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22944A - 折叠桌 - Google Patents

折叠桌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22944A
CN105522944A CN201510674080.3A CN201510674080A CN105522944A CN 105522944 A CN105522944 A CN 105522944A CN 201510674080 A CN201510674080 A CN 201510674080A CN 105522944 A CN105522944 A CN 105522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part
table main
folding
strengthening section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740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22944B (zh
Inventor
阿部浩久
野中秀恒
伊泽启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31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71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311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717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131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8717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522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2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22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22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1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tables or trays
    • B60N3/002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tables or trays of trays
    • B60N3/004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tables or trays of trays of foldable trays mounted on the back-res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折叠桌,其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由此进一步提高易用性。本发明的折叠桌(10)具有可折叠地安装于座椅(S)的桌主体部(12)。在桌主体部(12)的背面或者内部,沿桌主体部(12)的外周设有线框(46)。线框(46)通过存在于容易承受外力的桌主体部(12)的外周,从而能够抑制由外力所导致的外周侧的变形、损坏等的同时,使桌主体部(12)的内侧部分充分地轻量化。

Description

折叠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折叠地安装于安装对象的折叠桌。
背景技术
折叠桌例如安装在车辆的座椅上,放置或保持车辆的乘客带进来的物品(包括饮料等)。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在座椅的后侧可放置手写面板终端的座椅用桌(折叠桌)。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折叠桌具备:固定在座椅上的座圈和可转动地安装在该座圈上的桌。桌被层叠下框、上框以及顶板的各个构件来组装,并通过设置在桌的侧部的齿轮与座圈的旋转阻尼器之间的啮合,在靠近座圈侧的收纳状态和离开座圈并水平展开的状态之间转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838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折叠桌,为了提高易用性,尽量优选轻量化的结构。但是,通过谋求轻量化,折叠桌会产生刚性变低而容易引起变形、损坏(耐久性降低)这些其它的不良状况。特别是,这种折叠桌想到桌的开闭次数多、乘客等强力接触或者放置重物等的承受负荷(外力)的机会较多,因此要求充分提高刚性。
此外,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折叠桌,将桌和座椅进行连结,使得很容易对桌相对于座椅转动的结构(折叠机构部)施加较大的负荷。因此,与折叠机构部的座椅连结的连结支承部的刚性要求的是足够强的部件。特别是,这种折叠桌想到桌开闭次数多、乘客等以较大的操作力进行操作或者放置重物等的承受负荷(外力)的机会较多,因此要求尽量提高刚性。
此外,这种折叠桌为了保持饮料容器或者其他部件,也可以具备杯托。但是,在具备杯托的结构中,当对杯托施加较大的负荷(用户的操作力、重物的重量)时,对杯托本身、桌有可能会产生塑性变形、损坏等。特别是,作为折叠桌想到操作及使用杯托的机会校多,因此期望对施加给杯托的较大的负荷进行适当地处理,来抑制塑性变形、损坏的结构。
本发明是与上述的折叠桌的技术相关联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桌,其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易用性。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桌,其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折叠机构部的连结支承部的刚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易用性。
此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桌,其通过简单的结构,在承受了较大的负荷时促进支架的弹性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塑性变形、损坏。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可折叠地安装在安装对象上的桌主体部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桌主体部的背面或者内部,沿着所述桌主体部的外周设有强化部。
根据上述,折叠桌通过沿着桌主体部的外周设置的强化部,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特别是,强化部通过存在于容易承受外力的桌主体部的外周,从而能够抑制由外力引起的外周侧的变形、损坏等的同时,使桌主体部的内侧部分足够轻量化。折叠桌通过轻量化,使操作性变好,进一步提高易用性。进而,折叠桌由于强化部设置在桌主体部的背面或者内部,因此能够自由设计在桌主体部展开时构成外观面的表面,能够将桌主体部设计成更易于使用的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所述强化部设置在所述桌主体部的侧边的结构。
如此,通过在桌主体部的侧边设置强化部,使得桌主体部提高支承从安装对象侧延伸出来的部分的刚性。因此,桌主体部能够足以经受从与其面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的负荷。
上述构成之外,所述强化部还可以从所述侧边向所述桌主体部的前边以及后边连续延伸。
如此,强化部通过从侧边向前边以及后边连续延伸,能够进一步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
此外,所述强化部优选由线框构成。
如此,作为强化部通过使用线框,能够大大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特别是,当由比桌主体部硬的材质构成线框时,能够更加促进折叠桌的小型化、轻量化。
进而,采用所述桌主体部经由轴支部而可折叠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上,且所述强化部转动自如地由所述轴支部支承的结构为佳。
如此,通过使强化部旋转自如地由轴支部支承,使得强化部作为桌主体部的旋转轴发挥功能。因此,不需要另外设置构成旋转轴的部件,使得能够在减少部件数的同时,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此处,所述强化部由与所述桌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并且所述折叠桌可以采用具备与所述强化部的侧面接触的定位凸部的结构。
如此,折叠桌通过具备定位凸部,从而能够容易地定位作为其他构件而构成的强化部,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所述定位凸部在所述强化部的延伸方向的不同位置与所述强化部的外侧和内侧抵接为佳。
