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02340A -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 Google Patents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402340A
CN105402340A CN201510564581.6A CN201510564581A CN105402340A CN 105402340 A CN105402340 A CN 105402340A CN 201510564581 A CN201510564581 A CN 201510564581A CN 105402340 A CN105402340 A CN 1054023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ave
pin
bearing
housing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645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地知彬
斋藤达也
伊藤良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402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40234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0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 F16H9/1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belts, V-belts, or ropes engaging a pulley built-up out of relatively axially-adjustable parts in which the belt engages the opposite flanges of the pulley directly without interposed belt-supporting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35Gearboxes for gearing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5/00Elements with teeth or friction surfa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Worms, pulleys or sheaves for gearing mechanisms
    • F16H55/32Friction members
    • F16H55/36Pulle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8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reducing vibration or noi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能够抑制因链带中的销扩张槽轮的负载发生变化而壳体发生振动。具备:轴承,将旋转轴保持成旋转自如;及第一固定单元(55、56、58、59),使轴线方向上的紧固力作用于该轴承,而将该轴承固定于壳体,构成为,以各带轮中的通过旋转轴线的基准平面为基准,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销开始与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或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销从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基准平面至作用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一致。

Description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一对带轮和卷绕于这些带轮的带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特别涉及对这些各带轮的旋转轴进行支撑的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油泵的支撑结构。该油泵构成为,在向轴线方向的一方延伸的旋转轴连接有从动链轮,从连接于变速器的输入轴的驱动链轮经由链带向该从动链轮传递转矩。另外,油泵的另一侧的端部固定于壳体。当如此支撑油泵时,存在伴随着转矩的传递而油泵发生扭转振动的可能性。为了抑制如此产生扭转振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油泵的支撑结构构成为,通过与链带的张力方向平行地配置的保持构件来连接油泵主体中的旋转轴所延伸的一侧的端面与壳体。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09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链带是通过销将多个板状的链节呈环状连接而构成的。在以由相互相向的槽轮夹着该链带而传递转矩的方式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中,在传递转矩时,销被间断地夹入槽轮或销被间断地从槽轮脱离。在如此销被夹入槽轮时,销扩张槽轮的按压力作用于槽轮。另外,由于相邻的销彼此隔开预定间隔而配置,因此从前面的销被夹入槽轮至后续的销被夹入槽轮为止,销开始与槽轮接触的位置处的上述按压力暂时降低。与此相反地,在销从带轮脱离时,销扩张槽轮的按压力降低,从前面的销从槽轮脱离至后续的销从槽轮脱离为止,销从槽轮脱离的位置处的上述按压力缓缓增大。并且,与上述按压力对应的力矩作用于旋转轴。因此,如上所述,当按压力间断地发生变化时,存在旋转轴发生振动的可能性。另外,当旋转轴发生振动时,存在经由保持旋转轴的轴承向壳体传递振动而壳体发生膜振动的可能性。