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27810B -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27810B
CN105427810B CN201510585681.7A CN201510585681A CN105427810B CN 105427810 B CN105427810 B CN 105427810B CN 201510585681 A CN201510585681 A CN 201510585681A CN 105427810 B CN105427810 B CN 1054278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control
line
electrode
coup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856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27810A (zh
Inventor
朴庆泰
金泰坤
苏栋润
曺成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278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78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278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278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09G3/3233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with pixel circuitry controlling the current through the light-emitting elemen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75Details of drivers for data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3Compensation electrodes or other additional electrodes in matrix displays related to distortions or compensation signals, e.g. for modifying TFT threshold voltage in column driver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1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used for counteracting undesired variations, e.g. feedback or autozeroing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8Active matrix structure, i.e. with use of active elements, inclusive of non-linear two terminal elements, in the pixels together with light emitting or modulating elements
    • G09G2300/0809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 G09G2300/0842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 G09G2300/0861Several active elements per pixel in active matrix panels forming a memory circuit, e.g. a dynamic memory with one capacitor with additional control of the display period without amending the charge stored in a pixel memory, e.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elect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09G2310/0248Precharge or discharge of column electrodes before or after applying exact column voltag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09G2310/0251Precharge or discharge of pixel before applying new pixel voltag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20/00Control of display operating conditions
    • G09G2320/02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splay appearance
    • G09G2320/0233Improving the luminance or brightness uniformity across the screen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8Fault-tolerant or redundant circuits, or circuits in which repair of defects is prepar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10Dealing with defective pixe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12Test circuits or failure detection circuits included in a display system, as permanent part thereof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66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 Ray Tube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Control Of El Displays (AREA)

Abstract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包括:数据线和辅助数据线;与数据线和辅助数据线交叉的扫描线和发射控制线;在数据线、扫描线和发射控制线的交叉区域处的显示像素;在辅助数据线、扫描线和发射控制线的交叉区域处的辅助像素;以及被联接到辅助像素的辅助线。辅助像素中的每个包括:放电晶体管,被联接到辅助线中的一条和供应有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线;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控制放电晶体管。

Description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此申请要求2014年9月16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4-0122728的优先权和权益,该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被整体合并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方面涉及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设备的需求正以各种形式增加。因此,诸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等的各种平板显示设备已得到使用。
在平板显示设备中,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包括:具有数据线、扫描线以及以矩阵形式布置在数据线和扫描线交叉的地方的多个像素的显示面板;用于将数据电压供应至数据线的数据驱动器;以及用于将扫描信号供应至扫描线的扫描驱动器。此外,显示面板进一步包括用于供应多个电源电压的电源单元。当扫描信号被供应时,像素中的每个使用多个晶体管控制根据通过数据线供应的数据电压从多个电源电压中的第一电源电压流向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电流,从而发射具有预定亮度的光。
同时,在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制造过程期间,在像素的晶体管处可能出现缺陷,结果,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产量可能降低。为了提高效率,已经提出修复缺陷像素的方法,在该方法中,辅助像素被形成在有机发光显示设备中,缺陷像素联接到辅助像素中的任意一个(韩国专利No.10-0666639)。
修复方法包括:将缺陷像素的晶体管从相应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断开,并且使用辅助线将辅助像素的晶体管和缺陷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连接。结果,缺陷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通过驱动辅助像素的晶体管发光。
然而,寄生电容可能被形成在辅助线和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之间,并且边缘电容可能被形成在辅助线和相邻的扫描线之间。这里,辅助线的电压可能由于寄生电容和边缘电容而改变,使得修复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错误地发光。
发明内容
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防止或基本上防止修复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错误地发光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包括:数据线和辅助数据线;与数据线和辅助数据线交叉的扫描线和发射控制线;在数据线、扫描线和发射控制线的交叉区域的处显示像素;在辅助数据线、扫描线和发射控制线的交叉区域处的辅助像素;以及被联接到辅助像素的辅助线,其中辅助像素中的每个包括:放电晶体管,被联接到辅助线中的一条和供应有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线;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控制(例如控制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可以包括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其中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可以包括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线的电容器。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供应有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可以包括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的电容器。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可以进一步包括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其中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另一条,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供应有栅极截止电压线的栅极截止电压线,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其中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其中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另一条,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被配置为将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的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其中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被配置为将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的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其中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
辅助线中的一条可以被配置为将辅助像素中的一个和显示像素中的一个联接。
显示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像素驱动器。
显示像素驱动器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控制驱动电流;第二晶体管,被联接到数据线中的一条和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第三晶体管,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四晶体管,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第三电源电压的第三电源电压线;第五晶体管,被联接在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与供应有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线之间;第六晶体管,被联接在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之间;第七晶体管,被联接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和第三电源电压线;以及存储电容器,被联接在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与第二电源电压线之间。
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另一条,并且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
辅助像素中的至少一个可以进一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辅助像素驱动器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将驱动电流供应至辅助线中的至少一条。
辅助数据线可以包括多条辅助数据线,其中辅助像素驱动器可以包括:第一晶体管,被配置为根据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控制驱动电流;第二晶体管,被联接到辅助数据线中的一条和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第三晶体管,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第四晶体管,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第三电源电压的第三电源电压线;第五晶体管,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供应有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线;第六晶体管,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和辅助线中的至少一条;以及存储电容器,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源电压线。
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一条,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扫描线中的另一条,并且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
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扫描驱动器,被配置为将扫描信号供应至扫描线并将发射控制信号供应至发射控制线;第一数据驱动器,被配置为将数据电压供应至数据线;以及第二数据驱动器,被配置为将辅助数据电压供应至辅助数据线。
第二数据驱动器可以包括:辅助数据计算器,被配置为从与显示像素中的修复像素的坐标值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计算辅助数据;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辅助数据并利用初始化数据被定期更新;以及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器,被配置为从存储器接收辅助数据或初始化数据,将辅助数据或初始化数据转换成辅助数据电压,并输出辅助数据电压。
附图说明
现在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提出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得本公开透彻和完整,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地传达示例实施例的范围。
在图中,为了图示清楚,尺寸可能被放大。将理解,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两个元件“之间”时,它可以是这两个元件之间的唯一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指代相同的元件。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框图。
图2是详细示出显示像素、辅助像素、辅助线、辅助数据线和第二数据驱动器的框图。
图3是示出用于驱动图2所示的第二数据驱动器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A和图4B是示出从第一数据驱动器输出的数据电压和从图2所示的第二数据驱动器的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输出的辅助数据电压的示例图。
图5是详细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图6是示出被供应至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
图7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图8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图9是示出被供应至图8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
图10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图11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图12是示出被供应至图11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
图13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的被配置为输出第(k+α)发射控制信号的扫描驱动器的第(k+α)发射级的示例的电路图。
图15是示出被供应至图13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
图16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已经简单地通过例示的方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仅某些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那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修改,所有这些都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因此,附图和说明书将被视为在本质上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此外,当一个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元件上,在该元件与另一元件间插入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另外,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到”或“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直接联接到另一元件,或者间接连接或间接联接到另一元件,在该元件与另一元件间插入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元件。在图中,为了清楚,层的厚度或者尺寸被放大,并且不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的框图。参考图1,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包括显示面板10、扫描驱动器20、第一数据驱动器30、第二数据驱动器40、时序控制器50等。
在显示面板10中,可以提供数据线D1至Dm(其中m为2或更大的正整数)、辅助数据线RD1和RD2、扫描线S1至Sn+1(其中n为2或更大的正整数)以及发射控制线E1至En。数据线D1至Dm以及辅助数据线RD1和RD2可以并排形成(例如可以彼此平行)。辅助数据线RD1和RD2中的每条可以被形成在数据线D1至Dm的两侧的外侧。例如,第一辅助数据线RD1可以被形成在数据线D1至Dm的一侧的外侧,并且第二辅助数据线RD2可以被形成在数据线D1至Dm的另一侧的外侧。数据线D1至Dm与扫描线S1至Sn+1可被形成为彼此交叉。辅助数据线RD1和RD2与扫描线S1至Sn+1也可以被形成为彼此交叉。扫描线S1至Sn+1和发射控制线E1至En可以并排形成(例如可以彼此平行)。
