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4304A - 无人直升机 - Google Patents

无人直升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4304A
CN105324304A CN201480034934.5A CN201480034934A CN105324304A CN 105324304 A CN105324304 A CN 105324304A CN 201480034934 A CN201480034934 A CN 201480034934A CN 105324304 A CN105324304 A CN 1053243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member
framework
denso case
machine body
body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8003493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4304B (zh
Inventor
吉原正典
长崎义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24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4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4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4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10/00Type of UAV
    • B64U10/10Rotorcrafts
    • B64U10/17Helicop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0/00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UAVs
    • B64U20/70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UAV bod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U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EQUIPMENT THEREFOR
    • B64U20/00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UAVs
    • B64U20/80Arrangement of on-board electronics, e.g. avionics systems or wi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oy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直升机,无人直升机(10)包括支承驱动源(36)的主机身部(12)、从主机身部(12)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机尾(18)、支承于主机身部(12)的电装箱(44)。电装箱(44)配置于主机身部(12)的框架(46、48)之间,以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被连结部件(64、76)从下方支承,且被连结部件(66、78)从上方支承。连结部件(64、66)在由加强部件(68、70)夹着框架(46、48)的状态下连结,连结部件(76、78)在由加强部件(80、82)夹着框架(46、48)的状态下连结。电装箱(44)的上表面的后端部(164)形成倒角状。

Description

无人直升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直升机,更具体而言涉及配备电装箱的无人直升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这种现有技术的一例。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无人直升机包括支承发动机的前部机身(主机身部)和从前部机身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机尾,电装箱设于前部机身的框架内。电装箱从框架的后方或侧方出入前部机身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4140004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这种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无人直升机中,当从前部机身取下机尾,或不取下覆盖前部机身的罩(机身罩)时,不能使电装箱相对于前部机身出入,其作业非常花费时间。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电装箱相对于主机身部的拆装变得容易的无人直升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提供一种无人直升机,包括支承驱动源的主机身部、从主机身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机尾和支承于主机身部的电装箱,主机身部包括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彼此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一对框架和分别连结一对框架的多个第一连结部件,电装箱配置于一对框架之间,多个第一连结部件以使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下方支承电装箱。
本发明中,第一连结部件兼用于框架的连结和电装箱的支承,因此,不需要额外准备用于支承电装箱的部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另外,当从框架取下第一连结部件时,由取下的第一连结部件进行的电装箱的支承被解除,因此能够从主机身部向下方容易地取出电装箱。另外,在从框架取下了第一连结部件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从下方将电装箱安装在主机身部的规定位置。这样,电装箱相对于主机身部的拆装变得容易。
