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83870A - 输入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83870A
CN105683870A CN201480059508.7A CN201480059508A CN105683870A CN 105683870 A CN105683870 A CN 105683870A CN 201480059508 A CN201480059508 A CN 201480059508A CN 105683870 A CN105683870 A CN 1056838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axis direction
input equipment
magnet
co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95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久次信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683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8387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38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limited linear or angular displacement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from a neutral position, e.g. isotonic or isometric joystick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5/00Means for preventing, limiting or returning the movements of parts of a control mechanism, e.g. locking controlling member
    • G05G5/03Means for enhancing the operator's awareness of arrival of the controlling member at a command or datum position; Providing feel, e.g. means for creating a counterfor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6Input arrangements with force or tactile feedback as computer generated output to the us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8Sliders, in which the moving part moves in a plan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CMEASURING DISTANCES, LEVELS OR BEARINGS; SURVEYING; NAVIGATION; GYROSCOPIC INSTRUMENTS; PHOTOGRAMMETRY OR VIDEOGRAMMETRY
    • G01C21/00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 G01C21/26Navigation; Navigational instru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1C1/00 - G01C19/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navigation in a road network
    • G01C21/34Route searching; Route guidance
    • G01C21/36Input/output arrangements for on-board computers
    • G01C21/3664Details of the user input interface, e.g. buttons, knobs or sliders, including those provided on a touch screen; remote controllers; input using gesture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9/00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 G05G9/02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 G05G9/04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 G05G9/047Manually-actuated control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one single controlling member co-operating with two or more controlled members, e.g. selectively,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in different independent ways, mov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way actuating one controlled member only in which movement in two or more ways can occur simultaneously the controlling member being movable by hand about orthogonal axes, e.g. joysti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入设备,该输入设备具备:保持于保持体(52)的至少两个线圈体(41~44、341~343、441~443、641、642、741、742)、以及保持于移动体(72、272、372、472、572、672、772)且能够移动的至少两个磁极形成部(61~64、361~363、461~463、561~563、661、662、761、762)。上述保持体以采用使各上述线圈体中的绕线的卷绕轴方向沿着操作平面(OP)的姿势且使在各上述线圈侧面延伸的各上述绕线的延伸方向相互不同的方式保持各上述线圈体。

Description

输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基于2013年10月30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为2013-225902号的申请,并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发明涉及被输入操作力的输入设备。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四个磁铁以及四个线圈作为输入设备所使用的促动器的结构。各磁铁以与线圈对置的面的极性互不相同的方式排列,并保持于第一轭板。另一方面,各线圈以与四个磁铁中的两个在z轴方向上对置的配置方式保持于第二轭板。各线圈形成为所卷绕的绕线的卷绕轴方向沿着z轴方向的姿势。
此外,第二轭板设置为能够相对于第一轭板相对移动,并固定于被输入用户操作的触觉呈现部件。通过这种结构,对各绕线施加电流,使各线圈以及各磁铁之间产生朝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电磁力,由此,输入设备能够通过触觉呈现部件使用户感觉到任意强度的操作反作用力。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形成线圈的绕线中,将与磁铁之间产生操作反作用力的部分作为有效绕线部分。为了确保作为操作反作用力作用于第二轭板的电磁力的强度,即使在第二轭板相对于第一轭板进行最大限度的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两个线圈的有效绕线部分也必须处于与一个磁铁在z轴方向上对置的状态。因此,将必须维持与两个线圈的有效绕线部分的对置状态的各磁铁与各线圈相比小型化较为困难。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978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入设备,其在将磁铁那样的磁极形成部的每一个的大小小型化的基础上,确保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入设备被输入沿着虚拟的操作平面的方向的操作力,并具备至少两个线圈体、保持体、至少两个磁极形成部、以及移动体。各上述线圈体通过卷绕被施加电流的绕线而形成,并通过上述绕线形成沿着上述操作平面的线圈侧面。上述保持体以采用使各上述线圈体中的各上述绕线的卷绕轴方向沿着上述操作平面的姿势,且使在各上述线圈侧面延伸的各上述绕线的延伸方向相互不同的方式保持各上述线圈体。
上述磁极形成部在与上述操作平面正交的z轴方向上具有与上述线圈侧面分别对置的对置面,通过对各上述绕线施加电流而在上述磁极形成部与各上述线圈体之间产生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的电磁力。上述移动体以在分别对置的各上述对置面与各上述线圈侧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的方式保持各上述磁极形成部,并被设置为维持与各上述对置面所对应的各上述线圈侧面对置的状态并且能够相对于上述保持体相对移动。