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在该处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像素DP的显示区域DA、和可构成不是显示区域DA的区域的非显示区域NDA。非显示区域NDA可以包括在该处提供有辅助像素RP的第一辅助像素区域RPA1和第二辅助像素区域RPA2。辅助像素RP用于修复显示像素DP。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辅助像素RP可以被提供在第一辅助像素区域RPA1中,并且被联接到第二辅助数据线RD2的辅助像素RP可以被提供在第二辅助像素区域RPA2中。
在显示区域DA中,显示像素DP可以以矩阵形式被布置在数据线D1至Dm和扫描线S1至Sn+1的交叉区域处。显示像素DP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数据线中的任意一条、扫描线中的任意两条和发射控制线中的任意一条。
在辅助像素区域RPA1和RPA2的每个中,辅助像素RP可以被布置在相应辅助数据线RD1和RD2与扫描线S1至Sn+1的交叉区域处。辅助像素RP是用于修复在显示面板10的制造过程期间在该处出现缺陷的显示像素DP的像素。辅助像素RP中的每个可被联接到辅助数据线中的任意一条、扫描线中的任意两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任意一条和辅助线RL中的任意一条。辅助线RL可从辅助像素RP延伸到显示区域DA内,并且可以与显示像素DP重叠。
当在显示像素DP处出现缺陷时,有缺陷的显示像素可以通过激光短路工艺被联接到辅助线RL。因此,辅助像素RP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有缺陷的显示像素DP,并且有缺陷的显示像素可以使用辅助像素RP来修复。为了便于例示,在该处出现缺陷并且被修复的显示像素DP也可以被叫作修复像素。
将参考图2描述关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0的显示像素DP和辅助像素RP的详细描述。
此外,用于将多个电源电压供应至显示像素DP和辅助像素RP的多条电源电压线可以被提供在显示面板10中。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中没有示出多条电源电压线。
扫描驱动器20可以包括被配置为将扫描信号输出到扫描线S1至Sn+1的扫描信号输出单元、和被配置为将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发射控制线E1至En的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扫描信号输出单元可以从时序控制器50接收扫描时序控制信号SCS,并根据扫描时序控制信号SCS将扫描信号输出到扫描线S1至Sn+1。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可从时序控制器50接收发射时序控制信号ECS,并根据发射时序控制信号ECS将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发射控制线E1至En。
扫描信号输出单元和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可以使用像素中的非晶硅栅(ASG)或面板中的栅极驱动器(GIP)方法被形成在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域NDA中。扫描信号输出单元和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被从属联接的扫描级或发射级。扫描级可以将扫描信号顺序输出到扫描线S1至Sn+1,并且发射级可以将发射控制信号顺序输出到发射控制线E1至En。将参考图14提供对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射级的详细描述。
第一数据驱动器3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源驱动IC。源驱动IC可从时序控制器50接收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源时序控制信号DCS。源驱动IC可响应于源时序控制信号DCS将数字视频数据DATA转换成数据电压。源驱动IC可通过使数据电压与扫描信号中的每个同步将数据电压供应至数据线D1至Dm。因此,数据电压可被供应至一个或多个扫描信号被供应至的显示像素DP。
第二数据驱动器40可以从时序控制器50接收修复控制信号RCS、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修复像素的坐标数据CD。第二数据驱动器40可以使用修复控制信号RCS、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修复像素的坐标数据CD生成辅助数据电压。第二数据驱动器40可以通过使辅助数据电压中的每个与扫描信号同步而将辅助数据电压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和RD2。因此,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一个或多个扫描信号被供应至的辅助像素RP。
为了修复修复像素,第二数据驱动器40可以将与待被供应至修复像素的数据电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供应至被联接到修复像素的辅助像素。将参考图2至图4A和图4B提供关于第二数据驱动器40的详细描述。
时序控制器50可从外部接收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时序信号(未示出)。时序信号(未示出)可以包括垂直同步信号、水平同步信号、数据使能信号、点时钟等,但不限于此。时序控制器50可以基于时序信号生成时序控制信号,以控制扫描驱动器20和第一数据驱动器30。时序控制信号可以包括用于控制扫描信号输出单元的操作时序的扫描时序控制信号SCS、用于控制扫描驱动器20的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单元的操作时序的发射时序控制信号ECS、以及用于控制第一数据驱动器30的操作时序的源时序控制信号DCS。时序控制器50可将扫描时序控制信号SCS和发射时序控制信号ECS输出到扫描驱动器20,并且可以将源时序控制信号DCS和数字视频数据DATA输出到第一数据驱动器30。
时序控制器50可以生成修复控制信号RCS和修复像素的坐标数据CD。修复控制信号RCS可以是用于指示或表示是否有修复像素的信号。例如,如果有修复像素,修复控制信号RCS可以被生成为第一逻辑电平电压,而如果没有修复像素,修复控制信号RCS可以以第二逻辑电平电压被生成。修复像素的坐标数据CD可以被存储在时序控制器50的存储器中。时序控制器50可将修复控制信号RCS、修复像素的坐标数据CD和数字视频数据DATA输出到第二数据驱动器40。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力供给源(未示出)。电力供给源(未示出)可以将多个电源电压供应至多条电源电压线。例如,电力供给源(未示出)可以将第一至第四电源电压供应至第一至第四电源电压线。将参考图5提供关于多条电源电压线和多个电源电压的详细描述。此外,电力供给源(未示出)可以将栅极截止电压供应至栅极截止电压线,并且将栅极导通电压供应至栅极导通电压线。将参考图6提供对栅极截止电压和栅极导通电压的详细描述。
图2是详细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像素、辅助像素、辅助线、辅助数据线和第二数据驱动器的框图。为了便于例示,图2仅示出显示面板10的显示像素DP、辅助像素RP、辅助线RL、辅助数据线RD1和RD2以及第二数据驱动器40。
参考图2,显示像素DP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根据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驱动电流发光(例如具有预定亮度的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可以被联接到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并且阴极可以被联接到供应有第四电源电压的第四电源电压线VSSL。第四电源电压可以是低电势电源电压。将参考图5提供对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详细描述。
辅助像素中的每个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被联接到辅助线RL。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可以将驱动电流供应至辅助线RL。放电晶体管DT可以将辅助线RL放电至第一电源电压。放电晶体管DT可被联接到辅助线RL和供应有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各种信号线,这将参照图5、图8、图10、图13和图15来描述。
辅助线RL可被联接到辅助像素RP,并通过从辅助像素RP延伸到显示区域DA内而穿过显示像素DP。例如,如图2所示的辅助线RL可被联接到第p行(其中p是正整数并且1≤p≤n)的辅助像素RP,并可以穿过第p行/排的显示像素DP。此外,如图5所示,辅助线RL可以穿过显示像素DP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
辅助线RL可被联接到显示区域DA的显示像素DP中的任意一个。这里,被联接到辅助线RL的显示像素DP对应于需要被修复的有缺陷的像素。在图2中,被联接到辅助线RL的显示像素DP被定义为修复像素RDP1或RDP2。例如,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这里,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被断开。
第一辅助像素区域RPA1的辅助像素RP可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并且第二辅助像素区域RPA2的辅助像素RP可被联接到第二辅助数据线RD2。显示区域DA的显示像素DP可被联接到数据线D1至Dm,但在图2中,为了便于例示,省略了数据线D1至Dm。
第二数据驱动器40可以包括辅助数据计算单元(或修复数据计算单元或辅助数据计算器)41、辅助数据转换单元(或修复数据转换单元或辅助数据转换器)42、存储器43和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或修复数据电压转换单元或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器)44。将参考图2和图3描述用于驱动第二数据驱动器40的方法。
图3是示出用于驱动图2中所示的第二数据驱动器的方法的流程图。参考图3,用于驱动第二数据驱动器的方法可以包括S101至S106。
首先,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接收修复控制信号RCS、数字视频数据DATA和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坐标数据CD。当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接收第一逻辑电平电压的修复控制信号RCS时,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计算辅助数据RD,并且当第二逻辑电平电压的修复控制信号RCS被接收时,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不计算辅助数据RD。也就是说,当第一逻辑电平电压的修复控制信号RCS被输入时,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根据修复像素的坐标数据CD从数字视频数据DATA计算辅助数据RD。
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从与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坐标值相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计算辅助数据RD。例如,当第一修复像素RDP1位于如图2所示的第二行、第二列时,第一修复像素RDP1的坐标值可以是(2,2)。在图2中,仅示出了显示区域DA的行和列。此外,当n个显示像素DP以列方向(y轴)被布置时,第二修复像素RDP2的坐标值可以是(n-1,2),因为第二修复像素RDP2可位于第(n-1)行、第二列。
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从与坐标值(2,2)相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计算待被供应至联接到第一修复像素RDP1的辅助像素RP的辅助数据RD,并从与坐标值(n-1,2)相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计算待被供应至联接到第二修复像素RDP2的辅助像素RP的辅助数据RD。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以将辅助数据RD输出到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S101、S102、S103)。
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可以从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接收辅助数据RD。修复像素RDP1或RDP2可以经由辅助线RL从辅助像素RP接收辅助数据电压。因此,通过考虑辅助线RL的线阻和在辅助线RL处生成的寄生电容等,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可通过将数据(例如预定的数据)加到辅助数据RD来转换辅助数据RD。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可将转换后的辅助数据RD'输出到存储器43。
同时,在其它实施例中,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可以被省略。在那些实施例中,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可将辅助数据RD输出到存储器43(S104)。
存储器43可以从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接收转换后的辅助数据RD'并存储它。当辅助数据转换单元42被省略时,存储器43可以从辅助数据计算单元41接收辅助数据RD并存储它。
存储器43可以被设置成被更新为初始化数据。例如,存储器43可以被设置成每预定周期被更新为初始化数据。例如,存储器43可以从时序控制器50接收指示周期(例如预定的周期)的信号。指示周期的信号可以是每帧周期生成脉冲的垂直同步信号、或每水平周期生成脉冲的水平同步信号。一个帧周期是指其间数据电压被供应至所有显示像素DP的周期,并且一个水平周期是指其间数据电压被供应至任何一行的显示像素DP的周期。当指示周期的信号是垂直同步信号vsync时,存储器43可以每帧周期被更新为初始化数据。当指示周期的信号是水平同步信号hsync时,存储器43可以每一水平周期被更新为初始化数据。存储器43可被实现为寄存器。存储器43可将存储数据DD输出到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S105)。
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接收被存储在存储器43中的数据DD,并将该数据DD转换成辅助数据电压。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通过将辅助数据电压与扫描信号同步,而将辅助数据电压分别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和RD2。因此,被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和RD2的辅助数据电压可分别与被供应至数据线D1至Dm的数据电压同步并被供应。也就是说,待被供应至第p辅助像素RP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与被供应至第p行的显示像素DP的数据电压同步,并被供应至第p辅助像素RP(S106)。
如上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辅助数据RD可以从与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坐标值相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DATA来计算。结果,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与待被供应至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数据电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联接到修复像素RDP1或RDP2的辅助像素RP。
图4A是示出从第一数据驱动器输出的数据电压和从图2所示的第二数据驱动器的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输出的辅助数据电压的示例图。在图4A中,仅示出了垂直同步信号vsync、被输出到第i数据线Di(其中i是正整数,并且1≤i≤m)的数据电压DVi和从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输出的辅助数据电压RDV。
参考图4A,一个帧周期(1帧)可以包括在其间数据电压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的活动周期AP和是休眠周期的空白周期BP。垂直同步信号可以针对作为循环的一个帧周期(1帧)生成脉冲。被输出到第i数据线Di的数据电压DVi可包括第一至第n数据电压DV1至DVn。这里,被供应至第p行的辅助像素RP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与被供应至第p行的显示像素DP的数据电压同步并被供应。
如图2所示,第一修复像素RDP1可以位于第二行,并且第二修复像素RDP2可以位于第(n-1)行。这里,如图4A所示,在存储器43中,第一辅助数据电压RDV1可以在其间第二行的数据电压DV2被供应至第i数据线Di的周期中被同步地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或RD2。此外,第二辅助数据电压RDV2可以在其间第(n-1)行的数据电压DVn-1被供应至第i数据线Di的周期中被同步地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或RD2。
同时,当指示周期(例如预定的周期)的信号是垂直同步信号vsync时,存储器43可以每帧周期被更新为初始化数据BD。因此,如图4A所示,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以从其间数据电压DV2被供应至第二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到其间数据电压DVn-2被供应至第(n-2)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从存储器43接收第一辅助数据RD1,将输入的第一辅助数据RD1转换成第一辅助数据电压RDV1,并且将第一辅助数据电压RDV1输出到辅助数据线RD1/RD2。
如图4A所示,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以从其间数据电压DVn-1被供应至第(n-1)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到其间数据电压DVn被供应至第n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从存储器43接收第二辅助数据RD2,将第二辅助数据RD2转换成第二辅助数据电压RDV2,并且将第二辅助数据电压RDV2输出到辅助数据线RD1或RD2。此外,如图4A所示,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在其间数据电压DV1被供应至第一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期间从存储器43接收初始化数据BD,将输入的初始化数据BD转换成初始化数据电压BDV,并将初始化数据电压BDV输出到辅助数据线RD1或RD2。
最终,如图4A所示,被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和RD2的辅助数据电压中的每个可与被供应至数据线D1至Dm的数据电压同步并被供应。
图4B是示出从第一数据驱动器输出的数据电压和从第二数据驱动器的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输出的辅助数据电压的示例图。在图4B中,示出了水平同步信号hsync、被输出到第i数据线Di的数据电压DVi和从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输出的辅助数据电压RDV。
参考图4B,帧周期(1帧)可以包括在其间数据电压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的活动周期AP和是休眠周期的空白周期BP。水平同步信号hsync可以针对作为循环的水平周期(1H)生成脉冲。被输出到第i数据线Di的数据电压DVi可包括第一至第n数据电压DV1至DVn。这里,被供应至第p行的辅助像素RP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与被供应至第p行的显示像素DP的数据电压同步并被供应。
如图2所示,第一修复像素RDP1可以位于第二行上,并且第二修复像素RDP2可以位于第(n-1)行上。这里,在存储器43中,第一辅助数据电压RDV1可以在其间第二行的数据电压DV2被供应至第i数据线Di的周期中被同步地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或RD2。此外,第二辅助数据电压RDV2可以在其间第(n-1)行的数据电压DVn-1被供应至第i数据线Di的周期中被同步地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或RD2。
同时,当指示周期(例如预定的周期)的信号是水平同步信号hsync时,存储器43可以在每个水平周期(1H)被更新为初始化数据BD。因此,如图4B所示,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以仅在其中数据电压DV2被供应至第二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期间从存储器43接收第一辅助数据RD1,将输入的第一辅助数据RD1转换成第一辅助数据电压RDV1,并且将第一辅助数据电压RDV1输出到辅助数据线RD1/RD2。
此外,如图4B所示,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以仅在其中数据电压DVn-1被供应至第(n-1)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期间从存储器43接收第二辅助数据RD2,将第二辅助数据RD2转换成第二辅助数据电压RDV2,并且将第二辅助数据电压RDV2输出到辅助数据线RD1或RD2。此外,如图4B所示,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单元44可在除了其间数据电压DV2被供应至第二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和其间数据电压DVn-1被供应至第(n-1)行的显示像素的周期之外的所有周期期间,从存储器43接收初始化数据BD,将输入的初始化数据BD转换成初始化数据电压BDV,并将初始化数据电压BDV输出到辅助数据线RD1或RD2。
最后,如图4B所示,被供应至辅助数据线RD1和RD2的辅助数据电压中的每个可与被供应至数据线D1至Dm的数据电压同步并被供应。