如此,定位凸部通过与强化部的外侧和内侧抵接,从而通过夹住强化部来抑制位置偏移,使得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进而,所述强化部由与所述桌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所述桌主体部也可以具备在组装所述强化部时承受该强化部而变形的变形部。
由此,在组装强化部时,通过将强化部推压到变形部上,能够以与强化部的形状相匹配的方式使变形部变形,能够抑制由振动等而引起的桌主体部与强化部之间的位置偏移。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变形部为一体成型在所述桌主体部的拱肋为佳。
如此,当变形部为拱肋时,折叠桌的部件数变少,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此外,进一步地,所述强化部由与所述桌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所述桌主体部也可以设有按压所述强化部的按压构件。
如此,折叠桌通过在桌主体部具备按压强化部的按压构件,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强化部的位置偏移。
上述结构之外,所述按压构件安装在设置于所述桌主体部的定位突起中为佳。
由此,折叠桌的按压构件的定位变得容易,能够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进一步地,与所述按压构件的所述强化部对置的面部优选沿着所述强化部的形状形成。
如此,通过按压构件的面部沿着强化部的形状而形成,从而能够使按压构件小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可折叠地安装在安装对象上的桌主体部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所述安装对象连结,并支承所述桌主体部的连结支承部,所述连结支承部具备直接安装在所述安装对象的一对安装部、形成于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的膨出部。
根据上述,折叠桌的连结支承部通过在直接安装于座椅上的一对安装部之间具备膨出部,从而提高连结支承部本身的刚性。特别是,由于位于膨出部的两侧的一对安装部的刚性大幅度提高,因此连结支承部能够稳定支承桌主体部。此外,由于膨出部活用一对安装部之间的空间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连结支承部的大型化,并使桌主体部的折叠得到良好地实施。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连结支承部具有能够切换和保持所述桌主体部的姿势的一对切换保持部,所述膨出部优选设置在所述一对切换保持部之间。
如此,通过使膨出部设置在一对切换保持部之间,从而提高折叠桌的一对切换保持部附近的刚性。由此,能够有效实施通过切换保持部的桌主体部的姿势切换或桌主体部的姿势保持。
此外,所述膨出部优选与所述切换保持部同向且比该切换保持部更突出。
如此,通过使膨出部比一对切换保持部更突出,从而进一步提高连结支承部的刚性。
进而,所述安装部通过紧固件紧固在所述安装对象上,在与所述膨出部的所述紧固件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部为佳。
如此,连结支承部通过在膨出部具备凹部,从而能够在进一步提高膨出部的刚性的同时,使安装部充分露出而容易实施通过紧固件的连结支承部的紧固。
此外,进一步地,在与所述连结支承部的所述安装对象对置的面,优选设有往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的突出部。
如此,通过在连结支承部设置突出部,折叠桌在将连结支承部安装到安装对象上时,能够将突出部插入于安装对象而进行定位,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进一步地,所述突出部也可以是在所述膨出部的外侧与所述安装部并排配置的结构。
如此,通过与安装部并排地形成突出部,从而能够在将突出部插入于安装对象时,能够将安装部更精确地定位在安装对象的紧固位置,进一步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具备可折叠地安装在安装对象上的桌主体部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所述桌主体部具备可旋转地支承保持其他构件的支架的一对轴支部,所述支架具备在从所述一对轴支部脱离的方向上促进所述支架的变形的变形促进部。
根据上述,折叠桌通过支架具备变形促进部,从而能够向支架施加了较大的外力时,通过变形促进部使支架容易地弹性变形,并能够从桌主体部轻松脱离的方式进行引导。由此,支架、桌主体部(即整个折叠桌)的塑性变形、损坏得到抑制。此外,支架在组装折叠桌时等情况下,能够通过变形促进部容易地变形以顺利地安装到桌主体部上,大幅度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支架具有:接触物品并支承的支架主体部、从所述支架主体部延伸在所述桌主体部之间并由所述轴支部支承的延伸部,所述变形促进部优选设置在插入支承于所述一对轴支部的所述延伸部的一对旋转支承部之间。
如此,变形促进部通过设置在延伸部的一对旋转支承部之间,从而能够使支架更加平滑地变形,进一步抑制折叠桌整体的变形。
此外,所述延伸部在所述变形促进部的旋转轴方向两侧具备强化部为佳。
如此,支架通过在变形促进部的旋转轴方向两侧具备强化部,从而能够对应强化部自由设计支架的变形。由此,例如,只在沿支架的旋转轴的方向使支架变形,使支架更加容易地从桌主体部脱离。
进而,所述支架具有在展开状态下接触于所述桌主体部以限定所述支架的转动极限的止动部,所述强化部优选往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同时,连续设置至所述止动部为止。
如此,支架通过将强化部连续设计至止动部为止,从而能够提高支架本身的刚性。
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所述桌主体部在与所述止动部接触的位置具有拱肋为佳。
如此,通过桌主体部具有拱肋,从而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此外,通过支架的止动部在展开状态下与拱肋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向桌主体部施加的负荷。
此外,进一步地,所述桌主体部在外周具备线框,并且在所述支架与所述线框之间具有定位凸部为佳。
如此,通过桌主体部具备线框,从而进一步提高桌主体部的刚性。此外,通过定位凸部定位线框,从而能够抑制因线框位置偏移而向支架干涉的情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折叠桌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易用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折叠桌通过简单的结构来提高折叠机构部的连结支承部的刚性,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易用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折叠桌通过简单的结构,在承受了较大的负荷时促进支架的弹性变形,以此能够抑制塑性变形、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折叠桌的座椅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折叠桌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折叠桌的表面侧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折叠桌的背面侧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折叠桌的桌主体部的背面侧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将图4的折叠桌的盖拆卸后的状态的背面侧的平面图。
图7是将图6的折叠桌的前边且右侧的角部放大表示的放大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1的折叠桌的盖的立体图。
图9是将图4的折叠桌的桌主体部与盖的组装状态放大表示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图1的折叠桌的杯托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杯托与桌主体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斜下方观察到的图2的折叠桌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座椅侧安装构件的后侧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座椅侧安装构件的前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举出合适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加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折叠桌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折叠桌例如作为车辆内饰被适用,并被设置在作为安装对象的座椅中。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折叠桌10可折叠地安装在位于后部座椅跟前的座椅S(前部座椅)的背面,对乘坐在后部座椅上的乘客(以下也称为用户)带进车内的物品(便携设备、饮料等)进行放置或保持。需要说明的是,折叠桌10的安装对象不局限于车内的座椅S,设置在像运输设备(铁路、船舶、飞机等)的座椅的跟前、设施(剧场、体育场、等候场所等)的座椅的跟前那样的用户要长时间等待的位置即可。
