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31789B - 电磁接触器 - Google Patents
电磁接触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531789B CN105531789B CN201580001833.2A CN201580001833A CN105531789B CN 105531789 B CN105531789 B CN 105531789B CN 201580001833 A CN201580001833 A CN 201580001833A CN 105531789 B CN105531789 B CN 10553178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vable core
- contact
- plate portion
- electromagnets
- alternating curr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7—Details concerning mounting a rel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64—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 H01H50/645—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 H01H50/646—Driv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movable part of magnetic circuit and contact intermediate part making a resilient or flexible connection intermediate part being a blade spr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1/00—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1/22—Polarised relays
- H01H51/2209—Polarised relays with rectilinearly movable arma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20—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 H01H50/22—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wherein the magnetic circuit is substantially closed
- H01H2050/225—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movable inside coil and substantially lengthwise with respect to axis thereof; movable coaxially with respect to coil wherein the magnetic circuit is substantially closed with yoke and armature formed by identical stacked laminates, e.g. punched in one and the same too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21/00—Actuators
- H01H2221/066—Actuators replaceabl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与共用的接点支承件连结的电磁接触器。该电磁接触器包括:由具有可动铁芯的交流电磁体(12AC)和具有衔铁的直流电磁体(12DC)中的某一者构成的电磁体(12);和与该电磁体连结而能够被驱动的、排列保持多个可动触点的接点支承件(36),接点支承件形成有由可动铁芯接触部(41)、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和在该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的与可动铁芯接触部相反的一侧形成的衔铁接触部(51)构成的连结部(40),交流电磁体(12AC)具有能够插通在上述可动铁芯的安装面侧形成的贯通孔中的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直流电磁体(12DC)具有在衔铁的与衔铁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配置的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电磁体和与电磁体连接而能够被驱动的接点支承件的电磁接触器,上述电磁体由具有可动铁芯的交流电磁体和具有衔铁的直流电磁体中的任一者构成,上述接点支承件排列保持多个可动触点。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磁接触器,提出有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用交流电磁体驱动接点支承件的电磁接触器,和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用直流电磁体驱动接点支承件的电磁接触器。
另外,还提出有如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的能够以交流直流两用操作型电磁接触器为母体构成直流操作型电磁接触器的电磁接触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701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08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21643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现有的电磁接触器,在应用交流电磁体作为驱动接点支承件的电磁体的情况和应用直流电磁体作为驱动接点支承件的电磁体的情况下,直流电磁体的高度比交流电磁体的高度高,所以需要如专利文献3中所记载那样在上下框架的中间追加安装中间框架。
