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612314B - 蒸汽轮机 - Google Patents

蒸汽轮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612314B
CN105612314B CN201480054078.XA CN201480054078A CN105612314B CN 105612314 B CN105612314 B CN 105612314B CN 201480054078 A CN201480054078 A CN 201480054078A CN 105612314 B CN105612314 B CN 105612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bine
steam
wheel shaft
wall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5407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612314A (zh
Inventor
英戈·阿斯曼
蒂洛·穆勒
蒂姆·诺伊贝格
迈克尔·施特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emens Energy Global GmbH and Co KG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AG filed Critical Siemens AG
Publication of CN105612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612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612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00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02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with stationary working-fluid guiding means and bladed or like rotor, e.g. multi-bladed impulse steam turbines
    • F01D1/04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with stationary working-fluid guiding means and bladed or like rotor, e.g. multi-bladed impulse steam turbines traversed by the working-fluid substantially axial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25/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other groups
    • F01D25/24Casings; Casing parts, e.g. diaphragms, casing fasten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5/00Blades; Blade-carrying members; Heating, heat-insulating, cooling or antivibration means on the blades or the members
    • F01D5/12Blades
    • F01D5/14Form or construction
    • F01D5/147Construction, i.e. structural features, e.g. of weight-saving hollow bla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06Auxiliaries or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20/00Application
    • F05D2220/30Application in turbines
