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52675A - 喷射器 - Google Patents

喷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52675A
CN105452675A CN201480043213.0A CN201480043213A CN105452675A CN 105452675 A CN105452675 A CN 105452675A CN 201480043213 A CN201480043213 A CN 201480043213A CN 105452675 A CN105452675 A CN 1054526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tion agent
refrigerant
space
passage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4321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52675B (zh
Inventor
横山佳之
山田悦久
西岛春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52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2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526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5267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02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liquid
    • F04F5/1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liquid displacing liquids, e.g. containing solids, or liquids and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44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F5/02 - F04F5/42
    • F04F5/46Arrangements of nozzles
    • F04F5/463Arrangements of nozzles with provisions for mix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25B41/31Expansion valves
    • F25B41/33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the fluid pressure, e.g. by the pressure of the refrigerant
    • F25B41/335Expansion valves with the valve member being actuated by the fluid pressure, e.g. by the pressure of the refrigerant via diaphrag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using ejec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8Ejector-type refrigerant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27/00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an engin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 F25B2327/001Refrigeration system using an engine for driving a compressor of the internal combust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2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high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25B2400/0407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for the ejec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3Sepa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8Optimization, e.g. high integration of refrigeration compon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parall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6/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 F25B6/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condenser circuits arranged in parall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Abstract

在喷射器中,在内部形成空间的主体(30)的内部配置有通路形成部件(35)。在主体(30)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之间设置有:起到喷嘴的作用的喷嘴通路(13a)、使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的混合通路(13d)、及使从混合通路(13d)流出的制冷剂的运动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扩散通路(13c)。此外,混合通路(13d)具有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而逐渐缩小的形状。由此,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与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充分混合,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Description

喷射器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3年7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3-157580,该发明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器,该喷射器使流体减压,并且通过以高速度喷射的喷射流体的吸引作用来吸引流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应用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减压装置,已知有喷射器。在这种喷射器中,具有使制冷剂减压的喷嘴部,能够通过从该喷嘴部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来吸引从蒸发器流出的气相制冷剂,通过升压部(扩散器)将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并使它们升压。
因此,在作为减压装置具有喷射器的制冷循环装置(以下,记载为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能够利用喷射器的升压部中的制冷剂升压作用来降低压缩机的消耗功率,与作为减压装置具有膨胀阀等的通常的制冷循环装置相比能够提高循环的性能系数(COP)。
此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作为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喷射器具有使制冷剂二阶段减压的喷嘴部。更详细而言,在该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通过第1喷嘴将高压液相状态的制冷剂减压到气液二相状态,使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向第2喷嘴。
由此,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促进第2喷嘴中的制冷剂的沸腾而实现喷嘴部整体的喷嘴效率的提高,实现喷射器式制冷循环整体的进一步的COP的提高。
并且,在一般的喷射器中,在喷嘴部的轴线方向的延长线上同轴地配置有扩散部(升压部)。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如下内容:通过使这样配置的扩散部的扩张角度比较小,从而能够提高喷射器效率。
另外,喷嘴效率是指在喷嘴部中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运动能量时的能量转换效率,喷射器效率是喷射器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例如如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热负荷变低,循环的高压侧制冷剂的压力与低压侧制冷剂的压力之间的压力差(高低压差)缩小,则有时通过第1喷嘴减压高低压差的量,在第2喷嘴中制冷剂几乎未被减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时不能通过使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向第2喷嘴而得到喷嘴效率提高效果,无法通过扩散部使制冷剂充分地升压。
对此,考虑如下方法:将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扩张角度比较小的扩散部应用于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来提高喷射器效率,由此即使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低负荷时也能够通过扩散部使制冷剂充分地升压。
然而,若应用这样的扩散部,由于喷射器整体的在喷嘴部的轴线方向上的长度变长,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通常负荷时喷射器的体格会不必要地变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3160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43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喷射器整体的体格大型化的喷射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抑制喷射器的喷射器效率的降低,在该喷射器中,配置于起到喷嘴作用的制冷剂通路的下游侧的制冷剂通路形成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侧。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式,喷射器用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喷射器具备主体及通路形成部件,其中,该主体具有: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用空间、与减压用空间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吸引用通路、使从减压用空间喷射的制冷剂与从吸引用通路吸引的制冷剂汇合的混合用空间、及由混合用空间混合的制冷剂所流入的升压用空间,该通路形成部件至少配置在减压用空间的内部、混合用空间的内部及升压用空间的内部,且具有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扩大的圆锥形状。减压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喷嘴通路,该喷嘴通路起到使制冷剂减压并喷射的喷嘴的作用。混合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混合通路,该混合通路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升压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扩散通路,该扩散通路起到将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扩散器的作用。混合通路具有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为恒定或逐渐缩小的形状。
由此,采用形成为圆锥形的结构作为通路形成部件,因此扩散通路具有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沿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扩大的形状。由此,抑制扩散通路的轴向尺寸扩大,能够抑制喷射器整体的体格的大型化。另外,混合通路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为恒定的形状或逐渐缩小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向混合通路流入的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速。由此,在混合通路能够使混合制冷剂的压力朝向出口侧而逐渐降低。
此外,向混合通路流入的喷射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向压力较低的出口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流向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侧偏移,且能够抑制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
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液相制冷剂的粒)附着于主体的内周面或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能够在混合通路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充分混合。并且,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有效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其结果,能够抑制由扩散通路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减少,能够抑制扩散通路中的升压量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即,即使是形成于喷嘴通路的下游侧的混合通路在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侧形成的结构的喷射器,也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式,喷射器用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该喷射器具备主体及通路形成部件,其中,该主体具有: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用空间、及与减压用空间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第1吸引用通路,该通路形成部件至少配置于减压用空间的内部,具有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扩大的圆锥形状,且具有与减压用空间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第2吸引用通路。主体还具有升压用空间,从减压用空间喷射的制冷剂、从第1吸引用通路吸引的第1吸引制冷剂及从第2吸引用通路吸引的第2吸引制冷剂的制冷剂混合而成的制冷剂流入该升压用空间。减压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喷嘴通路,该喷嘴通路起到使制冷剂减压并喷射的喷嘴的作用。升压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扩散通路,该扩散通路起到将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扩散器的作用。第1吸引用通路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的制冷剂出口的外周侧开口,第2吸引用通路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的制冷剂出口的内周侧开口。