优选电装箱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至少任一者形成为倒角状。这种无人直升机中,在从主机身部的一对框架间向下方取出电装箱的情况下,在使电装箱的形成为倒角状(以带圆弧的方式)的端部位于一对框架间的状态下,使电装箱旋转而从一对框架间向下方取出。此时,电装箱的形成为倒角状的端部不与主机身部接触,或者即使与主机身部接触也能够相对于主机身部滑动。因此,不与主机身部干扰,就能够容易地将电装箱从一对框架间取出。另一方面,在将电装箱以位于一对框架间的方式安装于主机身部的情况下,在将电装箱的形成为倒角状的端部插入一对框架间的状态下,使电装箱向取出时的相反方向旋转而位于一对框架间。此时,电装箱的形成为倒角状的端部不与主机身部接触,或者即使与主机身部接触也能够相对于主机身部滑动。因此,不与主机身部干扰,就能够将电装箱以位于一对框架间的方式容易地安装于主机身部。
此外优选主机身部还包括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连结部件上方且连结一对框架的多个第二连结部件,多个第二连结部件以使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上方支承电装箱。在该情况下,多个第一连结部件以使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下方支承电装箱,并且多个第二连结部件以使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上方支承电装箱,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以使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支承电装箱。另外,结果是,利用这种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还能够防止电装箱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优选主机身部还包括设于一对框架的外侧的一对加强部件,一个加强部件隔着一个框架将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的一端部彼此连结,另一个加强部件隔着另一个框架将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在该情况下,利用第一连结部件、第二连结部件和一对加强部件夹着一对框架而能够形成框状的框架结构,因此能够提高框架结构的强度。
优选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分别在多个部位与框架连接。在该情况下,第一连结部件和第二连结部件各自通过在多个部位与框架连接,而与框架坚固地连接。
还优选电装箱在其上表面具有突起部,主机身部还包括连结多个第二连结部件的按压部件,按压部件具有用于使突起部嵌入的孔。在该情况下,以电装箱的突起部嵌入孔的方式设置按压部件,由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装箱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移动。
进一步优选一对框架包括板状部件。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框架的强度,并且能够从侧方更可靠地保护电装箱。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局面和优点通过与附图相关进行的以下的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能够更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无人直升机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从左观察的图)。
图4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从右观察的图)。
图5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主要部分的仰视图。
图7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主要部分的前方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主框架和机尾的主要部分的后方立体图。
图9是表示电装箱的前方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电装箱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电装箱的俯视图,(b)是表示电装箱的侧视图。
图12(a)表示电装箱、连结部件和按压部件的俯视图,(b)是表示电装箱、连结部件和按压部件的侧视说明图。
图13是图3的X-X线截面图。
图14是图3的Y-Y线截面图。
图15(a)和(b)是用于说明电装箱相对于主机身部的拆装的说明图。
图16(a)和(b)是用于说明电装箱相对于主机身部的拆装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中的前后、左右、上下是指以无人直升机10(以下,简记为直升机10)的基本姿势(桅杆14相对于垂直方向平行时的直升机10的姿势)为基准的前后、左右、上下。此外,图中“Fr”表示前方,“Rr”表示后方,“R”表示右方,“L”表示左方,“U”表示上方,“Lo”表示下方。
参照图1,直升机10包括主机身部12、桅杆14、主旋翼16、机尾18和尾桨20。
主机身部12包括:主框架22、机身罩24、脚部26、28、一对起落架30(图1中,仅图示左侧的起落架30)和底罩32。
机尾18和机身罩24支承于主框架22。
脚部26和28分别形成为主视图中成倒U字状,且支承于主框架22上。
一对起落架30以左右排列的方式安装于脚部26和28。具体而言,一侧(左侧)的起落架30安装于脚部26、28的一侧(左侧)的部分,另一侧(右侧)的起落架30(未图示)安装于脚部26、28的另一侧(右侧)的部分。
底罩32安装于机尾18和主框架22上。
桅杆14从机身罩24向上方突出且可旋转。主旋翼16固定在桅杆14的上端部。由此,桅杆14和主旋翼16一体地旋转。机尾18具有大致圆筒形状,比主机身部12向后方延伸。机尾18的前端部在机身罩24内支承于主框架22的后端部。尾桨20能旋转地设于机尾18的后端部。
后面详细地说明主机身部12中的主框架22周围的结构。
直升机10还包括显示装置34、驱动源36、变速器38、燃料箱40、驱动轴42和电装箱44。驱动源36、变速器38和燃料箱40收纳于机身罩24。显示装置34由底罩32保持。
驱动源36在主旋翼16的下方支承于主框架22的前端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发动机作为驱动源36。更具体而言,作为驱动源36,例如使用水平对置型的多缸发动机。
变速器38在驱动源36的后方支承于主框架22。变速器38与驱动源36的未图示的曲轴连结。桅杆14的下端部与变速器38连结。主旋翼16基于从驱动源36经由变速器38和桅杆14传递来的驱动力进行旋转。
驱动轴42以从变速器38向后方延伸的方式设置。驱动轴42在主机身部12内和机尾18内沿前后方向延伸。尾桨20与驱动轴42的后端部连结。尾桨20基于从驱动源36经由变速器38和驱动轴42传递来的驱动力进行旋转。
燃料箱40设于桅杆14的后方。燃料箱40的上端部从主机身部12向上方露出。
电装箱44设于主框架22内。后述电装箱44的详情内容。
