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92301A - 车身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92301A
CN105492301A CN201480048112.2A CN201480048112A CN105492301A CN 105492301 A CN105492301 A CN 105492301A CN 201480048112 A CN201480048112 A CN 201480048112A CN 105492301 A CN105492301 A CN 105492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mper
antetheca
described left
strut member
spoi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811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92301B (zh
Inventor
露崎匠
大川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9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23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92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923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2019/247Fastening of bumpers' side e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包括位于车身(11)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2、12)、设置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的前隔板(13)、和配置在该前隔板的前方的保险杠(14)。该前隔板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包含左右的前壁(22a、22a)和从该左右的前壁向后方分离而取位的左右的后壁(22b、22b)。在该左右的前壁的前表面上重合有该保险杠。在该左右的前壁与该左右的后壁之间架设有左右的支撑件(40、40)。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该左右的前壁与该保险杠一同接合。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与该左右的后壁接合。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乘用车等的车辆中的车身前部之中的前隔板及其周边进行改进的技术。
背景技术
乘用车等的车辆在车身的前部具有前隔板。在前隔板的前方配置有保险杠。通过专利文献1得知这样的车身前部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所知的车身前部构造包含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和设置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的前隔板。该前隔板为主视大致矩形状的框部件,由如下部件构成: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构件、从该隔板下构件的两端立起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架设在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的上端间的隔板上构件。
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形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即,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由朝向车身前方的左右的前壁、从该左右的前壁向后方离开而取位的左右的后壁、和使该左右的前壁与该左右的后壁相连的左右的内壁。
但是,如上述那样,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截面结构。因此,在对于提高前隔板的刚性存在极限。对于实现减少在车辆行驶中的车身的振动,谋求提高该车身前部之中的前隔板及其周边的刚性。对于使前隔板为高刚性,也考虑将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设为闭截面构造,但是由于这成为车身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所以存在改进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20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能够抑制车身重量,且提高车身之中的前隔板及其周边的刚性,从而提高车身前部的刚性。
根据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包括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设置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的前隔板、和配置在该前隔板的前方的保险杠,上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前隔板的左右的侧部由沿上下延伸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构成,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至少包含朝向车身前方的左右的前壁和从该左右的前壁向后方分离而取位的左右的后壁,在上述左右的前壁的前表面上重合有上述保险杠,在上述左右的前壁与上述左右的后壁之间架设有左右的支撑件,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上述左右的前壁与上述保险杠一同接合,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与上述左右的后壁接合。
如技术方案2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保险杠由左右的保险杠托架、和架设在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间的保险杠横梁构成,上述保险杠之中的左右的保险杠托架经由上述左右的前壁而与上述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接合。
如技术方案3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前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上述左右的后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通过左右的内壁一体地形成,从而上述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构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上述左右的支撑件除了与上述左右的前壁及上述左右的后壁接合以外,也与上述左右的内壁接合。