从而,即使在使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与共用的接点支承件连接的情况下也不能够收纳在同一个框架内,需要使用直流电磁体用的中间框架,存在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不能够共用框架自身这样的未解决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现有例的未解决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与共用的接点支承件连接的电磁接触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一个方式包括:电磁体,其由具有可动铁芯的交流电磁体和具有衔铁的直流电磁体中任一者构成;和接点支承件,其与该电磁体连接而能够被驱动,并且排列保持多个可动触点。接点支承件在与电磁体的连结面上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包括:可动铁芯接触部,其与交流电磁体的可动铁芯的安装面接触,在与可动触点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其沿着该可动铁芯接触部的两侧形成,并且至少可动铁芯接触部侧和可动铁芯接触部的延伸方向的一个端部开口;和衔铁接触部,形成于该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的与可动铁芯接触部相反的一侧,与直流电磁体的衔铁接触。而且,交流电磁体具有在可动铁芯的安装面侧形成的贯通孔中插通的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直流电磁体具有在衔铁的与衔铁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上配置的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构成为能够在接点支承件上形成的连结部收纳交流电磁体的可动铁芯上设置的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和直流电磁体的衔铁上设置的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两者,能够使接点支承件对于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两者共用化。从而,无需对于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分别地制造接点支承件,能够通过部件的共用化而降低电磁接触器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的立体图。
图2是拆下图1的端子罩后的状态的正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上的截面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上的截面图。
图5是图2的V-V线上的截面图。
图6是拆下图1的框架后的状态的应用交流电磁体作为电磁体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平面图。
图8是接点支承件的仰视图。
图9是从接点支承件的底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交流电磁体的连结弹簧的图,(a)是立体图,(b)是侧面图。
图11是接点支承件的电磁体连结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12是拆下图1的框架后的状态的应用极化直流电磁体作为电磁体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3是图12的正面图。
图14是图12的侧面图。
图15是表示外磁轭的磁轭半体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拆下端子罩后的状态的电磁接触器的正面图。
图17是图16的XVII-XVII线上的截面图。
图18是图16的XVIII-XVIII线上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10,如图1所示,是使由相互连接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形成的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相互连接构成的。
在第一框架11A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部安装有操作用电磁体12。在第二框架11B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部安装有被操作用电磁体12驱动通/断的接点机构13。
第一框架11A,如图3和图4所示,具有收纳操作用电磁体12的有底角筒状部21。
操作用电磁体12由包括固定铁芯12F、能够相对于固定铁芯12F进退的可动铁芯12M和卷绕有励磁线圈12c的卷轴12S的交流电磁体12AC构成。
固定铁芯12F,如图5所示,从左侧面观察形成为E字状,在垂直板部23a的中央部形成的贯通孔24内插通的支承板25的两端由固定在有底角筒状部21的底部的弹性部件26弹性支承。
可动铁芯12M,如图5所示,从右侧面观察形成为E字状,与在第二框架11B内在前后方向上可动地被支承的后述的接点支承件36连接而能够与接点支承件36一体地运动。
卷轴12S,如图5所示,安装在向固定铁芯12F的前方突出的中央突出部14c的周围。如图6所示,在该卷轴12S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线圈端子18。
另外,在第一框架11A的有底角筒状部21一方的相对侧壁例如左右侧壁的前端,如图1所示,构成卡扣的4个钩部27以使卡合部27a朝向内侧的方式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的对称位置形成。
进而,在第一框架11A的有底角筒状部21的底部四角形成有具有安装孔的安装板部28。
第二框架11B,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使与第一框架11A的有底角筒状部21相对的前端开放的角筒部30。
在角筒部30的前面侧,在上方侧形成有电源侧端子部31a和辅助端子部32a,在下方侧形成有负载侧端子部31b和辅助端子部32b。在角筒部30内配设有接点机构13。进而,在角筒部30的后方侧的开放端面上,如图1所示,形成有构成能够使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7卡止的卡扣的卡合突部30a。
如图5所示,接点机构13具有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的4组固定触点34a和34b,固定触点34a和34b分别固定于从第二框架11B的上下板部分别向内侧延伸的一对接点固定板部33a和33b。这4组固定触点34a和34b之中,固定触点34a构成电源侧端子部31a和辅助端子部32a,固定触点34b构成负载侧端子部31b和辅助端子部32b。
另外,接点机构13具有支承4组可动触点35的接点支承件36,接点支承件36使可动触点35的两端部以与固定触点34a和34b仅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从前方与固定触点34a和34b相对。
接点支承件36,如图3~图9所示,包括以在前后方向上可动的方式排列保持4组可动触点35的可动触点支承部37和在该可动触点支承部37的后方侧一体地形成的电磁体连结部40。
可动触点支承部37,如图5所示,具有插通保持可动触点35的接点插通用空间部38,可动触点35在该接点插通用空间部38被接触弹簧39向后方推压支承。