上述输入设备能够在将上述磁极形成部小型化的基础上,确保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中的上述或者其它目的、结构、优点通过参照随附的附图并进行以下的详细说明而使其更加明确。在附图中:
图1是用于对具备了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显示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用于对输入设备的车厢内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用于对输入设备的机械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结构的图,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线圈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对各固定轭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是沿着图3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反作用力产生部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反作用力产生部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即使在使可动部向右后方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够产生电磁力的示意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二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结构的图,是表示该反作用力产生部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可动部向右后方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够产生电磁力的示意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结构的图,是表示该反作用力产生部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的原理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使可动部向右后方移动的状态下也能够产生电磁力的示意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五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六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七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八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图。
图19是用于示意性地表示基于第九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0是用于对基于第九实施方式的各固定轭的形状进行说明的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变形例1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结构的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基于变形例2的反作用力产生部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存在对于在各实施方式中对应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由此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在仅对各实施方式中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该结构的其它部分能够应用先行说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不全是明示的结构的组合,只要不对组合产生特别妨碍,即使未明示也能够将多个实施方式的结构彼此部分地组合。而且,认定多个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描述的结构彼此的未明示的组合也被以下的说明公开。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基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100搭载于车辆,与车厢内的显示器、例如导航装置20或者平视显示器装置120(参照图2)等一起构成显示系统10。如图2所示,输入设备100设置于车辆的中心控制台中与掌托19相邻的位置,并使操作把手73在操作者的手容易触及的范围内露出。若通过操作者的手H等被输入操作力,则该操作把手73向被输入的操作力的方向位移。
车厢内显示器之一的导航装置20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内,使显示画面22朝向驾驶座露出。在显示画面22显示有与规定的功能相关联的多个图标、以及用于选择任意的图标的指针80等。若对操作把手73输入水平方向的操作力,则指针80在显示画面22上沿与操作力的输入方向对应的方向移动。如图1、图2所示,导航装置20与通信总线90连接,能够与输入设备100等进行网络通信。导航装置20具有对显示于显示画面22的图像进行描绘的显示控制部23、以及将被显示控制部23描绘的图像连续地显示于显示画面22的液晶显示器21。
对以上的输入设备100的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输入设备100与通信总线90以及外部的电池95等连接。输入设备100通过通信总线90能够与分离配置的导航装置20进行通信。另外,输入设备100从电池95被供给各结构的工作所需的电力。
输入设备100由通信控制部35、操作检测部31、反作用力产生部39、反作用力控制部37、以及操作控制部33等电气构成。
通信控制部35将由操作控制部33处理的信息输出至通信总线90。此外,通信控制部35获取从其它车载装置输出至通信总线90的信息并将该信息输出至操作控制部33。操作检测部31对由于操作力的输入而移动的操作把手73(参照图2)的位置进行检测。操作检测部31将表示检测出的操作把手73的位置的操作信息输出至操作控制部33。
反作用力产生部39是使操作把手73产生操作反作用力的结构,且是音圈马达等促动器。反作用力产生部39通过例如在显示画面22上指针80(参照图2)与图标重叠时,对操作把手73(参照图2)施加操作反作用力,使操作者产生伪图标的触感。反作用力控制部37例如由用于进行各种运算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反作用力控制部37基于从操作控制部33获取的反作用力信息,对从反作用力产生部39被施加至操作把手73的操作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强度进行控制。
操作控制部33例如由用于进行各种运算的微型计算机等构成。操作控制部33获取由操作检测部31检测出的操作信息,并通过通信控制部35将该操作信息输出至通信总线90。此外,操作控制部33对施加至操作把手73(参照图2)的操作反作用力的方向以及强度进行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作为反作用力信息输出至反作用力控制部37。
如图3所示,输入设备100由可动部70以及固定部50等以机械方式构成。
可动部70具有后述的可动轭72。在可动部70设置有保持可动轭72的把手基座71以及上述的操作把手73。可动部7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固定部50在沿着虚拟的操作平面OP的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相对移动。可动部70通过固定部50预先规定了能够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移动的范围。若可动部70从被施加的操作力得到释放,则可动部70回归至成为基准的基准位置。
固定部50具有壳体50a、电路基板52、以及后述的两个固定轭54、55(参照图4)。壳体50a将可动部70以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支承,并且收容电路基板52以及反作用力产生部39等各结构。电路基板52以使其板面方向沿着操作平面OP的姿势固定于壳体50a内。在电路基板52实装有构成操作控制部33以及反作用力控制部37等的微型计算机等。
接下来,基于图3~6进一步对输入设备100中用于反作用力反馈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9的结构进行说明。反作用力产生部39由四个线圈41~44、四个磁铁61~64、各固定轭54、55、以及可动轭72等构成。
如图5所示,各线圈41~44通过将由铜等非磁性材料构成的线材作为绕线49卷绕于筒状的线轴45而形成。在各线圈41~44中,与绕线49的卷绕轴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形成为长方形。各绕线49被卷绕至各线圈41~44的厚度例如成为3mm左右。在各线圈41~44中,在被卷绕的绕线49的内周侧形成有沿卷绕轴方向延伸的收容室48。在各线圈41~44设置有一对导线47。这些导线47连接于图3、4示出的电路基板52,由此,各线圈41~44与反作用力控制部37电连接。在各线圈41~44的绕线49被反作用力控制部37分别独立地施加电流。
