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1465B - 便座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便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11465B
CN105411465B CN201510470929.5A CN201510470929A CN105411465B CN 105411465 B CN105411465 B CN 105411465B CN 201510470929 A CN201510470929 A CN 201510470929A CN 105411465 B CN105411465 B CN 1054114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ilet seat
heater
heat insulator
toilet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7092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411465A (zh
Inventor
大西宏尚
吉永朋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411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1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411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114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oilet Supp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便座装置,其包含主体、便座(400)、便座加热器(450)和隔热件(480)。便座(400)由上部便座壳体(410)和下部便座壳体(420)构成。便座加热器(450)被粘贴到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表面,隔热件(480)在上表面(481)上具有多个突起(482)。便座加热器(450)与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以及突起(482)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而进行配置。并且,具有在落座时便座加热器(450)与突起(482)抵接的结构。由此,提供了节能性和舒适性高且便座具有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便座装置。

Description

便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落座面具有弹性的节能性高的便座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这种便座装置的便座以如下部件作为主要构成部件而构成:利用树脂材料成型出的上部便座壳体和下部便座壳体;便座加热器;以及隔热件。便座加热器在金属制的均热板上蜿蜒配设有线状加热器,并被粘贴配设到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隔热件由树脂材料的发泡体形成。
上部便座壳体和下部便座壳体通过相互的内周缘和外周缘的接合,构成便座的外部轮廓。由此,在便座的内部形成环状的空腔部。并且,隔热件被设置于空腔部。
此外,在上部便座壳体和下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形成有多个凸起。并且,借助螺钉将上部便座壳体和下部便座壳体彼此的凸起结合,由此构成便座的外部轮廓。
此外,在隔热件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突起。当使用者落座于便座时,突起与被粘贴于上部便座壳体的下表面的便座加热器的均热板抵接。由此,在线状加热器的表面与隔热件的上表面之间形成间隙,例如日本特开2013-94624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便座装置(以下记作专利文献1)。
以下,使用图10A说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以往的便座装置的构成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与下部便座壳体的结合部的结构。
图10A是示出以往的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与下部便座壳体的结合部的剖视图。
如图10A所示,以往的便座在上部便座壳体1的内表面具有通过成型而一体设置的凸起1a。另一方面,在下部便座壳体2的内表面,通过成型一体地设置了供螺钉6贯穿的凸起2a。并且,通过螺钉6结合成将上部便座壳体1的凸起1a和下部便座壳体2的凸起2a一体化后的结合部。由此,形成以往的便座的外部轮廓。
此外,在上部便座壳体1的内表面粘贴配设有便座加热器3。在由上部便座壳体1和下部便座壳体2形成的空腔部4中设置有隔热件5。
隔热件5在与上述凸起1a和凸起2a对应的部分处,形成有圆筒状的中空突起5a,中空突起5a的顶端配设成与便座加热器3的均热板3a抵接。由此,抑制被粘贴到上部便座壳体1的内表面的便座加热器3的剥离。
