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89192A - 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89192A
CN105589192A CN201510745028.2A CN201510745028A CN105589192A CN 105589192 A CN105589192 A CN 105589192A CN 201510745028 A CN201510745028 A CN 201510745028A CN 105589192 A CN105589192 A CN 1055891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system
reflecting surface
objective lens
optical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4502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原晓子
永利由纪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600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9549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891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891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02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involving prisms or 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7/00Systems with reflecting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refracting elements
    • G02B17/008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rm image relays or chained syste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3/00Telescopes, e.g. binoculars; Periscopes; Instruments for viewing the inside of hollow bodies; Viewfinders; Optical aiming or sighting devices
    • G02B23/16Housings; Caps; Mountings; Supports, e.g. with counterweight
    • G02B23/18Housings; Caps; Mountings; Supports, e.g. with counterweight for binoc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0816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by means of one or more reflect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提供即使反射面数量少也能进行适当的像模糊修正的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及光学装置。在从物侧依次配置物镜光学系统(10)及沿着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13)而成的光学系统中,使第一反射面(11a)绕穿过反射面(11a)与光轴(Z1)的交点且与包含由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Z1、Z2)在内的面垂直的转动轴(A)转动。并且,使第一反射面及第二反射面(12a)分别绕穿过两反射面(11a、12a)分别与光轴(Z2)的交点且偏离各反射面的法线的轴、即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B2)而彼此同步转动。通过进行以上两个转动动作的一方或双方,使物镜光学系统所成像的像偏移,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具备物镜光学系统和配置在其像侧的反射面光学系统而成的、具有像模糊修正功能的光学系统。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包含上述那样的光学系统的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具备那样的观察光学系统而成的双筒望远镜等光学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对远景的光学像进行放大而观察的光学观察装置,已知具备一个望远光学系统的单筒望远镜(fieldscope)、以及具备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一对望远光学系统的双筒望远镜等。另外,也已知为了防止手抖等振动引起的光学像的像模糊而具备对光学像的像模糊进行修正的光学系统的光学装置。
作为光学装置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公知有对设于望远光学系统的正像棱镜进行驱动而修正像模糊的光学系统、和对多个反射镜进行驱动而修正像模糊的光学系统等。对反射镜进行驱动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与对正像棱镜进行驱动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相比,具有轻质且低成本这一优点。
专利文献1记载了在构成望远光学系统的物镜光学系统与目镜光学系统之间配置有具备第一至第四反射构件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的光学观察装置。第一至第四反射构件由反射镜构成。该专利文献1所示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通过第一反射构件使物镜光学系统的第一光轴偏转而作为第二光轴,通过第三反射构件使第二光轴偏转而作为第三光轴,通过第三反射构件使第三光轴偏转而作为第四光轴,通过第四反射构件使第四光轴偏转而作为向目镜光学系统入射的第五光轴。而且,第二反射构件以及第三反射构件分别为能够转动的可动反射构件,通过使第二反射构件以及第三反射构件分别绕正交的两个转动轴独立地转动,能够对第一方向(俯仰方向)以及第二方向(偏摆方向)的像模糊进行修正。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记载了在摄影透镜的像侧配置有具备第一可动反射镜以及第二可动反射镜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的摄影光学系统。第一可动反射镜使摄影透镜的光轴向上方偏转,第二可动反射镜配置为如下朝向:由第二可动反射镜折弯的光轴向与包含摄影透镜的光轴和由第一可动反射镜偏转的光轴在内的平面垂直的方向偏转。在由第二可动反射镜折弯的光轴上的焦点面上配置有薄膜(film)。通过第一可动反射镜以及第二可动反射镜分别独立地转动,能够修正由摄像装置的动作引起的薄膜面上的像模糊。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3332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05276号公报
期望在例如双筒望远镜等光学装置中内置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容易确保配置空间、响应速度快、以及小型、轻质等以提高便携性。然而,专利文献1所示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需要四个反射构件,光路也变长与反射构件的个数相应的量,因此存在难以进行轻质化、小型化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像专利文献2所示的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那样仅由两个可动反射构件构成,但在该结构中,存在向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入射的摄影透镜的光轴的朝向与从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射出的光轴的朝向正交这一问题。为了使上述的两个光轴的朝向相同,需要再追加一片反射面,因此插入该反射面使得系统结构整体变大。另外在成本方面也是不利的。
在以使上述两个光轴的朝向相同的方式将两片反射构件平行地配置,并在该状态下如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分别使两片反射构件转动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学像旋转为不能进行适当的像观察、摄像的程度这一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使用反射面进行像模糊修正的结构,避免为了使向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入射的光轴与从像模糊修正光学系统射出的光轴的朝向相同而增加反射面的数量,能够将所需的反射面的数量抑制为较少,而且能够进行适当的像模糊修正的光学系统、望远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第一反射面包含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第一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第二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1.05<F/D<2.50......(1)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从绕转动轴A转动的反射面到物镜光学系统的反射面光学系统侧的焦点位置为止的空气换算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F/D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
1.10<F/D<2.30......(1)’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第一反射面包含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第一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第二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3.50<F/d<6.00......(2)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的空气换算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F/d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