此外,如图4B所示,初始化数据电压BDV可以被供应至没有联接到修复像素RDP1和RDP2的辅助像素。结果,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以防止显示区域的显示像素DP受被联接到没有联接至修复像素RDP1和RDP2的辅助像素的辅助线的电压变化影响。这是为了防止或基本上防止当辅助像素RP接收辅助数据电压时由于被供应至辅助线RL的驱动电流而发生辅助线RL的电压变化。
图5是详细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在图5中,为了便于例示,仅示出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其中k是正整数,并且1≤k≤n)、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其中j是正整数,并且2≤j≤m)、以及第k发射控制线Ek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其中α是整数,并且-5≤α≤30)。另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例示,仅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和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5中,第一显示像素DP1被示出为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并且第j显示像素DPj被示出为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一个或多个缺陷并且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在下文中,将参考图5描述第一辅助像素RP1、第一显示像素DP1和第j显示像素DPj。
参考图5,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相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
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以被联接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并且可以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以被联接到多条扫描线、一条或多条数据线、一条或多条发射控制线以及多条电源线。例如,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数据线D1或Dj、第k发射控制线Ek、以及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和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第二电源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并且第三电源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第二电源电压可以是高电势电源电压,并且第三电源电压可以是用于初始化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初始化电源电压。
此外,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例如,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以包括第一至第七晶体管T1、T2、T3、T4、T5、T6和T7、以及存储电容器Cst。
第一晶体管T1可以根据控制电极的电压(例如根据在其控制电极处被施加的电压)控制驱动电流(漏极-源极电流)Ids。如公式1所示,流经第一晶体管T1的沟道的驱动电流Ids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栅极-源极之间的电压)和阈值电压之间的差的平方成比例。
公式1
Ids=k′·(Vgs-Vth)2
在公式1中,k'是由第一晶体管T1的结构和物理特性所决定的比例数,Vgs是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并且Vth是指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
第二晶体管T2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和数据线D1或Dj。第二晶体管T2可以通过由第(k+1)扫描线Sk+1的扫描信号导通而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和数据线D1或Dj。数据线D1或Dj的数据电压可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数据线D1或Dj,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这里,控制电极可以是栅电极,第一电极可以是源电极或漏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是与第一电极不同的电极(例如源电极和漏电极中的另一个)。例如,如果第一电极是源电极,第二电极可以是漏电极,并且如果第一电极是漏电极,第二电极可以是源电极。
第三晶体管T3可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三晶体管T3可以通过由第(k+1)扫描线Sk+1的扫描信号导通而将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联接。这里,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被联接,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例如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
第四晶体管T4可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第三电源电压的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第四晶体管T4可通过由第k扫描线Sk的扫描信号导通而将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第三电源电压线VINI2联接。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三电源电压线VINI2。
第五晶体管T5可以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和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第五晶体管T5可以通过由第k发射控制线Ek的发射控制信号导通而将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和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联接。结果,第二电源电压可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发射控制线Ek,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
第六晶体管T6可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第六晶体管T6可以通过由第k发射控制线Ek的发射控制信号导通而将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联接。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电极可被联接到第k发射控制线Ek,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被联接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当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时,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被供应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结果,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第七晶体管可被联接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和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之间。第七晶体管T7可以通过由第k扫描线Sk的扫描信号导通而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和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联接。结果,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可被放电到第三电源电压(例如通过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根据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驱动电流Ids发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发射量可以与驱动电流Ids成比例。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可以被联接到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电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电极,并且阴极可以被联接到第四电源电压线VSSL。第四电源电压可被供应至第四电源电压线VSSL。第四电源电压可以是低电势电源电压。
存储电容器Cst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以维持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存储电容器Cst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并且存储电容器Cst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可通过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而供应驱动电流。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可以被联接到多条扫描线、辅助数据线、发射控制线以及多条电源线。例如,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k发射控制线Ek、以及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和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另外,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例如,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可以包括第一至第六晶体管T1'、T2'、T3'、T4'、T5'和T6'。
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晶体管T1'、T3'、T4'和T5'以及存储电容器Cst'可与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晶体管T1、T3、T4和T5以及存储电容器Cst基本相同地被形成。因此,对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晶体管T1'、T3'、T4'和T5'以及存储电容器Cs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二晶体管T2'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和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二晶体管T2'可以通过由第(k+1)扫描线Sk+1的扫描信号导通而将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和第一辅助数据线RD1联接。结果,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
第六晶体管T6'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和辅助线RL。第六晶体管T6'可以通过由第k发射控制线Ek的发射控制信号导通而将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和辅助线RL联接。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发射控制线Ek,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辅助线RL。当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时,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供应至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此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放电晶体管DT可被联接到辅助线RL和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第一电源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第一电源电压可以是用于初始化辅助线RL的初始化电源电压。第一电源电压可以与第三电源电压相同或基本相同,或者是与第三电源电压不同的电压。
例如,放电晶体管DT可通过由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导通而将辅助线RL和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联接。结果,辅助线RL的电压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也就是说,放电晶体管DT可以执行对辅助线RL放电的作用。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辅助线RL,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容器C。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以及电容器C,如图5所示。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其中α为整数,并且-5≤α≤30),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如果α小于-5,辅助线RL可能在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之前被放电,因而不会有通过对辅助线RL放电而可能得到的效果。如果α大于30,辅助线RL可能在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之后被放电,因而用户可能观察到由于辅助线RL的电压变化而引起的修复像素RDP的错误发射。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1)扫描线Sk+1。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也就是说,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上的电极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容器C可以被省略。
同时,除了与修复像素相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之外,显示像素DP1的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以被联接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并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然而,第j显示像素DPj的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以不被联接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也就是说,由于第j显示像素DPj的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可能由于缺陷不能执行其作用,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通过激光短路工艺断开,并且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可以被联接到辅助线RL。结果,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因此,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从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接收驱动电流并发光。结果,第j显示像素DPj可以被修复。
为了便于例示,在图5中,仅示出第一辅助像素RP1,并且辅助像素中的每个可以与第一辅助像素RP1基本相同地被实现。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5中,仅第一显示像素DP1被图示为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显示像素,并且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显示像素中的每个可以与第一显示像素DP1基本相同地被实现。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5中,仅第j显示像素DPj被示出为修复像素,并且修复像素中的每个可以与第j显示像素DPj基本相同地被实现。
同时,由于辅助线RL和显示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可以彼此重叠,寄生电容PC可以被形成在辅助线RL和显示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之间,如图5所示。此外,由于辅助线RL可以并排形成并且与第k扫描线Sk相邻,边缘电容FC可以被形成在辅助线RL与第k扫描线Sk之间。辅助线RL的电压可能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结果,有可能出现与修复像素相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错误地发光的问题。
然而,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辅助线RL可使用放电晶体管DT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因此,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错误地发光。将参考图6提供其详细描述。
图6是示出被供应至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以及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图6示出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的第k扫描信号SCANk、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V_DTG、以及辅助线RL的电压V_RL。同时,在图6中,虽然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被示为被供应至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的第(k+α)发射控制信号EMk+α的示例,但其不限于此。
参考图6,一个帧周期可被分为第一周期t1至第六周期t6。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在第一周期t1和第二周期t2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并且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扫描信号可以被顺序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在第二周期t2至第四周期t4期间被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并且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以在第三周期t3至第五周期t5期间被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发射控制信号可以被顺序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栅极截止电压Voff是指能够使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晶体管截止的电压,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是指能够使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晶体管导通的电压。
在下文中,参考图5和图6,将详细描述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驱动方法以及第一显示像素DP1的驱动方法。
下面将详细描述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
首先,第一周期t1是其间偏压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的周期。
在第一周期t1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因此,第四至第七晶体管T4、T5、T6和T7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VIN2。由于第五至第七晶体管T5、T6和T7被导通,可以形成电流通过其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经由第五晶体管T5、第一晶体管T1、第六晶体管T6和第七晶体管T7流向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电流路径。由于第一晶体管T1可以由P型形成,因此如果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的差Vgs小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Vgs<Vth),则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导通。由于第三电源电压VIN2被设置为足够低于第二电源电压VDD,因此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的差(Vgs=VIN2-VDD)小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电流可流过该电流路径。
