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506867A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506867A
CN105506867A CN201510648438.5A CN201510648438A CN105506867A CN 105506867 A CN105506867 A CN 105506867A CN 201510648438 A CN201510648438 A CN 201510648438A CN 105506867 A CN105506867 A CN 1055068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loth
front part
jacket
chinese ro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64843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506867B (zh
Inventor
申伦恩
彭玉湖
手塚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5068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68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506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5068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更高效地进行前襟的缝制。缝纫机具有:布料压脚(20),其对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进行保持;布料移动机构(30),其使布料压脚沿放置主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相对于由布料压脚保持的主布料以及前襟布料进行落针;切刀机构(40),其在由布料压脚保持的主布料和前襟布料上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第一折回机构(50),其沿在利用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附近形成的线迹,将前襟布料折回。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前襟的缝制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进行前襟的缝制的现有的缝纫机1000,如图18所示具有:缝针上下移动机构1100,其在配置于主布料K的领口处的前襟布料N上从衣领朝向下方形成2根线迹;切刀机构1200,其在2根线迹之间形成沿该线迹的切缝;以及布料压脚机构1300,其从上方按压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使它们在沿2根线迹的方向上移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0963号公报
另外,前襟的缝制具有下述工序,即,如图19(A)、图19(B)所示,在主布料K的领口处配置前襟布料N,形成2根线迹n1、n2(图19(C)),在线迹n1、n2之间形成切缝c(图19(D)),将前襟布料N的切缝c的两侧的部分分别向主布料K的内侧折入(图19(E)),将各自的部分折叠缝合为矩形(图19(F))。
但是,上述现有的缝纫机只能进行图19(D)所示的2根线迹n1、n2的形成和切缝c的形成,对于此后的工序,必须利用别的缝纫机或者进行手工缝制,无法高效地进行前襟的缝制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更高效地进行前襟的缝制。
本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是前襟缝制缝纫机,具有:
布料压脚,其对主布料以及前襟布料进行保持;
布料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布料压脚沿载置上述主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相对于由上述布料压脚保持的上述主布料以及上述前襟布料进行落针;
切刀机构,其在由上述布料压脚保持的上述主布料和上述前襟布料上,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上述布料压脚、上述布料移动机构、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上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以及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
对上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之间形成切缝,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折回机构,该第一折回机构将上述前襟布料沿上述第一线迹折回。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
第一缝制控制,在该控制中,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以及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上述第一线迹和上述第二线迹;以及
第一折回控制,在该控制中,对上述第一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上述前襟布料沿上述第一线迹折回。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具有折边压脚机构,该折边压脚机构在利用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缝制的缝制部位附近,对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折回边部进行按压,
上述控制装置执行下述控制,即:
第二缝制控制,其在上述第一折回控制后,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和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折回的前襟布料的上述第一线迹和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三线迹;以及
折边压脚控制,其在上述第二缝制控制时,对上述折边压脚机构进行控制,在利用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缝制的缝制部位附近,对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折回边部进行按压、引导。
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具有第二折回机构,该第二折回机构将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控制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进一步向反方向折回。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
第二缝制控制,其在上述第一折回控制后,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和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折回的前襟布料的上述第一线迹和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三线迹;以及