电磁体连结部40,如图11中放大图示,包括与交流电磁体12AC的可动铁芯12M接触的可动铁芯接触部41、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和与直流电磁体的衔铁接触的衔铁接触部51。
可动铁芯接触部41,如图8和图9所示,具有在可动触点支承部37的后端侧一体地形成的、在与可动触点35的排列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基板部42,在该基板部42的后面侧端面形成有可动铁芯接触面43。该可动铁芯接触面43沿着使可动铁芯12M固定时的滑动方向形成有多根例如6根突条44,这些突条44中,对于内侧的2根在可动铁芯12M的开始滑动侧形成有更向前方突出的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a,对于外侧的各2根在使可动铁芯12M最终固定的位置形成有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b。而且,在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b的下端侧形成有与可动铁芯12M接触而进行定位的止挡部45c。
如图11所示,沿着可动铁芯接触部41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有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这些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由形成于可动铁芯接触部41的左右两侧的分隔壁47、在该分隔壁47的外侧保持规定间隔地形成的分隔壁48和从该分隔壁48的前端面向分隔壁47延伸的弹簧支承板部49构成。而且,在分隔壁47与弹簧支承板部49之间插通连结弹簧的弹簧插通部50开口,并且弹簧插通部50的上下端部的一者例如上端部开口。另外,在分隔壁47的后端面,形成有随着从可动铁芯接触部41侧向外侧去突出高度减少的倾斜面47a。
衔铁接触部51由从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的弹簧支承板部49的分隔壁48侧向左右两外侧延伸的板部52和从这些板部52的左右两端向后方弯折延伸的板部53构成。而且,将包括弹簧支承板部49的后表面的板部52的后表面作为衔铁接触面54。
这样,接点支承件36在电磁体连结部40形成有与交流电磁体12AC的可动铁芯12M接触的可动铁芯接触部41和与后述的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第一衔铁123接触的衔铁接触部51,能够连接上述交流电磁体12AC和后述的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两者。
此处,在接点支承件36连接交流电磁体12AC的可动铁芯12M的情况下,如图3和图4所示,在可动铁芯12M的垂直板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位置贯通形成的弹簧插通孔55内插通图10(a)和(b)所示的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使该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从可动铁芯12M突出的上下端部插通固定在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内。
此处,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如图10(a)和(b)所示,由中央部的平坦板部56a、在平坦板部56a的两端侧形成的作为弯曲板部的弯曲突出部56b和弯曲突出部56b的两侧的前端弯曲突出部56c构成。
在平坦板部56a形成有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向下方突出、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央弯曲突出部56d。该平坦板部56a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如图3和图4所示,设定为与可动铁芯12M的宽度大致相等。弯曲突出部56b在平坦板部56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一体地形成,向上方弯曲并且突出,在与平坦板部56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前端弯曲突出部56c在弯曲突出部56b的左右两端部分别一体地形成,向下方弯曲并突出,在与平坦板部56a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
为了使接点支承件36与交流电磁体12AC的可动铁芯12M连结,在贯通形成于可动铁芯12M的弹簧插通孔55内,使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平坦板部56a以中央弯曲突出部56d成为与可动铁芯12M的与接点支承件36的可动铁芯接触面43接触的接触面12a侧相反的一侧的方式插通。此时,弯曲突出部56b和前端弯曲突出部56c从可动铁芯12M的左右侧面突出。
在该状态下,首先,对于可动铁芯12M使其接触面12a与接点支承件36的电磁体连结部40的可动铁芯接触部41中的前端侧的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a接触。该状态下,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弯曲突出部56b和前端弯曲突出部56c从上端侧与接点支承件36的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相对。
接着,使可动铁芯12M向下方滑动,并且使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弯曲突出部56b与分隔壁47的倾斜面47a相对,并且使前端弯曲突出部56c与弹簧支承板部49的内表面卡合。此时,因为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a仅在基板部4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所以使可动铁芯12M与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a接触时,能够使可动铁芯12M倾斜。因此,通过使可动铁芯12M交替地倾斜,能够使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左右的弯曲突出部56b和前端弯曲突出部56c交替地插通于左右的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中。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向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6的插通。
