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40042A - 保护元件 - Google Patents
保护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340042A CN105340042A CN201480037667.7A CN201480037667A CN105340042A CN 105340042 A CN105340042 A CN 105340042A CN 201480037667 A CN201480037667 A CN 201480037667A CN 105340042 A CN105340042 A CN 10534004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sible conductor
- flux
- protection component
- electrode
- activation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055—Fusible members
- H01H85/08—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r form of the fusible memb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74—Switches in which only the opening movement or only the closing movement of a contact is effected by heating or cooling
- H01H37/76—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 H01H37/761—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with a fusible element forming part of the switched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039—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fusible element
- H01H85/0047—Hea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039—Means for influencing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fusible element
- H01H85/0047—Heating means
- H01H85/0065—Heat reflective or insulating layer on the fusible elem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7/00—Thermally-actuated switches
- H01H37/74—Switches in which only the opening movement or only the closing movement of a contact is effected by heating or cooling
- H01H37/76—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 H01H2037/768—Contact member actuated by melting of fusible material, actuated due to burning of combustible material or due to explosion of explos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41—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 H01H85/046—Fuses formed as printed circui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85/00—Protective devices in which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a part of fusible material and this current is interrupted by displacement of the fusible material when this current becomes excessive
- H01H85/02—Details
- H01H85/04—Fuses, i.e. expendable parts of the protective device, e.g. cartridges
- H01H85/05—Component parts thereof
- H01H85/055—Fusible members
- H01H85/06—Fusi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fusible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01M2200/103—Fus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ses (AREA)
Abstract