第二折回控制,其对上述第二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上述前襟布料沿上述第三线迹折回。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控制装置执行下述切缝形成控制,即,在执行上述第二折回控制后,对上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主布料以及上述前襟布料的上述切缝的形成位置,形成切缝。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第二折回机构具有:前襟折叠板,其配置在隐藏于由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下方的位置且上述前襟布料的没有折回的部分的上方;以及致动器,其使该前襟折叠板沿横穿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第二折回机构是向上述前襟布料送风的送风机构。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第一折回机构具有:前襟折叠板,其向上述主布料和上述前襟布料之间插入;以及致动器,其使所述前襟折叠板沿横穿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是向上述前襟布料送风的送风机构。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上述布料移动机构具有:基座,其对上述布料压脚进行支撑;以及驱动源,其使该基座沿载置上述主布料的平面移动,
上述布料压脚相对于上述基座能够装卸。
另外,在上述缝纫机中,也可以是,
具有折边压脚机构,该折边压脚机构在利用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缝制的缝制部位附近,对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折回边部进行按压、引导。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利用以上的结构,能够实现前襟缝制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图1(I)是表示前襟缝制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3是布料压脚的斜视图。
图4是夹紧机构的斜视图。
图5是支撑框体的斜视图。
图6是表示缝纫机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是对主布料以及前襟布料进行保持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及第二线迹形成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
图9是利用第一折回机构将前襟布料折回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
图10是第三线迹形成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
图11是利用第二折回机构将前襟布料折回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
图12是利用切刀机构形成切缝后的布料压脚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前襟缝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缝纫机的布料压脚的周围的斜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17是构成折边压脚机构的折边压脚部件的斜视图。
图18是现有的缝纫机的斜视图。
图19(A)~图19(F)是表示现有的缝纫机进行的前襟缝制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10缝纫机
10A缝纫机
10B缝纫机
11工作台
12缝针
15缝纫机电动机
21、21A下板
22、22A上板
30布料移动机构
31基座
32支撑框体
33X轴电动机(驱动源)
34Y轴电动机(驱动源)
35夹紧机构
40切刀机构
50、50A第一折回机构
51、51A前襟折叠板
55、55A气缸(致动器)
60、60A第二折回机构
61空气喷出嘴
70、70A第一保持机构
80、80A第二保持机构
90控制装置
100缝纫机架
110折边压脚机构
211、221、211A长孔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缝纫机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适用于相对于前侧的主布料K缝合前襟布料N的缝纫机。
[缝制工序]
首先,基于图1(A)~图1(I),说明向主布料K缝合前襟布料N时的缝制工序。
首先,准备前侧的主布料K(图1(A)),在主布料K的领口处重叠地配置前襟布料N(图1(B))。
然后,在前襟布料N的上端部至下端部附近的范围形成第一及第二线迹n1、n2(图1(C))。此外,在图1(C)中,例示出将第一及第二线迹n1、n2形成为随着朝向下方而逐渐地接近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第一及第二线迹n1、n2彼此平行地形成。另外,在朝向下侧形成第一线迹n1后,向上方折回而形成第二线迹n2。
然后,将前襟布料N沿第一线迹n1折回(图1(D)),相对于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以通过第一线迹n1和第二线迹n2之间的方式形成第三线迹n3(图1(E))。
并且,将前襟布料N沿第三线迹n3折回(图1(F)),以通过第二线迹n2和第三线迹n3之间的方式,相对于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形成切缝c。该切缝c形成在前襟布料N的上端部至下端部附近的范围(图1(G))。
然后,将前襟布料N中的切缝c的两侧的各自的部分向主布料K的背面侧折回(图1(H))。
并且,将前襟布料N中的切缝c的两侧的各自的部分折叠为矩形,将该折叠为矩形的前襟布料N的各自的部分,沿切缝c的两侧缝制于主布料K(图1(I))。
由此,在主布料K上形成前襟。
此外,以下说明的缝纫机10执行上述的图1(A)~图1(G)的各工序。
[缝纫机的概略结构]
缝纫机10如图2所示,具有:布料压脚20,其对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进行保持;工作台11,其在缝制时放置主布料K;布料移动机构30,其沿工作台11的上表面使主布料K任意地移动;未图示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相对于由布料压脚20保持的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利用缝针12进行落针;切刀机构40,其在由布料压脚20保持的主布料K和前襟布料N上,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第一折回机构50,其按照沿利用切刀机构40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折痕,将前襟布料折回;第二折回机构60,其将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进一步向反方向折回;第一保持机构70,其设置在布料压脚20的上表面,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第二保持机构80,其支撑在布料移动机构30侧,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控制装置90,其进行上述各结构的动作控制;以及缝纫机架100,其对上述各部分进行支撑。