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放电到第三电源电压,并且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数据电压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之前,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因此,图像质量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滞后特性而劣化的问题可以被克服或减少。
其次,第二周期t2是指其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被初始化的周期。
在第二周期t2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并且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七晶体管T7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由于第七晶体管T7被导通,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
第三,第三周期t3是指其间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被采样的周期。
在第三周期t3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结果,在第三周期t3期间,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二晶体管T2被导通,第一数据线D1的数据电压Vdata可以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由于第三晶体管T3被导通,因为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被彼此联接,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VIN2-Vdata)小于阈值电压Vth,因此在第一晶体管T1中,电流可以流动,直到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达到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在第三周期t3中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增加到“Vdata+Vth”。
第四,第四周期t4是指其间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完成了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的采样的周期。
在第四周期t4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所有晶体管可被截止。
在第四周期t4期间,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相对应的“Vdata+Vth”可被存储在存储电容器Cst中。
第五,第五周期t5是指其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发光的周期。
在第五周期t5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结果,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驱动电流Ids可以根据控制电极的电压流经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由于存储电容器Cst维持“Vdata+Vth”。这里,流经第一晶体管T1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由下面的公式2定义。
公式2
Ids=k′·(Vgs-Vth)2=k′·((Vdata+Vth)-VDD-Vth)2
在公式2中,k'是指由第一晶体管T1的结构和物理特性确定的比例数,Vgs是指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源极之间的电压,Vth是指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DD是指第二电源电压,并且Vdata是指数据电压。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为{Vdata+Vth},并且源极电压Vs为Vdd。从公式2可以推导出公式3。
公式3
Ids=k′·(Vdata-VDD)2
最终,如公式3所示,驱动电流Ids可以不依赖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也就是说,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可以被补偿。显示像素驱动器1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被供应至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结果,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第六,第六周期t6是指其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的周期。
在第六周期t6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结果,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在第六周期t6期间被导通,因此正如第五周期t5的情况,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用于驱动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方法。
首先,第一周期t1是指其间偏压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的周期。
在第一周期t1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因此,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四至第六晶体管T4'、T5'和T6'以及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因此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一周期t1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截止。
此外,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VIN2。由于第五至第六晶体管T5'和T6'被导通,可以形成电流通过其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经由第五晶体管T5'、第一晶体管T1'和第六晶体管T6'流向辅助线RL的电流路径。由于第三电源电压VIN2被设置为足够低于第二电源电压VDD,因此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的差(Vgs=VIN2-VDD)小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电流可流过该电流路径。
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放电到第三电源电压,并且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数据电压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之前,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因此,图像质量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滞后特性而劣化的问题可以被克服或减少。
其次,第二周期t2是指其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被初始化的周期。
在第二周期t2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
此外,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截止。
第三,第三周期t3是指其间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被采样并且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的周期。
在第三周期t3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并且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结果,在第三周期t3期间,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可以被导通,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截止,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二晶体管T2'被导通,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数据电压Vdata(或与Vdata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由于第三晶体管T3'被导通,因为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联接,所以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因为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VIN2-Vdata)小于阈值电压Vth,所以在第一晶体管T1'中,电流可以流动,直到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达到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第三周期t3中增加到“Vdata+Vth”。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截止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被导通,因此在第三周期t3期间,作为栅极导通电压Von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阈值电压Vth_DCT2之和的电压Von+Vth_DCT2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三周期t3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四,第四周期t4是指其间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完成了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的采样的周期。
在第四周期t4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所有晶体管可被截止。
在第四周期t4期间,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相对应的“Vdata+Vth”可被存储在存储电容器Cst'中。
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浮动,或者可以由于电容器C维持“Von+Vth_DCT2”,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同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可以并排形成,边缘电容FC可以被形成在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之间,如图5所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边缘电容FC而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此,当第(k+1)扫描信号SCANk+1在第四周期t4期间从栅极导通电压Von增加到栅极截止电压Voff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所以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ΔV1。然而,由于辅助线RL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因此即使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五,第五周期t5是指其间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五周期t5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结果,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可以允许驱动电流Ids'根据控制电极的电压来流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由于存储电容器Cst'维持“Vdata+Vth”。这里,流经第一晶体管T1'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由公式2定义。此外,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公式3。
最终,如公式3所示,驱动电流Ids'可以不依赖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也就是说,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可以被补偿。
此外,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浮动,或者可以由于电容器C维持“Von+Vth_DCT2”,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放电晶体管DT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不发光。
同时,因为辅助线RL可以与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重叠,寄生电容PC可以被形成在辅助线RL和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之间,如图5所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寄生电容被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为驱动电流在第五周期t5期间由于栅极导通电压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而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所以随着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ΔV2。然而,因为辅助线RL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所以即使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六,第六周期t6是指其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的周期。
在第六周期t6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结果,在第六周期t6期间,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被导通,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六周期t6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截止。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供应至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此,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如以上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结果,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错误地发光。
图7是详细地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为了便于例示,在图7中,仅示出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以及第k发射控制线Ek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7中,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以及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7中,第一显示像素DP1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而第j显示像素DPj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缺陷并且已经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
参考图7,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以通过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来形成。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图7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可以与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基本相同。因此,对图7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图7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与图5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基本相同。因此,对图7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容器。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以及电容器C,如图7所示。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关于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中的α,在前面参考图5提供了描述。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电容器C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被供应至图7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第一辅助像素RP1的信号与图6所示的信号基本相同。此外,用于驱动图7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第一辅助像素RP1的方法与参考图5和图6提供的描述基本相同。因此,对用于驱动图7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第一辅助像素RP1的方法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图8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为了便于例示,在图8中,仅示出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以及第k发射控制线Ek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8中,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以及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8中,第一显示像素DP1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并且第j显示像素DPj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缺陷并且已经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
参考图8,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以通过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中来形成。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图8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可以与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基本相同。因此,对图8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图8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与图5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基本相同。因此,对图8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进一步包括电容器。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第一至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DCT2和DCT3以及电容器C,如图8所示。