在急剧提升发热体的加热温度的情况下,也发挥助熔剂的氧化膜除去功能,从而能够快速熔断可熔导体。具备:绝缘基板(11);层叠在绝缘基板的发热体(14);覆盖发热体(14)的绝缘部件(15);层叠在绝缘基板(11)的第1、第2电极(12);以与发热体(14)重叠的方式层叠在绝缘部件(15)上并在第1、第2电极(12)之间的电流路径上与发热体(14)电连接的发热体引出电极(16);从发热体引出电极(16)遍及第1、第2电极(12)而层叠,通过利用热来熔断,从而截断第1、第2电极(12)间的电流路径的可熔导体(13);以及除去在可熔导体(13)产生的氧化膜的氧化膜除去材料(17),氧化膜除去材料(17)具有不同的多个活化温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过充电、过放电等的异常时截断电流路径的保护元件。本申请以在日本于2013年5月2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特愿2013-096753为基础主张优先权,该申请通过参照,引用至本申请。
背景技术
能够充电而反复利用的大多二次电池被加工成电池组而提供给用户。特别是在重量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中,为了确保用户及电子设备的安全,一般在电池组内置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等的数个保护电路,具有在既定的情况下截断电池组的输出的功能。
在这种保护电路中,利用内置于电池组的FET开关来进行输出的导通/截止(ON/OFF),从而进行电池组的过充电保护或过放电保护动作。然而,在因一些原因而FET开关短路破坏的情况下;被施加雷涌等而瞬间流过大电流的情况下;或者因电池单元的寿命而输出电压异常下降或者相反地输出过大异常电压的情况下,电池组或电子设备也必须进行保护,以免发生起火等的事故。因此,在这样的能够设想到的任何异常状态下,为了安全地截断电池单元的输出,使用由具有根据来自外部的信号截断电流路径的功能的熔丝元件构成的保护元件。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作为面向这样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等的保护电路的保护元件80,遍及连接在电流路径上的第1及第2电极81、82间而连接可熔导体83并成为电流路径的一部分,通过过电流造成的自发热或者设在保护元件80内部的发热体84来熔断该电流路径上的可熔导体83。在这样的保护元件80中,通过将熔化的液体状的可熔导体83集中在第1及第2电极81、82上,从而截断电流路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03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8596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0038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图10记载的保护元件80中,作为可熔导体83一般采用熔点300℃以上的加入Pb的高熔点焊锡,以不会在利用回流焊等进行安装时因加热而熔化。另外,若加热可熔导体83则发生氧化而阻碍熔断,因此为了除去在可熔导体83生成的氧化膜,还进行层叠助熔剂(flux)85。
在此,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热失控还有可能招来重大的事故,因此作为这种保护元件,要求尽量迅速熔断可熔导体。因此,还可以考虑加大对保护元件内部的发热体施加的功率而急剧提高加热温度的方法。
然而,通过发热体的加热急剧提升可熔导体的温度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氧化,不仅不能发挥利用助熔剂的氧化膜的除去功能,而且助熔剂过度加热而会失去氧化膜除去功能,反而会延长熔断时间,因此进而招来由加热进行的升温持续这一恶循环。
另外,助熔剂发挥氧化膜除去功能的活性温度带取决于添加到助熔剂的活性剂,以除去回流焊时的氧化膜为目的的情况下,为100℃~260℃。
然而,保护元件的发热体的加热温度一瞬间(小数点几秒)达到数百度,因此助熔剂的活性温度带与加热温度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无法充分地发挥氧化膜除去功能。另外,搭载保护元件的电子设备的功率状态为各式各样,发热体的加热温度也按照施加的功率而变化。因此,必须根据所使用的电子设备准备使用具有不同的活性温度带的助熔剂的多种保护元件,会使制造工序繁琐,另外导致制造成本上升。
进而,在相同的电子设备中,也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搭载个数或充放电状态、老化状态不同而会改变对保护元件的发热体施加的功率。因而,具有一定的活性温度带的助熔剂存在无法对应所使用的电子设备的功率状况的担忧。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在急剧提升或缓慢提升发热体的加热温度的情况下等、各种加热状态下,也发挥助熔剂的氧化膜除去功能并能够快速熔断可熔导体的保护元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元件具备:绝缘基板;发热体,层叠在上述绝缘基板;绝缘部件,以至少覆盖上述发热体的方式层叠在上述绝缘基板;第1及第2电极,在层叠有上述绝缘部件的上述绝缘基板层叠;发热体引出电极,以与上述发热体重叠的方式层叠在上述绝缘部件上,在上述第1及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上与该发热体电连接;可熔导体,从上述发热体引出电极遍及上述第1及第2电极而层叠,通过利用热来熔断,从而截断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以及氧化膜除去材料,除去在上述可熔导体产生的氧化膜,上述氧化膜除去材料具有不同的多个活化温度。
发明效果
依据本发明,能够对应以各种温度曲线进行加热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可熔导体的氧化而不被所搭载的电子设备的种类或功率状态的变化等所左右,能够稳定地进行电流路径的快速截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元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截面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保护元件的平面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助熔剂的活化温度及活性温度带与加热曲线的关系的图表。
