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2251B - 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 Google Patents

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2251B
CN105322251B CN201510262797.7A CN201510262797A CN105322251B CN 105322251 B CN105322251 B CN 105322251B CN 201510262797 A CN201510262797 A CN 201510262797A CN 105322251 B CN105322251 B CN 105322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dielectric components
dielectric
signal line
support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6279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2251A (zh
Inventor
矶直树
石神良明
金田正久
北野延明
小川智之
藤岛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oterial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Metal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Metal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Metal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322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2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2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1Phase-shifters using ferroelectric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3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 H01Q3/32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between the radiating elements of an array by mechan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18Phase-shifters
    • H01P1/184Strip line phase-shifters

Landscapes

  • Waveguide Switches, Polarizers, And Phase Shifter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相器,其能得到稳定的移相量。移相器具备与形成于基板(33)的表面的信号线路(330)对置的由电介体构成的多个介电部件(21)、支撑多个介电部件(21)且受到使介电部件(21)向与基板平行且与信号线路(330)相交的方向移动的移动力的支撑部件(22)以及向支撑部件(22)施加移动力的移动机构(4),在介电部件(21)上设有用于保持介电部件(21)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211c、212c)。

Description

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使信号的相位变化的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设于在一对外导体之间配置内导体的三片带状线路,能改变在内导体中传送的信号的相位的移相器(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移相器具备与驱动棒连结的板状的电介体,伴随驱动棒的进退移动,电介体在与内导体相交的方向移动。并且,通过电介体在内导体与一对外导体的间隙所占的比例变化,三片带状线路的有效电容率变化,随此,电线路长度变化,因此,在内导体中传送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40705号公报(第[0003]段、图4)
但是,该三片带状线路的有效电容率除了根据伴随驱动棒的进退移动的电介体的移动而变化之外,也根据内导体的厚度方向的电介体的移动变化。即,在电介体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内导体与外导体的间隙的状态下,也根据以振动等为起因使电介体接近或离开内导体,信号的相位变化。即,移相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得到稳定的移相量的移相器。
本发明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移相器,具有具备与形成于基板表面的信号线路对置的对置部,上述对置部由电介体构成的多个介电部件、支撑上述多个介电部件且承受使上述介电部件向相对于上述基板平行且相对于上述信号线路相交的方向移动的移动力的支撑部件、以及对上述支撑部件施加上述移动力的移动机构,在上述介电部件及上述支撑部件的至少任一方的部件上设有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的上述对置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间隔的突起。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能得到稳定的移相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功能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天线装置的具体结构例的立体图,(a)表示外观,(b)表示多个天线元件的配置状态。
图3是表示在天线罩的内部配置于与多个天线元件侧相反侧的移动机构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配置于第一接地板与第二接地板之间的基板及形成于基板的表面的信号线路的立体图。
图5表示电介体组件,(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b)的局部放大图。
图6表示电介体组件的支撑部件,(a)是主视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c)是后视图,(d)是(b)的局部放大图,(e)是(c)的局部放大图。
