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6127A -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 Google Patents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96127A
CN105696127A CN201511035750.3A CN201511035750A CN105696127A CN 105696127 A CN105696127 A CN 105696127A CN 201511035750 A CN201511035750 A CN 201511035750A CN 105696127 A CN105696127 A CN 1056961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cing
passage
splicer
air
channe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10357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96127B (zh
Inventor
O·内比格
S·斯查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urer Spinning Solutions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filed Critical Saurer Germany GmbH and Co KG
Publication of CN1056961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61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961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61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69/00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 B65H69/06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 B65H69/061Methods of, or devices for, interconnecting successive lengths of material; Knot-tying devices ;Control of the correct working of the interconnecting device by splicing using pneumatic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7/00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 D01H7/02Spinning or twisting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permanent twist
    • D01H7/86Multiple-twist arrangements, e.g. two-for-one twisting devices ; Threading of yarn; Devices in hollow spindles for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for imparting multiple twist, e.g. two-for-one twis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20Driv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 D01H1/24Driving or stopping arrangements for twisting or spinning arrangements, e.g. spindl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3/00Other common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30Handled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2701/31Textiles threads or artificial strands of fila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这里,进气道(66o,66u)被尤其设计为将捻接空气注射到捻接通道单元(60)的捻接通道(20)。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变形,它具有:a)邻近出口的部分(69o,69u)的长度l以及通向捻接通道(20)的出口(70o,70u)的直径d的最小值;或者b)比率rld=l/d的值超过一最小值,其中邻近出口的该部分(69o,69u)必须在两种情况a)和b)下都基本不具有可能阻止捻接空气流动的结构;或者c)进气道(66o,66u)被设计为使得当捻接空气流过所述捻接通道时,捻接空气不晚于在所述进气道的通向捻接通道(20)的出口(70o,70u)之前形成导入到捻接通道(20)的层流。

