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3112B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3112B
CN105523112B CN201410578426.5A CN201410578426A CN105523112B CN 105523112 B CN105523112 B CN 105523112B CN 201410578426 A CN201410578426 A CN 201410578426A CN 105523112 B CN105523112 B CN 1055231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dge
vehicle
shell
headlight unit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57842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3112A (zh
Inventor
黄启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57842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523112B/zh
Publication of CN105523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31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31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31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左右排列配置的头灯,同时可确保头灯装置的充分的散热性,且可抑制车辆前部的大型化。前外壳部(30)具有于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左右2灯式的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上缘的外壳缘部(30E)。前外壳部(30)的外壳缘部(30E)具有:第一缘部(30E1),其自外壳缘部(30E)的中央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和第二缘部(30E2),其自第一缘部(30E1)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在车辆的前视时,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外侧延伸,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向下方且外侧延伸。在车辆的侧视时,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后端(30E1b)向下方且后方延伸。在车辆的侧视时,头灯单元(HL)较外壳缘部(30E)更位于前方。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涉及跨坐型车辆的前外壳的构造。
背景技术
自先前以来,提出有在覆盖头管的前外壳部的前表面具备左右排列配置有2个灯的头灯装置的速克达型跨坐型车辆。下述专利文献1的公报所示的速克达型跨坐型车辆是将左右2灯式的头灯装置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部较中央部更位于后方的前外壳部的前表面。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第48362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专利文献1的速克达型跨坐型车辆中,将左右2灯式的头灯装置配置于车宽方向两侧部较中央部更位于后方的前外壳部的前表面,因此于侧视时观察到头灯装置的灯罩面。因此,可确保自侧方的观测性(视认性)。
另一方面,头灯装置必须确保用以散热的空间。因此,如果在前外壳部左右地配置2个灯,那么2个灯必须分别确保空间,头灯装置将大型化。由此,配置有头灯装置的前外壳部也大型化。其结果,存在车辆前部大型化的担心。
本发明是鉴于如此的情况而开发,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于左右排列配置的头灯,同时可确保头灯装置的充分的散热性,且可抑制车辆前部的大型化。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的实施形态中,跨坐型车辆包括:头管;前轮,其以可相对于所述头管进行旋动的方式被支撑,且可于上下方向移动;车体外壳,其具有覆盖所述头管的前外壳部,和较所述前外壳部更位于后方且供骑车者搁置脚的脚踏板;和头灯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外壳部的下部,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2个头灯光源;且所述前外壳部具有于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所述头灯单元的空间的上缘的外壳缘部,所述前外壳部的外壳缘部具有:第一缘部,其自所述外壳缘部的中央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和第二缘部,其自所述第一缘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且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一缘部向上方且外侧延伸,所述第二缘部自所述第一缘部的外端向下方且外侧延伸,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第一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延伸,所述第二缘部自所述第一缘部的后端向下方且后方延伸,所述头灯单元在车辆的侧视时,较所述外壳缘部更位于前方。
在本发明的其它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二缘部的外端较所述第一缘部的内端更位于上方,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第二缘部的后端较所述第一缘部的前端更位于上方。
在本发明的其它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一缘部的外端较头灯光源更位于车辆外侧。
