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55144A -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55144A
CN105355144A CN201510938374.2A CN201510938374A CN105355144A CN 105355144 A CN105355144 A CN 105355144A CN 201510938374 A CN201510938374 A CN 201510938374A CN 105355144 A CN105355144 A CN 1053551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ray base
base palte
subtend substrate
land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93837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55144B (zh
Inventor
黄晓丽
朱珍珍
胡琼
吴国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Suzhou Corp Ltd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Suzhou Corp Ltd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Suzhou Corp Ltd,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Suzhou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51093837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355144B/zh
Priority to TW105102237A priority patent/TWI6042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5355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5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55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551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模块包含一框架及一显示面板。框架的二邻接内侧之间形成一内角。显示面板位于框架中,显示面板的二邻接侧面之间形成一端角。端角与内角相互抵靠,且显示面板的二邻接侧面分别抵靠框架的二邻接内侧。显示面板包含一实质上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的这二邻接侧面,且无线路区域上不具有任何引线。

Description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且特别关于一种有助提高组装精度的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显示模块的组装工序包含将显示面板放入框架内。为了确保显示面板于框架内的位置得以精确配合显示面板上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需要精确地对位于框架内。当欲使显示面板放入框架内,组装人员大多需要使用合适的对位治具,以让显示面板尽量位于框架内的预期位置,或至少使显示面板于框架内的位置与此预期位置的差异落于合理公差内。
然而,若每次将显示面板放入框架都必需使用上述的对位治具,不仅导致成本的上升,也会耗费组装时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可省略对位治具的使用与减少组装时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此种显示模块包含一框架及一显示面板。框架具有一挡墙。挡墙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一内侧与一第二内侧。第一内侧与第二内侧之间形成一内角。显示面板位于框架中并被挡墙环绕。显示面板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一第一端角。第一端角与内角相互抵靠,且第一侧面抵靠第一内侧,且第二侧面抵靠第二内侧。显示面板包含一阵列基板、至少一像素电路、至少一引线、一对向基板与一介于对向基板与阵列基板之间的显示介质。阵列基板具有一第一显示区域与一布线区域。布线区域围绕第一显示区域。像素电路位于第一显示区域中。引线电性连接像素电路,并引线至少部分位于布线区域中。对向基板相对阵列基板设置,对向基板具有一环绕区域与一第二显示区域,第二显示区域的正投影重叠第一显示区域,且受环绕区域所围绕。此外,显示面板更具有一第一无线路区域。第一无线路区域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且第一无线路区域邻接阵列基板的布线区域或对向基板的环绕区域,且第一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步骤如下。提供一阵列基材母片与一对向基材母片,阵列基材母片包含多个阵列基板区,对向基材母片包含多个对向基板区,各阵列基板区与其对应的对向基板区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于其边缘位置保留有一实质上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且无线路区域的尺寸根据阵列基板区或对向基板区的一显示区域将来在一框架中的一预定位置所决定;对组阵列基材母片与对向基材母片以成为一显示母板结构,其中这些阵列基板区分别对应这些对向基板区,以形成多个显示面板区;将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多个显示面板,各显示面板包含一阵列基板与一对向基板,显示面板由这些显示面板区其中之一构成,且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的二相邻侧面,并且无线路区域上没有线路存在;以及将一框架与这些显示面板其中之一组合,使得显示面板的这二相邻侧面之间所形成的一第一端角与框架的一内角相互抵靠,藉由无线路区域的存在,使得显示区域在框架中落在预定位置。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组装人员不需通过任何对位治具,只需将显示面板具有无线路区域的侧面直接抵靠框架的对应内侧,便可让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精确地位于框架内的预期位置上,以提高显示面板组装至框架内的组装精度。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上视图;
图2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的上视图;
图3绘示图2沿线段3-3的剖视图;
图4A绘示图2的阵列基板的上视图;
图4B绘示图2的对向基板的上视图;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的上视图;
图6绘示图5沿线段6-6的剖视图;
图7A绘示图5的阵列基板的上视图;
图7B绘示图5的对向基板的上视图;
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的上视图;
图9绘示图8沿线段9-9的剖视图;
图10A绘示图8的阵列基板的上视图;
图10B绘示图8的对向基板的上视图;
图11绘示依据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2A绘示图11的步骤1的操作示意图;
图12B绘示图11的步骤2的操作示意图;
图12C绘示图11的步骤3的操作示意图;
图13A绘示图11的步骤3的细部步骤流程图;以及
图13B~图13D绘示图13A的操作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4、31~33:步骤
10:显示模块
20:显示模块
30:显示模块
40:显示模块
110:框架
111:内侧
120:显示面板
121:侧面
122:余料区域
210:框架
220:挡墙
221:第一内侧
222:第二内侧
223:第三内侧
224:第四内侧
225:底部
226:内角
227:容置空间
230:显示面板
240:阵列基板
241:正面
242:背面
243:第一侧面
244:第二侧面
245:侧缘
246:连接侧
247:第一端角
248:布线区域
248A:布线区域一侧
248B:布线区域另侧
249:第一无线路区域
249A:第一条形区
249B:第二条形区
250:对向基板
251:正面
252:背面
253:第一外侧
254:第二外侧
255:侧缘
256:侧边
257:环绕区域
260:像素电路
270:引线
280:框胶
280A:口字型虚线区域
290:显示介质
310:框架
320:挡墙
321:第一内侧
322:第二内侧
323:第三内侧
324:第四内侧
325:底部
326:内角
330:显示面板
340:阵列基板
341:正面
342:背面
343:第一外侧
344:第二外侧
345:侧缘
346:连接侧
348:布线区域
350:对向基板
351:正面
352:背面
353:第一侧面
354:第二侧面
355:侧缘
356:侧边
357:环绕区域
357A:环绕区域一侧
357B:环绕区域另侧
358:第一无线路区域
358A:第一条形区
358B:第二条形区
359:第一端角
360:像素电路
370:引线
380:框胶
380A:口字型虚线区域
410:框架
420:挡墙
421:第一内侧
422:第二内侧
423:第三内侧
424:第四内侧
425:底部
426:内角
430:显示面板
440:阵列基板
441:正面
442:背面
443:第一侧面
444:第二侧面
445:侧缘
446:连接侧
447:布线区域
447A:布线区域一侧
