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11357B - 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的厨用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的厨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11357B CN105411357B CN201510696483.8A CN201510696483A CN105411357B CN 105411357 B CN105411357 B CN 105411357B CN 201510696483 A CN201510696483 A CN 201510696483A CN 105411357 B CN105411357 B CN 10541135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cover
- container
- outer side
- l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27/00—Cooking-vess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06—Lids or covers for cooking-vesse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J—KITCHEN EQUIPMENT;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 A47J3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ooking-vessels
- A47J36/24—Warm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用设备(1),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2),其中,所述容器(2)具有具备顶盖边缘(5)的顶盖(3),在所述顶盖(3)上布置至少一个把手元件(4),其中,在所述顶盖边缘(5)的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蒸汽排放通道(6),在所述容器(2)内流动的蒸汽能够通过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泄漏到周围环境中。为了优化要在所述容器内制备的食物的烹煮流程和/或改进所述容器的操作,本发明建议,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从所述顶盖边缘(5)开始在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上沿着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基本径向地朝向所述顶盖(3)的中心的方向定向,使得从所述容器(2)中泄漏的蒸汽在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上顺沿地导引。另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借助厨用设备加热食物的方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用设备,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其中,所述容器具有具备顶盖边缘的顶盖,在所述顶盖上布置至少一个把手元件,其中,在所述顶盖边缘的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蒸汽排放通道,在所述容器内流动的蒸汽能够通过所述蒸汽排放通道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开头所述类型的厨用设备。可加热的容器例如可以是一种蒸煮容器,蒸煮容器布置在加热容器、例如被加热的搅拌容器之上,其中,加热容器具有与蒸煮容器相对应的盖板,在该盖板上蒸煮容器可这样布置,使得从加热容器中上升冒出的蒸汽可通过设计在蒸煮容器上的开口进入蒸煮容器内。此外,为了使蒸汽从容器中的排出能够实现受控,在现有技术中已知,要设置蒸汽排放通道,在容器内所存在的蒸汽的至少一部分能够经过该蒸汽排放通道泄漏到周围环境中。
文献WO 2009/077335 A1例如说明了一种上述类型的厨用设备,在该厨用设备中,为蒸汽在把手元件的区域内预先给定一条位于把手元件与顶盖边缘之间的通道。蒸汽通过所设的通道在把手元件与顶盖边缘之间排出。在此,蒸汽基本是直接在顶盖边缘的范围内垂直向上地升起。
发明内容
基于该现有技术,应提供一种具有替代性的蒸汽导引的厨用设备。蒸汽导引要有利地适用于,对要在容器内进行制备的食物的烹煮流程加以优化和/或改进容器的操作。
所述技术问题按照本发明通过一种厨用设备解决,其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其中,所述容器具有具备顶盖边缘的顶盖,在所述顶盖上布置至少一个把手元件,其中,在所述顶盖边缘的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蒸汽排放通道,在所述容器内流动的蒸汽能够通过所述蒸汽排放通道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在此规定,所述蒸汽排放通道从所述顶盖边缘开始在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上沿着所述顶盖的外侧面基本径向地朝向所述顶盖的中心的方向定向,使得从所述容器中泄漏的蒸汽在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上顺沿地导引。
