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90758A -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 - Google Patents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90758A
CN105690758A CN201510849599.0A CN201510849599A CN105690758A CN 105690758 A CN105690758 A CN 105690758A CN 201510849599 A CN201510849599 A CN 201510849599A CN 105690758 A CN105690758 A CN 1056907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tereoscopic article
support
rock mechanism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84959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都宫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907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9075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1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106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 B29C64/112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using only liquids or viscous materials, e.g. depositing a continuous bead of viscous material using individual droplets, e.g. from jetting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3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9C64/386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29C64/393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64/00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29C64/40Structures for supporting 3D objects during manufacture and intended to be sacrificed after completion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995/00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 B29K2995/0018Properties of moulding material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preformed parts or moulds having particular optical properties, e.g. fluorescent or phosphorescent
    • B29K2995/002Coloured
    • B29K2995/0021Multi-colou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10/00Process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30/00Apparatus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3ADDITIVE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B33YADDITIVE MANUFACTURING, i.e. MANUFACTURING OF THREE-DIMENSIONAL [3-D] OBJECTS BY ADDITIVE DEPOSITION, ADDITIVE AGGLOMERATION OR ADDITIVE LAYERING, e.g. BY 3-D PRINTING, STEREOLITHOGRAPHY OR 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 B33Y50/00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 B33Y50/02Data acquisition or data processing fo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Abstract

一种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并提供将因对立体物进行支承的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缺乏而导致的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的技术。立体物造型装置具备:头单元,其喷出包括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立体物的支承部的第一液体及用于对立体物进行造型的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通过所喷出的液体而形成点;固化单元,其使点固化。通过使由固化了的点而形成的层状的造型体层叠从而形成支承部来对立体物进行造型,并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的多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支承部,第一形成模式通过由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支承部,第二形成模式通过包括由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支承部。

Description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立体物造型装置、立体物造型系统、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
背景技术
近几年,提出了各种3D打印机等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立体物造型装置执行如下的造型处理,即,通过使喷出油墨等液体而形成的点固化,并利用固化了的点来形成具有预定厚度的造型体,且使所形成的造型体层叠在一起,从而对立体物进行造型。
在这种立体物造型装置中,例如,存在对具有倾斜度与垂直相比而较大地向外伸出的形状的、所谓的悬垂形状的立体物进行造型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即使欲单纯地使造型体层叠而对立体物进行造型,立体物之中的悬垂形状的部分(以下,称为“悬垂部”)也会下落,从而有时无法将立体物造型为所期望的形状。因此,针对具有悬垂部的立体物而提出了如下技术,即,通过形成对悬垂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来防止悬垂部的下落,从而将立体物造型为正确的形状(例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
另外,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有时会缺乏用于形成支承部的液体而使造型处理中断。经过中断和重启而造型出的立体物,与通过未中断的造型处理而造型出的立体物相比,会因为由中断而使得用于使液体固化的固化时间上产生偏差等的原因,从而使在构成立体物的点的固化程度上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增高。在该情况下,有时在所造型出的立体物上会产生颜色不均、凹凸、或者强度的降低等,从而存在立体物的品质下降的可能性升高这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803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2458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鉴于上述的事实而完成的发明,其解决的课题之一为提供一种如下的技术,即,在立体物造型装置对立体物进行造型的造型处理过程中,将因对立体物进行支承的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的缺乏而引起的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的技术。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在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中,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根据该发明,能够通过第一液体或者与第一液体不同种类的第二液体而形成对立体物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因此,与仅能够由一种液体来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支承部的形成所使用的液体缺乏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即,根据该发明,能够将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的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因支承部的形成所使用的液体的缺乏而导致的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由此,能够对因造型处理的中断而导致的立体物的品质的下降进行抑制。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形成模式包括第三形成模式,所述第三形成模式为,通过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以及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在内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这两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因此,与仅能够通过一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缺乏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由此,能够将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在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为第一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根据该方式,在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为第一基准量以下,且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第一液体可能缺乏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液体而形成支承部。因此,能够将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另外,第一基准量只要为“零”以上的量即可。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在从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中减去形成所述支承部所需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消耗量而得到的量为第一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根据该方式,在使用第一液体而形成支承部之后的第一液体的量为第一基准量以下、且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第一液体可能缺乏的情况下,通过第二液体而形成支承部。因此,能够将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另外,第一基准量只要为“零”以上的量即可。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且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在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中,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三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三形成模式为,通过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以及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在内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根据该发明,能够通过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这两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因此,与仅能够通过一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缺乏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由此,能够将造型处理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在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多于第二基准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在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为所述第二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三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根据该方式,在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为第二基准量以下,且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不富余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的双方来形成支承部。因此,能够将因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的缺乏而导致的造型处理的中断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另外,第二基准量只要为多于“零”的量即可。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在从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中减去形成所述支承部所需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消耗量而得到的量多于第二基准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在从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中减去形成所述支承部所需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消耗量而得到的量为所述第二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三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根据该方式,在使用第一液体而形成支承部之后的第一液体的量为第二基准量以下、且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不富余的情况下,使用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的双方来形成支承部。因此,能够将因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的缺乏而导致的造型处理的中断的可能性抑制得为较低。另外,第二基准量只要为多于“零”的量即可。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形成模式中,所述支承部中的包含与所述立体物相接的部分的连接区域,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