图4是示出电池组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图5是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的等效电路。
图6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保护元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截面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保护元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截面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保护元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截面图。
图9是示出施加功率与熔断时间的关系的图表,(A)示出实施例,(B)示出比较例。
图10是示出现有的保护元件的图,(A)是立体图,(B)是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发明不只局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显然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尺寸的比例等有不同于现实的情况。具体的尺寸等应参考以下的说明进行判断。另外,当然附图相互之间也包括互相的尺寸关系、比例不同的部分。
[保护元件的结构]
如图1(A)(B)及图2所示,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10具备:绝缘基板11;层叠在绝缘基板11并被绝缘部件15覆盖的发热电阻器14;形成在绝缘基板11的两端的电极12(A1)、12(A2);在绝缘部件15上以与发热电阻器14重叠的方式层叠的发热体引出电极16;两端分别与电极12(A1)、12(A2)连接且中央部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连接的可熔导体13;以及设在可熔导体13上并除去在可熔导体13产生的氧化膜的氧化膜除去材料17。
绝缘基板11利用例如氧化铝、玻璃陶瓷、莫来石、氧化锆等的具有绝缘性的部件以大致方形状形成。除此以外,绝缘基板11也可以采用玻璃环氧基板、酚醛基板等的用于印刷布线基板的材料,但是需要留意熔丝熔断时的温度。
发热电阻器14是电阻值比较高且通电时发热的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例如由W、Mo、Ru等构成。将这些的合金或者组合物、化合物的粉状体与树脂粘合剂等混合,制成膏状后利用丝网印刷技术图案形成在绝缘基板11上,并烧成等而形成。
绝缘部件15以覆盖发热电阻器14的方式配置,发热体引出电极16以隔着该绝缘部件15与发热电阻器14对置的方式配置。为了有效率地向可熔导体传递发热电阻器14的热,在发热电阻器14与绝缘基板11之间层叠绝缘部件15也可。作为绝缘部件15,能够使用例如玻璃。
发热体引出电极16的一端与发热体电极18(P1)连接。另外,发热电阻器14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发热体电极18(P2)连接。
可熔导体13由通过发热电阻器14的发热而快速熔断的低熔点金属构成,能够适当使用例如以Sn为主成分的无铅焊锡。另外,可熔导体13也可为低熔点金属和Ag、Cu或以这些为主成分的合金等高熔点金属的层叠体。
通过层叠高熔点金属和低熔点金属,在回流安装保护元件10的情况下,即便回流温度超过低熔点金属层的熔化温度而低熔点金属熔化,也不至于作为可熔导体13熔断。该可熔导体13既可以通过利用镀层技术在高熔点金属成膜低熔点金属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利用其他众所周知的层叠技术、膜形成技术来形成。
此外,可熔导体13焊接到发热体引出电极16及电极12(A1)、12(A2)。可熔导体13能够通过回流焊来容易连接。另外,此时,通过利用无铅焊锡构成设在下层的低熔点金属,能够利用该低熔点金属连接到发热体引出电极16及电极12(A1)、12(A2)。
此外,保护元件10为了保护内部,也可以将未图示的盖部件承载在绝缘基板11上。
[第1方式]
保护元件10为了防止可熔导体13的氧化,在可熔导体13上的大致整个面设有氧化膜除去材料17。作为氧化膜除去材料,能够适当使用助熔剂。以下,以作为氧化膜除去材料17使用助熔剂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A)(B)所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助熔剂20具有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层21和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层22。通过具有活化温度不同的第1、第2助熔剂层21、22,助熔剂20具有将第1助熔剂层21的活性温度带和第2助熔剂层22的活性温度带合在一起的活性温度带。
在此,助熔剂的活化是指助熔剂发挥除去可熔导体13的氧化膜的功能的状态,活化温度是指因加热而固形状的助熔剂熔化,并发挥除去可熔导体13的氧化膜的功能的温度。而且,助熔剂被加热而超过既定活性温度时,失去除去氧化膜的功能。将该助熔剂活化的温度带定义为活性温度带。