此外,上述缝纫机10还具有釜机构、线调节装置、天秤等,但由于它们是与公知的结构相同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缝纫机架]
如图2所示,缝纫机架100具有:底座部101,其位于下侧;直立机体部102,其从底座部101的一端部向铅垂上方立起;以及臂部103,其从直立机体部102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臂部103的长度方向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缝针12进行上下移动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另外,Z轴方向与铅垂上下方向平行,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都是水平的方向。
另外,根据需要,将臂部103的前端的面部104侧作为前侧,将其相反侧作为后侧,将视线朝向后方的状态下的左手侧作为左侧,将右手侧作为右侧而进行说明。
[工作台]
工作台11为长方形的平板,且以其上表面成为水平的方式安装在底座部101上。另外,工作台11配置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所支撑的缝针12的下方,在其上表面放置主布料K等缝制对象物而进行缝制。因此,在工作台11的落针位置处,形成有使缝针12进入的落针孔。
另外,工作台11以其长度方向沿X轴方向的状态安装于底座部101,在其一端部设置有肘夹14。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具有:缝纫机电动机15(参照图6),其收容在缝纫机架100的内部;上轴,其将该缝纫机电动机15作为驱动源而旋转;曲柄机构,其将从该上轴得到的扭矩变换为上下的往复运动;以及针棒13,其在下端部保持缝针12,利用曲柄机构进行上下的往复运动。
此外,由这些部件构成的缝针上下移动机构是现有技术中公知的,因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布料压脚]
布料压脚20如图3及图7所示,具有尺寸大致相同的长方形状的下板21以及上板22。并且,上板22的一端部相对于下板21的一端部,经由铰链222、222可转动地连结,在上板22和下板21之间能够夹持主布料K并进行保持。另外,在上板22的另一端部,安装有用于相对于下板21上下转动的把手223。
另外,在下板21的一端部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凸起状的2个凸起212、212,这2个凸起212、212用于使后述的夹紧机构35能够装卸地保持布料压脚20。
布料压脚20以下板21以及上板22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的方式,支撑于布料移动机构30。
并且,在下板21以及上板2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以贯穿板面的状态分别形成有沿长度方向的长孔211以及221。对于上述长孔211以及221,长度和宽度是一致的,在下板21与上板22重叠的状态下,彼此的位置一致。在缝合前襟布料N时,在上述长孔211以及221的内侧进行线迹以及切缝的形成。
在上板22的上表面的长孔221的周围,形成大致长方形状的凹部224,在该凹部224的内侧,上板22的板厚变薄。在该凹部224的内侧,与长孔221平行地配置有后述的第一折回机构50的前襟折叠板51。在缝制时,前襟折叠板51在前襟布料N的下侧沿X轴方向进行移动动作,但由于配置在凹部224的内侧,所以能够进行移动动作而不会发生前襟布料N的钩挂。
[第一保持机构]
第一保持机构70如图3及图7所示,安装于上板22的上表面,并且,第一保持机构70具有:保持部件71,其保持前襟布料N;以及铰链72,其在上板22的上表面可转动地支撑保持部件71。
保持部件71在凹部224内与长孔221相邻而配置。该保持部件71由磁铁构成,利用相对于上板22的磁吸引力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保持部件71在Y轴方向上具有与长孔221相同程度的长度,能够将前襟布料N的一端部在大致全长范围保持。
在保持前襟布料N时,抵抗磁吸引力使保持部件71转动,以使得从上板22离开,在向由此产生的与凹部224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插入前襟布料N后,使保持部件71回到原位,利用该保持部件71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
[第一折回机构]
第一折回机构50如图3及图7所示,具有:前襟折叠板51,其向主布料K和前襟布料N之间插入;滑块52,其保持前襟折叠板51;滑动引导部53,其对滑块52进行支撑,能够沿X轴方向使滑块52滑动;螺旋弹簧54,其使前襟折叠板51返回基准位置;以及作为致动器的气缸55,其使前襟折叠板51抵抗螺旋弹簧54,在横穿前襟布料N的切缝形成位置(长孔221)的方向上移动。
此外,第一折回机构50的气缸55以外的结构全部支撑于布料压脚20的上板22,仅气缸55支撑于布料移动机构30的支撑框体32。
前襟折叠板51是沿Y轴方向的长条的平板,且将隔着长孔221而与第一保持机构70的保持部件71相反侧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
前襟折叠板51在Y轴方向上具有与长孔221相同程度的宽度,能够将前襟布料N中的与第一保持机构70所保持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在大致全长范围折回。
前襟折叠板51的一端部支撑于滑块52,滑块52利用滑动引导部53能够沿X轴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并且,滑块52由于螺旋弹簧54而受到从长孔221朝向基准位置的方向(左侧)的张力。
另外,气缸55的柱塞与滑块52连结,抵抗螺旋弹簧54,将滑块52从基准位置朝向长孔221侧(右侧)按压。
由此,前襟折叠板51能够从基准位置横穿长孔221而移动至保持部件71的附近。
如上述所示,在长孔221的内侧区域中,在前襟布料N以及主布料K形成沿Y轴方向的线迹以及切缝。在形成该线迹后,如果使插入至前襟布料N下方的前襟折叠板51从基准位置横穿长孔221而移动至保持部件71的附近,则能够使线迹的部分成为折痕,将前襟布料N的端部向保持部件71侧折回(参照图9)。
此外,仅气缸55没有支撑于布料压脚20,但其原因在于,布料压脚20被保持为可从布料移动机构30的基座31自由装卸。即,其原因在于,如果在布料压脚20侧支撑气缸55,则在将布料压脚20相对于基座31装卸时,需要进行供给高压空气的气管相对于气缸55的装卸,使得布料压脚20的装卸作业变得繁杂。另一方面,在采用由基座31侧支撑气缸55的构造的情况下,需要对气缸55的柱塞和滑块52进行分离/连接,但这些采用通过螺钉固定或凹凸构造的嵌入所实现的连结等,能够实现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由于滑块52利用螺旋弹簧54始终向气缸55侧预紧,所以也可以配置为使气缸55的柱塞与滑块52抵接,省略连结作业。
另外,第一折回机构50也可以是后述的第二折回机构60那样的送风机构。在此情况下,从配置于布料压脚20的长孔211、221的左侧的空气吹出口,在前襟布料N的Y轴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范围,朝向右侧进行空气的吹出,能够将前襟布料N的端部向右侧折回。
在此情况下,优选作为第一折回机构50的送风机构整体支撑于基座31。与上述的气缸55的情况相同地,其原因在于,在将布料压脚20相对于基座31装卸时,能够不需要进行供给高压空气的气管相对于送风机构的装卸。
[布料移动机构]
布料移动机构30如图2所示,具有:基座31,其支撑布料压脚20;支撑框体32,其支撑后述的各种的结构;以及作为驱动源的X轴电动机33以及Y轴电动机34(参照图6),其使基座31沿水平面移动。