根据该方式,通过第一液体而形成支承部的连接区域。即,对立体物进行造型的液体和形成支承部的连接区域的液体成为不同种类的液体。因此,与对立体物进行造型的液体和形成支承部的连接区域的液体为相同种类的液体的情况相比,在立体部的造型后将支承部从立体物上分离变得容易。
此外,优选为,上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为,该第二液体中所包含的颜色材料成分的重量比为预定值以下的液体。
根据该方式,在第二形成模式或者第三形成模式中,使用颜色材料成分的含有量较少且透明度较高的液体而形成支承部。因此,在于立体物的外表面上施加彩色的情况下,即使在立体物上附着有形成支承部的液体的颜色,也能够准确地显示立体物的颜色。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具备: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方法为,以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中的一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方式而对所述头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根据该发明,由于能够通过第一液体或者第二液体而形成对立体物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因此与仅能够通过一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缺乏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由此,能够对由造型处理的中断而导致的立体物的品质的下降进行抑制。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的特征在于,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具备: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计算机,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使所述计算机作为控制部而发挥功能,所述控制部以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中的一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方式,对所述头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根据该发明,由于能够通过第一液体或者第二液体而形成对立体物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因此与仅能够通过一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缺乏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由此,能够对由造型处理的中断而导致的立体物的品质的下降进行抑制。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系统控制部,其以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从而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的方式,对所述头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所述系统控制部从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之中选出一个形成模式,并通过所述一个形成模式而对所述头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根据该发明,由于能够通过第一液体或者第二液体而形成对立体物进行支承的支承部,因此与仅能够通过一种液体而形成支承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将支承部的形成中所使用的液体缺乏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由此,能够对由造型处理的中断而导致的立体物的品质的下降进行抑制。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结构的框图。
图2为用于对由立体物造型系统100所实施的立体物Obj的造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3为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4为记录头30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图5为用于对驱动信号Vin供给时的喷出部D的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为表示记录头30中的喷嘴N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驱动信号生成部31的结构的框图。
图8为表示选择信号Sel的内容的说明图。
图9为表示驱动波形信号Com的波形的时序图。
图10为表示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的流程图。
图11为用于对立体物Obj以及支承部SP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为表示内部形状补充处理的流程图。
图13为表示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的流程图。
图14为用于对形成模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5为用于对改变例1所涉及的支承部SP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6为表示改变例2所涉及的数据生成处理的流程图。
图17为用于对改变例2所涉及的形成模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8为用于对改变例3所涉及的形成模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9为用于对改变例3所涉及的形成模式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20为表示改变例6所涉及的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的流程图。
图21为用于对由改变例6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所实施的立体物Obj的造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但是,在各附图中,各个部的尺寸以及比例尺与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所不同。此外,虽然由于下文中所叙述的实施方式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具体示例,因此在技术上被施加了各种优选的限定,但是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特殊地记载对本发明进行限定的含义,则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
A.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立体物造型装置,以如下的喷墨式立体物造型装置作为示例而进行说明,其通过喷出包含树脂乳胶的树脂油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等的固化性油墨(“液体”的一个示例),从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
1.立体物造型系统的结构
在下文中,参照图1至图9对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结构的功能框图。
如图1所示,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具备执行如下的造型处理的立体物造型装置1和执行如下的数据生成处理的主机9,其中,所述造型处理为,通过喷出油墨并利用所喷出的油墨而形成的点来形成预定厚度ΔZ的层状的造型体LY,并且将造型体LY层叠在一起从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处理,所述数据生成处理为,生成对构成立体物造型装置1所造型的立体物Obj的多个造型体LY中的各自的形状以及色彩进行确定的造型体数据FD。
1.1.关于主机
如图1所示,主机9具备:CPU(省略图示),其对主机9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显示器等的显示部(省略图示);键盘和鼠标等的操作部91;信息存储部(省略图示),其对主机9的控制程序、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驱动程序、以及CAD(computeraideddesign: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的应用程序进行存储;模型数据生成部92,其生成模型数据Dat;造型数据生成部93,其根据模型数据Dat来执行生成造型体数据FD的数据生成处理。
此处,模型数据Dat为,表示体现立体物造型装置1应该进行造型的立体物Obj的模型的形状以及色彩的数据,且为用于指定立体物Obj的形状以及色彩的数据。另外,在下文中设定为,在立体物Obj的色彩中也包括在立体物Obj上附着多种颜色的情况下的该多种颜色的附着方法、即通过被附着在立体物Obj上的多种颜色而表现的外形、文字、其他图像。
模型数据生成部92为,通过由主机9的CPU执行被存储在信息存储部中的应用程序从而被实现的功能组块。该模型数据生成部92例如为CAD应用,且根据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利用人员对操作部91进行操作而输入的信息等,来生成对立体物Obj的形状以及色彩进行指定的模型数据Dat。
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为模型数据Dat对立体物Obj的外部形状进行了指定的情况。换言之,假设为,模型数据Dat为对在将立体物Obj假定为中空的物体的情况下的该中空的物体的形状、即作为立体物Obj的轮廓的外表面SF(参照下述的图2或图11)的形状进行指定的数据。例如,在立体物Obj为球体的情况下,模型数据Dat对作为该球体的轮廓的球面的形状进行指定。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只要模型数据Dat为至少包括能够对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的形状进行确定的信息的数据即可。例如,模型数据Dat也可以为,除了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的形状与立体物Obj的色彩以外,还对立体物Obj的与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形状和立体物Obj的材料等进行指定的数据。
作为模型数据Dat,例如能够例示出AMF(AdditiveManufacturingFileFormat:增材制造文件格式)、或者、STL(StandardTriangulatedLanguage:标准化语言)等的数据形式。
造型数据生成部93为,通过由主机9的CPU执行被存储在信息存储部中的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驱动程序而所实现的功能组块。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模型数据生成部92所生成的模型数据Dat,来执行生成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所形成的造型体LY的形状以及色彩进行确定的造型体数据FD。
另外,在下文中,假设如下情况,即,立体物Obj通过使Q个层状的造型体LY层叠在一起,从而被造型(Q为满足Q≥2的自然数)的情况。此外,将立体物造型装置1形成造型体LY的处理称为层叠处理。即,立体物造型装置1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造型处理包括Q次的层叠处理。在下文中,将由造型处理所包含的Q次的层叠处理之中的第q次的层叠处理所形成的造型体LY称为造型体LY[q],将对造型体LY[q]的形状以及色彩进行确定的造型体数据FD称为造型体数据FD[q](q为满足1≤q≤Q的自然数)。
此外,虽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但有时立体物造型装置1会为了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对造型中的立体物Obj进行支承而形成支承部SP(参照图11)。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执行对形成支承部SP的动作所涉及的动作模式(以下,称为“形成模式”)进行确定的形成模式确定处理。
图2为,用于对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的形状与根据造型体数据FD而形成的造型体LY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造型数据生成部93为了生成对具有预定厚度ΔZ的造型体LY[1]~LY[Q]的形状以及色彩进行确定的造型体数据FD[1]~FD[Q],首先,通过以每隔预定厚度ΔZ来对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外表面SF的三维形状进行切片,从而生成与造型体LY[1]~LY[Q]一一对应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1]~Ldat[Q]。此处,截面模型数据Ldat为,表示对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三维形状进行切片而得到的截面体的形状以及色彩的数据。但是,截面模型数据Ldat只要为包括对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三维形状进行切片时的截面形状以及色彩的数据即可。另外,图2(A)例示了与通过第一次的层叠处理而形成的造型体LY[1]相对应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1],图2(B)例示了与通过第二次的层叠处理而形成的造型体LY[2]相对应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2]。
接下来,造型数据生成部93为了形成与截面模型数据Ldat[q]所示的形状以及色彩相对应的造型体LY[q],从而决定立体物造型装置1应该形成点的配置,并将决定结果作为造型体数据FD[q]而输出。即,造型体数据FD[q]为,通过将截面模型数据Ldat[q]所示的形状以及色彩细分化为格子状,从而在将截面模型数据Ldat[q]所示的形状以及色彩表现为体素Vx的集合的情况下,对多个体素Vx处所应该形成的点进行指定的数据。此处,体素Vx为预定尺寸的长方体或立方体,且为具有预定的厚度ΔZ、并具有预定体积的长方体或立方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体素Vx的体积以及尺寸是根据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形成的点的尺寸而被规定的。在下文中,也有时将与造型体LY[q]相对应的体素Vx称为体素Vxq。