Description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空气捻接器的捻接通道单元、一种包括该类型的捻接通道单元的捻接器以及一种具有该类型的捻接器的纺织机。
背景技术
这里所用的术语“捻接器”是指一种用于连接纱线两端的装置,其中,在这里和下文中,在任何情况下,纱线都被认为指的是一种包含捻转在一起的各个纤维的结构。在空气捻接器中,纱线通过将要连接的纱线穿过进料缝隙插入到捻接器的捻接通道而连接在一起,然后压缩空气通过至少一个进气道开口吹入到捻接通道,使得纱线纤维相互混合并捻转,形成一个和纱线结构的其他部分的外观和强度相同的接头。在这个过程中,这里使用术语“压缩空气”或“捻接空气”来表示所有适合的连接介质,因此该连接介质除了环境空气外还特别包括潮湿空气。
除了实现高质量捻接这个问题之外,当吹入捻接空气时,还出现特别难于将纱线保留在捻接通道内。因而,压缩空气可能迫使纱线在径向从进料缝隙出去以及在轴向分别从捻接通道单元的顶面或者底面出去。现有技术中已经采用各种方法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
相应地,当插入纱线后,进料缝隙可用一个捻接器盖盖住。捻接通道的开口的上下侧可通过紧邻的控制板而变窄,或者,可通过与顶面和底面间隔开的控制板来影响捻接空气流。通常,当纱线插入到捻接通道时,这些控制板可实现纱线引导功能,其也被称作纱线引导板。替代地或另外,可在捻接通道的顶面或底面附近使用纱线保持杆,有时被称作纱线压杆或锁定叉,纱线保持杆限制纱线刚好移出捻接通道的能力。因而,引入的捻接空气流导致纱线在捻接通道的上面和下面旋转,进而导致形成两个纱线气圈,如果直径太大的话,纱线气圈将纱线拖出捻接通道。锁定叉限制这些气圈的直径。
除了上面提到的控制板和纱线压杆外,DE3612229C2也描述了一种在轴向上划分成彼此径向偏置的两个捻接室的捻接通道。每个捻接室具有自己的通向该捻接室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所述捻接空气在捻接室内形成以相互对立的方向回旋的涡流。
DE10202781A1公开了,使用位于捻接通道上面和下面的纱线端部反向捻转管嘴作为将纱线正好保持在初始位置或者开始捻接过程之前的点上的保持元件。为此,这里称为保持和打开管的纱线端部反向捻转管嘴被放置为紧邻轴向捻接通道出口,并适当的对称设置,所述管嘴在纱线一侧的开口为漏斗状。优选地,保持和打开管中的吸入空气直到捻接空气首次吹入或者在吹入后不久才断开,这样,保持和打开管在那个时候之前可继续发挥紧固纱线的作用。
然而采用这些和其他方法的现有技术很可能会生产高质量的捻接接头,然而每种接头依据需要连接的纱线的特性,尤其是纱线的类型和纱线的强度,都需要其自己特有的方法。在实践中,其结果就是机器上必须要有大量各种设计的捻接通道单元或整体的捻接器,每变换一种纱线,就要换一种。这相应地会导致财务、补给以及劳动力的极大浪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生产一种捻接通道单元,和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捻接通道单元适用于各种纱线。
该任务通过被设计为以下三种形式的捻接通道单元以及包括所述捻接通道单元的捻接器和纺织机而被解决:
1、一种用于捻接器的捻接通道单元,所述捻接通道单元具有捻接通道和至少一个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其中所述进气道的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部分不具有阻止所述捻接空气流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部分的长度l至少为3.5mm,以及
所述进气道的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出口的直径d不大于1.5mm。
2、一种用于捻接器的捻接通道单元,所述捻接通道单元具有捻接通道和至少一个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其中所述进气道的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部分不具有阻止所述捻接空气流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部分的长度为l和所述进气道的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出口的直径d的比率rld=l/d大于2.3。
3、一种用于捻接器的捻接通道单元,所述捻接通道单元具有捻接通道和至少一个通向所述捻接通道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道被设计为当所述捻接空气流过所述进气道时,所述捻接空气不晚于在所述进气道的进入所述捻接通道的出口之前形成导入到所述捻接通道的层流。
所有这些捻接通道单元具有用于捻接空气的特殊设计的进气道,并且保证捻接空气在进入捻接通道时被导入到空气提供捻接的最佳流动条件的地方,其中,尤其减少纱线被径向或轴向吹出的风险。通过这样做,在一些情况下,可以完全免除使用径向捻接盖、轴向控制板、锁定叉或者充有保持气流的保持和打开管。同样,然而,在应用装置中,当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被使用并且在不对设备变形的情况下扩展了可以被处理的纱线范围时,通常伴随其他修改。