因此,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蒸汽排放通道不再像现有技术中那样垂直朝向上面,而更多的是在远离顶盖边缘(并且由此也远离用户)的方向上。通过沿着在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上引导蒸汽排放通道内的蒸汽,那么,蒸汽在其从蒸汽排放通道排出并向上流走之前就被冷却。可以通过凝结使得所排出的蒸汽减少。实际所排出的蒸汽可有利地变得极少。也可减少由于所排出的蒸汽而给在所述容器上方弯腰的用户可能带来的损害,这也是通过在所述顶盖中心的方向上引导蒸汽的方式。在顶盖为圆形的情况下,蒸汽的导向例如是以径向向内的方式进行的。在顶盖为其他形状的情况下,蒸汽的导向则相似地例如在顶盖的几何中心的方向上进行。
此外,通过远离顶盖边缘、沿着在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上来引导蒸汽,同时会形成蒸汽流,所述顶盖的外侧面通过该蒸汽流直接被加载了所排出的蒸汽的温度。所述顶盖的外侧面由于沿着所述蒸汽排放通道流动的蒸汽而变热,从而也能够在所述容器的这些区域内形成相当高的温度。
所述可加热容器的变热例如可通过第二容器来实现,所述可加热容器这样被布置在该第二容器上,使得自第二容器上升冒出的蒸汽可通过被构造在所述可加热容器上的开口进入该可加热容器内。在这种相互层叠设置的容器中,在第二容器内所产生的蒸汽向上流向可加热容器的方向并且使得在所述可加热容器内容纳的食物受热,通常在可加热容器的底部区域上的温度就非常高。据此,位于该处的食物通常就比位于其余区域内的食物受热的程度要更高。由于所述顶盖的外侧面通过在蒸汽排放通道内流动的蒸汽而变热,因此,就可在该顶盖的蒸汽从其中排出的边缘区域内实现温度的升高,从而位于可加热容器内的食物可均匀受热。
规定所述顶盖具有至少一个蒸汽排放孔,所述蒸汽排放孔配属于所述蒸汽排放通道。被布置在所述顶盖内、尤其是在顶盖边缘的区域内的蒸汽排放孔使得蒸汽能够从所述容器流出进入蒸汽排放通道。一个或多个蒸汽排放孔要么涉及与所述顶盖边缘相间隔的开孔,要么作为替代方案,也可涉及所述顶盖边缘上的材料留空(凹槽),其在所述顶盖贴靠在所述容器的侧壁上时会形成顶盖与容器之间的开口。
本发明提出,所述蒸汽排放通道被布置在把手元件的区域内,所述把手元件基本朝向所述顶盖中心的方向被布置在该顶盖的外侧面上,尤其是在该顶盖的边缘上。根据这种实施方式,所述蒸汽排放通道被布置在把手元件的区域内,其中,所述把手元件既可用作使蒸汽转向的元件,也可用作为用户遮蔽蒸汽的元件。所述把手元件有利地布置在顶盖元件的外侧面上,并且尤其有利的是沿着在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上向着顶盖的中心延伸,从而所述把手元件非常有利地自顶盖边缘起朝向所述顶盖的中心。因此,所述把手元件的定向基本等于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定向。所述蒸汽排放通道沿着所述顶盖外侧面的布置可优选基本平行于所述顶盖的外侧面来实施,从而所引导的蒸汽到所述顶盖外侧面之间的间隔基本是不变的。
尤其适合的是,所述蒸汽排放通道一侧通过所述把手元件并且另一侧通过所述顶盖的外侧面被限定边界。就此,所述把手元件直接用于限定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边界,从而所述把手元件一方面承担了把手的功能并且另一方面承担蒸汽转向的功能。通过所述把手元件的相应设计,可影响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如果所述把手元件涉及一种基本平行于所述顶盖的外侧面延伸的板件,那么就形成了一种或多或少被构造得平且宽的蒸汽排放通道。通过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大小和形状,尤其还能够影响通过该蒸汽排放通道流过的蒸汽向所述容器内的食物的热量传导。总之,所述把手元件适合这样一种设计,其既能够实现所述把手元件的简单操作,也结合所述顶盖形成了一种蒸汽排放通道,该通道用于沿着顶盖的外侧面引导蒸汽。其中,一方面可设想这样的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把手元件被构造为基本呈U型,从而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侧面被封闭;但另一方面,所述把手元件也可基本平行于所述顶盖的外侧面布置,使得形成一种侧面开口的蒸汽排放通道。也可设想上述实施方式或其他构型的混合形式。总之,通过使用所述把手元件作为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壁面,就形成了所述厨用设备的一种非常有利的设计,因为不需要提供任何单独的蒸汽排放管道或诸如此类的装置,而是不需要更多的物料投入就能够唯一地且仅仅使用所述把手元件,来连同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一起形成所述蒸汽排放通道。