在本发明的其它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一缘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较所述第二缘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更长,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第一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所述第二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
在本发明的其它较佳的形态中,所述前外壳部具有于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所述头灯单元的空间的下缘的下部外壳部,所述头灯单元具有灯罩部,所述灯罩部包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所述灯罩部的所述上表面部在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在车辆的俯视时,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缘位于所述下部外壳部的前端的后方。
在本发明的其它较佳的形态中,所述头灯单元以其上端较座部的供骑车者乘坐的部位更低的方式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
图2是显示骑车者乘坐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3是显示将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体外壳卸下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4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前视图。
图5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左侧视图。
图6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俯视图。
图7是包含头灯单元的前灯单元的前视图。
图8(A)、8(B)是显示H型外壳体的图式。
图9(A)、9(B)是显示上部外壳部303U的一部分的图式。
图10(A)、10(B)是显示装饰外壳303K的图式。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随附图式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且以虚线显示隐藏于车体外壳下的车体框架2。图2是显示骑车者乘坐于图1所示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3是显示将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体外壳卸下的状态的右侧视图,且以虚线显示座部9。图4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前视图。图5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左侧视图。图6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俯视图。图7是包含头灯单元的前灯单元的前视图。图8是显示H型外壳体的图式。图9是显示上部外壳部的一部分的图式。图10是显示装饰外壳的图式。
在以下的图解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表示自乘坐于速克达型车辆1的骑车者所观察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再者,图1的附图标记Fr表示前方。
<车辆整体>
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是所谓“底梁式”的跨坐型车辆。如图1所示,车体框架2的前端部支撑用以操纵前轮8的转向机构3。在车体框架2的中央部,以枢轴部P为中心可上下摆动地支撑有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10。但,动力单元10并不限定于单元摆动式,例如,也可固定于车体框架。在动力单元10的上方安装有座部9(图3),所述座部9以设置于其前端部的铰链销(未图示)为中心可开闭地安装于置物箱12。
如图2所示,骑车者以乘坐于座部9并将脚放置于脚踏板33的上表面的姿势,操纵转向机构3而驾驶速克达型车辆1。再者,图2中仅显示有骑车者,但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是二人乘坐的车辆,后座乘车者能以乘坐于座部9的后部并将脚放置于置脚部S的姿势乘坐。
如图3所示,转向机构3包含前叉4、转向托架5、转向轴6和把手7。前叉4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在其下端配设有前轮8。前叉4的上端安装于被固定设置于转向轴6的下端部的转向托架5。在转向轴6的上端,设置有骑车者操作的把手7。前叉4具有悬架机构,通过悬架机构伸缩而吸收冲击。随着前叉4的悬架机构伸缩,前轮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动力单元10是如下构造,即,例如包括引擎101和配置于自引擎101的侧方往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箱102中的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器,且将引擎101与传动箱102一体化。但,变速器也可不为V型皮带式。也可不将引擎101与传动箱102一体化,而设为分体的构造。引擎101以气缸轴大致朝向水平前方的方式搭载。在传动箱102的前端部连接有空气导管1021,所述空气导管1021取入用以使因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器的皮带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热散发的外界气体。在传动箱102的后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有利用引擎101的驱动力驱动的后轮11。在传动箱102的上方,配置有对供给到引擎101的外界气体进行过滤的空气滤清器AC。
<车体框架>