各线圈41~44相互隔着微小的间隙且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两两排列。各线圈41~44以使绕线49的卷绕轴方向沿着操作平面OP的姿势,以与操作平面OP并行的方式实装于电路基板52。通过这种配置,各线圈41~44的各绕线49形成沿着操作平面OP的线圈侧面46(还参照图5)。各线圈侧面46形成为各边沿着x轴或者y轴的大致四边形状。在各线圈侧面46中,将卷绕轴方向沿着y轴方向的姿势的线圈41、43的线圈侧面46设为第一线圈侧面46a,将卷绕轴方向沿着x轴方向的姿势的线圈42、44的线圈侧面46设为第二线圈侧面46b。形成第一线圈侧面46a的绕线49沿着x轴方向延伸。形成第二线圈侧面46b的绕线49沿着y轴方向延伸。这样,在第一线圈侧面46a与第二线圈侧面46b,各绕线49的延伸方向相互不同。而且,第一线圈侧面46a以及第二线圈侧面46b分别以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为交错状。
各磁铁61~64为钕磁铁等,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的板状。各磁铁61~64以使各边的朝向沿着x轴或者y轴的姿势安装于可动轭72。各磁铁61~64与可动部70一起能够相对于各线圈41~44相对移动。各磁铁61~64分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相互隔着间隔地两两排列。各磁铁61~64分别具有在保持于可动轭72的状态下朝向电路基板52侧的对置面68。各对置面68与各线圈侧面46中对应的一个在与操作平面OP正交的z轴方向上分别对置。在可动部70回归至基准位置的情况下,各对置面68位于对应的各线圈侧面46的中央。在各对置面68与各线圈侧面46之间形成有规定的间隙。各对置面68实际上为正方形,并形成为平滑的平面。各对置面68的极性、即被称为N极与S极的两个磁极以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为交错状。各磁铁61~64在与施加有电流的各线圈41~44之间产生电磁力。
图3、图6示出的各固定轭54、55例如由软铁以及电磁钢板等磁性材料形成。将两个固定轭54、55中的将线圈41、44相连的一方设为第一固定轭54,将线圈42、43相连的另一方设为第二固定轭55。在各固定轭54、55分别设有两个线圈侧轭部51以及连结部56。线圈侧轭部51形成为四棱柱状,并被插入于收容室48,由此将各磁铁61~64的产生磁通集中至各线圈侧面46。连结部56使两个线圈侧轭部51连结。
第一固定轭54的各线圈侧轭部51被插入于线圈41、44的各收容室48。第一固定轭54的连结部56沿着线圈41、44弯曲为L字状,从收容于线圈41的线圈侧轭部51延伸至收容于线圈44的线圈侧轭部51。通过以上的结构,第一固定轭54形成将磁通从各磁铁61、64的一方向另一方引导的磁路。由此,能够可靠地形成在z轴方向上贯通线圈41、44的各线圈侧面46a、46b的磁通。
第二固定轭55的各线圈侧轭部51被插入于线圈42、43的各收容室48。第二固定轭55的连结部56沿着线圈42、43弯曲为L字状,从收容于线圈42的线圈侧轭部51延伸至收容于线圈43的线圈侧轭部51。通过以上的结构,第二固定轭55形成将磁通从各磁铁62、63的一方向另一方引导的磁路。由此,能够可靠地形成在z轴方向上贯通线圈42、43的各线圈侧面46b、46a的磁通。
图3、图4所示的可动轭72与各固定轭54、55相同地由软铁以及电磁钢板等磁性材料形成。可动轭72配置在设置于可动部70的把手基座71与磁铁61~64之间。可动轭72与各固定轭54、55一起形成引导各磁铁61~64的产生磁通的磁路,由此抑制磁通向外部泄露。
在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输入设备100中,反作用力产生部39能够产生相互不同的方向的电磁力。具体而言,反作用力产生部39能够产生作用于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与作用于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并且能够单独地控制这些电磁力EMF_x、EMF_y。以下,基于图7~9对反作用力产生部39使操作反作用力作用于操作把手73的原理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图7所示的是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产生y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的情况。该情况下,通过反作用力控制部37(参照图1)对形成第一线圈侧面46a的两个线圈41、43的绕线49施加电流I_x。该电流I_x向各第一线圈侧面46a的绕线49的延伸方向亦即x轴方向流动。对与各第一线圈侧面46a使同一方向、例如沿着x轴从线圈44朝向线圈41的方向(以下为右方)的电流I_x流动的情况下,在各线圈41、43与各磁铁61、63之间产生实际上与x轴方向正交的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条件下,沿着y轴从线圈42朝向线圈41的方向(以下为前方)的电磁力EMF_y作用于各磁铁61、63。这些电磁力EMF_y的合力成为y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
而且,将在各第一线圈侧面46a上流动的电流I_x的朝向反转,成为沿着x轴从线圈41朝向线圈44的方向(以下为左方),由此电磁力EMF_y的朝向也反转。结果,反作用力产生部39能够产生沿着y轴从线圈41朝向线圈42的方向(以下为后方)的电磁力EMF_y。
另外,图8所示的是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产生x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的情况。该情况下,通过反作用力控制部37(参照图1)对形成第二线圈侧面46b的两个线圈42、44施加电流I_y。该电流I_y向各第二线圈侧面46b的绕线49的延伸方向亦即y轴方向流动。通过对各第二线圈侧面46b使前方的电流I_y流动,对各磁铁62、64作用右方的电磁力EMF_x。这些电磁力EMF_x的合力成为x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而且,通过将在各第二线圈侧面46b流动的电流I_y的朝向向后方反转来产生左方的电磁力EMF_x。
如以上那样,反作用力产生部39通过调整施加于各绕线49的电流来控制所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故而,反作用力产生部39通过将这些电磁力EMF_x、EMF_y组合,能够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
接下来,基于图9对使操作把手73向后方且向右方移动的情况进行说明。该情况下,各对置面68(参照图3)也维持与对应的各线圈侧面46在z轴方向上对置的状态。故而,通过对各第一线圈侧面46a的绕线49使左方的电流I_x流动,在各磁铁61、63产生后方的电磁力EMF_y。这样,即使在使操作把手73进行行程(stroke)的状态下,反作用力产生部39也能够产生朝向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各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而且,与操作把手73的行程位置无关地维持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在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9中,在一组线圈以及磁铁间能够产生的电磁力的强度与沿着绕线49的延伸方向的对置面68(参照图3)的长度对应。即,随着图4所示的x轴方向上的磁铁61、63的尺寸(以下为x轴方向的有效长度Lex)变长,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也变强。同样地,随着y轴方向上的磁铁62、64的尺寸(以下为y轴方向的有效长度Ley)变长,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y也变强。因此,各轴方向上的有效长度Lex、Ley、即各磁铁61~64的一边的长度被规定为与所需的电磁力EMF_x、EMF_y(参照图7以及图8)的最大值对应。另外,各线圈41~44以即使在可动部70(参照图4)向各轴方向最大地进行移动的情况下也维持各对置面68与各线圈侧面46的对置状态的方式来规定各线圈侧面46的大小。即,各线圈41~44的一边的长度为各轴方向上的有效长度Lex、Ley与在各轴方向规定的全行程量的总和以上。
像至此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若为各磁铁61~64相对于固定的各线圈41~44相对移动的结构,则各对置面68能够维持与对应的一个线圈侧面46的对置状态即可。因此,对置面68能够形成比线圈侧面46小的面积。另外,即使对置面68比线圈侧面46小,只要确保上述的各有效长度Lex、Ley,就能够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因此,在将各磁铁61~64小型化的基础上,确保了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的输入设备100得以实现。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各磁铁61~64的对置面68的整个面与各线圈41~44的线圈侧面46在z轴方向上重叠,能够有助于反作用力的产生。故而,与只是仅各磁铁的一部分在z轴方向上与各线圈重叠、不得不扩展不助于反作用力产生的区域的以往的结构比较,上述的结构能够将磁铁61~64高效地用于反作用力产生。通过这种反作用力产生效率的提高,即使将各磁铁61~64小型化,也能够将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维持得较高。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线圈侧面46a以及第二线圈侧面46b的各绕线49的延伸方向实际上错开90°。因此,对于朝向各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EMF_y,能够通过对线圈41、43或者线圈42、44施加电流而分别独立地控制。故而,操作反作用力的控制性良好。进而,只要是产生朝向各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线圈两两设置的结构,就能够进一步容易确保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四个线圈41~44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两两排列,从而将这些线圈41~44在狭小的面积内铺满。通过这种配置,各线圈41~44在电路基板52上所占的实装面积得以减少。结果,能够将输入设备100小型化。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线圈侧面46a以及第二线圈侧面46b配置为交错状。故而,图7所示的作用于两个磁铁61、63的电磁力EMF_y的合力的作用线LA_y通过四个磁铁61~64的中心c或者其附近。相同地,图8所示的作用于两个磁铁62、64的电磁力EMF_x的合力的作用线LA_x也通过四个磁铁61~64的中心c或者其附近。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可靠地减少使可动部70绕z轴旋转那样的力矩。