447B:布线区域另侧
448:第一无线路区域
448A:第一条形区
448B:第二条形区
449:第一端角
450:对向基板
451:正面
452:背面
453:第三外侧
454:第四外侧
455:侧缘
456:侧边
457:环绕区域
457A:环绕区域一侧
457B:环绕区域另侧
458:第二无线路区域
458A:第一条形区
458B:第二条形区
459:第二端角
480:框胶
480A:口字型虚线区域
510:阵列基材母片
511:阵列基板区
5111:阵列基板
520:对向基材母片
521:对向基板区
5211:对向基板
530:无线路区域
540:框胶
600:显示母板结构
610:显示面板区
611:显示面板
612、613:二相邻侧面
700:配线板
3-3、6-6、9-9:线段
AA:显示区域
AA1:第一显示区域
AA2:第二显示区域
AL:长轴方向
AR1:第一空气间隔
AR2:第二空气间隔
AR3、AR4:空气间隔
BL:长轴方向
C1、C2:裂片方向
cr:裂片
G:间距
F:静置平面
d21~d24、d31~d34、d41~d42、d51~d52:最小直线距离
w21~w22、w31~w32、w41~w42、w51~w52:最小宽度
OLB:外引脚接合区
R:余料
T:遮光胶带
V1:第一切割痕
V2:第二切割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图1绘示依据本发明的显示模块10的上视图。为了使图式易辨识,图1中省略绘示框架110的底部,仅绘出框架110的挡墙。如图1所示,显示模块10包含一框架110及一显示面板120。显示面板120位于框架110内,并受到框架110的环绕。显示面板120的侧面121向内预留一余料区域122,意即,余料区域122邻接显示面板120的侧面121。余料区域122的尺寸预先设定,显示面板120处在框架110中的预定位置例如根据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区域AA与框架110的内侧111之间的间距G而定。
如此,当组装人员将显示面板120放置于框架110内,组装人员不需通过任何对位治具,只需将显示面板120具有余料区域122的侧面121直接抵靠框架110的对应内侧111,便可让显示面板120的显示区域AA精确地位于框架110内的预期位置上。
以下通过数个实施方式阐述本发明显示模块的几种变形例与其制造方法,然而,以下仅为举例,不限为本发明的全部种类与变化。
第一实施方式
图2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20的上视图,为了使图式易辨识,图2中省略绘示框架210的底部225,仅绘出框架210的挡墙220。图3绘示图2沿线段3-3的剖视图。显示模块20包含框架210与显示面板230。如图2与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210具有一挡墙220。挡墙220可具有第一内侧221、第二内侧222、第三内侧223、第四内侧224与底部225。第一内侧221与第三内侧223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二内侧222以及第四内侧224相互邻接,第二内侧222与第四内侧224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一内侧221以及第三内侧223相互邻接。第一内侧221与第二内侧222之间形成一内角226。第一内侧221、第二内侧222、第三内侧223与第四内侧224皆连接底部225。第一内侧221、第二内侧222、第三内侧223、第四内侧224与底部225共同围绕出一容置空间227。显示面板230位于框架210的容置空间227中并被挡墙220环绕,其中显示面板230具有相互邻接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第一端角,于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230的第一侧面243与第二侧面244位于阵列基板240上,且第一端角247(示于图4A)形成于阵列基板240的第一侧面243与第二侧面244之间。详细来说,显示面板230例如包含阵列基板240、对向基板250、至少一像素电路260、至少一引线270、框胶280以及显示介质290。显示介质290介于对向基板250与阵列基板240之间。框胶280介于对向基板250与阵列基板240之间,且围绕显示介质290。
图4A绘示图2的阵列基板240的上视图。为了更清楚表示图4A,图4A仍于第一显示区域AA1与布线区域248之间预留一口字型虚线区域280A以示意未来配置框胶的区域,另外,为了能清楚辨识,将第一无线路区域249以斜线标示。如图3与图4A所示,阵列基板240例如具有正面241、背面242、第一侧面243、第二侧面244、侧缘245与连接侧246。正面241与背面242相互背对。正面241同时邻接第一侧面243、第二侧面244、侧缘245与连接侧246,且受到第一侧面243、第二侧面244、侧缘245与连接侧246的围绕。背面242同时邻接第一侧面243、第二侧面244、侧缘245与连接侧246,且受到第一侧面243、第二侧面244、侧缘245与连接侧246的围绕。第一侧面243与侧缘245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二侧面244以及连接侧246相互邻接,第二侧面244与连接侧246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一侧面243以及侧缘245相互邻接。第一侧面243与第二侧面244之间形成第一端角247。
显示面板230可具有第一无线路区域,第一无线路区域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第一无线路区域可邻接阵列基板240的布线区域248或邻接对向基板350的环绕区域357(如示于图7B),且第一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230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无线路区域249位于阵列基板240上。详细来说,阵列基板240具有第一显示区域AA1、布线区域248与第一无线路区域249。布线区域248围绕第一显示区域AA1,且连接第一无线路区域249。也就是说,第一无线路区域249连接布线区域248、第一侧面243与该第二侧面244。像素电路260位于第一显示区域AA1中。引线270电性连接像素电路260,并且引线270至少部分位于布线区域248中。第一无线路区域249实质上呈L型,例如为余料区域,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第一无线路区域249一方面邻接阵列基板240的布线区域248,且另一方面邻接阵列基板240的第一侧面243与第二侧面244。更具体地,第一无线路区域249包含一第一条形区249A与一第二条形区249B。第一条形区249A同时连接第一侧面243与布线区域248的一侧248A。第二条形区249B同时连接第二侧面244与布线区域248的另侧248B。第一条形区249A连接第二条形区249B,且第一条形区249A的长轴方向AL与第二条形区249B的长轴方向BL实质上正交,或者虽未正交但至少相交。此外,阵列基板240的布线区域248包含一外引脚接合区OLB。外引脚接合区OLB用以连接一配线板700。连接侧246与第二侧面244彼此相对,第一侧面243介于连接侧246与第二侧面244之间,且外引脚接合区OLB介于连接侧246与第一显示区域AA1之间。配线板700例如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图4B绘示图2的对向基板250的上视图。为了更清楚表示图4B,图4B仍于第二显示区域AA2与环绕区域257之间预留一口字型虚线区域280A以示意未来配置框胶的区域。如图3与图4B所示,对向基板250相对阵列基板240设置,并且对向基板250具有正面251、背面252、第一外侧253、第二外侧254、侧缘255与侧边256。正面251与背面252相互背对。正面251同时邻接第一外侧253、第二外侧254、侧缘255与侧边256,且受到第一外侧253、第二外侧254、侧缘255与侧边256的围绕。背面252同时邻接第一外侧253、第二外侧254、侧缘255与侧边256,且受到第一外侧253、第二外侧254、侧缘255与侧边256的围绕。第一外侧253与侧缘255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二外侧254以及侧边256相互邻接,第二外侧254与侧边256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一外侧253以及侧缘255相互邻接。对向基板250具有环绕区域257与第二显示区域AA2。第二显示区域AA2的正投影重叠第一显示区域AA1,且受环绕区域257所围绕。环绕区域257分别邻接对向基板250的第一外侧253、第二外侧254、侧缘255与侧边256。需了解到,本实施方式中,不同于布线区域248,环绕区域257可不需分布有引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环绕区域也可以有例如从第二显示区域AA2延伸出的引线。
因此,当组装人员将显示面板放置于框架的容置空间内时,显示面板的第一端角与框架的内角相互抵靠,且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抵靠框架的第一内侧,且显示面板的第二侧面抵靠框架的第二内侧。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当组装人员将显示面板230放置于框架210的容置空间227内时,组装人员通过将阵列基板240的第一端角247与挡墙220的内角226相互抵靠,阵列基板240的第一侧面243抵靠挡墙220的第一内侧221,且阵列基板240的第二侧面244抵靠挡墙220的第二内侧222,便可让显示面板230的显示区域精确地位于框架210内的预期位置上。另外,显示面板的侧缘与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与第二侧面相互邻接,其中显示面板的侧缘与挡墙的第三内侧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于本实施例来说,阵列基板240的侧缘245与第一侧面243彼此相对,且与第二侧面244相互邻接,阵列基板240的侧缘245面对挡墙220的第三内侧223,而不会接触挡墙220的第三内侧223,并与挡墙220的第三内侧223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3。阵列基板240的连接侧246面对挡墙220的第四内侧224,而不会接触挡墙220的第四内侧224,并分别与挡墙220的第四内侧224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4。