接着,使用图10B说明以往的构成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与下部便座壳体的非结合部的结构。
图10B是示出以往的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与下部便座壳体的非结合部的剖视图。
如图10B所示,在非结合部中,形成于隔热件5的上表面的突起5b与便座加热器3的均热板3a抵接,通过隔热件5弹性地支承上部便座壳体1。
但是,以往的便座装置的便座是以隔热件5的中空突起5a和突起5b始终与便座加热器3的均热板3a抵接的状态来进行设置的。因此,便座加热器3的热被无谓传递到隔热件5。即,从节能性的方面看,以往的便座装置尚存在改良的余地。
此外,构成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1和下部便座壳体2通过一体成型出的凸起1a、凸起2a的抵接,并经由螺钉6结合而构成。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便座整体具有非常硬的触感。因此,使用者在落座于便座时,会由于来自硬的便座的反作用力而感觉到强的冲击。即,以往的便座装置在使用便座时的舒适性方面不充分。因此,从便座的舒适性的方面看,尚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节能性和舒适性优异、且具有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便座装置。
即,本发明的便座装置包含:主体,其被设置在坐便器上;便座,其被枢转支承于主体;便座加热器,其被内置于便座,配设成蜿蜒形状;以及被内置于便座的隔热件。便座在上表面具有落座面,由上部便座壳体和下部便座壳体接合而成。便座加热器被粘贴到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隔热件形成为与落座面的至少一部分范围对应的形状。隔热件的上表面形成为与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大致相似的形状,所述下部便座壳体的下表面具有与所述坐便器的上表面抵接的弹性的多个脚,并且,所述隔热件的所述上表面具有多个突起,所述隔热件的所述上表面以及所述突起与所述便座加热器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而进行配置,所述突起包括前端突起、脚对应突起和平面对应突起,所述前端突起配置在所述隔热件的前端附近的中央,所述脚对应突起配置在所述前端突起的后方的左右对称位置处,所述平面对应突起配置在所述脚对应突起的后方的左右对称位置处,所述脚对应突起配置在所述脚的前脚的上方,在使用者落座于所述便座的状态下,所述便座加热器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突起抵接,所述平面对应突起比所述脚对应突起大。
由此,能够抑制便座加热器的热被无谓地传递至隔热件,从而提高节能性。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落座于便座时,落座面至少产生与间隙相应程度的变形。由此,能够缓冲在落座时产生的冲击。其结果,相对于使用者的便座的舒适性提高。
其结果,能够实现提高了便座的节能性和舒适性、并且具有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便座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设置在坐便器上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加热器的仰视图。
图5是示出在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上安装便座加热器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中的隔热件的立体图。
图7是沿图2所示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2所示的8-8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2所示的9-9线的剖视图。
图10A是示出以往的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与下部便座壳体的结合部的剖视图。
图10B是示出以往的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与下部便座壳体的非结合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本发明并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
(实施方式)
<1>便座装置的结构
以下,利用图1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设置在了坐便器上的状态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之后,如图1所示,将便座装置的主体的设置侧作为后方、便座的设置侧作为前方、从后方朝向前方时的右侧作为右方、左侧作为左方,对各构成要素的配置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由主体200、便盖300、便座400和遥控器500等构成。另外,主体200、便盖300、便座400一体地构成,且设置于坐便器110的上表面。