除此之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各线圈侧面46形成为四边形状,所以维持对置面68与线圈侧面46的对置状态的范围能够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被扩大。因此,能够避免各线圈41~44的大型化,并且确保可动部70朝向各轴方向的行程量。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收容于线圈41、44的线圈侧轭部51被连结部56连结,形成由两个磁铁61、64、第一固定轭54以及可动轭72构成的磁路。相同地,通过收容于线圈42、43的线圈侧轭部51被连结部56连结,形成由两个磁铁61、64、第二固定轭55以及可动轭72构成的磁路。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贯通各线圈41~44的各线圈侧面46的磁通的强度维持得较高。因此,即使将各磁铁61~64小型化,也能够进一步容易确保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
而且,第一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9不进行利用多个磁铁产生不用作操作反作用力的电磁力,并使这些电磁力相互抵销那样的工作。这样,只要是仅有用于操作反作用力的电磁力实际上作用于各磁铁61~64的结构,就能够使保持各磁铁61~64的可动轭72所要求的强度缓和。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线圈41~44相当于线圈体,线圈侧轭部51相当于磁性轭部,电路基板52相当于保持体。另外,磁铁61~64相当于磁极形成部,可动轭72相当于移动体。
(第二实施方式)
图10、图1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200的反作用力产生部239中,四个线圈41~44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两两并排,由此被配置为十字状。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线圈42、44以隔着在x轴方向上并排的两个线圈41、43的方式位于这些线圈41、42的两侧。通过以上的各线圈41~44的配置,反作用力产生部239形成为如下结构:两个第一线圈侧面46a沿着x轴方向并排,两个第二线圈侧面46b沿着y轴方向并排。
磁铁61~64与各线圈41~44相同地配置为十字状。各磁铁61~64分别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位于对应的线圈41~44的中央。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的两个磁铁61、63被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一致且沿着x轴并排。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的两个磁铁62、64被配置为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一致且沿着y轴并排。而且,各磁铁61、63的各对置面68(还参照图3)为彼此相同的磁极。另一方面,各磁铁62、64的各对置面68的磁极均与各磁铁61、63的各对置面68的磁极相异。
固定轭251形成为四棱柱状,分别独立地收容于各线圈41~44的各收容室48。可动轭272形成为与上述的各磁铁61~64的配置对应的十字状。可动轭272在沿x轴方向延伸为带状的部分的各前端保持磁铁61、63,在沿y轴方向延伸为带状的部分的各前端保持磁铁62、64。
以下,对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239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通过电流I_y流动于两个线圈41、43的绕线49,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这些电磁力EMF_x的合力成为x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通过上述那样的各磁铁61~64的十字配置,作用于两个磁铁61、63的电磁力EMF_x的作用线LA_x均通过四个磁铁61~64的中心c。
如图11所示,通过电流I_x流动于两个线圈42、44的绕线49,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这些电磁力EMF_y的合力成为y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另外,作用于两个磁铁62、64的电磁力EMF_y的作用线LA_y均通过四个磁铁61~64的中心c。
反作用力产生部239通过组合电磁力EMF_x、EMF_y,能够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此外,无论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10)还是在操作把手73移动至后方且右方的状态下(参照图11),均维持各对置面68与各线圈侧面46的对置状态。因此,反作用力产生部239能够与操作把手73的行程位置无关地产生朝向沿着操作平面OP的各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以比线圈侧面46小的面积形成对置面68,并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故而,在将各磁铁61~64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输入设备2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此外,通过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各线圈41~44以及各磁铁61~64的十字配置,各轴方向上的电磁力EMF_x、EMF_y难以产生绕四个磁铁61~64的中心c的力矩。因此,能够减少使可动部70旋转那样的绕z轴的力矩。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固定轭251相当于磁性轭部,可动轭272相当于移动体。
(第三实施方式)
图12、图13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基于第三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300中,反作用力产生部339由三个线圈341~343、三个磁铁361~363、各固定轭351a、351b、以及可动轭372等构成。
三个线圈341~343在y轴方向上并排。在三个线圈341~343中,将位于中央的一个设为中央线圈342,将在y轴方向上位于隔着中央线圈342的两侧的其它两个设为侧方线圈341、343。在中央线圈342以及侧方线圈341、343分别设有线圈侧面346。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形成中央线圈342的线圈侧面346(以下为第一线圈侧面346a)的绕线49在x轴方向上延伸。形成侧方线圈341、343的各线圈侧面346(以下为第二线圈侧面346b)的绕线49与第一线圈侧面346a的绕线49不同,在y轴方向上延伸。中央线圈342相比侧方线圈341、343形成为大型。由此,在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的三个线圈侧面346中,第一线圈侧面346a的一边的长度规定为比各第二线圈侧面346b的一边的长度长。
三个磁铁361~363与各线圈341~343相同地在y轴方向上并排。各磁铁361~363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位于对应的各线圈341~343的中央。在三个磁铁361~363中,将维持与中央线圈342的对置状态的一个设为中央磁铁362,将维持与各侧方线圈341、343的对置状态的其它两个分别设为侧方磁铁361、363。中央磁铁362相比各侧方磁铁361、363形成为大型。中央磁铁362在与中央线圈342之间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侧方磁铁361、363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相互一致,且在与侧方线圈341、343之间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各侧方磁铁361、363的各对置面368b的磁极彼此相同,且与中央磁铁362的对置面368a的磁极不同。
各固定轭351a、351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轭251(参照图10)相同地形成为四棱柱状。收容于中央线圈342的固定轭351a相比收容于各侧方线圈341、343的各固定轭351b形成为大型。
可动轭372与上述的各磁铁361~363的配置对应,形成为以y轴方向为长边的长方形的板状。可动轭372在y轴方向的中央部分保持中央磁铁362,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分保持各侧方磁铁361、363。