基座31利用收容在底座部101的内部的沿X轴方向引导的直线引导部(省略图示)和沿Y轴方向引导的直线引导部(省略图示),可移动地支撑于水平面上的任意位置。另外,基座31利用传递机构(省略图示)施加移动动作,该传递机构(省略图示)将X轴电动机33以及Y轴电动机34作为驱动源,将该驱动源的旋转力变换为沿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的往复移动力。作为该传递机构,能够使用传动带机构、滚珠丝杠机构或者齿条齿轮机构等公知的传递机构。
另外,基座31固定安装有可自由装卸地保持布料压脚20的夹紧机构35。该夹紧机构35如图4所示,具有:承受板351,其形成有与上述的布料压脚20的2个凸起状的凸起212、212嵌合的凹部352、352;夹紧部件353、353,其形成有爪,该爪以使与凹部352、352嵌合的布料压脚20的凸起212、212不脱离的方式进行保持;以及气缸354、354,其对利用上述夹紧部件353、353实现的凸起212、212的保持状态和放开状态进行切换。
对于夹紧机构35,如果在承受板351的2个凹部352、352内嵌合布料压脚20的凸起212、212,则利用气缸354、354的驱动,使夹紧部件353、353向进行保持的方向转动。由此,各凸起212、212被凹部352、352和夹紧部件353、353夹持,相对于基座31固定布料压脚20。
另外,在使布料压脚20分离时,利用气缸354、354,使夹紧部件353、353向与进行保持的情况的相反侧转动。由此,将凸起212、212保持于凹部352、352的内侧的情况解除,能够使布料压脚20从基座31分离。
支撑框体32如图5所示,对上述的第一折回机构50的气缸55、第二折回机构60以及第二保持机构80进行支撑。
该支撑框体32固定安装在基座31的前端部,位于在夹紧机构35上保持的布料压脚20的上方。
该支撑框体32具有从X轴方向的两端部沿Y轴方向向前方延伸的2根腕部321、322。
并且,该支撑框体32在一个(左侧)腕部321的前端部支撑第一折回机构50的气缸55。
另外,在另一个(右侧)的腕部322支撑后述的第二折回机构60。
并且,在2个腕部321、322之间支撑第二保持机构80。
[第二保持机构]
第二保持机构80如图5所示,具有:2个前襟按压板81、81,其在安装于夹紧机构35上的布料压脚20的长孔211、221的左右两侧附近,从上方按压保持前襟布料N;支撑部件82、82,其分别支撑各自的前襟按压板81、81;以及气缸83、83,其经由支撑部件82、82使前襟按压板81、81分别升降。
2个前襟按压板81、81是长条的,且具有与长孔211、221相同程度的长度,与长孔211、221平行地配置。
并且,由于在长孔211、221的左右两侧附近,从上方按压保持前襟布料N,所以在缝制时,抑制因被缝针12的上下移动拉拽而使前襟布料N上下振动的情况,能够进行良好的缝制。
支撑部件82、82是所谓曲拐,利用气缸83、83施加转动动作。
并且,支撑部件82、82通过进行转动动作,使前襟按压板81、81升降。
[第二折回机构]
第二折回机构60如图5及11所示,是将由第一折回机构50向右侧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端部进一步向左侧折回的送风机构。
该第二折回机构60具有2个空气喷出嘴61、61以及支撑各空气喷出嘴61、61的支撑体62、62。各空气喷出嘴61、61都是圆筒状,且以沿Y轴方向的状态,配置在布料压脚20的长孔211、221的右侧。并且,各空气喷出嘴61、61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空气吹出口(省略图示),在前襟布料N的Y轴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范围,朝向左侧进行空气的吹出,能够将由第一折回机构50向右侧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端部进一步向左侧折回。
此外,如果假设该第二折回机构60也支撑于布料压脚20侧,则在布料压脚20相对于基座31装卸时,需要进行供给高压空气的气管相对于各空气喷出嘴61、61的装卸,布料压脚20的装卸作业变得繁杂。
因此,通过将第二折回机构60也设置于支撑框体32,从而实现布料压脚20的装卸作业的容易化。
另外,第二折回机构60也可以如第一折回机构50那样,由下述部件构成:前襟折叠板,其用于将前襟布料N折回;以及致动器,其使前襟折叠板向横穿利用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使在布料压脚20的长孔211、221的右侧隐藏于由第一折回机构50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下方的位置处、配置于前襟布料的没有折回的部分上的前襟折叠板,向横穿前襟布料N的切缝形成位置(长孔221)的左方向移动,能够使由第一折回机构50向右侧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端部进一步向左侧折回。
在此情况下,优选与第一折回机构50的气缸55相同地,第二折回机构60的气缸也支撑于基座31。其原因在于,由此在将布料压脚20相对于基座31装卸时,能够不需要进行供给高压空气的气管相对于气缸的装卸。
[切刀机构]
切刀机构40如图2所示,具有:未图示的切刀,其在下端部具有刃;以及驱动机构,其使该切刀上下往复。
切刀与缝针12的左方相邻地配置,在下降时,在前襟布料N以及主布料K形成切缝c。
驱动机构由切刀驱动电动机41(参照图6)以及将该切刀驱动电动机41的扭矩变换为上下的往复运动的曲柄机构等变换机构构成。另外,切刀的驱动机构的驱动源也可以是气缸。
并且,在前襟布料N以及主布料K形成切缝时,布料压脚20的长孔211、221向切刀的下方移动,并且,通过一边使布料压脚20沿Y轴方向移动,一边使切刀上下移动,从而在前襟布料N以及主布料K上形成沿Y轴方向的切缝c。
[缝纫机的控制系统:控制装置]
图6是表示缝纫机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缝纫机10的控制装置90具有:ROM(ReadOnlyMemory)92,其存储有用于进行缝制中的动作控制的程序;RAM(RandomAccessMemory)93,其成为运算处理的作业区域;能够反复写入的非易失性的数据存储器94,其作为存储缝制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存储单元;以及CPU91(CentralProcessingUnit),其执行ROM92内的程序。
另外,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缝纫机电动机驱动电路15a、X轴电动机驱动电路33a、Y轴电动机驱动电路34a、切刀驱动电动机驱动电路41a连接,经由它们对缝纫机电动机15、X轴电动机33、Y轴电动机34、切刀驱动电动机41的驱动进行控制。
并且,CPU91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驱动电路55b、61b、354b、83b连接,该驱动电路55b、61b、354b、83b用于控制电磁阀55a、61a、354a、83a,该电磁阀55a、61a、354a、83a用于使第一折回机构50的气缸55、第二折回机构60的空气喷出嘴61、夹紧机构35的气缸354、第二保持机构80的气缸83分别动作。
此外,对于缝纫机10,第二折回机构60的空气喷出嘴61、夹紧机构35的气缸354、第二保持机构80的气缸83、它们的电磁阀61a、354a、83a以及它们的驱动电路61b、354b、83b都分别具有2个,但在图6中仅图示出一个。
在数据存储器94中,为了形成后述的线迹n1~n3以及切缝c而记录有:布料进给数据,其确定用于使布料压脚20移动的X轴电动机33以及Y轴电动机34的布料进给量;以及缝纫机电动机15以及切刀驱动电动机41的转速等,在缝制时,CPU91针对每一针读取数据的设定内容,执行缝纫机的各结构的动作控制。
另外,在控制装置90中同时设置有用于开展缝制动作的踏板开关95。
[前襟缝制动作]
基于图7~图12的动作说明图和图13的流程图,对上述缝纫机10的前襟缝制动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7~图12的动作说明图中,省略了第二保持机构80以及支撑框体32的图示。