    • F05D2220/31Application in turbines in steam turb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轮机(1),所述蒸汽轮机具有单壳的涡轮壳体(2)以及具有专门的设置在涡轮壳体(2)之内的内壳体(11,21)。

Description

蒸汽轮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蒸汽轮机。
背景技术
在蒸汽发电厂中为了运行蒸汽轮机使用蒸汽作为工作介质。处于压力下的水蒸汽在蒸汽锅炉中产生并且经由管路流入到蒸汽轮机中。在蒸汽轮机中工作介质的之前所吸收的能量被转换为动能。借助于动能例如运行发电机,所述发电机将所产生的机械功率转换为电功率。此后膨胀和冷却的蒸汽流入到冷凝器中,在该处所述蒸汽通过在换热器中的热传输冷凝并且作为液态的水由泵重新输送给蒸汽锅炉用于加热、蒸发并且紧接着过热为了实现蒸汽动力过程中的较高的和最高的效率,蒸汽动力过程朝向越来越高的新蒸汽参数发展。由于这种高的新蒸汽参数,使装置的冷凝点更低地移至湿蒸汽的范围中从而造成部分冷凝。
为了最高效率的常规的蒸汽轮机装置具有至少一个高压部分。附加地,能够使用中压部分和一个或多个低压部分。在低压部分中,蒸汽的温度剧烈下降,由此引起蒸汽的部分冷凝。然而低压部分是非常敏感地,这涉及蒸汽的水分含量。如果在涡轮的低压部分中的蒸汽达到大约8至10个百分比的水分份额,那么采取如下措施:在蒸汽进入到低压部分中之前并且在所述低压部分中进一步膨胀期间将蒸汽的水分含量降低到所允许的范围。这些措施中的一个能够是:运用蒸汽的干燥和/或附加的中间过热。通过该措施使蒸汽重新中间过热从而同时提高蒸汽动力过程的效率。
为了蒸汽干燥/中间过热(Zwischenüberhitzung),将整个蒸汽质量流在进入到中压部分或低压部分中之前完全地从涡轮中提取并且重新输送给蒸汽锅炉。在中间过热中,蒸汽温度通常重新提高到新蒸汽的温度,使得在膨胀终点的水分含量下降。随后蒸汽被导回到涡轮机装置中。在没有这种中间过热的情况下,蒸汽轮机装置不能够持久地在废蒸汽压最低时(大约50…25mbar)运行,因为凝结的水滴滴落到旋转的涡轮叶片上从而引起叶片组处的损伤。
在多壳体的蒸汽轮机装置中,能够在各个子涡轮之间进行水蒸汽的这种中间过热/干燥。
在涡轮的入流区域中的壳体材料通过极其热的蒸汽在其强度特性方面很大程度被减弱,使得所述壳体材料不再能够抵抗存在于内部中的压力。壳体壁的加厚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因为在壳体非常厚的情况下由于温度改变而在壳体壁中出现所不允许高的、因热引起的应力。在用中间过热的蒸汽加载的区域中存在同样的温度,因此壳体材料在此也很大程度被减弱。由此,具有中间过热的涡轮机装置和传统的装置通过膨胀进程中的两个点区分,所述两个点由于极高的温度而是危险的。
在具有中间过热的单壳式的蒸汽轮机中,在两个部位处将强烈过热的蒸汽引导到涡轮中。在此,涡轮外壳体由于所产生的温度和压力在两个点处承受强的热负荷。
具有中间过热的蒸汽轮机迄今为止要么构成为双壳式的涡轮机装置要么使用较低的蒸汽参数,使得单壳的涡轮外壳体不过载。
然而出现的所需要的参数通常超出单壳的涡轮壳体的可行的参数。
发明内容
以在蒸汽轮机中之前所描述的问题为出发点,本发明基于下述目的:减小蒸汽轮机的涡轮外壳体的负荷、尤其温度负荷和压力负荷。
该目的通过根据本发明的蒸汽轮机实现。本发明的其它的特征和细节由说明书和附图中得出。
也就是说:本发明通过一种蒸汽轮机实现,所述蒸汽轮机具有:涡轮壳体,所述涡轮壳体具有外壁、围绕涡轮轴线可转动地安装在涡轮壳体中的涡轮轴;第一涡轮部分;至少一个第二涡轮部分,所述第二涡轮部分沿着涡轮轴的轴向方向设置在第一涡轮部分下游,其中通过蒸汽轮机引导的蒸汽的膨胀方向从第一涡轮部分伸展至第二涡轮部分。第一涡轮部分优选构成为高压涡轮部分,第二涡轮部分优选构成为中压涡轮部分和/或低压涡轮部分。低压涡轮部分也能够构成为并列的另外的涡轮壳体(多流式)。如果例如设有两个第二涡轮部分,那么在第一涡轮部分下游优选设置有中压涡轮部分并且在该中压涡轮部分下游优选设置有一个或多个低压涡轮部分。
所述蒸汽轮机的特征在于:
-在第一涡轮部分和第二涡轮部分之间,附加的密封壳,也称为分隔壁,抗扭地设置在涡轮壳体中、尤其在涡轮外壳体的内侧上。密封壳经由密封元件、例如刷式密封装置或者迷宫式密封装置朝向涡轮轴被密封。
-在第一涡轮部分中,在外壁的内侧上、即在外壁的朝向涡轮轴的一侧上,第一内壳体围绕涡轮轴旋转对称地并且朝向涡轮轴密封地设置。第一内壳体具有第一密封区域。第一密封区域关于膨胀方向将第一涡轮部分划分为前部和后部。此外,第一内壳体具有与涡轮轴线平行的或者近似平行的第一叶片区域。