通过向松香基底添加活性剂,第1、第2助熔剂层21、22具有既定活化温度。作为活性剂,能够使用例如棕榈酸(熔点63℃)、硬脂酸(熔点70℃)、花生酸(熔点76℃)、二十二烷酸(熔点80℃)、丙二酸(熔点135℃)、戊二酸(熔点97.5℃)、庚二酸(熔点106℃)、壬二酸(熔点106℃)、葵二酸(熔点134℃)、马来酸(熔点130℃)等的有机酸或氢溴酸的胺盐。
如图3所示,助熔剂20具有将第1助熔剂层21的活性温度带R1和第2助熔剂层22的活性温度带R2合在一起的总活性温度带(R1+R2),从而在通过发热电阻器14而可熔导体13的加热温度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在宽幅的温度带域防止可熔导体13的氧化。因而,保护元件10通过急剧的加热也能防止可熔导体13的氧化,能够快速截断电流路径。即,保护元件10能够在进行急剧的加热的同时,发挥助熔剂20的氧化膜除去功能,通过这两个的协同作用,能够提高快速熔断性。
助熔剂20的多个活化温度低于发热电阻器14造成的加热温度即可,如图3所示,优选从发热电阻器14的发热形成的温度曲线,组合具有低温区的活化温度T1的第1助熔剂层21和具有高温区的活性温度T2的第2助熔剂层22。由此,助熔剂20会在长时间内具有合各助熔剂层21、22的活性温度带R1、R2的总活性温度带(R1+R2),在发热电阻器14发热的期间,长时间内能够除去可熔导体13的氧化膜。
因而,助熔剂20在发热电阻器14的发热形成的温度曲线平缓的情形1中,通过第1助熔剂层21活化而除去可熔导体13的氧化膜,在发热电阻器14的温度曲线急剧上升的情形2中,接着第1助熔剂层21的活化而第2助熔剂层22活化,从而在长时间内能够除去可熔导体13的氧化膜,能够快速熔断。
由此,依据保护元件10,能够对应以各种温度曲线加热的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可熔导体13的氧化而不被所搭载的电子设备的种类或功率状态的变化等所左右,而且能够稳定地进行电流路径的快速截断。另一方面,仅用一个氧化膜除去材料(助熔剂)的情况下,活化温度及活性温度带有局限,不能对应所有的温度曲线,特别是在情形2中活性温度带短,不能充分地发挥氧化膜除去功能。
此外,各助熔剂层21、22的活化温度T1、T2与可熔导体13的熔点相比既可以高也可以低,另外在第1助熔剂层21的活化温度T1与第2助熔剂层22的活化温度T2之间设置可熔导体13的熔点也可。这是因为发热电阻器14的加热温度高于各助熔剂层21、22的活化温度T1、T2及可熔导体13的熔点,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起到可熔导体13的氧化和通过各助熔剂层21、22的活化来除去氧化膜的效果。
此外,作为助熔剂20,氧化膜除去材料17除了具有活化温度相对不同的两个助熔剂层21、22之外,也可以通过活化温度相对不同的3个以上的助熔剂层构成。
助熔剂20优选从活化温度相对低的助熔剂层起依次层叠在可熔导体13上。例如,助熔剂20如图1所示,在可熔导体13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层21,在第1助熔剂层21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由此,会在更靠近成为热源的发热电阻器14的附近配置活化温度低的第1助熔剂层21,在可熔导体13开始加热后,能够使第1助熔剂层21提前活化。另外,通过在可熔导体13上层叠开始加热后提前活化的第1助熔剂层21,在开始加热后,有效地除去提前发生的可熔导体13的氧化膜,从而能够促进熔断。而且,若加热温度上升,则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层22活化,从而除去在可熔导体13生成的氧化膜。即,保护元件10在发热电阻器14进行的加热开始时,能够从活化温度低的助熔剂层起依次活化。
这样的层叠活化温度不同的多个助熔剂层的助熔剂20,能够通过以下工序容易形成:例如,在绝缘基板11上形成可熔导体13之后,印刷构成第1助熔剂层21的树脂,并使之干燥而形成第1助熔剂层21,然后,印刷构成第2助熔剂层22的树脂,并使之干燥。另外,通过反复上述工序,也能形成3层以上的助熔剂层。
[保护元件的使用方法]
如图4所示,这样的保护元件10例如装入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组30内的电路而使用。电池组30具有例如由总计4个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单元31~34组成的电池堆栈35。
电池组30具备:电池堆栈35;控制电池堆栈35的充放电的充放电控制电路40;在电池堆栈35异常时截断充电的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10;检测各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的检测电路36;以及根据检测电路36的检测结果控制保护元件10的动作的电流控制元件37。
电池堆栈35串联连接了需要用于进行过充电及过放电状态保护的控制的电池单元31~34,经由电池组30的正极端子30a、负极端子30b,可装卸地连接到充电装置45,被施加来自充电装置45的充电电压。将利用充电装置45充电的电池组30的正极端子30a、负极端子30b连接到用电池动作的电子设备,从而能够使该电子设备动作。
充放电控制电路40具备:在从电池堆栈35流入充电装置45的电流路径串联连接的两个电流控制元件41、42;以及控制这些电流控制元件41、42的动作的控制部43。电流控制元件41、42例如由场效应晶体管(以下,称为FET。)构成,通过用控制部43来控制栅极电压,控制电池堆栈35的电流路径的导通和截断。控制部43从充电装置45接受功率供给而动作,根据检测电路36的检测结果,以在电池堆栈35处于过放电或过充电时截断电流路径的方式,控制电流控制元件41、42的动作。
保护元件10例如连接在电池堆栈35与充放电控制电路40之间的充放电电流路径上,其动作由电流控制元件37控制。
检测电路36与各电池单元31~34连接,检测各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值,将各电压值供给充放电控制电路40的控制部43。另外,检测电路36输出在任意一个电池单元31~34成为过充电电压或过放电电压时控制电流控制元件37的控制信号。