以下,对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339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通过电流I_y流动于两个侧方线圈341、343的绕线49,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这些电磁力EMF_x的合力成为x轴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另外,若以作用于各侧方磁铁361、363的电磁力EMF_x几乎相等的方式进行控制,则这些电磁力EMF_x的合力的作用线LA_x通过三个磁铁361~363的中心c或者其附近。
如图13所示,通过电流I_x流动与中央线圈342的绕线49,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由于中央磁铁362位于三个磁铁361~363的中央,所以作用于中央线圈342的电磁力EMF_x作用于三个磁铁361~363的中心c。
反作用力产生部339通过组合电磁力EMF_x、EMF_y,能够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此外,无论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参照图12)还是在操作把手73移动至后方且右方的状态下(参照图13),均维持各对置面368a、368b与各线圈侧面346的对置状态。因此,反作用力产生部339能够与操作把手73的行程位置无关地产生沿着操作平面OP的各方向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以比线圈侧面346小的面积形成对置面368a、368b,并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故而,在将各磁铁361~363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输入设备3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三个磁铁361~363产生朝向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各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若是这种结构,则能够进一步减少反作用力产生部339所使用的磁铁的量。
进而,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各线圈341~343以及各磁铁361~363分别配置于一条直线上。通过这种配置,作用于中央磁铁362的电磁力EMF_x以及作用于侧方磁铁361、363的电磁力EMF_y的合力难以共同产生使可动部70旋转那样的绕z轴的力矩。
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线圈341~343相当于线圈体,中央线圈342相当于中央线圈体,固定轭351a、351b相当于磁性轭部。另外,磁铁361~363相当于磁极形成部,可动轭372相当于移动体。
(第四实施方式)
图14所示的基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40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四实施方式的反作用力产生部439中,中央线圈442的第一线圈侧面446a以及侧方线圈441、443的各第二线圈侧面446b均形成为各线圈441~443并排的y轴方向的尺寸比x轴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形。第一线圈侧面446a的x轴方向的尺寸以及各第二线圈侧面446b的x轴方向的尺寸相互一致。
三个磁铁461~463与各线圈441~443相同地形成为以x轴方向为长边的长边形的板状。中央磁铁462形成与中央线圈442的第一线圈侧面446a对置的对置面468a。各侧方磁铁461、463分别形成与各侧方线圈441、443对置的对置面468b。对置面468a的面积与将两个对置面468b的面积合计的值为相同程度。各磁铁461~463安装于可动轭472,该可动轭472形成为以y轴方向为长边的长方形的板状。
在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439中,中央磁铁462在与电流I_x流动的中央线圈442之间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另外,各侧方磁铁461、463在与电流I_y流动的各侧方线圈441、443之间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反作用力产生部439通过组合这些电磁力EMF_x、EMF_y,能够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此外,反作用力产生部439无论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还是在操作把手73移动至后方且右方的状态下(参照图14的双点划线),均维持各对置面468a、468b与各线圈侧面446a、446b的对置状态。因此,反作用力产生部439能够与操作把手73的行程位置无关地产生朝向各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以比各线圈侧面446a、446b小的面积形成各对置面468a、468b,并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故而,在将各磁铁461~463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输入设备4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三个线圈441~443并排的y轴方向而言,各线圈侧面446a、446b的尺寸被缩短。故而,能够容易地将三个线圈441~443收容于狭小的空间内。根据上述结构,与抑制线圈的数量的结构相结合,实现输入设备400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线圈441~443相当于线圈体,中央线圈442相当于中央线圈体。另外,磁铁461~463相当于磁极形成部,可动轭472相当于移动体。
(第五实施方式)
图15示出的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第五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500中,反作用力产生部539作为一体形成第四实施方式的三个磁铁461~463(参照图14)的结构,具备磁铁560。磁铁560形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为带状的长方形的板状。在操作把手73回归至基准位置的状态下,磁铁560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从各侧方线圈441、443突出。磁铁560在保持于可动轭572的状态下与三个线圈441~443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形成三个磁极形成部561~563。通过磁铁560的移动,磁铁560中的成为各磁极形成部561~563的区域发生变化(参照图15的双点划线)。各磁极形成部561~563分别形成与各线圈侧面446a、446b对置的对置面568a、568b。各对置面568a、568b在y轴方向上连续。各对置面568a、568b的磁极彼此相同。
在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539中,磁铁560中的处于与第一线圈侧面446a对置的状态的中央的磁极形成部562的对置面568a在与电流I_x流动的中央线圈442之间产生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另外,磁铁560中的处于与各第二线圈侧面446b对置的状态的两侧的磁极形成部561、563的各对置面568b在与电流I_y流动的各侧方线圈441、443之间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而且,反作用力产生部539即使在磁铁560从基准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设置处于与各线圈侧面446a、446b对置的状态的各对置面568a、568b。因此,反作用力产生部539能够与操作把手73的行程位置无关地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比各线圈侧面446a、446b小的面积形成各对置面568a、568b,并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故而,在将磁铁560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输入设备5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此外,像第五实施方式那样,若是线圈体沿y轴方向上在一条直线上并排的结构,则通过采用形成为带状的一体的磁铁560,能够使多个对置面568a、568b连续。若是这种结构,则能够将磁铁560的结构、甚至将用于保持磁铁560的可动轭572的结构等简单化。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可动轭572相当于移动体。
(第六实施方式)
图16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变形例。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600中,反作用力产生部639由两个线圈641、642、固定轭654、两个磁铁661、662、以及可动轭672等构成。
