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2357A - 线束 - Google Patents

线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2357A
CN105322357A CN201510459986.3A CN201510459986A CN105322357A CN 105322357 A CN105322357 A CN 105322357A CN 201510459986 A CN201510459986 A CN 201510459986A CN 105322357 A CN105322357 A CN 1053223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cavo
wire harness
tube portion
exterior member
sh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45998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2357B (zh
Inventor
雄鹿达也
足立英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45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801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545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4801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223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3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23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3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一种线束,包括:多个导电路径或者多电路的导电路径;以及外装部件,导电路径插入到该外装部件内,并且该外装部件保护导电路径。外装部件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单的管状形状,并且在管轴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凹凸部。凹凸部具有:第一凹凸管部;第二凹凸管部,其与第一凹凸管部的形状不同;以及形状转换部,其连结第一凹凸管部和第二凹凸管部。形状转换部形成为在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直线状布设线束的部分。

Description

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该线束包括导电路径和外装部件。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束,其包括:多个导电路径或者多电路的导电路径;外装部件,导电路径插入到该外装部件中,并且该外装部件保护导电路径,并且特别涉及一种线束,其具有这样的外装部件:该外装部件由树脂形成为单独的管状形状并且在管轴向上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凹凸部。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传统的线束,其电连接例如装载于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中的高压设备。当观察当前趋势时,采用具有考虑布设空间和考虑部件数量减少这样的构造和结构的线束。
JP-A-2013-211963中公开的线束包括导电路径和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外装部件以保护导电路径。线束具有的特征在于外装部件,并且当线束布设在小的空间或者三维复杂空间内时具有有效的结构。
JP-A-2013-211963中公开的线束包括导电路径和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外装部件以保护导电路径。外装部件形成为单独的长管状形状,并且导电路径从外装部件的一端插入到外装部件的另一端。在插入了导电路径之后,将连接器装接到从外装部件的末端引出的导电路径的末端。
JP-A-2013-211963中公开的线束的外装部件具有圆形(扁平)截面的波节管部和扁平截面的直管部,并且通过被树脂模制成使得圆形波节管部和扁平直管部连续而形成为单个的管状形状。因此,当采用了外装部件时,即使在小的空间中,如果布置了扁平的直管部,则也能够布设线束。此外,当在三维复杂空间中,如果布置了圆形(扁平)波节管部,则也能够布设线束。
然而,当观察波节管部时,因为以上波节管部的截面是一致的,所以如果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则存在难以处理该争议的问题。此外,因为截面是一致的,所以如果想要发挥不同的屈曲性能,则还存在难以处理该争议的问题。
从而,本申请的发明人意在例如改变以上波节管的截面,以解决上述问题。然而,因为被改变部的形状变得扭曲,并且被改变部本身具有柔性,所以得出:被改变部之前和之后的屈曲性能变得不稳定的困扰。
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该线束也能够处理该问题。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个问题是提供一种线束,其能够使得在稳定状态下发挥不同的屈曲性能。
因为JP-A-2013-211963中公开的线束的外装部件被树脂模制成单个的长管状形状,所以防止水在中间部中侵入。然而,在外装部件的末端处的抵抗水侵入的防止措施是不充分的。从而,本申请的发明人意在将例如橡胶靴部装接到外装部件的末端,以覆盖外装部件的末端,然而因为外装部件的包括末端的那些部分,即,对应于线束末端的部分具有波节管状,所以得出:诸如靴部这样的防水部件的附着差的问题。
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使得能够改善外装部件与防水部件的附着性。
发明内容
(1)根据发明的方面,一种线束,包括:
多个导电路径或者多电路的导电路径;以及
外装部件,所述导电路径插入到该外装部件内,并且该外装部件保护所述导电路径,
其中,所述外装部件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单个的管状形状,并且在管轴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凹凸部,
所述凹凸部具有:
第一凹凸管部;
第二凹凸管部,该第二凹凸管部与所述第一凹凸管部的形状不同;以及
形状转换部,该形状转换部连结所述第一凹凸管部与所述第二凹凸管部,并且
所述形状转换部形成为在所述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直线状布设所述线束的部分。
(2)在(1)所述的线束中,形状不同在于截面不同、尺寸不同、以及绞合方向不同中的至少一者。
(3)在(1)或(2)所述的线束中,所述形状转换部具有作为转换形状的部分的本体部,并且所述形状转换部在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处直接连结所述第一凹凸管部,或者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处的第一连结管部而连结所述第一凹凸管部。
(4)在(3)所述的线束中,所述形状转换部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处直接连结所述第二凹凸管部,或者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处的第二连结管部而连结所述第二凹凸管部。
(5)在(1)至(4)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中,所述凹凸部形成在所述线束具有柔性并且能够被弯曲地布设的范围内。