如图2所示,折叠桌10具备相对于座椅S进行自由转动的桌主体部12。即,本说明书中的“折叠”是指,相对于安装对象通过桌主体部12的转动而完成的动作。在未使用折叠桌10时,如图2中的双点划线所示,桌主体部12沿着座椅S的背面进行配置,并呈收纳状态(折叠状态)。在使用折叠桌10时,如图2中的实线所示,桌主体部12离开座椅S的背面呈大致水平的展开状态。物品放置或者保持在展开状态下的桌主体部12。
这样的折叠桌10预计有非常多的使用机会,因此具有如下结构显得非常重要,即,用户容易操作、拥有足够的耐久性、还能够稳定地支承带进来的物品。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折叠桌10除了桌主体部12之外,还具备盖14、杯托16以及折叠机构部18。以下,对本折叠桌10的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根据图示的图1的箭头所示,以展开状态下的折叠桌10为基准说明各结构的位置、方向等。即,在图1中,设有折叠桌10的座椅S侧称为前侧(前方向),在与座椅S相反的位置用户所乘坐的侧称为后侧(后方向)。此外,在图1中,斜右方称为右侧(右方向),与其相反的斜左方称为左侧(左方向),上方称为上侧(上方向),下方称为下侧(下方向)。
折叠桌10基本上以桌主体部12的左右方向中心部为中心线,并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桌主体部12形成为平板状,在图3所示的平面视图下,呈现为在左右方向具有长边(前边20、后边22),在前后方向具有短侧边24的长方形。桌主体部12的左右宽度对应座椅S的左右宽度进行适当地设计即可。或者,也可以使桌主体部12的前后宽度长于左右宽度。
桌主体部12的各边20、22、24彼此相交的角部形成为曲率半径大的圆角。此外,桌主体部12的前边20由于构成朝向座椅S的安装部分以及转动部分,所以形成为与侧边24以及后边22的宽度相比,前后宽度较宽。进而,前边20由于在侧边24的靠前侧,并与向前方且向斜内侧倾斜的倾斜边26相连,因此形成为左右宽度比后边22的宽度稍微窄一点。
构成该桌主体部12的材料并不特别进行限定,但为了提高用户的操作性,优选轻量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采用聚丙烯、ABS树脂、丙烯树脂、聚酰胺、聚甲醛、聚碳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的合成树脂材料。
桌主体部12的内侧构成板厚较薄的板状壁部28。桌主体部12的外周(前边20、侧边24、后边22)由与板状壁部28相连且比板状壁部28稍稍向上方突出的框部30、从框部30的外缘向下方弯曲且以比框部30的突出量大的突出量突出的外周壁32构成(也参照图9)。通过遍及桌主体部12的大致整周而形成该外周壁32,桌主体部12使外周壁32的内侧且背面侧部分大致呈中空状。由此可以实现桌主体部12的轻量化。
桌主体部12的板状壁部28将表面的前后方向上的前部侧以及中间部侧形成为平坦状。而且,在板状壁部28的左右两侧,设有一对杯用孔部34。各杯用孔部34由用户插入物品(特别是饮料容器),与杯托16协作而保持该物品。即,该桌主体部12考虑到多个用户乘坐于后部座椅的情况,做成可保持两杯饮料。需要说明的是,当然也可以在桌主体部12设置一个或者三个以上杯托16以及杯用孔部34。例如,各杯用孔部34形成为边长70~90mm的正方形。由此,各杯用孔部34具有可对应于各种饮料容器(500ml左右的塑料瓶、罐、杯等)的通用性。
各杯用孔部34的周缘部34a相对于在周围形成为平坦状的板状壁部28稍稍向下方凹陷。因此能够提高杯用孔部34的周缘部34a附近的刚性。此外,周缘部34a形成为向下方将孔缩小的锥状,易于插入带进来的物品。进而,各杯用孔部34的周缘部34a的前后左右的角部形成为圆角。
板状壁部28的后部侧在相对于平坦状的前部侧以及中间部侧往后方慢慢向下侧倾斜的倾斜凹陷部36中形成。另一方面,框部30对板状壁部28的前部侧、中间部侧以及倾斜凹陷部36进行框状包围且突出,使置于板状壁部28的物品难于落下。特别是,板状壁部28的倾斜凹陷部36以及后边22勾住置于后部侧的物品,来抑制其从桌主体部12的后侧落下。
在靠近前边20的左右两侧处,设有一对宽度比杯用孔部34的边长小且具有规定的进深的安装用凹部38。在一对安装用凹部38,分别配置有在座椅S以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桌主体部12的轴支构件40(轴支部)。
如图2~图4所示,一对轴支构件40具有:插入于桌主体部12的安装用凹部38内的轴支基部42、与该轴支基部42的下侧相连且突出的紧固于座椅S的突出固定部44。轴支基部42形成为宽度比安装用凹部38稍小,其后侧以绘出圆弧的方式突出形成。在该轴支基部42的内部,设有往左右方向延伸的轴承孔42a(参照图4)。轴承孔42a贯通轴支基部42的两侧面,插入后述的线框46。在轴支基部42与安装用凹部38之间的间隙处,可以配置摩擦力较大的垫圈(未图示)。
突出固定部44形成为比轴支基部42薄的同时,平滑地连接于轴支基部42。在突出固定部44的上下左右方向中心部,形成有插入未图示的紧固螺栓的紧固用孔部44a。如此构成的轴支构件40通过插入于紧固用孔部44a的紧固螺栓牢固地固定在座椅S,在轴支基部42经由线框46对桌主体部12进行轴支。
如图4所示,在桌主体部12的背面(下面),为了提高刚性而设有线框46以及盖14。因此,在桌主体部12的背面,如图5所示,一体成型有支承线框46的拱肋48和用于安装盖14的突起部50(定位凸部)。拱肋48在与桌主体部12的框部30重叠的位置(即沿着外周)设有多个,并在板状壁部28与外周壁32之间以横切通过框部30成为谷状的部位的方式形成。该拱肋48通过与框部30的内侧和外周壁32的内侧正交相连,强化框部30以及外周壁32。
此外,拱肋48以比外周壁32以及突起部50较低的突出量,从桌主体部12的背面向下方突出,其突出端部48a与线框46接触。而且,在组装折叠桌10的时候,线框46被挤压变形,该拱肋48构成配置线框46的变形部。如此,通过随着线框46的硬压而使拱肋48变形,拱肋48配合线框46的形状,能够很好地防止线框46位置偏移。需要说明的是,拱肋48的突出端部48a本来也可以形成为线框46的配置部分比未配置部分低的形状(参照图9)。由此更加易于配置线框46。
另一方面,突起部50沿着桌主体部12的外周壁32设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2个)。在这种情况下,与折叠桌10的左右对称相对应,并以桌主体部12的左右方向中心部为基准,在左右对称位置配置有六个突起部50。具体而言,包括:在前边20附近包夹安装用凹部38的第一、第二突起部50A、50B;在侧边24附近位于稍稍靠前的位置的第三突起部50C;在侧边24和后边22的角部附近的第四突起部50D;以及沿着后边22的第五、第六突起部50E、50F。第一、第二突起部50A、50B设置于宽度较宽的前边20,另一方面,第三~第六突起部50C~50F设置于与框部30邻接的板状壁部28。此外,第二突起部50B在紧固盖14的同时,构成定位后述的按压构件74的定位突起。进而,第六突起部50F设计成随着紧固盖14而使折叠机构部18一体紧固(一并紧固)的结构。
第一~第六突起部50A~50F由中心部具有螺纹孔52a的圆筒部52、从圆筒部52的外周面往圆筒部52的径向外侧放射状突出的多个突起用支承肋54构成。在圆筒部52的螺纹孔52a,在折叠桌10的组装状态下,通过盖14拧入有紧固螺钉56(参照图4)。突起用支承肋54通过与板状壁部28或者框部30相连而强化圆筒部52的直立姿势。
此外,在桌主体部12的前边20构成安装用凹部38的部分与外周壁32相连的同时,构成为将该外周壁32弯曲使其向后方突出的一对支承壁58。一对支承壁58通过支承壁用拱肋60强化了直立状态。而且,在一对支承壁58,切出有插入以及支承线框46的支承槽58a。
进而,在一对支承壁58的后侧,突出形成有可转动地对杯托16进行轴支的一对轴支片62(轴支部)。一对轴支片62形成为在左右方向具有充分的厚度的板状,在其中央部沿着厚度方向设有轴支孔62a。各轴支片62通过与该轴支片62和与板状壁部28相连的轴支片用拱肋64强化了直立状态。此外,在一对轴支片62之间且于前侧,形成有供杯托16接触的抵接用拱肋66。抵接用拱肋66由形成为比轴支片62低,且往左右方向延伸的线段抵接部66a、和在线段抵接部66a的左右两端设置于前侧的呈十字状的十字抵接部66b构成。
此外,进一步地,在一对杯用孔部34的内侧位置,设有在组装盖14的时候,对盖14进行定位以及临时紧固的一对被安装部68。被安装部68与后述的盖14的钩部122一起构成对彼此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67。被安装部68如图11所示,呈长方形,由内侧部分开口的三个方向的壁、与各壁的突出端部相连的卡合壁69构成。由此,被安装部68具有足够的强度并与板状壁部28相连。在被安装部68的卡合壁69,形成有被卡定口69a,在该被卡定口69a卡定有盖14的钩部122。
此外,进一步地,板状壁部28在一对被安装部68的内侧,具有用于对折叠机构部18进行螺钉止动的一对机构用螺钉止动部70、作为安装折叠机构部18时的定位部发挥作用的突起72。机构用螺钉止动部70形成为与突起部50相同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虽省略了图示,但在板状壁部28,为了提高板状壁部28的刚性,也可以遍及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并排设置多个呈线状延伸的强化用拱肋。
在上述桌主体部12的背面侧,如图6所示,在组装时配置有线框46(强化部)。轴向剖视时线框46为圆形的棒状构件,并沿着桌主体部12的外周通过一根以连续方式进行设置。即,线框46对应于桌主体部12的面方向,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有卷绕部。
