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1012A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91012A
CN105691012A CN201510887019.7A CN201510887019A CN105691012A CN 105691012 A CN105691012 A CN 105691012A CN 201510887019 A CN201510887019 A CN 201510887019A CN 105691012 A CN105691012 A CN 105691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id component
supporting member
face
insertio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870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91012B (zh
Inventor
和田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5691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1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91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101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19Frame structur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图像形成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支撑构件的一侧安装接合部通过U字形构件被固定在盖构件的内壁面。一侧安装接合部具有插入由U字形构件与盖构件的内壁面形成的安装孔的插通部、脱落防止部以及支撑头部。插通部于安装孔之内,能够在作为盖构件来回转动支点的轴上在垂直的平面内倾斜。在支撑头部位于盖构件一侧的平面上,形成朝着尖端一侧由盖构件一侧向着盖构件反向一侧倾斜的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在盖构件以最大角度打开时与其内壁面整体接触。因此,当盖构件打开时可以减小施加在支撑构件一端上的弯曲载荷。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收容图像形成部壳体的一侧面形成用以处理卡纸的开口部的图像形成装置被周知。在壳体内,具有从打印用纸存放部经由图像形成部直至用纸排出口的用纸传输道。上述开口部被配置在与该用纸传输道相邻的侧壁部。开口部被盖构件覆盖并可以打开关闭。当用纸传输道内发生卡纸时,用户可以通过打开盖构件将用纸传输道中卡住的纸张取出。在盖构件上,统一安装了转印辊、送纸胶辊以及用纸导向构件。
盖构件在上述开口部的下侧边缘部以轴支撑着,以该被轴支着的部位为支点来回转动而使开口部可以打开关闭。此外,上述图像形成装置还配置了为了在盖构件打开时,将盖构件的打开角度限制在最大打开角度内的具有弹性的支撑构件。支撑构件的一端被螺丝固定在盖构件上,另一端用螺丝安装在壳体上。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盖构件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时,支撑构件由U字状向直线状变形,呈现拉直的状态。可是,由于支撑构件的一端仍然固定在盖构件上,该支撑构件的一端即承受了很大的弯曲载荷。这样,当盖构件打开时,支撑构件的一端会产生因承受了弯曲载荷而断裂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相关问题,其目的在于:在具有一端安装在壳体上的同时,另一端安装在盖构件上的长尺带状支撑构件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当盖构件打开时,减小施加在支撑构件一端的弯曲载荷,防止支撑构件断裂。
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配备了壳体、盖构件与支撑构件。图像形成装置收纳在壳体内部。在壳体的一个侧面形成开口部。盖构件在上述开口部的下侧边缘以轴支撑,以该轴为支点,向着上述壳体的外侧转动,从而使上述开口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支撑构件由长尺条的带状部件构成。支撑构件的一端被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另一端被安装在上述盖构件上。支撑构件限制了上述盖构件的最大打开角度。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还配备了一个U字状构件。该U字状构件具有固定在上述盖构件内壁面上的一对支脚以及与该内壁面离开一定距离配置,连接上述一对支脚的连接部(52)。由上述盖构件的内壁面与上述U字状构件形成安装孔。上述支撑构件的一端具有插入上述安装孔的插通部、与该插通部的头部连接,凭借钩住上述U字状构件的一对支脚而防止该插通部从上述安装孔中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以及与该脱落防止部和上述插通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相连接的支撑头部。上述插通部于上述安装孔之内,能够在作为盖构件来回转动支点的轴上在垂直的平面内倾斜。上述支撑头部位于盖构件一侧的平面上形成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朝着尖端一侧由盖构件一侧向着盖构件反向一侧倾斜,并且在上述盖构件以最大角度打开时与其内壁面整体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涉及实施形态的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简要构成图。
图2为表示盖构件的斜视图。
图3为表示盖构件关闭状态的剖面图。
图4为表示盖构件打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5为表示支撑构件呈直线状展开状态下的整体斜视图。
图6为表示支撑构件呈U字状弯曲状态下的整体斜视图。
图7为图3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为图5的VIII部分的扩大剖面图。
图9为图3的IX部分的扩大图。
图10为图4的X部分的扩大图。
图11为表示保持支撑构件另一端部的保持构件,从图像形成装置的前侧及左侧方向看去的斜视图。
图12为图11的XII方向的箭视图。
图13为表示比较例中支撑构件的简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附图为基础,详细说明实施形态的一种情况。然而,该发明的技术并不仅限于以下实施形态。
