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321506B - 打击垫 - Google Patents

打击垫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21506B
CN105321506B CN201510299939.7A CN201510299939A CN105321506B CN 105321506 B CN105321506 B CN 105321506B CN 201510299939 A CN201510299939 A CN 201510299939A CN 105321506 B CN105321506 B CN 1053215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strike
interconnecting piece
vibration suppression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29993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321506A (zh
Inventor
西田贤
西田贤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Corp filed Critical Yamah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321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1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21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21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phonic Mus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击垫。在打击垫(10)中,垫部(11)具有软质部(19)和硬质部件(14),在软质部(19)中内包有铁板等硬质部件(14)作为芯材。软质部(19)比硬质部件(14)软。垫部(11)经由连接部(12)与鼓圈部(13)连接。连接部(12)利用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质部(19)一体形成。连接部(12)成为振动抑制部,在垫部(11)被打击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容许垫部(11)整体在打击方向上下沉,并且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抑制垫部(11)与作为支撑部的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

Description

打击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击垫,该打击垫适用于打击乐器等,并且具备垫部,该垫部具有被打击的打击面。
背景技术
适用于打击乐器等的打击垫支撑于主体外壳等支撑部,垫部的打击面被打击部件打击。以往,作为廉价的电子鼓等的垫部结构,一般是将铁板等硬质部件作为芯材并将其包在内部的结构。而且,对于垫部相对于主体外壳等支撑部的安装,一般是将垫部的外周嵌入支撑部的结构,或者如以下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将由橡胶材料形成的脚部插入支撑部来进行安装的结构。
在这些结构中,利用橡胶的柔软性,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将硬的芯材包在内部的打击面在演奏时对手带来的冲击和所产生的碰撞声。然而,对于演奏的打击触感,仍有“橡胶面硬”的印象,碰撞声也几乎没有变小。
并且,也已知以下打击垫,利用设置在垫部外周的薄壁部来连接垫部与支撑部,在打击时,垫部整体由于薄壁部的弹性而在打击方向上下沉(以下专利文献2)。然而,打击时的薄壁部的弹性变形主要是像膜片那样单纯的伸长,变形量小,因此打击感和静音性的提高不充分。
已知如下打击垫,为了隔离外部干扰,在垫部与支撑部之间插入用于抑制振动传递的隔音部件(振动抑制部)(以下专利文献3)。在该打击垫中,在由其他部件的成型件或泡沫材料等构成的具有弹性的隔音部件上设置突起部,以仅有突起部与垫部或支撑部相接的方式配置隔音部件。期待通过抑制振动传递来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5-331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87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62166号公报
然而,由于需要另外制造并适当配置用于抑制振动的部件(隔音部件),因此造成了由部件数量的增加、打击感调整等设计工序的增加、以及组装等制造工时的增加而导致的成本上升。特别是为了将打击感调整到最佳,不仅是垫部,也需要同时调整隔音部件,制造工序变得复杂。这样,以往,存在不容易在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的同时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击垫,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本发明的各构成要件的记载中,为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在括号内记载了实施方式中的对应部位的附图标记,但是本发明的构成要件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记所示的对应部位的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打击垫具有:垫部(11),该垫部具有芯材(14)和利用比该芯材软的材料构成并且具有打击面(11a)的软质部(19);支撑部(15),其支撑所述垫部;以及,振动抑制部(12、33、31),其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所述支撑部,或者至少在被打击时能够与所述支撑部接触,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抑制所述垫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振动传递;所述振动抑制部利用与所述软质部相同的材料与所述软质部一体形成。由此,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在该情况下,优选为使所述垫部支撑于所述支撑部,还具有安装于所述支撑部的安装部(13、21、22、32、24),所述安装部利用与所述软质部相同的材料与所述软质部一体形成。由此,通过削减部件数量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并且,优选所述安装部(13、22、32、24)固定于所述支撑部,所述振动抑制部(12)形成为连接所述安装部与所述垫部。由此,能够稳定地发挥振动抑制部的功能。