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本发明,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例如,局部存在小的空间,也能够使得外装部件的凹凸部能够处理该问题。此外,根据本发明,例如,如果意在以稳定状态发挥不同的屈曲性能,则能够使得外装部件的凹凸部与所述意在发挥的部分相对应。此外,根据本发明,凹凸部可以通过改变形态、尺寸或者方向而形成。即,第一凹凸管部和第二凹凸管部可以形成为改变其形态、尺寸或者方向。
(6)根据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线束,包括:
导电路径;以及
外装部件,所述导电路径插入到该外装部件内,所述外装部件保护所述导电路径,所述外装部件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管状形状,并且在线束末端对应部分处,所述外装部件形成为波节管状,
其中,在线束末端对应部分中的末端形成为形状是从所述波节管状转换而来的圆形截面的直管部。
(7)在(6)所述的线束中,防水部件被装接成附着到所述直管部的外表面,并且所述防水部件利用紧固部件而固定。
(8)在(7)所述的线束中,所述防水部件的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直管部的所述外表面上。
根据上述(1)所述的本发明,因为采用了在管轴向上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凹凸部的外装部件,所以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例如,局部存在小的空间,如果凹凸部布置在期望的位置处,则就产生能够布设线束的效果。此外,根据本发明,因为在凹凸部中采用了形状转换部布置在第一凹凸管部与第二凹凸管部之间的结构,所以例如,当想要在第一凹凸管部侧处和第二凹凸管部侧处显示不同的屈曲性能时,能够将导电路径固定在形状转换部处。结果,产生这样的效果: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在形状转换部之前和之后显示不同的屈曲特性。
根据(2)中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外装部件中的凹凸部通过改变形态、尺寸或者方向而形成,所以起到了能够考虑布设空间而设置线束的效果。
根据(3)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凹凸部中的形状转换部具有本体部,其形成为在第一凹凸管部与第二凹凸管部之间转换形状的部分,所以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能够通过直接将第一凹凸管部连结到本体部的一端而立即实现形状转换。另一方面,当第一连结管部形成为紧接着本体部的一端并且通过第一连结管部而连结第一凹凸管部时,则产生了能够对应地实现顺滑的形状转换的效果。
根据(4)所述的本发明,产生了这样的效果:能够通过将第二凹凸管部直接连结到形状转换部中的本体部的另一端,而立即实现形状转换。另一方面,当第二连结管部形成为紧接着本体部的另一端并且通过第二连结管部而连结第二凹凸管部时,产生了能够对应地实现顺滑的形状转换的效果。
根据(5)所述的本发明,产生如下效果:在线束具有柔性并且能够被弯曲地布设的范围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显示不同的屈曲性能。
根据(6)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外装部件的线束末端对应部分中的末端变为形状从波节管状转换而来的圆形截面的直管部,所以产生了能够使得诸如靴部或者索环这样的防水部件附着在更多的表面处的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相比于传统的波节管状的末端,产生了能够改善与防水部件的附着性的效果。
根据(7)所述的本发明,因为利用紧固部件固定防水部件,所以产生了能够改善附着性或者维持防水性(防水性能)的效果。
根据(8)所述的本发明,因为防止了防水部件的脱离,所以产生了能够维持与防水部件的附着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布设本发明的线束的示意图(实施例1)。
图2是表示线束的构造的顶视图(实施例1)。
图3A和3B包括线束的截面图,其中,图3A是图2的A-A线截面图,并且图3B是图2的B-B线截面图(实施例1)。
图4是与图2的外装部件的箭头C相对应的部分的透视图(实施例1)。
图5A至5C包括图4的外装部件的截面图,其中,图5A是E-E截面图,图5B是从图4中的箭头F观看的视图,并且图5C从图4的箭头G观看的视图(实施例1)。
图6A是与图2的外装部件的箭头D相对应的部分的透视图,并且图6B是图6A的变形例的图(实施例1)。
图7A和7B是表示图3的外装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实施例2)。
图8A至8C是表示图3的外装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实施例3)。
图9A和9B是表示另一个实例的线束的截面图(实施例4)。
图10A和10B是表示图5的凹凸部的各种变形例的截面图(实施例5)。
图11是示出布设本发明的线束的示意图(实施例6)。
图12A是表示线束的构造的顶视图,并且图12B是外装部件的末端的放大透视图(实施例6)。
图13是表示外装部件的末端的变形例的放大透视图。
图14是图12的H-H线截面图。
图15A和15B包括表示外装部件的末端的变形例的图,其中,图15A是放大透视图,并且图15B是图15A的截面图(实施例7)。
图16A和16B包括表示外装部件的末端的变形例的图,其中,图16A是放大透视图,并且图16B是图16A的截面图(实施例8)。
具体实施方式
在线束具有柔性并能够被弯曲地布设的范围内,该线束采用了具有以下部分的外装部件。即,采用这样的外装部件:其在管轴向上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凹凸部,作为能够处理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的问题的部分。凹凸部具有:第一凹凸管部;第二凹凸管部,其与第一凹凸管部的形状不同;以及形状转换部,其连结第一凹凸管部和第二凹凸管部,并且该形状转换部形成为在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直线状地布设线束的部分。凹凸部是通过改变形状、尺寸和方向以使得第一凹凸管部与第二凹凸管部形状不同而形成的。
[实施例1]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1。图1是表示布设本发明的线束的示意图。图2是表示线束的构造的顶视图。图3包括线束的截面图,其中,图3A是图2的A-A线截面图,并且图3B是图2的B-B线截面图。
图4是与图2的外装部件的箭头C相对应的部分的透视图。图5包括图4的外装部件的截面图,其中,图5A是E-E截面图,图5B是从图4的箭头F观看的视图,并且图5C是从图4的箭头G观看的视图。图6A是与图2的外装部件的箭头D相对应的部分的透视图,并且图6B是图6A的变形例的图。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到布设在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或者普通车辆)中的线束。
在图1中,参考标记1表示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动力车辆1是由发动机2和电动机单元3两个动力混合驱动的车辆,并且来自电池5(电池组)的电力将经由逆变器单元4而供应到电动机单元3。在实施例中,发动机2、电动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搭载在处于前轮等的位置处的发动机室6中。电池5搭载在后轮等的车辆后部7中(电池5还能够搭载于位于发动机室6的后方的车辆内室中)。
电动机单元3和逆变器单元4通过高压线束8而连接。电池5和逆变器单元4也通过高压线束9而连接。线束9的中间部10布设在车辆地板11的下方。线束9布设成与车辆地板11大致平行。车辆地板11是公知体,并且是所谓的板部件,并且通孔形成在预定位置处。线束9通过这些通孔而水密地插入。
通过电池5设置有的接线块12而将线束9和电池5连接。线束9的后端13利用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到接线块12。线束9的前端14利用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