便盖300和便座400经由电动的便座便盖转动机构,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被枢转支承而安装于主体200。另外,如图1所示,在打开便盖300的状态下,便盖300以位于便座装置100的最后部的方式立起。另一方面,在闭合便盖300的情况下,便盖300覆盖便座400的上表面和主体200的一部分,将内部隐藏起来。
而且,便座400内置有便座加热器450。便座加热器450进行加热,以使便座400的落座面411成为舒适的温度。
此外,落座检测开关(未图示)设置于支承便座400的转动轴的轴承部分,对落座于便座400的人体进行检测。落座检测开关例如检测使用者落座于便座400而引起的重量变化,使开关开闭。由此检测使用者正落座在便座400上的情况。
此外,如图1所示,主体200的侧部具有突出部210。突出部210在上表面具有由多个操作开关212构成的操作部211。
遥控器500具有多个操作开关501和人体检测传感器502。操作开关501进行便座装置100的各功能的操作和设定。人体检测传感器502对进入到卫生间的使用者进行检测。遥控器500被配设在落座于便座400的使用者可操作到的、卫生间的例如壁面等场所。并且,遥控器500的操作信号例如以无线方式被发送到主体200。
并且,在主体200的内部设置有清洗部(未图示)、干燥装置(未图示)、除臭装置(未图示)、便座便盖转动机构(未图示)和控制部(未图示)等。清洗部对使用者的局部进行清洗。干燥装置对清洗后的局部进行干燥。除臭装置消除坐便器110内的臭气。便座便盖转动机构以电动方式使上述便盖300和便座400转动。控制部控制便座装置100的各部分。
具体而言,清洗部由清洗液供给机构和喷嘴装置构成。清洗液供给机构利用热交换器对从自来水配管供给的清洗液进行加热,并将加热后的温水供给到喷嘴装置。喷嘴装置朝向使用者的局部喷出被供给的温水,从而清洗使用者的局部。
另外,喷嘴装置一体地组装有清洗喷嘴、驱动部(未图示)、和流量调节阀(未图示)等。清洗喷嘴具有用于清洗臀部的臀部清洗喷嘴部、和用于清洗女性的局部的女性用喷嘴部。驱动部使得清洗喷嘴在收纳于主体200内的收纳位置和从主体突出来进行清洗动作的清洗位置之间进退移动。流量调节阀切换为规定的清洗喷嘴来供给从清洗液供给机构的热交换器供给的清洗液。
此外,干燥装置的喷出口配置于主体200的前表面下部,该干燥装置在喷出口的前方设置有开闭自如的干燥风门。在不使用干燥装置时,干燥风门闭合,从而防止清洗液等浸入到干燥装置的内部。并且,干燥风门构成为在干燥装置的驱动(使用)时,被从干燥装置喷出的风压打开。另外,后面会对干燥装置的详细结构进行叙述。
主体200内的控制部根据从遥控器500的操作开关501、主体200的操作开关212和落座检测开关(未图示)发送的信号,控制便座装置100的各部分的动作。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设定为:在卫生间内不存在使用者的情况下,停止对便座加热器450(参照图3)的通电,或者使便座400的落座面411保持在20℃左右的低温。并且,当使用者进入卫生间时,接收来自人体检测传感器502的信号,并对便座加热器450进行通电。此时,便座加热器450利用800W左右的非常高的输出进行加热。由此,在从使用者进入卫生间至落座于便座400为止的、6秒至10秒左右的期间内,便座加热器450能够将便座400的落座面411加热到40℃左右的适宜温度。并且,在便座400达到了适宜温度后,将对便座加热器450的通电下调至例如50W左右的低瓦数,将便座400的落座面411保持在适宜温度。然后,当使用者从卫生间内出来时,返回到停止对便座加热器450进行通电的状态、或者使便座400的落座面411保持在20℃左右的低温的状态。由此,本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能够大幅度削减卫生间内没有使用者时的电力消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中,清洗机构、干燥装置、除臭装置和便座便盖转动机构并非便座装置所必需的构成要素。因此,当然也可以是不具备上述构成要素的结构的便座装置。
<2>便座的结构
以下,利用图2至图6对本实施方式中的便座装置的便座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的外观的立体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加热器的仰视图。图5是示出在该实施方式中的便座的上部便座壳体上安装了便座加热器后的状态的仰视图。图6是该实施方式中的隔热件的立体图。
以下,将由落座后的使用者观察到的前方侧作为便座400的前部、由落座后的使用者观察到的后方侧作为便座400的后部来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便座400以上部便座壳体410、下部便座壳体420、便座加热器450和隔热件480等为主要构成部件而构成。上部便座壳体410主要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包含椭圆形状)的环状。下部便座壳体420例如由ABS、PP(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形成为大致椭圆形状(包含椭圆形状)的环状。便座加热器450形成为大致马蹄形状(包含马蹄形状),其配设成粘贴在上部便座壳体410的背面(与下部便座壳体420相对的内表面)。隔热件480例如利用苯乙烯等发泡树脂,通过一体成型而形成。另外,后面会对隔热件480的详细结构进行叙述。