-在第一叶片区域的朝向涡轮轴的内壁部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叶片组。在涡轮轴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叶片组相对应的第一转子叶片组。第一导向叶片组和第一转子叶片组形成第一叶片组转筒(Beschaufelungstrommel)。
-在第二涡轮部分中,在外壁的内侧上,第二内壳体围绕涡轮轴旋转对称地并且朝向涡轮轴密封地设置。第二内壳体具有第二密封区域,所述第二密封区域关于膨胀方向将第二涡轮部分划分为前部和后部。此外,第二内壳体具有第二叶片区域。
-在第二内壳体的第二叶片区域的朝向涡轮轴的内壁部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叶片组。在涡轮轴上相应地设置有与第二导向叶片组相对应的第二转子叶片组。第二导向叶片组和第二转子叶片组形成第二叶片组转筒。
-内壳体的叶片区域分别反向于膨胀方向远离相应的密封区域延伸。这意味着:第一内壳体的第一叶片区域远离第一内壳体的第一密封区域的背离密封壳的一侧延伸。
-蒸汽轮机具有至少一个新蒸汽管路,新蒸汽能够通过所述新蒸汽管路从涡轮壳体的外部穿过涡轮壳体的外壁并且穿过第一内壳体的第一叶片区域被引导到在第一叶片区域和第一密封区域、涡轮轴和第一叶片组之间的区域中。外壁和第一叶片区域为了新蒸汽管路的连接而具有开口。新蒸汽管路固定在第一内壳体上。新蒸汽管路密封性地引导穿过涡轮壳体的外壁中的开口。
内壳体能够经由连接片与涡轮壳体连接。可以考虑的是,内壳体与涡轮壳体一件式地、尤其整体地构成。
-密封区域在朝向外壁的区域中分别具有开口,蒸汽能够穿过所述开口从涡轮部分的前部分别进入到相应的后部中。这意味着:开口设置在内壳体的密封区域的径向外部的区域中、即靠近涡轮壳体的外壁。
-在涡轮壳体的外壁中、即在第一涡轮部分的后部的区域中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中间蒸汽开口,在所述第一中间蒸汽开口中设置有中间蒸汽管路。经由该中间蒸汽管路能够将“变冷的”蒸汽从第一涡轮部分的后部中引导出来并且输送给设置在外部的过热器。
-此外在涡轮壳体的外壁中设有另一中间蒸汽开口。该中间蒸汽开口在第二内壳体的区域中设置在外壁中。经由引导穿过中间蒸汽开口的第二中间蒸汽管路,过热器能够将蒸汽引导穿过涡轮壳体的外壁并且穿过第二内壳体的第二叶片区域进入到在第二叶片区域和第二密封区域、涡轮轴和第二叶片组之间的区域中。过热的蒸汽来自于设置在外部的过热器。
-此外,在涡轮壳体的外壁中设有至少一个蒸汽排出口或蒸汽排出管路。经由蒸汽排出管路能够将来自第二涡轮部分的后部的废蒸汽从涡轮壳体中引导出来。
在具有中间过热的这种蒸汽轮机中,在两个部位处将强烈过热的蒸汽导入到蒸汽轮机中。
蒸汽轮机通过在导入新蒸汽和中间过热的蒸汽的区域中的这两个内壳体双壳式地构成。也就是说:在第一涡轮部分中将第一内壳体插入到涡轮壳体中并且在设置在下游的第二涡轮部分中将第二内壳体插入到涡轮壳体中。第一内壳体保护涡轮壳体、尤其涡轮壳体的外壁不受流入的新蒸汽的高温影响。第二内壳体保护涡轮壳体、尤其涡轮壳体的内壁不受中间过热的蒸汽的高温影响。同时,压降被划分为两个压力等级从而在内部的壳体中实现非常高的蒸汽参数。
设置在导入中间过热的蒸汽的区域中的第二内壳体是专用的构件,所述构件在新蒸汽入流的区域中与第一内壳体隔开。由此可行的是,可变地设计涡轮内部和膨胀进程并且反向于主膨胀方向设置这两个内壳体,使得能够近似完全地平衡蒸汽轮机中的推力。
此外,通过这两个内壳体的设置方案和设计方案,这些内壳体分别由大的蒸汽量从各个方向绕流从而保证均匀的温度场。由此能够通过涡轮壳体的外壁上的均匀的温度分布将所述外壁的曲率最小化。
从内壳体的自由的设置方案中得出一个特别的优点,因为由此能够将涡轮的密封系统优化至最小的泄漏损失。由于这两个内壳体的相同取向的膨胀方向,在第一涡轮部分和第二涡轮部分之间需要密封壳。该密封壳仅加载有通向或者来自中间过热的冷的和热的管路之间的压力差的负荷。在密封壳的区域中由此近似不产生泄漏。
沿着蒸汽的膨胀方向在蒸汽轮机中第一内壳体位于第一涡轮部分中。新蒸汽经由新蒸汽管路流入到该第一内壳体中。第一叶片组能够具有多个叶片组转筒。叶片组转筒分别具有导向叶片组和转子叶片组。新蒸汽反向于蒸汽的穿过蒸汽轮机的主膨胀方向膨胀。由此产生两个正面效果。首先,通过绕流的较冷的蒸汽冷却第一内壳体并且减小涡轮的总推力,因为在该区域中产生反向推力。在内壳体下游能够在第一涡轮部分的后部中附加地设置另一转筒式叶片组。随后,由密封壳中断膨胀进程。第一涡轮部分的后部中的冷的中间过热蒸汽被完全地从涡轮中导出并且在过热器中、尤其在蒸汽锅炉中重新过热。随后,过热的蒸汽在第二涡轮部分中回流到蒸汽轮机中。在该部位处,蒸汽是非常热的,使得可能会超出单壳的涡轮壳体的强度。因此,蒸汽被导入到第二内壳体中。在该第二内壳体中,过热的蒸汽膨胀,直至其达到对于涡轮壳体而言、尤其对于涡轮壳体的外壁而言允许的温度。