以下,详细说明主机身部12中的主框架22周围的结构。
参照图2,主框架22包括板状的一对框架46、48。一对框架46、48彼此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平行配置,且在前后方向延伸。一对框架46、48分别形成为大致倒梯形形状。另外,一对框架46、48各自的缘部在整周上与中央部相比壁厚。而且,一对框架46、48例如由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构成。
参照图3,框架46中,上缘部46a和下缘部46b彼此平行,上缘部46a比下缘部46b长。上缘部46a和下缘部46b各自的前端部由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缘部46c连结,上缘部46a和下缘部46b各自的后端部由后缘部46d连结。后缘部46d从下缘部46b向上缘部46a去向斜后上方延伸。另外,框架46包括安装部46e和46f。安装部46e在比框架46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安装部46e或其附近安装连结部件64、66、加强部件68和斜杆104(分别后述)。安装部46f从下缘部46b的后端部附近起在上下方向延伸。在安装部46f上安装连结部件76、78和加强部件80(分别后述)。参照图7,在框架46中,在前缘部46c、安装部46e和安装部46f的内表面分别形成有例如由铝构成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50a、50b和50c。在板状部件50a上安装前部面板54(后述),在板状部件50b上安装连结部件64、66,在板状部件50c上安装连结部件76、78。另外,框架46的上缘部46a、下缘部46b、前缘部46c、后缘部46d、安装部46e和安装部46f形成得较厚。形成板状部件50a、50b和50c,将框架46的缘部整周和形成板状部件50b、50c的安装部46e、46f形成得较厚,由此能够将框架46中要求较高的强度的部位形成得较厚。而且,上缘部46a、下缘部46b、前缘部46c和后缘部46d形成得比安装部46e和安装部46f厚。另外,框架46中,通过减薄上缘部46a、下缘部46b、前缘部46c、后缘部46d、安装部46e和安装部46f以外的部位即不要求高的强度的部位的厚度,能够减轻框架46。
参照图4,对于框架48也一样,上缘部48a与下缘部48b彼此平行地设置,上缘部48a比下缘部48b长地。上缘部48a和下缘部48b各自的前端部由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前缘部48c连结,上缘部48a和下缘部48b各自的后端部由后缘部48d连结。后缘部48d从下缘部48b向上缘部48a去向斜后上方延伸。另外,框架48包括安装部48e和48f。安装部48e在比框架48的前后方向中央部靠前方的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在安装部48e或其附近安装连结部件64、66、加强部件70(后述)和斜杆106(后述)。安装部48f从下缘部48b的后端部附近起在上下方向延伸。在安装部48f上安装连结部件76、78和加强部件82(后述)。参照图8,在框架48中,在前缘部48c、安装部48e和安装部48f的内表面分别形成例如由铝构成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52a、52b和52c。在板状部件52a上安装前部面板54,在板状部件52b上安装连结部件64、66,在板状部件52c上安装连结部件76、78。另外,框架48的上缘部48a、下缘部48b、前缘部48c、后缘部48d、安装部48e和安装部48f形成得较厚。形成板状部件52a、52b和52c,将框架48的缘部整周和形成板状部件52b、52c的安装部48e、48f形成得较厚,由此能够将框架48中要求高的强度的部位形成得较厚。而且,上缘部48a、下缘部48b、前缘部48c和后缘部48d形成得比安装部48e和安装部48f厚。此外,框架48中,通过减薄上缘部48a、下缘部48b、前缘部48c、后缘部48d、安装部48e和安装部48f以外的部位即不要求高的强度的部位的厚度,而能够减轻框架48。
此外,图7和图8中,为了防止附图的复杂化,省略紧固部件等图示。
参照图5、图7和图8,框架46的前缘部46c和框架48的前缘部48c经由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前部面板54连结。前部面板54以与板状部件50a和52a接触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框架46、48间。而且,在框架46的前缘部46c的外表面和框架48的前缘部48c的外表面分别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例如具有中空部的棒状的加强部件56、58。加强部件56和58彼此平行且在左右方向上相对。参照图3,加强部件56和前部面板54的左端部在夹着框架46和板状部件50a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螺栓等紧固部件60a、60b连结。紧固部件60a、60b分别安装于框架46的前缘部46c的上部和下部。同样,参照图4,加强部件58和前部面板54的右端部在夹着框架48和板状部件52a的状态下,利用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两个)螺栓等紧固部件62a、62b连结。紧固部件62a、62b分别安装于框架48的前缘部48c的上部和下部。
参照图5、图7和图8,框架46的安装部46e和框架48的安装部48e经由连结部件64、66连结。连结部件64和66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排列。连结部件64形成棒状,在其两端部具有突部64a、64b。由此,连结部件64的两端部变粗,可以承受多个螺栓等紧固部件72a、72b、74a和74b(后述)。连结部件64以与板状部件50b的下端部和板状部件52b的下端部接触且突部64a、64b位于上侧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框架46、48间。另外,连结部件66形成为棒状,在其两端部具有鼓出部66a、66b。由此,连结部件66的两端部变粗,可以承受多个螺栓等紧固部件72c、72d、72e、72f、74c、74d、74e和74f(后述)。连结部件66以与板状部件50b的上端部和板状部件52b的上端部接触且鼓出部66a、66b位于前后和下侧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框架46、48间。而且,在框架46的安装部46e的外表面和框架48的安装部48e的外表面分别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例如具有中空部的棒状的加强部件68、70。加强部件68和70以彼此平行且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参照图3,加强部件68的下部和连结部件64的左端部在夹着框架46和板状部件50b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72a、72b连结。