如技术方案4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支撑件为通过俯视呈弯曲状的拐角部而使与上述左右的前壁接合的前接合部和与上述左右的内壁接合的侧部接合部相连的结构。
如技术方案5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左右的支撑件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加强筋。
如技术方案6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保险杠相对于上述左右的前壁的接合点分别至少为上接合点和下接合点,上述保险杠、上述左右的前壁与上述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一同接合的点为上述左右的上接合点,上述左右的后壁在上述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所接合的左右的后接合点的附近具有能够固定车身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固定部。
如技术方案7所记载,优选的是,上述其他部件为车辆用清洗液箱。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涉及的发明中,左右的隔板侧构件在左右的前壁与从该左右的前壁向后方分离而取位的左右的后壁之间架设有左右的支撑件,并分别接合。因此,左右的隔板侧构件的各自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对于使左右的隔板侧构件的刚性提高,设为仅追加左右的支撑件的简单的构成即可,也能够抑制车身重量。
而且,重合在左右的前壁的前表面上的保险杠、左右的前壁与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一同接合。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相对于左右的前壁的接合点与保险杠的接合点相对于该左右的前壁为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通过保险杠相连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整体的刚性。其结果是,车身之中的前隔板整体及其周边的刚性得到提高,从而车身的前部的刚性得到提高、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极大地有助于车辆的行驶中的车身的振动的减少。
在技术方案2涉及的发明中,使保险杠分成与左右的前壁接合的左右的保险杠托架和作为用来缓和冲击的功能部件的保险杠横梁。该保险杠横梁架设于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间。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经由左右的前壁而与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接合,从而能够提高左右的隔板侧构件的刚性。其结果是,前隔板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仅使保险杠之中的比较小型的左右的保险杠托架经由左右的前壁而与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接合即可。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接合,所以能够减少制造成本。另外,由于使保险杠分成左右的保险杠托架和保险杠横梁,所以在由冲击导致保险杠横梁破损时,容易更换保险杠横梁。
在技术方案3涉及的发明中,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构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左右的支撑件相对于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除了与左右的前壁及左右的后壁接合以外,也与左右的内壁接合。如此,即使左右的隔板侧构件为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的构造,通过左右的支撑件被充分地加强,从而能够确保足够的刚性。因此,车身的前部的刚性得到提高,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使车辆的行驶中的车身的振动进一步减少。
在技术方案4涉及的发明中,左右的支撑件为通过俯视呈弯曲状的拐角部而使与左右的前壁接合的“前接合部”和与左右的内壁接合的“侧部接合部”相连。如此,该前接合部与该侧部接合部通过俯视呈弯曲状的该拐角部相连而被一体化,从而能够相互辅助。并且,由于拐角部为弯曲状,所以能够抑制应力的集中。尤其是,左右的隔板侧构件之中的左右的前壁为将作为重物的保险杠接合起来的部分,谋求更高的刚性。对此,能够通过侧部接合部来补充与该前壁接合的前接合部的刚性。左右的支撑件由于刚性得到提高,所以将左右的隔板侧构件加强的功能得到提高。车身的前部的刚性得到提高,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在车辆的行驶中的车身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5涉及的发明中,左右的支撑件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加强筋。其结果是,在左右的支撑件上形成有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突条部分(该加强筋的里侧的部分)。通过加强用的该突条部分,左右的支撑件的刚性得到提高。因此,即使从隔板对左右的支撑件作用有大的力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左右的支撑件承受该力。即,能够提高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整体的刚性。其结果是,由外力导致的前隔板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车辆的行驶中的前隔板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6涉及的发明中,保险杠相对于左右的前壁,至少通过上接合点和下接合点接合。保险杠、左右的前壁与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在该上接合点一同接合。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在该上接合点的后方,与左右的后壁接合。在该左右的后壁上,在供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接合的接合点的附近,能够固定车身以外的“其他部件”。在该“其他部件”之中,也有重物。即,在左右的后壁之中的用于固定作为重物的该“其他部件”的固定部接合有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并且,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与左右的前壁和保险杠一同接合。其结果是,用于固定作为重物的该“其他部件”的固定部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外力导致的前隔板的变形,并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辆的行驶中的前隔板的振动。