此外,在下文中,将构成立体物Obj的造型层LY的结构要素、且对应于一个体素Vx而形成的具有预定体积的预定厚度ΔZ的结构要素称作单位造型体。虽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叙述,但单位造型体是由一个或多个点构成的。换言之,单位造型体为,以满足一个体素Vx的方式而被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造型体数据FD对在各个体素Vx中应该形成一个或多个点的情况进行指定。
如图2(C)及图2(D)所示,立体物造型装置1根据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所生成的造型体数据FD[q],来执行形成造型体LY[q]的层叠处理。另外,图2(C)表示根据由截面模型数据Ldat[1]生成的造型体数据FD[1]而被形成在造型台45(参照图3)上的第一层的造型体LY[1],图2(D)表示根据由截面模型数据Ldat[2]生成的造型体数据FD[2]而形成在造型体LY[1]上的第二层的造型体LY[2]。
而且,如图2(E)所示,立体物造型装置1通过使根据造型体数据FD[1]~FD[Q]而被形成的造型体LY[1]~LY[Q]依次层叠,从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模型数据Dat对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的形状(轮廓的形状)进行指定。因此,在忠实地对具有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的立体物Obj实施了造型的情况下,立体物Obj的形状将成为,仅为不具有厚度的轮廓的中空形状。但是,在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情况下,考虑到立体物Obj的强度等,优选为决定与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情况下,优选为,与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区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为实心结构。
因此,如图2所示,无论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形状是否为中空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均生成使与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成为实心结构的这种造型体数据FD。
在下文中,将数据生成处理之中的、对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的中空部分进行补充并生成表示使该中空部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成为实心结构的形状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处理,称作内部形状补充处理。另外,关于内部形状补充处理、和通过内部形状补充处理而生成的数据所指定的与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结构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另外,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构成通过第一次层叠处理而形成的造型体LY[1]的单位造型体所形成的体素Vx1存在于构成通过第二次层叠处理而形成的造型体LY[2]的单位造型体所形成的体素Vx2的下侧(-Z方向)。
但是,根据立体物Obj的形状,具有在体素Vx2的下侧不存在单位造型体所形成的体素Vx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在造型处理中,即使欲在体素Vx2上形成点,但该点也会向下侧下落从而存在不能将应当形成在体素Vx2上的点形成在准确的位置上的可能性。
这种问题在立体物Obj具有外表面SF的倾斜度大于90度而伸出的形状、即所谓的悬垂形状的情况下产生的可能性较高。
即,在具有悬垂形状的立体物Obj中,在该悬垂形状的部分的下侧,不存在能够对该悬垂形状的部分进行支承的立体物Obj的单位造型体。因此,在对具有悬垂形状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情况下,即使单纯地使将立体物Obj切片的造型体LY层叠,但该悬垂形状的部分无法形成为正确的形状的可能性也仍然较高。另外,在下文中,将该悬垂形状的部分称为悬垂部OH(参照图11)。
为了应对在上文中所说明的问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立体物Obj具有悬垂形状的情况下,形成用于对悬垂部OH进行支承的支承部SP。
具体而言,在“q≥2”的体素Vxq被包含在悬垂部OH中的情况下,在体素Vxq的-Z方向、即从+Z方向或者-Z方向观察时与体素Vxq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处,形成用于对形成在体素Vxq上的点进行支承的支承部SP。
由此,应该形成在体素Vxq上的点不会向-Z方向下落,而回准确地形成在体素Vxq上。即,通过形成支承部SP,从而能够使包含悬垂部OH的立体物Obj造型为正确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造型体数据FD除了确定立体物Obj的形状的数据以外,还包括确定对立体物Obj进行支承的支承部SP的形状的数据。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造型体LY[q]设为,包括立体物Obj之中通过第q次层叠处理而应该形成的部分、和支承部SP之中通过第q次层叠处理而应该形成的部分。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造型体数据FD[q]包括,将立体物Obj之中的作为造型体LY[q]而被形成的部分的形状以及色彩作为体素Vxq的集合来表示的数据、和将支承部SP之中的作为造型体LY[q]而被形成的部分的形状作为体素Vxq的集合来表示的数据。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模型数据Dat,而对是否需要为了立体物Obj的造型而设置支承部SP进行判断。而且,在该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模型数据Dat而决定用于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所需的支承部SP的形状。而且,造型数据生成部93生成表示立体物Obj的形状和支承部SP的形状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
在下文中,将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所执行的生成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处理中的、通过对截面模型数据Ldat所示的支承部SP的形状进行确定从而对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进行补充的处理,称为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
另外,优选为,支承部SP由在立体物Obj的造型之后易于被去除的材料、例如水溶性的油墨、或者与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油墨相比沸点较低的油墨等构成。
1.2.关于立体物造型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1和图3来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进行说明。图3为表示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结构的概要的立体图。
如图1及图3所示,立体物造型装置1具备:壳体40;造型台45;控制部6(“造型控制部”的一个示例),其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头单元3,其中设置有记录头30,所述记录头30具备朝向造型台45喷出油墨的喷出部D;固化单元61,其使被喷出到造型台45上的油墨固化;六个墨盒48(“储存部”的一个示例),其对油墨进行储存;滑架41,其搭载头单元3及墨盒48;位置变化机构7,其用于使头单元3、造型台45以及固化单元61相对于壳体40的位置变化;存储部60,其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控制程序与其他各种信息进行存储;剩余量信息输出部62(“输出部”的一个示例),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各个墨盒48中的油墨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R。
另外,控制部6以及造型数据生成部93作为对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各个部分的动作进行控制的系统控制部101而发挥功能。此外,控制部6将剩余量信息输出部62所输出的剩余量信息R供给至造型数据生成部93。
剩余量信息输出部62例如为,对被储存于各个墨盒48中的油墨的重量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作为剩余量信息R而输出的重量计,或者为,对在向被存储于各个墨盒48中的油墨照射光时透射过油墨的光的强度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作为剩余量信息R而输出的光度计,或者为,对被储存于各个墨盒48中的油墨的从喷出部D喷出的喷出次数进行计数并将计数值作为剩余量信息R而输出的计数器等。
固化单元61为,用于使被喷出至造型台45上的油墨固化的结构要素,例如能够例示出用于对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照射紫外线的光源、或用于对树脂油墨进行加热的加热器等。在固化单元61为紫外线的光源的情况下,固化单元61例如被设置于造型台45的上侧(+Z方向),另一方面,在固化单元61为加热器的情况下,固化单元61只要被内置于例如造型台45中或被设置于造型台45的下侧即可。在下文中,假设固化单元61为紫外线的光源,并假设固化单元61位于造型台45的+Z方向上,从而进行说明。
六个墨盒48为,与用于形成支承部SP的支承用油墨(“第一液体”的一个示例)、和用于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五种颜色的造型用油墨共计六种油墨一一对应设置的部件。在各个墨盒48中,储存有与该墨盒48相对应的种类的油墨。
用于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五种颜色的造型用油墨中包括:具有有彩色的颜色材料成分的有彩色油墨、具有无彩色的颜色材料成分的无彩色油墨、与有彩色油墨以及无彩色油墨相比每单位重量或单位体积的颜色材料成分的含有量较少的透明(CL)油墨。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有彩色油墨而采用蓝绿色(CY)、品红色(MG)以及黄色(YL)这三种颜色的油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无彩色油墨而采用白色(WT)的油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白色油墨为,在具有属于可见光的波长区域(大概400nm~700nm)的波长的光被照射到白色油墨上的情况下,将对该被照射的光之中的预定比例以上的光进行反射的油墨。另外,“对预定比例以上的光进行反射”与“吸收或透射过不足预定比例的光”为同义,例如相当于以下这种情况,即,被白色油墨所反射的光的光量相对于被照射到白色油墨上的光的光量的比率为预定比例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要“预定比例”例如为30%以上且100%以下的任意比例即可,优选为50%以上的任意比例,更加优选为,80%以上的任意比例。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明油墨为,透明油墨中所包含的颜色材料的重量比为预定值以下且透明度较高的油墨。
另外,各个墨盒48也可以被设置在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其他部位处,以代替被搭载于滑架41上。
如图1及图3所示,位置变化机构7具备:升降机构驱动电机71,其用于对造型台升降机构79a进行驱动,所述造型台升降机构79a使造型台45向+Z方向及-Z方向(以下,有时将+Z方向及-Z方向统称为“Z轴方向”)上升下降;滑架驱动电机72,其用于使滑架41沿着导轨79b而在+Y方向及-Y方向(以下,有时将+Y方向及-Y方向统称为“Y轴方向”)上移动;滑架驱动电机73,其用于使滑架41沿着导轨79c而在+X方向及-X方向(以下,有时将+X方向及-X方向统称为“X轴方向”)上移动;固化单元驱动电机74,其用于使固化单元61沿着导轨79d而在+X方向及-X方向上移动。
此外,位置变化机构7还具备:电机驱动器75,其用于对升降机构驱动电机71进行驱动;电机驱动器76,其用于对滑架驱动电机72进行驱动;电机驱动器77,其用于对滑架驱动电机73进行驱动;电机驱动器78,其用于对固化单元驱动电机74进行驱动。
存储部60具备:EEPROM(ElectricallyErasableProgrammableRead-OnlyMemory:电可擦除编程只读存储器),其为对从主机9被供给的造型体数据FD进行储存的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其对在执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造型处理等的各种处理时所需的数据进行临时存储、或者临时打开用于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进行控制以便执行造型处理等的各种处理的控制程序;PROM,其为对控制程序进行储存的一种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器。
控制部6被构成为,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并且该CPU等通过根据在存储部60中所存储的控制程序而进行动作,从而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控制部6通过根据从主机9被供给的造型体数据FD而对头单元3及位置变化机构7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对在造型台45上对基于模型数据Dat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造型处理的执行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首先,控制部6将从主机9被供给的造型体数据FD储存在存储部60中。接下来,控制部6根据造型体数据FD等的被存储于存储部60中的各种数据,而生成包括用于对头单元3的动作进行控制并用于使喷出部D驱动的驱动波形信号Com以及波形指定信号SI在内的各种信号,并且将这些所生成的信号输出。此外,控制部6根据造型体数据FD等的被存储于存储部60中的各种数据,而生成用于对电机驱动75~78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各种信号,并将这些所生成的信号输出。
另外,驱动波形信号Com为模拟信号。因此,控制部6包括省略了图示的DA转换电路,并且在将控制部6所具备的CPU等中所生成的数字驱动波形信号转换为模拟驱动波形信号Com的基础上进行输出。
由此,控制部6通过电机驱动器75、76及77的控制而对头单元3相对于造型台45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并通过电机驱动器75及78的控制而对固化单元61相对于造型台45的相对位置进行控制。此外,控制部6通过头单元3的控制而对来自喷出部D的油墨有无喷出、油墨的喷出量、以及油墨的喷出时间点等进行控制。
由此,控制部6对如下的层叠处理的执行进行控制,所述层叠处理为,在对被喷出到造型台45上的油墨所形成的点尺寸以及点配置进行调节的同时在造型台45上形成点,并且使形成在造型台45上的点固化,从而形成造型体LY的处理。另外,控制部6对如下的造型处理的执行进行控制,所述造型处理为,通过重复执行层叠处理,从而在已经形成的造型体LY之上层叠新的造型体LY,由此形成与模型数据Dat相对应的立体物Obj。
如图1所示,头单元3具备记录头30和驱动信号生成部31,所述记录头30具备M个喷出部D(M为1以上的自然数),所述驱动信号生成部31生成用于对喷出部D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Vin。