电动机单元3在结构上包括电动机和发电机。逆变器单元4在结构上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电动机单元3形成为包括屏蔽壳的电动机组件。逆变器单元4也形成为包括屏蔽壳的逆变器组件。电池5是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并且是模块化的。此外,例如,可以使用诸如电容器这样的蓄电装置。电池5应当不特别地限定,只要电池5可以用于混合动力车辆1或者电动车辆。
在图2中,根据本发明的线束9包括:外装部件15;高压导电路径16(导电路径),其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15中;屏蔽连接器17,其设置在作为线束末端的上述前端14和上述后端13处;靴部18,其设置在前端14和后端13处;以及多个夹具(固定部件,省略了其图示),其装接到外装部件15的外表面;以及索环(防水部件,省略了其图示),其水密地装接到外装部件15的外表面。
此外,线束9可以具有这样的结构和构造:低压导电路径与高压导电路径16一起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15中。
外装部件15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单个的直管状形状(使用之前为直的)。外装部件15具有柔性且能被可弯曲地布设的范围(可弯曲布设范围19、19)、外装部件15被直线状地布设的范围(直线状布设范围20)、以及靴部装接范围21设定在该外装部件15中(附图中设定的范围仅是一个实例)。
在被设定为可弯曲布设范围19、19的范围之内,外装部件15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凹凸部22、22。
在可弯曲布设范围19、19中,形成了具有柔性的柔性管部23、24。这些柔性管部23、24在管轴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在可弯曲布设范围19中,连结部与上述凹凸部22相对应,该连结部连结柔性管部23、24与连结部周围的部分。凹凸部22具有第一凹凸管部25、第二凹凸管部26和形状转换部27。在本实施例中,柔性管部23与第一凹凸管部25相对应,并且柔性管部24与第二凹凸管部26相对应。
另一方面,在直线状布设范围20中,形成了作为将被以直线状布设的部分的直管部28。在直线状布设范围20中,整个外周部件15形成为直管部28的形状。在靴部装接范围21中,外装部件15形成为直管部29的形状。
如下详细描述外装板部件15的各个构件。
柔性管部23、24形成为如上所述具有柔性的部分。柔性管部23、24安置成与车辆装接形状(线束布设对象的形状,固定对象的形状)一致。柔性管部23、24形成为具有与车辆装接形状一致的长度(虽然长度不是恒定的,但是该柔性管部23、24分别形成为具有与车辆装接形状一致所需的长度)。当包装或者运输线束9并且线束9沿着路线布设到车辆时,柔性管部23、24分别以期望的角度屈曲。柔性管部23、24形成为使得柔性管部23、24能够屈曲成弯曲形状,并且当然能够返回到如附图所示的直线状的原始状态(当柔性管部23、24被树脂模制时的状态)。
在实施例中,柔性管部23、24形成为波节管状(只要设置有柔性,则不特别地限定形状)。具体地,柔性管部23、24形成为具有在管轴向上交替的周向沟部30和脊部31。
在实施例中,虽然没有特别示出,但是还能够具有当沿着路线布设线束9时屈曲的柔性管部,以及当包装和运输线束9时屈曲的柔性管部。另外,还能够在当沿着路线布设线束9时不需要屈曲而当包装和运输线束9时需要屈曲的部分处形成柔性管部。
在本实施例中,外装部件15形成为使得柔性管部23、24具有波纹管状。即,外装部件形成为使得局部存在波纹管的形状。从而,因为外装部件15具有波纹管的部分,所以外装部件15能够称为“波纹管”或者“局部波纹管”。
在本实施例中,外装部件15形成为使得沿着管轴向不设置狭缝(不存在切口)这样的形状。不设置狭缝的原因是通过防止水侵入外装部件15内而提高防水性。另一个原因是高压导电路径16不会例如从屈曲部分突出。此外,进一步的原因是提高外装部件15本身的刚度。另外,外装部件15形成为使得不存在周向接缝的形状。原因与上述狭缝的原因相似。
外装部件15可以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如果能够满足上述各点,则使得该外装部件15能够在预定位置处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外装部件15通过结合或者焊接或者利用用于连接的附加部件而一体化。
直管部28、29形成为不具有柔性管部23、24的柔性的部分。直管部28、29形成为当包装或者运输并且沿着路线布设线束9时不弯曲的不弯曲部(不弯曲部是指不主动保持柔性的部分)。直管部28形成为长直管状。另一方面,直管部29形成为短直管状。因此,直管部28、29能够称为“直管部”(能够称为“非柔性管部”)。
直管部28、29形成为比柔性管部23、24更加刚性的部分。直管部28形成为具有与车辆装接形状一致的长度并且处于与车辆装接形状一致的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直管部28形成为使得该直管部28布置在车辆地板11(参见图1)的下方。因为直管部28布置在车辆地板11的下方,所以直管部28形成为能够获得到地面的距离的形状。具体地,直管部28形成为具有长圆形截面(或者椭圆形截面,期望是扁平的形状)。直管部28形成为能够沿着例如车辆地板11的加强部延伸。
因为直管部28是长的并且具有刚性,所以即使不使用诸如保护器这样的路线限制部件,也能够利用直管部28本身来限制线束9的路线。
另一方面,直管部29形成为具有与靴部18的装接一致的长度,并且位于与靴部18的装接一致的位置处。当参考图2和6更加具体地描述时,靴部18装接到直管部29。因此,考虑靴部18的密着性(水密性)、靴部18的成型等,直管部29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直管部29形成为图6A中的外侧表面光滑的形状。如图6B所示,保持部32作为靴部18的保持部是有效的。保持部32形成为环状,其从直管部29的外侧表面稍微突出(仅是实例,而不特别限定,只要形状能够防止脱离)。两个保持部32在管轴向上以预定的间隔形成。
两个保持部32作为即使水从外侧临时侵入也防止水侵入的部分是有效的。本实施例的保持部32作为提高直管部29的刚度的部分是有效的。当然,难以变形的直管部29有助于防止水侵入。
在图2至5中,凹凸部22具有第一凹凸管部25、第二凹凸管部26和形状转换部27,如上所述。第一凹凸管部25与柔性管部23相对应,并且第二凹凸管部26与柔性管部24相对应。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凹凸形状。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连结第一凹凸管部25与第二凹凸管部26的部分。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将形状从第一凹凸管部25转换到第二凹凸管部26(从第二凹凸管部26转换到第一凹凸管部25)的部分。此外,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这样的部分:其在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在该部分处直线状地布设线束9。
第一凹凸管部25形成为波节管状。第一凹凸管部25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即,第一凹凸管部25形成为圆形波纹管。因为第一凹凸管部25具有以上形状,所以第一凹凸管部25能够向各种方向弯曲。第一凹凸管部25布置成使得:该第一凹凸管部25的一端紧接着形状转换部27的稍后描述的第一连结管部34。此外,第一凹凸管部25形成并且布置成使得该第一凹凸管部25的另一端紧接着直管部29。第一凹凸管部25形成为具有最小必要内部空间(圆形内部空间),即,待插入的高压导电路径16所需的最低限度。
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波节管状。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与第一凹凸管部25不同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具有长圆形截面。即,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扁平的波纹管。因为第二凹凸管部26具有以上形状,所以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与第一凹凸管部25不同的形状,第二凹凸管部26变得在预定方向上略微难以弯曲。第二凹凸管部26布置成使得该第二凹凸管部26的一端紧接着形状转换部27的稍后描述的另一端。此外,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并且布置成使得该第二凹凸管部26的另一端紧接着直管部28。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具有最小必要内部空间(长圆形内部空间),即,待插入的高压导电路径16所需的最低限度。