由此,采用形成为圆锥形的结构作为通路形成部件,因此扩散通路具有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沿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扩大的形状。由此,抑制扩散通路的轴向尺寸扩大,能够抑制喷射器整体的体格的大型化。另外,第1吸引用通路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的制冷剂出口的外周侧开口,第2吸引用通路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的制冷剂出口的内周侧开口,因此第1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与喷射制冷剂汇合,第2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内周侧与喷射制冷剂汇合。
因此,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外周侧的制冷剂与第1吸引制冷剂的边界面及喷射制冷剂中的内周侧的制冷剂与第2吸引制冷剂的边界面均为自由界面,抑制喷射制冷剂向外周侧或内周侧偏移。
此外,第1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第2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内周侧向外周侧流动,因此能够使喷射制冷剂、第1吸引制冷剂及第2吸引制冷剂充分混合。因此,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有效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其结果,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即,即使是形成于喷嘴通路的下游侧的混合通路在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侧形成的结构的喷射器,也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另外,通路形成部件不严格地限于仅由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扩大的形状形成,通过至少一部分包含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扩大的形状,从而包含能够使扩散通路的形状成为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向外侧扩张的形状的结构。
此外,“形成为圆锥状”不限于通路形成部件形成为完全的圆锥形状的意思,也包含与圆锥近似的形状、或一部分包含圆锥而形成的意思。具体来说,是指与轴向平行的截面形状不限于等腰三角形,还包含夹着顶点的二边向内周侧凸出的形状、夹着顶点的二边向外周侧凸出的形状、截面形状是半圆形的形状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与轴向平行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各制冷剂通路的概略剖面图。
图4是表示图2的IV部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图7是第2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与轴向平行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图7的VIII部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图1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的莫里尔图。
图16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们首先在日本专利申请2012-184950号(以下,称为在先申请例。)中提出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喷射器。喷射器具有主体,该主体具有: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回旋的回旋空间、使从该回旋空间流出的制冷剂减压的减压用空间、与减压用空间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吸引从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的吸引用通路、以及将从减压用空间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吸引用通路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并升压的升压用空间,喷射器还具有通路形成部件,该通路形成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减压用空间的内部和升压用空间的内部,形成为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扩大的圆锥形状。减压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起到使从回旋空间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喷射的喷嘴的作用的喷嘴通路。升压用空间在主体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起到使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升压的扩散器的作用的扩散通路。
在该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中,通过使制冷剂在回旋空间中回旋而能够使回旋空间内的回旋中心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到成为饱和液相制冷剂的压力或者制冷剂减压沸腾(产生气蚀)的压力。由此,与回旋中心轴的外周侧相比使气相制冷剂较多地存在于回旋中心轴的内周侧,从而能够成为回旋空间内的回旋中心线附近是气体单相、其周围是液体单相的二相分离状态。
并且,由于二相分离状态的制冷剂向喷嘴通路流入而利用壁面沸腾和界面沸腾促进沸腾,因此在喷嘴通路的最小流路面积部附近成为气相与液相均匀地混合的气液混合状态。此外,在喷嘴通路的最小流路面积部附近成为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产生堵塞(阻塞),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加速到二相音速。
这样加速到二相音速的制冷剂在喷嘴通路的最小流路面积部的下游侧成为均匀地混合的理想的二相喷雾流动,能够使其流速进一步增大。其结果为,能够通过喷嘴通路使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速度能量时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于喷嘴效率)提高。
此外,在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中,作为通路形成部件采用形成为圆锥状的部件,使扩散通路的形状成为伴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而沿着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扩张的形状。由此,能够抑制扩散通路的轴向尺寸扩大,抑制喷射器整体的体格大型化。
即,根据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不会导致体格的大型化,即使喷射器式制冷循环的负荷变动产生,也能够抑制喷嘴通路中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于喷嘴效率)的降低。
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为了喷射器的进一步的能量转换效率的提高,对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进行了研究,在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中,虽然能够抑制喷嘴通路中的能量转换效率的降低,但喷射器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喷射器效率)会变得比期望的值低。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们调查了其原因,发现其原因在于,在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中,喷嘴通路的下游侧的制冷剂通路形成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侧,此外,吸引用通路的制冷剂出口相对于通路形成部件的中心轴在喷嘴通路的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喷射口)的外周侧开口。
其理由在于,若成为如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那样的制冷剂通路结构的话,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液相制冷剂的粒)会附着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变得无法有效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
对该情况进行更详细说明,从喷嘴通路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中的外周侧的制冷剂与从吸引用通路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接触,因此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边界面成为自由边界。另一方面,喷射制冷剂中的内周侧的制冷剂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接触,因此喷射制冷剂的内周侧的制冷剂与通路形成部件的边界面成为固定边界。因此,喷射制冷剂流容易向制冷剂的速度比自由边界侧慢的固定边界侧偏移。
此外,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因惯性力加速而使喷射制冷剂产生压力降低的话,吸引制冷剂朝向压力较低的喷射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入,因此喷射制冷剂也容易向内周侧(即,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侧)流动。
因此,有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不与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充分混合而附着于通路形成部件的外周面,使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变得无法有效传递给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的担忧。其结果,有扩散通路中的升压量降低,喷射器效率降低的情况。
以下,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在各方式中有对与在先前的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而省略重复说明的情况。在仅对各方式中的结构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能够对结构的其他部分应用先前进行了说明的其他方式。不光能够将在各实施方式中具体明示为能够组合的部分彼此组合,只要不特别妨碍组合,即使未明示也能够部分地将实施方式彼此组合。
(第1实施方式)
使用图1~图5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如图1所示,应用于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具有喷射器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即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此外,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应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起到冷却送风空气的作用,该送风空气是向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车室内送风的送风空气。
并且,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作为制冷剂采用HFC类制冷剂(具体而言为R134a),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制冷循环。当然,作为制冷剂也可以采用HFO类制冷剂(具体而言为R1234yf)等。此外,在制冷剂中混入用于润滑压缩机11的制冷机油,制冷机油的一部分与制冷剂一同在循环中进行循环。
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压缩机11吸入制冷剂,并使其升压到成为高压制冷剂后排出。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11是构成为在1个外壳内收纳固定容量型的压缩机构11a以及驱动压缩机构11a的电动机11b的电动压缩机。
作为该压缩机构11a可以采用涡旋型压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等各种压缩机构。并且,电动机11b根据从后述的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其动作(转速),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机、直流电机中的任意的形式。
并且,压缩机11也可以是利用经由滑轮、带等从车辆行驶用发动机传递的旋转驱动力进行驱动的发动机驱动式的压缩机。作为这种发动机驱动式的压缩机可以采用能够根据排出容量的变化来调整制冷剂排出能力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或者根据电磁离合器的接通、断开使压缩机的运转率发生变化来调整制冷剂排出能力的固定容量型压缩机。
压缩机11的排出口与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的制冷剂入口侧连接。散热器12是如下的散热用热交换器:通过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与由冷却风扇12d吹送的车室外空气(外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高压制冷剂散热而冷却。
更具体而言,该散热器12是所谓的过冷型的冷凝器,该冷凝器构成为具有:冷凝部12a,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气相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使高压气相制冷剂散热而冷凝;接收部12b,对从冷凝部12a流出的制冷剂的气液进行分离并贮存剩余液相制冷剂;以及过冷却部12c,使从接收部12b流出的液相制冷剂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外气进行热交换,对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
并且,冷却风扇12d是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的制冷剂出口侧与喷射器1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连接。
喷射器13起到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状态的高压液相制冷剂减压并向下游侧流出的制冷剂减压装置的作用,并且起到借助以高速度喷射的制冷剂流的吸引作用来吸引(输送)后述的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并使其循环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制冷剂输送装置)的作用。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还起到对减压后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装置的作用。
关于喷射器13的具体的结构,使用图2~图4进行说明。另外,图2中的上下的各箭头表示将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搭载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的状态下的上下的各方向。并且,图3、图4是用于说明喷射器13的各制冷剂通路的功能的示意性的剖面图,对实现与图2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
首先,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具有通过组合多个结构部件而构成的主体30。具体而言,该主体30具有外壳主体31,该外壳主体31由棱柱状或者圆柱状的金属或者树脂等形成且形成喷射器13的外壳,该主体30构成为在该外壳主体31的内部固定喷嘴主体32、中间主体33、下部主体34等。
在外壳主体31中形成有:制冷剂流入口31a,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向内部流入;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使在形成于主体30的内部的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向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流出;以及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等,使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向压缩机11的吸入侧流出。