加强部件68的上端部和连结部件66的左端部在夹着框架46和板状部件50b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72c、72d连结。另外,框架46和鼓出部66a由紧固部件72e连结,斜杆104、框架46和鼓出部66a由紧固部件72f连结。同样,参照图4,加强部件70的下部和连结部件64的右端部在夹着框架48和板状部件52b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74a、74b连结。加强部件70的上端部和连结部件66的右端部在夹着框架48和板状部件52b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74c、74d连结。另外,框架48和鼓出部66b由紧固部件74e连结,斜杆106、框架48和鼓出部66b由紧固部件74f连结。这样,加强部件68隔着框架46而将相互对应的连结部件64、66的一端部彼此连结,加强部件70隔着框架48而将相互对应的连结部件64、66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
参照图5、图7和图8,框架46的安装部46f和框架48的安装部48f经由连结部件76、78连结。连结部件76和78以彼此平行且在上下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连结部件76形成为棒状,在其两端部具有突部76a、76b。由此,连结部件76的两端部变粗,可承受多个螺栓等紧固部件84a、84b、86a和86b(后述)。连结部件76以与板状部件50c的下端部和板状部件52c的下端部接触且突部76a、76b位于上侧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框架46、48间。另外,连结部件78形成为棒状,在其两端部具有突部78a、78b。由此,连结部件78的两端部变粗,可以承受多个螺栓等紧固部件84c、84d、86c和86d(后述)。连结部件78以与板状部件50c的上端部和板状部件52c的上端部接触且突部78a、78b位于下侧的方式配置于一对框架46、48间。而且,在框架46的安装部46f的外表面和框架48的安装部48f的外表面分别配置沿上下方向延伸且例如具有中空部的棒状的加强部件80、82。加强部件80、82分别比框架46、48延伸到上方。加强部件80、82以彼此平行且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方式设置。参照图3,加强部件80的下部和连结部件76的左端部在夹着框架46和板状部件50c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84a、84b连结。比加强部件80的中央部稍微靠下方的部位和连结部件78的左端部在夹着框架46和板状部件50c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84c、84d连结。同样,参照图4,加强部件82的下部和连结部件76的右端部在夹着框架48和板状部件52c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86a、86b连结。比加强部件82的中央部稍微靠下方的部位和连结部件78的右端部在夹着框架48和板状部件52c的状态下,由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紧固部件86c、86d连结。这样,加强部件80隔着框架46将相互对应的连结部件76、78的一端部彼此连结,加强部件82隔着框架48将相互对应的连结部件76、78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
根据以上,加强部件56、58在框架46、48的上部的位置和下部的位置经由前部面板54连结。加强部件68、70在框架46、48的下部的位置经由连结部件64连结,且在框架46、48的上部的位置经由连结部件66连结。加强部件80、82在框架46、48的下部的位置经由连结部件76连结,且在框架46、48的上部的位置经由连结部件78连结。该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64、76分别相当于第一连结部件,连结部件66、78分别相当于第二连结部件。
框架46的后缘部46d和框架48的后缘部48d经由棒状的连结部件88连结。连结部件88的两端部分别由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90a、90b与后缘部46d、48d连结。
连结部件64、66、76、78和88以在水平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方式设置。
在这种一对框架46、48的后端部附近设置机尾18。参照图3~图5、图7,在机尾18的前端部的上表面,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94a、94b安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支架92的后部。在机尾18的前端部的左侧,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98a、98b安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支架96的上部,在机尾18的前端部的右侧,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02a、102b安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板状的支架100的上部。
支架92的左右的前部分别与比加强部件80、82的中央部靠上方的部位连接。换而言之,加强部件80、82经由支架92与机尾18连结。在此,以连结加强部件80和框架46的方式设置斜杆104,且以连结加强部件82和框架48的方式设置斜杆106。斜杆104、106分别从后方向斜前下方延伸。斜杆104的后端部以隔着加强部件80与支架92的左前部对应的方式配置,斜杆104的后端部、加强部件80和支架92的左前部利用紧固部件108连结。斜杆104的前端部以隔着框架46与鼓出部66a的后部对应的方式配置,且斜杆104的前端部、框架46和鼓出部66a的后部利用紧固部件72f连结。同样,斜杆106的后端部以隔着加强部件82与支架92的右前部对应的方式配置,斜杆106的后端部、加强部件82和支架92的右前部利用紧固部件110连结。斜杆106的前端部以隔着框架48与鼓出部66b的后部对应的方式配置,斜杆106的前端部、框架48和鼓出部66b的后部利用紧固部件74f连结。