可规定,所述把手元件具有基本朝向所述顶盖中心的蒸汽排放部分和基本背离所述容器指向的把手部分,其中,在所述蒸汽排放部分与所述把手部分之间布置隔板。通过在所述把手元件上构造蒸汽排放部分和把手部分,就可规定所述把手元件的特定区域用于用户对所述顶盖的操作或者规定热蒸汽的导向。通过被布置在所述蒸汽排放部分与所述把手部分之间的隔板,所述蒸汽排放通道与通过用户抓握的把手部分隔离开来。由此,所述把手元件的界定出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蒸汽排放部分就与所述把手部分隔离开来,从而不可能导致把手部分过热,进而不可能导致用户烫伤。另外,布置在蒸汽排放部分与把手部分之间的隔板还用于使从顶盖上流下来的凝结水不会流进可由用户抓握的把手部分,而是流回所述容器内。尤其有利的是,所述把手元件被构造为T型,其中,所述隔板基本垂直地从所述顶盖的外侧面突起并且所述把手元件的蒸汽排放部分和把手部分基本平行于该外侧面布置。因此,形成了所期望的所述蒸汽排放通道沿着所述顶盖的外侧面延伸。
所述把手元件有利地包括热导率较小的材料。优选使用一种热导率小于3W/(m·K)的材料,尤其优选是塑料。其中,所述把手元件可被制造成这样一种由热导率较小的材料构成的把手元件,或者具有由这种材料构成的包覆层。尤其合适的是,至少是把手元件的把手部分具有热导率较小的材料。所述热导率较小的材料的导热能力优选小于顶盖材料的导热能力或者说制造顶盖的材料的导热能力。
另外,所述把手元件可以是一种独立于所述顶盖的构件。所述把手元件例如可被粘接、焊接、拧紧到顶盖上,或者可通过类似的固定方式与该顶盖相连接。在把手元件和顶盖的独立设计的情况下,可非常容易地为把手元件和顶盖使用不同的材料。
但替代方案是,还可规定,所述把手元件被构造为与顶盖一体式的。其中,所述顶盖例如可以是塑料件或金属件,所述把手元件已经被成型在其上,从而无须在该顶盖上安装任何单独的把手元件。在这种构型中,把手元件和顶盖有利地由同一种材料构成,因而所述把手元件的把手部分可能需要热导率较小的包覆层。
所述容器的顶盖例如可由优选透明的塑料、例如聚碳酸酯或苯乙烯丙烯腈或者金属、例如不锈钢制造。
此外合适的是,所述顶盖的外侧面、尤其是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区域内的外侧面具有温度传感器。在所述顶盖的外侧面上、尤其是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区域内,只要食物的烹煮过程开始或者说所述顶盖的外侧面被蒸汽流过,温度就升高。因此,可通过温度传感器来监测烹煮程序的进程。所述温度传感器可例如数字温度传感器或者甚至是光学传感器。假使所述温度传感器例如探测到90℃至95℃的温度,就可认为,涉及到热蒸汽流出,这就表明烹煮过程开始。
此外,还可规定,所述顶盖的外侧面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区域内具有以光学方式表明蒸汽泄漏的元件。容器内烹煮过程开始时可以从所述顶盖外侧面上的凝结水沉积看出来。只要蒸汽排出,就优选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区域内构成凝结水。可通过所述顶盖的材料的特殊表面处理,使凝结水沉积变得更加明显。对此例如适用顶盖在蒸汽排放通道区域内的外侧面的磨砂、抛光和/或镜面处理。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被封闭的情况下,以光学方式表明蒸汽泄漏的元件优选布置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的输出端上。如果反之所述蒸汽排放通道涉及一种侧面开口的通道,那么,相应的元件也可沿着所述蒸汽排放通道被布置在所述顶盖上。
在本发明中建议,所述容器是蒸煮容器,其中,所述厨用设备另外具有加热容器、尤其是被加热的搅拌容器,所述加热容器具有与所述容器相对应的盖板,所述容器能够如此安置在所述盖板上,使得从所述加热容器上升的蒸汽能够通过设计在容器上的开口进入所述容器。所述盖板有利地被构造为圆形,从而在所述盖板的中心形成开口,所述蒸煮容器可安置在开口上。所述蒸煮容器在其朝向所述加热容器的侧面上具有开口,从所述加热容器中向上冒出的蒸汽可通过该开口进入所述蒸煮容器。因此,可利用在所述加热容器内产生的、被保存在向上升起的蒸汽内的热量来烹煮位于所述蒸煮容器内的食物。
最后,除了上述厨用设备以外,本发明同样涉及一种借助厨用设备加热食物的方法,尤其借助上述类型的厨用设备,其中,在所述厨用设备的容器内流动的蒸汽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布置在顶盖边缘的区域内的蒸汽排放通道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并且其中,蒸汽从所述顶盖边缘开始在顶盖的外侧面上沿着顶盖的外侧面基本径向地朝向所述顶盖的中心的方向被导引。通过所述方法的这种设计,热蒸汽一方面被径向向内地导向,即被导向顶盖中心的方向,使得蒸汽被引导向远离顶盖边缘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在顶盖的外侧面上沿着顶盖的外侧面引导蒸汽经过一段距离,实现了蒸汽的冷却并且由此也实现了所述顶盖的加热,这可有利地缩短在所述容器内的食物的烹煮过程。
此外,结合上述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还得出了此前针对所述厨用设备所提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一种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厨用设备的立体图;
图2示出如图1的厨用设备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中所示的厨用设备1具有例如加热容器12,该加热容器可以是一种被加热的搅拌容器。在加热容器12的上方开口的区域内布置盖板13,所述盖板具有中央的留空,从而盖板13基本形成一个环形。在盖板13上布置容器2,所述容器例如可以是一种蒸煮容器。