与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不同,形状转换部27不形成为波节管状。即,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非波节管状。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具有与直管部28、29相同的功能。
在实施例中,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图示的形状,以具有本体部33和第一连结管部34。本体部33形成为在第一凹凸管部25与第二凹凸管部26之间转换形状的部分。如附图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本体部33的形状通过压溃相对短的且具有圆形截面的直管而形成,使得该管的一端具有长圆形截面(具有圆形截面的管逐渐被压溃成变为具有长圆形截面的管)。
第一连结管部34是相对短的直管部以连结第一凹凸管部25,并且形成为紧接着本体部33的一端。第一连结管部34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在第一连结管部34的外表面上,两个加强部35以预定的间隔形成。加强部35形成为从第一连结管部34的外表面稍微突出的环状部。第一连结管部34形成为使得第一凹凸管部25与第二凹凸管部26之间的形状转换顺滑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凹凸管部26直接连接到本体部33的另一端(一个实例。下面参考图10描述另一个实例)。
凹凸部22形成为将一定高度的圆形截面转换成高度降低的长圆形截面。
在图3中,容纳并且保护在以上外装部件15中的高压导电路径16包括:两个高压电路36;屏蔽部件37,其覆盖两个高压电路36;以及护套38,其设置在屏蔽部件37的外侧(一个实例。例如,还能够不包括护套38)。
此处,高压电路36是公知的高压电线,并且包括导体39和覆盖导体39的绝缘体40。高压电路36形成为具有用于电连接所需的长度。因为线束9电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和电池5(接线块12)(参考图1),所以高压电路36形成为长的电路。
导体39由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造。导体39可以是将股线绞合的导体结构,或者是其截面为矩形或者圆形的棒状导体结构(例如,具有矩形单芯或者圆形单芯的导体结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电线本身变为棒状)。由绝缘树脂制成的绝缘体40挤出成型到以上导体39的外表面上。
虽然采用公知的高压电线作为本实施例中的高压电路36,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还能够采用其中公知的汇流条设置有绝缘体的高压电路。
通过在导体39的外周面周围挤出成型热塑性树脂而形成绝缘体40。绝缘体40形成为圆形截面的被覆。绝缘体40以预定的厚度形成。各种类型的公知的热塑性树脂能够用作以上热塑性树脂,并且例如,能够适当地选择诸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以及聚丙烯树脂这样的聚合材料。
屏蔽部件37是电磁屏蔽部件,其共同地覆盖两个高压电路36(作为抵抗电磁波的措施的屏蔽部件),并且采用了通过将多条股线编织成管状而形成的公知的编织物。屏蔽部件37形成为具有几乎与两个高压电路36的全长相同的长度。屏蔽部件37的一端通过以上的屏蔽连接器17(参见图2)连接到逆变器单元4(参见图1)的屏蔽壳(未示出)等。屏蔽部件37可以采用例如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箔或者具有该金属箔的部件,只要能够作为抵抗电磁波的措施。
通过将热塑性树脂挤出成型到屏蔽部件37的外周面上而形成(使用与绝缘体40相同的热塑性树脂)护套38。护套38形成为长圆形截面的被覆。护套38以预定的厚度形成。护套38安置成变为高压导电路径16的最外层。在线束9的制造中,护套38的末端被加工成使得屏蔽部件37露出预定的长度。在加工了末端之后,例如,护套38变得比外装部件15略长。
除了高压导电路径16之外,实例还包括公知的屏蔽电线(参考图8的参考标号42)。存在一条或者多条屏蔽电线。此外,实例包括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未示出),其构造成使得:一个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具有同轴的正电路和负电路,或者一个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具有同轴的三个以上的电路。
在图3B中,高压导电路径16的外表面与外装部件15的扁平内表面(因为圆形截面通过形状转换部27而转换成长圆形截面,所以形成了以上扁平内表面)表面接触。由于表面接触,所以产生以下效果。即,产生了如下效果:其中,即使通过使高压导电路径16通电而产生相对大的热量,由于以上表面接触所以热量被有效地传输到外装部件15,并且从外装部件15的外表面散失。
返回到图2,采用公知的连接器作为屏蔽连接器17。即,屏蔽连接器17包括:端子金属配件,其电连接到高压电路36(参见图3)的末端;绝缘连接器壳体,其容纳端子金属配件;导电屏蔽壳,其设置在连接器壳体的外侧处;以及由金属制成的紧固环,其将屏蔽部件37(参见图3)的末端电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壳。这样构造的屏蔽连接器17通过靴部18来防水。
靴部18是覆盖屏蔽连接器17和外装部件15以防止水从外部侵入的部件,并且其具有柔性。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橡胶靴部18(材料是实例,还可以是具有防水性和柔性的其它材料。)。靴部18形成为分别附着到屏蔽连接器17和直管部29这样的形状。
如果不装接靴部18,则能够利用具有防水性的缠绕带等来代替靴部18。
如下制造以上构造和结构的线束9(省略了图示)。即,通过使高压导电路径16从一端到另一端插过外装部件15而制造线束9。因为使用之前的整体外装部件15被树脂模制成直线状态,所以高压导电路径16直线状地插入。即,高压导电路径16顺滑地插入。当然,即使存在凹凸部22,因为形状转换部27的内表面是光滑的,所以高压导电路径16能够顺滑地插入。
此外,通过分别在高压导电路径16的末端部处设置屏蔽连接器17而制造线束9。线束9通过将夹具、索环、靴部18等装接到外装部件15的外表面上的预定位置而制造。
在如上所述制造线束9之后,通过在预定位置处折叠柔性管部23(24)而进行弯曲操作。当完成了线束9的包装之后,包装的线束9处于紧凑状态。线束9在紧凑状态下运输到车辆组装场所。
在车辆组装场所处,线束9从对应于车辆地板11的长部,即,外装部件15中的直线状布设范围20(直管部28),装接到车辆。因为线束9的直管部28布置在对应于车辆地板11的位置处,所以线束9在防止了被屈曲的状态下被装接。此时,优选的是线束9的装接的可操作性。在利用夹具等将直管部28固定到车辆地板11之后,在对应于外装部件15中的可弯曲布设范围19、19的那些部件(柔性管部23、24)被屈曲(弯曲)的状态下,装接剩余的部分。当完成了关于装接的一系列操作时,线束9变为沿着期望的路线而布设。
如以上参考图1至6所述,根据线束9,因为采用了在管轴向上具有多个凹凸部22的外装部件15,所以如果凹凸部22布置在本实施例1的位置处,则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场所变化,例如,局部存在小的空间(例如,在实施例中,离地板距离短的车辆地板11),也起到了能够布设线束9的效果。
此外,根据线束9,因为在凹凸部22中采用了将形状转换部27布置在第一凹凸管部25与第二凹凸管部26之间的结构,所以当意在第一凹凸管部25侧处和在第二凹凸管部26侧处展现不同的屈曲性能时,能够将高压导电路径16固定在形状转换部27处。因此,产生了这样的效果:由于以上固定而使得在形状转换部27之前和之后的不同屈曲特性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展现。
