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83223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83223A
CN105383223A CN201510542989.3A CN201510542989A CN105383223A CN 105383223 A CN105383223 A CN 105383223A CN 201510542989 A CN201510542989 A CN 201510542989A CN 105383223 A CN105383223 A CN 105383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fer
carcass plies
cord
raised line
line pro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5429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83223B (zh
Inventor
永井邦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83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83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8322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使胎圈部的耐久性提高的充气轮胎。解决手段:本发明的充气轮胎(T)具备胎体帘布层(4)及胎圈包布(6),所述胎体帘布层(4)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胎体帘线(4c)构成的胎体帘线排列体(4S)从两面用规定厚度的第一未硫化橡胶(4r)包覆,所述胎圈包布(6)与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邻接配置,并且将由沿着与胎体帘线(4c)相同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根胎圈包布帘线(6c)构成的胎圈包布帘线排列体(6S)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二未硫化橡胶(6r)包覆,其中,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且胎体帘线(4c)的上方设置有由第一未硫化橡胶(4r)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41)。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多个帘布层部件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使用胎体帘布层、带束帘布层等的多个帘布层部件而构成。通常,帘布层部件是通过用未硫化橡胶从两面覆盖由平行排列的多根帘线构成的帘线排列体来形成。
在充气轮胎中,在用于轻型货车等高载重车辆的轮胎中,存在以绕着胎圈芯卷起的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为起点发生脱层等故障的可能性,为了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一般设置胎圈包布(チェーハー)。胎圈包布被配置为绕着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外侧包裹胎体帘布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然而,在设置胎圈包布的情况下,也存在发生以胎圈包布的卷起端为起点的脱层等故障的可能性。这些脱层被认为为是形变集中于绕着胎圈芯卷起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卷起端而产生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成7-1648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成11-11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胎圈部的耐久性提高的充气轮胎。
(二)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上述目的能够通过如下的本发明来实现。即,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第一帘布层部件及第二帘布层部件,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第一补强帘线构成的第一补强帘线排列体从两面用规定厚度的第一未硫化橡胶包覆,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邻接配置,并且将由沿着与所述第一补强帘线相同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根第二补强帘线构成的第二补强帘线排列体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二未硫化橡胶包覆,其中,在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所述第一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第一帘布层部件与第二帘布层部件邻接配置。在这样将第一帘布层部件与第二帘布层部件邻接配置的情况下,本发明人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帘布层部件所包含的第一补强帘线和第二帘布层部件所包含的第二补强帘线间的距离越近,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越容易增大,发生脱层等故障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与第二帘布层部件邻接的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且第一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第一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由此,由于第一补强帘线附近的第一未硫化橡胶的厚度变大,能够适当保持第一补强帘线和第二补强帘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能够防止脱层等的故障。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胎圈部的耐久性提高。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邻接的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的表面且所述第二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补强帘线附近的第二未硫化橡胶的厚度变大,能够适当保持第一补强帘线和第二补强帘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能够防止脱层等故障。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邻接的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的表面且相邻的所述第二补强帘线的之间,设置有由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所述第一凸条突起和所述第二凸条突起互相啮合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相邻的第一凸条突起彼此之间的间隙能够由第二凸条突起来填补,另外,相邻的第二凸条突起之间的间隙能够由第一凸条突起来填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驻留(エア溜まり)。进而,由于第一凸条突起和第二凸条突起互相啮合,因此不容易发生第一帘布层部件和第二帘布层部件的界面上的横滑,能够适当保持第一补强帘线及第二补强帘线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为胎体帘布层,并且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为胎圈包布,所述第一未硫化橡胶的模量大于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的模量。通过将模量大的第一未硫化橡胶变厚来设置第一凸条突起,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并且能够防止脱层等故障。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充气轮胎一例的轮胎子午线半截面图。
图2为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图3A为胎体帘布层的截面的放大图。
图3B为胎圈包布的截面的放大图。
图4为其它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图5为其它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图6为其它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图7为比较例1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图8为比较例2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4―胎体帘布层
4A―胎体帘布层的一侧表面
4c―胎体帘线
4S―胎体帘线排列体
4r―第一未硫化橡胶
6―胎圈包布
6c―胎圈包布帘线
6S―胎圈包布帘线排列体
6r―第二未硫化橡胶
41―第一凸条突起