如图3所示,车体框架2包含:头管21,其供转向轴6插入而可旋动地支撑所述转向轴6,并且向车辆前方且斜下方延伸;前框架部22,其例如由1根管构件构成,通过焊接而连接于头管21且向车辆后方且斜下方延伸,位于前轮8的后方;和后框架部23,其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且朝向后方延伸,自下方支撑座部9。但,前框架部22也可为2根管构件而非1根管构件。
后框架部23包含: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其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且以缓斜度朝向后上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后框架部232,其自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的各者的后部以陡斜度向后上方延伸;和左右一对上部后框架部233,其自左右一对中间后框架部232的各者的后部以缓斜度向后上方延伸,且自下方支撑座部9。
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和上部后框架部233是在各者的后端部间,以朝向下方开口的前视大致U型的横梁24F、24R连结。座部9和置物箱12通过横梁24F、24R与左右一对上部后框架部233支撑。又,如图1、图3所示,座部9在以铰链销(未图示)为中心相对于置物箱12闭合时,通过使设置于座部9的座部闭合机构13与设置于横梁24R的锁定部扣合而进行座部9的锁定。
下部后框架231、中间后框架部232和上部后框架部233较佳为连续的管构件且以左右一对设置,其中的一部分或整体也可由1根或2根以上的管构件构成。此外,下部后框架部231也可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端部,也可焊接于前框架部22的下部的“下端部以外的部位”。再者,框架构件彼此的连接也可为螺栓固定,也可为利用铸造一体地制作而非焊接。
<车体外壳>
车体外壳包含前外壳部30。车体外壳包含前外壳部30、脚踏板33、脚踏板侧外壳部34、底外壳部35、中央外壳32和侧外壳部31L、31R等。如图1所示,在转向机构3、头管21和前框架部22的周围配设有前外壳部30。在座部9的下方且置物箱12的侧方配设有侧外壳部31L、31R。在前外壳部30与侧外壳部31L、31R之间,配设有用以骑车者放置脚的脚踏板33。在脚踏板33的后端部与座部9的前部之间配设有中央外壳32。前外壳部30包含:侧方外壳部301L、301R(图2),其位于头管21的侧方;后方外壳部302,其位于头管21的后方;和前方外壳部303,其位于头管21的前方。如图1所示,前外壳部30较前轮8的车轴更配置于后方。借此,可使前外壳部30紧凑化。
后方外壳部302包含上部302a和下部302b。上部302a自前方朝向后方向上方倾斜并延伸。下部302b自上部302a的下缘朝向后方向下方倾斜并延伸。但,后方外壳部30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呈在侧视时后方外壳部302的后端缘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
前方外壳部303包含位于头灯单元HL的上方的上部外壳部303U。如图4所示,前方外壳部303包含位于头灯单元HL的下方的下部外壳部303D。但,前方外壳部303只要至少具有上部外壳部303U即可,例如,也可无下部外壳部303D。再者,上部外壳部303U也可与侧方外壳部301L、301R为一体,但较佳为分体。上部外壳部303U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上缘,下部外壳部303D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下缘。上部外壳部303U具有:缓斜面部303U1,其自头灯单元HL的上缘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陡斜面部303U2,其自缓斜面部303U1的上缘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且斜度较缓斜面部303U1更陡。
侧方外壳部包含:左侧方外壳部301L,其位于头管21的左侧;和右侧方外壳部301R,其位于头管21的右侧。在本实施形态中,左侧方外壳部301L与右侧方外壳部301R通过后述下部外壳部303D而连结。又,左侧方外壳部301L包含上部301La和与上部301La为分体的下部301Lb,右侧方外壳部301R包含上部301Ra和与上部301Ra为分体的下部301Rb。当然,下部301Lb与下部301Rb非分体也可。
又,如图1所示,脚踏板33在其与后方外壳部302的连接部的稍下方处弯曲成为大致水平并向后方延伸,且与中央外壳部32的下端连接。在脚踏板33的左右两侧,以自脚踏板33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的方式形成有脚踏板侧外壳部34。在脚踏板33的下方,车辆左右方向剖面为U型的底外壳部35形成于一对脚踏板侧外壳部34之间。再者,在脚踏板33的下方且底外壳部35的上方,燃料箱(未图示)配设于左右一对下部后框架部231之间。
以上所说明的前外壳部30、侧外壳部31L、31R、脚踏板33和中央外壳32等的车体外壳是外观构件,可分别由塑料等材料适当地形成。各外壳构件为通过射出成形而形成的一体成形制品,但也可由多个构件构成。例如,在本实施形态的前外壳部30中,后方外壳部302是上部302a与下部302b一体形成,上部外壳部303U是缓斜面部303U1与陡斜面部303U2一体形成,下部301Lb、下部301Rb、脚踏板侧外壳部34与底外壳部35是一体形成,左侧方外壳部301L的上部301La与右侧方外壳部301R的上部301Ra是通过后述下部外壳部303D(图8)连结而一体形成,但各自以分体的方式形成也可。又,其也可分别由多个构件构成。再者,车体外壳为整体上呈现左右对称时在外观上和制造上均较佳。
<头灯单元HL>
如图1所示,头灯单元HL较前轮8更位于上方,且较把手7更位于下方。头灯单元HL固定于车体框架。
根据图7,对头灯单元HL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7是包含头灯单元HL的前灯单元FLU的前视图。如图7所示,前灯单元FLU包含由左右排列配置的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构成的头灯单元HL。在本实施形态中,前灯单元FLU进而包含配置于头灯单元HL的中央部的上方的位置灯PL。前灯单元FLU具有于配置有位置灯PL的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形状。但,位置灯PL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头灯单元HL的中央部的上方,又,位置灯PL与头灯单元HL也可由分体形成。