在一个更有利的改进中,进气道沿切向并紧邻通向捻接通道的纱线进料缝隙通向捻接通道。在该设计中,当捻接空气吹入时,切向进气开口沿捻接通道的壁形成涡流,这将导致要连接的纤维内在地混合并捻转。尤其,通过适当地设置纱线进料缝隙的几何结构以及其在进气道的进气开口处的位置,捻接空气一吹入就首先遇到纱线,然后在纱线被涡流构造物旋转之前将它们混合起来并因此捻转在一起。通过简单的设计手段,该方法首先为了强度混合,然后为了外观捻转,生产出一个和纱线结构的其他部分非常类似的结构,进而得到高质量的纱线接头。
此外,纱线进料缝隙以及切向开口区域的几何结构及相互位置可被设计为使得捻接空气流沿纱线进料方向导入。这样,由于不存在在纱线进料缝隙径向向外引导的真正相关的流动分量,纱线进料缝隙处的涡流使纱线径向进入捻接通道的内部。
一个更加优选的方法是:将该捻接通道在所述捻接通道的轴向上划分以形成两个捻接室,所述两个捻接室的轴线在径向上彼此偏置。在该情况中,每个捻接室都设有自己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所述捻接空气在捻接室中形成相互对立的涡流。这里,这里,由于室之间的邻接表面因此而减小,故室之间的径向偏置会减弱这些流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样,捻接室的径向偏置在它们邻接的点产生一个收缩,该收缩尤其对要连接的纱线的轴向运动进行阻止,并且因此减少纱线通过捻接空气被轴向带出的风险。
然而,如果两个室的邻接转角被形成为十分尖锐,即其曲率半径选择为小于0.35mm,后面的效果大大增强。这是因为由于施加在纱线上的摩擦,尖锐转角不仅直接减缓其轴向运动,而且还对轴向流动成分产生阻挡,以使得减小了捻接空气迫使纱线轴向从捻接通道出来的风险。
因此,该措施描述了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提供阻止纱线被捻接空气在轴向方向吹出捻接通道的进一步的机构。可通过选择邻接转角的上表面的材质和结构对之进一步加强,如果因此增加了邻接转角的粗糙度以阻碍流动和/或纱线的轴向运动。
通过相对于邻近的纱线路径倾斜捻接通道,可以进一步防止纱线因为捻接空气而被轴向移出捻接通道。通常,卷装单元,例如一个使用捻接器的自动卷绕机的卷装单元竖直设置,以使得纱线例如从放置在下方的外送纱管,基本竖直向上地移动至接受卷装。这种情况下,捻接通道于是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其中尤其优选最小倾斜角为20°。
如果在一个优选方式中,捻接通道一体式制成,那么不仅可形成一个特别紧凑的部件,而且因为这样做,可制成一个相对大的模块,所以可最大可能地设计捻接空气的进气道的形状。此外,由于减小了捻接空气的压缩空气系统中的接口,可避免泄露问题。
为了进一步增加用根据本发明的单个捻接器加工的纱线的宽度,还可额外使用捻接器盖和/或捻接器叉。关于这一点,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预先给捻接器配备一个能旋转的底部保持器,例如通过螺钉或搭扣将锁定叉或者具有捻接器盖的盖杆附接至所述底部保持器。这提供了一种相对低的财务和劳动力成本的方法,使用这种简单的附件,而不必将捻接器本身从其所用在的纺织机上移除。
为子更进一步增加用根据本发明的单个捻接器加工的纱线的宽度,还可使用DE10202781A1中已知的方法,其中,在捻接通道的轴向开口附近区域设置有保持和打开管,所述管至少直到注入捻接空气之前一直保持其保持功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各个压缩空气线路可配置阀的控制器,这样,当注入捻接空气时,可切断进入到保持和打开管的压缩空气。这样,当今通常很常见的这种控制器可放置在工作站计算机中,如插入捻接器的卷装单元内。然而,还可能通过纺织机的主计算机提供控制。
所说在最早在注入捻接空气时切断向保持和打开管供给压缩空气,并不意味着在暗示停止向保持和打开管供给压缩空气和开始供给捻接空气之间的时间的长度不大于0。这种情况下,对纺织技术专家来说显而易见的,比如几微秒的非常短暂时间段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为,无论是纱线还是其单个纤维,由于其内部张力的原因,在这样短的时间间隔内都不会完成真正明显的运动。根据纱线及其捻接的纤维的动力特性可确定这些时间间隔太长的点,其中,总之会排除毫秒范围内的时间间隔。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一个实施例以及附图中所示的一些变化详细解释本发明。
附图示出:
图1是具有捻接器的自动交叉卷绕机的工作站的侧视图,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可以用在该捻接器中;
图2是图1中的捻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的两个立体图;
图4是穿过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的捻接通道截取的内部立体图;
图5是在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的捻接通道的下部进气道上方倾斜截取的内部立体图;
图6是穿过划分为两个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的捻接室的剖面;以及
图7是具有捻接单元的捻接器的三种变形。