请参考图3,对向基板250的第一外侧253面对挡墙220的第一内侧221,且与挡墙220的第一内侧221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AR1。换句话说,相较于对向基板250的第一外侧253,阵列基板240的第一侧面243更接近挡墙220的第一内侧221。请参考图2,第二外侧254面对挡墙220的第二内侧222,且与第二内侧222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2。换句话说,相较于对向基板250的第二外侧254,阵列基板240的第二侧面244更接近挡墙220的第二内侧222。然而,对向基板250的侧缘255面对挡墙220的第三内侧223,而不会接触挡墙220的第三内侧223,并与挡墙220的第三内侧223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3。对向基板250的侧边256面对挡墙220的第四内侧224,不会接触挡墙220的第四内侧224,并与挡墙220第四内侧224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区域248的所述侧248A至阵列基板240的第一侧面243的最小直线距离d21与第一条形区249A的最小宽度w21实质上相同(图4A)。布线区域248的所述另侧248B至阵列基板240的第二侧面244的最小直线距离d22与第一无线路区域249的第二条形区249B的最小宽度w22实质上相同(图4A)。需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制第一条形区249A的最小宽度w21与第二条形区249B的最小宽度w22要一致,可依实际情况调整。
侧缘与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邻接第二侧面,且由于通过保留余料区域来辅助显示面板定位于框架中,因此框胶至第一侧面的最小直线距离会大于框胶至侧缘的最小直线距离,以本实施例来说,如图2所示,框胶280至阵列基板240的第一侧面243的最小直线距离d23大于框胶280至阵列基板240的侧缘245的最小直线距离d24,其中侧缘245与第一侧面243彼此相对,且邻接第二侧面344。
当不具有上述第一无线路区域的现有显示面板放置于框架中,精密调整后使其显示区域恰位于框架中的一预定位置后,现有显示面板的侧面至框架对应内侧的最小间距可以被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无线路区域的尺寸的依据,例如,此最小间距实质上等于第一无线路区域上述最小宽度(如w21或w22)与一组装裕度(例如0.05毫米)的总和。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大致相同,其差异为,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是仅通过阵列基板直接抵靠框架的内侧,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是通过对向基板直接抵靠框架的内侧,以实现显示面板对位于框架内的目的。
图5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30的上视图。为了使图式易辨识,图5中省略绘示框架310的底部325,仅绘出框架310的挡墙320。图6绘示图5沿线段6-6的剖视图。如图5与图6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框架310具有挡墙320。挡墙320可具有第一内侧321、第二内侧322、第三内侧323、第四内侧324与底部325。第一内侧321与第二内侧322之间形成一内角326。由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框架31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21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大致相同,故,第二实施方式的框架的结构与连接关系,请参考第一实施方式以上的描述,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便不再加以赘述。
显示面板330位于框架310中并被挡墙320环绕,其中显示面板330具有相互邻接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形成第一端角,于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330的第一侧面353与第二侧面354位于对向基板350上,且第一端角359(示于图7B)形成于对向基板350的第一侧面353与第二侧面354之间。详细来说,图7A绘示图5的阵列基板340的上视图。为了更清楚表示图7A,图7A仍于第一显示区域AA1与布线区域348之间预留一口字型虚线区域380A以示意未来配置框胶的区域。如图6与图7A所示,阵列基板340例如具有正面341、背面342、第一外侧343、第二外侧344、侧缘345与连接侧346。正面341与背面342相互背对。正面341同时邻接第一外侧343、第二外侧344、侧缘345与连接侧346,且受到第一外侧343、第二外侧344、侧缘345与连接侧346的围绕。背面342同时邻接第一外侧343、第二外侧344、侧缘345与连接侧346,且受到第一外侧343、第二外侧344、侧缘345与连接侧346的围绕。第一外侧343与侧缘345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二外侧344以及连接侧346相互邻接,第二外侧344与连接侧346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一外侧343以及侧缘345相互邻接。阵列基板340具有第一显示区域AA1与布线区域348。布线区域348围绕第一显示区域AA1。布线区域348邻接第一外侧343与第二外侧344。像素电路360位于第一显示区域AA1中。引线370电性连接像素电路360,并且引线370至少部分位于布线区域348中。
图7B绘示图5的对向基板350的上视图。为了更清楚表示图7B,图7B仍于第二显示区域AA2与环绕区域357之间预留一口字型虚线区域380A以示意未来配置框胶的区域,另外,为了能清楚辨识,将第一无线路区域358以斜线标示。如图6与图7B所示,对向基板350具有正面351、背面352、第一侧面353、第二侧面354、侧缘355与侧边356。正面351与背面352相互背对。正面351同时邻接第一侧面353、第二侧面354、侧缘355与侧边356,且受到第一侧面353、第二侧面354、侧缘355与侧边356的围绕。背面352同时邻接第一侧面353、第二侧面354、侧缘355与侧边356,且受到第一侧面353、第二侧面354、侧缘355与侧边356的围绕。第一侧面353与侧缘355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二侧面354以及侧边356相互邻接,第二侧面354与侧边356相对配置,且皆与第一侧面353以及侧缘355相互邻接。第一侧面353与第二侧面354之间形成第一端角359。
显示面板330可具有第一无线路区域,第一无线路区域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且第一无线路区域可邻接阵列基板的布线区域或对向基板的环绕区域,第一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无线路区域358位于对向基板350上,第一无线路区域358可邻接对向基板350的环绕区域357、第一侧面353与第二侧面354。详细来说,对向基板350具有环绕区域357、第二显示区域AA2与第一无线路区域358。第二显示区域AA2的正投影重叠第一显示区域AA1,且受环绕区域357所围绕。第一无线路区域358连接环绕区域357、第一侧面353与第二侧面354。需了解到,本实施方式中,不同于布线区域,环绕区域357不需分布有引线,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环绕区域也可以有例如从第二显示区域AA2延伸出的引线。
第一无线路区域358实质上呈L型,例如为余料区域,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第一无线路区域358一方面邻接对向基板350的环绕区域357,且另一方面邻接对向基板350的第一侧面353与第二侧面354。更具体地,第一无线路区域358包含一第一条形区358A与一第二条形区358B。第一条形区358A同时连接第一侧面353与环绕区域357的一侧357A。第二条形区358B同时连接第二侧面254与环绕区域357的另侧357B。第一条形区358A连接第二条形区358B,且第一条形区358A的长轴方向AL与第二条形区358B的长轴方向BL实质相互正交,或者虽未正交但至少相交。
此外,阵列基板340的布线区域348包含一外引脚接合区OLB。外引脚接合区OLB用以连接一配线板700。以平行阵列基板340的投影面来说,连接侧346与第二侧面354彼此相对,第一侧面353介于第二侧面354与连接侧346之间,且外引脚接合区OLB介于连接侧346与第一显示区域AA1之间。配线板700例如为软性印刷电路板。