第一至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DCT2和DCT3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和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扫描线Sk。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关于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中的α,在前面参考图5提供了其描述。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扫描线Sk。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也就是说,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也就是说,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和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中的任意一个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电容器C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图9是示出被供应至图8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图9示出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的第k扫描信号SCANk、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V_DTG、以及辅助线RL的电压V_RL。同时,在图9中,虽然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被图示为被供应至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的第(k+α)发射控制信号EMk+α的示例,但其不限于此。
图9所示的第k扫描信号SCANk、第(k+1)扫描信号SCANk+1、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和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与图6所示的第k扫描信号SCANk、第(k+1)扫描信号SCANk+1、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和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基本相同。因此,对图9所示的第k扫描信号SCANk、第(k+1)扫描信号SCANk+1、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和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在下文中,参考图8和图9,将详细描述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驱动方法以及第一显示像素DP1的驱动方法。
首先,如图8和图9所示的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与如图5和图6所示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基本相同。因此,对如图8和图9所示的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将详细描述用于驱动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方法。
首先,第一周期t1是其间偏压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并且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的周期。
在第一周期t1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因此,第四至第六晶体管T4'、T5'和T6'以及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被导通,在第一周期t1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阈值电压Vth_DCT2的总电压Von+Vth_DCT2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或者,栅极导通电压Von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阈值电压Vth_DCT1的总电压Von+Vth_DCT1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导通。结果,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此外,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以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VIN2被初始化。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可以形成电流通过其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经由第五晶体管T5'、第一晶体管T1'、第六晶体管T6'和放电晶体管DT流向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的电流路径。由于第三电源电压VIN2被设置为足够低于第二电源电压VDD,因此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VIN2-VDD)小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电流可流过该电流路径。
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放电到第三电源电压,并且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数据电压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之前,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因此,图像质量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滞后特性而劣化的问题可以被克服或减少。
其次,第二周期t2是指其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被初始化并且辅助线RL被初始化为第一电源电压VIN1的周期。
在第二周期t2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四晶体管T4'以及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
此外,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被导通,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可以在第二周期t2期间维持“Von+Vth_DCT2”或“Von+Vth_DCT1”。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二周期t2期间被导通。结果,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三,第三周期t3是指其间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中被采样并且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三周期t3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并且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结果,在第三周期t3期间,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可以被导通,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截止,并且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二晶体管T2'被导通,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数据电压Vdata(或与Vdata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由于第三晶体管T3'被导通,因为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联接,所以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VIN2-Vdata)小于阈值电压Vth,因此在第一晶体管T1'中,电流可以流动,直到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达到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第三周期t3中增加到“Vdata+Vth”。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被截止并且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被导通,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在第三周期t3期间可以维持“Von+Vth_DCT2”、“Von+Vth_DCT1”、或栅极导通电压Von和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的阈值电压Vth_DCT3的总电压Von+Vth_DCT3。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导通。结果,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四,第四周期t4是指其间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完成了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的采样并且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四周期t4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所有晶体管可被截止。
在第四周期t4期间,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对应的“Vdata+Vth”可被存储在存储电容器Cst'中。
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浮动,或者可以维持“Von+Vth_DCT2”、“Von+Vth_DCT1”或“Von+Vth_DCT3”,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同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并排形成,边缘电容FC可以被形成在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之间,如图8所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此,当第(k+1)扫描信号SCANk+1在第四周期t4期间从栅极导通电压Von增加到栅极截止电压Voff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所以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ΔV1。然而,由于辅助线RL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因此即使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五,第五周期t5是指其间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五周期t5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结果,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驱动电流Ids'可以根据控制电极的电压流经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由于存储电容器Cst'维持“Vdata+Vth”。这里,流经第一晶体管T1'的驱动电流Ids'可以根据公式2定义。此外,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公式3。
最终,如公式3所示,驱动电流Ids'可以不依赖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也就是说,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可以被补偿。
此外,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浮动,或者可以由于电容器C维持“Von+Vth_DCT2”、“Von+Vth_DCT1”或“Von+Vth_DCT3”,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放电晶体管DT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不发光。
同时,因为辅助线RL可以与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重叠,寄生电容PC可以被形成在辅助线RL和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之间,如图8所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寄生电容PC被反映在辅助线中。因为驱动电流在第五周期t5期间由于栅极导通电压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而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所以随着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ΔV2。然而,因为辅助线RL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即使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六,第六周期t6是指其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的周期。
在第六周期t6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控制信号EMk+1可被供应至第(k+1)发射控制线Ek+1。结果,在第六周期t6期间,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被导通,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六周期t6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截止。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供应至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此,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如以上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结果,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错误地发光。
图10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0中,仅示出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以及第k发射控制线Ek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0中,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以及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10中,第一显示像素DP1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并且第j显示像素DPj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缺陷并且已经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
参考图1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以通过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中来形成。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图10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可以与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0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图10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与图5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0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电容器。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如图10所示的第一至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DCT2和DCT3以及电容器C。
第一至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DCT2和DCT3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和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关于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中的α,在前面参考图5提供了描述。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扫描线Sk,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
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和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DCT3中的任意一个可以被省略。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电容器C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图10所示的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辅助像素RP1的信号与图9所示的信号基本相同。此外,图10所示的用于驱动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辅助像素RP1的方法与参考图8和图9提供的描述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0所示的用于驱动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辅助像素RP1的方法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图11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1中,仅示出第k至第(k+2)扫描线Sk、Sk+1和Sk+2、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以及第k发射控制线Ek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1中,仅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以及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11中,第一显示像素DP1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并且第j显示像素DPj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缺陷并且已经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
参考图11,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以通过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中来形成。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图11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可以与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1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图11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与图5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1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电容器。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以及电容器C,如图11所示。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关于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中的α,在前面参考图5提供了详细描述。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2)扫描线Sk+2,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电容器C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图12是示出被供应至图11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图12示出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的第k扫描信号SCANk、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被供应至第(k+2)扫描线Sk+2的第(k+2)扫描信号SCANk+2、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V_DTG、以及辅助线RL的电压V_RL。同时,在图12中,虽然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被图示为被供应至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的第(k+α)发射控制信号EMk+α的示例,但其不限于此。