在下文中,有时为了区别被设置在记录头30上的M个喷出部D中的每个喷出部D,也将其依次称作“1级、2级、…、M级”。此外,在下文中,存在将被设置在记录头30上的M个喷出部D之中的m级喷出部D表现为“喷出部D[m]”的情况(m为满足1≤m≤M的自然数)。此外,在下文中,有时也将驱动信号生成部31所生成的驱动信号Vin之中的、用于对喷出部D[m]进行驱动的驱动信号Vin表现为驱动信号Vin[m]。
另外,关于驱动信号生成部31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1.3.关于记录头
接下来,参照图4至图6而对记录头30和被设置在记录头30上的喷出部D进行说明。
图4为记录头30的示意性的局部剖视图的一个示例。另外,在该图中,为了便于图示而示出了记录头30中的、该记录头30所具有的M个喷出部D之中的一个喷出部D、经由油墨供给口360而与该一个喷出部D连通的贮液器350、用于将油墨从墨盒48供给至贮液器350的油墨引入口370。
如图4所示,喷出部D具备:压电元件300、填充了油墨的空腔320、与空腔320连通的喷嘴N和振动板310。喷出部D通过利用驱动信号Vin而使压电元件300进行驱动,从而使空腔320内的油墨从喷嘴N喷出。空腔320为,通过被成形为具有凹部这种的预定形状的空腔板340、形成有喷嘴N的喷嘴板330、和振动板310而被划分形成的空间。空腔320经过油墨供给口360而与贮液器350连通。贮液器350经由油墨引入口370而与一个墨盒48连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电元件300,例如采用了图4所示的这种压电单晶片(单晶体)型。另外,压电元件300并不限定于压电单晶片型,只要为压电双晶片型或层叠型等的能够使压电元件300发生变形而喷出油墨等的液体的部件即可。压电元件300具有下部电极301、上部电极302和压电体303,所述压电体303被设置在下部电极301与上部电极302之间。而且,当通过将下部电极301的电位设定为预定的基准电位VSS并将驱动信号Vin供给至上部电极302,从而向下部电极301与上部电极302之间施加有电压时,压电元件300将根据该被施加的电压而在图中的向上下方向上挠曲(进行位移),其结果为,压电元件300进行振动。
在空腔板340的上表面开口部处设置有振动板310,在振动板310上接合有下部电极301。因此,当压电元件300通过驱动信号Vin而进行振动时,振动板310也进行振动。而且,空腔320的容积(空腔320内的压力)也将根据振动板310的振动而变化,从而使被填充到空腔320内的油墨通过喷嘴N而被喷出。在由于油墨的喷出而使空腔320内的油墨减少了的情况下,从贮液器350供给有油墨。此外,油墨经由油墨引入口370而从墨盒48被供给至贮液器350。
图5为用于对从喷出部D喷出的油墨的喷出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在图5(a)所示的状态下,当从驱动信号生成部312对喷出部D所具备的压电元件300供给驱动信号Vin时,在该压电元件300中将产生与被施加于电极之间的电场相对应的形变,从而该喷出部D的振动板310将在图中向上方挠曲。由此,与图5(a)所示的初始状态相比,如图5(b)所示,该喷出部D的空腔320的容积将扩大。在图5(b)所示的状态下,当使驱动信号Vin所表示的电位发生变化时,振动板310利用其弹性复原力而复原,并越过初始状态下的振动板310的位置而在图中向下方进行移动,从而如图5(c)所示那样使空腔320的容积急剧地收缩。此时,通过空腔320内所产生的压缩压力而使充满空腔320的油墨的一部分作为墨滴而从与该空腔320连通的喷嘴N中被喷出。
图6为,用于对从+Z方向或-Z方向俯视观察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情况下的、被设置在记录头30上的M个喷嘴N的配置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在记录头30上设置有由如下喷嘴列构成的六列喷嘴列Ln,即,由多个喷嘴N构成的喷嘴列Ln-CY、由多个喷嘴N构成的喷嘴列Ln-MG、由多个喷嘴N构成的喷嘴列Ln-YL、由多个喷嘴N构成的喷嘴列Ln-WT、由多个喷嘴N构成的喷嘴列Ln-CL、和由多个喷嘴N构成的喷嘴列Ln-SP。
此处,属于喷嘴列Ln-CY的喷嘴N为,被设置于喷出蓝绿色(CY)的油墨的喷出部D上的喷嘴N,属于喷嘴列Ln-MG的喷嘴N为,被设置于喷出品红色(MG)的油墨的喷出部D上的喷嘴N,属于喷嘴列Ln-YL的喷嘴为,被设置于喷出黄色(YL)的油墨的喷出部D上的喷嘴N,属于喷嘴列Ln-WT的喷嘴N为,被设置于喷出白色(WT)的油墨的喷出部D上的喷嘴N,属于喷嘴列Ln-CL的喷嘴N为,被设置于喷出透明(CL)的油墨的喷出部D上的喷嘴N,属于喷嘴列Ln-SP的喷嘴N为,被设置于喷出支承用油墨的喷出部D上的喷嘴N。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那样,例示了构成各个喷嘴列Ln的多个喷嘴N以在X轴方向上排成一列的方式而被配置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被配置为,构成各喷嘴列Ln的多个喷嘴N之中的一部分的喷嘴N(例如,第偶数个喷嘴N)与其他喷嘴N(例如,第奇数个喷嘴N)的Y轴方向上的位置不同的所谓交错状。
此外,在各个喷嘴列Ln中,喷嘴N之间的间隔(间距)能够根据印刷分辨率(DPI:dotperinch)而被适当设定。
1.4.关于驱动信号生成部
接下来,参照图7至图9来对驱动信号生成部31的结构以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7为表示驱动信号生成部31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7所示,在驱动信号生成部31中,以与被设置于记录头30上的M个喷出部D一一对应的方式具有M个由移位寄存器SR、锁存电路LT、解码器DC以及传输门电路TG构成的组。在下文中,有时在附图中从上起依次将驱动信号生成部31以及记录头30所具备的构成这些M个组的各个要素称作为“1级、2级、…、M级”。
从控制部6向驱动信号生成部31供给时钟信号CLK、波形指定信号SI、锁存信号LAT、转换信号CH以及驱动波形信号Com。
波形指定信号SI为对喷出部D应该喷出的油墨量进行指定的数字信号,并包括波形指定信号SI[1]~SI[M]。
其中,波形指定信号SI[m]通过上位比特b1以及下位比特b2这两个比特来规定来自喷出部D[m]的油墨有无喷出、以及被喷出的油墨量。具体而言,波形指定信号SI[m]针对喷出部D[m]而指定喷出相当于大点的量的油墨、喷出相当于中点的量的油墨、喷出相当于小点的量的油墨或者不喷出油墨中的任意一个。
移位寄存器SR中的每个移位寄存器SR临时保持波形指定信号SI(SI[1]~SI[M])之中的、与各级相对应的2比特的波形指定信号SI[m]。详细而言,与M个喷出部D[1]~D[M]一一对应的1级、2级、…、M级的M个移位寄存器SR互相级联连接在一起,并且以串行的方式被供给的波形指定信号SI依照时钟信号CLK而被依次传送至后级。而且,在波形指定信号SI被传送到了所有的M个移位寄存器SR中的情况下,M个移位寄存器SR中的每个移位寄存器SR保持波形指定信号SI中的、与本身相对应的2比特量的波形指定信号SI[m]。
M个锁存电路LT中的每个锁存电路LT在锁存信号LAT上升的时间点,将M个移位寄存器SR中的每个移位寄存器SR所保持的与各级相对应的2比特量的波形指定信号SI[m]一齐锁存。
但是,作为立体物造型装置1执行造型处理的期间的动作期间是由多个单位期间Tu构成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单位期间Tu由三个控制期间Ts(Ts1~Ts3)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控制期间Ts1~Ts3具有互为相等的时间长度。虽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但是单位期间Tu是根据锁存信号LAT而被规定的,控制期间Ts是根据锁存信号LAT以及转换信号CH而被规定的。
控制部6在先于单位期间Tu开始的时间点对驱动信号生成部31供给波形指定信号SI。而且,控制部6以每个单位期间Tu内波形指定信号SI[m]被锁存的方式向驱动信号生成部31的各个锁存电路LT供给锁存信号LAT。
m级的解码器DC对被m级的锁存电路LT所锁存的2比特量的波形指定信号SI[m]进行解码,并在控制期间Ts1~Ts3中的每个期间内输出被设定为高电平(H电平)或低电平(L电平)中的任意一种电平的选择信号Sel[m]。
图8为用于对解码器DC所实施的解码的内容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对于m级的解码器DC而言,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内容为(b1,b2)=(1,1),则在控制期间Ts1~Ts3内将选择信号Sel[m]设定为H电平,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内容为(b1,b2)=(1,0),则在控制期间Ts1、Ts2内将选择信号Sel[m]设为H电平,并在控制期间Ts3内将选择信号Sel[m]设定为L电平,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内容为(b1,b2)=(0,1),则在控制期间Ts1内将选择信号Sel[m]设定为H电平,并在控制期间Ts2、Ts3内将选择信号Sel[m]设定为L电平,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内容为(b1,b2)=(0,0),则在控制期间Ts1~Ts3内将选择信号Sel[m]设定为L电平。
如图7所示,驱动信号生成部31所具备的M个传输门电路TG,以与记录头30所具备的M个喷出部D一一对应的方式而被设置。
m级的传输门电路TG在从m级的解码器DC被输出的选择信号Sel[m]为H电平时导通,在L电平时断开。各个传输门电路TG的一端被供给有驱动波形信号Com。m级的传输门电路TG的另一端与m级的输出端OTN电连接。
在选择信号Sel[m]为H电平、且m级的传输门电路TG为导通的情况下,将从m级的输出端OTN向喷出部D[m]供给驱动波形信号Com以作为驱动信号Vin[m]。
另外,虽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传输门电路TG从导通切换为断开的时间点(即,控制期间Ts1~Ts3的开始以及结束的时间点)的驱动波形信号Com的电位设为基准电位V0。因此,在传输门电路TG断开的情况下,输出端OTN的电位通过喷出部D[m]的压电元件300所具有的电容等而被维持在基准电位V0。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对在传输门电路TG断开的情况下,驱动信号Vin[M]的电位被维持在基准电位V0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控制部6以在每个单位期间Tu内向各喷出部D供给驱动信号Vin的方式对驱动信号生成部31进行控制。由此,各喷出部D在每个单位期间Tu内喷出与根据造型体数据FD而被规定的波形指定信号SI所示的值相对应的量的油墨,从而能够在造型台45上形成与造型体数据FD相对应的点。
图9为,用于对在各个单位期间Tu内控制部6向驱动信号生成部31供给的各种信号进行说明的时序图。
如图9所例示,锁存信号LAT包括脉冲波形Pls-L,通过该脉冲波形Pls-L而规定了单位期间Tu。此外,转换信号CH包括脉冲波形Pls-C,通过该脉冲波形Pls-C而将单位期间Tu划分为控制期间Ts1~Ts3。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控制部6在每个单位期间Tu内使波形指定信号SI与时钟信号CLK同步,并以串行的方式向驱动信号生成部31进行供给。
此外,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驱动波形信号Com包括:被配置于控制期间Ts1内的波形PL1、被配置于控制期间Ts2内的波形PL2、和被配置于控制期间Ts3内的波形PL3。在下文中,存在将波形PL1~PL3统称为波形PL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波形信号Com的电位在各个控制期间Ts的开始或结束的时间点被设定为基准电位V0。
在一个控制期间Ts内选择信号Sel[m]为H电平的情况下,驱动信号生成部31将驱动波形信号Com中的、被配置于该一个控制期间Ts内的波形PL作为驱动信号Vin[m]而向喷出部D[m]供给。反之,在一个控制期间Ts内选择信号Sel[m]为L电平的情况下,驱动信号生成部31则将被设定为基准电位V0的驱动波形信号Com作为驱动信号Vin[m]而向喷出部D[m]供给。
因此,对于驱动信号生成部31在单位期间Tu内向喷出部D[m]供给的驱动信号Vin[m]而言,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1,1),则成为具有波形PL1~PL3的信号,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1,0),则成为具有波形PL1以及PL2的信号,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0,1),则成为具有波形PL1的信号,如果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0,0),则成为被设定为基准电位V0的信号。
当具有一个波形PL的驱动信号Vin[m]被供给时,喷出部D[m]将喷出小程度量的油墨,从而形成小点。
因此,在单位期间Tu内,在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0,1)且被供给至喷出部D[m]的驱动信号Vin[m]具有一个波形PL(PL1)的情况下,将根据该一个波形PL而从喷出部D[m]喷出小程度量的油墨,并通过被喷出的油墨而形成小点。
此外,在单位期间Tu内,在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1,0)且被供给至喷出部D[m]的驱动信号Vin[m]具有两个波形PL(PL1,PL2)的情况下,将根据该两个波形PL而从喷出部D[m]喷出小程度量的油墨,并通过使在该两次中喷出的小程度量的油墨合并,从而形成中点。
此外,在单位期间Tu内,在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1,1)且被供给至喷出部D[m]的驱动信号Vin[m]具有三个波形PL(PL1~PL3)的情况下,将根据该三个波形PL而从喷出部D[m]喷出三次小程度量的油墨,并通过在该三次中被喷出的小程度量的油墨合并,从而形成大点。
另一方面,在单位期间Tu内,在波形指定信号SI[m]所示的值为(b1,b2)=(0,0)且将被供给至喷出部D[m]的驱动信号Vin[m]被保持为不具有波形PL的基准电位V0的情况下,将从喷出部D[m]不喷出油墨,从而不形成该点(成为非记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以上的说明可知,中点为小点的两倍尺寸,大点为小点的三倍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波形信号Com的波形PL被规定为,为了形成小点而被喷出的小程度量的油墨是为了形成单位造型体而所需的油墨量的大约三分之一的量。即,单位造型体通过一个大点、一个中点以及一个小点的组合、或者三个小点的组合这三个模式中任意一个而被构成。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一个体素Vx而设置有一个单位造型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个体素Vx上,通过一个大点、一个中点以及一个小点的组合、或者三个小点的组合这三个模式中的任意一个模式而形成点。
2.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0至图14来对立体物造型系统100所执行的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进行说明。
2.1.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的概要
图10为表示执行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时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工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数据生成处理为主机9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所执行的处理,且在造型数据生成部93取得模型数据生成部92所输出的模型数据Dat时被开始实施。图10所示的步骤S100、S110以及S120的处理相当于数据生成处理。
如图10所示,当数据生成处理开始时,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根据模型数据生成部92所输出的模型数据Dat而生成截面模型数据Ldat[q](Ldat[1]~Ldat[Q])(S100)。