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技术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因链带中的销扩张槽轮的负载发生变化而壳体发生振动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具备:一对带轮,分别具有与旋转轴一体化的固定槽轮和以能够与上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且沿该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该旋转轴嵌合的移动槽轮;链带,具有多个板状的链节和销,该销嵌入到形成于上述链节的连接孔而将上述链节彼此连接成环状,并且两端面与上述各槽轮接触而成为动力传递面;轴承,将上述旋转轴保持成旋转自如;及第一固定单元,沿上述轴承的轴线方向作用紧固力,而固定上述轴承与上述壳体,上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的特征在于,构成为,以上述各带轮中的通过旋转轴线的基准平面为基准,使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上述销开始与上述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或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上述销从上述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上述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作用上述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一致。
第二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作用上述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包含:上述移动槽轮最接近上述固定槽轮的情况下的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上述销开始与上述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上述移动槽轮距离上述固定槽轮最远的情况下的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上述销开始与上述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之间的任一角度。
第三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上述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作用上述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包含:上述移动槽轮最接近上述固定槽轮的情况下的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上述销从上述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上述移动槽轮距离上述固定槽轮最远的情况下的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上述基准平面至上述销从上述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之间的任一角度。
第四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在第一至第三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第二固定单元,该第二固定单元在隔着上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而与上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反一侧的位置对上述轴承作用轴线方向上的紧固力,而固定上述轴承与上述壳体。
第五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在第一至第四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板部件,由上述板部件和上述壳体夹着上述轴承,上述第一固定单元通过将上述板部件固定于上述壳体,对上述轴承作用轴线方向上的紧固力而固定上述轴承与上述壳体。
第六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在第一至第五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液压促动器,该液压促动器对上述移动槽轮的背面作用液压,以使上述移动槽轮沿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与上述液压促动器连通的第一油路形成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一固定单元构成为在从形成有上述第一油路的位置偏离的位置作用上述紧固力。
第七技术方案为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在第一至第六技术方案中的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供对上述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用油流动的第二油路形成于上述壳体,上述第一固定单元构成为在从形成有上述第二油路的位置偏离的位置作用上述紧固力。
根据本发明,沿将旋转轴保持成旋转自如的轴承的轴线方向作用紧固力而固定轴承与壳体。另外,以各带轮中的通过旋转轴线的基准平面为基准,使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销开始与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或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销从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至对轴承作用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一致。如此一来,通过将轴承固定于壳体,在销开始与各槽轮接触时或在销从各槽轮脱离时,能够提高相对于作用于旋转轴的负载的支撑刚性。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轴挠曲,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轴发生振动。或者,能够在旋转轴发生了振动的情况下抑制支撑该旋转轴的轴承发生振动。通过如此抑制旋转轴、轴承发生振动,能够抑制壳体发生膜振动。
另外,通过在隔着旋转轴的中心轴线而与第一固定单元相反一侧的位置由第二固定单元将轴承固定于壳体,能够提高被这些各固定单元夹着的部分的刚性。其结果是,即使在旋转轴、轴承发生了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壳体发生膜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中的对轴承与壳体进行固定的部分的一例的壳体的侧视图。
图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链带的结构的一例的放大图。