另外,凹凸部22中的形状转换部27具有本体部33,该本体部33形成为在第一凹凸管部25与第二凹凸管部26之间转换形状的部分,并且因为第一连结管部34紧接着本体部33,所以该形状转换部27具有通过第一连结管部34连结第一凹凸管部25的形状。结果,产生这样的效果:能够仅利用第一连结管部34产生顺滑的形状转换。
[实施例2]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2。图7是示出图3的外装部件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图。将相同的标号给予与上述实施例1的构件基本相同的构件,并且省略了其说明。
在图7中,根据本发明的线束9'包括:外装部件15';以及高压导电路径16(导电路径),其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15'中。外装部件15'是树脂模制件,并且在外装部件15'中的被设定为可弯曲布设范围19的范围内,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凹凸部22'。
凹凸部22'具有第一凹凸管部25'、第二凹凸管部26'、和形状转换部27'。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在管轴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连结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的部分。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将形状从第一凹凸管部25'转换成第二凹凸管部26'(从第二凹凸管部26'转换成第一凹凸管部25')的部分。此外,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这样的部分:其在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在该部分处直线状地布设线束9'。
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两者都形成为长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即,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扁平的波纹管。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凹凸管部26'的尺寸与第一凹凸管部25'的尺寸不同(第一凹凸管部25'是宽的,而第二凹凸管部26'是窄的)。另一方面,与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不同,形状转换部27'不形成为波节管状。即,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非波节管状(形成为直线状地布设线束9的部分)。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和结构的实施例2的线束9',采用在管轴向上具有凹凸部22'的外装部件15',以使得形状从宽的宽度状态转换成窄的宽度状态。从而,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也能够起到布设线束9'的效果。
[实施例3]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3。图8是表示图3的外装部件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图。将相同的标号给予与上述实施例1的构件基本相同的构件,并且省略了其说明。
在图8中,根据本发明的线束9"包括:外装部件15";以及高压导电路径16(导电路径),其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15"中。外装部件15"是树脂模制件,并且在外装部件15"中的被设定为可弯曲布设范围19的范围内,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特征的凹凸部22"。
凹凸部22"具有第一凹凸管部25"、第二凹凸管部26"、以及形状转换部27"。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在管轴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连结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的部分。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将形状从第一凹凸管部25"转换成第二凹凸管部26"(从第二凹凸管部26"转换成第一凹凸管部25")的部分。此外,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这样的部分:其在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在该部分处直线状地布设线束9"。
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两者都形成为长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即,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形成为扁平的波纹管。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凹凸管部25"是水平长的,而第二凹凸管部26"是竖直长的(尺寸相同而方向不同的凹凸形状)。另一方面,与第一凹凸管部25"和第二凹凸管部26"不一样,形状转换部27"不形成为波节管状。即,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非波节管状(形成为直线状布设线束9的部分)。在实施例3中,形状转换部27"形成为利用扭曲而转换形状的部分。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和结构的实施例3的线束9”,采用了在管轴向上具有凹凸部22"的外装部件15",以使得形状从水平长的形状转换成竖直长的形状。从而,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也能够起到布设线束9”的效果。
[实施例4]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4。图9是表示另一个实例的线束的截面图。
在图9中,给出了高压线束8作为实例,该高压线束8电连接电动机单元3与逆变器单元4(参见图1)。线束8称为电动机电缆,并且包括:树脂制成的外装部件41;和三条屏蔽电线42(导电路径),其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41中。外装部件41是本发明的特征,并且具有凹凸部43。
凹凸部43具有第一凹凸管部44、第二凹凸管部45、和形状转换部46。第一凹凸管部44和第二凹凸管部45在管轴向上形成为凹凸形状。形状转换部46形成为连结第一凹凸管部44与第二凹凸管部45的部分。形状转换部46形成为将形状从第一凹凸管部44转换到第二凹凸管部45(从第二凹凸管部45转换到第一凹凸管部44)的部分。此外,形状转换部46形成为这样的部分:其在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在该部分处直线状地布设线束8。
第一凹凸管部44形成为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即,第一凹凸管部44形成圆形波纹管。第二凹凸管部45形成为长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即,第二凹凸管部45形成扁平的波纹管。另一方面,与第一凹凸管部44和第二凹凸管部45不同,形状转换部46不形成为波节管状。即,形状转换部46形成为非波节管状(形成为直线状地布设线束8的部分)。在实施例4中,像实施例1一样,形状转换部46形成为使得能够转换形状。
屏蔽电线42包括:导体47;绝缘体48,其覆盖导体47;屏蔽部件49,其覆盖绝缘体48;以及护套50,其设置在屏蔽部件49的外侧上。采用公知的屏蔽电线作为屏蔽电线42(实例)。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和结构的实施例4的线束8,像实施例1一样,起到如下效果:即使布设空间在不同的场所变化,也能够布设线束8。