另外,如上文所述,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步骤S100中执行内部形状补充处理,所述内部形状补充处理为,对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的中空部分进行补充,并生成使与立体物Obj的外表面相比靠内侧的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成为实心的形状的这种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处理。此外,在步骤100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执行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所述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为,对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进行补充,并生成表示立体物Obj的形状和支承部SP的形状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处理。
在下文中,将对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进行补充的处理、即内部形状补充处理以及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统称为形状补充处理。关于形状补充处理的详细内容,将在下文中进行叙述。
接下来,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剩余量信息输出部62所输出的剩余量信息R,更具体而言,根据表示剩余量信息R之中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的信息,而执行决定形成模式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S110)。
接下来,造型数据生成部93为了形成与截面模型数据Ldat[q]所示的形状以及色彩相对应的造型体LY[q],而决定立体物造型装置1应该形成的点的配置,并将决定结果作为造型体数据FD[q]而输出(S120)。
由此,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执行图10的步骤S100~S120所示的数据生成处理。
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在执行了数据生成处理之后执行造型处理。
造型处理为,在由控制部6实施的控制之下,立体物造型装置1所执行的处理,且在立体物造型装置1取得了主机9所输出的造型体数据FD时被开始实施。图10所示的步骤S130~S180的处理相当于造型处理。
如图10所示,控制部6将表示层叠处理的执行次数的变量q设定为“1”(S130)。接着,控制部6取得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所生成的造型体数据FD[q](S140)。此外,控制部6对升降机构驱动电机71进行控制,以使造型台45移动至用于形成造型体LY[q]的位置处(S150)。
另外,用于形成造型体LY[q]的造型台45的位置只要为能够使从头单元3被喷出的油墨相对于造型体数据FD[q]所指定的点形成位置(像素Vxq)而准确地喷落的位置,则可以为任意位置。例如,控制部6可以在步骤S150中以使造型体LY[q]与头单元3于Z轴方向上的间隔为固定的方式对造型台45的位置进行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6例如只要在第q次层叠处理中形成了造型体LY[q]之后至由第(q+1)次层叠处理实施的造型体LY[q+1]的形成开始为止的期间内,使造型台45向-Z方向仅移动预定厚度ΔZ即可。
在步骤150中,控制部6以在将造型台45移动至用于形成造型体LY[q]的位置处之后,根据造型体数据FD[q]而形成造型体LY[q]的方式,对头单元3、位置变化机构7以及固化单元61的动作进行控制(S160)。另外,从图2亦可知,造型体LY[1]被形成在造型台45上,造型体LY[q+1]被形成在造型体LY[q]之上。
之后,控制部6对变量q是否满足“q≥Q”进行判断(S170),并在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判断为立体物Obj的造型完成并结束造型处理,另一方面,在判断结果为否定的情况下,则在变量q上加上1之后,使处理进入步骤S140(S180)。
由此,通过使立体物造型系统100之中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执行图10的步骤S110~S120所示的数据生成处理,从而根据模型数据Dat而生成造型体数据FD[1]~FD[Q],并通过使立体物造型系统100之中的立体物造型装置1执行图10的步骤S130~S180所示的造型处理,从而根据造型体数据FD[1]~FD[Q]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
另外,图10只不过是图示了数据生成处理以及造型处理的流程的一个示例。例如,虽然在图10中,在数据生成处理结束之后开始造型处理,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也可以在数据生成处理结束之前开始造型处理。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数据生成处理中生成了造型数据FD[q]的情况下,不等待下一次的造型体数据FD[q+1]的生成,而执行根据造型体数据FD[q]来形成造型体LY[q]的造型处理(即,第q次层叠处理)。
2.2.内部形状补充处理
如上所述,在步骤S100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执行如下的内部形状补充处理,所述内部形状补充处理为,对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的形状的中空部分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补充,并生成使与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为实心结构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处理。
在下文中,参照图11及图12来对根据截面模型数据Ldat而生成的、与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结构的一个示例、和对与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结构进行规定来生成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内部形状补充处理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1,来对与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相比靠内侧的结构进行说明。
此处,图11(A)为立体物Obj的立体图。如上文所述,图11(A)所示的立体物Obj具有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形状的外表面SF。此外,图11(B)为表示图11(A)所示的立体物Obj、和在对该立体物Obj进行造型时所形成的支承部SP的立体图。在该附图中,例示出支承部SP被划分为两处而形成的情况。此外,图11(C)为表示以通过直线γ-Γ且与X轴以及Y轴平行的平面来剖切图11(B)所示的立体物Obj以及支承部SP时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1中,为了便于图示,而假设了对与图2以及图3不同形状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情况。
如图11(C)所示,立体物造型系统100所进行造型的立体物Obj从作为立体物Obj的轮廓的外表面SF朝向立体物Obj的内侧,依次具备彩色层L1、遮蔽层L2、以及填充层L3这三个层,而且,在与该三个层相比靠内侧处具备中空部HL。
此处,彩色层L1为,通过包含有彩色油墨的油墨而形成的层,且为用于表现立体物Obj的色彩的、包含外表面SF的层。此外,遮蔽层L2为,例如使用白色油墨而形成的层,且为用于防止透过彩色层L1而从立体物Obj的外部目视确认到立体物Obj之中与彩色层L1相比靠内侧部分的颜色的层。即,彩色层L1及遮蔽层L2是为了准确地表现立体物Obj应该显示的色彩而被设置的。在下文中,有时也将立体物Obj之中的用于准确地表现立体物Obj应该显示的色彩而被设置的彩色层L1以及遮蔽层L2称作立体物Obj的外部区域LOUT。
此外,填充层L3是指,为了确保立体物Obj的强度而被设置的层,且作为原则使用透明油墨而被形成。在下文中,有时也将立体物Obj之中的、被设置在与外部区域LOUT相比靠内侧的填充层L3以及中空部HL称作立体物Obj的内部区域LIN(或者,“立体物Obj的内部”)。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从而如图11(C)所示而假设了如下情况,即,以使彩色层L1具有大致同样的厚度ΔL1、使遮蔽层L2具有大致同样的厚度ΔL2、使填充层L3具有大致同样的厚度ΔL3的方式来设置各层,但各层的厚度也可以并非大致相同。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大致同样”或“大致相同”等的表现方式除了包括完全同样或者相同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如果忽略各种误差则能够视为同样或者相同的情况。此外,在能够忽略的各种误差中,包括在将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作为体素Vx的集合而表示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离散化误差。
图12为,表示执行内部形状补充处理的情况下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12所示,首先,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模型数据Dat所示的立体物Obj的模型中,将从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起朝向立体物Obj的内侧的厚度ΔL1的区域规定为彩色层L1(S200)。此外,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从彩色层L1的内侧的面起朝向立体物Obj的内侧的厚度ΔL2的区域规定为遮蔽层L2(S210)。此外,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从遮蔽层L2的内侧的面起朝向立体物Obj的内侧的厚度ΔL3的区域规定为填充层L3(S220)。此外,造形数据生成部93将与填充层L3相比靠立体物Obj的内侧的部分规定为中空部HL(S230)。
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通过执行上述的内部形状补充处理,从而生成图11(C)所例示的这种用于对具有彩色层L1、遮蔽层L2以及填充层L3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物Obj的内部结构只不过为一个示例,只要立体物造型系统100能够对至少具有彩色层L1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即可。例如,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可以对仅由彩色层L1构成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也可以对由彩色层L1以及填充层L3构成的立体物Obj进行造型。
2.3.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
如上所述,在步骤S100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执行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所述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为,对模型数据Dat所示的形状进行补充,并生成表示立体物Obj形状以及支承部SP的形状的双方的形状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处理。
在下文中,参照图11及图13,对根据截面模型数据Ldat而生成的支承部SP的形状的一个示例、和规定支承部SP的形状而生成截面模型数据Ldat的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进行说明。
如图11(A)所示,在附图中,立体物造型系统100所造型的立体物Obj在左右(+Y方向以及-Y方向)两处具有两个悬垂部OH。
由图11(A)可知,在两个悬垂部OH的-Z方向上未形成构成立体物Obj的造型体LY。因此,在仅使构成立体物Obj的造型体LY层叠在一起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的情况下,会产生各悬垂部OH向-Z方向下落的可能性。在该情况下,难以使各悬垂部OH准确地形成在由模型数据Dat指定的位置处。
相对于此,如图11(B)及图11(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时,在各悬垂部OH的-Z方向上形成支承部SP。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悬垂部OH的-Z方向上,形成有构成支承部SP的造型体LY。在该情况下,由于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支承部SP对各悬垂部OH进行支承,因此能够防止在造型处理中各悬垂部OH下落的情况。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各悬垂部OH准确地形成在由模型数据Dat指定的位置处。
图13为,表示执行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的情况下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如图13所示,首先,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模型数据Dat所指定的外表面SF的形状,而对立体物Obj中的悬垂部OH的范围(即,立体物Obj中的悬垂部OH的位置以及形状)进行确定(S300)。
悬垂部OH的确定可以通过任何方法而被执行。例如,首先,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外表面SF划分为多个区域,并分别在该多个区域上设定着眼点。接下来,在外表面SF的各个着眼点中的法线矢量且从立体物Obj的内部朝向外部的法线矢量、与朝向+Z方向的矢量所成的角度为大于90度的预定角度以上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立体物Obj之中的该着眼点的+Z方向的部分作为悬垂部OH而进行确定。
在立体物Obj不具有悬垂部OH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使图13所示的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结束(省略图示)。
接下来,造型数据生成部93对支承部SP的形状进行指定(S310)。具体而言,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通过将在步骤S300中确定的悬垂部OH的-Z方向的区域且与立体物Obj的外表面SF相比靠外侧的区域,作为形成支承部SP的区域而指定,从而对支承部SP的形状进行指定。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通过执行步骤S300、S310所示的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从而生成用于形成支承部SP的截面模型数据Ldat。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支承部形状补充处理为一个示例,只要造型数据生成部93以使将支承部SP与立体物Obj视为一体时的形状成为不具有悬垂形状的形状的方式来规定支承部SP的形状即可。
2.4.形成模式决定处理
如上文所述,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步骤S110中执行形成模式决定处理,所述形成模式决定处理为,根据从立体物造型装置1被供给的剩余量信息R来决定形成模式的处理。在下文中,对形成模式决定处理、和在形成模式决定处理中被决定的形成模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通过通常形成模式(“第一形成模式”的一个示例)、代替形成模式(“第二形成模式”的一个示例)、以及混合形成模式(“第三形成模式”的一个示例)这三种形成模式来形成支承部SP。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所执行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是指,立体物造型装置1从上述三种形成模式之中选出在造型处理中形成支承部SP时的形成模式的处理。