首先,将从缝纫机10分离的状态的布料压脚20的上板22打开,将主布料K配置在下板21的上表面的规定位置。然后,关闭上板22,夹持主布料K。
并且,打开第一保持机构70的保持部件71,以线迹的形成预定位置与长孔221的位置对齐的方式配置前襟布料N,并关闭保持部件71。此时,以使位于基准位置的第一折回机构50的前襟折叠板51隐藏于前襟布料N的下侧的方式配置前襟布料N。
然后,将布料压脚20的2个凸起212、212嵌入夹紧机构35的承受板351的凹部352、352,将第一折回机构50的气缸55与滑块52连结。
然后,如果按下踏板开关95,则CPU91通过电磁阀354a、354a使气缸354、354工作,执行利用夹紧部件353、353实现的凸起212、212的保持(步骤S1)。
然后,如果按下踏板开关95,则CPU91通过电磁阀83a、83a使气缸83、83工作,使前襟按压板81、81下降,在长孔211、221的左右两侧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步骤S3)。
然后,如果按下踏板开关95,则CPU91对X轴电动机33、Y轴电动机34进行控制,使布料压脚20移动,以使得由布料压脚20保持的前襟布料N的后端部且X轴方向的中央部附近的缝制开始位置位于缝针12的下方(步骤S5,图7)。
然后,CPU91开始缝纫机电动机15的驱动,并且,对X轴电动机33、Y轴电动机34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n1和第二线迹n2(步骤S7,图8,[第一缝制控制])。在这里,在与Y轴方向平行地形成规定长度的第一线迹n1后,形成沿X轴方向的几针的线迹,然后,与Y轴方向平行地形成与线迹n1相同长度的第二线迹n2,通过这种连续的缝制,而连续地形成线迹n1、n2,但也可以将2根线迹n1、n2分离,通过各自的缝制动作而形成。另外,也可以将2根线迹n1、n2的前端部以彼此不平行的V字形状连接而形成。
然后,CPU91利用气缸83、83使前襟按压板81、81上升,放开前襟布料N(步骤S9)。
并且,CPU91通过电磁阀55a使气缸55工作,使位于基准位置的前襟折叠板51向横穿长孔211、221的方向(右方)移动,在长孔211、221的右侧的折回位置处停止(步骤S11,图9,[第一折回控制])。
由此,前襟布料N的左端部将第一线迹n1作为折痕向右侧折回。
然后,CPU91利用气缸83、83再次使前襟按压板81、81下降,对前襟布料N进行保持(步骤S13)。
然后,CPU91对缝纫机电动机15、X轴电动机33以及Y轴电动机34进行控制,在第一及第二线迹n1、n2之间形成第三线迹n3(步骤S15,图10,[第二缝制控制])。
然后,CPU91利用气缸83、83使前襟按压板81、81上升,将前襟布料N放开(步骤S17)。
并且,CPU91使气缸55的工作停止,使位于折回位置的前襟折叠板51返回基准位置(步骤S19)。
然后,CPU91通过电磁阀61a、61a从第二折回机构60的空气喷出嘴61、61进行空气的吹出(步骤S21,图11,[第二折回控制])。
由此,向右侧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端部将第三线迹n3作为折痕而向左方折回。
然后,CPU91利用气缸83、83再次使前襟按压板81、81下降,对前襟布料N进行保持(步骤S23)。
然后,CPU91对X轴电动机33以及Y轴电动机34进行控制,使布料压脚20向切刀机构40的下方移动。
并且,开始切刀驱动电动机41的驱动,并且,将布料压脚20沿Y轴方向输送,在第二线迹n2和第三线迹n3之间形成切缝c(步骤S25,图12,[切缝形成控制])。
然后,CPU91利用气缸83、83使前襟按压板81、81上升,将前襟布料N放开(步骤S27),利用气缸354、354放开由夹紧部件353、353实现的凸起212、212的保持状态,结束前襟的缝制动作(步骤S29)。
[技术效果]
上述缝纫机10具有:布料压脚20,其对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进行保持;布料移动机构30,其使布料压脚20沿放置主布料K的工作台11上的平面任意地移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相对于由布料压脚20保持的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进行落针;切刀机构40,其在由布料压脚20保持的主布料K和前襟布料N上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第一折回机构50,其将沿由切刀机构40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第一线迹n1作为折痕而将前襟布料N折回。
并且,控制装置90依次执行:第一缝制控制,在该控制中,对布料移动机构30以及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隔着前襟布料N的利用切刀机构40形成切缝c的形成位置,形成第一线迹n1和第二线迹n2;以及第一折回控制,在该控制中,对第一折回机构50进行控制,将前襟布料N沿第一线迹n1折回。
通过这些,缝纫机10能够将前襟布料N以第一线迹n1折回,能够进行在现有的缝纫机中无法进行的、将前襟布料N沿第一线迹n1折回的工序,能够减少作业人员直接进行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前襟缝制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并且,上述缝纫机10具有将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进一步向反方向折回的第二折回机构60。
并且,控制装置90依次执行:第二缝制控制,在该控制中,在第一折回控制后,对布料移动机构30和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第一线迹n1和利用切刀机构40形成切缝c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三线迹n3;以及第二折回控制,在该控制中,对第二折回机构60进行控制,将前襟布料N沿第三线迹n3折回。
通过这些,缝纫机10能够形成在将前襟布料N以第一线迹n1折回的状态下形成的第三线迹n3,能够进行在现有的缝纫机中无法进行的、将前襟布料N沿第三线迹n3折回的工序,能够减少利用其他缝纫机或者手工缝制进行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前襟缝制的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控制装置90还执行下述切缝形成控制,即,在执行第二折回控制后,对切刀机构40进行控制,在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的切缝c的形成位置,形成切缝c,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加一个由缝纫机10进行的工序,而进一步减少利用其他缝纫机或者手工缝制进行的作业,因此,能够实现前襟缝制的作业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缝纫机10的第一折回机构50具有:前襟折叠板51,其向主布料K和前襟布料N之间插入;以及气缸55,其使前襟折叠板51向横穿利用切刀机构40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利用更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执行利用第一线迹n1的前襟布料N的折回作业,能够实现动作的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由于缝纫机10的第二折回机构60是向前襟布料N送风的送风机构,所以不需要机构性的动作,能够实现维护作业的减少及动作可靠性的提高。