参考图12,帧周期可被分为第一周期t1至第六周期t6。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在第一周期t1和第二周期t2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并且第(k+2)扫描信号SCANk+2可以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扫描信号可以被顺序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在第二周期t2至第四周期t4期间被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并且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可以在第四至第五周期t4和t5期间被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发射控制信号可以被顺序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
在下文中,参考图11和图12,将详细描述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驱动方法以及第一显示像素DP1的驱动方法。
根据图11和图12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与根据图5和图6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基本相同。因此,对根据图11和图12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接下来,将提供对用于驱动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方法的详细描述。
首先,第一周期t1是其间偏压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的周期。
在第一周期t1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可以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因此,第四至第六晶体管T4'、T5'和T6'以及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栅极截止电压Voff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截止。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VIN2。由于第五至第六晶体管T5'和T6'被导通,可以形成电流通过其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经由第五晶体管T5'、第一晶体管T1'和第六晶体管T6'流向辅助线RL的电流路径。由于第三电源电压VIN2被设置为足够低于第二电源电压VDD,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的差(Vgs=VIN2-VDD)小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电流可流过该电流路径。
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放电到第三电源电压,并且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数据电压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之前,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因此,图像质量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滞后特性而劣化的问题可以被克服或减少。
其次,第二周期t2是指其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被初始化的周期。
在第二周期t2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可以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四晶体管T4'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栅极截止电压Voff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截止。
第三,第三周期t3是指其间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被采样的周期。
在第三周期t3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可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结果,在第三周期t3期间,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可以被导通,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导通。
由于第二晶体管T2'被导通,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数据电压Vdata(或与Vdata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由于第三晶体管T3'被导通,因为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联接,所以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VIN2-Vdata)小于阈值电压Vth,因此在第一晶体管T1'中,电流可以流动,直到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达到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第三周期t3中增加到“Vdata+Vth”。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因此栅极截止电压Voff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截止。
第四,第四周期t4是指其间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完成了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的采样的周期。
在第四周期t4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2)扫描信号SCANk+2可被供应至第(k+2)扫描线Sk+2,并且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可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所有晶体管可被截止,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截止,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导通。
在第四周期t4期间,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对应的“Vdata+Vth”可被存储在存储电容器Cst'中。
由于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被导通,栅极导通电压Von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阈值电压Vth_DCT2的总电压Von+Vth_DCT2可以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导通。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同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被并排形成,边缘电容FC可以被形成在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之间,如图11所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边缘电容FC而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此,当第(k+1)扫描信号SCANk+1在第四周期t4期间从栅极导通电压Von增加到栅极截止电压Voff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ΔV1。然而,由于辅助线RL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即使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五,第五周期t5是指其间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五周期t5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2)扫描信号SCANk+2可被供应至第(k+2)扫描线Sk+2,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结果,在第五周期t5期间,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被导通,并且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截止。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驱动电流Ids'可以根据控制电极的电压流经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由于存储电容器Cst'维持“Vdata+Vth”。这里,流经第一晶体管T1'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由公式2定义。此外,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公式3。
最终,如公式3所示,驱动电流Ids'可以不依赖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也就是说,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可以被补偿。
此外,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浮动,或者可以由于电容器C维持“Von+Vth_DCT2”,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放电晶体管DT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不发光。
同时,因为辅助线RL可以与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重叠,寄生电容PC可以被形成在辅助线RL和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之间,如图11所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寄生电容PC被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为驱动电流在第五周期t5期间由于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而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所以随着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ΔV2。然而,因为辅助线RL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即使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六,第六周期t6是指其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的周期。
在第六周期t6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2)发射控制信号EMk+2可被供应至第(k+2)发射控制线Ek+2。结果,在第六周期t6期间,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被导通,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被导通,栅极截止电压Voff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在第六周期t6期间,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截止。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供应至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因此,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如以上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结果,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错误地发光。
图13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3中,仅示出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第k发射控制线Ek、以及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下面将参考图14描述对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的详细描述。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3中,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以及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13中,第一显示像素DP1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而第j显示像素DPj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缺陷并且已经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
参考图13,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以通过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中来形成。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图13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可以与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3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图13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与图5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3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电容器。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以及电容器C,如图13所示。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中的α与前面参考图5提供的描述基本相同。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1)扫描线Sk+1。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也就是说,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电容器C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图14是示出图13所示的被配置为输出第(k+α)发射控制信号的扫描驱动器的第(k+α)发射级的示例的电路图。参考图14,被配置为将第(k+α)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的第(k+α)发射级STAk+α可包括上拉控制节点Q、下拉控制节点QB、上拉晶体管PU、下拉晶体管PD和节点控制电路NC。
上拉晶体管PU可以根据上拉控制节点Q的电压来控制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的联接。上拉晶体管PU的控制电极可被联接到上拉控制节点Q,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
下拉晶体管PD可以根据下拉控制节点QB的电压来控制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和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的联接。下拉晶体管PD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下拉控制节点QB,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
节点控制电路NC可以控制上拉控制节点Q的电压和下拉控制节点QB的电压。节点控制电路NC可包括多个信号输入端子,例如,启动信号被输入到其中的启动端子START、时钟信号被输入到其中的时钟端子CLK、以及复位信号被输入到其中的复位端子RESET。另外,节点控制电路NC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和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启动信号可以是栅极启动信号或在前发射级的进位信号。时钟信号可以是多个时钟信号中的任意一个。复位信号可以是在后发射级的进位信号。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可供应栅极导通电压,并且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可以供应栅极截止电压。栅极导通电压可指能够使被包括在发射级和显示像素以及辅助像素中的晶体管导通的电压。栅极截止电压可指能够使被包括在发射级、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中的晶体管截止的电压。
在下文中,在前发射级可以指被定位在当前发射级的上部(例如位于当前发射级之前)。第(k+α)发射级的在前发射级可以指第一发射级STA1至第(k+α-1)发射级STAk+α-1中的任意一个。在后发射级可以指被定位在当前发射级的下部(例如位于当前发射级之后)。例如,第(k+α)发射级STAk+α的在后发射级可以指第(k+α+1)发射级STAk+α+1至第n发射级STAn中的任意一个。
节点控制电路NC可以响应于被输入到启动端子START的启动信号将栅极导通电压供应至上拉控制节点Q,并可以将栅极截止电压供应至下拉控制节点QB。因此,上拉晶体管PU可由上拉控制节点Q的栅极导通电压导通,并且下拉晶体管PD可以由下拉控制节点QB的栅极截止电压截止。结果,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的栅极导通电压可被输出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
节点控制电路NC可以响应于被输入到复位端子RESET的复位信号将栅极截止电压供应至上拉控制节点Q,并可以将栅极导通电压供应至下拉控制节点QB。因此,上拉晶体管PU可由上拉控制节点Q的栅极截止电压截止,并且下拉晶体管PD可以由下拉控制节点QB的栅极导通电压导通。结果,栅极截止电压线VOFFL的栅极截止电压可被输出到第(k+α)发射控制线Ek+α。
第(k+α)发射级STAk+α的下拉控制节点QB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的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第一电极,如图14所示。
在图14中,虽然节点控制电路NC被示出为仅包括启动端子START、时钟端子CLK和复位端子RESET,其不限于此。另外,在图14中,为了便于例示,仅示出第(k+α)发射级STAk+α,并且被联接到发射控制线E1至En的发射级中的每个可以以与第(k+α)发射级STAk+α基本相同的方式实现。此外,被联接到扫描线S1至Sn+1的扫描级中的每个可以以与第(k+α)发射级STAk+α类似的方式来实现。
图15是示出被供应至图13所示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信号、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和辅助线的电压的波形图。图15示出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的第k扫描信号SCANk、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被联接到第(k+1)发射控制线Ek+1的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V_DTG、以及辅助线RL的电压V_RL。同时,在图15中,虽然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被示出为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α_QB的示例,其不限于此。