并且,优选所述安装部(21、32)通过与所述支撑部弹性卡合,而使所述振动抑制部(12、33)始终与所述支撑部接触。由此,能够稳定地发挥振动抑制部的功能。
并且,优选所述振动抑制部(31)具有前端能够与所述支撑部抵接的突起部(33),在打击时所述突起部从所述支撑部受到按压力而从前端被压扁。由此,能够有效地发挥振动抑制功能。
并且,优选所述支撑部具有前端能够与所述振动抑制部抵接的突起部(43),在打击时所述振动抑制部(31)从所述突起部受到按压力而凹陷。由此,能够有效地发挥振动抑制功能,并且使耐久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b)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1(a)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图1(c)是第一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d)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1(c)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图1(e)是第二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f)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1(e)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
图2(a)是第三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b)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2(a)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图2(c)是第四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d)是第五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e)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2(d)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图2(f)是第六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a)是第七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b)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3(a)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图3(c)是第八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d)是第九变形例的打击垫的非打击状态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e)、图3(f)是打击状态下的所述图3(d)的打击垫的连接部附近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打击垫进行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打击垫的示意性剖视图,表示非打击状态。假定本发明的打击垫适用于电子打击乐器,但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构成为专门用于练习的打击垫。
该打击垫10具有垫部11、连接部12、鼓圈部13以及外壳15。外壳15载置于地面,或经由未图示的支架支撑在地面上。垫部11具有软质部19和硬质部件14。在软质部19中内包有铁板等硬质部件14作为芯材。软质部19比硬质部件14软,与连接部12及鼓圈部13一起利用具有弹性的橡胶材料等软质材料一体形成。硬质部件14可以在垫部11的成型时组装到软质部19中,但也可以事后通过嵌入等来安装到内部。
在垫部11的内面配设有由压电元件等构成的打击传感器17。打击传感器17根据垫部11的振动来检测打击。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设有“振动抑制部”,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抑制成为支撑部的外壳15与垫部11之间的振动传递。该振动抑制部利用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性部19一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2作为振动抑制部而发挥功能。
首先,连接部12连接垫部11的周缘部和鼓圈部13。对垫部11的俯视形状没有限制,但如果例如是圆形,则连接部12和鼓圈部13为环状。鼓圈部13通过嵌入等固定于外壳15。通过在支撑部即外壳15上安装鼓圈部13,使垫部11经由连接部12支撑于外壳15。连接部12形成为薄壁,并且预先(在非打击状态下)在扬声器的每个阻尼器处形成为波纹状。
图1(b)是打击状态下的连接部12附近的示意图。
利用棒等打击部件打击垫部11的表面即打击面11a。打击部件的打击方向是与打击面11a垂直的方向,即被打击部件按压的方向。
连接部12自身具有弹性,因此在垫部11被打击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来容许垫部11整体在打击方向上下沉。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连接部12产生以伸长和/或弯曲为主的弹性变形(图1(b))。将被打击而下沉的垫部11复原到原位置时的位移方向称为打击方向的相反侧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打击时主要是连接部12发生弹性变形并且垫部11位移。因此,与现有的打击垫相比,利用连接部12的变形这样的局部变形,能够有效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在打击感变软的同时碰撞声也变小。