其中,在所有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代表相同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取自DE10224080A1(其中标记也相同)——示意性示出纺织机1的工作站2的侧视图,这种情况下,该纺织机为具有捻接器10的自动交叉卷绕机1,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可用在该捻接器中。图2——也取自DE10224080A1(也具有相同标记)——接着给出该捻接器10的立体图。
已知这种类型的自动交叉卷绕机1在其终端站(未示出)之间具有多个相同的工作站2,在当前的情况下是卷装单元2。在这些卷装单元处,卷绕纱管9重新卷绕成大体积的交叉卷绕的卷装15。
卷装单元2具有捻接器10(该捻接器相对于纱线的正常路径稍微靠后设置),以将来自交叉卷绕的卷装15的所谓上部纱线31和来自卷绕纱管9的所谓下部纱线32连接起来,例如当安装新的卷绕纱管9时,如果纱线断头,或者所谓的受控清纱器切割以除去纱线上的疵点,就有必要进行所述连接。
例如,从DE10224080A1可以得知自动交叉卷绕机1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该方法对于这里描述的本发明来说并不重要。图1中所用的附图标记仅仅是从该文献的那些附图中的一些标记,即:自动交叉卷绕机1;卷装单元2;以具有纱管进料区4的纱管和管输送系统3为形式的补给装置;可逆驱动储存区5;一个通向卷装单元2和管返回区7的横向输送区6;输送盘8;卷绕纱管9,其中一个卷绕纱管位于其退卷位置AS;空管9’;具有进料臂30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的捻接器盖23的捻接器10;能围绕旋转轴线16旋转的提供真空的吸嘴12;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在卷装装置24的卷装支架28上的交叉卷绕的卷装15,该卷装由放置在其表面的槽筒14通过摩擦力运载,并且在完成后由移送单元(未示出)输送到贯穿机器的长度的交叉卷绕卷装输送装置21;能围绕旋转轴线26旋转的提供真空的夹臂25;延伸至交叉卷绕的卷装15的上部纱线31;来自卷绕纱管9的下部纱线32;中央控制单元49,其通过机械母线50连接至单个卷装单元2的卷装单元计算机29。
图2示出图1中的捻接器10的立体图,抽气管12位于纱线插入位置,而夹臂25设置在类似的纱线插入位置。抽气管12仅仅抓取来自交叉卷绕的卷装15的上部纱线31,并将之插入到捻接头19的捻接通道20内,而夹臂25抓取来自卷绕纱管9的下部纱线32,且也将之插入到捻接通道20内。上部纱线31还穿入上部纱线夹紧切割装置11的夹紧部件11’,并穿入到下部纱线夹紧切割装置17的切割部件17”。相应地,下部纱线32位于下部纱线夹紧切割装置17的夹紧部件17’内以及位于上部纱线夹紧切割装置11的切割部件11”内。
从图2中可以看到,捻接头19通过螺钉紧固件27连接到例如底座主体22,该底座主体具有多个使尤其气动供给(以及其他物体)进入保持和打开管18的气动连接件。此外,还示出了捻接器10的进料臂30。进料臂30安装为限制性地围绕旋转轴40旋转,并可由单独的驱动器42(诸如步进电机)驱动,并且被限制为在旋转方向40’上来回移动。驱动器42可通过控制线50’由卷装单元计算机29控制。此外,可以想到,驱动器42有一个传感器(例如角度测量传感器),该传感器反馈驱动器42的位置。然而,这里未示出。作为卷装单元计算机29的一个替代方案,可由中央控制单元49进行控制。
以基本已知的方式完成接头的剩余形成步骤。上部夹紧部件11’夹紧由下部切割元件11”切割成规定长度的上部纱线31。相应地,下部夹紧部件17’夹紧由上部切割元件11”切割成规定长度的下部纱线32。纱线的端部通过向保持和打开管18施加压缩空气而打开并合在一起以捻接。随后,通过将捻接空气吹入到捻接通道20内进行实际上的捻接。进料臂30通过提供上部纱线31和下部纱线32的必要同步运动而提供帮助。
图3在左手部分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60的从前方以及上方稍微倾斜的方向看的立体图。主要的,该视图示出了向右通向纱线进料缝隙62的纱线导引表面61,从上面以一个稍微倾斜的角度看,可以很好地看到捻接通道20的上部轴向出口63o。在图3的右手部分中,也示出了相同的捻接通道单元60的类似视图,然而此刻,观察点在更上面。
当启动捻接过程时,纱线导引表面61用于将上部纱线31和下部纱线32导引至纱线进料缝隙62上。捻接通道20由上部柱形室20o和下部柱形室20u组成,这两个室的对称轴线在径向上彼此偏置。这样产生了这两个室20o和20u之间的邻接面,在图3的右手部分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部邻接面20SFo。这些邻接面终止于邻接转角,可以看到上部邻接面20SFo的转角20SKo。最后,可以看到上部进气道66o(未示出)的闭合栓64o,图4和图5给出了该上部进气道66的进一步细节。
图4中,围绕捻接通道20的中心切掉图3中捻接通道单元60的前部,从而示出后部以揭示捻接通道单元60的内部构造。此外,该图示是立体图,但这次的视角是从前方和斜下方。
除了图3中已知的部件外,还指出了捻接通道20的下部轴向出口63u从而指出其下部室20u的出口,以及指出捻接室的下部邻接面20SFu及其转角20SKu。通过给出一个透明的图,可以看到后面的压缩空气连接件65以及上部进气道66o的后面部分。实际上,两个捻接室20o和20u具有其各自的进气道66o和66u(这种情况下进气道66u不可见)以供捻接空气所用。
图5示出图3中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60的另一个立体内部图。视向为合乎立体法的自上面稍向后倾斜。依照其水平面,就在其中心下部做捻接通道单元60的截面图。此外,图中左手边的截面向下向后倾斜,而且,省略了截面前方的部件,剩余的部件是透明的。