具体而言,上部便座壳体410是通过对厚度大约0.8mm的铝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成型的。并且,在铝板的表面和背面,通过粉末涂覆形成了具有绝缘性和耐热性的、例如聚酯的涂敷膜。即,通过采用不易产生针孔的粉末涂敷的涂覆方法,提高了相对于铝板的绝缘性能。由此,构成上部便座壳体410。
此外,上部便座壳体410具有:大致椭圆形(包含椭圆形)的环状的落座面411;以及后方防护部412,其与落座面411的后部连续地形成,并从落座面411朝上方立起。
此时,形成落座面411的、上部便座壳体410的侧部的上表面以从外周侧朝向内周侧降低的方式倾斜设置。倾斜面由朝上方突出的平缓的曲面形成。并且,落座面411的侧部的倾斜角度形成为在便座400的后部侧较大、在前部侧较小。此外,落座面411的侧部的宽度尺寸形成为后部侧较宽、前部侧较窄。
此外,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后方防护部412和落座面411由连续的凹曲面相连,上部为倾斜面。后方防护部412的上缘412a是接近水平线的大的曲线。后方防护部412的宽度是与落座面411的横向宽度大致相同的尺寸(包含相同尺寸)。
另外,后方防护部412限制落座于落座面411的使用者朝后方移动。由此,防止使用者的身体与主体200的接触,从而抑制接触带来的不舒适感。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厚度大约0.8mm的铝板进行成型而构成上部便座壳体410。由此,上部便座壳体410能够进行适度的弹性变形。即,在使用者落座于落座面411的情况下,由于使用者的体重,使得上部便座壳体410发生弹性变形。具体而言,特别是落座面411的侧部的倾斜面主要产生以下变形:平缓的曲面的接近水平的部分朝下方挠曲。由此,赋予了上部便座壳体410的适度的缓冲性。其结果,由于落座时的冲击吸收,使用能够得到舒适的落座感。
此外,如图3所示,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周缘415和外周缘416朝向内方弯折而形成。并且,如图5所示,在朝内方弯折设置的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周缘415和外周缘416的多个部位,形成有用于对上部便座壳体410和下部便座壳体420进行卡合的卡合孔418。
另外,虽然在上文中,说明了上部便座壳体410使用铝板而形成的例子,然而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上部便座壳体410也可以使用铜或不锈钢等板材或者镁合金的成型品等导热良好的金属。
并且,虽然在上文中,作为表面处理,以在上部便座壳体410的铝板上利用粉末涂覆形成聚酯的涂敷膜的方式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其他化学形式的处理或者使用了丙烯酸类或聚氨酯类的涂料的其他涂敷等进行表面处理,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图3所示,下部便座壳体420由主体部421和臂部422构成,由例如使用了ABS、PP等树脂材料的成型品形成。主体部421的俯视形状具有与上部便座壳体410大致相同的形状(包含相同形状)。臂部422在主体部421的两侧后方,朝斜上方突出设置。
在下部便座壳体420的内周缘425和外周缘426的、与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卡合孔418对应的位置处,一体地成型出多个卡合爪428。
并且,通过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卡合孔418与下部便座壳体420的卡合爪428的卡合,将上部便座壳体410和下部便座壳体420结合而一体化。此时,在一体化后的上部便座壳体410和下部便座壳体420的内部形成空腔部401(参照图7等)。另外,上部便座壳体410和下部便座壳体420的结合部通过例如橡胶制的密封件(未图示)等设有水密构造。由此,防止水等浸入到主体200内。
此外,如图3所示,在下部便座壳体420的下表面的左右对称的位置处,例如设置有4个脚430。脚430将便座400支承于坐便器110的上表面。
脚430由左右一对前脚431和左右一对后脚432构成。前脚431设置于下部便座壳体420的前方,作为支承落座后的使用者的大部分体重的支承体,承担中心的功能。后脚432设置于下部便座壳体420的后方,承担将便座400水平地维持于坐便器110的上表面的辅助功能。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前方的前脚431是在与下部便座壳体420一体地成型出的脚支承部429上嵌入固定具有弹性的、例如橡胶制的脚橡胶433而构成的。另外,图7示出了前方的脚430的截面,但脚橡胶433在俯视时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包含椭圆形)的形状。另一方面,后方的后脚432是与下部便座壳体420一体地成型的,在俯视时与前脚431同样地形成为大致椭圆形(包含椭圆形)的突起。
此外,如图4所示,便座加热器450构成为切除了前部的一部分的大致马蹄形状(包含马蹄形状)。便座加热器450基本上是在作为金属箔的2张铝片451之间将线状加热器452配设成蜿蜒形状而构成的。