线框46优选由构成材料形成为实心状的同时,还具有足够的粗细程度而不会塑性变形的结构,由此能够充分强化桌主体部12。线框46的构成材料并不特别进行限定,但是最好采用具有硬质金属材料。例如,作为金属材料,可举出铁、铁合金、合金钢、铜、铜合金、铝、铝合金、镍合金、镁合金等。需要说明的是,线框46不仅可以由金属材料构成,还可以由树脂材料构成。此外,线框46不限于实心状,也可以形成为内部具有空洞部的管状。
该线框46也配合于桌主体部12而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形成。具体而言,线框46由后边延伸部46a、后侧倾斜部46b、侧边延伸部46c、前侧倾斜部46d以及前边轴部46e构成。
后边延伸部46a是在组装状态下,位于桌主体部12的后边22,并沿着该后边22以直线状延长的部位,在左右两端部连接有后侧倾斜部46b。后侧倾斜部46b是从后边延伸部46a以规定角度进行弯曲而以短的方式进行延伸的部位,在与后边延伸部46a的连结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连接有侧边延伸部46c。侧边延伸部46c是位于桌主体部12的侧边24,且沿着该侧边24以直线状延伸的部位,相对于后边延伸部46a以正交的方向进行倾斜。在该侧边延伸部46c的与后侧倾斜部46b的连结端相反侧的端部连接有前侧倾斜部46d。前侧倾斜部46d是从侧边延伸部46c以规定角度进行弯曲而以短的方式进行延伸的部位,在与侧边延伸部46c的连结端的相反侧的端部连接有前边轴部46e。前边轴部46e是位于桌主体部12的前边20,并沿着该前边20以短的方式进行延伸的部位,相对于侧边延伸部46c以正交的方向进行倾斜。
前边轴部46e穿过桌主体部12的一对支承壁58的支承槽58a,并以架桥两支承壁58的方式进行配置。换而言之,线框46在安装用凹部38内构成用于桌主体部12的转动的轴部。折叠桌10在组装时,通过将前边轴部46e插入于轴支构件40的轴承孔42a,使得轴支构件40将线框46以自由方式进行转动。而且,通过以将线框46配置在一对支承壁58的支承槽58a,并将轴支构件40配置在安装用凹部38的状态下,盖上盖14,从而轴支构件40能够以转动的方式支承桌主体部12。
此外,在将线框46配置于桌主体部12时,可以通过第二~第六突起部50B~50F对线框46进行定位。详细而言,以使前侧倾斜部46d位于第二突起部50B的内侧,使前侧倾斜部46d以及侧边延伸部46c的连结部分位于第三突起部50C的外侧的方式配置。进而,以使后侧倾斜部46b位于第四突起部50D的内侧,使后边延伸部46a位于第五以及第六突起部50E、50F的外侧的方式配置。换而言之,第二~第六突起部50B~50F设置成包夹框46的延伸方向侧面的内侧和外侧,稳固地抑制线框46相对桌主体部12的面方向进行位置偏移。由此,线框46成为与外周壁32不直接接触的结构。
桌主体部12的拱肋48在组装时随着线框46的挤压,微量变形的同时由突出端部48a支承线框46。就其结果而言,线框46配置成距离框部30(前边20、侧边24、后边22)规定间隔。由此,线框46不与板状壁部28、框部30以及外周壁32直接接触,能够避免因线框46本身的振动而导致的板状壁部28、框部30以及外周壁32的损坏。
此外,在桌主体部12中,在组装状态下,在靠近各倾斜边26的前边20且在各安装用凹部38的外侧,安装有一对按压构件74。一对按压构件74以轴心部朝左右方向的方式进行设置,使用户识别桌主体部12的转动基点(也参照图2)。该按压构件74,如图7所示,包括圆盘状的头部76、与头部76相连且突出规定长度的圆柱部78、以及与圆柱部78相连且实际按压线框46的按压部80。头部76以及圆柱部78的局部经由一对倾斜边26的露出孔26a往外侧露出。
按压部80具有与圆柱部78相连且形成为比圆柱部78大的外形的安装部82、与安装部82的一侧面(下面)相连且沿圆柱部78的轴心延伸的平板突起部84。在安装部82,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安装孔86,按压构件74通过将该安装孔86嵌入第二突起部50B的圆筒部52而组装在桌主体部12中。
此外,安装部82具有与圆柱部78的连结部分相反侧的端部侧形成为大致三角状,且俯视时呈二等边的一对端面82a(面部)。一对端面82a中的一方以沿着相对于线框46的前边轴部46e倾斜的前侧倾斜部46d的倾斜角度的方式,例如,相对于按压构件74的轴心以30°~60°的范围进行倾斜而形成。由此,端面82a与线框46的前侧倾斜部46d对置,当线框46振动时,在该端面82a会受到线框46的影响。
平板突起部84通过比端面82a更大地突出而达到靠近支承壁58的位置。平板突起部84与桌主体部12之间形成空间部,在该空间部配置线框46。该平板突起部84通过与线框46的外周面接触而将线框46挤压于桌主体部12侧,从而抑制线框46的上下方向的振动。
即,按压构件74在线框46的前边轴部46e附近,按压线框46的移动。由此,相对于作为折叠桌10的转动轴发挥功能的线框46,能够使桌主体部12稳定地进行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对桌主体部12进行强化的强化部不限于上述的线框46的结构。例如,线框也可以采用形成为板状(轴向剖视时为四角形或者多角形)的结构。此外,在桌主体部12注塑成型时,也可以是预先配置线框46进行注塑成型(嵌件成型),将桌主体部12和线框46一体成型的结构。嵌件成型也可以不使用线框46,而是通过由与桌主体部12的构成材料不同的材料(例如高的硬质材料)构成的部件进行一体成型而构成强化部。进而,例如,强化部也可以是以对应于前边20、侧边24、后边22的方式进行分开,使得对各部分进行强化的结构。
回到图4,安装于桌主体部12的盖14构成为局部覆盖桌主体部12的背面侧的结构。该盖14形成为浅底的碗状,包括形成为平坦状的底部88、与底部88的侧缘相连且从底部88进行弯曲的同时向上方突出的弯曲壁部90。作为盖14的构成材料,可以很好地适用桌主体部12的构成材料中举出的材料。
弯曲壁部90的外周侧的突出高度设定为比内侧低,如图8所示,在该弯曲壁部90的上端部形成有嵌入壁92。嵌入壁92对于弯曲壁部90外周侧被切削而呈薄壁板状,沿着弯曲壁部90的延伸方向延续。此外,嵌入壁92,如图9所示,其剖面形状形成为与弯曲壁部90相连的基部侧的壁厚较厚,另一方面突出端部侧的壁厚较薄的三角形状,外周面侧为圆锥面。该嵌入壁92在折叠桌10的组装状态下,插入于桌主体部12的外周壁32的内侧。
此处,桌主体部12通过对多个拱肋48与外周壁32的接触部及其附近部进行切口,使得具有嵌入槽94(间隙)。该嵌入槽94随着桌主体部12与盖14嵌合而插入有盖14的嵌入壁92。由此,折叠桌10抑制桌主体部12与盖14的面方向的位置偏移,使得外周壁32与弯曲壁部90良好地进行相互接触支承。
此外,如图8所示,在盖14也设有多个往底部88的上方突出的盖用拱肋96。各盖用拱肋96以延伸到包夹底部88而进行相连的一对弯曲壁部90之间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盖14。盖用拱肋96的突出高度与桌主体部12的拱肋48同样,在线框46的配置部分和未配置部分,以改变突出端部的高度的方式形成。由此,通过与桌主体部12进行协作能够容易配置线框46。
盖14包括在俯视时,沿着桌主体部12的后边22延伸的后侧覆盖部100、从后侧覆盖部100往前方延伸而覆盖杯用孔部34的周边的一对局部覆盖部102。后侧覆盖部100形成为与桌主体部12的后边22,以及后边22与侧边24的角部相同形状,覆盖配置在桌主体部12的后边22侧的线框46。在该后侧覆盖部100(底部88)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与各一对第四~第六突起部50D~50F对应的多个(合计六个)螺钉用孔部104。在盖14的背面侧,在螺钉用孔部104的周缘部,形成有比底部88的其他部分更往内部侧(上方向)突出的座106。在该座106中,在折叠桌10的组装状态下,配置有紧固螺钉56的头部。
进而,后侧覆盖部100包括在左右方向中间部,覆盖折叠机构部18的后部的后侧宽幅覆盖部108、与后侧宽幅覆盖部108的两侧相连且比后侧宽幅覆盖部108在前后方向上以宽度较短的方式形成的一对后侧窄幅覆盖部110。
后侧宽幅覆盖部108,在该后侧宽幅覆盖部108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间部,遍及左右方向的规定长度具有凸部112。凸部112在提高后侧覆盖部100的刚性的同时,在折叠桌10的收纳状态下,能够与座椅S侧接触,减轻施加给杯托16的冲击。需要说明的是,在后侧宽幅覆盖部108(特别是凸部112)的顶侧,可以具有在后述的折叠机构部18的主体侧安装构件160上能够对盖14进行定位以及临时紧固的卡定部(未图示)。
后侧窄幅覆盖部110通过在后侧宽幅覆盖部108的左右两侧对应杯托16的设置位置以窄幅的方式形成,从而构成能够在其前方部收容杯托16的收容空间114。
另一方面,一对局部覆盖部102对应左右一对的杯用孔部34以相互对称形状的方式形成。各局部覆盖部102为了收容杯托16,分为围绕杯托16的外侧的侧部覆盖部116和围绕杯托16的内侧的内侧覆盖部118。在侧部覆盖部116与内侧覆盖部118之间形成有上述收容空间114。
侧部覆盖部116从后侧覆盖部100沿着桌主体部12的侧边24进行延伸,进而到达桌主体部12的前边20。侧部覆盖部11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与覆盖线框46的程度相比较窄。在侧部覆盖部116的前靠近的中途位置,形成有螺钉用孔部104。侧部覆盖部116在延伸突出前部还具有一个螺钉用孔部104的同时,具有朝内侧方向突出至与安装用凹部38对应的位置为止的前部覆盖部120(被固定部)。
内侧覆盖部118形成为比侧部覆盖部116左右方向的宽度较宽,穿过杯用孔部34的周缘部朝向前方。在该内侧覆盖部118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有往上方突出的钩部122。钩部122形成于与桌主体部12的被卡定口69a对应的位置,在被卡定口69a的插入状态下朝着左右外侧方向弯曲的爪部122a构成勾住于卡合壁69的结构。