参考图15,帧周期可被分为第一周期t1至第六周期t6。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在第一周期t1和第二周期t2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并且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扫描信号可以被顺序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在第二周期t2至第四周期t4期间被生成为栅极截止电压Voff,并且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可以在第三周期t3至第五周期t5期间被生成为栅极导通电压Von。
在下文中,参考图13和图15,将详细描述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驱动方法以及第一显示像素DP1的驱动方法。
根据图13和图15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与根据图5和图6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基本相同。因此,对根据图13和图15的用于驱动第一显示像素DP1的方法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接下来,将提供对用于驱动第一辅助像素RP1和第j显示像素DPj的方法的详细描述。
首先,第一周期t1是其间偏压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的周期。
在第一周期t1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因此,第四至第六晶体管T4'、T5'和T6'可以在第一周期t1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VIN2。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可以形成电流通过其从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经由第五晶体管T5'、第一晶体管T1'、第六晶体管T6'流向辅助线RL的电流路径。由于第三电源电压VIN2被设置为足够低于第二电源电压VDD,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的差(Vgs=VIN2-VDD)小于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电流可流过该电流路径。
在第一周期t1期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放电到第三电源电压,并且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数据电压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之前,偏压可以被施加到第一晶体管T1'。因此,图像质量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滞后特性而劣化的问题可以被克服或减少。
其次,第二周期t2是指其间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被初始化的周期。
在第二周期t2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扫描信号SCANk可以被供应至第k扫描线Sk,并且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因此,在第二周期t2期间,第四晶体管T4'可以被导通。
由于第四晶体管T4'被导通,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被初始化为第三电源电压线VINL2的第三电源电压。
第三,第三周期t3是指其间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被采样并且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三周期t3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以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并且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被供应。结果,在第三周期t3期间,第二晶体管T2'和第三晶体管T3'可以被导通,并且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导通。
由于第二晶体管T2'被导通,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数据电压Vdata(或与Vdata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电极。由于第三晶体管T3'被导通,因为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彼此联接,所以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驱动为二极管。换句话说,第一晶体管T1'可以被二极管式连接。
由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VIN2-Vdata)小于阈值电压Vth,因此在第一晶体管T1'中,电流可以流动,直到控制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电压差Vgs达到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结果,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第三周期t3中增加到“Vdata+Vth”。
由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被导通,栅极导通电压Von与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阈值电压Vth_DCT2的总电压Von+Vth_DCT2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或者,栅极导通电压Von与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阈值电压Vth_DCT1的总电压Von+Vth_DCT1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因此,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三周期t3期间被导通。结果,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四,第四周期t4是指其间在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处完成了数据电压和阈值电压的采样并且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四周期t4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扫描信号SCANk+1可被供应至第(k+1)扫描线Sk+1。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所有晶体管可被截止。在第四周期t4期间,与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对应的“Vdata+Vth”可被存储在存储电容器Cst'中。
在第四周期t4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可以被供应。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Von+Vth_DCT2”或“Von+Vth_DCT1”被维持,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四周期t4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同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被并排形成,边缘电容FC可以被形成在第(k+1)扫描线Sk+1和辅助线RL之间,如图13所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此,当第(k+1)扫描信号SCANk+1在第四周期t4期间从栅极导通电压Von增加到栅极截止电压Voff时,因为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V1。然而,由于辅助线RL在第四周期t4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因此即使第(k+1)扫描线Sk+1的电压变化由于边缘电容FC而被反映,辅助线RL也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五,第五周期t5是指其间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的周期。
在第五周期t5期间,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可以被供应至第k发射控制线Ek。结果,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可以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导通。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驱动电流Ids'可以根据控制电极的电压流经第一晶体管T1'。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电极可以由于存储电容器Cst'维持“Vdata+Vth”。这里,流经第一晶体管T1'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由公式2定义。此外,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公式3。
最终,如公式3所示,驱动电流Ids'可以不依赖于第一晶体管1'的阈值电压Vth。也就是说,第一晶体管T1'的阈值电压Vth可以被补偿。
此外,栅极导通电压Von的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可以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供应。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可以维持“Von+Vth_DCT2”或“Von+Vth_DCT1”,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被导通。结果,在第五周期t5期间,因为辅助线RL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辅助线RL可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放电晶体管DT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因此,在第五周期t5期间,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不发光。
同时,因为辅助线RL可以与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重叠,寄生电容PC可以被形成在辅助线RL和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之间,如图13所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可以由于寄生电容PC被反映在辅助线RL中。因为驱动电流在第五周期t5期间由于栅极导通电压的第k发射控制信号EMk而被供应至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随着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的电压可以增加△V2。然而,由于辅助线RL在第五周期t5期间被联接到第一电源电压线VINL1,因此即使显示像素DP1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的电压变化由于寄生电容PC而被反映,辅助线RL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VIN1。
第六,第六周期t6是指其间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的周期。
在第六周期t6期间,栅极截止电压Voff的第(k+1)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的电压V_STAk+1_QB可以被供应。因此,栅极截止电压Voff可以被供应至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结果,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在第六周期t6期间被截止。
由于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被导通,辅助像素驱动器210的驱动电流Ids'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供应至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ELD。因此,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发光。
如上所讨论的那样,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辅助线RL的电压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改变。结果,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寄生电容PC和边缘电容FC而错误地发光。
图16是详细示出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显示像素和辅助像素的电路图。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6中,仅示出第k扫描线Sk和第(k+1)扫描线Sk+1、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第一数据线D1和第j数据线Dj、第k发射控制线Ek、以及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上面参考图14提供了对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的详细描述。另外,为了便于例示,在图16中,示出被联接到第一辅助数据线RD1的第一辅助像素RP1、被联接到第一数据线D1的第一显示像素DP1、以及被联接到第j数据线Dj的第j显示像素DPj。在图16中,第一显示像素DP1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没有出现缺陷的像素,并且第j显示像素DPj是在制造过程期间在其处出现缺陷并且已经被修复的修复像素RDP。
参考图16,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经由辅助线RL被联接到与修复像素RDP对应的第j显示像素DPj。例如,辅助线RL可以通过从第一辅助像素RP1延伸到显示区域DA中来形成。辅助线RL可以被联接到第j显示像素DPj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显示像素DP1和DPj中的每个可以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和显示像素驱动器110。图16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可以与图5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6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210、放电晶体管DT和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第一辅助像素RP1可以不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
图16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可以与图5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基本相同。因此,对图16所示的第一辅助像素RP1的辅助像素驱动器210和放电晶体管DT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控制放电晶体管DT的导通和截止。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包括多个晶体管。另外,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电容器。放电晶体管控制器220可以包括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以及电容器C,如图16所示。
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中的每个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这里,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例如,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DCT1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第(k+α)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STAk+α_QB中的α与前面参考图5提供的描述基本相同。
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可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供应有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DCT2的控制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k+1)扫描线Sk+1,第一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第二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栅极导通电压线VONL。
电容器C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和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并维持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的电压。在电容器C的一侧(例如第一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放电晶体管DT的控制电极,并且在电容器C的另一侧(例如第二端子)上的电极可以被联接到第二电源电压线VDDL。电容器C可以在一些实施例中被省略。
被供应至如图16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辅助像素RP1的信号与图15所示的基本相同。此外,用于驱动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辅助像素RP1的方法可以与参考图13和图15提供的描述基本相同。因此,对用于驱动如图16所示的显示像素DP1和DPj以及辅助像素RP1的方法的详细描述将被省略。
通过总结与回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辅助线使用放电晶体管被放电到第一电源电压。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辅助线的电压由于辅助线与显示像素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阳极之间的寄生电容以及辅助线与相邻的扫描线之间的边缘电容而改变。因此,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错误地发光。
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例,辅助数据可以根据与修复像素的坐标值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来计算。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与待被供应至修复像素的数据电压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辅助数据电压可以被供应至被联接到修复像素的辅助像素。
此外,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初始化数据可以被供应至没有被联接到修复像素的辅助像素。结果,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防止或基本上防止显示器的显示像素受被联接到没有被联接到修复像素的辅助像素的辅助线的电压变化影响。
在本文中已经公开了示例实施例,并且尽管采用了特定术语,但这些术语仅以一般和描述性的意思被使用和解释,而不是为了限制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截至本申请递交为止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那样,结合特定实施例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结合其它实施例描述的特征、特性和/或元件组合使用,除非另外明确指出。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可以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中提出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形式和细节进行各种改变。

Claims (20)

1.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包括:
多条数据线和一条辅助数据线;
与所述数据线和所述一条辅助数据线交叉的多条扫描线和多条发射控制线;
在所述数据线、所述扫描线和所述发射控制线的交叉区域处的多个显示像素;
在所述辅助数据线、所述扫描线和所述发射控制线的交叉区域处的多个辅助像素;以及
被联接到所述辅助像素的多条辅助线,
其中所述辅助像素中的每个包括:
放电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多条辅助线中的一条和被配置为接收第一电源电压的第一电源电压线;和