左头灯HLL、右头灯HLR与位置灯PL共有共用的灯罩部L。
头灯单元HL具有左右排列配置的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因此,即便不使头灯单元HL在上下方向上变大,也可确保充分的光量。
由于上部外壳部303U的缓斜面部303U1覆盖头灯单元HL的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的上表面,因此缓斜面部303U1介于位置灯PL与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之间。灯罩部L的位于缓斜面部303U1的下方的部分包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L1。具体来说,上表面部L1具有大致平坦的表面,在前视时,在后述第一缘部30E1的左右方向的整个区域,以与位于第一缘部30E1的上方的缓斜面部303U1的部分(缓斜面部303U1的中央部)大致相同的斜度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即,上表面部L1具有与缓斜面部303U1的中央部的上表面平行的表面。缓斜面部303U1的中央部的上表面朝着前方向下方倾斜,因此上表面部L1也朝着前方向下方倾斜。又,缓斜面部303U1的中央部的上表面越往车宽方向中心位置越低,因此上表面部L1也越往车宽方向中心位置越低。
如图6所示,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的车宽方向外端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中央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更具体来说,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以自车宽方向中央越往车宽方向外侧,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越长的方式形成。再者,所谓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指较车体外壳的前端缘更位于前方的露出的部分,即,自上方观察时可观测的部分。又,上表面部L1的前缘L1a位于下部外壳部303D的前端的后方。头灯单元HL的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分别具有光源HLL1和光源HLR1。光源HLL1和光源HLR1例如为灯泡。
头灯单元HL通过配置于位置灯PL的左右两侧的固定部HL10和HL20,而固定于连接到头管21的托架(未图示)。再者,头灯单元HL隔着托架而固定于车体框架,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直接固定于车体框架,也可为固定于车体外壳且车体外壳固定于车体框架的构造。
再者,如图2所示,头灯单元HL以其上端较座部9的供骑车者乘坐的部位更低的方式配置。
<前方外壳部303>
如上所述,位于头管21的前方的前方外壳部303包含:上部外壳部303U,其位于头灯单元HL的上方;和下部外壳部303D,其位于头灯单元HL的下方。
根据图4到6,对前方外壳部303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放大前视图。图5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左侧视图。图6是显示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车辆前部的一部分的构造的局部俯视图。再者,在图4到6中,省略了转向机构3和前轮8。
如图4到6所示,上部外壳部303U邻接于头灯单元HL并位于所述头灯单元HL的上方。又,如上所述,上部外壳部303U具有:缓斜面部303U1,其自头灯单元HL的上缘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陡斜面部303U2,其自缓斜面部303U1的上缘进而向上方且后方延伸。
前外壳部30具有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上缘的外壳缘部30E。换句话说,外壳缘部30E是位于头灯单元HL的上方的前外壳部30的下缘部。头灯单元HL的灯罩部L较前外壳部30的外壳缘部30E更向前方突出。在图4的前视时,外壳缘部30E为上部外壳部303U的下端缘。在图6的俯视时,外壳缘部30E为上部外壳部303U的前端缘。外壳缘部30E以车宽方向中心位置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地形成,因此以下仅对外壳缘部30E的左半部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外壳缘部30E具有:第一缘部30E1,其自外壳缘部30E的中央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和第二缘部30E2,其自第一缘部30E1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在本实施形态中,外壳缘部30E进而具有自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向下方大致垂直地延伸的第三缘部30E3。然而,也可不设置第三缘部30E3。
如图4所示,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外侧延伸,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向下方且外侧延伸。又,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较第一缘部30E1的内端30E1a更位于上方。
如图5所示,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后端30E1b向下方且后方延伸。又,第二缘部30E2的后端30E2b较第一缘部30E1的前端30E1a更位于上方。
根据以上的构成,在图4的前视时,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即,第二缘部30E2的内端30E2a)成为外壳缘部30E的上下方向的顶点。