图7表示第一介电部件,(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c)的C-C线剖视图,(e)是(c)的局部放大图,(f)是(d)的局部放大图。
图8表示第二介电部件,(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c)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中的(a)是表示移相器的配置电介体组件的部位的信号线路的基板的俯视图,(b)及(c)是表示电介体组件相对于基板移动到前进端及后退端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0中的(a)是与第一、第二接地板及驱动棒的剖面一起表示图9(c)的基板及电介体组件的D-D线剖面的剖视图,(b)是(a)的E部放大图。
图中:
1—天线装置,2—移相器,4—移动机构,14—天线元件,20—电介体组件,20A—第一辅助组件(组装体),20B—第二辅助组件(组装体),20C—连结部件,21—介电部件,22—支撑部件,22c—突起,31—第一接地板(导电体板),32—第二接地板(导电体板),33—基板,33a—第一主面(一侧的主面),33b—第二主面(另一侧的主面),100—传送线路,211—第一介电部件(介电部件),212—第二介电部件(介电部件),211a、212a—主体部(对置部),211b、212b—凸缘部,211c、212c—突起,330—信号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移相器及天线装置的实施方式。该天线装置1用于便携电话用的基地局天线。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将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用于高频信号的发送的场合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将该天线装置1用于接收。
(天线装置的功能结构)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的功能结构的概略图。该天线装置1能发送例如1.5~2GHz带的水平偏波及垂直偏波的高频信号。
天线装置1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个)天线元件14、将输入连接省略图示的同轴电缆的输入部10的信号向多个天线元件14传送的传送线路100。传送线路100具备分配输入至输入部10的信号的第一分配线路11、进一步分配由第一分配线路11分配的信号的第二分配线路12、进一步分配由第二分配线路12分配的信号的第三分配线路13。
另外,在第一分配线路11与第二分配线路12之间及第二分配线路12与第三分配线路13之间配置后述的移相器的电介体组件20。通过利用包括该电介体组件20的移相器使信号的相位变化,调整从多个天线元件14放射的电波信号的相位差。
(天线装置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2及图3说明天线装置1的具体结构例。
图2是表示天线装置1的具体结构例的立体图,(a)表示外观,(b)表示多个天线元件14的配置状态。如图2(a)所示,天线装置1构成为在圆筒状的天线罩30内收纳传送线路100及多个天线元件14等。
天线罩30利用天线盖301、302封闭其两端,以其中心轴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利用安装金属件303、304安装于天线塔等高处。在配置于铅垂方向下方的天线盖302上安装作为输入部10(参照图1)起作用的同轴电缆适配器305、306。
如图2(b)所示,多个天线元件14沿天线罩30的长度方向排列,固定于电接地的第一接地板31。各个天线元件14具有十字状相交地配置的水平偏波天线元件141与垂直偏波天线元件142。第一接地板31具有作为反射从水平偏波天线元件141与垂直偏波天线元件142放射的电磁波的反射板的功能。
水平偏波天线元件141及垂直偏波天线元件142是由在板状的电介体上形成作为放射元件起作用的未图示的配线图案的印刷基板构成的印刷偶极天线。在水平偏波天线元件141及垂直偏波天线元件142上设有插通形成于第一接地板31的开口的省略图示的凸部,通过该凸部在传送线路100的第三分配线路13(参照图1)的末端部电连接作为放射元件起作用的配线图案。
在多个天线元件14上,以供给越向配置于下方的天线元件14相位越滞后的信号的方式调整传送线路100各部的线路长。由此,从天线装置1放射的电波的指向性(波束倾斜角)比水平方向朝向下侧。另外,通过利用多个移相器调整向各天线元件14供给的信号的相位差,能够使波束倾斜角为期望的值。
图3是表示在天线罩30的内部配置于与多个天线元件14侧相反侧的移相器的移动机构4的结构例的立体图。该移动机构4设置在与固定多个天线元件14的第一接地板31平行地配置的第二接地板32上。第一接地板31及第二接地板32由不锈钢等导电性金属构成,并电接地。另外,第一接地板31及第二接地板32是其长度方向沿天线罩30的中心轴方向的长板状。
移动机构4用于使后述的移相器的支撑部件22(参照图5、图6)沿第一接地板31及第二接地板32的长度方向移动,具有直动马达单元41、利用直动马达单元41的驱动力沿第一接地板31及第二接地板32的长度方向移动的一对驱动棒42以及引导一对驱动棒42的移动的一对导向部件43。另外,在第二接地板32上配置接收来自外部的指示信号并控制直动马达单元41的控制部40。
在第二接地板32的短边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切口32a。通过一端部插通该切口32a的水平偏波用同轴电缆33及垂直偏波用同轴电缆34向传送线路100的第一分配线路11(参照图1)供给发送信号。水平偏波用同轴电缆33及垂直偏波用同轴电缆34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同轴电缆适配器305、306。
图4是表示配置于第一接地板31与第二接地板32之间的基板33及形成于基板33的表面的信号线路330的立体图。基板33由环氧玻璃等具有电绝缘性的树脂(电介体)构成,与第一接地板31及第二接地板32平行地配置。另外,基板33是在第一接地板31与第二接地板32的长度方向具有长边的长方形状。在图4中,图示基板33的长度方向的一部分。
信号线路330由在基板33的表面作为配线图案设置的铜等金属箔形成。另外,信号线路330在基板33的两面(第一主面33a及第二主面33b)对称地形成。即,例如在从第一主面33a侧观察基板33的情况下,形成于第一主面33a的信号线路330的形状与形成于作为其背侧的面的第二主面33b的信号线路330的形状一致。传送线路100的第一至第三分配线路11~13(参照图1)由该信号线路330构成。
第一接地板31、第二接地板32及信号线路330构成三片带状线路。第一接地板31与第二接地板32的间隔例如是5.0mm。另外,基板33及其两面的信号线路330的整体厚度例如是0.8mm,一方的信号线路330的厚度例如是0.035mm。
(移相器的结构及动作)
接着,参照图5至图10说明移相器的结构与其动作。
图5表示电介体组件20,(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b)的A部放大图。