3.80<F/d<5.50......(2)’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第一反射面包含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第一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第二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3)’。
另外,本发明的第四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第一反射面包含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第一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第二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dml: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从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到第一反射面为止的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dml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2)”。
在此,以下叙述的“本发明的光学系统”或者“基于本发明的光学系统”指上述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第四光学系统的全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第一光学系统中,也优选满足前述的条件式(2)。
在此基础上,更优选还满足前述的条件式(3)。
另外,在上述第一光学系统中,优选满足前述的条件式(3)。
另外,在上述第一光学系统中,优选满足前述的条件式(12)。
在上述第二光学系统中,也优选满足前述的条件式(3)。
并且,在上述第三光学系统中,也优选满足前述的条件式(12)。
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光学系统中,优选在比构成第二反射面的构件靠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的位置存在至少一个光学面,而且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L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上述光学面中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光学面之间的长度;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4)’。
在此,上述的“光学面”可以是折射面、反射面以及衍射面中的任一种,作为具有这样的光学面的光学元件的具体例,能够举出滤光片、棱镜、反射镜、透镜、光栅等。另外,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也包含于该光学面。另一方面,光阑的孔径部不包含于该光学面。
另外,在本发明的光学系统中,优选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在不进行上述转动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倾斜45°。
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的本发明的光学系统中的任一个、和在第二反射面的后方(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配置的目镜光学系统。
在该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中,优选在第二反射面与目镜光学系统之间配置有正像光学系统。
作为这样的正像光学系统,能够适当地使用由II型普罗棱镜构成的正像光学系统。
另外,在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中,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
0.30<Dair/F<0.70......(5)
其中,
D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面之间的长度;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Dair/F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5)’。
0.37<Dair/F<0.62......(5)’
并且,在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中,优选设置有第一遮光构件和第二遮光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该第一遮光构件配置在物镜光学系统与第二反射面之间,该第二遮光构件配置在第一反射面与正像光学系统之间,在基准状态下将包含由第一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设为坐标面、将第一反射面上的光轴的位置设为原点、将从第一反射面朝着第二反射面的光轴的朝向设为+y方向、将从物镜光学系统朝着第一反射面的光轴的朝向设为+z方向的yz坐标系中,当将第一遮光构件的、物镜光学系统与第一反射面之间的光轴侧的前端点设为M(ym,zm),将第二遮光构件的、第二反射面与正像光学系统之间的光轴侧的前端点设为N(yn,zn),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的交点中的y坐标更大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1(y1,z1),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第二反射面的交点中的z坐标更小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2(y2,z2),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第一反射面的交点中的z坐标更大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3(y3,z3),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第二反射面侧的面的交点中的y坐标更小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4(y4,z4)时,所述观察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中的至少一个。
y3<ym<y1......(6)
z1<zm<z2......(7)
y2<yn<y4......(8)
z3<zn<z4......(9)。
在该情况下,所述观察光学系统还满足下述条件式。
0.08<(z2-zm)/(z2-z1)<1.00......(10)
0.08<(zn-z3)/(z4-z3)<1.00......(11)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z2-zm)/(z2-z1)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
0.20<(z2-zm)/(z2-z1)<1.00......(10)’
0.27<(z2-zm)/(z2-z1)<1.00......(10)”
另外,关于上述(zn-z3)/(z4-z3)的值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20<(zn-z3)/(z4-z3)<1.00......(11)’
0.27<(zn-z3)/(z4-z3)<1.00......(11)”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光学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作为这样的光学装置例如可以举出双筒望远镜。
发明效果
如前述那样,本发明的光学系统中,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第一反射面包含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以由被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的方式配置的基准状态,并且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通过使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穿过该反射面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的转动轴A转动的动作、使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分别绕穿过与上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各反射面的法线的轴、即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B2彼此同步地转动的动作、或者以上两个动作,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因此能够使物镜光学系统所成像的像通过前者的动作而向一个方向偏移,或者通过后者的动作而向与上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偏移。由此,能够使上述像向任意的方向偏移,因此能够实现适当的像模糊修正。
而且,本发明的光学系统仅使用两个反射面就能够得到上述的效果,因此能够避免大型化,另外也有利于节约成本。更详细地说明的话,在本发明的光学系统中,构成用于像模糊修正的反射面光学系统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在不进行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的动作的基准状态下配置为彼此平行,因此向该反射面光学系统入射的光轴与从反射面光学系统射出的光轴本来就平行。于是,不需要为了使上述的两个光轴的朝向一致而再设置其他的反射面,从这一点来看,本发明的光学系统能够避免大型化,另外也有利于节约成本。