再者,图4的前视时的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也为图5的侧视时的第一缘部30E1的后端30E1b,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4的前视时的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也为图5的侧视时的第二缘部30E2的后端30E2b,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一缘部30E1与第二缘部30E2的连接点为外壳缘部30E的上下方向的顶点是本发明的特征之一。与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为外壳缘部30E的上下方向的顶点的情形相比,即与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进而向上方延伸的情形相比,可抑制头灯单元HL的上下方向的大小。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头灯单元HL较外壳缘部30E更位于前方。即,头灯单元HL较外壳缘部30E更向前方突出。
在本发明中,虽因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向下方延伸,头灯单元HL的前视的面积变小,然而头灯单元HL较外壳缘部30E更向前方突出,因此可确保头灯单元HL的容积并确保散热性。
尤其,头灯单元HL的灯罩部L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L1,且上表面部L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可充分确保头灯HL的容积。再者,如图6所示,外壳缘部30E的第一缘部30E1和第二缘部30E2均向外侧且后方延伸。因此,即便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灯罩部L的侧方与内侧相比较也不会向前方大幅度突出。
又,头灯单元HL是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左右排列配置的所谓左右2灯式。这点也有利于确保头灯单元HL的容积并且抑制头灯单元HL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小。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4所示,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较左头灯HLL的光源HLL1更位于车辆外侧。又,第一缘部30E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较第二缘部30E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在车宽方向上,外壳缘部30E的上下方向的顶点位于较远离外壳缘部30E的中心部而接近外侧端部的位置。
又,如图5所示,第一缘部30E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第二缘部30E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外壳缘部30E在上下方向上的顶点位于更远离外壳缘部30E的前端部而接近后端部的位置。与所述顶点位于接近外壳缘部30E的前端部的位置的情形相比,可确保自头灯单元HL的侧方的观测性。
再者,第一缘部30E1与第二缘部30E2分别为大致直线,在图4的前视时,各者的倾斜度互不相同,在图6的俯视图中,第一缘部30E1与第二缘部30E2具有相同的倾斜度,因此外壳缘部30E呈大致V型。
如图6所示,缓斜面部303U1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某程度的长度的面的构造。缓斜面部303U1以头灯单元HL的灯罩露出的方式自上方覆盖头灯单元HL。
如图4所示,上部外壳部303U除了具有包含缓斜面部303U1和陡斜面部303U2的本体部以外,还具有:网状外壳303W,其连接陡斜面部303U2的左侧部分与陡斜面部303U2的右侧部分;和装饰外壳303K,其与上部外壳部303U的本体部为分体。
网状外壳303W自前方覆盖安装于头管21的喇叭(未图示)。
在装饰外壳303K安装于上部外壳部303U的本体部的状态下,网状外壳303W自装饰外壳303K的开口部303Ka(图10)露出。
其次,根据图8到10,对前方外壳部303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装饰外壳303K如图10所示,在前视时,具有大致倒梯形的形状,且于下半部设置有大致倒梯形的开口部303Ka。装饰外壳303K是通过设置于其两侧缘部的扣合突片303K1、303K2、303K3、303K4和位于开口部303Ka的上方的固定部303K5、303K6固定于设置于上部外壳部303U的本体部的扣合凹部303U21、303U22、303U23、303U24和固定部303U25、303U26(图9),而安装于上部外壳部303U。如图9所示,设置于上部外壳部303U的本体部的扣合凹部303U21、303U22、303U23和303U24设置于陡斜面部303U2的左侧部分与陡斜面部303U2的右侧部分的各者的相对的缘部,固定部303U25、303U26位于网状外壳303W的上方。如图9所示,在上部外壳部303U的中央部,由网状外壳303W、缓斜面部303U1、陡斜面部303U2的左侧部分和陡斜面部303U2的右侧部分包围而形成有开口部303a。
上部外壳部303U是通过设置于其两侧缘部的扣合突片3031、3032、3033、3034、3035、3036固定于设置于后述H型外壳体的扣合凹部3041、3042、3043、3044、3045、3046(图8),而安装于H型外壳体。另外,上部外壳部303U通过设置于陡斜面部303U2的左侧部分的背面的固定部3037与设置于陡斜面部303U2的右侧部分的背面的固定部3038,而固定于被设置于后方外壳部302的固定部(未图示),其中,所述后方外壳部302是位于头管21的后方且安装于车体框架。
如图4所示,在上部外壳部303U安装于车体的状态下,头灯单元HL的位置灯PL自上部外壳部303U的开口部303a(图9)露出。又,上部外壳部303U的缓斜面部303U1覆盖头灯单元HL的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的上表面,因此缓斜面部303U1介于位置灯PL与左头灯HLL和右头灯HLR之间。
如图8所示,由前方外壳部303的下部外壳部303D与侧方前外壳部301L、301R构成前视时大致H型的H型外壳体。在本实施形态中,下部外壳部303D以将侧方前外壳部301L、301R连结的方式与侧方前外壳部301L、301R一体地形成。一体地形成的H型外壳体的上部的开口部为用以配置头灯单元HL和上部外壳部303U的空间。再者,位于头灯单元HL的下方的下部外壳部303D较佳地与头灯单元HL接触。借此,可通过下部外壳部303D而自下方支撑头灯单元HL。