另外,对于缝纫机10,将布料压脚20设置为相对于基座31能够装卸,因此,不需要在缝针12的周围的狭窄区域内进行相对于布料压脚20的主布料K、前襟布料N的安装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能够避免因缝针12周围的机构而受到损伤,保护主布料K、前襟布料N。
另外,进行第一折回机构50的折回动作的气缸55,并不支撑于布料压脚20,而是经由支撑框体32支撑于基座31,因此,不需要与布料压脚20的装卸相伴的气缸55和气管的装卸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另外,相同地,第二折回机构60并不支撑于布料压脚20,而是经由支撑框体32支撑于基座31,因此,不需要与布料压脚20的装卸相伴的第二折回机构60的空气喷出嘴61和气管的装卸作业,能够实现作业性的提高。
[第二实施方式]
利用图14及图15,对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A进行说明。在该缝纫机10A中,对于与上述的缝纫机10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缝纫机10的不同点。
首先,布料压脚20A与布料压脚20不同,相对于基座31固定安装。并且,该布料压脚20A由下板21A和上板22A构成,上板22A相对于下板21A由未图示的致动器施加升降动作。并且,在上板22A上升时,在下板21A和上板22A之间配置主布料K,通过上板22A的下降而保持。
另外,下板21A和上板22A都是大致相同尺寸的矩形,且在下板21A的中央附近形成有沿X轴方向的长孔211A。另一方面,上板22A留有外周而较宽广地开口,成为矩形的框状。在缝制时,前襟布料N配置在下板21A的上表面,而不会被下板21A和上板22A夹持。
另外,第一保持机构70A是由长方形的磁铁构成的平板,不由下板21A以及上板22A的任一个支撑,并与它们分离。第一保持机构70A放置在配置于规定位置的前襟布料N的一端部上,利用其磁吸引力吸附于下板21A的上表面,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此外,该第一保持机构70A相对于下板21A的长孔211A在后方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
第二保持机构80A具有2个前襟按压板81A、81A以及对它们进行支撑的L字状的支撑部件82A,支撑部件82A相对于基座31可上下移动地被支撑。并且,利用未图示的致动器,经由支撑部件82A使各前襟按压板81A、81A向下板21A的上表面下降按压,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
此外,前襟按压板81A、81A都与X轴方向平行,隔着下板21A的长孔211A在其两侧进行前襟布料N的保持。
第一折回机构50A具有:前襟折叠板51A,其向主布料K和前襟布料N之间插入;以及作为致动器的气缸55A,其使前襟折叠板51A沿横穿前襟布料N的切缝形成位置(长孔221A)的Y轴方向移动,气缸55A支撑于上板22A。
前襟折叠板51A是沿X轴方向的长条的平板,且将隔着长孔221A的与第一保持机构70A相反侧的位置(长孔221A的前侧)作为基准位置。
并且,在将前襟布料N折回时,使前襟折叠板51A通过长孔211A而向后方移动。
该第一折回机构50A也可以是如后述的第二折回机构60A那样的送风机构。在此情况下,能够从配置于下板21A的长孔211A的前侧的空气吹出口,在前襟布料N的X轴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范围,朝向后侧进行空气的吹出,将前襟布料N的端部向后侧折回。
第二折回机构60A由圆筒状的空气喷出嘴构成,以沿X轴方向的状态配置在下板21A的长孔211A的后侧。并且,第二折回机构60A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空气吹出口(省略图示),在前襟布料N的X轴方向上的整个宽度范围,朝向前侧进行空气的吹出,能够将由第一折回机构50A向后侧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端部进一步向前侧折回。
另外,第二折回机构60A也可以如第一折回机构50A那样,由下述部件构成:前襟折叠板,其用于将前襟布料N折回;以及致动器,其使前襟折叠板向横穿利用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在此情况下,使在布料压脚20A的长孔211A的后侧隐藏于由第一折回机构50A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的下方的位置处、配置于前襟布料的没有折回的部分上的前襟折叠板,向横穿前襟布料N的切缝形成位置(长孔221A)的前方向移动,能够将由第一折回机构50A向后侧折回的前襟布料N的端部进一步向前侧折回。
在缝纫机10中,以使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的上下成为沿Y轴方向的状态的方式,在布料压脚20中配置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但在缝纫机10A中,以使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的上下成为沿X轴方向的状态的方式,在布料压脚20A中配置主布料K以及前襟布料N。
并且,除了将布料压脚20A向基座31装卸的工序,能够通过进行与图13相同的工序,而利用缝纫机10A进行前襟的缝制。
因此,该缝纫机10A也能够进行在现有的缝纫机中无法实现的沿第一线迹n1的前襟布料N的折回作业、第三线迹n3的形成作业以及沿第三线迹n3的前襟布料N的折回作业,能够实现前襟缝制的作业效率的提高。
[第三实施方式]
利用图16及图17,对作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B进行说明。在该缝纫机10B中,对于与上述的缝纫机10、10A相同的结构省略说明,重点说明与缝纫机10、10A的不同点。
如图16所示,该缝纫机10B具有折边压脚机构110。该折边压脚机构110由控制装置90控制。折边压脚机构110经由托架111支撑在设置于缝纫机10B的臂部103的前端的切刀机构40。折边压脚机构110具有在托架111上固定的支撑板112,在该支撑板112固定有气缸113。气缸113具有杆114,通过空气的供给使杆114进退。在杆114的前端固定有支撑片115。另外,在支撑板112上固定有引导块116,该引导块116具有沿气缸113的杆114能够滑动的引导杆117。引导杆117的前端固定于支撑片115。由此,支撑片115不以杆114的轴线旋转而支撑。在支撑片115上螺钉固定有支撑块118,在该支撑块118上能够装卸地设置有折边压脚部件121。
如图17所示,折边压脚部件121具有:固定块部122,其固定于支撑块118;以及压脚部123,其支撑于该固定块部122的下端。压脚部123具有引导板部124以及按压板部125,上述引导板部124和按压板部125以相邻的状态配置。引导板部124的底面与按压板部125的底面相比配置在略微下方。按压板部125利用弹簧等预紧部件(省略图示)向下方预紧。该折边压脚部件121是一边引导前襟布料N的折回边部d一边按压前襟布料N的部件。引导板部124在从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偏移的折回边部d的相邻位置,沿折回边部d配置。另外,按压板部125配置在折回后的前襟布料N上的折回边部d的相邻位置,从上方按压前襟布料N。在引导板部124和按压板部125之间设置有间隙G,在该间隙G,配置缝针12以及以包围该缝针12的方式设置的筒状的布料压脚12a(参照图16)。
折边压脚机构110通过利用气缸113使杆114进退,从而折边压脚部件121在利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缝针12向前襟布料N缝制的缝制位置的附近即折边压脚位置、和从该折边压脚位置离开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然后,如果利用该折边压脚机构110的气缸113使杆114伸出,将折边压脚部件121配置在折边压脚位置,则前襟布料N的折回边部d由引导板部124引导,并且,前襟布料N的折回部分由按压板部125按压。在该状态下,如果利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缝针12相对于前襟布料N进行缝制,则抑制缝制时的前襟布料N的翘起,并且,将折回边部d和线迹之间的宽度即装饰线迹宽度w维持为规定的尺寸。