安装于机尾18的支架96与加强部件80和框架46连结。支架96的前端部位于加强部件80的内侧且框架46的上方。参照图7,在支架96的前端部的内表面设置弹簧部件112a和被弹簧部件112a推压的套筒114a,隔着加强部件80和支架96将紧固部件98c安装于套筒114a。参照图3及图8,支架96的后端下部经由大致L字状的板状部件116与框架46的后端部连结。在支架96的后端下部的内表面设置弹簧部件(未图示)和被弹簧部件推压的套筒(未图示),隔着板状部件116的上部和支架96将紧固部件98d安装于该套筒。这些弹簧部件和套筒具有与弹簧部件112a和套筒114a相同的结构。板状部件116的下部利用紧固部件98e与框架46连接,另外,利用紧固部件98f与斜杆118的下端部和框架46的后端部连接。斜杆118从后方向斜前上方延伸,斜杆118的上部利用紧固部件98g与支架92的中央左端部连结。这样机尾18经由支架96等安装于框架46。另外,利用斜杆118,加强机尾18在框架46上的安装。
安装于机尾18的支架100与加强部件82和框架48连结。支架100的前端部位于加强部件82的内侧且框架48的上方。参照图8,在支架100的前端部的内表面设置弹簧部件112b和被弹簧部件112b推压的套筒114b,隔着加强部件82和支架100将紧固部件102c安装于套筒114b。参照图4及图7,支架100的后端下部经由大致L字状的板状部件120与框架48的后端部连结。在支架100的后端下部的内表面设置弹簧部件112c和被弹簧部件112c推压的套筒114c(参照图8),隔着板状部件120的上部和支架100将紧固部件102d安装于套筒114c。板状部件120的下部利用紧固部件102e与框架48连接,另外,利用紧固部件102f与斜杆122的下端部和框架48的后端部连接。斜杆122从后方向斜前上方延伸,斜杆122的上部利用紧固部件102g与支架92的中央右端部连结。这样,机尾18经由支架100等安装于框架48。另外,利用斜杆122加强机尾18在框架48上的安装。
参照图5~图7,在被一对框架46、48、前部面板54和连结部件76包围的部位设置大致长方形的板状的底部124。底部124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26a、126b与前部面板54的下表面连接,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26c、126d与连结部件64的下表面连接,利用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26e、126f与连结部件76的下表面连接。
参照图3~图7,在前部面板54的前表面,两个支承部件128、130左右排列地设置。支承部件128利用两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32a、132b安装于前部面板54上,支承部件130利用两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34a、134b安装于前部面板54上。利用支承部件128、130支承驱动源36。
在连结部件66的两端部的上表面设置两个支承部件136、138。支承部件136利用两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40a、140b安装于连结部件66,支承部件138利用两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42a、142b安装于连结部件66。利用支承部件136、138支承变速器38。
在加强部件56、58的下端部安装脚部26,在加强部件80、82的下端部安装脚部28。
连结部件66和78利用大致长方形状的按压部件144连结(参照图12~图14)。按压部件144包括主体部146a和环状部件146b。主体部146a具有沿长边方向延伸的长圆状的孔146c,在孔146c中设置长圆的环状部件146b。在环状部件146b的孔146d中嵌入后述的突起部174。按压部件144的前端部利用两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48a、148b与连结部件66的上表面连结,按压部件144的后端部利用两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48c、148d与连结部件78的上表面连结。
这种主框架22中,在一对框架46、48间配置电装箱44。在电装箱44内收纳对搭载于直升机10的各种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等。
参照图9~图11,电装箱44包括箱主体150和盖部152。
箱主体150形成为中空状且大致箱体状,具有上面开口。盖部152以覆盖箱主体150的上面开口的方式安装于箱主体150。在箱主体150的前端下部和后端下部分别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台阶部154、156。在台阶部154的侧面的左右两端部设置长条状的缓冲部件158a、158b。在台阶部154的上表面在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长条状的缓冲部件158c、158d。在台阶部156的侧面的左右两端部设置长条状的缓冲部件160a、160b。在台阶部156的上表面在左右方向排列地设置长条状的缓冲部件160c、160d。
在盖部152的前端部162和后端部164分别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台阶部166、168。在台阶部166上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部设置长条状的缓冲部件170。在后端部164以在左右方向排列且在盖部152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两个缓冲部件172a、172b。缓冲部件172a、172b各自的前部从台阶部168向上方突出。另一方面,缓冲部件172a、172b各自的后部不从后端部164向上方突出。即,后端部164具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173a、173b,在凹部173a、173b设置缓冲部件172a、172b各自的后部。由此,在安装和取下电装箱44时,缓冲部件172a、172b的后部不与框架部件78干扰,因此能够抑制缓冲部件172a、172b从后端部164剥离。盖部152的后端部164形成为倒角状,即形成为带圆弧。在盖部152的上表面中央部的稍微靠前方的部位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突起部174。另外,以隔开间隔地包围突起部174的左右及后方的方式,形成U字状的突起部176。
上述缓冲部件158a、158b、158c、158d、160a、160b、160c、160d、170、172a和172b由例如硅类海绵构成。
在箱主体150上,利用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4个)例如螺栓等紧固部件178a~178d安装盖部152。
参照图12,将电装箱44配置于一对框架46、48间的规定位置时,连结部件64位于台阶部154,连结部件76位于台阶部156,连结部件66位于台阶部166,连结部件78位于台阶部168,突起部174嵌入按压部件144的孔146d。这样,电装箱44被连结部件64、66,76、78和按压部件144包围。
接着,参照图15及图16说明电装箱44相对于主机身部12的拆装。
首先,说明从主机身部12取下电装箱44的情况。
