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68804A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68804A CN105568804A CN201510963760.7A CN201510963760A CN105568804A CN 105568804 A CN105568804 A CN 105568804A CN 201510963760 A CN201510963760 A CN 201510963760A CN 105568804 A CN105568804 A CN 1055688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rth
- south
- express passway
- east
- hand rot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地面通道;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横跨所述东西向地面道路;东西向快速通道,位于所述东西向地面道路的上方并横跨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以及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横跨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其中,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和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形成双层高架,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为双向通道;使得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的右转迂回匝道位于西向行车道的右转迂回匝道的下方,东向行车道的右转迂回匝道位于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的右转迂回匝道的下方。这种结构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大幅减小立交占地面积,非常适合用地紧张、条件受限的城市地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为缓解交通拥堵,各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高架快速主线和全互通立交。在大城市的快速交通体系中,往往由高架快速主线系统和地面辅道系统组成,高架快速主线系统一般承担中长距离的交通出行,其地面的辅道系统一般承担沿线的各种交通(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的出行以及高架快速主线的集散。全互通立交是相交快速主线间交通转换的重要节点。
然而,随着车流量的增多,在城市道路扩容过程中,高架和立交的建设使得道路空间需求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立交建设,往往需大量征用道路沿线及两侧的土地,并伴随大量的建筑物拆迁。针对布局十分紧凑的城市中心区域,不仅征地拆迁代价高昂、而且,所能获得的立交建设用地十分紧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提供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旨在大幅减少交通建设用地,从而缓解交通建设用地与城市供地之间的尖锐矛盾。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地面通道,由东西向地面道路和南北向地面道路十字交叉形成;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横跨东西向地面道路;东西向快速通道,位于东西向地面道路的上方并横跨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以及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横跨东西向快速通道;其中,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和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形成双层高架,东西向快速通道为双向通道;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并且,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由第一右转迂回匝道连通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并且,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由第二右转迂回匝道连通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并且,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由第三右转迂回匝道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并且,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由第四右转迂回匝道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三右转迂回匝道位于第一右转迂回匝道的正下方;第二右转迂回匝道位于第四右转迂回匝道的正下方。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右转迂回匝道、第二右转迂回匝道、第三右转迂回匝道、第四右转迂回匝道均为苜蓿叶形。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第一右转迂回匝道和第四右转迂回匝道关于东西向快速通道对称分布。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于第二右转迂回匝道和第三右转迂回匝道的西侧迂回。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于第一右转迂回匝道和第四右转迂回匝道的东侧迂回。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各右转定向匝道均与相应处的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或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构成上下双层桥梁结构。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通过在地面通道的上方设置东西向快速通道和南北向快速通道,并进一步将南北向快速通道设计成双层立交结构,东西向快速通道设计成平行的西向行车道和东向行车道,使得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的右转迂回匝道位于西向行车道的右转迂回匝道的下方,东向行车道的右转迂回匝道位于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的右转迂回匝道的下方。这种结构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对立交占地面积进行最大化压缩,从而形成一种土地利用率极高的节地型立体交通道路,非常适合用地紧张、条件受限的城市地区。
另外,上述技术方案中,各右转定向匝道和各右转迂回匝道均无左进或左出现象,交通流运行连续通常、符合交通驾驶习惯,且具有较佳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的俯视图;
图2为沿图1中A-A剖面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3为沿图1中B-B剖面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4为沿图1中C-C剖面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1中D-D剖面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6为沿图1中E-E剖面线所得的剖视图;
图7为东西向快速通道上西向行驶车辆的分流示意图;
图8为东西向快速通道上东向行驶车辆的分流示意图;
图9为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上行驶车辆的分流示意图;
图10为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上行驶车辆的分流示意图;