并且,尤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容易防止第一反射面或第二反射面与物镜光学系统之间发生干涉,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的转动角的像偏移量的比率。关于其详细理由,后面根据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尤其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2),同样地容易防止第一反射面或第二反射面与物镜光学系统之间发生干涉,而且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第一反射面、第二反射面的转动角的像偏移量的比率。关于其详细理由,后面根据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尤其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3),容易防止不通过第一反射面或第二反射面而漏掉的杂散光的产生,而且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长度(在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延伸的光轴方向的长度),能够使光学系统更加紧凑。关于其详细理由,后面根据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外,尤其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光学系统,通过满足条件式(12),不仅防止不通过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而漏掉的杂散光,还能够实现抑制了向光轴偏移方向(光轴由于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而位移的方向)的厚度的结构。关于其详细理由,后面根据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具备本发明的光学系统,因此同样能够实现以上说明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地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对图1的观察光学系统中的一部分光学要素的配置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5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6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光学装置的俯视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光学装置的侧视图。
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光学装置的关于像模糊修正控制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7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8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9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0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1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2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13所涉及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
图19是对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的作用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20是对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的作用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图21是对本发明的观察光学系统的作用进行说明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的结构例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具备物镜光学系统10、和沿着该物镜光学系统10的光轴Z依次配置的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分别具有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将物镜光学系统10的光轴Z中的从物镜光学系统10到第一反射面11a为止表示为Z1,将从第一反射面11a到第二反射面12a为止表示为Z2,将第二反射面12a以后表示为Z3。需要说明的是,从上述物镜光学系统10到第一反射面11a为止的光轴Z1与由第一反射面11a反射后的光轴Z2形成一个平面。
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分别能够进行用于像模糊修正的动作,构成反射面光学系统13。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在不进行像模糊修正的基准状态下配置为彼此平行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均由平行平面板构成,因此当它们彼此平行地配置时,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彼此平行。通过物镜光学系统10后的光由第一反射面11a反射并向第二反射面12a入射。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将从物镜光学系统10朝着第一反射面11a的光轴Z1的朝向规定为+z方向,将在未进行后述的像模糊修正动作的基准状态下从第一反射面11a朝着第二反射面12a的光轴Z2的朝向规定为+y方向,将相对于该+y方向以及上述+z方向呈直角的一个方向规定为+x方向。第一反射镜11在上述基准状态下配置为在yz面内相对于光轴Z1倾斜45度(°)的状态。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作为一例构成在双筒望远镜、单筒望远镜(fieldscope)等光学装置中应用的观察光学系统。即,在上述第二反射面12a的后方(来自物镜光学系统10的光行进的方向)依次配置有作为正像光学系统的II型普罗棱镜(porroprism)14以及目镜光学系统15,上述的棱镜14以及目镜光学系统15与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构成观察光学系统。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以及后述的图2中,简要地示出物镜光学系统10以及目镜光学系统15。
接下来,对像模糊修正动作进行说明。一个像模糊修正动作是使第一反射面11a(即,第一反射镜11)绕转动轴A转动的动作,该转动轴A穿过该第一反射面11a与光轴Z1的交点且与包含由第一反射面11a折弯的前后的光轴Z1、Z2在内的面垂直。通过该第一反射面11a的转动,物镜光学系统10的成像位置向±y方向偏移(偏位),因此在通过目镜光学系统15观察的像由于光学装置的振动而向±y方向产生像模糊时,能够修正该像模糊。需要说明的是,之后对该修正的控制等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此,代替如以上那样使第一反射面11a转动,也可以使第二反射面12a(即,第二反射镜12)绕穿过该第二反射面12a与光轴Z2的交点且与包含由第二反射面12a折弯的前后的光轴Z2、Z3在内的面垂直的转动轴而转动。
另外,进一步能够进行的另一像模糊修正动作是使第一反射面11a(即,第一反射镜11)绕穿过第一反射面11a与光轴Z1的交点且偏离第一反射面11a的法线的轴即转动轴B1转动,并且使第二反射面12a(即,第二反射镜12)绕穿过第二反射面12a与光轴Z2的交点且偏离第二反射面12a的法线的轴即转动轴B2转动的动作。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平行,绕转动轴B1的第一反射面11a的转动、以及绕转动轴B2的第二反射面12a的转动彼此同步,即在相同的方向上具有相同的角速度。
在此,作为使第一反射面11a绕转动轴A转动、并且使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分别绕转动轴B1、B2转动的机构,能够应用公知的机构,并不限定于某种机构。例如,在使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分别绕转动轴B1、B2转动的机构之中,能够应用搭载有使第一反射面11a绕转动轴A转动的机构的结构。在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进行了上述的“另一像模糊修正动作”的状态下,再进行之前叙述的“一个像模糊修正动作”的情况下,转动轴A从基准状态下的位置位移。与此相对,在未进行“另一像模糊修正动作”的状态下进行“一个像模糊修正动作”的情况下,转动轴A保持为与基准状态下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另一方面,转动轴B1、B2与是否进行上述“一个像模糊修正动作”无关地为恒定。
通过以上叙述的反射面11a、12a绕各转动轴B1、B2的转动,物镜光学系统10的成像位置向±x方向偏移(偏位),因此在通过目镜光学系统15观察的像由于光学装置的振动而向±x方向产生像模糊时,能够修正该像模糊。之后对该修正的控制等详细地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如上述那样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的一例,在本发明中,也能够应用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呈同一轴、即它们存在于共用的一根直线上的方式。
以上叙述的第一反射镜11绕转动轴B1的转动、第二反射镜12绕转动轴B2的转动以及第一反射镜11绕转动轴A的转动能够通过公知的反射镜保持机构以及反射镜旋转驱动机构来进行。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
1.05<F/D<2.50......(1)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10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10的光轴上的、从绕转动轴A转动的第一反射面11a到物镜光学系统10的反射面光学系统13侧的焦点位置为止的空气换算长度。
在后述的表27中,除了上述条件式(1)以外,还分别按照后述的实施例1~13一同示出了条件式(2)~(5)、(10)~(12)规定数值范围的条件、即字符式的部分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在该表27中,关于条件式(1)的条件,在上段示出使第一反射面11a转动时的值,而且在下段示出使第二反射面12a转动时的值。
通过满足条件式(1),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F/D的值高于下限值1.05,容易防止第一反射面11a或第二反射面12a与物镜光学系统10之间发生干涉。另一方面,通过使F/D的值低于上限值2.50,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第一反射面11a、第二反射面12a的转动角的像偏移量的比率。由此,能够实现响应性高的像模糊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也满足下述条件式(1)’。
1.10<F/D<2.30......(1)’
因此,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满足下述条件式(2)。
