对两侧,所述导杆346朝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突出,并且引导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移动方向。
如此配置所述可移动齿块320,以使所述倾斜致动齿326突出至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相对两侧,并与所述倾斜固定齿340相对应,而且所述伸缩致动齿324朝向所述伸缩固定齿350突出以穿过所述倾斜固定齿340的第二槽342,并与所述伸缩固定齿350相对应。
所述可移动齿块320具有一通孔322,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通孔322的中心。与所述第二齿排344啮合的第四齿排326a形成于所述倾斜致动齿326的相对两侧且彼此平行,其中所述倾斜致动齿326朝所述通孔322的相对两侧突出。与所述第一齿排354啮合的第三齿排324a形成于所述伸缩致动齿324的上下两侧且彼此平行,其中所述伸缩致动齿324朝所述伸缩固定齿350突出。
也就是说,所述第四齿排326a朝向所述倾斜固定齿340且形成于所述倾斜致动齿326的相对两侧并彼此平行,所述倾斜致动齿326从所述通孔322的相对两侧突出,以与所述第二齿排344啮合。所述第三齿排324a朝向所述伸缩固定齿350且形成于所述伸缩致动齿324的上下两侧并彼此平行,所述伸缩致动齿324朝所述伸缩固定齿350突出,以与所述第一齿排354啮合。
如图所示,所述可移动齿块320为一方形块状,一多边形阶状内凹328形成于一表面且围绕所述通孔322,其中所述表面与所述第三齿排324a和所述第四齿排326a所在的表面相对。
另外,在所述调整螺栓310的一端形成一头部312,其为多边形。所述调整螺栓310的多边形头部312插入至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多边形阶状内凹328,并且与所述阶状内凹328紧密耦接。
所述弹性体330包括一中空体334,所述中空体334与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相接触,以支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弹性支承腿336(resilientsupportlegs)从所述中空体334的两侧突出并朝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弹性支承腿336朝着所述倾斜固定齿340弯曲,并且被所述倾斜固定齿340支撑,以提供一弹性支撑力给所述可移动齿块320。
所述中空体334具有一孔332,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孔332的中心(center)。所述中空体334与所述伸缩致动齿324和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第四齿排326a之间的一表面相接触,以便稳定地支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
所述弹性支承腿336用以提供一弹性支撑力给所述可移动齿块320,并且所述弹性支承腿336被所述第二槽342和所述倾斜固定齿340的第二齿排344之间的一平面所支撑。由于所述弹性支承腿336从所述中空体334的相对两侧突出且朝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并且再次朝向所述倾斜固定齿340弯曲,于是,所述弹性支撑腿336的部分朝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突出,所述弹性支撑腿336的部分可以更加稳定地支撑所述可移动齿块320。
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具有一螺栓插入孔410,所述螺栓插入孔410为中空状,所述调整螺栓310插入至所述螺栓插入孔410,这样,所述螺栓插入孔410围绕着穿过所述倾斜引导孔242和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所述调整螺栓310。
为了吸收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中所述调整螺栓230与所述倾斜引导孔242和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碰撞所产生的一冲击,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突出,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被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相对纵向端所支撑,并且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突出,其中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被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相对纵向端所支撑。
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可以由一弹性材料制成,例如像硅、聚氨酯、橡胶或塑料树脂,或者,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是由在一具有中空管形状的塑料树脂体内塑形而成的弹性材料,例如像硅、聚氨酯、橡胶或塑料树脂,使得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具有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以及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突出,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被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相对纵向端所支撑,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突出,所述冲击组件390的外周围表面被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相对纵向端所支撑。
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包括:一第一冲击吸收部442和一第二冲击吸收部462,其中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朝向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一纵向端突出,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朝向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相对另一纵向端突出。
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包括:一对第一突起444(firstboss),所述第一突起444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这样,以使冲击能量阶段性减小。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包括:一对第二突起464(secondboss),所述第二突起464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这样,以使冲击能量阶段性减少。
内凹591设置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一突起444之间的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二突起464之间的连接部,并且所述内凹591圆形地(roundly)向内凹陷,使得所述第一突起444和所述第二突起464容易弹性地向内变形,即使在使用转向柱(isused)之后,也同样可以防止所述第一突起444和所述第二突起464被撕裂(torn)或分离(separated)。