61―第二凸条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具备一对胎圈部1、胎侧部2及胎面部3,其中,所述胎侧部2从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3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连接来构成踏面。在胎圈部1处配置有由层叠卷绕包覆有橡胶的胎圈钢丝的汇聚体(収束体)构成的环状的胎圈芯11、以及位于该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圈帘布层12。
胎体帘布层4(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例)在配置于一对胎圈部1的胎圈芯11之间延伸,绕着该胎圈芯11向轮胎径向外侧卷起。4E为该胎体帘布层4的卷起端。
在胎体帘布层4的内侧设置有构成轮胎T内周面的内衬5。内衬5具有阻止填充在轮胎内的气体透过的功能。
胎圈包布6(第二帘布层部件的一例)被配置为,绕着胎圈芯11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外侧包裹胎体帘布层4。6Ei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圈包布6的内侧端,6Eo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圈包布6的外侧端。
图2表示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的轮胎周向截面图。另外,在图2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的一部分,帘线之间的距离等与实际不同。此外,在图2中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之间存在间隙,但实际上相互接触。
胎体帘布层4形成为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胎体帘线4c(第一补强帘线的一例)构成的胎体帘线排列体4S(第一补强帘线排列体的一例)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一贴胶橡胶4r(相当于第一未硫化橡胶)包覆的结构。胎体帘线4c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作为胎体帘线4c。适合使用钢帘线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胎体帘线4c的直径例如为0.4~0.7mm。此外,相邻的胎体帘线4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为0.7~1.2mm。
胎圈包布6形成为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胎圈包布帘线6c(第二补强帘线的一例)构成的胎圈包布帘线排列体6S(第二补强帘线排列体的一例)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二贴胶橡胶6r(相当于第二未硫化橡胶)包覆的结构。胎圈包布帘线6c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即,胎圈包布帘线6c沿着与胎体帘线4c相同的方向延伸。作为胎圈包布帘线6c,适合使用钢帘线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胎圈包布帘线6c的直径例如为0.25~0.7mm。此外,相邻的胎圈包布帘线6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为0.5~1.2mm。
图3A放大表示图2的胎体帘布层4,图3B放大表示图2的胎圈包布6。
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上邻接配置胎圈包布6。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上设置有多个由第一贴胶橡胶4r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41。第一凸条突起41设置在埋设于胎体帘布层4中的胎体帘线4c的上方。第一凸条突起41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凸条突起41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状。此外,相邻的第一凸条突起41之间形成平坦面42。从胎体帘线4c到平坦面42为止的距离L1优选为0.25mm以上且优选为0.55mm以下。即,从胎体帘线排列体4S起的第一贴胶橡胶4r的厚度优选为0.25mm以上且优选为0.55mm以下。并且,第一凸条突起41的突出高度,具体为从平坦面42到第一凸条突起41的突端部41a为止的距离E1优选为0.25mm以上且优选为0.5mm以下。此外,距离E1优选为距离L1的80%以上且优选为距离L1的10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邻接的胎圈包布6的表面6A上设置有多个由第二贴胶橡胶6r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61。第二凸条突起61被设置在埋设于胎圈包布6中的相邻的胎圈包布帘线6c之间。第二凸条突起61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二凸条突起61并非必须设置,胎圈包布6的表面6A也可以是平坦面。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凸条突起61的截面形成为半圆形状。并且,在相邻的第二凸条突起61之间形成平坦面62。从胎圈包布帘线6c到平坦面62为止的距离L2优选为0.25mm以上且优选为0.55mm以下。即,从胎圈包布帘线排列体6S起的第二贴胶橡胶6r的厚度优选为0.25mm以上且优选为0.55mm以下。并且,第二凸条突起61的突出高度,具体为从平坦面62到第二凸条突起61的突端部61a为止的距离E2优选为0.25mm以上且优选为0.5mm以下。此外,距离E2优选为距离L2的90%以上且优选为距离L2的100%以下。进而,距离E2优选与距离E1相同。
如图2所示,第一凸条突起41和第二凸条突起61被配置为互相以梳齿状啮合。即,在相邻的第一凸条突起41之间插入第二凸条突起61,在相邻的第二凸条突起61之间插入第一凸条突起41。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帘布层4的第一贴胶橡胶4r的模量优选大于胎圈包布6的第二贴胶橡胶6r的模量。第一贴胶橡胶4r的模量和第二贴胶橡胶6r的模量的差优选为0.2~1.0MPa。此外,例如,第一贴胶橡胶4r的模量为2.5~3.0MPa,第二贴胶橡胶6r的模量为2.0~2.5MPa。另外,本发明中的模量是指按照JISK6251(JapaneseIndustrialStandards,日本工业标准)测量的100%伸长模量(M100)。
(其它实施方式)
(1)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与胎体帘布层4邻接的胎圈包布6的表面6A且胎圈包布帘线6c的上方设置由第二贴胶橡胶6r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61。在图4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的截面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一凸条突起41与第二凸条突起61相对向的方式配置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由此,由于能够适当保持胎体帘线4c和胎圈包布帘线6c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能够防止脱层等故障。但是,由于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之间的间隙变大,存在进入空气的可能性。
(2)另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图4所示的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配置为使得第一凸条突起41和第二凸条突起61互相啮合。根据该配置,与图4的例子相比,胎体帘线4c和胎圈包布帘线6c之间的距离变得略微靠近,但能够抑制空气进入。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且胎体帘线4c的上方设置第一凸条突起41,在胎圈包布6的一侧表面6A且相邻的胎圈包布帘线6c之间设置第二凸条突起61,但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且相邻的胎体帘线4c之间设置第一凸条突起41,在胎圈包布6的一侧表面6A且胎圈包布帘线6c的上方设置第二凸条突起61。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帘布层部件,例示了胎体帘布层,作为第二帘布层部件,例示了胎圈包布,但是第一帘布层部件和第二帘布层部件的组合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将第一帘布层部件设为胎圈包布,将第二帘布层部件设为胎体帘布层,此外,也可以将第一帘布层部件和第二帘布层部件二者作为胎体帘布层。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凸条突起41和第二凸条突起61的截面设为半圆形状,但不限于此,也可设为矩形形状、梯形形状等。
(实施例)
下面,对具体表示本发明的结构和效果的实施例等进行说明。另外,如下所述对实施例等中的评价项目进行测量。
耐久性
通过按照FMVSS139(FederalMotorVehicleSafetyStandard,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的试验方法,测量轮胎发生故障为止所行驶的距离来评价了耐久性。将比较例1的结果设为100以指数进行评价,该指数越大表示耐久性越好。
将具备图7所示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1。将具备图8所示的界面为波浪状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充气轮胎作为比较例2。