并且,连接部12以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质部19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和组装等制造工序。不仅如此,假定连接部12与垫部11为不同部件,则在产品设计中进行打击感的调整时,需要分别适当地设定打击面和作为隔音部件的连接部12的硬度,来取得两者的平衡,因此费时费力。与此相对,由于能够利用相同材料对两者一体成型,因此两者为相同硬度,容易在保持两者的平衡的状态下调整打击感。因此,能够削减打击感调整的设计工序。工序削减关系到成本降低。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变形例)
振动抑制部利用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质部19一体形成的结构也可以考虑图1(a)、图1(b)所示之外的各种结构。图1(c)~图1(f)、图2(a)~图2(f)以及图3(a)~图3(f)表示所述实施方式的各种变形例。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变形例中,省略了打击传感器17的图示。
图1(c)是第一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d)是打击状态下的图1(c)的打击垫10的振动抑制部附近的示意图。
在该第一变形例中,在垫部11的软质部19的内面侧,在打击方向上与软质部19一体地突设形成有多个基部11b。在多个基部11b上一体形成有安装部21和连接部12。安装部21形成为钩形或箭头形。
在将安装部21的截面大的前端部插入并卡合于在外壳15上形成的贯通孔时,通过安装部21前端部的弹性卡合和连接部12的弹性压缩,连接部12在压缩状态下,打击方向上的前端与外壳15抵接。安装部21的前端部成为限位部件而将垫部11安装于外壳15。
在该结构中,安装部21与外壳15弹性卡合,从而使连接部12与外壳15始终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发挥连接部12的振动抑制功能。此外,连接部12的前端也可以固定于外壳15。
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连接部12产生以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图1(d))。利用连接部12的变形,能够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并且,连接部12利用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质部19一体形成。因此,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图1(e)是第二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f)是打击状态下的图1(e)的打击垫10的振动抑制部附近的示意图。
在该第二变形例中,鼓圈部13和安装部22利用振动抑制部即连接部12连接。因此,安装部22、连接部12及鼓圈部13利用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质部19一体形成。安装部22通过嵌入等固定于外壳15。
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连接部12产生以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图1(f))。由于连接部12的弹性变形,垫部11的软质部19和鼓圈部13大致一体地沿着打击方向位移,能够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因此,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图2(a)是第三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b)是打击状态下的图2(a)的打击垫10的振动抑制部件附近的示意图。图2(c)是第四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的剖视图。
在第三和第四变形例中,以利用振动抑制部悬吊的形态将垫部11支撑于安装部。
首先,在第三变形例(图2(a))中,与图1(a)的结构相比,连接部12的形状和连接位置不同,连接部12具有在纵剖视图中为U形部分。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连接部12产生以伸长和/或弯曲为主的弹性变形(图2(b))。由于以悬吊形状支撑来垫部11,因此在连接部12上始终作用有某种程度的拉伸力,通过打击,连接部12进一步伸长而吸收打击力。打击感变软,打击声音也变小。
在第四变形例(图2(c))中,在垫部11的软质部19的内面侧一体地沿打击方向突设形成有基部11b。该基部11b和安装部23经由连接部12连接,它们利用与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一体形成。安装部23在前端部具有钩形,并且在前端部一侧具有凸缘部。在将前端部插入并卡合于在外壳15上形成的贯通孔时,成为利用安装部21的前端部和凸缘部夹持外壳15的形式,从而将垫部11安装于外壳15。
在该第四变形例中,与第三变形例相同,在连接部12上始终作用有某种程度的拉伸力,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在连接部12上主要以进一步伸长和弯曲的形式产生弹性变形。
因此,通过第三及第四变形例,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图2(d)是第五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2(e)是打击状态下的图2(d)的打击垫10的振动抑制部附近的示意图。图2(f)是第六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
在第五及第六变形例中,以利用振动抑制部抬起的形态将垫部11支撑于安装部。与图1(a)的结构相比,连接部12的形状和连接位置不同。在非打击状态下,打击方向上的、连接部12相对于垫部11的连接位置比连接部12相对于鼓圈部13的连接位置更靠近打击方向的相反侧的位置。