图6表示电介体组件20的支撑部件22,(a)是主视图,(b)是(a)的B-B线剖视图,(c)是后视图,(d)是(b)的局部放大图,(e)是(c)的局部放大图。
图7表示第一介电部件211,(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c)的C-C线剖视图,(e)是(c)的局部放大图,(f)是(d)的局部放大图。
图8表示第二介电部件212,(a)是主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d)是(c)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中的(a)是表示移相器的配置电介体组件20的部位的信号线路330的基板33的俯视图,图9(b)及(c)是表示电介体组件20相对于基板33移动到前进端及后退端的状态的动作说明图。
图10中的(a)是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及驱动棒42的剖面一起表示图9(b)的基板33及电介体组件20的D-D线剖面的剖视图,图10(b)是图10(a)的E部放大图。
如图5所示,电介体组件20由配置于基板33的第一主面33a侧的第一辅助组件20A、配置于基板33的第二主面33b侧的第二辅助组件20B及连结第一辅助组件20A与第二辅助组件20B的一对连结部件20C构成。如图10所示,第一辅助组件20A配置于基板33与第二接地板32之间,第二辅助组件20B配置于基板33与第一接地板31之间。
第一辅助组件20A及第二辅助组件20B具有多个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支撑这些多个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支撑部件22。以下存在将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统称为介电部件21的场合。即,第一辅助组件20A及第二辅助组件20B是分别在支撑部件22上组装多个介电部件21而成的组装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组件20A及第二辅助组件20B分别由四个介电部件21(两个第一介电部件211及两个第二介电部件212)与支撑这四个介电部件21的支撑部件22构成。
(支撑部件的结构)
如图6所示,支撑部件22是形成沿其长度方向分别支撑两个第一介电部件211及两个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第一至第四支撑框221~224的平板状的框体,在沿长度方向夹持第一至第四支撑框221~224的两端部形成嵌合固定连结部件20C的一对嵌合孔225。
另外,支撑部件22由电容率比介电部件21低且比介电部件21富有柔软性的树脂构成。作为这种树脂,例如能够采用PBT(聚对笨二甲酸丁二醇酯)。
当使支撑部件22的基板33侧的平面为基板对置面22a,使第一接地板31或第二接地板32侧的平面为接地板对置面22b时,形成第一至第四支撑框221~224的部分的基板对置面22a与接地板对置面22b间的厚度例如为1.2mm。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部件22的接地板对置面22b侧形成多个(十个)突起22c。如图10(b)所示,突起22c形成为从接地板对置面22b向第一接地板31或第二接地板32突出。
两个第二介电部件212被形成于支撑部件22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的第一支撑框221及第四支撑框224支撑。两个第一介电部件211被形成于第一支撑框221与第四支撑框224之间的第二支撑框222及第三支撑框223支撑。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撑部件22上,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沿短边方向排列地形成两个能支撑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第一支撑框221,在其中任一个第一支撑框221上支撑第二介电部件212。同样地,在支撑部件22上,在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沿短边方向排列地形成两个能支撑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第四支撑框224,在其中任一个第四支撑框224上支撑第二介电部件212。
在这些第一支撑框221及第四支撑框224上,以第一辅助组件20A的第二介电部件212与第二辅助组件20B的第二介电部件212夹持基板33的方式,在沿短边方向排列的一方的第一支撑框221及第二支撑框224上选择性地配置第二介电部件212。
支撑部件22在支撑四个介电部件21的状态下,沿其长度方向与基板33平行地进退移动。
(信号线路的结构)
如图9(a)所示,信号线路330的被第一辅助组件20A及第二辅助组件20B夹持的部分以弯曲状蛇行。即,信号线路330具有在与支撑部件22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另外,在基板33上,在夹住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的两处形成作为使连结第一辅助组件20A与第二辅助组件20B的连结部件20C插通的插通孔的长孔335。
该长孔335在基板3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辅助组件20A与第二辅助组件20B通过插通于该长孔335的连结部件20C互相连结。
(第一介电部件的结构)
如图7所示,第一介电部件211在俯视中形成为呈等边三角形的平板状,由其比电容率例如为10以上的强电介体构成。作为该强电介体,例如能够使用PPS(聚亚苯基硫醚)。
第一介电部件211一体地具有与基板33及信号线路330(第二延伸部332、第三延伸部333)对置的作为对置部的主体部211a、形成于主体部211a的外缘的凸缘部211b以及从主体部211a向基板33突出地形成的突起211c。
第一介电部件211的板状的主体部211a与基板33平行地配置。凸缘部211b以从主体部211a的侧面突出,并包围主体部211a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突起211c形成于主体部211a的三个角部的各个上,从主体部211a的与基板33及信号线路330的对置面突出地形成。
(第二介电部件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二介电部件212形成为在俯视中呈直角三角形的平板状,由与第一介电部件211相同的强电介体构成。第二介电部件212与基板33及信号线路330的对置面积比第一介电部件211与基板33及信号线路330的对置面积形成得小。
第二介电部件212一体地具有与基板33及信号线路330(第一延伸部331、第四延伸部334)对置的作为对置部的主体部212a、形成于主体部212a的外缘的凸缘部212b以及从主体部212a向基板33突出地形成的突起212c。