所述第一突起444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onaincline)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一突起444与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相接触时所述第一突起444收缩。所述第二突起464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二突起464与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相接触时所述第二突起464收缩。
因此,如图5所示,若所述第一突起444和所述第二突起464与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一侧252a或相对另一侧252b碰撞,所述第一突起444和所述第二突起464在收缩的同时产生形变以吸收冲击能量。
所述第一突起444和所述第二突起464具有支撑部593,所述支撑部593从连接至所述内凹591的尾端(ends)的内表面突出,于是,当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与所述伸缩引导孔252接触时,所述支撑部593被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和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所支撑而一起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一突起444和所述第二突起464向内弯曲,使得整个冲击吸收组件390由外向内(fromtheoutsidetotheinside)逐渐地吸收一冲击。
中空部526、536设置在所述调整螺栓310所插入的所述螺栓插入孔410与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之间,使得当整个冲击吸收组件390由外向内逐渐地吸收一冲击时,可以吸收额外冲击(additionalimpact)。同时,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包括:一第三冲击吸收部422和一第四冲击吸收部432,其中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的一外周围表面突出并朝向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一纵向端,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朝向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相对另一纵向端突出。
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具有一对第三突起424,所述第三突起424从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这样,以使冲击能量阶段性减少。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具有一对第四突起434,所述第四突起434从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以使冲击能量阶段性减少。
内凹591设置在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三突起424之间的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四突起434之间的连接部,并且所述内凹591圆形地向内凹陷,使得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容易弹性地向内变形,即使在使用转向柱之后,也同样可以防止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被撕裂(torn)或分离(separated)。
所述第三突起424在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三突起424与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相接触时所述第三突起424收缩。所述第四突起434在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四突起434与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相接触时所述第四突起434收缩。
因此,如图6所示,若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碰撞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一上侧242a或一下侧242b,则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的形状变形以吸收冲击能量,同时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的形状收缩。
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具有支撑部593,所述支撑部593从连接至所述内凹591的尾端(ends)的内表面突出,于是,当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与所述倾斜引导孔242接触时,所述支撑部593被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和所述第四冲击部432所支撑而一起弹性变形,同时所述第三突起424和所述第四突起434向内弯曲,使得整个冲击吸收组件390由外向内逐渐地吸收一冲击。
中空部426、436设置在所述调整螺栓310所插入的所述螺栓插入孔410与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之间,使得当整个冲击吸收组件390由外向内逐渐地吸收一冲击时,可以吸收额外冲击。
也就是说,在一倾斜操作中,由于所述中空部426、436,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和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与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相对两侧碰撞,所述中空部426、436的形状变形,与此同时冲击能量被额外地吸收。
此处,这样配置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仅在所述螺栓插入孔410和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之间形成中空部,如图7所示,或者在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440、460和所述螺栓插入孔410之间,以及在所述螺栓插入孔410和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420、430之间形成中空部,如图8所示。
也就是说,在一伸缩操作或一倾斜操作中,由于所述中空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442、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462、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422和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432分别与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的相对两侧及所述倾斜引导孔242的相对两侧碰撞。所述中空部的形状变形,同时冲击可以逐渐地被吸收。