通过新蒸汽在第一内壳体之内的第一叶片组中的膨胀以及通过过热的蒸汽在第二内壳体之内的第二叶片组中膨胀,在内壳体和涡轮壳体的外壁之间的区域中的压力和温度分别低于在内壳体之内的压力和温度。由此,涡轮外壳体承受较低的负荷。由此保证:涡轮壳体或涡轮壳体的外壁在蒸汽轮机运行时不弯曲或者较小程度地弯曲。通过内壳体和叶片组在内壳体中的专门的设置方案和设计方案,实现:沿着膨胀方向在密封壳上游和下游不存在极端的压力和温度参数,使得穿过密封壳的密封元件的泄漏是少量的。
具有第二叶片组的第二内壳体与具有第一叶片组的第一内壳体一样反向于蒸汽的膨胀方向被装入。由此与在第一内壳体中一样产生相同的正面效果、即第二内壳体的外侧和涡轮壳体的外壁的内侧的改进的冷却以及推力平衡。因为推力平衡效果叠加,所以显著增强作用,这对于低压部分的大小和贮存损失有正面的影响,所述低压部分可选地能插入到涡轮壳体中并且沿着膨胀方向设置在下游。
第二内壳体通过绕流的蒸汽冷却。
通过使用这两个内壳体,通常完全双壳式构成的蒸汽轮机能够借助于绝大部分单壳的涡轮壳体构成。由此显著降低了蒸汽轮机结构上的构造耗费。如果在中压部分、即第二涡轮部分下游设置有低压部分,那么由于这两个内壳体可行的是,将具有中间过热的完整的冷凝涡轮机装置设置在唯一的涡轮壳体之内。
在蒸汽轮机的涡轮壳体之外设置有过热器,所述过热器构成用于将离开第一中间蒸汽管路的“冷”蒸汽过热并且用于将在过热器中过热的蒸汽转送至第二中间蒸汽管路。
为了达到蒸汽在第一涡轮部分中尤其好地膨胀的目的,优选能够在蒸汽轮机中提出:在第一涡轮部分的后部中设置有具有在外壁的内侧上的导向叶片组和相对应的在涡轮轴上的转子叶片组的至少一个第三叶片组。该第三叶片组不设置在第一内壳体的叶片区域的内壁和涡轮轴之间,而是设置在涡轮壳体的外壁和涡轮轴之间。
通过内壳体、即内壳体的叶片区域的相同取向的设置方案和附加的密封壳,能够将第三叶片组安装在第一内壳体和密封壳之间。该第三叶片组同样减轻密封壳的负荷。然而,插入另一叶片组仅在单壳的壳体区域的在技术上可控制的参数范围内是可行的。
此外,在蒸汽轮机中能够提出:在第二涡轮部分的后部中设置有具有在外壁的内侧上的导向叶片组和相应的在涡轮轴上的转子叶片组的第四叶片组。通过所述另外的叶片组也能够再一次进行引导穿过蒸汽轮机的蒸汽的进一步膨胀。由此能够再一次降低在该区域中作用到涡轮壳体上的负荷。因此,如下蒸汽轮机是有利的,其中在第二涡轮部分的后部中或者沿着膨胀方向在第二涡轮部分的后部的下游设置有第三涡轮部分、尤其低压涡轮部分。
优选地,在蒸汽轮机中能够提出:第一涡轮部分是高压涡轮部分并且第二涡轮部分是中压涡轮部分或者低压涡轮部分。
为了避免在内壳体上的泄漏,内壳体的密封区域经由密封元件相对于涡轮轴密封。这例如能够经由刷式密封装置或者迷宫式密封装置实现。
附图说明
本发明根据所附的附图详细阐述。附图分别示意性地示出:
图1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蒸汽轮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蒸汽的走向,
图2示出穿过根据图1的蒸汽轮机的涡轮壳体的蒸汽管路,
图3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蒸汽轮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蒸汽的走向,以及
图4示出穿过根据图2的蒸汽轮机的涡轮壳体的蒸汽管路。
在图1至4中具有相同功能和作用方式的元件分别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意性地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蒸汽轮机1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蒸汽40的走向。新蒸汽42从涡轮壳体2之外穿过新蒸汽管路41流入到第一内壳体11的内部。第一内壳体11设置在第一涡轮部分10中,所述第一涡轮部分优选是高压部分。第一内壳体11具有第一密封区域12和第一叶片区域13。第一密封区域12垂直于涡轮轴线4延伸。在此,第一密封区域将第一涡轮部分10划分为前部14和后部15。第一叶片区域13平行于涡轮轴线4反向于蒸汽40的穿过蒸汽轮机1的主膨胀方向30远离第一密封区域12延伸。在第一叶片区域13的朝向涡轮轴5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叶片组16。与该第一导向叶片组相对应,相应构成的第一转子叶片组17设置在涡轮轴5上。第一导向叶片组16和第一转子叶片组17一起形成第一叶片组或叶片组转筒。流入到第一内壳体11中的新蒸汽42被引导穿过第一叶片组16、17、即反向于蒸汽40的实际的膨胀方向30被引导。在此,新蒸汽42膨胀。新蒸汽的压力和温度在第一叶片组16、17中下降,使得在第一涡轮部分10的前部14中压力和温度与在通过第一叶片组16、17膨胀之前的压力和温度相比是更小的。膨胀的蒸汽40完全地绕流第一内壳体11从而冷却该内壳体。涡轮壳体2的外壁3的负荷同样通过新蒸汽42在第一内壳体11之内的膨胀而降低。膨胀的新蒸汽沿着第一叶片区域13的外侧流动并且穿过在第一密封区域12中的开口18或穿过在涡轮壳体2的外壁3和第一密封区域12之间的开口18被引导至第一涡轮部分10的后部15。在该后部15中,蒸汽40被冷却并且蒸汽40的压力降低。