此外,在内侧覆盖部118的延伸突出前部,设有稍稍往外侧方向突出的前部覆盖部120(被固定部),该前部覆盖部120形成有螺钉用孔部104。进而,内侧覆盖部118的前侧附近的内缘,即前部覆盖部120的相反侧构成对局部覆盖部102进行切口的切口部124。一对局部覆盖部102通过一对切口部124使盖14的前部侧中央部具有宽广的空间。
如图4所示,在折叠桌10的组装状态下,一对杯托16在位于一对局部覆盖部102的收容空间114的状态下,使盖14安装于桌主体部12。在安装盖14时,设于内侧覆盖部118的钩部122被插入于被安装部68而进行卡勾,首先将盖14临时紧固于桌主体部12。在该临时紧固状态下,盖14的各螺钉用孔部104与第一~第六突起部50A~50F在上下方向进行重叠,能够简单地进行通过紧固螺钉56进行的螺钉止动。
盖14在通过紧固螺钉56螺钉止动于第一~第六突起部50A~50F的状态下,稳固地固定在桌主体部12,提高桌主体部12的刚性。特别是,通过由前部覆盖部120固定桌主体部12的前边20(螺钉止动),能够提高桌主体部12的转动部分的刚性。此外,通过由局部覆盖部102覆盖杯托16的周围,重点提高了容易从物品施加负荷的杯托16周边的刚性,并以不覆盖其它部分的方式促进了轻量化。进而,由于通过由后侧覆盖部100以及侧部覆盖部116覆盖线框46而隐藏了线框46,因此提高了折叠桌10的美观。
接下来,对折叠桌10的杯托16进行说明。杯托16如图2所示,能够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桌主体部12,通过用户的操作,在收容状态和物品的可保持状态之间转移。在收容状态下,杯托16整体上位于桌主体部12侧,其大部分配置于盖14的收容空间114(参照图4)。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桌主体部12的杯托16的转动远端所接触的位置,配置有减轻收容杯托16时的冲击的海绵等的缓冲构件126(参照图4)。反过来,在可保持的状态下,杯托16通过以上端部为基点进行转动,使得转动远端从桌主体部12以规定间隔进行分离。
具体而言,杯托16,如图6以及图10所示,包括:形成为大致四角形的支架主体部130、与该支架主体部130的一边相连而延伸且与桌主体部12连接的延伸部132。
支架主体部130以延伸部132为转动基点进行转动,与桌主体部12的背面接触(接近)或者分离。支架主体部130包括:构成该支架主体部130的外周缘的外侧框部134、在外侧框部134的内侧形成为平坦状且接触支承物品的底部88的支承板部136。此外,在于支架主体部130的外侧框部134的内侧围起的部分且在支承板部136的前方部,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空间部138。
外侧框部134形成为与杯用孔部34的周缘对应的形状,为了稳定地支承位于远侧的支承板部136,以根据部位具有适当的厚度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具有:与支承板部136的外周缘相连且较低突出的前端低壁部140、与前端低壁部140相连且比起前端低壁部140上下宽度较大的一对臂壁部142、与臂壁部142相连且与延伸部132连结的连结壁部144。
前端低壁部140以相对于支承板部136倾斜且往上方扩展的方式突出,在其前侧连接有支承板部136。该前端低壁部140相当于杯托16的转动远端。前端低壁部140通过形成为倾斜的方式,将插入于杯用孔部34的物品引导至支承板部136,抑制从支承板部136的位置偏移。
一对臂壁部142相对于支承板部136以及前端低壁部140以规定角度(例如,120°~150°)倾斜而相连的同时,朝着连结壁部144延伸规定长度。在这一对臂壁部142之间形成有空间部138。空间部138不管物品的外形如何,而是为了容纳放置于杯托16的物品而进行设置。在一对臂壁部142的下部侧,形成有绘出弧形且往内侧(空间部)稍稍突出的支承强化部142a。
连结壁部144与臂壁部142的近端相连且往左右方向延伸,其上下宽度设计成比臂壁部142的上下宽度大。构成连结壁部144的空间部138的周面相对于空间部138以规定角度进行倾斜(例如120°~150°,即相对于支承板部136大致90°)。在与连结壁部144的空间部138相反侧的周面,连接有延伸部132的侧壁148,另一方面,在连结壁部144的上边缘部连接有延伸部132的上壁146。
延伸部132通过沿一对臂壁部142的延伸方向以直线状进行延伸,其近端侧自由转动地连结在桌主体部12,从而支承支架主体部130。该延伸部132具有:平板状的上壁146、与上壁146的下表面侧相连且向下方突出规定高度的侧壁148。
上壁146其远端与连结壁部144的上边缘部对应而形成为宽幅,形成为往上方逐渐缩小,并从中途位置开始以同一宽度向上方进行延伸。在上壁146的上端,在可保持杯托16的状态下(支架主体部130从桌主体部12离开的状态),设有与桌主体部12的背面接触的止动部150。
止动部150相对于上壁146以规定角度(例如210°~230°,即与支承板部136平行)弯曲而进行连结。该止动部150的上表面形成为平坦状。此外如图11所示,在止动部150的下表面设有一对支架侧拱肋152。一对支架侧拱肋152一体成型于上壁146的背面侧,并在连结壁部144与止动部150之间直线状延伸。由此,支架侧拱肋152强化了上壁146以及止动部150,抑制了对于上下方向的负荷的变形。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上壁146的上部附近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即在一对支架侧拱肋152之间,切口形成有促进往上壁146的内侧位移的狭缝154(变形促进部)。狭缝154设计成规定(例如,相对于上壁146的宽度的1/6~1/9左右)的宽度,形成于从止动部150开始至比后述的支架侧凸部156的形成位置还要靠下侧位置为止。
另一方面,一对侧壁148从上壁146的上侧的边缘部向下方突出规定量,各侧壁148的下侧也以该上壁146的上侧的左右宽度平行延伸连结至连结壁部144。在各侧壁148的上端附近,往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形成有支架侧凸部156(旋转支承部)。一对支架侧凸部156以比狭缝154的一半宽度还要短的尺寸从侧壁148突出。
杯托16在组装时,通过在支架侧凸部156的周围嵌有提高摩擦力的垫圈(未图示),并将该支架侧凸部156插入一对轴支孔62a,从而被各轴支片62支承。通过该垫圈,杯托16以相对于桌主体部12具有较强摩擦力的方式被支承。由此,杯托16在用户不转动杯托16的状态下,维持与桌主体部12的相对位置关系(姿势)。此外,杯托16在通过转动而使支承板部136相对于桌主体部12的面方向平行的阶段,止动部150与桌主体部12的背面侧接触,从而限制了其进一步的转动。
如上所述,在桌主体部12的背面,一体成型有抵接用拱肋66(线段抵接部66a以及十字抵接部66b)(也参照图5)。在展开状态下,止动部150与线段抵接部66a接触,侧壁148的上端部与十字抵接部66b接触。由此,杯托16的转动被抵接用拱肋66受到限制。
此外,杯托16在施加有较强的外力(转动操作、拉伸、冲击、或者在杯托16上放置重物等负荷)时,通过狭缝154而使上端部容易挠曲向旋转轴方向的内侧。由此,支架侧凸部156从轴支片62的轴支孔62a拔出,使得杯托16从桌主体部12比较容易取下。
需要说明的是,使杯托16变形的变形促进部不限于狭缝154,可以采用在上壁146设置孔或者设置薄壁部等各种结构。特别是,变形促进部(狭缝154、孔、薄壁部等)优选设置成与杯托16的边缘部相连(具有开口等)。由此,能够从杯托16的边缘部开始促进变形,使得进行平滑变形。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4,对折叠桌10的折叠机构部18进行说明。折叠机构部18构成为相对于座椅S能够以转动(可在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移)的方式支承桌主体部12的构造部。该折叠机构部18具备:主体侧安装构件160、支承框架162以及座椅侧安装构件164(连结支承部)。
主体侧安装构件160,如图6以及图12所示,其是安装于桌主体部12的中间部以及后部侧的平板状构件,俯视时呈大致四角形。该主体侧安装构件160包括:与板状壁部28直接面接触而进行固定的接触板部166、从该接触板部166稍稍突出并距离规定间隔的同时往前后方向延伸的中央板部168、以及一对侧板部170。在接触板部166、中央板部168、一对侧板部170的上下之间,形成有与支承框架162的外径大致一致的宽度的间隙172,该间隙172中插入有支承框架162。
接触板部166通过在桌主体部1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与中间部以及后部进行面接触,从而提高该部分的刚性。此外,在接触板部166的上表面中,在与桌主体部12的突起72重叠的位置,设有可插入该突起72的未图示的孔部。
中央板部168和一对侧板部170在俯视时向前后方向形成为长的长方形,间隙也与这些中央板部168和各侧板部17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相对应而在前后方向上以较长的方式形成。在板状壁部28的后侧,连接有比中央板部168以及侧板部170还要低的方式突出的定位板部174。该定位板部174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两侧的规定位置,设有朝着后方开口的一对U字槽174a。
在一对侧板部170的前方侧,设有从接触板部166往下方突出且比侧板部170稍低的突出连结部176。一对侧板部170通过前端部与突出连结部176的上表面相连且后端部与定位板部174相连,使得从接触板部166开始仅以间隙172的间距隔开进行延伸。此外,在突出连结部176的突出面,形成有螺钉用孔部178以及座178a。主体侧安装构件160在安装桌主体部12时,将孔部嵌入于突起72的同时,将U字槽174a嵌入于第六突起部50F而进行定位。由此,螺钉用孔部104与板状壁部28的机构用螺钉止动部70重叠。在该状态下,盖14被覆盖的同时,紧固螺钉56穿过各螺钉用孔部104紧固到第六突起部50F和机构用螺钉止动部70,从而能够稳固地固定。