此外,该折边压脚机构110能够相对于臂部103向上下方向、左右方向以及作为臂部103的延伸方向的前后方向进行位置调整,通过进行该折边压脚机构110的位置调整,从而能够应对装饰线迹宽度w的变更、前襟布料N的厚度等。
另外,折边压脚机构110通过装卸折边压脚部件121而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应对装饰线迹宽度w的变更、前襟布料N的厚度等。
下面,对利用控制装置90的CPU91实现的折边压脚机构110的控制进行说明。
CPU91执行用于形成第一线迹n1和第二线迹n2的第一缝制控制(图13中的步骤S7),并且,在执行将前襟布料N的左端部以第一线迹n1为折痕向右侧折回的第一折回控制(图13中的步骤S9、S11)后,执行使用折边压脚机构110的第二缝制控制(图13中的步骤S13、S15)。
在该第二缝制控制中,CPU91首先利用气缸83、83使前襟按压板81、81下降,对前襟布料N进行保持(图13中的步骤S13)。
然后,CPU91使折边压脚机构110的气缸113的杆114伸出,将退避位置的折边压脚部件121配置在折边压脚位置。这样,在第一折回控制中折回的前襟布料N的折回边部d由引导板部124引导,并且,前襟布料N的折回部分由按压板部125按压。
然后,CPU91对缝纫机电动机15、X轴电动机33以及Y轴电动机34进行控制,在折边压脚部件121的间隙G内,利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缝针12相对于前襟布料N,在第一及第二线迹n1、n2之间,具体地说,在第一线迹n1和由切刀机构40形成的切缝c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三线迹n3(图13中的步骤S15)。
此时,利用折边压脚部件121的按压板部125抑制前襟布料N的翘起,并且,利用折边压脚部件121的引导板部124将折回边部d和第三线迹n3之间的宽度即装饰线迹宽度w维持为规定的尺寸。
如上述所示,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缝纫机10B,在沿折回边部d对折回的前襟布料N的折回边部d的附近进行缝制时,能够利用折边压脚机构110,在缝针上下移动机构的缝针12的缝制部位附近按压并引导前襟布料N的折回边部d。由此,在相对于前襟布料N形成第三线迹n3时,能够将折回边部d至第三线迹n3为止的宽度即装饰线迹宽度w稳定地维持为规定的尺寸。由此,能够使前襟缝制的美观性良好。
[其他]
此外,在缝纫机10、缝纫机10A或缝纫机10B中,缝制的各工序的顺序能够适当变更。
例如,切缝c的形成也可以在线迹n1、n2形成前进行。另外,切缝c的形成也可以在线迹n1、n2形成后且沿线迹n1将前襟布料N折回之前进行。

Claims (12)

1.一种缝纫机,其是前襟缝制缝纫机,具有:
布料压脚,其对主布料以及前襟布料进行保持;
布料移动机构,其使上述布料压脚沿载置上述主布料的平面任意地移动;
缝针上下移动机构,其相对于由上述布料压脚保持的上述主布料以及上述前襟布料进行落针;
切刀机构,其在由上述布料压脚保持的上述主布料和上述前襟布料上,沿固定的方向形成切缝;以及
控制装置,其对上述布料压脚、上述布料移动机构、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上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
上述控制装置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以及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
对上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第一线迹和第二线迹之间形成切缝,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具有第一折回机构,该第一折回机构将上述前襟布料沿上述第一线迹折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
第一缝制控制,在该控制中,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以及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形成上述第一线迹和上述第二线迹;以及
第一折回控制,在该控制中,对上述第一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上述前襟布料沿上述第一线迹折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折边压脚机构,该折边压脚机构在利用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缝制的缝制部位附近,对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折回边部进行按压,
上述控制装置执行下述控制,即:
第二缝制控制,其在上述第一折回控制后,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和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折回的前襟布料的上述第一线迹和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三线迹;以及
折边压脚控制,其在上述第二缝制控制时,对上述折边压脚机构进行控制,在利用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缝制的缝制部位附近,对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折回边部进行按压、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折回机构,该第二折回机构将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控制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进一步向反方向折回。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依次执行下述控制,即:
第二缝制控制,其在上述第一折回控制后,对上述布料移动机构和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折回的前襟布料的上述第一线迹和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的切缝的形成位置之间,形成第三线迹;以及
第二折回控制,其对上述第二折回机构进行控制,将上述前襟布料沿上述第三线迹折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控制装置执行下述切缝形成控制,即,在执行上述第二折回控制后,对上述切刀机构进行控制,在上述主布料以及上述前襟布料的上述切缝的形成位置,形成切缝。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折回机构具有:前襟折叠板,其配置在隐藏于由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下方的位置且上述前襟布料的没有折回的部分的上方;以及致动器,其使该前襟折叠板沿横穿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折回机构是向上述前襟布料送风的送风机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折回机构具有:前襟折叠板,其向上述主布料和上述前襟布料之间插入;以及致动器,其使所述前襟折叠板沿横穿利用上述切刀机构形成切缝的切缝形成位置的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是向上述前襟布料送风的送风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布料移动机构具有:基座,其对上述布料压脚进行支撑;以及驱动源,其使该基座沿载置上述主布料的平面移动,