图4是用于说明止动板的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链带与各槽轮开始接触的位置或脱离的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带式无级变速器(CVT);2、输入轴;3、初级带轮;4、输出轴;5、次级带轮;6、链带;7、22、固定槽轮;8、23、移动槽轮;16、32、液压室;20、壳体;21、36、油路;38、销;39、链节;40、连通孔;42、44、50、53、54、轴承;46、52、止动板;55、56、58、59、螺栓;57、润滑用油路。
具体实施方式
能够在本发明中作为对象的带式无级变速器具备:一对带轮,分别具有固定槽轮和移动槽轮;及链带,具有与各槽轮接触的动力传递面。图2示出如此构成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结构的一例。图2所示的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记作CVT)1构成为与以往已知的结构大致相同,由以下构成:输入轴2,从发动机等动力源传递转矩;初级带轮3,连接于该输入轴2;输出轴4,向驱动轮等输出构件传递转矩;次级带轮5,连接于该输出轴4;及环状的链带6,卷绕于这些带轮3、5。此外,输入轴2与输出轴4平行地配置。
初级带轮3由圆锥形状的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构成,该第一固定槽轮7与输入轴2形成为一体。另外,第一移动槽轮8以能够与输入轴2一体地旋转并且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通过花键等而与输入轴2卡合。具体地说,在第一移动槽轮8的内周部分一体地形成有向背面侧(图中的左侧)延伸的中空状的第一突起部9,该第一突起部9的内周面与输入轴2的外周面进行花键卡合。并且,这些各槽轮7、8中的圆锥面10、11在输入轴2的轴线方向上相向配置,由这些圆锥面10、11形成第一V槽12。
另外,在第一移动槽轮8的外周部形成有向背面侧突出的第一圆筒部13,与该第一圆筒部13的内周面液密封状地接触的第一工作缸14与输入轴2嵌合。该第一工作缸14是形成为环状的构件,其中空部与输入轴2嵌合。另外,第一工作缸14形成为研钵状,其外周部分以朝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其端面与第一圆筒部13的内周面相向。而且,用于液密封状地密封第一工作缸14与第一圆筒部13的第一密封构件15设于上述端面与第一圆筒部13的内周面之间。此外,第一工作缸14以在第一移动槽轮8距离第一固定槽轮7最远时不与第一突起部9的前端面接触的方式与输入轴2嵌合。此外,上述第一工作缸14从输入轴2的端部嵌合并与形成于输入轴2的台阶部接触,从而在轴线方向上被定位。
如上所述形成第一工作缸14与第一圆筒部13,从而将被这些构件包围的空间(以下,记作第一液压室)16维持成液密封状,因此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构成为,通过向第一液压室16供给油而将第一移动槽轮8向第一固定槽轮7侧按压。即,构成为作为通过液压使按压力作用于第一移动槽轮8的液压促动器而发挥功能。
在此,简单地说明向上述第一液压室16供给油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输入轴2,从输入轴2的端部形成有预定长度的第一中空部17。在该第一中空部17的前端部(图中的右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输入轴2的外周面的第一贯通孔18。另外,在第一突起部9形成有与第一液压室16连通的第二贯通孔19。并且,第一油路21与第一中空部17的开口部连通,该第一油路21与未图示的变矩器、前进后退切换机构等其他装置一起与包围CVT1的壳体20形成为一体。因此,从第一中空部17经由第一贯通孔18以及第二贯通孔19而向第一液压室16供给油。此外,构成为以对第一突起部9与输入轴2卡合的部分进行润滑的方式供给从第一贯通孔18向输入轴2的外周侧流动的油。
图2所示的次级带轮5也与上述初级带轮3同样地构成。简单地说明其结构。图2所示的次级带轮5在输出轴4的一端部(图中的左侧的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圆锥形状的第二固定槽轮22。另外,在圆锥形状的第二移动槽轮23的背面侧延伸地形成有第二突起部24,该第二突起部24与输出轴4进行花键卡合。即,第二移动槽轮23以能够与输出轴4一体地旋转并且沿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进行卡合。并且,第二固定槽轮22中的圆锥面25与第二移动槽轮23中的圆锥面26在轴线方向上相向配置,由这些各圆锥面25、26形成第二V槽27。
另外,在第二移动槽轮23的外周部形成有向背面侧突出的第二圆筒部28,与该第二圆筒部28的内周面液密封状地接触的第二工作缸29与输出轴4嵌合。该第二工作缸29是形成为环状的构件,其中空部与输出轴4嵌合。另外,第二工作缸29形成为研钵状,其外周部分以朝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其端面与第二圆筒部28的内周面相向。而且,为了液密封状地密封上述端面与第二圆筒部28,在该端面与第二圆筒部28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构件30。而且,将第二移动槽轮23向第二固定槽轮22侧按压的复位弹簧31设于第二移动槽轮23与第二工作缸29之间。此外,第二工作缸29以在第二移动槽轮23距离第二固定槽轮22最远时不与第二突起部24的前端面接触的方式配置,另外,上述第二工作缸29从输出轴4的端部嵌合并与形成于输出轴4的台阶部接触,从而在轴线方向上被定位。
如上所述形成第二工作缸29与第二圆筒部28,从而将被这些构件包围的空间(以下,记作第二液压室)32维持成液密封状,因此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构成为通过向该第二液压室32供给油而将第二移动槽轮23向第二固定槽轮22侧按压。即,构成为作为通过液压使按压力作用于第二移动槽轮23的液压促动器发挥功能。
在此,简单地说明向第二液压室32供给油的结构。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输出轴4,从输出轴4的形成有上述第二固定槽轮22的一侧的端部起形成有预定长度的第二中空部33。在该第二中空部33的前端部(图中的右侧的部分)、更加具体地说在第二移动槽轮23所嵌合的部分形成有朝向输出轴4的外周面的第三贯通孔34。另外,在第二突起部24形成有与第二液压室32连通的第四贯通孔35。并且,与壳体20一体地形成的第二油路36和第二中空部33的开口部连通。因此,从第二中空部33经由第三贯通孔34以及第四贯通孔35而向第二液压室32供给油。此外,构成为以对第二突起部24与输出轴4卡合的部分进行润滑的方式供给从第三贯通孔34向输出轴4的外周侧流动的油。