此处,通常形成模式是指,使用原本应该被用于支承部SP的形成的支承用油墨而形成支承部SP的形成模式。即,在通过通常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的情况下,使用支承用油墨来形成支承部SP。
此外,代替形成模式为,使用原本应该被用于支承部SP的形成的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而形成支承部SP的形成模式。即,在通过代替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的情况下,使用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即五种颜色的造型用油墨之中至少一种的油墨(“第二液体”的一个示例)来形成支承部SP。
此外,混合形成模式是指,使用原本应该被用于支承部SP的形成的支承用油墨和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而形成支承部SP的整体的形成模式。即,在通过混合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的情况下,使用支承用油墨和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来形成支承部SP。
图14为,用于对造型数据生成部93所执行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中的、形成模式的选择(决定)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在剩余量信息R所示的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满足“RSP≤α1”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代替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另外,基准量α1(“第一基准量”的一个示例)为,满足“α1≥0”的值。
即,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为基准量α1以下、且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支承用油墨不足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通过由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来代替支承用油墨而形成支承部SP的代替形成模式。
此外,在剩余量信息R所示的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满足“α1<RSP≤α2”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混合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另外,基准量α2(“第二基准量”的一个示例)为,满足“α1<α2”的值。
即,在判断为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虽然多于基准量α1但小于等于基准量α2而并非充足的量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将支承用油墨与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一并使用来形成支承部SP的混合形成模式。
此外,在剩余量信息R所示的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满足“α2<RSP”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通常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
即,在判断为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多于基准量α2且为充足的量的情况下,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仅使用预先规定为原本被用于形成支承部SP的支承用油墨来形成支承部SP的通常形成模式。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步骤S110中选择通常形成模式、代替形成模式、或者混合形成模式之中的任意一种形成模式。
而且,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上述的步骤S120中,生成通过在步骤S110中选出的形成模式来形成支承部SP这样的造型体数据FD[1]~FD[Q]。即,在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通常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的情况下,生成支承部SP通过支承用油墨而被形成的这种造型体数据FD[q]。此外,在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代替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的情况下,生成支承部SP通过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而被形成的这种造型体数据FD[q]。此外,在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选择混合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的情况下,生成支承部SP通过支承用油墨和支承用油墨以外的油墨的双方而被形成的这种造型体数据FD[q]。
另外,在形成模式为代替形成模式或者混合形成模式的情况下,为了形成支承部SP而作为支承用油墨的代替而被使用的油墨(以下,有时也称为“代替油墨”),优选为透明油墨。但是,也可以作为代替油墨而采用白色油墨等的无彩色油墨。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透明油墨的剩余量为预定量以上的情况下选择透明油墨,以作为代替油墨,而在透明油墨的剩余量少于预定量的情况下,选择无彩色油墨。
3.实施方式的结论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在造型处理中在原本被用于形成对立体物Obj进行支承的支承部SP的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不充足的情况下,使用支承用油墨以外的代替油墨来形成支承部SP。因此,与仅使用支承用油墨来形成支承部SP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发生因支承用油墨的不足而引起的造型处理的中断的可能性。
在造型处理经过中断以及重启的情况下,在造型处理的中断时通过执行过程中的层叠处理而被层叠在一起的构成造型体LY点、以及在造型处理的中断时通过执行过程中的比层叠处理前一个的层叠处理而被层叠在一起的构成造型体LY的点等,与这些点以外的点相比例如与空气接触的时间仅延长从中断起至重启为止的时间段。即,在该情况下,由于造型处理的中断而在用于使点发生固化的固化时间上将产生偏差。因此,在构成立体物Obj的多个点之间,将在固化的程度上产生偏差。在该情况下,会因点之间的固化的程度上的偏差而引起在被造型的立体物Obj上发生色斑、凹凸、强度下降等的不良情况。即,在造型处理中断的情况下,与造型处理未中断的情况相比,立体物Obj的品質下降的可能性升高。
另外,在因支承用油墨的不足而引起造型处理中断的情况下,如果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利用人员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不更换与支承用油墨对应的墨盒48,则无法继续进行造型处理。即,在造型处理中,利用人员强制实施支承用油墨的墨盒48的更换作业,从而导致造型处理所涉及的便利性的下降。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减少因支承用油墨的不足而引起的发生造型处理的中断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对因造型处理的中断而引起的立体物Obj的品质的下降、或因造型处理中的支承用油墨的墨盒48的更换作业而引起的便利性的下降等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多于基准量α2、且支承用油墨的量充分富余的情况下,通过通常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在剩余量RSP成为基准量α2以下、且支承用油墨的量变得不充分富余的情况下,通过混合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在剩余量RSP成为基准量α1、且在造型处理中支承用油墨枯竭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通过代替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相对应的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
一般情况下,支承用油墨与用于构成立体物Obj的造型用油墨相比成本较低。因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由与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相对应的形成模式来执行造型处理,从而在能够将发生造型处理的中断的情况抑制为较低的同时,能够对由使用代替油墨而导致的成本的增加进行抑制。
B.改变例
以上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多种改变。具体的改变方式将在下文中进行例示。从下文的例示中任意选出的两个以上的方式能够在互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合并。
另外,在下文所例示的改变例中,关于作用或功能与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将沿用上文说明中所参照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各自的详细说明。
改变例1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混合形成模式中,使用支承用油墨和支承用油墨以外的代替油墨的双方来形成支承部SP的整体,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在混合形成模式中,也可以利用支承用油墨或者支承用油墨以外的代替油墨中的任意一种来形成支承部SP的一部分。
在下文中,参照图15来对由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混合形成模式所形成的支承部SP进行说明。
图15为,通过造型处理而被造型的立体物Obj、和用于对该立体物Obj进行支承的支承部SP且通过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混合形成模式所形成的支承部SP的剖视图。图15所示的立体物Obj与图11所示的立体物Obj相同。此外,图15所示的支承部SP除了被划分为连接区域Ar1与非连接区域Ar2而形成这一点以外,均与图11所示的支承部SP相同。
如图15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图10的步骤S110所示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中,在作为形成模式而选择了混合形成模式的情况下,首先,对支承部SP与立体物Obj之间的接触面CF的位置进行确定。接下来,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距接触面CF的距离在预定的距离ΔCF以下的区域作为连接区域Ar1而进行指定。此外,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将支承部SP中的除了连接区域Ar1以外的区域作为非连接区域Ar2而进行指定。之后,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图10的步骤S120中生成如下的造型体数据FD,所述生成造型体数据FD为,对仅使用支承用油墨来形成连接区域Ar1、此外使用支承用油墨和代替油墨的双方来形成非连接区域Ar2的情况进行指定的数据。
由此,本改变例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在混合形成模式中,将支承部SP划分为连接区域Ar1和非连接区域Ar2,并利用支承用油墨来形成连接区域Ar1。因此,在利用代替油墨来形成支承部SP的整体的情况下,与使用支承用油墨以及代替油墨的双方来形成支承部SP的整体的情况相比,使立体物Obj造型后的支承部SP与立体物Obj的分离变得容易。
改变例2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造型处理开始时的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来决定形成模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形成模式只要依据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缺乏支承用油墨的可能性而被规定即可。
例如,除了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较少的情况以外,即使在支承部SP的体积较大、且在造型处理中被消耗的预定的支承用油墨量较多等的情况下,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支承用油墨缺乏的可能性也会升高。因此,在本改变例中,作为一个示例而能够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根据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和支承部SP的形成所需的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的双方来规定形成模式,从而依据支承用油墨缺乏的可能性来决定形成模式。
图16为,用于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数据生成处理进行说明的流程图。
图16所示的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数据生成处理,除了代替步骤S110所示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而执行步骤S111及S112所示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的这一点以外,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生成处理相同。
如图16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数据生成处理中,对支承部SP的形成所需的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进行计算(S111)。在该情况下,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只要为估算值即可。例如,在步骤S111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也可以根据截面模型数据Ldat[1]~Ldat[Q]而对支承部SP的体积进行计算,并使用该计算结构而对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进行计算。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步骤S111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通过将截面模型数据Ldat[1]~Ldat[Q]分解为体素Vx,从而确定形成支承部SP时所需的由支承用油墨构成的点的个数以及尺寸,进而对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进行计算。
接下来,造型数据生成部93根据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和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来决定形成模式(S112)。