第二介电部件212的板状的主体部212a与基板33平行地配置。凸缘部212b以从主体部212a的侧面突出,并包围主体部212a的整周的方式形成。突起212c形成于主体部212a的三个角部的各个,从主体部212a的与基板33及信号线路330的对置面突出地形成。
(第一介电部件及第二介电部件的支撑结构)
如图6所示,在支撑部件22上具有卡定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各自的凸缘部211b、212b,用于支撑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卡定部220。该卡定部220设于第一至第四支撑框221~224的各自的角部。
对于该卡定部220的结构,以设于第三支撑框223的一个角部的卡定部220为例并参照图6(d)及(e)进行说明。
卡定部220由形成于支撑部件22的厚度方向的不同位置的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第二卡定突起220b构成。在图6(d)及(e)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支撑部件22的基板对置面22a连续地形成,第二卡定突起220b与接地板对置面22b连续地形成。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第二卡定突起220b在支撑部件22的厚度方向上隔开与第一介电部件211的凸缘部221b的厚度对应的距离,并朝向第三支撑框223的内侧突出设置。
另外,在图6(d)及(e)所示的例子中,在一个卡定部220上设有两个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一个第二卡定突起220b,但第一卡定突起220a及第二卡定突起220b的数量未限制,只要在一个卡定部220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至少一个第二卡定突起220b即可。
设于第二支撑框222及第三支撑框223的卡定部220在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第二卡定突起220b之间夹持第一介电部件211的凸缘部211b。另外,设于第一支撑框221及第四支撑框224的卡定部220在第一卡定突起220a与第二卡定突起220b之间夹持第二介电部件212的凸缘部212b。在将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固定于支撑部件22时,使支撑部件22弹性变形,将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各角部卡定于卡定部220。由此,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与支撑部件22一体地移动。
(移相器的动作)
如图10所示,连结第一辅助组件20A与第二辅助组件20B的连结部件20C贯通形成于第二接地板32的长孔321及形成于基板33的长孔335,并嵌合于设于驱动棒42的嵌合孔421。由此,当利用移动机构4的直动马达单元41使驱动棒42沿其长度方向移动时,电介体组件20与该驱动棒42一起移动。此时,支撑部件22受到使介电部件21在与基板33平行且与信号线路330的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相交的方向移动的移动力。即,移动机构4通过连结部件20C对支撑部件22施加移动力。
第一介电部件211的板状的主体部211a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板状的主体部212a与基板33平行地配置,因此,通过从移动机构4受到移动力的支撑部件22的移动,如图9(b)及(c)所示,与信号线路330的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重合的面积变化。
更详细地说,当支撑部件22如图9(b)所示相对于基板33向图面左侧移动时,被第一支撑框221及第四支撑框224支撑的第二介电部件212与第一及第四延伸部331、334重合的重复面积减少,并且,被第二支撑框222及第三支撑框223支撑的第一介电部件211与第二及第三延伸部332、333重合的重复面积减少。另一方面,当支撑部件22如图9(c)所示相对于基板33向图面右侧移动时,被第一支撑框221及第四支撑框224支撑的第二介电部件212与第一及第四延伸部331、334重合的重复面积增大,并且,被第二支撑框222及第三支撑框223支撑的第一介电部件211与第二及第三延伸部332、333重合的重复面积增大。
另外,传送线路100中的多个电介体组件20的方向根据其配置位置而分别不同。
由此,通过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在信号线路330与第一接地板31及第二接地板32之间的空间所占的体积的比例变化,由信号线路330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构成的三片带状线路的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的有效电容率变化,随此,电线路长变化,因此,在信号线路330传送的信号的相位变化。
在此,当信号线路330与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之间的距离(基板33的厚度方向的距离)变化时,即使移动机构4不进行动作,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的有效电容率也变化,随此,电线路长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突起211c、212c、以及支撑部件22的突起22c,抑制基板33的厚度方向的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移动(位移)。
接着,对信号线路330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之间的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支撑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介电部件及第二介电部件的支撑结构)
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突起211c、212c通过其前端面与基板33或信号线路330接触,限制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向接近基板33侧的方向移动。另外,支撑部件22的突起22c通过其前端部与第一接地板31或第二接地板32接触,限制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向离开基板33的方向移动。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上设有用于保持该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之间的间隔的突起211c、212c,在支撑部件22上设有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间隔的突起22c。