H型外壳体通过左右上端部的固定部H10、H20和左右下部的固定部H30、H40,而固定于被设置于后方外壳部302的固定部(未图示),其中,所述后方外壳部302是位于头管21的后方且安装于车体框架。另外,H型外壳体通过左右上部的固定部H50、H60和中央部的固定部H70、H80,而固定于被设置于头灯单元HL的固定部HL50、HL60、HL70、HL80,其中,所述头灯单元HL安装于车体框架。
<实施形态的效果>
如以上,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包括:头管21;前轮8,其以可相对于头管21进行旋动的方式被支撑,且可于上下方向移动;车体外壳,其具有覆盖头管21的前外壳部30,和较前外壳部30更位于后方且供骑车者搁置脚的脚踏板33;和头灯单元HL,其配置于前外壳部30的下部,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的2个头灯光源HLL1、HLR1。前外壳部30具有于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上缘的外壳缘部30E。前外壳部30的外壳缘部30E具有:第一缘部30E1,其自外壳缘部30E的中央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和第二缘部30E2,其自第一缘部30E1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在车辆的前视时,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外侧延伸,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向下方且外侧延伸。在车辆的侧视时,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后端30E1b向下方且后方延伸。在车辆的侧视时,头灯单元HL较外壳缘部30E更位于前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头灯单元HL具有左右2个头灯光源HLL1、HLR1,并且在车辆的侧视时,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上缘的前外壳部30的外壳缘部30E的中,第一缘部30E1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且第二缘部30E2自第一缘部30E1的后端30E1b向下方且后方延伸。因此,可确保左右2个灯的自头灯HL的侧方的观测性(视认性)。
又,在车辆的前视时,前外壳部30的外壳缘部30E的第二缘部30E2自向上方且外侧延伸的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向下方且外侧延伸。又,在车辆的侧视时,头灯单元HL较外壳缘部30E更位于前方。也就是说,头灯单元HL较其与前外壳部30的交界即外壳缘部30E更向前方突出。因此,头灯单元HL通过在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上缘的前外壳部30的外壳缘部30E设置第一缘部30E1与第二缘部30E2,而抑制头灯单元HL的上下方向的大小,同时通过以较外壳缘部30E更位于前方的方式配置而确保前后方向的大小,可确保头灯单元HL较大的容量。因此,通过抑制头灯单元HL的上下方向的大小,同时确保头灯单元HL的前后方向的大小,从而可确保头灯单元HL较大的容量。因此,虽然是具有左右2个头灯光源HLL1、HLR1的头灯HL,仍然可确保头灯单元HL较大的容量而确保充分的散热性,同时可抑制头灯单元HL的大小。
又,头灯单元HL配置于前外壳部30的下部。上下方向的大小被抑制的头灯单元HL配置于前外壳部30的较低的位置,因此即便头灯单元HL自与前外壳部30的交界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骑车者所感觉到的车辆前部周边的体积感,不会产生大型化的印象。
因此,可提供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可确保自车辆侧方的观测性的左右2灯式的头灯装置,同时可确保头灯装置的充分的散热性,且可抑制车辆前部的大型化。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前视时,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较第一缘部30E1的内端30E1a更位于上方。在车辆的侧视时,第二缘部30E2的后端30E2b较第一缘部30E1的前端30E1a更位于上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与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较第一缘部30E1的内端30E1a更位于下方的情形相比,第二缘部30E2的外端30E2b位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可确保自侧方的观测性,同时确保头灯单元HL较大的容量而确保充分的散热性。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前视时,第一缘部30E1的外端30E1b较头灯光源HLL1更位于车辆外侧。
根据本实施形态,于头灯单元HL内,可使被头灯光源HLL1所发出的热加热而上升的空气向车宽方向外侧集中。因此,有利于将头灯单元HL的热向外部扩散,可容易地确保散热性。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前视时,第一缘部30E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较第二缘部30E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更长。在车辆的侧视时,第一缘部30E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第二缘部30E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
根据本实施形态,在头灯单元HL内,可使被头灯光源HLL1所发出的热加热而上升的空气向车宽方向外侧集中。因此,有利于将头灯单元HL的热向外部扩散,可容易地确保散热性。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较佳的形态中,前外壳部30具有于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下缘的下部外壳部303D。头灯单元HL具有包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L1的灯罩部L。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在车辆的俯视时,上表面部L1的前缘L1a位于下部外壳部303D的前端的后方。