【实施形态】
图1为涉及实施形态的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简要构成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前侧”、“后侧”指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后侧(图1纸面纵深方向的前侧和后侧),“左侧”、“右侧”指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方向看去的左侧和右侧。
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为串联式的彩色打印机,在箱型的壳体2内具有图像形成部3。该图像形成部3具有基于由联网等的计算机等外部机器传送而来的图像数据将图像转印形成到打印纸P的功能。在图像形成部3的下方,配置了照射激光的曝光装置4;在图像形成部3的上方,配置了转印带5。在曝光装置4的下方,配置有存放打印纸P的打印用纸存放部6;在转印带5的右上方,配置了对在打印纸P上转印形成的图像进行定影处理的定影部8。在壳体2的上方,配置了将由定影部8进行定影处理完的打印纸P排出的用纸排出口9。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配置了从用纸存放部6向用纸排出口9延伸的用纸传输道T。在与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用纸传输道T相邻的右侧壁部2a上,形成了矩形状的开口部7。此开口部7由盖构件20覆盖而关闭着。
上述图像形成部3具有沿着转印带5呈直线排列配置的4个图像形成组件10。这些图像形成组件10具有感光鼓11。在各感光鼓11的正下方,配置了充电器12;在各感光鼓11的左侧,配置了显影装置13;在各感光鼓11的正上方,配置了一次转印辊14;在各感光鼓11的右侧,配置了清洁感光鼓11的圆周面的清洁部15。
各感光鼓11利用充电器12使圆周面均匀充电,对该充电后的感光鼓11的圆周面,从曝光装置4照射与各种颜色相对应的激光,而该各种颜色是基于从上述计算机等输入的图像数据而获得的,从而在各感光鼓11的圆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对该静电潜像,从显影装置13提供显影剂,在各感光鼓11的圆周面上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或者黑色的色调剂图像。这些色调剂图像利用施加在一次转印辊14上的转印偏压转印分别重复转印至转印带5。
16为2次转印辊,它配置在转印带5的右侧,处于与转印带5相抵接的状态。将通过用纸传输道T从用纸存放部6传输过来的打印纸P夹在2次转印辊16与转印带5之间,利用施加在2次转印辊16上的转印偏压将转印带5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在打印纸P上。另外,图中符号17为调整将打印纸P送入图像形成部3时的送纸胶辊;符号25为导向打印纸P的导向辊。
定影部8具有加热辊18与加压辊19,利用这些加热辊18与加压辊19将打印纸P夹住并进行加热加压,使转印在打印纸P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定影处理后的打印纸P由用纸排出口9排出。
上述盖构件20可以打开和关闭。当用纸传输道T内发生卡纸时,可以方便地通过打开盖构件20从开口部7中将用纸传输道内卡住的纸张取出。盖构件20与开口部7的形状对应,也为长方形板状。在盖构件20的下侧边缘部,位于前后方各突出配置了一对竖壁部22。在各竖壁部22相对的内侧面上,形成与轴部24相接合的接合槽23。轴部24沿着开口部7的下侧边缘延伸从而固定在壳体2上。即,盖构件20在开口部7的下侧边缘由轴支撑着。盖构件20倚着轴部24来回转动而使开口部7打开和关闭。图1为表示盖构件20覆盖着开口部7时的关闭状态。盖构件20以轴部24为支点沿着壳体2的外侧(图1的右侧)转动,即从关闭状态转为打开状态。
如图2所示,在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图像形成装置1内侧的面)上,装有导向构件21。该导向构件21具有沿着用纸传输道T延伸的用纸导向面21a。在用纸导向面21a上,安装了一次转印辊14、送纸胶辊17以及导向辊25。
在上述盖构件20与壳体2之间,前后各配置了一对支撑构件30(在图2中仅显示前侧的支撑构件30)。各支撑构件30的一端安装在盖构件20的内侧面,另一端通过保持构件60安装在壳体2的水平框架构件2b上。水平框架构件2b分别被配置在壳体2的前后方向的两侧,并沿着左右方向水平延伸。
如图3所示,在盖构件20处于关闭状态下,支撑构件30呈U字形弯曲状态并被收纳在壳体2内。当盖构件20从关闭状态变为向着壳体2的外侧转动时,支撑构件30即由U字形状变为直线状。接着,当盖构件20的打开角度达到最大打开角度(本实施形态中约为70°)时,即如图4所示,支撑构件30达到拉紧的状态,并限制盖构件20继续打开。这样,支撑构件30就将盖构件20的打开角度限制在最大打开角度内。
如图5所示,支撑构件30由长尺条状的可收缩性构件构成。此类可收缩性构件可以采用树脂或橡胶材料。支撑构件30具有平坦部31、一对波状部32、一对锥形部33以及一对安装接合部34。
平坦部31在支撑构件30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形成,随着盖构件20的打开关闭动作而产生弯曲应力。凭借该弯曲应力从直线状态(平坦状态)向U字状态或从U字状态向直线状态变化。平坦部31可以比其他部分更薄,这样,有利于在盖构件20打开关闭时弯曲变形。
上述一对波状部32在平坦部31的两侧形成。各波状部32连接着平坦部31长度方向的两端,从与支撑构件30长度方向垂直相交的宽度方向看去形成波形状。此外,各波状部32在支撑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上具有伸缩性。即,当波状部32受到外拉方向的负重时伸长,当负重消除后凭借复原力收缩。由此,当把上述平坦部31呈U字状弯曲时该平坦部31的径向内侧作为弯曲内侧;径向外侧作为弯曲外侧时,各波状部32在弯曲内侧具有多个呈突出形态的凸部32a。该多个凸部32a被并列配置在支撑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上。各凸部32a从支撑构件30的宽度方向看去形成山峰状(在本实施形态中为类等腰三角形状)。各凸部32a的顶部从宽度方向来看弯曲成圆弧状。此外,各凸部32a的下摆部分相互连接。上述平坦部31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构成各波状部32的多个凸部32a之中邻接平坦部31(与平坦部31最近的)的凸部32a的下摆部分相连接。