[实施例5]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5。图10是表示图5的凹凸部的各种变形例的截面图。将相同的标号给予与上述实施例1的构件基本相同的构件,并且省略了其说明。
在图10A中,凹凸部51具有第一凹凸管部25、第二凹凸管部26和形状转换部52。形状转换部52仅包括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本体部33。即,形状转换部52形成为使得第一凹凸管部25紧接着本体部33的一端,并且第二凹凸管部26紧接着本体部33的另一端。当然,即使采用了凹凸部51,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在图10B中,凹凸部53具有第一凹凸管部25、第二凹凸管部26和形状转换部54。形状转换部54包括像实施例1一样的本体部33和第二连结管部55。即,形状转换部54形成为使得第一凹凸管部25连接本体部33的一端,并且第二凹凸管部26通过第二连结管部55而连接本体部33的另一端。当然,即使采用了凹凸部53,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另外,虽然没有特别示出,但是如果采用通过第一连结管部34(参见图5)连接本体部33的一端,并且通过第二连结管部55连接本体部33的另一端的形状转换部,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明显的是在不改变发明的目的的情况下能够对发明做出各种修改。
线束包括导电路径和外装部件。外装部件通过被树脂模制而形成为管状形状,并且在线束末端对应部分处形成为波节管状。线束末端对应部分的末端形成为其形状从波节管状转换而来的圆形截面的直管部分。防水部件装接成附着到直管部的外表面。防水部件利用诸如带子或者环这样的紧固部件固定。
[实施例6]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6。图11是表示布设本发明的线束的示意图。图12A是表示线束的构造的顶视图,并且图12B是外装部件的末端的放大透视图。图13是表示外装部件的末端的变形例的放大透视图。图14是图12的H-H线截面图。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到布设在混合动力车辆(或者电动车辆或者普通车辆)中的线束。
在图11中,参考标号101表示混合动力车辆。混合动力车辆101是由发动机102和电动机单元103两种动力混合驱动的车辆,并且来自电池105(电池组)的电力将经由逆变器单元104而供应到电动机单元103。在实施例中,发动机102、电动机单元103和逆变器单元104搭载在位于前轮等的位置处的发动机室106中。电池105搭载在后轮等的车辆后部107中(电池5还能够搭载在发动机室106的后方的车辆内室中)。
电动机单元103与逆变器单元104利用高压线束108而连接。电池105与逆变器单元104也利用高压线束109而连接。线束109的中间部110布设在车辆地板111的下方。线束109布设成与车辆地板111大体平行。车辆地板111是公知的本体,并且是所谓的板部件,并且通孔形成在预定位置处。线束109水密地插过这些通孔。
线束109与电池105通过电池105所设置有的接线块112而连接。线束109的后端113利用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到接线块112。线束109的前端114利用公知的方法电连接到逆变器单元104。
电动机单元103在结构上包括电动机和发电机。逆变器单元104在结构上包括逆变器和转换器。电动机单元103形成为包括屏蔽壳的电动机组件。逆变器单元104也形成为包括屏蔽壳的逆变器组件。电池105是镍氢电池或者锂离子电池,并且是模块化的。此外,例如,可以使用诸如电容器这样的蓄电装置。电池105应当不特别限定,只要电池5可以用于混合动力车辆101或者电动车辆。
在图12中,根据本发明的线束109包括:外装部件115;高压导电路径116(导电路径),其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115中;屏蔽连接器117,其设置在作为线束末端的上述前端114和上述后端113处;靴部118(防水部件),其设置在前端114和后端113处;以及多个夹具(省略了图示的固定部件),其装接到外装部件115的外表面;以及索环(省略了图示的防水部件),其水密地装接到外装部件115的外表面。
此外,线束109可以具有这样的构造和结构:低压导电路径与高压导电路径116一起容纳并且保护在外装部件115中。
外装部件115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单个的直管状形状(使用之前为直的)。外装部件115形成有具有柔性的多个柔性管部119。附图中的柔性管部119被示出为布置且形成在线束末端对应部分120处。柔性管部119形成为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具体地,柔性管部119形成为具有在管轴向上交替的周向沟部121和脊部122。
成为外装部件15的末端123的直管部124紧接着柔性管部119。直管部124的形状从柔性管部119的波节管状转换成圆形截面形状。直管部124形成为靴部118所装接到的部分。因为直管部124是靴部118所装接到的部分,所以直管部124在管轴向上形成为相对短的。直管部124形成为不具有柔性管部119的柔性的部分。直管部124形成为具有刚度的部分,使得即使装接了靴部118,直管部124也不会变形。
直管部124的外表面形成为使靴部118附着的附着表面125。附着表面125形成为光滑表面。附着表面125可以形成有保持部126,如图13所示。保持部126形成为从附着表面125稍微突出的环状部(仅是实例,不特别限定,只要该形状能够防止脱离)。两个保持部126在管轴向上以预定间隔形成。
两个环状保持部126作为即使水从外部临时侵入也防止水侵入的部分是有效的。另外,保持部126作为提高直管部124的刚度的部分是有效的。当然,难以变形的直管部124有助于防止水侵入。虽然没有特别示出,但是在靴部118装接到直管部124之后,当靴部118例如利用诸如带部件这样的紧固部件而紧固并且固定在两个保持部126之间的位置处时,有效地防止了水侵入。
在本实施例中,外装部件115形成为沿着管轴向不设置有狭缝(不存在切口)的形状。不设置狭缝的原因是通过防止水侵入外装部件115而提高防水性。另一个原因是高压导电路径116不会例如从屈曲部突出。此外,进一步的原因是提高外装部件115本身的刚度。另外,外装部件115形成为使得不存在周向接缝的形状。原因与上述狭缝的原因相同。
外装部件115可以形成为这样的形状:如果能够满足上述各点,则外装部件115能够在预定位置处分割。在这种情况下,外装部件115通过结合或者焊接或者利用用于连接的附加部件而一体化。
在图14中,容纳并且保护在以上外装部件115中的高压导电路径116包括:两个高压电路127;屏蔽部件128,其覆盖两个高压电路127;以及护套129,其设置在屏蔽部件128的外侧(一个实例,例如,还能够不包括护套129)。
此处,高压电路127是公知的高压电线,并且包括导体130和覆盖导体130的绝缘体131。高压电路127形成为具有用于电连接所需的长度。因为线束109电连接逆变器单元104与电池105(接线块112)(参见图11),所以高压电路127形成为长的电路。
导体130由铜、铜合金、铝或者铝合金制造。导体130可以是将股线绞合的导体结构,或者是截面为矩形或者圆形的棒状导体结构(例如,具有矩形单芯或者圆形单芯的导体结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电线本身变为棒状)。由绝缘树脂制成的绝缘体131挤出成型到以上导体130的外表面上。
虽然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公知的高压电线作为高压电路127,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还能够采用其中公知的汇流条设置有绝缘体的高压电路。
通过在导体130的外周面周围挤出成型热塑性树脂而形成绝缘体131。绝缘体131形成为圆形截面的被覆。绝缘体131以预定的厚度形成。各种类型的公知的热塑性树脂能够用作以上热塑性树脂,并且例如,能够适当地选择诸如聚氯乙烯树脂、聚乙烯树脂以及聚丙烯树脂这样的聚合材料。
屏蔽部件128是共同地覆盖两个高压电路127的电磁屏蔽部件(作为抵抗电磁波的措施的屏蔽部件),并且采用了通过将多条股线编织成管状而形成的公知的编织物。屏蔽部件128形成为具有几乎与两个高压电路127的全长相同的长度。屏蔽部件128的一端通过以上的屏蔽连接器117(参见图2)而连接到逆变器单元104(参见图11)的屏蔽壳(未示出)等。屏蔽部件128可以采用例如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箔或者具有该金属箔的部件,只要能够作为抵抗电磁波的措施。