并且,在输出轴4的另一侧的端部构成为,输出齿轮37进行花键卡合,经由该输出齿轮37向未图示的驱动轮传递转矩。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初级带轮3与次级带轮5卷绕有环状的链带6。更加具体地说,以横跨各V槽12、27的方式卷绕有链带6。在此,参照图3说明链带6的结构的一例。此外,图3中的横向表示链带6的长度方向,纵向表示链带6的厚度方向。图3所示的链带6包括:多个销38,形成为与链带6的宽度相同的长度,并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及多个链节39,由该销38连接成环状。在此所示的链节39是形成有供销38通过的连通孔40的环状的板部件,在其两端部分形成有内径与销38的外径大致相同的销保持部41。更加具体地说,被各个销保持部41夹着的中央部分的宽度形成为比销38的外径小,形成为销38无法从销保持部41沿链带6的长度方向移动。并且,在将多个链节39沿链带6的宽度方向层叠并且将相邻的链节39彼此配置成沿链带6的长度方向错开与销保持部41之间的距离相应的量后,以使销38的两端部在宽度方向上从所层叠的链节39突出的方式将销38插入到销保持部41而将链节39连接成环状。此外,链节39与销38构成为能够相对旋转。
上述链带6根据为了提高刚性等各种条件,可以将多个销38插入到销保持部41,或者也可以将销38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椭圆状等各种形状。具体地说,与以往已知的链带同样地,将剖面形状形成为椭圆状的两个销38插入到销保持部41。另外,两个销38彼此相向的面以进行面接触的方式形成为平面,并且形成从预定位置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在将像如此形成的销38插入到链节39的链带中,在链节39转动的情况下,两个销38以其倾斜面进行接触的方式相对地转动,因此能够降低链节39与销38之间的滑动阻力。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链节39的两端分别形成贯通孔,向该贯通孔插入销38。即,销38、链节39的形状或结构并不特别限定。
接着,说明如上所述地构成的CVT1的支撑结构。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输入轴2的轴线方向上的比初级带轮3靠发动机侧(图中的右侧)的部分由第一轴承42保持成旋转自如。具体地说,在输入轴2,在第一固定槽轮7的背面侧的部分形成有台阶部,以第一轴承42中的内圈42a的一侧面从发动机侧与台阶部接触的方式将第一轴承42与输入轴2嵌合。另外,第一轴承42的外圈42b固定于壳体20。具体地说,在壳体20形成有形成为环状的环状壁部43,在该环状壁部43的内周面插入有外圈42b。
另外,输入轴2的前端部(图中的左侧的端部)由第二轴承44保持成旋转自如。具体地说,第二轴承44的内圈44a的一侧面以与第一工作缸14接触的方式与输入轴2嵌合,第二轴承44的内圈44a的另一侧面由螺母等第一固定构件45向第一工作缸14侧按压并固定。即,第二轴承44被第一工作缸14和第一固定构件45夹着。另外,第二轴承44的外圈44b与壳体20嵌合。而且,壳体20形成为在比外圈44b靠外周侧向CVT1侧突出,并设有在轴线方向上与其突出部接触的环状的第一止动板46。该第一止动板46用于抑制外圈44b沿轴线方向移动,第一止动板46的内周部与外圈44b配置成在轴线方向上接触。即,构成为,通过将第一止动板46安装于壳体20,外圈44b被壳体20的侧面和第一止动板46的内周侧的侧面夹着而在第二轴承44的轴线方向上被固定。
在此,说明第一止动板46的结构。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止动板46的结构的一例的主视图。图4所示的第一止动板46形成为六角形状,在其中央部分形成有第五贯通孔47。该第一止动板46如图2所示,配置成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一工作缸14的一部分重叠。因此,第五贯通孔47的内径形成为比在轴线方向上重叠的第一工作缸14的一部分的外径大。另外,第五贯通孔47形成为比第二轴承44的外圈44b大。而且,第一止动板46构成为由两个螺栓固定于壳体20,在隔着第五贯通孔47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内螺纹部48。另外,第一止动板46与上述外圈44b接触,在该第五贯通孔47的内部形成有与第二轴承44的外圈44b接触的卡定部49。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隔着通过各内螺纹部48的中心的直线的两侧,在第五贯通孔47的圆周方向上的预定范围内形成有向第五贯通孔47的内周侧突出的卡定部49。此外,只要卡定部49与第二轴承44的外圈44b的侧面接触而沿第二轴承44的轴线方向作用紧固力即可,因此也可以形成于第五贯通孔47的内侧的整个区域。因此,通过在夹着第二轴承44的状态下对壳体20与第一止动板46进行螺纹紧固,第二轴承44的外圈44b的轴线方向上的位置被定位。另外,如上所述,卡定部49在圆周方向上具有一定程度的长度,因此第一止动板46与第二轴承44实际上成为一体。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输出轴4的一端部(形成有第二固定槽轮22的一侧的端部)由第三轴承50保持成旋转自如。具体地说,在输出轴4,在第二固定槽轮22的背面侧形成有台阶部,第三轴承50以使第三轴承50的内圈50a的一侧面与该台阶部的侧面接触的方式与输出轴4嵌合,由螺母等第二固定构件51将另一侧面向第二固定槽轮22侧按压并固定。即,由第二固定槽轮22和第二固定构件51夹着第三轴承50而抑制该第三轴承50沿轴线方向移动。另外,第三轴承50的外圈50b以与第二轴承44的外圈44b同样的方式与壳体20嵌合,并且被与上述第一止动板46同样地构成的第二止动板52和壳体20夹着而在轴线方向上被定位。
而且,在输出轴4的另一端部,如上所述地卡合有输出齿轮37,该输出齿轮37的两端部由嵌合于壳体20的第四轴承53以及第五轴承54保持成旋转自如。
接着,说明图2所示的CVT1的作用。图2所示的CVT1经由输入轴2从发动机向第一固定槽轮7以及第一移动槽轮8传递转矩。如此向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传递的转矩通过在圆锥面10、11与销38的端面产生的摩擦力而向链带6传递。并且,链带6的转矩通过在圆锥面25、26与销38的端面产生的摩擦力而向第二固定槽轮22以及第二移动槽轮23传递,该转矩经由输出轴4向输出齿轮37传递。
如上所述,第一固定槽轮7以及第一移动槽轮8和链带6通过摩擦力来传递转矩,第二固定槽轮22以及第二移动槽轮23也与链带6同样地通过摩擦力来传递转矩。以产生该摩擦力的方式向上述第二液压室32供给液压。具体地说,以使按压第二移动槽轮23的负载增大的方式增大液压。如此一来,当增大液压时,第二固定槽轮22与第二移动槽轮23夹持链带6的夹紧力增大。其结果是,链带6的张力增大,链带6与第一固定槽轮7以及链带6与第一移动槽轮8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并且链带6与第二固定槽轮22以及链带6与第二移动槽轮23之间的摩擦力增大。