容器2通过顶盖3被封闭。顶盖3优选在其顶盖边缘5的区域内具有把手元件4。把手元件4被构造为T型,其中,“T”的“横条”被分隔成蒸汽排放部分8和把手部分9。“T”的立脚构成了隔板11,该隔板被布置在蒸汽排放部分8与把手部分9之间并且构成了顶盖边缘5的延长部。把手元件4的蒸汽排放部分8在所示实施例中基本平行于顶盖3的外侧面7,其中,蒸汽排放部分8基本朝向顶盖3中心的方向。把手元件4的把手部分9基本背向容器2的方向。此外,顶盖3在顶盖边缘5的区域内具有通向蒸汽排放通道6的蒸汽排出孔10。
示范性示出的厨用设备1这样工作,使得用户例如向加热容器12加入水。替代方案是,也可向加热容器12内放入食物。在向加热容器12加入水的情况下,对于位于其上的容器2而言,加热容器12就仅仅被用作为蒸汽产生器。在加热容器12的上方开口上布置了盖板13,容器2现又被放置到其上。容器2现可装有所要烹煮的食物,例如这些食物可以是不同种类的需要经过蒸煮的蔬菜。容器2通过顶盖3被封闭。为此,用户可抓握位于顶盖3的外侧面7上的把手元件4。
接着,加热容器12被加热,使得位于其内的水变热并且形成蒸汽,蒸汽可通过盖板13以及通过位于容器2下侧上的开口进入容器2。蒸汽流进容器2内并且使位于其内的食物受热。蒸汽同样流向位于顶盖边缘5上的与蒸汽排放通道6相接通的蒸汽排出孔10的方向。蒸汽排放通道6被布置在顶盖3的外侧面7与把手元件4、尤其是把手元件4的蒸汽排放部分8之间。通过两个被布置在顶盖3上的把手元件4的特殊的形状,蒸汽基本自顶盖边缘5起沿着在顶盖3的外侧面7上流动并且流向顶盖3中心的方向。所述蒸汽通道在附图中-尤其是在图2中-是通过箭头来标示的。其中,为更好地看清楚该标记,已仅在把手元件4的区域内示出了所述蒸汽通道。但当然在其他把手元件4的区域内也存在这样一个蒸汽通道。
因为把手元件4根据当前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被设计为球面形,把手元件4的侧面区域与顶盖元件的外侧面7就处于接触,从而蒸汽基本仅被导向顶盖3中心的方向。通过蒸汽在蒸汽排放通道6内由顶盖边缘5向着顶盖3中心的方向的流动,顶盖3的外侧面7就被加热。由此有利地形成了容器2通过顶盖3的受热,因而位于容器2内的食物并不仅仅是由下面、即通过从加热容器12中上升冒出的蒸汽而受热,而更多的是也由上面通过变热的顶盖3受热。因此,也可在容器2的远离加热容器12的区域内、即在顶盖边缘5的区域内产生足够高的温度来制备食物。
从蒸汽排放通道6中流出的蒸汽至少有部分凝结在蒸汽排放通道6的排出口的区域内。在此,可由凝结水沉积的情况得知烹煮过程的开始。有利的是,顶盖3的外侧面7至少在蒸汽排放通道6的排出口的区域内被抛光、磨砂、镜面处理和/或类似处理,以使得沉积在该处的凝结水能够非常容易被辨认出来。但附加或替代方案是,也可在顶盖3的外侧面7上布置温度传感器(在附图中并未示出),其对从蒸汽排放通道6中排出的蒸汽的温度进行测量。如果例如探测到温度在90℃至95℃之间,即可推断出烹煮过程开始。
在容器2内的食物的制备结束后,用户可借助布置在把手元件4上的把手部件9将顶盖3从容器2上拿下。因为把手部分9通过隔板11与蒸汽排放部分8分隔开来,因而把手部分9仅具有不会对用户构成任何危险的温度。另外,把手元件4、或者说尤其是把手部分9是由一种热导率极小的材料制造或者包覆有一种这样的材料,从而不会在当蒸汽流过蒸汽排放通道6时形成任何显著的变热。
附图标记列表
1 厨用设备
2 容器
3 顶盖
4 把手元件
5 顶盖边缘
6 蒸汽排放通道
7 外侧面
8 蒸汽排放部分
9 把手元件
10 蒸汽排出孔
11 隔板
12 加热容器
13 盖板
Claims (14)
1.一种厨用设备(1),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2),其中,所述容器(2)具有具备顶盖边缘(5)的顶盖(3),在所述顶盖(3)上布置至少一个把手元件(4),其中,在所述顶盖边缘(5)的区域内设有至少一个蒸汽排放通道(6),在所述容器(2)内流动的蒸汽能够通过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从所述顶盖边缘(5)开始在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上沿着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基本径向地朝向所述顶盖(3)的中心的方向定向,使得从所述容器(2)中泄漏的蒸汽在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上顺沿地导引,其中,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布置在顶盖(3)的外侧面(7)与把手元件(4)的蒸汽排放部分(8)之间,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一侧通过所述把手元件(4)并且另一侧通过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被限定边界,使得所述外侧面(7)直接被加载了所排出的蒸汽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具有至少一个蒸汽排出孔(10),所述蒸汽排出孔(10)配属于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布置在把手元件(4)的区域内,所述把手元件(4)朝向所述顶盖(3)的中心的方向被布置在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4)朝向所述顶盖(3)的中心的方向被布置在所述顶盖边缘(5)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