3.50<F/d<6.00......(2)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10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10的光轴上的第一反射面11a与第二反射面12a之间的空气换算长度(参照表27)。
通过满足条件式(2),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F/d的值高于下限值3.50,容易防止第一反射面11a或第二反射面12a与物镜光学系统10之间发生干涉。另一方面,通过使F/d的值低于上限值6.00,能够进一步提高相对于第一反射面11a、第二反射面12a的转动角的像偏移量的比率。由此,能够实现响应性高的像模糊修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也满足下述条件式(2)’,
3.80<F/d<5.50......(2)’
因此,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满足下述条件式(3)。
其中,
: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H:由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引起的光轴Z的位移量(参照表2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最大有效直径的值是轴上边缘光线的高度的2倍的值。
通过满足条件式(3),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的值高于下限值0.70,容易防止不通过第一反射面11a或第二反射面12a而漏掉的杂散光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使的值低于上限值1.50,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上下方向(图1的y方向)的长度,能够使光学系统更加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也满足下述条件式(3)’,
因此,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2)。
其中,
H:由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引起的光轴Z的位移量;
: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dml:物镜光学系统10的光轴上的、从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物侧的面到第一反射面11a为止的长度(参照表27)。
通过满足条件式(12),不仅防止不通过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而漏掉的杂散光的产生,还能够实现抑制了向光轴偏移方向(光轴Z由于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而位移的方向)的厚度的结构。参照图2以及图19~21对其详细理由进行说明。在此,为了避免图19~21的繁杂化,将H、以及dml示于图2。
在图19的结构中,假如没有遮光构件21以及22,则该图中的由粗线示出的光线LB2从第一反射面11a与第二反射面12a之间轻易地漏掉而成为杂散光。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设置遮光构件21以及22,但为了不使遮光构件21以及22进入本来应该通过的光的光路而引起渐晕且防止杂散光,需要将遮光构件21以及22的图中上下方向位置设定在适当位置。在图19中由虚线示出成为杂散光的光线LB1。在图19的结构中,通过遮光构件21而能够遮挡从成为杂散光的光线LB2中的上侧到光线LB1为止,并且通过遮光构件22而能够遮挡从光线LB1到下侧为止,因此不会产生本来应该通过的光线的渐晕而能够遮挡杂散光。
在图20中,示出了与图19的结构相比,进一步加宽了第一反射面11a与第二反射面12a之间的间隔的结构。在该结构中,光轴Z的位移量H变得更大,因此/dml的值也变得更大。而且在该图20的结构中,例如,若将遮光构件21以及22设定于在不遮挡本来应该通过的光线的光路的范围内分别遮挡由虚线示出的光线LB1那样的位置,则不会产生本来应该通过的光线的渐晕而能够进行杂散光的遮光。因此与图19的结构相比,遮光构件21以及22的图中上下左右方向位置的设定的自由度变大。即在该结构中,容易防止杂散光产生。但是,在该结构中,光轴Z的位移方向的反射面光学系统的尺寸容易变大,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薄型化。
另外在图21中,示出了与图19的结构相比,使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更加接近物镜光学系统10的结构。在该结构中,dml的值变得更小,因此/dml的值也与图20的结构同样地变得更大。在图21的结构中,难以不遮挡本来应该通过的光线的光路而通过遮光构件21以及22这双方来遮挡由虚线示出的光线LB1,因此在该结构中,难以防止杂散光产生。
根据以上,为了同时防止上述光线的渐晕和杂散光产生,基本上可以说优选采用图20所示那样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当/dml的值随着成为上限值0.70以上而较大时,光轴Z的位移方向的反射面光学系统的尺寸变大,但若使/dml的值低于上限值0.70,则能够避免上述的大型化,进而能够使光学系统整体紧凑地构成。
另一方面,当/dml的值随着成为下限值0.00以下而较小时,难以防止杂散光产生,但若使之高于下限值0.00,则也容易防止杂散光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dml的值,在满足下述条件式(12)’、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12)”的情况下,上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在比构成第二反射面12a的第二反射镜12靠后方配置有具有光学面的II型普罗棱镜(以下,简称为普罗棱镜)14以及目镜光学系统15,但它们的光学面中最靠近第二反射面12a的面是普罗棱镜14的光入射面。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满足下述条件式(4)。
其中,
Lair: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普罗棱镜14的光入射面(最靠近第二反射面12a的光学面)之间的长度;
: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通过满足条件式(4),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的值高于下限值1.50,容易确保用于配置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使的值低于上限值3.50,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得过长。需要说明的是,如之前叙述的那样,作为上述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12a的光学面”,也包括物镜光学系统10的成像面。在将该成像面作为上述光学面的情况下,若满足条件式(4),则在物体的像通过物镜光学系统10而成像之前,完成基于反射面的旋转的像模糊修正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也满足下述条件式(4)’,
因此,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与由普罗棱镜14构成的正像光学系统以及目镜光学系统15一起构成观察光学系统,但上述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12a的面是普罗棱镜14的光入射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在不进行像模糊修正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倾斜45°。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简化反射面光学系统的结构。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满足下述条件式(5)。
0.30<Dair/F<0.70......(5)
其中,
Dair: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普罗棱镜14的光入射面(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12a的面)之间的长度;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Dair/F的值高于下限值0.30,容易确保用于配置第一反射面11a以及第二反射面12a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使Dair/F的值低于上限值0.70,能够抑制光学系统的全长变得过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也满足下述条件式(5)’,
0.37<Dair/F<0.62......(5)’
因此,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系统中,如图2中示出的侧面形状那样,在物镜光学系统10与第二反射面12a之间配置有第一遮光构件21,并且在构成正像光学系统的普罗棱镜14与第一反射面11a之间配置有第二遮光构件2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省略遮光构件21以及22。以下,对上述的遮光构件21以及22的位置详细地进行说明。
为了规定该位置,考虑如下的yz坐标系。该yz坐标系是在未进行像模糊修正动作的基准状态下考虑的,是将包含由第一反射面11a折弯前后的光轴Z的面设为坐标面、将第一反射面11a上的光轴Z的位置设为原点、将从第一反射面11a朝着第二反射面12a的光轴Z的朝向设为+y方向、将从物镜光学系统10朝着第一反射面11a的光轴Z的朝向设为+z方向的坐标系。
在以上的yz坐标系中,
当将第一遮光构件21的、物镜光学系统10与第一反射面11a之间的光轴Z侧的前端点设为M(ym,zm),
将第二遮光构件22的、第二反射面12a与正像光学系统14之间的光轴Z侧的前端点设为N(yn,zn),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物镜光学系统10的最靠像侧的面的交点中的、y坐标更大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1(y1,z1),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第二反射面12a的交点中的、z坐标更小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2(y2,z2),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第一反射面11a的交点中的、z坐标更大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3(y3,z3),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普罗棱镜14的光入射面的交点中的、y坐标更小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4(y4,z4)时,