电流控制元件37例如由FET构成,根据从检测电路36输出的检测信号,当电池单元31~34的电压值成为超过既定过放电或过充电状态的电压时,使保护元件10动作,以使电池堆栈35的充放电电流路径与电流控制元件41、42的开关动作无关地截断的方式进行控制。
在由以上那样的结构构成的电池组30中,适用本发明的保护元件10具有如图5所示的电路结构。即,保护元件10是由经由发热体引出电极16串联连接的可熔导体13和经由可熔导体13的连接点通电并发热而使可熔导体13熔化的发热电阻器14构成的电路结构。另外,保护元件10中,例如,可熔导体13串联连接在充放电电流路径上,发热电阻器14与电流控制元件37连接。保护元件10的2个电极12之中,一个电极与A1连接,另一个电极与A2连接。另外,发热体引出电极16和与它连接的发热体电极18与P1连接,另一个发热体电极18与P2连接。
由这样的电路结构构成的保护元件10,利用发热电阻器14的发热来熔断可熔导体13,从而能够可靠地截断电流路径。
此外,本发明的保护元件不限于用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电池组的情况,显然可以应用在需要用电信号进行电流路径的截断的各种用途。
[第2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其他保护元件的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的保护元件10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细节。图6(A)(B)所示的保护元件50,在可熔导体51的内部填充有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层21,并在可熔导体31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层22。
可熔导体51能够用与上述可熔导体13同样的材料形成。另外,保护元件50与上述的保护元件10同样,具有绝缘基板11、电极12、发热电阻器14、绝缘部件15、发热体电极18。
保护元件50在可熔导体51的内部填充有第1助熔剂层21,因此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和可熔导体51的接触面积较宽,能够效率良好地除去因发热电阻器14的加热而在可熔导体51产生的氧化膜。
另外,保护元件50在可熔导体51的内部填充有第1助熔剂层21,因此第1助熔剂层21不会接触空气,能够防止长期老化的情况。
进而,保护元件50中,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层21比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层22更靠近成为热源的发热电阻器14的附近配置,因此当发热电阻器14开始加热时,首先第1助熔剂层21活化,若温度进一步上升,则第2助熔剂层22活化。即,保护元件50在发热电阻器14开始加热时,能够从活化温度低的助熔剂层开始依次活化。
[第3方式]
图7(A)(B)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另外的保护元件的方式的图。图7所示的保护元件60,在绝缘基板11上的、电极12(A1)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及电极12(A2)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形成有第1助熔剂层21,在可熔导体13上层叠第2助熔剂层22。此外,保护元件60与上述的保护元件10同样,具有绝缘基板11、电极12、发热电阻器14、绝缘部件15、发热体电极18。
在保护元件60中,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层21也是比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层22更靠近成为热源的发热电阻器14的附近配置,因此当发热电阻器14开始加热时,首先第1助熔剂层21活化,若温度进一步上升,则第2助熔剂层22活化。即,保护元件60在发热电阻器14开始加热时,能够从活化温度低的助熔剂层开始依次活化。
保护元件60能够如下形成。首先,在绝缘基板11上形成电极12(A1)(A2)和发热体引出电极16。接着,通过印刷等向电极12(A1)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以及电极12(A2)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涂敷构成第1助熔剂层21的树脂组合物,并使之干燥。接着,将可熔导体13遍及电极12(A1)(A2)、发热体引出电极16及第1助熔剂层21上而形成。最后,通过印刷等而在可熔导体13上涂敷构成第2助熔剂层22的树脂组合物,并使之干燥。
[第4方式]
图8(A)(B)是示出本发明所涉及的另外的保护元件的方式的图。图8所示的保护元件70在可熔导体13上并排设置第1、第2助熔剂层21、22而层叠。第1助熔剂层21在可熔导体13的电极12(A1)侧,遍及电极12(A1)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而层叠。另外,第2助熔剂层22在可熔导体13的电极12(A2)侧,遍及电极12(A2)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而层叠。此外,保护元件70与上述的保护元件10同样,具有绝缘基板11、电极12、发热电阻器14、绝缘部件15、发热体电极18。
保护元件70能够控制可熔导体13的熔断部位。即,保护元件70在发热电阻器14开始加热时,首先活化温度低的第1助熔剂层21活化,除去电极12(A1)侧的氧化膜,从而促进熔断。接着,当温度进一步上升时,活化温度高的第1助熔剂层22活化,除去电极12(A2)侧的氧化膜,从而促进熔断。
即便因发热电阻器14而急剧加热、第1助熔剂层21在可熔导体13熔断前失去活性的情况下,保护元件70也使第2助熔剂层22活化,从而防止可熔导体13的氧化而能够促进熔断,因此能够在电极12(A2)与发热体引出电极16之间可靠地截断电流路径。