在技术方案7涉及的发明中,所述其他部件为用于事先蓄积对前挡风玻璃进行喷雾的清洗液的清洗液箱,比较重。由于该清洗液箱优选配置于清洗喷嘴附近,所以安装于前隔板的上部。通过支撑件加强前隔板之中的供清洗液箱安装的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该前隔板的变形,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前隔板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发明涉及的车身的前部得到的立体图。
图2是从左前方观察在图1所示的车身的前部具有保险杠横梁的结构得到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左隔板侧构件与保险杠之间的关系的分解图。
图4是在图3所示的左隔板侧构件的前壁上接合有左保险杠托架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从车宽方向外侧观察在图2所示的左隔板侧构件上接合有保险杠和左支撑件的结构得到的侧视图。
图6是沿图5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5所示的左支撑件的立体图。
图8是沿图7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右前方观察在图1所示的右隔板侧构件上固定有清洗液箱的结构得到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
基于附图说明实施例涉及的车身前部构造。
如图1及图2所示,乘用车等的车辆10的车身11由无骨架式车身(monocoquebody)构成,相对于通过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中心而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车宽中心线CL实际上形成为左右对称形。
车身11包含:位于该车身11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12、12;设置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12、12的前端部间的前隔板13;和配置于该前隔板13的前方的保险杠14(参照图2)。
该左右的前侧车架12、12构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主视大致U字状截面或者主视大致矩形状截面。
该前隔板13为主视大致矩形状的框部件,由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隔板下构件21、从该隔板下构件21的两端立起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和架设在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的上端间的隔板上构件23构成。
如此,前隔板13的左右的侧部由沿上下延伸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构成。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与左右的前侧车架12、12的前端部的车宽方向内表面接合。
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构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若详细叙述,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由朝向车身前方的左右的前壁22a、22a、从该左右的前壁22a、22a向后方分离而取位的左右的后壁22b、22b、和使该左右的前壁22a、22a与该左右的后壁22b、22b相连的左右的内壁22c、22c构成。即,左右的前壁22a、2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左右的后壁22b、22b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通过左右的内壁22c、22c一体地形成,从而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构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
如图1至图3所示,该保险杠14为与左右的前壁22a、22a的前表面重合的部件,由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和架设在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间的保险杠横梁32构成。
若详细叙述,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为板面朝向车辆正面的大致纵板状的部件,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12、12的前表面和左右的前壁22a、22a的前表面接合。该保险杠横梁32架设在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间。即,该保险杠横梁32的车宽方向两端部32a、32a以分别与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的前表面重叠并且能够从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拆下的方式通过多根螺栓33安装。
如此,由于使该保险杠14分成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和作为用于缓和冲击的功能部件的保险杠横梁32,所以由冲击导致保险杠横梁32破损时,容易更换该保险杠横梁32。
保险杠14相对于左右的前壁22a、22a的接合点,即,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的接合点分别至少为上接合点35、35和下接合点36、36。若详细叙述,则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相对于左右的前壁22a、22a的接合点沿上下大致一列地排列,例如全部通过点焊接合。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相对于该左右的前壁22a、22a的接合点为位于最上位的上接合点35、35、位于最下位的下接合点36、36、和位于中间的多处(例如单侧6处)的中间的接合点37、37。
如图1及图5所示,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在左右的前壁22a、22a与左右的后壁22b、22b之间架设有左右的支撑件40、40。以下,关于该左隔板侧构件22及该左支撑件40详细地说明。此外,该右隔板侧构件22除了相对于该左隔板侧构件22为左右对称形以外,为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另外,该右支撑件40除了相对于该左支撑件40为左右对称形以外,为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该左支撑件40为沿车身前后方向细长的部件,与左前侧车架12相比取位于上位。如图5至图7所示,该左支撑件40由例如钢板等的板材的弯曲成形品构成。
若更详细地叙述,该左支撑件40由板面朝向上下的大致平板状的“支撑件基部41”、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前端向上下某一方延伸的“前接合部42”、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后端向上下某一方延伸的“后接合部43”、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侧端向上下某一方延伸的“侧部接合部44”、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拐角向上下某一方延伸的“拐角部45”构成。