根据本实施形态,头灯单元HL的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因此,可确保头灯HL的容积。
又,在车辆的俯视时,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的前缘L1a位于形成配置头灯单元HL的空间的下缘的下部外壳部303D的后方。因此,可确保头灯HL的容积,并且抑制大型化。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个较佳的形态中,在车辆的侧视时,头灯单元HL是以其上端较座部9的供骑车者乘坐的部位更低的方式配置。
根据本实施形态,头灯单元HL是以其上端较座部9的供骑车者乘坐的部位位于较低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即便头灯单元HL自与前外壳部30的交界向前方突出,也可抑制骑车者所感觉到的车辆前部周边的体积感,不会产生大型化的印象。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基于所述本发明的图解说明而进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各种设计变更。例如,在本实施形态中,外壳缘部30E的上下方向的顶点(第一缘部30E1与第二缘部30E2的连接点)较头灯的光源更位于车辆外侧,但也可较头灯的光源更位于车辆内侧。
又,外壳缘部30E包括3条大致直线的线段(第一缘部30E1、第二缘部30E2、第三缘部30E3),但第一缘部30E1只要为在前视时向上方且外侧延伸、在侧视时向上方且后方延伸的线即可,例如,也可为曲线。又,第二缘部30E2只要为在前视时向下方且外侧延伸、在侧视时向下方且后方延伸的线即可,例如,也可为曲线。又,也可不设置第三缘部30E3。
又,灯罩部L的上表面部L1具有大致平坦的表面,但也可为凸曲面或凹曲面。
又,上部外壳部303U具有自头灯单元HL的上缘延伸的缓斜面部303U1和自缓斜面部303U1的上缘延伸的陡斜面部303U2,但并不限定于此。上部外壳部也可具有自头灯单元HL的上缘延伸的陡斜面部和自陡斜面部的上缘延伸的缓斜面部,也可为无缓斜面部与陡斜面部的区别而连续性的斜面部。
又,外壳缘部30E以车宽方向中心位置为中心而左右对称地形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关于外壳缘部30E的上下方向的顶点(第一缘部30E1与第二缘部30E2的连接点)的左右方向的位置(距车宽方向中央的距离)或上下方向的位置,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左方的顶点与位于在左右方向上右方的顶点不同也可。第一缘部30E1和第二缘部30E2只要具有自外壳缘部30E的中央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的倾向即可,位于左右方向的左方的第一缘部30E1和第二缘部30E2的倾斜角度与位于左右方向右方的第一缘部30E1和第二缘部30E2的倾斜角度不同也可。又,上部外壳部303U具有网状外壳303W与装饰外壳303K,但网状外壳303W与装饰外壳303K并非为一定需要的构件,也可不设置。
又,本发明也可应用于电动二轮车、运动型摩托车、轻型摩托车、或ATV(All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

Claims (6)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头管;
前轮,其以可相对于所述头管进行旋动的方式被支撑,且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车体外壳,其具有覆盖所述头管且车宽方向两侧部较中央部更位于后方的前外壳部,和较所述前外壳部更位于后方且供骑车者搁置脚的脚踏板;以及
头灯单元,其配置于所述前外壳部的下部,且具有于车宽方向排列的2个头灯光源;且
所述前外壳部包含位于所述头灯单元的上方的上部外壳部,所述上部外壳部具有于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所述头灯单元的空间的上缘的外壳缘部,
所述外壳缘部具有:第一缘部,其自所述外壳缘部的中央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和第二缘部,其自所述第一缘部向车辆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且
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一缘部向上方且外侧延伸,所述第二缘部自所述第一缘部的外端向下方且外侧延伸,
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第一缘部向上方且后方延伸,所述第二缘部自所述第一缘部的后端向下方且后方延伸,
所述头灯单元在车辆的侧视时,较所述外壳缘部更位于前方,
所述头灯单元具有灯罩部,所述灯罩部包含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上表面部,
所述上部外壳部具有:缓斜面部,其自所述头灯单元的上缘向上方且后方延伸;和陡斜面部,其自所述缓斜面部的上缘向上方且后方延伸,且斜度较所述缓斜面部更陡,
所述灯罩部的所述上表面部,在前视时,在所述第一缘部的左右方向的整个范围,以与所述缓斜面部的位于所述第一缘部的上方的部分大致相同的斜度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二缘部的外端较所述第一缘部的内端更位于上方,且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第二缘部的后端较所述第一缘部的前端更位于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一缘部的外端较头灯光源更位于车辆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车辆的前视时,所述第一缘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较所述第二缘部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更长,且
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第一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较所述第二缘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所述前外壳部具有在车辆前视时形成配置所述头灯单元的空间的下缘的下部外壳部,