一凸台组件370(camassembly)包括一固定凸台372(fixedcam)和一致动凸台374(actuatingcam),其中所述固定凸台372耦接至一侧,该侧相对于所述平板支架240的齿组件500(gearassembly)耦接的一侧,所述固定凸台372具有一第一偏心轮毂(camboss),所述致动凸台374具有一第二偏心轮毂,其与所述第一偏心轮毂接触,并且一调节杆380耦接至所述凸台组件370。
因此,若驾驶员沿一方向或相反方向旋转所述调节杆380,所述致动凸台374的第二偏心轮毂沿着所述第一固定凸轮372的第一偏心轮毂移动,于是,所述致动凸台374和所述固定凸台372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同时所述调节杆380被锁定或松开。
同时,所述调整螺栓310穿过所述可移动齿块320、所述弹性支撑体330、所述倾斜固定齿340、所述平板支架240、所述伸缩固定齿350、所述间距支架250、所述固定凸台372以及所述致动凸台374,并且与其耦接。所述头部312形成于所述调整螺栓310与所述可移动齿块320耦接的一端,如上文所述。一承载部375、一固定螺母360及相关零件循序地(sequentially)耦接至所述调整螺栓的另一端。
结合附图,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车辆转向柱300的操作。
若驾驶员锁定所述调节杆380,所述致动凸台374和所述固定凸台372彼此间隔开,使得所述调整螺栓310的头部312沿压紧方向拉动(pull)所述可移动齿块320,于是,所述平板支架240内的空间变窄,同时所述间距支架250受压,所述外管220的外周围表面受压并被接触。所述倾斜固定齿340的第二齿排344和所述倾斜致动齿326的第四齿排236a以及所述伸缩固定齿350的第一齿排354和所述伸缩致动齿324的第三齿排324a彼此啮合,从而可以完成倾斜操作和伸缩操作,并且能够固定所述转向轴210。
相反地,若驾驶员松开所述调节杆380,彼此分离的所述致动凸台374和所述固定凸台372返回至原有位置,同时所述调整螺栓310沿相反方向移动,于是,所述平板支架240的空间由窄变宽,同时所述间距支架250和所述外管220b移动。与所述倾斜固定齿340的第二齿排344和所述伸缩固定齿350的第一齿排354啮合的所述可移动齿块320的第四齿排326a和第三齿排324a的啮合状态变为松开,同时可以执行一倾斜操作和一伸缩操作。
接着,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中,所述冲击吸收组件390吸收所述调整螺栓310与所述倾斜引导孔242或与所述伸缩引导孔252碰撞所产生的一冲击,于是减小运作噪音。
如上所述,一车辆转向柱能够使一冲击吸收组件用以吸收在一倾斜操作或一伸缩操作过程中一调整螺栓与一倾斜引导孔或一伸缩引导孔碰撞所产生的冲击,从而改善操作感并且减小运作噪音。
甚至如上文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有组件是以单个单元结合而成,或是以单个单元结合地进行操作,本发明的实施例不仅仅限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情况下,在所有结构组件中,至少两个组件可以选择性结合和操作。尽管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已经说明了用途,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能够理解不同的修改、补充和替代,这些修改、补充和替代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在本发明中所披露的实施例意在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并且该些实施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范围要根据附属的权利要求,例如所有的技术想法包括等同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来进行解释。

Claims (13)

1.一种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调整螺栓,所述调整螺栓穿过倾斜引导孔和伸缩引导孔,其中所述倾斜引导孔为槽状,且形成于一平板支架的相对两侧,所述伸缩引导孔为槽状,且形成于一间距支架的相对两侧;以及
一冲击吸收组件,所述冲击吸收组件具有一中空管、倾斜冲击吸收部以及伸缩冲击吸收部,其中所述调整螺栓插入所述中空管,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在所述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所述倾斜引导孔的相对纵向端支撑,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在所述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且被所述伸缩引导孔的相对纵向端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包括:一第一冲击吸收部和一第二冲击吸收部,其中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并朝向所述伸缩引导孔的一纵向端,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突出并朝向所述伸缩引导孔的相对另一纵向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包括:一对第一突起和一对第二突起,其中所述第一突起设置为从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所述第二突起设置为从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内凹设置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一突起之间的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二突起之间的连接部,并且所述内凹圆形地向内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在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一突起与所述伸缩引导孔相接触时所述第一突起收缩;所述第二突起在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二突起与所述伸缩引导孔相接触时所述第二突起收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连接至所述内凹的尾端的内表面突出,使得当所述冲击吸收组件与所述伸缩引导孔接触时,所述支撑部被所述第一冲击吸收部和所述第二冲击吸收部所支撑,同时所述第一突起和所述第二突起向内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具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设置在所述调整螺栓所插入的所述螺栓插入孔与所述伸缩冲击吸收部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包括:一第三冲击吸收部和一第四冲击吸收部,其中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的外周围表面突出并朝向所述倾斜引导孔的一纵向端,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突出并朝向所述倾斜引导孔的相对另一纵向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冲洗吸收部包括:一对第三突起和一对第四突起,其中,所述第三突起设置为从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的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所述第四突起设置为从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的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内凹设置在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三突起之间的连接部以及在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相对两侧与所述第四突起之间的连接部,并且所述内凹圆形地向内凹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突起在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三突起与所述倾斜引导孔相接触时所述第三突起收缩;所述第四突起在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的一外周围表面的一斜面上突出以圆周地面对面,用以吸收一冲击,同时当所述第四突起与所述倾斜引导孔相接触时所述第四突起收缩。