通过将热塑性树脂挤出成型到屏蔽部件128的外周面上而形成(使用与绝缘体131相同的热塑性树脂)护套129。护套129形成为长圆形截面的被覆。护套129以预定的厚度形成。护套129被安置成变为高压导电路径116的最外层。在线束109的制造中,护套129的末端被加工成使得屏蔽部件128露出预定的长度。在加工了末端之后,例如,护套129变为比外装部件115稍长。
除了高压导电路径116之外,实例还包括公知的屏蔽电线(未示出)。存在一条或者多条屏蔽电线。此外,实例包括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未示出),其构造成使得:一个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具有同轴的正电路和负电路,或者一个高压同轴复合导电路径具有同轴的三个以上的电路。
返回到图12,采用公知的连接器作为屏蔽连接器117。即,屏蔽连接器117包括:端子金属配件,其电连接到高压电路127(参见图14)的末端;绝缘连接器壳体,其容纳端子金属配件;导电屏蔽壳,其设置在连接器壳体的外侧处;以及由金属制成的紧固环,其将屏蔽部件128(参见图14)的末端电连接并且固定到屏蔽壳。这样构造的屏蔽连接器117利用靴部118而防水。
靴部118是覆盖屏蔽连接器117和外装部件115以防止水从外部侵入的部件,并且其具有柔性。在本实施例中,采用橡胶靴部118(材料是实例,还可以是具防水性和柔性的其它材料)。靴部118形成为分别附着到屏蔽连接器117和直管部124的附着表面125这样的形状。除了靴部118之外,作为防水部件的实例还包括索环。
如下制造以上构造和结构的线束109(省略了图示)。即,通过使高压导电路径116从一端到另一端插过外装部件115而制造线束109。因为使用之前的整个外装部件115被树脂模制成直线状态,所以高压导电路径116直线状地插入。即,高压导电路径116顺滑地插入。此外,通过分别在高压导电路径116的末端部处设置屏蔽连接器117而制造线束109。通过将夹具、索环、靴部118等装接到外装部件115的外表面上的预定位置而制造线束109。在装接靴部118时,例如,可以使用诸如带子或者环这样的紧固部件来固定。
如参考图11至14所述,因为线束109包括由树脂制成的外装部件115,该外装部件115的末端123变为形状从波节管状转换到圆形截面的形状的直管部124,所以能够在更多的表面处附着靴部118。因此,相比于传统的波节管状的末端,能够改善与诸如靴部118这样的防水部件的附着性。利用本发明,在外装部件115的末端123处抵抗水侵入的防止措施是足够的。
[实施例7]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7。图15包括表示外装部件的末端的变形例的图,其中,图15A是放大透视图,并且图15B是图15A的截面图。将相同的标号给予与上述实施例6的构件基本相同的构件,并且省略了其说明。
在图15中,外装部件132的末端133形成为以下部分。即,形成直管部135,其形状从具有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的柔性管部134转换而来。直管部135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直管部135形成为未示出的防水部件(靴部、索环等)所装接到的装接部。直管部135在管轴向上形成为相对短的。本实施例的直管部135形成为具有比柔性管部134更大的直径。
直管部135形成为不具有柔性管部134的柔性的部分。直管部135形成为具有刚度的部分,使得即使装接了防水部件,直管部135也不会变形。直管部135的外表面形成为使得防水部件附着的附着表面136。附着表面136形成为光滑表面(可以设置实施例6中的保持部126)。参考标号137表示转换形状的形状转换部。
当然,即使包括了以上外装部件132,也产生了像实施例6一样的效果。即,能够改善与防水部件的附着。
[实施例8]
参考如下附图描述实施例8。图16包括表示外装部件的末端的变形例的图,其中,图16A是放大透视图,并且图16B是图16A的截面图。将相同的标号给予与上述实施例6的构件基本相同的构件,并且省略了其说明。
在图16中,外装部件138的末端139形成为以下部分。即,形成直管部141,其形状从具有长圆形(或椭圆形)截面的波节管状的扁平柔性管部140转换而来。直管部141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直管部141形成为未示出的防水部件(靴部、索环等)所装接到的装接部。直管部141在管轴向上形成为相对短的。
直管部141形成为不具有柔性管部140的柔性的部分。直管部141形成为具有刚度的部分,使得即使装接了防水部件,直管部141也不会变形。直管部141的外表面形成为使得防水部件附着的附着表面142。附着表面142形成为光滑表面(可以设置实施例6中的保持部126)。参考标号143表示转换形状的形状转换部。
当然,即使包括了以上外装部件138,也产生了像实施例6一样的效果。即,能够改善与防水部件的附着。
另外,明显的是在不改变本发明的目的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

Claims (8)

1.一种线束,包括:
多个导电路径或者多电路的导电路径;以及
外装部件,所述导电路径插入到该外装部件内,并且该外装部件保护所述导电路径,
其中,所述外装部件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单个的管状形状,并且在管轴向上具有至少一个凹凸部,
所述凹凸部具有:
第一凹凸管部;
第二凹凸管部,该第二凹凸管部与所述第一凹凸管部的形状不同;以及
形状转换部,该形状转换部连结所述第一凹凸管部与所述第二凹凸管部,并且
所述形状转换部形成为在所述管轴向上延伸预定的长度以直线状布设所述线束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形状不同在于截面不同、尺寸不同和绞合方向不同中的至少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形状转换部具有作为转换形状的部分的本体部,并且所述形状转换部在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处直接连结所述第一凹凸管部,或者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的一端处的第一连结管部而连结所述第一凹凸管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形状转换部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处直接连结所述第二凹凸管部,或者通过形成在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处的第二连结管部而连结所述第二凹凸管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凹凸部形成在所述线束具有柔性并且能够被弯曲地布设的范围内。
6.一种线束,包括:
导电路径;以及
外装部件,所述导电路径插入到该外装部件内,所述外装部件保护所述导电路径,所述外装部件通过树脂模制而形成为管状形状,并且在线束末端对应部分处,所述外装部件形成为波节管状,
其中,在所述线束末端对应部分中的末端形成为形状是从所述波节管状转换而来的圆形截面的直管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束,其中,防水部件被装接成附着于所述直管部的外表面,并且所述防水部件利用紧固部件而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束,其中,所述防水部件的保持部形成在所述直管部的所述外表面上。
CN201510459986.3A 2014-07-30 2015-07-30 线束 Active CN1053223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4548 2014-07-30
JP2014154547A JP6448018B2 (ja) 2014-07-30 2014-07-30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4154548A JP6448019B2 (ja) 2014-07-30 2014-07-30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2014-154547 2014-07-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2357A true CN105322357A (zh) 2016-02-10
CN105322357B CN105322357B (zh) 2018-03-27

Family