在铝片451的后部右侧451d处设置有端子部453,线状加热器452的起始端与端子部453的起始端部(未图示)连接。从端子部453的起始端部延伸出的线状加热器452首先在图4所示的铝片451的右侧区域451a中主要左右蜿蜒地配设到右前端部451e附近。配设到右前端部451e附近的线状加热器452配设成从右前端部451e起,主要沿着铝片451的内周,经由铝片451的后部和左侧,到达至铝片的左侧区域451b的左前端部451f附近。然后,线状加热器452从左前端部451f附近起,在铝片451的左侧区域451b中主要左右蜿蜒地配设到后部左侧451g附近。进而,线状加热器452从后部左侧451g附近起,在铝片451的后部区域451c中左右蜿蜒地配设到后部右侧451d附近。并且,线状加热器452的末端与端子部453的末端部连接。由此,线状加热器452从端子部453的起始端部起连续至末端部,配设在铝片451上。
此时,蜿蜒配设了线状加热器452的右侧区域451a、左侧区域451b和后部区域451c形成了在使用者落座于便座400的状态下能够得到舒适的供热效果的落座供热范围456。落座供热范围456构成为:以近似的间距配设线状加热器452,在使用者落座后的状态下能够得到大致相同的温感。
此外,如图4所示,端子部453至少与两根电力导线470、471、检测导线472连接。电力导线470、471向便座加热器450供给电力。检测导线472检测线状加热器452与铝片451之间的漏电。即,电力导线470与端子部453的起始端部连接,电力导线471与端子部453的末端部连接。另一方面,检测导线472与铝片451连接。
并且,在电力导线470的中途,连接有温度熔断器454。温度熔断器454被设置在便座加热器450的后部区域451c的大致中央(包含中央)的位置处。
并且,如图5所示,便座加热器450例如借助以丙烯酸树脂等为主要成分的粘合剂,被粘贴固定于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上。
在便座加热器450的两侧部表面(与下部便座壳体420相对的表面侧),设置有用于检测便座400的落座面411的温度的第1热敏电阻402和第2热敏电阻403。第1热敏电阻402和第2热敏电阻403的温度检测信息被用于便座400的通电控制和过度升温的防止。而且,在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外周部连接有地线473,以确保对漏电等的安全性。
此外,如图6所示,隔热件480形成为后部敞开的大致马蹄形状(包含马蹄形状),例如由作为独立发泡体的发泡苯乙烯一体地成型而成。隔热件480的内周和外周形成为与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周和外周的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包含相似形状)。由此,能够覆盖上部便座壳体410和便座加热器450的前部和侧部的下表面。此外,隔热件480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上表面481朝上方突出的大致山形。具体而言,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的形状形成为与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表面形状大致相似的形状(包含相似形状)。
并且,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在多处一体地成型出了朝上方突出的大致圆柱状(包含圆柱状)的突起482。突起482由前端突起482a、脚对应突起482b、平面对应突起482c和后端突起482d构成。前端突起482a是在隔热件480的前端附近的中央,以比脚对应突起482b和平面对应突起482c小的直径成型得到的。脚对应突起482b是在前端突起482a的后方的左右对称位置处,以中等直径成型得到的。平面对应突起482c是在脚对应突起482b的后方的左右对称的位置处,以大直径成型得到的。后端突起482d是在隔热件480的后端附近的左右对称的位置处,以小直径成型得到的。此时,突起482均形成为从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突出例如大约1mm左右。
并且,突起482的前端突起482a和后端突起482d用于防止隔热件480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附近的上表面481与便座加热器450直接抵接。
以下,使用图7至图9,对在便座400的内部设置了隔热件480的状态下,上部便座壳体410以及便座加热器450与隔热件48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图7是沿图2所示的7-7线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2所示的8-8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2所示的9-9线的剖视图。
首先,使用图7来说明无负荷状态下的、突起482的脚对应突起482b部分的便座400的状态。
如图7所示,脚对应突起482b被配置于下部便座壳体420的前方所设置的脚430的前脚431的上方。
并且,在使用者未落座于落座面411的无负荷状态下,在脚对应突起482b的上表面与便座加热器450之间例如设有大约0.5mm的间隙。因此,在无负荷状态下,成为在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与便座加热器450之间设有大约1.5mm的间隙的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前脚431是主要承受落座后的使用者的体重的部分。因此,落座面411伴随使用者的落座,较大程度地变形。特别是在前脚431的附近,以伴随前后方向的挠曲而朝下方沉入的方式进行变形。并且,由于落座面411的变形,在使用者已经落座的状态下,便座加热器450与脚对应突起482b抵接。此时,即使在上述状态下,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与便座加热器450也不抵接,而维持大约1mm的间隙。由此,能够将便座加热器450的传递到隔热件480的热量抑制到最小限度。