喷嘴主体32由在制冷剂流向上顶端变细的大致圆锥形状的金属部件等形成,以轴向与铅垂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平行的方式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于外壳主体31的内部。在喷嘴主体32的上方侧与外壳主体31之间形成有使从制冷剂流入口31a流入的制冷剂回旋的回旋空间30a。
回旋空间30a形成为旋转体形状,图2的点划线所示的中心轴在铅垂方向上延伸。另外,旋转体形状是指使平面图形绕同一平面上的1个直线(中心轴)旋转时形成的立体形状。更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的回旋空间30a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当然,也可以形成为圆锥或者将圆锥台与圆柱结合而成的形状等。
此外,从回旋空间30a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将制冷剂流入口31a与回旋空间30a连接起来的制冷剂流入通路31e在回旋空间30a的内壁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由此,从制冷剂流入通路31e流入到回旋空间30a的制冷剂沿着回旋空间30a的内壁面流动,在回旋空间30a内回旋。
另外,从回旋空间30a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制冷剂流入通路31e不需要形成为与回旋空间30a的切线方向完全一致,只要至少包含回旋空间30a的切线方向的成分,也可以形成为包含其他方向的成分(例如,回旋空间30a的轴向的成分)。
这里,由于对在回旋空间30a内回旋的制冷剂作用有离心力,因此在回旋空间30a内,中心轴侧的制冷剂压力比外周侧的制冷剂压力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通常运转时,使回旋空间30a内的中心轴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到成为饱和液相制冷剂的压力或者制冷剂减压沸腾(产生气蚀)的压力。
这样的回旋空间30a内的中心轴侧的制冷剂压力的调整能够通过调整在回旋空间30a内回旋的制冷剂的回旋流速来实现。此外,回旋流速的调整例如能够通过调整制冷剂流入通路31e的通路截面积与回旋空间30a的轴向垂直截面积之间的面积比等来进行。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回旋流速意味着回旋空间30a的最外周部附近的制冷剂的回旋方向的流速。
并且,在喷嘴主体32的内部形成有使从回旋空间30a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并向下游侧流出的减压用空间30b。该减压用空间30b形成为使圆柱状空间与圆锥台形状空间结合而成的旋转体形状,所述圆锥台形状空间从所述圆柱状空间的下方侧连续并朝向制冷剂流向逐渐扩张,减压用空间30b与回旋空间30a关于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
此外,在减压用空间30b的内部形成在减压用空间30b内制冷剂通路面积最为缩小的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并且配置有使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通路截面积发生变化的通路形成部件35。该通路形成部件35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扩张的大致圆锥形状,其中心轴与减压用空间30b的中心轴同轴地配置。换言之,通路形成部件35形成为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30b而扩大的圆锥状。
并且,作为喷嘴主体32的形成减压用空间30b的部位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上方侧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制冷剂通路,如图3所示那样形成有:顶端变细部131,形成在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制冷剂流上游侧且在到达最小通路面积部30m之前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缩小;以及宽尾部132,形成在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制冷剂流下游侧且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在宽尾部132中,由于从径向观察时减压用空间30b与通路形成部件35重合(重叠),因此制冷剂通路的轴向垂直截面的形状为圆环状(从大径的圆形去除配置在同轴上的小径的圆形后的甜甜圈形状)。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扩张角度比减压用空间30b的圆锥台形状空间的扩张角度小,因此宽尾部132的制冷剂通路面积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扩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压用空间30b中,形成于喷嘴主体32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顶部侧的外周面之间的制冷剂通路是起到喷嘴的作用的喷嘴通路13a。此外,在该喷嘴通路13a中,制冷剂被减压,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的流速被增速到成为比二相音速高的值并喷射。
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减压用空间30b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顶部侧的外周面之间所形成的制冷剂通路,是形成于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向法线方向延伸的线段与喷嘴主体32中的形成减压用空间30b的部位相交的范围的制冷剂通路。
并且,由于流向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因此在喷嘴通路13a中流通的制冷剂和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还具有与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
接着,如图2所示,中间主体33由金属制圆板状部件形成,在其中心部设置有贯通表里的旋转体形状的贯通孔,并且在该贯通孔的外周侧收纳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的驱动装置37。另外,中间主体33的贯通孔与回旋空间30a和减压用空间30b的中心轴同轴地配置。并且,中间主体33位于外壳主体31的内部,并且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在喷嘴主体32的下方侧。
此外,在中间主体33的上表面和与其相对的外壳主体31的内壁面之间形成有使从制冷剂吸引口31b流入的制冷剂滞留的流入空间30c。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喷嘴主体32的下方侧的顶端变细顶端部定位在中间主体33的贯通孔的内部,因此从回旋空间30a和减压用空间30b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流入空间30c形成为截面圆环状。
并且,从流入空间30c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将制冷剂吸引口31b和流入空间30c连接起来的吸引制冷剂流入通路在流入空间30c的内周壁面的切线方向上延伸。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从制冷剂吸引口31b经由吸引制冷剂流入通路流入到向空间30c内流入的制冷剂向与回旋空间30a内的制冷剂相同的方向回旋。
此外,在中间主体33的贯通孔中,喷嘴主体32的下方侧所插入的范围、即从与轴线垂直的径向观察时中间主体33与喷嘴主体32重合的范围中,制冷剂通路面积以符合喷嘴主体32的顶端变细顶端部的外周形状的方式朝向制冷剂流向逐渐缩小。
由此,在贯通孔的内周面与喷嘴主体32的下方侧的顶端变细顶端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使流入空间30c与减压用空间30b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的吸引通路30d。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制冷剂吸引口31b和流入空间30c连接起来的吸引制冷剂流入通路、流入空间30c和吸引通路30d形成有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吸引用通路13b。
该吸引通路30d的与中心轴垂直的截面也形成为圆环状,在吸引通路30d中流动的制冷剂也具有向与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此外,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具体而言为吸引通路30d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制冷剂喷射口)的外周侧开口成圆环状。
并且,在中间主体33的贯通孔中的吸引通路30d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形成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或者大致圆锥台状的混合用空间30h。该混合用空间30h是使从上述的减压用空间30b(具体而言为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从吸引用通路13b(具体而言为吸引通路30d)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汇合的空间。
在混合用空间30h的内部配置有上述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如图3、图4所示,混合用空间30h中的形成于中间主体33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的制冷剂通路构成促进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混合的混合通路13d。
另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形成于混合用空间30h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的制冷剂通路为形成于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的线段与中间主体33中的形成混合用空间30h的部位相交的范围的制冷剂通路。
在此,根据图4对混合通路13d的详细形状进行说明。首先,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通路13d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缩小的形状。
更详细而言,混合通路13d的通路截面积能够定义为如下面积:使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中间主体33的混合用空间30h的内周面的线段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形状的外周侧面的面积。另外,“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能够定义为如下含义:“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沿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从上方侧朝向下游侧”。
此外,在将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部(制冷剂喷射口)的通路截面积设为φd,将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设为φs,将混合通路13d的制冷剂出口的通路截面积设为φdout,将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φd与以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φs的合计值(φd+φs)被换算成圆时的等效直径设为D,将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上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的长度中的形成混合通路13d的部位的长度设为L时,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通路13d形成于满足以下数学式F1的范围,通路截面积φdout设定为满足以下数学式F2。
L/D≤1…(F1)
φdout≤φd+φs…(F2)
另外,通路截面积φd能够定义为如下: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使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喷嘴主体32的形成减压用空间30b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的线段(图4的距离dd)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的外周侧面的面积。
通路截面积φs能够定义为如下: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使从喷嘴主体32的下方侧的顶端变细顶端部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中间主体33的形成吸引通路30d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的线段(图4的距离ds)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的外周侧面的面积。
通路截面积φdout能够定义为如下:使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中间主体33的形成混合用空间30h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的线段(图4的距离ddout)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的外周侧面的面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中的形成混合通路13d的部位的最上游部处的切线Ld与中间主体33的形成吸引通路30d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处的切线Ls的相交角度θ以满足以下数学式F3的方式设定。
0<θ≤60°…(F3)
另外,相交角度θ是如下角度: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由切线Ld与切线Ls所形成的角度中的形成于夹持喷嘴通路13a侧的角度。另外,如图4所示,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在由直线描绘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中的形成混合通路13d的部位的最上游部的情况下,将该直线设为切线Ld即可。该情况对切线Ls来说也一样。
此外,混合通路13d的轴向垂直截面形状也形成为圆环状,在混合通路13d中流动的制冷剂因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所具有的回旋方向的速度成分和从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所具有的回旋方向的速度成分而也具有向与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
并且,如图2所示,在中间主体33的贯通孔中的混合用通路空间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形成有升压用空间30e,该升压用空间30e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向逐渐扩张的大致圆锥台形状。该升压用空间30e是使从混合用空间30h(具体而言为混合通路13d)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的空间。
在升压用空间30e的内部配置有上述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下方部。此外,由于升压用空间30e内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圆锥状侧面的扩张角度比升压用空间30e的圆锥台形状空间的扩张角度小,因此该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通路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扩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制冷剂通路面积扩大,从而如图3所示,升压用空间30e中的形成于中间主体33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下方侧的外周面之间的制冷剂通路是起到扩散器的作用的扩散通路13c,使在混合通路13d中混合的混合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