上述一对锥形部33分别与在支撑构件30的两端形成的一对安装接合部34相连接。各锥形部33的厚度由支撑构件30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中央变得越来越薄。锥形部33具有3个竖板部33a与2个横肋部33b。3个竖板部33a从支撑构件30宽度方向的两端及中央于上述弯曲内侧竖立。各竖板部33a的高度随支撑构件30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中央而变低,呈现为直角三角形状的板部。2个橫肋部33b在支撑构件30的长度方向上互相间隔着排列。各橫肋部33b与3个竖板部33a垂直相交并在支撑构件3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一对安装接合部34中,安装在盖构件20上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如图7所示,通过U字形构件50被安装在盖构件20上。
U字形构件50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相互空出间隔而排列的一对支脚51以及连接上述一对支脚突出部分的连接部52。一对支脚51在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上垂直凸出并被固定在内壁面20a上。连接部52被与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离开一定距离配置着。这样,由盖构件20的内侧面、一对支脚51以及连接部52而形成了安装孔53。
如图8所示,支撑构件30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具有插通部35、脱落防止部36以及支撑头部37。
从厚的方向看去,一侧安装接合部34a除了外边缘被部分挖空,因此形成框状。插通部35插入由盖构件20与U字形构件50共同形成的上述安装孔53(参照图7)。脱落防止部36在插通部35头部的宽度方向向两侧突出,其钩住U字形构件50的一对支脚51以防止上述插通部35从安装孔53中脱落。支撑头部37于插通部35的相反方向与脱落防止部36连接,形成了从厚的方向看去朝头部方向宽度越来越小的三角形框体。由于如上所述支撑头部37朝头部方向宽度越来越小,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就更容易插入安装孔53。在支撑头部37朝盖构件一侧的面(与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相对的面)上,形成全面的倾斜面部37a。该倾斜面部37a由尾部至头部向着反盖构件一侧倾斜(参照图9)。
U字形构件50的连接部52的内侧面(与插通部35相对的面)52a,如图9所示,与上述倾斜面部37a朝着相反方向倾斜,并且其倾斜角度与该倾斜面部37a的倾斜角度相同。图9为表示盖构件20关闭时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插通部35朝盖构件一侧的面与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整体接触。插通部35反朝着盖构件一侧的面与U字形构件50的连接部52之间存在着空隙。
当盖构件20从关闭状态变为以最大打开角度打开时,凭借作用在支撑构件30之上的张力,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在安装孔53内稍稍倾斜(参照图10)。由此,一侧安装接合部34a的倾斜面部37a与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相接触;插通部35和盖构件一侧相反的面与U字形构件50的连接部52的内侧面52a相接触。这样,由于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并非完全固定在盖构件20之上,而是以可以稍微倾斜的状态固定着,因此,可以防止作用在一侧安装接合部34a根部附近过度的弯曲载荷。
一侧安装接合部34a的脱落防止部36中需要挂住上述一对支脚51的挂钩面36a(参照图8),从盖构件一侧向与盖构件相反一侧,由支撑构件30的头部向反向一侧倾斜。这样,挂钩面36a在盖构件20处于以最大打开角度打开状态(图10的状态)下,与在一对支脚51上的被挂钩面51a形成面接触。
与上述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处于相反一侧的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以半固定状态安装在上述保持构件60上。保持构件60如图11及图12所示,从整体上看为L字形,并以树脂材料构成。即,该保持构件60具有水平固定在水平框架构件2b头部的水平部60a以及从该水平部60a的头部向下方延伸的垂直部60b。在垂直部60b的底部,形成空心状的盒部62。在盒部62的底部,形成自左向右向上方倾斜的倾斜壁64。在本实施形态中,倾斜壁64的倾斜角度为45°。在倾斜壁64上,形成从该倾斜壁64中垂直贯穿的贯穿孔65。贯穿孔65为在该倾斜壁64的倾斜方向上的矩形状长孔。在本实施形态中,贯穿孔65为从倾斜壁64的下端到上端贯穿。盒部62内的空心部61通过贯穿孔65与盒部62的外部连通。在盒部62的侧壁部上形成开口孔63。将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与图8所示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形状相同)插入贯穿孔65中,其脱落防止部36即穿过贯穿孔65。接着,由于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的插通部35穿过了贯穿孔65,该脱落防止部36即从内侧钩住贯穿孔65的周边部分。由此,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即被盒部62所固定。这样,当盖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图3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看去,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被以铅垂方式配置。当盖构件20以最大打开角度打开时,如图4所示,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看去,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朝铅垂方向上方向左侧倾斜。由于贯穿孔65形成为如上所述的长孔状,即使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从铅垂状态变为向左倾斜时,贯穿孔65的周边部分也不会与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相互产生干扰。即,贯穿孔65与盖构件20的打开关闭相联动,并且容许在盖构件20由弯曲状态向拉直状态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对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的铅垂方向发生倾斜角度的变化。