两个线圈641、64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线圈41、44(参照图4)是实质上相同的结构,在y轴方向上并排。线圈641的卷绕轴方向朝向x轴方向。线圈641形成绕线49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线圈侧面46a。线圈642的卷绕轴方向朝向y轴方向。线圈642形成绕线49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线圈侧面46b。两个线圈641、642被固定轭654连结。固定轭65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轭54(参照图4)是实质上相同的结构。
两个磁铁661、662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各磁铁61、64(参照图4)是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与各线圈641、642相同地在y轴方向上并排。两个磁铁661、662被可动轭672保持。磁铁661具有与第一线圈侧面46a对置的对置面68,在与电流I_y流动的线圈641之间产生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磁铁662具有与第二线圈侧面46b对置的对置面68,在与电流I_x流动的线圈642之间产生y方向的电磁力EMF_y。
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639即使在操作把手73从基准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也维持各线圈侧面46a、46b与各对置面68的对置状态。因此,反作用力产生部639能够与操作把手73的行程位置无关地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以比各线圈侧面46a、46b小的面积形成各对置面68,并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故而,在将各磁铁661、662小型化了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输入设备6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两个磁铁661、662产生朝向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各方向的操作反作用力。若是这种结构,则能够进一步减少反作用力产生部639所使用的磁铁的量。
此外,在第六实施方式中,线圈641、642相当于线圈体,磁铁661、662相当于磁极形成部,可动轭672相当于移动体。
(第七实施方式)
图1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在基于第七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700的反作用力产生部739中,线圈741的第一线圈侧面746a以及线圈742的第二线圈侧面746b形成为y轴方向的尺寸比x轴方向的尺寸短的长方形。另外,反作用力产生部739作为一体形成第六实施方式的两个磁铁661、662(参照图16)的结构,具备磁铁760。磁铁760是相当于第五实施方式的磁铁560(参照图15)的结构,形成为沿y轴方向延伸为带状的长方形的板状。磁铁760在保持于可动轭772的状态下与各线圈741、742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区域形成两个磁极形成部761、762。磁极形成部761形成与第一线圈侧面746a对置的对置面768a。磁极形成部762形成与第二线圈侧面746b对置的对置面768b。各对置面768a、768b在y轴方向上连续。故而,即使在磁铁760从基准位置移动的情况下,也持续形成处于与各线圈侧面746a、746b对置的状态的各对置面768a、768b。
在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739中,对处于与第一线圈侧面746a对置的状态的对置面768a,通过电流I_y流动于线圈741,作用x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另一方面,对处于与第二线圈侧面746b对置的状态的对置面768b,通过电流I_x流动于线圈742,作用y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y。反作用力产生部739通过组合这些电磁力EMF_x、EMF_y,能够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七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以比各线圈侧面746a、746b小的面积形成各对置面768a、768b,并确保能够产生的电磁力EMF_x、EMF_y的强度。故而,在将磁铁760小型化的基础上,能够确保输入设备7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
此外,在第七实施方式中,线圈741、742相当于线圈体,可动轭772相当于移动体。
(第八实施方式)
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又一变形例。在第八实施方式的输入设备800中,设置于反作用力产生部839的各线圈41~44的各卷绕轴方向相对于x轴以及y轴倾斜。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从x轴朝向y轴且绕z轴错开45°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D1,将从y轴朝向x轴且绕z轴错开45°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D2。
各线圈41~44中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的各线圈侧面46a、46b以各边沿着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的姿势实装于电路基板52。形成于线圈41、43的第一线圈侧面46a的绕线49沿着第二方向D2延伸。形成于线圈42、44的第二线圈侧面46b的绕线49沿着第一方向D1延伸。另外,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各磁铁61~64也与各线圈41~44相同地以各边沿着第一方向D1或者第二方向D2的姿势安装于可动轭72。
在以上的反作用力产生部839中,通过电流流动于线圈41、43,对磁铁61、63作用第一方向D1的电磁力EMF_1。另一方面,通过电流流动于线圈42、44,对磁铁62、64作用第二方向D2的电磁力EMF_2。反作用力产生部839通过组合这些电磁力EMF_1、EMF_2组合,能够在沿着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任一方向均产生操作反作用力。
在至此说明的第八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在将各磁铁61~64小型化的基础上,确保输入设备800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另外,若形成各线圈侧面46a、46b的各绕线49的延伸方向相互不同,则它们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沿着x轴以及y轴。
(第九实施方式)
图19、图20所示的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再一变形例。第九实施方式的设置于反作用力产生部939的固定轭951分别独立地收容于各线圈41~44的各收容室48。固定轭951形成为四棱柱状,并以使其轴方向沿着卷绕轴方向的姿势被插入于线轴45内。
像以上说明的第九实施方式那样,固定轭951即使以线圈为单位分开设置,也能够与可动轭72一起形成磁路,发挥将磁铁61~64的产生磁通集中至线圈侧面46的功能。故而,能够在各磁铁61~64可靠地作用各轴方向的电磁力EMF_x、EMF_y。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将各磁铁61~64小型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确保反作用力产生部939能够产生的操作反作用力的强度。此外,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固定轭951相当于磁性轭部。
(其它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解释为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于各种实施方式以及组合。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四个线圈41~44第一线圈侧面46a以及第二线圈侧面46b配置为交错状的方式被排列。然而,像图21所示的变形例1那样,两个第一线圈侧面46a以及两个第二线圈侧面46b也可以并不互不相同地分别排列于y轴方向。或者,像图22所示的变形例2那样,两个第一线圈侧面46a以及两个第二线圈侧面46b也可以分别排列于x轴方向。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各第一线圈侧面46a对置的两个对置面68的磁极相同。同样地,与各第二线圈侧面46b对置的两个对置面68的磁极也相同。然而,像图21、图22所示的变形例1、2那样,与各第一线圈侧面46a对置的两个对置面68的磁极也可以相互不同。同样地,与各第二线圈侧面46b对置的两个对置面68的磁极也可以相互不同。通过对各第一线圈侧面46a流动相反方向的电流I_x,对变形例1的磁铁61、62以及变形例2的磁铁62、63作用相同方向的电磁力EMF_y。另外,通过对各第二线圈侧面46b流动相反方向的电流I_y,对变形例1的磁铁63、64以及变形例2的磁铁61、64作用相同方向的电磁力EMF_x。