另外,构成为通过使卷绕于初级带轮3以及次级带轮5的链带6的卷绕半径发生变化而使变速比发生变化。具体地说,构成为,根据所要求的变速比来控制向第一液压室16供给的油量,使第一移动槽轮8沿轴线方向移动而使第一V槽12的槽宽发生变化,从而进行变速。此外,链带6的周长恒定,如上所述,第二移动槽轮23被向第二固定槽轮22侧按压。因此,通过使第一V槽12的槽宽发生变化,第二V槽27的槽宽随之变化。在图5中,以实线表示CVT1的变速比最大的情况下的链带6的位置,以虚线表示变速比最小的情况下的链带6的位置。
另外,由于当如上所述地变更变速比时,链带6的卷绕半径发生变化,因此根据变速比,销38开始与第一固定槽轮7以及第一移动槽轮8接触的位置或销38开始与第二固定槽轮22以及第二移动槽轮23接触的位置发生变化。同样地,根据变速比,销38从第一固定槽轮7以及第一移动槽轮8脱离的位置或销38从第二固定槽轮22以及第二移动槽轮23脱离的位置发生变化。在图5中,在CVT1的变速比最大时,将销38开始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接触的位置表示为a点,将销38开始与第二固定槽轮22和第二移动槽轮23接触的位置表示为b点,将销38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脱离的位置表示为c点,将销38从第二固定槽轮22和第二移动槽轮23脱离的位置表示为d点。另外,在CVT1的变速比最小时,将销38开始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接触的位置表示为e点,将销38开始与第二固定槽轮22和第二移动槽轮23接触的位置表示为f点,将销38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脱离的位置表示为g点,将销38从第二固定槽轮22和第二移动槽轮23脱离的位置表示为h点。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CVT1存在因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22、23)接触或销38从各槽轮7、8(22、23)脱离而壳体20发生膜振动的可能性。说明该壳体20发生膜振动的原理。此外,因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或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而壳体20发生膜振动的原理与因销38开始与各槽轮22、23接触或销38从各槽轮22、23脱离而壳体20发生膜振动的原理大致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因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或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而壳体20发生膜振动的原理。
如上所述,多个销38以沿链带6的长度方向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因此在CVT1传递转矩时,销38间断地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接触。在如此销38开始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接触时,扩张各槽轮7、8。这是因为,对链带6作用张力,另外,向上述第一液压室16供给油而将第一移动槽轮8向第一固定槽轮侧按压。如此一来,基于扩张各槽轮7、8的负载的力矩作用于输入轴2,因此输入轴2以各轴承42、44为支点发生挠曲,使得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处的第一V槽12的宽度扩大。此时,在输入轴2的轴线方向上,与卷绕有链带6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挠曲得最大。另外,输入轴2朝向该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挠曲。
另外,在CVT1传递转矩时,销38间断地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脱离。在如此销38从第一固定槽轮7和第一移动槽轮8脱离时,与按压销38的按压力反抗的反作用力消失。当如此与按压力反抗的反作用力消失时,基于向第一液压室16供给的液压的力矩作用于输入轴2,使得销38所脱离的位置处的第一V槽12的宽度变窄,因此输入轴2以各轴承42、44为支点发生挠曲。此时,在输入轴2的轴线方向上,与卷绕有链带6的部位相同的位置挠曲得最大。另外,输入轴2朝向与该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相反方向的位置挠曲。在图5中,以箭头表示在变速比最大时输入轴2挠曲的方向。
当如上所述在CVT1传递转矩时输入轴2挠曲变形时,存在第二轴承44倾斜的情况。具体地说,存在如下情况:在圆周方向上的与销38开始和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或在圆周方向上与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相反一侧的位置(旋转180度后的位置),第二轴承44以按压壳体20的方式倾斜。与此相反地,存在如下情况:在圆周方向上的与销38开始和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相反一侧的位置或与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相同的位置,第二轴承44以从壳体20远离的方式倾斜。在图2中,以箭头表示在输入轴2向图中的下侧挠曲变形的情况下第二轴承44发生倾斜的方向。在如此第二轴承44发生倾斜的情况下,壳体20被向外侧按压。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止动板46与第二轴承44实际上成为一体,因此在第二轴承44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经由第一止动板46被向内侧牵拉。
如上所述,销38插入到链节39,并以沿链带6的长度方向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因此,扩张各槽轮7、8的负载间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存在输入轴2、第二轴承44或壳体20发生振动的可能性。
因此,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了抑制因销38与各槽轮7、8接触或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而壳体20发生膜振动,以能够使输入轴2的支撑刚性提高并且使壳体20的刚性提高的方式将第二轴承44固定于壳体20。更加具体地说,确定固定按压第二轴承44的第一止动板46的位置。