所述灯罩部的所述上表面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较车宽方向内侧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更长,且
在车辆的俯视时,所述上表面部的前缘位于所述下部外壳部的前端的后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
在车辆的侧视时,所述头灯单元以其上端较座部的供骑车者乘坐的部位更低的方式配置。
CN201410578426.5A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055231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8426.5A CN105523112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578426.5A CN105523112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3112A CN105523112A (zh) 2016-04-27
CN105523112B true CN105523112B (zh) 2018-09-21

Family

ID=557657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578426.5A Active CN105523112B (zh) 2014-10-24 2014-10-24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2311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63526B (zh) * 2016-12-30 2020-03-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0782A (ja) * 2000-04-21 2001-11-06 Taiwan Sanyo Kisha Kogyo Kofun Yugenkoshi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115370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灯体单元的支撑结构
CN101357654A (zh) * 2007-08-02 2009-02-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108441A (zh) * 2013-04-18 2014-10-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61733A (ja) * 2012-09-20 2014-04-1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灯火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10782A (ja) * 2000-04-21 2001-11-06 Taiwan Sanyo Kisha Kogyo Kofun Yugenkoshi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CN101153701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灯体单元的支撑结构
CN101357654A (zh) * 2007-08-02 2009-02-0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乘式车辆
CN104108441A (zh) * 2013-04-18 2014-10-22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自动二轮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3112A (zh) 2016-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78876B (en) Vehicle-body cover structure of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CN102295040B (zh) 鞍乘型车辆
CN103963884A (zh) 跨坐型车辆
CN105523112B (zh) 跨坐型车辆
TWI54984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6005136B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US20160114671A1 (en) Scooter-type vehicle
CN104554557B (zh) 跨坐型车辆
JP2007038865A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バー構造
CN105584571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6627873B (zh) 跨乘型车辆
CN104554536A (zh) 跨乘式车辆
CN105818907B (zh) 跨乘型车辆
TWI55700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BR112013010321B1 (pt) Motocicleta
TW200528342A (en) Body structure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CN104554530B (zh) 跨坐型车辆
JPH085417B2 (ja) 2輪スク−タ型車輛
TWI570007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181496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10300699A (zh) 跨骑型车辆
JP5865882B2 (ja) 自動2輪車のリザーブタンク配置構造
CN105501342B (zh) 鞍乘式车辆
JP2009101892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物品収納構造
JP2009101889A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