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在后述的实施例4、5、7~11以及13中,全部满足下述条件式(6)~(9)。另外,在实施例2中满足条件式(6)以及(7),在实施例3以及6中满足条件式(8)以及(9),在实施例12中满足条件式(7)~(9)。在表27中,将满足条件式(6)~(9)的状态标记为“OK”而示出。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8中示出条件式(6)~(9)中的各条件的值。
y3<ym<y1......(6)
z1<zm<z2......(7)
y2<yn<y4......(8)
z3<zn<z4......(9)
若满足上述条件式(6)~(9),则容易防止不通过第一反射面11a或第二反射面12a而漏掉的杂散光的产生。需要说明的是,在仅设置有第一遮光构件21和第二遮光构件22中的一方的情况下,或者在设置有这双方的情况下,若满足条件式(6)~(9)中的至少一个,则能够相应地得到防止上述杂散光的产生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尤其在后述的实施例2、4以及5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0)。另外在实施例3~6中,满足下述条件式(11)。
0.08<(z2-zm)/(z2-z1)<1.00......(10)
0.08<(zn-z3)/(z4-z3)<1.00......(11)
若满足上述条件式(10),则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z2-zm)/(z2-z1)的值高于下限值0.08,容易防止第二反射面12a与第一遮光构件21之间的干涉。另一方面,通过使(z2-zm)/(z2-z1)的值低于上限值1.00,容易防止不通过第二反射面12a而漏掉的杂散光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若满足下述条件式(10)’、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10)”,则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0.20<(z2-zm)/(z2-z1)<1.00......(10)’
0.27<(z2-zm)/(z2-z1)<1.00......(10)”
另外,若满足上述条件式(11),则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即,通过使(zn-z3)/(z4-z3)的值高于下限值0.08,容易防止第一反射面11a与第二遮光构件22之间的干涉。另一方面,通过使(zn-z3)/(z4-z3)的值低于上限值1.00,容易防止不通过第一反射面11a而漏掉的杂散光的产生。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光学系统中,若满足下述条件式(11)’、进一步满足下述条件式(11)”,则以上叙述的效果更加显著。
0.20<(zn-z3)/(z4-z3)<1.00......(11)’
0.27<(zn-z3)/(z4-z3)<1.00......(11)”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光学系统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分别在图3~图8以及图12~图18中示出实施例1~13的光学系统的剖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图3~图8以及图12~图18中,示出包含物镜光学系统、反射面光学系统、正像光学系统以及目镜光学系统在内的观察光学系统的例子。
<实施例1>
在示出实施例1的图3中,以左侧为物侧、右侧为像侧而示出无限远对焦状态下的光学系统配置。另外在图3中,将在图1中概略示出的物镜光学系统10表示为OB,将第一反射面11a表示为M1,将第二反射面12a表示为M2,将由普罗棱镜14构成的正像光学系统表示为ER,将目镜光学系统15表示为OC。另外图3中的EP表示眼点(eyepoint)。以上的内容在后述的图4~图8以及图12~图18中也同样。
如图3所示的物镜光学系统OB作为一例,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的光焦度(以下,仅称为“正的”或“正”)的透镜L11以及具有负的光焦度(以下,仅称为“负的”或“负”)的透镜L12。正透镜L11例如为双凸透镜,负透镜L12例如为负的弯月透镜。需要说明的是,正透镜L11与负透镜L12彼此接合。
另一方面,目镜光学系统OC例如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作为双凹透镜的负透镜L21、作为正的弯月透镜的正透镜L22、作为正的弯月透镜的正透镜L23、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4、作为负的弯月透镜的负透镜L25、以及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6。需要说明的是,正透镜L24与负透镜L25彼此接合。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正像光学系统ER,在图3中为了易于理解光路长度,将正像棱镜(普罗棱镜)展开而表示为玻璃块。
表1示出实施例1的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示出各种因素。在表1以及表2中,表示长度的数据的单位为mm,表示角度的数据的单位为度(°)。同样地,表3~表26示出实施例2~13的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各种因素。以下,针对表中符号的含义,以实施例1的内容为例进行说明,但针对实施例2~13也基本上相同。
【表1】
实施例1·透镜数据
【表2】
实施例1·各种因素
在表1的基本透镜数据中,Si一栏示出将最靠物侧的构成要素的物侧的面设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i个(i=1、2、3、...)面编号,Ri一栏示出第i个面的曲率半径,Di一栏示出第i个面与第i+1个面之间的在光轴Z上的面间隔。需要说明的是,面间隔的最后的值为从目镜光学系统OC的正透镜L26的眼点EP侧的面到眼点EP为止的间隔的值。曲率半径的符号以面形状向物侧凸出的情况为正,以面形状向像侧凸出的情况为负。
另外,在基本透镜数据中,Ndj一栏示出将最靠物侧的透镜设为第一个而随着朝向像侧依次增加的第j个(j=1、2、3、...)构成要素的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vdj一栏示出第j个构成要素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本透镜数据中,也一并示出除了透镜以外的第一反射面M1、第二反射面M2、正像光学系统ER这三个光学面。在上述的面的曲率半径一栏记载为∞。
另一方面,在表2的各种因素中,除了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F(关于d线的值)、倍率、孔径以及视场角以外,还记载了之前叙述的D、d、H、Lair、Dair以及dml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关于D的值,在上段示出将绕转动轴A转动的反射面作为第一反射面M1时的值,在下段示出将绕转动轴A转动的反射面作为第二反射面M2时的值。但是在后述的实施例6中,仅示出了使第一反射面M1转动的情况。
<实施例2>
图4示出实施例2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2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表3示出实施例2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4示出各种因素。
【表3】
实施例2·透镜数据
【表4】
实施例2·各种因素
<实施例3>
图5示出实施例3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3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其中,使用平凸透镜作为目镜光学系统OC的正透镜L26。表5示出实施例3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6示出各种因素。
【表5】
实施例3·透镜数据
【表6】
实施例3·各种因素
<实施例4>
图6示出实施例4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4的观察光学系统与实施例1相比,基本上在通过第一反射面M1使光轴Z呈直角地朝向下方折弯这一点上不同。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平凸透镜作为目镜光学系统OC的正透镜L26。表7示出实施例4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8示出各种因素。
【表7】
实施例4·透镜数据
【表8】
实施例4·各种因素
<实施例5>
图7示出实施例5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5的观察光学系统与实施例1相比,基本上在通过第一反射面M1使光轴Z朝向斜下方(在基准状态下相对于垂直方向呈30度的角度的方向)折弯这一点上不同。因此在该实施例5的观察光学系统中,第一反射面M1配置为,在基准状态下相对于来自物镜光学系统10(参照图1)的光轴Z呈60度的角度。
另外该实施例5的观察光学系统与实施例1相比,在目镜光学系统OC由五片透镜L21~L25构成这一点上也不同。
即,在本实施例中,目镜光学系统OC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由正弯月透镜构成的正透镜L21、由正弯月透镜构成的正透镜L22、由双凸透镜构成的正透镜L23、由负弯月透镜构成的负透镜L24、以及由正弯月透镜构成的正透镜L25。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1~4中,在如前述那样将由第一反射面M1以及第二反射面M2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设为H,将物镜光学系统OB的光轴Z上的第一反射面M1与第二反射面M2之间的空气换算长度设为d时,H=d,但在该实施例5中,H<d。更具体而言,H=(31/2/2)d。表9示出实施例5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0示出各种因素。
【表9】
实施例5·透镜数据
【表10】
实施例5·各种因素
<实施例6>
图8示出实施例6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6的观察光学系统与实施例4同样地使用平凸透镜作为目镜光学系统OC的正透镜L26,并且通过第一反射面M1使光轴Z呈直角地朝向下方折弯,但此处代替具有实施例4所示的第二反射面M2的反射镜而使用棱镜PR。在该结构中,在由第一反射面M1反射之后而入射至棱镜PR的一个内侧面IN的光发生全反射,从而被导入至正像光学系统ER。即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棱镜PR的内侧面IN为第二反射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1~4中,在如前述那样将由第一反射面M1以及第二反射面M2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设为H,将物镜光学系统OB的光轴Z上的第一反射面M1与第二反射面M2之间的空气换算长度设为d时,H=d,但在该实施例6中,H>d。H的值根据棱镜PR的材料的折射率而变化,该折射率当然大于1,因此H>d。表11示出实施例6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2示出各种因素。