在电装箱44的下方设有底部124的情况下,取下底部124,如图15(a)所示从电装箱44安装在主机身部12上的状态,取下连结部件64,而形成图15(b)所示的状态。而且,如图16(a)所示,以连结部件76为支点使电装箱44在由箭头A表示的方向(图16(a)中,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6(b)所示,将电装箱44从下方取出。在此,如图16(a)所示,使电装箱44旋转而取出时,电装箱44的后端部164不与连结部件78接触。换而言之,电装箱44的取出不被连结部件78干扰。
接着,说明将电装箱44安装在主机身部12的情况。在该情况下,能够按照与上述安装时相反的顺序进行作业。
首先,如图16(b)所示,将电装箱44从下方插入取下了连结部件64的主机身部12,如图16(a)所示,使电装箱44的台阶部156由连结部件76支承。从该状态使电装箱44在图16(a)所示的箭头B方向(图16(a)中,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15(b)所示,将电装箱44插入主机身部12(一对框架46、48间)。而且,如图15(a)所示,安装连结部件64。在此,如图16(a)所示,使电装箱44旋转而插入主机身部12时,电装箱44的后端部164不与连结部件78接触。换而言之,电装箱44的安装不被连结部件78干扰。
根据这种直升机10,连结部件64、76兼用于框架46、48的连结和电装箱44的支承,因此不需要额外准备用于支承电装箱44的部件,能够抑制部件数量。另外,从框架46、48取下连结部件64时,解除利用取下的连结部件64进行的电装箱44的支承,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电装箱44从主机身部12向下方取出。另外,在从框架46、48取下连结部件64的状态下,能够从下方容易地将电装箱44安装在主机身部12的规定位置。这样,电装箱44相对于主机身部12的拆装变得容易。
在将电装箱44从主机身部12的框架46、48间向下方取出的情况下,在使电装箱44的形成为倒角状(以带圆弧的方式)的后端部164位于框架46、48间的状态下,以连结部件76为支点使电装箱44在箭头A方向旋转,将电装箱44从框架46、48间向下方取出。此时,电装箱44的形成为倒角状的后端部164不与主机身部12(连结部件78)接触。另外,例如即使后端部164与主机身部12(连结部件78)接触,也能够使后端部164相对于主机身部12(连结部件78)滑动。因此,能够不与主机身部12干扰,就容易地将电装箱44从框架46、48间取出。
另一方面,在将电装箱44以位于框架46、48间的方式安装于主机身部12的情况下,在将电装箱44的形成为倒角状的后端部164插入框架46、48间的状态下,以连结部件76为支点,使电装箱44在箭头B方向旋转(在与取出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使电装箱44位于框架46、48间。此时,电装箱44的形成为倒角状的后端部164不与主机身部12(连结部78)接触。另外,例如即使后端部164与主机身部12(连结部件78)接触,也能够相对于主机身部12(连结部件78)滑动。因此,能够不与主机身部12干扰,就容易地将电装箱44以位于框架46、48间的方式安装于主机身部12。
两个连结部件64、76以使电装箱44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下方支承电装箱44,并且两个连结部件66、78以使电装箱44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上方支承电装箱44,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以使电装箱44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另外,结果是,利用连结部件64、66、76、78,也能够防止电装箱44的上下方向的移动。
如图13所示,利用连结部件64、66和加强部件68、70夹着框架46、48而能够形成框状的框架结构,因此能够提高框架结构的强度。另外,如图14所示,利用连结部件76、78和加强部件80、82夹着框架46、48而能够形成框状的框架结构,因此能够提高框架结构的强度。
连结部件64、66、76、78分别在多个部位与框架46连接,由此与框架46坚固地连接,并且连结部件64、66、76、78分别在多个部位与框架48连接,由此与框架48坚固地连接。
通过以电装箱44的突起部174嵌入环状部件146b的孔146d的方式设置按压部件144,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装箱44的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的移动。
通过将框架46、48形成为板状,能够提高框架46、48的强度,并且能够从侧方更可靠地保护电装箱44。
框架46、48中,比加强部件80、82靠后方的部分向框架46、48的后端去变细。由此,与将该部分形成为矩形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框架46、48。
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就电装箱44而言,说明了将盖部152的后端部164形成为倒角状(带圆弧)的情况,但不限定于此。电装箱中,也可以将盖部的前端部形成为倒角状(带圆弧)。在该情况下,相对于主机身部12拆装电装箱时,从主机身部12取下连结部件76,以连结部件64为支点使电装箱旋转。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盖部的前端部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后端部164相同程度地形成为倒角状(带圆弧)。另外,电装箱中,也可以将盖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两者形成为倒角状(带圆弧)。在该情况下,优选盖部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两者均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后端部164相同程度地形成为倒角状(带圆弧)。
另外,相对于主机身部12拆装电装箱44时,也可以从主机身部12取下两个连结部件64、76。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主机身部12容易地拆装电装箱44。
以上,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宗旨,就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添加的权利要求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10无人直升机
12主机身部
18机尾
22主框架
36驱动源
44电装箱
46、48框架
56、58,68,70,80、82加强部件
60a、60b,62a,62b,72a~72f,74a~74f,84a~84d,86a~86d,90a、90b,94a,94b,98a~98g,102a~102g,108,110,126a~126f,132a,132b,134a,134b,140a,140b,142a,142b,148a~148d,178a~178d紧固部件