实施例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准备8个在可熔导体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层、并在该第1助熔剂层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层的保护元件样品(实施例)和在可熔导体上仅层叠1层助熔剂层的现有的保护元件样品(比较例),对发热电阻器14施加既定功率,并测量了直至熔断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实施例所涉及的第1助熔剂层作为活性剂向松香基底添加棕榈酸(熔点63℃),另外,第2助熔剂层作为活性剂向松香基底添加了壬二酸(熔点106℃)。另一方面,比较例所涉及的助熔剂层作为活性剂向松香基底添加了壬二酸(熔点106℃)。
另外,对实施例及比较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样品的发热电阻器施加的功率设为5W、45W、50W。将结果示于表1中。另外,在图9(A)示出表示实施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的施加功率(W)和熔断时间(秒)的关系的图表,在图9(B)示出表示比较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的施加功率(W)和熔断时间(秒)的关系的图表。
[表1]
如表1、图9(A)(B)所示,在实施例中,对发热电阻器14的施加功率为5W、45W、50W的任一种情况下,熔断时间也比比较例短,另外,样品间的熔断时间的偏差也较小。这是因为施加功率越大,温度越急剧上升,因此在比较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中,助熔剂的活性温度带较短,无法充分地发挥可熔导体的氧化膜除去功能。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所涉及的保护元件中,施加功率较大且温度急剧上升的情况下,也因具备活化温度高的第2助熔剂层而在高温区域也能除去可熔导体的氧化膜,从而能够快速熔断。
标号说明
10 保护元件;11 绝缘基板;12 电极;13 可熔导体;14 发热电阻器;15 绝缘部件;16 发热体引出电极;17 氧化膜除去材料;18 发热体电极;19 盖部件;20 助熔剂;21 第1助熔剂层;22 第2助熔剂层;30 电池组;31~34 电池单元;35 电池堆栈;36 检测电路;37 电流控制元件;40 充放电控制电路;41、42 电流控制元件;43 控制部;45 充电装置;50 保护元件;51 可熔导体;60 保护元件;70 保护元件。
Claims (7)
1.一种保护元件,其中具备:
绝缘基板;
发热体,层叠在所述绝缘基板;
绝缘部件,以至少覆盖所述发热体的方式层叠在所述绝缘基板;
第1及第2电极,在层叠有所述绝缘部件的所述绝缘基板层叠;
发热体引出电极,以与所述发热体重叠的方式层叠在所述绝缘部件上,在所述第1及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上与该发热体电连接;
可熔导体,从所述发热体引出电极遍及所述第1及第2电极而层叠,通过利用热来熔断,从而截断该第1电极与该第2电极之间的电流路径;以及
氧化膜除去材料,除去在所述可熔导体产生的氧化膜,
所述氧化膜除去材料具有不同的多个活化温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氧化膜除去材料为活化温度不同的多个助熔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在所述可熔导体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在所述第1助熔剂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在所述可熔导体的内部填充有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在所述可熔导体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在所述可熔导体与所述绝缘基板之间配置有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在所述可熔导体上层叠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在所述可熔导体上并排设置活化温度相对低的第1助熔剂和活化温度相对高的第2助熔剂而层叠。
7.如权利要求2~6的任一项所述的保护元件,其中,所述第1及第2助熔剂的活化温度低于所述发热体造成的加热温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96753 | 2013-05-02 | ||
JP2013096753A JP6227276B2 (ja) | 2013-05-02 | 2013-05-02 | 保護素子 |
PCT/JP2014/062076 WO2014178428A1 (ja) | 2013-05-02 | 2014-05-01 | 保護素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340042A true CN105340042A (zh) | 2016-02-17 |
CN105340042B CN105340042B (zh) | 2019-05-31 |
Family
ID=518435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80037667.7A Active CN105340042B (zh) | 2013-05-02 | 2014-05-01 | 保护元件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60071680A1 (zh) |