【表11】
实施例6·透镜数据
【表12】
实施例6·各种因素
<实施例7>
图12示出实施例7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7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表13示出实施例7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4示出各种因素。
【表13】
实施例7·透镜数据
【表14】
实施例7·各种因素
<实施例8>
图13示出实施例8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8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同。表15示出实施例8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6示出各种因素。
【表15】
实施例8·透镜数据
【表16】
实施例8·各种因素
<实施例9>
图14示出实施例9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9的观察光学系统具有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物镜光学系统OB。另一方面,目镜光学系统OC例如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作为双凹透镜的负透镜L21、作为正的弯月透镜的正透镜L22、作为负的弯月透镜的负透镜L23、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4、以及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5。需要说明的是,负透镜L23与正透镜L24彼此接合。表17示出实施例9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18示出各种因素。
【表17】
实施例9·透镜数据
【表18】
实施例9·各种因素
<实施例10>
图15示出实施例10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10的观察光学系统的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9的结构相同。表19示出实施例10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0示出各种因素。
【表19】
实施例10·透镜数据
【表20】
实施例10·各种因素
<实施例11>
图16示出实施例11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11的观察光学系统具有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物镜光学系统OB。另一方面,目镜光学系统OC例如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作为双凹透镜的负透镜L21、作为正的弯月透镜的正透镜L22、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3、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4、作为平凹透镜的负透镜L25、以及作为平凸透镜的正透镜L26。需要说明的是,正透镜L24与负透镜L25彼此接合。表21示出实施例11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2示出各种因素。
【表21】
实施例11·透镜数据
【表22】
实施例11·各种因素
<实施例12>
图17示出实施例12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在该实施例12的观察光学系统中,物镜光学系统OB例如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11、作为负的弯月透镜的负透镜L12、作为平凸透镜的正透镜L13、以及作为负的弯月透镜的负透镜L14。正透镜L11与负透镜L12彼此接合。
另一方面,目镜光学系统OC例如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作为平凹透镜的负透镜L21、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2、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3、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4、以及作为平凹透镜的负透镜L25。需要说明的是,正透镜L24与负透镜L25彼此接合。表23示出实施例12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4示出各种因素。
【表23】
实施例12·透镜数据
【表24】
实施例12·各种因素
<实施例13>
图18示出实施例13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剖视图。该实施例13的观察光学系统具有结构基本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物镜光学系统OB。另一方面,目镜光学系统OC例如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作为负的弯月透镜的负透镜L21、作为正的弯月透镜的正透镜L22、作为双凹透镜的负透镜L23、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4、以及作为双凸透镜的正透镜L25。需要说明的是,负透镜L23与正透镜L24彼此接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4的光学系统同样地通过第一反射面M1使光轴Z呈直角地朝向下方折弯。表25示出实施例13的观察光学系统的基本透镜数据,表26示出各种因素。
【表25】
实施例13·透镜数据
【表26】
实施例13·各种因素
另外在表27中,关于实施例1~13分别示出了前述的条件式(1)~(5)、(10)~(12)规定数值范围的条件、即字符式的部分的值。另外在表28中示出了前述的条件式(6)~(9)中的各条件的值。
【表27】
【表28】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光学装置进行说明。该光学装置作为一例为双筒望远镜,图9以及图10分别示出该双筒望远镜的光学系统的平面形状和侧面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以及图10中,各光学要素使用与图3~图8以及图12~图18中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其各附图标记的末尾对右眼用标注“R”、对左眼用标注“L”而示出。
图11是示出上述双筒望远镜中的像模糊修正控制电路及其周边的电路的框图。如图示那样,该像模糊修正控制电路30具有基于控制程序而控制像模糊修正机构的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31。而且,该CPU31上连接有:对双筒望远镜30的绕x轴以及绕y轴的振动量进行测定的振动测定传感器32、分别对后述的第一致动器39以及第二致动器40进行驱动的驱动器33、34、以及存储有控制程序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35。
另外,与像模糊修正控制电路30分开地,在双筒望远镜上安装有x轴用位置传感器36、y轴用位置传感器37以及电源开关38,上述构件分别与CPU31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关于电或机械的结构的说明中,不参照示出光学要素的图9以及图10而参照图1进行说明。
在双筒望远镜上还设置有第一致动器39和第二致动器40。第一致动器39具备通过例如扁平线圈式的音圈电机(VoiceCoilMotor)等而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未图示的可动部,通过该可动部的移动,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等而使第一反射镜11绕转动轴A转动。第二致动器40也具备通过例如扁平线圈式的音圈电机等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未图示的可动部,通过该可动部的移动,经由未图示的连杆机构等而使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分别绕转动轴B1、B2彼此同步地转动。
上述x轴用位置传感器36对第二致动器40的可动部的x轴方向位置进行检测,将表示其位置的位置检测信号输入至CPU31。另外y轴用位置传感器37对第一致动器39的可动部的y轴方向位置进行检测,将表示其位置的位置检测信号输入至CPU31。
接下来,对由像模糊修正控制电路30控制的像模糊修正动作进行说明。像模糊修正控制电路30通过电源开关38的接通操作而开始动作。振动测定传感器32对双筒望远镜30的绕x轴以及绕y轴的振动进行检测,将振动检测信号输入至CPU31。CPU31基于来自振动测定传感器32的振动检测信号、x轴用位置传感器36检测到的第二致动器40的可动部的位置、以及y轴用位置传感器37检测到的第一致动器39的可动部的位置来控制驱动器33、34,驱动第一致动器39以及第二致动器40使得光学像的像模糊得到修正。
在双筒望远镜向绕x轴方向振动而产生了俯仰方向的像模糊的情况下,CPU31使第一致动器39的可动部在y轴方向上移动。该可动部的移动以与像模糊的方向以及量相应的方向以及量进行,第一反射镜11与之对应地绕转动轴A转动。由此,图1所示的光轴Z3的朝向在yz面内偏转,从而俯仰方向的像模糊得到修正。
另外,在双筒望远镜向绕y轴方向振动而产生了偏摆方向的像模糊的情况下,CPU31使第二致动器40的可动部在x轴方向上移动。该可动部的移动以与像模糊的方向以及量相应的方向以及量进行,第一反射镜11以及第二反射镜12均与之对应地绕转动轴B1、B2转动。由此,图1所示的光轴Z3的朝向在xz面内偏转,从而偏摆方向的像模糊得到修正。
以上,举出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实施例,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代替前述的由II型普罗棱镜14构成的正像光学系统,也能够应用由I型普罗棱镜、达赫棱镜(Dachprism)等其他棱镜构成的正像光学系统。但是,在将观察光学系统的前后方向(图1中的z方向)的长度抑制为较短的方面,应用II型普罗棱镜是有效的。另外,构成物镜光学系统OB、目镜光学系统OC的各透镜的曲率半径、面间隔、折射率、阿贝数、非球面系数等值不限定于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的值,也能够采用其他值。

Claims (27)