可以看到下部捻接室20u的下段具有下部轴向出口63u,还可以看到纱线进料缝隙62,纱线进料缝隙62通过由箭头72代表的纱线进料装置导入到下部轴向出口。位于连接端部的下部进气道66u的一部分67u自位于捻接通道单元60后部的压缩空气连接件65分支出来。这包括一个导入到捻接通道单元60的前方右手边下端部的相对大的孔,所述孔在外侧由下部闭合栓64u闭合。当捻接空气吹入时,捻接空气在下部闭合栓64u处移至孔68u内并且朝下部捻接室20u转移,该孔68u也属于下部进气道66u。该朝向下部捻接室20u的也是相对大的孔68u变成较窄的孔69u,该孔69u最终在其出口70u处导入到下部捻接室20u内。
进气道66u的这种设计(部分67u,68u和69u形成仅两个孔)易于制造。而当捻接空气吹入时,由于在下部闭合栓64u处急转向,故流动特性不是最理想的,然而通过选择适当的孔径,实践中条件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如果一些实施例的目的是要实现尽可能自由的涡流流动模式,可使用铸造方法制造捻接通道,以实际上获得任意构造的进气道,进一步完全避免由闭合栓64o和64e带来的任何密封问题。
然而,仅仅是进气道66u的整体构造,尤其是通向下部捻接室20u的部分69u的构造对于本发明是至关重要的。依靠本发明的构造,对于部分69u,必须分别观测最小或者最大长度l和其出口70u的直径d或者这些的数量的比率rld=l/d必须超过一个最小值,其中,进气道部分69u在两种情况下必须保持根本没有阻止捻接空气流动的结构。这样,可以防止捻接空气中的分裂性涡流,例如可能产生在从第一进气道部分68u到开口部分69u的收缩转换处。结果,对于实际的纱线连接过程可在下部捻接室20u内实现最佳流体条件。然而在本发明的这些实施例中,不必要在进气道部分69u的出口侧形成完全层流。
本发明的一个替换设计(该替换设计提供类似的最优流动条件)包括不指定出口侧的进气道部分69u的具体尺寸,而是允许设计者在通道管及其设计上具有更多的自由,但是其中他必须注意到,捻接空气在不迟于下部进气道部分69u位于出口侧的出口70u之前形成通向下部捻接室20u的层流。同样,这种类型的层流和适当的引导的流可很好地混合、随后捻转上部纱线31和下部纱线32,从而形成高质量的接头。此外,具有层流可防止湍流导致的能量损失,进而使压缩空气发生器的能耗最优化。
图5中,出口侧的下部进气道部分69u相对于下部捻接室20u设置成使得捻接空气在周向上沿切向流动进入到柱形下部捻接室20u。而且,进气道部分69u就在纱线进料缝隙62旁打开,并被引导成使得在捻接空气与纱线进料方向72上供给的上部纱线31和下部纱线32的纤维完全接合,并进一步在纱线进料方向72上将它们拉入到涡流71u内,因此,拉入到下部捻接室20u的内部,纤维在该下部捻接室内混合并捻转。
捻接通道单元60基本上由单个工件制成,因此是一件式的。仅仅是进气道66o和66u的孔的外侧由不同的闭合栓64o和64u闭合。除了理想的进气道设计的结构尺寸,第一例子中,这种单件制造可以有一个紧凑的设计,并通过减小公差链而形成好的尺寸稳定性,并紧密密封压缩空气道。
图6在其左手边的主断面中示出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60的两件式捻接通道20的横截面,其中,横截面包括捻接通道轴线74以及上部捻接室20o和下部捻接室20u各自的轴线76和77。为了清楚起见,每个例子中给出上部捻接室20o和下部捻接室20u的直径。进一步还给出上部捻接室20o和下部捻接室20u的邻接面20SFo和20SFu以及其转角20SKo和20SKu。
上部捻接室20o和下部捻接室20u通过偏置间隙78径向偏置,也就是说,它们的轴线76,77设置为彼此有一个偏置78。因此,捻接通道20的轴线74以及上部捻接室20o和下部捻接室20u各自的轴线76和77相对于竖直线73倾斜一角度75。换句话说,目的是结合捻接通道单元60作为自动交叉卷绕机1的卷装机2内的捻接器10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方向73表示竖直方向。由于上部纱线31和下部纱线32基本上沿竖直方向73穿过在络织机2内的捻接器10的下面和上面,从而,当插入到捻接通道20内的上部纱线31和下部纱线32前进时形成一个角75。
由于纱线在上部捻接室20o的上部轴向出口63o和下部捻接室20u的下部轴向出口63u上的摩擦,捻接通道20的这种定位(向纱线路径倾斜)可阻止纱线被捻接空气轴向抽出。如果角度75选择为20°或者更大,这种效果尤其大。
通过使上部捻接室20o和下部捻接室20u的邻接转角20SKo和20SKu足够尖锐,进一步减小了轴向抽出。这在图6中主断面的右面详细示出79。这种情况下,上部和下部邻接转角20SKo和20SKu可选择为小于0.35mm。
最后,根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60还可结合现有技术中其他已知的设计方法,以使捻接操作最优化。相应的,还可额外使用捻接器盖,控制板/纱线导引板和/或锁定叉。
在这点上,图7给出这种组合的三种变形。相应的,给出依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具有一个捻接器10,可在左侧和右侧可清楚的看到各种形式的通向捻接通道20的纱线进料缝隙62,而在中间的变形中,其通过捻接器盖23闭合。此外,所有这三种变形都具有安装在捻接通道单元60的纱线导引板81。在左手边和右手边的变形中,为了改进纱线的进料,捻接通道单元60还配有图3所示的纱线导引面61,该导引面倾斜地通向纱线进料缝隙62。另一方面,在盖有捻接器盖23的中间的变形中,捻接通道单元60采用图2中所示的光滑前表面,这更便于这种类型的盖。