另一方面,在使用者站起而离座时,落座面411的变形复原。
即,每当使用者使用便座装置100时,便座400的落座面411反复进行上述变形动作。
通常,在反复上述变形动作的情况下,被粘贴到了变形部分的便座加热器450可能会从上部便座壳体410剥离。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便座加热器450是大约800W的高容量类型。因此,在便座加热器450从上部便座壳体410剥离的情况下,在剥离部分产生的热不会传递到上部便座壳体410。由此,剥离部分的线状加热器452变得高温、发生断线的可能性增高。即,防止便座加热器450的剥离是在便座装置100的耐久性和可靠性的方面非常重要的技术课题。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便座400中,使用者落座从而落座面411发生了变形时,突起482的脚对应突起482b与便座加热器450抵接。由此,脚对应突起482b能够按压便座加热器450而防止剥离。其结果,能够防止便座加热器450的线状加热器452的断线,从而提高耐久性和可靠性。
此外,通过脚对应突起482b与便座加热器450的抵接,能够抑制落座面411的极端变形。由此,能够抑制落座面411的变形而造成的不舒适感的产生。
接着,使用图8来说明无负荷状态下的、突起482的平面对应突起482c部分的便座400的状态。
如图6所示,平面对应突起482c配置在比脚对应突起482b靠后方的位置处。如上所述,平面对应突起482c配置在如下部分处:在该部分,从落座面411的外周缘416朝向内周缘415的倾斜角度较小,而且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宽度在一定程度上较宽。因此,在由于使用者的落座而从上方对该部分施加了按压的情况下,落座面411特别容易以横向挠曲的方式发生变形。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该部分设置规定的间隙而配置平面对应突起482c。并且,在上部便座壳体410变形时,其与平面对应突起482c抵接,从而抑制进一步的变形。由此,与脚对应突起482b的情况同样,能够防止便座加热器450的剥离而引起的线状加热器452的断线。并且,能够抑制落座面411的极端变形而造成的不舒适感的产生。
接着,使用图9来说明无负荷状态下的、便座侧部的后方部分的便座400的状态。
如图2和图9所示,便座侧部的后方部分相当于上部便座壳体410的落座面411从外周缘416侧朝向内周缘415较大程度地倾斜的部分。对于上述形状而言,因落座而施加给便座侧部的后方部分的负荷在便座400侧部的横向上被大幅地分散。因此,落座面411的朝下方的变形减小。其结果,即使在落座状态下,也能够维持便座加热器450与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之间的间隙。
即,本实施方式的隔热件480与落座时的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变形状态对应地,设置了所需最小限度的突起482。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便座装置100的便座400在便座400的空腔部401内,设置有一体地成型出了多个突起482的隔热件480。因此,在使用者未落座于落座面411的无负荷状态下,在隔热件480的上表面481以及突起482与便座加热器450之间设有间隙。由此,能够抑制便座加热器450的热被无谓地传递至隔热件。其结果,能够提高对便座400供热的便座加热器450的热效率。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便座400在使用者已落座时,落座面411适度发生变形。由此,在落座时产生的冲击被缓冲。其结果,使用者落座于便座400时的舒适性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便座400中,使用者落座从而落座面411发生了变形时,隔热件480的突起482与便座加热器450抵接。由此,即使反复实施将便座加热器450按压到上部便座壳体410的内表面的作用,也能够防止便座加热器450的剥离。其结果,能够防止伴随便座加热器450的剥离而引起的线状加热器452的断线,从而提高耐久性和可靠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便座400中,突起482与便座加热器450抵接。由此,能够抑制落座面411极端挠曲的变形。其结果,能够抑制落座面411的极端变形而造成的不舒适感的发生,提高便座400的舒适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与便座加热器450抵接的突起482,以具有脚对应突起482b和平面对应突起482c合计4个突起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特别是,可以与上部便座壳体410的材质和形状对应地,进行突起的数量增减和设置场所的变更。由此,能够实现通用性优异的便座。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便座装置包含:主体,其被设置在坐便器上;便座,其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枢转支承于主体;便座加热器,其被内置于便座,在2张金属箔之间将线状加热器配设成了蜿蜒形状;以及隔热件,其被内置于便座,由树脂材料的发泡体形成。