如以上那样,对各磁铁的对置面的磁极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也可以将全部的对置面设为相同的磁极。进而,各磁铁的形状并不限定于矩形板状,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例如,磁铁也可以形成为圆盘状。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各磁铁分别相当于一个磁极形成部。另外,像上述第五实施方式那样,能够使一个磁铁实现多个磁极形成部的功能。进而,也可以通过将多个磁铁组合来形成相当于一个磁极形成部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第一线圈侧面的绕线的延伸方向与形成第二线圈侧面的绕线的延伸方向被规定为相互正交。但是,各线圈侧面的绕线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相互正交。进而,绕线的延伸方向并不限定于上述那样的两个方向。例如,也可以是在三个线圈侧面中,各绕线的延伸方向全部不同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具备两个~四个线圈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线圈的数量也可以为五个以上,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对于各线圈的配置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进而,对于形成于各个线圈的线圈侧面的大小以及形状,也可以根据所需的电磁力以及行程量等适当地进行变更。
在上述第三~第五实施方式中,中央线圈的第一线圈侧面是绕线沿x轴方向延伸的线圈侧面。然而,第一线圈侧面也可以是绕线沿y轴方向延伸的线圈侧面。在这种方式中,侧方线圈的各第二线圈侧面成为绕线沿x轴方向延伸的线圈侧面。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收容于相邻的两个线圈的线圈侧轭部被连结部连结。但是,所连结的线圈侧轭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例如,也能够通过连结三个以上的线圈侧轭部的结构形成一条磁路。若为这种结构,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贯通各线圈侧面的磁通的密度。进而,对于形成向线圈侧轭部那样的磁性轭部的固定轭等结构能够省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操作控制部33以及反作用力控制部37提供的功能也可以由与上述的不同的硬件以及软件、或者它们的组合来提供。例如,也可以不利用程序而利用实现规定的功能的电路来提供这类功能。进而,反作用力控制部以及操作控制部等用于控制操作反作用力的结构也可以被设置在输入设备的外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输入设备以被操作把手规定的操作平面OP(参照图3)的方向沿着车辆的水平方向的姿势搭载于车辆。然而,输入设备也可以以操作平面OP相对于车辆的水平方向倾斜的姿势安装于车辆的中心控制台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线圈保持于电路基板。然而,保持各线圈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电路基板。例如,也可以由壳体等直接保持各线圈。另外,保持各磁铁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可动轭,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
作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显示系统10可以替代导航装置20或者与导航装置一起具备作为另外一个车厢内显示器的平视显示器装置120。平视显示器装置120在驾驶座的前方收容于车辆的仪表板内,能够通过通信总线90或者专用的通信线与输入设备100进行网络通信。平视显示器装置120通过朝向在挡风玻璃内规定的投影区域122投影图像,进行该图像的虚像显示。坐在驾驶座的操作者能够通过投影区域122视觉确认与规定的功能相关联的多个图标以及用于选择任意的图标的指针80等。与显示于显示画面22的情况相同地,通过对操作把手73输入水平方向的操作力,指针80能够在与操作力的输入方向对应的方向上在投影区域122内移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操作导航装置的远程操作设备,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设置于中心控制台的输入设备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设置于中心控制台的变速杆等选择部件、以及设置于转向的转向开关等。进而,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仪表板、设置于车门等的窗侧的扶手、以及设置于后部座椅的附近等的各种车辆的功能操作设备。而且,应用本发明的输入设备并不限定于用于车辆,也能够被所有各种输送用机器以及各种信息终端等所使用的操作系统采用。

Claims (12)

1.一种输入设备,其中,
所述输入设备被输入沿着虚拟的操作平面(OP)的方向的操作力,
所述输入设备具备:
至少两个线圈体(41~44、341~343、441~443、641、642、741、742),其通过卷绕被施加电流的绕线(49)而形成,并通过所述绕线形成沿着所述操作平面的线圈侧面(46、346、446a、446b、746a、746b);
保持体(52),其以采用使各所述线圈体中的各所述绕线的卷绕轴方向沿着所述操作平面的姿势且使在各所述线圈侧面延伸的各所述绕线的延伸方向相互不同的方式保持各所述线圈体;
至少两个磁极形成部(61~64、361~363、461~463、561~563、661、662、761、762),其在与所述操作平面正交的z轴方向上具有与所述线圈侧面分别对置的对置面(68、368a、368b、468a、468b、568a、568b、768a、768b),通过对各所述绕线施加电流而在每个磁极形成部与各所述线圈体之间产生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的电磁力(EMF_x、EMF_y,EMF_1、EMF_2);以及
移动体(72、272、372、472、572、672、772),其以在分别对置的各所述对置面与各所述线圈侧面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的方式保持各所述磁极形成部,并被设置为维持与各所述对置面所对应的各所述线圈侧面对置的状态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保持体相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所述输入设备具备四个所述线圈体(41~44),
四个所述线圈体中的两个(41、43)将所述绕线在沿着所述操作平面的x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圈侧面(46a)作为所述线圈侧面形成,
四个所述线圈体中的另外两个(42、44)将所述绕线在沿着所述操作平面的y轴方向上延伸的第二线圈侧面(46b)作为所述线圈侧面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四个所述线圈体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各排列有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两个所述第一线圈侧面以及两个所述第二线圈侧面分别以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互不相同的方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四个所述线圈体(41~44)通过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各方向上两两并排,被配置为十字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所述输入设备具备在沿着所述操作平面的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上并排的三个所述线圈体(341~343、441~443),
三个所述线圈体中的位于中央的中央线圈体(342、442)将所述绕线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延伸的第一线圈侧面(346a、446a)作为所述线圈侧面形成,
三个所述线圈体中的位于所述中央线圈体的两侧的另外两个(341、343、441、443)将所述绕线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中的与所述第一线圈侧面不同的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线圈侧面(346b、446b)作为所述线圈侧面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两个所述线圈体(641、642、741、742)在沿着所述操作平面的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上并排,
两个所述线圈体中的一方(642、742)将所述绕线沿x轴方向延伸的第一线圈侧面(46b、746b)作为所述线圈侧面形成,
两个所述线圈体中的另一方(641、741)将所述绕线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线圈侧面(46a、746a)作为所述线圈侧面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对于各所述线圈侧面,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中的各所述线圈体并排的轴方向的尺寸比其它轴方向的尺寸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多个所述磁极形成部(561~563、761、762)以与各所述线圈侧面对置的各所述对置面(568a、568b、768a、768b)连续的方式一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各所述线圈侧面被形成为各边沿着x轴或者y轴的四边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所述线圈体在被卷绕的所述绕线的内周侧形成收容室(48),