折叠机构部18的支承框架162是插入于主体侧安装构件160和座椅侧安装构件164两者的一系列棒状构件,例如,可以使用作为线框46的构成材料举出的金属材料。支承框架162形成为比线框46的直径小,在由用户施加了较强的操作力(转动桌主体部12的力)时产生弹性变形。
该支承框架162包括:在后部侧往左右方向延伸的后侧棒部180、与后侧棒部180的两端相连且向前方延伸的一对延伸突出棒部182、从一对延伸突出棒部182的前部开始弯曲并稍稍往外侧方向突出的一对前侧棒部184。后侧棒部180由在俯视时左右方向中央部往前方凹陷的中央凹部180a、与中央凹部180a的两侧相连的直线部180b形成。而且,中央凹部180a插入于主体侧安装构件160的中央板部168的间隙172,一对直线部180b插入于一对侧板部170的间隙172。由此,中央凹部180a被中央板部168按压为不能进行转动,另一方面,在前后方向通过长间隙172使中央凹部180a以及直线部180b被保持为能够前后进行滑动。折叠桌10在收纳状态和展开状态下,通过滑动基于支承框架162的桌主体部12的支承位置,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桌主体部12的转动操作。
一对延伸突出棒部182通过直线状延伸至后侧棒部180与前侧棒部184之间,从而对安装有后侧棒部180的桌主体部12、安装有前侧棒部184的座椅S之间进行连结支承。一对延伸突出棒部182通过座椅侧安装构件164引导其往内侧弹性变形。此外,一对前侧棒部184通过从一对延伸突出棒部182往外侧突出,从而插入于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收容槽186(参照图14)。
座椅侧安装构件164,如图12所示,与轴支构件40一起安装于设置在座椅S内的座椅构造物SC。在这种情况下,轴支构件40带有摩擦力而自由转动地支承桌主体部12,相对于此,座椅侧安装构件164具有使桌主体部12按阶段进行转动而维持各阶段的位移位置的功能。
具体而言,座椅侧安装构件164包括:直接安装于座椅S的基部188、设置于基部188的左右方向两侧且往后侧突出的一对凸轮部190(切换保持部)、设置于基部188的左右方向中央且往后侧突出的膨出部192。
基部188从正面观察时,在左右方向形成为长的大致长方形,并在左右方向两侧构成圆弧形和台形相连的端部。基部188具有:构成外轮廓的基部框部194、在基部框部194的内侧,后表面形成为平坦状的多个内侧壁部196(安装部)。
多个内侧壁部196包括:在一对凸轮部190的外侧各形成有一对的第一壁部196a、在一对凸轮部190的内侧且在膨出部192的两侧各形成有一对的第二壁部196b。各内侧壁部196相对于外侧框部134以稍稍凹陷的方式形成,各自设有供紧固螺栓(未图示)插入的紧固孔198。在凸轮部190与第二壁部196b之间,形成有允许支承框架162转动的允许空间200。
凸轮部190,如图13所示,具有:从内侧壁部196开始形成为1/4球形的丘部202、从丘部202往内侧绘出圆弧状而突出的导向部204。丘部202具有在内侧插入以及保持支承框架162的功能。如图14所示,在丘部202的相反侧,形成有能够收容支承框架162的前侧棒部184的收容槽186。在收容槽186的周围,设有对构成收容槽186的壁部进行强化的强化拱肋186a。此外,在丘部202的下部侧,形成有从内侧壁部196突出并连接凸轮部190和外侧框部134的突条部206,对凸轮部190进行强化。
导向部204通过从丘部202突出,从而通过用户操作在上下移动支承框架162时,沿内缘204a的圆弧以使一对延伸突出棒部182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式进行引导。此时,允许空间200允许支承框架162的上下位移和往内侧的弹性变形。
此外,导向部204在凸轮部190的上下位置,往该凸轮部190的圆弧状的两端部与基部框部194之间嵌入支承框架162而固定姿势。在凸轮部190将支承框架162固定在上侧的状态下,支承框架162呈往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姿势,折叠机构部18以展开桌主体部12的状态进行良好地支承。反过来,在凸轮部190将支承框架162固定在下侧的状态下,将桌主体部12配置在靠近或接触于座椅S的背面的位置而呈收纳状态。如此,通过凸轮部190嵌入支承框架162,使得即使在桌主体上放置了重物而不施加用户的操作力时,在不进行超出导向部204的动作的情况下,支承框架162也通过其形状维持力继续保持固定状态。另一方面,如果用户施加了使支承框架162超过凸轮部190的操作力,则支承框架162产生弹性变形的同时进行移动,在上侧处的固定和下侧处的固定之间进行切换。就其结果而言,折叠桌10能够分阶段地对桌主体部12的展开状态和收纳状态进行切换。
另一方面,膨出部192设置于基部18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为以比凸轮部190更大的突出量往后方突出。座椅侧安装构件164通过该膨出部192提高了刚性,良好地维持了基部188的左右方向(面方向)的形状。膨出部192的后面以及侧面(或者凹部208)相交而成的角部整体上形成为圆角(圆弧状)。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刚性。
此外,在膨出部192的左右侧面,设有往内侧凹陷的凹部208。该凹部208设置在与紧固孔198对应的位置,在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安装状态下面朝紧固螺栓。如此,通过具有凹部208,提高了膨出部192本身的刚性,其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凹部208不仅可以设置在膨出部192的左右侧面,而且也可以设置在膨出部192的上下侧面或者膨出部192的后面(突出面)。
如图14所示,在膨出部192的内部,在上下左右形成有膨出部用拱肋192a,提高了膨出部192的刚性。此外,在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背面侧,在紧固孔198的周围设有往前方突出的紧固孔用突起部210。紧固孔用突起部210强化了紧固孔198的周缘部。
在第二壁部196b,在一对紧固孔用突起部210的下部,设有往前方突出的一对突出部212。一对突出部212设置成从基部188的背面以足够的突出量突出,并与各一对紧固孔198并排。各突出部212被插入于座椅S的背面,对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安装位置(各紧固孔198)进行定位。
各突出部212在从正面观察时,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形成为以较短的方式延伸的十字形状。由此,突出部212即使较多突出,刚性也高,良好地插入于座椅S内。需要说明的是,突出部212的形状并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作为突起形状可以形成为销状、筒状。只要是如此形成的突起形状,就容易向突出部212的座椅S插入,进一步提高了操作性。
本实施方式的折叠桌10基本上按照上述方式形成。以下,关于对各结构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首先对设置于桌主体部12的线框46和与该线框46相关联的结构进行叙述。
如上所述,折叠桌10通过沿桌主体部12的外周设置有线框46,从而提高了桌主体部12的刚性。特别是,线框46通过存在于容易承受外力的桌主体部12的外周,使得抑制基于外力的外周侧的变形、损坏等的同时,能够使桌主体部12的内侧部分充分进行轻量化。折叠桌10通过轻量化,使操作性变好且易用性进一步提高。进而,折叠桌10通过在桌主体部12的内部设置有线框46,从而在展开桌主体部12时能够自由设计构成外观面的上表面(例如,具有倾斜凹陷部36)。由此,能够使桌主体部12更易于使用。需要说明的是,线框46不仅被盖14覆盖,而且也可以露出于桌主体部12的背面。
在这种情况下,桌主体部12通过在桌主体部12的侧边24设置有线框46,从而提高了支承从座椅S侧开始的延伸突出的部分的刚性。由此,桌主体部12足以能够承受从与其面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的负荷。除此之外,线框46通过从侧边24往前边20以及后边22连续延伸,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桌主体部12的刚性。
当线框46以比桌主体部12硬的材质构成时,就能够进一步促进折叠桌10的小型化、轻量化。该线框46通过由轴支构件40可旋转自由地支承,从而作为桌主体部12的旋转轴发挥功能。由此,折叠桌10无需另外设置构成旋转轴的部件,使得能够减少部件数的同时,能够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此外,折叠桌10通过在桌主体部12具备第一~第六突起部50A~50F,从而能够容易地定位作为其他构件构成的线框46,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六突起部50A~50F通过在线框46的外侧和内侧抵接,从而能够通过包夹线框46来抑制位置偏移,使得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保持线框46的结构并不局限于用于安装盖14的紧固部,也可以由定位专用的凸部等构成,此外也可以设置于盖14。
进而,在组装线框46时,通过对拱肋48挤压线框46,从而以配合线框46的形状的方式使拱肋48变形。由此,能够抑制由振动等导致的桌主体部12和线框46的位置偏移。当拱肋48一体成型于桌主体部12时,折叠桌10的部件数会变少,能够进一步提高操作性。
此外,进一步地,折叠桌10通过在桌主体部12具有按压线框46的按压构件74,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线框46的位置偏移。折叠桌10通过在第二突起部50B安装有按压构件74,从而按压构件74的定位变得容易,提高了组装操作的操作性。此外,通过沿着线框46的形状形成有按压构件74的端面82a,从而能够使按压构件74小型化。