JP (1) | JP6227276B2 (zh) |
KR (1) | KR102202901B1 (zh) |
CN (1) | CN105340042B (zh) |
TW (1) | TWI681702B (zh) |
WO (1) | WO2014178428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91546A (zh) * | 2016-11-10 | 2019-06-14 | 迪睿合株式会社 | 保护元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934925B2 (en) * | 2015-11-16 | 2018-04-03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Fuse structures and forming and operation methods thereof |
JP7010706B2 (ja) * | 2018-01-10 | 2022-01-26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ヒューズ素子 |
TWI700719B (zh) * | 2019-12-13 | 2020-08-01 | 聚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保護元件及其電路保護裝置 |
JP7349954B2 (ja) * | 2020-04-13 | 2023-09-25 | ショット日本株式会社 | 保護素子 |
KR102227864B1 (ko) * | 2020-11-27 | 2021-03-15 | 주식회사 인세코 | 이차전지용 보호소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90700A (ja) * | 1992-04-08 | 1993-11-05 | Uchihashi Estec Co Ltd | 合金型温度ヒュ−ズ |
US20040026484A1 (en) * | 2002-08-09 | 2004-02-12 | Tsuyoshi Yamashita | Multi-functional solder and articles made therewith, such as microelectronic components |
CN101197224A (zh) * | 2006-12-08 | 2008-06-1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助熔剂及含该助熔剂的温度保险丝 |
CN101802953A (zh) * | 2008-05-23 | 2010-08-11 | 新力化工与资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 保护元件及充电电池装置 |
TW201137914A (en) * | 2010-04-16 | 2011-11-01 | Cyntec Co Ltd | Protectiv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02623272A (zh) * | 2012-04-25 | 2012-08-01 | 东莞市贝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片式保险丝 |
US20120249283A1 (en) * | 2009-01-21 | 2012-10-04 | Sony Chemical & Information Device Corporation | Flex-rigid wiring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40250A (ja) * | 1995-12-27 | 1997-09-16 | Karusonitsuku Prod Kk | 抵抗器 |
JP2000049180A (ja) * | 1998-07-28 | 2000-02-18 | Hitachi Ltd | 電子部品及び回路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バンプ形成方法、並びに、平坦化チャック |
JP2004185960A (ja) | 2002-12-03 | 2004-07-02 | Kamaya Denki Kk | 回路保護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 |
JP3953947B2 (ja) * | 2002-12-13 | 2007-08-08 | 内橋エステック株式会社 | 合金型温度ヒューズ及び温度ヒューズエレメント用材料 |
US8678271B2 (en) * | 2007-06-26 | 2014-03-25 | Globalfoundries Inc. | Method for preventing void formation in a solder joint |
TWI385695B (zh) * | 2009-09-04 | 2013-02-11 | Cyntec Co Ltd | 保護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
JP5656466B2 (ja) | 2010-06-15 | 2015-01-21 |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素子の製造方法 |
US8976001B2 (en) * | 2010-11-08 | 2015-03-10 | Cyntec Co., Ltd. | Protective device |
-
2013
- 2013-05-02 JP JP2013096753A patent/JP6227276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05-01 CN CN201480037667.7A patent/CN105340042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01 TW TW103115683A patent/TWI681702B/zh active