由于以抬起形态支撑垫部11,因此在由打击导致的垫部11向打击方向的位移行程中,在连接部12上产生以弯曲和/或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在中等打击或强打击时,在垫部11向打击方向的位移行程中,在连接部12上产生以伸长为主的弹性变形,在该情况下,在产生该弹性变形之前产生以弯曲和/或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确保足够大的打击行程。因此,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
尤其是在第五变形例(图2(d))中,连接部12在非打击状态下,在纵剖视图中,向打击方向的相反侧凸地弯曲成拱状。当被打击时,在连接部12从弯曲的部分开始大幅度的变形。因此,在连接部12上产生的不是压曲这样的急剧的变形,而是圆滑的弯曲变形(图2(e))。弯曲的部分的弯曲程度与打击的强度对应地提高,因此垫部11与打击力相对应地平稳下沉,演奏性得以提高。
另一方面,在第六变形例(图2(f))中,连接部12是直线,因此作为打击垫10整体,从侧面看形成为声学鼓上部边缘的形状,具有改善外观的优点。
因此,通过第五及第六变形例,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然而,除了图1(c)、(d)的例子之外,在图1及图2所示的各例中,振动抑制部(连接部12)形成为连接安装部(安装部22、23)与垫部11,因此能够稳定地发挥振动抑制部的功能。此外,在图1(a)所示的例子中,如果认为鼓圈部13相当于安装部,则产生稳定地发挥振动抑制部的功能的效果。
图3(a)是第七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b)是打击状态下的图3(a)的打击垫10的振动抑制部附近的示意图。图3(c)是第八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
相对于图1(a)的结构,在第七及第八变形例中,使振动抑制部成为具有在形状上容易变形的凸形的形状,从而代替将连接部12设置为振动抑制部。
首先,在第七变形例(图3(a)、图3(b))中,在垫部11的软质部19的内面侧,与软质部19一体地沿打击方向突设形成有多个基部31。在各个基部31上一体形成有安装部32和多个突起部33。安装部32成为钩形或箭头形。
基部32及突起部33中主要是突起部33作为振动抑制部发挥功能。突起部33与打击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是例如圆形,其截面面积越靠向前端越小,并且其前端变圆。
在将安装部32的前端部插入并卡合于在外壳15上形成的贯通孔时,通过安装部32的前端部的弹性卡合,突起部33的前端始终以压缩状态与外壳15抵接。安装部32的前端部成为限位部件而将垫部11安装于外壳15。
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突起部33从外壳15受到按压力而从前端被压扁。即,产生以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图3(b))。由此,能够有效地吸收冲击,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通过安装部32与外壳15的弹性卡合,突起部33始终与外壳15接触,因此能够避免突起部33的无用的跳起和抖动现象,能够高效、稳定地发挥突起部33的振动抑制功能。
另一方面,在第八变形例(图3(c))中,鼓圈部13和安装部24经由薄壁的铰链部18连接,多个突起部33从鼓圈部13的内面一体地突出设置。在非打击状态下,突起部33的前端靠近安装部24的表面侧的面。包括安装部24、铰链部18以及突起部33的鼓圈部13利用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相同的材料与软质部19一体形成。安装部24通过嵌入等固定于外壳15。
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通过铰链部18的弯曲,垫部11的软质部19与鼓圈部13大致一体地沿打击方向位移。于是,突起部33下沉,并且能够与安装部24抵接。在一定强度以上的打击中,突起部33与安装部24抵接,突起部33从安装部24受到按压力而从前端被压扁。即,产生以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
因此,通过第七及第八变形例,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图3(d)是第九变形例的打击垫10在非打击状态下的示意性剖视图。图3(e)、图3(f)是第九变形例的振动抑制部附近在打击状态下的示意图。相对于第七变形例(图3(a)、(b))的结构,在第九变形例中,将突起部设置在支撑部的一侧,而不是振动抑制部的一侧。
首先,在垫部11的软质部19的内面侧,在打击方向上与软质部19一体地突设形成有多个基部31。在该基部31上一体形成有安装部32。相对于第七变形例的结构,基部31和安装部32的结构在没有突起部33这一点之外相同。另一方面,在与安装部32对置的外壳15的面上设置突起部43。突起部43构成为与外壳15成一体或分体,例如,利用硬质树脂或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突起部43仅突设方向与突起部33相反,形状则与突起部33相同。
在第七变形例(图3(a))中,由于具有突起部33,包括基部31和安装部32的成型形状变得复杂。在脱模时有可能对成型件造成损伤。但是,在第九变形例(图3(d))中,突起部43设置于外壳15,因此软质的基部31的形状变得简单,成型工序被简化。
在将安装部32的前端部插入并卡合于在外壳上15形成的贯通孔时,通过安装部32的前端部的弹性卡合,突起部43的前端始终与基部31的内面抵接而使基部31处于压缩状态。安装部32的前端部成为限位部件而将垫部11安装于外壳15。
在垫部11被打击而在打击方向上位移的行程中,基部31的里面从突起部43受到按压力而凹陷。即,在基部31上产生以压缩为主的弹性变形,突起部43陷入基部31中(图3(f))。
对于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的作用,与第七变形例相同。因此,通过第九变形例,能够使打击感和静音性提高,并且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不仅如此,突起部43自身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而具有大的壁部的基部31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使振动抑制部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也可以采用设置图3(a)、图3(b)所示的突起部33和图3(e)、图3(f)所示的突起部43两者的结构。
此外,在包括上述各种变形例的结构中,鼓圈部13、安装部21、22、32、24与垫部11的软质部19一体形成,但从发挥本发明效果的观点出发,也可以与软质部19分体形成。