图17为,用于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步骤S112中所执行的、形成模式的决定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该图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及消耗量WSP满足“RSP-WSP≤β1”的情况下选择代替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另外,基准量β1(“第一基准量”的其他的示例)为,满足“β1≥0”的值。
此外,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及消耗量WSP满足“β1<RSP-WSP≤β2”的情况下选择混合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另外,基准量β2(“第二基准量”的其他的示例)为,满足“β1<β2”的值。
此外,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及消耗量WSP满足“β2<RSP-WSP”的情况下,选择通常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
如在上文中所说明的那样,在图16及图17所示的本改变例所涉及的形成模式决定处理中,由于除了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外还考虑支承用油墨的消耗量WSP来规定形成模式,因此,即使在形成体积较大的支承部SP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在造型处理的执行过程中发生支承用油墨不足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改变例3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立体物造型系统100能够通过通常形成模式、代替形成模式、以及混合形成模式这三种形成模式来形成支承部SP,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只要通过这三种形成模式之中的至少两种形成模式来执行支承部SP的形成即可。具体而言,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可以通过通常形成模式以及代替形成模式来形成支承部SP,也可以通过通常形成模式以及混合形成模式来形成支承部SP。
图18及图19为,用于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能够通过通常形成模式以及代替形成模式这两种形成模式来形成支承部SP时的、形成模式的决定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其中,如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述,图18例示了根据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来规定形成模式的情况。如图18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在例如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满足“RSP≤α1”的情况下,选择代替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并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满足“α1<RSP”的情况下,选择通常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
此外,如上述的改变例2所述,图19例示了根据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及消耗量WSP来规定形成模式的情况。如图19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数据生成部93例如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及消耗量WSP满足“RSP-WSP≤β1”的情况下,选择代替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并在支承用油墨的剩余量RSP以及消耗量WSP满足“β1<RSP-WSP”的情况下,选择通常形成模式来作为形成模式。
改变例4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喷出的油墨为,三种颜色的有彩色油墨、一种颜色的无彩色油墨、透明油墨、以及支承用油墨这共计六种油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立体物造型装置1只要能够喷出包括被用于形成支承部SP的预定种类的油墨(“第一液体”的一个示例)、以及被用于与该预定种类的油墨不同种类的立体物Obj的造型的油墨(“第二液体”的一个示例)在内的至少两种油墨即可。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剩余量信息R表示分别被存储在多个墨盒48中的每个墨盒的油墨的剩余量,但剩余量信息R只要至少表示被用于形成支承部SP的预定种类的油墨的剩余量即可。
改变例5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作为代替油墨而例示了透明油墨或者无彩色油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代替油墨只要为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喷出的油墨,则可以为任何种类的油墨。
改变例6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立体物造型装置1通过将使造型用油墨固化而形成的造型体LY层叠在一起从而执行立体物Obj的造型和支承部SP的形成,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利用固化性的造型用油墨而使以层状铺满的粉状体凝固从而形成造型体LY,并通过使所形成的造型体LY层叠在一起从而执行立体物Obj的造型和支承部的形成。
在该情况下,立体物造型装置1只要具备粉状体层形成部(省略图示)和粉状体废弃部(省略图示)即可,其中,所述粉状体层形成部用于在造型台45上以预定厚度ΔZ铺满粉状体从而形成粉体层PW,所述粉状体废弃部用于在立体物Obj以及支承部SP形成之后使未构成立体物Obj以及支承部SP的粉状体(通过造型用油墨而凝固的粉状体以外的粉状体)废弃。另外,在下文中,将用于形成造型体LY[q]的粉状体层PW称为“粉状体层PW[q]”。
图20为,表示执行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处理时的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图20所示的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形处理,除了代替步骤S160而执行步骤S161以及S162所示的处理这一点、和在步骤S170中的判断结果为肯定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90所示的处理这一点以外,均与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造形处理相同。
如图20所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控制部6以粉状体层形成部形成粉状体层PW[q]的方式,而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S161)。
此外,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控制部6以根据造型体数据FD[q]而在粉状体层PW[q]上形成点从而形成造型体LY[q]的方式,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S162)。具体而言,控制部6在步骤S162中,首先,以根据造型体数据FD[q]而向粉状体层PW[q]喷出造型用油墨或支承用油墨的方式对头单元3的动作进行控制。接下来,控制部6以使由向粉状体层PW[q]喷出的油墨而形成的点固化从而使粉状体层PW[q]之中的形成了点的部分的粉状体凝固的方式,对固化单元61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通过油墨而使粉状体层PW[q]的粉状体凝固,从而能够形成造型体LY[q]。
此外,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控制部6以在造型出立体物Obj之后废弃未构成立体物Obj的粉状体的方式对粉状体废弃部的动作进行控制(S190)。
图21为,用于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模型数据Dat以及截面模型数据Ldat[q]、造型体数据FD[q]、粉状体层PW[q]和造型体LY[q]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其中,图21(A)以及图21(B)与图2(A)以及图2(B)相同,均对截面模型数据Ldat[1]以及Ldat[2]进行例示。在本改变例中,也通过对模型数据Dat进行切片而生成截面模型数据Ldat[q],并根据截面模型数据Ldat[q]而生成造型体数据FD[q],然后,利用根据造型体数据FD[q]而形成的点来形成造型体LY[q]。以下,参照图21(C)至图21(F)并且针对本改变例所涉及的造型体LY[q]的形成,列举出造型体LY[1]以及LY[2]的示例来进行说明。
如图21(C)所示,控制部6以在造型体LY[1]形成之前形成预定厚度ΔZ的粉状体层PW[1]的方式,对粉状体层形成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参照上述步骤S161)。
接下来,如图21(D)所示,控制部6以在粉状体层PW[1]内形成造型体LY[1]的方式,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参照上述步骤S162)。具体而言,首先,控制部6通过根据造型体数据FD[1]而对头单元3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向粉状体层PW[1]喷出油墨而形成点。接下来,控制部6通过以使被形成于粉状体层PW[1]上的点固化的方式而对固化单元61的动作进行控制,从而使形成有点的部分的粉状体凝固,由此形成造型体LY[1]。
之后,如图21(E)所示,控制部6以在粉状体层PW[1]以及造型体LY[1]之上形成预定厚度ΔZ的粉状体层PW[2]的方式而对粉状体层形成部进行控制。而且,如图21(F)所示,控制部6以形成造型体LY[2]的方式而对立体物造型装置1的各个部的动作进行控制。
由此,控制部6通过根据造型体数据FD[q]而在粉状体层PW[q]内形成造型体LY[q],并使该造型体LY[q]层叠在一起,从而形成立体物Obj以及支承部SP。
改变例7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从喷出部D被喷出的油墨为紫外线固化型油墨等的固化性油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也可以为由热塑性树脂等形成的油墨。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油墨以在喷出部D中被加热了的状态被喷出。即,优选为,本改变例所涉及的喷出部D实施如下的喷出,即,通过使被设置于空腔320内的发热体(省略图示)发热从而使空腔320内产生气泡由此提高空腔320的内侧压力并借此喷出油墨的、所谓的热方式的喷出。
此外,在该情况下,由于从喷出部D被喷出的油墨被外部空气冷却而固化,因此立体物造型装置1无需具备固化单元61。
改变例8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喷出的点的尺寸为小点、中点以及大点这三种,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只要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喷出的点的尺寸为一种以上即可。
改变例9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造型数据生成部93被设置在主机9中,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造型数据生成部93也可以被设置在立体物造型装置1中。例如,造型数据生成部93也可以作为使控制部6按照控制程序而动作的功能组块而被安装。
在立体物造型装置1具备造型数据生成部93的情况下,立体物造型装置1能够根据从外部被供给的模型数据Dat而生成造型体数据FD,进而根据所生成的造形体数据FD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
改变例10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具备模型数据生成部9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立体物造型系统100也可以被构成为,不包括模型数据生成部92。
即,立体物造型系统100只要根据从立体物造型系统100的外部被供给的模型数据Dat而对立体物Obj进行造型即可。
改变例11
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驱动波形信号Com为具有波形PL1~PL3的信号,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驱动波形信号Com只要为具有能够使与至少一种尺寸的点相对应的量的油墨从喷出部D中喷出的波形的信号,则为哪种信号均可。例如,驱动波形信号Com也可以具有根据油墨的种类不同而不同的波形。
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以及改变例中,波形指定信号SI[m]的比特数为2比特,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方式,波形指定信号SI[m]的比特数只要根据由从喷出部D喷出的油墨所形成的点的尺寸的种类数而适当规定即可。
符号说明
1…立体物造型装置;3…头单元;6…控制部;7…位置变化机构;9…主机;30…记录头;31…驱动信号生成部;45…造型台;60…存储部;61…固化单元;62…剩余量信息输出部;92…模型数据生成部;93…造型数据生成部;100…立体物造型系统;101…系统控制部;D…喷出部;N…喷嘴。

Claims (11)

1.一种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其中,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在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中,
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形成模式包括第三形成模式,所述第三形成模式为,通过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以及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在内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
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
在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为第一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
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
在从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中减去形成所述支承部所需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消耗量而得到的量为第一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二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5.一种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在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中,