第一涡轮部分10通过密封壳6与第二涡轮部分20隔开。密封壳6在涡轮壳体2的外壁3和涡轮轴5之间延伸。在此,密封壳6借助于密封元件8相对于涡轮轴5密封。被冷却的、膨胀的蒸汽44通过第一中间蒸汽管路43穿过涡轮壳体2从后部15中被引导至外部的过热器50,参见图2。在过热器50中,蒸汽被过热并且再次输送给第二涡轮部分20。也就是说:过热的蒸汽46通过第二中间蒸汽管路穿过涡轮壳体2被引导到设置在第二涡轮部分10中的第二内壳体21的内部中。在第二内壳体21之内设有第二叶片组26、27。第二内壳体21与第一内壳体11类似地或者相同地构造。第二内壳体21的第二密封区域22垂直于涡轮轴线4延伸。在第二密封区域22上设置有第二叶片区域23,所述第二叶片区域从该第二密封区域反向于蒸汽40的穿过蒸汽轮机1的主膨胀方向30延伸。过热的蒸汽46通过第二叶片组26、27膨胀并且被输送给第二涡轮部分20的前部24。第二内壳体的第二密封区域22将前部24与后部25隔开。膨胀的蒸汽40不仅冷却第二内壳体21而且冷却涡轮壳体2的外壁3。由此降低了作用到单壳的涡轮壳体2上的负荷。经由在第二密封区域22中的开口28或者经由在涡轮壳体2的外壁3和第二密封区域22之间的开口,膨胀的蒸汽40进入到第二涡轮部分20的后部25中。从该处起,冷却的、湿的废蒸汽48经由蒸汽排出管路47从涡轮壳体中导出。
通过这两个内壳体11、21的专门的设计方案和设置方案,能够近似完全地平衡蒸汽轮机1中的推力。
第一内壳体11通过绕流的较冷的蒸汽40冷却,并且蒸汽轮机1的总推力减小,因为在该区域中产生反向推力。在第一内壳体11下游,在第一涡轮部分10的后部15中能够附加地设置另一转筒式叶片组,所述转筒式叶片组具有导向叶片组60和转子叶片组61。由此,蒸汽40进一步膨胀。随后,通过密封壳6中断膨胀进程。在第一涡轮部分10的后部15中的冷的中间过热蒸汽44被完全地从蒸汽轮机1中引出并且在过热器50中被重新过热。随后,流入到第二涡轮部分20中的过热的蒸汽46回流到蒸汽轮机1中。在该部位处,蒸汽36是非常热的。因此,过热的蒸汽46被导入到第二内壳体21中。在该第二内壳体21中,过热的蒸汽46膨胀,直至其达到对于涡轮壳体2而言、尤其对于涡轮壳体2的外壁3而言允许的温度。在第二涡轮部分20的后部25中,能够附加地设置另一叶片组70、71,参见图3和4。该叶片组能够设置在外壁3和涡轮轴5之间。

Claims (8)

1.一种蒸汽轮机(1),包括:涡轮壳体(2),所述涡轮壳体具有外壁(3)、在所述涡轮壳体(2)中围绕涡轮轴线(4)能转动地安装的涡轮轴(5);第一涡轮部分(10);至少一个第二涡轮部分(20),所述第二涡轮部分沿着所述涡轮轴(5)的轴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的下游,其中引导穿过所述蒸汽轮机(1)的蒸汽(40)的膨胀方向(30)从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至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伸展,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和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之间,密封壳(6)抗扭地设置在所述涡轮壳体(2)上,所述密封壳经由密封元件(8)相对于所述涡轮轴(5)密封地构成,
-在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中,在所述外壁(3)的内侧(7)上,第一内壳体(11)围绕所述涡轮轴(5)旋转对称地并且相对于所述涡轮轴(5)密封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内壳体(11)具有垂直于所述涡轮轴线(4)的第一密封区域(12)和平行于所述涡轮轴线(4)的第一叶片区域(13),所述第一密封区域关于所述膨胀方向(30)将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划分为前部(14)和后部(15),