便座构成为:在上表面具有落座面,由具有弹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的环状的上部便座壳体、和由树脂材料形成的环状的下部便座壳体在相互的内周缘和外周缘处接合,在内部形成环状的空腔部。便座加热器被粘贴到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隔热件形成为与落座面的至少一部分范围对应的形状。隔热件的上表面形成为与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大致相似的形状,并且在上表面的多处具有突起。并且,可以构成为,隔热件的上表面以及突起与便座加热器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而进行配置,在使用者落座于便座的状态下,上部便座壳体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便座加热器与至少一部分突起抵接。
由此,能够抑制便座加热器的热被无谓地传递至隔热件,从而提高节能性。
此外,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落座于便座时,落座面至少产生与间隙相应程度的变形。由此,能够缓冲在落座时产生的冲击。其结果,相对于使用者的便座的舒适性提高。
并且,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者落座于便座时,突起与便座加热器抵接,从而抑制便座的进一步的变形。由此,即使反复进行将便座加热器按压到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的作用,也能够长时间地防止便座加热器的剥离。其结果,能够防止便座加热器的线状加热器的断线,从而实现耐久性和可靠性优异的便座装置。
同样,通过突起与便座加热器的抵接,能够防止落座面极端挠曲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落座面的变形给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
其结果,能够实现提高了便座的节能性和舒适性、并且具有高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便座装置。
此外,本发明的便座装置可以在下部便座壳体的下表面具有多个脚,这多个脚在将便座倒置于了坐便器的上表面的状态下,与坐便器的上表面抵接,至少一部分突起被配置在至少一部分脚的上方。
由此,能够在变形量特别多的上部便座壳体的脚的上方按压便座加热器。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变形,进一步抑制便座加热器的剥离。
此外,本发明的便座装置可以是,隔热件的至少一部分突起设置在上部便座壳体的落座面的侧部侧,并配置在与落座面的倾斜角度小的范围对应的位置处。
由此,能够在变形量特别大的上部便座壳体的倾斜角度小的范围内按压便座加热器。其结果,能够抑制变形,更有效地抑制便座加热器的剥离。

Claims (3)

1.一种便座装置,其中,
该便座装置包含:主体,其被设置在坐便器上;便座,其被枢转支承于所述主体;便座加热器,其被内置于所述便座,配设成蜿蜒形状;以及被内置于所述便座的隔热件,
所述便座在上表面具有落座面,所述便座由上部便座壳体和下部便座壳体接合而成,
所述便座加热器被粘贴到所述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
所述隔热件形成为与所述落座面的至少一部分范围对应的形状,所述隔热件的上表面形成为与所述上部便座壳体的内表面大致相似的形状,
所述下部便座壳体的下表面具有与所述坐便器的上表面抵接的弹性的多个脚,并且,所述隔热件的所述上表面具有多个突起,
所述隔热件的所述上表面以及所述突起与所述便座加热器之间设有规定的间隙而进行配置,
所述突起包括前端突起、脚对应突起和平面对应突起,所述前端突起配置在所述隔热件的前端附近的中央,所述脚对应突起配置在所述前端突起的后方的左右对称位置处,所述平面对应突起配置在所述脚对应突起的后方的左右对称位置处,所述脚对应突起配置在所述脚的前脚的上方,
在使用者落座于所述便座的状态下,所述便座加热器与至少一部分所述突起抵接,
所述平面对应突起比所述脚对应突起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座装置,其中,
所述突起还包括后端突起,所述后端突起配置在所述隔热件的后端附近的左右对称位置处,所述前端突起和所述后端突起比所述脚对应突起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座装置,其中,
所述隔热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突起被设置在所述上部便座壳体的所述落座面的侧部侧,并被配置在与所述落座面的倾斜角度小的范围对应的位置处。
CN201510470929.5A 2014-09-17 2015-08-04 便座装置 Active CN105411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8962 2014-09-17
JP2014188962A JP2016059559A (ja) 2014-09-17 2014-09-17 便座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11465A CN105411465A (zh) 2016-03-23