在此,说明将第一止动板46固定于壳体20的位置。如上所述,输入轴2朝向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挠曲或输入轴2朝向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与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方向相反的位置挠曲。因此,如上所述,输入轴2在与挠曲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发生振动。另外,在如此输入轴2发生了振动时,第二轴承44以输入轴2与输出轴4所通过的平面为基准,使与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至振幅最大的位置为止的角度、即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1或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2为相同角度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移动最多。换言之,该位置的振幅最大。
如上所述,第二轴承44由第一止动板46与壳体20夹着。因此,当如上所述第二轴承44发生振动时,第一止动板46随之发生振动。因此,构成为在其振幅最大的位置由第一螺栓55将第一止动板46固定于壳体20。即,以输入轴2与输出轴4所通过的平面(以下,记作基准平面)S为基准,在与至销38开始和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1或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2为相同角度的位置,通过第一螺栓55固定第一限位器46与壳体20。此外,第一螺栓55对第一限位器46和壳体20作用轴线方向上的紧固力,另外,如上所述,第一止动板46与第二轴承44实际上一体化,因此该第一螺栓55相当于实施本发明的情况下的第一固定单元。
图1是壳体20的侧视图,表示以使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从基准平面S至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2、从基准平面S至设有第一螺栓55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成为同一位置的方式由第一螺栓55固定第一止动板46的状态。此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进一步如后所述在隔着第二轴承44的旋转中心而与由第一螺栓55固定第一止动板46的位置相反一侧的位置,由第二螺栓56固定第一止动板46。
另外,如上所述,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根据变速比而发生变化。因此,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为图5中的通过a点和e点的直线上的任意位置。同样地,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为图5中的通过c点和g点的直线上的任意位置。因此,根据CVT1所传递的转矩、作用于输入轴2的负荷等,使第一螺栓55在旋转方向上与在图5中标以阴影的任意区域相同的区域内固定第一止动板46与壳体20即可。即,在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在从基准平面S至a点为止的角度θ1与从基准平面S至e点为止的角度的范围内或从基准平面S至c点为止的角度θ2与从基准平面S至g点为止的角度的范围内,固定第一止动板46与壳体20即可。换言之,以基准平面S为基准,在最大变速比下的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至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1与最小变速比下的输入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至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的范围内或最大变速比下的至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θ2与最小变速比下的至销38从各槽轮7、8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的范围内的任一处固定第一止动板46与壳体20即可。
这样一来,通过由第一螺栓55固定第一止动板46与壳体20,相对于在传递转矩时作用于输入轴2的挠曲方向上的负载有助于第二轴承44、第一止动板46以及壳体20的刚性,因此能够提高输入轴2的支撑刚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输入轴2挠曲或抑制输入轴2发生振动。由此,能够抑制因输入轴2挠曲或发生振动而壳体20发生膜振动。
而且,第一止动板46在隔着输入轴2的旋转中心而与第一螺栓55相反一侧的位置由第二螺栓56固定于壳体20。
通过如此以第一螺栓55和第二螺栓56来固定第一止动板46与壳体20,第一螺栓55与第二螺栓56之间经由第一止动板46而连接,因此能够提高壳体20的刚性。其结果是,在输入轴2发生振动且该振动传递到壳体20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壳体20在轴线方向上发生挠曲。此外,在如上所述设有第一螺栓55和第二螺栓56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为了提高壳体20的刚性而形成的肋等。
另外,如图1所示,与第一液压室16连通的第一油路21、与第二液压室32连通的第二油路36形成于壳体20。而且,如图1、图2所示,供对各轴承44、50等进行润滑的油流动的润滑用油路57形成于壳体20。因此,优选为,由上述第一螺栓55、第二螺栓56将第一限位器46固定于壳体20的位置形成于从形成有上述各油路21、36、57的位置偏离的位置。此外,在图1中,为了明确地示出各油路21、36、57,在形成有各油路21、36、57的位置标注了阴影。