此外,扩散通路13c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也形成为圆环状,在扩散通路13c中流动的制冷剂因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所具有的回旋方向的速度成分和从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所具有的回旋方向的速度成分而也具有与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
接着,对配置在中间主体33的内部而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的驱动装置37进行说明。该驱动装置37构成为具有作为压力响应部件的圆形薄板状的隔膜37a。更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隔膜37a以将形成于中间主体33的外周侧的圆柱状的空间分隔成上下的2个空间的方式通过熔接等方法进行固定。
由隔膜37a分隔出的2个空间中的上方侧(流入空间30c侧)的空间构成封入感温介质的封入空间37b,该感温介质根据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而产生压力变化。与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循环的制冷剂成分相同的感温介质以成为预定的密度的方式被封入该封入空间37b。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感温介质为R134a。
另一方面,由隔膜37a分隔出的2个空间中的下方侧的空间构成经由未图示的连通路径使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导入的导入空间37c。因此,经由分隔出流入空间30c与封入空间37b的盖部件37d和隔膜37a等将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传递到封入于封入空间37b的感温介质。
这里,从图2、图3可知,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主体33的上方侧配置有吸引用通路13b,在中间主体33的下方侧配置有扩散通路13c。因此,在从轴线的径向观察时,驱动装置37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由吸引用通路13b和扩散通路13c从上下方向夹持的位置。
更详细而言,从回旋空间30a或通路形成部件35等的中心轴方向观察时,驱动装置37的封入空间37b配置在与吸引用通路13b和扩散通路13c重合的位置、即由吸引用通路13b和扩散通路13c包围的位置。由此,向封入空间37b传递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封入空间37b的内压成为与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对应的压力。
此外,隔膜37a根据封入空间37b的内压与向导入空间37c流入的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之间的差压而发生变形。因此,隔膜37a优选由富有弹性且热传导良好、强韧的材质形成,例如由不锈钢(SUS304)等金属薄板形成。
并且,圆柱状的动作棒37e的上端侧通过熔接等方法接合在隔膜37a的中心部,在动作棒37e的下端侧固定有通路形成部件35的最下方侧(底部)的外周侧。由此,将隔膜37a与通路形成部件35连结,通路形成部件35伴随着隔膜37a的移位而移位,调整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通路面积(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通路截面积)。
具体而言,如果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上升,则封入到封入空间37b的感温介质的饱和压力上升,从封入空间37b的内压减去导入空间37c的压力而得到的差压变大。由此,隔膜37a使通路形成部件35向扩大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通路截面积的方向(铅垂方向下方侧)移位。
另一方面,如果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过热度)降低,则封入到封入空间37b的感温介质的饱和压力降低,从封入空间37b的内压减去导入空间37c的压力而得到的差压变小。由此,隔膜37a使通路形成部件35向缩小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通路截面积的方向(铅垂方向上方侧)移位。
这样,隔膜37a根据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使通路形成部件35向上下方向移位,从而能够调整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通路截面积,使得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预定的规定值。另外,动作棒37e与中间主体33的间隙由未图示的O形环等密封部件密封,即使动作棒37e移位,制冷剂也不会从该间隙泄漏。
并且,通路形成部件35的底面承受固定于下部主体34的螺旋弹簧40的荷重。螺旋弹簧40对通路形成部件35施加向缩小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通路截面积的一侧(在图2中为上方侧)施力的荷重,也可以通过调整该荷重来变更通路形成部件35的开阀压,变更目标过热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主体33的外周侧设置多个(具体而言为2个)圆柱状的空间,在该空间的内部分别固定圆形薄板状的隔膜37a而构成2个驱动装置37,但驱动装置37的数量不限于此。另外,在多个部位设置驱动装置37的情况下,优选分别相对于中心轴按照等角度间隔配置。
并且,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在从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环状的空间内固定由圆环状的薄板形成的隔膜,利用多个动作棒连结该隔膜与通路形成部件35。
接着,下部主体34由圆柱状的金属部件等形成,以将外壳主体31的底面封闭的方式在外壳主体31内通过螺钉紧固等方法进行固定。并且,外壳主体31的内部空间中的下部主体34的上表面侧与中间主体33的底面侧之间形成有对从扩散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空间30f。
该气液分离空间30f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旋转体形状的空间,气液分离空间30f的中心轴也与回旋空间30a、减压用空间30b以及通路形成部件35等的中心轴同轴地配置。
此外,如上所述,从扩散通路13c流出而向气液分离空间30f流入的制冷剂具有与在回旋空间30a中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因此,在该气液分离空间30f内通过离心力的作用对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
在下部主体34的中心部设置有圆筒状的管34a,该圆筒状的管34a相对于气液分离空间30f同轴地配置,朝向上方侧延伸。并且,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贮留在管34a的外周侧。并且,在管34a的内部形成有气相制冷剂流出通路34b,该气相制冷剂流出通路34b将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引导到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
此外,在管34a的上端部固定有上述的螺旋弹簧40。另外,螺旋弹簧40还起到振动缓冲部件的作用,使因制冷剂被减压时的压力脉动引起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振动衰减。并且,在管34a的根基部(最下方部)形成有经由气相制冷剂流出通路34b使液相制冷剂中的制冷机油返回到压缩机11内的回油孔34c。
喷射器1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如图1所示那样与蒸发器14的入口侧连接。蒸发器14是如下的吸热用热交换器:通过使由喷射器13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与从送风风扇14a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低压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
送风风扇14a是根据从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蒸发器14的出口侧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引口31b连接。此外,喷射器13的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与压缩机11的吸入侧连接。
接着,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由包含CPU、ROM以及RAM等的公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构成。该控制装置根据存储在其ROM内的控制程序进行各种运算、处理,对上述的各种电动式的致动器11b、12d、14a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并且,控制装置与检测车室内温度的内气温度传感器、检测外气温度的外气温度传感器、检测车室内的日照量的日照传感器、检测蒸发器14的吹出空气温度(蒸发器温度)的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检测散热器12出口侧制冷剂的温度的出口侧温度传感器以及检测散热器12出口侧制冷剂的压力的出口侧压力传感器等空调控制用的传感器组连接,控制装置被输入这些传感器组的检测值。
此外,控制装置的输入侧与配置在车室内前部的仪表盘附近的未图示的操作面板连接,来自设置于该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的操作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作为设置于操作面板的各种操作开关,设置有请求进行车室内空调的空调动作开关、设定车室内温度的车室内温度设定开关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一体地构成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对连接于该控制装置的输出侧的各种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控制装置中的控制各控制对象设备的动作的结构(硬件和软件)构成各控制对象设备的控制部。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压缩机11的电动机11b的动作的结构(硬件和软件)构成排出能力控制部。
接着,使用图5的莫里尔图说明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另外,该莫里尔图的纵轴表示与图3的P0、P1、P2对应的压力。首先,如果将操作面板的动作开关接通(ON),则控制装置使压缩机11的电动机11b、冷却风扇12d、送风风扇14a等进行动作。由此,压缩机11吸入制冷剂,进行压缩并排出。
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气相制冷剂(图5的a5点)流入到散热器12的冷凝部12a,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送风空气(外气)进行热交换,进行散热而冷凝。通过冷凝部12a进行散热后的制冷剂被接收器部12b气液分离。被接收器部12b气液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通过过冷却部12c与从冷却风扇12d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进一步进行散热而成为过冷却液相制冷剂(图5的a5点→b5点)。
从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流出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通过形成在喷射器13的减压用空间30b的内周面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的喷嘴通路13a而等熵地减压并进行喷射(图5的b5点→c5点)。此时,对减压用空间30b的最小通路面积部30m处的制冷剂通路面积进行调整,使得蒸发器14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预定的规定值。
并且,利用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吸引口31b和吸引用通路13b(更详细而言为流入空间30c和吸引通路30d)被吸引。此外,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与经由吸引用通路13b等吸引的吸引制冷剂向混合通路13d流入而进行混合(图5的c5点→d5点、h5点→d5点)。
在混合通路13d中混合的混合制冷剂向扩散通路13c流入。在扩散通路13c中因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扩大而将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由此,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的压力上升(图5的d5点→e5点)。从扩散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被气液分离(图5的e5点→f5点、e5点→g5点)。
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液相制冷剂从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向蒸发器14流入。流入到蒸发器14的制冷剂从由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对送风空气进行冷却(图5的g5点→h5点)。另一方面,在气液分离空间30f中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从气相制冷剂流出口31d流出,被吸入到压缩机11而再次被压缩(图5的f5点→a5点)。
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以如上的方式进行动作,能够对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冷却。此外,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中,由于将由扩散通路13c升压后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11,因此能够使压缩机11的驱动动力降低,使循环效率(COP)提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通过在回旋空间30a中使制冷剂回旋,从而能够使回旋空间30a内的回旋中心侧的制冷剂压力降低到成为饱和液相制冷剂的压力、或者制冷剂减压沸腾(产生气蚀)的压力。由此,与回旋中心轴的外周侧相比在内周侧存在较多的气相制冷剂,从而能够成为回旋空间30a内的回旋中心线附近是气体单相、其周边是液体单相的二相分离状态。
这样成为二相分离状态的制冷剂向喷嘴通路13a流入,从而在喷嘴通路13a的顶端变细部131,通过由沸腾核导致的界面沸腾而促进制冷剂的沸腾,该沸腾核是因制冷剂从圆环状的制冷剂通路的外周侧壁面剥离时产生的壁面沸腾以及圆环状的制冷剂通路的中心轴侧的制冷剂的气蚀而产生的。由此,向喷嘴通路13a的最小通路面积部30m流入的制冷剂接近气相与液相均匀地混合的气液混合状态。
并且,在最小通路面积部30m的附近,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流产生堵塞(阻塞),因该阻塞而到达音速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被宽尾部132加速而喷射。这样,通过由壁面沸腾和界面沸腾这双方产生的沸腾促进而能够将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高效地加速到音速,从而能够提高喷嘴通路13a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于喷嘴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中,作为通路形成部件35采用形成为截面积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30b而扩大的圆锥状,将扩散通路13c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圆环状,因此能够使扩散通路13c的形状成为伴随着远离减压用空间30b而沿着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扩张的形状。