进而,使可动铁芯12M进一步向下方滑动,可动铁芯12M的接触面12a与可动铁芯接触用突条45b接触,进而在与可动铁芯接触部41的止挡部45c抵接的位置使可动铁芯12M的滑动停止。由此,如图11所示,可动铁芯12M的接触面12a与接点支承件36的可动铁芯接触面43接触,并且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前端弯曲突出部56c与弹簧支承板部49的内表面卡合。因此,因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的弹性,可动铁芯12M的接触面12a被压接在接点支承件36中的电磁体连结部40的可动铁芯接触面43上。由此,交流电磁体12AC的可动铁芯12M经由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与接点支承件36连结。
然后,在第二框架11B内以可动的方式支承连结了可动铁芯12M的接点支承件36的状态下,将第二框架11B与内部安装有固定铁芯12F和卷轴12S的第一框架11A连接。该情况下的第一框架11A和第二框架11B的连结,通过使形成于第一框架11A的钩部27与形成于第二框架11B的卡合突部30a卡止,来卡扣结合,而构成电磁接触器10。
另一方面,在接点支承件36除了连结交流电磁体12AC之外,能够连接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
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如图12~图14所示,包括卷轴111、柱塞121、外磁轭131、内轭141和永磁体151。
卷轴111如图14、图17和图18所示,包括具有中心开口112的圆筒部113和在该圆筒部113的轴方向端部即上下端部分别向半径方向突出的凸缘部114和115。而且,在圆筒部113的外周侧的凸缘部114和115之间卷绕安装有励磁线圈116。而且,安装有用于对励磁线圈116通电的线圈端子117。
柱塞121,如图14所示,由在卷轴111的中心开口112内插通的圆柱状的棒状部122和在从该棒状部122的中心开口112突出的轴方向两端部向半径方向突出形成的第一衔铁123及第二衔铁124构成。
外磁轭131,如图12和图14所示,由夹着卷轴111相对的左右一对磁轭半体132A和132B构成。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分别如图15所示,具有沿着卷轴111的相对侧面向前后延伸的中央板部133和从该中央板部133的前后端部沿着卷轴111的凸缘部114和115向内方延伸的相对板部134和135,从侧面观察形成为U字状。
内轭141,如图12和图14所示,由在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内侧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的磁轭半体142A和142B构成。各磁轭半体142A和142B分别由与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中央板部133相对的垂直板部142和从该垂直板部142的下端侧起能够配置在形成于卷轴111的凸缘部115的下表面侧的在半径方向延伸的槽115a内的水平板部143形成为L字状。
永磁体151,如图12和图14所示,分别插入配置在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及132B中的中央板部133和与其相对的内轭141的磁轭半体142A及142B中的垂直板部142之间。这些永磁体151使外侧磁化为N极,内侧磁化为S极。
而且,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分别如图12和图14所示,前方的相对板部134与卷轴111的凸缘部114的上端面相对地配置,后方的相对板部135在卷轴111的凸缘部115的后方保持规定距离地配置。如图15所示,在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相对板部134形成有插通柱塞121的棒状部122的半圆形状的缺口136。
而且,将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厚度to例如设定为3.2mm,将内轭141的磁轭半体142A和142B的厚度ti例如设定为1mm。从而,构成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厚度to形成为构成内轭141的磁轭半体142A和142B的厚度ti的约3倍。
这样,通过将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厚度to设定为内轭141的磁轭半体142A和142B的厚度ti的约3倍,能够使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磁阻小于内轭141的磁轭半体142A和142B的磁阻。从而,如后所述,对励磁线圈116通电而形成了与永磁体151的磁化方向相反方向的磁通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磁通在与永磁体151的磁化方向相反的方向上通过的逆流磁通。
另外,将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最小宽度即中央板部133与其前后端部的相对板部134和135之间的连结位置处形成的缩径部137的宽度设定为16mm,将成为最小宽度的缩径部137的截面积设定为51.2mm2。该最小宽度处的截面积为上述现有例中的同一厚度的外磁轭131的最小宽度处的截面积30.1mm2的约1.7倍。
这样,通过调整外磁轭131的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厚度和宽度,将最小宽度处的截面积设定得比现有例大,能够使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中的磁阻比现有例小。
进而,通过外磁轭131的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应用纯铁这样相对磁导率为200,000程度的相对于通常的铁材例如SPCC的相对磁导率5,000充分大的、磁阻小的磁性材料,能够进一步减小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磁阻。
这样,通过减小外磁轭131的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磁阻,如后所述,对励磁线圈116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使柱塞121中产生的集中磁通分散至外磁轭131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能够在柱塞121与外磁轭的磁轭半体132A和132B之间实现磁通均衡的优化。
因此,电磁体效率提高,要用柱塞121得到相同的操作力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卷轴111上卷绕安装的励磁线圈116的匝数。从而,能够使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小型化,能够使得用于获得与交流电磁体12AC同等的操作力的结构成为与交流电磁体12AC同等的大小而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因为将外磁轭131的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相对板部134和135的与柱塞121的第一衔铁123和第二衔铁124相对的面积设定为大于中央板部133,所以磁阻减小,能够良好地进行二者之间的磁通的传导。