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控制所述放电晶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包括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和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并且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所述一条,并且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包括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被配置为接收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线的电容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接收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并且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接收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其中所述放电晶体管控制器包括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被配置为接收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的电容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其中所述放电晶体管控制器进一步包括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的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
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不同的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并且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所述一条,并且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另一条,并且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接收栅极截止电压的栅极截止电压线,并且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
其中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接收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另一条,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所述第三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栅极导通电压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将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的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并且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所述第一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将发射控制信号输出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的发射级的下拉控制节点,并且
其中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一电极被联接到所述放电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并且所述第二放电控制晶体管的第二电极被联接到被配置为接收栅极导通电压的栅极导通电压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多条辅助线中的一条将所述多个辅助像素中的一个和所述多个显示像素中的一个联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多个显示像素中的每个包括:
有机发光二极管;和
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显示像素驱动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显示像素驱动器包括:
第一晶体管,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来控制所述驱动电流;
第二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数据线中的一条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
第三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
第四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被配置为接收第三电源电压的第三电源电压线;
第五晶体管,被联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一电极与被配置为接收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线之间;
第六晶体管,被联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阳极之间;
第七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所述阳极和所述第三电源电压线;以及
存储电容器,被联接在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另一条,并且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多个辅助像素中的每个进一步包括辅助像素驱动器,所述辅助像素驱动器包括多个晶体管并被配置为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所述多条辅助线中的一条。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进一步包括另一辅助数据线,
其中所述辅助像素驱动器包括:
第一晶体管,被配置为根据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电极的电压来控制所述驱动电流;
第二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一条辅助数据线或所述另一辅助数据线中之一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电极;
第三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电极;
第四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被配置为接收第三电源电压的第三电源电压线;
第五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一电极和被配置为接收第二电源电压的第二电源电压线;
第六晶体管,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多条辅助线中的所述一条;以及
存储电容器,被联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所述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源电压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所述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一条,所述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另一条,并且所述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电极和所述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电极被联接到所述多条发射控制线中的一条。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进一步包括:
扫描驱动器,被配置为将扫描信号供应至所述扫描线并将发射控制信号供应至所述发射控制线;
第一数据驱动器,被配置为将数据电压供应至所述数据线;和
第二数据驱动器,被配置为将辅助数据电压供应至所述辅助数据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其中所述第二数据驱动器包括:
辅助数据计算器,被配置为根据与所述显示像素中的修复像素的坐标值对应的数字视频数据计算辅助数据;
存储器,被配置为存储所述辅助数据并利用初始化数据被定期更新;和
辅助数据电压转换器,被配置为从所述存储器接收所述辅助数据或所述初始化数据,将所述辅助数据或所述初始化数据转换成辅助数据电压,并输出所述辅助数据电压。
CN201510585681.7A 2014-09-16 2015-09-15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Active CN1054278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40122728A KR102281755B1 (ko) 2014-09-16 2014-09-16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014-0122728 2014-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27810A CN105427810A (zh) 2016-03-23
CN105427810B true CN105427810B (zh) 2019-07-19

Family

ID=54147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85681.7A Active CN105427810B (zh) 2014-09-16 2015-09-15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089925B2 (zh)
EP (1) EP2998953B1 (zh)
KR (1) KR102281755B1 (zh)
CN (1) CN1054278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60011248A (ko) * 2014-07-21 2016-02-0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218057B1 (ko) 2014-09-16 2021-02-2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277411B1 (ko) * 2014-10-10 2021-07-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283007B1 (ko) 2014-10-10 2021-07-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282943B1 (ko) * 2015-05-13 2021-07-2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및 그 리페어 방법
KR102526724B1 (ko) * 2016-05-19 2023-05-0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KR20230164225A (ko) * 2018-02-01 2023-12-01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KR102656012B1 (ko) * 2019-03-19 2024-04-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Led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수리 방법.
CN117121654A (zh) * 2022-03-22 2023-11-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设备和显示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9422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eiko Epson Corp 画素回路の駆動方法、画素回路、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941064A (zh) * 2005-09-28 2007-04-04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1118724A (zh) * 2006-07-31 2008-02-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光显示器
CN103810965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像素单元的缺陷修复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72625B1 (ko) * 2000-12-23 2007-01-23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0796298B1 (ko) * 2002-08-30 2008-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JPWO2004045251A1 (ja) 2002-11-13 2006-03-1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KR100600346B1 (ko) * 2004-11-22 2006-07-18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발광 표시장치
KR100698699B1 (ko) 2005-08-01 2007-03-2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데이터 구동회로와 이를 이용한 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구동방법
KR100666639B1 (ko) 2005-09-13 2007-01-0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더미 셀을 구비하는 평판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TWI345194B (en) * 2006-08-18 2011-07-11 Au Optronics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apable of compensating feed-through voltag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949344A (zh) * 2006-11-15 2007-04-1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驱动装置
KR100833753B1 (ko) * 2006-12-21 2008-05-3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방법
KR100873707B1 (ko) 2007-07-27 2008-12-12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KR101712340B1 (ko) * 2009-10-30 2017-03-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구동 회로, 구동 회로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를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
KR101113451B1 (ko) * 2009-12-01 2012-02-2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1939231B1 (ko) 2012-03-23 2019-01-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장치 및 그 화소 전류 측정 방법
KR20140013587A (ko) 2012-07-25 2014-02-0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및 이를 이용한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KR102041481B1 (ko) * 2013-02-27 2019-11-0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KR102123979B1 (ko) * 2013-12-09 2020-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리페어 구조를 갖는 유기발광표시장치
KR102148487B1 (ko) * 2014-05-08 2020-08-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리페어 방법
KR20150142820A (ko) 2014-06-11 2015-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화소,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309422A (ja) * 2004-03-26 2005-11-04 Seiko Epson Corp 画素回路の駆動方法、画素回路、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941064A (zh) * 2005-09-28 2007-04-04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1118724A (zh) * 2006-07-31 2008-02-06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发光显示器
CN103810965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像素单元的缺陷修复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89925B2 (en) 2018-10-02
EP2998953A3 (en) 2016-10-19
KR20160032756A (ko) 2016-03-25
EP2998953B1 (en) 2018-08-01
CN105427810A (zh) 2016-03-23
KR102281755B1 (ko) 2021-07-27
EP2998953A2 (en) 2016-03-23
US20160078810A1 (en)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27810B (zh)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5513538B (zh)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6531075B (zh) 有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驱动方法以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CN106816136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CN103093720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CN107221289B (zh) 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及其控制方法和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1847363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TWI602169B (zh) 掃描驅動器及使用其之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CN110010067A (zh) 栅极移位寄存器和包括其的有机发光显示设备
CN106128384B (zh) 栅极驱动装置以及显示面板
US20120212517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N1591105A (zh) 电光学装置、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以及电子机器
CN108510944A (zh) 像素以及具有该像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3514830A (zh) 显示设备、功率控制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CN10748166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像素的驱动方法
KR102274517B1 (ko) 유기전계발광 표시장치
CN103578428B (zh) 一种有源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像素电路的驱动方法
CN108877671A (zh) 一种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装置
CN103426398B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及其驱动方法
US991138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6991962A (zh) 电力控制装置和方法及包括该装置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4077999B (zh)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面板
US10074312B2 (en)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wo scan lines for same pixel
CN101261806A (zh) 显示装置及用于驱动该显示装置的方法
TW200929136A (en)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of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