为了增加根据本发明的捻接器10的通用性,图7中,所述捻接器具有一个底部保持器83,其可围绕旋转轴82形状。所述保持器具有一个驱动杆83b(仅在图7的左侧部分示出),当捻接器10插入到络织机2时,驱动杆可选择的通过齿轮联接连接驱动器。而且,其具有保持杆83a,当不需要时,保持杆保持空闲(图的左部),或者捻接器盖23(图的中间部分)可选择地通过盖杆85紧固在保持杆上,或者分别通过螺杆紧固件84将捻接器盖直接保持在锁定叉86(图的右侧部分)上。
底部保持器83还简单地以不同的变化形式操作捻接器10,而这些改变没有产生大的费用。这样,除了使用螺杆紧固件84,还可想到选择其他不需要工具,如卡扣接头的紧固系统,例如,可使用插头系统来替代保持杆83a。
尽管前面仅通过具体的变化描述依据本发明的捻接通道,但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可知,单个机构广泛且自由地组合,或者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有其他变形。例如,没必要使用被分成具有两个不同进气道的两个通道的捻接通道,但替代地,对进气道的开口侧的那部分的根据本发明的特殊设计也可以有利地用在一体式捻接通道(具有用于捻接空气的单个进气开口)。
此外,为子完整性起见,必须指出,非限定性的物品不排除其指定的部件也不能以复数出现。等同的,特定部件的描述并不必须意味着其功能不可分配给各种可替代的部件,或者各种所述部件的功能不能归为一个。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捻接器(10)的捻接通道单元(60),该捻接通道单元具有捻接通道(20)和至少一个通向所述捻接通道(20)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66o,66u),其中所述进气道(66o,66u)的通向所述捻接通道(20)的部分(69o,69u)不具有阻止所述捻接空气流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部分(69o,69u)的长度1至少为3.5mm,以及
所述进气道(66o,66u)的进入所述捻接通道(20)的出口(70o,70u)的直径d不大于1.5mm。
2.一种用于捻接器(10)的捻接通道单元(60),该捻接通道单元具有捻接通道(20)和至少一个通向所述捻接通道(20)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66o,66u),其中所述进气道(66o,66u)的通向所述捻接通道(20)的部分(69o,69u)不具有阻止所述捻接空气流动的结构,其特征在于:
该部分(69o,69u)的长度1和所述进气道(66o,66u)的进入所述捻接通道(20)的出口(70o,70u)的直径d的比率r1d=1/d大于2.3。
3.一种用于捻接器(10)的捻接通道单元(60),该捻接通道单元具有捻接通道(20)和至少一个通向所述捻接通道(20)的用于捻接空气的进气道(66o,66u),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道(66o,66u)被设计为当所述捻接空气流过所述进气道(66o,66u)时,所述捻接空气不晚于在所述进气道(66o,66u)的进入所述捻接通道(20)的出口(70o,70u)之前形成导入到所述捻接通道(20)的层流。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道(66o,66u)沿切向并紧邻通向所述捻接通道(20)的纱线进料缝隙(62)扩展进入所述捻接通道(20)。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其特征在于:所述捻接通道(20)在所述捻接通道的轴向上被划分以形成两个捻接室(20o,20u),所述两个捻接室的轴线(76,77)彼此偏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捻接室(20o,20u)的邻接转角(20SKo,20SKu)的曲率半径(80)小于0.35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其特征在于:所述捻接通道(20)相对于邻近的纱线导引件倾斜,尤其是倾斜至少20°。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其特征在于:所述捻接通道单元(60)一体式制成。
9.一种捻接器(10),该捻接器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其特征在于:所述捻接器(10)具有能旋转的底部保持件(83),锁定叉(86)或具有捻接器盖(23)的盖杆(85)能够附接至所述底部保持件。
10.一种具有工作站(2)的纺织机(1),该工作站设有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捻接通道单元(60)的捻接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捻接器(10)紧邻所述捻接通道(20)的轴向开口(63o,63u)具有保持和打开管(18),并且所述纺织机(1)具有中央捻接器控制装置(49)或者具有被设计为所述工作站(2)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捻接器控制装置(29),所述中央捻接器控制装置(49)或者所述捻接器控制装置(29)被设置成使得所述中央捻接器控制装置(49)或者所述捻接器控制装置(29)最早在注入捻接空气时切断所述保持和打开管(18)中的压缩空气流。