进而,因为将外磁轭131的厚度to设定为内轭141的厚度ti的约3倍,将外磁轭131的磁阻设定为小于内轭141的磁阻,所以能够可靠地阻止使励磁线圈116成为励磁状态时的、与永磁体151相反极性的磁通在永磁体151中逆流。
另外,因为将形成外磁轭131的磁性体的磁阻设定为小于形成内轭141的磁性体的磁阻,所以与上述同样能够可靠地阻止与永磁体151相反极性的磁通在永磁体151中逆流。
然后,在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第一衔铁123,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其前表面通过铆接固定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该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由中央部的平坦板部162和在该平坦板部16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侧一体地形成的弯曲板部163构成。
平坦板部162具有插通孔162a,插通孔162a中插通从形成于柱塞121的端部的第一衔铁123的中央部突出的安装用突起122a。
弯曲板部163包括:分别在平坦板部16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的以离开第一衔铁123的前表面的方式突出的弯曲突出部164;和在这些弯曲突出部164的外侧分别形成的向与弯曲突出部164相反的方向弯曲的前端弯曲突出部165。此处,前端弯曲突出部165的底面相对于第一衔铁123的表面隔开了规定距离,使得能够以具有规定的弹力的方式收纳在上述接点支承件36的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中。
具有上述结构的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与接点支承件36连结。该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与接点支承件36的连结是通过下述方式而进行的,即:使第一衔铁123的前表面与接点支承件36的衔铁接触部接触,并且使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的弯曲板部163中的前端弯曲突出部165以在向前方弯曲的状态下与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中的弹簧支承板部的内表面接触的方式安装。
然后,在用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使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与接点支承件36形成为一体的状态下,如图17和图18所示,将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收纳在具有与上述第一框架11A同样的外形形状的第一框架171A中。该状态下,通过将上述第二框架11B以能滑动地收纳接点支承件36的方式与第一框架171A卡扣,能够构成电磁接触器170。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的前端弯曲突出部165支承在接点支承件36的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的弹簧支承板部,能够在利用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的弹力夹持接点支承件36的弹簧支承板部的状态下,使接点支承件36与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柱塞121形成为一体。
这样,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利用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将交流电磁体的可动铁芯一体地连结在接点支承件36,并且能够利用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1一体地连结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第一衔铁123。
从而,无需对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分别地设置接点支承件36,能够用共用的接点支承件36连结交流电磁体和直流电磁体两者,能够减少部件个数而降低电磁接触器的制造成本。
而且,如上所述,通过提高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电磁体效率而减少励磁线圈的匝数,使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进一步小型化而构成为与交流电磁体12AC相同的尺寸,能够使收纳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第一框架171A的外形与收纳上述交流电磁体12AC的第一框架形成为同一外形。因此,能够使第二框架11B也共用化,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的电磁接触器。
其中,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与可动触点35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形成有电磁体连结部40的可动铁芯接触部4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与可动触点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可动铁芯接触部41。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外磁轭131的各磁轭半体132A和132B的相对板部134和135的宽度设定为比中央板部133的宽度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中,也能够将中央板部133和相对板部134及135的宽度设定为相同的宽度,主要在于只要能够较大地维持最小宽度处的截面积即可。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外磁轭131的厚度to设定为3.2mm、将内轭141的厚度ti设定为1mm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即,外磁轭131的厚度to和内轭141的厚度ti能够任意地设定,主要在于只要能够将外磁轭131的厚度to设定为大于内轭141的厚度ti、使柱塞121与外磁轭131之间的磁通密度均衡优化即可。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收纳交流电磁体12AC的第一框架11A和收纳极化直流电磁体12DC的第一框架171A形成为同一外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使第一框架11A与第一框架171A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符号说明