由此,能够在扩散通路13c中使用于使制冷剂升压的流路形成为螺旋状,因此相对于扩散部形成为沿喷嘴部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形状的情况,能够抑制扩散通路13c的轴向(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的尺寸扩大。其结果,能够抑制喷射器13整体的体格大型化。
在此,如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那样,在配置于喷嘴通路13a的下游侧的混合通路13d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侧形成为圆环状的结构中,有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液相制冷剂的粒)附着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在混合通路13d中,变得无法充分混合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气相制冷剂)的担忧。
并且,若无法充分混合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的话,则无法有效地将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因此扩散通路的升压量降低,喷射器效率降低。
与此相对,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由于混合通路13d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缩小的形状,因此能够使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速。由此,能够在混合通路13d中使混合制冷剂的压力朝向出口侧逐渐降低。
此外,由于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喷射制冷剂和吸引制冷剂朝向压力低的出口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流向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侧或中间主体33中的形成混合用空间30h的部位的内周面侧偏流,并且能够抑制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
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液相制冷剂的粒)附着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或中间主体33中的形成混合用空间30h的部位的内周面,能够通过混合通路13d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以及吸引制冷剂(气相制冷剂)充分地混合。并且,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有效地传递给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抑制被扩散通路13c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减少,抑制扩散通路13c中的升压量的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形成于喷嘴通路13a的下游侧的混合通路13d即使形成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侧,也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研究,发现即使混合通路13d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恒定的形状,也能够充分地降低混合通路13d的出口侧的压力,能够通过混合通路13d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以及吸引制冷剂(气相制冷剂)充分地混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研究,确认了如下情况:通过以满足上述数学式F1、F2的方式决定形成混合通路13d的范围及通路截面积φdout,从而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有效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中,以满足上述数学式F3的方式决定相交角度θ,因此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能够使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喷射制冷剂的流入方向及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吸引制冷剂的流入方向相交成锐角。
因此,能够使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喷射制冷剂与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吸引制冷剂碰撞时的能量损失减少,能够进一步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的主体30,形成有对从扩散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的气液分离空间30f,因此相对于与喷射器13分开来设置气液分离装置的情况,能够有效使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容积变小。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液分离空间30f中,从形成为截面圆环状的扩散通路13c流出的制冷剂已经在回旋,因此无需在气液分离空间30f内设置用于使制冷剂的回旋流产生或成长的空间。因此,因此相对于与喷射器13分开来设置气液分离装置的情况,能够有效使气液分离空间30f的容积变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由于具备驱动装置37,因此能够根据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负荷变动来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调整喷嘴通路13a及扩散通路13c的制冷剂通路面积。因此,能够根据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的负荷变动来使喷射器13适当地动作。
此外,驱动装置37中的封入有感温介质的封入空间37b配置于被吸引用通路13b及扩散通路13c夹住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活用形成于吸引用通路13b与扩散通路13c之间的空间。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喷射器整体的体格大型化。
并且,封入空间37b配置于被吸引用通路13b及扩散通路13c包围的位置,因此能够不受外气温度的影响地将在吸引用通路13b流通的制冷剂、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良好地传递到感温介质,使封入空间37b内的压力变化。即,能够使封入空间37b内的压力根据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而精度良好地变化。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50中,如图6的整体结构图所示,采用喷射器53来代替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此外追加使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的分支部15。
该分支部15由具有三个流入流出口的三通接头构成,将三个流入流出口中的一个设为制冷剂流入口,将剩余两个设为制冷剂流出口。在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喷射器53的制冷剂吸引口31b,在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形成于喷射器53的外壳主体31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
另外,如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追加了构成为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的内周侧开口的第2吸引用通路13e等。另外,在图6、图7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等同部分标记相同的符号。该情况在以下的附图中也相同。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使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吸引用通路13b与本实施方式的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不同明确化,将吸引用通路13b记载为第1吸引用通路13b。另外,为了使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制冷剂吸引口31b与本实施方式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的不同明确化,将制冷剂吸引口31b记载为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
接着,根据图7、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中,通路形成部件35通过使三个结构部件组合而形成为大致圆锥形。
更详细而言,本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部件35由配置于最上方侧且形成为大致圆锥形状的顶端喷嘴形成部35a、配置于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下方侧(制冷剂流下游侧)且形成为大致圆锥台形状的中间通路形成部35b及配置于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下方侧(制冷剂流下游侧)且形成为大致圆板形状的板部35c构成。
顶端喷嘴形成部35a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顶部侧对应的结构部件。即,顶端喷嘴形成部35a配置于喷嘴主体32的减压用空间30b内,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外周面形成喷嘴通路13a。
中间通路形成部35b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及下方侧对应的结构部件。即,中间通路形成部35b配置于中间主体33的混合用空间30h内及升压用空间30e内,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外周面形成混合通路13d及扩散通路13c。
另外,中间通路形成部35b以在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底面与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上面之间形成间隙的状态,经由多个脚部35d,固定于中间主体33的底面侧。因此,中间通路形成部35b不根据喷射器式制冷循环50的负荷变动等而移位。另外,在各脚部35d彼此之间形成有使制冷剂流通的制冷剂通路。
此外,在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中心部形成有沿中心轴延伸的贯通孔35e。该贯通孔35e的上端侧和形成于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底面与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连通。另一方面,在贯通孔35e的下端侧连接有使从设置于外壳主体31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吸引的制冷剂流通的吸引配管38的上方侧端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形成于外壳主体31及下部主体34且连接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与吸引配管38的下方侧端部的吸引制冷剂流入通路、吸引配管38、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贯通孔35e及形成于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底面与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形成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第2吸引用通路13e。此外,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的内周侧圆环状地开口。
板部35c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最下方侧(底部)对应的结构部件。即,在板部35c连结有驱动装置37的动作棒37e的下端侧。另外,板部35c承受螺旋弹簧40的荷重。
此外,在板部35c的中心部形成有使吸引配管38贯通的贯通孔。该贯通孔的径形成为比吸引配管38的外径大。另外,板部35c经由沿中心轴方向延伸的多个连结棒35f连结于顶端喷嘴形成部35a。该连结棒35f形成于中间通路形成部35b且能够滑动地配置于沿中心轴方向延伸的贯通孔。
由此,板部35c承受来自驱动装置37及螺旋弹簧40的荷重而移位的话,经由连结棒35f连结的顶端喷嘴形成部35a与板部35c一起移位。
接着,根据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通路13d、第1吸引用通路13b及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详细形状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通路13d的基本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通路13d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而逐渐缩小的形状。
此外,将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部(制冷剂喷射口)的通路截面积设为φd,将第1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开口面积)设为φs1,将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开口面积)设为φs2,将混合通路13d的制冷剂出口的通路截面积设为φdout,将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φd、第1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φs1及以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制冷剂出口部的通路截面积φs2的合计值(φd+φs1+φs2)被换算成圆时的等效直径设为D2,将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的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的长度中的形成混合通路13d的部位的长度设为L时,本实施方式的混合通路13d形成为满足以下数学式F4的范围,通路截面积φdout以满足以下数学式F5的方式设定。
L/D2≤1…(F4)
φdout≤φd+φs1+φs2…(F5)
另外,通路截面积φs1能够定义为如下: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使从喷嘴主体32的下方侧的顶端变细顶端部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中间主体33的形成吸引通路30d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的线段(图8的距离ds1)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的外周侧面的面积。
另外,通路截面积φs2能够定义为如下: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使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底面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中间通路形成部35b的上表面的线段(图8的距离ds2)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的外周侧面的面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第1吸引用通路13b流出的第1吸引制冷剂的流速设为Vs1,将从第2吸引用通路13e流出的第2吸引制冷剂的流速设为Vs2时,以满足以下数学式F6的方式,决定通路截面积φs1与通路截面积φs2的面积比(φs1/φs2)。
Vs2≤Vs1…(F6)