64、66,76、78连结部件
144按压部件
162电装箱的前端部
164电装箱的后端部
174突起部
146c,146d孔

Claims (7)

1.一种无人直升机,其包括:
支承驱动源的主机身部;
从所述主机身部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的机尾;和
支承于所述主机身部的电装箱,
所述主机身部包括在前后方向延伸且彼此在左右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的一对框架和分别连结所述一对框架的多个第一连结部件,
所述电装箱配置于所述一对框架之间,
所述多个第一连结部件以使所述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下方支承所述电装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装箱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至少任一者形成为倒角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机身部还包括多个第二连结部件,该多个第二连结部件分别设于所述多个第一连结部件的上方且连结所述一对框架,
所述多个第二连结部件以使所述电装箱在前后方向不能移动的方式从上方支承所述电装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机身部还包括设于所述一对框架的外侧的一对加强部件,
一个所述加强部件隔着一个所述框架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一端部彼此连结,另一个所述加强部件隔着另一个所述框架将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件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结部件和所述第二连结部件分别在多个部位与所述框架连接。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装箱在其上表面具有突起部,
所述主机身部还包括连结所述多个第二连结部件的按压部件,
所述按压部件具有用于使所述突起部嵌入的孔。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无人直升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框架包括板状部件。
CN201480034934.5A 2013-06-28 2014-06-26 无人直升机 Active CN1053243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7409A JP5856106B2 (ja) 2013-06-28 2013-06-28 無人ヘリコプタ
JP2013-137409 2013-06-28
PCT/JP2014/067031 WO2014208682A1 (ja) 2013-06-28 2014-06-26 無人ヘリコプ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4304A true CN105324304A (zh) 2016-02-10
CN105324304B CN105324304B (zh) 2016-11-16

Family

ID=52142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34934.5A Active CN105324304B (zh) 2013-06-28 2014-06-26 无人直升机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56106B2 (zh)
KR (1) KR101636800B1 (zh)
CN (1) CN105324304B (zh)
WO (1) WO20142086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9954A (zh) * 2021-01-11 2021-05-25 林春 一种油动无人机发动机保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40690B1 (fr) * 2015-09-04 2020-01-17 Safran Helicopter Engines Helicoptere equipe d'un dispositif d'assistance d'urgence a la sustentation
JP6847703B2 (ja) * 2017-02-17 2021-03-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業用マルチコプター
WO2023135275A1 (fr) * 2022-01-14 2023-07-20 Roze Mobility Aeronef a voilure tournante a usage mixte, a chaine cinematique alignee
FR3131905A1 (fr) * 2022-01-14 2023-07-21 Roze Mobility Aeronef a voilure tournante a usage mixte, a chaine cinematique aligne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7395A (ja) * 1996-08-28 1998-03-10 Yamaha Motor Co Ltd 無人ヘリコプタ
JP2007038929A (ja) * 2005-08-04 2007-02-15 Yamaha Motor Co Ltd 無人ヘリコプタの自律制御ボックス構造
CN102774492A (zh) * 2012-06-08 2012-11-14 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无人直升机机身
CN202609079U (zh) * 2012-05-14 2012-12-19 乐清市飓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无人直升机
FR2976553A1 (fr) * 2011-06-20 2012-12-21 Cassidian Systeme d'integration d'un moteur diesel dans un drone
US20130105628A1 (en) * 2011-11-01 2013-05-02 Vanguard Defense International, Llc Airfr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002549T2 (de) * 1989-06-22 1994-01-05 Noranda Inc Verfahren zur Gewinnung von reinem Platin und Palladium.