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突起和所述第四突起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连接至所述内凹的尾端的内表面突出,以至当所述冲击吸收组件与所述倾斜引导孔接触时,所述支撑部被所述第三冲击吸收部和所述第四冲击吸收部所支撑,同时所述第三突起和所述第四突起向内弯曲。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击吸收组件具有中空部,所述中空部设置在所述调整螺栓所插入的所述螺栓插入孔与所述倾斜冲击吸收部之间。
CN201510942068.6A 2014-12-18 2015-12-16 车辆转向柱 Active CN1057116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82860A KR101602182B1 (ko) 2014-12-18 2014-12-18 자동차의 조향 컬럼
KR10-2014-0182860 2014-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711636A true CN105711636A (zh) 2016-06-29
CN105711636B CN105711636B (zh) 2018-07-17

Family

ID=55583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42068.6A Active CN105711636B (zh) 2014-12-18 2015-12-16 车辆转向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28214B2 (zh)
KR (1) KR101602182B1 (zh)
CN (1) CN105711636B (zh)
DE (1) DE102015016216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7556A (zh) * 2017-01-26 2018-08-03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车辆转向管柱的倾斜设备
CN108909824A (zh) * 2018-06-12 2018-11-30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降噪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12688A1 (de) * 2015-07-07 2017-01-12 Thyssenkrupp Ag Fest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eines Kraftfahrzeugs
US10597064B2 (en) 2015-11-02 2020-03-24 Nsk Ltd.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for steering wheel
KR101813080B1 (ko) * 2016-05-18 2017-12-29 남양공업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컬럼
KR102045990B1 (ko) * 2018-01-04 2019-11-18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 조향컬럼
DE102018123538A1 (de) * 2018-09-25 2020-03-26 Thyssenkrupp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CN109484466A (zh) * 2018-12-14 2019-03-19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角度调节机构
US11345389B2 (en) * 2019-04-09 2022-05-31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adjustment assembly of steering column
CN112298332A (zh) * 2019-07-26 2021-02-02 株式会社万都 一种调节衬套、转向管柱及车辆
US11866092B1 (en) * 2022-12-13 2024-01-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adjustment assembly of steering column
US11866089B1 (en) * 2022-12-13 2024-01-09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Rake adjustment assembly of steering colum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95219A (en) * 1994-11-17 1996-05-22 Torrington Co Clamping mechanism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US20020124677A1 (en) * 1998-12-25 2002-09-12 Nsk Ltd.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CN101070076A (zh) * 2006-05-11 2007-11-14 株式会社万都 具有可旋转的锁定元件的倾转及伸缩式转向装置
CN101844581A (zh) * 2009-03-27 2010-09-29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2481945A (zh) * 2010-06-16 2012-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72142B1 (ko) 2007-04-06 2010-07-23 주식회사 만도 플레인 와셔를 구비한 틸트 앤 텔레스코픽 조향장치
DE102010036891A1 (de) * 2010-06-28 2011-12-29 Thyssenkrupp Presta Ag Verstellbare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S8783717B2 (en) * 2010-11-23 2014-07-22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Steering column telescope lock
KR101731138B1 (ko) * 2013-02-21 2017-04-27 주식회사 만도 텔레스코픽 조향장치
KR101839637B1 (ko) 2013-05-30 2018-03-16 주식회사 만도 자동차의 틸트 또는 틸트 및 텔레스코프 조향장치
MX2016004185A (es) * 2013-10-04 2017-01-26 Nsk Americas Inc Ensamble de columna de direccion plegable.