将具备图4所示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充气轮胎作为实施例1,并且将具备图2所示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充气轮胎作为实施例2。在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将胎体帘布层的第一贴胶橡胶的模量设为2.3Mpa,将胎圈包布的第二贴胶橡胶的模量设为2.0MPa。除了将第一贴胶橡胶的模量设为2.6MPa,将第二贴胶橡胶的模量设为2.2MPa以外,将与实施例2相同的设为实施例3。
评价结果,就耐久性而言,当将比较例1设为100时,比较例2为90,实施例1为120,实施例2为120,实施例3为130。即,实施例1~3的充气轮胎与比较例1相比,能够提高耐久性。另外,如比较例2那样,在将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界面设为波浪状的情况下,由于胎体帘线和胎圈包布帘线靠近,因此与比较例1相比耐久性变差。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帘布层部件及第二帘布层部件,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第一补强帘线构成的第一补强帘线排列体从两面用规定厚度的第一未硫化橡胶包覆;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邻接配置,并且将由沿着与所述第一补强帘线相同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根第二补强帘线构成的第二补强帘线排列体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二未硫化橡胶包覆;在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所述第一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邻接的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的表面且所述第二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邻接的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的表面且相邻的所述第二补强帘线之间设置有由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
所述第一凸条突起和所述第二凸条突起被配置为互相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为胎体帘布层,并且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为胎圈包布,
所述第一未硫化橡胶的模量大于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的模量。
CN201510542989.3A 2014-08-29 2015-08-28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832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75304A JP2016049842A (ja) 2014-08-29 2014-08-29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75304 2014-08-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83223A true CN105383223A (zh) 2016-03-09
CN105383223B CN105383223B (zh) 2018-01-09

Family

ID=55416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4298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83223B (zh) 2014-08-29 2015-08-28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6049842A (zh)
CN (1) CN1053832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24190B1 (ko) * 2020-03-04 2021-11-11 넥센타이어 주식회사 타이어용 스틸 벨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타이어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747714A (en) * 1966-12-06 Dunlop Rubber Company Limited Pneumatic tire bead
CN1507394A (zh) * 2001-05-03 2004-06-23 �����ּ�����˾ 轮胎的加强层
JP2007160719A (ja) * 2005-12-14 2007-06-2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09119825A (ja) * 2007-11-19 2009-06-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補強用コード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タイヤ補強用コード部材を使用し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0143022A (ja) * 2008-12-17 2010-07-0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プライ材料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ライ材料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747714A (en) * 1966-12-06 Dunlop Rubber Company Limited Pneumatic tire bead
CN1507394A (zh) * 2001-05-03 2004-06-23 �����ּ�����˾ 轮胎的加强层
JP2007160719A (ja) * 2005-12-14 2007-06-28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09119825A (ja) * 2007-11-19 2009-06-0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タイヤ補強用コード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タイヤ補強用コード部材を使用した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10143022A (ja) * 2008-12-17 2010-07-01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プライ材料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ライ材料を用い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049842A (ja) 2016-04-11
CN105383223B (zh) 2018-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16091B (zh)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990277B (zh) 载重轮胎
CN103998260B (zh) 重型充气轮胎
US10173477B2 (en) Pneumatic tire
JP605284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83977B2 (ja) 農業用タイヤ
US11142027B2 (en) Pneumatic tire
US20170008352A1 (en) Run flat radial tire
JP2018502766A (ja) 2つの層で構成されたカーカス補強材を有するタイヤ
JP6302297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956828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WO2013176082A1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CN203305788U (zh) 充气子午线轮胎
US8291952B2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heavy load
CN105383223A (zh) 充气轮胎
US10343459B2 (en) Pneumatic tire
JP494513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203864341U (zh) 使用缠绕带束层补强结构的全钢丝载重子午线轮胎
JP499786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201705686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11979B2 (ja) タイヤ
JP6150706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594465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3826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415614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09

Termination date: 202108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