如上述说明所述,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随着盖构件20向壳体2的外侧转动,当盖构件20达到最大打开角度时,支撑构件30处于拉直状态。当支撑构件30处于拉直状态的瞬间,盖构件20在支撑构件30上施加了很大的冲击力。特别如上述实施形态中,图像形成装置1在盖构件20上统一安装了导向构件21、一次转印辊14、送纸胶辊17以及导向辊25等。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支撑构件30处于拉直状态的瞬间,盖构件20施加在支撑构件30上的冲击力显著增加。因此,在以前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因盖构件20施加的冲击力,支撑构件30有断裂的危险。
针对以上问题,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于支撑构件30长度方向的中间部位形成波状部32。当盖构件20以最大打开角度打开时,由于波状部32由收缩状态(图5的状态)伸长,这样就减弱了盖构件20施加在支撑构件30上的冲击力。因此,就能防止在盖构件20打开时施加在支撑构件30上的冲击力而造成其断裂。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当盖构件20打开关闭时,支撑构件30上施加弯曲应力的部分形成平坦部31。夹住该平坦部在其两侧形成上述波状部32。
由此,当盖构件20处于关闭状态,且支撑构件30收纳在壳体2内时,波状部32不产生弯曲而仅由平坦部31弯曲成U字状。这样的话,可以防止因强行施加于波状部32上的弯曲应力而造成其破损及变形。因此,波状部32就可以长时间地维持冲击力吸收功能。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平坦部31长度方向的两端,与在构成波状部32的多个凸部32a中最靠近平坦部31的凸部32a的下摆部相连接。这样,当盖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时,就能够如图3所示使支撑构件30下侧突出弯曲成U字状并被收纳在壳体2内。在这里,如图13所示将平坦部31的两端与凸部32a的顶部相连接的方案也被考虑,可是,在此情形下,当盖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时,支撑构件30如图13的虚线所示上侧凸起,可能会出现无法顺利被收纳入壳体2内的情况。针对该情况,之前所述的方案在盖构件20处于关闭状态时,可以防止支撑构件30上侧凸起,并保证将其被准确收纳入壳体2内。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当盖构件20朝壳体2外侧转动,并达到最大打开角度时,支撑构件30处于拉直状态。当支撑构件30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用螺丝完全固定在盖构件20的内壁面上且支撑构件30处于拉直状态时,一侧安装接合部34a的插通部35的根部附近承载了很大的弯曲载荷,可能会造成支撑构件30的断裂。
针对此问题,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如图9及图10所示,在盖构件20从关闭状态到以最大打开角度打开的过程中,支撑构件30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的插通部35在安装孔53内,于作为上述盖构件20转动支点的轴部24垂直的面内微微倾斜摆动。因此,与插通部35在安装孔53内被固定着的方案相比,能够减小在盖构件20以最大角度打开时施加在插通部35根部附近的弯曲载荷。
此外,在支撑头部37位于盖构件一侧的面上,形成了朝顶部方向由盖构件一侧向反盖构件一侧倾斜的倾斜面部37a。与没有形成倾斜面部37a相比,能够增加位于安装孔53内的插通部35的可倾斜摆动范围。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施加在插通部35根部附近的弯曲载荷。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U字形构件50的连接部52的内侧面52a,与倾斜面部37a朝着相反方向倾斜,并且其倾斜角度与该倾斜面部37a的倾斜角度相同。
由此,在盖构件20的打开过程中,可以防止位于上述安装孔53内插通部35的倾斜摆动动作不被U字形构件50的连接部52的内侧面52a所阻碍。
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支撑构件30的倾斜面部37a与盖构件20的内壁面20a整体接触的状态(盖构件20处于最大打开角度打开状态)下,一侧安装接合部34a中的脱落防止部36的挂钩面36a与U字形构件50的一对支脚51的被挂钩面51a形成面接触。
由于在盖构件20处于最大打开角度打开时,脱落防止部36的挂钩面36a与一对支脚51的被挂钩面51a形成面接触,这样就能够防止部分施加在脱落防止部36很大的按压载荷。进而能够防止由于脱落防止部36的破损而造成支撑构件30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从盖构件20上脱落。
再者,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在作为壳体2一部分的水平框架构件2b上,配置了固定支撑构件30的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的保持构件60。该保持构件60具有空心状的盒部62与在该盒部62的倾斜壁64上形成的贯穿孔65。支撑构件30的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具有插入上述贯穿孔65的插通部35与脱落防止部36。该脱落防止部36与该插通部35的头部连接并钩住上述贯穿孔65的周边部分从而防止插通部35从该贯穿孔65中脱落。贯穿孔65为长孔状,其容许由盖构件20的打开关闭动作相连动而产生的相对支撑构件30的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变化。
这样,与用螺丝等将支撑构件30的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完全固定在壳体2上的方案相比,可以减少在盖构件20打开关闭时施加在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上的弯曲载荷。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支撑构件30的一侧安装接合部34a与另一侧安装接合部34b的各自根部形成锥形部33。该锥形部33的厚度由支撑构件30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中央变得越来越薄。
这样的话,由于支撑构件30的一端与另一端在厚度上不连续产生变化,即能避开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当盖构件20以最大打开角度打开时,可以防止支撑构件30的一端与另一端因上述冲击力而产生断裂。