此外,如上所述,存在向输出轴4也与输入轴2同样地作用负载或与输入轴2同样地发生振动的可能性。因此,第二止动板52也与第一螺栓55同样地,由第三螺栓58固定于壳体20即可。即,以基准平面S为基准,在与至销38开始与各槽轮22、23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或至销38从各槽轮22、23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为相同角度的位置,由第三螺栓58固定第二止动板52与壳体20即可。另外,为了提高壳体20的刚性,在隔着输出轴4的旋转中心而与第三螺栓58相反一侧的位置,由第四螺栓59将第二止动板52固定于壳体20即可。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列举说明了将第一止动板46、第二止动板52在两处固定于壳体20的例子,但是该进行固定的位置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因此,在三处以上将第一止动板46、第二止动板52固定于壳体20的情况下,使固定任一位置的螺栓与基准平面所形成的角度和旋转轴2(4)的旋转方向上的从基准平面S至销38开始与各槽轮7、8(22、23)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或从基准平面S至销38从各槽轮7、8(22、23)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相同即可。
而且,在上述例子中,列举第二轴承44、第三轴承50被止动板46(52)与壳体20夹着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只要能够在这些轴承44、50的轴线方向上与壳体20进行固定即可。因此,也可以构成为在外圈形成内螺纹而进行螺钉紧固。

Claims (7)

1.一种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具备:
一对带轮,分别具有与旋转轴一体化的固定槽轮和以能够与所述旋转轴一体地旋转并且沿该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的方式与该旋转轴嵌合的移动槽轮;
链带,具有多个板状的链节和销,所述销嵌入到形成于所述链节的连接孔而将所述链节彼此连接成环状,并且两端面与所述各槽轮接触而成为动力传递面;
轴承,将所述旋转轴保持成旋转自如;及
第一固定单元,沿所述轴承的轴线方向作用紧固力,而固定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
所述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的特征在于,
构成为,以所述各带轮中的通过旋转轴线的基准平面为基准,使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所述销开始与所述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或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至所述销从所述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所述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作用所述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作用所述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包含:所述移动槽轮最接近所述固定槽轮的情况下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所述销开始与所述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所述移动槽轮距离所述固定槽轮最远的情况下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所述销开始与所述各槽轮接触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之间的任一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作用所述紧固力的位置为止的角度包含:所述移动槽轮最接近所述固定槽轮的情况下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所述销从所述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与所述移动槽轮距离所述固定槽轮最远的情况下的所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的从所述基准平面至所述销从所述各槽轮脱离的位置为止的角度之间的任一角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固定单元,所述第二固定单元在隔着所述旋转轴的中心轴线而与所述第一固定单元相反一侧的位置对所述轴承作用轴线方向上的紧固力,而固定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板部件,由所述板部件和所述壳体夹着所述轴承,
所述第一固定单元通过将所述板部件固定于所述壳体,对所述轴承作用轴线方向上的紧固力而固定所述轴承与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液压促动器,所述液压促动器对所述移动槽轮的背面作用液压,以使所述移动槽轮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移动,
与所述液压促动器连通的第一油路形成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固定单元构成为在从形成有所述第一油路的位置偏离的位置作用所述紧固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供对所述轴承进行润滑的润滑用油流动的第二油路形成于所述壳体,
所述第一固定单元构成为在从形成有所述第二油路的位置偏离的位置作用所述紧固力。
CN201510564581.6A 2014-09-08 2015-09-07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Pending CN1054023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2067 2014-09-08
JP2014182067A JP2016056839A (ja) 2014-09-08 2014-09-08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軸支持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402340A true CN105402340A (zh) 2016-03-16

Family

ID=55437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64581.6A Pending CN105402340A (zh) 2014-09-08 2015-09-07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69435A1 (zh)
JP (1) JP2016056839A (zh)