图中,1为东西向地面道路;2为南北向地面道路;3为东西向快速通道;4为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5为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6为第一右转定向匝道;7为第一右转迂回匝道;8为第二右转定向匝道;9为第二右转迂回匝道;10为第三右转定向匝道;11为第三右转迂回匝道;12为第四右转定向匝道;13为第四右转迂回匝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10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包括:地面通道、东西向快速通道3、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以及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并且,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由地面通道、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东西向快速通道3、以及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依次从下至上形成四层立体结构。
具体的,地面通道由东西向地面道路1和南北向地面道路2十字交叉形成,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横跨东西向地面道路1;东西向快速通道3位于东西向地面道路1的上方并横跨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以及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横跨东西向快速通道3。
如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东西向快速通道3为双向通道。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西向行车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6连通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并且,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西向行车道由第一右转迂回匝道7连通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如图7所示,即在西向行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按沿头线EW为直线行驶;沿箭头线EN行驶可驶向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沿箭头线ES行驶可驶向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
如图1和图3所示,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东向行车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8连通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并且,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东向行车道由第二右转迂回匝道9连通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如图8所示,即在东向行车道上行驶的车辆沿箭头线WE为直线行驶;沿箭头线WN行驶可驶向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沿箭头线WS行驶可驶向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和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形成双层高架。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由一右转定向匝道10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东向行车道;并且,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由第三右转迂回匝道11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西向行车道。即如图9所示,即在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上行驶的车辆沿箭头线SN可北上行驶;沿箭头线SE行驶可驶向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东向行车道;沿箭头线SW行驶可驶向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西向行车道。
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由一右转定向匝道12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西向行车道;并且,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由第四右转迂回匝道13连通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东向行车道。即如图10所示,即在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上行驶的车辆沿箭头线NS可南下行驶;沿箭头线NW行驶可驶向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西向行车道;沿箭头线NE行驶可驶向东西向快速通道3的东向行车道。
如图1和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三右转迂回匝道11位于第一右转迂回匝道7的正下方,第二右转迂回匝道9位于第四右转迂回匝道13的正下方。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第一右转迂回匝道7、第二右转迂回匝道9、第三右转迂回匝道11、第四右转迂回匝道13均为苜蓿叶形。
第一右转迂回匝道7和第四右转迂回匝道13关于东西向快速通道3对称分布。第二右转迂回匝道9和第三右转迂回匝道11关于东西向快速通道3对称分布。
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4于第二右转迂回匝道9和第三右转迂回匝道11的西侧迂回。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5于第一右转迂回匝道7和第四右转迂回匝道13的东侧迂回。
本实施例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通过在地面通道的上方设置东西向快速通道和南北向快速通道,并进一步将南北向快速通道设计成双层立交结构,东西向快速通道设计成平行的西向行车道和东向行车道,使得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的右转迂回匝道位于西向行车道的右转迂回匝道的下方,东向行车道的右转迂回匝道位于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的右转迂回匝道的下方。另外,各右转定向匝道均与相应处的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或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构成上下双层桥梁结构。这种结构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前提下,对立交占地面积进行最大化压缩,从而形成一种土地利用率极高的节地型立体交通道路,非常适合用地紧张、条件受限的城市地区。
另外,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中,各右转定向匝道和各右转迂回匝道均无左进或左出现象,符合交通驾驶习惯,具有较佳的安全性。
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地面通道,由东西向地面道路和南北向地面道路十字交叉形成;
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横跨所述东西向地面道路;
东西向快速通道,位于所述东西向地面道路的上方并横跨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以及
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横跨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
其中,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和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形成双层高架,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为双向通道;
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并且,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由第一右转迂回匝道连通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