但是,可以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上设置用于保持主体部211a、212a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间隔的突起。另外,可以在支撑部件22上设置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即,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只要设于介电部件21(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及支撑部件22的至少任一方的部件即可,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间隔的突起也只要设于介电部件21及支撑部件22的至少任一方的部件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突起211c、212c)只设于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间隔的突起(突起22c)只设于支撑部件22,因此,例如在由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歪斜等,基板33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间隔不是设计值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支撑部件22的卡定部220的弹性变形吸收该误差。即,能够避免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突起211c、212c或支撑部件22的突起22c夹在基板33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之间而无法移动,能使电介体组件20的移动顺畅地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突起211c、212c,将信号线路330与主体部211a、212a的间隔确保为突起211c、212c的突出量以上。即,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未与信号线路330密合。由此,抑制信号线路330的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的有效电容率的变化,或利用移相器的移相量稳定化。
即,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的有效电容率的变化幅度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窄的情况下特别大。根据本发明人进行的实验,在电介体组件20位于中立位置(图9(b)所示的位置与图9(c)所示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情况下,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从0.00mm至0.02mm变化的情况下的移相量(相位的变化量)是该间隔从0.08mm至0.10mm变化的情况下的移相量的大约2.91倍。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突起211c、212c,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不与信号线路330密合,因此,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值以上,移相量稳定化。
突起211c、212c从主体部211a、212a的突出量、即第一至第四延伸部331~334处的信号线路330与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的间隔期望为0.1~0.2mm(0.1mm以上且0.2mm以下)。这是因为,当该间隔小于0.1mm时,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相对于基板33接近或离开的情况下的移相量的变动幅度大,当该间隔超过0.2mm时,由移相器产生的相位的调整幅度小。另外,即使支撑部件22的突起22c,也期望从其接地板对置面22b的突出量为0.1~0.2mm。
(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得到以下作用及效果。
(1)由于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上设有用于保持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211c、212c,因此,能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不与信号线路330密合地抑制该间隔的变动。由此,能抑制移相量的未图示的变动,高精度地调节天线装置1的指向性。
(2)由于在支撑部件22上设有限制从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从信号线路330离开的方向的移动,用于保持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的间隔的突起22c,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移相量的未图示的变动,能更高精度地调节天线装置1的指向性。
(3)由于在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上设有用于保持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211c、212c,因此,即使与利用设于支撑部件22的突起保持该间隔的场合相比,也能更可靠地将第一介电部件211及第二介电部件212的主体部211a、212a与信号线路330的间隔保持为规定值以上的间隔。
(4)信号线路330在基板33的第一主面33a及第二主面33b上对称地形成,第一辅助组件20A及第二辅助组件20B配置于第一主面33a侧及第二主面33b侧,因此,能增大利用移相器的相位的调整幅度。另外,第一辅助组件20A与第二辅助组件20B通过插通形成于基板33的长孔335的连结部件20C互相连结,因此,能利用移动机构4的动作使第一辅助组件20A及第二辅助组件20B一体地移动。
(实施方式的总结)
接着,引用实施方式的符号等记载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把握的技术思想。但是,以下记载的各符号并未将保护范围中的结构要素限定为实施方式具体表示的部件等。