所述输入设备还具备磁性轭部(51、251、351a、351b、951),该磁性轭部被配置于所述收容室,并将所述磁极形成部的产生磁通集中至所述线圈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入设备,其中,
在相邻的两个所述线圈体中被配置于各所述收容室的两个所述磁性轭部(51)相互连结。
CN201480059508.7A 2013-10-30 2014-10-16 输入设备 Pending CN10568387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225902A JP6187161B2 (ja) 2013-10-30 2013-10-30 入力デバイス
JP2013-225902 2013-10-30
PCT/JP2014/005243 WO2015064038A1 (ja) 2013-10-30 2014-10-16 入力デバイ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83870A true CN105683870A (zh) 2016-06-15

Family

ID=53003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9508.7A Pending CN105683870A (zh) 2013-10-30 2014-10-16 输入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42437B2 (zh)
JP (1) JP6187161B2 (zh)
CN (1) CN105683870A (zh)
DE (1) DE112014005017T5 (zh)
WO (1) WO20150640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67893B2 (ja) 2013-12-26 2017-07-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入力装置
JP6112021B2 (ja) 2014-01-09 2017-04-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入力装置
JP6458568B2 (ja) * 2015-03-11 2019-0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入力装置
JP6427277B2 (ja) * 2015-07-24 2018-11-2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該振動発生装置を用いた操作感触付与型入力装置
IT201600088204A1 (it) * 2016-08-30 2018-03-02 Fondazione St Italiano Tecnologia Attuatore bistabile basato sull’attrazione elettromagnetica.
US10431409B2 (en) * 2017-08-08 2019-10-0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Electrical switching apparatus and accessory wire retention assembly therefor
JP6993505B2 (ja) * 2018-05-23 2022-01-13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7114A (en) * 1998-08-17 2000-08-01 Nikon Corporation Compact planar motor having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US20040056745A1 (en) * 2002-09-19 2004-03-25 Fuji Xerox Co., Ltd. Actuator
US6747631B1 (en) * 1999-03-17 2004-06-08 Fuji Xerox Co. Ltd.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pparatu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mory medium in which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pparatus is stored
CN101015825A (zh) * 2002-09-19 2007-08-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降低漏磁量的磁性激励器
US20110043447A1 (en) * 2009-08-21 2011-02-24 Fuji Xerox Co., Ltd. Input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3019415A (zh) * 2011-09-20 2013-04-03 陈东林 一种检测物体相对于表面移动的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97872B2 (ja) 2002-09-20 2007-10-2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
US7336006B2 (en) 2002-09-19 2008-02-26 Fuji Xerox Co., Ltd. Magnetic actuator with reduced magnetic flux leakage and haptic sense presenting device
JP5270118B2 (ja) * 2007-07-05 2013-08-21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触覚提示装置及び触覚提示方法
JP2011227734A (ja) 2010-04-20 2011-11-10 Tokai Rika Co Ltd 入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7114A (en) * 1998-08-17 2000-08-01 Nikon Corporation Compact planar motor having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US6747631B1 (en) * 1999-03-17 2004-06-08 Fuji Xerox Co. Ltd.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pparatus,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mory medium in which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information perception apparatus is stored
US20040056745A1 (en) * 2002-09-19 2004-03-25 Fuji Xerox Co., Ltd. Actuator
CN101015825A (zh) * 2002-09-19 2007-08-1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降低漏磁量的磁性激励器
US20110043447A1 (en) * 2009-08-21 2011-02-24 Fuji Xerox Co., Ltd. Input devic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CN103019415A (zh) * 2011-09-20 2013-04-03 陈东林 一种检测物体相对于表面移动的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5087955A (ja) 2015-05-07
DE112014005017T5 (de) 2016-08-04
WO2015064038A1 (ja) 2015-05-07
US20160259429A1 (en) 2016-09-08
JP6187161B2 (ja) 2017-08-30
US10042437B2 (en) 2018-08-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83870A (zh) 输入设备
WO2014174793A1 (ja) 入力デバイス
CN110267840A (zh) 用于多极式架空线系统的受电弓
WO2014181505A1 (ja) 操作装置
US9646787B2 (en) Input device
CN105339873A (zh) 输入设备
JP6098438B2 (ja) 操作装置
JP3942589B2 (ja) 電磁石制御による多重接点電磁継電器
US20160328018A1 (en) Input apparatus
JPH02290152A (ja) ブラシレス直流リニアモータ
US10332710B2 (en) Input device
CN106716581B (zh) 输入装置
JP5915421B2 (ja) 車両用バスバ
KR100195026B1 (ko) 직류 전원용 선형 모터 장치
JP2014011235A (ja) 電磁石形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平面モータ
JP2012147517A (ja) リニアモータ装置及びリニアモータ
JP2019009974A (ja) 磁気の力だけを利用して全方位方向へ移動推進を可能にする装置
US20090195086A1 (en) Modular Mover for a Linear Motor
JP2013138572A (ja) リニア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