1.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所述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所述第一反射面包含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1.05<F/D<2.50……(1)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从绕转动轴A转动的反射面到物镜光学系统的反射面光学系统侧的焦点位置为止的空气换算长度。
2.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所述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所述第一反射面包含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3.50<F/d<6.00……(2)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的空气换算长度。
3.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所述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所述第一反射面包含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4.一种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从物侧起依次具有物镜光学系统、以及沿着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配置的反射面光学系统,
所述反射面光学系统具有彼此平行配置的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
所述第一反射面包含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正交的直线、且能够采取基准状态,该基准状态配置为由被所述第一反射面反射后的光轴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形成平面,并且
所述光学系统构成为,
通过进行如下的三种动作中的任一个来使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移动,
第一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中的任一方绕转动轴A转动,该转动轴A穿过该任一方的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与包含由该任一方的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垂直;
第二种动作为:
使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所述第二反射面分别绕彼此平行的转动轴B1以及转动轴B2彼此同步地转动,该转动轴B1是穿过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一反射面的法线的轴,该转动轴B2是穿过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光轴的交点且偏离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法线的轴;
第三种动作为:
第一种动作以及第二种动作的结合,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dm1: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从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到第一反射面为止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3.50<F/d<6.00……(2)
其中,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d: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第一反射面与第二反射面之间的空气换算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dm1: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从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到第一反射面为止的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H:由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引起的光轴的位移量;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dm1: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上的、从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到第一反射面为止的长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比构成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构件靠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的位置存在至少一个光学面,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L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所述光学面中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光学面之间的长度;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比构成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构件靠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的位置存在至少一个光学面,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L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所述光学面中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光学面之间的长度;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比构成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构件靠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的位置存在至少一个光学面,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L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所述光学面中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光学面之间的长度;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在比构成所述第二反射面的构件靠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的位置存在至少一个光学面,
所述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其中,
L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所述光学面中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光学面之间的长度;
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物侧的面上的轴上光线的最大有效直径。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在不进行所述转动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倾斜45°。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在不进行所述转动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倾斜45°。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在不进行所述转动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倾斜45°。
1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反射面以及第二反射面在不进行所述转动动作的状态下相对于物镜光学系统的光轴倾斜45°。
19.一种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观察光学系统具有: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系统;和
配置在所述第二反射面的、物镜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侧的目镜光学系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二反射面与所述目镜光学系统之间配置有正像光学系统。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正像光学系统由II型普罗棱镜构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观察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0.30<Dair/F<0.70……(5)
其中,
D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面之间的长度;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观察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
0.30<Dair/F<0.70……(5)
其中,
Dair: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与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近第二反射面的面之间的长度;
F:物镜光学系统的焦距。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在所述观察光学系统中设置有第一遮光构件和第二遮光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该第一遮光构件配置在所述物镜光学系统与所述第二反射面之间,该第二遮光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反射面与所述正像光学系统之间,
在所述基准状态下将包含由所述第一反射面折弯的前后的光轴在内的面设为坐标面、将所述第一反射面上的所述光轴的位置设为原点、将从所述第一反射面朝着所述第二反射面的光轴的朝向设为+y方向、将从所述物镜光学系统朝着所述第一反射面的光轴的朝向设为+z方向的yz坐标系中,