(1)一种移相器,其具备:具有与形成于基板33的表面的信号线路330对置的对置部(主体部211a、212a),上述对置部211a、212a由电介体构成的多个介电部件21;支撑上述多个介电部件21且受到使上述介电部件21向与上述基板33平行且与上述信号线路330相交的方向移动的移动力的支撑部件22;以及向上述支撑部件22施加上述移动力的移动机构4,在上述介电部件21及上述支撑部件22的至少任一方的部件上设有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21的上述对置部211a、212a与上述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211c、212c。
(2)根据(1)记载的移相器,上述多个介电部件21配置于上述基板33与相对于上述基板33平行地配置的导电体板(第一及第二接地板31、32)之间,在上述介电部件21及上述支撑部件22的至少任一方的部件上设有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21的上述对置部211a、212a与上述导电体板31、32的间隔的突起22c。
(3)根据(1)或(2)记载的移相器,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21的上述对置部211a、212a与上述信号线路330的间隔的突起211c、212c形成于上述介电部件21。
(4)根据(1)至(3)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上述信号线路330形成于上述基板33的两面33a、33b,在上述基板33的一侧的主面33a侧及另一侧的主面33b侧分别配置在上述支撑部件22上组装上述多个介电部件21而成的组装体,配置于上述一侧的主面33a侧的上述组装体20A与配置于上述另一侧的主面33b侧的上述组装体20B通过插通形成于上述基板33的插通孔335的连结部件20C互相连结。
(5)一种天线装置1,具备:(1)至(4)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以及利用上述移相器调整信号的相位差的多个天线元件14。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保护范围的发明。另外,应当留意,并未限定于在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特征的组合的全部对用于解决发明的课题的方法是必须的。

Claims (4)

1.一种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
多个介电部件,其具有与形成于基板的表面的信号线路对置的对置部,上述对置部由电介体构成;
支撑部件,其支撑上述多个介电部件,并且受到使上述介电部件向与上述基板平行且与上述信号线路相交的方向移动的移动力;以及
移动机构,其向上述支撑部件施加上述移动力,
在上述介电部件及上述支撑部件的至少任一方部件上设有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的上述对置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间隔的突起,
上述信号线路形成于上述基板的两面,
在上述基板的一侧的主面侧及另一侧的主面侧分别配置通过在上述支撑部件上组装上述多个介电部件而成的组装体,
配置于上述一侧的主面侧的上述组装体与配置于上述另一侧的主面侧的上述组装体通过插通形成于上述基板的插通孔的连结部件互相连结,并且上述连结部件嵌合于设在上述移动机构的驱动棒上的嵌合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介电部件配置于上述基板与相对于上述基板平行地配置的导电体板之间,
在上述介电部件及上述支撑部件的至少任一方部件上设有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的上述对置部与上述导电体板的间隔的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移相器,其特征在于,
用于保持上述介电部件的上述对置部与上述信号线路的间隔的突起形成于上述介电部件。
4.一种天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移相器;以及
利用上述移相器调整信号的相位差的多个天线元件。
CN201510262797.7A 2014-07-14 2015-05-21 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Active CN105322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44156 2014-07-14
JP2014144156A JP6331136B2 (ja) 2014-07-14 2014-07-14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2251A CN105322251A (zh) 2016-02-10
CN105322251B true CN105322251B (zh) 2019-04-19

Family

ID=55068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62797.7A Active CN105322251B (zh) 2014-07-14 2015-05-21 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59418B2 (zh)
JP (1) JP6331136B2 (zh)
CN (1) CN10532225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52793A (ja) * 2016-02-22 2017-08-31 APRESIA Systems株式会社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CN105720329B (zh) * 2016-03-23 2018-05-11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隔离焊点和大热容腔体传热的移相器
JP6736948B2 (ja) * 2016-04-04 2020-08-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CN106602281A (zh) * 2016-12-20 2017-04-26 北京佰才邦技术有限公司 馈电网络及阵列天线
JP6916985B2 (ja) * 2017-01-25 2021-08-1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WO2020013992A1 (en) 2018-07-12 2020-01-16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Remote electronic tilt base station antennas having adjustable ret linkages