故,如图5与图6所示,当显示面板330放置于框架310内时,组装人员通过将对向基板350的第一端角359与挡墙320的内角326相互抵靠、对向基板350的第一侧面353抵靠挡墙320的第一内侧321,且对向基板350的第二侧面354抵靠挡墙320的第二内侧322,便可让显示面板330的显示区域精确地位于框架310内的预期位置上。另外,显示面板的侧缘与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与第二侧面相互邻接,其中显示面板的侧缘与挡墙的第三内侧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于本实施例来说,对向基板350的侧缘355与第一侧面353彼此相对,且与第二侧面354相互邻接,而不会接触挡墙320的第三内侧323,并与挡墙320的第三内侧323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3。对向基板350的侧边356不会接触挡墙320的第四内侧324,并与挡墙320的第四内侧324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4。
同时间下,阵列基板340的第一外侧343面对挡墙320的第一内侧321,且与挡墙320的第一内侧321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AR1。换句话说,相对阵列基板340的第一外侧343,对向基板350的第一侧面353更接近挡墙320的第一内侧321。第二外侧344面对挡墙320的第二内侧322,且与第二内侧322之间具有另一空气间隔AR2。换句话说,相对阵列基板340的第二外侧344,对向基板350的第二侧面354更接近挡墙320的第二内侧322。然而,阵列基板340的侧缘345不会接触挡墙320的第三内侧323,并与挡墙320的第三内侧323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3。阵列基板340的连接侧346不会接触挡墙320的第四内侧324,并与挡墙320的第四内侧324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绕区域357的所述侧357A至对向基板350的第一侧面353的最小直线距离d31与第一无线路区域358的第一条形区358A的最小宽度w31实质上相同。环绕区域357的所述另侧357B至对向基板350的第二侧面354的最小直线距离d32与第一无线路区域358的第二条形区358B的最小宽度w32实质上相同。需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制第一条形区358A的最小宽度w31与第二条形区258B的最小宽度w32要一致,可依实际情况调整。
侧缘与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邻接第二侧面,且由于通过保留余料区域来辅助显示面板定位于框架中,因此框胶至第一侧面的最小直线距离会大于框胶至侧缘的最小直线距离,以本实施例来说,如图5所示,框胶380至对向基板350的第一侧面353的最小直线距离d33大于框胶380至对向基板350的侧缘355的最小直线距离d34,其中侧缘355与第一侧面353彼此相对,且邻接第二侧面354。
当不具有上述第一无线路区域的现有显示面板放置于框架中,精密调整后使其显示区域恰位于框架中的一预定位置后,现有显示面板的侧面至框架对应内侧的最小间距可以被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无线路区域尺寸的依据,例如,此最小间距实质上等于第一无线路区域上述最小宽度(如w31或w32)与一组装裕度(例如0.05毫米)的总和。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大致相同,其差异为,相较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是通过显示面板的阵列基板直接抵靠框架的内侧,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是通过显示面板的对向基板直接抵靠框架的内侧,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是通过显示面板的对向基板与阵列基板直接抵靠框架的内侧,以实现显示面板对位于框架内的目的。
图8绘示依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40的上视图,为了使图式易辨识,图8中省略绘示框架410的底部425,仅绘出框架410的挡墙420。图9绘示图8沿线段9-9的剖视图。如图8与图9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框架410具有挡墙420。挡墙420具有第一内侧421、第二内侧422、第三内侧423、第四内侧424与底部425。第一内侧421与第二内侧422之间形成一内角426。由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框架41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框架的结构与连接关系大致相同,故,第三实施方式的框架410的结构与连接关系,请参考第一实施方式以上的描述,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便不再加以赘述。显示面板430位于框架410中并被挡墙420环绕,其中显示面板430具有第一侧面443与第二侧面444。于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430的第一侧面443与第二侧面444位于阵列基板440,且第一侧面443与第二侧面444之间形成第一端角449。显示面板430可具有第一无线路区域448,第一无线路区域448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第一无线路区域448位于阵列基板440上,第一无线路区域448连接布线区域447、第一侧面443与第二侧面444。对向基板450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三侧面453与一第四侧面454。第三侧面453与第四侧面454之间形成一第二端角459。对向基板450更具有第二无线路区域458。第二无线路区域458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第二无线路区域458邻接环绕区域457、第三侧面453与第四侧面454。第二端角459的正投影重叠第一端角449,第一端角449、第二端角459皆抵靠框架410的内角426。第三侧面453抵靠第一内侧421,且第四侧面454抵靠第二内侧422。
图10A绘示图8的阵列基板的上视图。为了更清楚表示图10A,图10A仍于第一显示区域AA1与布线区域447之间预留一口字型虚线区域480A以示意未来配置框胶的区域。详细来说,如图9与图10A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440具有正面441、背面442、第一侧面443、第二侧面444、侧缘445与连接侧446,且阵列基板440具有第一显示区域AA1、布线区域447与第一无线路区域448。第一无线路区域448包含一第一条形区448A与一第二条形区448B。第一条形区448A同时连接第一侧面443与布线区域447的一侧447A。第二条形区448B同时连接第二侧面444与布线区域447的另侧447B。第一条形区448A连接第二条形区448B,且第一条形区448A的长轴方向AL与第二条形区448B的长轴方向BL实质上相互正交,或者虽未正交但至少相交。
由于第三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440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大致相同,故,第三实施方式的阵列基板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请参考第一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再加以赘述。
图10B绘示图8的对向基板450的上视图。为了更清楚表示图10B,图10B仍于第二显示区域AA2与环绕区域457之间预留一口字型虚线区域480A以示意未来配置框胶的区域。如图9与图10B所示,对向基板450具有正面451、背面452、第三侧面453、第四侧面454、侧缘455与侧边456,且对向基板450具有第二显示区域AA2、围绕区域457与第二无线路区域458。第二无线路区域458包含一第三条形区458A与一第四条形区458B。第三条形区458A同时连接第三侧面453与围绕区域457的一侧457A。第四条形区458B同时连接第四侧面454与围绕区域457的另侧457B。第三条形区458A连接第四条形区458B,且第三条形区458A的长轴方向AL与第四条形区458B的长轴方向BL实质上相互正交,或者虽未正交但至少相交。另外,由于阵列基板440还具有外引脚接合区OLB,故,第一无线路区域448的尺寸可大于第二无线路区域458的尺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布线区域447的一侧447A至阵列基板440的第一侧面443的最小直线距离d41与第一条形区448A的最小宽度w41实质上相同(图10A)。布线区域447的另侧447B至阵列基板440的第二侧面444的最小直线距离d42与第一无线路区域448的第二条形区448B的最小宽度w42实质上相同(图10A)。此外,然而,本发明不限制第一条形区的最小宽度与第二条形区的最小宽度要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环绕区域457的所述侧457A至对向基板450的第三侧面453的最小直线距离d51与第二无线路区域458的第三条形区458A的最小宽度w51实质上相同。环绕区域457的所述另侧457B至对向基板450的第四侧面454的最小直线距离d52与第二无线路区域458的第四条形区458B的最小宽度w52实质上相同。然而,本发明不限制第一条形区的最小宽度与第二条形区的最小宽度要一致。
侧缘与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邻接第二侧面,且由于通过保留余料区域来辅助显示面板定位于框架中,因此框胶至第一侧面的最小直线距离会大于框胶至侧缘的最小直线距离,以本实施例来说,如图9所示,框胶480至显示面板430的第一侧面443的最小直线距离d53大于框胶480至阵列基板440的侧缘445的最小直线距离d54,其中侧缘445与第一侧面443彼此相对,且邻接第二侧面444。