即,以第1吸引制冷剂的流速Vs1为第2吸引制冷剂的流速Vs2以上的方式决定面积比(φs1/φs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包含形成于顶端喷嘴形成部35a与中间通路形成部35b之间的间隙的假想的外周面)中的形成混合通路13d的部位的最上游部处的切线Ld与中间主体33的形成吸引通路30d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处的切线Ls1的相交角度θ1以满足以下数学式F7的方式设定,切线Ld与顶端喷嘴形成部35a的底面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的切线Ls2的相交角度θ2以满足以下数学式F8的方式设定。
0<θ1≤60°…(F7)
0<θ2≤60°…(F8)
另外,相交角度θ1为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由切线Ld与切线Ls1所形成的角度中的形成于夹持喷嘴通路13a侧的角度。另外,相交角度θ2为在通路形成部件35的轴向截面中,由切线Ld与切线Ls2所形成的角度中的形成于夹持顶端喷嘴形成部35a侧的角度。其他的喷射器53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相同。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50的基本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相同。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12被冷却而成为过冷却液相制冷剂。
成为过冷却液相制冷剂的制冷剂向喷射器53流入,在喷射器53的喷嘴通路13a被等熵减压并喷射。并且,通过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第1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第1吸引用通路13b)被吸引,从第2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第2吸引用通路13e)被吸引。
此外,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从第1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第1吸引制冷剂及从第2吸引用通路13e吸引的第2吸引制冷剂在混合通路13d混合并向扩散通路13c流入。之后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50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使循环效率(COP)提高。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能够抑制喷射器53整体的体格大型化,且使喷嘴通路13a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当于喷嘴效率)提高。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以通路形成部件35的中心轴为基准,第1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的外周侧开口,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制冷剂出口在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的内周侧的开口,因此第1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与喷射制冷剂汇合,第2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内周侧与喷射制冷剂汇合。
因此,喷射制冷剂中的外周侧的制冷剂与第1吸引制冷剂的边界面及喷射制冷剂中的内周侧的制冷剂与第2吸引制冷剂的边界面均为自由界面,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向外周侧或内周侧偏移。
此外,第1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第2吸引制冷剂从喷射制冷剂的内周侧向外周侧流动,因此能够使喷射制冷剂、第1吸引制冷剂及第2吸引制冷剂充分混合。因此,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有效地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其结果,与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相同,能够抑制由扩散通路13c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减少,能够抑制扩散通路13c的升压量的降低,能够抑制喷射器效率的降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中,混合通路13d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缩小的形状,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3相同,能够使喷射制冷剂、第1吸引制冷剂及第2吸引制冷剂充分混合。因此,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进一步有效地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研究,发现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中,混合通路13d即使形成为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为恒定的形状,也能够使混合通路13d的出口侧的压力充分降低,能够在混合通路13d中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喷射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第1吸引制冷剂及第2吸引制冷剂充分混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研究,确认如下情况:以满足上述数学式F4、F5的方式决定形成混合通路13d的范围及通路截面积φdout,从而能够使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所具有的速度能量有效地传递到混合制冷剂中的气相制冷剂。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中,以满足上述数学式F6的方式决定面积比(φs1/φs2)。由此,能够使第1吸引制冷剂从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的速度成分比第2吸引制冷剂从内周侧向外周侧流动的速度成分大。
因此,即使在混合空间13d流动的混合制冷剂因离心力的作用而要向外周侧流动,也能够通过从第1吸引制冷剂的外周侧向内周侧流动的速度成分抑制混合制冷剂向外周侧流动,所述离心力因混合制冷剂具有与在回旋空间30a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而产生。
即,能够抑制喷射制冷剂中的液滴(液相制冷剂的粒)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附着到中间主体33中的形成混合用空间30h的部位的内周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53中,由多个部件构成通路形成部件35,驱动装置37使顶端喷嘴形成部35a及板部35c移位。由此,能够使驱动装置37进行移位的部分小型化,且使驱动装置37进行移位的部分从制冷剂承受的荷重也变小。因此,能够使驱动装置37自身小型化,能够实现喷射器53整体的小型化。
(第3实施方式)
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喷射器53具有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及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两个制冷剂吸引口,因此能够应用于各种结构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喷射器53应用到图9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60。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60中,在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配置分支部15。
此外,在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第1蒸发器14(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的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在第1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在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第2蒸发器17的制冷剂入口侧,在第2蒸发器17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
该第2蒸发器17的基本结构与第1蒸发器14相同,是如下吸热用热交换器:通过使由喷射器53减压的低压制冷剂与从送风风扇17a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低压制冷剂蒸发来发挥吸热作用。其他的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使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60动作的话,从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的液相制冷剂经由分支部15向第1蒸发器14及第2蒸发器17流入。
向第1蒸发器14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从第1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从喷射器53的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被吸引。
另一方面,向第2蒸发器17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7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7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从第2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从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被吸引。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60,能够由第1、第2蒸发器14、17双方冷却送风空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60通过一方的蒸发器使向车辆前席侧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通过另一方的蒸发器使向车辆后席侧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能够应用于所谓的双空调系统等。
(第4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喷射器53应用到图10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70。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70中,在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的制冷剂出口侧配置分支部15。
此外,在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的固定节流部16连接有第2蒸发器17的制冷剂入口侧,在第2蒸发器17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作为该固定节流部16,能够采用节流孔、毛细管、喷嘴等。
在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喷射器5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侧。另外,在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连接有第1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在第1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
因此,使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70动作的话,制冷剂的状态如图11的莫里尔图所示般变化。另外,相对于图5的莫里尔图,图11的莫里尔图中表示制冷剂状态的各符号中表示在循环结构上等同的部位的制冷剂状态的符号,使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仅变更注脚。该情况在以下的莫里尔图中也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70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液相制冷剂流在分支部15分支。在分支部15分支的一方的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部16被等焓地减压,并向第2蒸发器17流入(图11的b11点→i11点)。
向第2蒸发器17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7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7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图11的i11点→h’11点)。
另外,在分支部15分支的另一方的制冷剂在喷射器53的喷嘴通路13a被等熵地减压并喷射(图11的b11点→c11点)。并且,通过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经由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从第1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吸引从第2蒸发器17流出的制冷剂。
此外,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从第1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第1吸引制冷剂及从第2吸引用通路13e吸引的第2吸引制冷剂在混合通路13d混合并向扩散通路13c流入(图11的c11点→d11点,h11点→d11点,h’11点→d11点)。之后的动作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从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并向第1蒸发器14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图11的g11点→h11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70,能够由第1、第2蒸发器14、17双方冷却送风空气。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70与第3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60相同,能够应用于双空调系统等。
(第5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喷射器53应用到图12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80。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80中,具备使从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流出的高压制冷剂与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18,此外,在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配置分支部15。
作为这样的内部热交换器18,能够采用在外侧管的内侧配置内侧管的双重管方式的热交换器等,所述外侧管形成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通的高压侧制冷剂通路,所述内侧管形成使低压制冷剂流通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另外,在内部热交换器的高压侧制冷剂通路的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侧。
此外,在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在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在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内部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的入口侧,在内部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的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