CN112652869A (zh) * 2019-10-10 2021-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相器、电调天线、网络设备及移相器制作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40573A (en) * 1964-08-19 1969-04-22 Jesse L Butler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line components
JPH077201U (ja) * 1993-06-18 1995-01-31 株式会社多摩川電子 可変移相器
US5905462A (en) * 1998-03-18 1999-05-1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teerable phased-array antenna with series feed network
JPH11163608A (ja) * 1997-11-28 1999-06-18 Anritsu Corp 可変遅延器
CN101707271A (zh) * 2008-12-24 2010-05-12 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等相差分多路复合移相器
CN101710633A (zh) * 2009-02-13 2010-05-19 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介质加载的移相器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94053A (ja) * 1993-09-24 1995-04-07 Casio Comput Co Ltd 多方向操作型スイッチ装置
JPH11340705A (ja) 1998-05-25 1999-12-10 Anten Kk 非接触型可変移相器
JP2014093541A (ja) * 2012-10-31 2014-05-19 Hitachi Metals Ltd 移相器
JP5991225B2 (ja) * 2013-02-15 2016-09-1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移相回路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40573A (en) * 1964-08-19 1969-04-22 Jesse L Butler Electrical transmission line components
JPH077201U (ja) * 1993-06-18 1995-01-31 株式会社多摩川電子 可変移相器
JPH11163608A (ja) * 1997-11-28 1999-06-18 Anritsu Corp 可変遅延器
US5905462A (en) * 1998-03-18 1999-05-18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teerable phased-array antenna with series feed network
CN101707271A (zh) * 2008-12-24 2010-05-12 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等相差分多路复合移相器
CN101710633A (zh) * 2009-02-13 2010-05-19 广东通宇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介质加载的移相器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2251A (zh) 2016-02-10
JP6331136B2 (ja) 2018-05-30
US20160013532A1 (en) 2016-01-14
US9559418B2 (en) 2017-01-31
JP2016021631A (ja) 2016-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22251B (zh) 移相器及具备该移相器的天线装置
US9379452B2 (en) Antenna apparatus having four inverted F antenna elements and ground plane
US8860622B2 (en) Antenna having a choke member
EP2430700B1 (en) Multi-line phase shifter for vertical beam tilt-controlled antenna
FI116961B (fi) Litteälevyantenni ja sen kanssa toimiva sähkölaite
US20220037753A1 (en) Base station antennas having double-sided phase shifters and/or rearwardly extending phase shifters and associated phase shifter assemblies
CN110311218B (zh) 天线振子
CN110931987B (zh) 移相馈电装置、辐射阵列及大规模阵列天线
CN203950929U (zh) 天线装置
CN204927531U (zh) 用于交通工具的圆极化天线的天线结构
KR102435845B1 (ko) 위상 시프터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장치
JP5675683B2 (ja) アンテナ装置
KR102443048B1 (ko) 위상 시프터를 포함하는 안테나 장치
US9583819B2 (en) Antenna device including a phase shifter and a feeding portion configured as a triplate line with a center conductor
CN106463804B (zh) 可调的恒定阻抗移相器
CN210692765U (zh) 移相馈电装置、辐射阵列及大规模阵列天线
US9054407B2 (en) Antenna device, antenna module, and portable terminal
CN105958188A (zh) 带反射板的交叉渐变槽天线
CN210926350U (zh) 相位数组天线结构
EP3979406A1 (en) 3-way splitter
CN103296339B (zh) 一种移相器及基站天线
CN105470647A (zh) 射频天线
US9722311B2 (en) Antenna device with continuous bending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CN208862183U (zh) 一种双频双馈点全向Wi-Fi天线
JP2017139541A (ja) 移相器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アンテ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