JP6270141B2 (ja) * 2014-03-24 2018-01-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95219A (en) * 1994-11-17 1996-05-22 Torrington Co Clamping mechanism for an adjustable steering column
US20020124677A1 (en) * 1998-12-25 2002-09-12 Nsk Ltd.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CN101070076A (zh) * 2006-05-11 2007-11-14 株式会社万都 具有可旋转的锁定元件的倾转及伸缩式转向装置
CN101844581A (zh) * 2009-03-27 2010-09-29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转向装置
CN102481945A (zh) * 2010-06-16 2012-05-3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转向柱的支承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57556A (zh) * 2017-01-26 2018-08-03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车辆转向管柱的倾斜设备
US10640141B2 (en) 2017-01-26 2020-05-05 Mando Corporation Tilt apparatus for vehicular steering column
CN108357556B (zh) * 2017-01-26 2020-11-06 株式会社万都 用于车辆转向管柱的倾斜设备
CN108909824A (zh) * 2018-06-12 2018-11-30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管柱降噪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28214B2 (en) 2016-08-30
US20160176436A1 (en) 2016-06-23
CN105711636B (zh) 2018-07-17
KR101602182B1 (ko) 2016-03-11
DE102015016216B4 (de) 2022-03-17
DE102015016216A1 (de) 2016-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11636A (zh) 车辆转向柱
KR101065895B1 (ko) 충격 흡수장치를 구비한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EP2025576B1 (en) Steering wheel position adjustment device
KR20170137338A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스티어링 장치
JP2016175486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7648168B2 (en) Collision energy absorbable steering column of vehicle equipped with wire block assembly
KR20180022289A (ko) 자동차 스티어링 컬럼의 텔레스코픽 래치 장치
US10604171B2 (en) Steering column
KR101307648B1 (ko) 자동차의 조향컬럼
CN109562776B (zh) 低初始阻力转向柱碰撞设备
KR101138160B1 (ko)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장치
JP4390343B2 (ja) 自動車用操向コラムの調節装置
KR102149205B1 (ko) 차량용 충격흡수식 스티어링 컬럼
KR100997095B1 (ko) 조향장치의 충격에너지 흡수구조
KR101181124B1 (ko) 자동차의 충격 흡수식 조향컬럼
KR100472535B1 (ko)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 흡수구조
KR20070052527A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 구조
KR102209819B1 (ko) 헤드레스트 폴가이드
KR100795009B1 (ko) 충격 흡수 부재를 구비한 자동차의 조향장치
KR102612218B1 (ko) 차량용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 흡수 구조
KR102350529B1 (ko) 스티어링 컬럼의 충격흡수 구조
KR101031056B1 (ko) 상부 브라켓에 가이드와 슬릿 플레이트를 구비한충격에너지 가변 흡수구조 조향 장치
KR20070052011A (ko) 자동차용 스티어링 칼럼의 충격흡수 구조
CN111936372B (zh) 用于从转向柱吸收能量的装置的啮合板
KR101813080B1 (ko) 자동차의 스티어링 컬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Ping Ze Pu rose

Patentee after: Hanna Wandu Co.,Ltd.

Address before: South Korea Gyeonggi Do Ping Ze Pu rose

Patentee before: MANDO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