能够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三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三形成模式为,通过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以及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在内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6.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
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
在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多于第二基准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在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为所述第二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三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7.如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储存部,其对所述第一液体进行储存;
输出部,其输出表示被储存于所述储存部中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的剩余量信息,
在从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中减去形成所述支承部所需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消耗量而得到的量多于第二基准量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一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在从所述剩余量信息所示的所述第一液体的剩余量中减去形成所述支承部所需的所述第一液体的消耗量而得到的量为所述第二基准量以下的情况下,通过所述第三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立体物造型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液体为,该第二液体中所包含的颜色材料成分的重量比为预定值以下的液体。
9.一种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具备:
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其中,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方法以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中的一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方式,对所述头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10.一种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具备:
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
计算机,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能够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所述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使所述计算机作为控制部而发挥功能,所述控制部以通过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之中的一个形成模式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方式,对所述头单元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11.一种立体物造型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单元,其能够喷出包括第一液体以及第二液体在内的多种液体,并且能够通过所喷出的所述液体而形成点,所述第一液体用于形成在对立体物进行造型时支承所述立体物的支承部,所述第二液体用于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
固化单元,其使所述点固化;
系统控制部,其以通过固化了的所述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并且对所述立体物进行造型的方式,对所述头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
所述系统控制部从包括第一形成模式和第二形成模式在内的多个形成模式之中选出一个形成模式,并通过所述一个形成模式而对所述头单元的动作进行控制,其中,所述第一形成模式为,通过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所述第二形成模式为,通过不包括由所述第一液体构成的点但包括由所述第二液体构成的点的多个点而形成所述支承部的模式。
CN201510849599.0A 2014-11-28 2015-11-27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 Pending CN1056907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40712A JP6565178B2 (ja) 2014-11-28 2014-11-28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システム、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4-240712 2014-1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90758A true CN105690758A (zh) 2016-06-22

Family

ID=56078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849599.0A Pending CN105690758A (zh) 2014-11-28 2015-11-27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51970A1 (zh)
JP (1) JP6565178B2 (zh)
CN (1) CN10569075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62809B2 (ja) * 2016-08-31 2020-09-30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三次元造形装置
JP7217641B2 (ja) * 2019-02-19 2023-02-03 株式会社ミマキ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製造システムおよび製造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6917B2 (ja) * 1989-05-31 1997-1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形状形成方法
US20060127153A1 (en) * 2002-11-12 2006-06-15 Guy Menchik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CN1926470A (zh) * 2003-12-03 2007-03-07 奥布吉特几何有限公司 用于三维模型印刷的组合物和方法
US7364686B2 (en) * 2001-03-21 2008-04-29 Objet Geometri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nd supporting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s
JP2011073163A (ja) * 2009-09-29 2011-04-1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及び立体印刷造形物
DE102009047237A1 (de) * 2009-11-27 2011-08-18 Metallschleiferei Schulz GmbH, 78112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Mittel zum Herauslösen von Stützmaterial in dreidimensional gedruckten Modellen
WO2012028308A1 (de) * 2010-09-02 2012-03-08 Arburg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dreidimensionalen gegenstandes
CN102421586A (zh) * 2009-05-12 2012-04-18 3D系统公司 用于选择性沉积成型的组合物以及方法
JP4972725B2 (ja) * 2007-02-14 2012-07-11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高分子材料の直接造形法および直接造形装置
CN103009630A (zh) * 2011-09-22 2013-04-03 株式会社其恩斯 三维成形设备
CN103189186A (zh) * 2010-11-01 2013-07-03 株式会社其恩斯 三维成形装置和三维成形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06758B2 (en) * 2003-03-13 2007-12-1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printhead temperature in 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76917B2 (ja) * 1989-05-31 1997-1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立体形状形成方法
US7364686B2 (en) * 2001-03-21 2008-04-29 Objet Geometries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inting and supporting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s
US20060127153A1 (en) * 2002-11-12 2006-06-15 Guy Menchik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printing
CN1926470A (zh) * 2003-12-03 2007-03-07 奥布吉特几何有限公司 用于三维模型印刷的组合物和方法
JP4972725B2 (ja) * 2007-02-14 2012-07-11 国立大学法人京都大学 高分子材料の直接造形法および直接造形装置
CN102421586A (zh) * 2009-05-12 2012-04-18 3D系统公司 用于选择性沉积成型的组合物以及方法
JP2011073163A (ja) * 2009-09-29 2011-04-14 Brother Industries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方法、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及び立体印刷造形物
DE102009047237A1 (de) * 2009-11-27 2011-08-18 Metallschleiferei Schulz GmbH, 78112 Verfahren, Vorrichtung und Mittel zum Herauslösen von Stützmaterial in dreidimensional gedruckten Modellen
WO2012028308A1 (de) * 2010-09-02 2012-03-08 Arburg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dreidimensionalen gegenstandes
CN103189186A (zh) * 2010-11-01 2013-07-03 株式会社其恩斯 三维成形装置和三维成形方法
CN103009630A (zh) * 2011-09-22 2013-04-03 株式会社其恩斯 三维成形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51970A1 (en) 2016-06-02
JP2016101686A (ja) 2016-06-02
JP6565178B2 (ja) 2019-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4041B (zh) 立体物造型装置
CN105584043B (zh) 立体物造型装置、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方法、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
JP6500483B2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485097B2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5643932B (zh)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立体物造型系统以及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系统
JP6485096B2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7030177A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立体物造形装置を用いた立体物の生産方法、立体物造形装置と通信可能な情報処理装置、及び、立体物造形システム
JP6547327B2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7113986A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05584040A (zh)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立体物造型系统以及立体物造型装置的控制程序
US20170028650A1 (en)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form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cess apparatus capable of communicating with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of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using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forming apparatus, and three-dimensional object forming system
CN105690758A (zh) 立体物造型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立体物造型系统
JP2017109427A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515508B2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8164986A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6515507B2 (ja) 立体物造形装置、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立体物造形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18063591A (ja) 断面画像作成装置および三次元造形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