作为通过自身的弹性来抑制垫部11与外壳15之间的振动传递的振动抑制部,例举了连接部12、突起部33、基部31,但它们设置的方式不限于以上所例举的。即,振动抑制部只要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支撑部,或者至少在打击时能够与支撑部接触即可。
另外,作为支撑部,例举了外壳15,但只要是在打击时相对于地面不发生移动的构件即可。
以上,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也包括不脱离该发明的主旨范围内的各种形态。也可以适当组合上述各变形例的一部分。

Claims (3)

1.一种打击垫,其特征在于,具有:
垫部,该垫部具有芯材和利用比该芯材软的材料构成并且具有打击面的软质部;
支撑部,其支撑所述垫部;
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支撑部,以使所述垫部支撑于所述支撑部;
振动抑制部,其通过自身的弹性变形,抑制所述垫部与所述支撑部之间的振动传递,
所述振动抑制部和所述安装部利用与所述软质部相同的材料与所述软质部一体形成,
所述安装部通过以防脱状态与所述支撑部弹性卡合,而使所述振动抑制部始终与所述支撑部接触或固定于所述支撑 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抑制部具有前端能够与所述支撑部抵接的突起部,在打击时所述突起部从所述支撑部受到按压力而从前端被压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击垫,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具有前端能够与所述振动抑制部抵接的突起部,在打击时所述振动抑制部从所述突起部受到按压力而凹陷。
CN201510299939.7A 2014-06-04 2015-06-03 打击垫 Active CN105321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5739A JP6405719B2 (ja) 2014-06-04 2014-06-04 打撃パッド
JP2014-115739 2014-06-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321506A CN105321506A (zh) 2016-02-10
CN105321506B true CN105321506B (zh) 2019-04-19

Family

ID=548871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299939.7A Active CN105321506B (zh) 2014-06-04 2015-06-03 打击垫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405719B2 (zh)
CN (1) CN1053215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37506B (zh) * 2018-12-12 2021-02-12 马山县山城壮鼓协会 壮鼓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684A (zh) * 2000-11-29 2002-07-03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电子乐器
CN1519814A (zh) * 2003-01-31 2004-08-11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打击垫、无声打击乐器、无声打击乐器组及电子打击系统
CN101882437A (zh) * 2009-05-08 2010-11-10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打击检测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754Y2 (ja) * 1988-01-27 1996-03-21 ヤマハ株式会社 電子ドラム
JP2003150159A (ja) * 2000-11-29 2003-05-23 Yamaha Corp 電子楽器
JP2002196753A (ja) * 2000-12-27 2002-07-12 Roland Corp 電子パッド
JP2009186886A (ja) * 2008-02-08 2009-08-20 Roland Corp 電子打楽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6684A (zh) * 2000-11-29 2002-07-03 雅马哈株式会社 电子乐器
CN1519814A (zh) * 2003-01-31 2004-08-11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打击垫、无声打击乐器、无声打击乐器组及电子打击系统
CN101882437A (zh) * 2009-05-08 2010-11-10 雅马哈株式会社 打击检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05719B2 (ja) 2018-10-17
JP2015230361A (ja) 2015-12-21
CN105321506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50958B (zh) 电子打击乐器
JP5446437B2 (ja) 打撃検出装置
JP6372105B2 (ja) 電子打楽器
US9129585B2 (en) Electronic percussion instrument
CN104050956B (zh) 电子打击乐器
JP2016024238A (ja) 電子パッド
JP2015068851A (ja) ドラム用消音具
CN105321506B (zh) 打击垫
JP5163070B2 (ja) 電子打楽器
CN105185360A (zh) 打击垫
CN104599661A (zh) 防振台
CN106023965A (zh) 击打表面设备
JP6405720B2 (ja) 打撃パッド
JP5329109B2 (ja) 電子打楽器
JP6488555B2 (ja) パッド体の支持構造
JP5163071B2 (ja) 電子打楽器
JP5733370B2 (ja) 打撃検出装置
JP3130135U (ja) 電子機器用脚
JP6111927B2 (ja) 打撃用パッド
JP5626297B2 (ja) 電子打楽器
JP2015045811A (ja) ドラムパッド構造
CN202332248U (zh) 新型鼓组静音垫
JP2015045812A (ja) ドラムパッド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