例如,该前接合部42由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前端向下延伸的前侧凸缘构成。该后接合部43由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后端向上延伸的后侧凸缘构成。该侧部接合部44由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侧端向与前接合部42相同的方向,即向下延伸的侧部的凸缘构成。该拐角部45位于支撑件基部41的前角(前方的角部),为连接前接合部42与侧部接合部44的部分,从该支撑件基部41的侧端向与前接合部42相同的方向,即向下延伸。该拐角部45形成为俯视呈弯曲状(俯视呈圆弧状)。
将该前接合部42适当地改称为“前侧凸缘42”。将该后接合部43适当地称为“后侧凸缘43”。将该侧部接合部44适当地改称为“侧部凸缘44”。
左支撑件40的前端(前接合部42)与左前壁22a接合。左支撑件40的后端(后接合部43)与左后壁22b接合。左支撑件40的侧端(侧部接合部44)与左内壁22c接合。如此,左支撑件40除了与左前壁22a及左后壁22b接合以外,也与左内壁22c接合。
如图7及图8所示,左支撑件40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加强筋46。其结果是,在左支撑件40上形成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突条部分47(该加强筋46的里侧的部分47)。通过加强用的该突条部分47而使左支撑件40的刚性提高。因此,如图5所示,即使从隔板13对左支撑件40作用有较大的力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左支撑件40承受该力。即,能够提高左隔板侧构件22整体的刚性。其结果是,由外力导致的前隔板13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车辆10行驶中的前隔板13的振动。该情况关于右支撑件40也是相同的。
如图1、图4至图6所示,左支撑件40的前端(前接合部42)、左前壁22a与保险杠14一同接合。关于该左侧的接合结构,对于右支撑件40(参照图1)的接合结构也是相同的,省略说明。
若更具体地叙述,该保险杠14之中的左保险杠托架31经由左前壁22a与左支撑件40的前端接合。关于该左侧的接合结构,对于右支撑件40(参照图1)的接合结构也是相同的,省略说明。
保险杠14、左右的前壁22a、22a与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前端(前接合部42、42)一同接合的点为左右的上接合点35、35。即,保险杠14、左右的前壁22a、22a与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前端在该上接合点35、35一同接合。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后端(后接合部43、43)在该上接合点35、35的后方与左右的后壁22b、22b接合。
综合以上的说明如下。如图1及图2所示,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在左右的前壁22a、22a与左右的后壁22b、22b之间架设有左右的支撑件40、40,并分别接合。因此,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的各自的刚性得到提高,且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对于使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的刚性提高,为仅追加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简单的结构即可,且也能够抑制车身重量。
而且,与左右的前壁22a、22a的前表面重叠的保险杠14、和左右的前壁22a、22a、与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前端一同接合。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前端相对于左右的前壁22a、22a的接合点与保险杠14相对于该左右的前壁22a、22a的接合点为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提高通过保险杠14连结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整体的刚性。其结果是,使车身11之中的前隔板13整体及其周边的刚性得到提高,从而车身11的前部的刚性得到提高、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极大地有助于车辆10的行驶中的车身11的振动的减少。
而且,如图1及图3所示,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经由左右的前壁22a、22a而与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前端接合,从而能够提高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的刚性。其结果是,前隔板13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仅使保险杠14之中的比较小型的左右的保险杠托架31、31经由左右的前壁22a、22a而与左右的支撑件40的前端接合即可。因此,由于能够容易地接合,所以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而且,如图1、图5及图6所示,左右的支撑件40、40相对于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除了与左右的前壁22a、22a及左右的后壁22b、22b接合以外,还与左右的内壁22c、22c接合。如此,即使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为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的构造,通过左右的支撑件40、40被充分地加强,从而也能够确保足够的刚性。因此,车身11的前部的刚性得到提高,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被抑制,并且能够使车辆10的行驶中的车身11的振动进一步减少。
而且,如图6及图7所示,左支撑件40的与左前壁22a接合的“前接合部42”、与左内壁22c接合的“侧部接合部44”通过俯视呈弯曲状的“拐角部45”相连。如此,该前接合部42与该侧部接合部44通过俯视呈弯曲状的该拐角部45相连而被一体化,从而能够相互辅助。并且,由于拐角部45为弯曲状,所以能够抑制应力的集中。右支撑件40为与左支撑件40相同的构成,省略说明。
尤其是如图2所示,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之中的左右的前壁22a、22a为将作为重物的保险杠14接合起来的部分,谋求更高的刚性。对此,能够通过侧部接合部44、44来补充与该前壁22a、22a接合的前接合部42、42的刚性。由于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刚性高,所以将左右的隔板侧构件22、22加强的功能得到提高。车身11的前部的刚性能够得到提高,由外力导致的变形能够被抑制,并且能够进一步减少车辆10的行驶中的车身11的振动。