-在所述第一叶片区域(13)的朝向所述涡轮轴(5)的内壁部上设置有第一导向叶片组(16),并且在所述涡轮轴(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导向叶片组(16)相对应的第一转子叶片组(17),
-在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中,在所述外壁(3)的所述内侧(7)上,第二内壳体(21)围绕所述涡轮轴(5)旋转对称地并且相对于所述涡轮轴(5)密封地设置,其中第二内壳体(21)具有垂直于所述涡轮轴线(4)的第二密封区域(22)和平行于所述涡轮轴线(4)的第二叶片区域(23),所述第二密封区域关于所述膨胀方向(30)将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划分为前部(24)和后部(25),
-在所述第二叶片区域(23)的朝向所述涡轮轴(5)的内壁部上设置有第二导向叶片组(26),并且在所述涡轮轴(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导向叶片组(26)相对应的第二转子叶片组(27),
-所述第一内壳体(11)的和所述第二内壳体(21)的叶片区域(13,23)分别反向于所述膨胀方向(30)远离相应的所述第一密封区域(12)或所述第二密封区域(22)延伸,
-新蒸汽(42)能够经由至少一个新蒸汽管路(41)穿过所述涡轮壳体(2)的所述外壁(3)并且穿过所述第一内壳体(11)的所述第一叶片区域(13)被引导到在所述第一叶片区域(13)和所述第一密封区域(12)、所述涡轮轴(5)和所述第一导向叶片组(16)与所述第一转子叶片组(17)之间的区域中,
-所述第一密封区域(12)和所述第二密封区域(22)在朝向所述外壁(3)的区域中分别具有开口(18,28),所述蒸汽(40)能够穿过所述开口从所述第一涡轮部分的(10)和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的前部(14,24)分别进入到相应的后部(15,25)中,
-经由所述外壁(3)中的至少一个第一中间蒸汽管路(43),冷的蒸汽(44)能够从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的后部(15)中引导出来,
-经由至少一个第二中间蒸汽管路(45),过热的蒸汽(46)能够被引导穿过所述涡轮壳体(2)的所述外壁(3)并且穿过所述第二内壳体(21)的所述第二叶片区域(23)进入到在所述第二叶片区域(23)和所述第二密封区域(22)、所述涡轮轴(5)和所述第二导向叶片组(26)与所述第二转子叶片组(27)之间的区域中,以及
-通过在所述外壁(3)中的至少一个蒸汽排出管路(47)能够将来自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的后部(25)的废蒸汽(48)从所述涡轮壳体(2)中引导出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壳(6)抗扭地设置在所述外壁(3)的所述内侧(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的后部(15)中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叶片组,所述第三叶片组具有在所述外壁(3)的所述内侧(7)上的导向叶片组(60)和在所述涡轮轴(5)上的相对应的转子叶片组(6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的后部(25)中设置有第四叶片组,所述第四叶片组具有在所述外壁(3)的所述内侧(7)上的导向叶片组(70)和在所述涡轮轴(5)上的相对应的转子叶片组(7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的后部(25)中或者沿着膨胀方向(30)在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的后部(25)的下游设置有第三涡轮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涡轮部分是低压涡轮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涡轮部分(10)是高压涡轮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涡轮部分(20)是中压涡轮部分或者低压涡轮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蒸汽轮机(1),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密封区域(12)和所述第二密封区域(22)经由密封元件相对于所述涡轮轴(5)密封。