4)具有朝向所述顶盖(3)的中心的方向的蒸汽排放部分(8)和从所述容器(2)背离指向的把手部分(9),其中,在所述蒸汽排放部分(8)与所述把手部分(9)之间布置有隔板(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4)具有低热导率的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4)具有热导率小于3W/(m·K)的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4)是独立于所述顶盖(3)的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元件(4)与所述顶盖(3)一体式地构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具有温度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的区域内具有温度传感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在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的区域内具有以光学方式表明蒸汽泄漏的元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2)是蒸煮容器,其中,所述厨用设备(1)具有另外的加热容器(12),所述另外的加热容器(12)具有与所述容器(2)相对应的盖板(13),所述容器(2)能够安置在所述盖板上,使得从所述另外的加热容器(12)上升的蒸汽能够通过设计在容器(2)上的开口进入所述容器(2)。
14.一种借助厨用设备(1)加热食物的方法,所述厨用设备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厨用设备(1),其中,在所述厨用设备(1)的容器(2)内流动的蒸汽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布置在顶盖边缘(5)的区域内的蒸汽排放通道(6)泄漏到周围环境中,其特征在于,蒸汽从所述顶盖边缘(5)开始在顶盖(3)的外侧面(7)上沿着顶盖(3)的外侧面(7)基本径向地朝向所述顶盖(3)的中心的方向被导引,其中,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布置在顶盖(3)的外侧面(7)与把手元件(4)的蒸汽排放部分(8)之间,所述蒸汽排放通道(6)一侧通过所述把手元件(4)并且另一侧通过所述顶盖(3)的外侧面(7)被限定边界,使得所述外侧面(7)直接被加载了所排出的蒸汽的温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14112577.0 | 2014-09-01 | ||
DE102014112577.0A DE102014112577A1 (de) | 2014-09-01 | 2014-09-01 | Küchenmaschine mit einem aufheizbaren Gefä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11357A CN105411357A (zh) | 2016-03-23 |
CN105411357B true CN105411357B (zh) | 2020-06-30 |
Family
ID=54012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96483.8A Active CN105411357B (zh) | 2014-09-01 | 2015-09-01 | 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的厨用设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989945B1 (zh) |
CN (1) | CN105411357B (zh) |
DE (1) | DE102014112577A1 (zh) |
ES (1) | ES2713405T3 (zh) |
PL (1) | PL2989945T3 (zh) |
PT (1) | PT2989945T (zh) |
TR (1) | TR201901852T4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33556B (zh) * | 2017-02-16 | 2020-11-24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蒸汽阀盖、蒸汽阀座、蒸汽阀和烹饪厨具 |
CN219088959U (zh) * | 2022-12-16 | 2023-05-30 |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 盖体组件和液体加热容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09047733A1 (de) * | 2009-12-09 | 2011-06-16 | Silit-Werke Gmbh & Co. Kg | Deckel für einen Schnellkochtopf |
CN201911918U (zh) * | 2008-09-26 | 2011-08-03 | 约瑟夫舒尔特-乌费尔两合公司 | 烹饪用具的具有排汽功能的盖 |
CN103251306A (zh) * | 2012-02-06 | 2013-08-21 |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 罐形烹煮容器和至少一个套装件 |