- 2014-05-01 KR KR1020157033868A patent/KR10220290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4-05-01 US US14/888,337 patent/US2016007168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4-05-01 WO PCT/JP2014/062076 patent/WO201417842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90700A (ja) * | 1992-04-08 | 1993-11-05 | Uchihashi Estec Co Ltd | 合金型温度ヒュ−ズ |
US20040026484A1 (en) * | 2002-08-09 | 2004-02-12 | Tsuyoshi Yamashita | Multi-functional solder and articles made therewith, such as microelectronic components |
CN101197224A (zh) * | 2006-12-08 | 2008-06-1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助熔剂及含该助熔剂的温度保险丝 |
CN101802953A (zh) * | 2008-05-23 | 2010-08-11 | 新力化工与资讯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 保护元件及充电电池装置 |
US20120249283A1 (en) * | 2009-01-21 | 2012-10-04 | Sony Chemical & Information Device Corporation | Flex-rigid wiring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201137914A (en) * | 2010-04-16 | 2011-11-01 | Cyntec Co Ltd | Protective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02623272A (zh) * | 2012-04-25 | 2012-08-01 | 东莞市贝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片式保险丝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891546A (zh) * | 2016-11-10 | 2019-06-14 | 迪睿合株式会社 | 保护元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2202901B1 (ko) | 2021-01-14 |
JP6227276B2 (ja) | 2017-11-08 |
WO2014178428A1 (ja) | 2014-11-06 |
TW201519728A (zh) | 2015-05-16 |
KR20160003168A (ko) | 2016-01-08 |
TWI681702B (zh) | 2020-01-01 |
US20160071680A1 (en) | 2016-03-10 |
CN105340042B (zh) | 2019-05-31 |
JP2014220044A (ja) | 2014-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508784B (zh) | 保护元件及电池组 | |
TWI715692B (zh) | 熔絲元件 | |
CN105340042A (zh) | 保护元件 | |
CN110050323B (zh) | 保护元件 | |
WO2016017567A1 (ja) |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回路 | |
KR102077450B1 (ko) | 보호 소자, 퓨즈 소자 | |
KR20150040954A (ko) | 보호 소자 및 배터리 팩 | |
KR102043051B1 (ko) | 보호 소자 | |
JP6161967B2 (ja) | 短絡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路 | |
KR102386943B1 (ko) | 단락 소자 | |
JP6246503B2 (ja) | 短絡素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路 | |
JP6030431B2 (ja) | 保護素子 | |
TW201816824A (zh) | 保護元件 | |
TWI621145B (zh) | Protective component | |
JP6078332B2 (ja) | 保護素子、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 |
JP6058476B2 (ja) | 保護素子、及び保護素子が実装された実装体 | |
US20230146486A1 (en) | Protection element and battery pack | |
JP6343201B2 (ja) | 短絡素子 | |
CN105745733B (zh) | 短路元件 | |
TW202418326A (zh) | 保護元件及保護元件之製造方法 | |
TW202244969A (zh) | 保護元件及電池組 | |
JP2022129313A (ja) | 保護素子及びバッテリパック | |
WO2015107633A1 (ja) | 保護素子、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