因此,使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80动作的话,制冷剂的状态如图13的莫里尔图所示那样变化。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80中,在内部热交换器182,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液相状态的高压制冷剂(图13的b13点)与从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低压液相制冷剂(图13的g13点)进行热交换。
由此,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液相状态的高压制冷剂的焓值进一步降低(图13的b13点→b’13点),从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低压液相制冷剂的焓值上升(图13的g13点→h’13点)。
从内部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制冷剂通路流出的制冷剂在喷射器53的喷嘴通路13a被等熵地减压并喷射(图13的b13点→c13点)。并且,通过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而经由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吸引从蒸发器14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吸引从内部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流出的制冷剂。
此外,从喷嘴通路13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从第1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第1吸引制冷剂及从第2吸引用通路13e吸引的第2吸引制冷剂在混合通路13d混合并向扩散通路13c流入(图13的c13点→d13点,h13点→d13点,h’13点→d13点)。之后的动作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从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并向蒸发器14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图13的g13点→h13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80,能够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8使向喷射器5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流入的制冷剂的焓值降低。因此,能够使蒸发器14的出口侧制冷剂的焓值与入口侧制冷剂的焓值的焓值差扩大,使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增大。
(第6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喷射器53应用到图14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90。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90中,具备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的内部热交换器18,在散热器12的过冷却部12c的制冷剂出口侧配置分支部15。
此外,在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固定节流部16连接有内部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的入口侧,在内部热交换器18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的出口侧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
在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喷射器5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侧。另外,在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连接有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在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
因此,使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90动作的话,制冷剂的状态2如图15的莫里尔图所示那样变化。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90中,在内部热交换器18,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液相状态的高压制冷剂(图15的b15点)与从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并由固定节流部16减压的低压制冷剂(图15的i15点)进行热交换。
由此,从散热器12流出的过冷却液相状态的高压制冷剂的焓值进一步降低(图15的b15点→b’15点),从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并由固定节流部16减压的低压制冷剂的焓值上升(图15的g15点→h’15点)。
从内部热交换器18的高压侧制冷剂通路流出的制冷剂在喷射器53的喷嘴通路13a被等熵地减压并喷射(图15的b15点→c15点)。之后的动作与第5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从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并向蒸发器14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图15的g15点→h15点)。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90,能够通过内部热交换器18使向喷射器53的制冷剂流入口31a流入的制冷剂的焓值降低。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90与第5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80相同,能够使蒸发器14所发挥的制冷能力增大。
(第7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喷射器53应用到图16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0。在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0中,在散热器12的上游侧(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出口侧)配置分支部15。
进一步,在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经由加热器19及固定节流装部16连接有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在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连接有散热器12的制冷剂入口侧。另外,在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连接有蒸发器14的制冷剂入口侧,在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第1制冷剂吸引口31b。
加热器19是如下加热用热交换器:使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与向车室内吹送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高温高压制冷剂所具有的热散发到送风空气,加热送风空气。
因此,使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0动作的话,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流在分支部15分支。从分支部15的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加热器19,并向通过送风风扇19a吹送的送风空气散热。
由此,通过送风风扇19a吹送的送风空气被加热。从加热器19流出的制冷剂在固定节流装部16被减压到成为低压制冷剂,并从喷射器53的第2制冷剂吸引口31f被吸引。从分支部15的另一方的制冷剂流出口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之后的动作与第3实施方式等相同。
因此,从喷射器5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流出并向蒸发器14流入的制冷剂从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使通过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冷却。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0,能够通过蒸发器14冷却送风空气,且通过加热器19加热送风空气。因此,取消送风风扇19a,使从送风风扇14a吹送的送风空气由蒸发器14冷却后,由加热器19再加热的话,能够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除湿制热。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如下各种各样的变形。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喷射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具有与在回旋空间30a回旋的制冷剂向相同方向回旋的方向的速度成分的喷射器13、53进行了说明,但即使喷射制冷剂及吸引制冷剂不具有回旋方向的速度成分,也能够得到混合通路13d所带来的喷射制冷剂与吸引制冷剂的混合性提高效果。因此,也可以取消喷射器13、53的回旋空间30a。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混合通路13d的通路截面积,采用使从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沿法线方向延伸且到达中间主体33的混合用空间30h的内周面的线段绕轴旋转时所形成的圆锥台形状的外周侧面的面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通路截面积的定义不限定于此。
例如,作为混合通路13d的通路截面积,也可以采用与在混合通路13d流通的制冷剂的主流的流向垂直的截面的通路面积。该情况对于其他的通路截面积也相同。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相交角度θ,采用了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中的形成混合通路13d的部位的最上游部处的切线Ld与中间主体33的形成吸引通路30d的部位的制冷剂流最下游部处的切线Ls所成角度,但相交角度θ的定义不限定于此。
例如,作为相交角度θ,也可以采用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喷射制冷剂的主流的流向与向混合通路13d流入的吸引制冷剂的主流的流向所成的角度。该情况对于相交角度θ1、θ2也相同。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作为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的驱动装置37,采用了构成为具有封入空间37b及隔膜37a的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所述封入空间37b封入有伴随温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变化的感温介质,所述隔膜37a根据封入空间37b内的感温介质的压力而移位,但驱动装置不限定于此。
例如,作为感温介质也可以采用根据温度而产生体积变化的热敏蜡,作为驱动装置也可以采用构成为具有形状记忆合金性的弹性部件的装置,此外,作为驱动装置也可以采用通过电动机或螺线管等电气机构使通路形成部件35移位的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未对喷射器13的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在液相制冷剂流出口31c配置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装置(例如,由节流孔或毛细管构成的侧固定节流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具备本发明的喷射器13、53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50应用到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具备本发明的喷射器13、53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10,50的应用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固定型空调装置、冷温保存库、自动售货机用冷却加热装置等。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过冷型的热交换器作为散热器1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采用仅由凝结部12a构成的通常的散热器。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金属形成喷射器13、53的主体30、通路形成部件35等的结构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发挥各个结构部件的功能,则材质无限定。因此,也可以由树脂形成这些结构部件。

Claims (4)

1.一种喷射器,用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该喷射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30),该主体(30)具有: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用空间(30b)、与所述减压用空间(30b)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吸引用通路(13b)、使从所述减压用空间(30b)喷射的制冷剂与从所述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制冷剂汇合的混合用空间(30h)、及由所述混合用空间(30h)混合后的制冷剂所流入的升压用空间(30e);以及
通路形成部件(35),该通路形成部件(35)至少配置在所述减压用空间(30b)的内部、所述混合用空间(30h)的内部及所述升压用空间(30e)的内部,且具有截面积随着远离所述减压用空间(30b)而扩大的圆锥形状,
所述减压用空间(30b)在所述主体(30)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喷嘴通路(13a),该喷嘴通路(13a)起到使制冷剂减压并喷射的喷嘴的作用,
所述混合用空间(30h)在所述主体(30)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混合通路(13d),该混合通路(13d)使所述喷射制冷剂与所述吸引制冷剂混合,
所述升压用空间(30e)在所述主体(30)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扩散通路(13c),该扩散通路(13c)起到将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扩散器的作用,
所述混合通路(13d)具有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为恒定或逐渐缩小的形状。
2.一种喷射器,用于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10),该喷射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30),该主体(30)具有:使制冷剂减压的减压用空间(30b)、及与所述减压用空间(30b)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第1吸引用通路(13b);
通路形成部件(35),该通路形成部件(35)至少配置在所述减压用空间(30b)的内部,具有截面积随着远离所述减压用空间(30b)而扩大的圆锥形状,且具有与所述减压用空间(30b)的制冷剂流下游侧连通并从外部吸引制冷剂的第2吸引用通路(13e),
所述主体(30)还具有升压用空间(30e),从所述减压用空间(30b)喷射的制冷剂、从所述第1吸引用通路(13b)吸引的第1吸引制冷剂及从所述第2吸引用通路(13e)吸引的第2吸引制冷剂混合而成的制冷剂流入该升压用空间(30e),