10……电磁接触器,11A……第一框架,11B……第二框架,12……操作用电磁体,12F……固定铁芯,12M……可动铁芯,12AC……交流电磁体,13……接点机构,21……有底角筒状部,30……角筒部,31a……电源侧端子部,31b……负载侧端子部,32a、32b……辅助端子部,34a、34b……固定触点,35……可动触点,36……接点支承件,37……可动触点支承部,40……电磁体连结部,41……可动铁芯接触部,46……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49……弹簧支承板部,51……衔铁接触部,56……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56a……平坦板部,56b……弯曲突出部,56c……前端弯曲突出部,111……卷轴,116……励磁线圈,117……线圈端子,121……柱塞,123……第一衔铁,124……第二衔铁,131……外磁轭,141……内轭,151……永磁体,161……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162……平坦板部,163……弯曲板部,164……弯曲突出部,165……前端弯曲突出部,170……电磁接触器,171A……第一框架
Claims (5)
1.一种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磁体,其由具有可动铁芯的交流电磁体和具有衔铁的直流电磁体中的任一者构成;和
接点支承件,其与该电磁体连结而能够被驱动,排列保持多个可动触点,
所述接点支承件在与所述电磁体的连结面形成有连结部,该连结部包括:可动铁芯接触部,与所述交流电磁体的可动铁芯的安装面接触,在与所述可动触点的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沿着该可动铁芯接触部的两侧形成;和衔铁接触部,形成于该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的与所述可动铁芯接触部相反的一侧,与所述直流电磁体的衔铁接触,
所述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中的该可动铁芯接触部侧的端部和在所述可动铁芯接触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开口,
所述交流电磁体具有能够插通于在所述可动铁芯的安装面侧形成的贯通孔中的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
所述直流电磁体具有在所述衔铁的与所述衔铁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配置的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包括:能够插通于所述贯通孔中的中央板部;和分别形成于该中央板部的两端的、能够收纳于所述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的弯曲板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包括:与所述衔铁的与所述衔铁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相接触的中央板部;和分别形成于该中央板部的两端的弯曲板部,其能够收纳在所述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以中央部离开所述接触面的方式弯曲。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板部包括:弯曲突出部,其分别形成于所述中央板部的两端,向所述可动铁芯接触部侧突出;和前端弯曲突出部,其在该弯曲突出部的外侧一体地形成,向与该弯曲突出部相反的一侧突出。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磁接触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具有靠近中央板部的弯曲板部,
所述连结部在所述可动铁芯接触部与所述连结弹簧前端收纳部之间突出形成有分隔壁,该分隔壁具有与所述交流电磁体用连结弹簧和所述弯曲板部相对的倾斜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04746 | 2014-05-20 | ||
JP2014-104746 | 2014-05-20 | ||
PCT/JP2015/001944 WO2015177956A1 (ja) | 2014-05-20 | 2015-04-07 | 電磁接触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531789A CN105531789A (zh) | 2016-04-27 |
CN105531789B true CN105531789B (zh) | 2017-09-08 |
Family
ID=54553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80001833.2A Active CN105531789B (zh) | 2014-05-20 | 2015-04-07 | 电磁接触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21741B2 (zh) |
JP (1) | JP6075508B2 (zh) |
KR (1) | KR102344131B1 (zh) |
CN (1) | CN105531789B (zh) |
WO (1) | WO20151779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3114830A1 (de) * | 2013-12-23 | 2015-06-25 | Eto Magnetic Gmbh | Elektromagnetische Stellvorrichtung |
CN105934809B (zh) * | 2014-05-20 | 2018-04-2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US10262810B1 (en) | 2017-11-08 | 2019-04-1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Moveable contact support structure and supporting method |
JP1623421S (zh) * | 2018-05-18 | 2020-01-27 | ||