当将第一遮光构件的、物镜光学系统与第一反射面之间的光轴侧的前端点设为M(ym,zm),
将第二遮光构件的、第二反射面与正像光学系统之间的光轴侧的前端点设为N(yn,zn),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物镜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的面的交点中的y坐标更大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1(y1,z1),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第二反射面的交点中的z坐标更小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2(y2,z2),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第一反射面的交点中的z坐标更大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3(y3,z3),
将视场角为0度的光线与正像光学系统的最靠第二反射面侧的面的交点中的y坐标更小的一方的交点设为P4(y4,z4)时,
所述观察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中的至少一个:
y3<ym<y1……(6)
z1<zm<z2……(7)
y2<yn<y4……(8)
z3<zn<z4……(9)。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观察光学系统满足下述条件式中的至少一个:
0.08<(z2-zm)/(z2-z1)<1.00……(10)
0.08<(zn-z3)/(z4-z3)<1.00……(11)。
26.一种光学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9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观察光学系统。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光学装置,其中,
所述光学装置为双筒望远镜。
CN201510745028.2A 2014-11-10 2015-11-05 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Pending CN10558919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7708 2014-11-10
JP2014227708 2014-11-10
JP2015-160088 2015-08-14
JP2015160088A JP2016095490A (ja) 2014-11-10 2015-08-14 光学系、観察光学系および光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89192A true CN105589192A (zh) 2016-05-18

Family

ID=55912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45028.2A Pending CN105589192A (zh) 2014-11-10 2015-11-05 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131922A1 (zh)
CN (1) CN10558919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9145A (zh) * 2018-05-30 2018-09-18 四川远瞻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物双目望远镜的新结构
CN111609830A (zh) * 2020-05-18 2020-09-01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像共轴光学系统及双筒激光测距望远镜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38858C2 (sv) * 2015-05-13 2017-01-10 Meridentoptergo Ab Lupp samt glasögon innefattande en dylik lupp
EP3777123A4 (en) * 2018-03-26 2021-10-06 LG Electronics Inc. PRISM DEVICE AND CAMERA DEVICE WITH IT
DE102019200309A1 (de) * 2019-01-11 2020-07-16 Carl Zeiss Ag Optisches System zur Abbildung eines Objekts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ieb des optischen Systems
CN112782840A (zh) * 2019-11-11 2021-05-11 诠兴国际电子有限公司 光学望远镜
JP2022062353A (ja) * 2020-10-08 2022-04-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反射素子、光検出装置、及び光走査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8593A (en) * 1995-06-07 1997-09-16 Recon/Optical, Inc. Method and camera system for step frame reconnaissance with motion compensation
US5805325A (en) * 1996-10-25 1998-09-08 Lockheed Martin Missiles & Space Co. Inertially stabilized mirror system
US20030142404A1 (en) * 2002-01-29 2003-07-31 Yukiko Nagatoshi Optical instrument for observ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8593A (en) * 1995-06-07 1997-09-16 Recon/Optical, Inc. Method and camera system for step frame reconnaissance with motion compensation
US5805325A (en) * 1996-10-25 1998-09-08 Lockheed Martin Missiles & Space Co. Inertially stabilized mirror system
US20030142404A1 (en) * 2002-01-29 2003-07-31 Yukiko Nagatoshi Optical instrument for observation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49145A (zh) * 2018-05-30 2018-09-18 四川远瞻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物双目望远镜的新结构
CN108549145B (zh) * 2018-05-30 2021-08-31 四川远瞻智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单物双目望远镜的新结构
CN111609830A (zh) * 2020-05-18 2020-09-01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像共轴光学系统及双筒激光测距望远镜
CN111609830B (zh) * 2020-05-18 2022-08-12 广州博冠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像共轴光学系统及双筒激光测距望远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131922A1 (en) 2016-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89192A (zh) 光学系统、观察光学系统以及光学装置
JP5809936B2 (ja) 撮像装置
US8810916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982786B2 (ja)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5087945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4931121B2 (ja) 光路を反射する反射面を備えた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5753000B2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07187879A (ja) 撮像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721931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具備する光学装置
JP2007086141A (ja) 撮像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234892A (ja)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JP2012220827A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ズーム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CN102914855A (zh) 变焦透镜和配有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装置
JP2008203643A (ja) 実像式変倍ファインダー光学系及び撮像装置
JP6720454B1 (ja) 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移動体
TW201502571A (zh) 光學成像系統
JP6065902B2 (ja) 補正光学系、アタッチメント、防水レンズポート、防水カメラケース、及び、光学系
JP4888029B2 (ja)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ズームレンズの変倍方法
JP6524548B2 (ja) レンズ系、撮像装置、移動体及びシステム
JP6363570B2 (ja) 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6095490A (ja) 光学系、観察光学系および光学装置
JP5082486B2 (ja)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2013190596A (ja) ズーム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4837380B2 (ja) カメラ
JP5573123B2 (ja) 光学要素、光学装置、光学要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