所述减压用空间(30b)在所述主体(30)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具有喷嘴通路(13a),该喷嘴通路(13a)起到使制冷剂减压并喷射的喷嘴的作用,
所述升压用空间(30e)在所述主体(30)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扩散通路(13c),该扩散通路(13c)起到将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运动能量转换成压力能量的扩散器的作用,
所述第1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在所述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的外周侧开口,
所述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制冷剂出口在所述喷嘴通路(13a)的制冷剂出口的内周侧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还具有使所述喷射制冷剂、所述第1吸引制冷剂及所述第2吸引制冷剂汇合的混合用空间(30h),
所述混合用空间(30h)在所述主体(30)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形成部件(35)的外周面之间具有混合通路(13d),该混合通路(13d)使所述喷射制冷剂、所述第1吸引制冷剂及所述第2吸引制冷剂混合,
所述混合通路(13d)具有通路截面积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为恒定或逐渐缩小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喷射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还具有回旋空间(30a),该回旋空间(30a)使从制冷剂流入口(31a)流入的制冷剂回旋且使回旋中心侧的制冷剂向所述减压用空间(30b)流出,
将从所述第1吸引用通路(13b)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设为Vs1,将从所述第2吸引用通路(13e)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设为Vs2时,以满足
Vs2≤Vs1
的方式,决定所述第1吸引用通路(13b)的制冷剂出口的开口面积(φs1)与所述第2吸引用通路(13e)的制冷剂出口的开口面积(φs2)的比(φs1/φs2)。
CN201480043213.0A 2013-07-30 2014-07-22 喷射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526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57580A JP6119489B2 (ja) 2013-07-30 2013-07-30 エジェクタ
JP2013-157580 2013-07-30
PCT/JP2014/003836 WO2015015752A1 (ja) 2013-07-30 2014-07-22 エジェ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52675A true CN105452675A (zh) 2016-03-30
CN105452675B CN105452675B (zh) 2017-05-24

Family

ID=52431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4321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452675B (zh) 2013-07-30 2014-07-22 喷射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97354B2 (zh)
JP (1) JP6119489B2 (zh)
CN (1) CN105452675B (zh)
DE (1) DE112014003535B4 (zh)
WO (1) WO201501575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2761A (zh) * 2016-06-06 2019-02-05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10226044A (zh) * 2017-01-26 2019-09-10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99009B2 (ja) * 2015-05-19 2018-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WO2016185664A1 (ja) * 2015-05-19 2016-1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CA2993328A1 (en) 2015-08-14 2017-02-23 Danfoss A/S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at least two evaporator groups
WO2017043336A1 (ja) * 2015-09-11 2017-03-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JP6582843B2 (ja) * 2015-10-06 2019-10-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A2997658A1 (en) 2015-10-20 2017-04-27 Danfoss A/S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apou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a variable receiver pressure setpoint
BR112018007270A2 (pt) * 2015-10-20 2018-10-30 Danfoss As método para controlar um sistema de compressão a vapor em modo ejetor por um tempo prolongado
BR112018007503B1 (pt) 2015-10-20 2023-03-21 Danfoss A/S Método para controlar um sistema de compressão a vapor em um estado inundado
JP6481678B2 (ja) * 2016-02-02 2019-03-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DK180146B1 (en) 2018-10-15 2020-06-25 Danfoss As Intellectual Property Heat exchanger plate with strenghened diagonal area
KR102097469B1 (ko) * 2018-10-25 2020-04-07 한국기계연구원 연소가스 재순환장치
WO2023172251A1 (en) 2022-03-08 2023-09-14 Bechtel Energy Technologies & Solution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generative ejector-based cooling cycle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50000A (ja) * 1988-03-30 1989-10-05 Kobe Steel Ltd エジェクター装置
JPH05149652A (ja) * 1991-11-27 1993-06-15 Nippondenso Co Ltd 減圧装置
JP2001200800A (ja) * 2000-11-22 2001-07-27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
EP1160522B1 (en) * 2000-06-01 2005-07-27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US20070271942A1 (en) * 2006-05-23 2007-11-29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JP2009133624A (ja) * 2005-03-14 2009-06-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CN101532760A (zh) * 2008-03-13 2009-09-16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装置和使用该喷射器装置的制冷循环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80327A (en) 1970-09-08 1972-08-01 Robert Stein Steam jet refrigeration apparatus
JPS6176800A (ja) * 1984-09-25 1986-04-19 Sakou Giken:Kk 蒸気エゼクタ−
JP3322263B1 (ja) 2000-03-15 2002-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これに用いる気液分離器、並びにこの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を用いた給湯器及び熱管理システム
EP1134517B1 (en) 2000-03-15 2017-07-26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with critical refrigerant pressure
JP2003014318A (ja) 2000-06-01 2003-01-15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JP4679701B2 (ja) 2000-08-10 2011-04-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の流体供給装置と燃料供給システム
JP4306739B2 (ja) 2007-02-16 2009-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812665B2 (ja) 2007-03-16 2011-11-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ジェクタ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506877B2 (ja) 2008-03-12 2010-07-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SG155861A1 (en) * 2008-03-12 2009-10-29 Denso Corp Ejector
JP5182159B2 (ja) 2009-03-06 2013-04-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方式の減圧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冷凍サイクル
WO2012092685A1 (en) 2011-01-04 2012-07-12 Carrier Corporation Ejector
EP2678622B1 (en) 2011-02-23 2020-11-25 Carrier Corporation Ejector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system with a such ejector
JP5816890B2 (ja) 2011-03-03 2015-11-18 株式会社 カロリアジャパン 汚泥の分析要素量測定方法及び汚泥の分析要素量測定装置
JP5413393B2 (ja) 2011-03-28 2014-02-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分配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JP5640857B2 (ja) 2011-03-28 2014-12-1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減圧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
JP2013157580A (ja) 2012-02-01 2013-08-15 Fujimi Inc 研磨用組成物
JP5920110B2 (ja) 2012-02-02 2016-05-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JP6119566B2 (ja) 2012-12-27 2017-04-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50000A (ja) * 1988-03-30 1989-10-05 Kobe Steel Ltd エジェクター装置
JPH05149652A (ja) * 1991-11-27 1993-06-15 Nippondenso Co Ltd 減圧装置
EP1160522B1 (en) * 2000-06-01 2005-07-27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system
JP2001200800A (ja) * 2000-11-22 2001-07-27 Denso Corp エジェクタ
JP2009133624A (ja) * 2005-03-14 2009-06-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空調装置
US20070271942A1 (en) * 2006-05-23 2007-11-29 Denso Corporation Ejector cycle
CN101532760A (zh) * 2008-03-13 2009-09-16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装置和使用该喷射器装置的制冷循环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12761A (zh) * 2016-06-06 2019-02-05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09312761B (zh) * 2016-06-06 2019-09-24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10226044A (zh) * 2017-01-26 2019-09-10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19489B2 (ja) 2017-04-26
CN105452675B (zh) 2017-05-24
WO2015015752A1 (ja) 2015-02-05
JP2015028395A (ja) 2015-02-12
US9897354B2 (en) 2018-02-20
DE112014003535T5 (de) 2016-05-04
US20160169565A1 (en) 2016-06-16
DE112014003535B4 (de)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52675A (zh) 喷射器
CN105431640A (zh) 喷射器
CN105492841B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以及喷射器
KR100884804B1 (ko) 냉동사이클 장치
US8523091B2 (en) Ejector
CN100510571C (zh) 具有喷射器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CN105492778A (zh) 喷射器
CN103477160B (zh) 减压装置和制冷循环装置
CN104903594B (zh) 喷射器
CN105051375B (zh) 喷射器
CN105339678A (zh) 喷射器
CN105579788B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N104081064A (zh) 喷射器
CN104487786A (zh) 制冷循环装置
JP2004177027A (ja) 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CN105324581B (zh) 喷射器
CN106233082A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N106662367A (zh) 喷射器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N104428541B (zh) 喷射器
CN107407293B (zh) 喷射器、喷射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CN106605110A (zh) 液体喷射器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N106574807A (zh) 蒸发器
CN104813118B (zh) 喷射器
JP2009222255A (ja) 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CN110226044A (zh) 喷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