CN (1) CN10540234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4155835A1 (ja) * 2013-03-27 2017-02-1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における軸支持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5359A (en) * 1919-03-17 2000-01-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5140225A (ja) * 2003-11-06 2005-06-02 Koyo Seiko Co Ltd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JP2010242951A (ja) * 2009-04-10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0249244A (ja) * 2009-04-16 2010-11-0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102016359A (zh) * 2008-10-20 2011-04-1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
CN103089918A (zh) * 2011-10-31 2013-05-08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链式无级变速器
JP5664213B2 (ja) * 2010-12-21 2015-02-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取付板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6290B2 (ja) * 2005-10-19 2011-10-0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15359A (en) * 1919-03-17 2000-01-18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JP2005140225A (ja) * 2003-11-06 2005-06-02 Koyo Seiko Co Ltd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CN102016359A (zh) * 2008-10-20 2011-04-13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带式无级变速器
JP2010242951A (ja) * 2009-04-10 2010-10-28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2010249244A (ja) * 2009-04-16 2010-11-04 Toyota Motor Corp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JP5664213B2 (ja) * 2010-12-21 2015-02-04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取付板付転がり軸受ユニット
CN103089918A (zh) * 2011-10-31 2013-05-08 株式会社丰田中央研究所 链式无级变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56839A (ja) 2016-04-21
US20160069435A1 (en) 2016-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109681B2 (ja) 振動ダンパを備えたクラッチアセンブリー
KR20130108516A (ko) 오버러닝 및 진동 감쇠 능력을 갖는 격리 풀리
CN104074958A (zh) 驱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结构
WO2018212140A1 (ja) 無段変速機および伝動ベルト
US9709133B2 (en) Speed change device
JP5877900B2 (ja) 金属ベルト用エレメント
JP5968199B2 (ja) 駆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160631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潤滑装置
CN105402340A (zh) 带式无级变速器的轴支撑结构
JP2013019517A (ja) 滑り軸受
US20160047457A1 (en) Shaft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belt-driv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20020019278A1 (en) Belt drive ring CVT coupler
EP3029356A1 (en) Toroid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RU2714358C2 (ru) Привод вентилятора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JP2015215065A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JP684631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398735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のケース構造
US8500580B2 (en) Torque sensor for a belt-driven conical-pulley transmission
US11162541B2 (en) Torqu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6129675B2 (ja) 動力伝達機構
JP5821700B2 (ja) ドライブトレーン
JP6493346B2 (ja) 車両用無段変速機
JPWO2018070294A1 (ja) 自動変速機および自動変速機の制御方法
JP5282748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KR20140069454A (ko) 일체형 니들 롤러 베어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316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