CN201480054078.XA 2013-09-30 2014-08-12 蒸汽轮机 Active CN105612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3219771.3A DE102013219771B4 (de) 2013-09-30 2013-09-30 Dampfturbine
DE102013219771.3 2013-09-30
PCT/EP2014/067194 WO2015043815A1 (de) 2013-09-30 2014-08-12 Dampfturbi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612314A CN105612314A (zh) 2016-05-25
CN105612314B true CN105612314B (zh) 2017-09-01

Family

ID=51383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54078.XA Active CN105612314B (zh) 2013-09-30 2014-08-12 蒸汽轮机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0227873B2 (zh)
EP (1) EP2997236B1 (zh)
JP (1) JP6203948B2 (zh)
KR (1) KR102319046B1 (zh)
CN (1) CN105612314B (zh)
BR (1) BR112016003647B1 (zh)
DE (1) DE102013219771B4 (zh)
ES (1) ES2626589T3 (zh)
PL (1) PL2997236T3 (zh)
RU (1) RU2659633C2 (zh)
WO (1) WO20150438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215770A1 (de) * 2016-08-23 2018-03-01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usströmgehäuse und Dampfturbine mit Ausströmgehäuse
DE102017211295A1 (de) 2017-07-03 2019-01-03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ampfturb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selben
RU2684067C1 (ru) * 2017-10-05 2019-04-03 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 от имени которой выступа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ая корпорация по космической деятельности "РОСКОСМОС" Центростремительная турбина
DE102018219374A1 (de) 2018-11-13 2020-05-14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ampfturb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derselben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59926B (de) * 1957-01-22 1959-06-25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Turbine mit Zwischenueberhitzung
DE1872434U (de) * 1961-04-28 1963-05-22 Siemens Ag Dampfturbine der doppelgehaeuse-bauart mit innerhalb ein und desselben gehaeuses angeordneten vor und hinter einem zwischenueberhitzer liegenden turbinenteilen.