接下来,对设置于桌主体部12的盖14和与该盖14相关的结构进行叙述。折叠桌10通过桌主体部12以及设置于盖14的固定机构67,能够提高桌主体部12的刚性。特别是,由于固定机构67设置于杯托16和折叠机构部18之间,因此能够抑制随着杯托16的设置而引起的桌主体部12的刚性降低。此外,由于固定机构67在安装了盖14之后抑制盖14的移动,因此能够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进而,由于固定机构67由被安装部68和钩部122构成,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盖14和桌主体部12的定位以及临时紧固,并能够高效地实施相对于桌主体部12的盖14的紧固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盖14通过在一对固定机构67之间具有凸部112,从而能够提高盖14本身的刚性。此外,凸部112在折叠桌10的收纳状态下通过与安装对象接触,从而能够抑制从安装对象施加给杯托16的负荷。此外,桌主体部12通过在外周壁32与拱肋48之间具有可插入盖14的嵌入壁92的嵌入槽94(间隙),从而在组装状态下,在桌主体部12的外周壁32与拱肋48之间能够夹住嵌入壁92。就其结果而言,能够抑制相对于桌主体部12的盖14的移动,使得能够进一步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进而,折叠桌10构成为桌主体部12的第六突起部50F一并紧固盖14以及折叠机构部18的结构。由此,变为可能的是,通过减少紧固螺钉56的数量而削减部件数的同时,通过简化结构而促进折叠桌10的薄型化。
此外,进一步地,通过以局部覆盖部102覆盖杯托16的周缘部,使得盖14提高了桌主体部12的杯托16的形成位置的刚性。而且,通过在桌主体部12的前边20固定有局部覆盖部102的前部覆盖部120,从而能够稳固地固定盖14,并提高桌主体部12整体的刚性。一对局部覆盖部102通过具有切口部124,从而能够将折叠机构部18的座椅侧安装构件164不受盖14的干涉而引导到切口部124的内侧。由此,能够使桌主体部12的收纳状态紧凑化。
接下来,对设置于桌主体部12的杯托16和与该杯托16相关的结构进行叙述。折叠桌10通过杯托16具有狭缝154,从而在对杯托16施加了较大的外力时,能够以通过狭缝154而使杯托16容易变形并从桌主体部12简单取下的方式进行引导。由此,杯托16、桌主体部12(即折叠桌10整体)的变形得到抑制。此外,杯托16在组装折叠桌10时等情况下,也能通过狭缝154进行变形而顺畅地安装在桌主体部12,大幅度提高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转动近侧于一对支架侧凸部156之间设有狭缝154,从而能够使杯托16更平滑地变形,使得进一步抑制折叠桌10整体的变形。杯托16通过在狭缝154的旋转轴方向两侧具有支架侧拱肋152,从而能够只在沿杯托16的旋转轴的方向上使杯托16变形。由此,变得从桌主体部12的杯托16的脱离更加容易。杯托16通过连续设置拱肋48直至止动部150为止,从而能够提高杯托16本身的刚性。
此外,桌主体部12通过具有抵接用拱肋66,从而提高了桌主体部12的刚性。此外,杯托16的止动部150在展开状态下通过与抵接用拱肋66接触,从而能够抑制向桌主体部12的负荷。进而,通过在杯托16与线框46之间设有桌主体部12的第三突起部50C,从而能够抑制线框46位置偏移而对杯托16进行干扰的情况。
最后,对折叠机构部18和与折叠机构部18相关的结构进行叙述。折叠桌10的座椅侧安装构件164通过在直接安装于座椅S的一对第二壁部196b(紧固孔198)之间具有膨出部192,从而提高了座椅侧安装构件164本身的刚性。特别是,由于能够大幅度提高位于膨出部192的两侧的第二壁部196b的刚性,因此座椅侧安装构件164能够稳定地支承桌主体部12。此外,由于膨出部192活用了一对第二壁部196b之间的空间而形成,因此能够抑制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大型化,良好地实施桌主体部12的折叠。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一对凸轮部190之间设有膨出部192,使得折叠桌10提高了一对凸轮部190附近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当膨出部192比一对凸轮部190还要突出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刚性。由此,能够有效地实施通过凸轮部190进行的支承框架162的引导以及支承框架162的姿势维持。
此外,座椅侧安装构件164通过在膨出部192具有凹部208,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膨出部192的刚性的同时,使第二壁部196b充分露出而能够容易地实施通过紧固螺栓进行的座椅侧安装构件164的紧固。
进而,通过在座椅侧安装构件164设置突出部212,使得折叠桌10在将座椅侧安装构件164安装于座椅S时,能够将突出部212插入于座椅S而进行定位,提高了组装操作的操作性。此外,进一步地,通过突出部212与紧固孔198并排形成,从而在将突出部212插入于座椅S时,能够更加精度良好地将紧固孔198定位于座椅S的紧固位置,进一步提高了组装操作的操作性。
通过上述,针对本发明举出适宜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毋庸置疑的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
10:折叠桌;12:桌主体部;14:盖;16:杯托;18:折叠机构部;28:板状壁部;30:框部;32:外周壁;34:杯用孔部;40:轴支构件;46:线框;48:拱肋;50:突起部;50A~50F:第一~第六突起部;66:抵接用拱肋;68:被安装部;74:按压构件;82:安装部;82a:端面;88:底部;90:弯曲壁部;92:嵌入壁;94:嵌入槽;100:后侧覆盖部;102:局部覆盖部;112:凸部;120:前部覆盖部;122:钩部;122a:爪部;130:支架主体部;132:延伸部;150:止动部;152:支架侧拱肋;154:狭缝;160:主体侧安装构件;162:支承框架;164:座椅侧安装构件;190:凸轮部;196:内侧壁部;196a:第一壁部;196b:第二壁部;208:凹部;210:紧固孔用凸部;212:突出部;S:座椅。

Claims (24)

1.一种折叠桌,具备可折叠地安装于安装对象的桌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桌主体部的背面或者内部,沿着所述桌主体部的外周设有强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化部设置于所述桌主体部的侧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化部从所述侧边开始连续延伸于所述桌主体部的前边以及后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化部由线框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桌主体部经由轴支部可折叠地安装于所述安装对象,所述强化部由所述轴支部自由转动地支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化部由与所述桌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所述折叠桌具备与所述强化部的侧面抵接的定位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凸部在与所述强化部的延伸方向不同的位置处,与所述强化部的外侧和内侧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化部由与所述桌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所述桌主体部具备在组装所述强化部时承受该强化部而发生变形的变形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为一体成型于所述桌主体部的拱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强化部由与所述桌主体部不同的材料构成,在所述桌主体部中设有按压所述强化部的按压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构件安装在设置于所述桌主体部的定位突起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压构件的与所述强化部对置的面部沿所述强化部的形状形成。
13.一种折叠桌,具备可折叠地安装于安装对象的桌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安装对象连结,并支承所述桌主体部的连结支承部,所述连结支承部具备:直接安装于所述安装对象的一对安装部和形成于所述一对安装部之间的膨出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支承部具有可切换以及保持所述桌主体部的姿势的一对切换保持部,所述膨出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切换保持部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膨出部与所述切换保持部同向且比该切换保持部突出。