CN105411465B true CN105411465B (zh) 2020-02-11

Family

ID=554903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70929.5A Active CN105411465B (zh) 2014-09-17 2015-08-04 便座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59559A (zh)
CN (1) CN1054114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57453B1 (fr) * 2016-10-17 2019-05-10 Jamal Hoummada Rehausseur lavant et eventuellement sechant, pour siege de toilettes
CN108478085A (zh) * 2018-03-24 2018-09-04 佛山市聚成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加热马桶圈
JP7122511B2 (ja) * 2018-07-12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便座装置
JP6551815B1 (ja) * 2018-09-28 2019-07-31 Toto株式会社 便座
CN109846402A (zh) * 2019-02-14 2019-06-07 浙江帝仕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触电干手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8860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卫生清洗装置
CN202060715U (zh) * 2010-12-31 2011-12-07 陈文治 一种保暖马桶座圈
CN102824137A (zh) * 2011-06-16 2012-12-19 科勒诺维达株式会社 冲洗便坐的加热坐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99645A (ja) * 2000-04-25 2001-10-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暖房便座
JP2005342036A (ja) * 2004-05-31 2005-12-1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暖房便座
US8373096B2 (en) * 2010-04-13 2013-02-12 I-Shou Tsai Toilet seat heating device
JP5857186B2 (ja) * 2011-11-07 2016-02-1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便座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8860A (zh) * 2008-04-03 2009-10-0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卫生清洗装置
CN202060715U (zh) * 2010-12-31 2011-12-07 陈文治 一种保暖马桶座圈
CN102824137A (zh) * 2011-06-16 2012-12-19 科勒诺维达株式会社 冲洗便坐的加热坐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59559A (ja) 2016-04-25
CN105411465A (zh) 2016-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11465B (zh) 便座装置
JP5532633B2 (ja) 衛生洗浄装置
JP4830440B2 (ja) 便座装置
TWI659140B (zh) 便器裝置
CN101548860A (zh) 卫生清洗装置
JP4915132B2 (ja) 便座装置
KR20080051156A (ko) 변기 시트 장치
JP5857186B2 (ja) 便座装置
JP2008284260A (ja) 便座装置
CN110710917B (zh) 便座装置
JP5140928B2 (ja) 暖房便座装置
KR20090105853A (ko) 위생 세정 장치
JP5515416B2 (ja) 便座装置
CN211484321U (zh) 座圈及包括其的座便器
CN111000483A (zh) 座圈及其制作方法
JP2007082659A (ja) 暖房便座
JP2011177225A (ja) 交換型便座
JP4915138B2 (ja) 便座装置
CN212089398U (zh) 座圈以及包括其的座便器
JP4915133B2 (ja) 便座装置
US20050054491A1 (en) Massage seat cushion
JP2004057573A (ja) 暖房便座
JP2007105094A (ja) 便座装置
JP2010264155A (ja) 便座装置
JP5764877B2 (ja) 暖房便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