CN201511035750.3A 2014-12-13 2015-12-10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Active CN1056961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4018656.3 2014-12-13
DE102014018656.3A DE102014018656A1 (de) 2014-12-13 2014-12-13 Spleißkanaleinheit mit speziell gestaltetem Einlasskanal für die Spleißluft, Spleißer mit einer solchen Spleißkanaleinheit und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Spleiße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6127A true CN105696127A (zh) 2016-06-22
CN105696127B CN105696127B (zh) 2018-01-02

Family

ID=54608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1035750.3A Active CN105696127B (zh) 2014-12-13 2015-12-10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031763B1 (zh)
JP (1) JP6747802B2 (zh)
CN (1) CN105696127B (zh)
DE (1) DE10201401865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636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
CN110092241A (zh) * 2018-01-29 2019-08-06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接纱装置的接纱棱柱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4018626A1 (de) * 2014-12-13 2016-06-16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xial geteilte Spleißkanaleinheit mit zwei radial versetzten Kammern und scharfen Stoßkanten zwischen den Kammern, Spleißer mit einer solchen Spleißkanaleinheit und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Spleiß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3534A (en) * 1980-08-26 1984-02-28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splicing spun yarns
US4565059A (en) * 1983-05-17 1986-01-2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licing device for spun yarns
EP0385125A1 (de) * 1989-03-01 1990-09-05 W. Schlafhorst & Co. Fadenspleisskopf
CN1232890A (zh) * 1998-02-25 1999-10-27 沃尔克曼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倍捻原理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方法及装置
CN101387024A (zh) * 2008-10-24 2009-03-18 无锡市三达纺配厂 全自动空气捻接器
CN102602748A (zh) * 2011-01-11 2012-07-2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校准纱线调节器的枢转路径的方法及纱线接头装置
CN103318709A (zh) * 2012-03-22 2013-09-2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纱线捻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58905A (en) * 1966-07-05 1969-08-05 Du Pont Apparatus for entangling fibers
JPS61257877A (ja) 1985-04-12 1986-11-15 Murata Mach Ltd 糸継ノズルユニツト
IT206161Z2 (it) * 1985-09-11 1987-07-03 Mesdan Spa Testa di mescolazione per apparecchi di giunzione di filati tessili con l'ausilio di aria compressa.