上述布料压脚相对于上述基座能够装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折边压脚机构,该折边压脚机构在利用上述缝针上下移动机构进行缝制的缝制部位附近,对利用上述第一折回机构折回的上述前襟布料的折回边部进行按压、引导。
CN201510648438.5A 2014-10-09 2015-10-09 缝纫机 Active CN105506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VN1-2014-03387 2014-10-09
VN201403387 2014-10-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06867A true CN105506867A (zh) 2016-04-20
CN105506867B CN105506867B (zh) 2019-12-10

Family

ID=557151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648438.5A Active CN105506867B (zh) 2014-10-09 2015-10-09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550686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8609A (zh) * 2018-10-24 2020-05-01 江苏华东纺织产品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折边器
CN113529289A (zh) * 2021-05-31 2021-10-22 杨俊波 一种磁引同步式缝纫机送料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5674A (zh) * 2003-10-08 2005-04-13 株式会社羽岛 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
CN101195949A (zh) * 2006-12-04 2008-06-11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45532A (zh) * 2007-02-16 2008-08-20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70533A (zh) * 2007-03-19 2008-09-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圆头锁眼缝纫机
CN101451292A (zh) * 2007-12-06 2009-06-10 Juki株式会社 袢带供给装置
CN103194865A (zh) * 2012-01-10 2013-07-10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05674A (zh) * 2003-10-08 2005-04-13 株式会社羽岛 针织品用自动前衿缝制缝纫机
CN101195949A (zh) * 2006-12-04 2008-06-11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45532A (zh) * 2007-02-16 2008-08-20 Juki株式会社 嵌条缝制缝纫机
CN101270533A (zh) * 2007-03-19 2008-09-24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圆头锁眼缝纫机
CN101451292A (zh) * 2007-12-06 2009-06-10 Juki株式会社 袢带供给装置
CN103194865A (zh) * 2012-01-10 2013-07-10 Juki株式会社 带环缝制方法以及带环缝制缝纫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88609A (zh) * 2018-10-24 2020-05-01 江苏华东纺织产品检测有限公司 一种服装折边器
CN113529289A (zh) * 2021-05-31 2021-10-22 杨俊波 一种磁引同步式缝纫机送料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CN113529289B (zh) * 2021-05-31 2024-01-23 浙江芳华缝制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磁引同步式缝纫机送料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06867B (zh) 2019-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84513B2 (ja) ミシン
CN102535034A (zh) 带环缝制装置以及带环缝制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8342839A (zh) 被缝制物输送装置
CN106283410A (zh) 标签缝制装置
CN105506867A (zh) 缝纫机
CN1962994A (zh) 缝纫机
JP5312135B2 (ja) ミシンの玉布供給装置
JP4769505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1525815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JP5241406B2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JP5241405B2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JP5253947B2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ミシン
JP5084296B2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1666017B (zh) 一种套结机的压脚装置
EP1362945B1 (en) Mattress label sewing clamp
JP2007097772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の大押さえ装置
JP2010075380A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CN104109949A (zh) 布料按压机构
CN101387049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2008167897A (ja) ミシンの布押さえ装置
JP2007029629A (ja) 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2587044A (zh) 缝纫机的刺绣绷子更换装置
CN101586290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JP2010099394A (ja) ループ材供給装置
CN102260965B (zh) 钉扣方法及钉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