由于第三实施方式的对向基板450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对向基板350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实质上相同,故,第三实施方式的对向基板450的结构关系与比例关系请参考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不再加以赘述。
故,如图8与图9所示,当显示面板430放置于框架410内时,组装人员通过将阵列基板440的第一端角449(图10A)与挡墙420的内角426相互抵靠、阵列基板440的第一侧面443抵靠挡墙420的第一内侧421,且阵列基板440的第二侧面444抵靠挡墙420的第二内侧422;同样地,组装人员通过对向基板450的第二端角459(图10B)与挡墙420的内角426相互抵靠、对向基板450的第三侧面453抵靠挡墙420的第一内侧421,且对向基板450的第四侧面454抵靠挡墙420的第二内侧422。如此便可让显示面板430的显示区域精确地位于框架410内的预期位置上。
然而,当显示面板430放置于框架410内后,阵列基板440的侧缘445面对挡墙420的第三内侧423,不会接触挡墙420的第三内侧423,并与挡墙420的第三内侧423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3,阵列基板440的连接侧446面对挡墙420的第四内侧424,不会接触挡墙420的第四内侧424,并与挡墙420的第四内侧424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4。同样地,当显示面板430放置于框架410内后,对向基板450的侧缘455面对挡墙420的第三内侧423,不会接触挡墙420的第三内侧423,并与挡墙420的第三内侧423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3,对向基板450的侧边456面对挡墙420的第四内侧424,不会接触挡墙420的第四内侧424,并与挡墙420的第四内侧424之间具有空气间隔AR4。由于阵列基板440与对向基板450皆接触挡墙420的内侧421、422,第一无线路区域448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第二无线路区域458。
如此,由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40是通过显示面板430的对向基板450与阵列基板440二者的无线路区域448、458直接抵靠框架420的内侧421、422。故,第三实施方式的显示模块具有较佳的结合强度与抵靠稳定性,降低在组装至框架中产生裂片的机会。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如图9,为了有效固定显示面板430于框架410内的特定位置,使其不致因震动而偏离,显示面板430通过遮光胶带T固定于框架310的底部425,使得阵列基板440不致脱离与挡墙420的第一内侧421与第二内侧422的抵靠。在本实施方式中,遮光胶带例如为口字形胶带,然而,本发明不限制固定方式,亦可在显示面板抵靠内侧后,在将显示面板以夹持或锁附等方式固定,可视需求调整。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绘示依据本发明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2A~图12C绘示图11的步骤1~步骤3的示意图。如图11与图12A~图12C所示,此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包含下列步骤1~步骤4。
在步骤1中,提供一阵列基材母片510与一对向基材母片520(图12A)。更具体地,阵列基材母片510包含多个阵列基板区511,对向基材母片520包含多个对向基板区521。各阵列基板区511与其所对应的对向基板区521的两者其中之一,或者阵列基板区511与对向基板区521二者皆是都可以在其边缘位置预先保留一实质上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无线路区域的尺寸根据阵列基板区511或对向基板区521的显示区域将来在一框架中的一预定位置所决定。在此实施方式中,无线路区域530位于阵列基板上,所述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530保留于各阵列基板区511的二相邻侧边。
在步骤2中,对组阵列基材母片510与对向基材母片520以成为一显示母板结构600(图12B)。这些阵列基板区511分别对应这些对向基板区521,以分别形成多个显示面板区610。也就是说,在此实施方式中,这些阵列基板区511分别一一对齐这些对向基板区521,使得显示母板结构600上的各阵列基板区511与其所对应的对向基板区521共同形成一显示面板区610。
在步骤3中,将显示母板结构600切割为多个上述显示面板611(图12B与图12C)。各显示面板611包含一阵列基板5111与一对向基板5211,且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的二相邻侧面。更具体地,在此实施方式中,每一显示面板611即为其中一显示面板区610所构成。需说明的是,阵列基板区511是定义阵列基材母片510上的尚未断开或未完全断开的阵列基材单元,而阵列基板5111是定义已从阵列基材母片510完全断开的阵列基材单元。对向基板区521与对向基板区5211等元件也是类似概念,故在此不赘述。无线路区域530邻接显示面板611的其中二相邻侧面612、613,并且无线路区域530上没有线路存在。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无线路区域530是预先保留于阵列基板5111的二相邻侧边,由图12C的上视图可知,对向基板5211不具有无线路区域530,且阵列基板5111的无线路区域530显露于对向基板5211旁。
在步骤4中,将其中一显示面板230组合至一框架210中(图2),使得显示面板230的第一端角247与框架210的内角226相互抵靠,藉由无线路区域249的存在,使得第一显示区域AA1(或第二显示区域AA2)在框架210中落在预定位置。
然而,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对向基板区本身,或者阵列基板区与对向基板区二者皆可于其边缘位置预先保留有上述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
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1中,更具体地,当原先不具有无线路区域的现有显示面板放置于框架中,且现有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恰位于框架中的一预定位置后,现有显示面板的侧面至框架对应内侧的最小间距可以被作为设计此无线路区域尺寸的依据,使得此最小间距大致相同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无线路区域的最小宽度与组装裕度(例如0.05毫米)的总和。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未必必需从现有显示面板于框架内的种种数据作为设计此无线路区域尺寸的依据。
在本实施方式的步骤2中,更具体地,步骤2更包含细部步骤如下。如图12B所示,在阵列基材母片510或对向基材母片520上形成多个框胶540,使得阵列基材母片510与对向基材母片520对组为显示母板结构600后,每一框胶540位于其中一显示面板区610的阵列基板区511与对向基板区521之间,围绕出一用以放置显示介质的空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无线路区域是预先保留于阵列基板区上,且预先保留于每一阵列基板区的二相邻侧面,则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母板结构600切割为显示面板611的切割步骤更包含对各显示面板区的对向基板区背对阵列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切割痕,并对对向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阵列基板的无线路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局部移除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更可包含露出阵列基板的外引脚接合区。
图13A绘示图11的步骤3的细部步骤流程图,即将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多个显示面板的细部步骤流程图。图13B~图13D绘示图13A的操作示意图。图13B的显示母板结构600是颠倒的图12B的显示母板结构600,使得阵列基材母片510在对向基材母片520之上。如图13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步骤3更包含细部步骤31~细部步骤33如下。在细部步骤31中,如图13B所示,在显示母板结构600的阵列基材母片510背对对向基材母片520的一面上,对各阵列基板区511背对对向基板区521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一或多个第一切割痕V1,并对阵列基板区511进行施压,以区分出每一阵列基板区511的轮廓。在细部步骤32中,如图13B所示,在显示母板结构600的对向基材母片520背对阵列基材母片510的一面上,对各显示面板区610的对向基板区521背对阵列基板区511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一或多个第二切割痕V2,并对对向基板区521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对向基板区521的一部分后,露出阵列基板区511的无线路区域530,并且可区分出每一对向基板区521的轮廓。需说明的是,对阵列基板区511进行施压,以区分出每一阵列基板区511的轮廓的概念例如包含使每一阵列基板区511彼此完全断开或是使每一阵列基板区511彼此快要断开(如静置一下后即可自行断开或是通过后续吸附装置搬运时随即断开)。可区分出每一对向基板区521的轮廓的概念也是类似,在此不赘述。