如图3及图9所示,左右的后壁22b、22b在供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后端(后接合部43、53)接合的左右的接合点的附近具有能够固定除了车身11以外的“其他部件52”的左右的固定部51、51。
如图9所示,该“其他部件52”仅固定于例如右固定部51。在该“其他部件52”之中也有重物。即,在左右的后壁22b、22b之中的用于固定作为重物的该“其他部件52”的固定部51、51接合有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后端,且该左右的支撑件40、40的前端与左右的前壁22a、22a和保险杠14一同接合。其结果是,用于固定作为重物的该“其他部件52”的固定部51、51的刚性得到提高。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外力导致的前隔板13的变形,且能够有效地减少车辆10的行驶中的前隔板13的振动。
该其他部件52为例如用于事先蓄积对车辆10的前挡风玻璃(未图示)进行喷雾的清洗液的清洗液箱,比较重。以下,将该车身以外的其他部件52适当地改称为“车辆用清洗液箱52”。
由于该清洗液箱52优选配置于清洗喷嘴(未图示)附近,所以通过螺栓53安装于前隔板13的上部。通过支撑件40加强前隔板13之中的供清洗液箱52安装的部位,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该前隔板13的变形,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前隔板13的振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适合在乘用车等的车辆10的车身11中,在前隔板13上安装清洗液箱52的结构中采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
11车身
12前侧车架
13前隔板
14保险杠
22隔板侧构件(前隔板的侧部)
22a前壁
22b后壁
22c内壁
31保险杠托架
32保险杠横梁
35上接合点(保险杠的接合点)
36下接合点(保险杠的接合点)
40支撑件
42支撑件的前端(前接合部)
43支撑件的后端(后接合部)
44侧部接合部
45拐角部
46加强筋
47突条部分
51固定部
52车身以外的其他部件(车辆用清洗液箱)

Claims (7)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包括位于车身的前部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前侧车架、设置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的前隔板、和配置在该前隔板的前方的保险杠,所述车身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
所述前隔板的左右的侧部由沿上下延伸的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构成,
该左右的隔板侧构件至少包含朝向车身前方的左右的前壁和从该左右的前壁向后方分离而取位的左右的后壁,
在所述左右的前壁的前表面上重合有所述保险杠,
在所述左右的前壁与所述左右的后壁之间架设有左右的支撑件,
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所述左右的前壁与所述保险杠一同接合,
该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与所述左右的后壁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由左右的保险杠托架、和架设在该左右的保险杠托架间的保险杠横梁构成,
所述保险杠之中的左右的保险杠托架经由所述左右的前壁而与所述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前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与所述左右的后壁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通过左右的内壁一体地形成,从而所述左右的隔板侧构件构成为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俯视大致U字状截面,
所述左右的支撑件除了与所述左右的前壁及所述左右的后壁接合以外,也与所述左右的内壁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支撑件为通过俯视呈弯曲状的拐角部而使与所述左右的前壁接合的前接合部和与所述左右的内壁接合的侧部接合部相连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左右的支撑件具有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的加强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险杠相对于所述左右的前壁的接合点分别至少为上接合点和下接合点,
所述保险杠、所述左右的前壁与所述左右的支撑件的前端一同接合的点为所述左右的上接合点,
所述左右的后壁在所述左右的支撑件的后端所接合的左右的后接合点的附近具有能够固定车身以外的其他部件的固定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其他部件为车辆用清洗液箱。
CN201480048112.2A 2013-08-30 2014-06-03 车身前部构造 Active CN1054923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78859 2013-08-30
JP2013-178859 2013-08-30
PCT/JP2014/064722 WO2015029531A1 (ja) 2013-08-30 2014-06-03 車体前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92301A true CN105492301A (zh) 2016-04-13
CN105492301B CN105492301B (zh) 2017-10-24

Family

ID=52586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8112.2A Active CN105492301B (zh) 2013-08-30 2014-06-03 车身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93131B2 (zh)
EP (1) EP3040255B1 (zh)
JP (1) JP6010230B2 (zh)
CN (1) CN105492301B (zh)
WO (1) WO20150295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65342B2 (ja) * 2015-09-29 2018-0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5539335A (zh) * 2015-12-25 2016-05-04 苏州奥杰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吸能结构的车架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2691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1148175A (zh) * 2006-09-19 2008-03-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254768A (zh) * 2006-12-27 2008-09-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构造