CN203226671U (zh) * | 2013-04-15 | 2013-10-09 | 李香秀 | 一种具有泄压盖的防溢水茶壶盖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077070B2 (ja) * | 2007-07-03 | 2012-11-21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炊飯器 |
DE102007060749A1 (de) | 2007-12-17 | 2009-06-25 | Vorwerk & Co. Interholding Gmbh | Küchenmaschine mit einem aufheizbaren Gefäß |
-
2014
- 2014-09-01 DE DE102014112577.0A patent/DE10201411257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5
- 2015-08-28 EP EP15182870.4A patent/EP2989945B1/de active Active
- 2015-08-28 PT PT15182870T patent/PT2989945T/pt unknown
- 2015-08-28 ES ES15182870T patent/ES2713405T3/es active Active
- 2015-08-28 PL PL15182870T patent/PL2989945T3/pl unknown
- 2015-08-28 TR TR2019/01852T patent/TR201901852T4/tr unknown
- 2015-09-01 CN CN201510696483.8A patent/CN10541135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911918U (zh) * | 2008-09-26 | 2011-08-03 | 约瑟夫舒尔特-乌费尔两合公司 | 烹饪用具的具有排汽功能的盖 |
DE102009047733A1 (de) * | 2009-12-09 | 2011-06-16 | Silit-Werke Gmbh & Co. Kg | Deckel für einen Schnellkochtopf |
CN103251306A (zh) * | 2012-02-06 | 2013-08-21 | 德国福维克控股公司 | 罐形烹煮容器和至少一个套装件 |
CN203226671U (zh) * | 2013-04-15 | 2013-10-09 | 李香秀 | 一种具有泄压盖的防溢水茶壶盖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PL2989945T3 (pl) | 2019-06-28 |
DE102014112577A1 (de) | 2016-03-03 |
ES2713405T3 (es) | 2019-05-21 |
EP2989945A1 (de) | 2016-03-02 |
EP2989945B1 (de) | 2019-01-30 |
TR201901852T4 (tr) | 2019-03-21 |
PT2989945T (pt) | 2019-03-25 |
CN105411357A (zh) | 2016-03-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68158B2 (ja) | 家庭用器具のミキシングボウル上に載せられるように設計される凝縮液を集めるための受け器を含む蒸気調理アクセサリ | |
JP5202507B2 (ja) | マイクロ波蒸気調理容器システム | |
US7059240B2 (en) | Double heating-type pots | |
TW201417755A (zh) | 微波用鎖濕蓋 | |
CN105411357B (zh) | 具有能够被加热的容器的厨用设备 | |
KR102351771B1 (ko) | 전기 밥솥 | |
JP2017189628A (ja) | 調理鍋用蒸し具、及び、蒸し具を用いる炊飯器 | |
US20150173550A1 (en) | Household Electrothermal Vaporization Heater | |
JP2009285231A (ja) | 炊飯器 | |
JP3214185U (ja) | 電子レンジ用炊飯器 | |
TWM460613U (zh) | 烹調容器 | |
CN104879802B (zh) | 微波炉 | |
KR101440981B1 (ko) | 전기밥솥의 증기 포집 장치 | |
KR100893326B1 (ko) | 조리용기용 뚜껑 | |
JP4961387B2 (ja) | 炊飯器 | |
JP2016099010A (ja) | 加熱調理器 | |
JP6175802B2 (ja) | 調理鍋用蒸し具、及び、蒸し具を用いる炊飯器 | |
JP2015217055A (ja) | 炊飯器 | |
JP2017051417A (ja) | 炊飯器 | |
JP5103280B2 (ja) | 炊飯器 | |
CN204813330U (zh) | 煮饭器 | |
KR200473274Y1 (ko) | 스팀을 이용한 음식물 가열용기 | |
CN208832517U (zh) | 煎烤盘组件及微波炉 | |
KR101968869B1 (ko) | 만능냄비 | |
KR200448979Y1 (ko) | 조리용기용 열기 저장 뚜껑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