【其他实施形态】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将图像形成装置1以打印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图像形成装置1并不仅限于为打印机,还可以是复印机或多功能一体机(MFP)。
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从支撑构件30的宽度方向看去,构成波状部32的凸部32a形成为类等腰三角形状。凸部32a并不仅限于为上述形状,其还可以形成为半圆状。另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从支撑构件30的宽度方向看去,各凸部32a的顶部形成为圆弧状。其并不仅限于形成为上述形状,还可以为锐角状或钝角状。
此外,在上述实施形态中,支撑头部37位于盖构件一侧的面整体形成倾斜面部37a。其实施形态并不仅限于此,例如该盖构件一侧的面仅头部的一部分形成为倾斜面部37a也可以。

Claims (4)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于其内部收纳图像形成装置,并在一侧具有开口部;
盖构件,所述盖构件在上述开口部的下侧边缘部以轴支撑着,以该轴为支点,向着壳体外侧转动,使该开口部从关闭状态变为打开状态;
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为长尺带状,其一端被安装在上述壳体上,另一端被安装在上述盖构件上,其将盖构件的打开角度限制在最大打开角度内;
U字状构件,该U字状构件具有固定在上述盖构件内壁面上的一对支脚以及与该内壁面离开一定距离配置,连接上述一对支脚的连接部;
上述支撑构件的一端具有插入上述盖构件的内壁面与上述U字状构件形成的安装孔的插通部、与该插通部的头部连接,凭借钩住上述U字状构件的一对支脚而防止该插通部从上述安装孔中脱落的脱落防止部以及与该脱落防止部和上述插通部相反一侧的端部相连接的支撑头部;
上述插通部于上述安装孔之内,能够在作为盖构件来回转动支点的轴上在垂直的平面内倾斜;
上述支撑头部位于盖构件一侧的平面上形成倾斜面部,该倾斜面部朝着尖端一侧由盖构件一侧向着盖构件反向一侧倾斜,并且在上述盖构件以最大角度打开时与其内壁面整体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U字状构件连接部的内侧面,与上述倾斜面部以相同的角度并且以相反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上述支撑构件的倾斜面部与上述盖构件的内壁面整体接触时,位于上述脱落防止部上的钩住上述一对支脚的挂钩面与该一对支脚上的被挂钩面形成面接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壳体内,配置了固定上述支撑构件另一端部的保持构件;
上述保持构件具有空心状的盒部以及在该盒部的侧壁部形成的贯穿孔;
上述支撑构件的另一端部具有插入上述贯穿孔的插通部以及与该插通部的头部连接,凭借钩住该贯穿孔的周边部分而防止该插通部从该贯穿孔中脱落的脱落防止部;
上述贯穿孔形成为长孔状,其容许由与盖构件的打开关闭动作相连动,在上述支撑构件处于弯曲状态与拉直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相对该支撑构件的另一端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变化。
CN201510887019.7A 2014-12-09 2015-12-07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910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8518A JP6210230B2 (ja) 2014-12-09 2014-12-0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248518 2014-12-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1012A true CN105691012A (zh) 2016-06-22
CN105691012B CN105691012B (zh) 2018-07-20

Family

ID=54834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87019.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691012B (zh) 2014-12-09 2015-12-07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459583B2 (zh)
EP (1) EP3032344B1 (zh)
JP (1) JP6210230B2 (zh)
CN (1) CN1056910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63858B2 (ja) * 2019-03-14 2023-04-25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375472B2 (ja) * 2019-10-31 2023-1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9268A (ja) * 2004-01-26 2005-09-08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ヒンジキャップ
CN1782923A (zh) * 2004-12-02 2006-06-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门减震器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CN201194581Y (zh) * 2008-04-07 2009-02-18 张耀仁 可更换上盖的插扣
JP2010085432A (ja) * 2008-09-29 2010-04-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4884A (zh) * 2010-03-22 2010-08-1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箱体结构
CN102198892A (zh) * 2010-03-23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