JP2868842B2 (ja) * 1990-05-21 1999-03-1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ヘリコプタのラジエータ配設構造
JPH04140004A (ja) 1990-09-28 1992-05-14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 Corp 結合装置
US5609312A (en) * 1991-09-30 1997-03-11 Arlton; Paul E. Model helicopter
JP3044429B2 (ja) 1993-06-03 2000-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用キャリア
US20130105619A1 (en) * 2011-11-01 2013-05-02 Vanguard Defense International, Llc Camera stabilization mechanism
JP5707367B2 (ja) * 2012-07-20 2015-04-30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無人ヘリコプ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7395A (ja) * 1996-08-28 1998-03-10 Yamaha Motor Co Ltd 無人ヘリコプタ
JP2007038929A (ja) * 2005-08-04 2007-02-15 Yamaha Motor Co Ltd 無人ヘリコプタの自律制御ボックス構造
FR2976553A1 (fr) * 2011-06-20 2012-12-21 Cassidian Systeme d'integration d'un moteur diesel dans un drone
US20130105628A1 (en) * 2011-11-01 2013-05-02 Vanguard Defense International, Llc Airframe
CN202609079U (zh) * 2012-05-14 2012-12-19 乐清市飓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无人直升机
CN102774492A (zh) * 2012-06-08 2012-11-14 无锡汉和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无人直升机机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9954A (zh) * 2021-01-11 2021-05-25 林春 一种油动无人机发动机保护装置
CN112829954B (zh) * 2021-01-11 2023-01-20 宏洋电机(威海)有限公司 一种油动无人机发动机保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636800B1 (ko) 2016-07-06
WO2014208682A1 (ja) 2014-12-31
JP5856106B2 (ja) 2016-02-09
KR20160003881A (ko) 2016-01-11
JP2015009708A (ja) 2015-01-19
CN105324304B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4304A (zh) 无人直升机
PL2225129T3 (pl) Pióro wycieraczki szyby wyposażone w łącznik i sposób wytwarzania takiego pióra
CN104470803A (zh) 无人直升机
CN105035329A (zh) 用于组装飞行器后部的方法
CN108352652B (zh) 弹性部件以及防水连接器
CN105253294A (zh) 一种内置式v尾舵面驱动机构
EP2654135A3 (en)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for
CN205316639U (zh) 空调挂机的面板和中框组件
RU163186U1 (ru)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ая конструкция между защитной крышкой, верхней крышкой и корпусом и контактор
US9758130B2 (en) Securing device between a wiper blade and a support constituting a windscreen wiper
CN103682790A (zh) 连接器
CN209086673U (zh) 一种感光元件盒
CN104966922B (zh) 插头电连接器
CN107070472A (zh) 接口卡座组件及包含其的移动终端
CN204305126U (zh) 具有sim卡固定装置的手机
CN204296652U (zh) 一种雨刮器主连接架
JP2009294531A (ja) アダプタパネル取付構造
CN204694947U (zh) 液晶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1512844U (zh) 一种吸奶器及其上盖组件
CN213705980U (zh) 一种装袋机的阻尼块
CN206830623U (zh) 汽车拉索接头
CN204296653U (zh) 一种雨刮器副架
CN202681233U (zh) 嵌入式绷带座框沙发
RU2014125040A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грева,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ое для щетки стеклоочистителя, и щетка стеклоочистителя, содержащая указа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нагрева
Toledano H2O2 signaling by redox modifications of cysteine resid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