ID=55079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459986.3A Active CN105322357B (zh) 2014-07-30 2015-07-30 线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616827B2 (zh)
CN (1) CN105322357B (zh)
DE (1) DE102015214510B4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846A (zh) * 2018-12-25 2020-07-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外装部件和线束
CN114097153A (zh) * 2019-10-23 2022-02-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9752B2 (ja) * 2016-02-05 2018-05-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10460853B2 (en) 2016-05-24 2019-10-29 Flex-Cable Power cable and bus bar with transitional cross sections
JP6685497B2 (ja) 2016-06-14 2020-04-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645387B2 (ja) * 2016-08-31 2020-02-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66441A (zh) * 2013-01-14 2013-04-24 张家港市汇琨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防水线束
CN203406570U (zh) * 2013-08-29 2014-01-2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门线束胶套
CN203480910U (zh) * 2013-10-15 2014-03-12 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机三相线布线结构
CN103650274A (zh) * 2011-09-21 2014-03-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的末端防水结构
WO2014104041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195458T3 (es) 1998-04-03 2003-12-01 Kirchner Fraenk Rohr Tubo ondulado con pie.
DE19815137B4 (de) 1998-04-03 2004-04-29 Fränkische Rohrwerke Gebr. Kirchner GmbH & Co Rohranordnung
JP2004194433A (ja) 2002-12-11 2004-07-08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ケーブルチューブ材固定継手
JP5434748B2 (ja) * 2009-12-24 2014-03-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車両用導電路
JP5875151B2 (ja) 2012-03-30 2016-03-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ハーネス用外装保護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860364B2 (ja) 2012-08-27 2016-02-16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線配索構造
JP5867613B2 (ja) * 2012-10-05 2016-02-2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50274A (zh) * 2011-09-21 2014-03-1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的末端防水结构
WO2014104041A1 (ja) * 2012-12-25 2014-07-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3066441A (zh) * 2013-01-14 2013-04-24 张家港市汇琨电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防水线束
CN203406570U (zh) * 2013-08-29 2014-01-2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门线束胶套
CN203480910U (zh) * 2013-10-15 2014-03-12 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电机三相线布线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76846A (zh) * 2018-12-25 2020-07-07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外装部件和线束
CN114097153A (zh) * 2019-10-23 2022-02-2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CN114097153B (zh) * 2019-10-23 2023-09-05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31392A1 (en) 2016-02-04
DE102015214510A1 (de) 2016-02-04
CN105322357B (zh) 2018-03-27
DE102015214510B4 (de) 2022-03-03
US9616827B2 (en) 2017-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2357A (zh) 线束
CN103260957B (zh) 线束
US9623815B2 (en) Wire harness with exterior member
US9663046B2 (en) Electric wire and wire harness
CN104254464B (zh) 线束
CN104885316B (zh) 线束
CN106575860B (zh) 用于线束的外装部件和线束
US20170036620A1 (en) Wire harness
US10189422B2 (en) Wire harness
CN105393417A (zh) 线束
JP6118773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外装部材、及び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140318852A1 (en) Shield structure and wire harness
US9849846B2 (en) Wire harness and method for inserting electrical conductive paths through wire harness
US9758112B2 (en) Wire harness
JP2016032388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US20150207258A1 (en) Connecting cable
US10315591B2 (en) Wire harness
JP6356729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6485778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8162351B (zh) 线束和线束的制造方法
JP6448018B2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