JP2013195870A (ja) * 2012-03-22 2013-09-3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4191A (ja) * 1995-07-14 1997-02-0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1020A (ja) 2003-11-07 2005-06-02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511483B2 (ja) * 2006-03-15 2010-07-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バー支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60596B2 (ja) * 2006-07-27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08329A (ja) 2007-06-18 2008-12-25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525479B1 (ko) * 2008-08-19 2015-06-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JP2011138038A (ja) * 2009-12-28 2011-07-14 Fuji Xerox Co Ltd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52568B2 (ja) * 2010-11-30 2015-07-2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811857B2 (en) * 2012-07-26 2014-08-19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same
JP6201685B2 (ja) * 2013-11-26 2017-09-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39268A (ja) * 2004-01-26 2005-09-08 Yoshino Kogyosho Co Ltd ヒンジキャップ
CN1782923A (zh) * 2004-12-02 2006-06-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门减震器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CN201194581Y (zh) * 2008-04-07 2009-02-18 张耀仁 可更换上盖的插扣
JP2010085432A (ja) * 2008-09-29 2010-04-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804884A (zh) * 2010-03-22 2010-08-18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箱体结构
CN102198892A (zh) * 2010-03-23 2011-09-2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和片材输送设备
JP2013195870A (ja) * 2012-03-22 2013-09-30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32344B1 (en) 2019-09-25
JP2016109948A (ja) 2016-06-20
US9459583B2 (en) 2016-10-04
EP3032344A1 (en) 2016-06-15
US20160161908A1 (en) 2016-06-09
JP6210230B2 (ja) 2017-10-11
CN105691012B (zh) 2018-07-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0031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544054B1 (en) Cover opening and clos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04284044A (zh) 合页装置、具有该合页装置的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98352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93482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820354B (zh) 成像设备
CN10569101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60558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6109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lateral cover with inwardly-dented handgrip
CN102955383A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61560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5691013A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62405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89396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3571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1705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69328B2 (en) Cartridge
US9020375B2 (en) Toner resupply device including a detector plate, a douser, and a fixing plate fixing the detector plate and the dous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60134770A1 (en) Exterior member mounting structur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40098195A1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609510B2 (ja) 機器、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機器組立方法
JP2007230686A (ja) 用紙収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7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