在细部步骤33中,如图13D与图12C所示,依序让每一显示面板区从显示母板结构600的余料R中脱离,以分离为多个显示面板611(图12C)。
具体来说,在细部步骤31与32中,如图13B与图13C所示,通过切割工具切割并形成第一切割痕V1或第二切割痕V2的同时,切割工具震动(施压)第一切割痕V1或第二切割痕V2以让对应的基材母片510或520顺着第一切割痕V1或第二切割痕V2产生裂痕cr,进而让第一切割痕V1或第二切割痕V2持续裂开,直到完全断开为止。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除了通过震动方式,也可能通过推压方式加大第一切割痕或第二切割痕。
需了解到,如图13C与图13D所示,切割痕V1或V2持续裂开至一定程度时,或许仍有部分尚未断开,在静置几秒后,便可通过吸附装置S吸取显示母板结构600的其中一显示面板区610,以致此显示面板区610与其余料R完全断开(如图13C与图13D),并让余料R自然留在静置平面F(如工作台)上。
另外,在细部步骤32中,如图12C所示,除了露出无线路区域530之外,上述局部移除部分的对向基板区521更包含露出阵列基板5111的外引脚接合区OLB。
需了解到,第一切割痕与第二切割痕的数量与位置,在此仅是举例,可视实际需求调整其数量、位置与方向。此外,本发明不限切割显示母板结构的手段必须为通过切割痕进行板材分离。
再者,由于阵列基材母片510对于对向基材母片520具有较佳承载力,故,此二者之间,本实施方式选择先对阵列基材母片510形成切割痕,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其他需求或考量下,对此对向基材母片520形成切割痕的细部步骤(细部步骤32)未必需要在对阵列基材母片510产生切割痕的细部步骤(细部步骤31)之后。
在上述制造方法的另一种变化中,例如当所述的无线路区域是预先保留于对向基板区上,且预先保留于每一对向基板区的二相邻侧边,使得所述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邻接显示面板的二相邻侧面为邻接对向基板的二相邻侧时,则在本实施方式的将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多个显示面板的切割步骤更包含:对各显示面板区的阵列基板区背对对向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一切割痕,并对阵列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阵列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对向基板的无线路区域,接着,颠倒显示母板结构,对每一对向基板区背对阵列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二切割痕,并对此对向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阵列基板的一外引脚接合区。在此变化中,将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多个显示面板的实际作法可以沿用图13B~图13D所述的方式,请参照以上所述,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种方法。
需了解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至少一第一切割痕可同时用以区分阵列基板区的轮廓以及露出对向基板的无线路区域。上述至少一第二切割痕可同时用以区分对向基板区的轮廓以及露出阵列基板的外引脚接合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上述制造方法的又一种变化中,当阵列基板区与对向基板区皆于其边缘位置分别保留有实质上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使得其中一个无线路区域位于阵列基板上且邻接阵列基板的二相邻侧面,另一个无线路区域位于对向基板上且邻接对向基板的二相邻侧面,阵列基板的二相邻侧面与对向基板的二相邻侧面正投影重叠构成上述显示面板的二相邻侧面时,则将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显示面板的切割步骤更包含以下步骤。对各阵列基板区背对对向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一切割痕,并对阵列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区分的上述阵列基板区的轮廓;对各对向基板区背对阵列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二切割痕,并对对向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阵列基板的一外引脚接合区以及部分的阵列基板的无线路区域。此时,阵列基板的无线路区域与对向基板的无线路区域彼此重叠,且因为阵列基板的无线路区域会大于对向基板的无线路区域,故部分的阵列基板的无线路区域会露出。
需了解到,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第二切割痕同时用以区分对向基板区的轮廓以及用以露出外引脚接合区以及部分的阵列基板的无线路区域。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
在此变化中,将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多个显示面板的实际作法可以沿用图13B~图13D所述的方式,请参照以上所述,故,在此不再加以赘述,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种方法。
在另外的实施方式的将框架与显示面板组合之前,更具体地,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更包含将一背光单元(图中未示)置入框架内,以便于使用时作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光源。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本发明未必必需通过背光单元作为显示面板的显示光源。
最后,上述所揭露的各实施例中,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皆可被保护于本发明中。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具有一挡墙,该挡墙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一内侧与一第二内侧,该第一内侧与该第二内侧之间形成一内角;以及
一显示面板,位于该框架中并被该挡墙环绕,其中该显示面板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一侧面与一第二侧面,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之间形成一第一端角,该第一端角与该内角相互抵靠,且该第一侧面抵靠该第一内侧,且该第二侧面抵靠该第二内侧,该显示面板包含:
一阵列基板,具有一第一显示区域与一布线区域,该布线区域围绕该第一显示区域;
至少一像素电路,位于该第一显示区域中;
至少一引线,电性连接该像素电路,并该引线至少部分位于该布线区域中;
一对向基板,相对该阵列基板设置,该对向基板具有一环绕区域与一第二显示区域,该第二显示区域的正投影重叠该第一显示区域,且受该环绕区域所围绕;以及
一显示介质,介于该对向基板与该阵列基板之间,
其中,该显示面板更具有一第一无线路区域,该第一无线路区域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且该第一无线路区域邻接该阵列基板的该布线区域或该对向基板的该环绕区域,且该第一无线路区域邻接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位于该阵列基板,该第一无线路区域位于该阵列基板上,且该第一无线路区域连接该布线区域、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且该第一端角形成于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之间;以及
该对向基板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一外侧与一第二外侧,且该环绕区域邻接该第一外侧与该第二外侧,其中该第一外侧面对该第一内侧,且与该第一内侧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该第二外侧面对该第二内侧,且与该第二内侧之间具有另一空气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无线路区域包含一第一条形区与一第二条形区,该第一条形区连接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布线区域的一侧,该第二条形区连接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二侧面与该布线区域的另侧,该第一条形区连接该第二条形区,且该第一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与该第二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正交,
该布线区域的该侧至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一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一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且该布线区域的该另侧至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二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二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位于该对向基板,该第一无线路区域位于该对向基板上,且该第一无线路区域连接该环绕区域、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且该第一端角形成于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之间;以及