16.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通过紧固件紧固在所述安装对象,在所述膨出部的与所述紧固件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凹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支承部的与所述安装对象的对置面,设有往所述安装对象侧突出的突出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膨出部的外侧与所述安装部并排配置。
19.一种折叠桌,具备可折叠地安装于安装对象的桌主体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桌主体部具备可旋转地支承保持其他构件的支架的一对轴支部,所述支架在从所述一对轴支部脱离的方向上具备促进所述支架的变形的变形促进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接触物品并支承的支架主体部、从所述支架主体部延伸在所述桌主体部之间并由所述轴支部支承的延伸部,所述变形促进部设置在插入支承于所述一对轴支部的所述延伸部的一对旋转支承部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在所述变形促进部的旋转轴方向两侧具备强化部。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架具有在展开状态下与所述桌主体部抵接而规定所述支架的转动极限的止动部,所述强化部往与所述旋转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同时,连续设置至所述止动部为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桌主体部在与所述止动部接触的位置具有拱肋。
24.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折叠桌,其特征在于,
所述桌主体部在外周具备线框,并且在所述支架与所述线框之间具有定位凸部。
CN201510674080.3A 2014-10-17 2015-10-16 折叠桌 Active CN1055229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3115 2014-10-17
JP2014213112A JP6487176B2 (ja) 2014-10-17 2014-10-17 折り畳みテーブル
JP2014-213112 2014-10-17
JP2014213115A JP6487177B2 (ja) 2014-10-17 2014-10-17 折り畳みテーブル
JP2014-213108 2014-10-17
JP2014213108A JP6487175B2 (ja) 2014-10-17 2014-10-17 折り畳みテーブ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2944A true CN105522944A (zh) 2016-04-27
CN105522944B CN105522944B (zh) 2019-12-06

Family

ID=55765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74080.3A Active CN105522944B (zh) 2014-10-17 2015-10-16 折叠桌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2294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73809A (zh) * 2018-06-25 2018-12-1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靠背后的多功能接口装置
EP4371819A1 (fr) * 2022-11-17 2024-05-22 Renault s.a.s Equipement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1577A (ja) * 2001-03-28 2002-10-08 Honda Access Corp 座席用テーブル収納装置
CN2628323Y (zh) * 2003-07-11 2004-07-28 徐文君 车用方便饮料架
JP2006199182A (ja) * 2005-01-21 2006-08-03 Nishikawa Kasei Co Ltd 車両用テーブル
JP2009184615A (ja) * 2008-02-08 2009-08-20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テーブル
CN203623459U (zh) * 2012-11-06 2014-06-0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铰链机构
KR101448481B1 (ko) * 2013-11-14 2014-10-13 한일이화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컵 홀더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91577A (ja) * 2001-03-28 2002-10-08 Honda Access Corp 座席用テーブル収納装置
CN2628323Y (zh) * 2003-07-11 2004-07-28 徐文君 车用方便饮料架
JP2006199182A (ja) * 2005-01-21 2006-08-03 Nishikawa Kasei Co Ltd 車両用テーブル
JP2009184615A (ja) * 2008-02-08 2009-08-20 Toyota Boshoku Corp 車両用シートのテーブル
CN203623459U (zh) * 2012-11-06 2014-06-04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铰链机构
KR101448481B1 (ko) * 2013-11-14 2014-10-13 한일이화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컵 홀더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73809A (zh) * 2018-06-25 2018-12-11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靠背后的多功能接口装置
EP4371819A1 (fr) * 2022-11-17 2024-05-22 Renault s.a.s Equipement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FR3142145A1 (fr) * 2022-11-17 2024-05-24 Renault S.A.S. Equipement d’un véhicule automobi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22944B (zh) 2019-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75868B2 (ja) ホールプラグ
CN203801171U (zh) 电子设备用的支架
CN107531327A (zh) 针对飞机座位的便携式设备的保持装置
EP2644333B1 (en) Improved support for a serie of offset keys, and case for offset keys comprising at least two corresponding hinged supports
US20150284974A1 (en) Tent Frame Top Connecting Structure
USD554275S1 (en) Roof shingle
WO2006119178A3 (en) Reading stand
EP3433132B1 (en) Flexible plastic snap-receiving socket
EP3722715B1 (en) Drawer assembly structure and refrigerator having same
EP2407341A3 (en) Child safety seat assembly
CN105522944A (zh) 折叠桌
USD572869S1 (en) Spray gun washer console
AU2020328012A1 (en) Triple-folding electric bed
US9758023B2 (en) Spring for sun visor and support device for sun visor
USD904465S1 (en) Pump for petrol or fuel service station
US20130323561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upporting a battery
KR20210015935A (ko) 철구
CN103775463B (zh) 浮动式紧固构件及包装结构
USD664082S1 (en) Support for truck shell gas props
US20180020832A1 (en) Frame for a movable furniture part
WO2018193309A1 (en) Housing for identification device
EP2899078B1 (en) Multifunctional windshield wiper connection structure
CN104582532B (zh) 固定系统和抽屉
CN104717903B (zh) 带折叠顶板家具
CN208745917U (zh) 汽车仪表中盖板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