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并且,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由第二右转迂回匝道连通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
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并且,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由第三右转迂回匝道连通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
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由一右转定向匝道连通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西向行车道;并且,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由第四右转迂回匝道连通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的东向行车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右转迂回匝道位于所述第一右转迂回匝道的正下方,所述第二右转迂回匝道位于所述第四右转迂回匝道的正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转迂回匝道、所述第二右转迂回匝道、所述第三右转迂回匝道、所述第四右转迂回匝道均为苜蓿叶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右转迂回匝道和所述第四右转迂回匝道关于所述东西向快速通道对称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于所述第二右转迂回匝道和所述第三右转迂回匝道的西侧迂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于所述第一右转迂回匝道和所述第四右转迂回匝道的东侧迂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各右转定向匝道均与相应处的所述南北向北上快速通道或所述南北向南下快速通道构成上下双层桥梁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63760.7A CN105568804A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963760.7A CN105568804A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68804A true CN105568804A (zh) | 2016-05-11 |
Family
ID=55879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963760.7A Pending CN105568804A (zh) | 2015-12-18 | 2015-12-18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5568804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22054A (zh) * | 2016-08-31 | 2017-03-22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 |
CN106702839A (zh) * | 2016-12-16 | 2017-05-24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交 |
CN106758619A (zh) * | 2016-12-09 | 2017-05-31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分体式互通高速立交结构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42629A (zh) * | 1973-08-20 | 1975-04-17 | ||
CN1076748A (zh) * | 1992-08-22 | 1993-09-29 | 林兆兴 | 分开式井字形道路立交桥 |
CN1244611A (zh) * | 1998-08-11 | 2000-02-16 | 乔晓东 | 双嗽叭组合式立交 |
CN2928928Y (zh) * | 2006-06-20 | 2007-08-01 | 杨同飞 | 对称式立交桥 |
CN103898821A (zh) * | 2014-03-21 | 2014-07-02 | 冼日声 | 一种没有交通信号灯的立体交通系统 |
CN205368918U (zh) * | 2015-12-20 | 2016-07-06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2015
- 2015-12-18 CN CN201510963760.7A patent/CN10556880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42629A (zh) * | 1973-08-20 | 1975-04-17 | ||
CN1076748A (zh) * | 1992-08-22 | 1993-09-29 | 林兆兴 | 分开式井字形道路立交桥 |
CN1244611A (zh) * | 1998-08-11 | 2000-02-16 | 乔晓东 | 双嗽叭组合式立交 |
CN2928928Y (zh) * | 2006-06-20 | 2007-08-01 | 杨同飞 | 对称式立交桥 |
CN103898821A (zh) * | 2014-03-21 | 2014-07-02 | 冼日声 | 一种没有交通信号灯的立体交通系统 |
CN205368918U (zh) * | 2015-12-20 | 2016-07-06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22054A (zh) * | 2016-08-31 | 2017-03-22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地下/水下隧道立体交叉结构 |
CN106758619A (zh) * | 2016-12-09 | 2017-05-31 | 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 分体式互通高速立交结构 |
CN106702839A (zh) * | 2016-12-16 | 2017-05-24 | 上海市政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交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68804A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2688809U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0383340C (zh) | 单向式立体交叉立交桥 | |
CN103339324A (zh) | 立交桥 | |
CN205368918U (zh) | 一种枢纽式全互通立体交叉结构 | |
CN202227212U (zh) | 新型十字路口二层全互通式立交桥 | |
CN204530358U (zh) |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 | |
CN108532389A (zh) | 一种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7988866A (zh) | 城市简易立交设计新方案 | |
CN103590291A (zh) | 十字路丁字路全方向不停车立交桥 | |
CN101906743A (zh) | 城市交叉口处道路交通系统 | |
CN205443829U (zh) | 一种无等待通行十字路口 | |
CN101487214A (zh) | 城市十字路口人性化多功能立交桥 | |
CN101575834A (zh) | 左转圆环立交桥 | |
CN102605694A (zh) |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 |
CN101949120A (zh) | 带有四个接环内缘坡桥的环形沟槽车道 | |
CN201268814Y (zh) | 城市多路口双层无障碍立交桥 | |
CN201236304Y (zh) | 十二方向立交桥 | |
CN105178123A (zh) | 一种十字立交桥 | |
CN204825536U (zh) | 一种人车分层的互通式立交桥 | |
CN104947558A (zh) | 丁字路口桥下回转式二层面全互通立交桥 | |
CN206189210U (zh) | 一种超低型立交桥 | |
CN204435148U (zh) | 一种小空间无冲突点的交叉路口结构 | |
CN104612012A (zh) | 十字路口车道无交叉连续通行交通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4982578U (zh) | 一种十字路口无红灯单层立交桥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