WO2012101923A1 (ja) * 2011-01-26 2012-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729933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3032038A (ja) * 2011-07-30 2013-02-1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US20130207417A1 (en) * 2010-09-14 2013-08-15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62444B2 (ja) * 2001-06-15 2011-08-31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エンド構造
FR2879155B1 (fr) * 2004-12-09 2008-06-06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s Support de fac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cavite integree.
DE102006009290B4 (de) * 2006-03-01 2011-06-16 Audi Ag Tragstruktur für ein Frontend eines Kraftwagens
JP2010149601A (ja) * 2008-12-24 2010-07-08 Toyota Motor Corp ラジエータサポート構造
JP2012192837A (ja) * 2011-03-16 2012-10-11 Daihatsu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790333B2 (ja) * 2011-08-31 2015-10-0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5629411B2 (ja) * 2011-09-06 2014-11-19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車両用冷却部品支持装置
FR2996503B1 (fr) * 2012-10-10 2016-11-04 Renault Sa Agencement d'une partie avant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15168364A (ja) * 2014-03-07 2015-09-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体の前部構造体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62691A (zh) * 2006-04-27 2007-10-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1148175A (zh) * 2006-09-19 2008-03-26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CN101254768A (zh) * 2006-12-27 2008-09-03 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构造
US20130207417A1 (en) * 2010-09-14 2013-08-15 Honda Motor Co., Ltd. Structure of front section of vehicle body
WO2012101923A1 (ja) * 2011-01-26 2012-08-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02729933A (zh) * 2011-03-31 2012-10-1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JP2013032038A (ja) * 2011-07-30 2013-02-14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040255B1 (en) 2018-02-28
EP3040255A4 (en) 2017-06-21
WO2015029531A1 (ja) 2015-03-05
US20160193978A1 (en) 2016-07-07
JP6010230B2 (ja) 2016-10-19
EP3040255A1 (en) 2016-07-06
CN105492301B (zh) 2017-10-24
US9493131B2 (en) 2016-11-15
JPWO2015029531A1 (ja) 2017-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0494B2 (en) Vehicle body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JP5953887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8585134B2 (en)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US9676353B2 (en) Vehicle body end section structure
US8905466B2 (en) Structure for front of vehicle body
US8789875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vehicle body
KR100462091B1 (ko) 차체 구조
US20150217810A1 (en) Vehicle under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12228907A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7336746A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JP2008230460A (ja) 車両の下部車体構造
CN107336747A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JP4276633B2 (ja)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CN103640629A (zh) 一种具有防撞结构的前副车架
CN107021138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JP5934534B2 (ja) 車体構造
CN105492301A (zh) 车身前部构造
JP5739787B2 (ja) 車体フロア構造
US10112650B2 (en) Vehicle frame assembly
JP6103085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547179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4729015B2 (ja) 車体のフレーム用連結部材
KR101673341B1 (ko) 차체 멤버 연결구조
JP6406379B2 (ja) 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597672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