该阵列基板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一外侧与一第二外侧,该布线区域邻接该第一外侧与该第二外侧,其中该第一外侧面对该第一内侧,且与该第一内侧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该第二外侧面对该第二内侧,且与该第二内侧之间具有另一空气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无线路区域包含一第一条形区与一第二条形区,该第一条形区连接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环绕区域的一侧,该第二条形区连接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二侧面与该环绕区域的另侧,该第一条形区连接该第二条形区,且该第一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与该第二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正交,
该环绕区域的该侧至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一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一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且该环绕区域的该另侧至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二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二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显示面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位于该阵列基板,该第一无线路区域位于该阵列基板上,该第一无线路区域连接该布线区域、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且该第一端角形成于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第二侧面之间;以及
该对向基板具有相互邻接的一第三侧面与一第四侧面,该对向基板更具有一第二无线路区域,该第二无线路区域实质上呈L型,其上不具有任何引线,该第二无线路区域邻接该环绕区域、该第三侧面与该第四侧面,其中该第三侧面与该第四侧面之间形成一第二端角,该第二端角的正投影重叠该第一端角,该第二端角与该内角相互抵靠,且该第三侧面抵靠该第一内侧,且该第四侧面抵靠该第二内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无线路区域包含一第一条形区与一第二条形区,该第一条形区连接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一侧面与该布线区域的一侧,该第二条形区连接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二侧面与该布线区域的另侧,该第一条形区连接该第二条形区,且该第一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与该第二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正交,
该第二无线路区域包含一第三条形区与一第四条形区,该第三条形区连接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三侧面与该环绕区域的一侧,该第四条形区连接该对向基板的该第四侧面与该环绕区域的另侧,该第三条形区连接该第四条形区,且该第三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与该第四条形区的一长轴方向实质上正交,
该布线区域的该侧至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一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一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且该布线区域的该另侧至该阵列基板的该第二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二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该环绕区域的该侧至该对向基板的该第三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三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且该环绕区域的该另侧至该对向基板的该第四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与该第四条形区的一最小宽度实质上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挡墙更具有一第三内侧,该第三内侧与该第一内侧彼此相对,且与该第二内侧相互邻接;以及
该显示面板更具有一侧缘,该侧缘与该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与该第二侧面相互邻接,其中该显示面板的该侧缘与该挡墙的该第三内侧之间具有一空气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布线区域包含一外引脚接合区,该外引脚接合区用以连接一配线板,该阵列基板更具有一连接侧,该连接侧与该第二侧面彼此相对,该第一侧面介于该连接侧与该第二侧面之间,且该外引脚接合区介于该连接侧与该第一显示区域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更具有一框胶,该框胶介于该对向基板与该阵列基板之间,且围绕该显示介质,其中该显示面板更具有一侧缘,该侧缘与该第一侧面彼此相对,且邻接该第二侧面,该框胶至该第一侧面的一最小直线距离大于该框胶至该侧缘的一最小直线距离。
11.一种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提供一阵列基材母片与一对向基材母片,其中该阵列基材母片包含多个阵列基板区,该对向基材母片包含多个对向基板区,各该阵列基板区与其对应的该对向基板区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于其边缘位置保留有一实质上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且该无线路区域的尺寸根据该阵列基板区或该对向基板区的一显示区域将来在一框架中的一预定位置所决定;
对组该阵列基材母片与该对向基材母片以成为一显示母板结构,其中该些阵列基板区分别对应该些对向基板区,以形成多个显示面板区;
将该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多个显示面板,各该些显示面板包含一阵列基板与一对向基板,其中该显示面板由该些显示面板区其中之一构成,且该无线路区域邻接该显示面板的二相邻侧面,并且该无线路区域上没有线路存在;以及
将一框架与该些显示面板其中之一组合,使得该显示面板的该二相邻侧面之间所形成的一第一端角与该框架的一内角相互抵靠,藉由该无线路区域的存在,使得该显示区域在该框架中落在该预定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无线路区域位于该阵列基板上,且该无线路区域邻接该显示面板的该二相邻侧面为邻接该阵列基板的二相邻侧面,将该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该些显示面板的切割步骤,更包含:
对各该显示面板区的该对向基板区背对该阵列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切割痕,并对该对向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该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该阵列基板的该无线路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局部移除该对向基板区的该部分更包含露出该阵列基板的一外引脚接合区。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无线路区域位于该对向基板上,且该无线路区域邻接该显示面板的该二相邻侧面为邻接该对向基板的二相邻侧面,将该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该些显示面板的切割步骤,更包含:
对各该显示面板区的该阵列基板区背对该对向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一切割痕,并对该阵列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该阵列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该对向基板的该无线路区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该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该些显示面板的切割步骤,更包含:
对各该显示面板区的该对向基板区背对该阵列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二切割痕,并对该对向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该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该阵列基板的一外引脚接合区。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该阵列基板区与其对应的该对向基板区皆于其边缘位置分别保留有该实质上呈L型的无线路区域,使得其中一个该无线路区域位于该阵列基板上且邻接该阵列基板的二相邻侧面,另一个该无线路区域位于该对向基板上且邻接该对向基板的二相邻侧面,该阵列基板的该二相邻侧面与该对向基板的该二相邻侧面正投影重叠构成该显示面板的该二相邻侧面,将该显示母板结构切割为该些显示面板的切割步骤,更包含:
对各该显示面板区的该阵列基板区背对该对向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一切割痕,并对该阵列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区分该阵列基板区的轮廓;
对各该显示面板区的该对向基板区背对该阵列基板区的一面上切割并形成至少一第二切割痕,并对该对向基板区进行施压,以局部移除该对向基板区的一部分并露出该阵列基板的一外引脚接合区以及部分的该阵列基板的该无线路区域,其中该阵列基板的该无线路区域与该对向基板的该无线路区域彼此叠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将该框架与该显示面板组合之前,将一背光单元置入该框架内。
CN201510938374.2A 2015-12-15 2015-12-15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53551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38374.2A CN105355144B (zh) 2015-12-15 2015-12-15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TW105102237A TWI604248B (zh) 2015-12-15 2016-01-25 顯示模組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938374.2A CN105355144B (zh) 2015-12-15 2015-12-15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55144A true CN105355144A (zh) 2016-02-24
CN105355144B CN105355144B (zh) 2018-01-02

Family

ID=55331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938374.2A Active CN105355144B (zh) 2015-12-15 2015-12-15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5355144B (zh)
TW (1) TWI60424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5257A (zh) * 2018-03-26 2018-09-21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其切割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0896A (zh) * 2009-05-25 2010-12-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及使用该框架的显示模组
CN102289111A (zh) * 2011-07-29 2011-12-2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US20120140143A1 (en) * 2010-12-06 2012-06-07 Wurzel Joshua G Methods for assembling display structures with alignment features
CN203338279U (zh) * 2013-05-29 2013-12-11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用于触控面板的对位结构
CN104280923A (zh) * 2014-08-26 2015-01-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对位结构的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00896A (zh) * 2009-05-25 2010-12-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框架及使用该框架的显示模组
US20120140143A1 (en) * 2010-12-06 2012-06-07 Wurzel Joshua G Methods for assembling display structures with alignment features
CN102289111A (zh) * 2011-07-29 2011-12-2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CN203338279U (zh) * 2013-05-29 2013-12-11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用于触控面板的对位结构
CN104280923A (zh) * 2014-08-26 2015-01-14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具对位结构的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65257A (zh) * 2018-03-26 2018-09-21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其切割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
CN108565257B (zh) * 2018-03-26 2020-02-1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其切割控制方法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1240A (zh) 2017-06-16
CN105355144B (zh) 2018-01-02
TWI604248B (zh)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85474B2 (en) Photodetector array on curved substrate
CN101652695B (zh) 晶片级相机模块及制造方法
US20160191166A1 (en) Optical Module
CA3041697C (en) Photovoltaic module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8886566B (zh) 一种摄像头基板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JP2016522596A (ja) ステレオ・カメラ・モジュール、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03657A (zh) 晶圆级阵列相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5355144A (zh) 显示模块及其制造方法
CN115171554A (zh) 基于玻璃基板的显示单元、制备方法以及拼接显示模组
CN102062904A (zh) 一种实现光纤密排线阵列中光点密接的方法及模块
US20100263207A1 (en) Panelizing Method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 Manufacturing
CN112954916B (zh) 一种cob高效拼接显示系统及其拼接方法
TW201121319A (en) Image acquiring device
US9277655B2 (en) Combined wiring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4834044B (zh) 用于制造导光板的装置和用于制造导光板的方法
CN116314470A (zh) 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加工方法和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4540319B (zh) 用于光模块的印刷电路板
CN102375260B (zh) 面板制造方法、面板与显示面板结构
KR101430914B1 (ko) 다연배 베이스 방열판 및 다연배 플렉시블 인쇄회로 필름 부착방식의 led 조명 모듈 제조 방법
JP2018190806A (ja) 個片基板の製造方法、組立体の製造方法、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20593643U (zh) 一种镂空治具及裂片装置
TW201415965A (zh) 連片電路板以及連片電路板之製作方法
US9261629B2 (en) Lens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TWI445467B (zh) 連片電路板及連片電路板之製作方法
USRE35353E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a multi-layer lead fr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