CN117378027A (zh) * | 2021-03-26 | 2024-01-09 | 万高电机及控制装置自动化有限公司 | 使用带有内置的主电导体和辅助电导体的分体式活动头装配件的开关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64981B2 (ja) * | 1987-07-20 | 1994-08-22 |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GB2229038B (en) * | 1989-03-07 | 1994-01-26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Electromagnetic contactor |
JPH08138509A (ja) * | 1994-11-02 | 1996-05-31 | Fuji Electric Co Ltd | 直流電磁接触器 |
JPH08250004A (ja) * | 1995-03-09 | 1996-09-27 | Idec Izumi Corp | 電磁継電器 |
JPH09204866A (ja) * | 1996-01-25 | 1997-08-05 | Fuji Electric Co Ltd | 直流電磁接触器 |
JP2006216437A (ja) * | 2005-02-04 | 2006-08-17 |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 電磁接触器 |
JP2008277010A (ja) | 2007-04-26 | 2008-11-13 |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 電磁接触器 |
JP5024340B2 (ja) * | 2009-08-20 | 2012-09-12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5566172B2 (ja) * | 2010-04-16 | 2014-08-06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2012015088A (ja) | 2010-06-01 | 2012-01-19 |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 Ltd | 電磁接触器 |
US8508321B2 (en) * | 2010-08-17 | 2013-08-13 | Song Chuan Precision Co., Ltd. | Relay with multiple coils |
CN105934809B (zh) * | 2014-05-20 | 2018-04-27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电磁接触器 |
-
2015
- 2015-04-07 JP JP2016520910A patent/JP60755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4-07 CN CN201580001833.2A patent/CN105531789B/zh active Active
- 2015-04-07 WO PCT/JP2015/001944 patent/WO20151779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5-04-07 KR KR1020167005927A patent/KR10234413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
- 2016-03-10 US US15/066,365 patent/US9721741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5177956A1 (ja) | 2017-04-20 |
JP6075508B2 (ja) | 2017-02-08 |
CN105531789A (zh) | 2016-04-27 |
KR102344131B1 (ko) | 2021-12-30 |
US9721741B2 (en) | 2017-08-01 |
KR20170005786A (ko) | 2017-01-16 |
WO2015177956A1 (ja) | 2015-11-26 |
US20160189899A1 (en) | 2016-06-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31789B (zh) | 电磁接触器 | |
JP6155470B2 (ja) | 発電装置 | |
CN109727817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2668005B (zh) | 电磁开关 | |
US4560966A (en) | Polarized electromagnet and polarized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WO2006106240A3 (fr) | Actionneur electromagnetique polarise bistable a actionnement rapide | |
US8823473B2 (en) | Latching relay | |
JP2013030310A (ja) | 接点装置及び該接点装置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 |
TWI430316B (zh) | 電磁繼電器 | |
CN105531790B (zh) | 直流操作用有极电磁体和使用其的电磁接触器 | |
JP2018537935A (ja) | 改善された磁気安定性とストリッピング力を有す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105934809B (zh) | 电磁接触器 | |
US8466761B2 (en) | Polarized electromagnet | |
US8212638B2 (en) | Electromagnet for an electrical contactor | |
JP5743863B2 (ja) |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 |
JP5995078B2 (ja) | 電磁リレー | |
US20080036560A1 (en) | Electromagnet Apparatus | |
CN109751446B (zh) | 阀及其驱动组件 | |
JP4742790B2 (ja) |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電磁リレー | |
JP6167372B2 (ja) | 接点装置及び該接点装置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 |
JP2005150412A (ja) | 電磁石装置および電磁接触器 | |
KR200458093Y1 (ko) | 전자접촉기 | |
JPH0247546Y2 (zh) | ||
CN102834891A (zh) | 接点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ELECTRIC FA COMPONENTS & SYSTEMS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