US3206166A (en) * 1964-01-21 1965-09-14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Elastic fluid apparatus
JPS5022906A (zh) 1973-07-04 1975-03-12
JPS57119110A (en) * 1981-01-16 1982-07-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Cooling device for medium pressure dammy ring of reheating steam turbine
JP2819767B2 (ja) 1990-04-27 1998-11-05 住友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ビニル又はビニリデン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JPH048703U (zh) * 1990-05-10 1992-01-27
JP3620167B2 (ja) 1996-07-23 2005-02-16 富士電機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再熱式軸流蒸気タービン
JP2002366976A (ja) 2001-06-08 2002-12-20 Fujitsu Ltd オブジェクト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オブジェクト表示装置
EP1541810A1 (de) * 2003-12-11 2005-06-15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wendung einer Wärmedämmschicht für ein Bauteil einer Dampfturbine und eine Dampfturbine
JP2006016976A (ja) * 2004-06-30 2006-01-19 Toshiba Corp タービンノズル支持装置および蒸気タービン
EP1624155A1 (de) 2004-08-02 2006-02-0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ampfturbine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Dampfturbine
JP4783053B2 (ja) * 2005-04-28 2011-09-28 株式会社東芝 蒸気タービン発電設備
JP4886271B2 (ja) * 2005-10-31 2012-02-29 株式会社東芝 蒸気タービンおよびその親水性コーティング材料
EP1780376A1 (de) * 2005-10-31 2007-05-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ampfturbine
JP5433183B2 (ja) * 2008-08-07 2014-03-05 株式会社東芝 蒸気タービンおよび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システム
EP3054111B1 (en) 2009-02-25 2017-08-23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oling steam turbine generating equipment
RU111580U1 (ru) 2011-02-11 2011-12-20 Альстом Текнолоджи Лтд Выпуск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одуля паровой турбины
EP2554789A1 (de) 2011-08-04 2013-02-06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Dampfturbine umfassend einen Schubausgleichskolben
US9194246B2 (en) * 2011-09-23 2015-11-24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Steam turbine LP casing cylindrical struts between stag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6003647A2 (zh) 2017-08-01
ES2626589T3 (es) 2017-07-25
RU2016117168A (ru) 2017-11-13
DE102013219771B4 (de) 2016-03-31
EP2997236B1 (de) 2017-03-29
JP2017500465A (ja) 2017-01-05
BR112016003647B1 (pt) 2022-12-06
US20160215623A1 (en) 2016-07-28
US10227873B2 (en) 2019-03-12
JP6203948B2 (ja) 2017-09-27
RU2016117168A3 (zh) 2018-04-03
KR102319046B1 (ko) 2021-10-29
DE102013219771A1 (de) 2015-04-02
KR20160062014A (ko) 2016-06-01
RU2659633C2 (ru) 2018-07-03
WO2015043815A1 (de) 2015-04-02
CN105612314A (zh) 2016-05-25
PL2997236T3 (pl) 2017-09-29
EP2997236A1 (de) 201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12314B (zh) 蒸汽轮机
US7003956B2 (en) Steam turbine, steam turbine plan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steam turbine in a steam turbine plant
JP2013169029A (ja) 発電装置
JP2010031867A (ja) 複合サイクル発電プラント用排熱回収ボイラ
US20180045080A1 (en) Intake air cooling method, intake air cooling device executing said method, and waste heat recovery facility and gas turbine plant each comprising said intake air cooling device
JP5479192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CN104832902B (zh) 一种720℃高效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优化方案
WO2013132132A2 (es) Procedimiento para mejorar el rendimiento del ciclo térmico en las centrales nucleares
US9399929B2 (en) Steam turbine plant
RU2735461C1 (ru) Паровая турбина и способ ее эксплуатации
CN103485848A (zh) 与一次再热主汽轮机同轴布置的背压抽汽小汽轮机热力系统
CN203923743U (zh) 一种低温下增加热能的热泵干衣机
JP6049565B2 (ja) 地熱タービン
JP5479191B2 (ja) 蒸気タービンプラント
JP5615150B2 (ja) 原子力発電プラントおよび原子力発電プラントの運転方法
CN106196893B (zh) 褐煤干燥与水/蒸汽功率循环的联合
US11560812B2 (en) Steam turbin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JP5183603B2 (ja) 発電プラント及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03485849A (zh) 与二次再热主汽轮机同轴布置的背压抽汽小汽轮机热力系统
CN109642476A (zh) 蒸汽轮机的出流壳体
CN106988814B (zh) 余热发电系统
BR112019026024B1 (pt) Turbina a vapor e método de operação da mesma
JPS61138885A (ja) 地熱タ−ビンプラント
KR100607814B1 (ko) 습분 분리재열기용 바이패스 방지구조
CN107002494A (zh) 涡轮轴的可控冷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27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Gas &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after: Siemens energy Global Ltd.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Gas & Powe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