JPS63227823A (ja) * 1987-03-16 1988-09-22 Murata Mach Ltd 空気式糸継装置
DE4032512C1 (zh) * 1990-10-12 1992-01-16 Karl Mayer Textilmaschinenfabrik Gmbh, 6053 Obertshausen, De
DE10202781A1 (de) 2002-01-25 2003-07-31 Schlafhorst & Co W Vorrichtung zum pneumatischen Verbinden von Garnen
DE10224080A1 (de) 2002-05-31 2003-12-11 Schlafhorst & Co W Fadenspleißvorrichtung
JP2006168923A (ja) * 2004-12-16 2006-06-29 Murata Mach Ltd 糸継ぎ装置
JP2009143718A (ja) * 2007-12-18 2009-07-02 Murata Mach Ltd スプライサーノズル
EP2348143B1 (en) * 2008-11-10 2014-02-26 Toray Industries, Inc. Fiber bundle with pieced part,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carbon fiber
DE102014018626A1 (de) * 2014-12-13 2016-06-16 Saurer Germany Gmbh & Co. Kg Axial geteilte Spleißkanaleinheit mit zwei radial versetzten Kammern und scharfen Stoßkanten zwischen den Kammern, Spleißer mit einer solchen Spleißkanaleinheit und Textilmaschine mit einem solchen Spleiß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33534A (en) * 1980-08-26 1984-02-28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Apparatus for splicing spun yarns
US4565059A (en) * 1983-05-17 1986-01-21 Murata Kikai Kabushiki Kaisha Splicing device for spun yarns
EP0385125A1 (de) * 1989-03-01 1990-09-05 W. Schlafhorst & Co. Fadenspleisskopf
CN1232890A (zh) * 1998-02-25 1999-10-27 沃尔克曼股份有限公司 根据倍捻原理在纺捻联合工序中生产捻线的方法及装置
CN101387024A (zh) * 2008-10-24 2009-03-18 无锡市三达纺配厂 全自动空气捻接器
CN102602748A (zh) * 2011-01-11 2012-07-2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校准纱线调节器的枢转路径的方法及纱线接头装置
CN103318709A (zh) * 2012-03-22 2013-09-25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械的纱线捻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56366A (zh) * 2017-12-26 2019-07-02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接头装置
CN110092241A (zh) * 2018-01-29 2019-08-06 卓郎纺织解决方案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接纱装置的接纱棱柱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6127B (zh) 2018-01-02
DE102014018656A1 (de) 2016-06-16
JP2016113298A (ja) 2016-06-23
JP6747802B2 (ja) 2020-08-26
EP3031763A1 (de) 2016-06-15
EP3031763B1 (de)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96126A (zh)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CN107161800B (zh) 生产交叉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工位用的纱线捻接装置
CN105696127A (zh) 捻接通道单元、捻接器以及纺织机
US6606847B2 (en) Method of spinning-in yarn on an operating unit of a rotor spinning machine and a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the method
US20220178052A1 (en) Process for operating an air-jet spinning device, yarn guide channel and air-jet spinning machine comprising such a yarn guide channel
CN101466628B (zh) 捻接装置
US20030167747A1 (en) Device for the pneumatic joining of yarns
CN101165241B (zh) 用于优化气动联接线或纱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US4497165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ing and splicing yarn ends
CN103014932A (zh) 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部位的纱线形成元件以及在喷气纺纱机上准备接头过程的方法
EP2666741A2 (en) Yarn splicing device, yarn splicing system, and textile machine
CN108394760A (zh) 接纱装置的接纱棱柱体和用于接纱棱柱体的嵌插件
JP2019105007A (ja) 交絡装置
EP2345610B1 (en) Textile machine
JP2019112211A (ja) 糸継装置
CN101182658B (zh) 用于丝线或纱线的气流连接的模块化装置
JP2003119627A (ja) 糸撚継ぎ装置
EP1384696B1 (en) Splicer
CN106460249A (zh) 用于喷气纺纱机的纺纱喷嘴和具有相应的纺纱喷嘴的喷气纺纱机
CN211112416U (zh) 准备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用于纺线的无结气动捻接的设备
EP4345039A1 (en) Yar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218507272U (zh) 用于对纱或线进行气动接合的装置的压缩空气分配单元以及用于对纱或线进行气动接合的装置
JP2012041191A (ja) 自動綾巻きワインダの作業箇所を運転する方法並びにこの方法を実施する糸スプライシング装置
KR970006570A (ko) 회전자식 오픈엔드 정방기의 실이음방법 및 장치
JPH0314928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